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思考论文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思考论文(精选7篇)

浅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思考论文 篇1

浅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认识

文/邱武奎

摘 要:微时代已悄然而至,逐渐地改变并微化了阅读以及学习方式的习惯。在微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微课程是一种符合认知负荷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逐步整合到各种学科实际教学当中去。对微课概念的演变及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整合微课之后的一些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可改善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时代;微课;信息技术

一、微课概念的演变及其特点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然而,微课程是什么?它有没有统一规范的概念等一系列的疑问,为此本文将先对微课程概念的演变进行梳理和简单的总结。

1.微课程在国外的发展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所提出的60秒钟的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简称OML)。,微课这个名词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一分钟学者戴维・彭罗斯提出,并且给出了较新的富有讨论性的微课程概念。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既可以作为一种进行知识挖掘的工具,又可以作为知识脉冲。

2.微课程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的微课程的发展起源于电化教育,早期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幻灯、无声电影、录音、电视和录像等,并且有一段狂热时期使用这些媒体技术制作了一大批以T为存储单位具有教学性差、视频质量差、效率低等显着缺点的教学电视节目。这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电视教材不能进入课堂。

在我国,首次关注并提出微课程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的胡铁生,他在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的定义,他的最新版的关于微课的定义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在国内教育技术界出现了几位较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分别以他们各自的专业视觉诠释他们对微课的理解:华师的焦建利教授撰写了一篇文章《微课及其应用》,该文给出的微课定义比较具体清晰,其目标是以讲解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达到学习要求,组织表现形式的核心特点是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播放;南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张一春教授对微课的理解是使学习者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达到最佳效果,从而通过载体流媒体形式展示简短、完整的且经过精心设计的某个知识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活动。

3.微课的特点

通过对有关专家对微课的诠释,基于认知负荷理论(CLT)理解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认真分析和整理,可以发现微课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时间短暂性,()一段教学微课程视频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符合心理学上有关人的注意力规律。

(2)目的明确性,仅就为某一知识点的讲解,教学内容精简。

(3)呈现形式多样性,可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采用不同媒体来呈现,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的单一性。

(4)共享性,精心制作好的教学微课程可以多人重复学习使用。

(5)资源占有率少及重复性,微课视频及配套资源容量一般只占几十兆左右,视频支持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多样不受限制。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展情况

1.信息技术与微课之间的关联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它通过教师直观的讲解及简单的`演示,然后通过学生的自我操作练习来掌握技能。信息技术课程在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1)基础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将为学生今后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基础铺垫。

(2)发展性:信息技术课程起步晚,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总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3)实践性:操作与知识和过程与结果两大块并重。

信息技术课堂是由若干个短小精悍的微课学习环节组合在一起的,如能将其中的教学环节制作成微课的话,学生就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弥补个性差异、查漏补缺的目的。

微课是以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较好地符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所强调的语言、空间、音乐等智能的培养和发展。

2.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逐步规范了,各省纷纷以各自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出台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纲要文件,比如,《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修订)》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但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微课建设方面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或教师对微课、翻转课堂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造成错误的盲目实践。

(2)面向的教学对象模糊,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3)对微课的本质认识不清,与传统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相混淆。

(4)在设置教学环节时不规范。

(5)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拍摄效果差。

3.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优势

胡铁生老师曾提出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6+1”来解释:即1个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配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教育资源的手段。尤其是对融合微课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节约时间,对某些简单的操作不重复教学,从而改善或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巩固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01.

浅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思考论文 篇2

一、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变传统数学为趣味数学

新课标提出, 数学要贴近生活,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因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身边的事物, 生活中的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 使问题变得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使枯燥的数学变成我们身边的实例, 把数学变成趣味数学、生活数学, 让数学走出象牙塔, 让知识不再高高在上, 切切实实成为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例如,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利用Flash动画演示小动物乘坐装有各种轮子的小车的情景, 学生发现:小动物在乘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车轮的小车时, 上下颠簸、惊恐万分, 而在乘坐圆形车轮的小车时, 则平稳舒服, 怡然自得。那么,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圆有什么特点呢?这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一个个大问号, 大大激发起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认识世界探求数学奥秘的强烈愿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 使教材“活”起来, 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 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 激发学生创新。

