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与实施策略(共10篇)
【内容摘要】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则能提高教学效能,无效则适得其反。本文围绕‚教学评价语言的无效现状分析‛与‚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实施策略‛进行阐述。【关键词】信息技术 评价语言 有效性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随时随刻的表现,教师及时使用恰如其分的语言给予评价,以其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显得相当重要。教学评价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面对学生的应答,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时所做出的相应回应的语言。有效的评价语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会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提高课堂效能。
一、教学评价语言的无效现状分析
纵观当前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评价语言现状,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课堂评价,重视评价语言对课堂效能的提升作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也不断涌现出鲜活的、生动的、有生命力的评价语言,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无效现状存在。
(一)缺失规范意识,评价随意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学科,它有着计算机特有的专业术语。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上,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会为了追求语言的通俗易懂,而失去了计算机术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这些语言:
‚在这里点一下,不行的话就多点几下。‛ ‚按一下‘叉叉’关掉窗口。‛
‚按住边上黑色的小方块,不要放开。‛ ‚用这个‘小马’来设置。‛ ……
这些评价语言都是不规范的,教师的出发点很好,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事实上,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在潜意识里一旦他们接受了这样的表达方式。长此以往,不仅教师的表达,甚至学生的表达都缺失了信息技术专业术语的规范性,就连信息技术课堂上最常见的专业术语:“鼠标单击、双击”都会消失。
(二)缺失个体意识,评价一元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的课堂上充满了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与专业术语,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言容易程序化。当孩子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会只评价预设的结果,忽略对学生表现的出来的其他方面,疏忽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评价一元化。
当孩子操作成功后,教师会用“很好”、“你真棒!”、“了不起”之类的单一评价语言。在笔者的课堂上,充满了这些评价语,一开始,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但没几节课下来,学生的热情渐渐地冷却下来。“你说得真好!来,大家给他鼓鼓掌!”随着笔者的提议,学生机械地鼓掌,表情很是麻木。这里的评价失去了学生主体,为了评价而评价。
再如笔者执教的《礼物》一课,在指导学生将影片插入幻灯片的过程中,想通过“自动”、“单击”对话框,让学生回忆起已经学过知识点,将在幻灯片中插入对象这一知识点,重新建立新的知识序列,可实际操作后,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师:影片是怎样插入幻灯片的呢?
生:在幻灯片的菜单栏中,有一个插入的菜单,里面有插入影片的功能 师:说的倒不错,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来,试试看 生:边操作,边说出操作步骤
此时出现选择‚单击‛、‚自动‛对话框
师:大家想一想,这和我们以前掌握的哪个操作是类似的呢? 生: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师:插入图片有出现这个对话框吗? 生:插入动画
师:这是视频的一种,其他呢? 生:(冷场)
教师想要的结果很简单,需要一个插入声音的回答,当孩子提出插入图片时,笔者就不知道如何来评价了,为了得到自己需要的答案,继续追问。事实上,“插入”操作包括插入图片文件、视频文件、动画文件和声音文件等,当孩子提出插入图片后,首先肯定孩子会思考,接着总结“插入”的操作,再提出其他类似操作可能效果就更好了。这里的评价没有尊重孩子个体差异,为了结果而结果。
(三)缺失目标意识,评价发散化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评价贯穿课堂始终,教学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评价语言如果没有围绕本阶段目标展开,会使得评价发散化。
就如课例《我为社区换新颜》一课中导入:
师:昨天我们各个小组对小区的环境、卫生、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接下来我们有请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调查情况。
组一代表:我们组发现路面上乱停车的现象很严重,应该要建地下车库。师:以我们小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建地下车库是不可能的,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吗?
学生一:我认为可以把几幢房子拆掉,然后在这些地方停车。学生七嘴巴舌,纷纷说:‚这是不行的,房子拆了,我们住哪里啊?‛ 师:是的,这也是行不通的。
学生二:叫他们都不要买车,做公交车。……
教师旨在让学生提出在路边放置警示语,以提醒人们不要乱停车,可是兜兜转转,一而再再而三地暗示,也没引导出想要的答案。如果教师在评价时,换一种说法,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建地下车库是个好办法,不过它耗时又耗钱,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能出力?”首先是对学生提出方法的肯定,确实是一种方法,接着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相信效果会更好。
(四)缺失情感意识,评价机械化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包括两条线:技术线与思想线。而很多教师总想尽全力教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课的设计和课堂上的努力,都是围绕“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目标来进行的,却恰恰忽略了教学的根本,那就是学生的成长。
在笔者的课堂中,碰到过这样的现象。一到高年级,有些孩子开始不喜欢举手了,喜欢在座位上嘀咕了;有些孩子开始反抗了,老师不想做这个,不想做那个;有些孩子开始喜欢上开心网了,一不留神,他们在偷萝卜、牧草了;有些孩子开始自己下载QQ,悄悄地装在电脑上了;有些孩子开始趁老师不注意,去一些游戏网站了„„当笔者面对他们的时候,往往总是责怪他们,你为什么不这样,你应该这样,你必须这样。
事实上,这样的评价是很机械无效的,这些孩子的变化,是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的,越到高年级,孩子们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越来越有自己的个性,就会有部分孩子凸显出他们的特征。这时,我们的评价语言要充满“人文关怀”,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关注孩子的成长。
二、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实施策略
