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精选8篇)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篇1

摘 要 在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探讨的基础上、就地方文献概念的“广义”说和“狭义”说及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近年来,随着地方文献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方文献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重视。但由于我国不少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实际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有关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滞后,给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造成了一些思想上的混乱。比如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因而各馆在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书目编制、数据库建设上各行其是、五花八门,直接影响了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因此,要搞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地方文献。本人就目前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1 目前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的理解

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目前图书馆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以致我国权威的《图书馆学百科全书》的编著者也难以取舍,避而不录。尽管如此, 5月在韶山举行的全国首次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还是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即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狭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指地方史料。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广义”说和“狭义”说,究竟哪一种界定更能体现出地方文献的本质和特色呢?

2 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能否统统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属于“广义”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都能作为地方文献进行收藏呢?

2.1 地方出版物

地方出版物指某一地域范围出版的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可以是印刷型的,也可以是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的、地方出版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地域在某一时期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但由于其内容繁杂,涉及各个领域和学科,所以,多数地方出版物在内容上都不具备地方特色。如云南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47种期刊中,内容上涉及到云南的约24种,占51% ;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431种图书目录中,内容反映湖南特点的仅15种,不到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将地方出版物统统当作地方文献收藏,势必造成地方文献大杂烩,体现不出各馆地方文献的特色和优势、丧失了地方文献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特色、从而影响到地方文献收藏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因此,内容上不具备地方特色的地方出版物不应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2.2 地方人士著述目前地方人士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地方人士指籍贯为本地籍的人士;“广义”的地方人士包括本地籍人士和居住、工作在本地的外地籍人士,具体说由以下三部分人构成:①籍贯为本地且工作、居住在本地者;②籍贯为本地,工作、居住在外地者:③籍贯为外地,长期工作、居住在本地者。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地方人士,因为工作,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的关系,他们与本地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他们的著述中,有一部分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明显的地方性,这部分著述理应作为地方文献收藏。但在地方人士的著述中,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带有明显的地方特征。比如毛泽东是湖南韶山人,其著作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学艺术、书法、诗歌等多个领域,仅湖南图书馆入藏的毛泽东著作版本就有2600多种, 10000多册,如果把毛泽东著作都视为湖南地方文献进行收藏显然是不恰当的。对于地方人士著述,特别是地方人士中的地方名人,为丰富馆藏,弘扬地方文化,有条件的省级馆可参考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湖南图书馆的做法,成立“地方名人资料中心”;资料少没有条件的.县市级馆可设立“地方名人资料专架”。专门陈列地方名人的著、传记资料、手稿、字画以及评介、研究地方名人的书刊资料等,这样,既保证了地方文献的质量和特色,同时也为读者研究和查找地方名人资料提供了方便。

3 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

“狭义”的地方文献是指地方史料。地方史料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它不管文献的出版地和出版形式,也不管文献编著者的籍贯和文献的载体形式如何,只要内容与本地有关,无论是涉及本地的地理位置、建制沿革、名胜古迹、风俗人情、物产资源、语言文字,还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可视作地方文献。地方史料以文献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征作为划分地方文献的唯一标准,使地方文献更能体现出地方特色,也更能发挥地方文献“资政、励志、存史”的作用,所以,“狭义”的地方文献概念更能揭示出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一地方区域性,因此。本人认为“狭义”说作为划分地方文献的标准更为确切。

4 地方文献收藏中的“地方”范畴

目前,多数地、县市级公共图书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在收藏地方文献时,虽然对地方文献应具备的内容特征有所了解,但由于不太明白地方文献收藏中的“地方”范畴,以致将其它馆的地方文献当作本馆的进行收藏,造成各馆地方文献相互交叉重复的现象。那么应该如何界定各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呢?通常是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准的。比如云南省玉溪市,地处滇中,属于地级市,辖八县一区。那么玉溪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本人认为就应该是:内容上涉及玉溪市和下属八具一区的所有文献。以此类推。八县一区各公共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是:内容上涉及各县(或区)及其下属各乡。镇的所有文献。至于内容上反映整个云南省(属省馆收藏)或省内其它地。州及其下属县份的,就应该不在本馆收藏的范围之内。当然,根据行政区划来划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也不是绝对的,各馆可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对于与本地有密切联系的周边地区的地方文献,也可进行适当收藏。以上只是本人对地方文献概念及其收藏范围的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近几年来,随着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逐渐普及,许多省市级公共图书馆都在建设自己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因为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建库标准,直接影响了建库的质量和查询服务效率。所以,我们希望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和权威部门,应尽快统一认识,给地方文献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邹华享,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1):60-65

2 罗力可,刘雪莱,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图书馆,(3):45-48

3 贾少岩,县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几个问题。图书馆,2000(4):72-73

4 邹华享,张勇,新技术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2000(2):6-8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篇2

“概念”是用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事物或特性 (教学心理学定义) 。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概念有利于促进思维,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给学生正确、清晰、完整的地理概念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

理解概念应达到以下三点要求:1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明确这个概念和其它一些概念的关系。3能正确运用概念。概念的掌握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需要经历复杂的心理过程, 教师必须遵循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 充分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 让学生利用表象作“渡船”, 从感知的彼岸顺利到达抽象思维的彼岸。

因此, 在我们的教学中,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这就是要谈到教学方法问题。

一、从感知中深化表象

首先, 我们的教学面对的什么样的群体, 是学生, 他们是来接受知识并达到能理解与掌握知识的目的。对于地理概念教学, 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让学生读一遍或是对着某个概念简单地讲一下, 学生在课后能否真正掌握这个概念, 理解这个概念, 从我的感觉看并没有。

例如, 关于城市化这一概念, 某位老师将书本的定义让学生读了一遍就结束了。其实书本关于城市化这个概念的文字描述, 包含了几层基本内涵, 一方面是对概念的全面陈述, 另一方面也是为下面关于城市化问题作了最好的铺垫。

我觉得老师在备课时, 就要明确这几层含义,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概念进行分析说明时, 引入同学们熟悉的知识或生活常识, 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如引入已经学过的民工流问题进行分析, 问:大量的民工进城打工将对城市带来什么变化?人口增加学生自然会答到。问:当人口增加后可能会带来什么变化, 诸如城市面积扩大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也会想到, 促进了人口向城市集聚;既是对城市化概念的讲解, 同时也为后面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作了铺垫。再将目前乡村地区的变化这一生活化的问题引入, 也有利于学生对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这一陈述的理解。

二、在比较中明确概念

学生由直观感知所获得的对于概念的认识是粗略的、肤浅的, 因此, 要通过分析和比较, 使表象由模糊到清晰, 由分散到集中, 从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形成完整的、准确的概念。

