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性(精选8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多的走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展现所学内容,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突出教学重点并成功突破难点,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起到优化作用。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简要论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化 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扩展学生感知的空间,激发学生质疑探索,能够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良好的课前导入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同时还可以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课课前导入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多种媒体来展示,以直观生动的形象更加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观,给学生提供最佳的视听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地投身于学习当中。例如:我在讲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时,我用相声《醉酒》的动画视频中的手电光来引入,通过动画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同时指出了射线的特点。再如,我在讲《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时,使用Authorware(结合3D MAX制作)制作了课件,课件中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远近横侧四幅画引入,并提出问题:诗中从哪些角度描绘了庐山的情况?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操作课件从横、侧、远、近等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示庐山的图片,使学生通过图片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观察庐山,并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物体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会看到不同的结果。学生立即被展示的内容所吸引,自然的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二、实现探究学习,建立概念、掌握定理
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建立可以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形式掌握和理解,这种学习模式可以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概念,掌握探究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学习中难以实现的概念与定理的推导过程展现出来。
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软件
小,让其他同学观察屏幕上∠A、∠B度数大小变化和正弦、余弦在数值上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变化和两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正弦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2)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的正弦值和它的余角的余弦值总是相等的。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正弦、余弦的概念进行推导,从而使学生自己通过推导得出结论:sin A= cos(90°-A), cos A = sin(90°-A)。学生在实践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既复习了正弦、余弦的概念,又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值、余弦值的增减性及互余的两个角的正、余弦间的关系。
三、通过直观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需要重点突破。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电脑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利用,可使教学中的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接受,有利于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图-3
画效果旋转展示四个人观察到的不同结果,使平面的内容立体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为下面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然后再继续用课件展示学习内容,让同学们结合实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从而理解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结合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同时,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分析的问题的方法和态度。
图-4 我在讲轴对称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或Flash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原有的知识立体的表现出来,丰富了教学内容。
五、运用信息技术,强化练习效果
练习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练习效率,并提供给学生及时的反馈,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
反,以致课上过多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教学毫无意义。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课堂教学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最大限度的优化课堂教学之目的。
参考文献:
儿童的空间观念形成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可以看出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现空间图形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了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图形概念
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通常是:直接感知—表象—概念系统,因而小学生要建立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在小学几何知识教学中更应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丰富表象,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概念。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意义时,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三角形,然后在课件上出示红领巾、三角板,再通过电脑将红领巾和三角板内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学生自然会说出这样的图形就是三角形。教师指着这些图形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由几条线段围成,每个图形还有多少个尖尖的角,这样就能轻松地抽象出三角形特征。随后通过电脑把三条线段和三个角进行动画演示,这样的教学过程留给了学生深刻的印象,对新概念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图形教学的重难点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许多抽象的知识往往即使是借用直观的教具,也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学生无法感知的事实和现象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化解难点。如教学“圆的面积”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和16份,然后用这些将圆分别分成的份数依次组成长方形,从组成的长方形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得出:组成后的三个长方形上下对边越来越“平直”,左右对边越来越“竖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而后再让他们想象:如果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呢?他们终于从中明确了这样一个道理:将圆等分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并且结合极限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等分成无限的,就一定能拼成长方形。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得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πr),宽相当于圆周长的半径(r)。推理: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S=πr2。这样的动态显示,步步引导,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化圆为方”的深刻印象,有助于实现感知—表象—抽象的转换。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在数学的图形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会发现,好多学生缺乏空间观念,这将导致学生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错误,巧妙利用电脑,发挥它直观性和演示性很强的优点,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学生在学习从正面、上面、左右面观察搭积木的面的时候,好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茫然地死盯着题目。现在有了电脑信息技术,只要通过三维动画把这个立体图形展示出来,把观察到积木的面一点一点学生把图形进行分解,学生自然而然能看出从一个方向去观察能看到有几个面。