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教电馆研064531611号)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文献研究报告
文献研究者:马怡宁
课题负责人:钱焕玉
所在单位:甘肃兰州市城关区雁滩乡第一小学校
课题类型:青年课题
研究时间:2007 年5 月-2009 年 5 月
2007年12月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文献研究报告
本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如何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一、课题的研究重点是有效性
(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认知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生、色、形、动画等丰富多彩的综合效果,给学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多样的。因此,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重要因素,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直观、情趣化的演示技能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的进程,达到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的目的。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板书、绘图等教学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生动的解决这一问题,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增加学习的实效性。
二、具体实践环节:
(一)做平行班对比实验。
三年级有两个平行班三(1)班与三(2)班。三(2)班采用积极手段,数学教学多采用多媒体进行,而三(2)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两个班定期做质量分析。对学习成绩,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做出对比实验报告。让真实的数据说话,总结出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否真正具有有效性。整理出第一手的资料,让事实说话。对实验过程、方法、内容等进行认真分析整理,深入进行总结,形成相应成果。
(二)课件收集,关注课堂教学实效性。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增长才干,解决问题。
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实现了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听”数学变为自己学数学,“做”数学,较好地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
将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刻录成光盘,将教学的资料保存为以后的研究活动提供了研究材料。
(三)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未来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显然,未来的教育技术必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考察20世纪末以来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从1996年开始动用5亿美元实施“下一代Internet计划(NGI)”,其目的是:在国民教育方面保证美国人能够“终身学习”,接受远程教育;使美国中小学全部联网,儿童8岁会使用计算机,12岁会上网。
日本于1995年开始实施“100所中小学联网”实践研究。他们不仅把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文化,而且深入地探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能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全新人才。
我国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源于1994年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以及1996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推广“几何画板”软件,以几何画板软件为教学平台,开始组织“CAI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
1998年12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提出报告,汇报“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的理念、进展情况。
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从而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由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
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印度等,也都在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形势咄咄逼人。
如今,这些研究已基本形成定论,国内很多研究者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项研究仍处在继续深化之中。上述研究的成果,都将为我校顺利实施本课题实验,提供有效的借鉴作用。
三、我们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探索和实践,也有收获,也有发展,也有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转化较慢。
2、资金不足。
3、师资缺乏。
4、教法落后。
我们的课堂并不是为学生服务的,往往是形式大过与内容,在没有小班授课的前提下关注全体学生变成了一句空话,整合不是一句空话
需要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让教师成为先头兵,对教师进行培训站在信息技术的最前沿,将最先进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四、今后发展的思路:
1、更新教育观念。
2、取得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3、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4、改革教学方法。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所以,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 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那我们的整合就应该借助信息技术突出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训练。
1.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听
传统环境下的语文课堂, 能听到的仅仅是范读录音和教师范读的声音, 受于条件及个人因素, 往往让我们感觉到资源匮乏、不尽如人意, 特别对于小孩子, 让他们理解古诗等作品的意境更是感觉捉襟见肘。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我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它借助声像资料, 不仅让我们直接与名山大川对话, 还让可以让孩子领略微观世界、宏观世界的奇妙。但老师在具体的操作中, 往往一旦拿来就不舍得松手了, 让我们的语文课变成了“欣赏课、旅游课”, 而冲淡了文章语言的美, 让语文课变味、走样。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的教学中, 我们仍然要让孩子听到语言、文字的美, 所以我们在媒体引入上, 可以增加一些形式和资源, 让画面资源仅仅作为诵读的导入部分, 还文章诵读的主体地位。在诵读环节上,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听到名家的范读、教师的范读, 还要借助网络搜集一些优秀的童声诵读及身边孩子的诵读, 让学生听到同龄人的声音,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字的把握, 更好地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所在。
听, 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要让学生带着感觉、带着激情去听,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让语言的美渗透到内心深处, 体会到语言的滋味。
2.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说
传统的课堂, 学生的说仅仅是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及从文中刚刚学到的知识展开。很多时候, 他们对文章所涉及的知识不仅没有体验, 反而非常陌生, 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背景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有了真实的体验, 学生的感受就会大不相同, 这时再让他们说就会有感而发。
学生表达的信息、学生的语言、学生的感受是非常丰富、珍贵的学习资源, 在传统课堂中我们很难加以保留, 对于有心的老师来说可以通过整理课题实录等形式加以保存, 但这既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也会因为课后整理等的时效性等问题而有所偏颇或者缺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我们可以当时就将这些资料以录音的形式加以留存, 这样既方便以后的整理使用, 又保存了学生当时的语气、语调及大家的争辩等信息, 方便学生后续交流。
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 更便于我们将知识向课外延伸, 我们可以将学生的争辩、精彩言论等放到网络上, 让学生课后再体会、再交流, 也可以让家长、其他班级的学生也加入进来, 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 甚至放上自己的录音, 有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声音加入, 我们对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深入, 学生对于文章、文字的理解也更精准。
3.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读
传统背景下的读, 学生往往缺少真情实感, 而很难读出文章的韵味。引入信息技术, 有了多媒体场景的创设, 让学生置身文章背景下, 学生的积极性、感情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如此一来, 学生也就更容易把握作者的心思, 从而更好地感受文字的魅力。
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 我们还可以将孩子的精彩瞬间永远留存, 也可以将孩子的失误、不足定格处理, 让孩子的学习和调整更具针对性, 使得师生、生生间的交流、点评更有针对性、目的性。
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的读向社会延伸。我们让学生尝试到不同的场景中去感受文章, 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有感情地读文章, 通过录音、录像等形式回放, 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和语言的精妙。
4.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写
