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精选12篇)

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 篇1

 同质~性质相同。是指基本条件相同

变异~同质事物之间的差异。是指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反应不同

 总体 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 个体 Individual: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观察单位;

 根据随机化原则有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过程

 样本 Sample: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的目的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为什么要抽样?  样本含量Sample Size:样本中包含的个体个数。

抽样原则

一个样本应具有:

“代表性(representative)”

“随机性(randomization)”

“可靠性(reliability)”

如果进行两个或多个样本之间的比较,要求:每二个样本之间应具有:可比性(comparable)可比性是指处理组(临床设计中称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要求基本齐同,也称为齐同对比原则。

误差(error)

 系统误差(system error)

 由于固定的原因(常见实验条件),影响资料的准确性。可以克服。

 随机测量误差(random measurement error)

 由于偶然的因素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量结果的差异。可控制但不可

消除。

应采取措施,尽最大可能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抽样的原因造成统计量与总体参数或不同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

原因:①个体变异②抽样

抽样误差,对它要用统计方法进行正确分析

概率

 概率有古典概率与统计概率之分, 医学上常用的是统计概率f/N

 必然事件,概率为 1

 不可能事件,概率为 0

 小概率事件,P≤0.05 或 P≤0.01

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 篇2

一、构建电路基本概念, 加强教学, 让学生认真掌握电路的基础理论知识

1、理想化元件的概念。

所谓理想化元件是指在进行电路分析和计算时, 很难把一些实际部件一一画完, 或把所有的电磁现象一一描绘出, 而是用一些简单但却能够表征它们主要电磁性能的理想化元件代替。教材以白炽灯和电源为例, 作了理想化假设分析。白炽灯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制成的, 但电流通过时, 灯丝不仅呈现电流的热效应, 还呈现电流的磁效应。不过磁效应极微弱, 可不计。引导学生分析, 应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 忽略次要方面, 把白炽灯的主要特性-—热效应特性反映出来, 所以白炽灯应可在电路中抽象认为是一个理想化电阻元件, 用电阻代替。实际的各种电阻器、电炉、电烙铁等电气器件的理想模型均为电阻。其它如电源、电感、电容、电压源、电流源等都是理想化模型。

2、参考方向的概念。

参考方向的选择是任意的, 如电路中实际电压、电流方向的判定若得数为正, 说明参考方向和实际方向一致;若得数为负, 则说明参考方向与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教材让学生要明确“关联和非关联参考方向”的概念, 在电路分析时其外电路部分, 电流和电压的方向一致, 为关联参考方向;而对电路的电源部分, 其电流和电压的方向不一致, 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参考方向判断电路中的元件是消耗元件或是产生功率的电源, 确定该元件是电源或是耗能元件。采用关联参考方向时, P=IU表示元件消耗功率, 若P>0, 表示为消耗元件;P<0, 则表示为电源。若采用非关联参考方向时, 若P>0, 表示为电源;P<0, 则表示为消耗功率, 元件是消耗元件。注意参考方向与绕行方向的区别, 其绕行方向是在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方程, 教学中为避免学生混淆, 把回路绕行取向规定为顺时针方向。

3、电压源和电流源概念。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理想电压源、电流源的符号、外特征 (A-V) 曲线、实际的电压源、电流源及特性曲线、开路、短路及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电压、电流关系等进行分析比较, 让学生弄清楚:电压源不能处于短路状态, 电流源也不能处于开路状态, 以增强学生对电源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4、电动势概念。

电动势是表示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概念, 引入电源力的概念, 即在电路中, 为维持电源正负极板、电路间有电流循环流动, 维持其电压, 形成持续的电流, 就应把移动到负极板上的正电荷, 逆着电场力的方向返回电源正极板, 这就需要外力做功, 这种外力叫电源力。电动势就是在电源内部, 把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移动到正极所做的功, 数值上等于电路中通过1库仑 (C) 的电量时电源所提供的电能。方向由电源负极指向正极, 其作用效果是使电源内部由负极到正极的电流。

5、电阻、电容、电感等概念。

分析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特性, 电压、电流关系, 在电路所起的作用, 它们的分类、用途和选择应用, 让学生在比较中对这三个主要元件有一定的了解, 并掌握它们的特性, 能够在实作中运用这些元件。

二、抓重点, 突难点, 培养学生的电路理解和计算能力

1、电位、电压的教学:

教材从衡量电场力做功的能力的角度引入了电压的概念, 把电压定义为把单位正电荷从a点 (电源正极) 移动到b点 (电源负极) 电场力所做的功, 用Uab表示, 规定电压的方向为从A到B, 而电位则在电路中任选一个参考点, 该点到参考点的电压, 叫做该点电位, 记作Va。电位实际电压, 是相对于参考点而言的, 电压是电路中任意两点而言的, 对参考点的选择, 在工程中, 通常以大地为参考点, 在电子线路中, 可以选择由多个元件汇集并与机壳相连的公共线为参考点, 习惯上称为地线。

2、电容器的充、放电的理解。

教材把直流电源, 通过开关控制向电容器充电、放电进行演示和分析, 总结其特点, 这容易让学生误认为电容器能通过直流电。要使电容器中有持续的电流通过, 只有在电容器的两端加上随时间变化的交变电流, 通过的电流为I=CΔU/Δt, 电容器的端电压ΔU变化越快, 通过极板的电流越大;反之, 则电流就越小。若是在直流电路中, 电压为恒定值, 通过电容器的电流就为0, 就认为电容器不能通过直流电。即称为电容器的“隔直通交”特性, 这个特性要让学生充分理解。