这些现状的存在,是因为一些教师在教学评价语言上缺乏思考与学习。一切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对学习活动无丝毫推进作用的评价语言都是无效评价语言。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减少一些无效语言。
正如有人说:“教师能讲得有趣,学生才学得有味,要使学生有‘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之感。”那才是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所在。针对以上现象,笔者提出如下策略。
(一)与“专业术语”和谐,评价有规范
信息技术是一门主要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课程,但它并不等同于计算机课,计算机中的那些概念、专有名词和操作方法是我们必须准确掌握的。在评价学生操作和回答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计算机专业术语,使表达准确规范。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解释计算机相关操作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描述性的语言,甚至是一些不规范的描述方式。这是一个暴露问题的环节,也是一个很好的纠正环节,这都取决于教师的评价语言。
当学生说出一些不规范的语言时,教师则可以进一步追问:‚你说的意思我们懂了,而且用了形象的比喻,真好!不过,如果你能用计算机专有的语言来表达就更好了,你有想法吗?‛如果这位孩子能说出来了,就更好了,但他有困难时,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的智慧,可以这样评价:‚你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已经很了不起,我们也相信集体的力量,其他同学能帮帮他吗?‛这时,孩子们就会开动脑筋,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将规范性的语言重复一遍,通过这样的方式,相信计算机语言就规范在学生心里了。
课堂上,任何细小的环节,都能体现出教师评价语言的魅力,当评价语言与“专业术语”相和谐时,就会使评价有规范了。
(二)与“主体对象”和谐,评价有价值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只要他能够积极地回答问题,都说明一点:他在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因此,在评价时,全方位关注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不同角度出发,使评价有价值。
1.评价语言尊重学生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差异,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进步的动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这样来评价:
你回答问题越来越积极了,我真为你的变化而激动。(评价学习态度,促进勇敢、自信的个性)
你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并从他的回答中得到更深的思考,很好!(评价学习的态度——注重倾听,并借鉴他人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你的回答说明你能发散思维,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思维很灵活,很好!(评价思维的方法,指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你的发言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让人听了心里真痛快!(评价学习品质,提高学习自信心,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范例)
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评价语言。2.评价语言尊重学生差异
就如笔者执教的一课《谁的歌词最有趣》,这是在学习了WORD基本操作后的综合练习课: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播放了一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很熟悉的歌曲《隐行的翅膀》,孩子们被歌声吸引了,教师在电脑上展示着一副很漂亮的歌词对应的作品,孩子们看着歌词,随着音乐一起歌唱着。他们是这样的开心,表情松弛,放声歌唱着。
音乐的节奏慢慢停息了,我不由自主地鼓掌,为孩子们的歌唱,为孩子们的专心。我说:‚唱的真好!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
‚老师,我也要做一份作品,把我喜欢的歌做出来!‛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好啊,那你们打算怎么做呢?‛我问。
‚上网搜索,把歌词和图片找下来,然后在WORD中创作。‛一个很优秀的学生说。
‚老师,怎么上网啊?‛几个孩子叫了起来。
(我思索着:上网是下学期的学习内容,有些孩子基础比较好,对于上网已经很熟练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要求有点高了,可怎么办呢?)
‚我们班有很多小老师呢,自学上网已经很厉害了,我们两人或三人一小组来共同创作,怎么样?‛
‚好!‛孩子们便开始了分组活动了。
课堂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意外,这就是孩子的个体差异引起的。当出现这些现象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尤为重要了。当笔者提出“我们班有很多小老师呢,自学上网已经很厉害了,我们两人或三人一小组来共同创作。”孩子们的创作氛围非常浓厚,最后呈现的作品丰富多彩,富有个性,教师一句简单的评价语言带给了课堂新的生机。
(三)与“教学目标”和谐,评价有效果
教学评价语言,它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贯穿课堂始终。评价有效,则能够优化教学环节,促进课堂环节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1.评价语言具有导向性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经常会有一些评价作品的环节,在这样环节中,很容易出现评价没有指向性的现象,此时,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要围绕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
这是笔者实践的作品评价课,来看教学片断: 师:首先我们来看几组学生作品
(我展示了学生的对比作品,一份是原有的,一份是我帮学生修改过的作品)
师:看了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修改后更漂亮了。师:能说的再具体点吗? 生:颜色搭配上,更漂亮了。
师:这一点分析的到位,颜色搭配很重要。那其他同学呢,有什么想说的? 生1:他原来的作品的字体是宋体,老师帮他改了字体,而且字变大了,换了颜色,整份作品看起来,就更漂亮了。
师:是啊,修改了表格中文字的大小、字型、颜色可以提高作品的美观度。生2:他原来作品的背景图片太小了,记得以前老师和我们说过,背景图片要比表格大,修改后就对了。师:很好,记得老师说过的要求。
生3:有份作品他添加的小图片太多了,就看不清楚表格内容了,老师修改后,看起来就很清楚了。
师:是啊,好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看起来清楚明了。
这节课上,教师教学评价语言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即作品评价标准,从抽象追问到具体,让课堂一步一步深入,使评价有效果。
2.评价语言具有检测性和发展性
课堂上,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评价语言有效,则可以对学生的前期学习进行一个检测,也是对后面环节的一个自然过渡,从而促进课堂环节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就如笔者实践的《诗情画意》中的片断,先看一段课堂片断:
通过学习画图软件中的技术‚编辑——粘贴自‛,学生已经从教师提供的素材文件夹中获取了很多漂亮的图片,但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杂乱的画面,笔者针对这一环节,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都很厉害,都将图片插入了画图软件,不过再看看这画面,这个意境和我们的诗歌意境…… 生:(异口同声)不配
师:是啊,那你会怎么样来摆一摆、放一放这些漂亮图片呢?