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信息技术的引入往往因为时间上的关系, 而冲淡了写的环节。而传统模式下的写, 也不太便于学生的修改及交流, 学生的作品得不到应有的指导和充分的交流, 从而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引入, 学生直接将作品挂到网上, 不仅方便了大家的点评、交流, 也便于学生自己修改, 而且还可以保留修改的痕迹和大家点评、交流的过程, 如此一来, 所有学生的所有作品都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点评,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收获, 都得到他人的关注, 从而更大层面地促进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引入,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 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 更将我们的课堂向社会延伸, 真正实现了学在生活、交流在生活。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
多媒体课件涉及到动画、静画、声音和视频技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能够提供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的愉快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利用PowerPoint的特点,插入了猴子、蛋糕、老农等图片,配以兴奋、懊丧、俏皮等风格的音乐,通过图像处理、音画组合等方式,设计了一个寓学于乐的动画情境:猴子从原来的不满意吃蛋糕的,到贪婪于吃蛋糕的,直至最后满足于蛋糕的,一次次被老农戏弄于股掌之中……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或会心一笑,或满心疑虑,或莫明其妙,注意力高度集中,当教师抛出“=”这个问题时,人人讨论,争论不休,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
二、化静态为动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网络环境下,能够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利用CAI课件演示,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圆的知识》,上课开始,就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的动画片,小猴、小兔、小狗、小熊四个动物在进行自行车比赛,在比赛没结束时让学生猜一下,最后谁得第一?为什么?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这样引入新课,既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又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维就很容易激活,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索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三、化抽象为具体、简化学生的分析思维
1.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理解
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课件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制作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例如,在教 “相遇问题”应用题:“小明和小红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明每分走60米,小红每分走55米,经过4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米?”学生读题后,用课件出示题中的线段示意图,用变色、闪烁等手段,使学生明确运动的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运动的起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方面是同向、背向还是相向?运动出发时刻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的结果是相遇还是相离等?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上述抽象概念。
2.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许多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于直接感知,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将这种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和现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化解难点。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例如,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圆柱的表面积求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都可以用CAI课件中的图形剪拼、填色、旋转等,非常直观地展示过程,渗透、转化数学思想,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既知其所以然,又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四、化肤浅为本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进入了学校课堂,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创新的要求。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数学教学提供生动、新颖、富有童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活动情境,而且让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合理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有效整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新课程标准》还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合理的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创新的要求。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数学课堂,使课堂越来越生动、越来越精彩。我就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
所谓“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事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环境的时代化,全球化。
1.内容、方法和技术三位一体的整合。
教学内容是主体,教学方法是关键,信息技术是保障。只有理顺了三者关系,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整合。研究数学学科的特点,遵循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法,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并使之服务于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化、科学化、信息化,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2.教师与学生双向整合。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向整合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探索、发现、利用和创新。数学课上,不仅教师要针对内容特点与媒体特性来获取信息,精心设计教案,实现传播教学信息的任务;而且还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学习方法。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大有效值。
3.外部操作与内部思维并重。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我们教师既要注意加强引导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又要分析其内部的思维活动,掌握其学习心理。学生接受信息、感应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无一不是依靠思维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周密地组织学生的视听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合理演示,又要善于运用语言恰如其分地讲解,才能使学生形成概念,提高认识,使其观察力和思维力得到同步发展。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1.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激发了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我在教学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内容,丰富学生学习时的情感体验,创设了主动学习的情境。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以往我们出示一些教具,如扇子、红领巾、三角板等,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生难以建立准确的表象,也就难以建立正确的概念。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一般。现在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闯关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角,然后出示该物体的形象,再让学生找出这些角,同时局部放大,让学生观察。在学生有了大量感知的情况下,通过移动和渐变的视觉效果,抽象出角的几何形状,揭示角的定义。这样由形象到表象到概念都有具体形象的过渡,对于空间观念较差的低年级学生而言,降低了认知的难度,从而保持并促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上课开始,就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的动画片,小猴、小兔、小狗、小熊四个动物在进行自行车比赛,在比赛没结束时让学生猜一下,最后谁得第一?为什么?有的学生猜小狗得第一(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老师又问: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不猜它得第一呢?聪明的学生会说: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样引入新课,既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又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维就很容易被激活,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索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众多教学实践表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吸引性、综合性和效果性使它产生较强的教学魅力,能吸引学生、给学生以愉悦的美的享受,它所形成的教学美能使学生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地学习。
2.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丰富了教学素材,使学生乐学。
