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论文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论文(精选11篇)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1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求:必须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将学习过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知识的主动获取转化,即通常所说的探究教学法。然而许多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感到深不可测,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是探究式教学?不知道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以为探究就是做实验,实验就是探究。这样理解是不全面的。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探究教学法。所谓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或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充分地发表见解,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从而培养它们自觉探索知识能力;同时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教师对探究目标、探究途经等方面的调节和控制。

那么,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进行。

一、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的开展关键是怎样创设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以便让学生提出假设并进行证实。我们所说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必须具备的特征有三个。第一是新颖性,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新鲜感,以激发它们探究的兴趣;第二是难度可控性,所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让学生能尝到胜利果实,足以引发它们继续探究的欲望;第三是可持续性,所提出的问题既要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又要能使学生能不断进行假设和验证,这样的问题才值得探究。

鉴于现行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多为陈述性的,所以,值得探究的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总结起来,我认为我们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从身边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是非常多的。只要我们能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就能提出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来。

例如,我在《电路分析及其应用》一课中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师:在傍晚特别是在夏天的傍晚,当我们把电灯打开,大家会发现这时的电灯的亮度与深夜时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暗一些。师:为什么?

生:因为打开的用电器多。

师:为什么打开的用电器多灯就会暗?

(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联的电阻越多,总电阻就减小,电路中的总电流就增大,导线电阻分得的电压就会增大,电灯分得的电压就会减小,从而变暗)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只要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察觉的现象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跟着老师的引导探究出答案,从而把简单电路分析中电阻、电流、电压的变化关系理解透彻,既达到了知识目标,又达到了能力目标。

第二是从实验中提出问题。

物理中有许多有趣的小实验,而这些小实验往往能反映出很多物理知识来,所以,从实验中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多思考、多动脑筋。例如,我在《自感》一课中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让几个学生手牵手与自感线圈并联再与两节1.5伏的电池并联,当开关闭合后再断开时,学生的手会感到有微麻。

师:为什么小小的两节电池会产生这么神奇的威力? 这个新奇刺激而又不危险的实验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从而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也引起了他们极大的探究欲望。

二、注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探究中不断提高与创新,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教师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有两个作用:一是选择和创设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二是要启发、帮助学生把搜索到的资料与问题情况密切联系起来,不断校正继续探究的方向。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探究问题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从最简单的现象或实验入手,然后引导学生从现象中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假设,并引导他们逐一解决。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和表扬学生先从他们所想的方法去探究(即使方法是错的),然后再从中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方向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做准备,在课堂中反应要较敏捷。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电路分析及其应用》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当我们晚上走在路上,很多时候都会看到路灯坏了,这时我们都会想到什么? 生:这是路灯的质量问题。

师:那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假如有一盏路灯,无论安装质量多好的灯泡,没过多久就会损坏甚至烧掉,而且还发现它经常在深夜时烧。这又是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得出它的原理跟刚才电灯变暗问题的原理是一致的,它只是刚才分析过程的逆过程)

师:假如你是路灯维修员,你怎样使路灯寿命增长呢?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生:讨论。

生:并入一个电阻。师:设定一些实际数字,让学生计算在很多用电器关闭后要使这盏路灯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应并入的电阻阻值,再计算如果并入电阻后其它用电器正常使用时用户两端的电压。(例如:假设原来路灯与九个“220V,25W”的用电器并联,且刚好这时的电压是220V,路灯的规格也是“220V,25W”,关闭了九个用电器后,路灯两端的电压就会增大,要使路灯两端的电压还是220V,如果并联一个电阻,则并联的电阻阻值是215欧姆,如果在正常使用九个用电器和路灯时这个电阻一直并联在电路中,那么这九个用电器和路灯两端的电压就会变为116V,所以如果并联一个电阻的话会影响到整个电路中的用户。)生:通过计算知道并联的电阻阻值要比较小,而这个小的电阻会使整个电路正常工作时用户两端的电压小很多。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并联一个电阻是行不通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串入一个电阻。

师:那这个电阻不就白白消耗一部分电能,从长远的角度看,切合实际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把两盏路灯串连起来。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本来傍晚电灯暗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教师又再提出一个路灯问题,从逆过程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之后教师又向学生提出“路灯寿命增长”的问题,这样层层深入探究,使学生对简单的串、并联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路灯寿命增长”问题的讨论中,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并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去探究,发现错误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到真正的答案。这样,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学生能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究,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三、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发现并解决要探究的新问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是很容易发现到新的问题从而引起探究行为的。

再来举一个例子吧,在《薄膜干涉》一课中,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先让学生用稠度适中的肥皂液做第一个实验,即透过自制肥皂膜,观察酒精灯火焰在肥皂膜上的图像及其变化。(学生动手做实验,个个十分投入,很快学生中就发出阵阵小声的赞叹声,兴致很高,每组学生都能做出同课本插图一样明显的干涉图像。)这时我适时依次地给出以下问题:

⑴ 干涉条纹有何特点?

