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议书的概念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项目建议书的概念(精选8篇)

项目建议书的概念 篇1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xx东部,处于国道及环路交叉口。地块形状为L型,占地面积40780平方米。

地块西面为通往xx双向六车道干道,东邻加工厂,北面为通往xx的双向4车道主干道环路,南邻交通局及xx中学。

目前,项目周边现状:东面为约10米高单层轻钢结构加工业厂房(局部塔楼高约20米);南面为6层学生宿舍楼;西面为二层汽车修配商店、加油站、新建住宅小区;北面沿路北为二到三层的村落式民居,居民楼沿街破墙开店。

规划用地上目前已建成单层轻钢厂房一座,动力配电房(三层钢筋混凝土工程框架结构)一座,地量衡站,简易彩钢房一座。

二、项目定位及功能板块

(一)项目优势

1、规划开通至xx城BRT,今后小区附近规划设立BRT站点,对小区沿街商铺的物业出售、投资及经营有较好预期,交通出行便利;

2、本地块距在建的综合体广场数百米,西北方向是建材名品商业街项目,为今后入住业主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二)项目劣势

1、本项目东接加工厂,南面有一条10米宽的木材类加工厂,对业主生活居住品质有一定影响;

2、本地块周边街区规划的拆迁安置用地较多,可能会对区域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3、整个区域为新区,购买群体对该区域的认知还需要时日;

4、该项目未做专业市调,无产品定位、项目建议书,不能全面反映现状,存在风险。

(三)项目定位及功能

1、主要客户群:富裕的刚需阶层、改善型客户、本地投资客。

2、拟建住宅小区,沿干道建议设计为住商楼(二层底商),形成封闭小区管理。

三、项目规划及建筑设计原则

1、基础设计条件:

该地块总用地面积共4.078ha。项目容积率暂按3.0。建筑密度暂按22%控制。

建筑限高无控制要求(一般<100米)。

建筑退红线要求参见规划局提供的《建设工程规划条件》

2、小区内绿地率建议参照规划局对住宅的绿地率要求。

3、出入口建议符合规划及规范的要求。

4、建议利用地下空间,平战结合设置地下停车位,车位比建议按1:0.8配置。

5、适当配置物业管理、经营用房。

四、项目规划建筑设计建议

1、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项目定位、产品配比、配套设施、项目分期、示范区建设范围等因素进行总平面的规划布局。

2、机动车路网结构与停车:

1)合理分布不同宽度的车行道、满足道路总长最小、直达性最好的要求。在满足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消防和成本的因素。

2)道路标高应考虑市政管线的排布需求,且应考虑排水及土方平衡因素。

3)有底层商业的建筑应利用退让红线等条件设置宽度不低于5米的人

行道。

4)消防车道组织原则:

a)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基础上,与小区各级道路共用。b)消防车道如需紧急穿越景观带,应事先结合景观进行隐型消防车道的设 计。

5)住宅停车:停车数量与停车方式依据国家、地方、项目规划批复要点进行设计;商业的停车和住宅组团的停车应有效分离以满足物业管理要求;并结合组团模式规划有一定数量的地面停车位供访客使用。6)住户驾车回家的路线应精心组织,并注意和景观系统的视觉渗透; 地下停车场 可结合设计利用天井、天窗采光等综合手段增加地下停车场的安全感和舒适度。

3、步行系统:

1)住宅小区或组团应统一考虑车行、人行主出入口,建议位于同一地点;若需分流,应在车行相应出口开设辅助人行出入口。

2)步行系统应结合住户回家(访客到访)线路与感受,结合外部空间景观精心设计,具备便捷性、趣味性和创新性,应考虑步行道、底层商铺和外部空间的有机结合。

3)人车分流。充分考虑车辆通行和停放对居住生活品质的干扰控制。4)有利于分期开发。道路连同景观带自然划分开发分期,市政配套自然分割。且后期施工过程对于前期已入住居民的干扰最小化。5)入口及道路组织专属化,分工明确,人流组织不干扰。

4、地形改造原则:

1)应尽可能保持及利用其原有地形。

2)在结合外部空间设计进行人工水系营造及道路、广场、建筑物基底平整等涉及有关土方方面和市政网布置时,可对原地形进行局部改造,但应注意尽量争取总挖方与总填方的平衡和市政管网布置便利经

济的原则。

5、市政设计原则:配合市政设计单位进行必要的总图规划调整及单体调整。

6、组团设计原则: 1)住宅组团应考虑封闭管理

(或其他物业形式,结合项目调整)。

2)各期组团避免结构形式过于统一,可结合分期要求在形式和色彩上适当变化; 组团中建筑尽端户型应结合外部空间中序列空间印象的要求进行特殊设计,并避免主要用房朝向不好。

3)应根据邻里交往的特点形成适于并鼓励邻里交往的空间;结合组团布局、建筑 尽端设计、局部底层架空、外部空间设计应形成不同尺度的邻里交往、聚会的室外或半室外空间;并应注意创造交往和聚会空间的可休息性与散步性。

7、外部空间及景观系统:

1)应系统性地构筑外部空间的空间序列印象;综合运用建筑组合、步行道路、庭院和广场、小区水景和绿化等要素进行设计;注重其均好性与趣味性,并应有重点景观区域的处理。

2)外部空间设计应从小区公共空间至组团间空间至组团公共空间至私家庭院空间形成多层次的景观体系,使每个客户都能享受到共有与私有的景观资源。

3)组团入口处设计应注意空间趣味性和可停留性,不同组团入口处在空间、建筑风格协调的同时应注意差异性和可识别性。

8、其他技术考虑:

1)对小区外来源的防噪与防污染。2)小区内防噪与防污染。

3)应系统考虑地下室排风系统在地面出气孔位置的布置,不应对主要

景观、主要人行流线及主要商业空间产生不良影响。4)物业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物管用房分级按合理的服务半径分布。

6)在各入口结合外部空间及环境景观设计设固定岗亭。7)可供住户使用的室外、半室外设施的构成和分布。

9、单体设计细则

1)产品类型的分配构成原则:以规划条件及项目产品市场定位为准。2)产品分区要求:按不同等级分区域设计,不同等级住宅产品中,档次较高的住宅应享有较好的景观、朝向资源,以保证景观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基地价值的最大化;

3)应避免住宅之间的互相遮挡和视线干扰。

4)各类住宅、各个主要房间的景观朝向要求: 所有住宅单元都应享有一定的景观 资源,各类住宅至少起居室、主卧室和一个次卧室面向较好景观;客厅、主卧室、三房以上的次卧室都必须向南或者面对主要景观空间。

5)厨房、洗手间的设计要求:所有厨房应采用直接采光及自然通风的方式,卫生 间宜设计为明卫。

6)各类住宅户型设计要求如下:高层一梯两户或一梯多户小户型。户型90平米,占住宅总建筑面积的40%,110-130平米的户型占 40%,余下做大户型或其他。

10、建筑风格和立面造型:

1)设计原则:利用规划布局、体量关系、虚实对比、材质变化塑造特色立面;并充分考虑目标客户对相应产品的喜好;可考虑首层与室外空间景观的交融;

2)立面造型:建筑风格;立面色彩和用材应注重近人处的肌理、细部处理;同时考虑与外部空间、景观的衔接,避免对景观造成影响。

3)立面用材:

上述原则可根据设计需要适当调整。

五、概念性方案设计阶段成果要求

设计图纸内容和深度应同时满足济宁市规划委员会对各设计阶段图纸的深度要求、本任务书对概念性方案的设计要求,该设计阶段需计算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建议书的概念 篇2

一、重视概念的认识及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抽象性, 但许多数学概念又直接来自具体的感性经验, 因此, 概念引入数学的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如果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视概念的认识及形成过程, 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

以代数式的概念教学为例, 实践表明, 有很多学生学过后只能记住代数式的形式特征, 不能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进行如下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某一类矩形, 长是宽的2倍.填写下表

活动二:用火柴搭正方形, 填写下表: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 让学生体会“同类意义”的数表示的各种关系.最后教师给出“代数式”的准确定义.

