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精选10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篇1

通过此次学习,使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也就是引 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有机整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学习方式单

一、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充分利用教材中 丰富多彩的问题,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 “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 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信息技术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 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 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 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 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 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多种手段巩固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必修课,所以我们必须高效利用课堂的 45 钟。我认为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

1、精讲细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 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 10 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 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 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 缩在 15 分钟左右,2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留 最后 5 分钟进行总结、评价,以达到熟练、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性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微机的 基础理论知识,比如《信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课堂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到位的评价既反馈给学生之前的学习效果,又可以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可以说评价关乎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把信息技术课堂比作精致的“美味佳肴”,那么评价就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佐料”,“佐料”好不好,适当不适当关乎一道“美味佳肴”的成败。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评价,笔者仅以个人的教学评价实践作点滴阐述。

一、注意妙用课堂评价语

现今,有不少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上也重视了课堂评价语,但总是停留在“好”、“不错”、“很棒”等平谈无奇、形式化的课堂评语,有的课堂甚至出现了一个学生在一节课上被老师表扬了数十次“很棒”等评价字眼。更有甚者,对学生的操作结果一言不发,没有发挥评价的真正功能。总之,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们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情感态度、学习状态、学习素养、思维方式等6个维度开展精彩的课堂评价,妙用课堂评价用语,评价要在点子上,让学生真正感到课堂学习的成功感。如我在一次县级公开课上执教《制作多媒体ppt作品——为幻灯片设置多彩的背景》时,开始,由于有众多老师们听课,整个课堂氛围格外的沉闷,我内心也稍有着急。按照课前设计,我放映了自己制作的 “海宝旅游记”演示文稿后,揭示课题,再让学生质疑:这些幻灯片的背景是怎么设置起来的?学生们带着问题尝试操作,然后请个别学生上台演示。接着,我和学生共同小结为幻灯片设置背景的两种方法。此时有一学生突然插嘴:“老师,我还有不一样的方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插嘴,我沉着应

付,便对他说“创新有时候就来自于与众不同,你有不同的见解,愿闻其详。”学生阐述了他的方法:单击右键应用模板。这方法正是我要在提高任务中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我抓住这契机,面向其他学生,听听他们的想法。大家一致主同他的方法可行,我称赞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学生们即刻呵呵地笑起来,好不开心哟,整个课堂氛围都轻松起来。

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往往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评较多的两个维度。教师的评价语既不能“扶一而压众”,更不能遏制或怒斥学生的插嘴行为。当学生有不同见解或不同方法时,不妨让学生畅所欲言,再引导到正确的方法上;当学生所阐述的内容偏离本课教学知识时,也不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再引导到本课教学内容。

当然,课堂教学评价语一定要把握好“度”,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评而有据,言之有情,宁“精”勿滥,这样,适时、合理的课堂评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抛砖引玉”。

二、注意评价策略

众所周知,学习是个体行为,所以教师不可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只注重所有学生回答的最后结果。课堂评价中即要“对事”又要“对人”,而且要对所有人,那么显然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师言语评价这种单一的课堂评价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进行师生交流了,只有另辟蹊径。于是,我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初始阶段,指导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班级内建立了班级博客和论坛,让学生学会上传文件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学习内容和要求给学生布置制作文件、动画、演示文稿、课件等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且保存在自己的博客当中。学生可以随时修改完善,补充提高,老师定期对学生博客和班级博客进行检查、督促,对于学生中做得好的给予鼓励,定期评比校园“十大优秀博主”和班级“优秀博客”。这样一方面,老师和学生一边在课堂上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在博客、论坛中进行操作层面上的交流。这样极大地拓展了学生间交流的空间,而且教师还能适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操作能力、信息素养进行引导。

三、注意评价多元化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发展个性。”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教学评价也应注重差异性。那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就必须综合使用各种评价模式。

1、“酸酸甜甜”的自主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中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其实自主评价更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平台。当然,为促使学生的自主评价更具有科学性与指向性,我们依据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性强、操作味浓的特点,请学生分别从“课堂专注力”、“我的表现力”、“思维创造力”三个方面加以评价,而且因人而异,可以采用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式评价。诸如有的同学以最直观醒目的分数衡量自己,有的则是采用别出心裁的星级评价,更有的以绘画形式呈现……如此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兴趣倍增,课堂上认真倾听的多了,随意开小差的少了;主动思考的多了,无动于衷的少了。自主评价让我和学生们找到了课堂的“快乐杠杆”,正如学生们套用的广告语所言 “酸酸甜甜就是我,我的课堂我做主”。