二、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知识不是财富, 会使用能运用的知识才是财富。基于这一思考, 我有意识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 把数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生活中,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 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一课中,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此, 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 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 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 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 交流自己的作品。这使学生想象能力尽情发挥,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轻而易举达成教学目标。

三、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所以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人们常说, 智育不合格是次品, 体育不合格是废品, 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 是定时炸弹。所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素质教育是当前新课改的热门话题, 也是现代教学的必然选择。数学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 首先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 激励学生对数学等学科规律的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 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以及与自然科学有关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 增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教师要经常用多媒体介绍陈景润、华罗庚、谷超豪等巨星泰斗在勇攀科学高峰中那种不畏艰难困苦、锲而不舍的精神, 让学生知道任何事情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必须以艰苦奋斗为前提条件。知识不是财富, 会使用知识才能创造财富, 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 求真务实, 勇于探索的精神, 使他们敢于质疑, 敢为天下先, 敢于向权威挑战。既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常言道, 团结就是力量。现代社会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 都离不开团队合作。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 任何事业的成功, 都必须有良好的合作,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的智慧, 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 发挥团队精神, 所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是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数学教学, 课堂练习少、训练少、互动少, 一节课来来回回就是讲解几道题, 学生们一个个孤军奋战、单打独斗, 费时费力, 结果忙了老师, 累了学生, 家长不满意, 学校不满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之后, 就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 做到高密度大强度的知识传授, 超大信息量的课程, 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速度快容量大交互强的字、图、形声、光、电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应接不暇, 使他们团结一心, 攻坚克难, 及时提出问题, 集体分析问题, 共同解决问题, 让优秀生能吃饱, 中等生吃好, “学困生”也能有所收获。大家共同进步, 众人划桨开大船, 团结的集体就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总之,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知识, 扩大了容量, 更重要的是我们落后的农村小学也实现了与城市先进学校的资源共享, 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同时解放了教师, 幸福了学生, 教师实现了传道、授业和解惑, 学生收获了知识、能力和觉悟, 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使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这意味着在知识经济时代, 多媒体教学将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因此, 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整合是我们教师必须面对的, 不容回避的现实和必备的能力, 因为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命, 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信息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堂结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4-0038-02

结课,是课堂教学进程发展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经过近40分钟的高强度学习,普遍出现疲惫状态。因此,结课作为一个教学阶段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学生最容易出现课堂问题的阶段,也是教师最难调控课堂教学时间的阶段。

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课堂结尾,出现结尾设计简单、教学随意性大的现象。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许多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并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为例,总结了几种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方式,希望能帮助信息技术教师提高结课的能力。

一、呼应式结尾

呼应式结尾是指一堂课前后呼应式的结局,这样的收尾往往能回应课堂导入部分或课中埋下的伏笔,使整堂课完整和谐,既解决了疑问,又巧妙地突破了难点和关键点,使学生能对知识形成一种系统的概念。用这种处理方式评价一堂课时,要关注到课堂的连贯性、首尾连接怎样,有无前后呼应,是否有因有果,是否产生了浑为一体的效果。

例如,在上册第1课《认识计算机》的实际教学中,在导入的时候,教师提问:①同学们,你们见过计算机吗?②每台计算机都有许多配件组成,这些配件你们都认识吗?都能说出它的名称及作用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它们……在结尾的时候,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计算机的主要配件,知道一台计算机至少要有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这四个配件组成,其他的配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计算机。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巧妙地回应前面提出的问题和任务,使课堂更完整、目的性更强。

二、归纳式结尾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往往更注重实际操作步骤的练习,而忽略了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这不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巩固,很容易产生学后思绪凌乱的现象。所以,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归纳梳理,使其井然有序、系统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口述的方式进行总结,还可以利用提纲和直观形象的结构图进行整理,当然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归纳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会有豁然开朗、学有所获之感。

在实践中,一般运用在理论课的结尾,留几分钟时间对本节课进行简明扼要有条理的小结,回忆操作过程,归纳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例如,通过提纲、口述和图示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电子邮件的知识以及多媒体基础知识的讲解等。当然这样的结尾如果设计得生动、有趣,也能在操作性较强的课堂上取得极佳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口述总结时,语言一定要少而精,不是对课堂内容的机械重复和原样照搬,而是画龙点睛和提炼精华,要紧扣当堂课的教学中心,字字千金、干净利索地结束全课。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回忆效果,让其产生既清晰完整又主题鲜明的印象。

