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概念(精选8篇)
通过声音将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融为一体,形成“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情境,使观众在欣赏中产生想象和联想,犹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情绪上受到感染。
如在影视作品中,虚化掉现实中的各种环境声音,突出和强调某一种声音,使观众体验到与角色相同的心境,从而在情绪上产生共鸣。如:黑店狂想曲(结尾)音乐在电视中的作用;
一、强调和提高作品的情感;1.音乐要素;
二、剧作作用;剧作要素主要用于影视剧中,一般纪录片很少使用;
三、渲染气氛;渲染气氛就是运用声画统一的原则,为画面配上气氛、;如:《泰坦尼克号》船沉没时富有穿透力的音乐1.营;
四、概括和揭示主题;音乐可以概括主题、揭示主题、也可以深化主题;
五、激发联想;音响与对于这些音响所反映的情感之间形成的情
1、音乐在电视中的
一、强调和提高作品的情感
1.音乐要素。力度、节奏、速度、曲调、和声2.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奋斗》中米莱给陆涛唱《左边》3.与人物情感、性格、命运相关的音乐。4.具有某种象征性符号作用的音乐。
二、剧作作用
剧作要素主要用于影视剧中,一般纪录片很少使用。被听见的音乐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和戏剧性。
1、片头主题歌。-----《将军令》
2、片尾主题歌。----《雏菊》
3、首尾呼应式主题歌。-----《人生如此》4.作为人物情感的转折点。
三、渲染气氛
渲染气氛就是运用声画统一的原则,为画面配上气氛、情绪与之相同的音乐,使画面所展现的气氛得以强调,增加画面的感染力度。常常使用夸张、重复的方法加以渲染。
如:《泰坦尼克号》船沉没时富有穿透力的音乐1.营造艺术氛围2.渲染环境气氛3.渲染局部气氛4.渲染时代气氛 5.渲染地方色彩6.渲染民族特点
四、概括和揭示主题
音乐可以概括主题、揭示主题、也可以深化主题。一部片子的音乐设计是服务于整体构思而不是单按某个情节来设计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人在3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电影主题歌,如《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主题歌与影片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起到了突出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
五、激发联想
音响与对于这些音响所反映的情感之间形成的情感之间形成联想体系。平时生活中语言的体验和音乐中所表现的因素联系在一起,便产生了音乐形象。如:《末代皇帝》中“革命造反歌”让观众联想到这是文革时期的中国。
六、刻画人物形象
在电视艺术中,由于画面往往已经提供了人物的具体外形,因此,音乐刻画形象更是着重于人物的精神和气质。音乐可以把人们内心世界的各种体验和情感准确而细腻地表达出来。如:《李小龙传奇》片尾曲:“记住他的狂吼,记住他的拳头”
七、描绘景物
音乐不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描绘功能。当然,描绘景物是绘画艺术的长处,音乐的描绘功能只能通过模仿、象征或暗示的手法来表现。1.模仿手法2.象征和暗示的手法3.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八、音乐转场
1电视节目都有有一定的结构,需要分段叙述。只有段落分明才能有起伏、形成段落节奏,具有形式美。
2段落的转换常常是时空转换,要求自然流畅、切忌生硬。利用音乐转场,便能达到这一目的。如:《非诚勿扰》
九、扩展时空
音乐是时间艺术, 在单位时间内以线状的波形传递着信息, 而画面则是图像化的视野, 把空间之外的存在形式还原为空间。例:《邓小平》第一集“马赛曲”
十、代替音响
音乐选择自然界声音中最为悦耳的,即振动有规律的声音材料构成,例《战争与和平》小鼓代替机枪声
★
2、音画组合方式
①电影电视剧中的声音应包括三个方面:
人声:电影中的人声包括人物的独白、对白、旁白、歌声、啼笑,感叹等。主要是指人物语言,还有喘息声、呼吸声,以及群众场合中的嘈杂人声、交谈声等等。如果编剧能够考虑到上述种种人声的运用,自然会有助于创造出真实环境中的气氛来。
人物的对话:a 内容单纯、集中、有中心b 长短不拘,简短为主c 生活化而不平淡乏味,幽默有情趣d 个性化、动作性e 潜台词(配合音调、语气、节奏、目光、等传达细微心理)音响:影视中,特指为为剧情服务的自然界除人声外的声音。音响是除语言和音乐之外电影中所有声音的统称。包括: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机械音响、特殊音响 人声会引起观众特别的注意而忽略画面,音响却会加强画面的作用。语言和音乐是对现实的抽象概括,音响是具体的感性的。
音乐: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善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表现节奏的。因此,电影音乐也就成为电影在叙述故事、表现情绪、完成影片节奏等方面的有力手段。★音响的特殊处理方式:音响强化 音响转化 音响变异 主观音响 ②在影视中,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呈现为三种形态:
第一种,声画合一。又可叫做“声画同步”或“写实声”。声画合一是声画蒙太奇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在影视作品中被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声画合一的作用。
其作用是加强画面的逼真性和可信性,使银幕或屏幕上所展示的一切,显得有声有色,自然真实,提高了视觉形象的感染力。只有当声音和画 面结合在一起时,银幕或屏幕上展现的世界才是具体的和真实的。
第二种:声画分立。所谓“声画分立”,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同步,互相离异;或者说,观众听到的声音和观众所看到的画面不一致,所以叫“声画分立”。”’
经常被使用的声画分立有以下三种:1,反应镜头2,用声音代替形象3,用声音来表达人物的回忆或幻觉。把人的思维活动变为视觉形象。声画分立的意义。
在于声音和画面摆脱了相互的制约,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在新的基础上求得和谐和统一的结合,声画分立的发现,则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进步。
第三种,声画对位。所谓“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它们各自以其内在节奏独立发展,分头并进,最终而又殊途同归,从不同方面说明着同一涵义。这种声画结构的形式,就叫做声画对位。声画对立的作用
可以提供画面以外的环境,比如回忆、幻想,同时发生但画面上看不到的情景,与人物动作不同的内心世界,尚未察觉但已逼近的危机等等。例如:潜台词作用《钢的琴》 ③声画合一、声画分立和声画对位三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声画合一和声画分立是指它们的结合形式;而声画对位是指它们的相互作用。声画分立常常具有对位的性质,因为声音和画面在分立之后,又要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结合起来。但我们又不能把“声画分立”和“声画对位”不加区别地等 同起来,因为,不能认为凡是分立开来的声音和画面必然要作对位处理。
声画对位之后,它的艺术效果如何呢?它可以产生出自身并不具备的新的含意,如对比、象征、隐喻(类比)等艺术效果。
声画对位已成为蒙太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含蓄而富有诗意。正如雷内·克莱尔所说:“有声电影中一些最优美的效果,正是交替表现(而不是同时表现),可见形象和形象发出的声音的结果。”雷内·克莱尔所说的“交替表现”,就是声画对位。★
3、声音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①客观性声音与主观性声音
从电视中声音出现的方式与合理性来说,可分为客观性声音和主观性声音。
客观性声音是指有声源的声音,包括环境音响、背景人声、同期声、对白及客观音乐。客观性声音可以真实地展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有声世界。②客观性音乐出现的方式
(一)剧中道具发声。这是电视艺术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二)剧中人演奏演唱。音乐以剧中人自己演奏演唱的方式出现,如:《霸王别姬》
(三)剧中歌舞。以歌舞作为剧作元素。如:《甄嬛传》中惊鸿舞。
③主观性声音是指画面没有提供音源的声音。主要是指解说词、主观音乐。主观性声音是编剧、导演根据节目主题、人物、气氛、环境的需要加上去的。如《雨中曲》 ★
4、声音的写实
音乐的主要功能是写意,音响的主要功能是写实,音乐大都是写意。但并不等于音响只能写实或音乐只能写意。
①写实音及写实音响的表现意义
(一)写实音主要由环境音响、背景人声、同期声和部分写实音乐、模拟音乐构成。
(二)写实音响的表现意义。1信息性2逼真性3时代性4.表情性 5空间感6运动感 ★
5、写意音及其使用形式
①写意音主要包括主观性音乐、部分客观性音乐、艺术化的音响和主观音响
★夸张:夸张是写意音响经常使用的形式,它有时作为象征性的符号,有时表现一种非正常情况下的思维、幻觉或梦境。主要在故事片中使用。
★闪回:选择剧中已经出现过的某种具有典型意义或有代表性的声音,以主观音响的形式再次、多次出现,造成音响闪回,由此引发联想暗示,增加戏剧的艺术效果。《甜蜜蜜》 ★无声:在影视作品中无声可以用来暗示死亡、危险和深奥莫测,形成“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对喻:利用两个具有相反象征寓意的音响在同一影片中重复出现,形成对喻。
★悬念:某种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音响,可以和产生它的环境、事件紧密相连,有很强的象征性,可以在剧中造成悬念。《金陵十三钗》 ②使用形式:
夸张——写突变、以响写静、以响写情、以响写速度等。
闪回——选择剧中已经出现过的某种具有典型意义或有代表性的声音,以主观音响的形式再次、多次出现,造成音响闪回,由此引发联想暗示,增加戏剧的艺术效果。
悬念——某种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音响,可以和产生它的环境、事件紧密相连,有很强的象征性,可以在剧中造成悬念。
无声——作为暗示死亡、危险及深奥莫测的象征来运用。
对比——利用两个具有相反象征寓意的音响在同一影片中重复出现,形成对喻。★
6、写实音和非写实音两大类:
非写实音不能表现任何客观现象或增加画面上某些形象的真实感,但却能表现节目中内在的思想、情绪,启发观众对画面内容深刻领会。如《佐罗》非写实音包括主观化音、纯主观音和纯写意音三类,它们的运用使声画有机结合有了更加进一步的发展。★
7、声音的主观运用
?写实音被加以某种程度的主观处理后,就成为主观化音。例如:被夸大的手表滴答声(生活中一般是听不到的)衬出了环境的安静或者表现一种分秒必争的紧张心理。
?纯主观音不仅在画面内,而且在节目内容的情节中找不到任何存在的发音声源做为依据。如内心独白、旁白和解说均属纯主观音,它们与画面配合进行,赋予画面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有时还能造成感人的创造性效果。
?声音完全从写实的圈子中解脱出来,便成为纯写意音。其声音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发生,最常见的是背景音乐。纯写意音与画面的有机联系主要体现在它的模仿作用、暗示作用和感染作用,也是写实音所不能代替的。如《光荣使命》 ★
8、声音组接(剪辑)
(1)声音的切入切出。与镜头组接中“切”的方式一样,是一种声音突然消失,另一种声音突然出现。通常与画面切换一致,有时也可进行特殊的时空转换。声画合一的场合里均用声音的切入切出进行声音转换。
(2)声音延续。画面切换后,前一镜头中画面声源形象所发出的声音连续下去,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于下一镜头,称为声音延续。
这种延续可以使上一镜头的情绪或气氛不致于因镜头转换而突然中断,而是逐渐消失和转变的,并且也有助于镜头转换的流畅。