3、电压源短接和电流源的开路的状态分析。

这两个状态, 是一个实际电源允许在该状态下工作, 学生要通过分析认识到这两种情况, 通过电源内阻R0的电流均达到最大值 (电压源短接Isc=Uc/R0;电流源开路时Isc=Is) , 会造成电压源、电流源因过热而损坏。

4、学生电路计算能力的培养。

本章主要运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完成电路电流、电压各点电位的计算, 其中零电位点的确定, 实际电流、电压方向的确定, 结点电流、回路电压方程的列出, 电压源、电流源的有关计算, 都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电路计算基础知识, 为学生下一章《直流电路的分析》学习奠定基础。

5、结合数学知识分析特性曲线和状态分析。

在本章内容中, 针对线性电阻 (一次函数) 、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电容器的充、放电曲线 (指数函数) 、电压源和电流源以及实际的电源的外特性曲线 (一次函数) 等, 在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数学知识, 结合实际问题, 对这些规律加以认真的理解。

三、抓好技能训练, 形成学生实作能力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电工测量与电工仪表 (直流电流

表、电压表及万用表) 的基础知识及万用表的工作原理, 初步掌握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及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电路的直流电流、电压和各点电位的测量技术。

2、电工仪表了解和使用, 学生练习重点是万用表。

万用表的表盘、转换开关、调零电阻、插孔的功能和作用, 以及量程的选取和读数, 检测时的注意事项等均要一一给学生演示和说明。

3、做好电位测量技术实作训练指导。

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 篇3

【关键词】 认识规律 教学程序 导入 概念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基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因此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清晰的概念和规律知识体系,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建构过程中得到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首要目标。

一、物理概念和规律讲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中存在的问题

即使老师经常强调学生要抓好基础知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然而有些同学却不以为然,他们不重视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与掌握,而是用主要精力在盲目做题上,结果在做题中因总是遇到了障碍而费时费力,而且始终不能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①只死记硬背概念和规律,忽视其形成和涵义。②只记概念和规律的结论和公式应用,忽视了推导和成立条件。③只重视物理符号,忽视用文字表达的概念。④只重视物理规律和物理模型,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生活、生产。

2. 教师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授课中的重难点,基本知识高中物理的主干,不仅要记牢,更要深刻的理解。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①在教学中对概念和规律的讲解往往趋于生硬无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概念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让学生觉得抽象不易识记理解,使得课堂枯燥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②教学中遇到抽象概念很难被学生理解。比如电场强度E概念比较抽象,公式多变,学生不易接受,更不容易熟练掌握。

二、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有效的教学程序

在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要以两个基本规律为大前提:一是科学知识本身的规律;二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规律。在物理教学中,要努力把这两个规律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目标。

1. 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教学的基本结构

2. 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环节

(1)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导入

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总是从一定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把有关的物理现象或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它有什么作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①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恰当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及生活经验,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多媒体展示实际物理情境,提供相关的感性素材。感性认识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的基础,这种引入方法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同时也有利培养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动量定理、静电屏蔽、光的折射等等。”②利用实验导入。利用演示实验或学生亲自做实验来呈现物理现象和过程,较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生活经验更深刻和典型,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让学生体会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及其内涵的教学目的。通过实验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③从旧知识复习导入。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常常与已学的概念、规律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关联,从复习已学知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导出出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2)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应用

①分析概念的含义、适用范围。学生初步建立起概念与规律后,需要对概念与规律进行深入地分析了解物理量的性质、物理意义,规律的适用范围(或条件),才能真正理解真确的概念规律,例如建立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我们还应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其适用条件、公式的变形充分理解定律,再利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应用定律的基本解题步骤。②要抓住概念的关键词分析理解。比如说“功”概念的关键词 “力方向上的” 位移,强调了功不是简单的力与位移的乘积。因此理解概念在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审题时抓住关键词的思维方法。③对相似的概念和定律进行比较。可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它们的异同点,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例如:

(3)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巩固深化

认识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认识要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因而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我们的教学要循序渐进,需要巩固和强化工作。可以利用新课小结巩固概念。通过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章末复习,单元测试的手段对已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加以巩固、深化、拓展。

总是所述,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每堂课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并始终贯彻引入、建立、理解应用和巩固深化四个教学环节,摸索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手段把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认清物理概念规律的真面目。

[ 参 考 文 献 ]

[1] 夏树文著.《运用认知规律——提高课堂效益》.

[2] 唐滔著.《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

[3] 卢如鹏著.《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教学有感》.

[4] 张世红著.《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的环节》.

