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 篇1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如火如荼地变革着。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是每一位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工作,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究。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整合语文课程目标。

根据以往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认知与情感”、“知识与能力”、“结论与过程”等三个方面的基本课程目标来看,往往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三重三轻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究其原因,除了旧的教学思想外,教学方法的单一陈旧也是原因之一。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这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契机。

在鉴赏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从电影《祥林嫂》中剪辑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第二次到鲁镇、冬至祭祀和临死前的有关她的肖像变化的镜头,按照教学的需要制作成灵活多变的课件。从教学实际来看,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能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能创设学习情境,能超文本非线性地组织管理教学程序等技术优势,较好地完成了课程目标。

先看认知与情感。从认知来看,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加进了祥林嫂的有关肖像的电影镜头,这就使学生在认知祥林嫂的形象时,不仅可以从课文的语言中去认知她,而且还可以从活生生的镜头中去真切地认知她,这种多通道的认知无疑优于单从课文语言单通道的认知。从情感来看,祥林嫂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镜头,不仅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祥林嫂鲜活真实的肖像变化,也会激起学生对她的深深同情,对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和行为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达到审美教育目的,这是传统的教法难以达到的。

再看知识与能力。从知识来看,这个教学环节通过人物肖像前后变化的比较来鉴赏人物形象。由于我们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这样就加宽、加深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要学生找出电影祥林嫂的肖像变化,就比单从课文中阅读文字多了一种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学生对照电影祥林嫂不同时间的肖像,找出课文中相应的描述文字,这就又多了一种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做成祥林嫂的流动肖像、定格画面肖像、文字画面、文字肖像,让学生通过以上不同情境,进行祥林嫂的肖像变化的比较分析,这种通过多通道培养比较能力的方式,显然比只是用课文描述作比较有独特的优越性。

再看结论与过程。这里的过程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探究的始末与方法,结论指的是学习探究的结果。学生的结论怎么来,在以往的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教学中,学生大都得到的是教师自己备课中的心得体会,很难看出学生是怎样学习的。现在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加进了信息技术,学生可以通过课文语言描写的感知,电影镜头表现的感知等多通道来充分完成感知的过程,可以通过课文文字情境、电影画面情境、问题课题情境等的交融,形成丰富的学习探究的一个个阶梯,来完成认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得出对祥林嫂认识的结论,通过他们自己学习和探究得出来,过程与方法蕴涵其中。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习方法的获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语文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它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语文平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课型基本上有以下五种形式:

(1)语文课件展示课。将网上下载或自己制作的课件在信息技术教室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对照课件自主地学习课文。如在学习《过秦论》时,学生直接在网上观赏课件和欣赏我给他们提供的课件,让他们在教师不讲一句的情况下,自主学到了古文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文知识。

(2)背景知识检索课。这种课型主要运用在反映重大事件课文学习时进行,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在网上检索曹雪芹的生平知识;学习《杜甫诗三首》,则检索关于“安史之乱”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方案中所要求的“利用网络,自觉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的习惯,不断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知识丰厚、见多识广’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课件自主制作课。在学生查找了大量的课文学习的背景资料后,我还注意让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成课件,变成自己的东西,将信息技术课中学习的制作各种课件的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如在学习《归园田居》后,学生制作了《我眼中的陶渊明》、《陶渊明的饮酒诗》等课件。

(4)基础知识训练课。在网络上也可以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将训练题通过服务器发到每一台学生机上,让学生自主地在电脑上做题,实现了网络上的“无纸化”作业。有一次考试后,我将质量分析也放在网络上做,把题目发到学生机上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答题思路自己更正错误。这是在教室里进行试卷讲评怎么也达不到的效果。

(5)写作知识欣赏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我把作文课有时也放到信息技术教室上,让学生自主地在网上查找有关高中生写作的文章,欣赏网上发表的优秀习作,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以上尝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更提高了学习质量。

调动信息技术功能,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展多种“专题研究”。只要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共享信息的功能,就可以利用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校本学习等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以备语文研究性学习之用。

先看大众媒体课程资源。无论是现在的语文课程还是今后的语文课程,都会选进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小说、戏剧名著,而由于影视业的发展和广大民众的需要,这些小说、戏剧大都改编拍摄成了影视剧。我们利用这些大众媒体,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可以把它们制作成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曹禺的《雷雨》在改编成电视剧时,对人物的语言、情节的先后都有所改动,特别是为了观众的需要,拉长视听时间,加进了一些情节,这为学生比较研究评价原剧本和电视剧开拓了空间。据此,学生可以自己设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雷雨》电视剧改编得失谈”等。学生根据这一课题,把原著和电视剧进行比较,最后写出小论文。很显然,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巩固课内所学习的知识,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高品位地欣赏影视作品的能力。