(3)声音导前。画面切换前,后一镜头中画面声源形象所发出的声音提前出现在前一镜头之中,称为声音导前。
(4)声音渐显、渐隐。与镜头组接中“淡入淡出”类同,是指声音出现后音量逐渐增强和声音音量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如《拯救大兵瑞恩》 声音组接(剪辑)
(5)声音的重叠。与画面重叠一样,是指一个以上的相同或不同内容、不同质量的声音素材叠加在一起。声音重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声音的内容,也大大加强了声音力度和群感方面的效果。如《卡萨布兰卡》
★
9、声音的层次
语言——对白、采访、画外音
音响——画内音、画外、写实、夸张、闪回、悬念、对比、转场、特写; 音乐——客观性、主观性、主题、表现 声音主次关系(处理声音 “三原则”):
1、在同一时间里,只能有一种声音是为主的;
2、在同一时间里,如果有两种以上声音出现,主次声音的音量比例要控制好;
3、在同一时间,最好控制只有两种声音,如必须有两种以上声音出现,要控制时间,不要太长。如《离别的车站》 ★
10、声音的功能
1、声音能使画面活起来,使观众看见了也听见了现场,犹如身临其境。如《飞屋环游记》
2、声音是多层次、多色彩的表现因素。
3、声音是使画面立体化的因素。如《小行星状地球》
4、声音是增加信息量的主要因素
5、声音是画面组接多样化的因素。如《寻枪》 ★
11、声音的编辑
电视节目制作离不开声音的编辑。①解说词是解说画面的语言。但它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的作用有:以使电视具有完整叙事的能力、有助于电视叙事方式的精炼和集中、使电视克服画面的局限,揭示深层主题、可以使画面更真实自然、可以连接画面进行转场 ②解说词的选配时要注意2个方面:要处理好与画面的关系,要处理好与听觉的关系 解说词是读给观众听,要注意口语化,为听而写 《大国崛起》
★
12、音乐选配需注意的问题
克服音乐选配的随意性,尽力追求音乐与全片主题、风格的和谐统一。
选配无主题音乐,要注意不要过多地选用中性音乐,以避免音乐的平淡乏味,尽量与画面节奏、情绪的表达相匹配。客观音乐与主观音乐交叉使用。在音乐长度上,不应将音乐从头至尾灌得太满,应该是时而突出,时而间歇,不要连续出现。宁可多用写实的效果音响,不可滥用写意的音乐。★
13、音响的编辑
音响编辑的音量控制,在后期编辑阶段应该参照画面的景别因素。音响音量差别较大的两个场景转换时,不一定必须让音响保持着相同的音量完全与画面同步切换。可以采用渐强渐弱的方法来转场,以免太突然。音响有时候可以夸张使用。对无声录像资料或者是照片可采用相关主题的音响。★
14、声音的综合处理技巧
语言、音乐、音响的关系,可以用“连贯、交替、补充、呼应”八个字来概括,最终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艺术化的听觉世界。在同一时间时里,只能有一种声音是为主的;主次声音的音量比例要控制好;解说时如果以解说词为主,音量要饱满,音乐音量要控制在解说词音量2/1或2/3的大小。如《天天向上》配音
★
15、电视专题片的声音
专题片的声音比较丰富,同期声已被采用,背景声、环境音响,真实感的客观记录式的片子受欢迎,抓拍、抢拍、偷拍、跟拍 ★
16、电视音乐的分类 ①表现形式
电视片音乐的结构形式:有主题式:单主题贯穿式、双 主题对比式、多主题式。无主题式:散文式、音画式、组曲式。
★电视音乐播出量大、时效性强、制作周期短
★电视音乐是为画面内容服务的,在片子的情节或情绪最重要的地方才有效果。随意性大。②有主题式之——主题音乐
表述影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影片基本内容的音乐(歌曲),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有时,作曲家把主题歌的音调化为主题音乐,与主题歌交替出现。音乐主题是一段具有相对完整和独立意义的乐曲旋律,能表达一定得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并可用作乐曲发展的基础。例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音乐
音乐风格古朴典雅,旋律抒情优美、略带伤感,与古典故事题材是协调一致的。③有主题式之——多主题 如《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插曲
我们从影片中看到德国纳粹分子带给犹太民族的是残暴虐待、血腥屠杀。此刻电影中的音乐却是纯净、节奏简单的童声合唱,这给观众造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和对比的感觉,给人更加强烈的心灵震撼,为这世界性的灾难痛心不已。④无主题式——散文式 音乐无孔不入进入电视,早期电影作曲家加入电视圈,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才能和电影音乐的创作的经验。王立平为专题片《哈尔滨之夏》创作了《太阳岛上》 ⑤无主题式——音画式
故事片长度有限,以文学名著改编,大约90分钟的长度;画面、对话、音乐音响精益求精;强调艺术性。电视剧,长篇连续,一天一集慢慢回味,强调通俗性
⑥标志音乐:包括各个电视台的台标音乐和各个栏目的片头、片尾音乐。这种音乐是作为一个特定符号出现,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台的门面。
⑦电视广告音乐:具有明确的商业性,他是为商家推销产品的,做得好可以是商家获得巨大
影视片配乐的基本方法 单段体重复式 二部曲式的组合 多段曲式的组合 散点式的乐曲组合 语言的设计 语义和情感
语调—语言旋律和情绪
语义不清的话语、咒语、胡言乱语及其他 非人类语言
语言个性---通过节奏、旋律、音色、地域差异、习语等表现出的个性,通常出现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很多时候这些语言个性与正常的情境出现差异,能创造出独特的效果 几种典型的语言声音
高调---会使语言声音更清晰;在心理学上,可以表现一种隐含的“救我“的信息,不论声音表现多平静,都让人隐隐觉得是一种有潜在危险的叫声
低调、低沉---呻吟比较弱,能量比较低,通常是情绪低落、犹豫不决、顺从、沮丧的 无力---除了共振之外几乎在任何频段上没有能量,这种急剧的衰减给人一种空虚感,一般有严重慢性病的人发出,没有活力、消沉或极度疲劳状态。
精力充沛---爆发的声音,听起来像成功者,通常是外向的、好斗的、自信的或者哗众取宠的 音响的设计
真实,典型的环境声 创新的动效声
表现或凸显主观意识的各种音响 声音细节 动静对比 节奏的把握
主观声音:将现实的声音加以艺术上的主观处理,将某种声音与画面并列,以象征,隐喻事物的性质或人物的内心。
声音重复,放大,沉默,对位 声音对位分为:声画平行和对立 影视片音乐设计
影视片音乐的旋律特征:大调式和小调式音乐
配乐特征:叙述性的画面
气势宏大、空间壮阔的画面
风景画面
人文情感的画面 音乐类型 身体精神和情绪的影响
庄严的赞美诗、福音音乐—踏实、内心平和、精神意识超然并免除苦痛。无伴奏圣歌—正常的呼吸、心胸开阔、压力降低、沉思
新世纪音乐—时间和空间的扩展、平静的觉醒状态,超脱于躯体 舒缓的巴洛克(巴赫、维瓦尔第)--安静、准确、秩序竟然 古典音乐(莫扎特等)---轻盈、幻想
浪漫的音乐(老柴、肖邦)---情感的、温暖的、自豪、浪漫、爱国精神 印象派(德彪西等)---感情、,梦幻影像、白日梦
爵士、布鲁斯等----欢快、真诚情感、恶作剧的、嬉戏的、嘲讽地 大型乐队、流行音乐、乡村音乐、西部音乐----自信、美好的,感动 摇滚乐----好斗、形成压力或者释放压力
声音蒙太奇是影视作品中蒙太奇的重要手法之一,一般可分为叙事性和表现性两类
作用:对影片的故事情节叙述、思想含义表达、寄走和情绪的表现以及风格和样式的艺术创造等方面有很重要作用。
叙事性声音蒙太奇:是一种以交代情节和展示事件真实声音为的蒙太奇。声画同步:主要用来表现影片的真实性。声音提前:又叫声音导前。声音之后:又叫声音延续。声音转换:又叫声音转场。声音的淡入淡出:渐隐渐显 声音的切出切入:
表现性声音蒙太奇:创作者对影片声音内容主观性和写意性。
作用:将现实或者非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加以夸张、歪曲、变形,表现人物精神状态,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或者象征、隐喻事物的性质。
纯写意声音:在影片中运用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声音(如原创音乐,或者选用音乐),来烘托画面内容。可解释画面内涵,加强节奏感等
音量: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受,主要是振幅相关。
音高:又称音调,是人耳对声音高低的主观感受,它是指一些声音比另一些声音高或者低的性质。音色:是人耳对声音的主干感受,它用来区别同样响度和音调的声音的不同特性。另外,泛音和谐音,对于音色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声音的空间感:1指人耳对声音源所处空间特性的感觉。2主要反映在,环境感,透视感,方向感。声音的运动感:1由于声音的音量与音调的改变使观众在听觉上产生生源移动的感觉 2声音的运动感还包括声源种类的变化 3声音运动感与镜头的运动有机结合 声音的色彩感,地域地方色彩
民族色彩 时代色彩
声音的平衡感:声音自身音量和音色的平衡,大多数演员之间音量与音色的平衡,镜头与镜头之间的音量平衡。
声音的节奏:指某种声音素材或者若干声音素材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强弱及长短变化。
声音的主题:又称主导动机,指将一种具有某种含义并具有剧作功能的声音形象,赋予某个角色或者某个特定环境,并使得它在片中多次出现或者贯穿始终,以达到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品主题等目的。声音蒙太奇是影视作品中蒙太奇的重要手法之一,一般可分为叙事性和表现性两类
作用:对影片的故事情节叙述、思想含义表达、寄走和情绪的表现以及风格和样式的艺术创造等方面有很重要作用。
叙事性声音蒙太奇:是一种以交代情节和展示事件真实声音为的蒙太奇。
★第八章 声音的综合艺术处理 第一节 声音的层次
☆电视中的声音种类多,同类声音中的“品种”多: 语言:对白、采访、画外解说
音响:画内音响、画外音响、写实音响、写意音响、夸张音响、闪回音响、悬念音响、对喻音响、转场音响、特写音响
音乐:客观性音乐、主观性音乐、主题音乐、表现性音乐、功能性音乐 所有的声音必须做到:
多而有序不死板,就是要有层次感。杂而不乱有章法
☆一般乐曲一定要有主旋律,这是第一层次,要有副旋律,这是第二层次,要有背景和弦,这是第三层次,还要有倍大提琴奏出低音,这是第四个层次,当然有时还加入打击乐器。
☆主旋律:是构成音乐情绪气氛的主体,是乐曲的灵魂,其他层次围绕和支持主旋律,是根据主旋律的情感而构思的。☆电视专题片的层次:
1、第一层——画面:以画面为主的叙述段落,把主题思想、主要人物事物呈献给观众——主旋律
2、第二层——语言(采访、人物同期声、解说和字幕):发挥它严密的逻辑性和明确的语意性优势,对画面不足以表达的内容作补充——副旋律
3、第三层——音响:提供真实的背景和扩大画面空间
4、第四层——音乐:不在多而精,画龙点睛,增加韵味、气氛 ☆层次的安排还有声部的问题:
在交响乐队里,每一个乐器组都有高音、中音、低音不同声部的乐器。长笛、短笛、小提琴、小号是高音乐器
双簧管、单簧管、中提琴、圆号、长号是中音乐器
大管、大提琴、倍大提琴、大号、大锣、大鼓是低音乐器 四部合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
电视剧中:如果在电视剧中出现很多角色,他们不但应该有声部的不同,也应该考虑有各种各样的音色。各种角色有了丰富的音色,才显的多姿多彩。
专题片中:避免常见的新闻播音腔调;注意播音员的音色、语气;谈心而无说教的感觉 专题片的四个层次,横像四条线,纵像一张网,纵横交织,形成了声音的交响
在专题片的四个层次中,只有画面是连续不断的,语言、音响、音乐都是断断续续的、不完整的 第二节 声音的主次与连贯、交替、补充、呼应
在专题片中要做到杂而不乱有章法,必须做到能分清主次关系
一般规律:画面是主要的,声音是从属的。在声音中,采访、人物同期声、解说是主要的,音乐、音响是次要的。
处理声音层次的主次关系三原则:
在同一时间里,只能有一种声音是为主的; 在两种以上声音出现时,主次声音的音量比例要控制好;
在一般情况下最好控制只有两种声音,如果两种以上声音出现,要控制时间不要太长。
电视的声音:语言为主。语言包括采访、人物同期声、解说。采访是重要的,但是为了更概括的叙述,可能在被采访人的主要观点说完后,把采访声压小,成为解说的背景声。
音响:做为背景声处理的时候多,它常常是画面和解说词的气氛性声音。就同足球实况转播时解说和球场环境音响的关系。失去背景的依托,解说和画面都是苍白的。
