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精选10篇)

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 篇1

一、区别几组关系

1.不能将与遗传有关的酶等同于基因工程中的酶与遗传有关的酶,通常指自然条件下,遗传信息传递及表达过程中的相关酶。广义地讲,包括遗传物质复制的相关酶和基因表达(转录和翻译)的相关酶;狭义地说,与遗传有关的酶仅指与遗传物质复制有关的酶。基因工程中的酶,通常指在人工操纵基因的过程中涉及的酶。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地讲,指的是基因工程中的工具酶,即DNA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也是基因工程中一定要有的两种酶;广义地说,除工具酶外,与人工合成目的基因有关的酶、DNA扩增过程中涉及的酶,甚至于基因表达的相关酶,都可以认为与之相关。

2.不能把基因工程中的“工具”等同于“工具酶”基因工程中的工具包括:基因的“剪刀”(限制酶)、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和基因的“运载工具”(运载体)。其中,运载体是必需的工具,却不是酶,通常利用处理过的病毒DNA或者质粒DNA分子作为运载的工具。二、相关酶的主要功能

1.解旋酶:作用于氢键,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由水解ATP来供给能量。在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起作用。

2.DNA聚合酶:以一条单链DNA为模板,将游离(单个的)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形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并与母链构成一个DNA分子。在DNA复制中起作用。

3.RNA聚合酶:即RNA复制酶、RNA合成酶,以双链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边解旋边转录形成RNA(包括rRNA、mRNA和tRNA),转录后DNA仍保持双链结构。在转录中起作用。4.逆(反)转录酶:为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催化以RNA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进一步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单链DNA为模板形成双链DNA分子。在基因工程中,用于合成目的基因,多在向原核生物体内导入真核生物基因时使用。

5.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细菌、霉菌等)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使DNA链中磷酸二酯键断开,被誉为“分子手术刀”。为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和基因诊断中的重要工具酶。

6.DNA连接酶:作用与限制酶相反,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即把两条DNA黏性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用于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结合。

7.蛋白质合成酶: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游离氨基酸为原料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多肽,并进一步处理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在基因表达过程中起作用。

三、相关酶的分类比较

分类(依据功能)主要的酶作用部位或结果模板遗传有关的酶

DNA复制有关的酶解旋酶解开氢键

DNA聚合酶形成磷酸二脂键有:DNA链DNA转录有关的酶解旋酶解开氢键

RNA聚合酶形成磷酸二脂键有:有义链

翻译有关的酶蛋白质合成酶形成肽键有:mRNA逆转录有关的酶(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逆转录酶形成磷酸二脂键有:RNA

DNA聚合酶形成磷酸二脂键有:单链DNA

基因工程的工具酶限制酶断开磷酸二脂键

DNA连接酶形成磷酸二脂键

高考生物复习有效方法

方法一:积累常识

到了高三复习,甚至到高二时,我们就应该回头看看初中学习过的生物,因为生物是一门需要记忆很多东西的学科,而很多同学初中时学习得不是很认真,几年过去了,对学习过的东西也都忘记得差不多了。同时高中生物教材和设置的练习题也都默认大家还记得初中的生物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因此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因为许多初中学习过的常识性的东西经常在题目中出现,而自己又没有注意去复习积累,到高三后期生物常识这方面的问题还都没有很好的掌握。所以,我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做有心人,除了认真复习初中课本知识外,还要将习题中出现的自己还未能掌握的常识随时随地进行积累,甚至反复记忆。打好生物学科基础就要像学习“文科”一样老老实实地背。当然在背诵积累的时候也要掌握技巧。

方法二:巧妙记忆

在理科中生物是记忆量最大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必须下功夫进行记忆。如何记忆呢?我想根据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同学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记忆方法。

1.辐射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就是以一个重要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和其他与之有关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2.比较记忆法

在生物学习中,有很多名词很相近,很容易混淆。对于这样的知识,我们可采用比较记忆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方法三:加强实验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高考实验题就是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高考要求中,生物学的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验复习时,首先一定要吃透教材上的实验,理解记忆其实验原理、目的、材料、操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的依据等。生物高考中还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所以,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考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也要进行一定的训练。

方法四: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在理综高考试卷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即高考生物试题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因此建议大家在复习中一定要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例如善于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生态和环境热点、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等问题,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这样既扎实掌握了生物学知识,也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 篇2

一、认识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的可能性

1. 信息技术的特点: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得以切身的体会。

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活动的交互化: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 而且受各种互动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生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其余如共享、动态、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2. 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

生物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基本内容就是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时代, 生物教学必然有其特殊的特点。

认识问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化度和广度不再限制于书本,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对问题最全面的认识。

分析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门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分析。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将会面临变革。

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生物规律以后就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相互协作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可在认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整合, 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 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 为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化、终生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肯定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的优越性

1. 课堂容量大

对于讲究动手能力的生物课程来说, 信息技术的运用, 能增大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不但耗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也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如果借助计算机教学, 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 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充实直观内容, 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 能够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 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 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丰富表现手段, 突出教学重点。

