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精选8篇)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1

“生命化课堂”实验研究要求之一是坚持互动性原则,即通过语言、问题、活动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媒体互动、学生与环境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动”起来,进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各种感官,接受声、光、实物等多种刺激,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复杂的联系,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单,大大降低课程难度,让学生乐于学习,轻松学习。现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介绍一下:

一、视频导入,感官刺激,把学生“吸”起来

“生命化课堂”倡导在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探究欲望。以往的教学教师只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或现象提出质疑,枯燥乏味,渠道单一,往往还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而多媒体组合这种方式则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创设多种问题情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突破了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直观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情,使信息通道无限的延伸和扩展。例如:《急救》这节课,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急救常识并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认识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对人的日常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呢?没有经历过紧急事发现场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信息技术就帮助我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网络收集,我选择了一段“新闻”视频导入——一个车祸的事发现场。当学生听到刺耳的紧急刹车声和司机声嘶力竭的求救声,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着货车司机被挤在车里命垂一线的危机时刻,在座的学生无不惊慌失措,七嘴八舌的献计献策,有的学生还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寻找办法,相信这时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饥渴”程度也已达到了极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良好开端的一堂课,才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或发人深省,或悬念重重的视频导入,就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它能让课堂一下子“热”了起来,让学生一下子被“吸”了起来,进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二、动画剖析,难点突破,让内容“动”起来

初中生的思维认识处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对新知识还依赖于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而获取知识的阶段。而生物学科中的很多规律是抽象的,也往往是学习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在观察时,无法看到这些规律的变化和事物的演变,不利于教学。如:“光合作用”,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往往经过老师多次反复的讲解和模拟演示之后,学生仍然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欢快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以及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对于初中生物学中很多无法用语言叙述清楚,且又不能提供真实事例展示在学生面前的生理作用或生命现象,我们都可以借助于电教手段,通过类比、模拟的方法建立一个声、光、色、形于一体的形象化模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而实验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三、课堂内外,完美结合,让情感教育“丰富”起来

“生命化课堂”倡导: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但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及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利用多媒体,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欣赏力、观察力,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例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节,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人类的家园》,当学生看到西部大草原因为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而逐渐演变成沙漠,导致许多无辜的生灵无家可归、危在旦夕时,整个课堂安静了,同学们的眼睛也湿润了。这时,教师无需再有过多的言语,相信每一位学生内心的感触也是深刻的。而在这一课结尾,我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威海的宣传片,从屏幕中学生亲眼目睹了人们为创建文明、卫生城市而做的诸多努力,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前后对比,无疑给学生巨大的震撼,当学生从屏幕中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竟然这么美好、和谐和充满魅力时,无不为之惊叹,无不为之自豪!

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空白与无奈的,语言总显得那样乏味与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视频,就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影像,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爱护环境,势在必行”,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一、认识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的可能性

1. 信息技术的特点: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得以切身的体会。

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活动的交互化: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 而且受各种互动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生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其余如共享、动态、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2. 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

生物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基本内容就是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时代, 生物教学必然有其特殊的特点。

认识问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化度和广度不再限制于书本,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对问题最全面的认识。

分析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门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分析。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将会面临变革。

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生物规律以后就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相互协作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可在认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整合, 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 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 为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化、终生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肯定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的优越性

1. 课堂容量大

对于讲究动手能力的生物课程来说, 信息技术的运用, 能增大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不但耗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也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如果借助计算机教学, 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 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充实直观内容, 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 能够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 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 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丰富表现手段, 突出教学重点。

3. 增强交互性

交互性是信息技术运用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 也是信息技术运用的核心。信息技术的运用, 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 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 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 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4.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性刺激信息, 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 同时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应紧扣教学内容

教学课件一般要求整洁、美观、大方, 避免华而不实或哗众取宠。本人在刚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时, 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课件, 为吸引学生注意力, 我在每个标题后加上悦耳的风铃声, 配有翩翩起舞的蝴蝶, 在反馈习题中加上从网上下载的卡通人物。课堂热热闹闹, 眼花缭乱, 但学生的注意力却被风铃声、蝴蝶和卡通人物分散了, 课堂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却被抛之脑后。这样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而且画蛇添足, 错把点缀当主流。

2.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只有使多媒体课件所载的生物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嵌合, 多媒体的功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但不少老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盲目增加课堂容量, 加快教学进程。在繁忙的教学进程中, 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学生应接不暇, 只会跟着屏幕跑, 难以有阅读、思考、体验、反馈的机会。这样, 怎谈得上对课堂所学知识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呢?