再看社会生活课程资源。社会生活如万花筒,丰富多彩。电视专题新闻节目,报刊杂志报道评论栏目,无不反映出了当前这个万花筒中多彩的社会生活,这里面的一些热点话题,就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极好课程资源。比如最近几年的经典著作研究热,我们把这些话题的有关背景资料、新闻报道、调查评论等材料,从有关网上下载下来,制作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学生接触这些材料后,自选研究课题,重新筛选其中的信息,去研究探讨自己所选课题,这种研究性学习,将语文学科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同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横向沟通,不仅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再看校本课程资源。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大舞台,这里就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作为我们研究性学习资源去开发。例如高一年级写想象作文和联想作文时,我发现了一些优秀作文,就把这些作文集中起来,加上有关想象、联想的理论知识和有关专家、学者对此的论述材料,一起制作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后,根据自己的体验自立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如“想象作文如何想象”、“联想作文如何联想”、“借助形象开展想象作文”等等。然后研究讨论,写出论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会使他们再写同类作文时达到更新更高的水平。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确实能使语文课程的学习的面貌为之一新,确实能解决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难题。但是,信息技术毕竟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因此,我们一定也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让它与语文课程有机地整合,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 篇2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 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带来了阅读方式的变革, 大容量、快节奏、多元化的网络文献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平台, 它打破了传统阅读以文本为主、按部就班的课文学习。信息技术支持下阅读教学变革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见表1) 。

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 主要依托多媒体、网络为教学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 通过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 从而提高信息加工和应用能力以及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结合表1分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首先, 创设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或网络, 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 刺激学生多种感官, 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的情感参与, 使学生先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 再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人下一环节。其次, 自主学习与协作会话。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 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字,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多媒体阅读具有超文本的结构特性, 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 可以通过“热键”随时在计算机上查阅他所需内容,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安排学习, 学生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 在搜集的过程中, 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 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 进行信息的初步筛选、整理。此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人机交互自主独立学习, 掌握学习重点,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后, 要在应用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呈现给学生,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现有信息资源做更进一步的学习。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发现问题, 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完成了前面的“情境创设”和“自主学习”环节后再通过“协作会话”使学生互通有无, 彼此激励。可采用小组讨论、总结汇报等形式, 使同学们自我探索的成果为学习群体所享用, 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

信息时代的阅读较之传统阅读资源更丰富、效率更高。信息技术为阅读教学提供资源丰富多样的主题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站, 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可高效浏览多样的国内外文献, 然后通过筛选精读。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尤其适用于泛读的教学内容。电子阅读能力与传统的阅读能力一样, 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电子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作文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但学生的作文要做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就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真实的感受。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空的限制, 学生难以突破自身局限性。而信息技术在写作工具、写作过程和形式上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带来了变革 (如表2) 。

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情感是作文的原动力, 没有激情写出的作文必然平淡无奇、枯燥乏味。结合表2分析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第一项就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为学生创设的一定的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多媒体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以动态的画面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 学生耳闻目睹这些“真实情境”很容易产生兴趣, 触发内心的激情和想象力。网络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名山大川、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可尽收眼底, 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让学生“观古今于须臾, 扶四海于一瞬”。教师可根据写作目的与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指导学生浏览古今中外名人佳作, 激发创作激情。

有了创作激情, 就需要进一步的作文框架的构思。构思虽然是一种个人内省的心智活动, 但是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激发彼此的思想火花, 促进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呈现作文成果时与传统写作不同的是, 除了可以将它以书面文本的形式提交以外, 学生也可以将它用电子形式展示, 即上交电子版。电子写作的优势在于提高了写作效率且内容充实 (图文并茂) 。由于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可以是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的。即可以随意增、删, 既保持了作文的整洁又节省了学生重复抄写的时间。书写的高效为学生多写多练又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学生电子写作的同时教师可随时通过教师控制台的监控检阅学生的成果, 了解学生的进度及遇到的困难, 及时得到学生写作的反馈信息, 并进行有效地调控和个别化辅导。