生1:这首诗带给我的画面是很美的,我会把画面画的很饱满,把诗歌放在右上角,画面最底下是岸,中间是荷花和荷叶,最上面隐隐约约的是山。
生2:在我的画面中,首先想到的是一座桥,站在桥上送朋友,在桥的下半画面开满了荷叶、荷花,桥的上半部分是一座座连起来的山,山之间有一个刚升起来的太阳,背景是美丽的西湖。生3:……
“同学们都很厉害,都将图片插入了画图软件,不过再看看这画面,这个意境和我们的诗歌意境„„”一句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的评价语。首先,是对同学们技能学习的肯定,并顺利提出本课教学目标“画面布局”,在设计布局指导中,我们可以再次巩固刚学习的“编辑——粘贴自”操作。这正是对前期学习的检测,并促进课堂环节的发展,使评价有效果。
(四)与“人文关怀”和谐,评价有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笔者认为,这就是教育的真谛。无论教哪一门学科,教师都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灵魂的丰盈,让教育充满人性的光辉,让学生灵魂得到陶冶。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笔者曾实践《花钟》一课,这是笔者同事听课后记载的课堂教学情景: 这节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情景,老师让学生画一朵自己喜欢的花(练习曲线工具、喷枪工具的使用),一个男孩子自告奋勇得上了讲台,在教师机上先画了一个圆,作为‚花心‛,定位不错,然后用椭圆工具去画‚花瓣‛,出来的四片花瓣大小差异很大,整朵花不是很美,孩子画完后稍带遗憾地回到了座位。咳,怎么评价?我当时想。洪老师目送孩子回到座位,看着教室里一伙幸灾乐祸孩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得怎样?‛孩子们齐声说:‚不——好——看——!‛糟糕!老师遇到难题了,她会怎么说呢?当时我想。画画的那个男孩子沮丧地低下了头,不忍心再看自己的‚花‛。老师环顾教室说:‚美,是个人的感悟。也许你们觉得这朵花不是很漂亮,可是他觉得很美,这是他心中美丽的花!‛听到老师这样评价,那男孩有点意外,抬起了头,看看旁边的同学,似乎在羡慕自己,他看着自己的花也笑了,笑得没有一丝遗憾。这时,我从心底里赞叹,老师真好!能理解、宽容孩子,欣赏孩子,让孩子找回了自信,也让其他孩子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
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自然对美的感受不同了。上课时,一句简单的评价语言,尊重了孩子的尊严和价值。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娱乐场”,更是师生之间对话的“聊天室”。教学评价语言需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支持学生的创见,宽容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苦恼,善待学生的缺点。
三、小结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信这句话:“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好的教学评价语言会使我们的课堂生机盎然,但其又与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生活积累、社会阅历有密切关系,因此,若要使自己的课堂多一份精彩,少一些缺憾,就必须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 主编.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2] 主编.李敏.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丛书:教学语言运用方法.2003年8月 [3] 主编.崔允漷.有效教学.2009年6月
作者:洪优萍
一、了解学生学情, 明确教材意图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对学生的情况没有充分的认识分析, 课堂教学就很难落到实处, 学生学习的情况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 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情况
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 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
2. 熟悉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 教材的编排意图, 旧知识的迁移程度, 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 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合理选择情境素材, 精心创设情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如, 教学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建立住户的通讯录》时, 我首先用广播的方式展示事先已经设计好的文字, 然后请学生从这段文字中找出所有数据, 看谁找得最快、看谁找得最多, 学生个个热情高涨。之后, 我再展示文字中的数据设计好的表格, 请同学们分析, 是文字还是表格更能说明教师所展示的主题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回答和教师的总结,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表格表示数据”。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老师创设情境的导引下, 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创作能力, 最终高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让学生学得实在
信息技术学科其鲜明的特征: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重, 包含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课时安排少, 间隔周期长。教师只有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 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 在教学计算机的组成时, 我们可以拆开一台计算机, 对主机内各个组成部分及作用逐一进行实物演示讲解, 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在学习难掌握的操作时, 教师首先进行演示, 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操作步骤, 然后再让学生去操作, 学习效果会更好。而对于比较简单的操作, 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可以让优生辅导后进生, 教师只作个别指导。
四、学以致用, 走进学生生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 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因此, 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制订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 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例如, “Word文字处理”, 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画笔”, 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 送给他人;“PowerPoint”, 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 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 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 乐于学,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合理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的及时评价, 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时间和表扬, 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 给予充分的鼓励, 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 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 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要适时地对他们的操作给予评价。另外, 评价也要有针对性, 如:“版面设计新颖有创意”“小组分工明确”等有针对性的评价。同时, 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 可以是学生评价, 也可以是小组评价, 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 锻炼相互交流和评价能力, 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不单纯是使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步骤, 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在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促进他们有效学习, 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教师要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 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真正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即时评价语言 有效性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的即兴点评。它就像车前的马、线上的针,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有效的评价语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带来生机活力,提高效能。它似流星划过夜空,虽短暂,却光彩夺目。
一、现状扫描
长期以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即时评价存在很多普遍性的症结。
1.目标意识缺失,评价发散化
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教学目标,现实中,很多教师的评价语言没有很好地围绕阶段目标展开,使得评价发散化。
2.人文关怀缺失,评价机械化
以下是一堂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片断:
师:刚刚四位同学没有一位完成,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演示一下。
学生甲上来演示,中间有些操作是在同学的提示下完成的。
师:你的操作很好,可以打100 分,不过有些操作是在同学的提示下才完成的,所以要扣掉你5分。
这时我在学生脸上看到了失望之情。
信息技术课堂包括两条线:技术线与思想线。教师总是“重技术轻思想”,教学设计和目标都是围绕“掌握更多技能”来进行,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学生的成长。
3.评价认识缺失,评价随意化
在课堂上常听到学生说:“在图片上按两下。”“按一下‘叉叉。”“点那个‘小三角。”
教师为了追求语言的通俗易懂,面对学生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语言时,常常予以默许。这不仅失去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严谨性,甚至会引起错误理解。
4.个体意识缺失,评价一元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回答,操作正确与否成了单一的预设评价,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评价一元化。
二、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与“教学目标”和谐,切中肯綮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切中要害,具体而明确,绝不可以含糊其辞。
1.评价语言具有引导性
课堂上,我们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很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此时,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巧妙地点拨、引导学生。下面是笔者作品评价课教学实践片断:
师:下面来看这位同学的作品。大家觉得如何?