3. 增强交互性

交互性是信息技术运用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 也是信息技术运用的核心。信息技术的运用, 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 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 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 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4.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性刺激信息, 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 同时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应紧扣教学内容

教学课件一般要求整洁、美观、大方, 避免华而不实或哗众取宠。本人在刚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时, 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课件, 为吸引学生注意力, 我在每个标题后加上悦耳的风铃声, 配有翩翩起舞的蝴蝶, 在反馈习题中加上从网上下载的卡通人物。课堂热热闹闹, 眼花缭乱, 但学生的注意力却被风铃声、蝴蝶和卡通人物分散了, 课堂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却被抛之脑后。这样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而且画蛇添足, 错把点缀当主流。

2.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只有使多媒体课件所载的生物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嵌合, 多媒体的功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但不少老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盲目增加课堂容量, 加快教学进程。在繁忙的教学进程中, 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学生应接不暇, 只会跟着屏幕跑, 难以有阅读、思考、体验、反馈的机会。这样, 怎谈得上对课堂所学知识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呢?

3.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学表明:教材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培养道德品质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都编入了“程序”, 上课时, 只需击键, 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有时忘了击键, 就出现图文展示和讲解内容不一的情况, 出现教师完全被课件牵着走的情况, 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计算机课件要融入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 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细腻的教师与学生彼此交流的过程, 尤其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分依赖课件,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会形成计算机单调操作, 而导致对学生思维、智力等发展的不利影响, 影响教学效果。

4.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应注重学生参与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96—02

《基础教育改革(试行)》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强调新课程改革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改革。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从而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显得更为实际、简便、高效和廉价,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学科知识放在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多媒体应用于生物教学的实践证明,它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调控生物教学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得知识的60%,单靠视觉可获得知识的10%,而视听并用可达到86.3%以上。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15%,单用视觉是40%,视听觉并用是75%。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和保持的知识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课所得到的要多得多。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作用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使用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能够提供图、文、声、像等多元化的教育情境,能够提供有利于协作学习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还能够提供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大量信息资源。

1.可以化小为大。学习微生物知识时,因为细菌、病毒个体非常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利用超微摄影技术记录下细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把微小的生物放大后展示给学生。

2.可以快慢互化。如开花的过程很慢,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经过技术处理,将几个小时的过程浓缩为几十秒,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节约时间。再如动物的运动很快,很难看清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以慢放和定格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3.可以化静为动。如在生物课上教学“减数分裂”时,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制成教学软件,把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用连续的动画过程展现出来,特别是同源染色体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变化过程,通过这样的动态显示,将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4.可以化抽象为直观。生物学科中的很多过程是抽象的,但往往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植物生理学》中“光合作用”。主要让学生理解其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成一个动画,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可视化、拟人化的光合作用过程。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欢快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就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复杂抽象生理过程。

5.可以化虚为实。教学过程中要做一些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时,往往有的实验“做”而不“灵”,也有的“灵”而不“显”。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虚拟那些难以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和生理过程,甚至实现虚拟实验。如讲“血液”一节时,在演示实验中观察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情况时,需要较长时间(一般几小时)才能出现结果,即使出现结果,也往往不明显。为了配合学生现象的观察,在进行完一番实验操作后,可用多媒体将最后的结果和现象放给学生看。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结果也非常明显。学生一看便认出:哪一层是血浆,哪一层是血细胞,各个部分的比例大约是多少。同时,放大的图像也便于教师的讲解。真是“千言万语讲不清,一用媒体就分明。”

6.可以缩短时空感。时空感及所谓的时间感和空间感。生物教学中的时间感是指一个生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时间,如植物的双受精,从花粉粒的形成到精子和极核及卵细胞的融合,如果我们寸步不离地在显微镜下观察整个受精过程,恐怕得花很长时间。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学进度,可是我们在多媒体教室观看植物受精过程的动画,仅仅只需要几分钟而已,而且更加形象生动,容易理解。生物教学中的空间感是指每种生物所生长的环境不同,每个地区动植物的类型也有差异,而我们的教材中讲到物种的时候,内容是比较全面的,涉及了地球所有的生物种类,但是这些物种并不是每个地区都有的,如果要将这些物种引进的话太费时费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去搜集所有的物种,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去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球,避免他们像井底之蛙一样,只看到自己头顶的一片天空。

