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反思(共12篇)
以下是我的对以上问题的反思及措施:
1、上课闷,内容不吸引人
VB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的主要原因。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所有讲程序的老师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对编程感兴趣,才会对课堂感兴趣,因为信息技术并不参加高考会考,学生对这个学科的认识比较肤浅,因此有些同学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VB,对我到底有什么作用?我能用VB做什么?这些问题我还真不好回答他们。VB是一种编程语言,可以使用VB编制程序解决各类实际的问题;还可以通过VB体验程序解决问题和人工解决问题的不同;VB就像是一把钥匙,用它可以撬开同学们对软件制作认识的大门,让学生基本了解网络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原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将来还会更快,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生活,最少要知道推动这个社会前进的东西——软硬件是如何发展的?我国在软硬件的制作方面的高级人才紧缺,或许将来你就会成为其中一员!
以后我会在内容上加以改善,也作为一种德育渗透,融入一些国内外编程界的新闻,以及一些实用的、有意思的VB程序。
2、教师讲解不够生动
本身我就不是一个很生动的人,如果要我在上课的时候像个小孩子一样开玩笑,可能我很难做到,课堂就是课堂,可以开放点,可以不用那么拘谨,但是绝不能“放羊”一样,讲完了就让学生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以后我会微笑上课,多和学生交流,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这个老师太“严肃”,也方便上课时大家更好的沟通。
3、讲解太多,太难
以前控制的上课时间大概是20-25分钟,学生练习15-20分钟,信息技术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练,但是教材上的内容太难,也会导致教师多讲,甚至多讲也讲不清楚。因为这个问题并不是在这短短的20分钟就能解决的。
以后我会,尽量精简课本知识,挑一些简单又容易理解的例子进行演示,少说废话,直达主题。学生练习也要从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分层练习。主要采取引导的形式,将知识贯彻到实际的操作中让学生在练习中自我总结,理解。预计【引入+知识引导+学法指导】的时间和不超过15分钟,将25分钟以上的时间交给学生练习、协作、反馈、评价。
一、资源包使用效率低
现在很多教师都考虑到学生可能上课会走神、听不懂、看不清教师的操作过程, 特意地在课前把一个个任务的操作过程通过屏幕录制软件预选录制, 到上课时发给学生使用。这种设想是好的, 但是在课堂上遇到困难真正运用视频教程自学, 并通过它解决问题的学生是少之又少, 我想有以几个因素。其一, 学生只是某些步骤不会, 他会觉得没有必要看视频, 看视频会占用他们较多的时间。其二, 教师没有交待怎么用, 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 例如学生不会配合“暂停键”的使用, 效果也大打折扣。其三, 学生遇到的问题在视频里无法找到, 例如:演示“Flash的颜色填充”, 也许他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打开“混色器面板”而不是不会填充。其四, 教师能给的操作时间毕竟有限, 学生没有时间观看。综合以上因素, 我想教师是不是把重难点、易错点有针对性地录制一小段, 然后花一点时间简单介绍一下视频的内容及使用方法, 切实在课堂上提高资源包的使用效率, 更好帮助学生学习, 而不是让资源包成为课堂的点缀。
资源包里另一种常见的帮助方式就是文字教程了, 这些文字教程大多图文并茂, 清晰的界面截图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 像说明书, 美中不足的是占用页面过多, 学生不能快速地找到他要的内容。
无论是视频帮助还是文字教程, 学生使用的时候都要在界面间频繁地切换, 使用不方便, 那为什么不使用黑板, 适当地做些板书呢?就能知道今天的任务、操作重点要点, 从而使学生看得明白, 记得扼要, 同时不影响操作。我们不能一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 就把传统优秀的教学手段束之高阁。
二、讲解演示时间过长与讲解演示时间不足
有些教师习惯自己演示一遍再让学生模仿着做, 例如, 有一次授课的主题是“制作路径动画”, 教材内容较难, 学生不易掌握, 教师做适当的演示是必要的, 但不能一口气演示到底, 有一位教师演示:从文件打开, 做背景层, 做动画层, 做引导层, 全程做详细的讲解与演示, 我估算了一下, 所有步骤之和不少于20步, 时间接近8分钟, 试问这么长时间的观看, 这么多步骤的演示与讲解, 学生怎么记得住, 不用说学生了, 就是没有动画基础的老师来做也做不出来。所以过犹不及, 教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却没有什么收获。
另一位教师处理这个教材主题时运用的方法倒让我印象深刻。任务要实现的效果是“一只鸟沿着给定的路径飞”她先提出第一个问题, 如何让小鸟出现在舞台, 让学生先探究, 后上台操作演示。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 如何让小鸟飞起来, 学生探究, 上台演示。最后提出第三个问题, 如何让小鸟没着给定的路径飞。她把整个大目标分解成三个学生易于实现的小目标, 讲、演、练有机结合, 学生任务完成率高, 得到了评委与教师的一致肯定。可见, 该讲的要讲, 该演示的要演示, 至于讲多少, 如何讲, 演示多长, 怎么演示,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掌握。
还有一些教师怕被贴上“灌输”、“机械式”教学的标签, 不敢讲, 不敢演示给学生看, 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 并美其名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学。要知道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要求、有信息反馈、有反思的主动学习, 而不是放任自流式的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 调整好课堂教学节奏, 学生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 教师不要讲;学生地自学中受以解决的问题, 当讲则讲, 当演示则演示。在一次授课主题为“Excel函数计算”的公开课中, 教师在没有绍介最大值、最小值的函数名、功能及用法的前提下, 就要求学生做“求最值”的任务, 结果学生一头雾水, 不知道从何下手, 有些学生干脆有前一个任务用到的求和函数进行计算。
三、没有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 有些学生早已掌握教材所要求的内容, 特别是有参加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同学, 他们基础好, 能很快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些“小老师”的资源, 给他们安排新任务, 探下面的内容或指导别的同学学习, 他们就会聊天、玩游戏, 破坏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记得在一次教学大赛中, 由于教学内容较难, 有些老师又没有把大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 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较多, 教师只好手把手地教。在一位教师的课堂上, 我注意到, 整个十几分种的上机时间, 她就指导了两位学生, 很多学生得不到教师与同学的有效指导, 学习效果不理想。如能充分利用“小老师”的资源, 让优生帮助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效果肯定会好得多。在平常教学中, 特别注重小组间合作学习, 学生在上机期间, 我主要是观察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和发现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 然后通过发“分值卡”的方式鼓励他们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帮助别人的热情, 而且还能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表达、沟通能力还是上机能力。最终都实现差生有进步, 好生学得更好且更有成就感。
课堂上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 例如, 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些教师发现时间来不及了, 就压缩每个任务留给学生思考与操作的时间, 我想与其压缩时间不如减少任务。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 要根据实际情况, 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关键词:博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对策措施
由于博客(Blog)在操作和使用上的简单快捷,技术要求较低,因此它比维客(Wiki)、魔灯(Moodle)等其他软件更受中小学教师的青睐,中小学教师对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博客”这个元素,让学生在博客平台上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固然能在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现实问题,限制或影响了其教学效果的发挥。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并采取一些改进措施,更好地发挥博客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
一、学生的信息素养差异影响了课堂博客应用的效果
经过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以及高中生的已有认知能力,城市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已基本满足用博客平台自主学习的要求。但由于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不一致,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班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有较大的差异。从知识与技能角度看,绝大多数学生打字速度都很快,对浏览器的操作比较熟练,也能熟练使用各类搜索引擎来搜索网络资源,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异就较大,常用软件的操作水平差异也较大;从问题解决与学习心理调控角度看,少数学生存在较大缺陷,如学习过程中容易浮躁,有自卑感,对基于博客平台的网络探索学习和网络自主学习方式一开始不能适应等;从学习态度角度看,有些学生有贪玩的表现,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要求。由于学生存在着以上信息素养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课堂博客应用的效果。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①最初应用博客平台学习时,适当减少学习内容,给学生留一些适应和熟悉的时间。②对每节课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层,“基础层”面向所有学生,“提高层”面向大多数学生,“高手层”仅面向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③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单独辅导培训少数打字速度慢的学生。④对学习心理有缺陷的学生,采取“一帮一”对策,即挑选一名合适的同学与他同桌,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逐步适应这种自主学习方式。⑤采用“小组监督制”,由小组成员共同监督那些不踏实学习或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二、教师的课堂调控策略决定了课堂博客应用的成败