又比如,在学习展开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内容时,可把不少学生难倒了,许多学生对于空间想象力较欠缺,无法想象出把正方体如何进行分解。此时,教师通过电脑技术把一个正方体进行立体分解,这样直观教学很快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一内容。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一难题,省时省力,学生还容易理解。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适时给予形象、直观的感知铺垫,带领学生同题异思,发展求异思维,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变通性。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利用课件把6个彩色的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两两相同,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围成一个长方体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本质属性,帮助学生由平面到立体,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实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同时,也为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不但通过技能练习掌握了知识,而且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获得更稳固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有机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25-0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其与学科课程有机融为一体,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环境,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便利的平台。信息化技术教学也能有效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本文围绕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展开如下几点探究: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主要是以“一支粉笔 + 一块黑板”模式为主,教师主要是以讲解为主,依靠一张嘴,“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在被动的形式下接受知识,课后留给学生的则是无尽的“题海”,导致学生苦不堪言,对数学学科逐渐望而生畏起来。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主的教学模式新颖以其新颖的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走进学生。
例如,在探究“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一段“美丽的烟火”片段,接着再设置如下问题:“我们都知道,烟火盛开的越高,就会越漂亮。如果你们是烟火制造商,会如何确定烟火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不仅有趣,而且还非常有用。
二、信息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没有兴趣的学习等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不会有智慧与灵感。信息技术集声、光、色、形为一体,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以及声响效果等,为学生探究新知提供更为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将抽象性的东西更加形象化,让枯燥的教学更加生动起来,为学生探究新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例如,在分析“空间几何体”一节知识点中,教师如果只是单凭传统的教学方式讲解,口头语言很难让学生有效掌握空间几何体的相关概念、知识,有甚者可能会让学生越学越糊涂,甚至放弃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空间几何体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借助直观的空间几何体帮助学生有效记忆这一知识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对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进一步探究空间几何体的知识学习奠定好基础。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三、剖析揭示概念,强化准确理解
我们都知道,数学概念的言词较为精确严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加上纯理论性的术语,学生很难理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一些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更容易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等多种方式表达,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能适当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进而达到准确理解概念的目的。例如,在探究关于函数的一些性质定理,线面、面面关系的概念时;空间向量的加减、数乘问题等时,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做”数学实验的平台,效果非常理想。再如,在教学相关的数学概念时,以相关的知识为载体,借助多媒体课件揭示概念本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便于加深理解概念。在教学《函数单调性》一课时,使用课件演示,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去感受单调性的概念及本质,在直观形象的演示中引导学生掌握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
四、借助多媒体课件构建新型的评价教学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素养最直接的体现。要想更好地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深化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信息化教育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平台,为知识呈现与分析提供了更多专业化的工具,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教师也要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发挥出来,对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将起到非常好的辅助效用。
教师在评价教学时,要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比如,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不要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评价。在这种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要遵循着开放与宽松的原则,只有这样,评价才更具客观性。将信息技术的辅助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件的辅助下学习更多的知识,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得以提升。
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更新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接受新教学理念洗礼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之间的整合,将复杂的数学概念进行简单转变,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但是,要想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将其进行整合,还是需要教师们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究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效整合、调整,借助更多方法进行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奠定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南国农.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01).
[2]谭静.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2)
[3]杨化.对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函数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8).
[4]曹建军,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想模式[J].中小学电教.2008,(07).
[5]冯兴旺.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26)
王立 泌阳县象河乡中心学校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是数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休教学软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数学软件《几何画板》:“几何画板”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动态几何。它是每一个跨世纪的数学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电脑教学软件。它在表达数形关系,动态而直观地展示轨迹与函数图象上,有着不可比拟的功能。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融入利用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从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上《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这节课时,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上机操作,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对数函数图象及其性质,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对数函数的图象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对数函数的性质;还有的学生进一步探究出了指数函数图象与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求知欲望非常强。因此可见,信息技术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二.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