三、承上启下式结尾

这种结尾方式是通过合理设置悬念问题,巧妙地将本节课和下节课的知识点衔接起来,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能激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来对下节课的任务作进一步的钻研和继续探究。通过这样的质疑收尾处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想马上实践探究的迫切需要,为下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信息技术》下册第17课《初识博客》的教学结课中,教师提问:①同学们,你们看了许多同学的博客,有什么感想呢?②下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博客”。

这样的结尾,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跃跃欲试,对真知积极探寻。

四、评价式结尾

信息技术课大多数为动手操作课,多为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经常需要学生当场完成任务作品。在结束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对学生总体较好的作品给以赞许,指出闪光点和可借鉴点在何处,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不够好的作品也要有针对性地点评,对不足之处或共同存在的现象进行评价,但是也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可取之处,进一步鼓励学生。

例如, 在下册第7课《美化文章》这节课结尾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作品,有意选取了2~3份作品作赏析,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评价出其中有的作品是美观的,但有的作品却比较单调、枯燥,之后大家出谋划策,以便下节课进一步完善,如改进排版样式、色彩搭配等。当然教师也要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指出值得学习的地方,如素材选取得当、有自己的设计风格等,鼓励学生学会学习,共同进步。

这样的收尾处理,会将整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展现,在教师和同学们和谐的评价声中成长。

五、疑问式结尾

没有“扎口”的课未必不是好课。平时我们注重课的结尾,认为有了完整的结尾课堂才算完整,但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课堂延伸拓展到课外,将知识活学活用。即注重鼓励学生质疑和释疑的态度,注重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在课堂结尾时留下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探究解决。

例如:在第18课《网络文明小公民》教学结尾中,教师留给学生一个任务:请同学们总结自己在平时的上网过程中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这样的收尾处理,能加大课内课外的联系,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真正的学以致用,更好地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生活和学习,并感受其魅力所在。

当然,结课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绝妙精彩的结课是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完美的结合。结课的方式运用得好,不仅可以归结全篇,深化题旨,而且可以巧布悬念,使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收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并进行结课的组织方式的学习与研究,不断地总结、创造与运用课堂结课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耀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8.

[2]韩玉珍.课近尾声师不怠,铃声虽响意犹存[J].信息技术教育,2006,(9).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相对小学生来说,一星期一次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游,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创设情景,积极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

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3、学科整合,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在《初识PowerPoint》时,可以播放其他学科教师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可以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上,从而产生要学好PowerPoint的想法。再如在《信息的下载》伊始,我结合语文课中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播放有关维也纳的文字、图片的PowerPoint的幻灯片,再结合数学课中的《年月日》播放有关年月日知识的电子报刊,学生通过观看,了解了学习信息下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想学的感情。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够唤起学生原始的学习动机,不要教师进行过多的激励,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学习。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一定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英特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更加要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在教《规范使用计算机》时,教育学生要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应负责任地规范使用计算机;教育学生要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教育学生要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黑客”。在教《遨游英特网》时,学生面对浩瀚如烟、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教育学生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进网吧,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浅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思考论文 篇5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走进了学校课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让学生高效的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是每位教师关注的。从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几个方面入手可以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 教学

近年来,在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的小学普遍都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信息技术课由于其特有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特点,深受小学生欢迎。作为一门新学科,信息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但是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容易被游戏等非学习因素诱惑,致使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处于无序、无效状态。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我们来说,利用现有条件构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这一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

只有关注课前准备,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尤为突出。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实践操作,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都要依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特别是对于农村小学而言,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三年级学生是起步年级,可以说还是一张白纸,教师应该扶的多一些,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因为一年的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应当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教师也可以有多种教法。五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当适当放手,鼓励学生自学。具体到一个班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的差异,教师也要有针对性的准备,多关心指导掌握慢的学生。