3.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学表明:教材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培养道德品质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都编入了“程序”, 上课时, 只需击键, 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有时忘了击键, 就出现图文展示和讲解内容不一的情况, 出现教师完全被课件牵着走的情况, 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计算机课件要融入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 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细腻的教师与学生彼此交流的过程, 尤其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分依赖课件,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会形成计算机单调操作, 而导致对学生思维、智力等发展的不利影响, 影响教学效果。

4.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应注重学生参与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3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物教学情景

互联网上最丰富的资源是文字和图片,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网上搜索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及动植物趣事,为学生提供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如在备《遗传病与优生学》的课时,从网上搜索到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课堂上,当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姑表亲、亲上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等学生讨论分析后,再给学生讲述近亲结婚到底有多大危害。媒体屏幕显示:19世纪皇家病——血友病,维多利亚女王基因突变,她的一个儿子三个外孙患有该病,两个女儿三个外孙女是该病基因携带者;真是无独有偶,达尔文和摩尔根也尝到了这一近亲的苦果。向学生讲解这些名人的沉痛教训,学生会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教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自然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加深记忆。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二、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生物知识的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传统的生物学 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很多抽象很难用语言来描 述的知识又经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

如果在教学中将这些 抽象知识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具体化、形象化,配合学生的讨论、 交流,其知识的接受和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效果。如:在《绿色植物的一生》 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由桃花 变成果实的过程,再播放图形动画,配以教师讲解,学生很好地弄清 花的结构、传粉、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的过程。多种感观的刺激 使学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从而掌握了更多知识。

三、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呢?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教师讲解,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如:传统的复习课都是考什么就复习什么,学生成为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在期中考试复习课中我的做法如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单只是丰富课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声、色俱全,不但丰富了教学的形式,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自然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整合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讲解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很难让学生有 形象立体的思维,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再现教学内容 中生物生长、发育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 理解、记忆所学内容。当然,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在选择媒体和材 料时要从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出发, 要做到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创新活动相结合。

五、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现许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可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生物学提出一系列有趣、可研究的问题,从而为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内容时,如果运用挂图或投影进行直观演示,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对渗透作用的原理一时很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可以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渗透作用实验,模拟逼真,使学生看到了水分子和无机盐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看到这一现象,进一步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有利于知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边实验,边研究,边讨论,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

六、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计算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形,光,声和色彩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 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在生态系统这节课中,首先播放生物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认识到除了地球这个家园以外我们就不能生存,同时能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进而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另外在讲课 过程中还可以播放精彩的动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感受由于环境破坏 而不得不搬迁时的情景, 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栖息地遭到破坏时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要珍爱生命珍爱地球。通过影片的播放,有效地激 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为环保献身的精神。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4

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青海省西宁市回族中学 伊正学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何将其应用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是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实践的一项工作。本文就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做探讨,包括六个方面:实验前展示步骤,试验后展示结果,便于学生对照和探究,规范实验操作方法;复习过程中使用,节约重复实验费用,清晰回顾实验;无条件完成的实验,可用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便与借鉴别人的探究内容,促进自己的探究顺利完成,少走弯路,少走重复路;现代生物新科技的应用展示,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生物学科发展情况;有利于学生进行游戏式探究和复习实验。本文的论述结论是“适时适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才会优化实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何将其应用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是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实践的一项工作。如果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且使用得当,最终优化生物实验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定能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本文就信息技术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做六个方面的探讨。

一、实验前展示步骤,试验后展示结果,便于学生对照和探究,规范实验操作方法。一个实验的成功与否,实验前的准备和设计思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同一场战役前的战事装备和军事部署常常决定战争的胜数一样,因此,无论是验证性的实验还是探究性试验,教师要做的第一要务就是帮助学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设计好实验思路。但就是这个过程,如果不介入多媒体的应用,就只有老师讲授、学生看教程两种情况了,这两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语言文字描述多,等学生把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转化成实验材料的组合和应用,不但有难度,而且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如果老师将实验步骤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直接展示出来,用实物图代替材料描述、用箭头代表步骤、用标注框注明所要注意的事项和所需的材料量,老师只需要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强调一下特别注意事项,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按照提示一步一步完成实验(图一)。因为有多媒体的步骤提示,很有利于学生对照自己的实验,随时会关注到注意事项和所需的材料量,避免了步骤遗漏、材料量不准确等由于记忆失误导致的错误,减少了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操作实验的现象,实验成功率

和规范度大大提高。

图一 还原性糖和蛋白质鉴定实验原理(视频截图)

图二 还原性糖和蛋白质鉴定实验操作(视频截图)

许多老师以为实验步骤由老师展示在多媒体上,学生统一用同一实验方式完成实验,剥夺了学生创造性实验和多方位探究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开发。实际上,我们要明白的是,首先要有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才会有能力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否则,学生在摸索中只能按自己的方式勉强完成实验而已,即便是有了几种不同的实验过程,那也只不过是实验完成的路径不同而已,没有实质上的进一步探究,学生终究不是科学家,没有那么多的学生都能创造性完成每一个实验,否则,每一所学校就有成百上千的科学家出世,如果我们的教育过分希望由没见过导弹的学生摸索制造出导弹来,实在令人啼笑皆非、难以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先规范好学生的实验操作、再让学生探究完成相似实验,之后学生才可能创造性地去实验研究一些现象,这就同先扶着幼儿学会走路,再鼓励他学会跑步,他才有可能练习完成跳远、跨栏等高难度项目一样。

