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推荐12篇)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篇1

【摘要】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自从新课改以来逐步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它在教学中的实用性倍受中学语文教师的关注。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氛围,它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怎样在教学中优化课堂情境教学设计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对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教学情境的优化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 设计优化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一般来说,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应当设置合适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不断演、说的方式下进行语文练习。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活跃课堂氛围,这样既避免了课堂过分的枯燥,又能通过“看电影”的形式让文中人物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可以模拟出一个情境话题,让同学之间对话交际。教师引导同学们挑选自己比较有兴趣的情境话题进行对话,这实际上也是情境教学的一种手段。举个例子:几个非常喜欢校园歌曲的中学生,可以就校园歌曲进行相互交流探讨。教师可以引入主题,让同学们说出自己喜爱的校园歌手,会唱哪些歌曲以及把自己觉得精彩的校园歌曲推荐给其他同样爱好校园歌曲的同学等等。学生只有在探讨自己颇有兴趣的话题的时候,才能够愿意开口讲,甚至完全沉浸于情境话题之中。通过这样的有效训练方法,学生不仅训练了语文交际,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也会比较活跃,更多的中学生会乐于参加到话题的讨论中。在训练时,语文教师要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来策划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训练。

这样的训练模式是由语文教师指定一个语文话题给学生训练。在此教师指定的话题可以来自于生活中的话题、可以是社会目前比较热的话题,也可以对课文或者阅读资料的延伸进行指定话题。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他们完全有能力对当前社会热点给出自己的见解。例如说:社会上关注得比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水污染问题、空气雾霾等问题,都能选作是口语交际的训练话题。在这样的讨论下,能使学生关注社会,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提高综合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角色扮演,体会情境

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需要我们去思索,通过将教材中的文章或者阅读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提炼,让学生当文章的主角,体会文章的情境。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去体会礼貌用语的重要性,提高中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学会表达以及不断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定主体让学生演讲。如以“我的理想”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学生们可以先对这个主体进行构思,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理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话剧或者小品表演。比如我们要针对讲文明展开一个话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组织故事情节:小李同学请客吃饭,但一些之前被邀请的客人没来。小李感叹:“该来的不来”。这时来的客人听到了,感觉自己是不该来的,然后来的客人走了。小李同学又说:”不该走的都走了“。剩下的客人以为自己才是该走的,于是也走了,到最后人都走光了。在表演结束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认真探讨,当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怎么组织语言才不会让别人误解?在高中生相互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后,教师再对文明交际进行讲解。

三、多元互动,注重语言能力的运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我们对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提出如下建议:“要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评价,以便使学生的交际水平真正地反映出来。这要求教师要创设出真实的交际情境,对学生的语文交际行为进行评价,使评价方式变得更具多元化。”为此,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而应该从学生看问题的观点和表达问题的综合素质来对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进行考查,最终结合各方面成绩给出综合性的学习评价结果。

教师要制定一系列的评价标准来实事求是地对高中生予以评价,这样才能使得评价的结果有据可查,有据可依,公开透明并且具有说服力。对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要有多样性,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下定论的评价法,注意评价的导向性,这样既能对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又有利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

四、结束语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设计以及运用正是触及到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因此,情境教学才能够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坚信,随着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情境教学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必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篇2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随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和研究, 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际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充分和有感情地创设情境, 深入教材的研究,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学习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知识素养。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故都的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情境教学。 首先让学生谈谈故都的秋的景色, 然后教师借助图片或者是其他什么把学生带入情境中, 让学生带着感情学习整篇课文, 最后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很好地达到情境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存在的弊端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和弊端。 首先, 学校教学环境严重影响情境教学, 让情境教学无法正常和有效地发挥。 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采取惯用的讲解或者灌输式模式, 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局限在课堂中, 无法走出课堂。 如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的课堂教学, 教师本可以让学生亲临其境学习和感受徐志摩的这篇诗, 可是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都是采取教师讲解为主, 让学生局限于课堂中, 无法真正体会徐志摩当时的情感。

其次, 在传统高中语文课堂中, 某些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感情色彩, 甚至带着情绪上课。 因为教师的讲课感情和情绪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效率, 特别是高中生, 因为很多都是处于青春叛逆期, 他们看到教师情绪的变化就会随便猜疑和抵制。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篇古诗的课堂教学中,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只是很简单地讲解一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抱负, 然后让学生背诵古诗词。 这就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

再次, 现在某些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自己为主体,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以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形式进行的, 特别是高中, 面临高考, 时间紧迫, 语文有很多知识点, 于是采取让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根本不给学生时间思考, 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的教学中, 很多语文教师直接把什么是拿来主义等问题直接地告诉学生,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和修养的提高。