平均工资的概念和统计范围 篇4

平均工资顾名思义是指一定范围内单位发放工资的人均水平,就是“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除以“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但是工资总额到底包括哪些项目,却是一笔细账。简单而言,工资总额并非仅是实际发到个人手里的现金计算。

根 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工资总额是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 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属于税前工资,它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其他工资四部分组成。

二、平均工资数据为何与实际工资不符

十年里工资涨幅近三倍,众多网友却吐槽没能从平均数里感受到幸福,自己“拖后腿”了。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已经公布的20省份的平均工资当中,青海的平均工资排名第四。

除了“税前收入”这个因素外,“贫富差距”是造成统计数据和网友感受不符的重要原因。

对于许多人感觉自己“被平均”的问题,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指出,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从每个人个人角度来看,工资水平及增长速度均会因所属单位的行业、地区、性质,及个人所在岗位的不同而感受不同。

三、平均工资的统计范围

“社平工资的统计范围是规模以上企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低收 入人群的工资并没有纳入进去,但社平工资的上调意味着与之联动的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基数和缴费金额也将随之上调,被平均的低收入人群恰恰是受此影响最大 的群体。”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网友认为平均工资的信息量应该更丰富,如同时公布平均数以上和平均数以下的人数比例,这一需求恰好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中位数”统计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 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统计平均工资等民生指标时,还会运用“中位数”统计法。“中位数”指的是将一组数据由小到大排序后,取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这种算法 的好处是,能够反映多数人的工资状况和收入的结构性问题。对比“中位数”,人们也很容易找到自己工资所处的水平,因而也贴近个人感受。

四、平均工资的重要作用

由于现在的平均工资不能反应个体差异、行业差异,很多人认为公布平均工资意义不大。但实际上,平均工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社保、赔偿等很多方面都与“平均工资”挂钩。

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基数为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缴费,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

1.国家统计局:全国平均工资49969元

2.粤职工平均工资虚高 低收入者未被统计

3.20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不同岗位平均工资

4.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不同岗位平均工资

5.行业年平均工资

6.北京平均工资是多少

7.上海平均工资

8.全国平均工资是多少?

9.上海平均工资

语音的基本概念 篇5

音节是语音里最自然、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单位。  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音节,例如“需要是发明之母”xūyào shì fāmíng zhī mā七个汉字就是七个音节。只有少数儿化的音节,例如“花儿”写作两个汉字,却是一个音节huār。

音节不是语音的最小单位,音节是由音素组成的。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在汉语里,少数音节是由1个音素构成的,例如“阿”ā、“鹅”é等;大多数音节是由2~4个音素组成的,例如“大学校”中的“大”dà是由d和a两个音素组成的,“学”xué是由x、ü、ê三个音素组成的,“校”xiào是由x、i、a、o四个音素组成的,这些音素都是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

(二)元音、辅音

根据不同的发音性质,音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元音,即发音时呼出气流不受发音器官阻碍而发出的音;一类是辅音,即发音时气流通过发音器官受到某种阻碍而发出的音。例如音节“马”mā,m是辅音,发音时双唇形成阻碍,让气流从鼻腔发出,形成鼻音,而a是元音,发音时口腔大开,让气流顺畅地通过口腔。

任何一个辅音的发出,都要受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方面的制约。对于普通话来说,辅音的发音部位比较好掌握,  而发音方法就比较复杂——有“清”与“浊”、  “不送气”与“送气”的区别。 发元音时,声带都要振动,发辅音时,振动声带的只有“m、n、ng、l、r”5个音素,它们叫浊辅音,其余声带不振动的都是清辅音。  “不送气”辅音发音时没有明显的气流冲出,“送气”辅音发音时则有明显的气流冲出。

(三)声母、韵母、声调

汉语传统音韵学,把汉字的字音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这叫音节的三要素。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调    声    韵

声母是汉字字音开头的辅音。

韵母是汉字字音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元音是韵母的主要成分,韵母中出现的辅音只限于鼻音n和ng两个,而且只能在元音之后。

声调是贯通整个字音高低升降的调子,这种高低升降的变化是音高的变化。

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初探 篇6

作者: 富顺县城关中学联系电话:***

秦剑

主题词

经验总结

内容摘要

数学概念来源于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或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其以定义、原理这些冷冰冰的形式化知识展现的背后,隐藏着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概念教学的方式,概念背后的数学思想,最能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文是作者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标教学的实践,认真总结和反思,写出的一篇有关数学概念的教学方式的经验文章。文章以新课标数学必修1—5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的教学为案例,介绍作者的教学实践情况,以及作者对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的思考结果。

数学概念来源于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或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其以定义、原理这些冷冰冰的形式化知识展现的背后,隐藏着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中科院院士李邦和说过: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而不是玩技巧的。概念教学的方式,概念背后的数学思想,最能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启发学生从表面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从孤立到系统全方位地理解数学概念,帮助学生领悟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面,本人以新课标数学必修1—5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的教学为例,介绍作者的教学实践情况,以及作者对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的思考结果。初浅之见,希望能引来同仁们的共同交流探讨。

一、对数学概念进行追问

前不久,笔者参加自贡市高二数学新课标研讨会,听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但是,遗憾的是那位青年教师玉中有暇,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了一个错误认识:随机事件的概率不可以为1或0。

教师自己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对相关概念进行追问,努力做到钻进教材细心解读概念,并高居教材之上反思概念,形成对概念的正确认识,获得对概念的深层理解。一个概念的正确定义,一方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质属性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原则”是数学中更深层次的东西,可以不向学生提出,但教师必须了然于胸,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合理性。比如,有关“弧度制”这个概念,不少教师根据参考书的介绍都认为,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给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带来不便,引入弧度制后,便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这个问题曾让我困惑了很久,经过反复追问,终于豁然开朗:其实,无论是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不过采用弧度制更为方便。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领教学

新课标非常重视数学的文化背景和数学在生活和科学中的应用。在概念教学中应创设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情景来引入教学,然后,再用一连串的数学化问题情景来推动教学的一步步深入。问题情景有现实情景和虚拟情景两种,即便是虚拟情景也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自然,同时,让教学自然地展开和生成。

函数单调性是必修1的核心概念之一,我经过仔细研磨,精心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对定义的理解。[情景引入]:我们游览四川的冰川圣地海螺沟,请你想一想乘电缆的过程中,缆车与沟顶、沟底和沟中间大温泉的距离的变化情况,你能在直角坐标系里画出示意图吗?

