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推荐9篇)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教学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教法的改革带来了契机。精心制作课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成了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和有利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数学的逻辑性很强,而高中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一、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最主要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唤醒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高中生受外界的影响集中力差,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片、实物等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强烈的欲望。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学生的愿望,诱发学习的动机。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并不难,从而真正喜欢上数学。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揭示数学规律

旧的教育理念:教师按照教材教参来备课上课。课上教师把已证的定理细细讲解,并让学生仿照去做,教师占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欠佳。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的信息单一形式。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教师“注入式”的教学观念,营造了一种互动、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结论。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它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高中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某些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还可抓住重点反复操作,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不仅能激起学生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使学生总是处于思维活跃状态。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支持者。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1.变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知识多是抽象的,有的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去描绘很难深入理解,再加上高中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据事物的外部特征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借助多媒体不仅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突出了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降低了学科难度,使学生不再为学数学而烦恼。

2.在乐趣中学,巩固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练,单调乏味,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为节省课上时间,增加练习量,教师把练习题抄在小黑板上或写在幻灯片上,这些传统的媒体都较枯燥,让学生感觉到是在“题海”里游泳。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生动的画面、活泼的语言,使学生把做题当作一种乐趣而乐此不疲。通过反馈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同时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内驱动力。通过娱乐性的练习,学生轻松巩固了已学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篇2

1 化枯燥为生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成功教学的标准不是看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与技能, 而是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其中, 主动构建, 要看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理解到了何种程度。因此, 没有兴趣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 而将学生改造成被动的接收者、知识的机械运用者, 这与现代教学需求不符, 与新课程改革相违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将数学教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没有了教师机械枯燥的讲述与单调枯燥的数学板书, 代之以图文声像的综合呈现与多彩的大屏幕, 实现了化枯燥为生动, 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还原了教学的本质, 使得学生眼前为之一亮, 内心强烈的学习欲望爆发, 学生对所要呈现的数学知识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大大提高了教学参与度。例如, 在学习《椭圆》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来动态而直观地呈现所普遍存在的椭圆现象, 如生活中常见的鸡蛋、数学中圆柱体斜切后的平面图、天文中天体的运行轨道, 所展现的画面涉及生活、自然与数学学科, 直观的画面、动态的效果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这些丰富的素材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数学知识点即椭圆, 这样在笔者的精心设计与指导下便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集中在椭圆上, 由此来进行新知的学习, 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趣味性, 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 更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 化抽象为形象, 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数学知识具有相对的抽象性, 而高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正处于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他们的认知规律就是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 这是一个理解与运用结合的过程。在学习新知时, 如何将这些抽象深奥的数学概念与定理寓于形象直观的数学素材中, 让学生从中获取大量感性认知, 从而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表现效果, 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传递方式转换为图文声像的综合传递, 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具有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 从而为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功能来进行集中化、系统化处理, 让学生从大量直观材料中提炼并抽象出数学模型, 并加以实践运用, 以便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真正掌握。例如, 在学习基本初等函数时,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弥补传统描点法做图像精确性与准确性不高的问题。通过几何画板教师可以准确地做出各种函数的图像, 带给学生直观的感知, 并为研究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化静态为动态, 激活立体几何教学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我们充分运用到了各种教学模型, 但是教学仍旧处于相对的静止状态, 并不能将图形内部的几何关系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出来, 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 不利于学生空间立体的形成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而这正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信息技术具有化静止为动态的效果, 可以将图形内部的几何关系动态而直观地展现出来, 实现了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换, 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帮助学生形成空间立体感, 这样更能让学生有效地展开探究。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形象而动态地展现将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等平面图形绕一边旋转形成立体图形圆柱、圆锥、圆台;将各种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形成平面图形等。这样的动态演示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转换能力, 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不管题目多么复杂, 学生都能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富有活力、趣味性与艺术魅力, 更加富有成效。但是教师也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并不能代替学生的直接操作与实践活动, 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不能代替学生的发现与探索。它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 不能成为教学的全部。教师要巧妙运用, 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为教学服务, 这样才能实现二者的优化与整合, 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进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美娟.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C].少年智力开发报, 2012 (31) .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整合思考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