多媒体网络环境具有反馈及时、交互性强、效率高的优势, 作文的评阅由传统的教师单一评阅转变为大众评阅。每个学生都是“小老师”, 既是作者又是读者, 教师也只是读者中的一员, 不再是最后的裁定者。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相互评议和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作文, 教师可以选择出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通过插入“批注”的方式注明文章的优缺点, 进行赏析和评议并反馈给作者和教师,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这种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作文教学的评议批改, 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 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 完全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 (如BLOG) 让学生进行习作交流, 进一步地拓展学习。教师可将学生的作品提交到BLOG上, 让学生们相互之间随时可以评阅他人作品, 借鉴优秀的写作方法, 摒弃存在的缺陷。此外还可以接受除老师同学之外的网友们的评论, 集思广益有助于作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在BLOG中可收集一些精彩的文章供学生们鉴赏, 拓展学生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延伸至广阔的网络空间。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也是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学习一定的古诗文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 (尤其是高中语文) , 古诗文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例。然而, 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和时代的变迁,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课堂情境, 再现古人情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人通过作诗来抒发情感, 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语言文字中, 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是有效学习和理解整首诗的基础。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 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 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思维材料, 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真正体会到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更有效地理解该篇诗文。

古诗文的语言凝练, 用词非常讲究, 是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结果。诗文的朗诵一直是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多媒体手段的介入, 教学中放映直观形象的录像, 配以旋律优美的音乐, 在此情此景中吟诵可体现出诗歌的意蕴和情韵,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去理解诗词, 学生的记忆也会十分深刻。古诗文与现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字词含义。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和计算机高效的检索功能为学生理解字词提供了便利。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可通过点击热键链接或在古文电子字词库检索而快速得以解决。

古诗文教学中知识扩展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新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生态环境, 为他们提供可以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平台, 如:学习资源库或专题学习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多功能课件等。虽然学生只面对一台计算机, 背后却有无数的教师和海量的信息资源的支持, 使得探究式的教与学在信息资源的海洋里更加游刃有余。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探索、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形式。

在语文教材的学习中, 由于语文知识的复杂性, 课文内容常常会涉及到很多与之相关的未知领域, 因而产生教材未涉及、课内无法或无时间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 便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开展课外语文研究性学习。

以前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起来很困难, 学生要查阅各种书籍, 花费大量的时间。信息技术的介入为研究性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教学过程的任务驱动性等特点, 这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探究式学习如出一辙。信息技术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最有力、最便捷的支持。如:网络上无限丰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资源, 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和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功能, 能帮助学生解决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资源, 网络的开放性符合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要求等。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 已出现了多种探究学习方式, 如:WebQuest、ThinkQuest、MiniQuest、BIG6、基于问题的学习、主题学习等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网络探究模式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已不是难事。

五、小结

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固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然而在推崇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如麦克卢汉所说人类的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既是对自我的延伸, 又是对自我的截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中“技术在解放人的同时也带来奴役人的可怕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当或教学理念的偏差导致了一些误区, 如:过度追求技术新潮, 忽略教学内容、学生主体地位的绝对化倾向、教师依赖媒体, 丢弃传统教学手段等等。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整合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和不断观察以获取更有效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刘建华, 曾淑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种方式[J].江西教育, 2004, (15) (16) .

[2]徐燕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探微[J].中小学电教, 2006, (11) .

[3]李军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研究[D].硕士论文.江西师范大学, 2006.

[4]余胜泉,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5]张四洋, 尹作友.信息技术与高中写作课程整合的研究[J].教育探索, 2007, (11) .

高中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3

关键词:生物课程;信息技术;整合途径

高中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师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体资源”的建议。鉴于此,在教学中我探索出了以下几种关于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途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在上课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是很不够的,有了现代信息技术,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物的进化》这节课中,首先播放视频短剧《地球亿年进化过程》,让学生迅速地认识生物是进化来的,不同的生物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又如讲《光合作用》一节时,播放科学家的有关光合作用的试验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应用多媒体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生物课堂上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的突破重难点。如第六章第三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第一次减数分裂同源染色分开,这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学生会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很容易的接受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前串后连,突破时空局限,使学过的知识瞬时再现,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试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真实的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神经调节》一节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中的电荷及递质是看不到的,如用计算机模拟完成此实验,就能清晰地看到它们的传导过程。在现实中我们所做的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外因的干扰导致实验结果不清,与模拟试验相比,我们可以说明原因,并用计算机模拟获取准确的实验结果,纠正实验中的误差。

四、课程复习,迅速高效

在生物复习课中,教师借助计算机网络和投影技术,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投到大屏幕上或是投到学生计算机的屏幕上,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而且便于教师精讲。在复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网络体系,可以使学生在瞬间勾起学生对以前所学大量知识的回忆,省时高效,而且还利于分层教学、自主复习。实际上每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教师把知识网络交给学生以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对未掌握的知识有侧重点地复习或重新学习,有的放矢,新旧结合,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在复习课中,一个较好的课件,既对基础较好的同学起到提纲挈领、高效系统复习的作用,又可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起到“新授”、重新学习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每个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所学的内容,不致于在课堂上无所事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学评价,反馈调节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教师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强的人机对话系统。利用这个系统,我们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智能分析,以取代传统的评价手段中相当繁琐重复的工作。例如:开发即时测试系统、网络考试系统等。教师依据考试系统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实现快速准确的教学评价,以便调整教学进度和实现个别辅导。