如循环经济概念, 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中的描述: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 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要使学生理解此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先通过对表6.1《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的分析比较, 获得传统经济活动与循环经济活动两者间的差异。再通过案例2《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案例3《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等问题的讨论, 使学生获得其概念的内涵。真正理解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 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 实现循环经济应大力推行生态农业的本质内涵。这样学生对于循环经济的概念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象, 也会进一步理解其深刻内涵。

三、在应用中促进理解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需要由具体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重复, 所以当学生初步建立新概念后, 需要应用多种方法, 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 并通过不断运用概念,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既可对概念作表面加工 (只注意概念表述的准确词句) , 也可以作深入的心理加工 (对概念的意义作深刻的思考) 。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表明:意义的编码越深刻越精细, 即加工水平越深, 记忆就越好。因此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 要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意义作多方面的深入思考。例如:学生获得“水循环”的概念后, 要引导学生领悟水循环概念中的关键词语, “自然界的水”、“四大圈层”、“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等。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关键词语是哪些?你是怎么理解的?以及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环节及水循环的意义等方面, 使学生能根据表象重建概念。同时, 概念的应用是掌握概念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 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 增强记忆。如学习了水循环概念之后, 通过不同的例题和练习来加深对理解水循环概念的理解, 在练习中要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从练习中体会到水循环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

地理概念教学是学习地理知识的起点, 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依据, 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不重视概念的教学或概念教学方法不当, 必将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影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总之, 地理概念教学是地理学习的一个基础, 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尝试各种教学方法, 综合各种教学方式以提高我们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摘要:地理教育最为本质的特征——地理本色化, 教给学生正确、清晰、完整的地理概念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在我们的教学中,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我以为应从剖析和领悟地理概念入手。本文围绕“从感知中深化表象”、“在比较中明确概念”、“在应用中促进理解”三个方面, 从教学方法上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概念的教学。

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概念教学;有意义化;探究性;情境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79-01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一改以往老教材中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数学概念体系,对概念的描述、概括不再特别注重其表达形式,注重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背景下,新教材带给数学概念教学许多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笔者在数学概念的教学方式上曾做过一些初浅的探索,现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数学概念的有意义化教学

我们知道学习概念一是要知道它的外延意义,二是要理解它的内涵意义。而内涵意义是概念名称在学习者内部唤起的,独特的、个人的、情感的和态度的反应。学习者的这类反应,取决于他们对这类物体的特定经验。像“无理数”这类数学名称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具有很少的内涵意义,如果直接讲授,抽象难懂,则学生不易接受,心里容易疲劳。

例如:上《无理数》这课时,我准备了十个乒乓球,在每个乒乓球上分别贴上0-9这十个数字放在不透明的袋子里,上课时先出示乒乓球,然后请同学们上来在袋中摸出一个球,看谁摸到的球上的数字最大,并请一个同学在小数点后面写上同学所摸到乒乓球上的数字,随着一个个同学上来摸球,数字一次次地记,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418532469…在学生玩得起劲的时候,暂停他们的工作,然后问“同学们,如果你们不停地上来摸球,数字不断地记下去,那么我们在黑板上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数?学生回答“能得到一个有无限多位的小数。”我追问“是无限循环小数吗?”学生异口同声“不是”。“為什么”我追问。有学生答“点数是摸乒乓球摸出来的,并没有什么规律。”我及时归纳:“不错,这样得到的小数,一般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种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不同,是一类新数,我们称它为“无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对这种摸奖式的摸球,学生对它有着非常丰富的感性经验.以摸乒乓球得到的数来产生一个具体的位数可以不断延伸的小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感触”的非常直观的无理数模型,使本来遥不可及的数学概念具体地走到学生的面前,赋予无理数一个真实可信的意义,使概念更容易接受、更有意义。

二、数学概念的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往往模拟数学家发现新的概念和命题的探究过程。简言之,探究学习是对数学探究的模拟,有别于学生好奇心驱动下所从事的那种自发、盲目、低效或无效的探究活动。事实上,学生探究活动过程所涉及的观察、思考、推理等活动不全是他们能独自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候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

例如在《相反意义的量》的教学上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向东走3步,向西走4步;一小虫在树干上先向上爬20cm,再向下爬回到出发点,再向下爬10cm;在一个装有苹果的盘子里增加4个苹果,再取走5个苹果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事例在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要学生用语言描述以上3个事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其中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板书,再请同学思考:(1)事例中什么在发生变化?(2)怎样变化?(3)变化的意义是否相同?(4)三个不同事例变化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数量的变化都是相反的。在明确考察的对象是事物数量对应性变化这个问题后,请同学们列举类似的事例以进一步理解概念。然后再任选学生的举例提问:“向南走3步,向北走4步;赢利200元,再赢利300元;向上8cm,向东10cm。三句话中两个量变化有何区别。”引导学生关注量所反映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量的相对性质,最后由学生来思考概括所有相关例子中共同的东西,即他们都是相反意义的量,而非“相同意义的量”或“不同意义的量”。

三、数学概念的情境性教学

“能够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正当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这“糖衣”就是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情境引入:“如今索马里海盗对国际航运和海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艘途经索马里海域的轮船怎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是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它们的位置。再问:“那么单独用经度或纬度一个量来确定它们的位置行吗?”“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相互补充举反例的方法体验用一对数确定一个物体位置的合理性。然后问:“同学们那么你们现在的位置怎么确定下来?”学生:“我在第3小组第4排。”“很好,那么单独用小组数或排数能否确定你的位置?”“不能。”然后让第3小组的学生站起来,第4排的学生也站一下,通过实际情境进一步体验用一对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位置的正确性。然后再问:“把教室的右墙角的两条墙角线分别看作是0排0组,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自己的位置。”用(x,y)表示,x表示组数,y表示排数,在这过程中学生巩固了用一对有序实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的方法。然后要同学们考虑这时隔壁班的同学的位置该怎样确定,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讨论得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框架。

整堂课的教学基本上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可见好的情境对概念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篇4

自国家审计署刮起审计风暴后,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由此也给地方审计机关工作增加了压力。新形势下,要使地方审计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同,必须有显著的审计成果,必须有大的作为,有为才能有位。而审计成果的取得,一靠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二靠审计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审计质量,又体现在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以及审计方式方法创新等各个环节。所以,个人认为,要增强社会对地方审计工作的认同,至少需要坚持五个必须:

一、必须精心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增强审计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审计工作层次。

审计工作具有相当的计划性,审计项目计划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全年整个审计工作质量成果好坏,因此,必须重视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研究工作,做到立项要优。

