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精选4篇)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篇1

文章旨在比较英语和汉语视觉域中的概念隐喻.英语和汉语在视觉域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即从视觉域(属身域)向思维、情感、态度(属心域)投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这反映出不同的语言系统体现了相似的认知过程,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方式具有基于其身体经验的普遍性.

作 者:曾玲玲 ZENG Ling-ling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0 刊 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1(6) 分类号:H022 关键词:英语   汉语   视觉   概念隐喻  

★ 论广告英语中隐喻修辞的应用

★ 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

★ 书报征订广告的概念

★ 探析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 论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 概念隐喻对比与语言迁移-以言语是物体为例

★ 在 WordPress 中如何设置广告

★ 概念是什么意思

★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概念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篇2

认知语言学理论阐释到:语言符号与外部客观世界本来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但是人们在通过认识客观世界并相互认识所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后, 便实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颜色, 每样事物都有其独特的颜色。颜色是人类辨别事物的第一感官, 在英汉表达中关于色彩的描述都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对“颜色词”的探究成为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焦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1980年, Lakoff & Johnson出版了著作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在书中他们首次提出隐喻的概念, 从认知学视角着重阐述了隐喻的重要性, 至此人类从认知学角度定义了隐喻的概念。 在对隐喻的研究过程中, 人们发现隐喻不只是在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 它同时也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一种表现, 并且是人类对抽象事物进行描述的重要途径。隐喻是由本体和喻体组成的, 本体是指人们所知晓的具体事物, 喻体是指人们陌生的抽象事物。隐喻的过程就是让人们通过已认知的事物引导其去认知陌生的新事物, 由隐喻这个中介过程使人们更快地去认识学习新事物。

隐喻依赖概念而存在, 隐喻的运用是人们为了寻求能够把抽象的事物具体表达出来并让人们能够认识到某种抽象事物而产生的一种表达方式。人们之所以用隐喻来表达有很多原因:多数情况是由于目前词汇中较难找到比较合适准确的词语来表达, 还有是为了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述某一事物而必须用另一事物来反应, 当然有时也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总之, 许多概念隐喻是在我们对客观环境不断了解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英汉语言中颜色词隐喻的异同

颜色词 (color vocabulary) , 顾名词义就是不同语言文字里用来描述色彩的词语。英汉语言中表示色彩的词语不但可以用来表述一些固定的颜色, 也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隐喻表达中。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所以不同的语言赋予了一些颜色词汇特殊的意义。

在包含颜色词的隐喻表达中, 各种各样的颜色是本体, 但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隐喻表达上就可能会把相同的表达对象通过不同颜色词来反应。同时, 英汉语言对隐喻的应用也是千差万别, 对喻体的描述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本体, 即一种颜色对隐喻所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1.英汉语言“红色”隐喻的异同

在英语中, 红色作为本体可以反映在不同领域, 如政治、经济、宗教、感情、暴力等方面。首先, 红色在政治领域可以这样表达, 例如,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one”可解释为“为了迎接某人的到来而铺上红毯”;“red hat”可理解为“红衣主教”。在上述例子中, 红色由于用在了宗教仪式和庆祝场合, 所以它表达的是热烈, 庆祝和庄严。其次, 红色在政治领域也被赋予新的含义, 例如, “red-tapism”可解释为“官方文件, 官僚主义”。再次, 红色还可以表达暴力和危险, 例如:“a red battle”一场激烈的搏斗, “red hand- ed”有正在作案和手沾鲜血的含义, “red alert”表示发出警报。这是因为鲜血是红色的, 所以看到红色就会联想到鲜血, 就会联想到危险。

在汉语中, “红色”同样可以表现在不同的领域, 比如婚礼、盛大节日、宴会、政治、情绪、金融、风险、健康等等。在婚姻方面用到红色的例子有:新娘头上的“大红盖头”, 这种表达喜庆意义的红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其次, 红色在汉语中也常用于表达政治方面, 例如, “红色革命”和“根正苗红”, 红色在这些例子中表达褒义情感, 而英语中红色在政治方面具有贬义色彩。再次, 汉语中的红色在情绪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表示难为情、恼怒和嫉妒等情感。例如: “她的脸羞得通红”“、他红了脸”和“红眼病”等。而英语中, 红色在情绪方面只存在气愤的含义, 并没有羞愧和嫉妒的意思。此外, 汉语的红色在金融方面可以表达亏损或盈利, 如“赤字”和“红利、分红”, 但在英语中, 红色只存在“赤字”的说法。最后, 红色在汉语中也可代表发出警示, 如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红七条”。

