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共8篇)
1、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可以达到声、形、色并茂,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这一点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尤其关键: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在一些生源和学风质量较差的学校,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更有甚者考试也会交白卷。而在当前的体制下,采用任何传统的手段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这一点大多数的教师都会有切身的体会。追根溯源,我认为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听不懂”。学生觉得自己“反正听不懂,还不如睡觉”,睡觉以后就更加听不懂,如此恶性循环。当然这并不是学生的过错,择校生的素质本来就要差于正录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甚至记忆力都不能与当前的教材要求相匹配。针对这种情况,只有通过使用具有强烈感观刺激的呈现手段将所传授的知识具体而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听课,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同时整合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性更强的教学,相比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归纳、推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数学教学中讲授三角函数Sin的图像其中有一个环节,用“五点法”画出
函数的图像,如果在黑板上画图演示大约需要3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很难保持集中,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如果通过制作互动式的课件,让学生每个人通过尝试输入不同的角度来得到平面上不同的点,再自动将这些点连接成函数曲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最有代表性的五个点。当然这是一道“封闭式”的练习,结果是唯一的,但是每个学生找到这五点的过程必定各不相同,其中可能会有错误,也可能会走弯路,最终当他们得到正确的结果时,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精神被深深的烙印。
2、化难为易,提高了效率
教学内容中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靠教师的自制学具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运用信息技术,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例如在《单片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讲到不同的寻址方式时,通常需要在黑板上画出各个存储空间,并且说明各种符号的意义,指针的指向和数据的流向,难以将知识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我们可以在屏幕上清楚的看到指针的指向,数据的流向,并且通过动画的方式形象地说明问题。省时省力,轻松突破难点。
又比如,在《电力拖动》课程的教学中,经常需要画出机床电器控制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用挂图太小后排学生无法看清。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投影,不但整体 清晰可见,而且可以将按下各个按钮后各个触头的动作情况动态的展现出来,既简单易懂,又节省了时间。
3、学习自主化,个性化
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性的教育。一个班的学生无论程度,一律使用相同速度,讲授相同的知识,很难顾及听不懂的学生和“吃不饱”的学生。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每个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需要进行“点播”式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性,提高了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优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许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并积极学习、熟悉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合理整合, 可以为教学环境提供一种新颖、活跃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从而可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教育结构, 让教学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也可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现有的资源, 有效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水平,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枯燥的教学变得活跃有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效整合有以下优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展示, 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 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维。小学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还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所以这让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感到困难, 如果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此时, 如果我们有条件, 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地展示数学对象的构造与变换过程, 就会让学生接受起来显得更容易, 也更容易理解, 能够达到让学生主动思考的目的, 抽象思维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每个数学对象往往含有多个要素, 需要从多角度、各个侧面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达到对数学对象的深刻理解, 全面掌握、灵活运用。而信息技术恰好能展示出不同对象的各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合理整合, 学生不仅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认识数学对象, 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思考数学对象, 将不同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从而全面掌握、理解对象。
二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可以让学生对枯燥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习惯,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数学学科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 体现了知识的严谨性与抽象性, 这往往使学生感到困难, 不好时可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导致教学质量下滑。人类接受知识, 是通过不同的感官接触的, 一旦所有感官都受到刺激,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效果往往更好,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细胞, 让新的知识更容易让人接受。使用信息技术, 对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强烈刺激, 学生的注意力更能集中, 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真理, 借助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奥妙。这些都是以往的常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学软件来设计数学实验, 让其取代原来的教师授课、板书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 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交流, 这样学生就可以产生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应用数学知识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在这种情境下,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仅仅是书本、课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由始至终一直处于主动地位, 而教师则起到了导向作用。这种学习方式从更深一层的意义来讲, 将改变学生以后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三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可行的手段, 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学生接受知识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有时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 也就不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通过信息技术, 数学知识正以全新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文字、符号、数据、图形、动静图画等信息形态之间能够轻松实现转换, 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不断追求;借助信息技术,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享受数学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 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可视化,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课堂气氛更活跃。达到从静止的数学思维转化为动态的数学思维。因此,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 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 在教学上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 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还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洪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方式