学生完成了实验,实验现象明显吗?实验过程规范吗?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正确吗?如此等等的问题都需要确定,但老师顾不了那么多学生、看不了那么多实验、关注不了那么多学生的每一个步骤,所以最好的检验办法就是实验者本人。所以,到学生完成实验时,老师播放实验视频(图二),请学生自己对照,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就避免了老师通过学生实验报告单方面判断学生实验情况的现象。实践中我们经常会注意到实验报告存在的纰漏,比如有的学生实验做的很失败甚至就没做实验,但通过理论推理后可以完成一份十分完美的实验报告,再比如实验报告更关注实验结果却容易忽略实验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的优良学习习惯是有影响的,对以后认真对待学术研究也是有影响的,可见,我们的中学实验教学,还担负着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的重任,来不得半点马虎。

二、复习过程中使用,节约重复实验费用,清晰回顾实验。

温故而知新是不变的真理,实验内容一样需要复习,否则,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如同竹篮打水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知识会逐渐被遗忘。实验复习最好的办法是开放式实验,即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重新操作实验加强印象,但这种方式有不好管理、材料浪费严重、牺牲学生更多的时间等不利因素。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播放实验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实验的复习工作,快速、清晰、轻松。

三、无条件完成的实验,可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加深印象。

在中学生物课程设置中,有许多实验不要求学生实地操作,比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中的操作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等,一般的中学也没有硬件条件让学生完成一些科技含量太高的实验;再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孟德尔的相对性状实验”等,需要较长时间甚至几年时间才能完成;“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增殖”等知识点又显得抽象而神秘,学生只能听老师讲,然后云里雾里自己空想一番。这类实验一般采用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解说来让学生继承其实验结论,学生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如同记英语单词一样地死记实验过程与结果,没有感性认识,直感空洞乏味。如果将这些实验制作成Flash、录像等多媒体视频进行形象直观的演示,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现象,加深对实验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格里菲斯、艾弗里、孟德尔等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的展示(图三),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鼓励学

图三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图片

生喜欢生物学、学好生物学有积极的作用。

四、便与借鉴别人的探究内容,促进自己的探究顺利完成,少走弯路,少走重复路。中学生物新课程设置中一个典型的内容就是大量的探究实验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学生在完成探究实验时,很有必要了解目前类似探究实验的状况,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别人的探究方式及思路,有助于学生借鉴和比较,反思自己的实验不足、不成功或不同的原因,加以修订自己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这对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十分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听取他人意见、综合分析团队各成员的想法,抛去唯己独尊的思想和行为。

五、现代生物新科技的应用展示,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生物学科发展情况。如今,已是生物科技迅猛发展时期,新的生物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生物科技产业也得以迅猛发展,我们要想培养优秀人才,让学生不断接受新科技、了解当前生物科技发展状况是

必不可少的。这些任务的完成,除了电视及报刊杂志报道以外,教师搜集资料制作成生物科技发展课件,及时向学生展示(图四),效果会更加理想,这种方式不用学生抽出专门时间去搜集资料,可有效节省学生时间和精力。

六、有利于学生进行游戏式探究和复习实验。教师可以将中学生物实验的目的、原理、假设、步骤、结论等内容编写成简单的游戏,设定正确率与错误率统计程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实验、复习实验,提高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老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就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改革他们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实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果应用的好,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微观的实验世界以宏观的形式展现,使抽象的实验直观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方面必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但凡事均要掌握一个度,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它应当为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服务,杜绝用视频代替课程明确要求完成的学生实验,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利于学生实验素质的提高。只有适时适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才会优化实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海华,邵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08期

【2】黎福祥.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整合实践及反思[J].《中小学电教》.2012年第4期

【3】李玉芬.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7期

【4】盛兰柱.应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生物实验课堂[J].《新课程(下)》.2011年第11期 【5】赵琴.信息技术对生物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年10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5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等。然而大部分学校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挤占了实验课的大部分时间进行原理步骤等理论知识传授,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未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因此,教师应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引进信息技术,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导向,优化实验教学过程,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是生物新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学科教学中强调直观性,而传统教学手段如挂图、幻灯等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使用视频、动画等现代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蛋白质的结构和合成”仅靠挂图不能更好地立体地表达蛋白质的各种空间结构和其合成过程,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将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蛋白质的多样性、多肽、肽键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又如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通过视听结合的影片形式播放格里菲思等人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视听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激发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对知识理解的加深,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使学习过程真实、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收力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的过程所创设的各种情境要尽可能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更富有感染力,才能使学生感到他们的生活体验,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因此,在生物教学设计及制作教学课件时,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注意把握教与学的综合分析。在强调真实的情境的同时,应该使生物教学课件具有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收力,情境创设要有所创新,具备新信息、新问题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与探索、分析的心理。如“环境保护”教学中,创设沙尘暴等恶劣的环境情景,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又如进行光合作用发现的一组实验教学时,用多媒体技术等创设科学家们当时生活,进行实验的情境,模拟当时实验过程的景象,使实验过程真实、生动、有趣。促使学生走进真实的实验情景,与科学家共同分享实验的成功喜悦。