[问题1]:对已画出的三个函数图象,请你具体谈谈它们分别反映了随时间的推移,距离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问题2]:(给出描述性定义以后)你能用自然语言来描述定义中“上升”、“下降”吗?

[问题3]:你能用符号来刻画上述定义吗?(对“任意”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在这个环节我还设计了由3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算法》是新课标新增内容,也是最能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教学内容之一,在“算法的概念”一节的教学中,我围绕“让学生理解算法,准确把握其基本特征”这个教学目标,创设以下问题情景来推动教学的展开,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算法特征,完善对算法的理解。

[轶事开篇,导入课题]:用一副反映数学大师希尔伯特的一件轶事的漫画来作为情景引入课题。学生看完漫画产生议论后,教师总结——对于希尔伯特来说,上了二楼,解下领带,下一个程序便是上床入睡,他严格按照程序去执行了,在生活中闹出了笑话。但是,正是因为重视步骤和程序,他才在数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

[问题1]: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步骤。如用坐标法解几何问题(师生交流,写出步骤)。同学们,你还能举出这样的案例吗?

[问题2]:以上各例中的步骤都称为解决该问题的一个算法。你能根据实例特点来描述一下“算法”这个概念吗?

[问题3]: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7、1999是质数吗?如何判断?你能设计一个算法进行判断吗?是否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实现你的算法?

三、围绕概念的核心,提供丰富例证,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展开教学

章建跃老师曾指出:“围绕数学概念的核心展开教学,在概念的本质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上给予点拨、讲解,让学生在理解概念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细节问题、变化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数学概念的获得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直接向学生展示定义,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称为概念同化;另一种是学生在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这种获得方式在心理学上称为概念形成。在教学中,特别是对那些重要概念和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的概念,要采用后一种方式,提供大量的例证,引导学生去探究,概括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再用另外的例证(正例和反例)或“模型”,让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辨析,更深入地理解概念。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作一些介绍。

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例举初中学过的函数,并回想初中函数概念,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

(1)(师向上抛出粉笔)你能在直角坐标系里画出体现粉笔高度h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象吗?h与t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作怎样的测量,获得数据后可以写出表达式?(2)荡秋千时,人离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你能在直角

坐标系里作出其图象吗?

A{t|0tm}(荡秋千的总时间为m),B{h|0hn}(人离地面的最高?高度为n),集合A与B之间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3)(出示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前10名球队积分表)上表反映的名次y与积分x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A={1,2,3,4,5,6,7,8,9,10},B为所有积分的集合,两个集合之间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定义,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并谈谈自己对它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在利用上面的第3个问题,作一些变式,让学生去辨析:(1)在表中积分栏擦掉一个数字“10”后,此表反映的名次y与积分x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2)A={1,2,3,4,5,6,7,8,9,10},B={18,15,12,11,10,8,7,6,4},A与B之间的对应关系仍如上表,这种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学生通过以上过程对函数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体验了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

几何概型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其背后蕴涵着明显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它把古典概型从有限发展到无限,蕴涵着从有限到无限的数学思想,也是能很好体现新课标理念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我首先提供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问题1]:将一条5米长的绳子随机地切断成2段,求所剪的2段绳子都不短于1米的概率。

[问题2]:一个靶子如图所示,飞镖手随机地掷一个飞镖扎在靶子上(不会脱靶),求以下事件的概率:(1)飞镖落在上方正中央区域;(2)飞镖落在图中三角形区域。

留时间给学生探究后,让他们展示在分析与求解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案。我再围绕知识的核心进行点拨:现在,我们面临的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需要发展古典概型,从有限到无限。我们可以将无数个基本事件打“ 包”——以均匀铺满1个单位长度(或面积)的基本事件为“1包”,共n包,事件A包含m包,所以,p(A)mn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

在此基础上,再用概率史上典型的“约会问题”为“模型”,让学生进行辨析:男孩和女孩相约于晚上7:00~~8:00在公园见面。

(1)男孩7:00到公园,求他等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的概率;(2)男孩7:10到公园,女孩后到,求他等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的概率;(3)男孩先到公园,最多等20分钟,女孩不到就离开,求他们能见面的概率;(4)先到者等20分钟,求他们能见面的概率;(5)若男孩先到公园,则他最多等20分钟,若女孩先到公园,则他最多等10分钟,求他们能见面的概率。这一串问题的背景学生非常感兴趣,问题本身从一维到二维,从单区域到双区域,从单边界到双边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困惑,有失败的苦恼,也有豁然开朗的喜悦,最后获得对几何概型的更深入的认识。