21世纪,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营造了新的数学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此,作为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数学教学在实践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掌握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促进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验。

2.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同时要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如Powerpoint( 幻灯片)、《几何画板》、Authorware、Flash动画等。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教学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巧妙引入新课。如讲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1.1任意角》我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实例图片(摩天轮、水车、旋转木马等)引入新课,带领学生自然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进而探索角的推广。再比如必修(1)第一章《函数的奇偶性》一节的引入,我用一组实例图片(汽车轮胎、飞机、蝴蝶、小蜻蜓、蜜蜂等都是轴对称物体)展示现实生活场景,说明偶函数的图像是关于y轴对称的性质,进而用这个性质导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我在讲必修(5)1.1.1《正弦定理》时,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在电脑上现场画出一个三角形,请学生用鼠标拖动三角形任意一个端点,让他们自己观察和发现:无论三角形的位置(横放、竖放、斜放)、形状(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大小怎么变,学生观察到对同一个三角形是不变的,最后自己得出正弦定理。这样的教学是由学生自己实验、观察得出的结论,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3.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只能够“感觉”,而无法记牢固。

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觀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必修(4)1.5《函数的图像》一节的教学中,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课件,把均设为参数,通过参数变化,向学生展示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和振幅变换,同时还能展示由的图像通过变换得到的图像的全部过程。

再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以往都是用教学模具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但几何模型难以展示图形内部的几何关系,更不能动态变化,在旋转体的定义教学中,用课件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圆柱、圆锥、圆台分别是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绕一边旋转而成。在“侧面积”教学中,通过课件可以展示各种多面体和旋转体的侧面展开图。在体积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斜棱柱与直棱柱、正棱柱之间的关系,展示圆柱、圆锥、圆台之间的关系等等。用计算机这样演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4.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我在讲必修(2)空间几何体中《空间四边形》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在初中,顺次连结平面四边形四边中点,问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现在我们顺次连结空间四边形四边中点,问又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多媒体软件《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空间四边形,使空间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并引导学生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来空间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这些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展示完成)。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反思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一些问题:教师不能够充当放映员,让学生在多彩的多媒体世界里读“电子读物”、看“电影”;教师能够自制教学软件(课件)当然好,不过要提倡合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计算机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粉笔+黑板),更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尤其是教师的情感教育。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基本的运算、必要的推理证明等)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较好,而当遇到带“动态”和变换,学生一时难以想象,而教师即使浑身有嘴也无法解释清楚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新标准》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促进学生的理解及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教材人教A版必修(1)、(2)、(4)(5).

[2]《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整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改的必然走向》教育技术研究,刘友林,2002年(4).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篇4

江西省乐平四中魏文斌

摘要: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即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实践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与数学新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部分,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教学中,盲目使用教学课件进行“电脑灌”的现象,违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宗旨,与新课程改革极不相符。因此教学中必须强调恰当、适时、灵活地使用多媒体,准确把握好使用的“度”, 以实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标数学教学整合度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即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实践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与数学新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部分,对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交流和创新能力,培养协作意识,促进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不能使用过量,不能什么情况都依靠多媒体网络。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基本运算、直观想象、画表作图、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学生自己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依赖自身来完成,不提倡采用信息技术代替完成。然而,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盲目使用教学课件,出现了把过去人为的“满堂灌”变成了现今的“电脑灌”,违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宗旨,与新课程改革极不相符。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增加,但过量的信息无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学生无法把握,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信息技术,但我们不可过度依赖,教师要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把握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的平衡教学之间的一种平衡,注重整合的实效,以达到最好的整合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呢?我认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恰当、适时、灵活地使用多媒体,准确把握好使用的“度”是关键所在。现就信息技术如何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度”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 准确把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辅助作用。教学中教师绝不可为了使用教学媒体而使用教学媒体,勿要刻意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繁华” 、“热闹”,要分清主次,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及使用教学媒体的目的。同时也不能简单地把多媒体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融合”,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

二、 准确把握多媒体作用的“度”

多媒体的作用有下面几点:

1、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学科的教与学中,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信息收集、筛选、分析、评价和利用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借助网络资源和各类信息资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拓视野,有助于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数学学科的推动作用。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机的融合,为数学课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调整提供平台。