三、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生物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体现生命性,使生物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而生物教学更多的是生命的体现,正如叶澜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更充分地呼醒每位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位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位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了每位学生的生命境界,从而真正体现生物教学过程中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应用的生命意识。如在“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学习中,讨论恶性肿瘤的预防,指导学生应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探索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搜索吸烟、酗酒等导致的各种癌症照片,分析致癌的真正原因,通过分析、讨论、交流,从生命的角度了解人类生活的陋习所造成的危害,从而在生活中改掉不良习惯。

四、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让学生实现自我领悟,培养创新的能力

生物教学主要体现在生活、实践、体验上,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不断构建自己的经验,积累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的方法,掌握只有意会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或进行某些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探究活动,在这些生物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培养对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在学习“酶的特性”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操作,体验实践过程,总结出酶不同于无机催化剂的特性,同时,用多媒体动画或视频演示,使学生的体验科学操作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如“光合作用”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利用光能绿色植物通过体内的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科,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学生太抽象,难想象和理解,因此使用多媒体设计成一动画:叶绿体模拟成“工厂”,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入“工厂”,经过“工厂”加工后出来,生成“工厂”的产品是氧气、养料。使学生从抽象为形象,体验“工厂”作业的流水程序,从而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培养综合能力。

五、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发展学生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多媒体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根本任务,应当使所有学生都在学习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促使学生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同时,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如学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有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而使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说明侵染细菌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如学习生物圈的稳态时,利用计算机等网络技术组织学生进行质疑,人类的活动对生圈的影响将如何?然后搜索有关的知识,以及用影片的形式播放各种人类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引领学生在判断、分析、综合等方面不断发展。因此,在教学整合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手段传递而培养学生的怀疑、分析和探究意识,促使他们懂得在信息时代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发展的,而人的综合素养也是一样,在不断质疑探究中发展。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然而有些教师对其认识不足,在应用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根据教学需要,决定是否使用多媒体

利用计算机可以对实验中动态微观的过程或周期较长的过程进行宏观连续的模拟。这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有利的。但是让学生只观察录像和动画而不亲自动手做实验,以计算机取服务实验教学是不可取的,用计算机制作出来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会让人产生怀疑,也是行不通的。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服务替的,计算机的应用应该是有助于实验教学,但绝对不能取服务实验教学。

(二)多媒体的呈现应该适应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只有艺术地处理各种媒体呈现的频率、速度,每次呈现时间长短、各种媒体的交叉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效能。例如一种媒体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内容较轻松与紧张的画面应穿插进行,有张有弛才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的余地。

(三)多媒体的运用应该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误认为:我这堂课用多媒体课件了,板书能不服务就不服务了,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其实,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画出本节课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使教师保持清晰的教学思路,服务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任意修改板书,这一传统教学手段的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服务的。媒体的选择和组合必须符合最优化原则,凡传统媒体能实现的效果未必都使用信息技术媒体。

综上所述,如何能使电教媒体准确自如地运用于每一堂课中,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探索清楚,利用明白的事情。所以本论文觉得,在将多媒体引入生物课堂之后,除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之外,还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一些问题,真正使多媒体成为教育信息的载体,成为初等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好助手。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方面效果明显

1.运用多媒体模拟能使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变抽象为具体,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课本中有很多概念都是非常抽象的,就以初中课本中的血液循环为例,在体循环中由于有很多的分支,学生理解起来费劲,如果将多媒体引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后,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血液循环的动画,将这些内容同时放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给学生,帮助学生来理解这些概念。

2.多媒体教学缓解了无法开展实验的难题

一方面在我们广大的偏远农村,学校没有能力开展生物实验。生物教学中研究得最多的是动物和植物,而这两种生物对季节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在我们四季分明的北方,到了冬季,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很多的动物或者冬眠或者迁徙,使得有条件做实验的学校也很难找到实验材料,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于生物教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互联网如同雪中送碳给我们带来了温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实验的录像以及实验的结果,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来观看、学习。

3.多媒体教学扩展了学生的知识

生物是一门注重运用的学科,生物技术现已应用于很多行业,生物将会成为各个学科间的纽带,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如克隆技术包含的巨大潜力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它将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途径:畜牧业是克隆技术的直接受益者,可大量繁殖优良品种,加快育种速度;在人体健康方面:对人类来说,克隆动物可以成为未来的名贵药物制造厂,同时还可以生产出人类移植用的各种器官、组织,解决了移植手术中器官或组织排斥反应的难题。所以,我们要把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学生和外界沟通的媒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为祖国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4.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把课堂教学时不易解释清楚的地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了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形象的教学手段。实施生物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在生物教学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点,如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极大的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那容,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课堂教学质的突破,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就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归纳如下:

1.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染色体变异》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人类、植株图片,各种染色体变异造成的生理缺陷病的人的彩色图片以及人类利用染色体变异培育的无籽西瓜等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如生物课上在教学“环境保护”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展现出一副副被破坏的人为环境灾害(白色污染、赤潮、酸雨、长江洪水、荒漠化等),以及一段段真实的录像片断,看完后,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环境危机就在眼前”这时,我顺势诱导,提出问题:“同学们,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人类的发展。面对目前的状况怎样呢?应怎样行动呢?怎样对待环境呢?”大家听了都变得严肃了起来,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并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2.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化静为动,在动感中掌握知识的作用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图画、过程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生物课上在教学“减数分裂”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把精子与卵的形成过程,用连续的动画过程展现出来,特别是同源染色体行为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变化过程,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等等到充分的展现。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光合作用的发现和原理”、“生长素的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内容,教师都可以先积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主动去探讨这些科学发现中的每一个假说的提出、验证、结论等环节,在去演示多媒体课件,从而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严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事实证明,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取代和减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3.多媒体有助于生物教学实现了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学生通过实验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又能够培养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对于今后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生物学界的一些前沿科学,在中学的教学环境是不能实现的,应用多媒体解决了这个难题。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多媒体技术以其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逐渐成为现代教学形式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但是部分老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应用中过于极端化,走入了教学误区,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实际作用,甚至导致某些人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怀疑态度。现就高中生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精心筛选适用于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

原则上是能用多媒体的才用,不能用的坚决不用。用传统方法不能充分表现的内容才考虑借助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细胞分裂、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等等,一般来说这些内容比较微观或抽象,只凭学生自己去想象很困难,而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微观的事物宏观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此类知识点,教材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大有帮助。然而,有些课件使用者只是为了赶时髦,追求新颖的教学方式,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一概“电教化”,教学效果当然不好,甚至事倍功半,回头还得给学生重炒夹生饭。有些课件则为了追求给学生各种感官冲击,强加入许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画面和声音,成为花里胡哨的大杂烩,冲淡了教学主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保证多媒体教学的流畅性。

妥善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中的过渡,让黑板、显示屏、教师和学生有机结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这需要老师对课堂具有较强的把握和控制能力。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一定要设计好过渡。使用时准确把握好切入时机和次数,切换要迅速和自然,不能频繁切换而扰乱完整的教学过程;多媒体所占时间长短也要适宜,决不能让学生被多媒体拖着走。课件必须与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构成良好的衔接。如果课件没有 “序幕”和“尾声”,很可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弄不清这段画面到底要他们做什么,从头糊涂至尾如同雾里看花,游离于课堂之外。

三、合理安排课堂容量

课堂容量切忌过大,这是大多数老师易犯的毛病,结果是45分钟下来,上了一节半生不熟的“超级大课”。多媒体课堂,教师的绘图、板书、画图表的工作都由屏幕直接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过快地变换屏幕内容,海量的内容信息,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不少老师将多媒体当成电子黑板,狂刷各种信息内容,使学生疲于奔命地记笔记,忙了一节课,什么收获也没有。但内容太简单了也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有大炮打蚊子的感觉。可能导致整个一堂没有任何重点难点和亮点。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做到详略得当,在保证课程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将多媒体应用于那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而对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则只需提纲挈领简单说明,无需事无巨细一概大做文章。

四、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被忽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传统的以黑板为主要信息传递媒介的教学方式有诸多优势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的利和弊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并以其灵活、生动、较为直观的特点为生物教学的课堂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生物概念、复杂的生物过程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录像等生动、清楚地展示出来。这种方法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谓一举多得。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一样。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资源也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笔者从毕业参加工作担当生物教师已经好几年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次使用多媒体,对多媒体在教学的应用有一定的体会,下面就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谈几点浅见。

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主要在以下几点:

1、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多媒体是现在科技,与传统生物教学不同。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在生物课上,如果可以合理地利用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或者计算机等媒体,直观生动的把所要讲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学习。例如,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就把以前搜索的有关国家级保护的动物和植物制成精美的图片,在晚修的时候展示给他们,然而他们的反应却让我吃惊,一方面是对生物知识的匮乏,有些同学连最为常见动物也不识;另一方面、我可以感受他们对生物、自然的热爱,课后好些同学向我索要图片。通过这个方式同学学习生物的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归功于多媒体的使用,假如没有多媒体如果要看金丝猴是什么样子,恐怕我们就得到云南去了。

2、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充实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从而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量、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大信息量的传输,高密度知识的传授,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动画和影相等都各有其优势,图片相比单纯的语言而言更加形象和直观,其包含的信息量更加丰富。而动画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听力。我在讲到“克隆技术”的时候特别选取一段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面的一小段恐龙的由来的视频让他们看,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刺激的作用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更容易理解书上的内容,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3、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攻克教学中的难点、简易教学

高中生物选修教材有些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如选修1的实验技术,实验是中学生的软肋,如果学生的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习起来肯定很困难。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寻求解决教材内容难点的办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较好地攻克这个难点,例如,讲“减数分裂”时,传统方法是一个一个分裂时期来讲,时间长,容易忘。如果应用多媒体做成完整的分裂过程的视频,学生观看了动画,能形象地观察到了减数分裂的生动景象。染色体、DNA等变化都很生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染色体变化规律。除上述所言之外,在生物教学中知识点容量大、板书内容多时,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的实验,等等,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都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4、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利于进行集体备课