四、用阅读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人为本,还课堂于学生,这种生本教育一直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我们有必要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对一些理解难度不是很大的概念,可以采取阅读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细读该节内容,指导他们不但要读概念本身,更要阅读教科书中概念的形成过程。然后,用教师精心设计的题组让学生进行自测,根据自测的结果进行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对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再用一组题组进行巩固。按以上流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可以让教师的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这种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收获。比如,我在进行集合、向量等概念的教学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7

1 数学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 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个概念的必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产生概念。概念的引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从实际问题引人

多数数学概念都有它的具体内容或现实模型, 中小学生或多或少地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接触过, 应根据各个概念的产生、发展的具体途径, 从实际问题引入。用来引人数学概念的感性材料, 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 也可以是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表、图形等。教师举这些足以反映某一数学概念的实际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 抽象出它们在数或形方面的共同特征, 在此基础上舍去其非本质属性, 突出其本质属性, 从而引入新概念。

引入时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采取“归纳式”, 让学生经历从典型、丰富的具体事例中概括概念本质的活动, 然后再举例说明和练习巩固。正如某数学教材的序言中所言, 如果有人觉得某个概念不自然, 是强加于人的, 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 以及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 不仅合情合理, 甚至很有人情味。

1.2 从旧知识引入

根据新旧知识联系的原则, 可以从已知概念引人新的数学概念, 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1) 类比式。有些数学概念, 它们的内涵有相似之处, 在引出一个新概念时, 应善于把这些新旧对象进行类比, 指出其本质属性的相似点或区别之处, 揭示新概念的内涵, 从而自然地由旧概念引入新概念。如分式可由分数类比, 平行平面可由平行直线类比。 (2) 归纳式。这是由特殊到一般的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在教学中, 以科学的理论分析作指导, 探索一类事物与某种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或者两类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把所发现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用简明的语言描述出来, 最后归纳给出定义。 (3) 放缩式。这是对已定义的概念进行限定或概括, 即增加或减少已知概念的内涵, 从而引入新概念。如在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 可由增加内涵而直接引入菱形和矩形的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 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式, 教学中都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探索。“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想数学”, “经历”发现、创新的过程, 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 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比如, 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 传统方法是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 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 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 如两点之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 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 启发学生思索, 这样的教学, 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 还品尝到了数学发现的乐趣, 认识到了概念的本质属性。

2 数学概念的掌握

2.1 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重视定义的系统剖析

有些概念的涉及面比较广, 教学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带动对整个概念的理解。

2.2 已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首先, 要说明新概念与它的属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 注意概念的定义与概念的区别, 定义仅仅突出了对象的最特殊的本质属性, 并不是全部内涵, 其他的本质属性一般以性质定理给出。再次, 要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统一起来, 明确概念外延所属的每一个对象必定具有概念的全部本质属性;反之, 凡具有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必定在其外延集合中。

2.3 揭示概念中的每一词句的真实含义

有的概念叙述简练, 但含义深刻;有的概念用式子表示, 比较抽象。对于这样的概念, 必须深刻地揭示每一词、句的真实含义, 防止一带而过。

2.4 通过恰当的例子明确概念

学生能否恰当举出概念外延中的元素, 是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概念的重要方法。举例要求具有典型性和全面性, 即对某一概念的举例, 必须要能用最少的例子说明该概念外延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要通过反例说明该概念的外延的准确范围, 它比举正例甚至更有说服力。反例应注意从相似或相反概念中, 或从易被忽视的某些条件中去找, 以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的范围、内涵的作用和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3 数学概念的巩固

3.1 重视概念的记忆

正确记忆概念的定义、语词和符号是准确使用概念的前提。理解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记忆, 但理解却不一定能够记忆。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记忆所学概念的有关内容, 并能适时再现出来。

3.2 重视概念的应用

数学运算、推理以有关的数学概念为基础和依据, 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正是在这样的运用中才得以深化。首先教学中除了及时布置一些检查概念是否理解和掌握的作业题外, 还要选择一些运用数学概念的综合题让学生思考, 把概念与定理的教学融为一体, 促使学生发挥数学概念在运算、作图、推理、证明中的理论指导作用。

其实, 理解了概念并不一定就能真正掌握它, 只有通过反复的灵活运用, 才能巩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学实践表明, 当概念出现在各种不同情境中的时候, 对于已熟悉了定义的学习者来说, 也仍然会感受到新的启迪, 深化对似乎已熟悉概念的认识, 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4 数学概念的系统化

为了使学生认清概念间的关系, 教学中一般是采用概念分类, 或者是比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从而确定它们的各种关系, 如同一关系、交叉关系、从属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等。例如, 对于实数概念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对实数概念得到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可以把实数进行分类, 写出分类表, 指出数的概念从自然数到分数到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充过程。再进一步比较各种数集及其运算性质, 从而指出数的概念的扩充原则以及各种数集间的关系。这样, 学生就可以清晰、系统地掌握数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雷玲.教师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 篇8

就2013~2016年高考化学试卷中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题目进行分析,对高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复习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近4年高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各知识点的命题统计情况

注:第II卷有部分化学试题需要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做出,又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或化学实验部分的以及选考题没统计。