2、注意教材内容的编排。

如三年级用电脑画画这个单元,是一个系列的学习。《小伙伴的作品》是欣赏网上同龄人的作品,欣赏他们的作品,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当然也可以说说存在的不足,《小树苗快快长大》接着是认识画画软件,了解打开方法,认识画画软件打开后的界面,能使用工具箱里工具,初步学会用这个软件来画。在接下来的几课中,让学生学会保存自己所画的作品,打开自己所画的作品,修改自己所画的作品,使用合适的命令,使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在些基础上,还要学会设置为桌面背景,打印自己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系列的学习,老师要在弄清前后的联系,有的放矢地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合理利用乡土资源。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改革,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四年级上小小编辑这一单元中,其中有三课分别是

一、在word中插入图片,二、将多篇word文档复制、粘贴到一张word上,并进行保存,三、在制作的小报中插入艺术字,使小报更加完美。这一个系列的学习,借助杭州西湖的美景作为学习的媒介,作为农村小学的孩子,学生基本上没有去过杭州,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作为一个山区的孩子,对于山的了解认识更加多。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收集和整理山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小报制作,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4、课前的几项常规的检查。

为了确保课堂的顺利进行,应在课前进行检查,检查教室中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是否完好;给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完整,是不是每台电脑上都得到了材料;如果这堂上用到了新的软件,应检查软件安装,对学生应用软件进行必要的调试。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

课堂导入激发学习热情,曾经听了一位老师的课《花香满园》,他的新课的导入非常有意思,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先播放一段魔术的一变多的录像,暗示了魔术的神奇力量,接着出示了一张花香满园的画,并告诉同学们自己也能当回魔术师,把花的种子变成很多的花。此时,学生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都有了跃跃欲试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学习今天的知识了。因此,良好的新课导入,课也成功了一大半。新课导入,体现了生活性、趣味性和挑战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

1、兴趣导学──寓教于乐,快乐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培养兴趣开始。

小学生的最主要的心理特点是是好玩、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可适度地引入游戏,让学生爱学、好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学校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不经过刻苦练习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成果。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许多专业名词术语和学科理论知识,以及鼠标定位练习、指法的练习等操作连不少成年人也都觉得枯燥乏味。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让小学生当当学习专业理论、练习指法的话,他们很快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假如强迫学生单一练习,则更会挫伤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小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充分利用电脑独具的人机交互性和媒体的多样性特点,在“学中玩,玩中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譬如,教师可利用“连连看游戏”、“美女换衣服”等网络FLASH游戏练鼠标,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摘苹果”、“警察抓小偷”、“小青蛙过河”等游戏让学生练打字速度.当然教师还可通过比一比谁的成绩最好等活动,组织学生在“记事本”和“写字板”中输入本学期的英语单词和语文生字进行联系输入英文和中文的练习。让学生从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感知,从感知中获得兴趣,获取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样枯燥的教学行为就变成了学生主动的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2、语言激励──发展潜能,建立自信。

新课程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生为本,平等交往,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激励,能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验证明,语言激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在课堂教学教师中应激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农村地区学生家庭电脑普及率低,因此平时接触和使用电脑的机会很少,学生仅能每周安排一节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才有机会接触使用电脑,由于使用电脑的机会少,学生实际操作不多,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不敢放手去操作或者乱操作,这时教师的激励就显得更加重要。教师要很好地落实尊重学生、平等交往的新课程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体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的语言激励也非常重要。

学生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假如教师运用“你真笨,这么简单的也不会”的批评语言。这样的语言在课堂上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时候,教师运用“你行的,慢慢想想操作的步骤”这样的话既能够避免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多采用正面的激励性的语言,多多鼓励学生去尝试操作,尽量帮助学生消除害怕的心理,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学习。

3、任务驱动──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游戏学习内容是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而获得结论的。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尤其是计算机具有及时反馈功能,这就给学生进行尝试探索性学习更是提供了得有利的有利条件。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一个有明确目的的任务驱动之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索活动去“发现”新知识,同时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来培养了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比如在“画图”软件的教学,“画图”软件提供了简单在计算机上画画的友好环境,而且简单易学,十分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采取传统讲解方法,可以先呈现各种各样美丽的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组成,再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尝试操作,在画图形的过程中学生也就掌握各种工具的用法和画图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进一层任务──自己设计“校园”。在画图中,学生根据不同的要求就会选择适合的工具,教师给学生更多的精力自主探索,创新领悟画图软件的各种工具的用法。这种方法比以往学生跟着