⑵干涉条纹是哪两个面的反射光叠加形成的? ⑶干涉条纹为何是水平的?

⑷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为什么可用干涉法检查工件表面是否平整?

⑸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的薄膜厚度怎样变化?干涉条纹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这五个问题除了问题⑵和问题⑸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以外,其他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本以及讨论来解决。

接着我又让学生做实验二和三,即先后用较稠肥皂液和最稠的肥皂液做实验,引导学生比较前后实验现象的不同,进一步得出结论:条纹宽度与薄膜厚度有关,膜越厚条纹越密,当膜厚到一定程度,条纹过密以至于看不见干涉条纹,并引导学生用刚学的干涉知识去解释。

这样,问题和实验环环相扣,使整个课堂教学紧凑有序,同时,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起,始终保持着对所研究问题的高度兴趣,从而达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从而培养他们自觉探究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包含了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在学习《电路故障分析》这一问题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图略)对于图甲来说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如果电路中的L4烧掉了,这个电路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问题二:如果L1、L2、L3其中的一个烧了呢,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问题三:如果L1、L2、L3其中一个被短路呢?为什么?

(先提问学生各问题中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实验,最后做出解释)问题四:灯泡的亮暗很容易反映出电路是哪里出了问题,但如果不是灯泡而是电阻(图乙),你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电路不正常工作的问题出在哪呢?例如:如果发现通过R4的电流突然增加了,你能否知道问题所在呢? 问题五:如果给你一个电流表或一个电压表,你怎样检测出电路的故障出在哪里?

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从直观的灯泡故障问题转移到抽象的电路故障问题的探究中,并学会了使用基本仪器来检测电路的方法。这种做法使学生把刚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当中,使探究能继续进行。

五、注意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实施探究教学应采取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探究(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又能够去做的事,这就使知识得到拓展,使探究得到延续。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把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注意把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和对个别学生的要求结合起来,以达到分层辅导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电路分析及其应用》中把简单电路和复杂电路的分析和应用学习完后,我就让学生举一些有关电灯的其他物理现象并做解释。然后再自己给出下面的几个例子,留给学生课后去探究。

第一:为什么同一时间段距离变压器的用户的电灯比距离远的要亮?

第二:大家都知道灯泡的灯丝是用钨丝来做的,当灯泡亮了之后,钨丝会有什么情况出现?(钨丝温度升高之后会升华)升华之后它的温度如何变化?电阻值又如何?功率呢?

第三:当灯泡烧了之后,很多人会摇一摇,把断了的灯丝搭上了再用,但是,这里就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重新搭上的灯泡,与原来相比,消耗的功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安全性又如何?

然后再引导学生,单单一个灯泡就有这么多的问题可以去研究,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么多用电器,就应该有更多的问题值得去研究,所以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己去进行研究,有问题可以跟老师一起讨论和研究。

类似的引导可以用一两分钟去完成,并不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但却能提起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达到知识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2

合作学习, 又称小组合作学习, 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通过教师指导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形式, 使学生的交际欲和主体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在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枯燥无味, 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没有实质性效果。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就要把握好几个原则和方法,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物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教师始终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 开始教学时建立好学习合作小组, 并对学生进行分工, 明确哪个该做什么。待学生熟悉后, 再重点指导, 最后经过长时间的培养, 逐步过渡到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合作学习。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讨论, 共同得出结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能进行有分工明确的学习;有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学习;能学会赞赏别人, 这些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 同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无需讳言,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是一种摆设;有的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度, 合作还未深入, 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 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 学生显得手忙脚乱, 削弱合作效果, 等等。

二、教师要树立学生互动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小组合作教学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在于教师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合作态度, 师生要以“有效学习”为共同目标, 这样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合作学习论认为,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从现代教育信息论角度看, 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 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教师是信息发出者, 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 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 强调双边互动, 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 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强调多边互动, 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 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 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 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善于交流, 准确表述, 促进理解与沟通, 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物理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语言表述准确、严密, 具有逻辑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交流,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开拓学生思路;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相互配合, 共同分享成功体验。优势教育观认为, 学生是各显其优、各献其优的群体。在教学中, 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 有的动手能力较强, 有的计算准确, 有的分析严密。合作学习中的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信心、力量和愿望, 能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中获得成功。

三、物理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对提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欲望。许多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教学这一有效组织方式,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物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培养其学科探究能力, 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新课程理念强调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改变那种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改变那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取而代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新课程理念下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打破了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模式, 发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能够调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发挥组内成员各自的优势, 使学习效率达到最佳化。所以, 我们在进行分组时, 就要对小组进行科学安排, 不仅要考虑到成员的个性问题, 还要考虑到学习能力的高低, 能够体现出优势互补的原则, 合理科学地分组, 确保合作竞争的公平合理。合理科学的分组是有效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忙碌着、参与着, 自愿学习, 没有被逼迫的感觉, 都是通过互相发言、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耐心聆听、积极探讨完成的。因此成功的合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 我认为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很有必要。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小组合作教学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在于教师合作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合作态度, 师生要以“有效学习”为共同目标, 这样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中物理教学,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梦洋.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2012.04.21.