一、多媒体教学①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技术包括多种多媒体于一体,教师在课堂运用这些多媒体手段可以为学生创造极其丰富真实的教学环境。比如,教师在讲解一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放出大量有关这篇课文的图片给学生观赏,让他们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吸引学生的眼光,引起他们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使整个教学课堂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的环境中高效的学习。
2.巧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语文是一门难以在短时间内学好的学科,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平时多进行积累。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时期,但是由于学生年纪小面对课本上晦涩难懂的语句文章时难免会兴趣短缺。这时,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有效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图片文字,一些短小的视频来调节语文学习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放松很多,学习效率也能提高许多。
3.信息技术有利于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荀子曾说过:“(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听是教学进行的基础,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把难以理解的文章借助信息技术展现出来,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具体实施措施
1.多媒体直接演示,突出课文中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难以理解的中心思想,教师也不知该如何表达给学生。针对这一特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图片、视频直观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由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思维,突破重难点问题。比如,课文《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生紫烟”一词,学生很难理解这个词的意境,很难想象当时的场景,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把晦涩难懂的文字转化为清晰具象的图片,让学生亲眼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启发学生的思维。
2.信息技术应用小学语文教学的检测工具
信息技术可以设立一个检测系统,成为学生检测学习效果的软件、私人辅导的工具,可以随时随地检测指导学生的学习。这个系统能够及时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明确学习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学习中的疑难点,便于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系统还可以录入学生的测验成绩,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轻松阅览学生每一次测验的成绩,及时分析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状态。针对不同的情况,教师可以适时进行辅导。
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课堂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节约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时间,使课堂时间被有效利用,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多一些练习机会还有学习时间。比如,在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讲解古诗文的时候,就必须板书出古诗文的背景资料,诗人的相关思想感情等。现今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不仅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并且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还有意义,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章程,给沉闷枯燥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让小学语文课堂从此生动起来。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精心备课,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制订符合学生个性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效率最大化,使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王慧萍.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0).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一中 李志坚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建设的“高投”与教学的“低效”问题,也可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来解读。本文结合不同学科教学的特点,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不足作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分析论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前言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规模在中国的不断高速扩大,信息技术对现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走向发展,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仅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成为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标准,到今天也成为许多有条件学校的教学常态。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改变了观念,积极投入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运用中来。广大教师也掀起了自制教学课件的热潮,在网络中能查询到的有关教学的各种影音素材、备课资料、教学课件已数不胜数。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常规。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约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据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多者要听十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70分钟到450分钟。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的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因为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多媒体表现,多媒体不是万能媒体),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有的教师设计制作课件,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觉得课件设计的长度越长越好,其实,课件的设计是不能代替教师上课的,课件只起辅导教学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所作的点拨、引导、方法指导、分析讲解等都是课件无法预先设计的。
例如这次非典时期,北京市的中小学停课,清华附中充分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使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的教学录像在网络中播放,并运用校园网平台实时答疑解惑,发收作业,组织活动,有的班还在网上开了班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但返校时,同学们都反映了学习效果不如在校学习好,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缺少了最真实的交流和沟通,缺少了很多在课堂之中我们常见的相互启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实的情感,少了读读、背背、想想的环节。而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2.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2.2.1 三维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落实学科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明白“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其教学目标也要了然于胸,并尽量明确的告知学生。“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他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应用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类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2.2.2 “双基”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从广义知识的角度把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符号、事实性知识和语义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信息技术应用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知识教学对信息资源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学习者认识活动的心理规律,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⑴符号、事实性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提供促进“多重信息刺激编码”的教学环境,或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环境。如,新课程注重对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要获得“语感”能力,学生需要具有理解情境意义的生活经验图式,需要在语感水平上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表达法。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同化新知识的语言图式是不完备的,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提供可控制的语言情感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参与反应的机会和进行反应的充分时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情境交际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⑵语义知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情境性材料、呈现先行组织者等,有效促进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和选择性比较等精加工能力的发展。如,语文学习就是要“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在阅读理解的认识活动中,学生需要选择文章中的某些关键信息进行联想,提取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经验,对这些文字符号赋予意义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性格情趣是阅读理解的必要条件。倘若文章所涉及的事物是学生未曾感知过的,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提供“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同化点;倘若学生虽有所感知却未仔细思考,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情境材料,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