整合教材资源,提炼学习内容,是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这种整合的教学资源凝聚了教师的思考和智慧,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只能反映事物变化的结果或活动一瞬间。假如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让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既可突破难点,又可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二,画图时,教师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由于是电脑来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角,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渗透角的形成,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知识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不仅掌握了画角的方法,而且数学课堂也是动静交融,充满了勃勃生机。
3.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法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并不意味着排斥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相反,整合学习方法的目的正是对传统学习方法的一种传承和创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节课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现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再拼组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变抽象为具体,把数学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转化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由于学生直观的观察了圆转化成长方形之间的过程,比较容易理解圆的面积公式,也领悟了“圆的半径决定圆的面积大小”这一规律。这样有效的整合解决了以往教学中传统教具不能达到的效果。可见用多媒体演示诱发了学习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4.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知识的整合,,强化了学习效果。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方法的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反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反馈的及时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极大影响。特别是练习过程中,反馈的及时性决定练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某一结论的正确与否反馈越及时,学习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记忆越深刻。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及时反馈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个老师面对六、七十个学生,很难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馈。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采用一人一机,人机对话的形式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习的效果。
例如:“1.5×0.8=”学生如果输入错误答案,计算机就会及时做出判断,并给出相应提示,再次显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和正确的计算都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则,计算机可以在出现错误提示后,随即出同类型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完全正确。这样的练习反馈对于计算方法、计算能力,概念理解程度,规律运用等的检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判断、选择、连线、输入式交互等多种形式也对保持促进学生兴趣起到积极作用。
5.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优化教学效果、教与学资源共享和家校联系、学生主体地位、教育信息化先进理念
内容摘要:信息化教学资源还可以把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数学问题及其本质动态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具体、现实的教学情境,创造愉快、和谐、乐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育信息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信息化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对一些数学教学内容不容易掌握,不外乎这几个原因:一是由于不感兴趣,精力不集中;二是由于没有亲身参与其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圆尽可能多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由于受材料和操作技能的影响,将圆十六、三十二等分时,学生拼出来的图形粗糙,而且费时耗力,严重影响学生对“转化”的理解,此时,将圆等分拼接的过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形象生动,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如,在学习了七巧板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在网上使用百度等大型的搜索网站来搜索有关七巧板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七巧板这个智慧板的了解,也使学生产生了对我国古人在数学方面的的巨大成就的钦佩之情,也在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丰富的表现力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加学生的联想线索。如旋转的知识,学生只能从书本上看到静态图形,对小学生来说,很难通过想象,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但借助多媒体技术,可展示图形旋转的动态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也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2.信息化教育的有效利用,为教与学的资源共享和家校联系创造了快捷便利沟通的渠道
信息化教育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最大限度的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方便师生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教学素材、资料和学科教学的最新信息,为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获得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通道。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校讯通、手机短信或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这些信息工具,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发送给学生家长,使家长和学校零距离沟通,促进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尤其对于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来说,手机和互联网是儿童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最便捷的平台,也是父母协助学校对孩子的远距离教育的一种直接方式。能使家校及时配合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少走弯路,健康成长。
3.运用多媒体,转变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
开题报告
建湖县沿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和社会形式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21世纪,既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和发展的关键,我国教育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一切离不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延续一个多世纪的小学教育设备已不太适应时代的要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将会成为过去。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渗透至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给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所以,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致力于教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学校,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因素,我校于2011年4月经多方论证和调查研究,成立了课题组,申报了教育科研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为此,该项课题自立项以来,校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引领全校教师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理论与操作的知识,深刻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二、完成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较早就在我校开展。形成了努力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潮。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自主学习增多,同时利用网络技术也导致师生互动方式趋向于更为民主与和谐;教师的信息素养明显提高,教师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普遍提高。
本次课题研究参加的成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对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接受性,业务能力较高。其中副校长一名,中层人员三名,教研组长三名;县级教学能手一名;中学高级教师一名,小学高级教师三名。整体较高的业务水平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1、有关概念的界定。
课题中的“信息技术手段”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种教育媒体、网络系统资源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教学方法。“运用”是指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学科教学中,根据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合理利用,解决原来课堂教学中动态过程差、信息储量少,技术整合难、综合感觉单调、师生之间缺乏快速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等问题,服务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把“信息技术手段” “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手段”当作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为使两者融合、为同步达成双方的目标,从而“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
2、研究理论依据。