从上表分析中看出,高考把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作为“核心知識”进行重点考查。

二、2017年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复习策略

1、研究考纲,提高复习效率。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通过研究学习,可以把握高考命题趋势,明确复习重点,可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复习时要以课本为复习过程的支撑点,按照《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逐条逐点对照过关,使课本的知识内容系统化和结构化,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充分理解每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坚实的知识体系。

2、遵循《考试说明》,紧扣课本夯实基础

课本是知识与方法的重要载体是复习之本,只有真正掌握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部分高考题直接取材于课本如:2013年:第10题浓盐酸和铁反应、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第28题可逆反应中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2014年:第9题A、B、C三个选项的方程式,第10题的四个化学实验装置图;2015年:26题锌锰干电池;2016年:第7题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等等。

回到课本不是要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对课本内容深入的领会和理解来掌握化学知识。在复习中要增强对课本的使用意识,以课本为复习过程的支撑点,按化学科《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内容,逐条逐项的对照过关,使课本的概念与理论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即将零碎分散而繁杂的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线,再将各知识线并联成知识网,从而形成知识面。使概念理论浓缩与凸现,便于“系统记忆”。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形成结构合理、完善的理论知识网络的目的。

3、归纳总结,讲究效率。

在复习过程中,要对各种相关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首先要将相关概念、理论知识进行并合和串联,如四大平衡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都可以用化学平衡来进行统领或从化学平衡来归纳和发散。其次是要将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置于化学学科的大环境中,注意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与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交叉融合。化学概念零碎分散,而且不少概念相似难辨,这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难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表格与图形来区别相关概念。注意在复习中挖掘不同概念的相互关系,着力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相异点及联系。进行科学分类,精心对比。如在强弱电解质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会画一张图即冰醋酸中加入水的导电性图,能熟练填写两张表即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从各个角度的对比表。这样对强弱电解质的认知更加深入,凡涉及强弱电解质的题目可以说大部分能够解决。

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的盐酸与醋酸的比较

相同pH值、相同体积的盐酸与醋酸的比较

4、精讲精练,巩固复习效果。

课堂精讲,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课后精练才能既有典型性、针对性,又有启发性、时代性。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归纳反思,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提高和巩固复习效果。也只有通过精讲精练,巩固复习,才能避免出现“刚复习过的知识,变换角度再出现时,学生失分严重”、“刚复习的内容,本次考试中出现,学生却不能复述、再现”等现象。

复习过程是一项具体、细致、系统的工作,而化学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较分散,基本原理、概念较多,知识间的联系又比较紧密,所以,在化学学科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网络,知识点要落到实处、知识主线要清晰、知识要系统;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摆脱题海战术的羁绊,突出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把日常训练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提高复习的效率和效益。

工程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篇9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静力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静力学基本公理 教学目的:

1、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其要求

2、能叙述力、刚体的概念及静力学基本公理

3、了解工程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桥梁、隧道、公路工程中的力学知识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静力学基本公理及刚体、平衡、力、力系、荷载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解;观察讨论法 教学手段:板书

作业:习题集1-1 1-2 1-3 教案实施效果追记:

课题引入(时间:5分钟)

1、你关注过公路、桥梁、隧道工程建设吗?你知道G107这个道路标号里面里的1代表着什么意思吗?你知道桥梁可以分为哪些种类吗?

2、你通常是从何种渠道获取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程建设信息的?(报刊、杂志、电视、教材、专业书籍等)

讲授新内容

一、工程力学课程(时间:45分钟)

1、工程力学的任务

研究工程构件及构件之间的作用力及承载能力,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

承载能力:指强度、刚度、稳定性。

2、学习要求:

1)听课:主要是听,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掌握解题思路。2)作业:要求按时、独立完成。

3)课时安排:静力学 20 学时

材料力学

学时。

要求读得懂、记得住、说得清、做得对、算得快、写得好。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几个基本概念:

1)刚体——指在外力作用下,其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的物体。

这种假设将物体抽象成一个理想模型,使问题的研究大大简化,且在主要方面是符合实际的。忽略了与平衡问题无关或关系较少的因素,使所讨论的问题简化。2)变形固体;弹性变形;塑性变形

3)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均匀连续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小变形假设 工程力学的基本任务:静力分析和计算承载能力。4)平衡——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5)强度——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 6)刚度——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7)稳定性——细长杆件保持其原有直线平衡状态的能力。8)杆件——长度方向尺寸远大于其他两向尺寸的构件。

9)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

第1节 静力学的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时间:20分钟)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

力的效应包括:外效应——物体的运动状态发化。

内效应——物体产生变形。2)力的三要素——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大小:用线段的长度表示,单位N、kN 力的方向:方位及箭头指向表示; 力的作用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一般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力:F、P、N、G

2、荷载的概念

荷载——主动作用于结构上的外力的统称。集中荷载;分布荷载;线荷载(梁的自重);面荷载(鱼、雪、风);体荷载等。

3、力系的概念

力系——同时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群力。

4、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轴向拉伸与压缩 剪切与挤压 扭转 弯曲

第2节 静力学基本公理 一、二力平衡条件(时间:5分钟)

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两个力,若使刚体处于平衡,其充分必要条件是:两力等值、反向、共线。

要点:

1、两力作用在同一刚体上;

2、两力能使刚体平衡。举例:物体在地面上受重力及地板支承力。

二、加减平衡力系公理(时间:10分钟)

