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概念(精选8篇)
第一,它体现了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分别来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但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概括起来整体给人的印象就更加清晰、更加科学,以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去认识、去把握和运用。
第二点,它体现了理论体系称谓的本源性。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命名是以什么来命名的?是以它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名称,我们就知道它是讲什么内容的。它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那么在党的十二大报告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就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此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把它简化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就有了目前这样一个规范的表述。
第三点,它体现了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尽管我们没有把它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候。比如邓小平理论也是发展的,发展到什么?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发展的,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但是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表达,它更能够体现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段很长的理论阶段中会不断产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呈现一个个阶段性特征。随着中国特色事业的发展,也会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成果也会越来越多。
第四点它体现了理论表述的简明性。我们大家都知道用理论要比较简洁。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就讲到学了要管用,你要搞得非常复杂就不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去掌握,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述就非常简明,所以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把这种精神变为物质的力量。
第五点也是最后一点,它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源性。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就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讲到的一样,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那么这个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此的回答,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一段话就讲的非常清楚。
那么既然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括既科学又有特点,那么我们想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到底有什么用?它是什么样的历史定位?
第一点就是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是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来说的。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啊?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这个就是它的第一个定位。
第二个定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组成部分。刚才我们已经讲了,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包括中国特色道路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我们比较好理解。
第三个定位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尽管毛泽东思想仍具有当代意义,永远都不过时,但是能够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的行动纲领恰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特别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完了两大理论成果,我们或许就会问,这两大成果是什么关系呢?也就是我们接下来又要讲的第四个问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那么,我们过去曾经说邓小平理论始于毛成于邓,始于毛什么意思?始于毛泽东、成于邓,成于邓小平。我们现在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放在毛泽东思想里面,我们把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人们就会问,这不是不是割裂了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对此我们就要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既是一脉相承而又是与时俱进的。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有人形象地比喻把这两大理论成果比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力,就像奥运赛场上我们跑赛跑的接力赛,一棒接一棒,当然我们大家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递棒子,你没有递好他也会失误,如果你递好前面人没有接好他也会失误,所以它是继承与创新,他们的衔接关系。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里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渊源。
正如邓小平所讲的,“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我觉得邓小平这句话就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说得非常清楚。
党的创新理论概念范文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建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历程
(一)毛泽东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一大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成功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面对着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正确认识党的理论创新
(一)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强调:
1、我们应该从我党对“三个规律”特别是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史的角度去思考党的创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90多年来党的理论的继承性。
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反思苏联模式,并试图探索自己的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认真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改革开放,并探索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严峻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构想。通过历史回顾,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我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进程是一致的。
2、我们应该从分析“三情”的时代特征入手,深入理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的实践依据。
如对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实践依据的理解:从党中央的一系列文件看,中央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是特殊的国情,即“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思考改革、发展的问题,树立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与国情直接联系的是党情,我们经常用“两个转变”来概括党情的变化,即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但是我们在分析这两个转变时对两个问题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一是这两个转变与国情的联系,二是党的领导层和党员的代际变化带来的影响。否则由于我党没有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而使得一些发展问题的解决比较滞后。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过去比较关注新一代领导人如何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其实,党员代际变化对党的建设影响最大的是不同代际党员思想状况的不同。例如,老一代的同志受过比较系统的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相对来说比较坚定,而新一代的同志在这些方面可能比较欠缺。这就迫切需要党进行理论创新,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再说世情,一般我们概括世情多用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等宏观概念,但是,我们不仅要从长远趋势和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待世情,还要尤其关注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变化。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不仅要密切关注世界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更要注意中国快速发展可能给世界的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统筹、协调好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用创新的理念理解创新理论的内容