(1)、早在两年前,教育部就做出决定“我国中小学将逐步全面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陈至立部长更是强调:“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瑞士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3)、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系统综合最优化,就是从整体上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和最优决策。从教学过程上来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把教学目标作为整体核心,使教学过程中的多层次、多因素之间能有机结合,关系协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包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力地促进这两个最优化。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他认为大多数学生完全可以掌握教学过程所要求的内容,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校都可以向几乎所有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如果他们打算这样做的话,与此相关的是他的掌握学习策略。掌握学习理论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多数学生成绩的提高与学习内容的掌握,重视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它重视反馈——矫正程序,赋予教学评价以新的意义。掌握学习理论对当前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极有价值。
(5)、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为教育提供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集文字、图像、动画、影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广泛地引入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研究热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教学优化将成为必然,它以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势成为今后教育教学研究和主攻的方向,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设计。
㈠研究的目标。
1、总结并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各学科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2、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3、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教育教学各各领域中教与学的工具平台,研究并开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
4、全面地锻炼我校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㈡研究的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包括:
(1)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围绕教学目标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最佳组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势,实施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方案;
(3)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进行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
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与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科素养和审美情趣。
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4、有关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具体内容包括:(1)教学环节的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班级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和认识事物的规律,严密地科学地安排教学环节,研究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新课的导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启发性原则、传情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精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导入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起到顺风张帆、敲山震虎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
(4)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探求研讨等教学活动的开展,优化教学过程。
(5)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达成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和归宿。根据大纲的目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遵循系统性、科学性、递进性、集中强化和行为化等原则,拟定相实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师生活动都环绕目标认真实施。在教学中实施对目标的调控,进行矫正性教学,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㈢课题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0月。
课题组成员组织开题培训,进行必要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理论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培训。对上网知识技能及网页制作技能的培训、运用Authorware、Powrpoint 或Flash 等软件制作课件进行培训,课题组掌握电化教育器材的使用,积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经验。同时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教法的影响,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改变,学生的学法有哪些变化,作好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2月。
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开始研究“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研究教法转化为学法,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法的优化;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增大、整合课程信息资源及其处理速度,合理分配信息传递容量,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延伸学生的视野,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不同类型的课型上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等”。期间开发、编制一些多媒体课件、积累一些典型案例。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验证,或采用其它方法进行改进。数据整理、分析得出
结论。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5月。
对研究的各项数据、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完成研究的各项主体报告和总结,准备结题。
㈣、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我们将采取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在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案,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充实完善课题内涵,使本课题研究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2、行动研究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不断从研究案例中反思、探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
3、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成功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5、行动研究法。这是主要研究方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同时进行课件制作、积累和配套工作。
6、数据统计法。搜集研究过程中的数据资料,利用计算机及统计工具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情况,得出某些规律性结论。
五、组织机构、人员分工。
为使研究顺利进行,本课题设立“课题组——子课题——教师”的课题研究网络,以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课题组由校长室、教导处的人员及部分骨干教师一起组成,负责对本课题的确立以及研究的监控与调节。既是本课题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者、设计者,同时也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现象或改革方案的发现者、阐释者;承担或参与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计划顺利展开;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经费、时间、人员,培训实验队伍,解决实验过程中重大疑难问题;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系,申请并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研究成果等。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王
勇
副组长:陈
联
王
清
周寿亮
周军民
成员:刘勇军
夏文龙
于海荣
沈文建
王洪军
祁高俊
张可可
许小艳
卢
建
刘
梅
周学军
王娣娣
各子课题及具体分工如下: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语文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陈
联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数学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周军民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英语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王
清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艺术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周寿亮
六、预计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包括结题报告、论文发表获奖、案例论文集、观摩现场、资源库等。具体安排如下:
阶段成果成果名称
申报、立项、开题研究
开题报告
校课题研讨活动
(一)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王 勇 陈 联
2011.5-2011.10
(限5项)校“成长”杯教研活动(1)组织教师课件制作培训(1)校年级组研究课教研活动(1)
校课题研讨活动
(二)校“成长”杯教研活动(2)组织教师课件制作培训(2)校年级组研究课教研活动(2)
中期汇报
校“成长”杯教研活动(3)组织教师课件制作培训(3)校年级组研究课教研活动(3)
校课题研讨活动
(三)教学案析 研究汇报课 研究论文 中期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资料
祁高俊
2011.11-2012.3
王洪军 张可可 周寿亮 王 清
2012.4-2012.7
王洪军 祁高俊 周寿亮 夏文龙
示范课
2012.8-2012.12
教学案析
周军民 于海荣 刘 梅
最终成果(限3项)教学案例分析
课件 研究论文 展示成果资料
校“成长”杯教研活动(4)
展示研究成果资料、研究论文集、示范课展示
汇报
周学军
2013.1-2013.3
许小艳 王娣娣 沈文建
2013.4-2013.5
刘勇军 卢 建 结题汇报 结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培训过硬的课题研究骨干队伍(1)相关教育理论培训
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之一。理论学习制度化,规定每周周五为学习时间,并要求老师认真写好学习笔记,学校电教中心教科室及时做好相关理论的收集、整理工作,将其印成资料,下发每位教师手中。我们采取集体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使教师能够更新教育观念,进行创造性教育,使“学、教、研”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帮助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
为了使教师形成正确的科研观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使“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为先导”的思想深入人心,我们要求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人人有研究课题,并鼓励支持教师参与区级以上此类科研课题的研究,掌握科研课题的选题、论证、方案设计、方案选择、整理与分析,使教师能够按科研程序规范操作。
2、创设宽松的课题研究软硬环境
(1)学校为教师研究提供便利条件,请专家辅导,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购买相关的资料。(2)对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工作的成绩,及时予以表彰,并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化、评优、评先、评职、晋级等。
3、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该课题的研究出成果,由教学科研副校长主管、电教中心主任主抓该项工作,建立学术科研小组,规范课题管理制度,规范课题的申请、立项、审批、验证等操作程序。完善并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科研工作表彰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监督机制。
4、建立可靠的课题研究保障机制(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领导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电教中心负责课题研究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协作。(2)经费保障
建立课题研究专项奖金,实行专用,并纳入学校财经预算。使课题研究的日常经费开支,如资料费、国内调研费、小型会议费、计算机使用费、打印费、课题管理费等有充分保障。
(3)激励保障
学校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切实评价,对优秀实验教师,成绩突出,贡献巨大者,报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表彰,上报总课题组奖励。把教师工作实绩与评优、评先、晋级、聘任挂钩。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必须参加课题研究,否则,实行一票否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即Inter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是指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同教学课程紧密联系起来, 构建新型的高效教学模式, 促进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排, 小学数学的课程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分别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等。然而, 这四大块内容都包含着主题图, 以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意识,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 在我国农村, 实现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的整合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2 我国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2.1 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缺少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与交流
近年来, 新课标的实施, 在我国农村小学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各个小学学科的有效整合教学改革, 很多小学配置了多媒体教学硬件设备及相关器材,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最为明显。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 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进行系统化讲解,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公式。然而, 在我国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虽然实施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与分析, 但很多教师直接沿用数学教学课件和内容, 不再在黑板上列相关的板书, 如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讲解书本的例题, 一步步分解解题过程。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无法提高学生数学的水平和分析推导能力。此外, 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按照信息教学设置的教学软件, 减少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和互动, 缺乏对学生实际掌握和理解知识的程度和需求的了解。
2.2 教学观念仍然落后, 缺乏对整合的认识
虽然已经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中开展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学整合, 但是很多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缺乏基本的认识, 仅仅认识到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但本质上同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并不了解, 日常数学教学中也不对其整合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此外,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观念的仍然较为落后, 依旧沿袭了传统的被动灌输式教学模式, 虽然结合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演示、实践模仿, 但仍以传授为学生书本知识为主要教学宗旨,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 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将所学的数学公式和原理推导和整理。尽管教师按照整合教学模式, 也大多应用于数学概念教学环节, 很少应用于系统和复习环节中, 缺乏统一的适用。
2.3 教师信息技术专业素养不高, 教学方式单一
在我国农村, 小学教育改革中要求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之间形成有效的整合, 但由于教师自身信息技术专业素养的不高, 导致信息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这尤其体现在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四大主要模块, 都与图形有之间的关系, 很多教师认为在实施整合教学中, 图形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大大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甚至有些技术还不太了解, 无法最大化地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由于教师自身不能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 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力水平不高, 无法激发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学习兴趣, 影响教学效果。此外,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仅仅依靠信息技术教学软件中的设置计划和安排教学, 缺乏教学的能动性,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实现我国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措施
在我国农村实施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针对上述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整合的现状, 提出如下几点改善措施。
3.1 常规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 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
在农村小学教学实践中, 数学教师既要坚持传统的常规教学, 还要将现代教学有机的融合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来, 在多媒体硬件设备的基础上, 不仅仅要依靠多媒体教学, 还要在黑板上将所需列出的公示、推理、例题等等数学的基本内容列出, 方便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点, 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此外, 在实施整合教育中, 数学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不能直接沿用信息技术教学安排, 而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3.2 转变教学观念, 端正对整合的认识
农村小学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方式,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此外, 小学数学教师还要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实现整合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尤其掌握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效整合的优势, 鼓励和提倡教师加强对整合方面的研究和关注, 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成果, 端正对整合的认识, 提高整合的效果。