有一学年我们高二理科的生物老师被分配到同一个办公室,这样就有利于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个人思想与集体智慧的相互结合,通过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住教材及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教师根据所教班学生特点,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去设计教案;有利于教师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所有在刚开学的时候,备课组长就在办公室电脑里面建了生物一个文件夹,大家把自己以前的课件全放进去,待到要上新课的时候就把课件调出来。通过对比、取长补短,及时的修改课件,把好的精炼的内容集于一个课件上,同时大家还会就书上的难点问题如何用课件很好地表现出来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利于拓宽教师的思维、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还会使毕业不久的老师对该如何把握教材有了新的认识。

多媒体技术为现代教育带来众多益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大家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问题主要如下:

1、有些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候容易背离教材主题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则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制作一个好的生物课件必须要熟悉教材的内容、特点和有熟练地使用各种办公室软件来制作课件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二者往往出现失衡状态。多媒体是现代科技的结晶,对于一些年龄大的老教师来说,对多媒体的认识还比较浅,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课件的水平较低,制作过程耗费时多,困难重重。曾经一位老教师让我观看其做的课件时、我发现课件只是大篇的文字,显得过于单板,这种课件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使得学生产生大脑疲劳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年轻的老师虽然有很高的办公室软件理论知识,计算机使用经验也很丰富,但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主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制作课件时候,容易出现一味地追求绚丽的图片、好听的音乐,吸引眼球的视频却把真正的重点忽视了,这样本末倒置。一节课下来,学生只顾觉得好奇了,而忘记了上课的内容,事倍功半。

2、课件的制作没有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

多媒体运用得当,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但运用不当则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吃透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要求,充分研究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使用多媒体,上课时教师就可以少写板书,甚至不用写板书,虽然教师所授的知识量增加了,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让他们接受大量的信息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避免制作课件时,追求数量,追求形式,不宜用多媒体的教学内容也用多媒体。生物必修1中有关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计算时,如果只有课件过程的展示,而没有板书的演算,学生很难从课件当中总结,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的时候就会眼高手低,对解题是不利的了。

3、多媒体课件制作耗时、耗力并且对老师自身的发展不利

不难理解,一个好的课件的制作要花去作者多少时间。他不仅要求制作者要很好的多媒体软件使用知识,也要跟据需要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背景音乐等,为了制作一个比较精美的课件,制作课件的很多老师都废寝忘食,夜不能寐,这样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付出高倍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精神很令人钦佩,然而取得的效果并不与其的付出成正比,相反忽略了对教学教法的研究,而且有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课件制作素材他就会比他人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课件。虽然说,通过制作课件确实能提高教师的微机操作水平,培养掌握新型教学设备的人才,但现实情况是教师日常的工作已经满负荷,教师把过多的精力用于课件制作上,势必影响其它的教学活动。可能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在没有备课的前提下就拿着课件去上课,课件上有教学内容只要照着读就可以了,事必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如何很大程度取决课前备课深浅,有些老教师之所以授课好,就是熟悉教材,能把握重点。年轻人连基本的书上的东西都还能懂却一味地拽住课件,对自己的生物素养的发展很不利。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为一体,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利用多媒体信息,并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使两者有机结合,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有效地控制物理现象变化的速度,调节快慢,从而便于学生观察和思维;可以及时回馈教学信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从而使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目标。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初中物理学科特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地、合理地、有机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课题。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本文就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使多媒体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以优化教学过程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图、声、文并举的交互性,尤其是电脑动画强烈的表现力,往往能根据知识的内容虚拟出特定的情境,将一些“死”的知识变“活”,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实践证明,正确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那么,怎样才能使多媒体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以优化教学过程呢?笔者认为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新颖有趣的物理情景,激发学习的欲望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与物理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物理表象和本质,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些难以实际观察的物理情景和模型,过去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无非是一些挂图和自己黑板上的粉笔画再加上自己繁琐的讲述。不能将这些内容较为真实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教学中的难点,有些很难用传统的方法讲清楚,但运用计算机模拟,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比如:初二物理(北师大版)“连通器”一节中对船闸的介绍就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告别了静止而死板的挂图,一个生动、连续的将轮船通过船闸从上游驶往下游或从下游驶向上游的过程的动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船闸的结构和连通器原理。又比如,初三物理《能及其转化》这一章的第二节“内能”中,为了证明固体中的分子也是运动的,教材举例: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及金片紧压在一起,几年后金板上渗入一些铅,铅板上渗入一些金。显然,这样的实验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但借助电脑多媒体,就可以把固体分子的运动的过程形象的表现出来,学生便能从虚拟的实验中得到固体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这样一个直观的印象。再如学生遇到照相机的实际问题时,镜头和暗箱的调节就不是很明确,这主要是因为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理解不够深刻,在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演示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演示实验过程流畅、直观,而且使结合常规实验共同完成的,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很容易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课件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也活跃起来,尽管实验是虚拟的,却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并且也能彻底解决了教学上的难点,比在课堂上单靠用语言去说明实验的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化繁为简,加大对物理知识的反馈和检测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快反馈、强矫正。但是在物理课上,常常要联系的知识较多、内容较广,过多讲解和板书时间不够,如果不讲又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独立地学习,并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初二物理《压强与浮力》这一章的第五节“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中,不可避免的要牵涉到前面所学的“密度”、“压强”、“力的合成”等知识。如果把相关的内容事先制成幻灯片,等到要联系这些知识可以随时调用,这样一来,这节课既能突出主题,又能联系相关知识;既内容丰富,又条理清楚。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各种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过多的讲解和板书,节省了时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增加了教学的容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习题课上练习较多,有的必须在课堂上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物理知识制作成多种类型的课堂练习,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创造立体性的教学空间,给传统的启发式、诱导式教学增添了活力,大大加强和提高了学习过程的整体效应,同时增加了知识容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拓宽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初三的物理知识分块复习阶段,教师要在课堂上要进行全面的知识总结与大剂量的巩固训练活动。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复习教学,则不但能增大物理课的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开拓学生视野,极大地提高了物理课的复习效率。

