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有效教学论文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有效教学论文(精选11篇)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有效教学论文 篇1

2000年10月召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单纯的计算机教育的提法结束了,代之以信息技术教育新概念。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时,一要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二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首先是一个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首先要多学习教育理论,特别是新课程。有人说,高中是有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但初中和小学还没有,怎么学?其实,不管是什么学科,有些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是相通的。据我个人的实践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因为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熟悉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使命是什么,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如何。小学科学课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好多教学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学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如探究教学法。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一般只有一二个,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听课,在模仿中学习上课经验。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现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是相当普遍,作为信息技术很重要的一部分,哪有在信息技术课上不用之理,何况正可以让学生领略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由于多媒体特有的表现力、逼真、虚拟的学习情境和交互会话操作程序,以及在学习内容选择的方便性,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北京洪恩公司开发的《开天辟地学电脑》,利用多媒体技术,并结合仿真虚拟技术,创设逼真的“现实世界”的效果,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主人翁感。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声有色”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现在网上有许多电脑方面的初级教程,有的还做的相当不错,好象一本电子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链接,依托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在高年级学生中是很值得倡导的。如洪恩在线的电脑乐园就是一个初学者的乐园。

(http:///pc/index.htm)但这种教程并不完全适合课堂教学,我准备这个学期在教文字处理和多媒体制作时,建立一个专题学习网站,形式主要采用webquest的学习流程,分为“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讨论区”等几个模块,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透明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去有针对地选择学习内容。教材是学生用得最多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通过建立学习网站,我们可以把许多优秀的资源整合在一块,如视频、动画、网上电子教程和大量的创作素材。这样的设计是基于一个单元的或一个主题性的活动,而不是分具体的课时,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有个整体的规划,要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活动,三、从教材的使用者到教材的开发者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教材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向教材挑战,发挥教材的“特殊功能”。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把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如同数学、物理等的学科看待,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受这些学科的影响太大。从而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本来生动活泼的信息技术课,却因为“别动,先听我讲”而变得枯燥无味。目前江苏版信息技术教材只有一本,而小学三到六年级都是使用同样的书,可有些条件好的学校甚至已经从一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能够创造性地使用好这本教材,让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而不是教死书,死教书。

江苏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indows 98、画图、文字处理、学做多媒体作品、网络基础知识等,在教材的编写体系上,这几个模块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教学顺序也有严格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我们教师就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话,学生肯定会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打破各模块之间的界限,能教就教,当然每个模块要有所侧重,只要学生能够乐意接受。例如我在教“文字处理”之前,把上网的一些基本操作教给学生,从而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提供方便,从而体现信息技术应用这一主线。现在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在网上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网页,能把自己喜欢的文字、图片和网页保存起来。学生在制作小报时,他们可选的素材就丰富多,没有必要一定要做书上的例子。

四、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这样做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是削弱还是加强?我们又如何在这样的新标准下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强调信息技术的学习在于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整合,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习者的兴趣,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跨学科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为了尽快的解决问题,就需要学

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学生在信息资源的拥有上非常有限,必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供了保障,研究性学习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了舞台。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有效教学论文 篇2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学生基础不同, 任务的完成差异性很大, 有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感觉“没吃饱”, 有的学生却无法完成任务。

2.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还没有形成, 往往在一个小组中, 对任务起到实际作用的只有一两个人, 而剩下的人跟着随大流, 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

3.在自主探究性教学中, 有些学生容易偏离主题, 有些学生对下一步设计心中茫然, 不知道要怎么探究, 教师需要把握“引导”的恰当程度问题。

4.部分学生因前面知识没有掌握而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 教师要面对如何解决这个“旧知识”对“新知识”造成的瓶颈问题。

5.如何有效全面地评价学生信息技术课的学习。

6.有些学生喜欢玩游戏, 聊Q Q, 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缺少正确的认识。对此应如何应对的问题。

7.信息技术是“小科”, 和升学考试没多大关系, 如何消除这种观念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等等。

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措施

(一) 熟悉学情, 确定合理教学目标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 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 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受教”, 从而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1. 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 实施“因材施教”

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 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学科起点各不相同, “一视同仁”将导致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 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 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 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因此,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有不同难易程度或不同要求。

比如七年级第十四课“科学生活大比拼———图表的制作”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原有的Excel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 从另一个角度学会根据问题的需要恰当地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从而挖掘出新的信息, 为解决问题提供借鉴;重点是根据需要将表格数据转化为相应的图表信息;难点是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这时会碰到排序、图表类型的选择及图表选项等这样的操作。所以, 教师设计任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就让他完成最简单的图表制作, 只要能够根据数据表创建出图表就可以;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让他根据数据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及设置相关的选项。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品感觉都很有成就感, 能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的激情和信心。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完成各自的任务, 都会有成就感, 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

2. 深入了解学生和教材实际情况

首先, 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 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 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心中有数。

其次, 要熟悉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 教材的编排意图, 旧知识的迁移程度, 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这样教学开展起来教师就胸有成竹, 能够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二)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 合理选择情境素材, 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 精心设计情境过程, 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的目标。