4、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数学实验提供可能。“数学的创新教育,更需要数学实验、猜想在数学实验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如《直线与圆锥曲线》中有关存在性问题,可先给学生实验、演示,再进行证明,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建立关系,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但是,如果只注重多媒体的正面作用而忽略其负面效应,教学中使用不当或过“度”,如教师将其变成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的活动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所取代,学生本来可以在教学媒体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努力完成的学习任务,领略学习的快乐,教师却没有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等,课堂上仅仅是表面的繁荣,学生也只是看看热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准确把握多媒体课件选择与设计的“度”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学科网站等。如何合理的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我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多媒体的效果,选择能直观形象的说明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的课件、网络信息或根据章节内容的实际设计课件、选取信息,要注意把握下面三个方面:

1、实用性:在选择、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时,要考虑到学生,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课件,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提出问题,揭示问题的实质,应考虑到学生能否接受,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课件除了一些必要的“润色”加工外,应该做到朴实实用。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一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并不是一节课的全部,通过课件的展示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思考,而不能用之代替教师的授课活动,因此不必面面俱到。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相互关联的问题,将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还应注意,选择、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时,不能一味地去追求使用固定类型的教学媒体,如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自己的板书,例题的讲解,知识点的归纳等,显然违背了使用多媒体的初衷,必将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事实上,多媒体课件更适合于运用在那些现有条件下无法观察到的`,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或动态的内容中,如几何体的切割、移动、翻转、重叠;函数图像的变化;极限问题的引入等。

四、 确把握多媒体在教学使用中的“度”

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热点,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运用“实用性强,效果好的课件、网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培养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度”,及介入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时机。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并能点燃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而问题是思维的“体操”,是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思维潜力和创造性萌芽。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巧妙寻找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思维受阻,排忧解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思维受阻,此时,教师若及时运用多媒体进行点拨、启示、引导将会使学生的思维从“泥潭”走向“光明大道”。

3、揭示概念,再现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言词都非常精确严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加之纯理论性的术语,学生有时难以理解,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容易地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语言的等多种方式表达,适时运用多媒体可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从而达到准确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圆锥曲线―椭圆的定义》一节课,利用《几何画板》先在X轴上找两定点F1、F2 ,M点为平面内的动点,再在数值输入栏中输入一个数值,使 定值,激活坐标系拖动鼠标,让学生观察M点动态过程的轨迹,重新输入数值再让学生观察,条件允许下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感悟图形形成过程的实质,从而抽象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4、化静为动,突破重点,分化难点

中学生的思维正在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对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内容,时间受限时,可适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将重点、难点分解后予以突破,达到其高效性的作用。如《函数y=Asin( )的图像》一节,利用《几何画板》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如何变化,动画演示先平移再伸缩和先伸缩再平移两种不同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规律得出结论。

5、系统复习,及时小结或练习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复习或练习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教材特点,班级学生的实情等因素综合考虑,找准多媒体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切入点,及时合理的运用以取得较高效益。

另外,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切换和灵活选择的功能,设计出多种授课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一课件在不同班级使用时,也应有所区别,如演示的快慢,内容的多少,重点难点的突破等都应有所变化,真正体现分层教学的特点。

然而,图片、图像给人的毕竟是感官印象,要真正获得感性认识,还要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作图,教师不亲自示范,学生不自己动手操作,一味地靠看课件、图片等难以掌握,因此教学中必须安排动手练习,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事物,在实践中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都应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学生不易想象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把握使用的“度”,注重实际效果与质量,留心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给以纠正,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以上仅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问题作了初步探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作更广泛深入的研究。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并从实践经验上升到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去提炼、去反思,才能避免盲目性,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整合之路,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庆祥新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初探

[2]蒋鸣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两张皮”

[3]张定强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4]栾庆芳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5]孙建文浅谈课堂教学改革――谈谈CAI在数学中的运用

[6]周菲菲关于高中数学CAI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オ 篇5

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电子白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辅助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高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比起初中无疑更深更广,其抽象性的思维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增加课堂的教学容量,而且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难以想象的事物变得更为直观,无疑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应用信息技术辅助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1.将复杂的数学概念讲解形象化