三、优化情境教学的方法

在高中语文阶段, 情境教学对提高高中语文知识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优化情境教学首先必须优化学校的学习环境, 扩大学习环境范围, 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之中, 而要把学生带入生活中, 用自己的真情实感了解和掌握课文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能力。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的建筑特征》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中国建筑, 也可以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中, 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从而学好整篇课文, 把握课文的要点和难点, 提高高中生语文知识的素养。

其次是在情境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高涨的热情讲解课文, 感染学生。 特别是相对于高中生来说, 适当地创设情境,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与能力的提高。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就要给学生渲染相应的气氛, 让学生在有感情的环境中学习抒情诗, 同时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一切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阶段, 很多学生都是处于敏感期阶段, 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学习上主动地关心和帮助他们。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我有一个梦想》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盲目地讲解, 忽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 从而提高高中语文知识文化素养。

四、结语

现代社会, 教育已经慢慢呈现出一种现代技术, 所以在高中阶段情境教学已经成为高中语文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更广泛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施情境教学,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单卿之.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四部曲”[J].文学教育 (中) , 2010 (10) .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情景教学;设计优化

中国分类号:G633.3

情境教学法即教师有目的的创设一种生动、丰富的教学场景,以引入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优化学生心理机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能够快速将学生融入情境中,可以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是高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十分的丰富,将情景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把握,也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景教学概念含义

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有情之境)中所进行的教学。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情境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性”,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生活空间”,即所谓“优化的环境”。从以上可以看出,情境教学使用的“情境”概念,内涵丰富,它是这一教学(教育)系统的中心概念(或称范畴),不但用在教学的开头阶段,而且还辐射、贯穿于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不但指外部环境,而且指主体的内部环境,整合成为心理场;不但在教室中创设,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社會大课堂中去,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去感受、体验、思考;不但用在语文教学中,而且也可以推广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不但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求真,而且更可以用来做激发美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引导学生求善求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和品德行为养成教育。简言之,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多元、多构、多功能的。情境教学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虚拟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的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获得认知的发展,体验精神的成长。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景教学优化设计措施及案例分析

1.优化措施

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实现优化。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下,通过系统控制手段和课堂隐性管理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情境教学的优化设计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情境教学的优化设计。

(1)基于文本、营造语境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进行备课的时候,在导语设计时,教师往往费尽心思。为的是将学生从其他课堂的教学氛围中解脱出来,全身心的浸入到本课的情境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符合文本主题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木学习与思考中去。

优秀老师在导语设计,十分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汇聚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与探究的渴望,并积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优秀的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中,总是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注重抓住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维进入文本的轨道上,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营造的情境中。

(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首先根据课文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所担负的任务,确定其教学重点,以教学重点为依据,落实体现重点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其次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加要考虑课时的安排,并且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一是要做到每一节课的所有活动必须为木课时目标服务,二是要这些活动必须要在一课时之内完成。因此,情境教学的课时目标需要详细而具体,不能含混不清,让情境的创设为课时目标服务,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2.案例分析

(1)音乐篇

在讲解一些古诗词中,可以播放《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一些古筝曲,可在朗读中配以闲适的气氛,让音乐走进诗词,烘托恬静怡人的气氛,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身临其境,恰如身处幽静的林间小路,溪水在山涧流淌,从而体会古人超凡脱俗的意境。这种播放音乐的情境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可普遍适用。

(2)影像篇

例如在高中课文《黛玉葬花》中,就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展现当时黛玉的心境以及黛玉以花喻自己,吟诵《葬花吟》的悲凉情景。学生直观感受到黛玉自怜之情,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话剧篇

在高中课文《雷雨》选段中,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编排话剧,让学生融入其中。学生在演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表现出惊恐的表情,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参演的同学进行提问,当时周朴园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并且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同学畅所欲言。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教师帮助分析。这样的课堂情境训练得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总结

情境教学设计正是触及到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因此,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相信,随着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人和发展,语文情境教学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贵云:《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J],《课外语文》2013年第8期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篇4

新课改的春风催生了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它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模式紧密融合,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课堂形式更加灵活,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因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D、利用彩视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有很多具有年代气息的作品。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人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将当时的背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方便学生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学《边城》这篇课文时,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爱情观和当下社会的爱情观差距较大,学生对于这样的观念感觉很难理解。同时,学生在理解主人公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上也存在困难。因为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高中阶段的学生接触到的都是喧嚣的“快餐”,讲究的是快捷和直白,因此怎样理解翠翠的性格特征和她的爱情就成为了教学的难点。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在课堂的导入阶段为学生们播放了八十年代的电影《边城》,在影片的开头就出现了清新自然、环境宜人的美丽边城,这里安静平和,人们善良淳朴,简直就如世外桃源。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体会文本中翠翠那种善良的性格以及单纯的爱情就变得轻松自然、水到渠成了。