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效的概念与能力。它能够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等。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和直觉思维。例如:我在讲《点的轨迹求法》时有这样一题:已知一条定长线段L其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滑动,求线段中点的轨迹方程。学生们利用《几何画板》作出了图形探测出中点轨迹并求出了方程。还有的学生进一步探测线段上其它点的轨迹。如图所示:
又如在讲《曲边梯形面积求法》时,有这样一题:已知函数y=9-x2求在[0,3]上与坐标轴围成面积。我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以直代曲”“逼近”的过程,学生从中体会“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是求曲边梯形面积的基本步骤,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使思维“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猜想、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猜想论证、探索与推理、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解决、计算与检验等,从加深对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互相启迪中磨炼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
三.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数学中。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而解决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人们解决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简捷、廉价的手段。例如我在算法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尽可能上机尝试,上机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不但可以检验算法的正确性以及算法的好坏,而且还可以通过改进算法而引起学生对算法的更深入思考;要求学生能够用学过的vb语言自编一些实用小程序,体会算法的实际应用。在概率统计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绘制图表、图像等还可以进行模拟实验:如利用几何概型,并通过随机模拟方法可以近似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如上一题,有的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模拟实验近似计算出了曲边梯形的面积。如图所示: 数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前景创造价值,同时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技术性、专业化的教育类型,培养面向基层、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数学课程的教学既要起到学习专业课程“工具课”的作用,还要体现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现代技术设备、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交流手段,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学校,数学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数学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已经深入到教学的每个角落。(1)网络资源的应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锁定知识点,进而引导学生如何去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资料。在网络教学中, 改变了学生以往单一模式获得材料的方式,变成了现在的多元化发展,这样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来获取多样性的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开辟一个网络平台,应用微博,微信或是QQ等常见的网络社区可以让班上的学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及时的交流,教师也可以申请一个公共的网络硬盘,及时的上传上课时候的课件以及其他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下载到学习相关的资源,这样有利于及时解答学生的不懂的问题。我们学校很多老师就利用网络和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和沟通,网络上开微博,建立班级的QQ群,将一些上课时候的课件和一些学习资料上传到群共享文档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下载。同时利用即时的聊天功能他还可以随时随地的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学生的关系也拉近了不少。(2)多媒体的应用
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造不同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服务于生活。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造生活情形、利用学生本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创造的情景,可使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可以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以我们学校的一节公开课例来说明。在这堂课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对“幂函数y=xn(n>0)的图像与性质”,传统的教学是用描点法在黑板上画出y=x3,y=x2,y=x1图像,然后由观察得出一般的结论。只要求学生了解幂函数图像大致在哪几个象限及简单的性质运用,可教学效果却很糟。我们可以想想以前的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很多图画在一个画面上,比较死板、杂乱,弄得学生一头雾水;图像太抽象,缺乏直观效果;整堂课枯燥而乏味,没有吸引力。而几何画板快速清晰的图像具体生动,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去发现、概括图形的几何关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内容大部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讲授,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并感到抽象乏味,以致使其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情都有敏感性和好奇心,都有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教师应根据这种心理, 及时并合理地改变传统的教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传授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任务转化为学生乐于探求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数学教学能把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多媒体数学教学课件,通过具有整洁的版面、新颖的形式以及良好的视觉效果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普及,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好处 1)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升
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真理的愿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曾经就针对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访的学生中96%的认为多媒体教学使得他们上课更有兴趣了。例如他们在讲解函数的性质当中的单调性的时候,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只能在黑板上一点一点的用粉笔来进行描述,运用flash制作出一个动态的单调函数的模型就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去看,去听,同时还可以配上生动有趣的背景音乐以求从听觉上引起学生的注意。2)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对与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对素质教育的深化能够起到的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学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加强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目前在多媒体课件当中使用的比较多的制作软件PowerPoint、Flash、FrontPage、Excel和几何画板。PowerPoint简单易学,但是功能非常的强大,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做讲演和说明会都是必须要用到的;使用Flash能制作二维动画效果的课件;使用FrontPage能制作网页性课件;Excel电子表格在绘制函数图像方面,对于很多工科和商科的学生来说需要用到它来进行数据的处理,这些都是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有利于课堂环境的营造