传统的高中教学在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只能学生自己去理解,不同的学生水平不同,这样给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一旦教师借助了信息技术,那么很多以往不方便演示的数学问题就不再困难了.例如在讲解平面几何的椭圆相关知识的时候,往常教师在讲解“椭圆及其相关变化”时要花费非常多的课时,但是对初学者又必须要演示才能讲清其中的概念.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几何画板的变化,首先确保其长轴不变时逐渐将焦距缩小,这样学生就能明晰地发现离心率随着椭圆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得到结论:当离心率越大时,椭圆则会越扁,而离心率与1相靠近时,那么椭圆就变得越圆,若离心率=1时,那么椭圆就为圆.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几何演示问题加以信息技术的辅助,不但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2.将抽象的数学实验明了化

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对一些实验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现象的观察、思考,从而总结一定的数学规律,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如果跳过这样的探索阶段直接告知答案的话,学生只能自己死记硬背,往往无法对其中的知识触类旁通.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实验相结合,这样学生通过一些信息技术就可以亲自探索数学知识,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在讲述“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时,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利用黑板画出三角函数图象,并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图象变化.要想让初学者理解还要费很大的功夫,但是通过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自己去改变A、ω、φ 的不同的值,通过他们亲自观察变化的结果,让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自己发现了三角形函数的相关性质及规律,从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很大的锻炼作用.二、信息技术辅助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不脱离传统教学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是把信息技术看成是辅助性的教学工具,而不能把它当成是教学的噱头,更不能让它的出现减少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能力,减少了教师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机会.比如《圆的方程》中对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推导,过于依赖信息技术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很容易忽视背后的理论推导,因此只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传统教学的主导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技术.2.高质量使用的原则

由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集成了大量的知识,很多过程进行了浓缩和简化,因此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达的知识比较[HJ1.4mm]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时候很容易跟不上节奏,最终反而没有学好.比如,在学习《直线的方程》一节时,因为都是平面的图形,不需过多依赖多媒体,如果在讲解完再运用多媒体投影一些巩固练习,则就符合高质量使用的原则,节省了课堂时间,扩大了教学容量.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应该恰到好处,在关键的时候使用,这样学生可以最高效率地对知识进行消化,课堂效果也能得到保证.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

1.将图形的变换进行动态展示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方面,传统的做法就是利用大量的木质模具进行教学演示,但是这种方法受制于器材,很难有很大的提高.一旦遇到需要动态展示的环节,往往只能在实物的基础上进行描述,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对旋转体的教学中,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将相关的图形变换动态展示出来,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就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运用多媒体的技术让图形360°旋转,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圆台是由直角梯形绕直角腰所在直线旋转得到的,同样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得出圆柱与圆锥是如何由矩形和直角三角形得到的.尤其在关于立体几何部分的讲解的时候,由于有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对于立体的图形老是看成为平面的图形,致使学生对立体几何一些定理理解困难,自然也就影响了对立体几何正确的运算或者证明,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展示给学生立体的画面,帮助学生训练空间立体的想象思维,让学生顺利理解相关立体几何的知识.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授课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篇6

徐添顺 福建安溪恒兴中学(362400)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篇7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 能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多媒体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 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 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在讲解三角函数Y=Asin (Wx+φ) 的图像变换时, 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振幅变换 (A变化) 、周期变换 (w变化) 、相位变换 (φ变化) 这三种不同变换, 变换所对应的函数图像变化过程, 图像生动形象, 加深了学生对于三种不同变换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

2.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 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如“函数单调性”的教学, 本质上要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内部思维转换, 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 我们可以用水的水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应用题, 在制作上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教科书中的曲线、表格以及在统计教学中采用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呈现, 使学生能在实践生活中体验函数的存在, 对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发散思维有较大的帮助。

3. 多媒体的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采用多媒体教学, 把相关内容显示在屏幕上, 这样大大节省了板书的时间, 增大了教学容量,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材料、练习机会和更多的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摘要:笔者联系教学实际, 阐述了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以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的整合 篇8