例如:在八年级第八课“飘落的竹叶——引导线动画”中, 我首先以广播的方式展示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画面, 第一幅是一只蝴蝶在花丛中沿直线运动, 第二幅是一只蝴蝶在花丛中沿曲线运动, 然后请学生们找出哪个更符合现实。学生当然回答是第二幅,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再联想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规则曲线运动的例子, 如飞舞的雪花、飘零的落叶、空中的飞鸟、放飞的气球甚至宇宙中运动的天体等, 并出示相应的动画。进一步提出“在FLASH中我们是如何来模拟这些运动效果的呢”?从而导出教学内容:引导线动画。学生兴趣高涨, 个个跃跃欲试, 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这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导引学生, 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信息技术技能的综合运用, 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 教学有效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 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

1. 适时单独或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演示、讲授等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有效性

“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任务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并指出哪些是旧知识,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

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 教无定法, 学法更不是单一的, 平时我们熟悉的讲授法、演示法都可以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 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更加明显。所以, 任务的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 而且任务的设计决定了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任务的设计上下工夫, 如任务的设计要有连贯性、层次性、针对性, 等等。

例如, 在七年级第十三课“登山寻宝——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中, 我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 分别是“寻宝总冠军”“登山总冠军”“各队的登山冠军”“各队的寻宝总数”。“寻宝总冠军”按教师给定表格的“寻宝数量”降序排序;“登山总冠军”是在掌握排序操作的前提下, 以所用时间“分”和“秒”为主关键字和次关键字排序得出结果;“各队的登山冠军”是在学习自动筛选新知识后通过主次关键字排序的操作实现;“各队的寻宝总数”让学生先根据“队名”的结果排序, 再进行分类汇总。这四个任务在设计上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 但主要数据源自一个表格, 使得任务连贯性强, 更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2. 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式

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 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 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 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自由分组。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 会出现小组中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 部分同学随大流或无事可做的现象, 这就要求各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 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 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 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3. 建立合理的帮助体系,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一个完整的帮助体系, 更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设置创设自己的帮助体系。

例如:根据“EXCEL图表制作”这一学习内容, 我设计了三种帮助方式, 一种是“视频帮助”, 即教师在备课时制作好的操作视频。第二种是“文字帮助”, 即通过文字的形式提供一些操作技巧和操作方式。第三种是“对比帮助”, 即教师把结果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有一个目标。总之, 帮助体系的创设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合理评价,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节课结束, 对学生所完成任务给予及时的评价, 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清醒的认识, 并作及时的反思、总结。

在当前新课标下, 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 而要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所以, 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 应该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那么, 如何做到有效全面地评价呢?笔者认为可以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评价

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 在当前任务或作品中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2. 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

看学生作品的创意构思, 包括是否新颖、美观, 是否创造性地组合、利用了所学知识技能。这里提倡学生作品要有不同的风格和方法, 鼓励学生创作出饱含自己创意的作品。

3. 协作能力的评价

看一个组内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 彼此的相互协作是否可以促进组内成员的共同提高。

(五) 加强课堂管理,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1. 加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信息技术课堂本身教学时间很少———每星期一节课, 所以必须在最少的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达成大部分教学目标, 不要把一些随堂作业留到课后去完成。

2. 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

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教师有效地教, 学生有效地学, 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部分学生却只喜欢玩游戏、聊QQ。这种现象的产生多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或没有了兴趣, 或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认识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试着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有时会有良好的效果。其一, 在学生机安装还原卡并采用自动还原的方式, 在课堂中可以利用教学软件随时监控学生用机。其二, 通过一些沉溺于网络而引发的诸多恶性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通过谈话疏导, 淡化学生的游戏情结。其三, 多介绍一些在信息技术领域成绩卓越的人和新技术及这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 开阔学生的眼界, 让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更深层的认识, 而不仅仅只限于娱乐方面。其四, 合理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玩些益智游戏, 但前提是先完成学习任务, 等等。

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给小朋友上《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课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首先给小朋友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计算机各部分与生活中的哪些东西相同,再让大家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些什么。小朋友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同桌之间相互提出了自已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小朋友说主机后面有很多很多线。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什么地方去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小朋友不仅了解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三、利用网络教室构建学习环境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着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我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在讲解申请免费邮箱时,同学们都纷纷拥有了自己的邮箱地址,但是要发信时却不知对方的地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及时引入了留言板,让同学们将自己申请到的地址放在留言板上,这样不仅本班的同学之间可以通信,留言板上的信息同样可以让其它班级、其它年级的同学看到,这样交流的范围就变得更大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四、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中有一用《动画自己做》程序来制作动画故事,该程序为学生提供了背景、静物、动画角色等素材,十分地直观,操作也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上手。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只是随心所欲地将各种素材拼凑在一起,而并没有掌握到动画的制作方法。于是我提出了三个动画制作任务:①让一个小朋友从左向右跑去。②两位小朋友赛跑,要求同时起跑。③两组小朋友进行接力赛。这三个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加入一个动画角色到加入两个动画角色,并要能控制角色的动作时间,最后一个任务要改变动画角色。学生在这一连串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有效教学论文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应用已开始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已在社会各界达成普遍共识,各地的计算机教育正蓬勃开展。但如何在中小学校开展计算机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日常工作中,面对有着种种疑问的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产生了一些联想和思考,现表述如下,以此抛砖引玉。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对于提高中小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科学,是广大中小学生必须学好的现代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随着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计算机知识必将成为高考中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充分体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即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三方面的教学,同时鉴于计算机本质上是一种现代化工具,因此要突出基本技能这一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并考虑各教学阶段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技术功能,合理选取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触觉、视觉、听觉和思维等感知系统,将演示、讲解和练习结合起来,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眼、脑、耳协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走入两个极端:一是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混淆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或简化,求大求全,偏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自身特点;二是认为计算机就是操作,不必学习理论知识,忽略了计算机运用需要二次开发的特点,导致学生应用计算机缺乏后劲。

