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篇1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Unit9 When was it invented?

一、概述

· 学科:

英语

年级:

九年级

· 课题来源: 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

目标》Go for it!

课时:

1课时

· 学习内容: 学习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应用When was it invented?

What was it used for? Who was it invented by?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促进交流。

· 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接触现实生活的事物时,能用英语简单地叙述它的起因,用处等。促进学生进一步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应用,以及与外国朋友们的交流。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Learn these new words: invent, be used for, scoop, slipper

2.Learn the grammar: the Past Passive Voice: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was/were+Vp.p

3.Master : When was it invented? What was it used for? Who was it invented by?

过程与方法:

1.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看与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展示电视,电脑,汽车,电话等图片,看和听

相结合,体会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的应用。

3.读,写结合,操练反馈。

4.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有进一

步学习的渴望。

2.图片和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学,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3.小组合作增强孩子们与人协作的意识,培养孩子们关爱别人的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三年的小学学习英语和两年的初中学习英语的经历,对起使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可是因为个别学生受一些家庭的不良习惯,网络的负作用等的影响,成绩不尽如人意,基础竭然不同,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所以我通过家访,个别调查,以及小测验等把学生按异质分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给他们更多的爱,用爱呼唤学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每一种方法策略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选择。

我在设计第九单元第一课时时,注意到: 1..学生年龄----根据视频能理解和思考;2.示范模仿----根据听力材料,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 3.操练反馈----灵活应用,举一反三;4.学生异质分组----帮助学习,提高课效率,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2.视频

3.音频

4.下载的电视机、电脑、电话、汽车、勺子等

图片

5.九年级英语教材

6.学生自己准备的实物教具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Learn the past passive voice Teaching processes: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1.Leading-in(导入):Watching the program《走进科学》from CCTV, then think.Tv is very useful.But do you know when it was invented? 2.Listening and learning to say.(体验)When was the Tv invented? It was invented in 1927.When were the cars invented? They were invented in 1885.3.Practicing in groups.Using more pictures makes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master: What were they used for? They were used for scooping really cold ice cream.Who were they invented by? They were invented by…….4.Sharing own work.5.Homework..Using the past passive voice to describe the objects around yourselves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

1.语法: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的构成和基本用法。要求学生能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自如,灵活的应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叙说身边事物的发明等。

2.能应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造句且书写流利。3.能与小组合作。评价方法:

知识与技能:

能掌握invent, be used for______ 良好

能掌握invent, be used for,scoop,slipper _____ 优秀 能掌握When was it invented? What was it used for?

Who was it invented by?______ 良好;

能自如应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叙说身边事物——

优秀

能理解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构成——良好;

过程与方法:

评价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否积极地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能否掌握学习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学习的渴望,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八、帮助和总结

对于基础较好的,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充足的练习内容;对于基础较差的,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辅导与学说空间;加之,异质小组合作,帮助学习,促成进步也是一种好办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篇2

●系统规划课题研究项目, 明确课题研究目标

2005年底, 我们在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电教馆“十五”招标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研究》成果鉴定的基础上, 为了体现课题研究的系统性、衔接性, 有效凸现信息教育特色,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 把学校科研主攻方向进一步定位在如何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层面上, 经过周密考虑, 系统规划, 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的“十一五”科研项目, 于2006年2月向区、市、省、全国逐级提出申报。在区、市科研部门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下, 我们认真查阅了大量资料, 学习了相关研究理论, 科学规范地填写了课题申报书, 周密地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经过各级科研部门和专家们严格、公正的论证和审定, 于2006年9月正式被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准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子课题。