二、概念教学要让学生积累一种活动经验

“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标指出, 是基于“动态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的活动.因此, 数学教学不仅是重结果的教学更是重过程的教学, 教学课堂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经历过程”, 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例, 可作如下尝试:

有了这次经验后, 学生不仅接受了反比例函数图像这一新事物,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研究函数的方法.

三、重视概念变式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本质认识

传统的变式教学主要用于概念的掌握, 其解释是:“在教学中使学生确切掌握概念的分式之一, 即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征, 哪些是事物的非本质特征, 从而对一事物形成科学概念.”概念性变式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

1. 通过非标准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每个概念都有一个明晰的边界.掌握概念意味着能够通过内涵去确定一个具体的对象是否在这个边界内.因此, 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将其包含的对象作为变式, 通过类化不同变式的共同属性而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图:

在这两种概念变式中, 标准图形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准确理解把握, 但也容易限制学生思维, 从而去缩小概念的外延.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充分利用非标准变式突出其本质属性.

2. 通过非概念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对立而统一的, 因此, 概念教学除了在内涵上下工夫外, 还应该使学生对概念所包含的对象有一个清晰的边界.这里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利用“非概念变式”, 几何中的概念图形可通过非概念图形与概念图形比较, 可以十分直观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图:

此外, 还可以通过“反例变式”, 如:

(1) “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吗”?

(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

运用“非概念变式”教学,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预防或者澄清学生在概念理解对可能出现的混淆, 从而确切地把握概念变式的本质属性.

总之, 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多启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通过对概念的变式, 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根本内涵, 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 进而发展他们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0.

[2] .范良火.浙教版七、八年级数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 12.

对工程项目管理概念的延伸思考 篇3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中,以达到人们的需要和期望,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是以单体项目为对象,以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成本等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组织管理。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分解和结合统一的过程。项目管理的突出特点是项目本身作为一个组织单元,围绕项目需求来组织资源,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用最少的人干最多的事”。因为项目管理一般是采用矩阵型的组织结构,可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并能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适时调整组织的配置,以保障工作和组织的高效、经济运行。

目前,项目管理不再是强调改进单一项目为中心的具体管理过程,而是把项目管理提升为一种以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资源总体规划指导下的项目组合管理的理念。要加快我国项目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必须坚持目标管理方法,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要拓宽项目管理思路,潜心研究项目范围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整体绩效以及项目的信息和沟通管理等内容,总之,谁的项目管理体制最适应市场,谁就是市场的青睐者,但要寻找持续完善项目管理途径,还任重道远。

二.要把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层,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龙头”

近几年来,我公司每年承建的大小工程项目几十个。在工程项目规模、含金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原本微利的项目的效益却获得较高,有的本应盈利的反而亏损,看来关键取决于项目管理,取决于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层的素质。因此,要把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层,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龙头”来抓。

1、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量德而用。《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经营管理者的三大素质条件和一条原则,就是我们选聘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员的主要依据。

2、实行项目经理职业化管理。项目经理应从受过正规培训、具有项目经理资格证书的人员中选拔。要制定项目经理任用制度,健全项目经理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利、险,遏制不良现象。同时要加强项目经理后备人选的培养和作风建设,让他们有机会在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助理或见习项目经理岗位上锻炼,并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业务素质。

3、坚持精干高效,结构合理、“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原则,做到对项目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弹性化,对项目部管理层人员要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阶段的要求,在各项目之间合理组合和有效流动,实行派遣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根据项目大小和管理人员性格、特长、管理技能等因素合理组合。防止项目经理自由组合,形成独立“王国”,保证项目部管理层整体合力的有效发挥。

三、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在各项目之间,对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进行周密计划,有效流动,合理调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项目经理部要按照动态平衡、统筹优化的原则,建立劳动力整体优化、实现劳动力供给与项目需求最佳组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对劳动力的分配和流向做出总体安排,保证劳动力与项目需求的总体平衡,并定期跟踪检查,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调整,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四.把深化责任成本管理,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

多年来,不少施工企业一直未能摆脱效益低、积累少、资金紧张的困扰,症结何在?我认为主要是存在粗放经营、重干轻管、先干后算、干而不算等问题。因此,应当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成本意识。一是要树立“企业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中心,项目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二是要树立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和挖潜增效的观念;三是要树立责任、成本、效益意识,营造企业整体重视,项目部全员参与,施工生产全过程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管理体系。体系应包括责任、策划、控制、核算和分析评价五方面内容。一要明确成本費用发生的项目部门、分队(班组)和岗位应负的成本效益责任,使成本与经济活动紧密挂钩;二要分时段对成本发生进行预测、决策、计划、预算等方面的策划,制定成本费用管理标准;三要综合运用强制或弹性纠偏手段,围绕增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偏离管理标准的问题;四要认真加工和处理成本会计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五要按期进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责任的分析评价,严格业绩考核和奖惩兑现。

3、堵住“四个漏洞”,实行“六项制度”。即:堵住工程分包、材料采供、设备购管和非生产性开支等效益流失渠道。实行工程二次预算分割制、材料采供质价对比招标制、购置设备开支计划审批制、管理费用开支定额制、主办会计委派制和项目经理对资金回收清欠终身负责制,杜绝项目资金沉淀和挪用。

五、加强激励约束机制

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保证施工企业要想保证项目生产经营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必须发挥好企业管理层调控和服务的两大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调控机制。为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实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制度。要在管理办法可行、组织制度健全、任务责任明确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在建、竣工、分包项目的审计,对规模大、工期长的项目实行年度和终结审计,以及项目经理调离和项目部解体审计,重点是做好经营责任与效果、经营活动合法性和财经纪律等重大问题的审计工作。

2、全面推行项目考核制度。要根据项目经营承包合同书,做好项目年度和终结考核工作。对实现经营目标和超额盈利的,要严考核、硬兑现,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对出现项目亏损、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经营越权行为等责任问题的,要给予相应的经济、行政或法律的处罚。真正形成企业与项目之间的经济责任监督与执行关系,以保证项目高质量、高效益地运行。

项目管理概念 篇4

2、工程项目的特征:建设目标明确性,建设项目的整体性,建设过程程序性,建设项目的一次性,建设项目的约束性

3、三大基本目标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4、工程项目管理的任务:三管理、三控制、一协调: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组织和协调。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安全管理

5、工程项目管理的类型:

1、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含业主方、咨询单位、监理单位)

2、设计单位的项目管理;

3、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

4、供货单位的项目管理;

5、建设项目总承包方的项目管理。(一般含设计)

6、可行性研究的特点:

1、先行性

2、不确定性(客观性)

3、预测性

4、决策性

7、开标:开标由招标人主持,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由投票人或投票人代表或公正机构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招标人当众宣读有效标函的投标单位名称、投标报价、工期、质量、主材用量、修改或撤回通知、投标保证金、优惠条件,及其他必要内容。投标文件有下列情况之一将视为无效:投标文件未按规定标志、密封;未经法定代表人签署或未加盖投标单位公章或未加盖法定代表人印鉴;未按规定的格式填写,内容不全或字迹模糊辨认不清;投标截止时间以后送达的投标文件。

8、评标: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评标程序:“两段三审”两段:初审;终审。三审:符合性评审;技术性评审;商务性评审。

9、评标指标的设置:a)标价;b)施工方案; c)质量;d)工期;e)信誉和业绩。

10、评标方法:a)评议法 b)综合评分法 c)合理低标价法

11、中标:中标人的投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12、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当事人双方在合同订立时无法估计其何时发生、发生后的程度及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影响度、同时也无法有效抗拒其影响的外界强制力(包括来自自然界的和社会的)。

13、工程分包:是指工程建设项目的承包人根据建设工程合同的规定或发包人的同意,将其承包范围内的非主要部分及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内容另行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人承包的行为。工程转包:是指工程建设项目的承包人未获得发包人同意,以赢利为目的,将与其承包内容相一致的工程内容转让给其他承包人并不对根据建设工程合同所承包的工程负技术、管理和经济责任的行为。

14、建设工程合同担保:国内担保法规定了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五种担保形式。但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担保为定金,但多数情况下,定金的没收和双倍返还仅仅只作为一种惩罚与补偿手段。合同法中虽然规定了建设工程项目的留置形式,但执行过程中难度很大。抵押、质押需要相当数量的不动产和动产,对于国内经济负担普遍较重的建筑施工企业和处于买方优势地位的业主对存在较大的障碍。目前,国内最值得推行的建设工程合同担保是银行保证。