音乐:音乐是画面情绪、气氛、形象的补充、延伸和深化,但有时也跟着解说的感情走。音乐和解说词在音量上的主次关系变化最多,有解说时肯定是以解说词为主的,音量要饱满,音乐音量要控制在解说词音量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大小,以不干扰和破坏解说词为准。优秀的电视片都非常注意发挥音乐的作用,解说词量控制在片长的70%左右。在渲染气氛、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的时候,主要靠音乐起作用。这时要把音乐推大,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语言、音响、音乐三者的关系:可以用连贯、交替、补充、呼应八个字来概括。连贯是对声音线条的基本要求。不同的声音,由于表现特色不同,是通过交替、补充、呼应形成变化的。语言表意、音响表真、音乐表情,但在更迭替换时,各种声音交叉中,不能突停突起,这条线虽然此起彼伏,但必须是流畅的,不能疙疙瘩瘩。
语言、音响、音乐三者关系的实际运用:
1、音响转场:从一段画面转到下一段画面,是两段画面交接连续的关健之处,既要给人醒目的转折演进层次的感觉,又要过渡的自然。两段画面交界处出现的音响。有承接传递作用,叫音响转场。◎音响转场常常通过可以出现音响的特写画面,音响转场是醒目的,音响是突出的,瞬时的大音量使经常处于背景地位的音响,也走到前台来表演。
◎转场的音响必须是画内音响,它的设置是编导总构思的一部分。◎体育节目里最多、最方便、最合理的转场音响是观众的呼喊声与掌声
2、为音乐转换自如设计的音响
◎这种方法主要用在两段情调差别比较大,或速度变化比较大的音乐转换时。◎其音响是用以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当然也可以改变音乐的长度。◎音响之前的音乐在音响出来后惭弱隐掉了,可把原来的乐曲缩短。后面的乐曲是在音响声中渐强出现的,也可以改变原曲的长度。
3、音乐和音响出现时,总是先出现音响
◎音响制造气氛使人身临其境的作用非常突出。但是一种声音出现时间长了也会单调,随后有音乐出来呼应,很快会让人感到有新鲜感,气氛得到升华,◎音乐和音响像一对亲兄弟,总是有呼有应,交替出现。但这是两位性格相个性各不相同的兄弟。一个是乐音表“情”一个是噪音表真”。在艺术中,正因为他们性格和个性不同,交替补充才有意义,才能形成变化。
4.完整的音乐声中时断时续的出现一点音响
◎在写意的音乐中出现一点写实的音响,别有一番情趣。
◎音响视画面而定,反正到处都可能有音响,选择有意义的,与主题有关的都可以,但不可大多。第九章 电视音乐的创作及配置
(一)电视片音乐的结构形式(总体结构)分为:有主题式、无主题式。
◎有主题式,又分为单主题贯穿式(最多)、双主题对比式、多主题式。
◎无主题式,分为散文式、音画式、组曲式。
散文式在短片中最常用。
(二)音乐主题:是一段具有相对完整和独立意义的乐曲旋律,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并可用作乐曲发展的基础。
主题音乐:是一部电视剧或专题片的核心音乐,为主题思想服务。它的重复出现可以深化主题,其出现的次数、时间、位置是最突出的。
在视听综合艺术中,电视音乐只有在和画面、语言、音响等表现因素的结合中才能发挥作用。因为电视音乐的结构不能像独立艺术的音乐结构一样保留独立的完整结构形式,而必须符合电视作品的总体结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从默片到视听艺术
无声电影对后世有声片、电视的影响广泛,包括对电影的本体属性、电影声音艺术方方面面的影响。如产生“电影(电视)是画面的艺术”的观念、建立蒙太奇理论,以及在电影时空、风格、节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声音思维
声音的出现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变化:
1.电影反映现实的假定性更小了,更具备了生活的逻辑。
2.改变了对影视媒介本体的认识。
随着影视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对声音研究的深化,“影视是画面的艺术”的观念逐渐转变为“影视是视听的艺术”的更科学的观念。
3.声音大大加强了影片或电视节目的信息容量,声音有自己的语义系统,传达与画面不同的信息。声画结合的不同关系,使电影传达的信息大大超越画面本身。同时也因为声音,画面的含义大大丰富起来。
4.它给影视艺术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新的体裁样式。
5.为影视艺术增加了新的表现力。
6.声音重建了影视的时空关系。
7.增加了声音这个最为重要的节奏要素,使电影的运动节奏变得更为复杂、更鲜明、更具表现力。
8.镜头运动、画面组接手段更丰富了。换句话说,场面调度、镜头运动、画面组接可以声音为逻辑来结构。
9.增加了叙事因素
声音的出现重新构建电影的叙事规则。
10.增加了造型功能
声音在再现特定的环境(环境音响)、塑造人物形象(有声语言)、表现运动状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声音成为最重要的风格要素。
12.声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影视制作的工艺。
13.改变观众的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
第三节
视听元素
一、画面
画面表现的是具象信息——事物的外形、色彩、材料、质地、运动状态等,纯画面无法直接表现抽象信息。画面还给我们展示空间信息。在影视艺术中,画面由一个一个镜头构成,如何用间断的、跳跃的镜头表现连续的时空、连贯的运动、统一的情绪是影视艺术研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二、语言
影视艺术中的语言是有声语言,它与印刷符号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有声性。影视艺术中的有声语言包括两大类:节目语言和角色语言。
三、音乐
影视艺术中的“音乐”实际上由两类艺术形式构成:一类是指不依赖于影视媒介而存在的、独立的音乐艺术形式。而另一类则是伴随影视媒介而产生的音乐,包括电影音乐、纪录片配乐、栏目音乐、广告音乐等。
四、音响
影视艺术中的音响包括环境音响和动效两部分。环境音响指处在具体时空中的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音;动效指被拍摄的对象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音。
第四节
电子媒介
媒介、工具不仅仅是“载体”、“形式”,它更是“视角”、“感知方式”、“解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即是媒介增殖的“本质意义”。媒介并不简单地复制现实,我们选择了一种媒介就是选择了一个特定的观察方式、特定的表现方式和特定的思维方式。每个媒介因其自身的独特物质手段,从而构成其摘取、表述的独特方式,都有其长处与不足。电影、电视独特的媒介特性、制作方式、结构作品的手段给我们带来独特的审美对象、特定的视角、叙事方法、读解方式和审美感受。
三、考核知识点
(一)默片对后世的影响
(二)声音给影视艺术带来的深刻变化
(三)视听元素的属性
(四)媒介与音乐
四、考核要求
(一)默片对后世影视艺术的深远影响
1.识记:“电影是画面的艺术”的观念;影视时空的观念;蒙太奇理论等。
2.领会:默片时代并没有真正“结束”,默片时代形成的种种观念今天仍然有深刻影响,也是对影视声音种种误读的重要原因。
(二)声音的出现给电影带来的变化
1.识记:有声片的诞生使电影艺术产生十六方面的重要变化。
2.领会:声音的出现给电影观念带来的变化——视听思维方式的形成。
第一章 音响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音响”的一般属性、“环境音响”与“动效”的概念及其在创作上的意义,了解影视艺术中“音响”的艺术表现功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音响的属性
关于“音响”一词的界定:在理论研究和实际使用中,音响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广义的音响泛指广播、电视、电影及舞台剧中的一切声音形态;狭义的音响概念仅指广播、电视、电影及舞台剧作品中的自然音响,即除了有声语言和音乐之外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声音形式。
一、噪声
音响观念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音乐替代音响的功能;二是只有“动效”的概念,没有“环境音响”的概念;三是把“音响”与“噪声”的概念划等号;四是对声音的空间属性缺乏认识。
有必要对影视艺术中的“音响”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噪声”概念加以区分。影视艺术中的“音响”(很多研究著作直接称之为“噪声”,与语言和音乐并列)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特别是音响中的“环境音响”,它是我们再现特定环境的最主要手段,而它的物理属性通常体现出全部“噪声”的性质。
二、音响的属性
声音的空间特性主要表现在声波的辐射特性、声波的反射与干涉、声场的属性等。
人耳对声音时空属性的感觉:是听觉器官对声音的音高、音强、音色、音长感觉之外的又一个感觉要素,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它包括:方位感、距离感、运动感、声像感、层次感。
第二节
环境音响与动效
在影视艺术中,音响包括“环境音响”和“动效”两部分。
环境音响指处在背景层上的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音;动效,即动作音响的听感效果,指被拍摄的对象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音。这二者的区分更多的是艺术创作的需要,而非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划分。
二者有如下异同:
1.除非是表现化的用法,否则环境音响和动效都是有源的,但我们一般从画面上不能直接看到环境音响的音源;而动效则是“可见”的。
2.环境音响指向画外空间,动效则指向画内空间。即环境音响是“画外音”,动效是“画内声音”。
3.环境音响是连续不断的、恒定的;而动效则是间断的、律动的。
4.环境音响是广泛分布于整个声音的频谱;而动效则因不同对象而具有特定频谱。
5.从透视关系上讲,环境音响是背景层上的,是“全景”的;而动效音响则是前景的、“近景”或“特写”的。
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环境音响的作用有两个:
一、再现真实的现实环境;
二、表现超现实的心理感受。
动效主要表现的是动作主体的运动性质。
第三节
音响的艺术处理
一、音响的制作
音响的制作主要有实录和拟音两种方式。实录是直接拾取现实环境中的声音的创作方式,拟音则是或圄于条件或需要某种特效而采用人工方法制作的音响。
二、再现的音响与表现的音响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音响可分为再现的音响和表现的音响。再现的音响是影视录音通过录制或拟音,重现具有真实感的生活场景的声音环境和动作效果。表现的音响是影视录音通过对环境音响的艺术变形,或通过特殊的音响表现非现实的空间或人物的心理感受,如回忆、幻想,以及激动、愤怒、恐惧等情绪情感。音响的表现化处理,包括夸张、变形、美化。
表现化音响的特例——“主观音响”:
影视艺术中,观众作为音响的“聆听者”,既可能是以第三者的角度,也可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去聆听的,这时,观众的听觉感受等于角色的听觉感受,声响效果成了主观音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有声语言
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二、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自然语言。它是人类交际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其传递特点有:有声语言是双向互动的,是即时的,是包括副言语的。
副言语是人们在说话时表现出来的语音特征,它包括音量、音质、速度、节奏、语调、其他的独特方式,如:口音和发音习惯等,还包括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它不是纯物理意义上的语音特征,更多的是由此体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内涵。经历、职业、文化背景都一一在每个人的言说方式上加盖自己的印记。