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切忌单纯操纵机器,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成为“计算机面孔”,以“机灌”代替“人灌”;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理论进行课程整合;不可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长处;必须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切实优化评价机制;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所讲的课程内容,选择适当整合的途径,高效轻松地完成各种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篇4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正朝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一、实验的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学生不论在阅读还是在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心理取向,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操作: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划出文中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体会双龙洞的神奇。

2.创设情境,网络浏览,制作简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分成山上、外洞、孔隙、内洞四个组,明确各组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搜索查寻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出一份电子简报。

3.展示汇报,转换角色,深化理解。学生当小导游向全班学生演示电子简报并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想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二)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

二、收获与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

1.转变了教学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改变了学习工具。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⒊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⒋培养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⒌训练了实践能力。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提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迅速发展,许多专家与教学一线人士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主要探讨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困难,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语文;研究

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两张皮”。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开展面临的困难

1.天时未到。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席话:“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改革与发展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我们称之为“浮肿病”和“多动症”,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之外,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实际不受重视。信息技术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一切教学活动中去。用起来重要,说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地不利。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许多教师都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推广起来却很难。

3.人难和。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如何与学科整合

(一)基于“辅助”的理念,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整个教

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在随机性问题、危险场合、珍稀场景、时空变化及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

支持学习,使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

⑴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已有材料的筛选。

⑵网络实际上并没有造成信息总量的增加,而是增加了人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中,学科教学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习的目的)而对整个学习来说,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传统教学是把载体(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去死做题,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图是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项目

传统教学

网络教学

学习方式

教师决定方式和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内容

学习目的

注重学习结果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

学习状态

被动、机械

积极主动

学习结果

大多为机械记忆,灵活应用能力差

灵活应用能力强

学习交流

单一化、低密度

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

疑难解决

依靠教师

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

学习体验

整合的误区和解决的办法

尴尬现象一:“四不像”的整合课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节小学语文课《葡萄沟》,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

这个例子反映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不像”的现象。它既不像是学科课程,又不像是信息技术课程;既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科目标能力,又没有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杂烩的课程内容组合使其成为了“四不像”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底以什么为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个很简单啊,就是要在进行学科课程目标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无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

尴尬现象二:模式化的整合课

一位前几年就着手整合课探索的教师说:“网络环境中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搜集资料替代了语文的朗读感悟,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替代了语言表达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落入了一个又一个模式化框架。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

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实践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来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来推进课程改革。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搬到网上,不仅不能让信息技术“化”掉原有弊端,反会失掉课堂教学某些固有优势;把学生引上因特网去随意浏览,当然更不能与“优化”同日而语。

信息技术如下四方面变革,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明显有益:

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促进综合效应。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 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其吸纳和输出语言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其语文修养。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小学语文或其它学科应有一个课堂时间,也即时间的容量。现在由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连续性的教学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在上每一课时都要充分研究这一课,体现出它的完整性,尽量在一节课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报刊、媒体、电视等先进技术手段把你的所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智力方面,统一整合起来,课内只是教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展示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的能力。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学的知识、方法、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课外去积极探索、发现、掌握课内的知识规律。学生应是积极主动地,不仅在班级里、学校里、更应在家庭和社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查找、探索课内的问题,运用综合分析能力,主动地加以判断、归纳、演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专题,以作品的形式,甚至是论文的形式陈述出来,发表出来,让别人去评价、认同,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之下,转变教师的原有教育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基础课程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老师更应在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媒体等多方面准备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能上天、下地、入海。老师应该是多维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多能手。新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中,老师应是学生的助手,是学生的导航者,是虚拟的教育者,是学生的知识词典、能力词典、素养词典、做人词典、朋友词典、开心词典、心灵词典。

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有一位的教师谈到,“我简直就是和学生在赛跑,他们在研究专题中涉及的内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网络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它的开放与便捷往往使我和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它使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对教学有一些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我总感觉自己不断的往前跑啊跑。”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及咨询者,更变成和学生一样的学习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凸现出来,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主体参与过程与活动过程同步,保证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优发展。从而,教师由重教向重学转轨。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语文能力是一种多元能力,其构成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我们至今尚不能说已经把语文能力结构研究得很清楚。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仅止于上述4个。我们还需要从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法过程、激发学生健康兴趣、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等各个方面努力实践。从多方面加大“整合”的力度,信息技术一定能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韩雪屏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2、《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一版