我们认为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中的技术, 即传播信息媒体的使用技术, 包括检索处理技术、信息显示技术等;二是运用信息的技术, 即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教师怎样选取信息、怎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怎样整合得有效。“整合”是指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作为背景和平台,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有效整合”:适时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及资源,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生生互动方式, 达到优化学科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根据上述概念界定, 假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 与师生协作沟通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 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效发挥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协作学习环境的作用, 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力求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努力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 从而高效率地实现学习目标、意义建构。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这一崭新的领域, 没有现成的方式,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媒体、内容”这四要素的关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的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向新的学习方式, 如何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 采用适合学科教学的有效手段,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课题的概念和界定, 该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并通过这些方式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达到优化学科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具体分解目标见《课题研究方案》) 。

为了便于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法为主。这里的行动研究法具体指联合行动研究法 (学校范围内的) 、协作性行动研究法 (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 。全体实验教师在专家和理论的指导下, 边实践边研究 (即行动观察反思) , 通过对典型课例的计划、研究、反思, 总结出有效的课堂整合方式,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周期是从2006年2月至2010年12月 (共五年半) , 分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一、二、三, 总结与结题五个阶段进行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

●抓实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努力提高课题研究实效

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规划有序, 实施过程科学规范有效, 努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 我们依据课题研究方案, 有效落实以下措施。

(一) 健全机构, 加强课题研究组织领导

学校邀请华东师大张际平教授为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设立了张际平教授工作室, 苏州市瑞博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定期来校指导具体的实验工作。成立一把手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负责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课题管理工作, 还配备6位教师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室, 负责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资源库开发、建设和管理, 设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 由分管校长、教技室、教科室主任和学校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课题实验组, 进行课题实验和攻关。

(二) 合理设置, 成立网状式子课题研究组

为体现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系统性、衔接性, 激发全体实验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围绕学校主课题, 依据学校学科教学情况, 设置了语文、数学、双语、思品与社会、科学、艺术、信息技术、体育8个二级子课题组。

(三) 加强学习, 注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培训

为了使课题组人员和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内容、目标, 我们开展了以下校本培训活动。

1. 利用双周三课题组活动时间, 由学校教科室印发与课题相关的材料 (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论、有效教学理论) 供二级子课题组学习。

2. 学校教技室利用部分单周六时间, 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操作 (课件制作、利用瑞博网站进行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电子白版操作等) 培训。

3. 学校教科室对全体教师分别进行了《黄桥实验小学关于扎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的几点说明和建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探索小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讲座。

4. 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参加全国、省、市级的各类各项培训学习及学术交流活动。

(四) 规范操作, 制订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执施计划

课题研究执施计划是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方案的有效手段和操作方式, 根据课题研究步骤, 为了使课题研究操作规范, 责任到组, 责任到人, 我们分别制订了《黄桥实验小学“十一五”学校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执施计划》《黄桥实验小学学校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要求》《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课题研究活动要求》《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组长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 学校教科室编印了《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课题研究工作手册》, 要求二级子课题组长建立相应的课题研究资料档案袋, 将“8个一”的资料 (课题研究方案、执施计划、阶段研究计划、活动记载、整合课教学设计、阶段论文、测试资料、阶段工作总结) 整理归档。

(五) 加大投入, 完善网络教学的设施设备

2006年12月, 学校在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的基础上, 为了使该课题研究项目顺利进行, 我们对照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建设标准, 凭借已有的三机一幕、校园网、计算机教室、语言实验室、电视演播室、音像编辑室、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 又专门筹措了38万元资金, 按照实验目标先后完善、更新了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和设备。学校不但更新了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 新建了2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超大规模的多媒体学术报告厅, 还出资引进了苏州市科技园的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 建成了80G的教育资源库, 25G的音像资料库和20000册的电子图书, 为各学科教学配套了投影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幻灯教材和多媒体光盘, 学校还自制教学课件800多个, 最近, 又购置了一块专门用于整合教学研究的电子白版。近年来, 学校用于教育信息化的经费达400多万元, 占学校总经费的12%。这样, 完善的网络教学设施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六)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讨活动, 探寻小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