[2]孟文燕.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2012.05.27.

[3]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02.05.

如何高效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下面我就如何通过“五步法”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步曲: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景: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1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曲: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通过第一步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学生对加速度有了具体的物理图景后,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来突破呢?我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A车在2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让学生感受,让他们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即为加速度的方向,学生们恍然大悟,有豁然开朗之感。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步,必须经过一段教学过程才能完成。当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有关的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物理素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归纳准确。

第三步曲: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后,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位置变化快慢。定义式v=Δx/Δ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学生基本上可以从文字语言描述加速度和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但由于学生所具有的物理知识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错误的定义。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不断纠正错误,直至得出完整、准确的定义。

第四步曲: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

当学生理解概念后,用多种科学的方法记忆概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

第五步曲: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此环节,我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上述步骤,巩固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五步法”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因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炳.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开展 篇4

首先,规范书写。学生要规范书写,练好字,少涂改、少写错别字。其次规范写作标准。写作标准是作者经过长期知识积累而存在心中的图式,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古诗文、文质兼优的现代美文等让同学们诵读,丰富学生的知识素材积累。教师要求学生自高一到高三,必须完成一定量的诗词美文的阅读和背诵任务,让学生掌握这些文章的体裁与风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写作。

(二)培养兴趣

培养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一步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教师要从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家庭亲情、朋友情谊、交际人情、风俗习惯、历史人文、自然美景、时代风貌、科学与人生等,让学生多接触这类话题,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点,丰富知识积累和写作素材。

(三)发散思维

思维是一篇作文的灵魂,他能体现作者智力和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跟随自身内心变化,观察和感悟社会,从而树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平台,比如创造一些口头作文训练、收集新鲜作文范例等。

(四)注重实践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5

在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时候,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创新能力,通俗地讲,也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意识和能力。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手段,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国际人才竞争需要,快慢 当务之急。笔者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以下几点做法供大家借鉴。

一、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有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多数教育人士已经普遍认识到,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熟练程度。因此,物理教学中既应该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更应该让学生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

科学方法教育既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的训练。脱离物理知识对中学生大讲科学方法,则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方法教育,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因此,科学方法教育应该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只有根植于物理知识沃土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在物理知识教学中,处处蕴含着科学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科学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将电势能和重力势能类比,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洛仑兹力教学中,由安培力演绎出洛仑兹力。在牛顿第二定律、玻—玛定律、楞次定律等规律的教学中,常采用观察和实验、数学推理的方法来研究。

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所有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实验技能:一是掌握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二是掌握中学有关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三是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四是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五是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六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

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在耒知领域探询到符合规律的东西,纳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范畴之内。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世界不断变化和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当今,我们正处于高科技时代,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新的知识迅猛发展,新的信息与日俱增。要使我们的知识赶上时代的要求,要使我们的认识结构能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为此,1 时代赋予我们教师一项神圣的职责,就是要注意培养每个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汲取知识,对老化了的知识及时更新换代的能力。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自学不仅仅是一般地独立阅读和课内看书,它是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的有序启动的各种环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在问题的解决的反复实践中,通过正向迁移的同化和顺应的加工过程,使个体经验逐步地概括化,系统化。这一过程就是个体经验的类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得以孕育和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并且其培养过程更具有典型性。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创新思维往往产生于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三、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创新能力中,激发兴趣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兴趣当中,大脑才是最兴奋的,最积极的,灵感是最容易迸发的。

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为什么要蹲下而不是起立。通过分析可知,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和作用时间有关。通过这个实例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越小,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的;法拉弟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渗透物理知识。在学习每一章后都安排讨论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是非,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还是小,只要二者相差越小,衍射就越明显。别一部分学生认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的情况下,二都之差越大,衍射越明显。此时教师从中引导,我们把波长看作人,把障碍物看作墙,把衍射看作人翻墙,从而很容易断定后一部分学生对衍射条件的理解是正确的。

四、减轻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创新

2 学生每天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创新思维很难发挥。减轻课业负责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打破“堂上由着老师灌”的局面,实施“四主”,“三同步”的新教学模式。四主是学为主体,都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参与中学习。思、看、读、做、听、议、写、评,在教师指导下,交错进行,步步深入。三同步是知识、方法、能力同步。

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学生的领会、理解、记忆,都要把能力提高,智力开发当作基础工程去抓。同时做好习题分类、归档工作。海水舀不尽,习题做不完,但类型总有限,抓住典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堂上就把知识落到实处,多给学生方法,从能力上、素质上解决问题,提高做题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是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从推导到理解、应用定律完全都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议,动手练,这样就会理解透彻,记忆牢固,应用自如。学生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搞清了,弄懂了,课下做题时间短,课业负担就会减轻。

