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023-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结合,教育游戏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以“CNKI中国知网”和百度百科为检索平台,对“教育”“游戏”以及“教育游戏”“教育游戏分类”等为关键词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文献的概念、意义和分类,从这几个方面得出教育游戏最新的最新理解。为今后教育游戏的理论研究等提供一定的可行性依据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育;游戏;教育游戏;概念;分类

1 教育游戏的概念综述

1.1教育的相关概念

美国的杜威倡导“教育即生活”,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1]

陶行知在《教育的真谛》中提出:教育是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2]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设计框架和要点分析》李青,王涛提到此定义。

1.2游戏的相关概念

人类在生活中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束缚,在这些束缚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于是人们利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戏。马彬彬在《漫天“暴雪” 万物何在?》中提出的观点。

游戏是一种放松的智慧,游戏状态是人的潜能得以“喷涌”的状态,是人最具有创造性的状态,是人身心最健康的状态,是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陈益在《游戏——放松的状态》中提出。

游戏也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国内教育游戏研究发展综述》尚俊杰,肖海明,贾楠提出。

1.3教育游戏的相关概念

教育游戏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但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游戏的定义尚未统一。[3]

教育游戏是一种具有游戏特性和教育功用的电子游戏,其从本质上讲是由游戏设计和制作人员创作、承载着具体教育和娱乐目的的计算机软件。魏婷,李艺在《国内外教育游戏设计研究综述》中提出。

教育游戏并不仅以“游戏”来定性,而是指将某个已经存在的、 具有一定核心和内在价值的事物与游戏机制相整合,以激发用户的参与度、投入感和忠诚度。李馨在《融入“适应性”的教育游戏结构设计模型及实验研究》中提出。

教育游戏是以游戏的形式和过程呈现教育内容,以学习者获得概念、知識、技能以及策略等为目的,集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虚拟现实性等于一体的计算机游戏软件。夏云、李春晖在《教育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中提出。

教育游戏是为实现教育本质而采取的一种有效途径,即以游戏为载体实现对个体进行传承文化的活动,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李海峰,王炜在《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研究——从EGL框架构建到“护林小熊”3D游戏开发概览》中提出。

2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

教育游戏属于新兴事物,目前尚无确切定义。通过比较前人的定义,笔者总结得出自己关于教育游戏的理解。

2.1定义

教育和游戏的结合在国内有三个普遍的提法,用百度搜索引擎选择“网页”进行搜索,相关结果如下(2017年12月15日)。教育游戏22600,000,游戏化学习3560,000,娱教技术39900。通过比较数据得出,“教育游戏”的使用者最多,和游戏化学习、娱教技术相比,教育游戏得重点更加倾向于“游戏”。因此,在本研究中选择教育游戏为题。

比较各大期刊的观点,笔者比较赞成李海峰老师的观点,并在李老师的基础上对教育游戏作了进一步的界定。笔者认为,教育游戏应该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在狭义上,教育游戏是指具有教育功能得电子游戏和网络游戏。广义上,教育游戏是为实现教育本质而采取的一种有效途径,即以游戏为载体实现对个体进行传承文化的活动,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3]

2.2研究意义

本研究笔者通过比较各大学者对于教育游戏的定义,加深对于教育游戏的理解。教育游戏值得推广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2.1教育游戏可以改善游戏在人心中的形象

自传统以来,人类赋予游戏“上瘾”“学习下降”“堕落”等负面词汇,游戏对于人类的精神残害确实存在,但是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伴随着两面性,游戏亦是一把双刃剑。既会让无知少年失去斗志,也会给勤于思考的人带来灵感和动力。教育学家们看到了游戏身上得优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教育和游戏结合起来,使游戏发挥自身的优点,改善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呆板教育现状,教育会变得更加灵活,学生也会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教育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成绩随之提高。游戏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会大大改观,游戏终将成为“积极”“阳光”的代名词。

2.2.2教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育游戏属于严肃游戏的一种。最早的教育游戏是将ppt课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制作界面轻松化和娱乐化的课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反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游戏的方式也从传统的ppt转化成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设备给予眼、耳等多个器官刺激,使学生对于整堂课的印象更加深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师把教育机器人等更加高端的设备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驱使着学习的激情愈发高涨。很多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课程,通过开放的游戏方式来进行,游戏促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2.2.3教育游戏促进课程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师主体”学生无条件服从老师的安排,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而新课程改革里要求“学生主体”,老师做的一切课程安排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学生自身有主动性,教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传统的课程是孤立的,每一门课程是单独讲授,新课程的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教育游戏利用游戏的特性将多门课程结合起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传统的课程囿于“难、繁、偏、旧”的书本知识,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来学习,提高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传统课程强调接受式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新课程强调发现学习,勤于实践,乐于探究的能力。引入灵活有趣的教育游戏后,可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3 分类

教育游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多种分类方式。笔者比较前人的分类得出自己的理解。划分如下:按照教育目標的不同,可分为知识型教育游戏和益智型教育游戏;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可分为在线教育游戏和线下教育游戏;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单学科的教育游戏和多学科的教育游戏。每种划分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彼此之间可能有某些联系。

3.1按教育目标

在教育领域中,学生的学习是以目标作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该达到的标准。

3.1.1知识型教育游戏

学生在学习时,教育者总是有一整套的培养计划,假设课程目标是为了学习某类知识,那么老师在设计这堂课的教育游戏时必须侧重知识点的讲述,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数学学科中用于练习口算能力的的数字游戏,在信息技术课上熟悉Word操作的保存删除游戏等。

3.1.2益智型教育游戏

游戏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对于较小的学生来说,大部分的学习是为了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求知欲。益智游戏是以锻炼脑、眼、手等为目的的游戏,使人在游戏中提高逻辑分析能力、思维敏捷性和手眼协调能力等,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知识,极为广泛。[4]益智型教育游戏在教育性和娱乐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通过自主探究理念设计,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例如刘立云老师开发的拼图教育游戏;小学数学中的通关考验;迷宫游戏等。

3.2按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也可称为传播渠道、信道、传播工具等,是传播内容的载体。在教育过程中,传播媒介指传播教学内容的工具。在教育游戏中,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可以分为在线教育游戏和线下教育游戏。

3.2.1在线教育游戏

慕课网的出现,激发了学生在线学习的激情。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枯燥无味的网络课程再也很难满足学生日益高涨的学习热情。网络课程向游戏化方向发展成为了势在必行的趋势之一,这种趋势,催生了在线教育游戏。在线教育游戏通过网络的优势,以情节性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由常州市教育局主办的“青果在线”自主学习平台。

3.2.2线下教育游戏

与网络在线对应的就是线下学习,线下包含了学校面对面的授课和辅导机构中的授课。线下教育游戏是常见的,是施教者需要认真准备的。小学生在面对面的授课过程中容易注意力不急中,分散到其他事物上。这时开展适当的课堂游戏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教学状况。比如课堂中的角色扮演游戏等。

3.3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而定。根据学科种类的不同,把教育游戏分为单学科的教育游戏和多学科的教育游戏。

3.3.1单学科的教育游戏

单学科教育游戏是指施教者在设计教育游戏时,只涉及单学科的知识,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这一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数学,语文,英语,物理等”,开发的目的是辅助学习者学习。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学科老师可以依据本学科的现状来合理设计教育游戏,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3.3.2多学科的教育游戏

目前的教育游戏以单学科的教育游戏为主,益智类的教育游戏类似于多学科的教育游戏,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综合了多门学科,知识面广,涉及的游戏场景庞大,游戏的过展变化丰富,投入成本较高,不适宜学校等教育机构来开发使用,通常大型公司进行设计开发,以在线教育游戏呈现。[5]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

[2] 贾文军. 唤醒内心的善——读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有感[J]. 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Z1):40.

[3] 宋敏珠. 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和应用方式探究[J]. 现代商贸业,2011,23(17):215-216.

[4] 王晓锦.开设益智游戏课势在必行[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6(9):4-5.