学生想学、乐学才是高效课堂的构建基础。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对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有很强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师将这两种形式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对于学习产生一种期待,从而主动投人学习,这就是通过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教学的最大魅力和效果。

二、鼓励自主提问创设情境,提高问题意识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因为学生已经接触过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对于朱自清以及他的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在课下的时候通过一些途径去了解《荷塘月色M篇散文的创作背景,同时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高中生对于学习已经有了主见,对于这样的学习模式非常欢迎,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有更宽松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们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相关背景,同时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去荷塘而不是其他地方?作者在这样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情感表达在朗读时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表现?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可见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深刻理解,抓住了文本的主体所在。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创设提问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展示自我,主动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收获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引导快乐阅读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小说和戏剧篇目,特别是戏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也不太喜欢’那么怎样让学生爱上戏剧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人文本学习,满足学生表演的欲望的同时,也有力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教材中节选的内容是关于鲁侍萍、周朴园、周萍三人重逢见面的情节,在这部分内容中,情节变化比较曲折,人物内心的心理冲突强烈,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对于高中生来说,即便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但是在抓文本的精髓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纠结的心理,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以及采用合适的语调和表情将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几个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认真观看,指出表演同学到位的地方以及还有待于完善的地方,这样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充分理解了文本的精髓。

很多人都有一个表演梦,都希望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教师就是抓住高中生的这一心理,将他们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内容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化难为易。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爱上语文不是难事。

四、发挥丰富想象创设情境,启发深入思考

想象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想象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广阔,在已有的经验中生发出新的体验,获得新的感悟。所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和联想,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文本,在这样情境中,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祝福》这篇小说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祥林嫂的经历以及造成她死亡的原因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整理出祥林嫂的经历,祥林嫂从鲁镇到改嫁。然后重回鲁镇,最后乞讨直至死亡,可以说一生的境遇非常悲惨。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谁应该为祥林嫂的死亡买单?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形成了很多的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选择柳妈、四婶等这些人物中的一个,和祥林嫂直接对话,写出一个小小的剧本,揭示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高中生的想象力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创设情境,能够帮助高中生走进文本、深人思考、解读文本的内涵,同时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创设高中语文多媒体情境教学 篇5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科学地综合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专门化职业,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有关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技术。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情境的生成要“在学科教学中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学生的心理要素确定为学科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学科教学应有的位置上。而这最重要的做法就是将媒体的声情画面与师生的声情画面进行有效地结合。

当前,有些语文教师不注意媒体的声情画面与师生的声情画面的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太多的媒体画面占据了,上课时让学生应接不暇,分散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情境陷入浮浅的窘境。甚至有的语文教师为了省事,只一味播放录音,自己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做在教学上肯定只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教师使用的仅仅是媒体的演示功能。教师对媒体的声情画面“点”得过多势必会淹没师生的声情画面。

那么,教师该如何点示媒体的声情画面呢?

首先,围绕创造语文教学情境的实际效果,教师课前要认真筛选媒体的声情画面,宁精毋滥。因为教学媒体仅仅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任何媒体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性,只有把多媒体的功能进行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其特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语文教学不是跑龙套,教师不要把多媒体教学理解为万花筒式的展秀。在教学展开阶段,教师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其求知的欲望,从而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其次,围绕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境,教师要有的放矢地“点”示媒体的声情画面。一方面,媒体的声情画面是教学的辅助性的东西,宜精不宜多;另一方面,大多的媒体的画面都是为创造教学情境服务的,或为语文积累而筹,或为上课导入而设,或为课堂释疑、探究而构。教师“点”示媒体的声情画面是一种目的性强烈的教学行为。应该说,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了语文课堂的内涵。

另外,优秀的多媒体教学应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互整合。因为语文是一个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这已经为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肯定。所以说,在课堂上如何将师生的声情画面“染”好,这也是评判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要在课堂上好师生的声情画面,这需要教师完善好师生教与学的几个默契点:

一、导入自然贴切

一堂课的导入,最关乎话题的紧密相连。再动听的音乐也不过是课堂学习的前奏,再美的画面也不过是一瞥的视觉享受,只有语文教师口中那精心设计过的话语才是不可错过的人籁。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我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热点”导入法。教张爱玲《封锁》,我先展示抗震救灾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和图片,然后又对比性地展出诸如“范跑跑”类的小丑角色,从“人性的暗流”话题引入课文学习。学生既乐于对新闻热点的追踪和评论,又勇于就“人性”话题做深入探讨,这种开场白为课堂学习赢得了探究的巨大动力。