2、“麻中有辣”的互动评价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学生就是课堂最忠实的“读者”,他们不同的鉴赏力与感受力往往会使课堂呈现“百花齐放”之势。由此,课堂中的互动评价则成为一道“麻中带辣”的佐料,不少学生言语犀利,见解深刻,对大家的看法往往能一语中的。记得在讲述《认识窗口》一课时,有同学灵机一动把“窗口”比作魔术师,可以变高、变矮、变宽、变窄。正当大家都为这新奇的答案而喝彩时,马上就有同学这样评价“他的答案的确很精彩,但我要这样补充:窗口是个神奇的魔术师,那么鼠标的箭头就是最具魔力的指挥棒。”随之,我顺势引导进入探究学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便随之水到渠成地迎刃而解了。

3、“五味俱全”的捆绑评价

人们曾把信息技术教学称为提升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高速公路”,那是由于电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缤纷的视窗,刺激着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每节课几乎都赋予学生自由演练的空间。可有不少教师为此操作环节怨声载道,声称学生不听指挥,漫无目的地“乱打一通”。小组捆绑评价正是摆脱这一困境的“良方”,每个组员的作品和表现都与小组总成绩息息相关,于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便学会了合理分工,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自我克制。最终的评价更是鼓舞人心,大家一同在交流中分享,一同在收获中快乐,成功了,饱尝喜悦,失败了,查找症结,真可谓“五味俱全”。

由此看来,信息技术课堂有效评价也跟其它学科一样可以“精彩绝伦”,就让我们善用评价,巧用评价,我们的课堂一样精彩。

评价过程中,还应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变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宜采用传统的逐条列出的方法,而应把教学目标结合到教师设计的任务中,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学生来讲,“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学生完成了任务,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当然,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紧扣教学目标,任务设计必须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才会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做好了这一步,一节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例如,在讲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时,我事先设计好各班的平时班级量化成绩表并填上成绩,上课时,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要求学生看清示范操作后完成表格,看看自己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教师这样一提出,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做起来了。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再提出:同学们帮其他班也排一下名次好不好?同学们纷纷喊到:“好,哪个班?成绩表在哪个目录下?”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一来,通过了学生自己动手排成绩来达到教学目标──掌握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

1、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并灵活运用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比,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EXCEL窗口时,可以和WORD窗口内容相比较,找出异同,这样学生既进一步熟悉了WORD窗口,也掌握了EXCEL窗口的各组成部分。

再比如,在EXCEL文档中插入图片、艺术字、字体、字号、颜色等内容不需要讲解,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加上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学习,也能熟练应用。在“数据处理与统计”这一节内容中,我只向学生讲解“函数”中的“求和函数SUM()”的运用,让学生自己运用类比的方法完成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计数函数COUNT()”的操作。

2、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作为教师,最起码要有使命感、责任感,教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我们老师的真诚。有人写过这样一幅对联:“教古教今教学生追求真理,学中学洋学导师乐做真人。”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滋润,以平等的身份去引导,是教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无论在信息技术教学,还是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都要注意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

1 中国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从目前的教学来看, 中国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不容乐观的, 虽然有的学校已经在小学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但是由于小学到初中的教材衔接度不高, 使得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缺乏系统性。教师为了改善教学质量而研发了很多教学课件, 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的收效, 使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出现了“高耗低效”的现象。同时, 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转变为“人与机”之间的联系。在信息教学中, 以计算机为交流媒介, 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授人以渔”的同时, 忽略了教师应有的循循善诱的引导教学, 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忽略了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实践的能力的提升。此外, 一些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兴趣度不高, 部分学生的心思不在课堂, 计算机变成了游戏机, 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不高。当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如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明显增加了, 学校对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升, 教学水平有了一个整体的提高[1]。

2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只有真正满足了新课改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要求, 才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 这样学生才会更快地融入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前社会中。