在已知力系上再加上或从其中减去任意一个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来力系对物体作用效果。提问:坐车时用手推车,对车的前进有无作用?(点题)推论:力的可传性原理:

可以将作用在刚体上某点的力沿其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一点,并不改变此力对物体的作用。证明:

[注意]只适用于刚体,绳索不适用。

三、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时间: 5分钟)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也作用在该点上,其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为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四、作用和反作用定律:(时间:5分钟)

一物体对另一物体有一作用力时,另一物体对此物体必有一反作用力。这两个力等值、反向、共线。要点:

1、一切力都成对出现;

2、两者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3、要明确哪个是施力物。

举例:物体在地面上受重力作用,物体对地球有一反作用力。注意:与二力平衡的区别。

小结(时间:5分钟):

1、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

2、力、质点、刚体和平衡的概念;

市值的基本概念和举例说明 篇10

股票的面值和市值往往是不一致的。股票价格可以高于面值,也可以低于面值,但股票第一次发行的价格一般不低于面值。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预期股息的多少,银行利息率的高低,及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股票市场是一个波动的市场,股票市场价格亦是不断波动的。

股票的市场交易价格主要有:开市价,收市价,最高价,最低价。收市价是最重要的,是研究分析股市以及抑制股票市场行情图表采用的基本数据。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市值 capitalization,market capitalization。亦作:总市值。名。不可数。美国英语。英国英语为:capitalisation。缩写为:cap。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即公司现有股份数额乘以每股市场价值。如某公司发行股票1亿股,每股的市场价值为15元,公司的总市值为15亿元。市值是投资者选择投资品种的一个重要指标,市场上的股票根据市值规模分为大盘、中盘、小盘等。另为:estimated market cap;market cap。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11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说明所教概念的意义

要弄清概念的意义,首先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的含义区别开来。例如,“角”在数学中指的是平面的角,与日常生活中“角”的含义不同。其次要防止不适当地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例如教学“整数”不能只包括0和自然数。第三,教学概念的意义时要避免同一词语的反复。例如,不能说“求两个数加在一起是多少叫做加法”。第四,不能任意解释一个概念。例如,教学体积概念时,用粉笔盒说明装多少支粉笔就是体积的大小。

二、注意形成的概念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由于数学概念都是抽象的,一般要按照如下的认知顺序进行教学: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如教学数目3,先出数量是3的各种实物图(可让学生自己摆),然后出点子图,最后出数字“3”。

三、注意概念的具体化

概念的形成是把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化的过程,形成概念以后还要回到具体化,以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并加深理解概念的意义。例如,教学乘法的含义后,给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它表示的是几个几。教学分数的意义后,让学生举实例说明它的含义。

四、注意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于一些有联系的概念,到适当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纳入概念系统中去,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整数四则运算通过表可把知识系统化(表略)。

五、重视概念的应用和巩固

牢固地掌握一个概念,必须是能识别和应用它,理解概念的意义,而不是一字不差地背出概念的定义。为了使学生识别、理解和应用概念,可以出现如下的练习,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1.最小的自然数是0。( )

2.角的两边越长,角就越大。( )

3.阴影部分是1/4。( )

关于数字出版概念的基本问题 篇12

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新概念。“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是与“数字出版”内涵最接近的概念,其中“电子出版”出现最早、认可度较高。

(一)数字出版的产生

早期的数字化通信形式是摩尔斯电码,它的出现代表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利用计算机检索代码做文摘进行的可行性研究,这样的研究导致了“电子出版物的雏形”的出现。1961年,诞生了最早的数字出版物———《化学题录》,以磁带的形式出现。19世纪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软磁盘储存信息,我国第一部正式发行的电子出版物《国共两党关系通史》就是以软磁盘为载体的。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由此网络出版逐渐兴盛起来。

20世纪到来,数字出版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各种技术不断进步,Kindle引领了电子书的市场,微博微信丰富了手机出版,手机APP的迅速发展也给数字出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数字出版的概念

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并且该意见指出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这些形态几乎概括了我们日常所能见到的所有数字出版物,并且其中还包括了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该概念主要从数字出版物的形态方面进行总结定义,强调对数字出版物的划分。

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数字出版的定义与主流意见相对统一,与许多研究者对于数字出版的内涵界定是基本相符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徐丽芳认为“数字出版,就是指从编辑加工、制作生产到发行传播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储于光、磁、电等介质中,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使用和传递信息的出版”[1],该观点倾向于区别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在储存介质上的差异,认为二进制代码是数字出版的核心;谢新洲的观点也是如此,他认为“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2]。还有研究者更注重出版过程的数字化,张立认为“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的技术从事的出版活动……广义上说,只要使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3]这里不只强调了二进制的储存介质,还强调了数字化的出版流程,所以传统出版里也有数字化的出版过程,数字出版的涵盖面积就包括了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