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许多概念和观点,要正确理解,就需要我们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势,用创新的理论来思考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农村的经济发展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劳动生产率上都落后于城市,这在发达国家也不少见;由于人口聚集度较低,在乡村发展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难度要大于城市,而效益要低于城市;同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人口还会在人口总数中保持较大比例,农村人均占有的经济资源数量也会低于城市。根据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届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比是2.25∶1,虽然与现在相比有所缩小,但仍属于世界上极少数城乡收入比超过2∶1的国家之一。这应该怎样理解?这需要我们突破仅从经济上分析发展水平的旧思路,还要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水平、居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便利性等方面来判断发展差距。假如我们可以用左右的时间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基本相同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那么,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比就会降到2∶1以下,再考虑到其他因素,城乡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差距就会大大缩小。
(三)评价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标准
党的理论创新不同于学术创新。不能完全套用学术创新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党的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它与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因此,评价党的理论创新要看理论本身的发展,更要看理论的发展是否达到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实践所产生的新的推动。即评价党的理论创新最根本的是看新产生的理论,是否适应了新的实践的需要,是否推动和开辟了新的实践。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在治党、治国实践中更加鲜明地塑造并展现出了自己先进的执政伦理品格。
一、善政求新:遵循历史规律、坚定理想信念
执政党的执政伦理品格与自身的存亡、兴衰命运相联, 并决定着国家、社会民族的命运与发展方向。如果一个执政党不具备时代要求的执政伦理品格, 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石, 从而被其他政党所战胜以至取代, 或者失去生命活力和动力而自行灭亡。从科学理性的视角看, 党的创新理论所揭示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品格, 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党, 是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之中, 自觉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始终保持了善于执政、勇于创新的先进品格。
纵观世界历史, 人类从野蛮时代跨入现代文明时代, 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步。以文艺复兴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 以机械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革命, 以民主和宪政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模式的建立, 建立了现代文明发展的三大基石;20世纪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运动, 无产阶级执政党开拓进取, 创新前进, 使得世界面目焕然一新, 把现代文明的发展提升到了实践理性的高度, 迫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尤其是苏联、东欧共产党在领导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严重失误, 导致执政地位丧失的教训, 表明以往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功在于其执政党顺应历史潮流, 勇于创新, 坚持自己的先进品格, 其失误恰恰也在于执政党在时代大潮中迷失方向, 陷入理想信念迷茫状态, 丢失了自己领先潮流的先进性。
在新世纪全球一体化, 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中国共产党善于执政、进取创新的胆识和魄力从何而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党的创新理论, 鲜明地提出并确立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核心内容, 从而在各个方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先进性。
从党所提出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到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 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融入人类文明发展潮流, 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视野中, 把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内在统一起来, 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始终”而不是“一时”的“代表”, 提倡“先进”而摒弃“落后”的文化, 将善于执政的要求与创新进取统一起来, 实现了遵循历史规律与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机统一, 在总结人类社会和政党建设的历史规律中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坚持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成功实践中获取创新进取的动力, 从而为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注入了新的活力, 构筑起国家和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这一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创新品格, 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品格的灵魂与核心, 而且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鲜明地确立了国家民族进步的标志, 使党和人民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执政为民:谋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民本主义思想源远流长。仁者爱人、仁政、重民、惠民、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思想精华在史籍中屡书不绝。尽管由于受历史、阶级的局限, 历代统治者从来没有真正、彻底地实行过这些主张, 但这些人类文明的思想结晶仍然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胡锦涛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2]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 中国共产党的全体党员和干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始终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儿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勤勉执政, 谋利于民这一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 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将通过自己“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切作为, 最充分的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现“小康”“富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勤政富民不是小富即安, 而是富而思进;不是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 而是在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生活富庶的同时, 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指引, 实现人民群众政治文明和民主权利的丰富和完善, 实现道德文明、精神文明的更高追求, 实现精神文化生活的更加丰富和满足。中国共产党正是以这样的执政伦理观念和价值目标为导向,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 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并进,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健康向上、持续发展的轨道胜利前进, 在强国富民的社会目标实现的伟大历史实践中, 展现自己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执政伦理品格。
三、廉洁立信:坚持执政党自执政能力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分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中强调:“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思想教育, 健全相关制度, 提高执政效率, 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坚决反对骄傲自满、铺张浪费。从中央做起, 改革会议制度, 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简报, 切实改进文风。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领导干部搞调查研究, 要注重实效, 轻车简从。”[5]
实干兴邦, 实干利民。一心为民的执政党就要讲实话、出实招, 办实事, 求实效;就要实实在在地办好顺民意、暖民心的实事、好事, 不搞那些形式主义、欺世盗名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就要在治党治国的实践中, 表现出知行统一, 言行一致, 身体力行的实践品格。古人云:“口能言之, 身能行之, 国宝也;口不能言, 身能行之, 国器也;口能言之, 身不能行, 国用也;口言善, 身行恶, 国妖也。”[6]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执政党, 就是要在自己的执政实践中更有成效地崇国宝, 敬国器, 选国用, 铲国妖, 真正做到口能言, 身能行, 言行一致。
求真务实, 取信于民, 永远要注重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同腐败现象作不妥协的斗争。“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反腐倡廉, 大兴廉洁自律之风, 才能坚守克己奉公之节, 批判和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坚决清除腐败现象。广大干部和党员做到自重、自省, 自警、自励, 拒腐蚀, 永不沾,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爱戴的先进代表, 才能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起到执政党应有的表率作用。
“人心齐, 泰山移。”在新的世纪, 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 完成祖国统一,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不仅要求全党要深刻认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而且要求全党在实践中紧紧把握执政为民这个最根本的要求, 以自己的模范行动, 取信于人民群众, 切实化解社会转型中的各种复杂矛盾, 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同心同德, 万众一心,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奋斗, 真正实现社会整体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第一版.
[3]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2月19日第一版.