第二节
影视语言
节目语言与角色语言
(一)节目语言
1.解说
它是一种主要的叙事因素,只有语言才能表达概念性的东西,比如某种哲理性的思考或道德评判。对画面的解说也就是对画面的具象信息进行整合,从中抽象出片子欲表达的概念性主题。它是作者理性思维的直接外化,用来解释、议论、抒情、介绍背景、表达情感等。
视听艺术的各个要素并不以其他的元素为存在前提,它们有各自的特性与功能。解说并不是作为画面的附庸或解释者而出现的,画面也并非解说的图解。
2.同期声语言
作为同期声语言,通常是为了表现这样一些内容:亲历者对事实的叙述、看法等。
(二)角色语言
本书把演剧类作品中的有声语言定义为角色语言。它在表现人物个性、内心情感、欲望以及所属社会阶层的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交流、矛盾纠葛等方面,即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最重要的作用。角色语言主要由“对白”和作为“画外音”的“独白”、“旁白”构成。
1.对白
对话是人物思想、感情的主要表达手段;对话是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对话是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对话是人物矛盾纠葛的重要表现手段。
2.画外音
“画外音”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源于电影,原指“独白”与“旁白”,之后有泛化趋势,指声音不存在于画内的声音。
画外音出于叙事的需要、抒情的需要、思辨的需要,更多的是出于风格的需要。它的处理主要取决于不同体裁、风格的表现需要。
第三节
语言的录制
一、有声语言的物理特性
包括有声语言的时间特性、频率特性,以及有声语言的生理特征。
二、清晰度与可懂度
语言的清晰度(speed articulation)与可懂度(speed intelligibility)是语言经过传输,受到各种噪声干扰后,能够听清或听懂的程度。它原是通话系统主观评介的一个指标,主要通过主观测试获得。
影视艺术中的对有声语言的处理追求的是可懂度。
三、考核知识点
(一)有声语言(与文字不同)的性质
(二)影视艺术中的言语与副言语
(三)演剧类(故事片、电视剧)中的语言(角色语言)的形态与审美特点
(四)非演剧类的电视节目中的语言(节目语言)的形态与性质
(五)影视艺术中语言的艺术处理问题
四、考核要求
(一)有声语言与文字符号的异同
1.识记:有声语言与文字符号的诸种异同。
2.领会:有声语言包括“言语”和“副言语”部分,它在即时、双向互动交流信息、表情达义方面的独特性。
3.应用:在分析有声语言的独特性之后,掌握影视艺术中有声语言的艺术表现功能。
(二)影视语言的形式
1.识记:(1)“角色语言”中的“对白”、“独白”、“旁白”等的性质与功能。(2)“节目语言”中的“同期声”、“解说”等的性质与功能。
2.领会:(1)角色语言在表现人物个性、内心情感、欲望以及所属社会阶层的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交流、矛盾纠葛等方面,即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最重要的作用。(2)旁白、独白的叙事、表现意义。
3.应用:正确处理影视艺术不同形式的有声语言。
(三)影视艺术中语言的艺术处理
1.识记:(1)有声语言的一般特性。(2)清晰度与可懂度。
2.应用:正确录制符合质量规范的声音。
第四章 声画关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声画关系是视听艺术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影视艺术中声、画两个完全不同的符号系统各自的记录、处理和还原的功能;了解声画关系在技术层面、心理层面、艺术处理层面的不同表现形态与内涵;要求掌握影视声画关系的不同形式与艺术表现功能。
二、课程内容
对声画关系的研究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一、在影视艺术中声音和画面是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有各自的叙事、表意规则;
二、声画关系不是视频系统+音频系统或画面+声音的问题。
第一节
声画关系的形式
音画关系有不同层面的意义:技术层面的关系、心理-生理层面、艺术层面的关系。它们探讨的问题有:技术范畴,探讨声音与画面的物理对应关系问题;时空关系问题,探讨声音的时空属性与画面的时空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讨论声音的(情感)形象与画面的(情感)形象之间的关系问题等。
归纳总结,一般意义上的声画关系主要有几个方面:同步、分离(对位、并行)。
第二节
影视时空
影视的时空,包括画面的时空、声音的时空和由二者构成的特定的时空关系三个不同层面的部分。
一、画面的时空属性
1.影视画面是以二维的平面影像来营造三维的空间幻象的。
2.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
二、声音的空间属性
声音产生在一定的空间中,振动物体使声能在一定的媒质和环境中传递,声波总是携带着振动物体的信息和环境的信息。它给我们造成“声音的空间效果”和“声音的环境效果”两类听感效果。
三、画面空间与声音空间的关系——视听时空
1.叙事时空
作品的叙事空间是事件本身的时空属性,它由情节所决定,表现在同一时间轴上的一系列不同景别的画面和声音的组合。
2.“镜头”与“画面”
本书使用“镜头”的概念包括开放性的声音元素。本书把纯视觉的若干镜头的组合定义为“画面”,即指一系列有意义的镜头组合,但不包括声音元素。
3.声画时空关系
同一叙事时空:画面的时空+有源声音(画内的或画外的);不同叙事时空:画面的时空+不同时空的有源声音(画内或画外的);超叙事时空:画面的时空+无源的声音或幻觉画面+有源或无源的声音。
4.声音对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的展现
第三节
剪辑
一、经典蒙太奇理论的局限
(1)经典蒙太奇理论诞生、成熟于默片时期,它是关于画面的语法规则。
(2)经典蒙太奇理论是关于情节剧艺术的画面剪辑理论。
二、声音的剪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声音作为剪辑的结构线索,比如正/反拍模式,比如思辨性的语言;二是声音提供一个统一的“背景”,这种统一的背景可以是时空的统一(例如某种背景音响)或情绪情感的统一(例如音乐),从而把时空跳跃的画面组接在一起获得某种完整性。我们可以利用声音的前导或滞后来获得时空转换的逻辑性。
第四节
声画关系的表现意义
一、同步
声画同步表现为声音和画面的形象、情绪色彩一致,但并不意味着二者互为冗余信息,因为画面与音乐媒介的质的不同、读解方式有别、感受的迥异。
二、并行
声音不再局限在某一段画面的情绪范围之内,而是超越于具体的画面、人物行为,甚至具体的情节之上,表现作品的主旨、某种象征性含义、某种哲理性感悟等。
三、对位
音乐与画面的表现意义突出地表现在音画对位的关系中,它使音乐与画面在情绪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三、考核知识点
(一)声画关系研究的意义
(二)声画关系的形式
(三)影视时空的构成(四)声音作为剪辑要素
(五)声画关系的表现意义
四、考核要求
(一)声画关系的形式
1.识记:声画关系的基本形式:同步、分离(对位、并行)。
2.领会:声画关系在技术层面、心理层面、艺术处理的不同内涵。
3.应用:从不同的参照系分析声画关系。
(二)影视时空
1.识记:(1)画内时空与画外时空。(2)声音的时空属性。(3)有源的声音与无源的声音。(4)叙事时空与超叙事时空。
2.领会:画面时空与声音时空的种种复杂的组合关系。
3.应用:运用影视时空理论分析、创作影视艺术作品。
(三)剪辑
1.识记:经典剪辑理论及其不足。
2.领会:声音作为剪辑要素的功能。
3.应用:运用影视剪辑理论分析、创作影视艺术作品。
(四)声画关系的表现意义
1.识记:同步、对位、并行的表现意义。
2.应用:运用影视声画关系理论分析、创作影视艺术作品。
第五章 节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理解节奏作为影视作品艺术创作、风格表现的意义;掌握影视节奏的构成,了解声音作为节奏要素的特征与地位。
二、课程内容
在视听艺术中,节奏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构成和表现要素,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验之一,是作品艺术价值的一个参量。
第一节
节奏-运动的基本要素
一、节奏的意义
从广义层面上讲,节奏作为运动的最基本属性体现在所有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艺术作品中,包括其速度、运动模式、结构等。
二、艺术节奏
艺术节奏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1)自然及社会运动变化的节奏。(2)原有艺术样式。
艺术节奏中的制约因素:
(1)时间因素;(2)动作因素;(3)心理因素。
第二节
影视艺术的节奏
一般意义上可以把视听艺术的节奏分为“内节奏”和“外节奏”两种表现形式。前者可看成是节奏意义的引申,如叙事节奏,后者是可以明确表现为运动模式的因素,主要有视觉节奏、听觉节奏两个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画面的节奏
在影视艺术中,画面是活动的镜头,其视觉节奏是通过镜头的运动——摄(像)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的运动速率,镜头长短组成的剪辑节奏,拍摄对象的运动等构成的。
二、声音的节奏
声音给电影带来的最重要变化之一是增加了一个节奏要素。
语言、音乐、音响都有自己的节奏特征与艺术表现功能。
三、声画节奏关系
声画关系除体现在形象、情绪色彩上的张力关系外,还表现在结构关系和节奏关系上。这种结构关系与节奏关系在不同的视听作品中体现出或疏离或密切的情况。
四、节奏表现意义
节奏是一个艺术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参量,评价一部作品的艺术成就的高低、技巧的圆熟,其中就有恰当的节奏感的把握。节奏也是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源泉,它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情绪情感,引起不同的心理体验。同时,它又是作品风格特点的重要构成要素。
影视艺术中,节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感表现;二是体裁的特点;三是风格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风格的含义
一、风格的含义
1.定义
“风格”一词的多义,它至少涉及了下列问题:
(1)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形式上的)独特、鲜明的特征;(2)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人的鲜明的特点;(3)作品中蕴含的时代、民族、地域的特征;(4)作品中体现的某种审美趣味或审美理想;(5)它是我们评判一个艺术作品的重要参量之一。当我们提到一种风格时,我们指的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品质或形式,一种表达方式。风格是艺术成熟的标志,风格化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审美价值;(6)风格是事物稳定的、系统化的感性特征。
2.风格的本体论意义
风格借形式得以表现,但风格却不等于形式或形式语言。从主体角度说,风格是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审美追求的印记。审美追求是创作者艺术观、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它便有了某种本体的意味。
从形式上说,风格是艺术对技艺的应用、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的综合,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诸要素中,表现为对艺术语言的驾驭的独创性。
二、风格与形式
风格首先表现为有特色的形式,但风格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表层的形式美感和背后的文化意蕴。
三、风格的不同层面