3、《语文考试论》 倪文锦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一版

4、《纵论语文教育观》 李杏保 陈钟梁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 教育科技出版社 1997年版

6、《问题与对策》 江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版

9、《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苏立康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0、《学习的革命》[美国]珍尼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12月第2版

11、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2)。

1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

13、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14、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15、余胜全 《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能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从而培养审美情趣;信息技术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利用信息技术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论文发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阅读教学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在赤道地区,一位小学教师在告诉学生什么是雪。

老师说:雪是一种纯白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盐一样。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冰激凌一样。老师说:雪是粉末状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沙子一样。

老师始终未能讲清楚雪究竟是什么,最后还出了一道考题:雪的形态怎样?学生的答案是:雪是又冷又咸的沙子。

哈伯德笔下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要知道真正的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一如要听黄鹂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鹂的树下,要闻夜来香的清香就要到有花的庭院。身临其境,参与体验,一切自会不言而喻。

而今的教学,信息技术的介入,图、文、声、像的立体教学,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一.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感观开始的。感性知识丰富,就能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规律,从而打好基础。目前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困难之一。教材中某些抽象的内容,光凭老师口头讲解,即使运用图片,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这就必须给予具体化、形象化,增强透明度。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教学时CAI课件为主要信息传输源,它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信息技术论文

比如教学《观潮》,学生很少有人见过钱塘江。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教学难点是: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具有较强丰富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如下资料,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1)钱塘江潮水涌来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2)浙江钱塘江入海处的特殊的地理条件。通过这些直观的资源,使学生很容易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很方便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如《鹅》这首诗,这是一首内容很简单的古诗,但对初步接触古诗文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是有相当大难度的。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转自[星论文网]www.starlunwen.net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在传统教学中,虽也注意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限制,对学生而言没有直观印象,更谈不上感受事物的美了。运用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就可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环境,更好的激发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我认为像《黄山怪石》《桂林山水》等写景类的文章就比较适合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这类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在教学中就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来渲染情境,通过画面来显示情境,通过文字来诠释情境,为学生创造更直观形象的语文教学环境。比如在教学黄山怪石时,在学到黄山怪石千奇百怪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黄山四绝的照片,还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领略了怪石的奇形怪状,使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神仙晒靴,五老奔天等景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类文章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我想这远比枯燥的说教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美的所在。

再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一文时,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此时,眼前的美景让学生兴趣盎然,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美的感悟和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传统教学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报纸、杂志,用图画插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局限性的。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比如,在进行《蝴蝶王国》的课堂教学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你最喜欢蝴蝶王国里的哪种蝴蝶?为什么中国的台湾被誉为蝴蝶王国?通过查阅网页你知道了什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让学生自学。在这里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个自然段进行学习,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的理解课文。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到:看图片,感受美景;读课文,理解内容。学生在网络上收集了蝴蝶的常识、蝴蝶的趣闻,还有用蝴蝶制成的蝴蝶画等作品。大家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惊喜地发现课文之外有更多的精彩内容,有更新奇而多彩的世界。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于视频文件上精美的图片、丰富的资源、美妙的音乐,同时他们还不忘将自己搜集到的有用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保存起来。

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和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了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兴趣、爱好和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有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能够比较好的将课内所学与课外延伸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引发,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通向课外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把他们引向充斥着浩瀚知识的课外大海,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留恋忘返!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也就是说,语感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培养学生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语感只能来源于教师的语感。而信息时代的教学,多媒体的介入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利用信息技术来训练语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有时利用制作幻灯片,通过增减课文中的词语,变换课文中句子的顺序,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品味、分析,体会语言间细微的差别,使学生语言的准确性、敏感性逐步形成。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个句子中的“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是分别描述大海和西湖特点的,都是修饰成分。教学时我用幻灯片把这句话与“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学生对照原文读议比较,就会觉得删后的句子内容空洞,读起来索然无味。有时还可以利用直观图景,在具体情境中培养语感。比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饱含感情地描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这一独特的景观。在教学时,我利用录像和配乐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了桂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让他们充分感知和领略了桂林景色的秀丽神奇,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教学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大地拓展时空,不仅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而且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孙建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小学青年教师,2004.6 李娇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信息技术教育教育,2005.3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选》