[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于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建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
1、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
2、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在许多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数十年的革命实践证明,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早在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同志就说过,“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它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同年6月9日,他重申了这一点,并明确指出它是为了回答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同年10月11日,他又指出要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2001年的“七一”讲话,把我们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以及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为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今年5月15日在纪念共青团建团八十周年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5·31”讲话进而作了完整的表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并且强调,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上这些,都是从第二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三个代表”反映了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指明“三个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三个代表”对于老祖宗不光是坚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次作出“三个代表”的高度概括,把“三个代表”作为完整的整体而提出。“三个代表”的有关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努力实践的目标,但是,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三个代表”,深刻透彻地阐明其内在辩证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它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创。这类似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有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我们党早已有之,并见诸于实践。但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它提炼、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提出,并被确立为立国之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虽然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
从“一个代表”推进到“三个代表”,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代表什么?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此说法不一,但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在党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上,在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上,认识、界定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宣布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基本精神没有错。但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个代表”的认识和界定需要深化,提法和表述需要完善,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不仅是提法和表述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拓宽了研究党的先进性的思路,提高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观点。“三个代表”则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提到坚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提升。
深化了党的宗旨的内涵,指明了新时期实践党的宗旨的途径。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教导。但是,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从一般的原则的角度论述党的宗旨的,还未涉及宗旨所应当包含的其他内容。“三个代表”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把党的宗旨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联系起来,指出这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基础条件,也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党的宗旨的内涵、要求和实现途径得到深化和具体化,并且更加科学化和理论化了。
“ 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对于推动新世纪的理论创新,进而引导实现新的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胡锦涛同志的深刻论述,既是对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历史的精辟概括,也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发展的方向和指南。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马克思已经逝世100多年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已经150余年了。岁月更迭,物换星移,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与理论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在遥远的东方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这个科学体系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每一个组成部分又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和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社会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作了最全面、最详细、最深刻的理论论证,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研究人类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最科学、最先进的理论,不光是源于它研究领域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刻、研究结果的科学,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如下的品格:①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不但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批判一切腐朽丑恶现象,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而且公开宣告要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压迫制度。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的,而且是科学的,因为它的每一个理论和论断,都不是凭空设想的,而是从分析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规律中得出的,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起来。”(《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②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681页),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和精华,它不是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因而永不过时;③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已经不合时宜,我们不能对某些过时的结论抱着不放或不敢突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一种表现。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就是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内容,用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地得到加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特性和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一定会中国化。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中华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逐步传入中国,从19开始,马列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并逐步为中国人民所接受。19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便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最重要的成果。到今天我们党已经成立88周年了,我们党不但已深谙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能结合世情、国情,不断创新自己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为突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毛泽东思想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问题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面对大起大落的中国革命形势,特别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共产党人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苦苦探索。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理论勇气和惊人的求索能力。他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对中国的过去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井冈山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等亲身体会,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提出了中国革命要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由于毛泽东当时的地位和环境的限制,他的全新的思想并没有在党内起到决定性作用。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的倾向,本本主义在党内屡屡泛滥成灾,终于使土地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红军被迫长征。