2.英汉语言“绿色”隐喻的异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绿色”除了指树木、青草的颜色外, 都还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 如“绿色食品”、“绿色自行车”、Green peace (绿色和平组织) 、aGreenocrat (绿色官员) 、the Green Party (英国绿党) 等。

但“戴绿帽子”一语却具有独特的汉文化内涵, 特指“某人之妻与他人私通”。

与汉语的“绿色”相比, 英语的“green”词义要更加广泛:表示知识技能方面“没有经验、知识浅薄” (如a green hand- 新手, a green horn- 涉世不深的人) ;喻指“旺盛的”、“精力充沛的”和“新鲜的” ( 如live to a green old age- 老当益壮, keep sb’s memory green- 对某人永志不忘) ;在情感方面有嫉妒之义 (如green with envy, green-eyed monster和green eyed) 等。

3.英汉语言“黄色”隐喻的异同

黄色在英语中可用于身体状况、阶层地位和色情方面的表达。例如:“the yellows黄疸”;“yellow dog卑鄙的”;“yellow streak软弱胆小的”。而汉语中黄色在政治方面的表达多为褒义色彩, 因为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威的象征, 被视为帝王之色。如“黄榜”表示中国古代帝王发布的公告。黄色在中国同样可以用于色情方面的表达, 如“黄片”。

四、英汉语言颜色词隐喻现象异同的根源

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表达现象是十分常见的, 而在这两种语言中使用比喻修辞法也都是非常普遍的。但由于人类对所处环境的感受和理解经常受到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 不同社会文化也可对语言的表达方式造成很大影响。

1.隐喻表达相似的原因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 但相对于我们共同生活着的客观世界来说, 不同民族在认知方面必然会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英汉语言势必会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这就使得许多本体与喻体之间产生的隐喻在英汉语言中具有许多类似的理解。如英语中的“be under the black dog”和汉语中的“脸黑了下来”;英语中的“black market”和汉语中的“黑市”。

2.隐喻表达相异的原因

由于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隐喻通过不同民族语言进行表达时必然会有许多差异。但无论用何种语言进行表达, 隐喻都是通过本体在不同喻体中表达不同含义的映射来帮助说话者进行表达的一种修辞方式。

第一, 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各民族间隐喻表达的差异。黄河文化被视为汉文化的发源地, 因此, 从古到今中国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 所以汉文化中对黄色有一种偏爱。如皇室的服饰、家居都会以黄色为基调色。此外, 由于中国古代对太阳的崇拜也就形成了汉文化对于红色的酷爱。过大年、办婚礼、举行庆典都会以红色作为主色调。所以, 黄色和红色在汉语中的隐喻表达多为高贵、喜庆之意。

第二, 宗教信仰的差异也是东西方隐喻表达上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所以他们认为白色代表“纯洁、吉利、善意、坦诚”之意, 因此西方人结婚时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 以表示圣洁与吉庆。

第三, 政治方面的不同理解也往往形成不同概念的隐喻表达方式。红色在中国的政治方面表达褒义情感, 如:“红色根据地、红旗”。而红色在英语的政治方面却表示贬义色彩, 例如:“red ac- tivities”是左派活动之意。

五、结语

跨文化交际依赖于有效的沟通和相互了解, 对话者要有积极向上的文化意识, 这样才能避免误解。要知道, 在中国学习英语本身就缺乏语言氛围, 只有当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于两种文化的发展差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认识, 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隐喻已经不只是一种常见的沟通方式, 同时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法。只有弄清楚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 使沟通更加顺畅、便利、高效。

摘要: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理解, 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表达方式, 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产物。隐喻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语言当中, 它是人类语言交流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和认知结果。随着语言学领域的不断探究, 语言学家目前已经意识到隐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手段。不同的语言都可以使用颜色词作为隐喻本体, 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背景差异, 在不同语言的隐喻表达中, 颜色词会表示不同的含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隐喻表达, 指出这两种不同语言中颜色词隐喻表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理论,颜色词

参考文献

[1]金瑜.汉英颜色词“白”与“White”的文化内涵比较[J].考试周刊, 2007 (17) .