1.项目计划编制应遵循的四条原则:

一是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以增强审计工作的全局性。审计是经济发展的卫士,审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抓住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全力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所以审计项目计划的安排,要重点立足于能在查处违法犯罪、打假治乱体现执法力度,能在为宏观管理和领导决策发挥重要作用,能在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见效果。只有将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定位好,才能优选确定好的项目,有了好的项目,审计质量就一定会提升,审计成果就会被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运用,审计工作就会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二是要坚持法定审计和交办必审的原则,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法定性。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一定的工作职责,本级政府也要求审计部门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因此,在制定审计项目时,必须考虑法定项目和交办项目的安排,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下级政府财政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交办项目审计以及上级审计机关一条鞭项目审计。这些项目,都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如果这些任务打折扣,我们应有职责不能充分发挥,那么我们的工作怎么会得到社会的认同。

三是要坚持既突出重点,又克服审计死角的原则,以增强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凡是属于审计法定范围之内部门单位和财政性资金,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项目时都应考虑。审计项目安排既要考虑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抓住影响大、危害大、资金总量大的项目进行审计,也要从维护财经秩序,防范财务失控角度出发,抓好一定层面,一定周期项目的审计,克服审计死角,强化审计监督。

四是要坚持项目数量与审计质量统一的原则,以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

安排制定审计项目,应充分考虑审计力量、审计时间、审计效果,不能一味强调质量,就尽量少安排项目,本该一个月完成的项目,非要拖上二个月去完成,这样势必

会造成审计资源浪费,影响审计效率的提高,影响审计机关整体工作的成果和形象,但也不能一味强调项目数量,结果势必会影响项目审计质量,使审计问题不深不透不全面。因此,在制定项目时,需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效率与效果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审计资源的使用效益,正确界定好项目数量。

2.项目计划科学合理编制的方法途径:

要实现项目计划科学合理制定,关键是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首先要明确把握审计调查研究内容:一是要弄清所辖审计对象近年来财务基本概况以及审计监督情况,搞清整个所辖单位财务核算变化情况,内审工作开展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以及近年来审计机关对其实施审计等基本情况,通过排查,找出薄弱环节,找出审计重点,定出近期与远期审计目标,增强项目计划的科学性和周期性。二是要研究把握本地区全年经济工作重点,掌握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了解领导关心的焦点问题,以选准审计项目,争取审计工作的主动性,使审计工作与地方的中心工作贴得更紧,针对性更强,服务效果更好。三是要调查了解重大项目和重点投入资金安排管理情况,财政重点改革措施实施进展及其效果情况,从而有重点地选择审计项目。四是把握上级各项政策法规要求,吃准政策砝码,选准审计切入点,正确维护国家宏观政策和决策事项的贯彻实施。

其次要明确制定调研预案,制定具体调研办法。一是要听取领导机关对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主要是听取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等部门主要领导或分管部门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二是要听取部门对审计工作的具体看法和建议,了解各有关部门新政策、新改革举措、新措施,特别是各分块所辖部门经济事业发展重大举措、重大活动、重大投入项目计划等都要进行收集整理,听取有关部门内审部门的意见和工作打算。三是听取上级对口部门的意见要求,及时了解上级安排项目信息,以便搞好自定项目的安排。

二、必须切实抓好每个项目计划的实施工作,增强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机关整体工作质量,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中。在确定好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上,关键就看我们如何抓好每个项目计划的实施工作。那么,如何提高每个审计项目质量呢?总体应做到审计操作要规范化,审计程序要法制化,审计定性要标准化,审计控制要制度化,审计风险要责任化,审计结果要公开化。具体应按照审计署6号令要求去实施,从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环节抓起,从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抓起。具体来讲:

第一,要认真做好每个审计项目的审计方案编制工作,这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前提。特别是一些大的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必须认真做好调研,搞好审计准备,精心研究审计具体工作方案。否则,审计目标就不能圆满实现,审计工作重点就不能突出,审

计实施工作就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审计取证就不能做到客观性、重要性、充分性、合法性和相关性,审计质量和效率就不能提高。

第二,要认真做好审计实施阶段工作,这是提高项目审计质量的关键。有了好的方案,这仅仅是一个计划,关键还要看我们如何把这个好计划执行到位,切实把方案确定的有关审计重点内容审深审透。一方面,审计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取好证,要善于用心取全证,要善于及时取足证,不能模棱两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及现象,不及本质;只及时点,不及过程;只及问题,不及原因;只及原因,不及对策。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将每一个问题审深审透,将审计证据收齐收足收准,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审计人员只有将被审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审出来,这样才能可敬可畏,审计才能受到社会重视和尊重。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审计工作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确保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当,引用的法规准确。

第三,要认真做好审计报告阶段工作,这是提高项目审计质量的基础。审计报告是对审计工作成果的全面总结,是衡量审计质量的最终体现,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怎样才能写好报告?关键就是要审计人员掌握报告要领,既要熟悉审计项目全面情况,又要熟悉掌握了解各项有关财经法规政策;既要善于总结归纳,又要搞好评价分析;既要抓好报告交换意见程序,又要搞好复核工作,确保审计报告高质量、无风险。

第四,要进一步完善项目审计过错责任追究责任制,这是提高项目审计质量的保证。审计署6号令制定出台的审计质量控制暂行办法,从审计方案的编制、执行、取证、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档案立卷归档一系列过程明确了责任,这些责任需要审计人员在今后工作中要执行到位,这不仅是提高工作质量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个审计人员负责的体现,三、必须大力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增强审计工作的创新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要提高社会对审计的认同度,实际上需要我们审计机关每年必须有大作为。这个大作为表现为二个方面:一个是做了什么,一年审计多少个项目,有没有充分履行了审计职能,该审的部门单位审了没有;再一个就是做的怎么样,审计取得了哪些成果,查处了多少违规违纪问题,发现了哪些经案线索,提出了多少付诸实施的宏观和微观指导性建议。要实现这两点,迫切需要审计人员不仅要在提高审计质量上下功夫,在挖掘审计重点内容上求突破;而且要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动脑筋,在改进审计方式方法上求突破。那么如何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就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地总结探索,每一个项目,会因为审计目标、审计环境、审计力量及其审计人员业务熟练程度和审计时间要求不同,审计方式方法就会有所差异,所以,不能固定教条地、照搬照抄以前的做法,按照老框框、老经验去审计。就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总体而言,在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上,应坚持做到八个结合:

第一,坚持财政审计与专业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成果作用。目前财政审计两个报告,主要反映“同级审”项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内容,而对审计机关整个中财政各块资金审计结果情况汇总反映的很少,因而造成财政审计报告内容不充实、不