学生对物理有畏难情绪,特别是讨论题、证明题、设计题更使他们心有余悸。我们一改传统的讲学式,开展多种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有味有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组织摄影组、航模组、家电维修组、板报组、小制作组等,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展才华。让他们在大海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定期兴行小型竞赛,物理学史实笔赛,基本概念抢答赛,物理规律猜谜赛,新型设计实验赛。让每个同学在不同场合多露脸,多闪光,以成功激情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总之,时刻把握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肯定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6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课堂也面临着适应改革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从而实现新课改的教学新理念。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颖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而实现高效物理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5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35

一、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颖模式

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局限,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多高中物理教师也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单纯的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没有进行主动思考的机会,也缺乏主观能动性,极大地阻碍了物理学科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革自身的教学思想,通过运用新颖的物理教学方式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能力才能成为可能。而对于花样繁多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做到适当地取舍,要找到符合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方法,切不可盲目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中物理课堂的高效教学。

二、教师主导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青春时期,也即将面临成年。对于自身的认知还很不成熟,控制自己的能力还不稳定,但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却非常强烈。因此,外界的因素会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针对高中学生的这一特点,物理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时地引导,并能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主动接受。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在良好学习氛围的带动下,进行主动性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相关知识的时候,为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快速地学习知识点,物理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关物理实验之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保持关闭电源的状态,电压表的指针会不会发生移动呢?”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了很多观点,不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都表明学生在进行积极地思考,都已经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来。在这样的气氛下,物理教师展开了教学实验,通过在电压表周围移动U型磁铁,让学生观察电压表的变化情况。在每一位学生都专心致志地观察电压表变化的同时,物理教师又提出问题:“如果加快U型磁铁的移动速度,能否使电压表的指针移动的更快呢?”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都纷纷积极地投入到自主性的物理实验中去。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实验得出的结论,会理解的非常透彻,记忆的也非常深刻,一改从前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物理是一项重视实验数据的学科,单凭教师的口头传授很难将学生真正地带进物理的世界中来。这就需要高中物理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开展多样化的物理教学。例如,在教学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多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而在实验工具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物理实验的演示教学。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从中选出符合科学性的,符合教材要求的,符合学生理解能力的物理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再清晰地向学生展示。

例如,在进行“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相关知识的教学中,物理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上成熟地教学视频向学生演示“如何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一个平面上的等势线”,并能通过实验向学生解释“因为均匀电介质中的恒定电流的电场和静电场相似,利用这样的相似性可以用恒定电流的电场模拟静电场,从而进行静电场的实验研究”的实验原理。这样的实验一方面向学生清晰生动地展示了实验过程,另一方面也补充了教学条件上的限制,还能减轻物理教师的教学压力,最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四、在教学中注入情感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项因素是不容忽略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情感。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促进师生关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同时,也起到了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学习体验的目的。物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情感的注入:1.通过讲故事调节课堂气氛。在物理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故事。例如,在进行电学课程之初,就可以为学生讲述《富兰克林用风筝揭示雷电真相的实验》,把学生很自然地引入到了电学知识当中,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科学而勇敢献身的精神也鼓舞着学生。故事的教学手法要经过事先设计,说清故事的来龙去脉,也要突出其中的重点,让故事为教学服务。2.通过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切忌不可将消极的情绪传?f到课堂上,有些教师因为自身生活出现困难或对班级中某些学生和现象不满,而带着消极情绪上课,在课上甚至还会出现言语上的讥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互动的意识很快就会被打消,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行为,应该得到禁止。在上课伊始,教师就要抱有饱满的精神和对物理的热情,才能在课堂上有好的发挥,并能将这种积极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效率,物理教师就要首先转变教学思路,在教学大纲的依据下进行教学创新,准确把握学生特点,以期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效的物理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有待于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7

一、用鸡蛋来撞击地球(知识点:动量、冲量、缓冲力)