风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分析把握。比如从艺术家的角度,可以有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以及地域或群体艺术家所呈现的流派风格;从文化的角度,可以把握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等;从艺术美学的角度,风格大致划分为几种类型,如古典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象征主义风格等等。风格还有观念的层面和形式的层面。
第二节
影视风格
在影视艺术中,风格是一个由视听语言综合起作用的结果,表现在叙事策略、影像造型、声音构成的方方面面,还与题材、体裁有关。它渗透到镜头及其运动、色彩、影调的每一个像素上,声音、表演、服化道等。它秉承着地域、民族的传统,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折射出文化的遗传基因。
声音无疑是其中最重要而又没有得到深入研究的部分。在影像的霸权下,声音始终被放到画面附庸的位置上,对它的研究一直停留在“渲染”、“烘托”画面的浅层上。
第三节
声音作为风格要素
一、语言
语言音响的风格体现在声音的造型(音色、口音等静态因素)和声音的处理(语气、力度、节奏等动态因素)上。前者体现文化、地域、民族等历时性因素的影响,后者表现个性、兴趣、欲望等共时性因素的影响。对语言音色等因素的选择和对节奏、语气等的处理,体现了创作者的风格追求意识,塑造出或凝重、宏大的历史叙事风格,或幽默、平实的纪实风格。
二、音乐
音乐的风格因地域、民族、时代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音乐语言系统及其内在的审美观念上。
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艺术体系,从律制、调式体系、乐器的构造、配器色彩到特性节奏、特性音调以及表演方法等都迥然不同。
三、音响
与语言和音乐鲜明的风格表现相比,环境音响更像是一个隐含的风格塑造者。其实在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品中音响也体现出强烈的差异。如在纪实、思辨和探索等不同风格的作品中,音响的使用大相径庭。在好莱坞的类型影片中,音响的使用也是类型化的。
技术设计
1.工艺
录音工艺的采用与媒体相关,与节目类型相关,同时也受声音创作元素的性质的制约。电影与影视作为不同的媒体,二者的制作工艺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二者都是视听艺术,都是利用活动影像和声音进行记录、创作作品的,因此又具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如果忽略具体手段的不同,着眼于录音艺术的规律性的东西,影视节目的录音工艺从制作流程看,大致分前期录音、同期录音、后期配音和混合制作几种方式。节目类型是采用何种工艺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与创作者对媒介的认识、与他的影视艺术的美学观密切相关。
同期录音:在影片或节目拍摄中同步记录声音和画面摄制方式。
后期配音方式:先期拍摄画面,需要时同时录制声音参考信号,然后以画面和前期音频参考为基准录音声音的工艺方式。
先期录音:影片或节目制作中先行录制声音信号,然后再拍摄画面,最终进行音画合成的摄制方式。
混合录音方式:在影片或节目制作中同时采用两种以上录音工艺的方式。
今天影视作品的创作日趋复杂化,严格意义上讲,采用单一录音工艺的作品是很少见的,电视特有的节目制作工艺:电视由于记录媒质、传播方式与电影有着本质的不同,导致节目制作方法与工艺与电影有很大的不同。电视节目的制作工艺中,ENG(电子新闻采集)方式与电影相似,EFP(电子现场制作)则与电影完全不一样。其特点是多机拍摄、现场切换、同期录音、一次完成。
2.硬件平台
硬件平台的选择、搭建当然不是一项纯技术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出于成本核算的考虑,它是基于艺术处理的需要、效率等综合因素考虑的结果,因此也是声音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影视节目制作设备越来越复杂化,如何配置一套高效、实用的制作平台,保障拍摄过程的顺利进行,保证高质量的音频信号的录制就变成一项专业化的工作。
影视声音艺术
一、双耳效应:
人对声源感觉主要依靠双耳听音差别,称为双耳效应。双耳效应的原理认为,由于双耳位置在头部两侧,假如声源处于人的正前方的中轴线,则声音到达双耳的时间、声强级和相位是一样的;假如声源偏离听音人正前方的中轴线,则声音到达两耳的距离不等,因此,声音到达两耳会出现时间差和相位差。同时,因为一侧耳朵出现遮蔽效应因而两耳之间出现声级差、音色差。
二、音响的定义与分类: 1.定义:在理论研究和实际使用中,音响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音响泛指广播、电视、电影及舞台剧中的一切声音形态;
狭义的音响仅指广播、电视、电影及舞台剧作品中的自然音响,即除了有声语言和音乐之外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声音形式。
影视艺术记录的声音中,除有声语言及音乐之外的一切自然界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声音统称为音响。2.影视艺术中的音响包括环境音响和动效两部分。
环境音响指处在具体时空中的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音; 动效指被拍摄对象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音。3.音响的分类
按声源分:动作音响(动效),自然音响,交通音响,军事音响,机械音响,特殊音响 按创作时手法分:主观音响,客观音响,主观音响与客观音响转化 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自然语言,它是人类交际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其传递特点是:有声语言是双向互动的,是即时的,是包括副言语的。有声语言与文字的区别
在有声语言和文字之间,有声语言永远是第一性的,而文字永远是第二性的。言语声包含声源和传播过程的自然信息,从中可以分辨说话人、环境干扰声的性质。文字无法直接表现复杂的语音现象,写出来的话跟说出来的不一样,它甚至带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书面语言一定严谨,而有声语言则必然更粗陋,字音以外的语音现象更是为人们忽略了。2.副语言:
副语言是人们在说话时表现出来的语音特征,它包括音量、音质、速度、节奏、语调、其他的独特方式,如口音和发音习惯等,还包括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它不是纯物理意义上的语音特征,更多的是由此体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内涵。副语言并非是有声语言的附加成分,而是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表达的内容加上表达的方式才能传达完整的意义。
四、声音设计
“声音设计”,是指在影视节目制作中对整个节目或片子的音响部分(包括语言音响、音乐音响和效果音响)作总体设计,以便使音响和其他艺术手段一起共同完成艺术形象塑造的工作。
五、音乐节目与节目音乐:
1.音乐节目,是指以音乐艺术(作品)为主要传播内容的节目形式。决定这类节目性质的根本因素,在于音乐节目里的“音乐”是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音乐(作品)而存在的。2.节目音乐,是指电视节目中除音乐节目之外的,其他节目中的音乐要素。它包括栏目的标志音乐(片头音乐、片尾音乐和片花音乐)、专题片配乐、广告音乐等。
音乐节目与节目音乐是两大类——前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后者是视听艺术中的一个元素。
六、混响:混响是指在室内声场稳定的情况下,声源停止发声后,由于室内存在的多次反射而使声音延续的现象。
七、人的生理属性:
1.人耳对声音时空属性的感觉
声源方位感,是听觉器官对声音的音高、音强、音色、音长感觉之外的又一个感觉要素,涉及到复杂的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它包括:
(1)方位感--在空间移动的声波能使人们清楚地判断出声源物体的前后左右的具体方位。(2)距离感--声波的振幅、音色等的变化能够使人们比较准确地判断声源物体的远近距离。
(3)运动感--根据声波在时间维的连续性和在空间维的方向性,听觉器官可以辨认出物体自身运动,特别是物体方位移动的过程。
(4)声像感--音响的组合可以使人们听出声源物体规模大小。
(5)层次感--现场多种声音会同时传入人耳,但由于声源物体的振率不同,彼此远近距离不同,自然会在人的听觉器官中形成远、近和高、低不同层次的音响感觉。
八、音乐音响和音响音乐
音乐音响:以特殊的音响效果出现的音乐。
现如今, 在电影、电视、广告、社交网站、网游、手游等平台上, 无论是大荧幕还是小荧幕都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动画, 其中有Q版, 现实风、科幻风、神幻风、机甲风等等, 数不胜数, 就拿电影来说, 国内的《一万年以后》、《小门神》、《大圣归来》、《寻龙决》等、国外的《回到未来》、、《星球大战》、、《怪物大学》、《冰雪奇缘》、等都很受欢迎, 尤其是迪斯尼、梦工厂、皮克斯的作品更是受到国内外观众的追捧, 票房连创新高。在每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背后, 都需要一系列的前期概念设计, 包括场景、人物造型和设定、科幻类的还要进行建筑、交通工具用品的再设计, 概念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4 年3D软件首次面世, 之后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电影:《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 2009 年的《阿凡达》更是在电影史上创造了票房新高-28 亿美元, 开启了电影制作新元年, 想想都觉得兴奋。
早在2010 年就有四部动画电影上映, 尽管票房收视率不是很令人满意, 在制作水平、技术方面、投资规模与国外有很大差距, 但是也算是起步了, 随着这几年的发展, 观众对更富想象力的作品更加青睐, 对视觉效果、故事情节的意义性也越来越重视。
二、国内外影视概念设计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的影视概念设计以神话题材居多, 男儿豪情壮志闯天涯、连带儿女情长原因自然和我国的文化、历史、著作 (四大名著、山海经、金庸古龙) 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圣归来》和《捉妖记》令我印象深刻, 例如在选材上有很多中国的元素和经典桥段, 里面的喜剧成分是符合中国记忆和习惯的, 这些与好莱坞的幽默和剧情节奏都是不同的。
国外的类型要多很多:生化变种、科幻高科技、基督教的魔幻世界、天灾人祸样样都有。现如今, 国外的市场也更加注重中国文化的感染度, 借鉴了中国的很多元素。譬如日本, 日本是个很会拿来主义的动画大国, 他借鉴的中国元素数不胜数:美食- 如《中华小当家》、四大名著- 如《最西游》、《七龙珠》、功夫- 如《火影》里的小李、神怪、星宿和四圣兽、周易、天干地支和生肖召唤神兽、以及宫廷及其各朝各代的制度, 但是大多都是借鉴而已, 在原有作品中加入中国元素;其他国家的的《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两个就比较过分了, 是纯粹的把中国的故事拿来用。