15、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而致使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特点:此种责任发生在合同订立阶段。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缔约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只有在合同尚未成立,或者虽然成立,但因为不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而被确认为无效时,缔约人才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16、暂定金:也称备用金,是指包括在合同中并在工程量清单中以该名称标明,供工程任务任何部分的施工,或提供货物、材料、设备、服务不可预料事件之费用的一项金额。它由工程师控制

17、保留金:是每次中期付款时从承包商应得款项中按投标书附件规定比例扣除的金额。一般情况下,从每月的工程结算款中扣除7%-10%。一直扣到合同价的5%为止。当工程移交时,支付50%给承包商,当缺陷责任期满时,支付另一半给承包商。

18、工程预付款:包括动员预付款和材料预付款

19、合同工期、施工期、缺陷责任期、合同有效期

合同工期:合同内注明的工期+延误的工期

施工期:从开工令起到工程移交证书上注明的竣工日为止。

缺陷责任期:竣工日到颁发解除缺陷责任书为止的日历天数

合同有效期:从签订合同起到结清单生效为止。

20、索赔的概念:它是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是属于应由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且实际发生了损失,向对方提出给予补偿或赔偿的权利要求。

21、目标决定组织,组织是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22、工程项目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的需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

23、质量控制是指在明确的质量目标条件下通过行动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检查和监督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24、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1)事前控制:事前控制强调质量目标的计划预控,并按质量计划进行质量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状态的控制。事前控制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质量目标的计划预控,二是按质量计划进行质量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状态的控制。2)事中控制“事中控制是指对质量活动的行为进行约束、对质量进行监控,实际上属于一种实时控制。事中控制是对质量活动主体、质量活动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和他人监督两方面的控制。其关键是增强质量意识,发挥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控制。3)事后控制:事后控制一般是指在输出阶段的质量控制。事后控制也称为合格控制,包括对质量活动结果的评价认定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

25、三全控制原理来自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是指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应该做到全面质量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全员参与质量控制。

26、赢得值原理(挣值法)挣值法实际上是一种分析目标实施与目标期望之间差异的方法。故而又常被称为偏差分析法。挣值法需要使用三项成本数据:BCWS——计划完成工作预算成本;BCWP——实际完成工作预算成本(即挣值);ACWP——实际完成工作实际成本。可以计算两项偏差:费用偏差(CV): CV= BCWP-ACWP进度偏差(SV): SV= BCWP-BCWS27、项目总进度目标:建设工程项目的总进度目标指的是整个项目的进度目标,它是在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定义时确定的。

28、进度计划的调整方法:工期优化或成本—工期优化。

29、项目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项目物资材料管理、项目机械设备管理、项目劳务管理、项目技术管理和项目资金管理等。30、31、材料取样、试验方法——书面检验、外观检验、理化检验和无损检验材料质量检验程度:免检、抽检和全检验三种。

32、机械设备的选用,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等三方面予以控制。

33、项目安全控制的概念:项目安全控制,是指项目经理对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的一系列活动,从而保证施工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结构安全、财产安全和适宜的施工环境。

34、项目安全控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35、项目经理部应根据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

36、安全保证计划的作用是:规划安全生产目标,确定过程控制要求,制定安全技术措施,配置必要资源,确保安全保证目标实现。

37、项目安全保证计划应在项目开工前编制,经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38、39、对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专业性强的项目,除制定项目安全技术总体安全保证计对危险性大的专业性强的施工作业和特殊工种的作业,应制定单项安全技术方案和划外,还必须制定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施工措施。措施,并应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作业资格和身体状况进行合格审查。操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必须与安全作业要求相适应。

40、实施安全保证计划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指企业对项目经理部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各类人员所规定的在他们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安全生产应负责任的制度。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把安全责任目标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经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

41、项目经理部安全检查应采取随机抽样、现场观察、实地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记录检测结果。对现场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和操作人员的违章作业行为应进行纠正安全检查人员应对检查结果进行析,找出安全隐患部位,确定危险程度。项目经理部应编写安全检查报告。

42、安全员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应进行跟踪检查,保存验证纪录。

43、安全事故处理必须坚持“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没有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

44、“三宝四口”防护检查:a、安全帽;b、安全网;c、安全绳;d、楼梯口、电梯口防护;e、预留洞口、坑井防护;f、通道口; g、阳台、楼边、屋面等临边。

45、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意义:从宏观上看,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是国家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检验项目决策、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管理水平、总结工程项目建设经验的重要环节。从投资者角度看,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是投资者全面检验项目目标实现程度、投资效果,并就工程投资、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审查和认可的关键环节。从承包商角度看,工程项目通过竣工验收之后,就标志着承包商已全面履行了合同义务。

46、单位(子单位)工程竣工质量验收是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前的最后一次验收,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验收,在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与评定的基础上,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查,根据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

47、一般工程项目可用十个指标对其进行综合评价:1.工期(工期提前率)2.质量 3.利润水平4.施工均衡度 5.机械效率6.劳动生产率 7.实物消耗节约率8.能源消耗 9.管理现代化水平10.伤亡强度

48、矩阵制项目组织特征:1)项目组织机构与职能部门的结合部同职能部门数相同。多个项目与职能部门的结合部呈矩阵状。(2)把职能原则和对象原则结合起来,既发挥职能部可的纵向优势,又发挥项目组织的横向优势。(3)专业职能部门是永久性的,项目组织是临时性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参与项目组织的人员有组织调配、业务指导和管理考察。项目经理将参与项目组织的职能人员在横向上有效地组织在一起,为实现项目目标协同工作。(4)矩阵中的每个成员或部门,接受原部门负责人和项目经理的双重领导。但部门的控制力大于

项目的控制力。部门负责人有权根据不同项目的需要和忙闲程度,在项目之间调配本部门人员。一个专业人员可能同时为几个项目服务,特殊人才可充分发挥作用,免得人才在一个项目中闲置又在另一个项目中短缺,大大提高人才利用率。(5)项目经理对“借”到本项目经理部来的成员,有权控制和使用。当感到人力不足或某些成员不得力时,他可以向职能部门求援或要求调换,辞退回原部门。(6)项目经理部的工作有多个职能部门支持,项目经理没有人员包袱。但要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有良好的信息沟通及良好的协调配合,对整个企业组织和项目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组织渠道畅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适用范围:1)适用于周时承担多个需要进行顼目管理工程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各项目对专 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都有需求,加在一起数量较大。采用矩阵制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有限 的人才对多个项目进行管理,特别有利于发挥稀有人才的作用。(2)适用于大型、复杂的施工项目。因大型复杂的施工项目要求多部门、多技术、多工种配合实施,在不同阶段,对不同人员,有不同数量和搭配各异的需求。显然,部门控制式机构难以满足这种项目要求;混合工作队式组织又因人员固定而难以调配。人员使用固化,不能满足多个项目管理的人才需求。

优点:1)它兼有部门控制式和工作队式两种组织的优点,即解决了传统模式中企业组织和项目组织相互矛盾的状况,把职能原则与对象原则溶为一体,求得了企业长期例行性管理和项目一次性管理的一致性。(2)能以尽可能少的人力,实现多个项目管理的高效率。理由是通过职能部门的协调,一些项目上的闲置人才可以及时转移到需要这些人才的项目上去,防止人才短缺,项目组织因此具有弹性和应变力。(3)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可以便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在实践中拓宽知识面;发挥了纵向的专业优势,可以使人才成长有深厚的专业训练基础。

高级项目经理概念介绍 篇5

1、构造运营文档的基本内容:操作指南、标准的操作流程;用户支持和技术支持的流程;知识库;技术支持人员的培训。

2、在制定项目中间里程碑时,可以借鉴方针有:由项目类型决定;考虑外部事件和风险;避免长时间没有里程碑;将里程碑与交付成果结合起来;仅使用适合项目情况的MSF 推荐的里程碑

3、关于“项目对团队成员能力的需求”有:在某个项目给定范围内,能够保证工作有效进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绩效等级