在以博客为平台的开放性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习资源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得这样的课堂变得难以组织和管理。这时,教师的课堂调控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决定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成败。为此,我们采取以下的措施:①精心设计学习要求、学习活动、学习资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在博客平台上完成学习任务。②加强教师与学生课内课外的情感沟通,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对个性强的学生和性格相对内向或学习心理有问题的学生。③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以引导和鼓励的态度为主,并拓展交流方式,如主动关心、询问、交流等。④学生在学习时,坚持“课堂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选择权,存在的问题尽量在课后交流”的原则,以免影响和打击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⑤要求学生必须真实记录自己的课堂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⑥教师在每节课后,及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评价,让学生每次上课,都能看到老师对自己上一节课的评价结果,督促和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⑦设立轮换制的“小老师”制度,使得每节课都有几位“小老师”帮助教师一起了解掌握同学的学习进展情况,及时作出评价反馈,并让“小老师”协助教师一起进行课堂调控。⑧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处理,尽量缩小影响面。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左右了学生学习的态度
在课堂学习博客平台上,教师对学生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直接左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因为学生在博客平台上的自主学习,是一个自主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如果教师还像以前那样只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急功近利”,只顾完成作业,“探索、发现、交流、协作、回顾、总结”等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无从谈起。
当然,过程性的多元评价并不是模糊评价。实践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针对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标准。主要观点有:①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情况。②学习进展的顺利程度和提高程度。③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程度,包括基本学习技能、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反思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等。④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⑤学习心理和情感的调适情况。⑥学习态度。
四、教师对学习资源的精心组织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保障
博客的优点之一就是博客日志中的知识都是经过整理的,通过浏览博客获取相关知识,学习效率将会比较高。课堂学习博客正是继承了这一优点。学习资源和网络资源是学生在博客平台上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在课前必须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过滤,去伪存真,剔除无用信息:垃圾信息和不良信息,并依据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精心组织和管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高效学习,而不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同时,学习资源是动态发展的。如有些很好的网络资源,教师没有收集到,但学生发现了,这时教师经过审核,可以及时将这些资源放在学习资源中,供其他学生参考使用。
五、应用学习博客平台应与其他课堂组织形式相结合
应用课堂博客平台,并不排斥其他课堂组织形式,相反,只有与其他课堂组织形式结合,或者说,博客平台作为其他课堂组织形式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博客平台的作用,使课堂学习顺利高效地进行。
(1)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在博客平台上使用最多的课堂组织形式。每组一般6~8人,设小组长1~2名,职责是解答小组成员的学习困难,确定小组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引导和决定小组交流的形式(文字交流或语言交流)、方向和内容,对小组成员及时作出组内评价。为了当好“小老师”,我们要求小组长每节课前必须深入预习,基本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课后必须反思,写出小组学习的反思日志。分组由信息技术老师、班主任、班干部在学期开始时共同确定,之后可以适当调整。小组长采用“轮换制”,学期开始时就由小组成员共同商量确定,2~3个星期换一次,以确保每个同学都有至少两次做小组长的经历。有了这些“小老师”的帮助,老师在课堂上才能既“掌控全局”,把握课堂整体节奏,又“洞察秋毫”,关注到每一位同学和每一个课堂细节。
(2)教师集中讲解(或操作演示)。不可否认,以学习博客为平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声情并茂的讲解,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集中讲解,除了知识的阐述,还有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课堂博客做不到的。但这样的讲解应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中“面面俱到”式讲解,而是精炼的、准确而深入的。讲解的内容应该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3)自主探究学习。博客的特点决定了自主探究学习是其强项,也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4)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一些需要动手的综合实践课,我们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在这些课中,博客平台只是作为一种记录和总结手段。
以上的课堂组织形式我们也不是孤立地选择,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习要求,优化组合多种课堂组织形式,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学习。
首先,我认为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切实找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第一,通过互联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数字鸿沟;第二,通过改善教学终端,优化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第三,通过互联网、教与学平台、数字终端,改变教和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事实上教育信息化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价值,因而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生态就不同。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的核心价值,与课程理念相融合,创造性地使用技术,在熟练使用技术的过程中逐渐化技术于无形,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经历了暑期的远程研修,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课例教学过程中体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与传统课堂探究活动对比,使我深切感受到了“技术改变教学”,信息技术提高了我的科学探究课的效益。通过视频、图片等强大的冲击,使课堂变得直观、形象、生动。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郁、探究欲望高涨,使我的探究课堂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三个典型的课例,分别从导入环节,教师讲授环节,课堂评价环节的设计,都恰到好处的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很好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表明: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通过理论学习,我们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以往的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建立符合信息社会要求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市场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因此,充分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实现信息媒体资源共享。网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被广大教师采纳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将视听技术和形声教材引入教学实践,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优化了英语课堂结构,使英语教学富有趣味性、情景性、交互性。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
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的优势
1、网络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