生1:不好。
师:能说的具体点吗?
生1:他的冷色调用的太多了,只有一个地方用了暖色调。
师:恰当地运用对比色,不仅能增强图像的活跃性,还可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及重点。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观点。
生2:他用的字体很特别,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是啊,文字的大小、字型、颜色都可以美化图像。
生3:我觉得图像有些歪斜,主题不突出。调整和裁切一下更好。
师:很好,一幅好的作品一定有一个鲜明而突出的主题。
生4:拼接痕迹很明显,最好能使用“羽化”消除它。
师:“羽化”不仅能消除拼接的痕迹,还能增添朦胧感。
这节课上,教师教学评价紧紧围绕“作品评价标准”这一目标,从抽象追问到具体,有效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作品。
2.评价语言能承上启下,架构桥梁
一句好的评价语在激励学生的同时,要能进一步打开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既是上一教学环节的完美结局,又是下一教学环节强有力的前奏,成为两个环节间不着痕迹的过渡。如笔者实践的《魅力之声》中的课堂片断:
通过音频加工软件的初步学习,学生已经把自己朗读的诗歌录进了电脑里,但这些音频文件录制的并不完美,针对这一环节,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都很厉害,将自己的诗歌录进了电脑,不过再听听看,我们在表现诗歌的意境上……
生:(异口同声)不好
师:是啊,那你们希望怎样来美化它呢?
生1:这首诗带给我的画面是很美的,我希望我能够抑扬顿挫去表现这种情感。
生2:很多杂音,想去除它。
生3:给它加上我喜欢的背景音乐应该不错……
“同学们都很厉害,将自己的诗歌录进了电脑,不过再听听看,我们在表现诗歌的意境上……”这句评价语连接得非常自然。既是对学生前阶段学习的肯定,又顺势提出本课教学目标“音频加工”,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也真正被燃烧起来。
(二)与“人文关怀”和谐,关注情感
课堂即时评价起点低、目标小、评价频繁、反馈及时,学生感兴趣也易接受。积极的情感能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第一个教学片断中,换一种评价方式呢?在这位同学演示了所有操作之后,老师对他说:“你真棒!虽然是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才做的这么好,但你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其他同学的意见进行了综合,取长补短,达到了最佳效果。”那么我想,这位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100分了,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于周围提供帮助的同学来说也是一种肯定——我为他人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三)与“专业术语”和谐,科学规范
信息技术是专业性的课程。在课堂上,当学生使用一些不规范的描述性语言回答问题或解释相关操作时,教师要准确使用计算机学科中的概念、专有名词和操作方法来及时评价,适时、规范、严谨,只有当评价语言与“专业术语”相和谐时,评价才会科学规范。
(四)与“主体对象”和谐,细微创新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由于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显得至关重要。
1.根据年龄特点进行个性评价
每个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一堂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你看,很多小朋友把心里的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如此具有童趣的评价语,学生应该是爱听、百听不厌的。
2.从细微处入手,客观评价
在课堂上,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在评价时要从学生细小的动作、回答中判断出学生的思维动向,客观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在了解自己优点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就如笔者实践的《穷举法》的课堂片断:
师: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鸡兔同笼”问题?
生1:列方程组求出鸡和兔的数量。
师:很好,用到了前几堂课的《解析法》。有没有新方法?
生2:用两重循环,分别将鸡和兔可能的数目组合列举出来用条件检验。
师:这是今天所学的《穷举法》的体现。
生3:用一重循环就可以了,可以根据鸡的可能数目先算出兔的数目。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在“穷举法”的基础上结合“解析法”,对算法进行了优化。
有效的课堂评价着墨不多,却使课堂生机盎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让我们在每一堂课中,善于倾听,善于捕捉,慎重的、精心的设计好这“三言两语”,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2003年8月.
[2] 李敏.《教学语言运用方法》,2003年8月.
[3] 崔允漷、夏雪梅. 试论基于课程标准和学业成就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期.
[4] 刘志军. 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课程 教材 教法》,2007年第1期.