4、使用测试的目的是确保解决方案在它所需要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其重点是从用户和运营人员的角度对解决方案进行测试。使用测试的类型包括:配置测试;兼容性测试;压力测试;性能测试;文档和帮助文件测试;可用性测试

5、MSF的发布管理角色是负责客户最后签字认可过程。

6、覆盖测试是开发阶段最常见的测试。它有以下类型:单元测试;功能测试;签入测试;构造验证测试;回归测试

7、使用内部发布的好处:将复杂项目分解为多个可管理的任务;易于实现对计划的变更;提高了解决方案的整体质量;提供了一个相对容易实现的短期目标

8、团队模型的环形结构中的六个角色是什么?程序管理;开发;测试;发布管理;用户体验;产品管理

9、MSF 开发阶段团队主要工作包括:编写代码;开发基础架构;创建培训课程和文档;开发市场和销售渠道

10、完成收尾活动将产生哪些类型的文档?主要交付成果的最终版本:远景/范围文档、功能规格说明书 ; 客户/用户满意度调查;后续步骤的总结

11、常用传递标识流的方法有:传递用户信息,重新认证;传递认证凭证;单一认证解决方

案;运行在同一上下文中

12、建立变更控制的重点是什么?应用于所有的变更;促进变更的合并;基于 MSF 创建“动态更新文档”的核心概念 ;尽可能早地确定文档的基准版本,尽可能晚地确定其最终版本,使团队保持灵活性

13、SOA的特性为:明确地定义系统边界;每一个Service是自治的 ;Services与它们的消费者之间共享的是Schema和Contract ;以适用为目的的设计

14、以下哪些是功能规格说明书的组成元素?远景/范围总结;背景信息;设计目标;使用场

景;功能和服务的描述;组件规格说明(产品和配置);依赖关系;附件

15、下面,有关Object Spaces叙述正确的是:将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取逻辑隔离起来/用业务

对象方式操作数据

16、User Interface Process Components的作用是什么?隔离了UI与业务逻辑层/对流程

中的UI进行了管理/提供了状态保存和传递的机制

17、关于功能规格说明书的说法,正确的是:功能规格说明书描述了要构造的解决方案的功

能,包含设计成果/创建功能规格说明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迭代过程 /如果没有功能规格说明书,团队将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构建解决方案,用户的期望也会难以确定/如果没有功能规格说明书,团队很难对项目的预算和进度表做出估计

18、关于“解决方案验证”说法正确的是:解决方案验证可以降低风险,避免在大规模投资

后才发现解决方案的基础构架部分并不能在生产中很好地运行 / MSF解决方案验证并不完全等同于原型,或单纯的技术验证。/确认解决方案的基础构架在实验测试环境下是可行的。

19、对于开发和测试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开发和测试环境必须能反映生产环境/生产

环境同开发和测试环境必须分离/应按照开发和测试计划中设置的标准配置来建立环境 /为了实现对项目的控制,需要注意同步开发和测试环境之间的状态

20、MSF 稳定阶段的交付成果包括:试运行评审/可发布版本(源代码和可执行文件、脚本和

安装文档、最终用户帮助和培训材料、运营文档和发布说明)/测试和缺陷报告 / 项目文档

21、MSF如何帮助IT克服在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保持交流与沟通 /有效地组织团队 /理

解业务的方向

22、以下哪些是扩展团队规模的因素? 项目的复杂程度 /项目大小/风险阀值/技术难度

23、下面哪些是核心组件的示例:域控制器/邮件路由器/远程访问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24、八条MSF基本原则中的哪几条与团队模型有关?拥有共同的远景/关注业务价值 /灵活敏

捷,主动应变 /向团队成员授权/鼓励开放式沟通/职责清晰,责任共享

25、微软运营框架将配置管理定义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关于“配置管理”说法正确的是:

实现再现或回退到前一版本的配置/需要团队在数据库或其他工具中记录各种配置 /对解决方案各个版本的历史记录进行追溯和控制的正规过程

26、请从下面选出IT项目在交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目标和职能分离 /业务和

技术分离/缺乏共同的语言/沟通不利

27、在项目中设立里程碑有哪些好处?帮助同步工作成果/使项目团队外的人员也能看到项目

进展情况和质量情况/可在项目进行中纠正偏差/着重于评审项目目标和交付成果 /增加阶段性的审批环节,只有在审核通过后,才进入下一个阶段

28、MSF的基本要素——两个模型和三个准则分别是什么?团队模型和过程模型,项目管理

准则、风险管理准则和就绪管理准则

29、使用平衡三要素管理项目范围时,需要考虑的三要素包括:资源/进度/功

30、构造用户体验交付成果是:用户参考资料(用户手册和帮助文件)/用户界面中的图形元

素/最终用户培训/可用性测试场景

31、程序管理角色的目标是什么?按项目约束交付解决方案

32、功能团队必须要包括所有角色吗?不是

33、发布管理角色需要参与驱动的计划包括:安全性计划/部署计划/采购和设施计划/试运行

计划

34、好的项目远景能达到什么作用?引导团队朝共同的方向前进/简化决策的制定过程,确保

决策的一致性/激励团队/强化解决方案目标/保持对解决方案质量的重视

35、测试的目标包括以下哪些内容:找出所有团队必须解决的缺陷/按照功能规格说明书验证

解决方案中的组件/找出设计中的错误/找出由意外的用户行为而产生的错误/测试解决方案中的所有组成部分

36、对于MSF 过程模型的阶段和里程碑说法正确的是?在计划阶段,团队和客户共同定 义

构建和部署的内容以及构建的方式和时机/在开发阶段,团队构建并测试解决方案,具体包括代码、基础构架和文档等交付成果。/在稳定阶段,对功能齐全的解决方案进行最后的测试,使其成为稳定的解决方案,为其后的发布做准备。/在部署阶段,将稳定、完善的解决方案完全部署为真正的产品。

37、MSF部署阶段交付成果包括:运营及支持信息系统/所有版本的文档、装载设置、配置、脚本和代码 / 项目收尾报告

38、六种MSF角色中,哪种角色不能与其他角色合并?开发

39、支持象限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整合过程、工具和人员,以便标识、排列(区分优先级)、指派、诊断、跟踪和解决突发事件、问题、错误、请求和质/与客户进行清晰的和精确的交流/平衡“知识可扩展”的自助帮助和人工帮助/达到内部和外部服务台的无缝连接。

40、下面,哪些是Process Service的要求:可以方便的修改和定义/对于业务人员来说易于

掌握 //方便的工具来开发和调试//健壮的异常处理(交易补偿)//大的Process可以包含对于一系列小的Process的调用

41、UIP Components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将控制流程和窗口、页面等界面元素分开

//流程的每一步都需要保存状态。如何能抽象出一个统一的状态模型,可以使状态在留转过程中被保存和传递//最好能够用一套处理机制,能够满足WinForm程序和Web应用的需要 //用户的在一个操作流程中可能会嵌套子流程,或者会转到别的流程 //记录流程的流转的日志 //流程的维护

42、以下,哪些是针对系统安全性的威胁:标识欺骗/篡改数据 /可否认性/拒绝服务

43、主-从级联复制的优势是什么?将源从大量复制负载中解放出来/添加多个目标不影响

源G:CET能够相对独立

44、下面哪些应用可以被称为Smart:A:能够利用本地资源A:智能安装和更

新A:ConnectedA:对各种客户端设备支持性

45、异常可以分为:/业务异常 /技术异常

46、下面哪个是对企业体系结构4个视角的正确说法:业务、应用、技术、信息

47、异常可以分为:/业务异常 /技术异常

48、有哪些类型的Smart Client应用:/标准的WinForm程序/Microsoft Office /Internet

Explore49、异步消息通讯机制的优点是:/扩展性和可用性/更容易定义SLA50、下面,哪些是Process Service的要求:/可以方便的修改和定义 /对于业务人员来说易

于掌握/方便的工具来开发和调试/健壮的异常处理(交易补偿)/大的Process可以包含对于一系列小的Process的调用

51、MSF 构思阶段的目标是什么?/创建一个关于项目的目标、限定条件和解决方案的概要视

52、开发角色需要按照什么构建解决方案?功能规格说明书

53、在MSF构思阶段,核心团队组织主要的任务是://决定项目所需的技能//确定团队成员,明确成员对应的角色 //向潜在的团队成员解释 MSF 团队角色理念 //评估团队就绪情况