7.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生物第二课堂教学。网络平台不仅在常规课堂教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第二课堂教学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第二课堂往往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与生物有关的集体实践活动,它经常受到如天气、人数、资金等条件的制约。而网络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因特网有大量免费的公共生物资源,如中国科技博览http://www.kepu.com;人教网——中学生物http://www.pep.com.cn; 中国生物教学网http://www.shengwu.com.cn;广东生物教学网http://www.gdswjx.net;生物教学园地http://www.yeschool.com; 中学生物园地http://www.zsdj.com等等。这些网站中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例如:通过网络进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社会调查;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制作网页、撰写生物小论文、设计实验等。其他同学还可以在网上传阅、交流和评价这些学生作品。在网络平台下开展第二课堂不仅节约了时间,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而且丰富了活动的内容,拓宽了第二课堂的教学范围,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创新思维,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及人与世界的距离。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如何科学高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中,这是一个与传统教学法一样重要的问题,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素材、不断总结筛选、优化与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还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会制作网页,并具有上网收集资料的能力。二是教学必须突出重点难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要善于组织学生。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四是要控制好学生的上网时间。网络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场所,如果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还应做到课前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上课控制好节奏,流畅地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质量。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接受,可以不用课件;一些使用实物、挂图、模型可以讲解清楚的内容,应尽量使用实物、挂图、模型。一味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失去观看兴趣,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实效。只有对那些复杂、抽象、很难讲清楚,而使用录像又不能调动其运动的前后顺序,或控制其变化速度,甚至更改显示画面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交互式功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样教学重点难点才能突破,才能使学生在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代替实验和实践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是不能够被信息技术替代的,在实验中,使用模拟和录像可以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查绝对不意味着可以取消实验。反之,有了计算机的帮助,我们应该把实验做得更加完整和漂亮。

3.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要把多媒体课件作为一个为我所用的教学工具及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决不能让“电脑”取代教师,教师仍要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4.教师要科学利用板书。板书是教师把凝炼的文字、语言和图表书写在黑板上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科学正确地利用板书,能充分协调师生活动,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感知量,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如果省略板书,套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板书”,则显得机械呆板,而且屏幕上的内容一晃而过,不利于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洁玫.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0,(5).

[2]张玉菊.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6).

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4

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单位名称:长子县第一中学 作者姓名:牛 莉 汪燕妮 通讯地址:山西省长子县第一中学校 联系电话:*** 邮 编:046600 邮箱地址:niuli20000@sohu.com

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正确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在生物教学中,可改变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不拘泥教材,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资源 学生自主学习教学

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它运用在生物教学中,是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当前,我校课堂教学已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这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这是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1 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1 网络资源在教师备课中的作用

计算机和网络中蕴含的大量资源,为我们进行电子备课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这大大拓宽了传统的教材和教参的狭小范围,能让教师在互联网中不断获取最新的资源,从而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子教案。通过这种对信息的不断加工和创新,教学设计质量、艺术水平和可操作性会不断地提高。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那些优秀案例,得奖教案,让我们开阔眼界,拓展上课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信息整合,使教学环节都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地提高工作的成效。1.2 多媒体在生物课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生物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知识的学习,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对教材中难以观察的细微结构、生命现象和活动过程等进行信息处理,模拟或再现其真实情景,使其变得形象、直观,这既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提供了直观的材料,又可以使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够很好的达到目标。比如在现代生物技术部分,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这些高科技手段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高深莫测,我们用flash课件步步展示了外源基因是如何被转入DNA中,从而改变了被转入基因生物的性状的过程;对于“多莉”羊的培育过程中涉及到的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环节通过多媒体的呈现,使学生对于科学家培育“多莉”羊成功的奥秘、对于克隆技术,尤其是体细胞克隆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些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所模拟出的事实和现象是中学生物实验或其它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有利于突破重、难点的良好教学效果。

多媒体同传统的直观教具:标本、模型、挂图、幻灯、录像等相比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等优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设计和制作一些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这些反映着自己教学意图、思路和观点的,形象、生动、具体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应用到教学中,既节省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难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讲授“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制作成flash动画来演示;把拍摄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细胞的图片与教师画的示意图对照着同时呈现给学生;将受精部分内容通过播放生理卫生科普片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可以辅助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另外,讲述DNA的复制一节也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难点,在这节中加入动画演示,学生就会在记忆中形成一个具体形象的复制过程,而不是干涩的抽象的理解。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技术也进一步的提高和成熟。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运用多媒体同时,还要注意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讲课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使计算机溶入学科教学中,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2.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关系

尽管在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诸多优势,但并非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需要我们根据教学的特点选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因此,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2.1 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某种媒体对应于某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用的地方,则坚持不用,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所以,根据每堂课的目标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是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关键。2、2 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研究系统中各其它要素及其组合,不能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手段与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水分代谢部分,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看到的是植物细胞正常状态和分离后的状态,而原生质层失水逐渐收缩的过程是看不到的,而且耗时太长造成与教师的讲课内容脱节,我们可以模拟此过程的Flash动画,用几秒钟的时间展现整个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动态过