在中职学校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动静结合,唱歌和教学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看到,并且能够听到,可以操作,以便能够产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作用,学生可以获得的知识更形象,让思维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来进行学习,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在教室上的整体效率。例如利用几何画板可进行图形的平移、旋转、缩放、反射操作,进行尺规作图三角函数曲线、二次曲线以及对一个任意角的三等分等问题,几乎可以做出所有的中职数学当中的函数曲线,利用这些多媒体工具来制作数学课的课件可以很好的营造课堂的气氛。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不仅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学技术,也深刻地改变了数学的教和学的方式.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学学习环境中,操作、观察、试验、猜想、发现等过程变得具体而清晰,尝试错误的成分减少,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增强,数学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数学思考更具有程序性,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并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而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利用信息技术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得以方便的呈现.使得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数学
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我校自2002年作为课题实验学校参与课题实验以来,以TI-92PLUS图形计算器作为信息技术运用的主要工具,在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方面积极进行探索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构建“多元联系表示”的数学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把握数学对象不同特征的基础上,组合不同表示法中蕴涵的信息,从而大大增加了建立数学对象不同方面联系性并把握其本质特征的机会.并积极把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互补,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元联系表示,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而在概念的概括形成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明确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意会而形成默会知识.因此我们认为图形计算器在高中数学知识形成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于2001年9月正式启动,在昆明市成立了云南省课题实验组,以实验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研究.从2001年至2003年期间,学校的研究工作在马绍文老师的积极带动下,杨仕华、鲁开红、凹婷波、梁云虹、张宇甜老师的积极参与下,组织高一年级各班的部分对
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以“数学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数学实验为主”的课题实验活动,当时的信息技术工具主要借助学校的56台电脑和TI-flash程序软件进行.通过实验,在数学实验的形式、过程方面在昆明市、云南省形成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成果.2004年,学校购进33台TI-92plus图形计算器,并成立了以王泉付校长为校课题实验组组长、杨昆华、孔德宏、汤丹为课题组成员的实验研究小组,课题组继承前面研究的成果,并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课题实验组与实验学校相结合,集体研究与个人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参加试验区的交流与研讨会议,校内每月组织一次教学计划与实施的建立,以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研讨.并积极
在教学研讨中贯彻技术的学习与提高.
在研究的方法上,通过同一个老师教的一个实验班与一个普通非实验班进行横向对比,使得有无信息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的对比,数学实验的落实程度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实验和探索.采用以自然条件下的研究为主,人为控制下的研究为辅的原则.突出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尤其注重教学中的个案研究.我们从整个研究的过程来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在对学生的技术培训中,我们首先对实验班的学生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状况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能基本掌握电脑的常识与操作,这其中男生的情况远远好于女生.而有9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除使用科学计算器来解决数学的计算问题外,对使用其它的信息技术手段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是一个空白.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灵活采取对学生“集中培训”与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培训”的方法实施技术培训.例如:对第二章“函数”的技术培训因为学生在初中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学习之前我们用了三个课时的时间对TI-92图形计算器的“代数系统、函数图象作法、数据表格、数据拟合”的使用进行培训,又用三个课时的时间对“用几何画板作动态函数的图象”的技术进行培训.而在学习第三章“数列”时,又采取当数列的基本概念讲完后,学生已经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这时再对学生进行“数列作图”等技术的培训.通过实践发现,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女生的技术学习需要老师的积极关注,学生对一些和数学有关的英语词汇能很快掌握,技术培训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尽管学生还没有学到例如“数据拟合”,但并没有影响学生对其的理解
与应用.
我们所确定的研究课题为“图形计算器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研究”以及“图形计算器在开展数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前者主要通过开展研究课的方式来进行的,首先由课题组确定授课教师,通过备课及集体备课、课例展示、交流讨论、授课、评议等环节组织了若干节研究课及课例展示.在日常教学及研究课的过程中都坚持把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和值得反思的问题在课后认真作记录,定期在课题组内对记录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借助技术如何通过“多元联系表示”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的本质.而对后者,主要是以开展、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除了带领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数学实验、以及完成这些实验所需的技术培训外,主要对数学实验进行了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开发,即把数学实验开发成一种与物理和化学实验类同的模式与步骤让学生完成,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拓展、思维锻炼与对数学本质的一次再认识.
自我校成为实验学校之一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以来,在云南省课题组负责人白涛老师的大力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在我校课题组的诸位老师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教学与科研都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表现在通过进行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在课题组老师的带动下,形成全组老师、不分老幼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认真贯彻教改精神的积极态度.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课题实验过程的专家引领得到很大的提高.其间,课题实验老师撰写了20余篇论文,有10余篇发表或者获奖,其中汤丹老师获全国“2001-2002运用TI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一等奖”;孔德宏老师获全国“2003-2004运用TI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一等奖”;孔德宏老师的论文“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漂洗中的优化用水问题”,获中国教育学
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论文评选(2003年)一等奖,这是云南省中学数学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获得的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多次在省、市、区各级培训会上对数学教师进行展示和培训.此外,我校实验班的学生在教改中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学生在进行课题实验的短时间内写出多篇运用图形计算器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及小论文.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可以在通过自己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 .外部给学生的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还可以动手操作,这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数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1.利用信息技术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数学思想更直观的呈现、更容易的表
达
案例一 在函数的定义教学中,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
一条线段MN上的点组成集合A(无限集),以这一线段为直径的半圆上的点组成集合B(无限集),集合A与集合B哪个集合的元素多?