二、精简课件,重视点拨

精简课件,首先是精简课件的“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除了声音外,体态和表情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读”,对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些优势恰恰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我制作课件,大多与“读”有关的,必先考虑自身条件,然后再精挑录音课件。如教高一诗歌《蜀道难》(作者李白),我自己范读课文一遍,首句的三个“噫吁?健庇锲?词读来就让学生悲动于耳,读完后,许多学生一片惊语:我们的老师竟然能将这首长诗背下来!其实我明白:教师的示范作用胜于媒体语音作用。教《苏武传》,考虑到课文篇幅长,我不范读,就配以陈悦演唱的《苏武牧羊》洞箫曲子,让学生披情阅读课文。其次,教师要精简课件中的问题与提示。上一堂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来设计问题,问题的深浅要自由灵活。另外,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争辩、独立探索或合作学习后,应让学生交流与沟通,此时教师的点拨作用是关键。在作文教学上,写作前的审题指导是很重要的。

三、适时强调重难点,随时板书课文重要信息

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最易让学生被动学习,因为上课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加,学生吸收信息的能力若得不到培养,这种上课方式将会适得其反。而能够培养学生学生吸收信息的能力的做法,最现实的靠教师适时强调重难点,随时板书课文重要信息。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我就不多谈了。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篇6

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意义

1.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政治课堂中, 利用有效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立起以情境为依托的课堂教学环境, 能够克服以往政治课堂因内容抽象而带来的沉闷与枯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教学情境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拓展延伸

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 是教师教学的根据, 也是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主阵地。教材的编写者们围绕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及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要求, 突出了情境的设置。如, 在每一框的前面设置导入情境, 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设置问题情境。然而, 这些情境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个性化和差别性不足, 需要教者能够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实际, 及时选择生成一些贴近当地和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 以此作为教材资源的拓展延伸。

二、政治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1.媒体辅助, 激发兴趣

案例:教学“内外因对事物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 可制作播放“玉米种子发芽到长叶长枝最后到受粉结玉米”整个过程的课件。

分析: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及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由于许多基本理论观点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 运用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改变其单调乏味的状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中, 将媒体引入课堂拉近了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 帮助学生理解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果单靠语言的讲述较难达到此种教学效果。

2.运用材料, 设置问题

案例:教学《正确行使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节内容, 教者出示如下材料供学生阅读:据一项调查数据表明, 全国各地的超市在营业期间均有发生顾客自行拆开食品包装品尝, 或是打开其他日用品包装试用的现象, 仅此一项各大超市的损失金额幅度在数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 (1) 这些顾客的行为是否属于正确行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什么? (2) 作为一名消费者, 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3) 除了上述2个问题, 你还有怎样的问题要问?

分析:探究始于问题, 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运用材料创设情境, 把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关注社会。本课的教学中, 教者所设置的针对性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对“消费者的权利”这一重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语言渲染, 触动心灵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 为了突出“发扬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精神”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了自身语言渲染的功效。一段激情洋溢的演讲, 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有人说, 现在条件好了, 没有必要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了。古语曰:‘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纵观古今中外, 大凡有所作为的人,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实践表明, 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生活过于奢侈消费, 长此以往会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坏习惯, 以至于丧失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勇气。由此可见, 无论是从传统美德还是从现时国情看, 这种精神都不能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 我们应时刻记住我国的国情和自身的奋斗目标,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应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老师期待着你们实际行动的展现!”

分析:语言是传递教学思维的重要手段, 激情的语言是教师丰富情感的流露。本节课中, 教者的激情语言表达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此外, 肢体语言的运用也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控制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三、政治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1) 师与生的关系。在情境教学的课堂中,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2) 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通过正确处理, 实现取长补短, 互利互惠。

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语文课堂 篇7

【关键词】语文;情境;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建设和开放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不敢轻易改变教学方法,认为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放在新鲜的事物上,不能真正掌握课本知识,导致本应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不想学、不愿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达到优化语文课堂的目的。那么,教师应怎样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语文教学呢?