[5] 侯衍捍. 小学英语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罗莎

第2篇:中外油气资源分类体系对比和资源潜力概念探讨

摘要: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油气资源分类体系是PRMS(2007)。以该体系为标准,分析了USGS(2000)、IHS(2009)、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油气资源分类体系与PRMS(2007)的对应关系,指出油气资源量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提出用油气资源潜力综合反映评价单元未来的勘探和开发潜力,将资源潜力定义为从评价之日起到未来某个时间,评价单元(地区、盆地或区带)内所蕴藏的能够技术采出的石油和(或)天然气量。通过比较国内外机构的油气资源分类体系,认为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中,待探明可采资源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勘探潜力,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开发潜力,两者之和反映评价单元的资源潜力;USGS(2000)待发现资源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勘探潜力,IHS(2009)剩余可采储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开发潜力,两者之和也可反映评价单元的资源潜力。资源潜力概念的提出,对中国相关机构和石油公司在开展全球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中,科学引用不同国外机构资源评价数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源量;储量;分类体系;评价单元;资源潜力;勘探潜力;开发潜力;定量评价

0引言

油气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石油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具有资源与资产两重属性。目前,资源量/储量分类体系主要有国际行业机构、政府机构与石油公司三层面的分类体系[12],不同层面的资源划分机构分类目的不同,因而所强调的属性也不相同。国际行业机构资源分类的目的是为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便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兼顾了资源与资产两重属性;政府机构资源分类的目的是为准确掌握国家的资源状况,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更注重油气的资源属性;石油公司资源分类的目的是为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在其资源量/储量分类体系中,更注重油气的资产属性[3]。

资源量是世界各国政府机构和国际咨询机构关注的焦点,但资源量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针对同一评价单元,不同机构因对资源量的定义和内涵理解不同,给出的资源量数据差距很大,这就为中国相关机构开展全球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带来了不便。因而讨论资源分类及相关概念,是取得共同语言、便于交流的基础,也是摸清油气资源“家底”的基础。

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油气资源分类体系为PRMS(2007),笔者以该体系为标准,分析USGS(2000)、IHS(2009)、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油气资源分类体系与PRMS(2007)中的相关概念,尝试建立大致的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资源潜力的定义,为中国相关机构在开展全球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中科学地引用国外评估资料提供借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海外油气资源战略。

1国内外油气资源分类体系对比

1.1PRMS(2007)油气资源分类体系

资源分级是资源评价的前提[1]。国外关于油气资源量/储量的分类方案很多,其中最具权威的是2007年由石油工程师学会(SPE)、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世界石油大会(WPC)与石油估值工程师学会(SPEE)联合发表的石油资源管理系统(petroleum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PRMS)[4],以下称为PRMS(2007)(图1)。这是在国际行业机构层面上提出的油气资源分类体系,该体系也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新制订并于2010年开始执行的油气储量报告规则的重要参考,2011年SPE/AAPG/WPC/SPEE 颁布了PRMS(2007)的应用指南[5]。

PRMS(2007)将资源分为已发现与待发现两部分,其中已发现原始地质资源量分为次商业与商业两部分。随着商业机会的增加,已发现原始地质资源量依次分为不可采部分(技术不可采)、条件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商业可采)与产量(已采出)4部分,其中在经济性得到相应提高以及市场、技术、法规等许可的前提下,条件储量可升级为储量[6]。需要强调的是,条件储量是已发现资源量中商业性需要进一步论证的技术可采部分。待发现原始地质资源量分为不可采部分(技术不可采)与远景资源量(技术可采),远景资源量指圈闭中存在的潜在可采资源量。

整体来看,该分类体系在纵向上根据可商业开采的机会,将资源分为商业、次商业与待发现3级;在横向上,每一级的技术可采资源量根据资源确定程度分为3类。其中,储量在纵向上为可商业开采的级别,横向上根据确定程度,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P1)、概算储量(P2)与可能储量(P3)[7]。证实储量是指通过地质和工程数据分析,在一定的经济条件、技术方法和政府法规下,从评价日起能以合理的确定性从已知油气藏商业开采的油气量,其中合理的确定性是指实际采出量大于或等于证实储量的概率(90%)。

石油储量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8]。为了紧跟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步伐,石油储量分级/分类体系也一直在修改之中,PRMS(2007)与之前的分级/分类体系规范相比,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更新:①根据储量的1P、2P和3P分类,将次商业的条件储量根据其不确定性引入1C、2C和3C分类;②将新规范的储量定义扩展到油页岩、沥青、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③引入“项目”作为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9]。

应特别注意证实储量(P1)、概算储量(P2)与可能储量(P3)和中国的探明储量、控制储量、预测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是依据确定程度进行划分,强调储量的商业风险,后者是依据勘探程度划分,强调储量的地质认识程度;前者指的是剩余可采储量,后者指的是包含了已采出部分的地质储量;前者具有资产属性特征,后者不具备资产属性特征。2套分类体系没有具体的对应关系[6],因此不能为了追求术语统一而笼统地将证实储量等术语翻译为探明储量等国内常用术语,而使其定义混淆。

1.2USGS(2000)油气资源分类体系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长期从事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并于1995~2000年开展了第5次世界油气资源评价,考虑到未来油气技术、经济方面的变化难以预料,本次评价主要对未来30年(1995~2025年)内有可能成为新增储量的待发现常规石油、天然气和天然气液(凝析油)进行了估算[10]。评价时,把全球油气按从大到小的级别划分为8个区域(region),128个地质省(geologic province,油气区或盆地),159个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和270个评价单元(assessment unit,AU),并对其中的149个含油气系统和246个评价单元进行定量评价,并给出了95%、50%、5%概率值下的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值及均值。由于资料等条件的限制,USGS(2000)主要评价了中国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松辽和渤海湾6个盆地的待发现可采资源量[11]。

USGS全球油气资源评价是为综合掌握全球油气资源分布状况,为下一步制定全球油气资源战略做准备。USGS(2000)将可采资源量分为已发现(identified)与待发现(undiscovered)两部分,已发现可采资源量根据其确定程度分为确定级储量(measured reserves,又称证实储量)与推断级储量(inferred reserves,又称储量增长)(图2)。

确定级储量是指用现有技术和设施,在现行经济条件下,通过可靠的地质和工程资料,表明将来可以从已知储层中采出的总资源量,相当于PRMS(2007)中的证实储量(P1),但USGS(2000)对确定级储量未给出评估数据。

推断级储量是指由已知油气田扩边、储量复算和已发现油气田的新油气藏新增的,预期将作为储量增量的可采资源量,该类储量还包括通过应用提高采收率技术[12]成为储量增量的可采资源量。推断级储量相当于PRMS(2007)中的概算储量(P2)、可能储量(P3)与条件储量(技术可采)之和,其中推断级储量的经济部分相当于PRMS(2007)中的概算储量(P2)与可能储量(P3)之和,次经济部分相当于PRMS(2007)油气资源分类体系中的条件储量(技术可采),USGS(2000)对推断级储量只给出了全球总的一个评估数据。

待发现资源量(undiscovered resources)是指那些尚未被发现的、在不考虑经济可行性条件下,在未来30年内(1995~2025年)可以通过常规技术开采出来的资源量,可通俗地理解为有望转变为储量的待发现技术可采资源量,USGS(2000)待发现资源量相当于PRMS(2007)中的远景资源量(技术可采)。

1.3IHS(2009)油气资源分类体系

IHS能源集团是一家全球性的油气信息与咨询公司,该公司拥有全球425个含油气盆地及400多万口井的信息,IHS的油气储量评估资料是石油公司制订跨国战略及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IHS能源公司只公布盆地的最终可采储量(ultimate recoverable reserves)、剩余可采储量(remaining recoverable reserves)及累计采出量(cumulative production)。

其中,最终可采储量(ultimate recoverable reserves)又称已发现油气储量(oil/gas discovered),是相对于未发现油气资源量而言,因而此处的最终可采储量是指总的已发现可采储量[13],剩余可采储量是指在评价时间点评价单元的最终可采储量与累积采出量之差,大致对应PRMS(2007)中的储量(商业可采)与条件储量(技术可采)之和。