对于以上问题,80%的学生都说集合B的元素比集合A的元素多.这时老师否定了这一结论,学生马上跟你“争论”.(学生凭直观,看到的是长短与大小)学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比较两个无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当然,中学也无需介绍这样的方法),他们自然只有将比较两个有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用到这里来.这时教师就指导学生自己在图形计算器上画出图1图中PR⊥MN.拖动点R,观察半圆上的点P与R的对应关系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恍然大悟到:这里的对应法则是线段MN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A到半圆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B的映射.这也回答了刚才的问题:不能用判定两个有限集的元素多少的方法来判定两个无限集之间的元素多少.
2.信息技术使讲授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结合,形成互补
案例二 在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感悟知识的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世界人口在二十世纪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年份(x)1930 1960 1974 1987 1999 人数(y亿)30 40
60
(1)利用图形计算器建立人口与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2)分析“人口与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式”的特点,想想应如何对指数函数下定义?
对于以上问题学生马上能利用图形计算器的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通过描点观察→选择函数→计算出函数解析式→验证合理性的过程来感悟指数函数的定义,使其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下
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时教师再问: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对参数a(a>0且a≠1)要作如此的规定.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对a取负值时的情况举反例说明.而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只要让学生对函数列出其函数对应值表(如图2),学生就首先感悟到a取负值时的“恶果”,此时学生就可以自己用反例来教育自己.而通过对函数的自动作图,学生又自然发现在a取负值时,函数的图象没有规律,这又为学生学习等比数列q < 0时的性质埋下伏笔.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教师则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1.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保持高认知水平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中,探究和猜想可以成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自己发现新命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逻辑证明的思路,从而丰富自己的数学经验,提高直觉能力和想象力,使数学的学习活动保持高认知水平.
案例三 逆映射概念的建立
在反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学生通过从“特殊现象→归纳整理→理性分析→结论得出”这一知识形成过程变得自然、流畅、深刻.下面是案例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f:A→B是集合A到B上的映射,那么集合B→A的映射一定存在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学生:有的学生在若有所思,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用计算器操作.
师:(五分钟后)同学们请发表意见.
学生甲:我们想利用一些具体函数作为背景来研究,具体方案是取一些特殊函数,利用图形计算器的“blddata”功能得出它们的对应值表得到后,把函数值y的取值转变为自变量x的值,同时把自变量x的值作为函数值y的值进行描点观察.(如图4-9)
师:通过这些得出的图象的观察,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发现有的映射存在逆映射,如图4、6、7.有的则不存在,如图5、8、9.原因正在思
考.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从图1、3、4的函数本质分析,存在逆映射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通过同学们的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分歧渐渐变小,结论慢慢清晰)“一一映射一定存在逆映射”,“单调函数一定有反函数”.
曾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使得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归纳而得出结论来实现的.这样的过程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收到良好的成效.
2.信息技术使理性思维更好的贯穿到学习活动中
案例四 在进行函数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中,对于“身高与体重的关系”的例题在人教社“信息技术整合本”及“现行本”教材中都有,而传统的教学由于手段的制约只能用待定系数法取题中所给的12组数据中的第二组和倒数第二组数据来计算身高与体重的函数解析式,对于如果用其它的两组数据会发生什么情况,是否可以用全部或多组数据进行求解,是不能给学生讲清楚的.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解决这一例题的过程完全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就可以圆满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身高与体重的函数解析式的合理性验证往往停留在一种很粗糙的状态中(如图10),这就是用眼睛观察身高与体重的对应值点与所求函数
解析式图象的靠近程度,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所应该做的就是及时向学生提出:“函数解析式的合理性是否可以通过数据来说明?”这时的教学活动片断如下:
学生活动:用身高与体重函数解析式通过计算器计算身高的函数值,据此发现实际数据与计
算数据的绝对误差.(如图11)
教师活动:积极肯定学生对这一数学模型的评价理念的转变.又适时向学生提出:“现在误差值有了,如何说明现在用全部数据得到的函数模型与选取两组、三组、等等数据值得到的函数解析式相比较下的优劣呢?