2.1 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首先要完善整个教学体系, 实现理论知识与操作时间相结合。信息技术不单单是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 更有很强大的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 更要将理论知识的教学放到相同的位置上来, 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 并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2 任务驱动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点适用于每一个领域, 只要拥有了兴趣, 才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习, 不需要教师的监督, 就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上面。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利用学以致用、边学边用的原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任务教学的基础就是以任务为主体, 驱动教学的完成, 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技术做一个电子成品, 通过绚丽的色彩、炫酷的视觉效果或是有趣的操作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此为契机, 提出教学内容, 并以完成展示成品中的某个任务为要求以及某些奖励为激励来吸引学生认真仔细地听讲, 最后通过个人的学习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教师则要对他们的任务结果做鼓励性的点评, 以此来维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 并最终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2.3 课外练习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计算机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由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 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了基本了解, 为了能够避免学生走进计算机误区, 沉迷于计算机游戏,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扩展性任务, 让学生通过自己家的计算机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给予的应该是引导性的提示而不是指导性的教学,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自己的操作和学习去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己的研究摸索去解决问题, 最终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练习, 也减少了其他的计算机操作时间, 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沉迷游戏的可能, 通过知识联系实际的操作, 提高了学生自我实践的能力。

3 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延伸, 并以其为基础来开展对信息技术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 是提升学生适应信息时代而进行学习和提高的技能, 所以应该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关注, 共同努力改变之前的信息技术不受重视的情况, 从培养兴趣做起, 通过增加实践以及因材施教, 从而提升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让学生成为符合信息时代的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彦.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8 (6) :9-10.

[2]韩伟.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教师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2, 5 (8) :15.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改革

一、创设情景,激发需要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或从实际问题出发或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错误、障碍等)出发,或从学科中的历史典故出发,通过多媒体创设形成一种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例如:在学生陆续进入机房的过程中,我通过教师机循环播放清新悦耳的乐曲,使同学们进入机房就有一种平和舒缓、愉悦的心情。在上课前我让几分钟时间给学生玩一些小的益智游戏,指导他们进行鼠标操作练习、了解计算机界面性能,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给他们创设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轻松氛围。

二、引导探究,学生欲学

对知识的渴求是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一种欲望,教师应充分挖掘、激发这种欲望,以取得有效教学的契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限制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但也不是任由学生的思维走向歧途。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启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状态,发挥其“主导”作用的最佳时间。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计算机对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极强的好奇心,这正是促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做好某件事的先导。因此,上课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三、主动探究,学生会学

培养“课堂小老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具有参与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终身教育的要求,它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施教之功,贵在授法。“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我在教学当中采用的是“课堂小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当中来,给他们搭建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达到创造一种和谐的沟通环境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课前由学生自行组成小组(3~6人);第二,给小组一些简单预习提纲的任务。采用“以问导学”的方法,即把预习提纲问题化,问题系列化。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有的放矢地学习。同时系列化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学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并有助于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问题化预习提纲,学生从而真正收到自主学习的实效。

四、布置任务,体现层次

1.创设情境并提出任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表现。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我在设计任务时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学生的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2.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

自主学习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解决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并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势,比如分组完成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使其更高质量的完成任务。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他们“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行为,也就越来越迅猛。例如,在给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后,请同学们以两人一组的互助形式来完成,培养其合作意识。

五、展示评价,学生乐学

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评价学生任务的过程中要本着既要符合现实情况,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意同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采取的做法是,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参与评价意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评价方法。首先,请同学们毛遂自荐,把自己认为不错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且说一说自己的创作灵感、过程与技巧,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展示。然后请其他同学对他所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找出优点或不足,来学习他人的长处或帮助他人提出意见。这样,通过评价,同学们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还学到了别人的好方法,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得以升华和延续。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篇4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能给学生构建起自主探究的学习的平台,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大课堂空间,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有效课堂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

数学课是一门枯燥、空洞、无味、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提高的课程,有了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声、形、画来激发学生的器官,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充分注意,激发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不仅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轻松,还加深了理解。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图象》这一节课时,对于y=ax y=ax+k y=a(x-h)+k的三者图象关系,如果一个个逐个作出图象,需要时间多,效率又低;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师生就可从图形的动态中,分析它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能在短时间内由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较多的函数图象演变的规律,发现归纳出它的有关性质,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因式分解》教学中,传统做法只是进行式子运算,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我运用计算机的FLASH,设计一些互动类的题目,先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做对了,电脑会给出答案并显示一些鼓励的话;做错了,会提示是否重做或查看答案的选择;然后,教师再次使用电脑演示刚才的计算过程,在

2演示过程中,着重闪烁其中的关键点,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因分式解的变化过程;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再如,在《平移》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出示电梯、风车、窗户移动、旋转门等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合适的情景。从而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入到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动手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学习数学的规律,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弦切角定理”时,我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的几何画板软件,作△ABD内接于圆O,再作圆O的切线AC,并测算出∠BAC, ∠BDA的大小,甚至把∠ABD,∠DAB的大小也测量出来。这些数据随着点B在圆O上的移动,各种情况都动态地展现在屏幕上,如图1和图2所示。学生据此观察猜想得出初步推断,并能利用计算机得到验证。这一系列过程,学生都是自己动手操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创造能力。