1.4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油气资源分类体系

为了摸清“家底”,更好地管理与利用油气资源,为中国能源发展规划提供依据,2003~2007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及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以下简称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常规油气方面,本次评价对中国海陆共129个盆地的油气资源富集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是中国近几年较全面、系统的一次资源评价[1415],其油气资源分类体系如图3。

地质资源量是指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最终可以探明的原地油气总量,为资源量概率分布期望值,包括探明与待探明两部分。可采资源量是指在未来可预见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的油气数量,包括累计采出量,评价中通常用地质资源量与可采系数相乘得到;可采资源量为探明可采储量与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之和[16]。在探明可采储量中,扣除累计采出量,即为探明剩余可采储量。

中国油气行业主要根据勘探程度进行储量分级,而对经济性考虑较少。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继承了这一传统,在该体系中,待探明可采资源量可以理解为由已发现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与待发现可采资源量两部分组成(图4)。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相当于PRMS(2007)中的远景资源量(技术可采),已发现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与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之和相当于PRMS(2007)中的条件储量(技术可采)与储量(商业可采)之和。需要强调的是,已发现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与探明剩余可采储量是根据勘探程度划分的,而条件储量与储量是根据经济性划分的。

2资源潜力概念和评价体系

2.1资源潜力概念和评估数据对比分析

资源量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国内外不同机构对资源量的定义和内涵理解各不相同。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资源潜力”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从评价之日起到未来某个时间,评价单元(地区、盆地或区带)内所蕴藏的能够技术采出的石油和(或)天然气量,不包括已采出量。资源潜力可分为勘探潜力和开发潜力,其中已发现资源量中的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开发潜力,待发现技术可采资源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勘探潜力。资源潜力是一个变化的量,资源潜力随采出量的增加而减小,原本不能采出的油气在技术或其他条件改变而变为可采时,资源潜力则会相应地增加。简而言之,资源潜力为评价单元总技术可采资源量的剩余部分,无论发现或探明与否。根据此定义,在PRMS(2007)中,资源潜力为储量(商业可采)、条件储量(技术可采)和远景资源量(技术可采)之和;在USGS(2000)中,资源潜力为确定级储量、推断级储量和待发现资源量之和,由于USGS(2000)只给出了全球主要盆地的待发现资源量数据,因此将IHS(2009)的剩余可采储量数据与USGS(2000)的待发现资源量数据相加,从理论上来说,也可代表评价单元的资源潜力;在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中,资源潜力为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与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之和。

将国内外不同评估机构针对中国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松辽和渤海湾6个盆地的资源评估数据按资源潜力概念整理对比(表1)。由表1可见,根据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资源量数据计算的盆地资源潜力总体上比根据IHS(2009)与USGS(2000)资源量数据计算的盆地资源潜力大(表1),但二者无数量级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按照国际上油气资源分类体系的理解,勘探潜力是指未来有待发现的可采资源量。在PRMS(2007)中,勘探潜力指远景资源量(技术可采);在USGS(2000)中,勘探潜力为待发现资源量;在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中,勘探潜力为待探明可采资源量。单从概念上来看,中国的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与国际上的远景资源量或待发现资源量是有区别的,国际上的远景资源量或待发现资源量只相当于中国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中的待发现可采资源量部分(图4),因而中国的待探明可采资源量理论上较大。表2是根据USGS(2000)和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资源量数据整理的中国6个盆地的勘探潜力对比表。由表2可见,根据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资源量数据计算的盆地勘探潜力总体上比根据USGS(2000)数据计算的盆地勘探潜力大。

按照国际上油气资源量分类体系的理解,开发潜力是指自评价时间点起从已发现的油气田(藏)中

尚可技术性采出的油气量。在PRMS(2007)中,开发潜力指储量(商业可采)和条件储量(技术可采)之和;在USGS(2000)中,开发潜力为确定级储量和推断级储量之和;在IHS(2009)中,开发潜力为剩余可采储量;在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中,开发潜力为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单从概念上来看,中国的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与国际上的剩余可采储量也是有区别的,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中的探明剩余可采储量指的是已发现资源量中探明部分的剩余部分,而IHS(2009)的剩余可采储量仅指已发现资源量的剩余部分,所以后者数据要大于前者。表3是根据IHS(2009)和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资源量数据整理的中国6个盆地的开发潜力对比表。由表3可见,根据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资源量计算的盆地开发潜力总体上比根据IHS(2009)资源量计算的小。

2.2资源潜力评价体系

按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资源量数据计算的盆地资源潜力比按USGS(2000)和IHS(2009)数据整理出的盆地资源潜力大。该差异主要是由于各评估机构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同所造成。

(1)评价时间不同。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于2003~2007年间开展;USGS(2000)第5次全球油气评价于1995~2000年间开展;IHS(2009)的资料数据截止到2009年。

(2)评价方法不同。国外资源评价一般以统计法与类比法为主[17],USGS主要采用统计法[18]和特尔菲法评价,国外石油公司主要采用类比法[19]评价目标区的可采资源量与可采储量,其次为统计法。中国资源评价方法过去一直以成因法[20]为主,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以类比法、统计法为主,组合使用成因法,其中中—高勘探程度盆地以统计法、成因法(盆地模拟)为主,兼类比法;中等勘探程度盆地可同时使用统计法、成因法和类比法;低勘探程度盆地以类比法为主,兼成因法[16]。

(3)评价的资源时间属性不同。USGS(2000)估算了在未来30年内(1995~2025年)对储量增长有意义的世界常规油气资源量;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规定,地质资源量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最终可以探明的油气总量,可采资源量是未来可预见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的油气数量,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

(4)对资料的掌握程度不同。相对来讲,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掌握了更为详细的地质、油藏工程等方面的资料,而国外评估机构对中国盆地的评价只能依据间接的不系统的资料进行评估。

按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资源量数据计算的盆地勘探潜力比USGS(2000)计算的大,开发潜力比IHS(2009)计算的小,除上述原因外,主要是由于资源量的概念差异造成。中外不同机构的资源划分原则不同,根据资源的勘探程度,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将资源分为探明与待探明两部分,而国外将资源分为已发现与待发现两部分,由于“探明”比“发现”所要求的勘探程度高,所以针对同一时间点的同一评价单元,探明可采储量要小于已发现可采储量,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要大于待发现可采资源量。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中探明剩余可采储量是相对于探明可采储量而言,为探明可采储量与累计采出量之差,而IHS(2009)评价的剩余可采储量是相对于已发现可采储量而言,为已发现可采储量与累计采出量之差,因此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评估的探明剩余可采储量要比IHS(2009)评估的小,待探明可采资源量比USGS(2000)评估的大。

尽管以上差异使得中外有关概念很难建立起严格的对应关系[21],但从资源潜力、勘探潜力、开发潜力评价的实际应用角度看,仍然可建立起大致的对比和归类框架(图5),在该框架中,USGS(2000)评估的待发现资源量,相当于PRMS(2007)中的远景资源量(技术可采),可以反映评价单元的勘探潜力;IHS(2009)公布的剩余可采储量,对应PRMS(2007)中的储量(商业可采)与条件储量(技术可采)之和,可以反映评价单元的的开发潜力,两者之和理论上可以反映评价单元的资源潜力。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中的待探明可采资源量可反映评价单元的勘探潜力,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可反映评价单元的开发潜力,两者之和也可以反映评价单元的资源潜力。

3结语

(1)以PRMS(2007)为标准,USGS(2000)的确定级储量相当于PRMS(2007)中的证实储量(P1);推断级储量相当于PRMS(2007)中的概算储量(P2)、可能储量(P3)与条件储量(技术可采)之和;待发现资源量相当于PRMS(2007)中的远景资源量(技术可采)。IHS(2009)剩余可采储量大致对应PRMS(2007)中的储量(商业可采)与条件储量(技术可采)之和。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中,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相当于PRMS(2007)中的远景资源量(技术可采),已发现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与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之和相当于PRMS(2007)中的条件储量(技术可采)与储量(商业可采)之和。