全面;专业审计成果未能充分挖掘利用,所以应注重搞好这些专项审计的立项和审计,使财政审计与专业审计能够很好的有机地结合起来,且最大化的利用好审计成果。

第二,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效应。通过审计,查错纠弊,纠正微观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审计调查,查找管理中的漏洞,揭示宏观方面的问题,增强审计的全面性。所以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需要灵活地运用审计和审计调查方式,包括在一个大的项目中也可以有审计和审计调查,比如财政审计,就需要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第三,坚持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充分拓展审计内容。针对现有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的矛盾,在审计工作中,应注重突出重点,搞好重要性水平测试,适当采用抽样审计方式。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干部任期较长的,可以有选择地重点审计几个,其余进行抽查,领导干部直管的财务收支全面审计,下属单位可以抽样审计。这样,就可以拓展审计内容,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

第四,坚持部门审计与行业系统审计相结合,充分扩大审计覆盖面。目前,不少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对象侧重于某个部门、某个镇,这样审计,只能查出某个单位、某个镇存在哪些问题,说服力不强,没有多少震撼力,不能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不能了解这个单位,整个镇级总体运行状况,不能从大角度找出其管理问题,共性问题有哪些,个性问题有哪些,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系统内控制度不健全,还是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等等。因此,需要实践创新,积极推行行业系统审计。虽然这样工作量较大,但关键是要在方式方法上去动脑筋。在审计方式上可以采取审计与审计调查同时进行,自查与抽查相合,内审与审计相结合;在审计内容上,可以侧重于某个方面,如家底状况、收费收入情况、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支出管理情况、经济效益情况或者审计认为重点薄弱环节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审计质量、审计影响力就必然会大大提升。

第五,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充分整合审计资源。今后,除了财政审计之外,经济责任审计将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又一个重头戏。如何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如何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这方面各地虽然开始摸索和实践,但是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提高。主要是在审计程序上、审计具体操作上、审计报告的出具上还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搞好经责审计,既是对一个领导干部负责,又是对审计机关负责,也是对组织部门负责,正因为如此,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讲究“认真”二字,工作上不能有松懈情绪,思想上不能有应付了事的观念,要扎扎实实把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抓好、抓出成效,力戒流于形式,只有这样,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会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才能取得组织、纪检部门的支持,审计工作才会得到社会认同,审计地位才能提升。

第六,坚持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职责作用。首先应探索效益审计的范围。鉴于目前开展效益审计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审计文件、方法不够健全完善,人员力量不足等,所以,根据现状,重点应从财政性重点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情况审计入手。其次定位好效益审计的目标。现行效益审计目标只能以揭问题为主,重点揭示资金管理不善、决策失误以及资金不能配足到位等而造成投资重大损失浪

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问题。如果这方面工作搞好了,审计的作用就充分发挥出来,审计工作就会得到有关部门的广泛认同。第三,把握好效益审计的工作步骤和方法。既要开展独立的效益审计项目,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又要在正常财务收支或专项审计中,注重效益审计目标,在方案中考虑,在审计中摸索,在报告中体现成果,以不断提升审计层次,拓展视野和内容,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第七,坚持审计监督与其他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合力。新形势下,审计机关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实行审计监督与其他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如监察、财政、税务等部门的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的监督平台,健全联手办案和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做好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增强合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审计监督环境。同时,还要将审计监督与新闻监督、人大政协监督、公众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使社会各界能够了解审计、关心审计、支持审计。

第八,坚持传统手工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效率。在全面抓好传统手工审计工作基础上,必须全力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大力学习和运用计算机新技术,以不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提升审计工作层次,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四、必须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增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提高审计工作影响。

依法审计、实事求是,是搞好审计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各级审计机关必须认真坚持。如果审计检查不从严,问题不揭露,审计的地位就不能提高,审计的职能就没有发挥,审计机关的工作就是失职,同时也会给被审计单位、给维护整顿财经秩序留下隐患,所以检查监督一定要严。审计处理处罚一定要实事求是,认真分析产生这些审计问题的原因和后果,对涉及经案线索的手不能软,必须审深审透,追查到底。对属于合情不合规,要求制止和纠正,适当给予处理处罚即可,初犯问题予以从宽,重犯问题予以从严,屡查屡犯的问题要严肃追究;问题严重的部门单位,领导主观又不重视财务管理,人为造成混乱的要从严处理;内控制度较好,但因客观情况不得己而为之的个性问题则从宽处理。如果我们在审计处理方面,不问青红皂白,不管主观与客观,不顾情节轻重,都是一棍子打死,都是大开杀戒,都是机械地、教条地、死搬硬套地处理处罚,那样,我们的审计工作就会钻进死胡同,将会寸步难行,就难以取得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就难以保证审计决定和意见的很好落实。因此,地方审计机关必须正确把握好宽严适度这一关系。

当然,要提高社会对审计的认同,审计机关着重要在加大审计执法力度上下功夫,不能做老好人。一是不仅要加大审计检查执法力度,而且要在审计处理上,对重点问题、重点部门、重点事项该严肃处理的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宁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真正发挥审计的震撼力;二是要加大审计决定和报告的执行力度,对审计出具的报告和决定,必须按时保质地执行到位,不能拖泥带水。对故意刁难不予执行的,必须采取行政的(如通报、公示方法)、法律的(如法院强制执行)、经济的(如要求停止拨款)手段予以落实;同时,审计机关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对审计决定的落实必须

实行组长负责制,并与责任制考核挂钩,以保证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要加大审计公示力度,提高审计的影响力。公示的目的,就是要向外界宣传审计的职能、审计的成果、审计的具体工作业绩,因此,应注重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搞好审计公示。公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不能片面理解就是将审计报告向外披露一种。审计公示,可以通过一年一度审计工作会议,通报审计成果及其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对某一方面的审计,可以根据其必要性,通过政府文件形式在面上予以通报(如镇级财政审计通报,行审通报等);对情节特别严重的个别审计项目,可以由审计机关将审计报告对外界予以披露公布,体现审计执法力度,同时也可起到杀鸡给猴看的作用。