3、多媒体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但在传统的实验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造成“前排学生看门道,中排学生看热闹,后排学生看不到”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过程,采用实物投影、视频展示、动画制作等手段,对实验进行局部的放大,可是不同方位的学生都能看清楚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现象,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对学生规范化实验的要求,保障探究取得实效。

如在电学实验中,我以《仿真物理实验室》和《新课标实验——初中电学》为平台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自我动手,自己做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组合实验器材,如果组装的过程出项错误,实验现象会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通过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在认识电池组短路、电流表并联、电压表串联的后果后,进一步懂得电路规范操作的必要性。又如在讲述《杠杆》这节课的内容时,利用flash制作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找出它们的共性而简化为杠杆这一模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杠杆的五个要素。在讲述《热机》这节时,利用flash制作的内燃机工作过程,让学生观察到活塞、气门、曲轴等内部部件的工作情况,从而加强对热机工作循环的全面认识。

二、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它需要有很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优越性

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将不同的物理内容进行模拟仿真、创设情景,化不可见为可见,化表面现象为实质,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极大地增强了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走入误区。

首先,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变换快,学生很难完整地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必须注意不能让多媒体挤占学生的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切记“欲速则不达”。

其次,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多媒体技术只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应用多媒体手段切忌只是课本内容和常规教学手段的翻版,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再次,物理实验是不可替代的,切忌以模拟实验操作完全代替实际实验操作。模拟实验毕竟不是真实的实验,使得它的可信度不高,如果过分依赖模拟实验,势必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会降低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对物理环境的体验,特别是物理实验的直接感受能力。最后,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重质的提高,要与传统手段有机结合,避免“滥”与“量”的失调,力求做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不必要的媒体最好不要使用,以免干扰教学重点和难点,占用教师必要的讲解、学生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的时间。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将多媒体技术引进教育领域将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好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大幅度地提高物理课的教学效率,使物理教学更加有声色,让学生更加热爱物理,使教师能更好地展现自我,真正地优化了物理课堂的教学。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提问环节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从七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四、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五、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六、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方式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重视“课程本位”,走出重技术、轻内容的误区

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师讲解的表现力,提高现象展示的直观性,改进过程演示的逼真性;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也可以适度地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但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奢华和技术上的时髦,课堂永远追求的应是教学效果。

不少生物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认识肤浅,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计算机。主要表现在:一是板书的照搬。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只是把大堆的文字和图片从参考书搬到屏幕上。这样做,虽然体现出信息技术高容量的一面,但学生不能从纷繁复杂的文字材料中真正领悟到什么,使用CAI教学有什么意义呢?二是硬性加入信息技术,忽视“课程本位”,重技术轻内容,本来是起“辅助”作用的技术手段却充斥到每堂课的教学之中。有的课件为创设情境而播放大段的视频、音乐。学生倒是看得“热热闹闹”,教师根本没有考虑创设的情境是否与本课的教学内容高度关联,是否能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生物奥秘的兴趣,学生只是得到了感官刺激的情境体验。CAI课件是用来教学的,当然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其内容,而且漂亮的界面、悦耳的音乐确实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对于一个成功的课件来说,内容是最主要的,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技术,势必弄巧成拙,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失措。

二、全面认识课程资源,走出重现代、轻传统的误区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电子教案、课件几乎成了教师最喜欢的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被忽视和抛弃。生物课上的演示实验取消了;生物标本、生物模型被束之高阁;田野的动物、植物调查(考察)变成了大屏幕上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的动手实验也改成了播放实验过程的录像课。我们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更要兼顾“效益”。少用或者不用信息技术就可达到较好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就尽量不要刻意使用信息技术;不要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现代技术;教具、学具、情境的选用,能用真实的,就不用虚拟的;信息技术不能替代参观、考察,不能替代学生的生活实践。本可以现场参观、考察、亲身实践的内容却偏要放在课堂上来“整合”,因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而使学生不能观察、比较、体验,则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失落了基本的教育应用价值。