二、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教师,我们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特网离教师越来越近,多媒体教学也逐渐走进教室,个别学校还建成了以教学网、办公网为基础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电子备课、多媒体教学、因特网、自制教学课件成为每个中小学教师谈论的话题。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很多教师感到自己的计算机知识贫乏,又不了解自己应该学哪些计算机知识,同时教师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大多已陈旧,学校现有的设备已落后,而勤学好问的学生的疑难问题多多,你该如何实现你的天职?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适应网络时代的生存环境,要不停地追赶计算机发展潮流,不断地学习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自觉地走终身教育之路。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更新的知识确实很多,然而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学习所有的新知识。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在不失大方向的前提下,按“即学即用”的原则,正确地选择更新知识的切入点,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带给我们的快感中体会不断追求新技术、新知识的乐趣,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步前进。具体地说,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

1.计算机基础知识。至少掌握一门汉字输入方法,如现在比较常用的五笔字型输入法或微软的智能ABC拼音输入法;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如WPS2000或Word2000;硬件基础知识;Windows 98的熟练操作技能;简单多媒体技术;至少掌握一种数据库语言,如FoxPrO处理学生成绩。

2.多媒体技术。PowerPoint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掌握的幻灯片制作软件,信息技术教师最好学会多媒体制作软件Authorware,这样你就可以设计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如果想把作品设计得更好,还可以学习掌握如下软件: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MAX、Flash;同时还应掌握包括录音、声音剪辑、音频格式转化的音频处理技术和包括视频压缩、格式转化的视频处理技术。

3.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包括因特网及校园网的利用和开发。

因特网上有取之不尽并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源,如别人设计好的软件、课件、优秀教案,以及对你有用的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等。教师应学会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其次如下载软件、网上广播、网络电话、网页制作等也是需要教师逐渐掌握的。

校园网包括教学网和办公网等。教师应该掌握在多媒体教室或教学网络中把设计好的如备课笔记、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或资料等调出来供自己使用。更深一层,教师还应学习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一门高级语言。

4.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教研科研是个永恒的话题,教研科研反映教学水平和导向,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发教学软件。目前,计算机教学处于起始阶段,计算机教学的教研科研可从基本的开始,如知识点模块化、教学进度、教法问题、学法问题、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等,通过研讨,明确方向,统一目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教学急待补充的内容

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神速、应用领域广泛。中小学生除了在学校接触计算机外,在家庭和社会仍有许多机会与计算机打交道。因此,在充分肯定计算机对创新教育有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计算机的某些信息和操作方式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一些干扰和不良影响,为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补充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教育学生建立道德和法律观念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既要向学生讲解计算机及其网络不仅是人们在当今社会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同时也要向学生讲解计算机及其网络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富有多民族风情的文化,更是世界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教授罗纳德·利文斯对因特网有一个绝妙的形容:“因特网一度是个田园诗般的社会,但如今它已变成都市化的大杂烩”。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因特网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也有大量与我国国情极不相适应的不健康的内容,如凶杀、暴力、色情等。同时还应向学生讲解什么是网上的不道德行为和计算机犯罪,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面貌出现在因特网上,应该利用因特网做那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教育学生如何在因特网上“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保持高度警惕不受腐蚀。

2.教育学生建立人类将永远主宰计算机的意识

我听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历史教师和一位初一学生谈论历史,当谈到一场著名战役时,这个中学生却首先问到:“胜利者还剩几滴血?”(这里的所谓“几滴血”,是计算机游戏中的术语,游戏中格斗双方的体能或生命力用“血量”多少来衡量;血量多体能就强,如果一滴血也没有了,游戏中的人物就会失去生命。)由此可见,在这个经常玩计算机游戏的中学生意识中,格斗的成败总是用绝对数量来定论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与这个学生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血少”的战士永远战胜不了“血

多”的战士,这深刻反映出学生模拟计算机游戏将事物绝对量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他们就将以数字计算方式来认识理解一切事物,以数字化、逻辑化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而诸如意志、信念、人格、情操等概念将丧失殆尽。这将使青少年学生过早地形成逻辑思维,具有理性特征,而使他们的非逻辑性的、知觉性的思维方式受到压抑,意志和创造性将受到扼杀。为此,教师应该给出正确的解释。

3.教育学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计算机在帮助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同时也在伤害人,因为它有电磁辐射所造成的电磁污染,长时间的操作会引起人的植物神经紊乱、白血球下降、脱发等。目前,学生使用计算机除了学习计算机知识外,主要是玩游戏和利用辅助教学软件复习功课。但无论是游戏软件还是辅助教学软件,界面都非常友好,都会吸引学生不知疲倦地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长此以往,玩游戏的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利用辅助教学软件复习功课的可使学习成绩上升。但是如果不加节制的长期长时间使用这些软件,他们的身体特别是视力会受到明显的伤害。报上曾有过“因玩计算机游戏长达九小时而导致双眼爆盲”的报道。因此,如何科学的计划和控制使用计算机的时间,采用什么措施能更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身体和视力,这是教师和家长应反复向学生强调的重要问题。