五、必须着力提高审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审计工作的能动性,提高审计工作形象。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审计质量的提高,影响着审计机关的形象。因此,要增强社会对审计的认同,还必须在内强审计人员素质、外树审计机关形象上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树好审计队伍素质形象。审计人员是专门查人家账的,按理说就应该技高一筹,否则,就无法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就无法提升审计质量。所以,作为审计人员,应该有这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高标准、严要求,自加压力,实践实践再实践,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审计的行家能手,一专多长。那么如何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建设呢?第一必须抓好学习。在学习内容方面,审计人员既要学习有关会计专业业务知识,努力夯实审计基本功底,又要学习审计业务知识,不断总结积累审计工作经验,增强审计本领;既要学习有关财经法规政策,不断掌握审计新标准、新依据、新武器,使审计工作与时俱进,又要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坚持依法行政;既要学习时政知识,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又要学习好有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基础知识,提高审计技能。在学习方式上,采取机关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主要以个人自学、业余学习为主。第二必须搞好项目交叉审计。在项目计划安排上,不实行独家垄断、对口科室包干,逐步试行交叉审计办法,并搞好质量交流观摩,使各科室人员能适应多方面的审计技能,不断提高整体工作水平。第三必须建立轮岗制度,适时搞好审计人员岗位交流,使全体人员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二是要进一步坚持廉洁审计,提升审计廉洁形象。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廉洁纪律规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审计机关必须严格考核审计人员廉洁审计情况,发现问题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养奸。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篇5

石晓明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石家庄050071)

摘要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图书馆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从馆藏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到服务理念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种趋势,实现电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对电大图书馆的需求,逐步实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向电大系统和基层延伸,为满足各级电大教师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和使用图书馆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关键词电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728.8文献标识码 A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图书馆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从馆藏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到服务理念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国内外图书馆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图书馆进入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整体化发展时期,以馆际互借为主要标志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已进入了一个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为标志的跨时空共享新阶段。

广播电视大学数量多,分布全国各地,各校图书馆发展不平衡。如何开展电大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整合电大图书馆的整体优势,强化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实现电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1、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全方位的需要,也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人90年代以来,世界图书情报事业发展迅速,其重要标志就是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通讯网络和高新技术的优势,实现了图书情报事业质的飞跃,步人网络化、电子化和虚拟化的新时期。90年代末,我国掀起了建设各种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高潮,中国科学院、文化部、教育部及许多地区纷纷建设系统及地区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如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科学院的文献保障系统,文化部的“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CLINET),都已初见成效。而各图书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都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即变“以藏为主”为“藏用结合,重在利用”。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标准将不再以规模大小、馆藏数量、馆舍面积为唯一指标,而在于是否能以最快捷的方式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在于是否延伸了服务职能、拓展了服务领域、提高了读者的满意度,电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2、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对图书馆的要求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新型教育形式,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构建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构建和完善与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图书馆作为校内信息的集散地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地是远程教育文献资源的保障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电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将电大图书馆建设成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中心、服务中心、和学习中心的需求,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对电大图书馆的要求,逐步实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向电大系统和基层延伸,为满足各级电大教师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和使用图书馆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3、是发挥电大图书馆整体效益的要求各校图书馆资源不足,但资源重复建设问题也很严

重,除印刷型文献外,在电子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重复建设现象,由于各馆之间缺乏分工协调和有组织的整体化建设,造成一方面文献资源的重复建设,一方面又满足不了读者对信息资源多样化的需求,要改变这种状况,电大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走联合保障、资源共享的道路,改革过去那种分散式发展模式,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整体化发展道路。建立一个整体化、自动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系统,为教学、科研人员、为学生提供快捷、准确、系统的服务,这也是新条件下读者的迫切需求, ,是电大图书馆发挥更大效益的时代要求。

二、实现电大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基础

1、网络环境

稳定、高效、快捷的网络环境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网络环境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使图书馆在实现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方面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 TCP/IP协议与因特网联接,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各省电大图书馆基本完成了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了图书馆独立的网页,初步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并实现了与因特网的互联,为电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网络环境基础。

2、资源基础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各省电大图书馆建设了不同内容、不同学科、不同使用对象的专题数据库。如:中央电大图书馆的“远程教育技术全文数据库”、河北电大图书馆的“报刊篇名导读”、上海电大图书馆的“开放教育文献”、江苏电大图书馆的“课程教学资源目录、实用技术光盘目录”、广东电大图书馆的“学生优秀毕业论文目录、论题目录”、等。多数馆相继完成了馆藏图书和期刊等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南京电大图书馆在网页上提供了数十种免费数据库的链接。各馆还根据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购买和引进了一些数字化资源,如“中国学术期刊”、“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方正e-book”、“维普数字期刊”、“万方数据库”“人大书报复印资料”、“中宏数据库”等。这为电大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三、实现电大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保障

1、组织保障

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是大规模的、全局的和有组织的共建与共享,首先必须建立一个权威性的组织管理来有效地领导和协调这项工程。要实现电大图书馆资源共享,可成立全国电大数字图书馆联盟,可以全国电大图工委为依托,由全国电大图工委常委单位组建全国电大数字图书馆联盟管理中心这样一个协调机构。主要职责是制定资源共建共享总体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共建共享章程,规定全国电大数字图书馆联盟各馆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并负责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该机构的主要任务:(1)通过联合购买数字资源,增强数字图书馆馆藏量。(2)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同开发、共同建设。(3)监督、管理数字文献的组织、加工、发布、传送、利用工作。(4)通过标准协议实现各馆数字资源上网传递实现真正的“馆际互借、共建共享”。(5)筹集资源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和物质保障,确保资源建设工作有效的展开。这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组织保障。

2、制度保障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便为信息资源服务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目前,在国家未出台图书馆法、信息资源法和有关文献资源共享方面的法规前,可以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制定电大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法规制度,作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行为指南和准则,明确规定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措施,文献资源建设的方向以及各成员馆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等,使之对各成员馆都具有相同的约束力,以适应并推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各馆按一定的原则从组织上、业务上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协调工作,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效益的整体,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分散型向协调型、从保守型向创新型转变,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3、技术保障

各省电大图书馆的网络环境不同,各种管理软件并行,标准不统一,在各自组织建设的数字资源数据库在数据库结构、检索技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影响了数据的相互交换,文献信息共建共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的开放性要求系统具有可兼容性和可移植性。当务之急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依据统一的元数据标引格式规范、文献著录标准、检索功能等要求来建库。目前国内外已经建成的图书馆联盟采用的管理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为多馆在异构软件平台上的分布式管理模式;第二种为多馆在一套统一的软件平台上的分布式管理模式;第三种为多馆在一套统一的软件平台上的集中管理模式,电大数字图书馆联盟应根据电大图书馆自身的特点,确定管理模式,并进行技术和人员的培训,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四、加强个体馆的建设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各馆应根据本校教学、科研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采集文献,并对文献进行二次、三次深度加工,提供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服务,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数据库是信息服务的基础,是现代资源建设的核心。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如馆藏书目数据库、优秀毕业论文数据库、报刊文章篇名导读数据库、远程教育专题数据库、历年考试试卷数据库等,再为本校读者服务的同时,为实现资源共享、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