老师一步一步操作的效果要好上百倍!这种教学方法做到了学生主体尝试真正做到了减负、高效。

4、互帮互助──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如何处理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问题,是当今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热点。其实,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可利用资源,教师要有理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好的同学来充当教师的“小帮手”、学生的“小老师”,这种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能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已经掌握知识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进行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的能力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困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伙伴教学”形式的实行,可以大大缓解教师单独指导学生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确定。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告知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生作为“伙伴教师”,协助教师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这种“伙伴教学”的展开,教师并没有失去主导作用,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学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帮互助的学习中增进了彼此的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5、生为主体──精讲多练,注重实践。

精讲多练就是指教师多给学生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操作练习,学生很自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如在教学“文字输入”内容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输入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中文文字输入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文字输入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

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归结原因,不能进行盲打等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教学指法综合练习后,再提出了操作具体要求和技巧,让学生接受挑战,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使学生在不断的自主的操作实践中获取良好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

1、课堂作品的展示。

时间要充分,要得到保证。在作品展示过程中,可以是老师进行优缺点的点评,也可以让学生互相点评,先在整体上对作品进行点评,说说好的地方,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也可以说说存在的不足。长此以往进行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品评能力,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欣赏的品味。当然还可以办成展览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参观作品,进行民主投票;或者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评议的基础上,推荐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全班性的展示,并让优秀者说说感言。我想,只要能成功举办作品的展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会越来越深厚。

2、发现好的应予以及时正强化。

教师口头表扬应该及时,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学生同伴的表扬,掌声表扬,能正确操作的学生,而且是最早完成的学生,可以在全班同学前进行演示操作;在课堂上,给做的好的同学颁发了 小奖状。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在以后的信息技术课中,真正使四十分钟的能量得以充分体现,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孔祥田 李兴保《现代教育技术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2] 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浅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思考论文 篇6

【摘 要】: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改革、发展和当前形势的需要。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能够提供给学生理想的教学环境。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呢?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呢?本文从信息技术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法等方面,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有机的整合,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方式;情境;教学方式;学习兴趣

一、绪论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抽象性、逻辑性强的重要科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在信息技术加入之后,它可以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使学生变得乐学、善学。而通过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更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从中可以看出,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程领域,我们是不是要采取“大力探究开发”的策略呢?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里面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时代活水,信息技术里面蕴藏的教学资源更是浩瀚如海。通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老师的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的局限性。充分展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的全新视野,全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改变传统的记忆式的学习方式,提倡新课程所

第1 页

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具体改变呢?

1.创设互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互动,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环境中主动、自觉、自主的学习。

2.创设交流情境,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许多独创性的方法都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创造性人才通过相互交往成为独立的人。阐述、争辩、议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创设多种形式的交流情境: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同桌合作、人机合作等,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动、学会分享,从不同角度理解、思考问题,养成学会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力

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生动逼真的画面,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这样就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了不少的办法:或是绘声绘色,或是亦歌亦舞,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等。但这些方法难免手段单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随时开放,教学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得小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为教师的教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分析

(一)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突出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信息化、数字化,多媒体应用使现在教育技术进入了多媒体时代,它使得教育技术似乎又回到了视听时代,然而,多媒体时代的第2 页

视听教学却是那么完美地结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触觉也将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大大提高什么人的学习效率,是学习者信息的接受通道更加多元化,效果更加理想。

超问题的应用使得学习资料更加贴近认的联想思维模式,促进了思维过程更加顺畅和全面。而交互的应用—也别是触摸式的交互应用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度大大提高,使得学习者更深度地沉浸在学习中,主动地于学习内容进行交互,获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快乐体验,一旦这种感受被强化,学习者就会喜欢上学习,从而使学习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一方面,随着大容量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光盘存储量大大增加,同时,电脑硬盘和U盘的容量也在快速的增加,因此就很容易携带和存储大量教学信息,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网络的应用使得信息的获取也变得异常容易,而且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几乎只要你想得到的信息,网络上都可以帮你提供。这也使得信息被教师垄断的状况发生了极大的逆转,教师已不再是几乎唯一的权威,学习者经常掌握着差异化的信息,教师的权威被打破,它在挑战者传统的师生关系。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学习资料的智能化程度在不断地提高,优秀的教学系统能适应的诊断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而作出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从教学实践层面上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可能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日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因而我认为,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师组织、知道和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有机集合。