工作单位: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中心校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已成长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跨世纪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能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和活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正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 1
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鲸》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鲸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
众多教育者提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价值。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固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整合,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
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时老师按常规教学,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后来调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如在《特殊的葬礼》教学中,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为什么这次葬礼是特殊的。通过链接相关网站,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总统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二是关于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水源的污染,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我国政府认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建立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基础之上。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重庆市启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龚春燕 何云山
《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刘芳中国和平出版社
课
题 实 施 阶 段 计 划
(2011.1 —— 2012.1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为此,学校为了顺应现代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于2012.12开题,前期课题的准备工作已基本结束,现研究进入了课题的实施阶段。为了使研究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开展,达到预定目标,实现预期效果。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研究实施方案》的指导下,把2012.1——2012.12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作一安排,请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安排意见,并按计划落实好阶段研究工作。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有效多媒体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形成最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2、焕起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先进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较好的辅助教学,达到教学最优化。
3、通过课程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陶治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让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的形成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实现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有效教学”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有效教学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建构不同课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构成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审美信息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运用并完善“三段六步”多媒体教学导学模式。
5、运用并完善“三段六步”多媒体教学导学模式的实施策略。(1)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巧和方法;(2)多媒体教学导学案的编写策略;
(3)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研究;(4)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5)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探讨。
三、研究措施
为保证本课题研究过程的实效性,特制定如下措施:
1、学校教科室制定技术培训方案,统一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题组主研成员蹇玉伟、赵庭海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并协助课题组长搞好具体相关工作。
2、各科教研组将本课题研究与教研、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做到“教研即科研、教学即研究、科研即师训”。
3、课题组不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检查研究进度、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阶段成果,及时调整实验计划,进一步落实研究工作。
4、及时聘请专家指导,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提高教师研究理论水平。
5、通过课题研讨课、观摩课、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论文等形式展示教学成果,探讨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
6、开展竞赛活动,评先优秀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展示课先进个人,进行阶段总结和表彰。
四、研究工作安排 1、2012年1月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具体安排实施成员研究相关工作,各科制订相应具体的研究计划。2、2012年2月---2012年3月,按开题时专家指导意见,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1)确定各科各单元有效教学导学模式。
任务分解安排:语文组(杨雪琼负责)数学组(赵庭海负责)英语组(李翠芳负责)物理组(冯彩生负责)化学组(蹇玉伟负责)政治组(李蓉负责)历史组(朱培林负责)计算机组(袁剑雄负责)(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贾国荣负责。(3)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审美信息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何俊平负责。(4)运用并完善“三段六步”多媒体教学导学模式。贾国荣负责。(5)运用并完善“三段六步”多媒体教学导学模式的实施策略。①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巧和方法。蹇玉伟负责。②多媒体教学导学案的编写策。何俊平负责。
③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研究。袁剑雄负责。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第三中学
林碧中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但我们仍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还存在诸多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新课改开启了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崭新篇章,这既是充满希望的,又是富于挑战性的。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式教学手段结合历史教学的自身特点,正越来越密切地融合到历史课程教学当中,前所未有地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什么是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有哪些,最后针对目前实际历史教学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缺陷进行深入探讨,力求找到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整合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便利,还在教育事业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历史所讲述的是关于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通晓过去,启发未来,它具有时间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等特点。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的时候,不宜天马行空地添加过多的渲染色彩。怎样才能既保证历史的客观性和严肃性的同时,又可以生动、明晰地把各种繁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满怀热情地主动投入到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对于此,新课标中就明确提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帮助人们实现了这个愿望。所谓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就是指:以历史教学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结合历史教学的自身特点,大力地提倡并发展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以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这种整合并不只是各种数字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各个部分经过优化、重构,有机结合起来,以整体层面的效果为判断依据,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包括哪些含义
1、多媒体资源与认知过程的整合
多媒体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易于取得。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加入一些图片,声音,视频以及flash动画等元素,更能帮助学生从视听感等多角度快速准确地理解所描述的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过去的历史教学工作中,由于知识体系抽象,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很容易主观臆断而产生的一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偏差。现在多媒体的介入使得历史知识更为形象化、具体化,相比于单纯的文字描述,图像信息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长久地储存在脑海当中。在播放多媒体资料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停顿,对课程当中的重点疑难点进行扩展性的讲解或概括性的总结,还要注意保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全消化本环节的知识再开展下一环节的学习。比如在讲授《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时,通过数字和影像资料直观地展示出当时的抗战局势,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认知的环