开发和整合互联网上的资源。网络以其快捷和海量,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根据电大图书馆资金短缺的现状,各图书馆应组织专门人才,对网络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和利用,从网络文献中筛选出专题性、特色性的文献资源,及时向读者提供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形成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体系结构、多样性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多层次的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并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信息产品,为提供特色服务,逐步建立一个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总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相信在电大图工委的组织协调下,在全国电大图书馆的共同努力下,电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一定能够顺利建立起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全方位的、优质的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马月进 蔺兰英甘肃高师学报2003.52、天津市高校馆图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幸 云,周凤飞,李秋实图书馆论坛2004年12月第24卷第6期

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贾昆嵛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年 第 14 卷 第 10期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篇6

情况的调查思考

对我县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情况的调查思考2007-02-10 16:50:07

为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的推进作用,缓解企业用工短缺矛盾,根据县领导指示精神,县政府办和经贸委联合组成调研组于月日和日,赴县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中、二职中和技工学校就职业培训、就业趋向、用人短缺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职业教育概况

我县目前拥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家,其中公办职业学校所,乡镇成人学校所,社会力量办的技能培训机构家,现有教职员工人,在校学员人。经过多

年的探索、积累、发展,全县具有初、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教育、岗前职业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和下岗再就业培训班等多种职业教育载体,已初步形成以县培训机构为骨干、乡镇成人教育为依托、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培训模式。其中县职教中心、二职中、技工学校是以全日制为主的职业教育核心培训机构。

县职教中心是在年由原县职中、电大和所行业职校合并而成,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拥有服装加工、电子、电工、机械、烹饪、市场营销、化工等多个专业,现有教师近人,在校学员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读学生多人,高等职业教育在读学生人,开办教育专科个班人,本科个班人。由于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近两年招生形势很好,中职班年招收多人,年招收人,增幅达到,位居全市之首。毕业生就业形势也较好,从年起,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就超过,其中对口单招占以上,县外

就业,县内就业。

第二职业中学,是年创办的以农字头为主专业的职业学校,现有在校生人,开设了现代农业、计算机应用、化工、电子技术应用、消防警卫、焊接工艺、服装制作、旅游管理等个专业,年,共为社会输送名毕业生,其中有名学生被高校录取,其余毕业生中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县技工学校,是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全日制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现有机械、计算机、电子技术应用、服装加工、建筑、化工、财会等专业。年共有名毕业生,其中有人在县内就业,占总数的。他们主要分布在森达、同

一、金龙马、环宇、特达、农工商和世纪联华,从事的都是相对轻松的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近三年来,这三所职校的毕业生通过对口高考升入高一级学校,到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留在本县就业的学生很少,即使留下来的,也大都处在管理岗位,一线工人少之又

少。

二、原因分析

据调查,全县企业缺岗达人左右,虽然县里组织了大规模的赴安徽、湖北等地招工活动,但招回的工人大部分已流失。截至目前,定报企业仍缺多人,其中制鞋业缺人,纺织企业缺人,服装行业缺人,玻璃制品业缺人,机械加工企业缺人,服务业缺人,新上项目缺人。面对如此紧迫的县内用工需求形势,职校的毕业生却流向县外,究其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因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职校生毕业后,家庭并不急于让孩子承担养家的重担,而是希望让孩子到外面闯一闯,学生也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去见见世面,锻炼自己,主观上不愿留在县内就业。而职教资源是我县最早推向市场的教育资源,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维护学校利益,学校必须用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回报来争抢生源,以“出口”带动“进口”,因

此学校也倾向于把学生送往工资高、环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县内外就业待遇不接轨。从县内外横比看,学生在县内外就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劳动保障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学生不愿留在县内就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般的职校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包括基本工资、加班费及其他福利待遇在内每月可以挣到元左右,而在我们县内好的企业也就拿到元左右,差的企业甚至不足元。而且有些企业主认识不到职工是企业的财富,无视劳动法规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导致学生对留在县内就业丧失信心,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合同法规执行难到位。部分企业工资标准过低,随意增加企业职工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有的企业职工一天工作小时以上,常年没有星期假日,但都不按照《劳动法》规定发放加班工资。有的企业虽然与职工订立了劳动合同,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合同的应有作用。企业经营缺乏诚信,随意拖欠和克扣工人工资。二是社会保障相对滞后。一些企业不注重工人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吃饭、住宿条件差,安全保护不到位,灰尘污染超标准,毒害工种无津贴。没有依法为职工解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保障问题,有的企业劳动社会保障基本处于一片空白。三是“人性化”管理比较缺乏。有的企业没有很好地树立工人当家作主的思想,不懂得尊重职工、爱护职工的重要意义,而是想方设法侵害职工的利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有的企业等级制严重,与企业职工缺少感情交流,缺少人情味。、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我县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县财政运转十分困难,客观县情决定了我县办大教育、办大职教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职业学校的经费、设备投入不足已严重影响了职教事业的发展,县职教中心欠债多万,直接面临着保吃饭和促发展的矛盾,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都遇到了很

大阻碍。县技工学校为了生存,采取教职工集资的办法购进教学实习设备,教师采用工厂里“三班倒”的方法,轮流让学生实习操作,尽管这样,学生还是多人合用一台机器,这些困难都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人才。、校企合作对接不够。一方面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不接轨。皮鞋、纺织服装、农药化工、节能灯具、油田机械、花炮是我县的六大支柱产业,六大支柱产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工现象,特别是纺织服装和制鞋业,缺工都接近千人。但在职中、二职中和技校三所龙头职校中,却没有开设纺织、制鞋、灯具、花炮专业,服装专业虽有开设,但学生数太少,仅有个班级。一方面校企合作缺少平台。企业用工与学校培训缺少对接沟通,有的企业用工缺乏计划性、超前性,大多是临时性紧急招工,使得学校无法利用培训的方式为企业储备操作技术工人。

三、对策思考

我县企业用工十分紧缺,而县内培训的技术工人却大量流失,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也关系到全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的逐步深入,企业用工短缺矛盾将进一步凸现,针对这一情况拟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以不断加大我县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力度。

(一)加大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现在,许多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持怀疑态度,认为职中毕业最多只能当个工人,没出息。因此,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学生,许多家庭宁可高价集资让其上普中,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甚至放弃继续上学。据调查统计,今年我县有名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剔除走向高一级学校学习的,仍有约多人将走向社会。对此,我们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宣传职业教育对学生就业及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为社会作奉