根据数字出版的产生及不同侧重点的定义,可以发现数字出版的概念是不断变化演进的,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数字出版的定义也会发生不同。在二进制产生之前,数字信号[4]是通信形式数字化,呈现出来的电报可以看成是数字化的出版物;二进制代码发明后,借助计算机人们将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将其呈现在磁带、软磁盘等物质载体上供人们使用,此时将信息从计算机转向这些物质载体就是数字出版的过程,此后又出现了不同的载体例如光盘;互联网普及后,大量信息及出版物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递给受众,这时数字出版更强调的是二进制代码的技术;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出版的每一个流程几乎都会涉及数字化的操作,作者的稿件以二进制代码形式存在,印刷制版可以电脑直接输出,广义上来讲,这些存在二进制代码操作的出版物都是数字出版的方式。

综上所述,广义上讲现在的出版都是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是出版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新的形式,但是为了方便与传统出版相区别,感受技术给出版带来的方便,我们把一些新兴的出版形式定义为数字出版,其产品为数字出版物。比较常见的新兴的数字出版物的类型有电子书(这里是指电子书阅读器与电子书的结合体)、手机出版物(包括APP、手机游戏、微博、微信等)、按需出版、数字游戏、网络作品、有声读物等。

此外,随着新的出版现象的出现,数字出版的外延还会不断扩大。例如,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在最初只是通过语音及文字免费向读者提供内容,当积累了大量用户以后,该公众号将其内容集结出版,包含纸质的图书及配套的语音光盘,这种形式可以看做按需出版的一种,并且其出版物还有光盘也是数字出版物的一种;随后其在喜马拉雅上线,这是有声读物的一种形式;并且在百度视频等视频网络还可以看到“凯叔讲故事”的相关内容,数字出版已经向着全媒介发展,也可以说一种出版物的全媒介的发展可以看成一种数字出版。

二、数字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概念的辨析

(一)电子出版

电子出版的概念也是不断演变的。最初电子出版是指出版生产过程计算机化,但是出版物的产品形式还是纸质载体;后来演变为产品载体的电子化,此时电子出版物的载体是封装型(单机型)的,包括磁盘、光盘、IC卡。随后把计算机网络上的出版划入到电子出版,其电子出版物形式叫做网络型。《大英百科全书》对电子出版的界定就是“计算机网络或磁盘上的出版。指以计算机可读的形式产生文献,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载体如CD-ROM等发行”[5]。

(二)网络出版

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出台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界定网络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造或他人创造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共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目前对于网络出版还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网络出版本质和传统出版一样,只不过变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具有人机交互、及时更新、海量存储等特点,不同于网络信息传播;然而谢新洲则认为只要是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都可以叫网络出版,他把出版向传播学的领域扩展开来。

随着出版行业的发展,出版物形式多样化,网络上的信息在经过编辑加工处理以后也可以集结出版,网络出版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三)相关概念辨析

如前所述,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是三个经常被混用的术语,但随着技术更新,一些电子出版的形式被淘汰,例如磁盘、磁带的几乎很少再使用,封装型电子出版物逐渐减少,剩余的网络型电子出版使得电子出版趋同于网络出版;网络出版又是以二进制代码的方式编辑和储存的,这与广义的数字出版概念是相同的。所以在出版行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数字出版物呈现出的主流形态使三者的定义界限变得模糊,并走向趋同,他们之间的区别基本存在于出现时间的不同、出版物形式有所不同等方面,并不能从本质上将他们完全分离开,且数字出版在技术的支持下外延间不断扩大。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某些形式的消失也使其剩余部分趋同于数字出版。

三、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

行业整体的趋势是细分再走向融合,出版行业也是如此。数字出版需要新型的技术支持,而出版行业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出版社,即使拥有数字出版的想法和内容也无法追赶IT行业的技术,但是IT行业缺乏最基本的内容产品,这就促成了出版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而行业边界模糊化会导致数字出版范围变大。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常常用来制作电影、广告、游戏等,而现在他可以用在出版物的制作上,《看!恐龙》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 Reality,简称AR,基于虚拟现实的新技术),将立体动感的虚拟形象实时叠加到真实场景之上,简单说就是让图书变成3D的感觉,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显示出来,增加阅读效果。本书的研发团队是大连新锐天地传媒有限公司,主要做新媒体技术的软件开发和硬件提供,而出版本书的是海豚出版社,并且他们在图书出版之前还在京东上进行了众筹。一系列的行业合作才造就了一个数字出版物的诞生,可见数字出版未来的发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数字出版是出版产业在技术进步、读者需求变化和产业融合下形成的新兴次级产业,属于出版产业,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准则以及进入门槛比较低,其他行业的企业竞相发展数字出版,这对出版业造成一定冲击。又加之数字出版拥有综合应用许多不断变化的技术和众多媒体形式的特性,对于缺乏技术研发的出版社有很大难度。所以出版产业要吸收不同行业的不同经验,积极进行行业间的合作,迎接数字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数字出版是出版产业在技术进步、读者需求变化和产业融合下形成的新兴次级产业,属于出版产业,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准则以及进入门槛比较低,其他行业的企业竞相发展数字出版,这对出版业造成一定冲击。又加之数字出版拥有综合应用许多不断变化的技术和众多媒体形式的特性,对于缺乏技术研发的出版社有很大难度。所以出版产业要吸收不同行业的不同经验,积极进行行业间的合作,迎接数字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数字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二进制代码,出版数字化

参考文献

[1]徐丽芳.数字出版:概念与形态[J].出版发行研究,2005(6):5-12

[2]谢新洲.数字出版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13

上一篇:送学生的新年寄语下一篇:庆祝建党96周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