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研究假设, 凭借传统课堂环境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为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 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 有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在学科教学中强有力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播能力和方便的交互作用, 从2006年4月开始, 我们凭借实小青年教师多媒体公开教学活动、课题组研讨展示活动、区级学科带头人示教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及区、市、全国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比等活动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整合方式。

1. 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协作学习 (即“任务驱动”) 方式。

具体技术操作方式是这样进行:首先,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协作会话;接着, 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扼要点评引导, 帮助他们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合作式的探索;然后, 凭借网络的交互性,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内容及时反馈、归纳、提炼, 从而指导学习者形成有效的知识意义建构;最后, 教师通过BBS留言板、讨论区或在线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合理检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或形成性评价, 真正形成学科知识的同化和内化。

2. 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 (即“问题探究”) 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指, 教师利用多种媒体技术 (挂图、投影片、课件、录象、音响等) 创设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 通过交流逐步完善认知建构, 进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3.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主体实践学习 (即“资源利用与共享”) 方式。

该方式旨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课程当中, 使其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和学科教学的海量资源, 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资源环境。因为计算机校园网络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所以, 我们把学校网站作为师生课外教学延伸的平台, 成为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学生可以在家里、学校等可以上网的地方学习, 他们通过网络随时向教师提出疑问、发表见解;教师可以以文字或文件形式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进行网上解答;我们还利用网站开设家教园地, 开辟网站留言簿,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可以利用E-mail同任课教师联系;家长可以利用留言簿及时与学校、任课教师取得联系, 互商教育良策。这样, 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整合教学的延伸, 最终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通过对《水乡歌》 (语文) 、《只有一个地球》 (社会) 、《轴对称图形》 (数学) 、《一杯水的观察》 (科学) 、《牛津英语5B Unit 9 PartB C》 (英语) 等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情况观察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反思, 意识到:通过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学媒介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教学过程由原来传统的归纳演绎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 学生也转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和学习的主体, 比较有效地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效率。实际上, 上述三种教学设计并不是相互割裂, 我们欣喜地看到,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 正不断将其融合在一起, 教师的地位作用也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虽然, 教与学的主阵地在课堂, 但在信息技术已经介入教育领域和学科教学的背景下, 教学内容已远远超过课堂范围和时间范畴, 怎样利用网络技术, 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网络资源更加合理地向课外延伸, 力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使信息的传播过程更灵活、畅通和广泛, 真正让学生在家庭或课外像在课堂内一样, 通过教师的在线引导点拨进行自主实践学习, 由于目前我们的技术局限和教师的操作水平的缘故, 这一层面的探索实践还是显得不够完善, 这还有待于今后的探索。

●理性总结课题研究情况, 分析并有效调整研究方案

四年来, 我们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的集成性、超文本性及网络教学多向互动性, 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探索实践, 开创了一种有利于师生平等交流,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和氛围, 初步形成了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协作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主体实践学习的学科有效教学的整合方式。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课题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中的研究目标。

(一) 课题研究初步成果

1.实验教师共制作出150余个教学课件, 并汇集《自制课件集锦》, 摄录了10多节网络整合课录像, 主课题组编辑出版了阶段成果集《烛光集》, 写出课题阶段报告, 为下阶段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师撰写的88篇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刊物上 (全国级43篇、江苏省级25篇、苏州市级20篇) ;科研成果 (论文) 获奖107项 (全国级48个、江苏省级14个、苏州市级45个) ;教师制作的课件获省、市级奖14项;实验教师说课、上课获奖34人次 (其中沈卫花执教的《春联》一课获“首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教学能力大奖赛”二等奖, 俞红燕执教的《认识分数》和葛采平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获第十二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展示会评为二等奖, 吴文群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三等奖, 沈卫花、俞红燕、葛采平获苏州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一等奖, 金岚、吴文群获苏州市互动电子白板实验项目第三、四阶段评比一等奖, 张建球获苏州市第三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顾文华获“苏州市第五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选活动”二等奖, 6位教师获苏州市各类评优课一等奖, 吴淑英、顾文华、张萍茹分别获相城区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10位教师获相城区小学第四届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