献、为家庭作贡献、为自己闯路子的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典型,让职业教育是现实生产力、职业中学是农家子弟成才和创业的摇篮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扩大职业教育生源。职业教育机构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另一方面,宣传本地优秀企业。对我县用工条件好、劳动保障待遇高、生活条件优的企业予以大力宣传,改善学生和家长对本地企业的不良印象,同时对不执行法律法规、无视工人利益的企业进行曝光,用社会舆论来督促企业守法经营。

(二)加强规范,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县劳动保障、监察、总工会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对企业贯彻落实《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障费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和经常检查,对欠缴社会保险费、克扣拖欠工人工资、非法用工等行为进行依法查处,以规范和净化我县

企业的用工环境,引导企业规范用工行为。技术工人是企业的财富,是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要引导广大企业家正确认识到这一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研究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新情况、新特点,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保障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条例,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并全面履行。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是国家强制性保险,各个企业要依法为工人参保缴费,缩小与苏南等先进地区企业在劳动社会保障上存在的落差。规范工资支付行为,确保企业职工的合法工资收入兑现到位。杜绝无故拖欠、克扣企业职工工资的现象,严格贯彻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按规定发放加班工资,切实维护企业合法经营、诚信创业的良好形象。企业负责人要加强与工人的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努力构建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真正做到以待遇引人,以感情留人,以精

神凝聚人,吸引技术工人到企业上班,缓解我县企业用工短缺的矛盾。

(三)加大投入,为职教事业服务地方经济奠定物质基础。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抓经济必须抓职教。要发挥职业教育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重普轻职”转向普职并重。相对于我县如此紧迫的用工需求,目前我县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全县上下、各层各级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严格按照建政发号文件精神,实施公共财政体制职业教育拨款政策,努力改变当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确保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确保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企业上交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中统筹安排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同时,县教育、劳动保

障等部门和各职业教育机构也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县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鼓励职业学校在抓好“对口单招”的同时,更多地为地方经济培训和输出人才,吸引优秀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

(四)搭建平台,积极探索校企联办的新路子。首先,要加强专业设置建设工作。各职业培训机构要按照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拓宽、改造老专业。要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征求企业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要定期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形成既切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又具备各自专业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其次,要进一步拓宽合作办学的路子。针对校企合作缺少沟通平台的现状,明确各镇的劳动力资源管理中心和各行业的行业商会承担校企合作的牵线搭桥工作,了解统计各企业需求的工

种及人数,及时反馈给职业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各企业也要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提前安排用工计划。学校与本地企业要建立互惠互利、互相扶持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深化产学研结合,根据企业需要确立培养目标。大力推广按需招生、订单培训、连锁办学等新模式,努力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学校也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人才资源,聘请企业的高级技师,把课堂直接搬到企业,以弥补学校的师资与设备不足缺陷。

(五)以点带面,实施技工“凤还巢”工程。据调查,职中学生外出就业三至五年后,大部分会因为恋乡恋土、结婚嫁娶等原因,愿意回来就业。经过外面生产和生活的磨练,这些学生已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只要全县上下搭建优质的兴业环境和平台,筑巢引凤,就能吸引大批在外的职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在此基础上,充分

对原生态体育旅游概念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原生态,原生态体育,体育旅游,生态体育

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各行各业前进的步伐。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迫使人们渴望找到自我、回归自然。原生态旅游成了旅游的一种选择方式。被称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愈发受到重视,在各种环境的催生下,原生态体育旅游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得到长足发展。而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及贵州师范大学数字图书馆关于原生态体育旅游的概念,却未见有原生态体育旅游概念的解析,原生态体育旅游的概念模糊,所以有必要对原生态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总结归纳。

1对原生态概念的思考

生态(Eco-)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现在认为,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原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水泉本也”;现理解为“最初的”“推本溯源”之意。好搜百科对原生态的解释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原生态还包括有原生态种植。王林等将原生态定义为“事物原始生存的状态”[1]。原生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自然的原生态未经过人工干预,浑然天成;人文的原生态是指古老的文化原型由于经历漫长的历史而沉淀下来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多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这些变体均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未受外来文化的干扰。原生态是处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种状态,不经人为染指。但并不是说有人为的因素原生态便遭致毁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尘不变的永恒。原生态是不参杂领(地)域之外的因素任其自身发展的常态。

2对生态体育概念的思考

雾霾仍旧在继续的中国,环境问题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个问题终归会有得到妥善解决的一天。体育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必定肩负着环境保护的重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如何平衡人、体育、环境三者,或者说让三者互相协调、互相关怀、互相共融从而共发展,充当三者和谐统一的使者就是生态体育。许传宝将生态体育定义为“人们借助各种自然环境,不拘形式地进行休闲锻炼的体育活动,如攀岩、溜冰、登山、漂流、野营、定向运动等。[2]”胡小明认为生态体育就是以自然的活动方式,在自然环境下,按照生物发育的规律来开展的一些身体活动。它最突出的特征是自然[3]。郑晓祥认为生态体育是指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互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活动[4]。该研究者认为,许传宝关于生态体育的定义具有局限性,偏向与自然方面而忽略了人文方面;胡小明的看法也偏向对自然方面,其“按照生物发展规律”业已体现人、 体育、自然三者的和谐;郑晓祥的定义更为全面、准确。该研究者认为生态体育是指人们在人——体育——环境三者和谐共处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

3对原生态体育概念的思考

李延超等认为原生态体育是保留初始状态、质朴、更贴近生产生活源头的体育文化发展形态。原生态体育是未经过任何外来文化的加工,保存着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原生态体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未搬上各类舞台,未加入外来元素,只在本土领域的节庆或传授练习中运用时,表现的是纯自身文化,这类民族传统体育属于原生态体育。而当该区域发展成为旅游区之后,为吸引游客,让表演更富有艺术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脱离了最初的内涵,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就不能称之为原生态体育。原生态的文化离不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只有文化和自然协调统一,原生态体育才得以保存和延续[5]。

4对体育旅游概念的思考

体育旅游的开始已经很难追溯。体育旅游最早的记载是几千年前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实体育旅游开始得更早。体育旅游作为专门研究领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20世纪下半叶,欧美和日本相继展开对体育旅游的讨论。到20世纪末,体育旅游传入国内, 在借鉴和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体育旅游理论的研究取得长足的发展。全国各地业纷纷开展各类体育旅游。何为体育旅游?以下是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Hall认为体育旅游是为了参加或参观体育活动,而离开日常生活范围的、非商业性的旅游[6]。