internet已经成为功能强大的教学授递环境,传统的cai功能也不断地被整合到网络cai上来。网络化cai能够把纯粹人──机通讯hmc(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与计算机媒体通讯(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网络化教学优势。以internet为基础的cai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信息资源的丰富性。internet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资源库,利用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功能,特别是通过www浏览器,我们可以在这个无边无际的信息空间自由探索。教师也可利用html建立www网页,作为学习引导工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性学习。(2)时空不限性。internet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时空自由度。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internet终端,我们都可以上网学习。
(3)人机优势互补。利用internet教学,学生既可以通过hmc方式和网上的教软件与信息资源库进行交互活动,又可以通过各种cmc工具如e-mail、语音信箱等与教师会话,或者通过群件(groupware)与同学进行网上合作学习。我们可以在网上建立虚拟教学系统,如虚拟教室,虚拟校园等。
2、现代信息技术是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
英语教学模式,又称英语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英语教学思想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英语教学程序或构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可以构建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模式。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规律,教师的主导性逐渐减弱,体现了“教是为了发展”这一规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是时代的呼唤,新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真正体现创新精神。(1)情景化教学模式
思维导图是英国人托尼·巴赞 (Tony Buzan) 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与笔记方法。它一般以某一主题为中心, 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结构, 将人的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设计的思路、途径有组织、分层次而放射式、互相关联地展现出来。根据左右大脑负责处理不同性质事情的特点, 思维导图通过一些形象性的描述使人可以很好地将左右大脑合二为一, 将大脑的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的展示, 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 它的运用将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组织工具和认知策略, 有利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管理与建构, 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贯穿整个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之中, 更加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其他情境中回忆、迁移、使用甚至发展这些知识。
1.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师生的知识网络构建之中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对课程知识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使整个教学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有效。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考试大纲等画出关于该学科整个学期或年度课程的思维导图, 然后再细化到每次课的内容结构, 并在其中标明主次, 这些教学内容导图有助于教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也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重难点。
在信息技术七年级 (上) 第一单元第五课《计算机病毒与木马》的学习中, 笔者设置了一个任务“计算机病毒”。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事先给他们准备好的资料, 最后形成一张“计算机病毒”的思维导图。
在本节教学中, “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 学生从“计算机病毒”中心出发———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弄清楚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危害———什么是木马———木马的主要危害———计算机病毒与木马的联系和区别, 形成一张思维网络图 (如图1) 。
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探究, 一边思考总结一边画出思维导图,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枯燥概念的兴趣,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中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环境下, 教师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 提供给学生思维导图制作的部分知识模块, 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有机地联入新知识, 思考新知识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地指导和回答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师生间可以比较自由地交流和沟通, 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发挥自我的空间。
在教授信息技术七年级 (上) 第二单元第六课《电子报刊的策划与筹备》时, 笔者制作了一个网页课件, 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网页的链接结构如图2。
在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 笔者引导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具体情况尝试对已有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 在具体的分支之后补充上自学的成果, 也可以给老师制作的网页课件提意见, 如果他们来制作会如何布置结构。这样使学生既能够对学习进行反思, 又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中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 对事物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同时,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逐步发展。思维导图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动因。用思维导图分析解决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式问题, 学生能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 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 机智灵活地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学生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逐步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 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师生的知识梳理之中
在每节课的小结部分,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首先让学生简单说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画成“思维导图”, 加上不同的颜色, 使学生加深理解, 印象也很深刻, 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复习课中, 思维导图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概括化与网络化, 以便深入理解、长期保留知识, 并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有效迁移使用这些知识。
学完一单元, 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本单元知识的“思维导图”, 每个主题探究活动完成后, 可以画出这个主题探究知识的“思维导图”, 这样长期训练, 使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对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使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有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会促成师生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 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和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 而且可以根据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和对信息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合理的调整, 开发出校本课程资源。
“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还是一种探索性尝试, 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接受、喜欢, 尤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强对学生使用的培训, 让学生领会“思维导图”的思想本质, 让他们体会到它的益处和神奇。通过使用“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很好地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 笔者认为将思维导图引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是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思想、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策略。在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会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将“思维导图”深层次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0054.htm.