就拿大圣归这部电影来看, 在国内算得上是数一数二, 但是在画面的分镜头、视角以及怪兽设计等方面还是差强人意。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分辨率这样的技术问题就一直很让人头疼;第二个方面是制作周期长, 《大圣归来》就制作了4、5 年的时间。这样作品的数量就少, 没有占据观众的观看习惯, 用户还没建立起来就流失了,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纳米科技》;第三个方面是产业规模小资金匮乏, 现在国内的影视概念设计很少, 公司少, 更何况中国还没有形成一种动画产业链, 大多的概念设计师都改去做了游戏原画;第四个方面, 在作品题材方面, 国外的现代文化很发达, 影视大多是科技风, 我国大多是神幻居多,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作品的风格和受众, 我们要继续发展新的文化, 美国是个很多外来民族聚集的地方, 最近的几十年飞快的发展了自己的文明, 并且全球化, 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概念设计要素及中国要如何发展影视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的第一要素就是建立世界观: 一个好的概念设计不在于气氛和构图有多美, 而在于空间结构、建筑造型、人物设定, 而这些也都是在一个故事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想象, 当然想象也需要参考:著名的Mark Crash Mc Creecy一名科幻电影的概念设计师, 参与《侏罗纪公园》制作的时候, 就是通过研究同名小说来设计这些恐龙的。总之, 概念设计需要的是通过故事转递给观众一定的信息量, 让观众进入一个缜密富有魅力的奇幻世界。其二是设计时要关注中国的人文环境, 包括种族、宗教、文化和习俗、历史时期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物质文明, 这些都要体现在设计中。其三是地理环境, 决定了物质结构、地域分布、势力范围、利益关系, 为了最后的情节冲突。其四是要符合物理定律。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 影视设计里的世界是虚拟的, 虚幻性和科学性并存才是王道, 我们人类是按照因果关系来思考的, 一个建筑如果不符合基本的受力原理, 那看起来会很怪异 (俗称bug) 。
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客观的因素:根据演员的神情特色来进行个性化匹配;考虑化妆特效能不能做出来;需要多少周期来完成;预算花销够不够等实际问题。
四、总结
我之前看过一个文章说:国内电影走不出国门和国外公司合作可以作为解决方案, 他提到了《花木兰》这个片子制作:如果是国内, 整部影片的重点就是一个女儿的孝道, 描写的是一个群体;而美国人做这个片子, 就把一些宗教、封建思想这些比较复杂的因素去掉, 剩下一个叫做木兰的女孩子, 表现爱国爱家, 机智勇敢的个人英雄主义, 这样处理过后的花木兰可以让不同民族的人都接受和喜爱, 带入感很强, 但是在我看也是被国际同化的结果, 缺少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底蕴, 也不是经典的《花木兰》了, 比方说鲁迅放在现在还是那个鲁迅吗, 估计也是个文艺作家, 或许就从医了吧。
就像Crash说的:“我的文化注定了我的设计, 但是结合一些东方的元素是可以的”, 我们不应该放弃我们的文化, 去过分迎合国际市场, 当全世界都渐渐发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我们的文化和作品自然会走出国门, 但发扬传统的同时, 也不忘发展新的文明, 时代在变化, 从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 审美和需求也在变化,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M) ,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影视改编如今不再只是“改字儿”那么简单,时常令忠实读者和观众十分闹心,但“闹”到法庭的还为数稀少,这恐怕是因为从文字到视听的蜕变过程中,对原作改动删减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电影界常说,一流小说,三流电影。这意味着,小说过于出色,改编的难度也随之过大,更何况,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
至于“度”与底线,《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著作权人许可他人将其作品摄制成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视为已同意对其作品进行必要的改动,但是这种改动不得歪曲篡改原作品。或许观众大都无法说清“歪曲篡改”的具体涵义与界限,但近年来他们对其同义词—胡改乱编却见得太多了。
在《新华字典》也被抢作“IP”的当下,在资本运作已日渐成熟的中国影视生产线上,文学尤其是文学名著,自然不可避免地被盯住,但问题是,不少只是被看中了其商业价值、群众基础与票房号召力。可令很多观众最不能容忍的,是对文学的“借壳上市”,为了市场、票房或收视率而借助于名著之“名”的效应,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更需要能短时期内吸金的影视工业产品,并不在乎IP作品能否成为艺术品。
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电影,几乎自其诞生起,就有了文学改编。拍摄于110年前的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摄入镜头的虽是京剧,但其故事则改编自《三国演义》。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十分重视文学改编的力量,乃至张艺谋坦言 ,第五代导演的成功和当时的文学繁荣分不开,“那时的小说非常厉害,让大家喷薄而出,拍出了很多有力量的作品。”而在中国电视剧史上,1990年播映的《围城》被看作是最能体现原著精髓与神韵的一部。它把一本人们原以为注定只能在知识分子之间赏玩的小说变成了雅俗共赏的电视经典。编导者诚惶诚恐的创作态度与点金成金的非凡功力,让这部电视剧一经推出便没有出现不少人所担心的曲高和寡的尴尬情景。当然,选对了“就是他”的角儿和相应的精妙表演也是改编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在《围城》中,即便是“非专业演员”剧作家沙叶新、导演吳贻弓的友情客串,也把所饰人物塑造得格外传神,这本身就是史上佳话。
电视剧《围城》证明了改编名著的前提是要抱有敬畏之心。当年,王扶林导演足足等了3年,才等来电视剧《红楼梦》拍摄计划的正式立项,可信息一经公布却倒彩声一片。电影界也发话了,建议电视台放弃此计划,那时电视剧属“小字辈”,岂有与电影这“老前辈”争的道理?王导演则静下心来,小心翼翼地要求自己首先要尊重原著,不加油添醋搞所谓创新,还力邀多位文化大家担任顾问。
此前,王导演被派往英国考察,他发现,诸多文学名著被改编拍成了电视剧,观众也乐此不疲。在英国,《傲慢与偏见》每隔5年就得回炉重造,福尔摩斯也是隔几年便要重返银屏。BBC认为,周而复始地演绎奥斯汀、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是自己的义务,并且,走“新”前要先走“心”,也许会有所颠覆,但远没有咱影视圈“前卫”,新版《福尔摩斯》只是把场景挪到了现代。制作者创作者普遍的看法是,“我们在向新一代观众讲述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既然涉及历史与经典,文学改编、角色选择、服装布景、剪辑节奏就必须原汁原味、细致妥帖。
影视文学赏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的影视配乐、《放牛班的春天》的影视歌曲来了解影视音乐的定义与功能;
2、引导学生感受音色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现与剧情画面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关注影视配乐,初步接触主题音乐这一基本概念,体会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音乐设备:电脑,多媒体
一、影视配乐
导入:
师:你喜欢看电影或者看电视吗?
生:…………
师:你记得你看过的电视、电影里面的歌曲吗?
请同学唱唱你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生:…………
师:那接下来我让大家看这张图片,看大家是否熟悉这部电视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师:那请问同学们熟悉这部电视的主题歌曲吗?
听音乐《敢问路在何方》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说出几部外国电影、电视剧?
师:在这中间出现的音乐你知道是什么名字吗?
师: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仔细欣赏。观看完请回答:这些图片发生了什么故事?
欣赏《辛德勒的名单》图片
师:图片讲述了什么故事?欣赏《辛德勒的名单》
生:谈感受
师:很好。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按类别可以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无歌词的,叫做“影视配乐”;
影视配乐中又分为“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
主题音乐:表达影片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
场景音乐:主要是指某一个单一场景中使用的,只对具体场景发挥作用的音乐。
师:那请问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属于?
生:影视配乐。
师:很好。它来自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大家之前有看过这部电影吗? 生:没有。《辛德勒的名单》的故事概要主题音乐
师:这位就是辛德勒。他是一名德国商人,也是一名纳粹分子。在二战期间,犹太人的劳动力是最便宜的,因此,大量雇佣廉价的犹太工人的辛德勒大发横财,成为富翁。但后来,他亲眼目睹了犹太人被纳粹份子血腥屠
杀,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孩子、妇女、和老人,辛德勒由此震惊了。于是,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拉拢纳粹军官,并创办了与纳粹军人息息相关的军工厂。他为了保护犹太人,向纳粹军官开出了1100多名的犹太人的名单,说开军工厂需要大量的工人。可是,纳粹军官怎么肯放过那些在他们眼中是老鼠、虱子的犹太人呢!于是辛德勒出钱,将一个一个犹太人买回来,名单上的不是人名而是一条条生命。可是我们知道,这么多被救的老弱妇孺有几个会制造武器、大炮,所以辛德勒工厂的产品都是不合格的,纳粹军官根本不要。这就意味着那些犹太人还是要被运到集中营,进行大屠杀。辛德勒为了挽救她们的生命,不惜花光了他的财产去其它地方购买合格的军用品给纳粹军官,因此,他破产了。二战结束,他工厂的犹太人获得了解放,可是作为纳粹份子的辛德勒可能面临着要被通缉。犹太工人,为了感恩,他们敲掉了自己的金牙,为辛德勒铸造金戒指,并联名写了一份为辛德勒辩护的书信,希望当辛德勒被审判时,这份书信可以为他减免罪行。可这时,辛德勒哭泣了,他为他自己不能挽救更多犹太人的生命而痛心。犹太人有句古话,“你救了一个人的生命,等于挽救了整个世界”。当他去世后,每年都有许多幸存的犹太人与他们的后代排着长长的队伍默默走到他的墓碑前,向他表示敬意与感谢。
认识作者:约翰〃威廉姆斯
约翰〃威廉姆斯,出生于1932年2月8日,音乐家,电影配乐大师。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电影作曲家,曾获得40多次奥斯卡提名,其中五次获奖,承传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交响乐风格,大气、辉煌、正统。1980年被任命为波士顿通俗交响乐团第19任指挥,自1993年退休至今任该团名誉指挥。同时还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坦格尔伍德音乐节的驻会艺术家。
五、师:这么优秀的影视配乐,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们来完整聆听它的主题
音乐。请你在聆听的时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钢琴?小提琴? 主奏乐器:小提琴为什么选用小提琴?声音绵长 模仿人声
乐器的音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奔放?深沉?高兴?忧伤?
主题演奏了几次
每次音区、感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一次 中低音区,如泣如诉。
第二次 高八度反复,哀而不伤,充满省思和缅怀。
第三次 在低音区继续延续,表现出人们的痛苦、奋争与希望。
师:因此,这首音乐的旋律起伏大吗?
旋律起伏很大。跨越了三个音区。
为什么作曲家选择创作起伏这么大的旋律?