3.学生普遍学会了用计算机绘画、制作贺卡、编辑电子小报, 制作个人、班级主页, 会收发电子邮件, 并能正确看待网络, 把网络作为促进个人、集体发展的工具, 具备了初步的信息素养。两年多来, 学生在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及各种艺体竞赛中获奖700多人次。

4. 课题研究使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两年多来, 课题组又涌现出1名苏州市名教师, 2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2名苏州市教科研学术带头人, 11名相城区学科带头人, 10多人次被评为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双十佳”教师, 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的45.8%。

5. 课题研究工作明显地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准。学校自2006年2月至今又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实验基地和全国优秀子课题组,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先进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信息技术博士生导师张际平教授工作室, 中国创新教育示范单位, 江苏省文明学校,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苏州市第五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学校语文学科组获2006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活动小学组一等奖, 学校获“2008年江苏省第六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活动优秀组织奖。《教育现代化》《江苏教学》、江苏省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了学校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的情况。

(二) 问题与讨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 采用适合学科教学的有效手段,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媒体、内容”这四要素的关系, 实现从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的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向新的学习方式。然而,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感到该研究项目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于下一阶段要加强探索。首先, 课题组人员如何正确理解建构主义理论, 并且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规范进行课题研究;其次, 网络技术的运用常常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限制, 影响着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因此要加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其次, 课题研究如何与当前课程改革密切联系起来, 如何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要经常性地开展同课题研究项目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最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的有效性评价方法如何操作, 需要专家指导、兄弟学校的协作及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研究。

(三) 今后工作设想

根据学校主课执施计划和前阶段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各子课题组要规范课题研究过程, 在有效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 全面落实“8个一”的任务, 积累好研究资料;结合学校的“有效教学”草根化研究, 采用课堂观察、尝试运用学科教学录像分析的形式, 认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 力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积累和汇总主课题研究阶段成果, 规范有序地做好课题中期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 录制、编辑小学各学科整合教学优秀录像课例, 编辑汇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设计方案 (案例) 》, 编辑出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成果集, 经过分析、反思、总结提炼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至2010年底, 提出结题鉴定申请, 接受区、市、省乃至中央电教馆等上级科研部门专家组的成果鉴定验收。

参考文献

[1]黄欣玉, 顾小清.有效技术整合:利用技术促进学习成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克东, 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材, 2002 (1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自主学习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显得枯燥、呆板、无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低,无意记忆运用率差,因此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利用课件本身的特点,模拟显示景观,有效地解决学生无法感知或想象的现象,同时能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把知识融入于新颖妙趣的形式中,通过传达大量的新奇刺激,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激发兴趣。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我就将圆柱体经切分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使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出来,让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且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新知,易于突破重难点。

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教者恰当的加以运用,可化抽象为具体或再现人们发现知识的思维过程,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调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从而有效实现精讲精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讲解“正比例的量”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可将两变量互相变化的情况用坐标在屏幕上动态的显示出来,描出点,并用直线动态的将点连接起来,反复演示,让学生自己感悟并体会两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再启发学生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并掌握相应的知识,使得这节课重点得以突破,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理解和想象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练习扩展时,能很好的增加训练密度和强度,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知识包罗万象,内涵丰富,但教材往往过于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可据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思路。例如,在教学《打电话》时,在台风即将来临的危机关头,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如何将消息及时通知给出海的七个渔民。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就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探讨解决问题,然后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用图形展示各种方案,最后及集中地解决了问题;又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我在介绍其及当时背景时,运用多媒体就增加了容量及真实感,使学生易于理解,更易于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数学中教学“简便运算”或“一题多解”时,更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显示出训练的密度,让电脑显示事先拟好的多种解法及题型,全方位、多角度的、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很好的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材等辅助材料,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否获得真正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多媒体测不同,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把计算机网络、教材等辅助资料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协作讨论、交流认知的工具,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提供教学资源并给与恰当的指导,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性探究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