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信息技术 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机结合,使得语文课堂不再只有声音,而是图片甚至视频的多方结合,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散发出时代的光彩。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了语文课堂的情景式教学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只有声音的课堂,图片、视频的出现使得学生更能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去,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和课堂质量。例如,在学习《关雎》这篇唯美的古诗词时,经过精心制作的相关视频配上朗诵者深情的吟诵,使得学生们仿佛一下子看到了那个宜室宜家的窈窕淑女,也感受到了男子对于此女的相思之情,这种直观具体的感受使得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了学生与两千多年前那位作者的距离,将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的更加到位。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因此,教师会不断找机会,锻炼学生演讲的能力,但是,老师的能力毕竟有限,不能将所有演讲的精华仅仅通过一张嘴讲出来,更多的需要学生对于一些名家演讲进行细致品评和模仿,这样才能掌握演讲应该注意的眼神手势等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演讲技巧的目的,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完美结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使得语文课堂的实践性得以大大提高。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高中语文古文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由于其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枯燥说教的内容使得很多学生对其望而却步,尽管许多语文老师想了许多办法,但是却收效甚微,而信息技术的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改变了这一现状。例如,在学习逻辑思维较强的《鱼,我所欲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关于这篇文章的漫画版视频,其中孟子可爱的形象配上他故作严肃的表情和摇头晃脑的动作,加上容易理解的漫画情节,使得这篇文章也不是那么晦涩难懂了,同学们再学习古文的时候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 篇6

学科:语文 作者:邹阅 单位:荷湖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实现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乃至教学的模式带有更强的新颖性、变化性、刺激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学习空间,获得视听等多种感受,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文生本课堂焕发光彩,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课程 整合 体会

【正文】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学习不是单纯从特定题目的作文写字、阅读理解、或词汇练习和书法文采,而是透过不同的情境而使用不同的语言来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那些基本技能。尤其是小学阶段,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延展是透过阅读、写作、听说及生活经验,整体发展,互相影响而成。而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取得,需要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安排一些合适的环境,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从整体上提高校学生的能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作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化理性为感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对于有些语文篇目,作者在经过自己的千锤百炼后,已经把广袤的思想、深厚的情感融入到极其精炼的文字中。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仅用28个字就生动表现李白与老友孟浩然那种依依不舍的深情。但由于学生对生活感知较浅,因此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可能做到具体、全面、深刻、细致。如果只是教师用口而述,效果不会太明显,可是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这个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或借鉴别人的作品,把每一个景物细节“春光明媚的三月”“静静伫立的黄鹤楼”“顺流远去的孤帆”“目送好友远去的李白”如同动画跃然于银幕上,再配上悠扬低沉的音乐古乐《送别》。学生在此情此景中便会这样描绘:在一个柳如烟、花似锦的春光明媚的三月,25岁的李白和年长他10多岁的老友孟浩然在武汉的黄鹤楼辞别。两人举杯畅饮,依依不舍说着送别的话,并且互相勉励要更努力地学习。分别的时刻就在眼前,李白望着那载着孟浩然的小船顺江而下,越走越远,心中难过极了。李白伫立楼头,极目远望,那小船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朋友的小船看不到了,只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教师不用花过多的言语去描述、讲解,而通过学生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自己便可以体会到李白与孟浩然那种真挚的友情。整个过程中,凝视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置身于现代信息技术为自己创设的教育情景中,学生会自己思考:为什么朋友间的离别是如此的令人牵肠挂肚?李白、孟浩然的友谊是不是在李白的默默的目送中永远的留存于天地间?„„经过一番思想的洗礼后,学生的情感也会同李白那样,体会到相知、相惜却不得不分离的痛苦、难过。“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一大的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垠的心理体验。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把复杂的难以描述的演示为可理解的,真正做到化理性为感性,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优化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方面感官;对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每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只从视觉得来的知识可记忆83%,只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可记忆11%,但若把视觉和听觉配合起来获取知识则可以记忆达94%。多媒体的使用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综合运用与学习,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课堂质量,优化了课堂效率。同时,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色彩搭配、布局和谐等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优化教学效果,给学生以心理享受。

如《鸟的天堂》一课,写的是广东省新会县天马公社的一棵大榕树,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从未见过,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巴金爷爷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船桨那有节奏的划水声而欣喜,时而为榕树的繁茂和姿态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意调动学生的感官和心理体验。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在对学生的全方位接触和感知。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实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升华。