[2]李冀平, 王婧伊.思维导图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2, (02) .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20-01
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得到大力发展,使人们清醒地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把中学信息技术课作为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的重点科目来抓。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里尽可能多的学好课本的相关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来说:同学们都喜欢玩电脑,因为可以玩游戏,上QQ,看网络小说等,但就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往往老师在上面讲,他们就在下面做自己的事,因此,課堂的效率往往不理想,以下结合本人近几年上课的实践,对于提高信息课堂教学效果做如下探讨。
一、针对学生需求,充分准备、因材施教
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学方法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去设计教学方法。那么,我们信息技术课在备课时,最关键的就是要备学生、备方法。我们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就要求我们既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设计出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我们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就无教学效果而言。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兴趣甚浓,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课堂导入,要深刻新颖。
如可以设计精妙的PPT自定义动画、Flash等,当然在这些PPT、Flash中尽量能反映学生最近喜欢的歌曲,或者电视剧等,这样就能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点燃学好信息课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脑与动手的能力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因此教学时要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
在学生基本掌握基础理论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基础上,要敢于放手发动学生,通过分小组,各小组完成制作简单的PPT:如一组制作“美丽校园”,一组制作“家乡变化”,一组制作“春天的色彩”,通过各小组学生的集体智慧,结合教师适时指导来完成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梦想”变成:“现实”,这样很快就加强了学习信息科的兴趣。
学生从被动变主动,相关的知识就从书本上真正转到了他们自己身上,教学效果非常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了在“新课改”中由最初关注教师怎样教得好变为关注如何使学生学得好的要求。
同时课堂上老师要多表扬、多评比。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完成过程中对它失去了信心,那最后的结果定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在信息课教学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由于孩子喜欢听表扬,那老师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今天你做得最好”、“某某同学好样的”等。还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材施教,适当降低操作任务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三、要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注重教学反馈
作为一名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钻研教材,学习理论外,敢于创新、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同是还要更多地研究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要把初中学生的需求当作一个市场,研究其需求信息,根据这种需求设计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觉得教学更要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如:
1、本堂课是围绕什么主题或特色来设计的?
2、本堂课的新知识点有哪些?其中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它们的确定依据是什么?
3、本堂课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
4、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为什么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5、以何内容何方式检测各知识点的达标情况,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合肥光华学校 葛静
近年来,信息化课堂的概念已经慢慢的渗透到了各级各类学校,老师们充满好奇,热情高涨地学习信息化要素的使用,讨论着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我们的英语课变得有趣,变得高效。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化,如何在英语课上整合信息化要素呢?我认为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电子杂志,电子词典,网聊工具等等。二是方法,即运用电子媒体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的整合是指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机巧妙的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信息化课堂上,老师可以充分的刺激、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多种感官有机的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直观立体的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样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和创新的能力。看来,巧用信息化要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和老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还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现在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首先,英语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它不同于基础文化课,又不同于实验操作课。而中学阶段的学注意力难集中,易分散,很难持续地学习。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有大量的背单词和课文,理解语法等任务,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这是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相违背的,而他们学英语的方法大多都是死记硬背,毫无学习的乐趣可言,所以学生们没有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动力。其次,现在的英语课堂缺乏缺少真实的语言情景和情感因素,学生很难真正地融入课堂,很难体会奥语言的美。最后,英语学习的反馈和评价的形式也过于单一。简单的一成绩定好坏优劣,忽视了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于哪些英语基础本来就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就更加痛苦了,许多学生学不好英语,甚至讨厌学英语。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课堂45分钟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是每个英语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整合的急切原因。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老师应该注意写什么呢?
第一,善用信息技术,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应该注意在实践信息化要素时采取多维度,多层次的表现方式。一节课的好坏优劣往往从导入就能看出来。老师可以利用中学生一形象思维为主导,好奇心强的思维特点,想方设法地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而信息资源就可以把生冷的教材能让有形象有声音,并且通过多种有趣的形式表现给学生。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一模块Lost and found时,老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制作的失物招领,让学生根据启示在教室里找失物。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下面的教学就轻松顺畅了。还有的老师在教授第五模块Shopping时,真的和学生到超市去拍摄一一段购物的视频,上课时作为导入放给同学看,并且设置问题询问商品的价格。同学们一看到自己的同学上了大屏幕,真是又羡慕有高兴,注意力全部被老师吸引过来了,还愁这节课有人开小差么?