教师要多给学生开创一些创新性,探究性实践活动的机会,主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网络获取信息、信息加工、信息分析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用的资源整理好,同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这样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六、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走进生活。

运用信息技术,学生突破了过去学习的时空限制,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学习时空上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例如:航天员《太空授课》。在2013年6月20日10时零4分,中国女宇航员王亚平在神舟十号飞船上,进行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主要授课内容是太空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在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里,为学生们创造了全新的课堂体验。当时,参与地面课堂的有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约330余名中小学生。还有,航天员进行太空授课时,全国有8万余所中学、超过6000万名师生同步组织收听收看。本次太空授课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同时也进一步的体现了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远程视频教学功能,还可以让位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们随时聆听千里之外教师的现场讲解,有力推动了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切实缩小校际差异的鸿沟。上课不用固定在教室进行,学生们可以彻底摆脱教室的空间和授课时间的局限性,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进行学习,并实时与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系统快速回复等大大提升电子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更有利于对薄弱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加强,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和效率。而对于授课教师而言,这种创新开放的教学模式,能更轻松地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对学生进行高效、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为日常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全新体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篇4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当今教学手段的一种重大改革,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手段,正出现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听录音磁带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 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的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例如:在上《喜乐年华》一课时,我先展示“神六”飞船及“嫦娥一号”发射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带来的骄傲与自豪,让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胜利的豪情和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喜气洋洋和热烈的氛围中学唱歌曲,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涨。

又如,在学习《说唱脸谱》这一课时,我向学生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视频片段,我为学生创设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到,京剧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环境,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学生跟着视频示范念一念有音调的京剧韵白,看一看京剧的武打动作,做一做京剧的的表演程式,让学生体会到京剧的韵味。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音乐教师自身京剧素养的不足这一难点,也让学生很快感受的到京剧这一国粹的魅力,自觉投入到学唱京剧这一活动中来,课堂也很快的成了学唱京剧、表演京剧的舞台,学生一个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这些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美感,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

二、运用信息技术活跃音乐课堂,增强学生体验美的感受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率。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是利用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利用录音、录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辩、鉴赏,还可以达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上《雪绒花》一课时,我运用信息技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段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我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过渡到听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唻咪》,再用图片引出雪绒花,最后学生学会《雪绒花》后,再看电影片段,欣赏其中的《孤独的牧羊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认识《音乐之声》中三首优美歌曲,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作品的意境,领略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的中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更好地陶冶学生们美的情操。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音乐思维,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例如:我们在上《 西洋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组》这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经过整理设计成一个“西洋木管乐器王国”,这里有各种木管乐器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乐器的外形结构。音色辨别的时候,只要点击任何一种乐器的图片,便可听到对应的这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名家演奏这些乐器及名曲的MTV。让学生欣赏乐曲的时候,时而有音无画,让学生想象音乐中的情景;时而有画无音,让学生想象画中的气氛;时而音画同步,让学生感受音乐情感。信息技校的巧妙运用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赋于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使学生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美的想象力,因此对音乐的表现也更加准确。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传统初中音乐教育,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看不到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阻碍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的培养。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合作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例如教学《装扮蓝色地球》这首歌曲时,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跳跃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从音乐节奏方面去感受人们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在上这堂课时,我将景色的视频录象设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野蜂飞舞,鸟儿歌唱,太阳温暖,山谷葱茏,紫罗兰开放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起来,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乐舒畅的动作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通过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篇5

一、本次整合活动的设计目的:

1、通过学生整合活动的经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干精神和服务精神,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奉献他人事业的热情。

2、通过与学科整合,试图改变课堂以教师为主导权威的模式,形成“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获得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亦获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3、通过与学科整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与被整合学科上获得“双赢”。既理顺深化了学科知识性内容,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试图通过本次整合活动,初步探究信息技术如何在课程整合中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为老师的教学做什么?为学生的学做什么?怎样在教学过程各环节中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信息技术恰倒好处地为学科教学服务?怎样真正既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5、试图探究如何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学科教育的效益。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真正潜力。