很多同学一听就满年蒙蔽的状态,鸡蛋怎么能够撞击地球呢?这不是痴人说梦嘛!但是事实上,通过课外物理的小制作活动就是可以实现你所不能相信的试验。这个试验的要求是将一枚生鸡蛋从教学楼3楼向下抛下去撞击地面,同时要确保被抛的鸡蛋不能碎,很多同学难以置信吧?怎么可能会不碎,平时不小心手搁置重一点鸡蛋就会碎的,所以很多同学对于这个试验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这时老师就叫了三个同学来亲身实践用鸡蛋撞击地面的试验,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不过老师还是抽到了两个男生和一个比较活跃的女生来进行现场试验。老师的要求是哪个实验者的鸡蛋不碎且包裹鸡蛋的物体质量最小,谁就可以用鸡蛋撞地球!于是我们的三位实验者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一个女生实验者给鸡蛋系上了气球充当降落伞,然后向地面轻轻的抛去;一个黑衣服额的男生实验者将鸡蛋放进一个厚厚的泡沫塑料中,然后慢慢的将鸡蛋向地面放下;另外一个穿红衣服的戴眼镜的男生竟然是用6克重的塑料吸管做成三棱椎状的立体物。整个比赛的场地是在一栋没有上课的教学楼里进行,比赛时间定在周四下午的课外活动。参赛同学手拿自己的作品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登上三楼准备比赛,楼下广场早站满了观看的学生和老师。几位物理老师正拿着纸和笔做着记录,还带着早已经准备好了天平和记录本。试验证实开始:其中,黑衣服的男生试验者的那个掉下的鸡蛋是用泡沫包裹的,可惜,着地后我们看到一滩黄色液体涌出,现场一片惋惜声。那个女生试验者是用气球的向下抛的,本来看着就要安全着地了,一阵风过,气球爆了,鸡蛋碎了一地的黄色液体。最终获胜的试验者仅用了6克重的塑料吸管做成三棱椎状的立体物,这是最让人感到不牢靠的一个装置,鸡蛋就放在其中而未碎,不能不说其构思巧妙。

其次,从这个试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和创新能力很重要!孩子们的兴趣是奠定了孩子们的喜爱程度,我们现在面对的对象是13到18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正是培养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段,他们都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所以在现阶段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好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

1)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课外物理小知识,课外物理这一学科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物理是人类对生活中一些问题研究的总结,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蕴含了很多的物理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生活中的物理,让他们学会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问题,利用自己所学到的只是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也可以让他们主动留意身边的数学知识,开始热爱生活,借此至于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努力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比如,在教学生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主动找一些身边的事物作为引导,比如,在认识量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克”、“千克”、“吨”等抽象的概念,老师可以用身边常见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例如“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将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才能更好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爱好。2)在课堂上创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其实可以发现很多属于物理的“力学美”,比如那些有规律的物理公式、万有引力定律、力的相互作用这类的相关知识等。而且,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愉快的课堂氛围就是要积极和学生互动,和学生配合,主动提问,并对学生进行奖励,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情境,学生对一件事物的喜爱程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比如同样的两堂课,气氛活跃的那个班就要比气氛沉闷的班级更快的接受知识。在平时的课堂设置中,教师要尽量把课堂设置的有意思一点,将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多多设置一些学生们感兴趣和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多多给学生鼓励,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鼓励学生的话都可以使学生信心满满,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另外,学会独立的思考问题,学会用不一样的方法来实践物理教学也是很重要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俗话说,学好数学是在为学好物理奠定基础,这也是不无道理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很大的衔接,数学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考试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运算能力,最终的目的是要得出答案,而物理则不一样,它更注重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相比之下更注重其过程,好比在考试中的一道大题,如果是数学中的大题,则只要最终的结果是对的,那么无疑其运算过程也没有多大的问题,而且运算过程也可以会有多种不同的方法,而对于物理来说,我们需要根据条件分析出其关系,需要用到哪些理论,最终列出相关的等式,看似是一个小小的等式,但是它是很占分值的,而对于计算过程是几乎没有多大要求的,因为式子的计算过程几乎不占分值,所以可写可不写,因为我们做的是物理题,检测的不是我们的运算能力,而是我们的物理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平时就应该更注重物理思维的培养,尽量少动笔、多思考,比如说物理中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做物理题最常见不过的了,但是我们再熟练之后,根本不需要在稿纸上面一步步地进行受力分析,这样不但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而且效率低、犯错率反而较低,这时候就运用学生的物理思维了,假设有一个静止的放在斜面上的物体,那么在我们的脑海里,或者在我们的“眼前”就应该能看到这样一个物体,然后对它进行受力分析,有向下的重力,垂直于斜面的支持力,如果斜面光滑则不受摩擦力,如果题目中没有提到则根据静止的物体的受力分析考虑物理受哪种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朝哪个方向的,这样不但省时省力,还大大提高了准确率。

二、结束语

课改下的课外物理小制作活动更加活跃,形式更加丰富,因此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方法的积累和探索,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韦耀波浅谈中学物理教学反思«魅力中国»-2011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8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物理教学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一、引言

物理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的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而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整个课堂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研究性学习对于我国的高中教学课堂来说发展并不完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改善这些弊端,进而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并且加以实践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學习大相径庭。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研究现象,获得知识。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观,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仅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综合整理,而且要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批判和反思。

三、高中物理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启动研究性学习课堂

众所周知,高中学生身上的压力是比较大的。而物理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不能够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要践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是比较难的,而最难的是教师是否真正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理念。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必须要自己研究这种模式的途径和弊端,在有了一定系统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先启动研究性学习课堂。