境;播放一些经典抗战电影的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抗战形势的艰苦性和紧迫性,从而推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了广泛深入的人民战争的必要性。通过展示根据地的军民组成和军民互助合力劳作的图片,展示出根据地军民在抗战的最艰苦阶段,进行轰轰烈烈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使学生真切地理解大生产运动为巩固根据地人民抗日政权,渡过严重困难,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最终不仅让学生对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那段历史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还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手段的整合
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使用简便和内容丰富的优点,尤其是它的动态演示功能很有效果,但将信息技术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鞭辟入里的分析,幽默诙谐的例证,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在课堂上展示古代铜钱实物,并让学生模仿一段古人进行商品交易的小品,寓教于乐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唯信息化是从,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整合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
1、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中学生出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他们往往会对感兴趣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信息技术自身具有创新、先进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使历史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一定会吸引学生的目光。一旦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就由以往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出学生积极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2、轻松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的时间性特点就是指它所讲述的都是关于过去的事情。对于大多没有什么阅历的学生来说,时间、空间、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在理解某些成因复杂的历史事件时难以理清头绪。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将该历史事件的特定背景逐一罗列出来,并辅以重要人物的简介,通过图片,动态影像的展示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得出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或总结。只有这样,课程才能看得透、记得牢。历史教材通常内容繁杂、知识结构不很系统化,所以往往造成教师在课堂上板书辛苦,学生疲于应对,没有消化知识的时间,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采用信息化教学后,老师可以在课下就提前将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把历史教材的内容清晰条理地把更多的内容展示出来,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多维感官刺激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的研究发现,视听并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加快人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相比于传统的授课手段,信息技术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感官氛围,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形象化,使学生自觉进入眼、脑、手、耳协调一致的高效率学习模式,达到加快理解速度、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
四、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避免内容臃肿、结构杂乱的情况。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在保证涵盖整个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突出重点和难点,授课过
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辅助性的背景介绍要一带而过,对重难点要深入讲解;如果片面地追求课件内容的充足,而不其质量加以控制,那么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在本质上无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变本加厉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的同时,也会过多地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住课程的主脉,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好奇心,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
3、教学过程中切忌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有着诸多的优点,但如果过度地依赖信息技术,而放弃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使用,就很难实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初衷。说到底,信息技术仅仅是作为一种优化教学的辅助手段,关键还在于信息技术的驾驭者,即授课老师所能发挥的主导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失了人的能动作用,学习就成了照本宣科的机械复制过程。授课老师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一套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比如开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主动性,最终由老师进行概括点评,纠正错误认识,形成正确的共识。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言艺术,准确严谨,形象幽默
教学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语言对于教学, 如同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 线条明暗和色彩对于绘画, 动作和姿态对于舞蹈一样, 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艺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不少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扎实, 电脑操作娴熟, 能修理电脑, 畅游网海, 制作课件。可在实际教学中, 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不为学生所认同。究其原因就是语言的使用问题。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哪些语言技巧呢?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用词要准确严谨
教师语言的准确严谨, 就是确切地使用概念、术语。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在讲述操作方法时, 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 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记得在听一位教师讲课的时候, 他把闪动的“光标”说成“小竖棍”, 虽然形象, 但不规范;还有一位教师在讲鼠标的移动时, 满堂课都是“这儿”“那儿”, 如果不是在机房里演示, 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单击”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 而“点击”是生活化的语言, 虽然学生能够理解, 但不规范。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才学、灵感和知识的结晶, 是语言的调味品和润滑剂, 它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愉悦情怀, 沟通感情, 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要避免平淡的说教, 要化平淡为诙谐, 增强语言的幽默感,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使教学过程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例如, 在教授Word中使用文本框插入竖排文字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则小幽默。有一个英国人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学。学了一段时间以后, 他颇有感触地说:“你们中国人的祖先就是聪明, 他们写的书是边看边点头, 而我们的祖先写的书边看边摇头。”请大家说说看, 为什么我们古人的书是边看边点头呢?学生回答:“因为古书中的字是竖排的。”教师接着说:“前几节课, 我们输入的文档都是横排文字。在我们编辑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时, 如果我们采用竖排文字, 将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 给文档增添古朴典雅的韵味。这节课, 我们先一起来学习如何使文字竖排。”我发现通过这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课堂的气氛。
信息技术本身缺少一种幽默, 如果我们不注意这方面的语言, 很容易将课上得平淡无味, 就像在读软件的使用说明一样。当然, 幽默的语言是教师灵感的发挥和智慧的结晶, 是要经过长久的实践经验积累的。
三、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言之启智, 发展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中,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抽象、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乏味, 教师教起来棘手。讲授时, 笔者用诙谐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以“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概念的学习为例。为了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我进行了如下教学:“同学们都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吧!”“看过。”“晚会上小品、相声、舞蹈等节目丰富多彩, 直看得我们心花怒放。但是如果不考虑演员们的表演水平, 还有什么因素使节目表演得如此成功、如此精彩呢?”学生七嘴八舌, 个别学生答道“舞台好!”“对, 舞台好, 如果舞台不好, 再好的戏也出不来。而系统软件就相当于舞台, 应用软件相当于舞台上表演的节目。我们将要学习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 网页制作软件Front Page……就相当于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和相声, 是应用软件。我们学习的Windows XP则相当于舞台, 是一种系统软件, 是Word、Front Page等应用软件运行的平台。”这样, 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个概念, 而且知道了Windows XP是系统软件, Word、Front Page是应用软件。
总之,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语言既要幽默风趣、准确规范, 又要生动形象、有吸引力。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要会运用语言艺术, 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 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晓舜.教师实用语言艺术[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0.
关键词 初中体育;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36-02
1 前言
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学科功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将成为重要辅助手段之一。通过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可以增强体育教学效果,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现现代化体育教学的目标。
2 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整合策略分析