生:……
师:从乐器的选择到旋律的创作,无不体现了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的精心安排。约翰〃威廉姆斯在为这部影片配乐时,选择了简练柔和的旋律。与约翰合作的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他也是犹太人,这次两位巨人共同合作,用音乐描述了二战期间犹太人做遭受的苦难。
因此,1993年该片获得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作曲等7项大奖。
二、影视歌曲学习了“影视配乐”以后,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类有歌词的影视音乐,叫做“影视歌曲”。影视歌曲中又包括“主题歌”和“插曲”两类。
主题歌:表述影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影片基本内容、人物性格、戏剧矛盾冲突的歌曲。
插曲:指在影视片中出现的歌曲,并常常出现在一些重要场景中,与剧中的情节发展紧密相关。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部音乐短片《放牛班的春天》
师:通过影视歌曲的欣赏,同学们觉得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哪些内容呢?猜猜看
生:学校、学生、东西掉了、唱歌、老师教唱、作曲
玩耍、合唱、独唱、纸飞机、老师离开、师:……
师:对,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刚才同学们欣赏到的短片是著名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到了一所外号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然而,事情并不顺利,马修发现学生皮埃尔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其音乐天赋发掘出来,为成为世界著名指挥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刚才我们欣赏到的短片就是马修老师用音乐去感化教官,教会孩子们用音乐重拾失落的童年乐趣的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国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来,国内外影视产业发展上升的势头,引起了各地的高度重视,不少地区为了借助影视产业的发展推动一方经济,扩大区域影响,纷纷兴建影视拍摄景地,介入影视行业。而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城市,是广西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其作为影视拍摄基地的气候与氛围,已经日渐浓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影视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调查研究,这对广西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南宁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广西影视界充分利用广西独特的资源,大力打造广西影视精品品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坐落于南宁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始于1958年的广西电影制片厂(简称广西厂)建厂,而广西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故事片是广西厂1975年拍摄的《主课》。50多年来,广西厂共拍摄了电影故事片近130部,有19部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金鸡奖、百花奖以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等62项国内国际奖项,培养了张艺谋等有重要影响的电影艺术家,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和“探索片”的摇篮之一。在2005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评选出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中,广西有《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血战台儿庄》、《周恩来》等4部入选。广西厂成为了广西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广西树立了一个品牌,为广西文化建设和繁荣我国电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底,广西厂完成了转企改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07年与民营影视公司联合摄制影片三部;2008年自主摄制两部、与民营影视公司联合摄制一部,这是广西厂自1998年以来首次自主摄制影片,其中精品影片《冰雪同行》是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片,今年4月被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列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第一批10部重点国产影片之一;2009年将摄制影片五部。我区电影创作生产经过多年的低谷后得到了恢复,并步入了稳步的发展轨道。
为了适应影视业以数字化、网络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应用和影视业规模化的发展趋势,2000年7月,由南宁电视台引进的数字电视传播技术获得成功,实现了数字电视播放,为今后的跨越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为了应对中国加入WTO后的市场竞争,广西注意整合资源,建造大舰队,集中力量,形成竞争实力。2001年11月22日,由广西电影公司联动各地市的8个电影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广西新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电视台和广西有线电视台组建成新的广西电视台,以求增强竞争力。但是,以南宁影视产业为核心的广西影视产业仍面临着困境,主要是广西影视产业面临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整体结构上缺乏影视业相关专业人才;电视节目的总体档次和品位不高;影视广告收入不高;本土民族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到位;影视媒体的产业规模、运作效率和科技含量上还远远落后于东部省市。这些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南宁影视产业,乃至整个广西影视产业快速、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的“瓶颈”。尽管南宁的影视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窘境,但其作为影视拍摄基地的优势仍很显著,发展前景较为乐观,这使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把其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影视基地,进而推动整个广西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南宁影视产业的发展优势(一)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
作为影视基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便捷的交通,可以为剧组的外景拍摄节省时间,减少经费,同时可以避免剧组人员因交通不便而产生的困顿,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而作为大西南出海通道的枢纽城市,南宁已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运输网络。空中走廊已开通飞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国内各大城市及越南河内、泰国曼谷的20多条国内、国际及地区航线;铁路运输通过全国最先进的电气化铁路南昆线及湘桂线与京广线等干线相通可直达全国各地,其中湘桂线终点号和越南接轨;公路运输纵横交错,通达广西各地、县、市和全国的公路共161条,其中桂林经南宁直通北海的桂海高速公路已建成575公里,是目前全国最长的省内高速公路。南宁便捷的交通,使外景拍摄地不仅局限于南宁本地,还可以面向全国的各个影视拍摄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南宁还可以借助东盟博览会这一个友好平台,与东盟各国展开合作,便捷的交通是合作可以展开的首要条件。而南宁与东盟各国有着便利的交通连接,这正是它的优势所在。
优美的自然环境,可向剧组提供独特、自然、便捷的外景拍摄资源。南宁是座美丽的城市,全市绿化覆盖率近40%,被形容为“半城绿树半城楼”,有着“绿城”的称号。山、河、湖、溪与绿树鲜花交相辉映,南亚热带自然风光与现代园林城市的风貌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独具魅力的现代都市。同时,南宁也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可向剧组提供独特、自然、便捷的外景拍摄资源。如南宁的十大景观:扬美古风、青山塔影、明山锦绣、望仙怀古、伊岭神宫、南湖情韵、龙虎猴趣、邕江春泛、凤江绿野、九龙戏珠,都可以为影视剧提供独特的外景。而且还有大小公园、游园、风景区、广场等供人们游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50多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顶蛳山贝丘遗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这些资源都为南宁影视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一座具有1680年历史的城市,南宁经历了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演变。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经历了不同朝代更替、郡州县隶属的洗礼,形成了南宁独特的开放创新性很强的文化。南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和壮族文化特色,例如不孤书院、明秀园、黄氏古屋、扬美古镇、新会书院、伏波烟岚等都可为影视剧的制作提供外景拍摄。南宁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主要居住着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各个民族拥有个性鲜明的文化特色,而南宁则是融合了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拥有众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人文内涵、神采风貌、风土人情、歌舞服饰等许多东部省区难得的文化资源。如对山歌、抛绣球、抢花炮、铜鼓舞和壮族歌圩、彝族跳弓舞、瑶族盘王节、京族哈节,以及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等等。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丰富了南宁的影视题材,为制作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影视片提供了独具一格的创作素材,能使南宁影视异彩纷呈、赏心悦目,具有征服观众的极大魅力。
(三)文化创意,人才优势明显
南宁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各类人才,其中不乏影视创作人才。影视产业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不断的创新和独特的想法,这就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各类高校聚集的南宁在这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高校年轻的学生拥有着无限的创意,可以为影视剧本的创作提供新颖的构思,同时,还可以为影视产业培养优秀的演艺人员。如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等高校都可以提供这方面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吸引人才的宝地,通过各类高校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创作人才,这也是南宁成为影视拍摄基地的优势条件之一,是广西区内其他城市无法与之相比的。此外,影视产业的发展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近几年文坛“桂军”的兴起,给广西影视产业带来新的刺激,作家们也都欣然加入影视剧本的创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创作电影《天上的恋人》、《姐姐词典》的新一代广西剧作家东西,为张艺谋编剧《英雄》、《十面埋伏》的李冯,创作了电影《寻枪》、《理发师》的编剧凡一平,以及电影《幸福时光》的编剧鬼子等。他们的文学想象力为中国电影的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些优秀的作品已经成为广西影视产业的名牌,而南宁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名牌,积极引进具有文学创作能力的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南宁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是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才的引进带来楔机;其次,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文艺创作者;再次,拥有创作者发挥才智的平台,南宁最大的优势是广西电影制片厂近几年的重新崛起,吸引了众多的专业影视制作人才。而且《广西文学》、《南方文坛》、《红豆》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学杂志也为南宁吸引了众多的文学创作人才。因此,南宁在影视产业的发展上拥有区内其他城市无法比及的人才优势。
三、南宁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南宁影视产业的发展有其特有的优势,但在优势上的利用不足,又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整体结构上缺乏影视业相关专业人才;电视节目的总体档次和品位不高;影视广告收入不高;本土民族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到位;影视媒体的产业规模、运作效率和科技含量上还远远落后于东部省市等问题,使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针对南宁的影视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必须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思考,进一步研究出对策对其进行合理规范和结构调整,促使其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市场观念,积极推进南宁影视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1.以市场化引导影视文化的产业化,使文化企业在市场中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要加快培育、发展和规范影视文化市场。实现影视剧生产的集团化,使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市场竞争力。
2.强化精品意识,鼓励影视创作的创新,影视精品的文化定位要注意兼顾各文化层次观众的需要。逐步建立有利于优秀艺术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实行精品剧目、电视节目的投标制,演职员、节目主持人竞争上岗制等。同时,还创造各种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人才训练和培养,重点培养创作骨干,特别是导演、编剧、策划人等艺术带头人。
(二)充分利用本土独特的文化资源,走有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开发民族影视产品。实现影视产品的民族化,就是要树民族文化品牌,坚持走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挖掘南宁个性鲜明、形态丰富的文化资源,制作具有民族文化内蕴的影视作品,经过节目主持人明星化运作和南宁国际民歌节、旅游大篷车等大型活动的策划宣传,借助张艺谋、郭宝昌、陈凯歌等广西影视文化名人的知名度,对特色鲜明的电视节目、电影片进行精品包装和宣传推广,树立民族知名品牌。
(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影视的产业集团化、传播规模化发展,实行异质媒体之间的信息、传播联动与整合,实行跨媒体跨区域合并重组。1.南宁影视发展,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借鉴东部发达省份以及国外的成功经验,利用网络经济的提升作用,进一步优化电视资源配置,推行媒介联动经营,战略性地形成少数几个大型电视电影传播网。
2.实行异质媒体行业兼并,与报业、出版业、音像业兼并重组,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减少广西媒介资源的内部竞争和资费,降低成本,提高对外竞争力。
3.远期还可以实现西部跨省市大区域影视集团化战略,避免与西部其他省区传播“小而全”、平行机构过多、栏目趋同化的弊端,更利于电视频道专业化,拓展频道市场、网络市场、节目市场、广播电视技术市场、信息服务市场以及人力资源市场,从而实现大区域影视传媒资本市场空间的有效配置。