二、本次整合活动的学情分析:

1、从学生心理特点:职业高中学生认知结构和个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使他们的整体认知水平得以提高,这成为教师开展本次活动的心理学基础。

2、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3、从生物学科的角度:学生正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的学习内容。学生了解该部分知识内容。

三、本次整合活动的信息技术环境:

1、信息技术:是获取信息、探究问题、协作商讨、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2、资源:在教师机上提供了相关的生物学科的信息素材。(如:动画、图片等)

3、硬件环境:学校局域网。共享文件夹。展示投影仪,展示用单机。

四、本次整合活动的阶段: 教学阶段及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要点

信息技术的作用

第一阶段(1个课时)引导

引导学生

进入正题

选题

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利用局域网收集学生的选题信息

第二阶段(4课时)形成作品

引导分析 技术支持

讨论、分析 制作、反思

小组合作力 作品制作能力

综合分析选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第三阶段(1课时)作品展示 学生互评

引导展示

进行评价

展示、评价

学生对展示作品的理解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五、三个阶段的设计实施情况:

(一)、导入阶段:(1课时)

首先,向学生展示本次研究的3个主题:(如下)

1、结合老师提供的信息素材及生物课本,获取有关dna是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及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的侵染实验)的信息,采用适当方式展示出来。

2、结合老师提供的信息素材及生物课本,获取有关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及遗传物质的复制信息,采用适当方式展示出来。

3、结合老师提供的信息素材及生物课本,获取有关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的?生物体又是如何执行遗传指令合成生命物质的?采用适当方式展示出来。(最后提示学生可以选择本章相关命题)

接着,给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研究流程:(如下)

1、根据教师机提供的信息素材和老师提供的研究项目,选定你的研究主题。

2、结合教师机提供的信息素材和研究问题计划表,认真考虑,分析后,填写研究问题计划表,为后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浏览教师机提供的素材,填写你的资料分类表。

4、将你分好类的资料,复制到你班作业目录你的文件夹中去。注意都放在你的资料目录中!

5、选择一种方式(word文档、自制的flash、制作的网页、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或excel表格)呈现你研究的结果。并将你的作品放置在你的文件夹中!

6、完成主题研究后,在全班对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报演示。

7、师生共同制定评价内容、标准后,其他学生对你的汇报进行评论。然后,向学生介绍本次作品制作的思路方法(提供学生参考):

1、首先要陈述材料。

2、用一些实验、证明或手段,归纳总结概念。

3、概念的归纳总结。

4、概念如何应用于实际。

5、本作品的小结。

(要求:学生按照生物学科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论证步骤,完整的处理这次作品。)其后,提出本次活动技术要求:

1、网页作品要求:

a、首页设计美观简洁,文字配合图片内容贴切。合理使用动态字幕,引发参观者的联想。(最好使用表格布局网页)

b、网站内部超链接无空链接,且为有意义的链接。

c、网站整体能够统一风格,颜色、版面、链接等网页要素能够前后一致,便于他人浏览。

2、电子幻灯片作品要求:

a、作品使用统一的模板,使他人便于观看、理解。b、论述所用的幻灯片张数不得少于15张。(作为完整的论述)c、加入作品的文字、图片、动画在版面上布局要合理。

3、word文档——无声的演示体

a、文档使用的文字、图片等内容的排版要仿照报纸版面的布局。图文并茂。内容贴切合理。

b、你所制作的页面布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便于你今后的演示讲解。

4、flash动画

a、动画设计的元素内容,要尽量符合生物学科的科学描述。b、建议使用多个场景,使演示动画便于控制。

(本次活动的技术支持:a、老师 b、水平较高的同学 c、教师机提供的技术支持网页。)接着,要求学生浏览教师机上提供的生物素材,学生选题。学生提交选题信息到教师机。部分学生开始作品的制作。