⑶范型识别技能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从语义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的条件是,知识正例中的无关特征要有变化,这些变式性的正例同时呈现有助于概括;在正例之后紧接着呈现反例有助于分化。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正例的多种变式,突出反例的非本质特性,呈现专家解题时的思维操作过程,以如果/然后的外显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完成范型识别技能的形成,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和效率。课堂教学的难点不在于“程序操作”的自动化水平,而在于“模式识别”。课堂教学无需题海战术,而重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概括,学会识别模式。以初三数学为例,《代数》部分第十三章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内容、《几何》部分关于圆的有关知识等,都是比较重点且难懂的概念性、原理性章节,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性、概括性高的概念、原理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⑷策略性知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能提供大量生动直观的认识活动情境,可控制地突出策略知识中的关键特征,为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概括出策略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上海市卢湾中学平智炜老师在教自然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概括、研究中总结出描写的基本规律。如,①课件展示校园风景和学生《初春的校园》两篇习作,让学生辨析哪篇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认为,第二篇好,因为抓住了校园中富有特色的景物。②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散文《春》,启发学生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③课件显示两个瀑布的自然景物;一个流水窄小,落差大,可以听到淙淙的水声;另一个水流宽大,落差小,可以听到轰鸣的水声。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④师生共同回忆前面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归纳出景物描写的策略:调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2.3 适度原则
适度:程度适当,适可而止。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2.3.1 回归“文本”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把握和对学科课程的深刻理解。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又涉及到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年龄特征的理解。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双基”教学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应把概念、原理讲明、讲透、讲活。新课切忌任意拓宽,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知识时,随意加大知识的广度、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反感情绪和恐慌心理。如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陆游的《示儿》时,学生对这首诗匆匆读了几遍后教师急忙用课件展示了陆游的其它五首诗。课上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下学生感觉模模糊糊。
2.3.2 生成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的过程。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教学的科学性在于预设性,即按照教学规律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艺术性在于生成性,即师生、生生之间由思维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结果。教学的艺术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产物。它是教师教育机制的表现,是教学富有生命力的体现。虽然技术型媒体开拓了虚拟沟通的环境,但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中获得的人生启迪是任何技术无法比拟的。
2.3.3 “思维导图”的呈现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课本文字、教参题解、备课的流程图以文字稿的方式直接搬到屏幕上,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功能优势。“思维导图”是引导人们思维的图式,是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以显性化、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于思考和交流。“思维导图”通常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①显化思维过程。②强化理解。③整合新知识。④识别错误。
2.4 实效原则
实效:实际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2.4.1 信息技术促进自主能力的发展
自主能力是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定向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对学习产生方向性、控制性的影响,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电子学习档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控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电子学习档案就是利用计算机媒体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袋是指用来显示有关学生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建立电子学档,为学生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对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学生领悟到“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态度情感”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发展自主调控能力。
2.4.2 信息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援助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发现或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调控的、问题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①模拟软件支持的探究性学习
模拟软件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能按照学科特点自动给出反馈信息。学生可给予反馈信息。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由于目测存在误差,而有限测量又难以排除无限次测量出现反例的可能性,学生对几何性质的理解不深。利用几何画板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学生按照猜想与假设主动地对几何画板进行操作尝试,使图形在脑中不断的进行移动、翻转,依据反馈信息对这种操作进行自反抽象概括,建构新知识,从而有效地把握几何图形的实质。
②“工具性”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工具性信息技术是指文字处理软件、优秀电子表格软件、Foxbase数据库软件、PowerPoint多媒体编辑软件等,以及作为通讯工具的局域网和因特网。这些软硬件信息工具,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摆脱出来,使他们对信息表征与发布的形式的变得丰富多彩。如初中生物课中“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师先教会学生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给学生提供测试设备,然后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他们愿意测试的食品,按照所学的方法来测出食品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并利用优秀电子表格软件记录测试结果。测试数据的大量积累、用心观察和有效使用,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及陈述表达等各个环节中。
③“信息资源”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校园网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各年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教师的电子教案就放在相应的网页上。学生上课不必忙于抄写板书,而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思维活动上。网络课程还可以提供辅导学生作业的服务,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仅给出解题过程,而且还给出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资源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学会面对网络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性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2.4.3 信息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有效作用是开展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活动。电子作品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社团活动中,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表达出来的数字化作业。如用Word做的语文小报、用Excel做的统计报表、用窗口画板做的画图、用PowerPoint做的演示文稿、用Flash制作的动画、用VB设计的小游戏、用Frontpage制作的主页等。