(二)在课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学生们了解了研究性学习之后就要趁热打铁,在学生们的兴趣还没有冷却之前,就要在课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且尽力解决问题。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课堂上,可以先提问学生对于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从高处落下谁先落地的问题,对于不同答案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在得到学生代表的答案之后,举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再让学生们进行思考讨论。总之,就是要让学生们充分地参与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来。在这样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消化吸收知识,而不是传统的听讲式的死记硬背。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

在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之后,就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解决问题当中来。要让学生从头到尾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自由落体的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答案,例如大铁球和小铁球、铁球和纸团等,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哪里存在漏洞。之后,教师再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的结果对牛顿管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且给出预测的依据。最后,让学生根据前几节课学过的匀加速运动给出自有落体的定义。

(四)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思考

研究性学习虽然早在2001年就提出来,但是很明显,我国教学课堂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并不完善。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每次研究性学习之后都要进行总结思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的疑惑和问题,而教师也肯定存在对于宏观的把握上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且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注意的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所极力要求的。要一反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研究问题的兴趣,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创新

研究性学习的另一要素是创新,创新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彻底颠覆,而是一次改进,一次优化。教师对于学生提出来的具有创新性的意见,不应一下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对这次创新进行辩证地看待。

(三)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它应该涉及到课外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充满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带到课堂下去,利用课余节假日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或者调查,但是不要对于学生的调查范围和调查课题进行限制。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调查或者实验结构进行分析评选,激发学生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全新的组成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解决问题,加深印象。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很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不仅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夏涛.如何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J] .科技辅导员,2000.

[2] 何培红.关于高中物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思考 [J].物理

通报,2002.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9

摘 要 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美学意识以及领悟力的关键时期,高中美术课虽不是主修课程,但是它是高中期间艺术课程中必修课。美术鉴赏则直接可以表现一个人的艺术内涵,对于丰富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现也是有很大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开展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目前的该课程的教学状况并不是很乐观,所以有必要对高中鉴赏课授课效率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高中美术 有效教学 鉴赏课 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标对当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现有教学形势的新要求,高中美术课较之改革之前的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变化。新课标实行后对于高中美术课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要求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关怀方面都有更深层次的要求。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要培养高中生对于美术艺术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文化内涵等的感知能力,是一门传播文化素养以及个人涵养的专业性课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判断形成一定的审美观。这对学生今后的艺术生涯或者精神层次品味的养成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中美术鉴赏课在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效率低而且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该课程亟待解决这样的一问题,走出低效率的尴尬局面。结合多年的相关教学对目前高中美术鉴赏课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1高中美术鉴赏课提高教学效率策略

1.1积极引导,让学生全程参与

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课堂氛围以教师理论授课为主,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没有太多的关注。长此以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可有可无”的想法,这就会导致学生从内心忽视这一学科,如果出现这样的想法就会让课程很难进行,即便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授课,学生对于课程的内容也并不感兴趣。美术课就会变成“休息课”而形同虚设。对于以上的这种情况,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吸引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参与其中就会逐渐培养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死气氛”搞“活”。通过竞赛、互动等环节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1.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艺术文化课堂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对于美术艺术的领略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的内涵,并能够深层次理解作品的美感。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美术鉴赏并不是通过某些计算公式和理论就直接可以对所要鉴赏的作品进行界定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的提升,通过艺术境界对艺术品进行整体的把握,整体来说美术鉴赏较为抽象,可以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很多情况下还需在一个氛围下进行探讨,课堂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条件。但是往往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时,文化艺术的氛围难以烘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音乐或者应景的视频资料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将学生带入一个高雅的文化环境当中。然后再进行作品的品味和鉴赏会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去感悟美、欣赏美,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3艺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学生的鉴赏能力不仅仅靠课堂的有限的授课掌握,更主要的是要留心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的。这就要求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及时给学生灌输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和品味生活的心得。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时,教师对于艺术品的分析和讲解过程中可结合作品生活原型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加以展开。这样会更加立体地去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有了对生活的理解,相信学生对于作品以及课堂知识的传授的领略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另外还可以灵活地将美术鉴赏课由室内转为室外,或是其他展览馆进行授课。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将上课的地点转移到当地的展览馆或者名胜风景区,让学生与艺术来一个直接的接触。这样学生就能对美术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并亲自感受到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知识传播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对美术鉴赏焕发出极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效果相比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更显人性化和高效率。一是换了教学场所会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更加吸引学生;二是可以带学生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十分有益,并且可以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长期一线教学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够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2总结