(二)、根据主题,形成作品。(4课时)

依据生物学科的科学思想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在该科目上的实践。具体操作方法策略:以“本次作品制作思路方法”引导,参照“技术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具体解决。学生提交作品。每节课后教师浏览学生作品,下一节课开始,针对性的指点学生(技术上)。注意前后对比每节课后,学生作品的变化。

(三)、作品展示、学生评价。(1课时)

设想:由学生主持,由学生设计,学生展示,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学生展开评价的形式。进行展示的同学原则上应是作品的原作者,这样利于他对其作品进行技术上的讲解。讲解时,不但要突出技术要素的讲解,而且要讲解体现出生物学科内容的要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篇6

阶段预期成果

1、准备阶段成果:

(1)课题组成员能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熟悉常用办公软件;

(2)建成萨中一小网站;(3)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成果:

(1)建设校园网;

(2)探索师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初步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整合教学模式;

(3)积累文字、声像研究资料;

3、总结阶段成果:

(1)建成能适应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2)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

(3)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4)典型课例录像、课件、学件光盘,汇编论文;(5)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

阶段预期成果

大庆油田教育中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篇7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通过学科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而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学科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

二、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 对有效整合的内涵认识不足。

许多教师对整合的理论虽然有一定认识,但停留在“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极为肤浅的层次上。有的教师一谈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认为是在网络教室中采用信息技术实施学科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对是否有真正的学科教学需要则考虑不足。也有一些教师误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简单相加。在一些整合课中,教学过程还是和传统的课堂没有区别,只是课堂换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课本变成了课件,书本上文字和图片变成了网页,缺乏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与学的方式等相关因素变革的思索。这种把整合等同于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的观点把信息技术限定在工具应用层面,没有理解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内涵。

2. 目标定位不准确,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虽然信息的收集重要,但信息的处理更重要。正确处理信息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在教学时要注意信息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科学性,而不是把网上所有的相关资料拷贝或链接起来供学生使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不少教师还把一些无法打开的网址链接上来当门面。这样漫无目的滥用信息资源会使学生产生错觉、迷失方向,甚至养成不良的习惯。而有些教师认为网络是万能的,花费了大量精力制作了网页,却忽略了本学科的教学目标。盲目追求信息量而扔掉教科书、舍本弃源、偏离了教学目标。教学清晰性与模糊性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教学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无从谈起。

3. 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的过程,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层次低。

在教学中,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教师按鼠标、自顾自地一路点来,讲解过程变为一场“多媒体秀”。学生则只能随着所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没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样教师虽把教学内容全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整合”成了教师的单向传播行为。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反应者、被灌输知识的对象。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这种技术的应用方式只是留在整合的初级阶段,不能起到深化课程改革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对策

1. 更新观念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影响有效整合的最基本因素。教师的观念决定了是否能在学科教学中贯彻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否能够从设计教学环节就开始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和认知发展,所以在思维方式上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教学的内涵,是进行有效整合的突破口,进而使教师在心理上认可并接受信息技术,产生在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机。

2. 围绕有效整合的目标,优化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故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相互促进,这样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

3. 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使信息技术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而是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的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且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4. 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层次。

高层次的整合层次应该是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要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教育传播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综合上述,针对当前关于有效整合中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在有效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对有效整合正确认识,认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两者的和谐发展的实践之路,从而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关键, 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虽大力开展实施, 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对有效整合的内涵认识不足、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设计不当、整合层次低等问题, 本文分析了上述问题并探索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讨 篇8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当代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一、“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即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有人说得好:“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以此推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方式的变革。如何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个话题现在已越来越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的普遍关注,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实现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提高教育综合实力的新的生长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口,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教育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区开展综合实力竞争中追求教育优势的必争之地。正因为这样,信息技术成为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