程,使学生对渗透作用的过程一目了然。再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花的开放过程等,用多媒体课件在很短的时间内模拟显现出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一些生物学现象是非常迅速的,学生不容易观察。这时,采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就能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可使图像化快速为慢速,甚至可以暂停下来。如青蛙捕捉害虫,整个过程只有1/20秒,肉眼是看不清楚的,但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慢慢地播放出来,让学生观察清楚。摆脱时间的限制,学生看到的是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增强了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密切配合教师讲课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但是部分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用课件过多展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反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忽视这些画面、音乐所蕴含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展示,整堂课都使用多媒体,这样反而会使学生对知识重难点把握不到位,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2、3 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而课堂教学过程应用多媒体课件时,仍需发挥教师的这些作用。因而要求教师要会将课本中的现成的、结论性的内容变为具有探索性的资料、信息,精心设计,会合理安排信息,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从而培养他们能力。与此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生动有趣的导入,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例的讨论分析,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等等。而绝不能只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阅读大量信息资料,只让学生使用计算机做题,还应该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表达、书面表达以及课堂小组讨论交流等。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的各种能力才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2.4 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以它的独特性、先进性和高效性,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虽说传统的教学模拟不具备以上优点,但在不断的运用和改进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精华部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科学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书用板书的方式表达出来,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感知量,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如果省略板书,套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板书”,则显得机械、呆板,而且屏幕上的内容一晃而过,没有给学生留下太深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掌握。幻灯片的切换容易造成图文分离,不便于学生形成图文结合的整体记忆效果。我们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播放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在幻灯片的制作中,幻灯片的容量大播放速度快,学生往往看到图就看不到文字小结,这既不便于学生做笔记,又不便于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记忆。比如在“转录和翻译”这一节中,从DNA的转录到蛋白质的合成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通过Flash动画演示,学生理解了这个过程。但至于“最终翻译的产物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

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与进行转录的基因序列有什么关系”这一点,涉及到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学生有可能就想不起来了。所以随着Flash动画演示的进行,我在黑板上又画了一个简图,把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前后联系起来。告诉学生,基因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与转录成的mRNA的密码子碱基序列互补,而mRNA的密码子碱基序列又与相对应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反密码子碱基序列互补,所以mRNA上的密码子就决定了哪个位置上应该是哪个氨基酸。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学生不仅能理解整个动态过程,而且对这个知识点也能作出一个系统性的分析和概括。实践证明,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被动听讲变为多感观协同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正确、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生物多媒体课件,使之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整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多媒体技术的真正价值。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篇5

一、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优化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教学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 生物教学中对物质形态、结构的表现, 是教学内容的核心, 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授课为主, 忽略了学生的直观感受, 一味地将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 仅仅运用简单的模型和挂图等传统媒体手段, 无法周全地顾及到每一个学生, 并且缺少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然而,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生物的演化和发展进行动态展示。例如在学习“花粉的传播方式”时,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花粉在微观视角下的形态, 让学生明白花粉分为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两种方式。通过显示花粉放大后的图片, 学生可以观察到花粉具有粉粒较大、外壁粗糙、富有粘性等特点。传粉是植物有性生殖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花粉是怎样借助风、昆虫来实现异花传粉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前提,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保障。传统的教学手段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不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生物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教师只有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探索欲与好奇心, 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初中生物课程的魅力,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让学生更加快速地融入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一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 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出细胞是如何分裂并且产生新细胞的, 医学中的癌细胞又是怎样在人体内扩散的, 动物或者植物体内的细胞又是怎样运动的。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 理解性地记住相关知识,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同于传统教学,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文本、图片活动动画的同步,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此外, 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限制, 许多植物、海洋生物都只能通过信息技术予以实现和还原。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生物世界丰富而广阔, 而生物教学的教材内容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隅, 想要领略生物世界的神奇奥秘, 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 教师还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认识世界,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给学生的未来发展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而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因此存在“讲少了不够用, 讲多了记不住”的现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获取最新的资料与信息, 以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可以利用大量的视频资料以及大量的有声读物为保障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而提供服务, 对于一些珍稀植物或者灭绝的物种,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进行认知和了解。例如在学习企鹅、北极熊时, 由于学生不可能亲临极地去进行考察, 因此必须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北极熊、企鹅的生存环境、形态以及繁育等, 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人们在信息的获取、传播等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为了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从网络中获取信息、查阅资料, 并且对生物教学进行不断的扩充与完善, 以实现日益发展的生物技术紧扣现实生活, 让学生学习中不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锻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生物教学资源中心,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课堂教学成果, 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多媒体课件、及时查阅资料、增加课外阅读等方式予以解决。

五、结束语

正确认识并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对初中生物教学进行辅助, 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知识量储备, 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从而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信息技术现已被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它通过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教学方法, 将原本枯燥、复杂的课本知识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及好奇心,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本文以信息技术作为研究对象, 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物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泽芬.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 2013 (7) .