54、哪个角色可以批准解决方案的发布?测试角色

55、界面层的异常处理的处理方法有://重试//将问题提交给用户//停止界面流程

56、常见的Caching技术有://ASP.NET Cache //数据库缓存 //通过静态变量缓

存//Memory-Mapped Files57、授权包括://用户的权限//代码的执行权限

58、在构思阶段,各种角色的职责是://根据质量目标提供反馈 //提出为了保证质量而需要

采取的行动

59、移动数据拷贝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数据的有效性不再符合要求//网络或应用程序

平台是不可靠的 //其他应用程序要求使用不同结构的数据//网络带宽不能满足实时数据访问的性能要求//允许一定的延迟//对数据的更改一般不会存在冲突//其他应用程序只要求读访问,或者不要求保留对目标的更新

60、使用SQL Server实现主-从事务增量复制注意事项是什么?//使用SQL Server用户账户

连接到分发服务器//将所有的计算机置于一个Microsoft Windows域,或者在所有计算机上设置一个具有相同密码的公共用户。然后在分发服务器和订阅服务器之间使用Windows信任连接

61、为什么使用Web Service?//建立在广泛的互操作基础上//支持自治的应用模型//灵活的发现服务//灵活的绑定服务

62、在MSF构思阶段,团队的工作重点是什么?//确定业务问题和机会 //确定所需的团队技

能 //收集初始需求 //创建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目标、假设和限定条件 //建立配置与变更管理

63、关于MSF计划正确的说法是://MSF 计划阶段的目标是创建解决方案的体系结构和设计

方案、项目计划和进度表 //通过高效的计划能够及早发现缺陷,控制成本,提高项目质量//计划是一个逐步完善和迭代过程//在计划阶段不计划过多的内容,只要收集到足够推动项目进展的信息就可以了

64、负责用户界面设计是什么角色的职责?//用户体验角色

65、采购和设施进度表的主要责任人是://发布管理角色 //程序管理角色

66、关于缺陷收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缺陷收敛是解决缺陷的速度超过发现缺陷的速度的时间点 //出现缺陷收敛就预示那些积压的缺陷将会很快得到解决 //缺陷收敛可以作为稳定过程的指示标志

67、一个每日构造包括以下步骤://开发——完成内部发布里程碑对应进度表中所规定的功

能//测试——按照测试计划进行测试 //验证——按照质量标准进行评估

68、概念设计的目标是://从用户的角度正确理解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 //从管理者角度正确

解释业务需求和应用需求 //从组织、结构和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描述解决方案 //从开发需求的角度,描述解决方案中的组建、服务和技术的过程

69、维持可追溯性的重要性是什么://将功能和业务需求联系起来 //与变更控制紧密集成 //

有助于符合客户要求的正规的质量管理标准

70、项目成本会涉及到以下哪些方面://解决方案的硬件配置(PC、服务器和控制器)//

解决方案所需的额外带宽//解决方案所需的软件//开发环境的软硬件配置(包括所有开发工具)//各承包商(用于项目的开发、测试、培训、沟通、计划、管理、部署、运营支持)//培训的课程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沟通体系的建立

71、一个成功的解决方案不仅需要开发代码,同样还需要开发基础架构。基础架构的开发中

应包括的任务有://开发解决方案配置//构造部署脚本和过程//自动部署工具和部署检查清单 //制定疑难解答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方针 //备份、恢复以及回退过程

72、进行预发布测试可以与试运行前的下列活动同时进行://完成试运行站点的检查清单和

步骤//完成试运行的过程、脚本和装载设置 //完成试运行培训材料 //解决试运行的技术支持问题

73、团队模型的重要概念有哪些?//角色平等的团队 //客户中心理念//产品理念//零

缺陷理念//主动学习意识

74、试运行的部署需要仔细地预演,从而将试运行发生混乱的可能性降至最小。在开始试运

行之前应://团队和试运行的参与者明确试运行的成功标准//反馈流程准备就绪//已通知试运行用户 //使用检查清单确认试运行的技术支持流程和其他方面准备就绪

75、开发人员创建构造版本的内容包括://代码组件//目录结构//基础架构//文

档//自动部署脚本

76、MSF 构思阶段交付的重要成果有://远景/范围文档//项目结构文档//初始风险评估

文档

77、关于“建立变更控制”说法正确的是://应用于所有的变更 //促进变更的合并//基于

MSF 创建“动态更新文档”的核心概念//尽可能早地确定文档的基准版本,尽可能晚地确定其最终版本,使团队保持灵活性

78、在MSF 开发阶段交付成果包括://解决方案代码//构造版本//培训材料//文档

(部署过程、运营过程、技术支持和疑难解答)//营销材料//更新的主项目计划、进度表和风险文档

世界文学概念、比较文学以及建议 篇6

[捷] 马立安·高利克

龙大将军翻译

在本文中,我选择了一些关于“世界文学”概念的定义和讨论,来做一番简要的批评考察,同时涉及这个源自歌德思想的概念在当今文学研究中的演化发展。众所周知,这一概念在比较文学学界极其通用,以至于时常与“比较文学”概念相重叠。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先从狄奥尼兹·杜瑞辛在其著作《文学比较理论》中采用的“世界文学”概念着手。(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实践上,该书都富于隐蓄待发的思想。)在探讨“世界文学”时,杜瑞辛坚持运用“三名法”,即该概念由一组包含三个不同视角的观念构成。他是从1959年弗兰克·沃尔曼在《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的文章里所主张的观点中受到启发,而提出以下定义的:“1)世界文学:全世界的文学以及作为各国文学史总和的世界文学史;2)作为各国文学最优秀作品集的世界文学,因而是对于既有文学作品的一种综合概观;亦称为„文学经典‟;3)作为各国文学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相似或相互联系的产物的世界文学。”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将如我所示,杜瑞辛对世界文学的理解是颇有争议的。根据雨果·迪塞林克和曼弗雷·S·费舍的《国际比较文学史及理论目录》(1985年),在1884年至1982年间,就有187篇以不同语言发表的理论文章涉及了“世界文学”概念。最近15年来发表了更多关于“世界文学”观念的研究著述,其中包括继有关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性主义对经典的辩论之后的想法和新观点。

我将在霍斯特·斯坦梅兹的文章《世界文学:文学史纲要概论》(1985年)上继续这一批评考察。斯坦梅兹提出这个论题的原因,是认为它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还不够系统化;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容许多种不同的解释并存,因而不能把世界文学看作是全世界所有文学的总和或者是一流作品组成的经典。斯坦梅兹不同意佐兰·康斯坦丁诺韦克把“世界文学”看作一个类型学概念、并自文学产生以来即如此的观点(参见 Konstantinovic,尤其是1983、1984年)。另一方面,斯坦梅兹赞同康氏将“世界文学”理解成文学之间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结果,正如杜瑞辛后来于1989年出版的《文学间际过程理论》中所详细阐述的那样。康氏此前在斯洛伐克语版本的基础上读到了杜瑞辛的作品。在斯坦梅兹———康斯坦丁诺韦克这场争论之后,尼克拉·乔治埃进而将“世界文学”概念置于后工业化和后现代语境之中,认为在此种语境下,这个概念已经过时,完全行不通了。

在此之前,杰哈德·S·凯塞的《比较文学导论:研究状况、批评及任务》(1980年)也包含了类似的论点,即文学之间的接触联系是由“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技术经济状况间的接触联系”来预告的。(15—16)因此,“文学间际过程理论”这一观念又使我们想到了在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到的:“单个国家的精神产品将成为共同财产。一国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将很快变得不可能,在各民族各地区文学之上将诞生世界文学。”(446)在我看来,斯坦梅兹对于“世界文学”的看法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含义。因而在这里,“世界文学”的概念和认识可被理解为是由历史时期和地理P文化位置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始于19世纪的西欧,目前则已囊括全球。(我想在此指出,杜瑞辛原稿没有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言论:后者是从1972年开始由当局委任的共产党编辑加入其德文版本的。)以我之见,斯坦梅兹并没有完全理解杜瑞辛关于“世界文学”的观点。例如,1988年斯坦梅兹将杜瑞辛的“文学间际过程理论”与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理解相比较,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一致和协调:“对于„世界文学‟概念,我们并不认为它仅仅是共时和历时观点下对各国文学的一种考察,也不认为它指的是各文学中最高成就的集合;而是指所有文学创作按照其历史———类型关系汇编而成的总体。”我觉得,斯坦梅兹是以杜瑞辛的观点为基础,形成了他自己的概念,并将其与马克思、恩格斯“文学作品的定位与技术和资本主义进程的特定时间框架相关联”的观念结合起来。