第二,善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化素养。
进入新课后,时时刻刻可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的学习不同,在信息化课堂上,老师提出疑问,学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疑难。比如在阅读中碰到了一个新单词environmental,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信息资源了解它的意思和读音。学生们都在努力尝试不同的办法,有的用百度搜索,有的用有道词典,有的用QQ询问好友,还有的用腾讯通发RTX给老师。瞧瞧,学生们其实点子很足啊!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难度大一点的任务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化素养,比如,让学生搜索一般将来时中will 和be going to用法的区别。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相同,相似的信息很多。这时老师要教给学生使用信息化资的技巧,如分类,辨别,选择,重整,再加工等,让学生学会如何整合资源。
第三,善用信息化资源,训练学生的学习荣誉感和交流,合作意识。如果在上信息化课中只是让学生自己独立适用信息化要素,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小组之间没有沟通没有交流没有比赛和竞争,那么这不能说是一堂合格的信息化课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要素的优势,时间久了,恐怕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学习的活力。
老师应该注意在实践信息化要素时采取多种组织方式,比如采取分组的形式,将优生和学困生按照比例编排到各组中,让优生帮助学困生;把信息化要素运用得熟练的同学与生疏的同学编排到一组,让学生彼此请教和学习。这样,学生们个人与个人之见就有了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气氛浓厚。同时,在小组之间建立比赛机制,进行小组间的比赛,建立明确的奖罚标准和措施并且严格执行。这样,学生在小组协作中体会到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并且乐于用计算机网络经销学习和交流,老师成了学习的主导,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们的荣誉感,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第四,善用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建立高效英语课堂。传统的讲述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了,只有变单纯的听觉为视觉,听觉,思考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想要较好的掌握英语也必须听说读写同时兼顾,这一点通过巧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同时做到。操作时,信息化技术不但可以缩短教师传递信息的时间,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还可以给出正确的示范,如单词发音和造句,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为学生创造一定的语境。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五模块Lao She Teahouse的课程容量就很大,单词多,课文长,重难点多。老师在教授这节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合上书本,边看投影画面边听课文录音,理解课文。投影是老师根据课文情节制作的,二者同步,训练了学生的听力,观察力,理解力。把语言点讲解和相关练习通透投影打出来,让学生练习和操练,使得这节大容量的课能够顺利高效地完成。
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么办?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一步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在新课程开始前,我曾研读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学习指导纲要,并撰写了《试论信息技术课的技术定位》一文,对新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就以两个结论开始本文。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定位: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技术在新课标八个学习领域中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而信息技术是其中最能反映先进科学技术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定位。
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
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反思。
一、抓住核心内容,把握好教学难度。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Pointpower、Visual 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如Vb过去是用一个学年的2/3时间来学习的,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习。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
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
举例 :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所以把一个学期的课用三节上,就必须剪除繁琐的基本知识,建立好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跳出具体技术的框框条条,直接进入核心内容学习。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好的帮助系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le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
这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三、能够较准确的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评价才有效,怎么评价才能做到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很值得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多样的,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还有考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越多人注意到他,给予的评价越多,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好,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的不断的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评价。在营造评价氛围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就在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就在建立他们的自信,也就巩固了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学的好不好,非常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学会有效的交流、表达,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这是学科能力核心中的核心,而加强评价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注意技术操作的同时,应该加强操作思想的锻炼。
信息技术是技术的课程,但是怎么理解这个技术?不是雕虫小技的技术。所以有中科院的秦伯益院士说新课改要“文理交融,多元并举”,是大技术,大思想的培养。不站那么高,就我们学科而言,简单说就是要用技术思想去引领具体的技术实践。
举例图像数字化加工。图像加工,有许多概念,如图层、蒙板、颜色曲线等。如果仅仅通过一个个实例,手把手教,要学生学会用选择区域,用图层,用蒙板等都不难。但是一旦有新的问题学生就会茫然。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技术去做。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处理?这里面的思想学生会不会把握?这些其实才是技术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领域,其实主要不是会不会做,而是知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问题。就图像加工而言,学会分析,比较,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图片信息的加工表达,这是图像数字化的关键。其实这就是技术思想问题,他是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提高的原动力。
基本的技术中,当然也有很多是熟悉鼠标左键、右键、拖拉,键盘的组合键、软件的界面、软件的功能等低层次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学习,一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复合到其它综合任务去学习把握。教学中要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在作品制作阶段去拼凑技术、机械的叠加效果,引导学生制作一些没有思想作品的现象出现。
五、课程的时间分配和节奏把握。
时间分配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按照课标要求是30%上机、70%上课,尽量多上机。教学中觉得这个要求真要落实很难。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学校的硬件配置,就全国而言,不可能全部的计算机课都在机房上。其二是教学实际情况,一些理论性强的问题需要讨论和讲授,机房环境较难控制,不适合讲授和组织讨论。个人认为“尽量多上机”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要注意矫枉过正的倾向,因为实践是要理论基础的,有些内容还是适合讲授的。特别要防止课堂都在机房,控制不了学生,完全放任自由的现象出现。