[2]程如璋.英汉基本颜色词认知隐喻对比分析[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0 (5) .

[3]朱志梅, 张.从认知角度分析英汉基本颜色词“白”的语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4]张祝祥, 杜凤兰.英汉基本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5) .

[5]王晶芝, 杨忠.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篇3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是将熟知的、具体的概念通过相似点投射到陌生的、抽象的概念上,进而达到对新事物的认识和表达的目的。研究词汇的隐喻对于我们理解词义、建立词汇的网络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交际中,动词的作用巨大,它能够描写和表达人们的意愿,也能够确切地反映出人们的认知思维。实际上,学习一门语言的重点就在于如何解构和使用这门语言的动词上。可见,分析英汉动词的语义不同有利于揭示人们的认知规律,并促进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为英语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将运用隐喻概念从词汇概念结构来分析“walk”和“走”的语义。

1.“walk——走”的隐喻认知

根据不同的语义关系,可从语义标准,词汇概念结构和句法行为这三个角度对英语动词进行分类。

1.1英语动词“walk”

通过查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释义,笔者将“walk”的几种常用意义做了简单的整理。

Walk:

①move on foot(行走);

②cause(sb/sth)to walk,esp.by accompanying him/it

使(某人[某物])行走(尤指与之同行);

③go along or over(sth)on foot

步行沿(某处)走或走过(某处);

④leave some place;离开,离去

⑤be appointed to(a job)without having to make an effort;

轻而易举完成某事;

⑥strike against sth/sb while walking

走路时撞上某物、某人

⑦go on strike suddenly(指工人)突然罢工

⑧treat sb badly or unkindly 恶意地或刻薄地对待某人

⑨move at the slowest pace 闲逛,慢走

1.2汉语动词“走”

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和《汉语大字典》对“走”的解释,将其常用意义做了个简单的整理。

“走”:

①步行;

②逃跑;

③往,奔向某地;

④泄漏;

⑤丧失,失去;

⑥遵循;

⑦拜访,访问;

⑧死亡、逝世;

⑨散步,慢走

2.“walk”与“走”的语义相同点

首先,“walk”与“走”的原型意义均为“行走,步行”,可见“走”和“walk”所指的动作基本相同,均指行动的方式。如:

(1)How old was the baby when she started to walk?

(2)He walked into the room.

(3)走来走去

(4)走路回家

其次,“walk”和“走”从其原型意义中都引申出“闲逛,散步,慢步”的意义。如:

(5)We are going walking in the Alps this summer.

(6)(6)I like walking.

(7)慢步走

(8)走一走,逛一逛

另外,这两个词都从空间概念上进行了隐喻:“移动”表示物体远近的方向变化,引申为“离去,离开”的含义。如:

(9)He had a row with his wife and just walked out on her.

(10)(10)Somebody has walked off with my pen.

(11)把桌子搬走

(12)公交车已经开走了

而且“walk”和“走”都可以表示完成动作时经历一定的“位置移动”。如:

(13)walk the fields looking for wild flowers

(14)走棋

3.“走”与“walk”的认知不同点

由于中西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走”和“walk”的隐喻投射有很大的区别。

3.1“walk”与“走”的语义不同点

3.1.1“走”隐喻义分析

1、“走”可指“移动”,经过一些步骤,完成一个动作或达到某个结果,在概念意义上投射到“贯彻,执行”。如:

(15)我们必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2、由于空间位置发生变化,从“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上”投射到事物的改变,有“失去原样”,“泄露”的含义。如:

(16)招生堅持择优录取的原则,严禁走后门。

(17)走私

3、从“失去原样”的隐喻投射,引申出“逝世”的含义:

(18)这个老人昨天夜里走了。

4、从“走”这个动作投射到“做某事”。如:

(19)走个程序

5、“走”有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走”的目的性上引申出“拜访,访问”的含义:

(20)他们两家走动得很勤。

(21)走娘家

3.1.2“walk”隐喻义分析

1、“walk”可以是一个人/物走,也可以是多个人/物走,投射到“和…一起走”,“陪伴”的意思,在指物时,可以投射到“牵着…走”,“遛…”如:

(22)He walked her to her car.