传统语文课堂经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兴趣不高,参与率低,缺乏积极主动性、不愿更不会时间和创新、大部分学生长时间的当“观众”,坐“冷板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无活力,学生更无活力,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加强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利用这一载体把教师、学生、教材、社会、思维等都贯穿统一起来,更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教材。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老师都教师精心设计的网络里,全体学生都能认真思索、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深入挖掘、肯说愿写、乐于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学生完全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课前,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安排,搜集课上用的相关资料,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如我在《仙人掌》教学过程中,提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仙人掌的资料,以及仙人掌和墨西哥的关系,有了这些提前准备,课堂上,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制作的精美课件,又一次在课堂上强化了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制作的仙人掌课件,首先要让学生对仙人掌有个直观的认识,通过了解外形特征进而体会其品格:性格坚韧、抵御猛兽,落地生根、花朵鲜艳,学生在惊叹花朵鲜艳的同时,也理解了仙人掌的生命力顽强的奇特。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提供学生自我组织的学习方法,并具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能够长时间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欲望。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把这一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教材上来,诱发学生更高层次的阅读需要。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发学生心灵感悟。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整理教学需要的视频、图片、文字、声音、课件等。在教学教学中,学生通过校园网资源库广泛收集信息资源,可以较为简洁方便地把学科资源找到,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增强课堂信息量,使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范围内扩充、扩展、深化。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促进语文课程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资源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语文教堂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时代,要实现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决然离不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

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使语文文化的内蕴融入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之中,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这样的教学是培养21世纪综合型人才的摇篮。【参考文献】:

1、李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7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 篇7

以历史教学为例, 中学历史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历史内容, 但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而这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不在此有所突破, 学生就无法获得真实的体验。而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是多元信息与历史人文性的碰撞。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也才能乐于接受, 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时尽管教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精心地设计导语, 但往往效果不佳, 还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不用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 通过图文、动画、音响等形式, 创设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模仿或再现历史情境, 迅速拨动学生的心弦, 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辛亥革命》一节新旧教材的体系条理十分清晰:背景;经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内容、意义;辛亥革命的评价。我们上课时只要将这些内容通过学案整理给学生即可。整个课堂如一杯白开水, 一节课平淡无奇地过去, 剩下的事就是学生去背书了。这样的课, 我自己都心生厌倦, 总想设计一些小环节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求知的眼球。

师:请大家看上面的《时局图》, 每只动物代表哪个国家?它们盘踞在中国哪些地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

生: (七嘴八舌地议论) 俄国的熊、英国的虎、德国的肠、法国的蛙、美国的鹰、日本的太阳, 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的漫画使历史教学过程立即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图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 引导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二、启发想象力, 培养创造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 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 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教学中, 充分挖掘教材因素, 经常进行想象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例如:《中国古代手工业》一课, 在讲必修Ⅱ手工业中的创造陶器时, 我用多媒体出示中国古代陶器的图片 (右图) 问:“谁能想象出原始人是怎么造出陶器来的?”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其中一组的回答让我很吃惊, 一位学生说:“陶器最初的形状像猪腿, 一次下雨, 一只小野猪在河滩上踩了一腿泥, 后来野猪被原始人捕捉到, 原始人将它杀了, 恰巧将黏着泥的猪腿放在火上烤, 他们意外地发现, 猪腿上的泥烧成了一种器具, 原始人吃着肉, 想要喝水时突然发现这种器具没有什么缝隙, 用来盛水竟然不漏, 从此人们开始了原始陶器的制作。陶器的发明, 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新的一页,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听了拍案叫绝!由此可见, 想象非常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在这节课上也有了意外的收获, 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想象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 但个人尚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 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还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形象, 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和内涵。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 结合教材内容,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翱翔于想象的王国,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三、塑造角色, 品味历史

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历史场景, 引导学生塑造某个历史人物角色, 使学生通过内心的情感体验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

如讲《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实践》时我让学生选用多媒体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领略邓小平在外交上的鲜明个性, 课后进行有奖评选, 并在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上加以记载。其中一组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场景一:以右图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的大幅照片为背景。两个学生在模拟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时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举行会谈的场景有位。有位男生表演的邓小平尤其出色, 他把邓小平那种执著、坚定、坦率、勇敢、自信、友好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场景二:有位学生以撒切尔夫人跪倒大会堂图片为背景模拟一老牌记者作现场分析:撒切尔夫人锋芒毕露, 邓小平绵里藏针。尽管撒切尔夫人受丘吉尔影响极深, 坚持“鲜明的传统保守主义哲学和强硬的经济政策”, 但在邓小平的面前, 她毕竟还年轻。

场景三:有位女生模拟撒切尔夫人在灯下写《唐宁街岁月》, 边写边放多媒体中事先录好的旁白:“我早就听说邓小平是个实事求是的人, 跟他一打交道, 我还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执著的人, 他的态度很是坚决。他说, 香港主权根本不在讨论之列, 稍后中国会正式公布收回香港的决定。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而后“撒切尔夫人”靠在椅背上长叹一声而结束了表演。