[2]张红梅.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J].考试周刊, 2015.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167-2

进入新世纪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而以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实现,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此笔者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1)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新内容授课方面,导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导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只有在上课时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本身。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导课效果。例如在学习植物激素时,播放一些植物向光生长的录像,或是展示相关图片,在由老师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如“植物产生向光生长的原因是什么?",就会迅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再如,学习细胞增殖时,可展示不同生物细胞分裂的图片或动画演示过程,这样会调动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当然,录像和图片要精选,不可占用太多时间。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与学方式,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

生物学很多复杂的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知识的传递密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以实现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强化重点内容,进行难点分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内容时,可以制作一个FLASH课件形象的展示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可以看到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来理解这些内容具有非常的大的帮助。再如:光合作用一节教學: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光反应和暗反应教学时,其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较为抽象,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叶绿体的真实环境中,观看其内部具体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伴随动画演示,学生体验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将微观的分子变化以宏观视角体现,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的难度。

(3)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能演示图形的变化,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知识动态化,把无形的知识化为有形直观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图像变化,使学生已有经验与概念进行联想组合,建立起抽象思维的观念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现代生物技术部分,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这些高科技手段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高深莫测,可用flash课件一步一步地展示外源基因是如何被转入DNA中,从而改变了被转入基因生物的性状的过程;对于“多莉”羊的培育过程中涉及到的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环节通过多媒体的呈现,使学生对于科学家培育“多莉”羊成功的奥秘、对于克隆技术,尤其是体细胞克隆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

(4)即时反馈学习信息,加大课堂有效容量,巩固教学效果

在探究教学中,在课堂中,常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即时展示,进行讨论、分析、矫正。如选用投影仪,显示画面停留时间长,便于学生观察和教师的讲解。传统的教学往往由于板书、绘图和重复讲解而浪费时间,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仅大大节省授课时间,而且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生物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增大相关教学内容的知识信息容量和知识信息应用的处理,并以习题或问题的形式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强化训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展示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可提出相应的学习问题,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由“苦学知识”变为“乐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5)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实验演示准确化,操作的规范化, 并可进行模拟实验过程。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实验操作要求准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演示,许多学生不易观察到一些细微的变化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教师也不太容易展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将实验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在课堂上播放,不但可放大展示实验的细微操作和现象,还可反复播放,突出重点,获取最佳的效果。如“临时装片的制作”的实验,“盖盖玻片”的操作过程,可用“录制-放大”的方式播放,也可用实物展示平台放大展示。这些都利用多媒体具有动态性、灵活性、可见度高的优势,当学生操作时,他们就会对整个实验程序的规范和重要细节都了如指掌,操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有条不紊,规范化程度高,这样也就保证了实验的正常进行和正确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系数。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总有一些经典实验或演示实验是中学条件下不可能做出的,这时就可以用模拟实验进行教学。如必修一《光合作用》的教学,需要认识光合作用中所释放的氧是来源于水而不是来源于二氧化碳。这个实验要用氧的放射性同位素,实验设备也比较复杂,在中学生物实验室里不能做。用多媒体教学,如FLASH动画就可有效的模拟水的光解及氧的生成过程,学生更易于接受,还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光合作用过程的教学变得趣味化、动态化,使复杂的氧气产生过程简单化。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网络技术能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新课标要求:“了解并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而这些目标和能力的达到 ,必须要靠网络的辅助 ,单纯靠课本知识是无法达到这些要求的。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最大的特点是“以生物学相关的热点问题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为材料 ,考查学生应用生物学基础知识 ,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教学资料 ,而这些资料在网络中可以及时得到收集 ,教师整理后及时补充在教学内容里做讲解 ,如艾滋病,甲型H1N1等。生物新课程理念重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的。因此,在教学之外,利用互联网,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生物科学或教学网站,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浏览更多的,自己感兴趣、又欠缺的生物知识信息,或以博客的形式来彼此交流自己对生命科学的感受和认识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生物教育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2)应用多媒体,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教材对于克隆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只是泛泛而谈,而学生恰恰对这一高科技领域充满了好奇和神往,可以布置学生在网络上查询有关克隆技术的利弊并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生命科学中的一些新发现、新成果的了解,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等,需要及时的答疑解惑,校外的一些优秀学习资源,也都可以在网络中各取所需。只要利用得当,网络就会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最好助手。

(3)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学习过程的交互反馈,学习效果的准确评价。

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每天都在增加和更新,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文字、图片、声音乃至图像在计算机与计算机间传播成为现实。利用网络可实现不同地区生物教学资源的共享,例如共享备课资源,视频教学资料,FLASH动画资源等等。生物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强的人机对话系统,并且使学生通过和计算机的对话获得知识。另外,我们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拥有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超链接方法,信息检索变得非常快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学们还可以进行在线讨論与交流,进行分工与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们利用这个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智能分析,随时获得学生学习的效果,随时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是传统的评价手段所不能及的。

当然,这些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我们教学中的有效手段,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教学过程全部被电子化,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另外多媒体教学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减少了教师的绘图、板书、画图表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跨度,过快地变换屏幕内容,将使学生丢失教学信息,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所以,根据每堂课的目标需要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的关键。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下,在教学计划中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某种媒体对应于某一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则坚持不用,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我们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恰如其分地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潘凌云.生物学教学中媒体的合理应用研究.《生物学教学》.2002年2期.