3.3 注重教师培训, 提高数学教师信息素养
农村小学要加强对数学教师的培训, 重点针对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实际应用及教学设计的培训, 鼓励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大纲的安排计划进行整合和创新, 设置教学案例, 熟练应用教学信息技术。此外, 小学还要大力鼓舞教师自身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 定期举办相关的信息技术比赛, 考核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4 结语
在我国农村小学倡导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的应用, 而是要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来,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究,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深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课本的基本公示、原理。因此, 本文就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整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全面发挥整合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廖若含.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 .
[2]郑智.小学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模式研究[J].才智, 2009 (35) .
[3]刘燚.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4 (4) .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巧妙整合,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巧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数学教师,谁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数学感兴趣?信息技术却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信息技术,展示探究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视觉感知,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在学完立体图形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一个长 8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以长方形的一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我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将长方形旋转一周后所形成的轨迹在课件中展示出来,学生就能清晰的看到旋转一周后所形成的立体图形就是圆柱体,并借助演示直观的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之间的关系。借助信息技术的演示,很多学生很容易地想象出“假如沿着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那么所形成的立体图形就是圆锥”。信息技术的巧用,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想象思维能力。
3.巧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掌握面积公式是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极限思想则是教学的难点。而学生对于推导过程中,“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是很难理解。教学中用信息技术加以演示就形象多了,动态演示把一个圆先平均分成四份,用不同颜色表示,拼起来不像圆;再把四份平均分成八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然后,再依次进行平均分成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动态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圆的半径和圆周长的一半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把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深刻印象,实现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转化过程,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反思
信息技术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如果过多、过滥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样就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远远多过于有意注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对它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切忌过分依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把数学课变成信息技术的展示课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给数学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质的飞跃。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取代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作用。
2.在运用时机上,切忌喧宾夺主
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合理地把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机,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一般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抓住有利时机,插入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内容溶于形象直观之中,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因此,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把握好利用传统电教手段讲解与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时机,十分必要。
3.避免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
有些数学教师认为,有了大屏幕投影,黑板可以从教室中消失,板书都可以省了。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而且,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炼,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动态生成。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受到影响。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使用是一柄“双刃剑”,只有让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整合,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打造出一堂堂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4.
工作单位: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中心校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已成长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跨世纪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能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和活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正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 1
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鲸》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鲸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
众多教育者提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价值。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固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整合,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
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时老师按常规教学,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后来调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如在《特殊的葬礼》教学中,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为什么这次葬礼是特殊的。通过链接相关网站,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总统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二是关于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水源的污染,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我国政府认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建立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基础之上。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重庆市启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龚春燕 何云山
《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刘芳中国和平出版社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12-06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2-19
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点思考12-03
浅谈信息技术在智障儿童数学教学中的作用05-24
信息化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09-23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10-2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06-12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10-14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06-14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