(四)开展跨媒体的资本融合。进行资本运营,通过融资操作,迅速扩大媒体的控制力,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把南宁影视产业做大做强。在这一点上可以解决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
(五)加快以数字化、网络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应用,将成为提升南宁影视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技术方向。抓紧实施影视数字化平台方案和电影节目DVD生产线建设,着手建设电影电视数字化制作、数字素材库、数字影院线和家庭影院传送平台三大系统,通过电子化市场推广模式,发展多层次应用平台,拓展电影电视市场。
人,是人的活动和文化的存在,活动是人的一部分,观看活动是观看者的一部分,不是另一部分。活动是人眼中的活动,人的对象是人的活动,所以,事物是人的界限。新闻事实是历史发展的存在,不是脱离历史的存在,当然,也不能脱离历史而存在。
有这样一件事,在世界上很有影响,说的是21世纪著名物理学家(反粒子理论的建立者)狄拉克先生,一次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结束后,留了一些时间给大家提问题,一个学生提问:不知道方程式2如何从方程1推导出来,请先生解答。等了很久不见回答,主持人怕是狄拉克先生忘了,就提醒了一句。又过了一会儿,狄拉克才回答。他说:“他没有问题,他只是说了一句话。”
的确,“已经有了的东西就是事实,事实就不是问题”(赵汀阳语)。人们总是认为,新闻是研究事实的,但事实不是问题,如何成为事实才是问题。
一、字与画——矛盾的融合
影视文学与小说艺术、漫画艺术有所不同,但是又与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影视文学顾名思义是电影电视的文学,作为一种新兴起的文学形式,影视剧文学依托电影电视将绘画、小说、戏剧、声音、视觉的等多种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使大众在观赏过程中获得多重感受[1]。
对于客观物质世界来说,影像作品是具体直观的,而文字语言抽象神秘,具体直观与抽象神秘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对立,而我们身处的客观物质世界,对于这两者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影像也好,文字语言也罢,总归是让大众明白点什么,文字语言具体点也一样可以达到影像的直观效果。有些人则持有不同意见,认为影像是对事物的直观体现,语言文字再具体也是需要人们发散思维进行想象的。这两种观点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见解,在我看来对文字语言与影像追其本源,便是一开始的字与画。我国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由一开始的甲骨文到金文,在从金文到小篆,从小篆演变为隶书,再从隶书演变至楷书,接着演变出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追寻文字的演变史我们可以发现文字一开始还是脱胎于画,将画逐渐演变为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字与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将目光拉回现今,影像与文字语言虽然有着表面上的差异,但是本质上却是矛盾的融合,这种矛盾的融合也促进了影视文学的兴起。
大众观赏影视作品时注意的是其中的音效、画面效果、人物设置,对于文字语言并不关注,而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又脱胎于好的剧本,因此,在这种既是矛盾又是融合的关系构成了影视文学。在这种关系影响下的影视文学,尊重客观事实的存在,并对社会生活进行真实的反应,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创造出的独特的影视文学。
二、具象化写作
影视文学在思维方式上与传统的小说艺术、诗歌艺术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正是影视文学本质特点的体现。影视文学的审美围绕文字进行回归运动,但是这种情况,文字语言的创作与语言自发性形成了一种对立。词语来源于客观唯物世界,一开始词语的概念是针对具体性的东西,在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之中,大众的理念在不断革新,内心世界也更加丰富[5]。
以我国的汉字为例,从一开始的甲骨文至今,汉字本身便附带了独特的美感,我们可以拿楷书、草书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端庄大方的楷书,还是凤舞龙翔的草书,文字本身的含义没有发生改变,由此可知,文字的形成便是一个具象化的过程。现今,影视文学创作过程中具象化的写作也必须遵循客观的道理。影视文学的创作不是天马星空的想象与文字符号的拼凑,在创作过程中应注重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从联系中分出一个小点,将这个小点进行具象化写作,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将无形的幻想具体化,为能通过这种具体化引起大众的共鸣,影视文学的创作者们将自己脑海中那个影影绰绰的幻象进行勾勒填充,并将其与客观世界的物质进行对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创作者需要利用文字,将属于自己脑海中的思维运用文字清晰地表现出来,最后再通过图片、声音、人物设置等等交织起来搬到屏幕之上。
以著名小说《边城》为剧本拍摄的电影《边城》为例,在小说中作者写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编剧根据作者的描写抓住了翠翠者一形象的特点,优美、健康、自然,以这些特点进行影视文学的创作,因此,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了那么灵动的翠翠。
影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具象化写作,以贴近大众的审美视角进行创作,更好地满足大众心理需求。
三、情感追求
影视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将影视文学与小说艺术区别开,同时也要注重影视文学的感情追求[2]。大众在观赏影视作品时,需要获得直接的感情冲击,根据感情冲击体会影视作品中主人翁的感情引起共鸣。
创作者为达到这一要求,创作过程中掌握社会动态,以社会动态入手根据正确的审美取向进行写作,引导观众通过作品中主人翁的感受进行深思。以上映的《湄公河行动》为例,这部以湄公河跨国缉毒行动为原型进行创作的作品,整部作品风格硬朗,叙事节奏紧凑,为烘托气氛以金三角壮丽的风景与凶残嚣张的毒贩、被毒品控制的小孩、我国大量伤亡的缉毒警员形成鲜明对比,观众根据剧情的引导为13名无辜船员被绑气的发抖,为缉毒警员的牺牲流下热泪。观众的情感反馈便是对创作者语言把控能力的肯定。
总而言之,创作者的情感追求决定了影视文学质量的高低,高质量的影视文学作品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
四、异在与同在
影视文学脱胎于文字创作,并将文字通过声音、背景、人物设置等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艺术创作形式进行功能和静态模式的分类[3]。影视文学创作者通过具象性写作进行造型创造,以小说创作为例,创作者根据小说的剧情展开设置主人翁,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可以是老人也可以是小孩,这些通过创作者的文字描述引导读者进行任意联想;但是在影视文学创作中,创作者需要将主人翁的形象进行具体化,利用创作者所想的审美取向潜移默化的引导观众,以我国83版经典《射雕英雄传》和86版《西游记》为例,因为黄日华憨厚带点傻气的形象影响着大众对于郭靖这个人的审美取向,因为六小龄童灵动机敏的形象影响着大众对于孙悟空这个人的审美取向。在83版经典《射雕英雄传》和86版《西游记》拍摄播出后,很多影视文学创作者对其进行改编,但是,仍然无法改变观众心中郭靖与孙悟空的印象。
综上所述,影视文学审美创作过程中异在与同在的存在,是对创作者的警戒,使创作者分清小说艺术与影视文学的界限,注重语言内容的把控。如果不是小说改编类影视作品,创作者应对作品中的主人翁进行细节刻画,使其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深入人心。
五、典型性特征
为使影视文学的情节与众不同,创作者应从普通里寻找特殊,以发现者的身份观察社会百态,发散思维大胆进行创作,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自由[4]。
以2000年《西游记后传》为例,讲述唐僧师徒取经后,无天趁如来佛祖圆寂后大闹三界,孙悟空带领三界帮助如来转世重返灵山,这部作品中的唐僧颠覆了以往温润如玉的形象,成为会法术会打斗的唐僧;孙悟空成为了稳重多谋的领导者。这部天马行空的作品在当时获得了巨大反响,并获得了第18届金鹰奖,至今回忆起还能清楚的描绘出当时的剧情。
作为影视文学创作者,应发散思维为作品赋予典型性特征,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结语
影视文学为大众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创作者创作过程中应仔细考量每一处内容,表达审美取向的同时,也要兼顾对大众的影响,以积极向上、新颖深刻的内容引发大众的共鸣。
摘要:影视文学作为电影文学与电视文学的合称,通过形象可感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中的点滴,引起大众的共鸣。近些年,我国影视剧作品涌现出大量的古装剧、战争剧,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促进了我国影视剧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试图探讨影视文学中的审美创造特性,希望对影视文学写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影视文学,审美,创造
参考文献
[1]刘超亮.大众文化视域下影视文学的审美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15,15:49.
[2]徐建国.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90-93+99.
[3]胡琼方.影视文学的审美转变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4,14:87-88.
[4]杨明.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6,09:94-95.
关键词:高等教育;英美文学;影视作品;辅助赏析;应用原则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面临更多的困境,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育理念上的单一性问题,教师过于关注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程式化教学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如主流教学方式仍以知识讲授+书本+粉笔+黑板为主,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较少,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对于英美文学一线教师而言,如何从教学创新及教学手段上增强课堂生动性,多渠道拓宽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认知积极性和兴趣,尤其是在多媒体影视资源开发上,充分发挥外文影视素材,构建多元化、个性化学生学习环境。如利用外文电影的导入,从影视语言及影视创作背景中来挖掘英美文学知识与文化,利用优秀的外文电影来探索趣味性文学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自主性。为此,本文将从影视欣赏导入来探讨英美文学教学原则和应用方法。
一、影视欣赏在英美文学课中的引入必要性
从文学价值来看,外文影视作品在课堂的导入,一方面利用影视语言与文学文本进行联系,并从影视语言中来渗透文学意义;如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表现在影视画面及构思上,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剧本来呈现影视本身,在以图像展开中传递文学的魅力。正如李果所言“影视作品的思想和审美价值是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的”,对于影视作品的文学价值,从影视艺术创作形式中,来挖掘影视作品主题、思想和叙事风格,从中来展开文学课堂的知识衔接,发挥影视作品与文学著作之间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影视作品的文学文本,特别是对于名著改编下的影视,从文学批评视角来阐释对原著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原著及影视作品的文学对照中来研究和分析文化差异性。同时,影视作品为文学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特别是在影视作品文本的探析上,打破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鼓励学生从自我理解、鉴赏中广泛交流。如我们从影视作品中来探讨莎翁的原著,从影视文本的语言特色上来挖掘原著的思想与题旨,从文学叙事及影视作品的文化功能、艺术感染力等方面来推进“影视文本与视觉”的互动。
二、影视作品在英美文学课堂中的导入原则
影视作品的导入不是随意的,要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实际,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正确导入,帮助学生从影视欣赏中提升英美文学素养。课改大纲提出文学课堂的教育目标,旨在从原著中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能力,通过文学批评方法来促进学生语言及人文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对西方文学、文化的正确理解。因此,在进行影视作品导入中,需要从教育示范性、文学审美性、作品体验性等方面来综合把握。
(一)注重影视作品选材的开放性、精炼性
不同影视作品所传递的思想主旨是不同的,在英美文学课堂导入影视作品,首先要明确开发的选材态度,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明确,从中选择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品中,来丰富对原著的理解和学习。如对于原著的改编电影,有忠实于原著的翻译式改编;也有开放式改编且整体框架与原著一致,还有参照原著素材进行自由式改编。通常来讲,对于影视作品的选择多以尊重原著为主,而对于文化多元化、雅俗边界模糊化的今天,通过多视角、多层面的拓宽影视选材范围,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审视作品的文学价值。另外,对于影视作品的提炼,需要结合课程教学计划,有选择性的截取和整合影视素材,避免不拘一格带来误导。因此,在课前需要对影视作品进行全面审视,从文学著作与影视文学解读中准确把握放映内容。
(二)观评并重、收放合理的播放原则
在课堂上导入影视作品是需要谨慎的,如果不加合理的剪辑素材,课堂观影则变成冗长的影视课,或者说变成纯粹的娱乐形式,失去了影视作品在英美文学教育中的生动性。因此在放映上,要从教学目标和知识点,通过暂停、回放、突显师生互动、互评,从观、评中合理控制放映节奏,引导学生从观、评中欣赏并思考问题,从中来讨论和交流,特别是对于影视语言及影视内容进行批判性探讨,激发学生的文学思辨力。
三、影视作品在文学课堂中的应用举例
英美文学课堂中对影视作品的正确导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针对当前教学需要,举例来探讨影视作品欣赏与文学互动的方法。
(一)从影视作品探析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影视作品导入中,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和互动。如在学习《嘉莉妹妹》时,通过设置问题:如果让学生做导演,对于嘉莉妹妹的饰演者,你会选择哪位明星?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对影视剧的探讨热情,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氛围;通过解析《嘉莉妹妹》原著中的段落,让学生从饰演者中来进行分组交流,也可以通过投票方式来选择最合适的演员,并为该“导演”提供小小的奖品。实践证明,利用学生阅读体验与影视作品欣赏,来布置得当的教学任务,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发挥学生的集体参与积极性
影视作品与文学阅读整合,其目的在于激发全班成员的学习热情。如以简·奥斯丁的作品赏析为例,在活动组织上,首先提前三周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分组课下阅读和观看相关作品。如《简·奥斯丁生平》、《成为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爱玛》等原著及影视作品;其次开课前15分钟进行作品及原著内容PPt演示,特别是通过原著与影视画面间的整合,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来探讨其异同点;再次,细分各组学习任务,并从思考题中让学生从探讨中汇集成卷;之后进行课堂探讨和交流;最后对各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并以专题方式来探讨学习心得。
四、结语
影视作品是建立在文学基础上,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导入,利用图像来展开作品的文学脉络,并从原著与影视作品的关联度中,从文学视角来洞晓作品的文学价值与艺术审美,帮助学生从中感知英美文学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叶明珠.英语影视欣赏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有效运用[J].电影评介.2011(18)
【影视文学概念】推荐阅读:
戏剧影视文学试题07-04
影视文学的特点10-18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校06-07
文学与影视的表现手法11-02
影视特效论文07-02
影视字幕翻译07-06
影视创作总结09-15
影视音乐11-15
影视美学分析12-01
影视剧本策划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