(2)资源量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建议采用定义明确的资源潜力概念。资源潜力是指从评价日起到未来某个时间,评价单元(地区、盆地或区带)内所蕴藏的能够技术采出的石油和(或)天然气量,资源潜力包括勘探潜力与开发潜力。

(3)由于评价原则、评价时间、评价方法和地质认识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各机构的数据存在差异,因而按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资源量数据计算的盆地资源潜力比按

USGS(2000)和IHS(2009)数据整理出的盆地资源潜力大。资源划分原则不同导致概念差异,因此按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资源量数据计算的盆地勘探潜力较大,开发潜力较小。

(4)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中,资源潜力为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与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之和,前者反映评价单元的勘探潜力,后者反映其开发潜力。USGS(2000)待发现资源量可以反映评价单元的勘探潜力,IHS(2009)剩余可采储量可以反映评价单元的的开发潜力,两者之和也可反映评价单元的资源潜力。

(5)建议今后在海外油气资源评价中,采用资源潜力评价框架体系,科学引用不同机构的资源评价数据。[KH*2D]

参考文献:

References:[KH*2D]

[1]孟繁莉,曹成润,牛继辉.中外油气资源评价方式差异的探讨[J].世界地质,2005,24(4):363367.

MENG Fanli,CAO Chengrun,NIU Jihui.Essential Cause of Difference of China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Petroleum Resources Assessment[J].Global Geology,2005,24(4):363367.

[2]李明宅.对中国油气储量分类体系的思考[J].中国石油勘探,2003,8(2):6974.

LI Mingzhai.Thinking on Petroleum Reserv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a[J].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2003,8(2):6974.

[3]胡允栋,唐正国,赵慧.国际资源量储量分类的特点和历史沿革[J].中国矿业,2005,14(9):1418.

HU Yundong,TANG Zhengguo,ZHAO Hui.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 Mineral Resources/Reserve Classifications[J].China Mining Magazine,2005,14(9):1418.

[4]SPE/WPC/AAPG/SPEE.Petroleum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PRMS) 2007[EB/OL].(20070521)[20120915].http://www.spe.org/industry/reserves/docs/Petroleum_Resourcess_Management_System_2007.pdf.

[5]王忠生,田世澄,衣艳静,等.基于SPEPRMS准则的动态法储量评估[J].特种油气藏,2012,19(3):7780.

WANG Zhongsheng,TIAN Shicheng,YI Yanjing,et al.Reserves Estimation by Dynamic Method Based on SPEPRMS Rules[J].Speci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2012,19(3):7780.

[6]王永祥,张君峰,段晓文.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与管理体系[J].石油学报,2011,32(4):645651.

WANG Yongxiang,ZHANG Junfeng,DUAN Xiaowen.A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Petroleum Resources/Reserves in China[J].Acta Petrolei Sinica,2011,32(4):645651.

[7]李秀.SPE关于储量级别的划分与确定[J].中国石油勘探,2010,15(4):5256.

LI Xiu.Classifications and Establishment of SPE Reserves[J].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2010,15(4):5256.

[8]燕继红.SPE/WPC通过储量新定义[J].国外油气勘探,1998,10(3):293296.

YAN Jihong.SPE/WPC Approved a New Definition Reserves[J].Oil and Gas Prospecting Abroad,1998,10(3):293296.

[9]康安.SPE和SEC油气储量评估规范的更新及对比[J].国际石油经济,2010(6):6164.

KANG An.The Petroleum Reserves Evaluation Criterion Updates of SPE and SEC and Their Contrast[J].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2010(6):6164.

[10]周庆凡,张亚雄.油气资源量含义和评价思路的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32(3):474480.

ZHOU Qingfan,ZHANG Yaxiong.A Discussion on Petroleum Resource Concepts and Assessment Approaches[J].Oil and Gas Geology,2011,32(3):474480.

[11]周庆凡.美国地质调查所新一轮世界油气资源评价[J].海洋石油,2001(1):17.

ZHOU Qingfan.The New Round of World Petroleum Resources Evaluation of the USGS[J].Offshore Oil,2001(1):17.

[12]陈小刚,徐东,王宏图,等.油气资源与储量评价对比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9(12):4247.

CHEN Xiaogang,XU Dong,WANG Hongtu,et al.The Evaluation Contrast Between the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Reserves Study[J].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2009(12):4247.

[13]刘庆琳,冯连勇.油气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比较研究[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5,14(6):17.

LIU Qinglin,FENG Lianyong.Outlook and Comparis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Classifica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e[J].Oil Depot and Gas Station,2005,14(6):17.

[14]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全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

Oil and Gas Strategy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National Oil and Natural Gas Resources Evaluation[M].Beijing:China Land Press,2010.

[15]吴杰,张自伟.中外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比较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6):165168.

WU Jie,ZHANG Ziwei.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Oil and Gas Reserves Classification[J].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2009,31(6):165168.

[16]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

Oil and Gas Strategy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The New Round of National Petroleum Resources Evaluation[M].Beijing:China Land Press,2009.

[17]周总瑛,唐跃刚.我国油气资源评价现状与存在问题[J].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554556.

ZHOU Zongying,TANG Yuegang.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Chinas Oil and Gas Resources Assessment[J].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2004,25(5):554556.

[18]周总瑛,白森舒,何宏.成因法与统计法油气资源评价对比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1):6773.

ZHOU Zongying,BAI Senshu,HE Hong.Comparison of Genetic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Petroleum Resources Assessment[J].Petroleum Geology and Experiment,2005,27(1):6773.

[19]刘广野.油气资源分类及评价方法[J].海洋地质动态,2009,25(3):3236.

LIU Guangye.Petroleum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J].Marine Geology Letters,2009,25(3):3236.

[20]张景廉.实话实说我国油气资源现状[J].石油科技论坛,2005(2):2731.

ZHANG Jinglian.The Truth of the Chinese Petroleum Resources Status[J].Oil Forum,2005(2):2731.

[21]吴国干,胡允栋,王永祥,等.重新认识中国油气储量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的对应关系[J].中国石油勘探,2007,12(5):6270.

WU Guogan,HU Yundong,WANG Yongxiang,et al.Reinterpretation of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Oil and Gas Reserves[J].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2007,12(5):6270.

作者:康永尚 刁顺 陈安霞 商岳男 岳来群

第3篇:信息的概念和特点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以及这种方式和规律的表征与表述。一般地讲,信息具有6个特点:

1、客观真实性。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的客观反映,客观、真实是信息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信息生命所在。

2、传递性。传递是信息的基本要素和明显特征。信息只有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媒介),经过传递才能为人们所感知和接受。没有传递就没有信息,更谈不上信息的效用。

3、时效性。信息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千变万化、稍纵即逝。信息的功能、作用、效益都是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改变的,这种性能即信息的时效性。时效性是时间与效能的统一性,它既表明信息的时间价值,也表明信息的经济价值。一个信息如果超过了其价值的实用期就会贬值,甚至毫无用处。

4、有用性(或称目的性)。信息是为人类服务的,它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人类利用它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5、可处理性。这一特征包括多方面内容,如信息的可拓展、可引伸、可浓缩等。这一特征使信息得以增值或便于

传递、利用。

6、可共享性。信息与一般物质资源不同,它不属于特定的占有对象,可以为众多的人们共同享用。实物转赠之后,就不再属于原主,而信息通过双方交流,两者都有得无失。这一特性通常以信息的多方位传递来实现。

第4篇: 建设用地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一、建设用地的概念

(一)建设用地的内涵

建设用地通常是指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它利用的是土地的承载力。它是把土地作为生产基地,生活场所,而不是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直接为农业建设服务的用地(如:打谷场、暖房、排灌站、渠道等)称为“农业建设用地”,其余称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建设用地是指通过工程的手段,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操作场地和建筑空间的土地。

广义的建设用地则是指一切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土地,是已利用土地中的一切非农业生产用地。如采矿业中露天开采需要的土地、地下开采时采空区塌陷引起地面下沉不能继续耕种的土地、自然保护区用地等。