(图1)(图2)

∠ABD=36°∠DAB=85° ∠ABD=36° ∠DAB=40° ∠BAC=59°∠BAD=59° ∠BAC=104°∠BAD=104°

又如,在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时,利用多媒体让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结论或作品等。再如,在《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课件,如抛硬币、掷骰子等。这样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五一假期旅游“为活动背景。让学生分组研究”五一假期旅游"旅游行程。首先,让学生分小组登录互联网,查阅各旅游区和各大旅行社信息,了解相关的费用、时间及行程等。其次,将搜集到的资料汇集到一起,制成统计表。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旅游行程及时间,选择最佳的旅游路线,决定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去,并且说明理由。最后,由小组组长汇报,师生评议,评选出最佳统计表和最佳旅游线路,并在全班发布。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在前人的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例如教《勾股定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的联系,再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关系的公式即勾股定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至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两直角边的长的平方和与斜边的长的平方相等”,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中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只要鼠标一点,就可以进行便捷的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尤其是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直观感、主题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点、线、面”三者关系时,利用动画,展现“点动成线”(人在沙滩上行走留下的脚印等),“线动成面”(汽车两刷摆动,油漆工刷墙),“面动成体”(三角形旋转得到一个圆锥)。又如线线相交得到点、面面相交得到线等,都可以通过演示,将形成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很快建立了空间概念,使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难点,我运用几何画板程序作了一个图形,然后折叠这个图形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反复观察和比较位置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同异之处。然后再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轴对称图形形状、大小的关系,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轻易得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利用信息技术增加问题情景设计

灵活结合教材与教学实际设计课件,激起课堂高潮。我对《函数的概念》设计采用了三个问题情景:首先是向学生提出函数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几种?等学生回答后,我从计算机中调出函数的图象式、图表式、表格式等几种,让学生集中精神观看后,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在对两个函数的判别中,设计插入一个函数图象,使学生豁然醒悟;在对一堂课的归纳、小结时,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解题技巧以特写方式归于一张幻灯片中,并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同学能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优势是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方式,创造了理想的教学情境,构建新型的课堂模式,增强了课堂的容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难点,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 篇5

太仆寺旗第三小学 刘爱霞

在大中城市,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我们旗县,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更新。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索,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即“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其次,这种感觉会使教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师自己也比较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几年以后,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的改革,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设过程中,教师因此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因为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再次,教师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科研方法、各种专业、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它将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和更新。

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目标)

4、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思考,发现新问题,将学习与创造、探索与创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和主体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还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中,促进学科间整合。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6

刘琼

(深圳市宝安区文汇中学,广东 深圳 518133)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新课标体系下初级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有其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但初中阶段的部分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课堂却有着娱乐而非学习的潜意识反应,此反应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必修课;教学;引导;自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务必逐步推行信息技术必修课,该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作为深圳特区的初中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上,早就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经过多年的实践,特区的初中信息技术老师们都不得不清醒的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课堂的愉悦更多的来源于他们面对电脑与网络的第一反应是娱乐而非学习,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课让他们玩玩电脑游戏、上网聊聊天„„课程的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内心反应仿佛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协调这一对矛盾,让教学更有效?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

二、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思考

(一)生动有效的问题引导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潜在意识决定很少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课堂能够自觉学习,老师必须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才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

如在“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一章中《色彩的调整》(由深圳市电教馆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7月第3版《信息技术》初中二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教材)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入教学情境的。

师:(投影一张自己穿着蓝色条纹衫的生活照)这是谁?她穿的衣服什么颜色的?

生:(停止干其他事情,看照片,评头论足,高兴)老师!蓝白条纹的!

师:确定吗?(点击切换照片,同一照片,衣服却变成了紫白条纹、绿白条纹)

生:(糊涂了)咦?到底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呀?