实践中我做了这样的分配,一节理论课,一节上机课,基本按照这样的比率来上课。一个学期下来,发现效果比较好。在理论课上,注意讲课时间控制在1/2,组织看书,引导讨论,请学生小组上讲台完成任务等实践控制在1/2。在上机实践课上,教师讲授时间1/3左右,包括引入、布置任务、小节。1/3 时间让上机学生完成任务。1/3时间组织讨论,评价,完善任务。这样总的算下来,课堂上作为教师讲课的时间大约是40%,学生活动和上机的时间大约是60%,大致黄金分割律,个人认为还是要力求减少讲授时间,争取做到61.8%的时间给学生活动。这个比率可能比课标要求美些吧。
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它的节奏感要强,而且这种节奏最好是在学习中与学生一起配合,逐步建立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习惯。具体表现就是,听课时,学生配合老师认真听讲,了解任务,明确技术关键点;作品制作时候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带着技术思想,去完成任务。制作过程遇到困难,学生能够根据帮助系统获得快速有效的技术支持,准确、快速的完成任务;在评价交流阶段,欣赏时能够借鉴别人成功之处,指出他人作品中可待提高之处。介绍自己作品时能够大胆、大方、自信的把自己制作时的问题和创新点与同学交流。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一定是技术信息、技术思想,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做到高效的学习、有效的表达和充分交流的课。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之必要
(一)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常常反思,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个人是否已经做到最大努力,是否在混日子,是否爱学生,课堂时间是否充分灵活运用,教学内容是否与目标有关联,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教学内容。
(二)突破固有教学的要求。教师教学有着固有的模式,而一旦定格,难以改变,包括思维定势、权威定势和书本定势等。教师应该在反思中进行思维创新,寻求师生交流新方式及新的教学表达。
(三)个人完善的要求。教师在反思中进步,认清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教育,并努力寻求自身的完善,达到教学成果的提高,随着时间推移,个人素质也会相形见长。反思能激发教师的学习追求,反思产生困惑,困惑推进学习进步,进而在书海中徜徉,得到知识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论述
(一)反思总要求
1.反思的寻本溯源。教学是个历史过程,教师应该从历史动态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结合学生意见,进行教学完善。
2.学习反思。教师应该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他人长处,开展听课交流,与自身缺陷作比较,去粗取精,提升自我。
3.讨论反思。教师相互之间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定期进行交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分享经验,总结技巧,到达共同提高。
(二)反思具体的操作办法
1.书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记录着教师当天教学情况,是教学主动探求自身教学不足的主要方式,应该真实记录,不偏不倚,直面错误更要肯定经验,做到持之以恒。
2.自我反思表格外化。教师可制作简单表格,以视觉形式外化,着重主管感觉,做到课后反思与周度反思结合。
3.互动讨论。相比与教师的自我反省、反思,通过自我寻找矛盾、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来说,互动讨论突破了反思的局限。教师们互动讨论借鉴,群体献智献策加强了交流,丰富了教学经验。
4.论文撰写和课题反思。教师应有写论文的思想准备,针对课堂提问、学习探究、课程引入、概念讲解等,自行撰写研究论文,这能从根本、大局上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青年教师更不可推卸。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做到教学的反思、改进、提高。这样的感受是撰写过论文的教师都有过的。课题研究指教师以小问题大处理的方式,对困难问题进行谈话、观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寻求问题产生根源,进行课题方案研究设计,集中众智,得到解决之道。虽然各种原因使得课题研究困难,所以有借鉴性数少。其实课题研究应该小问题大入手,结合实际。
充分利用科技图像。对有条件的学校,保存着优秀教师教课录像,教师可以自行发掘,在观看过程中记录觉得该学习的地方,思考这样做的目的,为什么,以及换我该怎么做。对于自身的录像,应敢于直视,发现其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方法。在视频播放完毕后,应该进行对整体有所把握,考虑是否应该更改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是否能进一步完善。
(三)反思需要内涵的提升
虽然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得到自我的提升,但反思大多只限于皮毛,难以根究其内涵。我们常常发现一些经典教学课堂示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配合紧密,自学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无一不应用其中,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师与学生都大放光彩,为之激动。但是,在每年的教学实践中,此种课程少之又少,原因是因为这种只存在于教学参观与比赛中,教师内心上对此产生排弃。那么,教学不仅要反思,而且要在内涵上下功夫,做到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我认为内涵的提升应该做好几个方面问题。
反思正面性。根本目的是使教学行为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从感性的高度提升为理性认识,从各层面发挥反思闪光点。可以对下面几种情况进行思考:何种情景可以促使教学实践成功发挥;教学应该以何种理念作为支撑即理论性支持;应该怎么样进行教学;从成功教学案例中给我们的启发点等。
反思负面性。即对教学实践中缺点的反思,教学活动难免存在不足,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其归纳分析。应该进行以下思考:教学活动中的难处;难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即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下次教学我会怎样改正发挥;从中我学到了什么启发等。
反思对比性。即对不同的教学行为对比反思。如大部分老师都担任着几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行为,进行正面与负面反思,然后理性对比,从中可以得到何种启发。这种自我的对比反思,对教师个人要求较高,要有正面的勇气。因为同一教师的不同教学,主体的同一性决定了教师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应该冷静理性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推动自己教学成果的不断进步。
三、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进行理性反思,提升反思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顾志方.VB选择结构的教学与反思——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25,27.
[2]高慧艳.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两点反思[J].成才之路,2011(23):5-5.
[3]林永胜.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实践与反思[J].文理导航,2011(8):86-86,83.endprint
【摘 要】“吾日三省吾身”。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在日常的反思中得到完善。同样,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进行日常分析,使其能满足教学实践要求。高中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较好掌握信息技术,对将来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做好教学反思,做到在反思中发现不足,从反思中进步。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之必要
(一)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常常反思,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个人是否已经做到最大努力,是否在混日子,是否爱学生,课堂时间是否充分灵活运用,教学内容是否与目标有关联,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教学内容。
(二)突破固有教学的要求。教师教学有着固有的模式,而一旦定格,难以改变,包括思维定势、权威定势和书本定势等。教师应该在反思中进行思维创新,寻求师生交流新方式及新的教学表达。
(三)个人完善的要求。教师在反思中进步,认清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教育,并努力寻求自身的完善,达到教学成果的提高,随着时间推移,个人素质也会相形见长。反思能激发教师的学习追求,反思产生困惑,困惑推进学习进步,进而在书海中徜徉,得到知识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论述
(一)反思总要求
1.反思的寻本溯源。教学是个历史过程,教师应该从历史动态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结合学生意见,进行教学完善。
2.学习反思。教师应该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他人长处,开展听课交流,与自身缺陷作比较,去粗取精,提升自我。
3.讨论反思。教师相互之间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定期进行交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分享经验,总结技巧,到达共同提高。
(二)反思具体的操作办法
1.书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记录着教师当天教学情况,是教学主动探求自身教学不足的主要方式,应该真实记录,不偏不倚,直面错误更要肯定经验,做到持之以恒。
2.自我反思表格外化。教师可制作简单表格,以视觉形式外化,着重主管感觉,做到课后反思与周度反思结合。
3.互动讨论。相比与教师的自我反省、反思,通过自我寻找矛盾、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来说,互动讨论突破了反思的局限。教师们互动讨论借鉴,群体献智献策加强了交流,丰富了教学经验。