其次,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期,对事物、信息的鉴别能力还不十分强。现阶段,网上的信息不可能都是真实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因特网虚拟性的教育,在虚拟空间学生要注意自我保护。在网上,不要给别人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号码、密码、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不要单独去与网上认识的朋友会面。教育学生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作所为。

对有效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篇5

什么是教学设计?专家给出的解释是:“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作为教者不仅要去研究教材,还要思考如何将教材的诸多内容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丰富内在情感,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实践,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效地把握学生认知基础

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实现以人为本。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而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达到教学有效的境界。

在《观察物体》上课前,我进行了细致地调查,调查采用活动调研的方式进行:

活动1:将学生分为8组,一组四人,分别站在桌子的4个方向,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顺时针依次调换座位,再说一说你的左边是谁?你的右边是谁?(依次调换4次座位,重复刚才的问题)

调查结果:判断正确的有29人,占96.9%;2人左右区分不清,判断出现错误,占3.1%。活动2:观察水杯,然后给出从不同的方向拍摄的图片。(调查人数:8人)①(学生从正面观察水杯)你看到的水杯的什么样子的?选出正确的图片。

②(老师从侧面观察水杯)猜一猜,老师看到的水杯是什么样子的?请帮老师选出正确的图片。

调查结果:

①题完成较好,有6人能一次选出正确图片,占调查总人数的75%。2人经教师引导,可以选出正确图片。

②题完成质量不高,5人选择错误,占调查总人数的62.5%;3人选择正确,占调查人数的37.5%。

调查过后,结合调查结果我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分析我发现,学生虽然在以前的课堂中,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观察物体的方法,但具体生动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尽管不高,却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完成一些简单的观察要求。同时也暴露出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语言表述有困难。在描述物体各部分之间关系时,特别是杯把在正前方时,学生表述不清。

2、学生从侧面观察能力较低,选择从侧面观察到的水杯图时,会有很大的困难。

3、由于一组四名同学分别从四个方向所看到的水杯各不相同,判断某一学生在其位置看到的图片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我及时调整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学生有能力完成的坚决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学生能力达不到的教师再相机指导;将机械地观察交流改为观察、交流、评价的有机结合。

二、有效地定位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肯定有着清晰、科学、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弄清楚教学目标问题。制定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测量和落实。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确定在一节课中有所侧重地体现某一方面的目标。例如有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乘法》,内容是两位数乘整十数。例:12×10、12×30。

教者1:我认为目标只有一条,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乘法口算的方法。所以,我挖掘了学生的基础。类如10×6,12×3进行练习,然后进入新问题情况,探索口算方法,从最后进行习题的练习中可以看出,目标达到了,学生口算正确率高。教者2:我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法。(2)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并能自圆其说。(3)学生运用正确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到每分钟十题。(4)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图意,提出想解决的问题,然后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圆其说。教者1重视了全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但我认为他的目标不够全面,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追求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决不能偏向地认为会做题目就行。教者2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口算方法,主动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习信心。

三、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1)重视教学材料的设计。

教材,是众多教育专家深入思考的产物,有着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的经典编排。但教材并不是圣经,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调整。有位教师在设计《9的乘法口诀》时,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用依次加九的方法推导出乘法口诀,而是大胆地将“想想做做“中的题目作为例题,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结论:1个9是10减1,得9;2个9是20减2,得18;3个9是30减3,得27……,如此安排,一下子就将9的乘法口诀的独特之处揭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在《认识时分》一课,我第一次教学时,为了揭示一时和60分的关系,让学生拨钟面,将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然后拨一拨,将分针转一圈,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接着讨论交流,再用课件演示一遍,揭示出结论。

结果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能理解的只有少数,我立即调整设计思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将课件演示三遍。

第一次观察,提出要求:观察分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小格?学生回答后板书:60分;

第二次观察,提出要求:观察时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大格?学生回答后板书:1时;

第三次观察,提出要求:观察时针和分针是否同时走,同时停?并思考:“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中间可以加一个什么符号?

这样将学习的要求细化,学生有重点,按要求进行观察,每一个步骤学生都学得扎扎实实。(3)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适宜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难点化解,使学生各种感官并用,有效的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探索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4)抓实练习设计。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每节课要留有充足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进行小练习、小测验,实施“课堂达标”考查;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以便分析学习动态,有的放矢地辅导。(5)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8的分与合》的教学片断:在学习了8的分与合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将1至7七张数字卡片发给学生,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喊道:“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某个同学接着跑到前面,说:“你的朋友在这里,X和X组成8。”然后两个好朋友手拉手跳一圈。就这样完成7次,共用了六分钟。

原本说一次8 的分与合只需要片刻功夫,如此设计活动程序,却要花更多的时间。教师把这个练习的形式过分强调和美化了,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热情,但它毕竟只是巩固8的分与合的一种手段而已。

(6)运用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

写教学设计,没有理论作支撑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些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设计,而忽视其上位的设计,表现为一些教师不了解课程标准,不知道前、后学段的教学情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因此,要用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新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建构个人的实践理论,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6