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的整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二者的具体整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刺激多个感官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是初中体育教学目标之一,学生所掌握的每一个技术动作都离不开眼、耳等感觉器官[1]。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将技术动作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通过多个感官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这一体操动作时,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一般无法做到同步解说,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一边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运动录像,一边进行详细解说,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个动作要领,掌握每一步动作技能;教师还可以将解说文字打印在大屏幕上,并结合教学需要重复播放、回放、定格,配以适当的示范,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表象,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
又如在教学“田径”运动时,其中的跳跃、投掷、支撑跳等项目的连续动作不但结构复杂,而且需要在瞬间完成,就像跳跃项目中的挺身式跳远展体、投掷项目中的用力顺序等动作,对于中学生来说确实难度较大。由于教师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无法正确展示每一个动作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观察角度的限制,以及动作难度较大,他们难以观察清楚每一个动作细节,所以无法真正掌握动作要领。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将每一个项目的技术动作都设计成教学课件,将每一个难度较大的技术环节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采用慢放、定格、重复播放等方式,清晰展示每一个动作瞬间,以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能力。
如此教学,能通过慢动作和各种角度和层次的演示,给学生以感官刺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学练,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营造良好教学情境,激起浓厚学习兴趣 研究发现,认知兴趣是学习所有动机中最实际、最具能效的因素,人在兴趣高涨的状态下学到的知识,往往学起来特别快,掌握得也非常牢固[2]。德国有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活动应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使他们的兴趣转化为各个教学阶段的集中精力、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究等活动[3]。兴趣是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思考与探究知识的推动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做到“学中乐、乐中学”,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情绪,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飞速发展,为体育教学的开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它以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鲜明特征为体育教学带来新颖有趣、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练习双杠时,可为学生播放中国运动员勇夺世界冠军的视频录像;在教学跳远时,让学生观看鲍威尔勇破世界纪录的视频等。另外,也可以录制一些学生上课练习或者比赛的片段,并在学练间隙插播这些录像,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更高的热情参与练习,优化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及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相关课件,并让学生观看课件的同时,针对课件中的内容,分步讲解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挺身式跳远”时,可以搜集几种不同情况下的跳远动作,包括规范的和不规范的,让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展示的几组动作进行仔细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如怎样助跑、怎样起跳、怎样腾空、怎样落地等基本动作技巧。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论进行总结与归纳,以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又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时,因学生处在初学阶段,难以深入把握动作要领,大部分学生的动作都不符合标准,容易出现塌身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这一整体动作进行分解演示,还可以配以不同的错误动作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动作表象,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同时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大大促进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将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入网络中,让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和发现者,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完成技术动作的练习。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借助网络合作探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只有经历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才能体会合作的乐趣和作用,并深刻理解协调合作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激发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如在学习“中长跑”教学内容后,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合作探究中长跑成绩的有效练习途径。学生可以根据组内分工,有的学生去网上搜索非洲国家中长跑训练资料,有的学生去搜索欧美国家训练资料等,最后经过小组长汇总,探寻出很多有效的训练途径。实践证明,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展现学生自己的个性,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信息化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为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奠定基础。
3 结语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体育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充分发挥二者整合的优势,探究全新的教学途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最终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宝.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适应性发展的思考[J].华章,2013(35):67-69.
[2]马建队.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J].硅谷,2009(9):101-102.
浅谈语文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
摘要:语文教师生动准确的课堂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用生动准确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课堂教学 有效语言
作为教师,我们在校园里经常会听到有的学生在说:他们很喜欢某位老师,喜欢他所任教的科目;不喜欢某位教师,上他的课象受罪,提不起兴趣等。事实上,确实如此。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讲起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有的老师讲起来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原因何在?我想:除了教师本身的学识与修养、方法与策略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言。同样的意思,有的人说了,如同腊月的风雪,令人心寒;有的人说了,使人如沐春风般的暖融融。所以,说话不仅是语言技巧,更应该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对学生深深的爱,溶入个人的语言,自成风格。如有的教师风趣幽默,谈笑风声;有的教师沉稳老练,语言精练;有的教师激情满怀,富有感召力„„等等。这样的教师必定会向磁石一样牢牢的把学生吸住,学生上这样的老师的课,才是在求知过程中真正的享受知识,感受快乐,才会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随着“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界逐步推广以来,我校的一些优秀教师便开始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并付诸于实践,使教育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高。记得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寓教于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所以说教师要用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那么应该如何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主要采用下面的几点方法
一、说“对”的话——运用正确的课堂语言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才会对其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语言艺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他的话更易感染学生,学生也更容易进入他的课堂中。
中学阶段是学生情感最丰富的年龄段之一,对待一些消极、信心不足的学生,在正确的机会里运用正确的课堂语言,能感染他们,打动他们,激励他们,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是其积极主动地对待学习。
在一节和同学们共同分析陆蠡先生的《囚绿记》一文时,我引用了作者在 《〈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2 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一位学生喃喃到:“为何世间万物中美好而有价值的事物都受挤压呢呢?”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该生本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女孩,但自从父母离异后,心灵比较脆弱,总觉得受人排挤,所以总是显得郁郁寡欢。我一直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开导她。机不可失,我便引导她说:“美好而又有价值的事物是要经受磨练的,作者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是难能可贵的”同时我又用充满感情而柔声道:“正如你,花季雨季般的年龄,正是一个女孩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任何的挫折都是你成长的毕竟之路?只有走出阴影,实现自我的价值,就会有美好的生活”,“老师,我明白了。”不久,该生在课上课下活跃了起来,成绩虽然没有明显提高,但至少她快乐了,而且我坚信她将会彻底走出心里的阴影,学习定会提高,只要教师们能不断地关心,让她少遇些挫折。
二、说“好”的话——运用机智的课堂语言
在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课堂用语只能讲“三分话”。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是,讲解到“他脱光了衣服”处,平时爱捣蛋的A学生就马上说:“老师,他没有脱光衣服,他还穿着内裤。”3 学生“哄”的笑了,有的学生马上说“新装是外衣,并不包括内衣”我知道此时不能同学生在“是否穿内衣”上面去纠缠,于是平静地说:“A同学观察的很仔细,那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皇帝在大臣们面前换衣服的情形。”学生马上转移了注意力,到想象的海洋中去了。