2.小学数学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信息技术带动了教育从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它与

第3 页

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整体的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这些素材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四、解决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

2.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运用多媒体,可以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第4 页

4.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五、结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声像同步、能静能动、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目前,教师们都在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有机结合,小学数学课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也使得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使得教学效果比以往更好。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改善我们的教学手段。我们还应当看清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必然趋势,更新学生的学习喜爱方法,优化教学评价。

在新课改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不能急功近利,完全否定了传统教

第5 页

学方法,也不能排斥现代信息技术,不愿学习,使用它们。相信通过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地不断实践和探索,让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不断得到优化,能让学生们在图、文、声并茂,真正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思考论文 篇7

1.1 信息化应用多

我国环境检测信息建设为环境检测部门进行许多业务都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例如:某县城的环境监测站在进行设备与系统配套时就要用到半自动化或者自动化系统, 不同的管理部门也需要不同的管理系统, 环境检测部门需要环境检测系统, 化学分析室需要相应的数据处理系统。如果环境检测单位的相关人员在进行环境检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 每个部门都根据自身部门的需要都建立相配套的系统, 就会造成每个部门的数据出现孤立的情况, 不能实现自动共享, 许多关键的数据就需要相关人员进行人工传导。这样, 一方面会产生较大误差, 另一方面会增加工作量。最后很容易造成许多决策工具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1.2 业务需求复杂导致系统失衡

许多项目在进行的过程中, 都需要对项目的内外建设环境进行了解,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 但是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有的部门对业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往往只是独立地根据部门的需要进行环境检测信息化的建设, 这样很容易使部门工作人员走入误区, 造成信息化建设与自身业务发展不配套, 在进行综合处理时出现问题, 还需要依赖其他的信息来将数据进行交换。这样一方面浪费了人力财力, 另一方面还容易使整个信息系统出现结构失衡的现象, 稳定性能差并且维护成本高的情况, 难以建设所需的系统。

1.3 项目进度极易延期

在项目建设开工之后, 监测部门在管理时往往也存在问题, 造成项目建设缓慢。有些环境检测站都是委托其他的开发商来对项目进行开发管理。在项目开工之前, 环境检测站往往对项目具体的情况不能够准确把握与描述, 造成项目的范围难以确定。在项目建设开始后, 很容易造成行业发展与系统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 从而造成项目延期的情况出现。

2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建设初期做好整体规划

设计人员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之前, 就要考虑到系统运行的整体性, 做好整体规划。每一类的信息系统都有其目的性, 环境监测站所需要的信息化只是将其特定的需求信息化。所以建设初期做好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对于环境监测信息化的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加强项目变更的控制

在进行环境监测信息化项目建设时, 一定会出现设计与建设矛盾的情况。对于符合使用需求并且变更后不影响项目总进度的要求, 可以将项目建设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对项目建设有重大影响, 就要慎重考虑, 需要通过专家的论证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另外, 要集中精力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 并在后续项目实施中将其他问题进行完善。

2.3 重视项目进度的管理

项目进度的快慢直接关系着监测站后续工作开展, 所以信息化项目建设需要引起监测站的高度重视, 并且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专业技术人员与部门领导进行及时的沟通, 让领导意识到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这样才有利于顺利地保证项目进度。检测站的技术人员在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地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 保证问题的顺利解决。

2.4 加强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每一个环境检测部门都非常重要, 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关系着检测部门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国内很多监测站都没有相应的项目管理人员。监测站可以寻找一个具有相应技术背景, 懂业务与管理的项目经理加入到项目团队之中, 来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督和管理。若项目较大, 可以寻找一个管理团队, 确保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

3 结论

由上可得,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 各地的环境检测单位要引起先进的项目管理办法, 并且采用科学的手段来处理好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从而来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 环境监测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继强, 陈惠珍, 陈静文, 张亮, 李宁.环境卫生监督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1 (07) .

[2]张保森, 肖红, 慎镛健.构建环境监测业务网络化管理系统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06 (05) .

[3]况昶, 程声通, 谢卫, 苏保林, 高诚铁, 郑兴毅.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环境科学学报.1999 (04) .

[4]董圆媛.环境监测现代化体系建设下的监测仪器设备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 (18) .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计划下一篇:梦想的雪花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