随着遵义会议毛泽东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毛泽东继续专注于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文章。随着《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的完成,毛泽东思想趋向成熟。1942年,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党内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得到了彻底清算,确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风。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随后,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邓小平理论
令人遗憾的是,自上世纪50年代末之后的,由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左”倾教条主义重新笼罩了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也因此中断。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思想僵化及个人崇拜的束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邓小平理论也逐步形成和发展。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新的回答和概括。他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核心、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到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成、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日趋多样化,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大量涌现。这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源泉。因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使其取得了执政的合法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使其取得了道义的合法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使其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因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具体理论成果。
4、科学发展观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飞速发展,另一方面,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主要也没有变。出现阶段性特征便是“两个没有变”与“飞速发展”不断产生矛盾的具体体现。以胡锦涛为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围绕着“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等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必将破解当前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矛盾,必将使今后的中国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三、党的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
马克思生前可能没有想到,在太阳升起的东方,在长江黄河奔流不息的中华大地,他的思想会找到最好的家园。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很多地方还只是一种思想家讨论的题目,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已经是千百万人手中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时的世情、国情,实现了理论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升华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基础
自近代中国以来,许许多多的先进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曾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义,却无一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探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才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引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胜利。
可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和付出代价后做出的正确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共同理论基础,是引领我们立党兴国的“老祖宗”。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曾强调:“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邓小平则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江泽民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个理论、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所以,无论何时都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老祖宗”坚决不能丢弃。
2、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是以各个国家的民族革命和建设为依托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只有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创造性运用,才能转变为巨大的推动力量。
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既坚持了十月革命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提供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普遍经验,又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全新的分析与阐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与十月革命先城市后农村完全相反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同毛泽东极端重视国情一样,邓小平也把对国情的研究放在首要的位置,并进一步将其置于世界大环境中加以把握,提出了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进而对在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实际基础上,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重大转变,使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出现了众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使中国共产党面对着更加艰巨的任务;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多,党员成份的多样性,党员思想意识的日益活跃和反腐倡廉的需要,使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正处于历史性的关键时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是面对这些新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而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指时了方向。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同时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关键阶段。以胡锦涛为中央领导集体也是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而提出了走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科学发展道路。它必将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得更好、更快、更远、更科学。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
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决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思想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的思想体系,具有深厚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却历经150多年仍然充满活力而长盛不衰;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的根本所在。所以,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应该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条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创造新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实践,大胆突破和扬弃了其中的某些具体论断而形成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性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产物。
关于它的重大意义,首先从管理学的角度我们来理解一下。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任何组织它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西方比较推崇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他有一个说法叫做每一个组织无论其是否为商业性的,(商业性的就是说企业,其他的组织,比如说学校,医院,包括党,它们都不是商业性的)只要是组织都会形成自己的事业理论,德鲁克把它叫“事业理论”。我们通常说的比较多的就是指导思想,或者是基本理论。应该说一个具有清晰的、一致的和目标集中的特点的这样一个有效理论,它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
我们有时候好像觉得指导思想这些话都比较抽象和空,好象没有多大的用处,跟我的实际工作没有太大的联系,其实不是这样的。不光我们党重视理论,实际上作为企业来讲,真正有作为的企业也是非常重视自己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的,它的作用是巨大的。我这儿只是借用这个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它具有普遍意义。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说我们党历来也是非常重视的。当年胡锦涛是我们中央党校的校长,有一次开学典礼的时候就专门讲到这个问题,他提出要高度重视党的指导思想的作用,当时正好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是主持的。要高度重视党的指导思想的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呢?他讲了三句话:
一个叫做这个指导思想决定了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因为这个基本理论,指导思想它是总的东西,大的原则,它指出了方向。后来的各种各样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东西都是跟着它在走的,如果这个基本的东西错了,那其他的东西就没有办法正确了。其实我们年龄大一点的经过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体会到,一旦基本理论错了,那你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应该说这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个我就不用多说。
第二个就是说党的指导思想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能够起这样一种作用。这种作用当然所有的组织都是需要的,我想,尤其是党组织,指导思想的这种作用更加突出了。你作为一个政党来说,你来参加党,什么人都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穷的、富的,各式各样的人他们靠什么走到一起?应该说主要就是靠你的指导思想,靠你的理论,靠你的追求,靠你的宗旨。你的这个东西正确,有吸引力他就来了,不但不索取什么,甚至要付出代价,大的代价,甚至牺牲都是可以的。那么这个实际上就是指导思想上宗旨的这种力量,是特殊的一种作用,不是其他的东西能够代替的。战斗力也是这样的,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能够激发大家的战斗力,形成巨大的能量。
另外一个就是创造性、创造力。创造力也非常重要,指导思想正确了,给你一个正确的方向,它给你的创造既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也给你一个很大的空间。就是说你要顺着这个,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怎么去做自己去考虑,它既给你一个大的推动,同时也给你的这个创造一个巨大的空间。所以说这个指导思想,这三个力的作用应该说是非常明显的。 最后有一句话就是概括,叫指导思想正确不正确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再对比国际上不同的政党,比如说中苏两个党的对比,在像这样的一些对比当中都能看出来,指导思想它所起的作用确实是关系到兴衰成败的。
那么再说一句它的意义的话,我觉得在建党快要到九十周年了,九十华诞了,这个时候来总结,来进一步地提炼、学习、研究党的理论创造、党的指导思想问题,应该说它的作用就更加的突出。我想起码两个作用:
一个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我们党的历史快有九十年了,这个历史到底怎么来把握?应该说,通过对它的基本理论和对它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解,才可能对这段历史有深刻的把握。
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理论的研究,可以更自觉地把握今天和明天。我们今天该怎么干?我们明天、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跟这个理论的研究、指导思想的研究关系更加的直接?所以,应该说,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党的理论创造和这九十年来我们党在这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我觉得还有一个特殊的重要性,或者说是它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说中国的国情对理论创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中国的国情很特殊。大家知道,革命以前就比较特殊,那个时候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你说是搞民主革命吧,资产阶级还比较软弱,你说是搞社会主义革命吧,这个条件好象还不完全具备。这么一个特殊的情况下,该怎么办?这已经是够复杂的了。其实你执政以后,应该说依然是相当复杂的,为了了解这一点,我觉得恩格斯讲过得一段话对于我们来讲是很有启发的。这一段话,我琢磨了很久,给很多的学员推荐过,我觉得对于理解我们今天的状况以及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很有启发的。恩格斯讲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对于一个激进派的领袖来说,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在运动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就被迫出来掌握政权。大家都能想到,我们跟苏联其实当前都处于这么个情况,你说共产党它是要搞社会主义的,那么条件成熟不成熟呢?应该说不是很充分。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应该说离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那种客观条件还是有距离的。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我们有可能夺取政权。
有人说,这个是好事儿啊,你都能夺权了多好啊?但是我们要看到,它既是好事儿其实又有它的风险和问题。按照恩格斯的说法,那说得就比较厉害了,叫做最糟糕的事情。糟糕在什么地方呢?他是这样说的,他说这样的情况下,你夺取政权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进退维谷的境地。怎么个进退维谷呢?进退维谷实际上就是左右为难,这么做也不好,那么做也不行。具体说怎么呢?他说,他能做的事情通常迄今为止的全部行动同他的原则以及他那一派的直接利益是互相矛盾的,这是一种情况,而他应该做的事情则是无法办到的。这是不是左右为难啊? 我琢磨一下,我觉得我们党实际上建国以后恰恰是倒过来的。第一段就是经历了那么一种情况,就是想做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因为条件不具备无法办到。
大家可以琢磨琢磨,现在我们讲得那一段,叫“左”的错误,“左”的错误犯的比较多。所谓的“左”的错误都干的些什么事情呢?你要认真想起来,好像都不是共产党应该做的事情。消灭剥削、公有制、按劳分配诸如此类的。计划经济那不都是你共产党应该做的吗?但是你现在条件不成熟,你能不能做得到?做不到。你勉强去做,结果怎么样呢?一个就是你的做法本身就扭曲了,另外就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本来想把事情做好的,结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这样的一个状况,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
那既然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吃了亏以后就转向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说既然做不到,那我们做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就是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说向后退一步。我觉得大体上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实际上大体上是这么一个思路吧,就是说做能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向后退一退。你比如说消灭剥削的问题。共产党人应该不应该消灭剥削?肯定是要消灭剥削的,这个是它的追求和目标,但是是不是无条件的呢?应该说不是无条件的,消灭剥削是有条件的。拿今天来,我们只能消灭那些应该消灭、能够消灭的剥削,而有些的所谓的剥削,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的那种剥削,有些剥削说实在的在今天你恐怕还得容忍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的存在,因为是在今天的这个发展阶段上,你不得不这样做。
再比如说很具体的,我们的所有制的问题。在过去,我们说我们应该统统地搞公有制,那么统统搞公有制在这个阶段行不行呢?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现在我们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并存的,那么就向后退一步了。比如说分配,原来我们说的就是按劳分配就完了,其他的都是不合理的,就是剥削了。那么今天呢?你恐怕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包括按资分配的,包括你买了股票、你投了资了,你说你要不要参加分配?包括你的专利、你的技术、你的管理等等方方面面所有生产要素,它都得参与分配。这跟我们原来理解的好像又有所不同,是不是有这个问题?再比如说计划经济好不好,按照我们理解是非常美满、非常理想、非常好的,但是你能做得到吗?实际说做不到。那么比较现实的办法还是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那么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做的,也就是说向后退一步,站在我们能做的这个基础上来做事情。那么这样做的结果怎么样呢?应该说比较务实,比较有成效,大家也都看到了,这些年来我们发展起来了。
这样做又带来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说迄今为止的全部的行动,它的原则以及它那一派的直接利益是互相矛盾的。你说你为什么这么做?你共产党不是一直说要消灭剥削、要公有诸如此类的,为什么你后退了呢?就觉得好像跟原来一直在说的那些原则违背了,你是不是倒退了?你叛变了?你干什么了?怎么想得都有的,觉得好像不可理解。某种程度上,好像说除了原来忠心耿耿的基本群众以外,你还为别人说话,你没有完全按照他们的这个直接的利益来说话来做事,也引起一些不满,这个恐怕是我们大家都感觉到的。
我记得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儿,我直接遇到的。有一次讲课,中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小伙子就问我,他说毛老师我问你一个问题。我说什么问题啊?他说中国共产党现在还代表工人农民吗?你看他一会儿给知识分子说话,一会儿给新阶层说话,怎么不给工人和农民说话呢?后来我跟他讲,我说根据我的了解,共产党它肯定还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这个它没有变,问题在什么地方?就是说他现在为知识分子说话,为新阶层说话,他为什么要为他们说话?难得仅仅是为了他们的利益吗?你知识分子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新阶层的那些人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那中国的现代化还能不能搞下去?你中国的发展还有没有可能?我说这个问题不解决,在我们的这个阶段上你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不解决这个问题,是发展不起来的。广大的劳苦大众、全国的人民,包括弱势群体在内,你说你的问题怎么解决?所以我说这个问题确实比较现实,不是那么太好办。怎么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说实在的这个就涉及到对理论的需求。当年恩格斯在讲到这个话以后还说了两句话,一个就是说既然是这么一种情况,你就要有点儿准备,一个准备就是说,你要为自己辩护。
这个就是对理论创新的一个要求,你完全照着别的说法你根据解释不通的,你怎么说得清楚?你必须实事求是地按照我们的基本的相关的方法论,又能够实际的说明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要让大家能接受,大家能够形成合力,大家愿意共同奋斗,这个实际上就是理论所面临的、所承担的一个重大的使命,你说这个担子重不重?
当然了,恩格斯还说了另外一句话,还有一种准备,就是说你准备掉脑袋了,那你左右为难啊,你解决不了,发生冲突打起来都是完全可能的,发生严重的冲突都是完全可能的。你说该怎么办?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看出来,中国共产党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能够创造出一套理论,一套革命的理论和一套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么一个理论的体系应该说是非常的宝贵的。要是没有这样的一套理论的话,你很难自觉地指导行动,也很难把大家都拢到一起团结起来共同奋斗,这个就是我想说的这个重大意义。大家琢磨琢磨是不是这样的?