二、“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意味着将信息技术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找出哪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手段不能达到或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教学材料已不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增长,用于教育和学习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课堂内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课外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如书店和图书馆里的各种图书、博物馆和科技馆中的展品、科研机构的科研报告、各种媒体的新闻与社会信息等。

从学习方式上看,信息技术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知识。从教学组织上看,信息技术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开放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篇9

当前,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它提出了语文应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它应该扮演着育人、启智、染情和美心的作用。因此,树立“大语文观”,让语文教学充满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探究,写作,交流,欣赏,获取文字的美,生活的美,创造的美,是新世纪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切入口。同时,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让老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多样。改变了信息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运用多媒体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拓宽学生视野。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提高教学效率。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提高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优势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学科历来是学生最头疼的一门课程,因为它往往枯燥无味,同时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见效比较慢。学生对语文学习往往没有兴趣,缺乏动机,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这一现象大为改观。信息技术使知识活化、具体化,同时还能创设一些文字无法表现的情境,实现多方的人际与信息互动,信息技术条件下,资源具有无限丰富性,如果能够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将会大大提高。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信息技术条件下,知识丰富多样,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表现得灵活多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需灵活地进行选择,发展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使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如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爱说话的学生,提供网络情境进行创作、交流,这可能让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弥补现实缺陷,让自己找到自足感,树立自信。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但是,也应当看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目标定位不准、信息资源运用不当、探讨研究不够深入、情感交流不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等,需要我们注意并进行认真思考。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时,需要强调的几点是: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课程整合是将计算机看作是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其中关键是,如何使计算机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卡特和米勒指出,“成功的整合,意味着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作为基本技能的机械训练的传递系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而且能够培养真实生活的知识与技能。”

3、整合强调坚持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课程的原则,从学科课程目标出发,并考虑学科特点、具体教材内容及学生年龄特征等要素去精心设计应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篇10

在学生通过计算机自主学习教学活动里,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学生根据问题,通过计算机,音乐课件自主学习探究,寻找答案,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完成本节课的目的:1,你能听出小动物敲鼓的节奏吗是激发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敲鼓而掌握歌曲的节奏;2,听出小动物唱的歌什么地方的音乐是相同的。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聆听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3,学会演唱歌曲——《秋》。是让学生尝试演唱歌曲,进一步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4,怎样用节奏乐器衬托歌曲的情绪目的是鼓励学生探究和寻找为歌曲配伴奏的方法,更好地感受和表现歌曲。

在学生完成每一个问题的操作后,设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的过程,通过交流评价,让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肯定成绩,找出不足,相互帮助,完成学习的目的。

在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很高的兴致,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计算机自主学习,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自己能操作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帮助自己学会歌唱而带来的成就感,认识到自己多么能干!帮助孩子们有兴趣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有效整合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即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视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学生发展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储存、分析、评价、加工、创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当前特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

学科教学:是指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集中学习有关各学科较之独立的、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整合: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属于不同范畴,但是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地、孤立地拼凑或叠加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旨在使我们的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变革和建构多媒体学科课堂教学结构,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使师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把信息技术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使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研究,讨论和相互观摩评议,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动机,掌握研究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转变为学生的自身知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赋予学生的使命是:自主地学习,主动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必须的学习资料,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对话,建构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

人本主义即教育要更加关注人、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人的发展的观念,是人们面向21世纪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深层理念。人本主义教育观念实质,决定了它的基本思路是注重多元的教育价值取向。因为人本身就是多元的,人的天资、性格、志趣、思想、情感、品质,以及人的能力等等,都集中于一身,而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们又是有差异的。“多元”可谓是客观存在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强调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独特化,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应用方式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 ,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 , 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能够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当前信息技术在国内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主、客观方面的问题,影响当前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尚未达到最优化的因素很多,也相当复杂,从这个层面而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1998年9月

[3]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4]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5]黄甫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2(7)

[6]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国电化教育,2001(3)

[7]严大寒.《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8]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期

上一篇:区政府办2011年工作总结及下步打算下一篇:跳远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