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它的提出是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建构和交流知识,主要以协作工作、参与多样学习和反思性思考为主。电子作品创作有助于激励学生协作学习,学会合作的技巧,明白团队工作的价值。电子作品创作促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使组织能力、交流能力、设计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工作的需求。
2.5 互容性原则
例如,很多课件的设计采用单线流程的模式,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往下演示,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碰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的课件,只适用于编制者自己的适用。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的使用。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的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2.6 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了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相应解决办法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老师在欣赏和崇拜信息技术的同时,忘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没有学习到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所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最根本方法是依据上面论述的原则,系统全面地掌握教学设计思想,科学的设计自己的多媒体课件,认真地选择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和方法,理性的实施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方法一:贯通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
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来实现教学的一种方法。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中的文本教案相比较不是简单化了,而是更加复杂化了。比如,对于传统的文本教案,教师只需要考虑具体内容的文字表述方式及文字布局;而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不仅有文字方面,还有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因素的考虑,还要考虑背景、色调、布局及整体设计等。所以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要求教师除了熟悉具体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音乐、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能够综合运用它们,设计出来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不但要有教育性、科学性的关键性特点,还要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陪衬和烘托。因此,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当及产生的一些误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具备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必须贯通教学设计的思想,以避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黑板搬家”、“电灌”、“有肉不吃豆腐”、“血不溶于水”等错误认识。
方法二:科学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重点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
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是涉及师生的活动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方法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综合考虑系统的各个因素。首先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考察,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这个过程要是一个合理完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序。整个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确定需要用到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以形成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再通过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使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更加科学合理。这样一个系统化的方法加上宏观的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中就不会以点代面,片面化进入误区,而是要把重心放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的整体优化上。比如,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文本要规范、大小要适中、色彩搭配要合理、布局要整齐等;使用的图形图像要适合主题、吻合内容、处理恰当;使用的声音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使用的视频画面要贴切主题、表达主题、深化主题、符合影视语言的规律;使用的动画要实事求是、为主题而动画,而不是为动画而动画。
方法三:依据学科特点,创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形式
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做到恰当应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也不同。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就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目前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标准模式可行。这就必须依据学科特点,实现具体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挖掘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特点,探究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目前的大部分课堂信息技术教学中,基本都是一种模式:演示、讲解。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更多的要注重操作和互动,依据具体学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比如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实验类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具体的应用形式来说都应该有自己的突出点和特色,而不是大一统的思想和方法覆盖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学。
方法四:理论联系实际,科学评价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对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设计的评价,遵照客观事实,按照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原则进行评价,有助于不断的调整和修改,使自己的设计更趋于完善。其次是对信息技术教学使用过程的评价,使用前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诊断性评价;使用过程中,对于使用时间的长短、使用顺序的先后、使用的具体方式等要进行形成性评价,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用后,要对使用产生的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法是作业和考试,即主要是在课堂之外的,课内也有,但一般用于鼓励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适时的,既有教师的通过观察了解课堂情况进行评价,也有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本身设计的各种测试形式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硬件控制系统对学生的参与和反映等方便进行适时评价和客观分析。这样有助于教师获取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从形式、内容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从而发现自己设计的不足点和掌握学生的需要点,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修改和完善自己设计的作品,使其更适合于教学,更符合教学,更能提高教学。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以来,其巨大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只有正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把握原则,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Heinich,迈克尔 Molenda & 詹姆士D.Russell . 教学媒体与教学新科技[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
[2]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8-12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2002,10:P3
[4]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5
[5]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95
[6]方威,邓德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04,5:107
[7]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徐鹤峰,《教育现代化》2002年第6期
[8]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金小玲
[9]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刘志华,中国电化教育 2005.06
[10]Scottish Executive : ICT 5-14 National Guidelines(《信息和传播技术(ICT): 5-14 国家指南》)2000年