一、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可以发散人的思维、舒缓人的神经、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利用音乐来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环境中领悟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怀。创设音乐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多媒体或者是录音机播放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音乐。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即兴演唱几句,或者是请同学上台高歌一曲,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我即兴给学生演唱《歌唱祖国》这首歌,学生反应很热烈,不由自主地跟着我一起唱起歌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唱完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歌曲是用来歌颂祖国的?”学生很活跃,七嘴八舌地回答出《红旗飘飘》、《爱我中华》、《我爱你中国》等等,有的学生忘记了歌曲名字便用唱的方式回答问题。创设音乐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意境,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二、创设语言情境,营造感情氛围

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意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因此,教师在范读时,不能仅仅只是使用简单的语言流畅阅读,而是要根据文章内容富有感情地阅读,或喜悦、或哀伤、或抑郁、或满怀希望……教师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通过范读向学生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起伏。例如,在范读高尔基的《海燕》第一小节时,第一句要注意使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把声音拉长。这样可以表现出大海的广阔,还可以渲染一种反动势力在聚集力量,随时准备镇压革命的恐怖气氛。在读到表现海燕形象的语句时,教师要把“海燕”这个词读得响亮,并且还要重读“高傲”这个词语,突出表现海燕动作敏捷、矫健的形象。整个小节的语言基调是先缓慢然后逐渐加快的。根据不同的文章创设不同的语言情境,可以营造不同的感情氛围,让学生进入到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去,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文章深意。

三、创设表演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教学时,把教材中的小说、散文等文体的文章以短剧的形式再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深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表演的机会,积极创设表演情境,增添教学情趣,激活语文课堂。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熟读一遍课文,然后我问学生:“谁愿意上台来表演?”学生很积极,热烈地讨论:有的推荐同学,有的毛遂自荐,还有说一些关于如何表演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意愿我选了三名学生分别扮演文章中的“我”、“父亲”以及旁白,为了突出“父亲”的形象,我还特意选了一位矮小胖胖的学生扮演。表演开始,只见“父亲”穿着朴素的衣衫,伛偻着身躯,也不怎么和“我”交谈。当“我”找着座位后,“父亲”便去另外一边的月台给“我”买橘子,跳下去又爬上去,蹒跚着翻越站台(课桌做道具),重点演绎那九个动词的效果。这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大家都能够从买橘子的这件事情上体会到“父亲”对“我”真挚的情感,准确地把握住了文章主旨。创设表演情境,可以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主旨。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得以广泛应用,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激活语文课堂,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学会制作优美的课件,积极创设多媒体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仔细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插入音乐、图片、视频的方式来渲染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群陕西人民在黄土高原上表演腰鼓的视频,让学生在听觉、视觉上产生震撼,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了更好地认识,有利于学生深刻、细腻地掌握教学内容。创设多媒体情境,可以再现文章的场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文章中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领略作者描绘的“美”,优化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情境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趣味十足,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好主体作用,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如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语言情境,营造感情氛围;创设表演情境,增添教学情趣;创设多媒体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渲染教学气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篇8

摘要:高中阶段,学生的美学欣赏水平和文学水平都已经达到了相应的层次,能够对于课本当中的小说开始进行自主的欣赏。目前高中课堂上对于小说文本的教学形式较为僵化,仍停留在“阅读理解”式的教学模式中。本文通过对情景教学手段的探讨,希望能够找寻到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一条新道路。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说教学 情境教学

高中阶段是学生为独立生活做准备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已经开始对问题有了初步的独立探索,学生们在这个阶段受到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将伴随他们的一生。这种人生观、世界观乃至于美学欣赏的教学,突出的体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当中。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过度强调知识点,注重概念、文字、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轻对于学生自主鉴赏能力培养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情景教学的概念解析

所谓情境,指的是情感与场景的总和。与其他抽象的概念不同,情境是具体的、能够被人们所感知的一种事物。《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当中对于情境教学有着这样的论述:“知识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才能体现其意义。知识不是孤立而来的,因此获取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具体情境,在情境中感受和把握知识。”中国的教育家们也早有关于这方面论述的雏形,伯牙学琴、孟母三迁,都是对情境教学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蔡元培先生的“改革注入式”教学手段,无不是对情境教学方式的尝试。

情境教学可以被应用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仅传递知识,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到高中语文课堂中,情景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手段,创建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场景,利用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深层次的认知理解。

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小说内容中所描绘场景的构建和还原是最重要的内容。高中课文中的小说场景,往往都能够引申到当今的实际社会环境中,能够对学生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启示。通过在课堂上构建相关场景,语文教学跳出了“教书”的窠臼,将教学活动有效升华到“育人”的层面。

二、情境教学的手段分析

具体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部分实现对小说中原有场景的还原,通过情境的再现,激发学生对于课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一)引入名家评述,实现学生对于情境的虚拟再现

这样的手段主要适用于对于古典文学名著选段的教学当中,比如必修三的《林黛玉进贾府》、必修五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对于这些古典文学名著的学习,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其对于文章美学赏析的水平。

这部分内容传承悠久,在历史上早有许多名家做过批注,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这一部分资源,提倡学生的自主情境构建。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具体的生活经历,很难体会林冲在当时走投无路的窘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金圣叹先生对《水浒传》的点评。原文中有这样一句:“那雪下得正紧”,金圣叹先生点评:“写雪妙绝”。金先生还曾评论说,行至此处,便是无雪,也要哭上三声。