4.论文撰写和课题反思。教师应有写论文的思想准备,针对课堂提问、学习探究、课程引入、概念讲解等,自行撰写研究论文,这能从根本、大局上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青年教师更不可推卸。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做到教学的反思、改进、提高。这样的感受是撰写过论文的教师都有过的。课题研究指教师以小问题大处理的方式,对困难问题进行谈话、观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寻求问题产生根源,进行课题方案研究设计,集中众智,得到解决之道。虽然各种原因使得课题研究困难,所以有借鉴性数少。其实课题研究应该小问题大入手,结合实际。
充分利用科技图像。对有条件的学校,保存着优秀教师教课录像,教师可以自行发掘,在观看过程中记录觉得该学习的地方,思考这样做的目的,为什么,以及换我该怎么做。对于自身的录像,应敢于直视,发现其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方法。在视频播放完毕后,应该进行对整体有所把握,考虑是否应该更改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是否能进一步完善。
(三)反思需要内涵的提升
虽然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得到自我的提升,但反思大多只限于皮毛,难以根究其内涵。我们常常发现一些经典教学课堂示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配合紧密,自学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无一不应用其中,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师与学生都大放光彩,为之激动。但是,在每年的教学实践中,此种课程少之又少,原因是因为这种只存在于教学参观与比赛中,教师内心上对此产生排弃。那么,教学不仅要反思,而且要在内涵上下功夫,做到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我认为内涵的提升应该做好几个方面问题。
反思正面性。根本目的是使教学行为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从感性的高度提升为理性认识,从各层面发挥反思闪光点。可以对下面几种情况进行思考:何种情景可以促使教学实践成功发挥;教学应该以何种理念作为支撑即理论性支持;应该怎么样进行教学;从成功教学案例中给我们的启发点等。
反思负面性。即对教学实践中缺点的反思,教学活动难免存在不足,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其归纳分析。应该进行以下思考:教学活动中的难处;难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即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下次教学我会怎样改正发挥;从中我学到了什么启发等。
反思对比性。即对不同的教学行为对比反思。如大部分老师都担任着几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行为,进行正面与负面反思,然后理性对比,从中可以得到何种启发。这种自我的对比反思,对教师个人要求较高,要有正面的勇气。因为同一教师的不同教学,主体的同一性决定了教师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应该冷静理性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推动自己教学成果的不断进步。
三、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进行理性反思,提升反思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顾志方.VB选择结构的教学与反思——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25,27.
[2]高慧艳.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两点反思[J].成才之路,2011(23):5-5.
[3]林永胜.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实践与反思[J].文理导航,2011(8):86-86,83.endprint
【摘 要】“吾日三省吾身”。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在日常的反思中得到完善。同样,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进行日常分析,使其能满足教学实践要求。高中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较好掌握信息技术,对将来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做好教学反思,做到在反思中发现不足,从反思中进步。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之必要
(一)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常常反思,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个人是否已经做到最大努力,是否在混日子,是否爱学生,课堂时间是否充分灵活运用,教学内容是否与目标有关联,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教学内容。
(二)突破固有教学的要求。教师教学有着固有的模式,而一旦定格,难以改变,包括思维定势、权威定势和书本定势等。教师应该在反思中进行思维创新,寻求师生交流新方式及新的教学表达。
(三)个人完善的要求。教师在反思中进步,认清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教育,并努力寻求自身的完善,达到教学成果的提高,随着时间推移,个人素质也会相形见长。反思能激发教师的学习追求,反思产生困惑,困惑推进学习进步,进而在书海中徜徉,得到知识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论述
(一)反思总要求
1.反思的寻本溯源。教学是个历史过程,教师应该从历史动态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结合学生意见,进行教学完善。
2.学习反思。教师应该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他人长处,开展听课交流,与自身缺陷作比较,去粗取精,提升自我。
3.讨论反思。教师相互之间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定期进行交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分享经验,总结技巧,到达共同提高。
(二)反思具体的操作办法
1.书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记录着教师当天教学情况,是教学主动探求自身教学不足的主要方式,应该真实记录,不偏不倚,直面错误更要肯定经验,做到持之以恒。
2.自我反思表格外化。教师可制作简单表格,以视觉形式外化,着重主管感觉,做到课后反思与周度反思结合。
3.互动讨论。相比与教师的自我反省、反思,通过自我寻找矛盾、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来说,互动讨论突破了反思的局限。教师们互动讨论借鉴,群体献智献策加强了交流,丰富了教学经验。
4.论文撰写和课题反思。教师应有写论文的思想准备,针对课堂提问、学习探究、课程引入、概念讲解等,自行撰写研究论文,这能从根本、大局上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青年教师更不可推卸。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做到教学的反思、改进、提高。这样的感受是撰写过论文的教师都有过的。课题研究指教师以小问题大处理的方式,对困难问题进行谈话、观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寻求问题产生根源,进行课题方案研究设计,集中众智,得到解决之道。虽然各种原因使得课题研究困难,所以有借鉴性数少。其实课题研究应该小问题大入手,结合实际。
充分利用科技图像。对有条件的学校,保存着优秀教师教课录像,教师可以自行发掘,在观看过程中记录觉得该学习的地方,思考这样做的目的,为什么,以及换我该怎么做。对于自身的录像,应敢于直视,发现其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方法。在视频播放完毕后,应该进行对整体有所把握,考虑是否应该更改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是否能进一步完善。
(三)反思需要内涵的提升
虽然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得到自我的提升,但反思大多只限于皮毛,难以根究其内涵。我们常常发现一些经典教学课堂示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配合紧密,自学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无一不应用其中,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师与学生都大放光彩,为之激动。但是,在每年的教学实践中,此种课程少之又少,原因是因为这种只存在于教学参观与比赛中,教师内心上对此产生排弃。那么,教学不仅要反思,而且要在内涵上下功夫,做到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我认为内涵的提升应该做好几个方面问题。
反思正面性。根本目的是使教学行为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从感性的高度提升为理性认识,从各层面发挥反思闪光点。可以对下面几种情况进行思考:何种情景可以促使教学实践成功发挥;教学应该以何种理念作为支撑即理论性支持;应该怎么样进行教学;从成功教学案例中给我们的启发点等。
反思负面性。即对教学实践中缺点的反思,教学活动难免存在不足,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其归纳分析。应该进行以下思考:教学活动中的难处;难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即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下次教学我会怎样改正发挥;从中我学到了什么启发等。
反思对比性。即对不同的教学行为对比反思。如大部分老师都担任着几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行为,进行正面与负面反思,然后理性对比,从中可以得到何种启发。这种自我的对比反思,对教师个人要求较高,要有正面的勇气。因为同一教师的不同教学,主体的同一性决定了教师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应该冷静理性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推动自己教学成果的不断进步。
三、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进行理性反思,提升反思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顾志方.VB选择结构的教学与反思——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25,27.