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在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上,存在着显著的、本质的差别。建设用地利用的结果,基本上是以非生态附着物的形式,如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存在于土地上;农业用地则是依赖于土地的肥力,直接从耕作层中生产农作物,它对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具有生态利用

1 性。因此,肥力低的土地难以用于农业生产,但可以作为建设用地,甚至可能是优质建设用地。

(二)建设用地的特点

相对于其它类型的用地而言,建设用地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建设用地的高度集约性

与农用地相比,建设用地占地面积较小,但单位用地面积上所投放的劳动力与资本比农用地要高得多,单位土地面积的直接经济产出也比农用地要高出很多,属于高度集约的土地利用。因而相对于农用地而言,建设用地可以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和资本来替代较为稀缺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缓解土地供需紧张的矛盾。

2.建设用地利用逆转的困难性

一般来讲,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较为容易,只要地质条件符合工程建设的要求,再加以必要的开发和配套建设就可以变为建设用地。但建设用地则不同,它是以利用土地的承载力为主,其上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一旦建成就可以使用很长的年限,所以土地的用途较为稳定。正因如此,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后想再转变为农用地就非常困难(即使可以,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在决定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前要十分谨慎,应充分论证,科学决策。 3.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性

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推进,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建设用地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其扩张的对象是城镇周边的耕地,因此对农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建设用地的扩张是持续增加的,而土地的供应却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土地供给满足持续增加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考虑如何更加有效地以有限的供应去满足持续增加的需求。 4.建设用地的再生性

建设用地能够从现有的建设用地中经过再开发的手段重新获得。充分发挥和利用建设用地能再生的特性,才有可能使人们在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从不断开发的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操作场地和操作空间。 5.建设用地位置的特殊性

农用地在利用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其肥力因素,而建设用地则不同。选择建设用地,区位十分重要,如商业用地多配置在交通便捷、人口密集、地质条件良好的城市繁华地段。当然,位置的优劣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譬如临街的土地对于商业服务来说是很好的位置,但对居住来说可能并非最佳选择。 6.建设用地的非生态利用性

建设用地是以土地的非生态附着物为主要利用方式,土地对于建设来说,是发挥地基和场所的作用,这一特性决定了在选择建设用地时,主要是考虑土地的非生态因素,而对于土地肥力等生态因素关系不大。因此,在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发生争

3 地矛盾时,应把土壤质量好的土地优先用于农业。 7.建设用地的空间性与实体性

建设用地是整个建筑工程的一部分,整个建筑工程可用单层形式平摊在地面上,也可以用多层、高层、超高层建设的形式竖立于地面上,或向下发展,建立地下商场、地下铁路等。建设用地的空间性对于高效利用土地、节约用地,都是很有成效的。

建设用地的实体性是指建设用地具有固定的形状,是一个工程实体,一旦形成就能直接为人类建设活动服务。建设用地的实体性是通过“营造结果”形成多种具有固定形状的工程实体如建筑物,道路,机场等。

二、建设用地的分类

与其他的事物一样,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将建设用地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按附着物的性质分类,可分为: 1.建筑物用地。

所谓建筑物,是指人们在内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和园林建筑等; 2.构筑物用地。

所谓构筑物,是指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建筑物。如水塔、烟囱、栈桥、堤坝、挡土墙和囤仓等。

4 建筑物和构筑物又统称建筑,因此,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又将建设用地称为建筑用地。这里所指的用于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土地,实际上是建筑物的基地,与国外所称的建筑用地只是名称的差别,其含义是一样的。但这种分划有时从地域上很难划分清楚,如在同一区域内,既有建筑物,又有构筑物,还包括一部分空地或绿化用地,这都属于建设用地。

(二)按建设用地的利用状况分类,可分为:

1.商业、服务业用地:含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办公等用途的用地;

2.工矿用地:指用于仓储、矿山、堆场等的用地; 3.住宅用地:指用于居民住宅、住宅配套的公共建设、路、电、水等的用地;

4.交通水利用地:指用于机场、铁路、公路、港口、航道、水电站、水库等的用地;

5.旅游用地:指用于专供游览参观的设施用地,包括风景名胜、游乐场等的用地;

6.科教文卫用地:指用于科研、教育、文化、医院等的用地;

7.特殊用地:指用于监狱、军营、殡仪馆等用途的用地。

(三)按土地所有权分类,可分为:

1.国有建设用地。指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市市区的土地、铁路、公路、

5 机场、国有企业、港口等国家所有的建设用地;

2.集体所有建设用地。包括农民宅基地、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乡村办企业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中的建设用地。

(四)按建设用地服务于产业类型,可分为:

1.非农建设用地:指一切非农业用途的建设用地。如城镇、工矿、交通、水利、村庄、乡企等用地;

2.农业建设用地:农业建设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需要或规定用于农业生产配套的工程用地,如作物的暖房、育秧室、农用水泵、农用道路等建设所需使用的土地。

(五)按建设用地的来源分类,可分为:

(1)新增建设用地,指新近某一时点以后由其他非建设用地转变而来的建设用地;

(2)存量建设用地,指新近某一时点以前已有的建设用地。

(六)按建设用地的使用期限分类,可分为:

1.永久性建设用地,是指建设用地一经使用后就不再恢复原来状态的土地;

2.临时建设用地,是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临时性使用的土地。

第5篇:金属工艺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1、几个概念:

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是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

工艺过程的分类:工艺过程又可分为铸造、锻造、冲压、焊接、机械加工、装配等工艺过程,工艺就是制造产品的方法。

工艺规程:一台结构相同、要求相同的机器,或者具有相同要求的机器零件,均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工艺过程完成,但其中总有一种工艺过程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是最合理的。人们把合理工艺过程的有关内容写成工艺文件的形式,用以指导生产,这些工艺文件即称为工艺规程。

2、金属材料的成型加工分类:

金属材料的成型加工按其特点分为冷加工(机械加工、冷轧、冷锻、冲压等)和热加工(铸造、热扎、锻造、焊接、热处理等)。

2.5.1 铸造

铸造是指金属受热融化并浇铸到预先制作好的铸型内,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和性能的金属制品的成型方法。

一、铸造基本知识

1、铸造工艺的特点:

(1)对铸件形状和尺寸的适应性强。它可以生产各种形状、各种尺寸的毛坯,特别适宜制造具有复杂内腔的零件。

(2)对材料的适应性强。可适应大多数金属材料的成形,对不宜锻压和焊接的材料,铸造具有独特的优点。

(3)铸件成本低。这是由于铸造原材料来源丰富,铸件的形状接近于零件,可减少切削加工量,从而降低铸造成本。

因此铸造是毛坯生产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按重量计,机床中60%~80%、汽车中50%~60%采用铸件。但由于铸造工艺环节多,易产生多种铸造缺陷,且一般铸件的晶粒粗,力学性能不如锻件。因此铸件一般不适宜制作受力复杂和受力大的重要零件,而主要用于受力不大或受简单静载荷(特别适合于受压应力)的零件,如箱体、床身、支架、机座等。

2、铸造的分类:

砂型铸造:是以型砂为主要造型材料制备铸型的铸造工艺方法,它具有适应性广、生产准备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是应用最广的铸造方法;

特种铸造:是除砂型铸造以外其它铸造方法的总称,常用的特种铸造方法有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熔模铸造、离心铸造、陶瓷型铸造等。特种铸造一般具有铸件质量好或生产率高等优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3、金属的铸造性能

金属的铸造性能是指金属材料铸造成形的难易程度。评价指标:流动性和收缩性。

流动性:是指金属液本身的流动能力,流动性好坏影响到金属液的充型能力。流动性好的金属,浇注时金属液容易充满铸型的型腔,能获得轮廓清晰、尺寸精确、薄而形状复杂的铸件;还有利于金属液中夹杂物和气体的上浮排除。