师:想知道吗?老师不会变魔术,只是用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利用Photoshop软件对照片进行色彩的调整。具体如何实现的,老师给大家10分钟,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本第37页至40页,利用老师所给的素材尝试调整色彩,10分钟后请完成的同学上来揭密。

学生们开始阅读课本并动手探究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色彩调整。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该是造就一个充满诱惑的学习现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许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但这才是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的源动力。

(二)科学明确的任务设置

依据信息技术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被普遍应用。“任务驱动”教学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的任务化,在营造的情境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通过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或形成技能。这无疑是较为适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要取得实效,有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任务设置的科学性,即任务设置不宜过难,也不宜过易,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层的任务设置与同学间的合作互帮,让每一位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第二个关键是任务目标的明确性,初中学生不同于成人,不能要求他们时刻都清醒地知道每个45分钟要完成什么任务,这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对于才十岁出头的初中学生来说,除了“诱惑”与“要求”,有时还难免带点“强迫性”,诸如“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下课前你们必须将„„作业给小组长检查”“没完成任务的同学,这次作业记不合格,纳入平时成绩”等带有“命令”与“强制”的话,并非在新课改背景下就必须被“改革”掉的。下面再举一笔者教学的实例加以说明。

同样是“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的教学中,教材仅仅是以PHOTOSHOP软件为例教学生如何进行色彩的调整、蒙版的使用、滤镜的设置等。没有综合的运用,学生只能形成一些零散的知识点,遇到实际问题该如何综合、灵活运用技术与技巧,学生往往很茫然,所学的知识最终不能在实际中得到运用,慢慢遗忘和丢失。为此,笔者自主设置了这样一节以任务为载体的综合运用课。

师:(提供一张破损不堪的老照片)家里有这样的老照片吧?

生:有/没有。

师:照片坏成这样了,还有没有办法修复呢?

生:(思考,七嘴八舌)

师:我们前期学过Photoshop软件的色彩的调整、修复工具的使用、蒙版的使用、滤镜的设置结合起来就可以完成了,这节课我们的目标就是结合前面四节所学将旧照片翻新,来,试试看吧!

生:回顾所学,查阅课本,自主尝试。(10分钟)

师:展示几个完成的比较好的作品,请1位同学谈做法。

生:看作品并听同学的发言,思考„„

师:听了同学的解说后,请大家再一次尝试自己将相片翻新,实在做不到的同学,可以参阅老师提供的教程网页,10分钟后,小组长检查,老师抽查(提供一个事先准备的介绍相片翻新操作过程的网页)。

生:参阅网站,再尝试。(10分钟)

师:检查完成情况,给已完成的学生以评价,并请他们做“小老师”分任务辅导没有完成的同学。生:没有完成的在“小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完成,“小老师”辅导有困难的同学,并给他们的作品以评价。(10分钟)

师:评价整体的完成情况,给辅导同学有成效的“小老师”与进步特别大的学生加“操行分”(文汇中学学生日常表现的量化评分)。

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综合前期所学、自学与互帮可以达成的任务设置,加上在提醒、强调与监督下始终明确的任务目标,保证了教学不失方向。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老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格局必须改变,而“学生不是科学家,在面对任务与问题的时候,他们不是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1],怎么办?教师应随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生成性问题等变化而动态调整教学方式,需任务驱动则任务驱动、需讲授则讲授、需演示则演示、需交流则交流、需合作则合作„„学生则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任务与问题选择科学且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知识需要先听老师讲解就先听讲解,有的问题具有探索价值就亲身探索,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就要多给思考的机会,有的学生的程度仍停留在观察模仿上就不应强迫其盲目探究„„

就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虽然“任务驱动”教学已被普遍应用,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的不同,又怎能说哪一种教学方式是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呢?如前述的两个教学案例均采用的“任务驱动”为主,但也必须辅以讲授法、演示法、合作法等。再例如《初识计算机网络》(由深圳市电教馆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7月第3版《信息技术》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的教学中讲到“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如果采用常规的操作式的“任务驱动”教学则无从下手,仅仅是讲授也很难讲得清楚。笔者在该部分的教学中则采用先提出问题,再将学生带到学校的网络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边讲解,将教材上的知识与现场的实物一一对应,教学效果很好。

(四)经历实践的探究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信息技术课堂需要学生的探究,前面举例提到的讲解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色彩调整的时候,如果不是让学生先去主动尝试探究,发现问题后再由老师来点拨,而是教师先讲解色彩调整的具体步骤,再让学生模仿,谁又知道枯燥的讲解有几个学生会认真听?学生又怎会知道老师讲解的就是他将要遇到的问题?老师又怎能将变化迅速的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讲的穷尽?又怎能要求学生在迅猛的变化去不断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这种工具性学科的教学,必须强调“做”,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活动中,亲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才能实现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

(五)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非常重视评价的多元化,在此笔者们先不讨论如此大的论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主选择、有效的主动实践,教师是可以在评价上玩一些“小花样”的。