一、丰富的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学习素材

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新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想象力。如:教学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时,提前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生活中的存在的椭圆的照片,以及卫星的轨道图片或者是视频,先在直观上对学生的视觉构成刺激,激发他们的求知意识。再如:教学“概率”部分的内容时,可以适当的加入书中的阅读材料“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和“概率与密码”的内容,还可以针对所教学生的喜好,酌情的找一些另他们感兴趣,而且与数学联系密切的信息。只有选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知识的自主构建。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知识信息库,来改变信息来源,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广泛、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真实感强的素材。让学生通过网面的浏览,上传、下载技术,有效的提高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同时通过学生对信息的更新、增值,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内存,利于学生更富有创新的潜能,发展自己的创造力与探索力。

二、改变数学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单一的知识传输的教学模式,以多种方式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掌握有用的数学。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呈现多媒体、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多样化等特点,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信息单一的呈现和流通形式。现代教育技术在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实行个性化、协作等方式的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1.培養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渐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操作的难题。信息技术为上述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与操作平台。新版数学教材建议学生从具体函数入手,借助图形计算器或软件进行探索,真正培育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2.教学知识点的动态模拟演示,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教科书呈现的大多是严格、系统的科学结果,隐去了发现的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展示出来,将静态、孤立变为动态、连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能。例如导数的几何意义表达的是当△x→0时,割线→切线的动态过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将这一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图像平移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函数图像平移一般规律的理解,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并达到激活知识点,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与理解,发展他们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学习条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流通实时高效传输异步、同步,在线实时交互等特性,能够很好地解决数学教学过程中常规教学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优化教学过程。而且数学的学习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大量的具体例子及实践活动过程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不同解法,或者发现规律。

如:教学函数模型极其应用时,对指数函数y=ax(a>0),对数函数y=logax(a>1)与幂函数y=xn(n>0)在(0,+∞)上的增长情况进行了探究。利用计算机,列出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表,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三个函数的图象。可以看到,虽然它们都是增函数,但它们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改变a的值,再进行操作。这样,通过反复的操作实验,由具体的例子,学生可以得到一般性的结论。本节课非常重视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习熟练操作方法与思维方法,从而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积极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分析、类比、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篇9

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途径、特点与困境

龙诗春

湖南省衡南县第五中学

2008-10-17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以自创、交换、整理为途径,具有专业性、动态性、服务性、长期性等特点,专业、动态、服务、长期才能使所建设的资源网站具有吸引力,具有生命力。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一个探讨与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应用的过程,这一建设过程需要建设者打破心理上保守性与功利性的障碍,走向开放,将自己的思想与成果、自己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给网络,奉献给所有人,我们坚持一个信念:只要活着,就不放弃。

关键词:高中数学

信息化

建设

途径

特点

困境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信息化也势在必行,教育部从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从三个层面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决策:第一个层面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推进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应用;第二个层面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第三个层面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并通过提供大量的经过信息化加工的教育软件和课程资源,通过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用较低的成本将课程送到广大农村地区,实现资源共享,培训教师,扩大学生受教育机会,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其中的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在一些学校基本实现,而第三层面建设适合本校发展要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即课程资源则相对落后,课程资源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硬件使用的程度,在高中各学科中,数学与多媒体是结合得紧密的一对,那么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哪些途径,呈现哪些特点,建设过程中的困境是什么,下面结合我校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途径通常有三个:自我创建、资源交换、整理改编。自我创建是指本单位成员对数学课程进行自己再创造、再开发的能适合本校学生、教师需要的教学资源,并将它信息化,这应该是本校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教师不只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传授者,学生也不只是教材的被灌输者、接受者,教材若是事先设计好的北京鸟窼的图纸,教学则是按这个图纸实施的具体的建设,建设的质量如何则取决于建设工程师、建设工人、设计意图三者之间的吻合程度。教师主导的教的过程与学生主体的学的过程就是对教材的建设与开发的过程,是对教材执行过程中的持续的创造。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对于教材应在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上进行必要的开发,使教材内容中“静止”的东西变为可操作的、与前知及学生已有的体验相关联的、运用相关策略、方法与媒体达到最优化的“活化”东西,通过学生的“活动”、“感悟”、“发现”,“内化”为学生的经验系统。教师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要能动地组织教材,使生发了的教材能激发学生“想学”,能使学生“易学”,能让学生得到“发展”。教师开发教材的目标是学生的学习,是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的这种开发只属于他个人及其所教的学生,而且只是限于个人的经验与认识,只有教师将自己认为开发的得意的作品信息化处理,让自己的劳动与智慧不尽是惠及他所教的学生,更惠及到其他教师、惠及到其他学生,第1页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研究课题论文 这样他的经验与智慧就不尽尽是个人的东西,他的经验与智慧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实际上是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所应有的理念。自我创建的资源能符合本校实际、符合学生实际。自我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动态性的工程。