相反,金属的流动性差,则铸件易出现冷隔、浇不到、气孔、夹渣等缺陷。

常用铸造合金中,灰铸铁>硅黄铜>铝硅>锡青铜>铸钢。提高浇注温度可改善金属的流动性。

收缩率:是铸造合金从液态凝固和冷却至室温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和尺寸的缩减。包括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固态收缩三个阶段。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若得不至到补足,会使铸件产生缩孔和缩松缺陷;固态收缩若受到阻碍会产生铸造内应力,导致铸件变形开裂。铸造材料、浇注温度和铸件的结构对收缩都有影响。

二、砂型铸造

砂型铸造是在砂型中生产铸件的铸造方法。由于其造型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是最常用的铸造方法,目前我国砂型铸件约占铸件产量的 80%。

工序:模样与芯盒准备、型砂与芯砂配制—造型、造芯—熔炼、浇注—落砂、清理—检验入库。

三、特种铸造

特种铸造是指与砂型铸造不同的其它铸造方法。可列入特种铸造的方法有近二十种,常用的有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熔模铸造、离心铸造、陶瓷型铸造等。特种铸造在提高铸件精度和表面质量、提高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

(一)压力铸造是指熔融金属在高压下快速压入铸型中,并在压力下凝固的铸造方法,简称压铸。

(二)熔模铸造是用易熔材料制成模样,在模样上涂挂若干层耐火涂料,待硬化后熔出模样形成无分型面的型壳,经高温焙烧后即可浇注获得铸件的方法。由于易熔材料通常采用蜡料,故这种方法又称为“失蜡铸造”。

(三)金属型铸造是指在重力的作用下将液态金属浇入金属型中获得铸件的方法,也称狭义的重力铸造。金属型可连续使用几千次至数万次。

(四)离心铸造是指将金属浇入绕水平、倾斜或立轴旋转的铸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凝固成铸件的铸造方法。离心铸造多用于简单的圆筒体,铸造时不用型芯便可形成内孔。

(五)陶瓷型铸造是指用陶瓷质耐火材料制成铸型而获得铸件的方法。是在砂型铸造和熔模铸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精密铸造新工艺。

2.5.2 压力加工(锻压加工)

一、概述

锻压加工是指对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改变尺寸、形状及改善性能,用以制造机械零件、工件或毛坯的成形加工方法。它是锻造和冲压的总称。

锻压加工包括轧制、挤压、拉拨、自由锻造、模型锻造、冲压等加工方法。

1、锻压加工的特点

锻压加工是以金属的塑性变形为基础的 , 各种钢和大多数非铁金属及其合金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塑性 , 因此它们可在冷态或热态下进行锻压加工 , 而脆性材料 (如灰铸铁、铸造铜合金、铸造铝合金等)则不能进行锻压加工。

金属锻压加工的优点:

(1)能改善金属内部组织,提高金属的力学性能。

2)节省金属材料。与直接切削钢材的成形相比,还可以节省金属材料的消耗,而且也节省加工工时。

(3)生产效率较高。如齿轮轧制、滚轮轧制等制造方法均比机械加工的生产率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

金属锻压加工的缺点:

(1)不能获得形状很复杂的制件, 其制件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还不够高;

(2)加工设备比较昂贵, 制件的成本比铸件高。

2、锻压加工的分类:

锻压主要按成形方式和变形温度进行分类。按成形方式锻压可分为锻造和冲压两大类;按变形温度锻压可分为热锻压、冷锻压、温锻压等。

3、金属的锻压性能:评价:可锻性

可锻性是指材料在锻造过程中经受塑性变形而不开裂的能力。金属的可锻性可用塑性和塑性变形抗力来综合衡量。塑性越高,变形抗力越小,金属的可锻性就越好;低的塑性变形抗力使设备耗能少;优良的塑性使产品获得准确的外形而不遭破裂。

二、锻造

(一)自由锻

1、基本工序

定义自由锻是指用简单的通用性工具 ,或在锻造设备的上、下砧铁之间直接对坯料施加外力,使坯料产生变形而获得所需的几何形状及内部质量的锻件的加工方法。采用自由锻方法生产的锻件称为自由锻件。自由锻的基本工序包括镦粗、拔长、冲孔、切割、弯曲、扭转、错移及锻接等。

1) 拔长

拔长也称延伸 ,它是使坯料横断面积减小、长度增加的锻造工序。拔长常用于锻造杆、轴类零件。拔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在平砧、芯棒上拔长。

2)镦粗

镦粗是使毛坯高度减小,横断面积增大的锻造工序镦粗工序可以有效地改善坯料组织, 减小力学性能的异向性。镦粗与拔长的反复进行, 可以改善高合金工具钢中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状态

3) 冲孔

冲孔是在坯料上冲出透孔或不透孔的锻造工序。冲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双面冲孔法,单面冲孔法。

4) 弯曲

弯曲采用一定的工模具将坯料弯成所规定的外形的锻造工序,称为弯曲。常用的弯曲方法有以下两种:锻锤压紧弯曲法、模弯曲法。

5)切割

切割是指将坯料分成几部分或部分地割开,或从坯料的外部割掉一部分,或从内部割出一部分的锻造工序。

6)错移

错移是指将坯料的一部分相对另一部分平行错开一段距离,但仍保持轴心平行的的锻造工序,常用于锻造曲轴零件。错移时,先对坯料进局部切割,然后在切口两侧分别施加大小相等、方法相反且垂直于轴线的冲击力或压力,使坯料实现错移。

7)锻接

锻接是将坯料在炉内加热至高温后,用锤快击, 使两者在固态结合的锻造工序。锻接的方法有搭接、对接、咬接等。锻接后的接缝强度可达被连接材料强度的70%~80%。

8)扭转

扭转是将毛料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绕其轴线旋转一定角度的锻造工序。该工序多用于锻造多拐曲轴和校正某些锻件。小型坯料扭转角度不大时, 可用锤击方法。

第6篇:声像档案的概念和特点

(一)声像档案的概念

声像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开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以音响、形象等方式记录信息的特殊载体,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

声像档案的开成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形成,在过程和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源于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但声像档案与纸质载体档案的根本区别在于声像档案是以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等特殊载体构成的,因此它的功能、

处理程序有着特殊性。声像档案除载体特殊外,还必须以文字说明为补充,它是图文并茂、音像并行的有独到特色的历史记录。

(二)声像档案的特点

声像档案相对于纸质载体档案而言,有着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1.直接的形象性

声像档案记录的是社会发展中人们活动的声音和图像,因此反映的客观事物直观形象,活灵活现。如半个世纪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历史影片、历史照片和历史录音,把当时伟人的声音和形象、当晨天安门广场的环境、气氛如实地反映和再现,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和真实客观的感受,这是纸质档案所不能解决和替代的。可以说声像档案进一步凸显了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2.收集、保管的特殊性

声像档案难以区别档案的原件和复制件。如一盘重要的录音磁带,母带和复制转录带仅从外观及效果上很难区别。又如区别照片档案中原版底片和制作精良的翻版底片,有时也很困难。这给声像档案的收集和保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另外,由于声像档案是由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构成的,它与纸质载体材料所要求的保管条件有很大的区别。声像档案的保管条件的好坏与其“寿命”长短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加强声像档案的科学保护和管理,增强声像材料的耐久性,延长其“寿命”。

3.是其他载体档案的必要补充

声像档案的产生和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纸质载体的档案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是对历史的相互印证。如重要的会议、重要的活动或重要的工程等,要产生文字记录、科技图纸等,同时还产生了照片、录音磁带、录像磁带等。它们以不同形式记录历史,相互印证。了解声像档案这一特点的意义是:声像档案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对其进行整理时,就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保持好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7篇: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 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答: 刑事诉讼是在国家专门机关的主持下,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查明犯罪和追究犯罪的活动。特点:必须由法定的专门机关主持进行,其他国家机关均无权进行;必须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必须是依法进行的;刑事诉讼活动的内容是解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犯了什么罪,是否应当受到刑事处罚,以及处以何种刑罚等问题;是在特定的诉讼形式下进行;刑事诉讼是准确、及时、合法地揭露和证实犯罪,依法惩罚犯罪,同时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以达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等目的。