汉川市分水小学王志刚周利华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而从教学的“三维目标”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就是要实现学生获取知识的高效率、学生思维发展的高效益、学生在经历学习过程中赋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效应。基于上述我为认实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必须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要把握好教材,用好教材。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握好教材,用好教材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现行教材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教材的建设与发展,把钻研教材纳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视野中,充分考虑教材这一文本性资源以及能与之相融并可利用的自然性、生活性和社会性等资源。对此,教师要善于从教材纵联横贯的结构编排上,从章节内容选择的安排上,从潜在智力因素的发掘上,从情感态度的养成上,从未来意义的建构上和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本人执教的个性风格上进行综合谋划,做到执教思路、教材编写思路与学生学习思路的“三路”贯通。同时教师还要从教材所呈现的具体内容与方法上进行认真思考,要想深一点、思路宽一点,切勿就教材教教材或照搬照用“他山之石”。此外,用好教材,教师要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吸纳他人的智慧成果,在集体中交流与互补,在学习中充实和完善。只有这样,方可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施教“蓝本”。

其次是要研究学情。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要落实这一理念。关键是要建立“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机制,把研究学情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如:学生的心理变化、生活经验和家庭背景、思维方式、兴趣特点、认知风格等,教师是否了解?又如学生在学习这一数学课题时,会有哪些干扰因素?存在哪些障碍或困难,怎样设计和谋划可帮助学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和学习上的困难?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或积极的外部影响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并收获自信?这都是必需考虑的。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比如,有关建立数学概念(像“单位1”的建立)的教学可通过丰富的事实材料帮助学生进行抽象的理解;在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上,我们既要遵循法则和规律,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选择,满足他们多样化或自主化的需要。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研究学情,把教学预设和动态决策落脚点放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上,才会抓准教学的起点,并朝着正确的路线达到既定的目标

第三是要定好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就教学目标而言,它有认知领域目标

和发展性目标,我们要并重考虑;就人本而言,我们既要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更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两者兼顾。确定教学目标,重在全面,贵在适切。既要符合教材的一般要求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目标过高了难以实现,目标过低了,教学就难以有深度和高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就会受到影响。适切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目标领域里能切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必须指出的是,适切的教学目标要按合格目标、中等目标和发展目标逐层考虑,其中合格目标(基本知识目标)是底线,通过教学使95%以上的学生能够达到;中等目标(技能形成目标)是保证,通过教学使70%-80%的学生能够达到;发展目标(包括知识的拓展应用、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是提高,通过教学使部分学生能够达到。这种适切性目标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

第四要变革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并不意味着否定在传统教学中居主导地位的“接受式教学”。在变革方式上,我们要立足有效,在有所继承、有所突出、有所创新的同时,围绕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务本求真,优化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自主式、情境式、交互式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的尝试、发现和“再创造”,同时,传授式、讲练式、问答式教学同样也会派上用场,甚至可以推进自主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的生成。无论何种教学方式都离不开“启发式”。为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以“启发式”教学作为宏观调控,并根据实际需要匹配相应的其它方式,如,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等知识性教学,以启发式、讲解式等直接教学为主;帮助学生进行猜测验证、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以探索、交流等发现式、讨论式教学为主。

第五要讲求策略。策略运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一般而言,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直观到抽象的特点(如形、体教学),应采取“观察——操作——概括——应用”的策略为宜;当教材的内容组织具有从已知到未知的特点(如数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应采取“自学——指导——理解——巩固”的策略为宜;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假设到验证的特点(如寻找规律,模型推导),应采取“问题——讨论——建模——拓展”的策略为宜;当教材内容的组织体现探索性(开放性)的特点(如分类、解决问题的策略),应采取“情境——探究——总结——反思”的策略为宜。从数学活动的组织上说,其主要策略有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策略、教学关系的主体性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策略、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策略,具体操行中要依据实际需要讲求策略的变化和优化。就数学教学的效益而言,“精导妙引、精讲精练”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讲要清晰简练、符合逻辑,该重复强调的可作必要的重复或强调,但要注意语调的变化;练要瞄准目标,训练学生的思维,避免枯燥无味、机械重复。

第六要积极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建构过程。教与学的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互动的质量。从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角色意义上说,“引导与帮助”是教师课堂行为的主要表现,同样是促进有效互动的关键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讲解、点拨指导与中肯评价应该是“帮助”的主导、互动的基础;教师的发问、追问、进一步探询应该是“引导”的核心、互动的主流;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所发生的合作交流、讨论质疑等多边活动是组织、互动的提升。帮助有力,引导有方,组织有序,学生就活络,互动就积极,师与生就会产生心理、思维、人格与情感等方面上的高效应。比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用一根长24厘米的细铁丝可以围成哪些长方形?请在纸上画一画。这些长方形的周长一样吗?面积呢?同桌或前后位可互相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其它的看法?周长是3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可能是多少?最大是多少?整个过程围绕着“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的认知目标展开对话、交流、质疑与评价的积极互动,学生就可获得体验数学、思考数学、应用数学的实际效果。应该说,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就难以有学生的积极思维、互动研讨、信息交流和有效获得,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第七要优化练习。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练习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上占据一定的比重,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实践的重要环节。数学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教师要注重其基本的知识结构和相互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现实状态和水平差异进行优化设计,将教材提供的习题与自己创编的练习统一起来,将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统一起来,将单项与综合、常式与变式、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将质与量统一起来,从基础性、层次性和综合性上进行筛选,以旧引新、以新带旧、新旧构建。在优化练习上,教师不仅要积极使用和改变教材所提供的习题,还要善于从教材的背景中去挖掘信息,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空间上去收集信息,将一些新鲜的素材和可贵的数字资料用到数学习题的设计上,做到“点”上突破,“质”上过关,“量”上控制,“面”上沟通,在“改变”中求趣,在“探究”中求法,在“变通”中求新,把优化练习落在实处。