三、重视新型师生关系,走出机器主导的误区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有的生物老师尽管用上了信息技术,但教学观念依旧。教师课前把教学内容全部制作成课件,课堂上,教师手握鼠标,自顾自地一路点来,讲解过程变成了一场“多媒体秀”,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信息技术沦为教师表演的道具,学生成了被动的看客。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主宰者,师生关系仍然是传授和接受的关系。有的生物教师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张扬”,一味强调学生“发展”,教师“跟着学生走”,认为教师的淡出课堂才是真正“学生主体化”。出现了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导引和监控、在讨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一来,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现在教学重心已经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师不能垄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权,而应创造条件、创设机会,鼓励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课程整合

[作者简介]赵小全(1963- ),男,河南修武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许会才(1963- ),男,河南济源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织部副部长,讲师,主要从事鸟类生态方面的研究。(河南 焦作 4541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44-0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用于生物教学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能够收到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育教学效果。本文拟就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用于生物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作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用于生物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它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而整合则是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网络设备的工具性功能和互联网丰富强大的共享资源,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因材施教,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根据整合程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整合层次;根据情况的差异,会有不同的整合方法。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内涵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认知工具与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生存环境的情感激励工具,作为创设丰富的生物教育环境的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用于生物教学的尝试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探讨与尝试,自创了“预习、呈现、讨论、小结、答疑、拓展”六段式教学模式。

1.在“预习”阶段。课前预习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前提,而老师又不可能强制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因此,笔者就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你见过会唱歌的石头(化石)吗?”“你能预测出自己成年后的身高吗?”“你能测算出一棵生活了50年的大树的价值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后,要求学生在网络上寻求相关的知识并与全班分享,并指导学生尝试利用网络平台自己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在“呈现”阶段。笔者使用录像带、光盘、教学软件、课件(网上下载或自己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好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能把学习内容在大与小、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深与浅、快与慢、难与易、繁与简、局部与整体、外表与内里、理论与实践等之间实现相互转化。例如,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到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进化、生命起源的连续过程;看到动物的取食、洄游、迁徙、生殖等各种行为的连续过程;看到只有通过显微镜摄影和动画技术才能表现出来的,用肉眼看不到的生物体内生理生化的变化过程;看到各种生物实验的连续操作过程,甚至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模拟实验,这些都是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同时,信息技术又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收到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学习效果。

3.在“讨论”阶段。笔者经常结合实际案例,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附近的一个鳄鱼养殖厂因管理不善死了十几只鳄鱼。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怎么回事?”“怎么办?”“怎样让养殖厂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查资料,想办法,拿方案。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找到了鳄鱼死亡的原因,并把鳄鱼制成了标本,最终,将鳄鱼厂的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

4.在“小结”阶段。笔者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小结图表”并上传到笔者的网站。在课堂上笔者和学生一起对这些“小结图表”进行讲评,找到知识的重点,破解知识的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在“答疑”和“拓展”阶段。笔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菁菁苑”生物教学专题网站,将与生物课程有关的生物科普知识、疑难解答、问题讨论、观察与思考、趣味小实验等内容及时发布出来,供学生使用。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他们纷纷回复“评论”和“建议”。

笔者还建立了特色鲜明、与课程关系密切的博客,将生物学学科专业知识、生物学观察和研究的方法、生物学教研方法、生物学最新科研成果、生物学科技小论文等内容发布出去,与同行和学生共享。

另外,笔者还经常通过E-mail接收学生从网络上查到的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资料;收发学生的电子作业;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问题是学生比较困惑而又很想弄清楚的问题,通过E-mail以匿名的方式向笔者咨询是许多学生常用的方法,笔者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解答。笔者甚至通过QQ群与学生交流,回答学生学习中的各种疑惑,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笔者还把原来教材中属于“鸡肋”或“尾巴”的“课外阅读”“观察与思考”“思考题”等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延伸其内容,加大其权重,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在讲到病毒的相关内容时,就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找答案,使他们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自己学习,学会创新。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写出了《人类与艾滋病》的科技小论文。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用于生物教学的感受与体会

1.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是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每一位生物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用于生物教学的实践,深深地体会到: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为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它强调的是“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

3.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高技术不一定能换来教学的高质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教学设计、教学创意、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以及人格魅力比起教育技术来说更加重要,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的,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整合”应该提倡优势互补,而不是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传统教学,代替教师。

4.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要把握好切入点,力求多样化。切入点是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突破口,而切入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及该学科教学改革的热点。另外,计算机课件、远程教育、跨区域合作学习、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BBS与MSN交流、主题探究式学习、生物模拟实验等都是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上一篇:高一数学集体备课总结下一篇:我最喜欢的花桂花小学四年级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