[11]Condon,M.(personal communication,1995,Hoffstra University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的教学目前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往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研究,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的概念,现代化教学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意义以及现代化教学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整合教学模式中的“情景化”教育模式。关键字: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教学 整合
一、信息技术概述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它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及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数学教学手段的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数学教学中的各要素丰富和谐、协调共振,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先进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从数学教学的整体观出发,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增强获取知识的技能,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实现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整合教学模式中的“情景化”教育模式。
二、“情景化”教育模式
亲和的人际情境可以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习在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进行;生动的学习情境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情境化学习(Situated leanings)是当前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1.基本流程
“情境化”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 探索数学知识的典型场景,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 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己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景—明确问题—独立探索一一协作交流—归纳升华—强化训练—总结提炼。2.教学策略 2.1设计教学情景
“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要点,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虚拟数学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诱发主动性,把被动的学习变成像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那样的主动过程,自己亲自去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①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 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悬念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急 切的思维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悬念的设置方法很多,若把悬念设置于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 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思考的热情。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预习起了指导作用,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
悬念设在课头,作为引入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 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②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思维 矛盾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它是激发学生产生活跃心理状态的最佳途径。有矛 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思维。③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思维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游戏活动、模拟游戏活动、竞赛活动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融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寓学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锻炼学生分析信息、制定决策和对 各种资源做出统筹安排的能力。④创设“喜悦”情境,激励学生有效思维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及成功而产生欣喜和愉快的生动写照。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功动机上,即追求成功,希望获及成功。只有多次获及成功,体验到需要被满足的乐趣,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
创设“喜悦”情境,教师首先要运用心理学理论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 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认真分析。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有准确的预见性。一是创设 的问题教学情境既要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学生在长期生活和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的沉积);二是要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在长期学习实践中的知识(积累):三是要合理适度地把握问题的梯度。小跨度符合渐进分化原理,但成功 后的欣喜感不强。大跨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设计不当可能成为思 维的障碍。⑤创设争论性情境
争论是一种使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表现为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墨守成规,追 求标新立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受陈规的约束,通过变换命 题、变换解法、变换图形等方式,提出新见解和异议,探索解题的捷径,这种情 境创设策略多用于解题教学中。
2.2积极鼓励,大胆猜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予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在己有的 知识基础上,敢于对新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想。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 机为学生准备充足的“素材”,做到有效调控,适时提出新问题,以提高学生提出猜想的水平。同时,要突出创造性,鼓励求异,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2.3启发诱导,攻克猜想
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知识和教师提供的计算机素材进行推理或演示,直至证实 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为止。学生提出的猜想也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教师要根 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的或通过计算机为学生设置“启发诱导”,“启发诱导” 应紧紧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给不同情况、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内容,如点拨、提示、分析等,使学生及时地废弃错误的猜想,确立正确的猜 想。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 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直至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 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2.4强化、规范正确的猜想
指导学生采取查询、讨论、演示、讲解、阅读课本等多种形式,对各种猜想 进行分析,纠正错误的猜想,强化、规范正确的猜想。
在情境教学中,要善于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渗透教育性、突出创造性,发挥数学的理性美。特别要重视极富启示性的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方法 和事迹,以及趣味性问题对学生的启示性,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将教育与教学统 一起来。
三、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 学手段与传统数学教学手段的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数学教学 中的各要素丰富和谐、协调共振,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教 学效益,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先进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从数学教学的整 体观出发,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 作研讨、主动创新,增强获取知识的技能,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实现 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四、参考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利用三模式教学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协作的教学氛围,构建了网络资源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收集、加工、整理,制定了较为满意的课堂教学资料,依据模式实施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应用 课题概述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洽的教育体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些阐述告诉我们:必须树立植根于社会和生活的语文观,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依托大语文观理念的树立。