美术作为高中授课中未列入高考范围,所以说一般学生不会耗费过多的精力在该课程上。但是美术鉴赏能力在其他领域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学生更多的美术艺术素养方面的知识十分迫切。如何在一堂课中充分的调动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可以积极引导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艺术文化课堂以及结合生活等教学行为转变美术课低效率的窘迫局面。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并根据学生情况科学灵活的对教学方法模式进行转换。从而使我们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10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问,教师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的提问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对物理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课堂的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要紧紧衣靠教材,问题交流互动,突出重、难点。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课堂评价由注重结果性转向过程性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流,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课堂提问必须寻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题意清楚、准确严密,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了“加速度”这个概念之后,我设置这样几个要求学生辨析并举例的问题:(1)、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吗?(2)、速度变化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吗?(3)、速度为零的物体加速度一定是零吗?通过对这几个学生们易犯错的问题逐一辨析,并结合具体的例子,加深了学生对加速度这个新的物理概念的理解,突出了重点内容的掌握。比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一节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释疑型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吗?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从新旧知识的冲突中提出,激起了学生的内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学生的内需,也突破了知识上的难点。

2、教学目标明确,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在物理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所提问题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含糊不具体的提问,学生思维难以开展起来。因此,在拟定提问的问题时,要事先计划好,尽量事先写在教案中,并加以严格推敲。比如高二《电磁感应》这一节,我所采取的探究方式是完全开放式的,为学生准备了足够的器材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进而得出结论。我在最后几分钟内又提出了以下问题:当原磁场磁通量变化不同时,是否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也不同?当磁铁(或通电原线圈)在感应线圈中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不同,是否电流计指针偏转角度大小就不一样?这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规律呢?能否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同学们又动起手来,不一会就有同学喊起来:“磁铁移动得越快,电流越大”、“导体棒切割得越快,电流越大”,我笑而不答,只是布置了下次课的预习问题。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当是用所学知识而消灭存在的问题,而应当是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不仅使教学活动继续下去,还能持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发散思维,对提高课堂效率大有裨益。

3、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能够以点带面

面向全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言,即要使全体学生的心态处于高度集中和准备回答状态。当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个同学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从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要对每个学生讨论的回答给予充分尊重,要认真善待学生提出的或回答的每一个问题,要给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围绕课堂主题内容提出质疑,要鼓励学生敢向老师发问。如果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创造出的正确结论,我经常给与“某某解法或某某公式”的鼓励;如果对于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我以“请你慢慢地说”表示安慰;如果对于答案基本正确不尽完善者,我会说:“不错,再思考一下你能回答得更完美的”来评价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对于不完整的答案,我用“谁能继续补充”来暗示大家继续思考;如果对

于错误的答案,我以安慰的口气说“请你坐下再想想”,接着启发其他同学:“谁和他的想法不同?为什么?”来暗示他的错误,并鼓励解决问题等等„„。学生一定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与期望,吸取智慧和力量,课堂一定会是愉悦和谐的氛围,健康向上的情景,洋溢有效互动的局面。

二、课堂提问的方式

问题既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得、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鉴于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索、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功用。课堂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么问”。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激发兴趣式提问

这类设问的目的是激励学生思维能动性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探索、学习有目标、有方向。常用于新课的引入阶段或是由知识的低层次要求向高层次要求转变的时候。比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上课前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汽车追尾事故现场的视频资料,然后提问:你知道我们汕头市每年有多少人因车祸失去生命吗?你知道发生车祸的原因有哪些吗?要怎样做才能尽量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上述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但不一定是热烈兴奋的场面,此时学生已深受震动,探究欲望被激发,认真严肃的思索并讨论起来。又如在研究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对与其相邻的物体没有压力作用时,我准备了一个装水的矿泉水瓶,去掉盖子,分解式提问如下:(1)如果瓶子静止时在瓶底打一个小孔,水会流出来吗?(2)如果瓶子做自由落体运动,水会流出来吗?此时我不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结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学生的兴趣来了,接着又提出问题:(3)瓶子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水流不出来,那么,如果把瓶子向上抛出,瓶子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水会流出来吗?我又让学生亲自实验,以验证猜想,结果是水竟然还是流不出来!至此,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极高,产生了许多疑问和猜想,我再因势利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生活情境式提问

结合物理学科知识创设生活情境,让问题来源于生活,这样的问题才有生命力。所以,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设法把物理过程情境化,把物理概念生活化。例如讲冲量与动量时,如果直接给出“冲量是力和时间的乘积”、“冲量等于动量的增量”,然后讲公式,做练习巩固。这样的教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因为这样教学只注重了讲解的效率和解题效率,却弱化了情感效率,忽视了问题效率,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如果采用有效提问的策略,提出以下问题:我们经常打球,也经常看到足球运动员敢于用头去顶球,也经常看到运动员把球顶进了球门的精采场面。可是,如果是同样速度的铅球,运动敢用头去顶吗?学生的第一反应当然是“不敢顶”,让学生说说“不敢顶”的原因时,学生好像懂了,可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心里就像憋了什么似的,此时,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引出冲量、动量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3、引导式提问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式设问,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全面、深入的理解概念、规律、特点或公式、定理、定律等,完成由旧知到新知、由表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有效方法。常用在新知识学习阶段,目的是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去发现新知识。比如在“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有一道常见的题型。例:一个质量为5千克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当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斜向上的拉力F1=10N时,恰能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求当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斜向上的拉力F2=20N作用时的加速度。通常教师在讲解这道题时,为充分体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以尽量完整的步骤、规范的格式展现给学生,可教学效果