如今,我们的课堂是以预设为基础的动态课堂,笔者认为,要想运用好课堂教学语言机智,必须明确以下几点:一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目标把握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你对突发情况的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二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导入的激趣直接关系到学生智慧火花的喷射。三是课堂环节的生成。不着痕迹的课堂推进,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而这些,都需要老师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以此为基础,才能驾驭课堂这匹“骏马”。
三、说“妙”的话——运用幽默的课堂语言
对语文教师来说,语言比文字携带着更多的信息,更多地带有个人特色的信息,而且更容易触动听众感情的信息。所以,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艺术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
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增智,使学生有所改变。一次课堂上,我让学生练习小作文,一个学生率先写好,并自告奋勇地把写好的小作文给我看,在对其小作文进行一番品评之后,便时其实在不敢恭维的字给一点善意的批评:“看了你的作文,我还肯定自己尚算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而面对你的字,我就后悔我4 为什么不在学点考古。”同学们在哄学的同时,这位同学红着脸同时保证自己定将字练好。
幽默风趣的语言还实用于课堂教学冷场时,使学生能回复轻松愉悦的心情,一次我上公开课,课文是《孔乙己》,然而,一开始的几分钟,平时活跃的课堂一下不翼而飞了,可能是有这么多教师,学生们怯场了。如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呢?我环顾四周,故意语气沉重地说:“同学们一定是陷入深深的悲愤之中了,为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而黯然神伤了。”同学们笑了,更有一个快嘴的学生接茬道:“老师是在说我们物伤其类吧!”“妙哉!”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大家顿时轻松了,我也舒了口气。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基本的前提应该是简明准确,连贯得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是: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最高层次则是内心情感与语言的表达完美的结合产生出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达到情景交融,心灵契合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周春林;艺术语言运思研究【 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2、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 D】
3、朱振国《光明日报》【J】2004-06-22
罗振华 发布时间: 2010-7-29 8:50:02
现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那么,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来将是每个教师是否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在许多学校,英语阅读教学仅局限于课堂。由于时间紧、教学内容多,所以课上知识讲解得多,阅读活动开展得少,且形式单调,课内外学生阅读的内容不外乎课文和辅导材料中完形填空以及阅读理解练习里面的语段,阅读训练也常常停留在做阅读理解题的层次上。阅读的信息量小,内容枯燥乏味,带着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量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本文从探讨信息技术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整合策略的角度讨论如何全方位、立体化地帮助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一、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地改进课程教学,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是指集知识、素养、工具三要素于一体的具有文化特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是被国外学者称为“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个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指导下,在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其操作范式体现出多元化、综合性、个性化等特征,课程整合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全新教育教学模式,它需要科学的描述、解读、成型与发展。
二、信息技术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整合的基本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英语课文教学质量。
备课时,教师可以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工具自己编写演示文稿或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改编后使用,使用的方式主要有:
1、在阅读开始前呈现与阅读材料主题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素材,补充相关主题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熟悉话题,预测内容,预测词汇,明确阅读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为阅读的开展做好铺垫。
2、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略读、找读、填表、连线、排序、补全信息、判断真伪等,逐层深入地扫除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主旨大意。
3、在阅读结束后通过课件呈现课文要点、关键词、引导词,帮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转述课文内容等活动内化所学内容;通过展示与阅读主题相关文字,影像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讨论、辩论,交流思想,在真实交际中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布置学生完成与课堂主题内容相关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阅读,收集相关材料,在课堂上通过演示软件展示活动成果。如在人教版教材高中第三册(SEFC3A)第十单元 American Literature 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围绕“美国文学”这一主题自愿组成3---5 人的小组,确定一个子课题,如美国著名作家作品,搜索、浏览、下载网络中的文字、图片材料,经过筛选、重组后制成课件。课上抽选两组展示成果。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成果只是一种手段,旨在促进学生在收集、加工信息的过程中主动开展阅读实践。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并借此提高他们进行阅读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利用网络资源弥补学生阅读材料的局限性
1、教师可以发挥备课组、教研组大集体力量,分工协作,围绕教材中的各个话题,在网络上收集与之有关的阅读材料。对收集到的语言材料要进行筛选,分级,力求能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难度适中、梯度明显的阅读内容。经过分类、挑选的材料要按照体裁、题材整理,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阅读。如电子阅读材料在某一方面不能满足要求,还可以将所选到的优秀书面阅读材料输入电脑,作为补充。最后将收集、整理的内容统一存储在学校网站上,提供学生自主访问,选择使用。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在留言板上告诉教师,有专人定期解答疑难问题。
2、教师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中寻找适合高中生的英语学习网站,向学生推荐,与此同时,可以组织英语基础较好、使用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将在网络上读到的好文章收集起来,推荐给教师和同学,进一步扩充阅读资源库。对这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收集网络资源使他们阅读的兴趣、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其他同学来说,不仅获得了共享的资源,而且好奇心和不甘落后的进取心也使他们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同时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有所减轻。
(三)、利用论坛和电子邮箱等手段促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信息技术提供给阅读教学的交流工具可以打破学校学习环境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帮助教师和学生在各自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不见面的交流,沟通思想,解决疑难。
1、教师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学校网站,设置学习论坛。学生登陆后通过留言的方式,就上课时讨论的某个问题和教师继续交流看法,告诉教师自己阅读中碰到问题,向教师讲述阅读中的体会,或者向教师提一些阅读教学方面的建议。教师在阅读留言板后予以答复。有一些阅读中的理解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在留言请求教师帮助的同时,还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在论坛上一起讨论某个问题。教师也可以就某篇阅读材料中的某个问题在论坛上发起一次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做既能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合作性学习的开展,又能激励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教师和学生互相告知电子信箱地址,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教师在答复留言、电子邮件的同时,可以定期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利用课上的时间就共性的问题对全体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策略等方面的指导,提出学习建议。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的策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新形式下,教师应学会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协同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获取的能力。原来的一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结束了,教师必须能够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主动地、有目的地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刊、电视等,功者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收含集到的信息量非常大,并不不定期都适合授课内容,因此必须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的传递给别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功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功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谈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与实施策略】推荐阅读: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效结合07-19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论文11-20
信息技术与物理探究教学的有效融合论文07-15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09-09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1-01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10-14
浅谈“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开发”的建设与实施11-02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性07-08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