学生活动:用计算器分别选取各自认为的数据进行计算、然后进行误差分析、通过数据的比较来说明问题.如图12-13是分别选取两组、五组数据时的误差分析情况.
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发现,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用数学模型的解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解的过程,以及用数字理性的解决数学模型的合理性验证问题,充分体现信息
技术支持下的高水平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把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互补,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
面
案例五 函数图象的变换过程一定要落实到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变化上
提出问题: 你能解决函数与的图象关系吗?(信息技术整合本高一(上)2.7例题)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分为三个层次,体现出不同的思维层次与认知水
平.
学生活动一:分别画出函数与的图象进行观察,而效果却是采用这种方法去探究的大部分学生看着得到的图象觉得很茫然,不明所以.(如图14)主要原因是在图象靠近渐近线的部
分学生看不到有平移的现象.
学生活动二:运用图形计算器的“blddata”功能收集函数的x与y的值,这时在数据表格中有的学生将x的所有值都加上2,也有的学生减去2(如图15),然后用“x+2”或“x-2”的值与y的值分别得到其散点图,这时经过与函数的实际图象(如图16)进行对比后学
生终于发现图象的变化规律.
这时教师又提出问题:为什么将图象上的所有点的横坐标都减去2,而纵坐标不变得到的图象会是的图象呢?学生经过集体讨论后,图象平移的本质渐渐清晰起来,从而完成了对知识的构建.
学生活动三:利用几何画板对上述过程所形成的结论进行验证,如图17.
(三)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插上“翅膀”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尽管数学实验教学早已有人提出,过去,基于技术条件和课堂条件难于实现,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占领着主流地位.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最为有利的基础.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对数学实验这个全新的栏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并在实验的过程、操作和效果上进行探索、总结.得出的初步结论如下:
数学实验过程一般地可分为六个阶段:
1.课前预习:实验前派发实验报告表,要求学生事前了解实验目的和预习实验所需的必备
知识.
2.实验设计: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并实施一定的实验步骤,清晰地表达问题、体验问题和
理解问题.
3.观察、分析与思考: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和思考问题的结果.
4.发现或猜想: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提出假设、猜想.
5.适当性检验:在新的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或猜想的适当性和普遍性.
6.完成实验报告表 .
案例六 怎样烧开水最快最省煤气
1.实验目的:建立煤气流量和烧开一壶水所需的时间及用气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解决
怎样烧开水最快最省煤气的问题.
2.实验过程:
(1)在家庭使用的电子打火煤气灶,发现当关着煤气的时候,煤气旋钮(以下简称旋钮)的位置为竖置方向,我们把这个位置定为0°,煤气开到最大时,位置为90°(以0°位置作起始边,旋钮和起始边的夹角).我们在0-90°中间平均分成五等份,代表不同的煤气流量,它们分别是18°,36°,54°,72°,90°,如图18.