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教育也必须接受时代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是课程改革走向成熟深化的翅膀。
从2000年开始,县教研室陆续组织实施了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模式的研讨和推广、创新教育语文课堂模式的研讨和推广等研活动,这些活动为我校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曾使语文课堂教学面目一新。我们在教学中也深切体验到:固有的模式一定要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优化,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其旺盛的生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能够使语文教学课堂模式呈现万紫千红的崭新色彩。
我校地处农村,单调封闭的田园生活环境使我们的眼界相对狭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单一的语文教学手段依然禁锢着语文教学的课改。为了“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碾砺能力”,这一要求的实现,随着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我校配置了大量优质快速的远程设备,已建成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使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优化教学,提高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我校结合实际经多次研讨,反复论证,确定我校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将学科资源建设的理念转化为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让教师在研究中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让学生通过学科资源与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成为具有广泛的知识和信息社会的有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目标
我们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参照发达地区一些 好的想法和做法,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遵循边实践边总结和循序 2 渐进的原则,寻找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资源建设的最有效的途经和做法,以语文科为突破口,逐步整合到各个学科。(1)、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迫使教师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自觉学习和应用,同时进行定期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用传、帮、带、考试等方式,促使教师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三种模的播放、课件的下载、制作整合等,使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运用自如。(2)、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让学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与同伴相互学习,学会带着问题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立创新的能力。(3)、宏观发展目标:
我校已建有电脑室,多媒教室各一个。为了让其充分发挥作用,电脑室,上课学生用,课后教师用,假日培训用。多媒教室制定专用上课表,让教师轮流使用,同时教师的每一节上课课件存入计算机,形成校本教学资源库,赛选优秀课件向上推荐、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课题研究,促使学校加快校园网络建设,努力探索的信息技术发展之路。
3、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文献研究法:
关注国内信息技术发展崭新成果与发展的动态,学习我国基础教育 改革的趋势,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方法。(2)、我校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 在一定范围内,科学系统地开展课堂教学并研讨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个体实践、共同交流、集中研讨、撰写论文、制作课件、成果展示、评优树模等教研活动,不断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以求达到快速而良好的效果。(3)、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消除干扰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总结成功经验,及时推广,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二、课题实施情况
我校的课题研究分为五个实施阶段(2005年4月——2008年元月)。
(一)、第一阶段(2005年4月——2005年5月)准备、报审阶段。主要步骤如下: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实施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李元龄任组长,付校长王伟民任副组长,李建德、薛宝斌、白伟民为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负责课题的全面管理,指导课题研究小组开展教研活动,落实课题资金,为课题研究提供时间及设备保证,召集课题研究实施小组开展研讨活动,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课题实施小组由教导主任李建德任组长,薛宝斌副主任为副组长,课题实施小组成员高宝化、李晓继、李博、白伟民等人主要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杜振源、吴浩源主要负责软件下载与整合的研究。
2、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织学习了《基础教育课题实施纲要》、《语文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了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课标解读,教材分析与研究等学习,从现实上充实了课题的研究,从思想意识上使远程研究小组成 4 立更新了理念。
3、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确定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对课题研究作了科学的预期分析,提出了课题研究的阶段及每阶段实施的预期成果。
4、聘请县电教中心教师来校指导,邀请县教研室教研员来校观摩教学,指导骨干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实施小组教师的个人特长,确定研究的专题及方向。
5、分析认证,申报研究课题
(二)、第二阶段(2005年6月―――2005年8月)课题研究第一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制订了龙亭中学远程教育师资培训实施方案,由杜振源、白伟民老师对全体教师,尤其是课题研究实施小组教师进行培训,使其能熟练运用光盘、录音带、VCD等媒体创设语文课堂情况,能够掌握远教设备模式
(一)和模式(二)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能够独立运用网络下载优秀课件和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制作及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
2、确立课题研究实施对策。我校把七、八年级各2个班作为实验班,任课教师均选为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知识和深厚教学功底的骨干教师承担 教学研究,四个班学生分为两个层面分头进行。
3、尝试利用远教资源,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和研讨活动。
七、八年级四个班的语文教师在掌握了远教设备的应用后,尝试在远程教育设备辅助语文教学的环境下,各自开展了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白伟民老师执教 5 的《社戏》,高保华老师执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李晓继老师执教的《大雁归来》,李博老师执教的《岳阳楼记》等。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体现了多元化思维。多次观摩教学活动后,在全校师生灵魂深处引发了巨大振动,师生共同认识到远教应用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课题领导小组组织教师又开展了两次研讨活动,执教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得了奖励。
(三)、第三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课题研究第二阶段。
1、总结出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师生对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学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再认识:运用远教资源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兴趣提高,视野开拓,学生学习态度及课堂结构发生了变化。明确了远教资源运用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课堂教学中,已经生成的资源如何恰当地切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完美链接整合。
2、全方位学习实践,多角度研讨交流。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加强了
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的实际学习,采用讲解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等方式,极快地熟炼掌握了远教的操作与应用,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学习。利用《中语教参》等杂志和互联网,强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理论学习,进一步牢固树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改理念,从而把实际操作与理念学习结合起来。6 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织安排了多次观摩教学示范活动。这些教学实践,丰实了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体现出了教材立体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根本娈化,互动型课堂结构已形成。
在这些学习实践中,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率先深入学习,及时指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不断学习提高。教学实践之余,研讨活动紧随其后,通过评课、说课、总结每节课的成功之处,探讨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执教教师撰写的论文,制作的课件,随堂录制的课堂实录等成为全体教师学习借鉴的丰富的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全体教师达成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的共识。