笔者就从这两句评论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林冲当时心境的再现。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有雪悲戚,无雪也要哭上三声。学生通过他人的评述,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相关的画面,实现情境的虚拟再现。通过这样的多方再现,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提升对于文章的鉴赏层次。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情境的部分真实再现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班级里面的学生是非常有活力的教学活动主体,我们可以根据小说中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内容之后,分组、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小说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加深其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很好的增强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教学质量不知不觉间也就提高了。在教授《雷雨》、《边城》等戏剧冲突比较集中的当代文学名著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小品的表演。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表达课文当中比较突出的戏剧冲突并加以演绎,让学生能够很好地代入课文中的主人翁,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

还可以恰当的使用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小说中情景的再现,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除了可以让学生们在表演中领悟人物的情感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比如电视剧《水浒传》中的一部分视频资料,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小说内容的兴趣,加深其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境教学的积极意义

情境教学有助于提高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们难以体会到小说本身的那种美感,因此难以对小说产生兴趣,课堂也变得枯燥、乏味。情境教学应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情景的创设当中去,可以加深他们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小说人物性格,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对于小说本身的阅读积极性,也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情景的重现中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人物性格以及情绪,了解作者想要通过小说传达出来的情感内容,并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情境对话感受小说中的语言风格,掌握良好的写作技巧。

四、结语

情境教学的引入,是对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重要革新。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是写作技巧,还应该包括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对作者写作意图的领会等更高层次的技能。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充满乐趣。我们要对于情境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让语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篇9

罗宇达

南昌一中化学组 330003

摘要: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应是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积极构建过程。而要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关键是创设引导、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情境。其中,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本文将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联系笔者的教学实际,来阐述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关键词: 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 三维目标

一、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

1、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要教师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来实现。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也充分体现了利用情境创设、促使学生主体参与的思想。

情境创设形式、内容多种多样,其作用在于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什么是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知识的模式 开始,而应从教师通过设臵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识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

3、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作用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五大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内容中的许多知识与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环境、能源、卫生、健康、人文历史等联系紧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工业合成氨”时,提供“第一化学反应”的相关背景资料,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要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这个反应?(人工固氮的意义);研究的方向在哪里?(从反应速率和转化率的角度分析);在学习Cl2的性质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发生Cl2泄露,人们应该如何发现并防护?介绍H2S性质时,提供重庆开县井喷事故的背景材料,设问:造成重大惨剧除人为因素外,当地的地理环境也做了帮凶,为什么? 体现了H2S的哪些性质?……

学生在接触这些知识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乐于接受新知识。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教师通过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在学习Na2O2性质时,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提问:实验体现了Na2O2的什么性质?让学生往装有Na2O2的试管中滴水,并用手指略堵住管口,有什么感受?再用带火星的火材靠近管口观察有什么现象并思考原因。通过创设一系列连贯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得到Na2O2的性质。

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我先提出问题以下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呈什么性?不少学生根据NaCl溶液呈中性就认为盐溶液都呈中性。我再让他们测NH4Cl、AlCl3、KCl、Na2CO3等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现象?你能推测NaHCO3、Na2SO3、CuSO4、FeCl3、K2SO4溶液的酸碱性吗?能发现什么规律?得到什么结论?

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化学问题情境必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善察”、“好问”、“勤思”习惯 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就容易养成学生“善察”、“好问”、“勤思”的良好习惯。

例如, 《钠》这节课中研究钠的活泼性,教师先提出问题: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会得到什么产物?方程式是什么?(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臵换出来)。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并推测产物是什么,思考原因。(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

学生在仔细观察现象,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时,经常会与他们原有的知识发生“冲突”或是结果“出乎意料”。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经常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联系新旧知识主动思考问题,及时发问,通过同学的相互讨论或老师的引导指点解决问题。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有效的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形成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4、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思维和提高科学素养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可能会随着学习者以后不再接触相关学科的学习而遗忘或无法运用,但学习者形成的化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则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终身受用。

各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特点,都有相应的学习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学科思维。而科学素养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这两者都是学习者能继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

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臵身于分析、思考问题的氛围的同时,不仅使他们容易形成问题意识,了解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例如,教师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的教学中,设臵以下问题:在准备阶段酸碱式滴定管是否要润洗?为什么?锥形瓶呢?在滴定过程中眼睛应盯在哪里,为什么?达滴定终点时能否立即读数?为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不仅明白正确的实验操作,还能了解化学实验中误差分析的方法。