在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世界文学”概念含义的演变,1986年的《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年鉴》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此书收录的一组讨论涉及到世纪交替之际恩斯特·埃尔斯特(Ernst Elster,1860—1940)的论文《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1901年),其后是克劳斯·克吕韦尔的《八十年的差异:国别文学的消亡和世界文学》。克吕韦尔认为,如果说,埃尔斯特所理解的世界文学概念在20世纪初还不成问题的话,那么到20世纪末,它就确实值得怀疑了。在我看来,克吕韦尔有所保留地接受了斯坦梅兹关于世界文学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和位置的结果的观念,而没有参考康斯坦丁诺韦克1983、1984年的著述(后来康斯坦丁诺韦克批评了克吕韦尔所作的“比较文学将随国别文学消亡而后消亡”的断言)。(Konstantinovic,1988,140—42)在德语界的比较文学学者当中,汉德里克·毕如斯曾就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及其现今的适用性发表了一些研究著述。例如,他的《歌德关于“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概念》(2000 年,参见网址 < http:PPclcwebjournal.lib.purdue.eduPclcweb00-4Pbirus00.html>)、《歌德的“东方主义”》(1995年)以及《歌德的“世界文学”思想:一个历史性回顾》(1995年)显示出其思考的深入和完善。尤其是,2000年发表的这篇论文明确指出了歌德概念的重要特征。毕如斯强调,世界文学在歌德提出之前就已存在,并着重指出了民间诗歌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歌德对于“世界文学”的概念化是显而易见的,譬如他提到了1826年巴黎出版的中国小说《玉娇梨》(法文译名:两个表姐妹)等等这类文本。不过,在毕如斯看来,把世界文学看作经典作品的汇编不符合歌德的原意。他一开始就指出,对于这种认识,歌德本人曾暗示其读者并没有完全理解自己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歌德写道:“如果正像人类之间交往日益密切而注定的、这样一种世界文学即将产生的话,那么我们期待的莫过于它所能够和正在取得的成果……我们已在见证:一切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将无限广泛地得以传播,在所有地方受到欢迎。”(35)有趣的是,在埃里克·奥尔巴赫1952年的文章《世界文学之语文学》中,歌德的这番断言被认为是“非歌德的”,是被错误地归入了歌德名下。(301)另一方面,虽然我们不必认为这段话与歌德在别处说过的关于世界文学的理解是相对立的,但它倒是突出了斯坦梅兹的观点,即歌德的这个概念容易引发解释的冲突和误解的可能。这里重要的是我们在歌德的思想里发现了沃尔曼和杜瑞辛立论的基础。

继续进行我对“世界文学”概念的考察。也许对于这一概念的最佳定义见诸爱尔文·科朋1988年的文章《世界文学》。科朋认为,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是“对国际之间相互关联的文学的命名”。(816)不过,如前所述,科朋的观点也存在一位先驱:此前25年,古越尔基·M·法依达用一种更理想化的方式强调了歌德的预见,他在《世界文学和对各国文学的比较分析》中写道:世界文学“不是对国别文学、更不是对其文学史的总括性范畴,而是某种文学品质的标志,是国别文学构成的人类精神有机整体的特性,也就是说,是人类的共同成果。”(29)在1986年的文章《世界文学之历史编撰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中,他提出,在尝试编撰了许多不同的世界文学史之后,“如果可能的话,运用比较综合的方法编写世界文学某一阶段的历史甚至全史”,也许是很有益处的。(194)这一提议至今仍然有效,而法依达关于比较文学不幸未能拥有自己的阿诺德·汤因比的观点也确是一语中的。

接下来,我将举出以下例子进一步说明在德语比较文学界“世界文学”概念存在的问题。在沃尔特·科什马尔的《美学价值和普遍意义:国别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功能》中,这个概念是以经典论为基础的。科什马尔全力关注的是他认为处于世界文学边缘的斯拉夫文学。根据他的观点,只有普希金或许才享有殊荣,为由世界文学经典组成的“文学伊甸园”所接纳。如果要把陀斯妥耶夫斯基也算进世界文学的话,那就不是由于其小说的美学价值,而是因为他所有的作品,包括哲学的、伦理学的等其他文本,小说只是重要的一部分。其他斯拉夫文学中的经典作家如显克微支、马沙、舍甫琴科等都被排除在这一范围之外。显然,科什马尔是穆卡罗夫斯基和弗迪卡的勤勉的读者,或许比后者在《现代比较文学的结构之根》(1974年)中提到的读者更富于直觉。如果按杜瑞辛所说的,“以穆卡罗夫斯基的理论著作为代表的结构比较方法,大部分都囿于零星的理论思考之中,而不是由文学理论的比较分析来体现的”,(103)那么,科什马尔的阅读挖掘出的是世界文学的“普遍价值”,它与国别文学中的“美学价值”或“进化价值”是不同的。在科什马尔的思考中,普遍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区别在于:世界文学中的前者取决于一种“人类学主旨”。(104)相应地,正如美学价值是不断演进的,比方说,是变化着的,普遍价值也是这样。

关于德语比较文学界对“世界文学”概念的讨论,一个更切近的例子是曼弗瑞德·施迈林的全集《今日比较文学:概要和展望》(1995年)。我对这部作品整体及施迈林的著述本身的特别兴趣在于,它们颇能反映欧洲和北美大部分比较文学研究著作的特点,即鲜明的传统性和非理论性,并且常常表现出相当明确的欧洲中心主义(而且,通常与日尔曼中心主义或法兰西中心主义纠结在一起)。我想强调的是,欧洲中心主义是一种地方病。以《欧洲语系文学的比较史》丛书为例(该丛书的编撰由国际比较文学学会 ICLA发起,始于1973年,至今仍在进行中)。在《文学研究新手册》(参见See的编著)和俄语卷《世界文学史》(波得尼科夫Berdnikov编辑)中也存在相似的情形。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发起的上述系列的编撰是一项比较性的工作,但只包括了其题目所指明的主要欧洲语言的文学。在这一点上,该项目追随的是它本身的目标,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个国际性组织,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却没有呈献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视野。同时也应承认,近来该系列的一些卷目如由汉斯·柏顿斯和佛克玛编辑的《国际后现代主义》卷,就是在真正的全球性视野下对后现代主义所做的一个基本介绍,它涵括了中国、印度、南非等区域,而德语卷的《文学研究新手册》和俄语卷的《世界文学史》则都只讨论了欧美文学以外的其他地区。文学事实不仅是历史事实,还承担着价值论的意义。对于文学之间的影响而言,这是最重要的特点;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而言,它必须具备一贯独特而且非常广泛的、切实可行的人类学特征。因此,既然经典随时空的改变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疑问,那么经典的价值并不重要。进而言之,并非所有的文学事实对于世界文学都同等重要。世界文学概念中最紧要的因素是作家个人的文本而非整体。换句话说,荷马花了近两千年的时间才取代了维吉尔在欧洲文化和文学中的位置,莎士比亚用了好几百年才成为文艺复兴及后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或者,再看看远东各国的文学界,由于自身对“情感”的特定观念(中文称为“情”,日文称为“jo”),所以喜爱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甚于《浮士德》。只是后来受西方影响、受欧洲浪漫主义冲击“释放”了情绪和伤感之后,《浮士德》才首次获得翻译,评论亦随读者群的增长接踵而来。(参见 Hsia的编著)

与杜瑞辛的著作和类似的对“世界文学”概念的解释相对照,我认为不存在一个内定的、统一的和通用的文学进程。每一种文学,尤其是欧洲文化体系以外的那些文学,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景象。事实上,只有在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缓慢的全球化过程之后,我们才注意到一些趋向,这些趋向暗示着单一文学特定的和由历史决定的多样性在消失,它们在语言、种族和P或国家方面的多种表现形式在消失。所以,关于在后现代时期如何对待“世界文学”概念的问题,目前依然是极为重要的。在杜瑞辛的著作和上述提到的那些类似的思考之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在1993年的伯恩海默报告中,我们读到如下不同意见:“将文学置于言语、文化、意识形态、种族和性别等广为延伸的领域的做法,已经与以作家、国籍、时代和性别为依据的文学研究旧有模式大相径庭,以至于„文学‟这个术语可能不再足以描述我们的研究对象了”(Bernheimer,42;另参见 Pratt)。我个人反对这种将文学研究的目标和焦点从最坚实的术语中去除掉的做法。如果“文学”都不足以描述我们的研究对象的话,那么比较文学或世界文学能做到吗?