资源交换是指以自己所创建的已有资源为商品,他人要使用这些商品性资源,必须以他所创作的自己的资源进行交换。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资源是资源型网站建设最便捷、最省时省力的,但是所收集到的往往不一定符合本网站的需要,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以试卷的面孔出现,且大多都是粗制滥造的产品。

整理改编是指通过网络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必要的改编,以使其符合本校的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本课题创建的需要。从网络搜集符合要求的资源相当于从汪洋大海中找一颗金子一样困难重重,有时搜集到了,但是一样的需要用资源换取资源,或者购买。网络中无偿资源的提供不是那么随意的,创建资源需要时间、精力,既然有付出,也就希望能从中得到一点收益,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让别人轻轻松松地获取,这就构成资源不能公开、不能发挥作用的一大障碍。

二、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具有专业性、动态性、服务性、长期性四大特点。

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针对高中数学学习内容围绕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所展开的,没有其他的成分,因而它是一种专业性的网站。数学是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抽象,因而决定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数学学习的枯燥与困难,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接受数学,发现数学的魅力,寻找学习数学的方法,享受数学学习过程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就是给教师的教当助手,当参谋,努力成为教师的第二支粉笔。给学生和教师排忧解难,排除学和教中的枯燥乏味,解决学和教中困难,让学与教充满活力与激情,洋溢着青春与快乐。

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动态性反映在建设过程中,它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时代的前进而前进。教材变则高中数学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也随之变,教学思想也跟着变,建设方式也同样变。不变就会僵化,不变就会淘汰。不变只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只有应时代而生,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只有超前于时代,才能独领风骚。

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以服务性为目的,建设就是为了服务,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愿意接受数学及其思想熏陶的一切人。但是它的服务不同于宾馆的服务,不同于餐饮服务,不同于电信服务,它的服务对使用者是免费的、公开的、透明的,对于使用者的满意程度如何则取决于它的信息被多少人使用过,谁想用就用,同一内容资源可以无限制地使用,没有不准重复,也不怕被用烂。作为资源建设者而言只怕所建设的内容不被人们所认同,无人问津,就象一个漂亮的女孩,站在那儿却无人去看她一眼,被人们冷落在一旁,那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

由于上述原因,因而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所处的时代,当代的教学思想的不同而建设,需要经常性的更新换代,不可能建好了就可以坐享其成,永葆青春,这就决定了它的建设过程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

三、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困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碰到的一个显著的困境就是老师们不愿将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让认识的人或者不认识的人一起分享,观念上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地搞出来的东西,拿出来轻易地给人太亏了;其次是有的老师有自己的东西,可能也愿意让大家来共享,但是不想花时间将它信息化,因为花了时间,出了力却没有回报,或者是对信息技术使用还不够熟悉但又不愿去 第2页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研究课题论文 学习。这样使得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成了个别人的事了,给创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作为校方而言,从经济出发,也不愿意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扶持这种做法。总之,这个建设是既费时又费力,并且在短期内甚至长期内看不到它所带来的效益,即使有效益也无法用某种方式来衡量。

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一个探讨与研究的过程,很多东西需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改造与改进;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开发与应用的过程,既处于开发过程中,开发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应用,通过应用来发现其不足,并为下一步的开发积累经验与理论;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件长期而艰苦的事情,关于长期性在前面已有叙述,而它的艰苦在于建设者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还要面对各种可能的阻力。尽管如此,我们的课题组还是会努力克服各种可能存在的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只要活着,就不放弃。

上一篇:学习黄群检查对照下一篇:雾在哪里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