以笔者自己的课堂为例,初一的学生特别重视加“操行分”,笔者就以完成任务前三名、做“小老师”特别有成效、小组整体表现好、学困生进步大等项目“加分”来激励他们;初二的学生特别喜欢展示自己,笔者就以展示优秀作品作为一种正面评价;有的学生特别“好为人师”,笔者就以如果他任务完成的好就请他做“小老师”来促进他;有的学生基础弱、胆子小,笔者就每节课多到他身边辅导几次并为他降低标准;教学内容重要的课就评价他们的目标完成情况;需要合作交流的课就评价小组的合作成果;以主动探究为主的课就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以观察模仿为主的课就评价谁“静得下来”„„

勿容置疑,教师的评价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上起着“风向标”般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新课标体系下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这些特点,达成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做好以上五个方面也许可以实现教师的指导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学生的学习也能够既有自主性又不乏实效性。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既不是老师一讲到底的“独角戏”,也不是让学生们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的“放养场”,只有在老师正确有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才能让课堂成为“教”与“学”的互动场。

参考文献: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篇7

⒈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兴趣是一种看不见的感情冲击力, 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现在的初中学生由于上学年龄小, 身体发育早, 心理不成熟, 他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好奇性强, 好动, 坐不住。传统历史教学手段, 显示课本内容时, 不仅耗时多, 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少, 而且抽象的内容也难以令学生产生兴趣并掌握知识。历史课堂往往出现讲者乏味, 听者索然的情况, 学生的兴趣很难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也不活跃。而多媒体课件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工具,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历史教学, 就是将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和谐的声音等有机结合,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形象、逼真而又具体, 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学习《红军长征》这一节时,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 通过扫描各种图片, 剪辑影片并配以解说、音乐等编制课件。教学一开始, 便播放了一段有关“长征”资料录像, 伴有配音“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种效果极富有感染力, 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由此来导入新课。在讲解长征过程时, 也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把长征征路线图箭头图示, 并在四渡赤水的地点闪烁, 让学生清晰观察后, 提出问题: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意图何在?让学生思考, 从而加深对毛泽东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认识。这样, 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 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 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⒉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要求。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通过自主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 并对多种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达到提高学生分析创新能力的效果。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为学生感受历史自主探索提供了更好的氛围。在教师指导下, 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如我们在学习“西安事变”一节时, 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认识不清, 对蒋介石被释放不理解, 甚至存在着种种担忧,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 同学们凭借网络, 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 对当时复杂背景的分析和探究分析, 使学生很快认识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课上的使用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有助于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⒊营造历史氛围, 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 是过去了的历史事实, 在现实世界中不能重演。历史知识这种过去性的特点, 决定了学生对其理解、掌握的难度, 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 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 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的现象。

人类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 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在教学中巧妙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 引导学生感受往昔情景, 神游历史殿堂, 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达到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掌握。如在讲授“明朝的对外关系”这一节时, 把有关内容制成多媒体, 配上电视剧《三宝太监下西洋》的主题音乐, 把郑和以及他统帅的船队乘风破浪, 浩浩荡荡, 扬帆远涉重洋的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再配上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把船队从刘家港出发, 经南海, 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 再经印度半岛到波斯湾,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用醒目箭头一一闪烁标出, 学生从屏幕上一对照就一目了然, 使历史史实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 缩短时空距离, 好像每个人都亲临现场,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达到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掌握, 使教学过程化繁为简, 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⒋冲击学生视觉, 加强知识的牢固记忆

学生为了历史考试的需要, 必须记忆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对于文字往往感觉枯燥无味, 一些较长的文字甚至懒得多看一眼, 认为自己反正背不下来就不要去浪费时间了。要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就要帮助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这样, 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例如讲授世界历史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时, 我首先通道多媒体表格的形式把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要点进行比较, 帮助学生理解这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的共同点, 是资本主义发展受阻以及这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作用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这样一比较, 学生既加深了对这三个知识点的理解, 又能较好地记忆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学生无需死记硬背就能掌握好相关知识点。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篇8

关键词: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4

1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价值及教学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发展性与前沿性的特点,属于比较典型的新兴学科。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人类日常生活越发的紧密,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更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强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1]。而长久以来,各初中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没有明确的定位,总是单纯的把信息技术课程看成一门简单的课程,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方法和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互动,等问题比较突出。为了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更好的展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内涵,提升新时期学生综合素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相关策略。一方面在于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与同行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在于为相关科目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2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策略