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信息技术教育既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 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教育, 其内涵是由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课程整合两大部分组成。

一、明确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

笔者要强调的是,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 切实优化教学过程, 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例如, 在学习画图软件时, 教师可优化教学内容, 通过边学习边制作的方式让学生制作一幅完美的作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制作一张漂亮的贺卡送给亲人或朋友。事实表明, 学生有了明确目标后, 学习自然认真, 从而很好的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如, 在学习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前, 先让学生制作一份《自我介绍》, 目录可有“自我推荐”、“我的爱好”、“我的作文”、“我的……”, 要求既要运用剪辑库中的素材, 又要有文字输入。在制作过程中, 学生一般都有变现自己的心理愿望, 精益求精, 其作品十分美观。在浏览同龄人优秀作品后, 笔者建议学生发一封E-mail给同学, 或给同学一张贺卡,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获得网上信息的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应用了新软件。

二、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因材施教

改进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这就要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如对初涉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要用精讲解、勤练习、多回顾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耐心, 扶着学生前进, 加强技能训练, 进行多种方式的知识回顾, 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对一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更要多指导, 让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充满信心。对高年级学生来说, 随着自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宜采用详略结合、突出重点与自我探索、力求创新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 教师必须精讲重点部分, 其余部分可让学生自我探索, 争取自我创新。例如, powerpoint中含有字体、图片等内容, 在word教学中均以涉及,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需稍加点拨,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即可。而在评议作品时, 可让水平高的学生谈谈方法, 再进一步练习操作, 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小结, 这样, 就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反馈, 激发学习热情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评价。一般的作法是, 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设定各班共享文件夹或制作开放式递交作业网站, 让学生把完成的作品保存其中, 学生可互相浏览作品, 教师也能及时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客观的说, 对作品的及时评价与反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能为收集优秀作品, 进而为参加各类作品比赛和本校作品展示创造必要条件。

四、整合其他课程, 做到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多种方式, 诸如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网络化课堂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等, 笔者列举几点如下。

1、与德育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施加影响。二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学校必须发挥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 教育学生不能在网上为所欲为, 如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 在网上散布不健康言论等。教师在上网第一课就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健康、文明和安全用网, 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污染, 让学生认知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抵制网络污染, 从而为今后上网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与知识性课程的整合。

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 对此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指导学生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再利用, 实现对知识信息的加工、组合和整理。这证明, 该模式教学不再仅仅是纯知识性的教学, 而是通过多种知识资源的融合实现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的建构。换句话说, 信息时代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 即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以便为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

3、与艺术性课程的整合。

“电脑绘画”是小学信息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行美术教材也安排有“电脑绘画”的内容, 这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最好例证。对此, 教师应事先搜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网址, 指导学生利用上述网址自由欣赏其作品, 讲出自己的理解, 这自然比教师的讲解效果好。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有效教学论文 篇8

关键词 音乐课堂 有效教学 实现路径

音乐教学不只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它既要对大部分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技能进行普及,让他们对音乐产生审美情趣,对生活产生审美追求,也要为未来的、潜在的音乐大师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对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提出一点建议。

一、有效教学的特征

1.教学环境有效。教学环境的塑造是否有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教学环境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硬环境,一个是软环境。硬环境是指音乐教学的配套设施、空间装饰、教师设计格局;软环境是指教育工作者本身的音乐素养、教学素养,以及具体的教学计划,设计和实施。要想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应当从小学生的心理出发,营造出能够用激情引导学生,用魅力感染学生的氛围。唤醒潜在的音乐本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模仿、感受中有所追求、创新,甚至有所超越。

2.课堂学习有效。对于教师来说,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时间,是极其珍贵的。因此,教学目标必须做到科学,简明;教学方法必须做到灵活,恰当;教学内容必须做到适量,精致;教学过程必须做到全面,充分。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自身的激情和魅力引导、感染,甚至震撼学生,使学生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进入美好的遐想。对于學生来说,音乐课堂过程不应只是一些主课程的休息调节,而是应当尽快转换角色,有效地倾听、品位,让思想和心情都得到自由的放飞。这个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是陶冶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当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得教学有效性得到稳固和保证。

3.评价引导有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往往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没有发展成熟,本身与成人有较大的差别,且小学生个体之间也有较大的不同,如果教师不加区分地给出一个单一的评价,势必会扼杀很多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因人而异。例如:对于有高层次的音乐需求的学生,教师应当树立更高的评价标准,发挥更有力的引导作用,应当鼓励这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来,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既确保他们音乐学习的质量,又提升人生启蒙的境界。

二、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

1.营造恰当的音乐实践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生的课堂气氛应当是在宽松、自由、生动、和谐的,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感到轻松、安全、灵动、美妙。小学生喜爱游戏、童话,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导向,要用他们的方式来切入,让他们自身体会到切实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轻松、愉悦地学习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的本意。

2.贴近社会生活,创新教学形式。教学本身源自生活,取材于社会,构建生活化的音乐课堂一直是老一辈音乐艺术教育者的梦想,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要求,更是对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的遵循。教师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注意发掘和运用平常的生活题材。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共鸣,能使得枯燥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是小学生“看得到”“听得到”的音乐,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到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学会用美丽的眼光对待生活。