[2].郭绍青主编:《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中国人事出版社

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在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社会性等都较强的学科,对于这门学科,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教学要求,所以,就需要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教学创新。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由于生物学科与其它的学科不同,在生物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就显得更加重要。在生物中的一些生物微观性、运动性、多样性等生物课的特点,还有生物课堂上的一些生命现象、生命反应等。教师仅仅凭借语言的表述是很难理解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就是应用挂图和生物模型等进行讲述。在课程中缺少动态教学,使学生很难理解课程。在多媒体技术下,把这些特性可以用多媒体中的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进行讲述,把生物课堂中的静态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而且还生动形象,不仅满足学生的感官要求,还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习起来较容易,所以,在生物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1、创设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内容加工,使抽象的微观生物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眼睛看到的动画过程来模拟生物课程中难以看到的现象,给学生营造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氛围,并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人类遗传病》的课程时,对于遗传病的症状和危害的资料,学生都了解的十分少,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视频让学生观看,使学生感受到遗传病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当学生看到患者痛苦的样子时,不自觉的就会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从而自觉关注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方法。通过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产生学习兴趣,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教学效率提高。

2、借助信息技术,突破难点教育

高中生物课程的每个概念、原理之间都存着逻辑性,而且都比较抽象,所以,仅凭教师的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从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但是,应用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的内容设计成动态的画面,并配上一些简要的文字,动静结合,便可以把难点转化简单直观的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讲述受精作用的课程时,教师可以把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过程用动画的形态表现出来,把受精的过程像讲生理卫生科普片一样将给学生听,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加深难点的理解。

3、利用网络资源,扩大教学内容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动植物的图片和课件等进行学习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生物发展动态,及时的进行讲解,使学生的知识与时代同步。通过下载一些有趣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图片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设计出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性。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弥补学校的生物实验条件不足,增加学生的能动性,提高生物学习质量。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所以在课堂的教育中,应该根据具体要求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多媒体的辅助中,通过声音、图像的表达,使学生进入了画面情境,然后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形象思维的培养就是根据情境等,让学生多动手、多体会、多观察。然后才能拓展思维。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增殖》一课时,在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情况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显微照片,再播放动态过程模拟动画,并进行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核膜核仁的变化,特别是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并自己试着进行总结。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回答,答错了就再进行思考,答对了就进行鼓励。这样既促进了学习氛围,也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了知识点。

四、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和一些必须使用实物进行讲解的课程,最好是用实物进行讲解,不用课件,例如:在生物学中的讲解微量元素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直接进行讲述。再就是对细胞的结构学习时,应该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发现细胞的结构,从显微镜下观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如果一味的使用课件进行讲解,那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对于一些抽象的课程内容,可以进行课件讲述,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实验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是不能被信息技术所替代的,在实验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实验进行了解,但是不能取消实验。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应该把实验做得更加完整。

总 结:

总之,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引发了教学的改革,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晶.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J].卫生职业教育,2008,(03).

[2]刘金娟.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教育,2008,(05).

[3]高飞.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0,(29).

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 篇8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每位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希望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进入学习。由于学生阅历浅、生活空间有限、许多现象及事物无法观察到或没有留心观察, 对生活中很多东西体会不到其中乐趣, 以至于学习很被动。

信息技术所展现的图像、声音等都很生动活泼,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 讲授基因突变, 教师可以首先给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1910年, 赫里克医生的诊所来了一位黑人病患人, 病患者脸色苍白, 四肢无力……通过观看视频, 学生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让学生自我形成疑问, 为教师进行下一步的讲解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 学生学习的激情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2. 化静为动, 形象直观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更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应的动态画面, 配以简要文字解说, 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 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例如,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可以展示“渗透原理”动画, 动画中的的蔗糖分子与水分子分别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动态小点表示, 用动态模拟方式演示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的运动等动画。学生通过这么形象的动画, 很容易就可以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原理。动画使枯燥的内容增添了生趣,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教率。

3.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 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获得某些没有技术支持很难或不可能获得的学习体验。例如, “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这一实验, 很多学校因为试验条件的限制不能培养出草履虫或学生实验操作的不熟练, 而使实验无法进行, 不能清楚地理解草履虫是如何“逃避有害刺激, 趋向有利刺激”的。通过信息技术, 用Flash制作“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动画, 将清水、营养液为实验A组, 盐水、糖水为实验B组, 学生可拖动草履虫将其分别放入其中, 从而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亲自上台操作演示,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探究过程、记录表格, 便巧妙地将抽象变为具体, 模糊变为清晰, 使学生直观地掌握了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化解了重难点, 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但在生物教学教研过程中, 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理解及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忽视其他教学手段

教学中, 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甚至认为无信息技术就不是一堂好课。因此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文字与图片的堆砌。生物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有些能让学生亲手完成的实践活动或实验就应让学生亲自去做,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2. 教学内容哗众取宠, 流于形式

有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上的更精彩而选用多媒体教学, 特别是公开课、优质课中, 课件制作过于华丽, 各种效果的使用不当, 如幻灯片的背景过于花俏, 声音过于刺耳。某些应用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但可能学生注意的不是教学内容, 而是课件组成元素。而且学生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容易使身心疲倦, 也容易使兴奋点下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 能使教学质量提高, 盲目的运用多媒体非但不可以优化课堂教学, 反使教学混乱, 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 教学容量处理不当