(2)记录数据:在这5个位置上,分别以烧开一壶水为标准,记录所需的时间和所用的煤
气量.(表1)
(3)处理数据:根据旋钮位置,以及煤开一壶水所需时间(用S表示)、所用煤气量(用V表示),我们可以算出不同旋钮位置所代表的煤气流量(用L表示).结果如下:L=V/S.(表
2)
将表2的数据输入图形计算器,应用图形计算器的数据拟合功能可以得到时间及用气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应用图形计算器的求函数最值的功能可以得到结果.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发现的能力.但当前的考试仍然以笔试为主,信息技术在考试中的应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研究考试如何考察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能力,或者可以让图形计算器进考场,发挥它的考试功能,这一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二)如何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切实理解、熟练掌握与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威力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控制最适当的平衡度.我们在数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严格的推量和证明.而信息技术所能解决的实验和测量总存在误差,因而实验决不能代替逻辑证明,但是逻辑证明的方法可以由实验发现.数学实验只能提出一些猜想或假设,演设能力的训练、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以及逻辑证明程序和方法的学习,还需通过实验以外的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只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决不要以实验教学代替演译、推理、证明
和练习的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构建动场,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效利用多媒体构建动场,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践, 深入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去, 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促进知识的内化。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教材中很多重点难点知识,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些事物和现象、情境以及变化过程等, 只是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和演示, 学生理解接受起来往往难度很大、困难很大。如果我们通过构建动场、设计场景来从不同的侧面展示这些问题, 学生就可能比较轻松地获取这些知识。如物体的轴对称、抛物线的平移、三维视图、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等,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地展现出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地、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知识,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减小了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问题的难度。例如, 讲图形的对称时, 只根据概念来描述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很难让学生对其实质加以认识, 但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的例子, 如蝴蝶扇动的翅膀、一开一合的大门、转动的风车……如此一来, 学生豁然开朗, 不用太多的语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有效地增大课堂密度
合理地利用多媒体, 可有效地将知识进行串联和并联, 可有效地将视频、片段、网页等巧妙地引入课堂, 大大节省了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时间, 让每一节数学课紧凑而又有节奏, 加大课堂容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一来还有一系列的教学优点:教师可以在课下准备充足, 以备课上之需, 而在课堂上可以用多媒体弥补一系列教学活动带来的时间空隙, 帮助学生开拓知识面, 多角度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出很多时间, 加入一些必要的精选练习题, 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并能进一步提升难度,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尤其在复习课中, 利用多媒体容量大、操作方便等优点, 便于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 形成知识框架, 省去了大量板书的时间, 而且屏幕上完整的框架清晰可见, 比我们在黑板上的局部板书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条理化的知识体系, 此外还能加入全面的相关的训练题, 达到讲练结合, 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有效的实现分层教学
利用信息化教学可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事干,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选择自身任务。任何一个教学班的学生都存在着知识和能力的层次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 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例题设置、课堂练习等, 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合理分层。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根据目标及题目的难易将课堂和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如此一来, 师生关系融洽了,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自信心更强了, 两极分化也不再那么明显了。同时,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 更有助于老师进行补偿教育。教师将补偿教育的内容呈现在多媒体上, 设立学习小组, 一天一练, 一天一检。
我校通过开展农村信息技术资源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氛围以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
通过农村信息技术资源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应用,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实验操作、总结评估等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多次面向全校开设公开课、示范课、比武课、观摩课,受到领导及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部分教师掌握了有效运用农远工程资源的操作技术并达到一定水平。课题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应用农远工程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积极合作,集众人之所长,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
同时为激发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农村小学数学的信息化课题研究实施,促使他们大胆实践、敏于反思、自主开发,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选择综合素质强的教师担任组长,各年级根据本年级的学生的实际,制定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并组织、指导、参与实施并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
2.建议年级组、集体备课组,对象为同年级数学任课教师,要求做到齐心协力、人人参与,共同协作课题组搞好综合实践活动,并把此项工作列入教师的课时总量。
3.为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我们把该课题研究列入教学常规检查当中。
二、学生学习效率、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我们课题组将农村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整合,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改善了学习习惯,提高了信息素养,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小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尊重小学生的基本学习体验,尊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化抽象、晦涩的数学原理、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为具体、直观、浅显的形象,通过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建构等学习方式,自然达成新课程改革所规定的“三维目标”,从而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有数学科学的训练,也有数学人文思想的熏陶,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读取方便、知识丰富、传播及时等特性,促进数学教育形式的改革,丰富数学教学活动,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创造平等、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张扬。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爱好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数学课堂条理更清昕、结构更严谨,重难点更突出
在以往的“粉笔、黑板”教学,尤其是在农村,往往会出现“讲了前面,忘了后面”的情况,整堂课下来,条理不清昕,重难点不突出。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后,教师课前根可据教学的需要,把有关教学内容在前后顺序、重点难点、动与静、快与慢、整体与部分之间进行自我控制、链接转换,突出重点难点,使平时非常难以讲授的内容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接受,显示出巨大生命力。
四、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优于生活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教学五年级 “数学活动课”一节时,播放师生游“三星堆博物馆”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20元,学生票每张8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5元。问: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所需即所学,有效即有价,恰当地选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最大功效,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性】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07-06
信息化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09-23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05-30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11-13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7-26
浅议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10-3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06-20
浅谈多媒体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06-26
微课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初探09-18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