5、创设问题情境,是落实“双基”、实现“三维目标”的良好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自然科学。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对高中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作出了基本要求。教学目标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尤其重视。由于学科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散,对于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然而许多知识都与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环境、能源、卫生、健康、人文历史等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机械生硬的落实“双基”而不注重创设与教学内容、目标相关联的教学情境,不仅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我省即将实施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做了重大的调整,课堂教学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标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良好途径。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化学学科内容、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水平精心预设,创设好问题情境,必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的同时也在彼此之间形成相互感染。从而在良好的群体风气、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求知,在勤思、民主的氛围,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形成问题意识,从而积极自主构建以获取知识与技能,体会化学学习中的过程与方法,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科学素养与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教学情境,就是使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它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建立在以前的经验和学习基础之上。教学情境必须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动而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现象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基础。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式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因此,成功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出的难度适中,问题情景清晰,能引起学生共鸣,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化学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有很多的素材是可以供教师挖掘来作为问题情境的:可以多渠道获得信息,从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寻找素材,及时捕捉科学前沿的最新信息,从有趣的实验现象中整理线索,从丰富的生活中寻找材料,从教材中挖掘内容,充分运用这些素材来设计好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创设的情境要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还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考,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内所隐含的化学知识上。比如,在讲授盐类水解的相关内容时,可这样提出问题:纯碱为什么称为碱,它到底有没有碱性呢?接下来的问题则顺理成章了,用pH试纸检验一下,就可以得到结论;为什么会有碱性,又会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Na2CO3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从而得到盐类水解的实质。一个简单的情境,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积极探索新问题。

三、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存在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氧化性的环境中。钢铁腐蚀,铁锅生锈,铜质水管长铜绿,铝质器皿擦亮后变暗都是被氧化的结果。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切开的表面会变红,是维C被氧化了。由于情境的背景材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际,学生感到既熟悉,又奥妙无穷,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在社会实际中。学习化学,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进步,学生学习的欲望于是高涨,学习的需要不断内化,学习的动力源源不断地产生。

四、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史和化学故事也是创设探究情境的重要资源。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回顾化学家们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例如,在讲述《苯》这一节中,苯分子的结构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理解上的难点。讲述时,可结合苯的发现、苯的分子式确定(C6H6)以及苯的环状结构的建立过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苯的分子式里,氢原子远远没有达到饱和,明显不具备前几节所学的几类烃的结构特点。这时就提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山于受到梦的启示,建立了苯的环状结构学说。教师讲述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单双键交替结合而形成环状结构。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其它事实很好地理解苯分子中碳氢键与碳碳键的等价性(如:苯的一卤代物只有一种,相邻碳上的两个氢被两个氯取代只有一种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又体验了科学发展的历程。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情境

现代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突现出来,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对革新教法、诱导学法的改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多媒体能创造出具有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能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给学生展示所研究对象的實质,能使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改变思维方式,为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容易产生问题意识,为探究活动奠定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现象无法利用实验等宏观手段去验证时,利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学中的这一不足,使得抽象、复杂变得形象、简单。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情境式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把新课改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改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熊梅.高中化学情景式探究教学初探[J].课堂理念与教学方式,2013(16)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之我见 篇11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 教师必须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高中语文的定位, 二是运用情境教学的核心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这样界定语文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被定性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突出语言文字的应用。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即表明语文课程是以语文交际功能为基础,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那么, 情境教学的核心点又是什么呢?一是要创设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 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突出感情对于认知的促进作用。二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三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 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增加, 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 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四是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的过程。

在这四个核心的基础上, 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提出了六种情境教学的样式: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但这不意味有生活引入、有实物演示、有图片再现、有音乐渲染、有表演体会、有语言描述就是语文课程中的情境教学。此外, 我们还应谨记语文课程中的情境教学要为学生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服务。

回述之前提到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插播王熙凤出场的视频

本案例中视频直观地表现了王熙凤出场的情形, 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官, 使学生内心受到了冲击。但教师插入这段视频是为了分析文段中外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可这段视频却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段文字第一句就用“恍若神妃仙子”为王熙凤定性, 接下来从细微处入笔, 由攒珠髻写到挂珠钗璎珞圈、玫瑰佩、洋绉裙, 由上写到下, 通体散溢着富贵之气。其后又以“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两个对偶句, 在起伏的节奏中将王熙凤刻画得形神兼备。而视频材料由于受到拍摄时代的局限、演员演技等方面的影响, 很难达到原著表现力。同时, 直观的视频材料也限制了学生发挥想象力, 把学生可能想象出的千万个王熙凤定型为一个, 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案例二:《风筝》教学中悬挂一个纸鸢