2. 简述刑事诉讼职能的含义?答:侦查职能;控诉职能;辩护职能;审判职能;执行职能;协助诉讼职能;诉讼监督职能。

3. 现代刑事诉讼职能制度的基本结构和原则是什么?答:控审分离;控辩对等;审判中立。

4. 外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答: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控审分离原则;平等对抗原则;诉讼迅速原则;有效辩护原则;禁止重复追究原则;适度原则。

5.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加强惩罚犯罪,同时重视保障人权;建立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机制;确立了一系列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原则;实行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相结合的诉讼模式;赋予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权;规定了一些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诉讼程序和证据制度。

6. 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答:对于依法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不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决定起诉的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7.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权利义务?答:被害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样,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也承担一定的诉讼义务。

8.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请求立案;申请回避;委托代理人;要求赔偿损失;对不立案和不起诉的决定向检察院提出申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有权参加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对一审判决不服在法定期限内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对生效判决或者裁定提出申诉,请求重新审判。

9.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义务:如实向公安、司法机关陈述案件事实;接受公安、司法机关对其进行人身检查;接受司法机关的传唤;在法庭上接受询问;遵守法庭秩序,等等。

10.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权利义务?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既是诉讼的主体,应当享有并保障其享有必要的诉讼权利,同时又是刑事诉讼的被追诉者,应当配合、协助公安、司法机关依法进行的诉讼活动,承担相应的诉讼义务。

11. 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对侦查人员在其讯问中提出的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权拒绝回答;犯罪嫌疑人系聋、哑人的,有权要求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参加;有权核对侦查人员对其讯问所作出的讯问笔录,如果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有权提出补充或者改正;有权要求自行书写供述;对于侦查机关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有权要求向其告知并有权申请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自公诉案件移送审查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对于人民检察院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12. 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辩护权;参加法庭调查的权利;参加法庭辩论;有权向法庭作最后的陈述;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对自诉人提出反诉;有权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裁定提起上诉;有权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依法提起申诉,等等

13. 自诉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权利义务?答:

14. 对哪些人可以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答:

15.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特点?答: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进行刑事诉讼的基本准则,包含着丰富的诉讼原理,体现了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规律;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法律原则,具有法律效力;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一般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对所有参加诉讼的国家机关和个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6. 简述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含义?答:分工负责,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公安机关分别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职权,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不可混淆也不可代替;互相配合,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检、法三机关应当通力合作、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刑事诉讼的任务;互相制约是指公、检、法三机关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基础上,不仅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且对其他机关发生的错误和偏差应予以纠正,对重要的刑事诉讼活动或者措施,由其他机关予以把关,以达到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目的,防止权力的滥用导致司法腐败。

17. 公开审判原则?答: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都必须公开进行,既要允许公民到法庭旁听,又要允许记者采访和报道,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末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8. 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的原则?答:只有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有权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行使职权,必须遵守法定的程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三机关只能分别行使各自的职权,不能混淆或相互取代。

19. 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答: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事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20. 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答: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

21. 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答: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22. 我国确定管辖的原则有哪些?答:依法管辖的原则;准确及时的原则;便利诉讼的原则;维护合法权益的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23. 回避的理由?答: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该案的诉讼活动的一种诉讼制度。建立回避制度,有利于防止侦查、检察、审判等人员徇私舞弊和先入为主,保证客观、公正地处理刑事案件;有利于消除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思想顾虑,促进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回避制度是诉讼民主性的重要体现之一

24. 辩护人承担的诉讼义务有哪些?答:律师在接受委托或被指定担任辩护人以后,有义务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辩护,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辩护;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不得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以及进行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律师担任辩护人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辩护人应当遵守诉讼纪律,按时出庭,在法庭上服从审判长的指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羁押场所的规定等;辩护律师不得私自接受委托,私自向委托人收取费用,收受委托人的财物;辩护律师不得违反规定会见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不得向法官、检察官及其他工作人员请客送礼或行贿,或者指使、诱使当事人行贿。

25. 辩护人享有的诉讼权利?答:职务保障权;阅卷权;会见、通信权;调查取证权;提出辩护意见权;获得出庭通知权;出庭辩护权;拒绝辩护权;要求公安、司法机关对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解除强制措施的权利。

26. 强制措施?它与刑罚、行政处罚的区别?

27. 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条件?答:取保候审与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是相同,在一般情况下,适用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虽然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28. 逮捕的条件?答: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是逮捕的证据条件;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这是逮捕

的罪责条件;有逮捕的必要,这是逮捕的社会危险性条件。

29. 保证人应具备的条件?答:1与本案无牵连;2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3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4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30. 强制措施的适用原则?答:合法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娄性原则;适时变更原则;人道原则。

31. 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的区别?

32. 诉讼中止与诉讼终止的区别?答:二者各自适用不同的前提条件。诉讼终止适用于依法不应当继续进行或没有必要继续进行的各种情况,诉讼中止则适用于因发生某种障碍而使得诉讼无法进行的某些特殊情形;两者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诉讼终止对案件的终结,不再进行诉讼活动,表明犯罪嫌疑从或被告人不应当或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诉讼中止则是暂时停止诉讼活动,待障碍消除后再继续已经开始的诉讼;二者适用不同的程序,诉讼终止,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由办案机关作出撤销案件、不起诉的决定,或终结审理的裁定;诉讼中止,则由办案机关依照有关中止诉讼的程序作出中止诉讼的决定或裁定。

33. 附带民事诉讼成立的条件?答: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须以刑事诉讼为前提;被害人或国家、集体的损失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被告人或国家、集体的损失必须是物质损失;有赔偿请求权的人在刑事诉讼中提出了赔偿请求。

34. 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特征?答: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当事人等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具有两方面的特征: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据能力。

35. 完全依靠间接证据定案应当遵循的规则?答:应审查间接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和法律性,只有客观众存在的、与案件事实存在客观联系且为法律所容许的证据方可采用;间接证据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即有关犯罪时间、地点、过程、手段、工具、后果、目的、动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等,都有相就的证据证明;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没有矛盾。如人矛盾必须得到合理的排除;间接证据的证明体系必须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唯一的,确凿无疑的。

36. 公诉案件中证明责任的承担?答:公诉案件中证明责任主要由控诉方,即检察机关承担证明责任,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承担控诉职能。为了使这种职能得以顺利地实现,国家赋予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职责。检察机关经过审查决定提起公诉,必须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否则,法院将会作出无罪判决。

37. 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答:对依法应当由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立案、侦查、预审;对依法应当由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权进行拘留,对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批准或决定的拘留、逮捕负责执行;对于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及有关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监督或考察。

38. 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答:依法受理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刑事公诉案件,对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依法直接受理刑事自诉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对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在审判活动中,有权决定对被告人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逮捕措施;在审判活动中,为调查、核实证据,有权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在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必要的时候可能查封、扣押被告人的财产;依法主持和指挥审判活动,对违反法庭秩序的人,有权予以警告制止,强行带出法庭,罚款、拘留、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对生效的判决、裁定,依法交付执行机关执行;对罚金、没收财产以及其他应由法院执行的判决,有权直接执行;对确有错误的生效判决,依法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

39. 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有哪些?答:没有正确的来源或者来源不明的传说、文字材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只有在原始证据不能取得或者确有困难时,才能用传来证据代替;应当收集和运用距原始证据最近的传来证据;如果案内只有传来证据而没有原始证据,不能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

40. 立案有哪些条件?答:有犯罪事实,是立案的首要条件和事实条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41. 控告人对不立案的救济措施?答:控告人如果对司法、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决定不服,可能申请复议;控告人对不立案决定除申请复议外,也可不经复议而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要求人民检察院予以监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42. 简易程序法庭审判的特点?答: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公诉案件检察人员可以不出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程序简化;简易程序可以变更为第一审普通程序;具有不同于普通程序的审理期限。

43. 侦查阶段律师对犯罪嫌疑人帮助的内容?答: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会见犯罪嫌疑人,向其了解有关案件的情况;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犯罪嫌疑人提出申诉和控告;为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

44. 补充侦查的种类?答:审查逮捕阶段的补充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法庭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