2.1 完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形成主体人格,发展思想,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也是构建高效课堂最重要的基础。但是在以往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都不注意激发学生主体性,很多教师都是遵循教师主导课堂,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结果课堂非但不能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得很多学生对课堂越发的提不起兴趣。为此,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教学方法的调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2]。比如,教师针对每一章节、每一节课的内容,设置明确具体的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大小合适、难度适宜、具有一定梯度、学生力所能及的任務,让学生围绕这一个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完成设置的任务;也可以在课堂的最后留出10分钟,让每个学生轮流上台讲解自己对课堂的看法,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广告创意设计比赛,计算机知识比赛,并给优胜的学生发奖,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信息基础课程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2.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教学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抱着“有教无类”的思想,想通过自己统一的教学,让所有的学获得同样的进步。而学生之间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学习经历不同,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取向都各不相同,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不同的学生天赋不同,对计算机的了解不同,动手能力不同,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方面差异很大。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因生制宜、分层分类的去开展教学,让每个学生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层,比如可以分成A、B、C三层,然后分别进行授课[3]。比如,在教授汉字输入法的时候,考虑到有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脑,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输入基本汉字,但是速度不快,有些学生因为经常上网聊天,打起字来键步如飞,我设置了三层目标:A层学会基本的文字输入;B层学会键盘上几个功能键的使用,并要求有一定的输入速度;C层学会特殊符号的输入,并且要求能够盲打。

2.3 转变课堂教学思路,加强实践课程比例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被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所代替,学生的地位已经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的角色也已由主体变为主导,因此,单纯地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只能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更没有信心,更没兴趣。慢慢的学生也就放弃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更差。再加上,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实践,信息技术课程只能停留在一些空洞的符号和理论上,不会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充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给学生创造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平台去接触信息技术[4]。比如,增大实践教学比例,让学生更多的上机的机会;教师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深入计算机生产、销售,以及一些广告设计中心、数据交换中心等地方进行参观,让学生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用处,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践环节,了解信息技术课程。

2.4 丰富课堂授课模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愿意去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课堂活动。当然,这就需要教师要转变过去的授课思路,积极的为提高学生兴趣做出努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伴随着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的异彩纷呈,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利好。具体到初中信息基础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安排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5]。比如,对于初一的学生,他们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怀着对初中生活的憧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对每样事物都充满着好奇,都想去探个究竟。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展示历届全国中学生电脑作品活动中获奖的作品,也可以展示教师、校内外同学制作的动画、网页、程序设计等电脑作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另外,现在很多学生的家中都有了计算机,但对计算机的认识可能仅仅局限于上网与打游戏。教师也可以通过给学生安排一些适合学生能力的任务,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任务,也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计算机的硬件发展越来越迅速,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因此,通过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结合家庭计算机普及的这种背景,对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扩展个人知识视野,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然,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不断变化的前沿性课程,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充分研读新课改理念,不断的提炼和总结经验,最终才能真正构建出适合本地教学实际的信息技术课程高效教学的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谢运娥.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吉林教育,2012(11).

[2]竺国丽.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肋信息技整合在中学的教学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4(2).

[3]王再春.初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浅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2).

[4]苏新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体会[J].成功(教育),2010(8).

[5]黄卫峰.初探网络环境下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校长阅刊,2007(11).

课改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篇9

韩川婧

(陕西省定边县第三中学)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素质,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能力,而且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思想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好转变工作,要确保课改基本理念的高效落实,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以最大化地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价值。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下,我们该做好哪些方面的转变工作呢?(1)做好课堂地位的转变。其实,课堂地位的诠释好比拍戏,教师是导演,是配角,甚至是编剧,但是,主角只能是学生。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认识到以往主宰课堂带来的弊端,要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进而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信息技术课程魅力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积极性。(2)做好教学目标的转变。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设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以促使学生从学会、会学向乐学的转变。总之,教师要做好转变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工作可以说是课改后教师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的主要方面。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将以往“一言堂”的课堂转变成多样化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的课堂,进而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任务教学方法

所谓的任务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实践、去创新。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任务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幻灯片”的相关知识时,我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任务:打开演示文稿,将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设置为“随机”,并将第一张幻灯片的版式改为“处置排列标题与文本”,该幻灯片所有对象的动画效果设置为“玩具风车”,退出设计为“飞旋退出”,声音设置为“风铃”,然后将文稿中最后一张幻灯片移动到文稿的第一张幻灯片之前,选择版式改为“标题幻灯片”,键入“×××”,字体设计为“楷体、44磅、居中”……让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去对给定的幻灯片进行自主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演示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在教授新课的时候,我们通常就是教师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进行演示,然后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但是,这样的过程一是留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太少,使得学生并不能及时地将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二是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改变演示教学方法,要将演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将知识演示给其他学生,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Excel表格”时,我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针对这节课的相关知识,比如排序、图标制作、函数应用等知识点选择学生进行演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学生还能在这样的演示学习中体会到成功学习带来的乐趣。进而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做好课改的转变工作,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环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康兵 篇10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1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1