三、丰富展现平台,发展个性特长

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在当今社会中,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别人的思想,以自己的品位代替别人品位,以父母的期望代替子女的理想,以教师的自身经验代替学生的个性思维等等俨然成为一种常态时,这两句“呐喊”显得如此震撼。

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把一个个鲜活的孩子培养成模块化、标准化的产品。自然的多样性,社会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艺术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在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同时,不要忘了“个性”这个彰显生命的词汇。我们的课堂不应当是整齐划一的,不应当刻意追求有板有眼,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要鼓励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这样的艺术教学才有闪光点,才会五彩缤纷,才配得上为艺术。而学生们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潜能才能被挖掘,我们未来的潜在音乐家们才不会被淹没。

有效教学的实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也是广大受教育者的期待,而要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离不开学生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音乐教学过程。

我对信息化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9

临淄区边河中学孙志梅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回头看看我们教学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慢慢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一滴。拿我们生物教学来说,课堂从原来的老式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组织和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发展到现在的可以将物体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对植物组织的认识也不仅仅停留在结构的层面,通过现代科学手段,我们可以用二氧化碳测定仪,光合作用分析仪来更直观的认识一株植物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用课件,短片,动画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趋势。

生物学对现代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面临的长久的顽疾困扰,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粮食危机对人类的威胁„„无不依赖于生物学的发展和进步。把多媒体技术引入生物教学,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对信息化生物教学的思考。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从学生的少年时代培养孩子对生物学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们对生物学的重要性有切身的了解和体会,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生物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与动物植物微生物有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这个学科的神奇与奥妙,让他在今后的学习选择中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融合是当下学科发展的普遍现象。信息化生物教学也是科学发展对学科渗入的结果。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

二、“活化”教材,突破重难点。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单凭干枯的文字叙述是很难让学生深切感知生物科学知识的魅力的。利用好信息技术,就能 “活化”生物教材。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上进的状态。课堂教学要完成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多种一般是老师语言叙述、挂图、动手、反复讲解手舞足蹈一节课下来,有种窒息的感觉。当信息技术与课本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如:徐崇菊老师再讲《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节中对于眼球的结构及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她用幻灯片反映凸透镜成像原理,顺利的解决了本节的重难点,信息技术体现了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常规教学手段,老师由于要讲明某个知识点,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不好。无法拓展学生的视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课本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对知识可以合理的回放,在帮助学生识记得基础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使课堂结构更加完整,有效。大大缩短了课堂讲授时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更巩固知识并练习提高。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有效教学论文 篇10

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融合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操作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共同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计算机的课堂氛围中去,更多更全面地接受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方面。新教材比旧教材变革比较大,新教材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让学生学习书面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拓展,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以来就增加了老师在上课时的难度。如果一味讲解书面知识会是学生感觉到课堂枯燥无味,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一味讲解应用步骤,就会使学生不知道所学科目的意义,不知所措。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期间,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好个度。这既是考验老师的时候,但也是老师自我提高的一种方法。

2.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现状。中学学校中,特别是高中学校中的学生有来自乡镇、市区的学生。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收到的教育也有一定差异。面对这个不同的群体,在教学中学校要下很大功夫,因为这些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化教育起点截然不同。市里的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大部分接触过电脑,对电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乡镇的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和学习电脑知识机会相对城市中学生较少,因此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全体学生接受情况会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会影响老师的授课效果,假如不认真处理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方法

1.教学内容的安排。信息技术教学不但要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可以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不能生搬硬套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要根据自身学校实际计算机硬件情况来确定,同时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对每个学生照搬教学大纲。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做到教学内容新颖化、教学内容应用化、教学内容过程化、教学内容整合化。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参与性。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不认真,主要是一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不够重视。现在大部分学生虽然对网络游戏和电脑聊天比较热情,但是对信息技术课缺少必要的重视,感觉信息技术课枯燥无味。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也直接影响到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使老师在教学中缺少激情,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只有引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才可以使教学过程良性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在课堂上有效地设置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关键。

在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要使学生清楚地明白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学习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然后把信息技术课的前景和使用价值清楚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生活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在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第一课时就要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以后必备的技能,让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吸引到学生。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感觉到本课程的乐趣。同时也要使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随后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传送到网络上。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极大的调动起来,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学习效果会更好。

3.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很多,但是在上实际应用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进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将电脑用于娱乐。因为实际操作课的时间很有限,因此就要告诉学生在上课时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操作上。通过耐心讲解,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专心致志。

老师在讲课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多给学生练习机会,对基础书面知识在每一阶段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耐心给学生讲解清楚。对操作部分进行测试时,合格的学生安排进行操作下一部分,不合格学生的进行单独指导,直到合格为止。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总结,对容易失误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小结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项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知识。同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实际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对信息技术微格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1

【关键词】微格教学 信息技术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01-02

一、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模式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爱伦(Dwight W. Allen)博士在1963的提出,目前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推广。爱伦(Dwight W. Allen)博士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教师或已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北京教育学院微格教学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1]。微格教学已被证明是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方式,它依据斯金纳程序教学中的“小步子”原则和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思想,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可以单项把握的技能训练点,让学生揣摩、尝试,并借助现代化的声像视听媒体,通过摄录、回放、自评、互评、纠正、重试等步骤,使受训者的教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微格教学具有如下特征:范围小、规模小;有操作、有记录;可重复、可调整;有反馈、有循环;可控制、可模仿;可适用于一般情境。[1]