《风筝》作于1925年1月24日, 当时鲁迅居住在北京。“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而出现于远处有一二风筝在浮动, 使鲁迅感到“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 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就是这般情景触动了鲁迅那一段关于“风筝”的记忆, 内心充满“惊异和悲哀”。鲁迅把那段悔恨的往事的画面慢慢展开, 抒发了浓浓的手足之情, 贯穿着自我批判的意向, 同时也包含着对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鲁迅触景生情, 回顾往事, 此时之“风筝”已不是客观的风筝, 而是有着鲁迅“惊异和悲哀”之色的风筝。

英国18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休谟提出:“每一简单观念都有一与它相类似的简单印象, 每一件但印象都有一相应的观念所对应”“如果要使两个观念之间的联想变得更为牢固的话, 其条件是:它们之间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即它们有某种共同特征”。教师以一纸鸢来创设情境, 学生受思维相似心理的影响, 自然由此迁移到放风筝的乐趣之上, 这与文章的主题截然相反, 对后期文本探究起了负面作用。

案例三:《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中播放《荔枝红了》背景音乐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教师在教学说明文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应当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作者的科学精神作为重点。

陈思思的《荔枝红了》是《我的祖国我的家》中的一支歌曲, 它以高亢的曲调, 穿越古今, 热情地称颂了伟大的祖国。这首歌无论从内容上, 还是表达方式与贾祖璋的这篇文章都没有任何的联系。

案例四:《雷雨》教学中上演课堂剧

李吉林的“表演体会情境”这一情境教学方式是建立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小学中很多的篇目, 如《北风与小鱼》《狼与鹿》等都可以通过课堂剧的形式来创建情境。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 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的, 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 这样, 他们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 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但到了高中, 由于内容难度加大, “表演体会情境”使用的空间就越来越小了, 如周朴园这样的复杂人物不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可以表现得了的。

综合以上几个案例, 我对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建议。

第一, 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要突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设置教学情境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不能把语文上成了美术课、音乐课、表演课、自然课……

第二, 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要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和心理发展的规律。高中生经历了小学初中的学习生活, 在认识水平上已有了一定的提高, 也有了新的认识诉求。他们不甘于简单的机械记忆,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均称的话语权。这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一种外在表现。为了适应这种转型的需要, 教师在情境的设置上要更多地采用语言描述情境。

第三, 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类型,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情境教学法不同于其他的教学法, 并不是语文教学的通用法, 并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使用。如教学《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这句诗时, 对于北方的学生这样的场景是司空见惯的, 而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则是难得一见的, 因此在对后者进行讲授时就有必要使用图画再现。又如案例一, 如果用来体会王熙凤语言特点插入视频材料, 可谓恰如其分, 效果立竿见影。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篇12

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但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广大中学政治教师,在于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能否真正转变。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尤其呼唤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达到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学习质量的提高的目标。现就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操作谈几点体会。

1、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跟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我在讲授哲学“两点论”这一知识点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生长在我们同学这一年龄段的人都喜欢交朋友,然而每个人交朋友又会有自己的标准,那么你的标准有哪些呢?这一问题贴近于学生的切身实际,因而一下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也就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总有一部分内容是大家所共同认可的,如性格、脾气、素质等,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提问:这个问题与本课内容有什么关系?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因为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有较强的亲和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应设置为带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例如在讲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据镇江大润发超市反映,该店自开业以来,经常有顾客拆开食品包装品尝,或是打开其他日用品包装试用,为此一项,超市每年要损失15至20万元。问:(1)这是不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为什么?(2)你还能够列举其他类似现象吗?(3)作为一个消费者,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因此,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教学情境应保持价值中立,为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

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政治课教学中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只是一种提示和启发,至于问题的答案,应该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这样,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在情境中本身已有老师带有倾向性的提示,这样的情境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在实践中是不足取的,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例如还是在讲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情景:学生吴某到镇江某小商品市场买礼品,拿起张某摊上的一只玩具小熊看了看,然后放在原处,而张某却以吴某弄脏玩具为名,硬要他买下,吴某不从,张某当即破口大骂,甚至要动手打他,幸被旁人劝住。在别人的劝说下,吴某只好自认晦气,买下玩具熊。请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回答。由于从情境本身是看不出明确答案来的,因此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再让学生经过学习、讨论后来回答,则问题的答案已不难得出。

4、应让学生参与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用系统论的观点去研究教学情境的创设,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过程。在这里,教学情境应当是一个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学中的师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的。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让学生在主要是由自己参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求、感悟新知,在这样一种情境创设中,获得知识的多少还在其次,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而这种体验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5、教学情境的形式应当多样性

教学情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包括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景、演示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生活实例列举等等。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总而言之,不论何种形式,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都应该采用,而不能只拘泥于一种形式。

上一篇: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制度下一篇:健美操队长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