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幻灯片数量过多, 普遍现象是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师成了课件放映员, 轻松点击鼠标让一张张幻灯片一闪而过, 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时间明显缩短, 学生思考、理解的时间不够, 无法接受教学内容, 出现认识超载现象, 教学效果非但没有提高, 反而比传统教学方式还差。

总之,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 突破教学难点, 做到融基础性、科学性、直观性、实践性于一体, 真正使教学最优化。笔者深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生物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张欣明.浅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11 (3) [1]张欣明.浅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11 (3)

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 篇9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1. 与教师备课过程实现整合。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教师只有做好充分准备, 课堂教学才能收放自如地指导学生学习。在备课时, 采集信息资源主要通过以下办法。一是利用网上的资源。网上有许多图片、课件、教学的文字资料, 甚至还有试卷, 在需要时我们可以下载。二是实地拍摄照片。我们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很多的生物资源图像, 输入电脑中。比如, 当出去旅游时, 在玩的同时可以收集资料, 例如在登山时, 将山里那些珍贵的植物拍摄下来, 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料。在拍照时要注意拍摄植物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多种景别的图片, 叶子、花、果实等的特写都将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料。将这些直观的教学资源整合到教案之中, 课堂里的内容就非常丰富, 让学生看到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三是扫描图片。有一些图片我们在网上找不到, 这时还可以用扫描仪扫描图片。

2. 与课堂教学实现整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呢?在授课过程中通过CAI课件声像结合、动态展示生物的内部结构、生理活动现象等,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提高学习效果。课堂上, 要善于利用从网上搜集的资源。例如在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学生讨论后, 再给他们讲述近亲结婚的危害。讲解备课时从网上找到的内容, 如“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 向学生讲解这些名人的沉痛教训,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 所以是应当禁止的。

3. 与课外实践活动实现整合。

给学生布置些课外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 通过网络的应用既完成了课外实践作业, 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 课后练习有一道收集资料的习题:艾滋病离我们每一个人有多远?请你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就这个话题与同学展开讨论。学生可以从网上搜索资料, 从网上不仅能找到了很多文字资料, 还能找到了很多图片资料, 学生据此写的文章内容就会丰富、资料详实, 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式

1. 图片演示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由于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 目前已知的达200多万种, 生物大多有地域性。基于此, 我们不可能拿过多的生物标本或活体进课堂示教, 特别是比较特殊的生物。例如:一些史前动物, 如恐龙、始祖鸟等, 现在我们已不能真实地目睹它们, 只能根据化石想象它们的形态;微生物中的病毒、细菌、霉菌等, 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个体过于微小, 关键是有些微生物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威胁, 搬活体进课堂不现实。而这些生物的图片很容易获得, 利用信息技术演示生物的多样性, 可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阅历。

2. 演示新授内容的板书和图片。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 一堂课的结构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归纳讲解、板书、师生互动”等环节, 各环节都需要时间, 特别是板书, 耗时多是不言而喻的, 把握不好, 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值得注意的是, 在课堂小结时, 最好能再次整体出现一次板书, 以便学生加深印象。另外, 教材上有许多图片, 如:心脏解剖图、肾的内部结构图等, 新版挂图太小, 后面同学看不清, 很难绘制, 教学时又要使用。可借助多媒体将图片投影, 形象生动, 还能随时发现教学中的异常情况, 理解所授内容。

3. 用于演示实验过程或实验结果。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生通过操作能够培养动手能力,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 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 理解和掌握生物学原理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等。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都很多, 有少数实验例外。如果有些实验过

针对初中语文教材内容, 着力拓展学生相关生活课程资源, 是活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手段。拓展学生相关生活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就是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大部分执教者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既陌生又新鲜的名词。“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定义, 它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了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 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单向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本质要求。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实践形式, 是教育改革的尝试。

一、共同尝试制作新闻, 提高作文素材采编写的综合能力

●新闻可以说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李一部分, 他应该是鲜活而生动的, 但教材却安春排它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10来岁的少年人香面前, 至少也是缺乏亲和力的。如在人教版的

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第一课《新闻两则》, 课文涉及到新闻写作, 作为教育者如果能在简单学习范文的基础上作适当拓展, 并由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那倒是把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式化作人文化教育的好办法。提倡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使传统的技能教育发展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文化教育。

初中学生一般是十三四岁左右, 他们的性格被年龄赋予了太多的特征, 于是在学习了上面所说的两篇文章以后, 不妨可以把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定位为新闻制作, 毕竟新闻从业人员在这些“孩子”的眼中是令人向往的。先将班级学生分为三组, 第一组把4篇课文改编成广播稿, 并串联成一辑10分钟的新闻联播;第二组观看几次央视新闻联播;第三组提前在课外时间进行相关内容的实地采访。最后班级学生合作制作一则10分钟新闻报道。改编、观看影视、实地采访以及制作新闻很显然不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任务, 但绝对是人文化的表现, 目的既是在训练学生文字表达的基础上巩固学生关于新闻写作的知识点, 又是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与在实际操作中认识责任的重要性, 学生会意识到这既是有分量的任务也是快乐的挑战。教师要参与其中。教师的角色, 应该是支持者、监督者和引导者的综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 学习范文使学生有了理论指导。那么学生的新闻类写作的掌握自然水到渠成。