45. 通缉的概念和条件?答:通缉是指公安机关机发布通缉令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缉捕归案的一种侦查活动。条件是:已批准或决定逮捕和在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逃跑的犯罪嫌疑人;已决定拘留而在逃的重大嫌疑分子;从被羁押场所逃跑的犯罪嫌疑人;在讯问或者在押期间逃跑的犯罪嫌疑人。

46. 侦查终结的条件?答: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的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法律手段完备;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47. 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内容是什么?答: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有无附带民事诉讼;侦查活动是否合法;案件是否属于本院管辖;证据是否随案件移送;不宜移送证据的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是否随案移送;与犯罪有关的财物及其孳息是否扣押、冻结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对被害人合法财产的返还和对违禁品或者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的处理是否妥当,移送的证明文件是否完备,等等。

48. 提起公诉的条件?答: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而不是一般违法行为的事实;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负刑事责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的事实;确定对犯罪嫌疑人应当从轻、减轻或者从重处罚的事实。

49. 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不起诉的条件是什么?答: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刑事责任的。

50. 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答:对依法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或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51. 自诉案件的范围和条件?答:范围: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都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条件:《刑诉》第176条和司法解释规定的可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属于本院管辖的;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告诉的;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能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

52. 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点是什么?答:对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可以调解;在宣判前,自诉人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告诉才筛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告人或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在诉讼过程中或以对自诉人提起反诉;对于被告人实施两个以上的犯罪行为,既有公诉案件,又有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以审理公诉案件为主,在审理公诉案件的同时,可以对自案件一并审理。

53. 裁定、判决和决定的区别?

54. 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区别?

55. 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含义?答: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仅有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案件时,不得以任何理由改判加重原判决确定的刑罚。如果是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案件,或者在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同时,人民检察院、自诉人也提出抗诉、上诉的,则不受此项限制,可以加重原审判决对被

告人判处的刑罚。

56. 两审终审制的含义?答:是一个案件经过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判后,如果有关的当事人或者提起公诉人人民检察院对一审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裁定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或抗诉,由上一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第二审程序的审理,并重新作出判决或裁定,经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一经宣告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等不得再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也不按照上诉程序提出抗诉。

57. 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案件应如何处理?答:死刑案件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或者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应当根据案件情形分别作出裁判:原审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裁定予以核准;认定事实错误或者证据不足的,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应当改判;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第二审人民法院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正确判决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第二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58. 死刑案件的核准权?答: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59. 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的区别?答:1审理的对象不同,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是判决或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二审程序和死刑复核程序审理的则都是判决或裁定尚未生效的案件。2提起的主体不同,审判监督程序只能由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原审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提起;而二审程序由依法享有上诉权的人和在一审程序中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提起。3提起的条件不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必须是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而二审程序如果由上诉人提出则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表示上诉即可,如果由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则要求认为一审判决、裁定确有错误。4提起期限不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除因了现新罪或将无罪改为有罪受追诉时效的制约外,没有期限限制,提起二审程序则必须是在法定的上诉期和抗诉期内,死刑复核程序要求判决死刑或维持死刑的人民法院必须在3日内向有核谁权的上级人民法院报请复核。5审判适用的程序不同,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案件适用何种具体审判程序取决于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原来适用的程序,原来是第一审案件,应当适用知一审程序审判,原来是第二审案件或是提审案件,应当适用第二审程序审判。6审判结果能否加刑不同,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案件,其最终审判结果既可以减轻原判刑罚,也

60. 简述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答: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审判委员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了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业事实上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重量处理,审判委员会经过讨论后根据案情和法律规定最终作出是否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对所涉案件重新审判的决定;2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3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了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61. 哪些判决、裁定是生效的判决、裁定?答:1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2终审的判决和裁定,包括中级、高级、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审和最高人民法院一审的判决和裁定;3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判决;4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

62. 暂予监外执行的概念、适用对象和适用条件?答:暂予监外执行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因出现某种法定特殊情形不宜在监内执行时,暂时将其放在监外交由公安机关执行的一种变通方法。适用对象: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具备法定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适用的条件: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已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

63. 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与自诉人在诉讼地位和权利义务上有哪些异同?

64. 延期审理和中止审理的区别?答:1时间不同,延期审理仅适用于法庭审理过程中,而中止审理适用于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至作出判决前;2原因不同,导致延期审理的原因是诉讼自身出现了障碍其消失依赖

于某种诉讼活动的完成,因此延期审理不能停止法庭审理以外的诉讼活动;而导致中止审理的原因是出现了不能抗拒的情况,其消除与诉讼本身无关,因此,中止审理将暂停一切诉讼活别动;再行开庭的可预见性不同,延期审理的案件,再行开庭的时间可以预见,甚至当庭即可决定,但中止审理的案件,再行开庭的时间往往无法预见。

65. 刑事审判的主要特征?答:1审判程序的被动性;2审判人员的中立性;3裁判的终局性和权威性;4诉讼的民主性和公开性。

66.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哪些规定?答:1未经执行机关的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2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3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证人作证;4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67.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哪些规定?答: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无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2未经执行机关的批准不得会见他人;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68. 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范围是什么?答:1反革命案件、危害国家安全案件;2可能判处无期徒行、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3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69. 刑事证据的概念和特征?答:刑事证据是指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特征:1证据的客观性;2证据的相关性;3证据的合法性.

70. 简易程序审判的特点?答:1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2公诉案件检察人员可以不出庭;3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程序简化;4简易程序可以变更为第一审变通程序;5具有不同于普通程序的审理期限。

71. 刑事诉讼中的反诉应具备哪些条件?答:反诉是指自诉案件的被告人作为被害人,控告自诉人犯有与本案有联系的犯罪行为,要求人民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诉讼.反诉是以自诉的存在为前提,是一个独立的诉讼,而不是对自诉的答辩.条件:1反诉的被告必须是本案的自诉人;2反诉的案件必须是与本案有关的犯罪行为;3反诉的内容必须是属于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第8篇:集资诈骗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1 集资诈骗犯罪的概念

我国法律将集资诈骗罪放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这一章中。根据1997年刑法第192条的规定,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1]集资,就是指集聚资金的行为,现实中的集资常见于企业的行为中。企业因发展较快而资金不足,而银行又不能很好的满足,这时企业向社会上进行募集资金的行为。集资并不是什么坏事,不但可以弥补银行的不足,而且还能激活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什么行为是非法集资行为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个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有权机关批准或者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向社会公众或者单位募集资金的行为。[2]一般表现为未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或者未取得合法证件的情况下,自己向群众进行不实的宣传,承诺给予高回报让不知实情的人进行投资,从而集聚大量资金。国家对这一行为的立法,也是为了保护国家的金融秩序稳定,为了避免公众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准确把握集资诈骗犯罪的概念有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该罪,充分认识该罪的特点,是我们区别该罪与其他罪名的基本依据,是判断罪与非罪的理论基础。

2.集资诈骗犯罪的特点

从集资诈骗罪这几个字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该罪由两部分组成:集资行为和诈骗行为。正因如此,使得集资诈骗罪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第一,集资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集资款为目的而进行非法集资。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中我们可以认定该罪是一种目的犯;第二,要求行为人使用了欺诈、隐瞒等方法进行非法

集资。而具体表现一般为,高回报率为诱饵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来使得投资者心动或赢得投资者的信任;第三,集资诈骗的对象一般是不特定的人群。集资诈骗通常其被害人数量众多、牵扯的范围也比较广、且具有不特定性;第四,侵害群众财产权益明显。集资诈骗行为人往往以高额回报和高出正常利息几十倍为诱饵,促使群众愿意投放大量的资金,从而遭受重大的财产利益损失;第五,集资诈骗犯罪者往往是专业人士有组织的预谋操作。该罪的主体知识能力和智商往往很高,他们熟悉融资运作方式,甚至对相关法律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归为“白领犯罪”。第六,集资诈骗犯罪者多以盈利丰厚的项目作为幌子,如投资房地产项目等。

上一篇:平面设计工作职责下一篇:话剧团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