于素梅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者较长时间离开生活地以旅游和体育为主要目的,以休闲、娱乐、休闲、增长见识、参加或观看比赛等,离开其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人、地、事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由这些关系所引起的总和。

陈晓在首届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上指出: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旅游的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产生的效益都统计在旅游行业的收入里,因此会将体育旅游看作是旅游业的一个分支。他认为体育旅游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体育旅游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与体育方面的参与、组织、指导是密不可分的。

宋杰等认为体育旅游是游客在旅行过程中,依赖旅游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完成体育体验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从专家学者的观点中可看出:第一,体育旅游具有地域属性, 即均不在日常生活的场所,属旅游特征之一;第二,体育旅游的方式是参观或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是旅游和体育交互的特征;第三,体育旅游的物质基础是体育资源;第四,体育旅游是一种活动。 体育旅游作为一门产业,体育与旅游应各占半壁江山。旅游为体育搭建起平台,体育作为旅游的表现形式,体育旅游是旅游活动,也是体育活动,是富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该研究者在借鉴各家观点的基础上,认为体育旅游是游客到日常生活以外的地域,以参观或参与的形式到各类体育活动中的一种文化活动。

5对原生态体育旅游概念的思考

关于原生态体育旅游的概念研究几乎没有。其主要原因是:原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难度大。有学者认为开发应经加入外来元素, 既然已经有外来因素的影响,不管是人文环境还是自然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受相应的影响,那就称不上是原生态,所以研究的可操作性极低。该研究者认为,原生态体育旅游开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即便现在未经染指的处女地跟若干年前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是动态的。这块处女地一定还是原生态的,虽然相对于之前,它已经发生改变。我们允许其在不经外来因素影响自然发展而称之为原生态,核心是它自身发展。世界是进步的。同一地的人自身也会发展,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会变化发展。现代科学的发展几乎影响到地球的任何一处,每一个地方都处于发展状态中,没有完全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原生态,只有相对的原生态。只能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原生态。原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是可行的,又是慎重的。

该研究者认为原生态体育旅游就是人们到日常生活以外的较为原始的地方,以参观或参与的形式到各类原汁原味体育活动中的一种文化活动。

6结语

对工程项目管理概念的延伸思考 篇8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中,以达到人们的需要和期望,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是以单体项目为对象,以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成本等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组织管理。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分解和结合统一的过程。项目管理的突出特点是项目本身作为一个组织单元,围绕项目需求来组织资源,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用最少的人干最多的事”。因为项目管理一般是采用矩阵型的组织结构,可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并能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适时调整组织的配置,以保障工作和组织的高效、经济运行。

目前,项目管理不再是强调改进单一项目为中心的具体管理过程,而是把项目管理提升为一种以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资源总体规划指导下的项目组合管理的理念。要加快我国项目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必须坚持目标管理方法,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要拓宽项目管理思路,潜心研究项目范围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整体绩效以及项目的信息和沟通管理等内容,总之,谁的项目管理体制最适应市场,谁就是市场的青睐者,但要寻找持续完善项目管理途径,还任重道远。

二.要把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层,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龙头”

近几年来,我公司每年承建的大小工程项目几十个。在工程项目规模、含金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原本微利的项目的效益却获得较高,有的本应盈利的反而亏损,看来关键取决于项目管理,取决于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层的素质。因此,要把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层,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龙头”来抓。

1、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量德而用。《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经营管理者的三大素质条件和一条原则,就是我们选聘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员的主要依据。

2、实行项目经理职业化管理。项目经理应从受过正规培训、具有项目经理资格证书的人员中选拔。要制定项目经理任用制度,健全项目经理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利、险,遏制不良现象。同时要加强项目经理后备人选的培养和作风建设,让他们有机会在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助理或见习项目经理岗位上锻炼,并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业务素质。

3、坚持精干高效,结构合理、“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原则,做到对项目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弹性化,对项目部管理层人员要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阶段的要求,在各项目之间合理组合和有效流动,实行派遣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根据项目大小和管理人员性格、特长、管理技能等因素合理组合。防止项目经理自由组合,形成独立“王国”,保证项目部管理层整体合力的有效发挥。

三、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在各项目之间,对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进行周密计划,有效流动,合理调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项目经理部要按照动态平衡、统筹优化的原则,建立劳动力整体优化、实现劳动力供给与项目需求最佳组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对劳动力的分配和流向做出总体安排,保证劳动力与项目需求的总体平衡,并定期跟踪检查,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调整,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四.把深化责任成本管理,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

多年来,不少施工企业一直未能摆脱效益低、积累少、资金紧张的困扰,症结何在?我认为主要是存在粗放经营、重干轻管、先干后算、干而不算等问题。因此,应当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成本意识。一是要树立“企业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中心,项目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二是要树立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和挖潜增效的观念;三是要树立责任、成本、效益意识,营造企业整体重视,项目部全员参与,施工生产全过程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管理体系。体系应包括责任、策划、控制、核算和分析评价五方面内容。一要明确成本費用发生的项目部门、分队(班组)和岗位应负的成本效益责任,使成本与经济活动紧密挂钩;二要分时段对成本发生进行预测、决策、计划、预算等方面的策划,制定成本费用管理标准;三要综合运用强制或弹性纠偏手段,围绕增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偏离管理标准的问题;四要认真加工和处理成本会计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五要按期进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责任的分析评价,严格业绩考核和奖惩兑现。

3、堵住“四个漏洞”,实行“六项制度”。即:堵住工程分包、材料采供、设备购管和非生产性开支等效益流失渠道。实行工程二次预算分割制、材料采供质价对比招标制、购置设备开支计划审批制、管理费用开支定额制、主办会计委派制和项目经理对资金回收清欠终身负责制,杜绝项目资金沉淀和挪用。

五、加强激励约束机制

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保证施工企业要想保证项目生产经营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必须发挥好企业管理层调控和服务的两大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调控机制。为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实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制度。要在管理办法可行、组织制度健全、任务责任明确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在建、竣工、分包项目的审计,对规模大、工期长的项目实行年度和终结审计,以及项目经理调离和项目部解体审计,重点是做好经营责任与效果、经营活动合法性和财经纪律等重大问题的审计工作。

2、全面推行项目考核制度。要根据项目经营承包合同书,做好项目年度和终结考核工作。对实现经营目标和超额盈利的,要严考核、硬兑现,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对出现项目亏损、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经营越权行为等责任问题的,要给予相应的经济、行政或法律的处罚。真正形成企业与项目之间的经济责任监督与执行关系,以保证项目高质量、高效益地运行。

上一篇:团队最佳绩效奖获奖感言下一篇:申请香港浸会大学研究生的标准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