3、积极探索符合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远程应用研究开展过程中,我们自始自终明确一个目标: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构建在远程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和反复的研讨交流,我们把在远教环境下的教学课堂模式定位为:教学目标――远教资源――质疑答疑――迁移引申四环节,并且始终以学生互动协作交流为主线,以远程资源为主要教辅手段组织语文课堂教学。
(四)、第四阶段(2006年2月――2007年5月)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即推广经验,丰富成果阶段。
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依据求同存异,取为存真的原则,对课题研究已产生的经验成果,让全体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修正。这一阶段我们分为四步:教学示范、全体教师上公开课、研讨交流、撰写论文,最后群策群力,共同 7 提高,并且确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
(五)、第五阶段(2007年6月----2008年元月)汇集成果,总结材料,准备结题。
1、收集整理课件,个性化教案,优秀论文,教学实录,心得体会,总结材料等。
2、总结分析归纳,分析研究,汇总成果,形成结论。
3、撰写研究报告及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上报课题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1、远程教育模式的应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增强。
1979年6月,美国曾派一个方问团来中国考察基础教育,他们在考察摄去的见闻部分第一条写道:中国的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的时候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除外)。但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远程教育模式用的情景下,在我们这些农村学校,语文课前学生多方查看书刊、图片、收集资料。课堂上我们看到了一张张手
抄报,谈到了百日一新的短文,看到结构精巧的版面设计„„。那一只只高举的小手在告诉大家:“我也想说”,那一张张生动活泼的笑脸洋溢着:“我也能行”的豪情„„。学生钻劲的现象说明: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要喊出“我要革命”了,而其动因无疑是兴趣的提高,参与感的增强。
2、学生个性得到展示张扬,尊严和自信得到尊重,形成互动型的协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以往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教师、家长。课题研究过程中我 8 们发现,除了已有的途径,学生更多的利用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甚至网络。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了知识也就丰实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也个性化了,头颅也昂扬了,课堂上,娓娓的交流时时被讨论的争吵声打断,家庭作坊式的学习方式带之而起的是知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为师不再唱“独角戏”,搞“一言堂”。远程应用模式使学生的革命成为了现实。
3、实现了课内外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迁移转化,教学效果和质量得以提高。《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碾砺能力”,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感受到学生知识得到迁移转化,能力还等培养,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我校七、八年级学生成绩变化统计表即可见一般: 七年级
课题研究前
课题研究中期
课题研究后期
平均成绩(分)68.3 75.5 88.6
优秀率(%)
8.2 18.1 24.3
八年级
课题研究前
课题研究中期
课题研究后期
平均成绩(分)
73.3 82.5 90.1
优秀率(%)
9.5 20.1 31.4
四、构建了语文教学课堂模式
我们把运用教学资源情景下语文课堂模式尤其是阅读课模式概括为:教学目标――-远教资源―――质疑答疑―――引申迁移。9 模式的各个环节实施都以远教资源的适时切入为催化剂,教学目标是在利用远教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的情景下师生共同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来选择达成的教学目标。再利用远教资源下载的图片、音像、文本资料促成学生对阅读村料的再学习,质疑答疑的过程实质是利用远教资源加以展示的过程,即展示疑是与释疑,又利用远教资源适当引申,拓展,使学生知识得以迁移,能力得以转化,其各环节流程如图所示: 确定目标展示教学
文本影音图片 课
件题文本链接
教 师
创 设 情 景 激 趣 导 入
提问质疑协作答题
学 生
总结归纳揭示规律
引申拓展迁移转化
效果评价总结提高
思考
1、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硬件”的支撑和“软件”的跟进,才能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同教学的整合。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导入课题整体感知阶段,创设情境、引发情感、或显示情境,形成表象。部分探究时,切入直观性强的媒体定格播放,突出特定画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发联想,激发集体思维。整体综合时,使用形象性强的媒体整体演播,能再现情境,能帮助学生整体思考意义构建,理解知识,强化记忆。或利用多媒体演示拓展资源,课外延伸能跨越时空,获取更多信息量。
2、不是每节课都必须,都适合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两者应互相补充。
3、优选多媒体课件要真正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构成诸要素作用。应重视信息技术切入的时机、方法。选用直观、形象、生动富有动感特点的媒体,更易于音、像、图文并茂,变抽象为直观、代静为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轻松教与学。
4、课题研究打破了学科课程孤立的界限,超越了文本资源,体现了学科的融合。
六、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
1、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素质不够高,远教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还不尽如人意,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学习。
2、受远教设备条件限制的惰性思想影响,远教资源利用率不够高,利用远教资源的外部环境不够成熟,需进一步完备资源,提高认识,优化资源共享。11
3、我们的课题研究处在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参与教学,以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构建通过直观、形象的资源自主探究学习上。还没界入网络环境下真正意义的学生自主合作交互式学习,这样是我们后续研究的目标。
4、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推行及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冲击,传统教学中以知识掌握为主的学习评价方式已不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今后的探究实验中我们将努力探究完善以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为主的评价体系。结束语:
受于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不够显著,有的理念性的阐释多于实践操作,有的课堂内型如写作课、训练课的课堂模式还需尽一步完善,我们取得的成果还需在今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入完善印证,还需兄弟学校的指正批评。
洋县龙亭中学
心理健康课以学生心理成长为主要目的, 以讨论、角色扮演、故事分享、团体活动等为主要形式, 是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公共必修课, 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心理基础, 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保驾护航。
通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 适时调整自我期望与目标, 融入新的集体与环境, 在游戏与活动中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 增强其自信, 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处理挫折、恋爱等问题;同时, 也起到预防学生心理障碍、帮助问题学生等作用。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学习并掌握这些能力和技巧;如何让学生不仅掌握这些能力, 而且学会怎样思考, 进一步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何让学生既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又激发其学习自主性等都是需要我们时时思考的课题。而“优点大轰炸”则是达成以上目的的有效途径。
2“优点大轰炸”活动方案
2.1 活动目的
培养一颗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心。生活中的人们, 常常像寓言《两只口袋》中所说的那样: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 又在每人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 一只装别人的缺点, 一只装自己的缺点。他把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 把装自己缺点的口袋挂在背后。因此, 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发现别人的缺点, 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管是专注于别人的口袋, 还是专注于自己的口袋, 都能引发一些不良后果, 如人际关系上的摩擦、自卑感的产生等。若把两只口袋里的缺点换成优点也同样适用, 但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2.2 活动要求
每堂心理健康课前留出5~10分钟时间, 请数位学生参加活动。具体学生位数算法为:学生总数/ (总课时数-2) (第一次课组织该活动, 占用2学时) , 每位学生留心观察指定学生的优点 (一般是5位, 常以随机方式决定) 。第二堂课开始, 让数位学生当众阐述指定学生的优点, 要求言之有物, 以小见大, 通过小事或细节反映学生优点。整个学期中, 每位学生都进行阐述, 每位学生会被观察。期末时, 每位学生将所观察5位学生的优点以文字形式上交。
2.3 活动形式
课堂口头阐述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3 活动实施效果
自2008年以来, 笔者已在11个班级 (包括护理、眼视光、生物制药、药物制剂、卫生信息管理、口腔工艺技术等专业, 总计约650名学生) 开展了此项活动, 深受学生欢迎。
在课堂口头阐述中, 学生会相互借鉴和引用, 并引起全体学生会意的回应和微笑。在一些特殊时刻, 笔者也会请被评论的学生发表被“轰炸”感言, 如给被善意或故意揭露隐私的学生一个辩驳的机会, 给平时过于害羞内敛的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给被感谢的学生一个反馈感恩的机会等。这些不期的机会, 给课堂带来一波又一波高潮的同时, 也给学生带来许多惊喜及感动。
在最后的课堂总结发言及学习心得书写中, 学生频繁提到“优点大轰炸”活动带来的思考和触动, 可见该活动的积极作用。