0

0

往往不理想。基于这道例题的典型性、综合性和复杂性,我的做法不是直接讲解,而是先引导学生讨论掌握好下面几个简单的例题:例

1、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求物体在水平拉力F=5N作用下的加速度。例

2、质量为5千克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系数μ=0.2。求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20N作用时的加速度。例

3、质量为10千克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一个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的拉力F=20N作用。求物体的加速度。这样的引导性设问帮助学生构建阶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维,全面、深入的理解、掌握例题中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应用所学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搭桥式提问

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例如我在讲“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内容时,采用这种方式的提问教学,在测定学生的知识和理解方面:问题(1),如何分析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车辆经过公路弯道需要的向心力是由哪些力提供的?在提升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的能力方面 :问题(2),我县环岛公路路面在拐弯处不是水平的,而是一侧高、另一侧低, 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是为了下雨时雨水容易流走,有人说这样车可以跑得快„而你的想法呢?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问题(3),为什么公路转弯处半径越小,路面的倾角就越大呢?又如公路转弯处路面修成倾斜的,除了安全考虑之外,还有就是车上的人以规定速度经过时,人不会往外倾斜,感觉会舒适些,为什么会这样?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学生对学习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和运用,把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物理课堂提问的作用

0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较理想。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

4、提问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善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几乎在每一节课中,都要精心设计不同水平的形式多样的提问,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去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并以高级认知问题去鼓励学生的思维价值、观念和证据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物理学科室:张培山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中物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过程。”而我们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重在传授知识,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先学后教”是一种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新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即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读书、质疑、做练习、老师精讲。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无疑,“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是适合学生发展和符合教育规律的更好的教学方式。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实施“先学后教”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呢?根据自己长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着手实施该教学模式。

1.充分的预习,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时,才去帮助他。”钱伟长说“不学是不会的,不教是可以会的,关键在学,不在教。”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既是60年代国外先进课程理论的精髓,也是当今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在新课前,我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明确自学方法和要求。

例如:在教重力之前,我跟学生们讲了怎样学习物理学中的力。力应该从力的产生原因、条件、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等几个方面去学习,学生在明确了怎样学习力之后,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预习就有了方向,学习也不盲从,有的课老师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又比如:《电场强度》这一节我提了如下的问题:I、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发生的呢? 2、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电场的强弱?这个物理量是矢量还是标量?若是矢量方向如何?3、公式E=F/q和E=KQ/r2都是电场强度的公式,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适用条件? 4、电场强度的叠加遵循什么规律?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在预习中找到了方向提高了预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预习的内容除了课文中的内容,还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使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看例题、发现疑难做记号、做实验等等。这样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更可能登上思维发展的高峰。当然同时我们也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一般每堂新课之前给的学习时间是一节课,有时候就用晚上自习,有时用正课。让他对每个问题都认真、仔细去思考。有的同学还白己设计简单的实验去验证结论。这样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后,对每个问题和课后的习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为后面的分组讨论做好了充分准备。

2.充分讨论,学会交流

在带着问题充分预习之后,我会让同学们在对问题和课后习题进行初步的思考。接着就进入第二个环节:分组讨论阶段。一般分4人一组对问题和课后习题进行讨论,交流不同的看法。

在这里我发现很多原来的教学方式所不能产生的效果:有的同学甚至还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讨论弹力的方向时,有的同学就用自己的母指和食指相互挤压来说明弹力的方向。每个小组成员都在积极、主动的讨论。这样讨论后使同学们的潜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讨论中吸取了大家的智慧,学会了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大家的认可并受到尊重,品尝到学习物理的无穷乐趣,从而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在对问题和习题讨论后,学生接着就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观点,要求他们能用实验就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实验器材有的是学生自己拿来的,有的是学校实验室提供的。例如:有个学生在讲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时,我就给他提供了实验室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这套实验器材。让他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有的同学讲的很好,也很精彩。下面的同学就给与热烈的掌声。让学生上讲台讲课,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不断的帮助学生成功,以成功后的欢乐和满足来强化学习动机,改变自卑心态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启动和形成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作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4.教师引领,纠混解惑

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最为核心的作用便是引领、诱导并对易混易错点进行纠正说明。比如,在学生展示自我的时候要对讲解过程中若有不清楚或不完整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对学生讲得不对的知识,教师要帮助更正。

例如在学生讲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对“相对运动”和“运动”就不是很清楚,这时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区别。在学生讲习题时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审题,怎样分析物理题,寻找解题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课堂效能。

作者简介:

上一篇:水手的风采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我最爱的季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