(23)Hes out walking the dog.

2、由于“walk”是经常进行的动作,因而其容易性可以投射到“轻而易举完成…”,如:

(24)She walked away with two first prizes.

3、从人的身体经验出发,“walk”是指脚踏地面,而地承受人体的重量,投射到“撞上”,“粗暴对待”,如:

(25)She wasnt looking where she was going and walked straight into me.

(26)You mustnt let him walk over you like that.

4、作为一个动作,“walk”还可投射到“(鬼魂等)出动、显灵”,如:

(27)It was the sort of night when phantoms might walk.

5、“walk”还可以借助介词或副词的空间概念进行隐喻投射,如:

(28)walk away偷走某物:Somebody has walked off with my pen.

(29)walk into出乎意料陷入某境地(尤指因不慎):They set a trap for him and he walked right into it.

(30)walk out离开岗位,罢工:walk out(of sth)suddenly and angrily

浅议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与翻译 篇4

一、隐喻的概念性本质

隐喻从根本上讲是概念性的, 不是语言层面上的, 隐喻性语言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1]。因此, 莱考夫称之为概念隐喻。人类的概念系统基本上是通过隐喻建构的。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人脑储存着大量的概念隐喻, 如Time is money, Argument is war等。为了理解隐喻的这一概念性本质, 莱考夫与约翰逊举例进行解释:

基本概念隐喻:Argument is war.[2]

语言表达:

(1) Your claims are in defensible.

(2)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3)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4)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5)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6) 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

事实上, 我们在谈论“辩论”的时候并没有提到“战争”, 但是我们是通过“战争”的概念来解释“辩论”这个概念以及辩论的行为的。在英汉语中, 这种解释事物及理解世界所采用的概念隐喻方式是共通的, 因此, 这种概念隐喻在英汉语里也是相同的。所以, 上述六个例句分别可以译为:“你的观点不堪一击。”, “他攻击我论据中的每一个弱点。”, “他的批评正中目标。”, “我击毁了他的论点。”, “我在辩论中从没赢过他。”, “他击溃了我的所有论点。”这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所说的, 概念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建构的, 行为是通过隐喻来理解的, 因此, 语言也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建构发展起来的[2]。

二、英汉概念隐喻的共同性及翻译

语言的概念系统包含了成千上万个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是概念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是我们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 绝大部分常规概念隐喻系统是潜意识的、自动的, 使用起来是毫不费力的, 正像我们的语言系统及概念系统中的其他部分一样。概念隐喻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

(7) The number of books printed each year keeps going up.

每年印书量持续上升。

(8) My income rose last year.

去年我的收入提高了。

(9) The amount of artistic activity in this state has gone down in the past year.

去年该州的艺术活动有所下降。

(10) His income fell last year.

去年他收入降低了。

(11) He is underage

他尚未到法定年龄。

(基本概念:多为“高/上”;少为“下/低”)

从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角度来看, 这种概念隐喻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经验, 即把液体倒入容器中, 液体的水平面随着容器中液体的增多而上升, 或者是往一堆东西中添加事物时, 其高度也随之增长。越多就越高/上, 反之, 越少就越低/下。日常经验中的这种对应关系是概念隐喻形成的基础, 即认知是体验性的, 隐喻表达根植于人类的经验。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所指出的那样, 任何隐喻的理解和表达都离不开人类的经验[2]。英汉语民族有大体一致的情感经验, 生活中都会有快乐和悲伤的经历, 在情感的表达式上, 都有从方向域投射到情感域的用法。关于方向隐喻, Lakoff和Johnson作出了一些解释[2]:快乐向上;悲伤向下 (HAPPY IS UP;SAD IS DOWN.) 。如:

(12) 他们个个情绪高涨。

(13) 她情绪低落。

(14) She is really low this week.