三、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2

四、采取适合学生教学方法.....................................2

1、寓教于乐法..............................................2

2、演示训练法..............................................3

3、民主、和谐、合作法......................................3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

1、鼓励求异出新............................................5

2、通过联系实际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5 3.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5 结束语.......................................................6 参考文献.....................................................7

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如何更好地开展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民的信息水平,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三、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精神。

四、采用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

五、有效利用已有资源,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 信息素养 分组教学 合作精神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部分学校可能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通过五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搜集的资料,本人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如今,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但是,毕竟中学《信息技术》课时少,且目前学生因家庭、教育环境及个体的差异,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因此,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摆在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先进的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也相对较晚,虽说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计算机的应用的真正价值很难使他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计算机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致使好多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不重视,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而只会对计算机表面上的一些浮华的内容和信息感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因此,想提高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

三、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四、采取适合学生教学方法

由于中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非常少,大多数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到计算机,所以对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那么如何能顺利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呢?

1、寓教于乐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 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对于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生大多不会打字,在教学时如果单纯的讲解键盘,练习指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生打字时,我以比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我叫班上会打字的学生用正确的指法很快地打出一行字,许多没有打过字的学生不禁惊叹,如果我能打得那么快该多好啊!我赶紧鼓励学生说:“老师相信,你们经过努力一定会超过他的,有没有信心啊?” 学生齐声答到:“有!”接着我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个打得最快”。我采用能及时反映学生打字速度的软件,学生打字速度的微少进步也能体现出来。学生打完一次后觉得不满意可再打,在竞争中,为更快地提高速度,学生主动地请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演示训练法

演示训练法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等进行演示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步骤和方法。这种方法适用的教学内容:

1、Windows的基本操作如窗口的操作、文件夹的建立等;

2、新软件的学习等。这种方法适用的对象主要是:(1)初一年级学生,由于初一年级没有接触信息课,学习方式上还处于对初中信息课的学习过渡适应阶段。所以第一学期采取“教师演示引领,学生跟进操作”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2)对于所学知识尚无前期认知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前期认知,因此,直观的演示操作更为切合这些同学的需要。如果班级中个别同学学习困难,还可进行小部分集中演示,采取更为直接的面对面教学。从而在老师的引领下,使学生在模仿操作中,逐渐克服对信息技术的陌生感,进而达到最终的举一反三后的自主创新学习。

3、民主、和谐、合作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为能力,性格等原因缺少与人合作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参与合作成为可能。再有,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 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而对于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吃不饱,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

这种以合作为基础的分组教学法具体操作如下:(1)每个班(假设为50人)均匀划分为五个小组,每小组一个正组长,一个副组长;在上机座次上,同小组相邻。分组依据可以根据教学组织意图灵活选择,基于自愿组合,学生间的沟通效率会更高些,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分组,有利于复式分层教学等等。(2)组长与教师有优先的交互权,组长的职责是辅导本组同学,组长是水平较高,接受速度快,热心帮助同学的人,而组长的产生主要依据是学生完成作品的速度与质量,组长任用是动态的。(3)分组教学主要面向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获帮助的机会,确保每位同学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4)在课后要组长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和评分标准,对组员给予评价,并作记录,作为教师评价学习习近平时成绩的一个参考标准,在课堂上对一些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作为激励措施,教师要对组长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组长是信息部的小组成员,适当增加一些专门的课外辅导。

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领域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如今,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空间。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交互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著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 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教学:

1、鼓励求异出新

布置作业时不用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强调一份好的作品创意必须要新,不怕学生异想天开,存异才会有创新,例如在布置学生进行贺年卡设计时,对轮廓、内容等格式不作统一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从整体构思、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大胆的设计。不以“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而是看新不新,好不好。

2、通过联系实际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word单元综合训练时,选取制作电子小报进行演练。鼓励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或网络上寻找适当素材整合作品,内容不限,但主题要求积极、健康、具有创新意识,并能灵活应用所学技能技巧。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主题,从而能进行乐此不疲的素材搜集,整理、应用和整合,切实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感悟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3.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未来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结束语

未来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上一篇:音乐课《小白船》说课设计下一篇:安全报监资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