[2]高慧艳.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两点反思[J].成才之路,2011(23):5-5.
一、巧设“悬念”, 精心“导入”
精心设计“导入”, 就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例如, 在给学生讲授“二进制”及相关的内容时, 由于“二进制”在实际生活当中几乎接触不到, 而且习惯了“十进制”的学生们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于是, 我首先设计了一道题目“1+1=?”, 同学们异口同声, 脱口而出“2”。而当我显示结果“10”时,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我借此导出了计算机中信息表示采用的都是二进制, 以及采用二进制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激发起来了, 再根据设计步步引导、启发, 课堂自然而然就活了起来。
二、吃透教材, 适当拔高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又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 再加之其时代性强, 知识更新速度比其他学科都要快。我们在进行教学时, 如果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 不仅会招来学生们的不满, 也会让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吃透教材的同时, 活用教材, 每一个教学单元要“小而精”、“要深入和升华”。如在教学“Word字处理软件”中“对文字进行修饰”这一课时, 为了提高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同学们已经观察到我们计算机上能设置的最大字号是72磅, 而我现在却需要100磅的字号, 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一问题?”问题一经提出, 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 绞尽脑汁, 施展浑身的解数, 个个都想攻破难关。通过挖掘教材, 适当拔高,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使学生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 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 更增强了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具有生成性。当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情思相融与智慧碰撞的过程, 才能真正体现出学
和发挥好这一“错误”教学资源, 真正挖掘出蕴藏在错误背后的“富矿”, 化错误为神
生的生命价值。奇,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三、生成的课堂, 彰显出精彩的建构观
下面, 以一位教师执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为例, 谈谈错误资源的巧妙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利用。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
当一位学生错把书中蝈蝈的叫声“咯咯”读成了“蝈蝈”时, 引来了同学们善意的笑声。常规的做法是老师马上纠正一下了事。但是, 这一位老师没有轻易了事, 而是大做一番文章, 层层剥笋。
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应注重学生的感悟和建构, 再也不能“死水一潭”。有时是汹涌澎湃;有时应是波光粼粼;有时是“百舸争流”。总之, 它追求真实的课堂, 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让课堂充满灵性。
一是表扬:“哟, 这只小蝈蝈叫得多欢哪!它的叫声与众不同。同学们能不能学一学它的叫声。”老师这样一启发, 顿时,
现在, 我们都已逐步认识到, 错误也
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是学生建构自身课堂里蝈蝈声响成一片。知识和能力体系螺旋上升中的一个插曲。
二是体验:“蝈蝈除了这样叫之外, 还会怎样叫呢?”于是, 同学们各种各样的叫声, 汇成了一曲动听的旋律。
在学生与教材、教师、学生和自身对话时, 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巧妙地利用
三、自由探究, 先学后教
针对信息技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 我大胆尝试着放手让同学们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解决问题。往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又会发现不少新的问题, 老师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同时, 也提高了自己的水平, 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例如, 在教学“在Powerpoint中空白版式的幻灯片上插入和删除文本框”, 我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问题。一位同学在总结“删除文本框”的方法时说:“先选中文字, 然后按一下删除键……”不等这位同学的话说完, 另外一位同学立马站起来说:“老师, 我有更简捷的方法, 你只需要在文本框上一点, 这时文本框的‘小斜线’就变成了‘小米粒’, 然后再按删除键, 就可以删除了。”“老师, 我还有一个方法, 按下鼠标左键不放, 把整个文本框用鼠标拖动的方法框起来, 再一按删除键就可以删除了。”第三个同学迫不及待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从同学争先恐后的发言中, 可以看出他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最后, 我再把同学们的方法加以总结和深化。他们尝到胜利的甜头, 我也同他们一样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
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迅速、更新很快。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地自我加压, 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轻松、完整地传授给学生, 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前端, 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的步伐。
除此之外, 我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 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 让学生在每堂信息技术课上都有新发现、新收获, 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涵的知识、技巧真多,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综上所述,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只要不断探索, 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 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 精心设计, 那么就能让每堂课都有它的精彩, 每堂课都可以成为精品。
(禹城市齐鲁中学)
三是启示:“蝈蝈为什么叫得这样欢?”联系课文, 学生自然而然地从蝈蝈欢快的叫声中, 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四是纠正:“我们读书时, 还是应该按书上写的读。来, 我们把书上写的这种叫声也读出欢快劲儿来。”孩子们同样也会兴趣不减, 都能读出自己的情趣来。
你看, 学生小小的一个错误, 竟能生成出这么多教学的资源。试想, 这样一来, 哪位学生不愿读书呢?
在注重生成的课堂中,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被重视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被鼓励的, 学生的个人见解是被尊重的, 学生的个人表达是被允许的。这样的语文课堂, 就会成为师生发挥潜力、表现个性、愉悦心灵、提升素养的舞台, 师生一起在课堂中快乐地成长。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11-26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05-30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11-06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11-13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06-11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小议12-13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7-26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1-01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性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