(15) That news boosted my spirits.

另外, 英汉语中都有表达健康状况的语言表达式, 都有从方向域投射到健康域的隐喻用法, 即健康和生命是向上, 疾病和死亡是向下 (HEALTH ANDLIFE ARE UP;SICKNESS AND DEATH AREDOWN.) 如:

(16) 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17) His health is declining.

关于方向隐喻, 英汉语中还有一个相同的用法:好是向上;坏是向下 (GOOD IS UP;BAD IS DOWN.) 。如

(18) Crude stocks were expected to rise200, 000 barrels after imports

(19) 美元不太可能持续下滑, 2005年有很多因素随时可能会改变……

相同的概念隐喻在翻译时, 在保留喻体形象的前提下采用直译便可传达出原语的意义, 这是隐喻的普遍性特点使然, 也是语言文化的共同性决定的, 是不同语言文化的人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的基础。

三、英汉概念隐喻的差异及翻译

语言中大量的隐喻性表达表明了隐喻性思维来自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然而, 民族文化的特性对隐喻性思维也有很大的影响, 进而影响了语言的隐喻表达。文化对于概念隐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隐喻方式受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也就是说, 隐喻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受到诸如神话传说、意识形态、文学典故以及民族习惯等民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 语言影响人们观察、理解世界的方式, 进而影响了概念隐喻的方式。语言隐喻化的原理证明, 源语和译语都存在隐喻的多义性和可变性, 二者交互作用, 因此不可能用直译进行翻译。

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所形成的概念隐喻也不同。因此, 有些概念隐喻是某种文化特有的。比如, 在中国, 吃的事物是几千年来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因此, 汉语里有很多概念隐喻与吃有关, 如“吃闲饭”、“吃香”、“吃不了兜着走”、“吃软不吃硬”、“吃不消”、“吃透”。英语里则没有这样的概念隐喻, 因此, 翻译的时候, 必须放弃隐喻用法, 进行意译, 以传达原文的含义为主。上述这些隐喻表达可以翻译为:

吃闲饭lead an idle life

吃香be very popular

吃不了兜着走be in serious trouble;unable to bear

吃软不吃硬yielding to the soft approach while rejecting force

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bear

吃透have a thorough grasp

概念隐喻的差异还跟语言的特点有关。在英语句子中, 有时一个介词的意义相当于汉语的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根据英语形合的特点, 介词在语法上一旦需要, 则必不可少, 不可省略。而在汉语里, 介词的使用远没有英语那么频繁, 而且很多时候可以省略。英语里介词的隐喻性用法也是汉语里所没有的。比如介词“at”的隐喻引申:

(20) at two o’clock (time)

(21) at his ease (state)

(22) at a certain price (value)

(23) He plays well at football. (scope)

(24) Do this at your convenience. (combination of time and state)

可见, 英语介词“at”的用法从时间域投射到状态域、价值域、范围域、以及时间域与状态域的双域整合。汉语介词则没有这种隐喻映射。翻译的时候需要译者了解介词所表达的概念在英汉语中的认知过程, 根据此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和民族文化特殊性, 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正如纽马克所述:“因为隐语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 要么重塑其形象, 要么对其进行修改, 要么对其意义和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 林林总总, 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 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3]这段话高度概括了隐喻翻译复杂的特性, 浓缩了整个语言的翻译规律。正是由于语言词语范畴的隐喻性和两种语言词语范畴及结构的非对应性, 翻译成为一种认知的、创造性的活动[4]。

总之, 只有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概念隐喻的翻译, 才能真正做到忠实、通顺。这就需要译者熟悉两国文化, 了解原语的隐喻化认知过程, 及其在目标语里的认知过程和对应表达。因此, 隐喻的翻译不是简单地由原语到目的语的直线操作, 而是多重手段综合利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Andrew Ortony (ed.) , Metaphor and Thought[M], 202-25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45.

[2]Lakoff, George.and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4, 5, 19.

[3]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13.

上一篇:单位同意报考证明范本下一篇: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析及启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