一个是一般的说,一个组织都有这样一个需要,另外特殊地说,我们中国的事情,要没有一个理论的创造说实在是很难的,我想大家都能理解。
2、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
学习了党的创新理论后的所得与感悟
对指导当前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意义
对内发展与对外发展的和谐统一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总战略
求平衡是国际关系的总原则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内涵。
创新是只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添加的“新结合”生产体系。包括技术、市场、组织、管理创新。
原始创新是在某一领域做出的前人所没有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
集成创新是指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新技术的活动。如CT扫描仪和集装箱起重机。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指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相关技术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技术、工艺或产品。
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即一个国家在加入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以自身的研发活动为基础,坚持技术学习的主导权,并把增强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单位GDP能耗相当于世界水平的3倍。
其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是第一大出口国,但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却只有10%左右,利润的大部分倍国外跨国公司拿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不是取决于他蓄积财富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发展程度。——李斯特 再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33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申请专利的才达到4.05万家,占12%。
真正的核心技术,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学术的核心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来的。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试试正确的指导方针。核心就是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第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第三,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一营造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
二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第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的飞跃,我们必须敏锐的把握住这个表现趋势。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科技更新周期越来越短。18世纪需要80到90年;19世纪需要40到70年;20世纪需要5到10年,现在已经更短了。
胡锦涛在200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讲到“发轫于上个世纪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英气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回眸20世纪科技的发展过程,总的概况起来就是“一个技术,二个理论,三个工程,四个模型,共十项。”
一个技术指计算机技术;二个理论指相对论和量子论;三个工程指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工程、人类基因组工程;四个模型指夸克模型、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模型和地区板块模型。
20世纪科技的部分重大发明发现有飞机,磁悬浮列车,火箭,喷气式发动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飞船登月,火星探测器,机器人,半导体器件,芯片,计算机,无线电广播,雷达,遥感技术,隐形技术,电视,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弹,氢弹,导弹,夜视仪,GPS,核电站,同位素,抗生素,试管婴儿,生物芯片,生物铜,克隆,高分子合成材料,化肥······
21世纪初科技发展的趋势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兴起,二个焦点,三个关注,四个支撑,共计十项。一个兴起指的是纳米科技;二个焦点指环境安全科技(环境友好)和能源资源安全科技(资源节约);三个关注指地球科技,海洋科技和空间科技;四个支撑指信息科技,材料科技,制造科技和生命科技。
纳米科技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捷径。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当前这些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
化学定时炸弹已经埋下。近200年间,西欧的两千多万公顷土地中已有一千九百万公顷受到化学污染。而我国的污染面积速度远超修。到现在为止,我国污染严重的农田已经超过两千万公顷,占到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还有人民承受能力弱,地方保护主义讳疾忌医,治标不治本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结果更为严重。农作物大量减产,农业难以发展,民族存亡也将成为问题。
能源和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能源告罄,资源枯竭的表象已经开始显现。1970年—1995年将25年间,全球资源损失1/3,其中森林面积减少10%,海洋生态系统损耗30%,淡水生态系统损耗50%。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资源消耗国。但是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仅为发达国家的1/3或1/4。未来我们应该努力研发利用的能源有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还有可燃冰。
人类需要关注的加大创新培养力度
民主科学地评选科学家、院士
合理规划并监督使用科研经费
改革教育,亟需开放包容式的教育方式,提倡张扬个性,提倡创造,而不是打击出风头,改变以往总是学习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从小抓起
引进世界各国各方面的科研技术人才,为我所用,向美国学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重视人才培养。
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一流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主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理论创新:
“五大创新”就是说,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新的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民的智慧,做出了五个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
第一大创新,就是比以往更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作为新时期的伟大旗帜与指导思想。
第二大创新,就是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生长点,新时期统摄全局的指导方针。
第三大创新,就是把民主政治、文化创新和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体制的重大举措,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的有机体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四大创新,就是更加鲜明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政外交的统一性、协调性、整体性:对内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台强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对外强调和平发展、和谐世界。
文章首先介绍了服务企业创新的背景和必要性;然后对相关理论文献,包括服务创新、开放式创新进行了梳理;其次,归纳了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的内涵、动因、结构、主体特征等,并构建了一个包含主体结构层、互动作用层、创新成果层的“环状”概念模型;最后,指出目前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主题。
1文献回顾
国外服务创新研究。服务创新(Service Innovation)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创新领域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相关研究较少[1]。服务创新是一种新的服务体验或解决方案,主要表现为新的服务理念、新的顾客互动、新的服务传递系统等形式[2]。按照新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服务创新划分为渐进式服务创新和突破式服务创新[3]。服务是动态发展的,它可以没有变化、不断改进、彻底改变或者全新引入[4]。企业服务创新依赖于组织、人才及物质资源[5]。此外,企业提供的个人激励不仅能够保证组织创新绩效,更是促进创新实践的前提条件[6]。