二、对信息技术微格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选修课开设以来,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起步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三个阶段的发展[2],由最初的工具课程发展成为文化课程,并由选修课发展成为必修课。200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充分反映了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目前,我国已在全国大部分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已成当前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与其它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还处在探索过程中。信息技术微格教学作为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手段,在许多师范院校也已经开展。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信息技术微格教学指导工作所取得的经验,从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入手,结合信息技术新课标的精神,依据建构主义思想,提出对信息技术微格教学的几点看法。

1.加强微格教学理论学习

目前,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模式虽已在各高师院校广泛开展,但微格教学指导教师却还非常缺乏。所以,经常会由其它课程教师临时指导。这些教师往往没有经过微格教学的专门培训,缺乏微格教学理论知识,不知道微格教学流程和训练方法。导致微格教学训练变成了传统试讲的摄录版本,违背了微格教学的初衷。所以,对于进行微格教学指导的老师,应事先进行微格教学培训,让指导教师弄清微格教学理论思想、实施方案、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另外,为了减少反复对不同微格教学指导教师的培训,并提高微格教学培训效果,可将微格指导教师固定下来,形成团队,让他们有时间进行微格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之前,也应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微格教学理论学习,让学生领会微格教学思想,从而自觉按微格教学规范进行训练。

2.深入研究信息技术新课标

信息技术微格训练是为了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国在2000年和2003年分别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作为不久后将走上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岗位的学生,应当对这两个文件进行深入研究,领会两个文件的精神,明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微格教学训练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3.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

微格教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按不同的教学技能进行分类,每一次训练只集中训练一种技能,只讲一项教学内容[3]。这种方法可使学生的训练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利于学生把握单项技能要领。由于各国的教育教学思想价值观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的教学技能模式分类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我国,普遍采用北京教育学院微格教学课题组的分类方法,将微格教学技能分为十项,分别是: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授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和课堂组织技能[3]。然而,真正的课堂往往不只涉及一种教学技能,而是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技能。例如,几乎每堂课都会涉及导入、教学语言、提问、讲授、板书、课堂组织等技能;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还经常涉及到演示技能、变化技能。因此,微格教学训练不能只满足于对单项技能的训练,而应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足够的综合技能训练,通过综合技能训练,让学生练习和掌握单项技能之间衔接与转换的方法和技巧。

4.重视备课环节,个别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规范教案格式

一堂课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古语说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教学也一样,没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就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微格训练之前,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备课。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利用备课这一环节,钻研教材,拓展专业知识,确立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原则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个别备课往往会受到个人知识经验与思维方式的限制,因此,除了个别备课以外,还应进行集体备课,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微格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4],而集体备课恰好为学生提供了协作和交流的机会。集体备课,有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学生对微格教学思想和手段的进一步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协作与交流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微格教学的兴趣和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向往。集体备课应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主要讨论“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当然,集体备课少不了微格教学指导教师的参与,微格指导教师要真正做到“指导”,要善于发现学生教学设计中的闪光点,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对于违背教学原则的做法要予以指出,但不能固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多软件操作性质的内容,而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总是滞后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应注重思想而不是方法,应强调文化而不是工具。

备课的结果要以教案的形式呈现,作为微格教学的教案,要符合微格教案要求,特别地要注明本次微格教学所训练的教学技能,让学生不仅要注重本次微格教学的教学内容,更要注重本次微格教学所训练的教学技能本身。

5.进行角色扮演,营造真实课堂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创设情境有利于学习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引出整体性的任务。微格教学最初就是由“角色扮演”发展而来的,其目的就是试图模拟一个小化的真实教学环境,以帮助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因此,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同一小组的非试讲学生要积极地扮演学生角色,帮助试讲者进行训练。这就要求微格教学指导教师要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使得微格训练课堂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非试讲学生乐意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试讲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才华。

6.及时回放评价与反馈,采用差异化教学

微格教学中引入了摄录设备对试讲学生的试讲过程进行录制,以备回放,通过回放,学生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利改进。试讲结束,指导教师、同学和学生自己应立即对试讲过程进行评价,对于有争论的问题,可以用慢放、暂停和重放的方法,追根究底,不留疑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教学时数有限,学生人数较多,为了节约时间,指导教师往往只是泛泛地对试讲情况进行评价,而没有回放录像进行问题定位,造成学生也只是泛泛地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却不明白该从哪里进行改进。因此评价不能止于形式,要落到实处,不能单纯追求试讲学生的人数,要注重试讲的效果。对于试讲学生明显存在的问题,可以立即进行重讲,以促进学生及时改进。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在进行微格教学安排时,小组人数不能太多,学时不能太少。笔者认为,每小组人数不应当超过10人,每个学生平均学时数应不少于4学时。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的确,在学生以往的生活和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些有关教学的知识经验,并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质,在微格教学所要求训练的教学技能中,有些同学已较好地具有某些技能。比如,有的同学很善于导入,有的同学板书技能掌握很好。因此,微格教学也应采用差异化教学,不同的学生要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重点训练不同的技能,这就需要指导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必要时,由指导教师指定试讲内容,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技能。

三、结语

微格教学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离不开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但要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还必须结合教学理论、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孟宪凯.微格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相东.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N].中国教育报,2001(8).

[3] 陈传锋.微格教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4] 吴渝.微格教学实训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5] 廖圣河.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4): 104-105.

上一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排名下一篇:供应链与生产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