事实表明, 学生积极努力地塑造角色, 尽管很不专业, 但很热情和执著。体现主题有图片、音乐、文字、录音等多媒体的史料, 展现了历史的具体和生动, 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品味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热情, 为学生乐学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不仅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也是我们历史教师的责任。

四、制作课件, 协作双赢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协助教师制作课件,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进而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历史。如高考第24单元的内容, 书本知识体系庞杂, 涉及面很广, 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于是我便采用学生分组对各条小线索进行课件制作。教师上课前一周左右布置给学生任务, 分别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服饰变化、饭桌变化、婚俗的变化、交通工具变化、大众报业发展、影视普及等主题制作课件。其中第二小组设计了“百年婚纱大全, 见上图”。小组长在放幻灯片时设计了一系列题目:

1. 结合每幅照片猜测婚纱照出现的年代。 (清末民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20世纪20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

2. 结合时代特点仿写一段具有时代特色的祝辞。

3. 近代以来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整个课堂讨论的气氛活跃, 学生仿佛穿越时空, 讨论的迅速掌握了时代对婚俗的影响这个知识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 篇8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现在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以语文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然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应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提供信息收集、资源共享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我们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条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的分析

多少年来,我们教学改革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只注重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课堂结构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方式把特定的教学内容,呈现于学生面前,冲击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的单调、呆板,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由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能有效地互补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问题一:在语文教学课件中,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学习目标,以追求视觉、听觉的刺激为目的。以录音替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以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代替教师的讲解,以至于整个课堂教学缺乏教师的板书,缺乏教师具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这就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沟通,失去了师生合作探讨的机会。

问题二: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师一直站在电脑前,忙于点击鼠标和讲解,当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心思只在下一个动(静)态画面或声音上,而无暇顾及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此时,学生所接受的只是视觉、听觉的冲击和刺激,课堂成了单纯的欣赏。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与教师、与同学、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问题三:语文课件置学习目标和内容于不顾,任意增加课堂容量,有些教师把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一节课上,甚至有些课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无关,干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学习目标和内容。

问题四:语文课件中存在大量用电脑技术图解文本内容的现象。教师将文本尽早地转化为图像,把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尽早转化为学生观看图像的过程。这样一来,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想象的教学难点,随着教师鼠标的点击被图解。有些教学难点无须学生的思考、想象,现成的答案尽早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品读课文,思考课文,精彩的画面代替了学生的分析,学生失去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失去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和氛围。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学生就会对媒体产生依赖和寄托,其思维能力势必受到相应的削弱。比如:有一个老师在讲《桃花源记》时,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欣赏画面,然后进行文言实词的讲解。如果让学生在听完录音后自己试着读一次,再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文言实词,然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己设想一下桃花源的优美景象,最后老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画面,加以印证,试想,这样的效果会怎么样?

问题五:有些语文课教师忽略粉笔的使用,忽视黑板的存在,漠视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粉笔、黑板、写字笔、练习本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语文课堂上本来要动手或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完全被屏幕画面而取代。

问题六:语文课件中,教学内容一味追求直观、具体、形象,缺乏学生自主活动方面内容的设计,缺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情景设计,缺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只重视了教师“教”而忽视了学生“学”。整节课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电脑的灌注,而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少了,不少老师利用课件教学时,板书都设计成固定课件,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时,即使与老师板书文字非常接近,甚至更好,都会被老师生硬地否认,用事先准备的词语展示出来。总之,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我们曲解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导致信息技术不但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反而削足适履、裹足不前。

三、具体的改进措施

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整合出新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广大教师要认真深入地学习课标,准确把握课标的精神实质,掌握它的全部内涵,以发展、辩证的观点,求真务实的态度对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使整合后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结构、方式、方法上尽可能体现新课标理念,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整合模式。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要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课堂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与教师、与文本进行充分交流,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就课堂教学而言,主导性和主体性是伴随着语文教学活动的流程而进行的。

感官的冲击有时并不能代替学生感悟文本的过程,也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理性分析的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适当地渲染气氛,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感悟和理解文本的时间,学生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才有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

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该是无关紧要的语文知识的简单罗列,应该放在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突破上

教师要在课标理论指引下确定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的学习目标,找出教学难点和重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化解难点、突破重点,使信息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运用的最佳时间宜放在课程导入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学习重点和难点突破上,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4.信息技术应该为课堂提供多边合作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应该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边合作与探究提供条件,而不应该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障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是学生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文本的条件,它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更大。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视觉、听觉的冲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整合就是课堂教学的完全技术化。视觉、听觉的刺激永远也不能代替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永远也不能代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探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面前绝不能隐退。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需要我们去共同学习、不断研究,努力把握,进而合理运用。

上一篇:秋天唯美的诗句下一篇:民间借款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