国外开放式创新研究。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最早由Chesbrough[7]提出,他认为企业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外部资源和想法,顾客、供应商、竞争者、跨组织部门、大学都是企业创新想法与技术的潜在来源。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通过灵活运用资源以及与第三方重新配置创新流程,进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创新范式[8]。当人们开始寻求外部协作,由一个组织向另一个组织转移时,开放式创新将产生巨大效应[9]。开放式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多主体协作创新和整体创新管理策略[10]。伴随对开放式创新及其重要性认识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改变它们的创新模式,实现从封闭式到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转变[11]。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成功地实现开放式创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企业从第三方获取技术的直接成本通常高于拥有这项技术所产生的间接价值,进而对公司绩效产生负的净效应[12];由于开放式创新伴随着风险,一些企业并不愿意改变现有的战略[13];开放式创新涉及多个主体,而这些主体往往有着不断变化的目标[14],各参与主体目标的变化与不一致性也会造成创新效益低下;并非所有企业都愿意开展开放式创新活动,一些企业更偏好于控制突破式创新来源及伙伴关系[15]。根据现有研究,开放式创新可以分为内向型(Inbound)和外向型(Outbound)两种,企业较多采用的是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模式[16]。当前阶段,欧洲部分国家较好地开展了开放式创新,接近70%的欧洲企业声称已经实现了开放(30.3%)或半开放(38.7%)的创新模式,然而由于市场或企业的不充分发展,内向型创新多于外向型创新[17]。开放式创新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放式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令人信服的高层管理、接受开放式创新的企业心态与文化[18]。开放式创新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的销售增长[19],它所包含的共创、价值创造体验等活动也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因而能够提升企业地位[20]。
2理论架构与概念模型
此部分基于相关文献的回顾,首先对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Open Service Innovation Alliance)进行概念定义和动因分析;然后提出了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概念模型“环状”概念模型;最后分析了概念模型中主体特征、联盟结构、主体互动、创新管理及成果等关键问题(详见图1)。
2.1内涵及动因
目前,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结合本文研究内容及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现对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作如下定义解释。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Open Service Innovation Alliance)属于企业战略联盟的一种,通常是指服务创新企业与外部主体建立联盟型合作伙伴关系并进行联盟治理,通过资源、信息、知识等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服务创新的一种新型的开放式创新组织关系与合作范式。
服务创新企业与外部各个主体结盟,并借此实现创新目标[21]。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因为它们不具备创新所需的资源,二是因为它们缺乏独立开发资源的能力。主要动机是通过外部合作伙伴关系获得外部资源,以实现互补和创新的目标。
2.2概念模型
文章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综合资源基础观和组织学习等研究视角,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框架———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环状”概念模型(图2)。模型图中,由内向外依次为主体结构层、互动作用层与创新成果层。
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和解释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文章对联盟中的复杂关系进行简化,以服务企业创新活动为例,服务企业通过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等外部主体中的一个或更多建立开放式联盟关系;通过联盟主体间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及知识转移等互动作用机制;最终实现渐进式或突破式服务创新的目标。
2.3主体结构层分析
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主体结构层主要是由服务创新企业及外部合作伙伴构成,下面针对联盟主体特征与联盟结构进行分析和归纳。
2.3.1主体特征。合作伙伴被视为服务创新的关键驱动力(详见表1),为了吸收知识,服务企业往往会与外部主体结为联盟[22],包括顾客(Blazevic等[23])、供应商(Van Den Ende等[24])、竞争者(Leiponen[25];Linnarson[26])、大学、研究机构(等[27];Koschatzky等[28];SegarraBlasco等[29])。
长期以来,客户合作生产联盟研究表明,顾客参与对服务创新有正向影响[30]。顾客以分享经验、提供原创想法的方式影响着服务企业的创新活动[31,32,33]。然而,顾客对服务创新的具体影响也会随着其参与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依据顾客参与程度的不同,顾客类型可以划分为被动用户、主动告密者与双向创造者[23]。顾客伙伴关系具有不断的学习、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责任、个人的信任、客户的专业知识与个人参与等特征,这些都会促进突破式创新[34]。总体来说,低顾客参与往往只是推动渐进式创新,高顾客参与则能够促进突破式创新。在后一情形中,顾客扮演的是价值共创者角色,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服务购买者,顾客参与减少了服务创新的技术不确定性[32]。
由于供应商与服务企业构成了一种垂直型关系,而且通常供应商对技术发展更为了解,因而成为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的一个强知识源[24]。竞争者则与服务企业构成了一种水平型关系,而且竞争者往往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知识源[25][35]。通过与他们的合作,共同投资并共担风险,有助于服务企业新服务的开发。此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对服务企业的突破式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29]。
2.3.2联盟结构。联盟结构是指合作伙伴采用的一种治理模式,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使他们与联盟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回报,并保护他们不受机会主义行为的侵害。目前,只有少数研究探讨了治理模式和服务创新的相互关系。治理模式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区域、政治、技术和人员等方面[28]。当服务企业从事并设法保护创新及其成果、接受公共资助、期许从供应商与合作机构(非竞争者或顾客)获取知识外溢,并有能力分包技术开发时,他们更有可能参与研发合作。另一些从事研究和开发活动的服务企业,为了避免创新成果向竞争对手溢出,往往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并设法阻止其他公司模仿或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36]。对于开放式创新,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合作双方必须保持开放[37]。研究发现,企业通过建立专利部门并设立多元化的专利组合能够成功地保护其知识产权[38]。
此外,国外学者还研究了不同的治理模式对新服务开发的影响[24][26]。例如,Van Den Ende[39]的研究表明,综合治理模式能够促进服务创新,因为它减少了不确定性,增加了紧迫感,并加强了创新过程中的沟通。Linarsson[26]也指出了联盟结构和创新绩效的关联性。
2.4互动作用层分析
文章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联盟主体如何实现资源整合、知识转移、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互动和创新管理,以实现协作创新的目标。
2.4.1合作伙伴互动。合作伙伴互动,主要是指通过对主体之间合作伙伴关系及知识流的管理来维持关系质量。合作伙伴互动实现开放式创新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创新;二是通过知识转移实现创新;三是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创新。其中,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还会出现合作伙伴互动创造新知识[23](知识合作生产)以及合作伙伴共享知识以开发新服务的情况[40,41,42]。
2.4.2创新过程管理。以往的研究表明,非正式管理在服务创新过程中至关重要。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中,组织与企业文化相关的问题,例如任务和责任分工、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沟通问题,通常都会妨碍创新管理[43]。一定程度上,通过非正式管理可以克服这一困境。管理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质量在服务创新过程中非常关键,而且信息和知识交换需要足够的信任和承诺[40][44]。此外,可以断定关系能力强的企业能够提供更快的服务,更迅速地解决客户的问题,并更具创新性[22]。总之,在开放式联盟中,尽管不同的合作伙伴参与程度会有所不同,主体之间学习、信任、共同的目标、专业知识、参与和积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服务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通过建立联盟关系来实现,通常企业都会努力与每个合作伙伴保持非正式的知识共享,并建立强有力的关系纽带。为了应对创新突发事件,伙伴关系结构应及时调整或改变,因此服务企业还应加强对联盟知识流的管理。