二、共同玩游戏、练口才, 消除学生对写好作文的恐惧心理

组织学生玩丢手绢的游戏, 接到手绢的同学, 上台唱歌讲故事。并接受课代表的采访, 采访题目是上台表演时心里想什么 (引发学生对心理活动的观察) 。教师在一旁用文学语言现场解说, 注重对上台同学以及其他学生神态、动作与心理活动的描述。要求幽默、合理、细节充分, 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比如, 现场描述某位动作夸张的同学的神态。问学生, 如果写文章, 要不要把这些细节写进去。 (学生大多会说要) 。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教学, 有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知识和兴趣的作用。对那部分无话可写、患作文恐惧症的同学, 可以说是对症下药, 不能根治也能缓

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是体验性教学的一种尝试, 学生在娱乐中学习了知识, 在游戏中体验了观察的快感。学生喜闻乐见, 对作文恐惧的顽疾有疗效。老师教得轻松, 教学目标在一切和谐的氛围下顺利完成, 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对写作细节的把握都有提高, 尤其是对写

●●●●●●●●●●●●●●●●●●●●●●●●●●●●●●●●●●●●●●●●

程太长, 一、两节课就很难出结果, 如测种子的发芽率需要一星期左右。可将过程拍下来,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做成多媒体课件, 展示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风采, 放大学生操作中的优点和出现的问题, 更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提高以后的实验能力。还有些实验不适合经常做, 如废电池浸出液对植物的影响, 耗时长而且废液也很难处理。我们可以用一个班做一次, 把过程制成课件, 让后来者共享。这

样既可以不因为每次做而造成环境污染, 又让学生感觉学效率。身临其境, 增强可信度。

4. 演示复习时的知识结构和课堂练习。

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一直是从事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教师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在当今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它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集于一体,并可以有机地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向学生传递信息,它的应用可以更新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以下是我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几点认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教学重点、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由于认知手段的单一性,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但利用多媒体可以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为它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比如讲“血液循环”时,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是重点和难点,心脏的结构比较复杂,涉及到的血管很多,学习起来容易混乱,特别是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个腔连接的血管,各腔的壁的厚薄及瓣膜就一目了然,容易理解。对于循环过程及血液成分的变化,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分别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flash动画课件演示,再将整个循环演示循序渐进,依次显示,学生思路就比较清晰了。通过反复操作,印象加深,最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巩固练习,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只要恰当地加以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放、定格特技手段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虽然高中生物的大部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毕竟还有一部分很抽象的知识,光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必须要配有一定的动画效果,通过感官的认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抽象知识。特别是生理方面的知识,如讲“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时,关于兴奋在神经中的传导,假如没有多媒体动画,教师只能把兴奋的传导途径在黑板上写一下,学生就得死记这个传导途径了,时间一长就忘记了。如把这部分知识配上多媒体动画,把兴奋形象的转化为一个“红点”,学生只要看一下这个“红点”在反射弧中的运动路径,就能通过感官的认识,理解性的记住这部分知识,教师也只要引导一下就行了,从而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记住。

三、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在生物教学中常常有因受地理分布区域的限制而无法观察到的动植物,或因节令、时间的限制而难以与教材同步的动植物,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各种生物及现象搬到课堂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如在严寒的冬天,很难寻找到桃花;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在大西北很难见到一些名贵的植物品种,学习保护动物儒艮时,学生多数没见过这种海洋生物,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可将遼阔的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展示在我们的学生面前;学习企鹅时,教师不可能带学生去南极洲亲自考察吧。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南极洲的光盘,同学们一看,企鹅的生境、形态、运动、孵卵、育雏等一目了然,形象直观生动。

四、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化微观为宏观,突破观察范围的限制。

有些生物的生理活动过程是微观的、连续的,因而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无法直观地、科学地展示。运用信息技术技术,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将微观的变化宏观的再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如学习病毒相关知识时,病毒个体非常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利用超微摄影技术记录病毒的录像。在解剖并观察种子的结构中,由于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较小,学生很难看清,通过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讲“分析尿液的形成”时,其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整个过程是微观的生理过程,常规教学无法直观地、科学地展示出来,我在搜索到相关的一个课件,它采用了三维动画技术,制作一个肾小管的模式图,用不同颜色的小圆圈代表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用大些的圆圈代表蛋白质、用更大的圆圈代表血细胞,用以说明肾小球过滤的原理。当动画播放时,学生犹如亲临其境,目睹了整个微观动态的生理过程,对内容有了很好的理解、记忆。

上一篇:关于中学生的满分作文下一篇:2024年乡镇科普志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