1985年,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在大学的研究现状》中写道,“所谓的„文学‟研究者们的跨学科抱负已经迅速扩展(语言学,结构主义,思想史,哲学,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交际理论,符号学),而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对外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却已衰减。在这种从属性的格局中,以及通过这种研究格局,文学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10)我要补充的是,在我看来,正是雷马克本人此前在1961年发表的《比较文学:定义和功能》一文打开了潘多拉的匣子。当然,他没能预见到那些在思考上往往相当肤浅的“文化研究”成果的入侵,以及该文对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影响。据1994年哈罗德·布鲁姆在《新闻周刊》名为“我们战败了”的访谈文章中所言,那些赢家们是“伪马克思主义者、伪女性主义者、福柯及其他法国理论家的乏味的信徒们”。(82)在我看来,这些人物及研究方法在亚洲也同样具有吸引力。比方说,其实并非唯独“在耶鲁,文学研究者们对于有关所谓的流行文化这个大杂烩的各色文章的兴趣,已远远甚于他们对普鲁斯特、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兴趣。”(布鲁姆,82)在这种文学和文化研究皆为理论所浸透、变化无常的普遍情况下,是很难就“世界文学”概念及其在比较文学中的功用,或者说,实际上是在整个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功用,来发表一些积极的言论的。不过,我认为, 比较文学的史学家应当把抵制学术时尚的狂热、不再编辑布鲁姆提到的那些研究论著作为自己的本职责任。如今,比较文学领域的专业人员常常出于政治议程方面的特殊目的,而极力将文学(和文化)的美学价值意识形态化。依我之见,这种做法不应继续下去。我赞同沃尔曼和杜瑞辛“三名法”定义中的第三部分。在我们这个全球发展的时代,在第三个千年之初,我想指出,世界文学在其历史的和渐进的发展中包含了“世界的统一性”,而它过去是、现在是、未来还将是处于一种也许可称为“即将形成”的状态之中,永不停歇地变化着。跨越单个文学甚至文学联合体(联邦)之间的联系,用全世界无数个互相关联的文学事实连接起各个文学大陆,所有这一切都是全球性文学联系的一部分。由此,填补距离和为上述文学交流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撰写一部真正的全球性历史,是比较文学应予承担的任务。

在1976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的布达佩斯年会之后,我在《亚非研究》杂志(1980年)发表了拙文《现代亚洲各国文学:探索一种可能的研究方法》。布达佩斯年会以其对亚洲和非洲文学显示出的浓厚兴趣而著称,比如,沃尔·索因卡也在场与会。看起来似乎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世界文学、其中“他者”包括了亚非文学的世界文学可能就要出现了。举个例子,在这届年会上,D.W.佛克玛主持了一个讨论小组,并参与了我上面提到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项目:《欧洲语系文学的比较史》的编撰。我当时希望,在年会中的专门会议“文学的比较研究:非洲和亚洲系列?”之后,这些兴趣能促进一个亚系列丛书的发展。遗憾的是, 此后什么都没有发生。在真正的全球性世界文学的语境下,虽然我深知自己这么做在比较文学界可能只是“荒野中的呼喊”,但还是要在此重述一下本人建议的大致轮廓。

项目建议书的概念 篇7

充分利用建设项目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科学地组织与管理对项目的成功实施起着重要作用。适当的信息检索,共享与再利用能够缩减项目工期、降低成本,改善质量,并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一个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虽然信息在建设项目管理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但目前一个建设项目中的信息被各自孤立的项目方开发管理,分散于项目参与各方及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因此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检索,先前项目获得的信息会丢失,学到的经验也会在项目的最后流散掉,而分散的信息将导致信息的丢失与遗漏,最终使组织变得毫无效率。为了通过项目中的信息检索与再利用,提高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这里提出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的概念框架,旨在减少重复错误,缩短建设工期,降低成本。

1 建设项目中信息的分类与信息丢失

1.1 建设项目中信息的分类

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包括建设过程中的所有数据与经验,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具体分为以下几种:(1)项目内部信息与项目外部信息。项目内部信息是指工程建设各阶段、各环节、各有关单位发生的信息总体。内部信息来源于建设项目本身,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施工方案、合同结构,会议制度,信息资料的编码系统,项目的投资目标、项目的进度目标、项目的质量目标等;项目外部信息指来自项目外部环境的信息,如国家有关的法规政策,国际及国内市场的原材料及设备价格变化,物价指数,投标单位的实力与信誉,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国际环境的变化等。(2)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信息。建设项目生命周期是指建筑物从勘察设计、施工,经使用、维护阶段,最终被废弃的全过程[2],各阶段的信息如图1所示。(3)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显性信息以书面形式收集,其形式有文件,报告,会议记录,合同,规范,图表与进度。隐性信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包括经验,技巧,组织结构,文化,传统,习俗等。由于认知、语言、距离、可用时间、价值观差异等原因,再利用隐性信息是非常困难的,而显性信息如建筑法规、规范、标准等则很容易被再利用。项目组织应着重搜集并综合隐性信息使之标准化,能够被广泛的再利用。

1.2 建设项目中信息的丢失

一个建设项目中的信息通常会在不同阶段间丢失,而在下一阶段更多的信息会再次被检索。信息的丢失导致重复工作及项目参与方的低效率。每个建设项目几乎以零信息开始,因为先前的建设项目组是临时的,而且通常会在没有任何信息存储的情况下解散。即使在相同的建设项目中,项目信息也会在不同的项目阶段间丢失,即研究开发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维护阶段,而信息在进入最后一个阶段时丢失的最多。

项目经理应该减少信息从概念阶段到使用阶段的丢失,所有的参与者将会消除信息丢失,注重信息的检索、共享和再利用,因为他们会受益于这种环境。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系统能解决传统项目中的信息丢失问题。

2 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的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是对某个领域的一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定义和描述,它是建立某个领域的理论或对其进行论述的基础[3]。建设项目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的概念框架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发展起来。概念框架如图2所示。这个概念框架旨在提供一种有效地方法,用来从项目中检索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共享或再利用项目参与方的信息。概念框架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项目信息的来源,项目信息中心数据库以及项目门户。

2.1 项目信息的来源

信息的来源包括内部项目,外部项目和组织。这个框架内的来源包括项目过程信息,项目文档信息和隐性信息,而每个来源都有一个从项目和组织中检索和再利用信息的信息数据库,最终所有的建设信息会被索引和提取,为项目信息中心数据库服务。其中过程信息如项目计划与进度在项目管理中最为广泛,最为复杂。施工组织计划与进度不仅包括基于合同与规范的显性信息,还包括来自先前经验与市场的隐性信息。

文档信息来自内部项目和外部项目,经过过滤将书面文件转换成信息并被储存在文件数据库中。隐性信息通常来自组织个人及项目团队,通过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传递给他人。

2.2 项目的信息中心数据库

项目的信息中心数据库是一种基础学科数据库,其中包括数据,图纸,规范,合同,报告以及经验等各种信息被索引和储存。信息中心数据库也是一种通过网络将所有信息库综合起来的数据库,而信息的共享和再利用依赖于信息中心数据库所提供的功能。

2.3 项目信息门户

项目信息门户(project information portal)是一种使所有使用者能获得检索信息的界面,目标是实现项目参与方通过单点登录即可访问所需的各种工程信息。一个建设团队能够能通过无线智能电话,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s),笔记本电脑以及台式电脑访问门户。任何使用者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浏览器从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系统中得到他所需要的,例如,一个使用者能检查施工现场质量,将实时更新的信息与指令与施工进度进行比较。