2.5创新成果层分析
现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服务创新进行了定义,主要分为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研究。例如,产品线延伸(渐进式创新)[44]和新服务开发(突破式创新)[30]。又如,对现有服务的改进(渐进式创新)及新服务开发(突破式创新)[42]。其他学者的研究中,服务创新则是一个多维的概念。Carbonell等从多维视角研究了新服务开发,其中业务维度包括技术质量和创新速度,市场维度包括竞争力优势和销售业绩[32]。创新成果层主要体现为联盟主体互动实现开放式服务创新的程度,因而在概念模型中采用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来解释和衡量服务创新成果。
3结语
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是企业开展服务创新的重要途径和组织范式,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外学者有关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资源基础观、组织学习等视角,创新性地构建了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环状”概念模型,并针对模型结构中不同层次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更直观的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分析框架和理论解释。然而,受限于笔者目前的研究水平以及对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的认知程度,文章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也将进行进一步探讨和深化研究,结合概念模型的实证分析也会考虑进来。
尽管目前国外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研究已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有较多空缺之处,而且国内相关研究尤为缺乏。有鉴于此,文章对现阶段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空缺以及未来研究主题进行了梳理总结(表2详述),以期为今后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指导思想;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97-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并列起来,最终形成具有划时代特色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把“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
一、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
其中,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集中概括了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
二 、党的组织建设理论
近年来,我们党在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许多新的重要观点:
第一,在领导班子建设方面,着重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3]第二,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用人标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对干部选拔的监督。第三,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推动发展、为民谋利、团结人民、促进和谐的作用;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以服务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三、党的作风建设理论
第一,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是否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端正的试金石。[4]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广大人民的社会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了解民意、为民解忧、造福人民,严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法行为,始终植根人民、为民谋利益。第二,丰富了党性与作风的关系。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是作风的内在依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体现;要把作风建设同反腐倡廉建设结合起来,以坚强的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第三,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通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党的宗旨观念和党的纪律观点、着力提高实践能力、着力强化责任意识、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和利益观,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反腐倡廉建设理论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充分认识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5]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重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党会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提倡廉洁清正。第二,提出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建设。包括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建立健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第四,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确立反腐倡廉建设重点。要坚持群众路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全面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倡导勤俭节约。
五、党的制度建设理论
第一, 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包括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等等。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民主集中制是领导班子的根本工作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6]第二,制度建设要增强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使党的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第三,牢固树立和坚持在党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习近平同志曾强调:“任何一名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成就大小,都必须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7]第四,提出完善制度体系的路径。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践需要出发,制定符合实际运用的制度。
近年来,我们党取得的党建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未来方向,巩固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对于我们党提高执政水平,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对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奋生.论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J].学理论,2009(20).
[2]孙其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构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
[3]苑晓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及其启示[J].理论探讨,2009(1).
[4]姚桓,王雪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J].理论视野,2013(9).
[5]杨瑾..新形势下建设廉洁政治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13(2).
[6][7]郭亚丁.制度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J].理论视野,2014(9).
【党的创新理论概念】推荐阅读:
党的理论与创新10-06
初中化学成果理论创新09-09
创新triz理论总结12-08
创新教育理论试题12-09
六中全会内容与理论创新07-27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06-18
党的基本理论知识11-16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工作总结06-02
多元智能理论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