4 活动的优点
(1) “优点大轰炸”的主要用意是培养学生发现他人优点的习惯, 使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发现美的眼睛”及“不抱怨态度”。另外, 大学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 不满足于用与他人相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 不论是观察和表达角度, 还是语言应用方面, 学生都会创造性发挥, 各具特色。
(2) 学生在阐述他人优点的同时, 也会将自身特点与其进行对比, 对阐述者而言, 这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过程;而被阐述的学生, 会发现自己身上存在但不曾发现的美丽特质, 对他们而言, 这是一个促进自我悦纳及增强自信的自我实现过程。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这种互动, 打破了以往大学校园中以寝室、户籍等为界限的隔膜, 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该活动所引发的思考也随着活动的开展而不断深入, 将为促进后续学生间交往起到提供血液和营养的脐带作用。
(3) 通过课堂口头阐述, 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当众演讲的胆量, 并能使他们体会到付出后被认可、被尊重的喜悦, 进一步调动学生发言主动性, 有助于使自卑学生发现并找回自信, 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参与过活动的学生也不愿轻易错过了解其他学生的机会, 同样以积极的态度加入。该项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尊重和倾听, 对其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 该项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培养集体凝聚力也起到一定作用。因此, 该项活动也可作为班团活动主题应用于班团课中。
5 活动的不足
(1) 高职高专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个性特点、人气指数、资料准备、参与程度等存在很大差异。因此, 对于观察对象优点的表达会存在很大差异, 导致“优点大轰炸”的精彩程度存在很大的可变区间。有的学生会通过细致观察、多方考核、精心准备, 对观察对象的优点给出创造性、艺术性的评价;有的学生的“优点轰炸”像“缺点轰炸”;也有学生会以“不熟”、“没有了解”等随意应付……因此, 在多数学生对该活动津津乐道的同时, 也有少数学生受到无心的伤害或忽视, 这就对指导教师的个人敏感性、灵活性、引导的艺术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 “优点大轰炸”作为贯穿整个学期的全体强制性活动, 会在每堂课前留出时间请数位学生参加。因此, 遇到合班上课及大班上课情况时, 难免效果不佳。如合班上课时, 可能出现只对本班学生回应的“派别”现象;班级成员过多、时间延长等原因, 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可能会挫伤阐述学生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指导教师进行适时提醒和引导, 使学生懂得耐心倾听和尊重他人。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1.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195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计算机驱动飞行模拟器来训练飞行员是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利用大型机和小型机开发的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行政管理系统陆续进入中小学。这一时期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态度开始从狂热回归到现实,反而开始追求易学、易用、实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2.微机进入中小学教学以及教师对计算机应用的推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明尼苏达教育计算机科学联盟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开始大量生产和提供课件,其他教育软件公司也相继出现,出现了教育软件出版的高潮。
20世纪80-90年代的整合学习系统。20世纪80-90年代,在应用计算机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认识到在提供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联网系统比单机效益更高。教育技术厂商开始研制联网的辅助学习系统,统称为“整合学习系统”。
3.因特网时期的信息技术应用。教育界也很快认识到因特网的教学潜力:支持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实现用户与计算机之间极强的交互功能;支持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异地的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专家之间相对跨越时空限制的交流互通活动;提供日益丰富、真实的在线模拟和在线实验功能;支持对学习内容随时、随地的访问等等。因特网已经逐步进入中小学校园、实验室,甚至教室,并逐步渗透到学习者学习的每个环节。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2.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
现代网络技术是当今教育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最有效率信息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可大致分为两方面:网络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和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网络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包括网上选课,网上评教,网上信息发布,校内网提供教学辅助资源及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资源等等。过去,学生选课评教只能通过传统信息工具——纸和笔进行,而获取信息则只能通过老师或学生们之间口头传递,需要下载老师课件或其他学习资料更是相当的麻烦,只能通过直接找老师下载和通过互联网下载。现在,许多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络系统,学生可已通过局域网完成以上工作。同样,远程教学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和费用,因为一个老师可以同时给上千人授课,而一个好的课程可以在长达数周、数月内,在不同的地区使用。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发展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已经呈现以下明显的发展趋势:
1.各种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综合运用: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集成功,教师和学习者可以综合运用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甚至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代理来支持教学和学习。由于利用因特网获取资源变得越来越方便,可资利用的学习资源日益丰富,逐渐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主心,让学习者综合利用因特网的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各种学习方式。
2.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整合成为发展趋势: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使业已存在但在传统条件下难以实现的教学理想成为现实,例如,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助发现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建模工具、(在线)模拟实验室、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下都已经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与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的结合还诞生了很多新的学习方式(如WebQuest、远程合作学习等),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整合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特征。
3.原有的教学界限逐渐被打破,泛在化的学习成为可能:因特网等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一方面使教学和学习进一步摆脱书本和教室的局限,借助可以联网(甚至可以连接无线网络)的笔记本、各种便携式掌上(palm-top)电脑,学习者可以随时(例如周末和假期)、随地(在能够连接因特网的世界上任何角落)、随需地(on-demand)访问在线课程和教学资源,可以随时与同学、教师和在线专家交流、讨论和开展合作式的项目研究(project work),泛在化(ubiquitous)的学习已经成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之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成为构建终生学习体系不可或缺的学习提供方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经历了微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因特网的应用作为两个阶段。现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两方面。以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将朝着各种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整合,原有的教学界限逐渐被打破,泛在化的学习成为可能三个方面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将积极推动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能丰富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反过来,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大量运用,也将促进软件产业向教育投入更多的力量,丰富教育软件产品,会产生大量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教育软件精品,师生也将更加直接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11-13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7-26
浅议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10-30
浅谈多媒体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06-26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性07-08
情景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10-17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11-07
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12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