3 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的过程

项目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的过程将由IDEF(ICAM DEFinition method)系统分析方法模拟。IDEF方法是美国空军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ICAM(Integrate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工程在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方法基础上发展的一套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4]

IDEF0是以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技术(Structured 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ique,SADT)为基础发展出来的一种系统菜单表达的工具。通过结构化与图形化,清楚严谨的将一个系统当中的功能、以及功能彼此之间的关系、相关信息与对象表达出来。因而IDEF0模型经常用来作为系统开发的首要任务之一。[5]

针对信息检索与再利用过程的详细内容,将其往下展开至第三层,使建立的概念框架具备详细的步骤与程序。第一层为A-0层,表示信息检索与再利用过程的范围,其内容如下:

输入:显性信息、隐性信息;输出:再生信息;控制: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系统;机制:管理人员、计算机系统。在定义完第一层的输入、输出、控制和机制之后,将A-0层分解为第二层(A0)层。在A0层中分成5个功能模块,分别是A1:检索项目信息;A2:数字化项目信息;A3:验证项目信息;A4:建立项目信息中心数据库;A5:共享与再利用信息。详细的说明见图2所示。

3.1 检索信息

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系统基于网络技术,它使信息交流变得方便。系统的输入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输出为初步信息。

3.2 将信息数字化

信息数字化是指把非电子化信息源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化为数字信息,即对原有的文件、录音、图片和图纸等非数字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复制技术与海量存贮技术将上述各类信息源以一定的数字格式进行存贮[6]。只有数字格式的信息才能被广泛传播,通过扫描、标准化、格式化,将传统的书面文件数字化,并对建设项目的文件与图像进行索引,编号,最后提取。对信息有效地索引与精确地提取将便于未来项目中的搜索与再利用。

多数建设工程文件可以通过电子格式得到,这些格式由Microsoft Office与其它软件生成,一些工程图纸也已经具备了电子格式,由CAD软件生成。更多的建设参与者开始用电子文件代替书面报告来交流。不管怎样选择文件格式并应用到记录建设信息中,信息的索引与提取对未来的共享和再利用是必要的。

3.3 验证信息

验证是指核查检索的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任何建设信息被储存到信息中心数据库前必须对其进行核查和验证。为了避免造成多余的工作负担,对可信赖的来源的信息如法规,条令,审批的图纸以及会议记录在下一过程中加以验证,而只有来自个人经验和技巧的信息在共享和再利用前需加以验证。

3.4 建立信息中心数据库

信息中心数据库用来储存信息,它是一个普遍共享的构成部分。一旦添加了新信息,该信息的索引及其细节也随之添加。随后使用者能选择阅读所有信息的综览或者获取信息的细节,同时还能要求修改错误的不准确的信息,其中信息的细节包括项目背景,概况,建议,照片,视频剪辑,相关文件与参考资料等。

3.5 信息共享与再利用

为便于共享与再利用建设信息,信息将通过互联网进入信息中心数据库而获得。当建设信息能被有效利用的时候就需要综合的搜索功能。通过设计数据库搜索引擎可以具备许多搜索的方法。信息会以相关度,日期,阅览总数等形式呈现在使用者面前,同时也会提醒使用者注意相关信息的链接。

4 结语

信息是建设项目参与方的一项关键性的资本,它能帮助管理者缩减项目工期,降低成本,提高管理绩效。信息丢失是提高建设项目管理绩效的障碍,这在建设项目生命周期中是很常见的。为了积累储存建设信息并对其再利用,这里提出了基于系统模型的建设项目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的概念框架。项目信息的检索与再利用结构由五项功能构成:检索信息,数字化信息,验证信息,建立信息中心数据库,共享与再利用信息。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系统能使项目中所有参与者检索与共享显性的信息和隐性信息。未来的研究将检测这种系统在真实项目中是否适合。

参考文献

[1]石振武.建设项目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p2-7.

[2]安雪晖.基于信息技术的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管理[J].工程设计CAD与软件应用,2003,(4):p70-p72.

[3]侯永春.建设项目集成化信息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3.

[4]李琪,钱三省.IDEF0方法在现代人事行政考核中的应用[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7(3):p5-p6.

[5]张永,李建,李旭宏等.基于IEDF0的3PLS物流设施网络规划框架设计[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7,5(4):p48-p52.

项目建议书的概念 篇8

关键词:其他综合收益;权益性交易;会计准则

一、其他综合收益体现的会计观念

综合收益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其含义为: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与业主以外的会计主体所进行的交易所引起的净资产变动,它包括净利润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综合收益概念的提出,拓展了收益的内涵,它能够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而不仅仅是净利润。综合收益概念的提出体现了“资产负债观”,是损益满计观的体现,是对收入费用观的否定。它将除了与股东所进行的权益性质的交易之外的企业净资产的所有变动,均纳入到收益范畴里面。它不仅包括已实现收益,还包括未实现收益;既包括有现金流的净利润,也包括无现金流的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潜在收益。

二、其他综合收益概念例解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其他综合收益主要包括以下种类型,现示例如下: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产生的其他综合收益。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意味着企业资产的增长,但是由于其没有对应的现金流,因此将其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所以还应当调整递延所得税负债,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被处置时,未实现收益得以实现,因而应当将其他综合收益转化为净利润,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二)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净资产变动形

成的利得和损失。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时,按照一体化原则,被投资方除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即其他综合收益),投资单位也要按照持股比例同步确认其他综合收益,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同时,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递延所得税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类似,处置该长期股权投资时,其他综合收益得以转化为投资收益,应当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三)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所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当房地产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其进行重新计量,其账面原价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会产生其他综合收益,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贷记“存货”科目,“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同时,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将累积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为“其他业务收入”。

(四)金融资产的重分类形成的利得和损失。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前出售了其中的较大部分,表明它违背了持有至到期的最初意图,那么,剩余部分也不能再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而应该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其账面原价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会产生其他综合收益,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同时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再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其他综合收益就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里反映,但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里反映的并非都是其他综合收益,有一部分由权益性交易产生,不能反映真正意义上的资本的保值增值,不属于收益的范畴。

三、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要求在列示其他综合收益时,进一步划分为“重分类计入损益的项目”和“不能重分类计入损益的项目”。我国会计准则也采纳了这一建议,根据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分为两类在利润表中列报。

(一)以后会计期间不允许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项目。该项目主要包括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动、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等。我国职工薪酬会计准则规定: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应当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不得确认为当期损益。对于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根据我国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在将来处置时,如果被投资企业的其他综合收益是不可转回投资收益的,那么投资方因此而享有的其他综合收益份额也不可转回投资收益。

(二)以后会计期间允许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该项目包括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等。

四、列报其他综合收益的建议

(一)尽快树立综合收益观念。不可否认,其他综合收益的信息含量要远远高于传统的利润指标,但由于其他综合收益在利润表中单独披露时间相对较短,还没被我国财务报表使用者普遍接受。大多数企业尚未将其他综合收益纳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投资者仍以净利润为主要决策依据,很少采用其他综合收益相关信息。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积极推广综合收益理念,以进一步发挥其在考核与评价中的作用,使全面收益观尽快地被企业和财务报表使用者所接受。

(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重分类为当期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例如,现行准则将自用房地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部分列为可重分类进入当期损益,为企业提供了虚增利润的机会。。因此,可以考虑将该项全部列入可重分类进损益改为部分进入当期损益。例如,建议将该项目再细分为两类: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的,其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计入不能重分类至损益项目,而以同类或类似房地产市场价格或价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的,其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可以重分类进当期损益。

(三)单独设置“其他综合收益”会计科目。我国新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要求企业在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目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无疑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财务决策。但是由于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比较宽泛,除明确为直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项目外,不容易把握,因此建议企业单独设置“其他综合收益”科目,以便把其他综合收益与权益性交易形成的资本公积隔离开来,避免继续出现两者之间的混淆,从而正确列报其他综合收益。

参考文献:

[1] 石岩,卢相君.其他综合收益及重分类相关问题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3(10).

上一篇:商会领导开业致辞下一篇:如何开展标准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