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共12篇)
初中化学概念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它具有启蒙性,抽象性,层次性,发展性的特点。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中包括以下几个概念体系:
物质宏观微观概念体系: 元素 —— 分子 —— 原子
物质分类体系: 物质 —— 纯净物、混合物 —— 单质、化合物
溶液体系 :溶液 ——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溶解度 酸碱体系: 酸 —— 碱 —— 盐 —— 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学反应体系: 化合反应 —— 分解反应 —— 置换反应 —— 复分解反应 —— 氧化反应 —— 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原理:质量守恒定律。
由于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 , 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 , 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 , 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一些与科学概念相一致 , 而有一些则与科学概念不一致 , 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理清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找到其与本节课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帮助学生顺利地、主动地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所以在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设计中有一些要点要注意,如:1.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关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负迁移等。2.准确设计三维教学目标。
3.内容线索的组织与呈现,情境素材的设计
一、强化课标意识, 准确把握新课标
依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和要求, 是新课标下中考化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 中考化学复习应强化课标意识, 紧紧围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复习。准确把握新课标是复习的前提。教师在复习前要进一步研读新课标, 要领会其精神。应吃透三个原则, 第一是加强基础, 从已有的经验出发, 培养能力;第二是注重科学方法, 注重过程体验;第三, 注意贴近生活, 不断扩大视野。吃透这三条原则, 就能确立正确的复习方向, 就能掌握复习总的要求。
新课标中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要求, 总的趋势是由较高的教学要求降为较低的教学要求, 重在知识的运用。如“分子、原子”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子, 什么是原子, 能够根据定义或提供材料识别什么分子, 什么是原子就可以了。因此, 对新课标中关于概念及原理的要求应该吃透, 复习时应该准确把握尺度。
二、理清概念和原理, 夯实认知基础
1. 建立网络, 理顺关系。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较多, 复习时, 需要全面梳理, 以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 复习化学基本概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理顺相关概念关系, 也就是对相关概念按一定的从属关系或衍生关系进行系统整理, 使之形成网络。这样, 既能帮助记忆, 又能加深理解,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浓缩要点, 强化记忆。
记忆是理解的仓库, 要准确理解概念, 必须强化记忆。为了取得最佳记忆效果, 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精炼定义, 浓缩要点。如“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一切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是建立在对其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概念有以下6个要点:①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单位应相同;②溶质质量指在溶液中溶解了的质量, 不包括未溶解的那一部分质量;③溶液质量为溶液中所有溶质、所有溶剂的质量之和, 但不包括未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④在混合溶液中, 有多种溶质 (溶剂也可能有多种) , 如果求A溶质的质量分数时, 应该用A溶质质量除以整个溶液的质量;⑤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是个比值;⑥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百分数表示, 因此其计算公式中的100%不能省略。
3. 揭示概念和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众多的化学概念和原理中, 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对概念和原理进行系统归类,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形成网络。建立一定的网络系统, 学生自己就会从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找内在联系。这个过程, 是有序编码的过程, 是深刻理解掌握概念和原理本质的过程, 是对概念和原理升华的过程。当这个过程熟练以后, 学生就能把头脑中有形的网络系统变成无形的网络系统。如, 在头脑中形成的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网络系统, 当需要时, 只要向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点击任意一网点时, 都能迅速地从知识网络中提取信息, 并能引出相关的位属联系和衍生关系。这样, 就能真正达到理清关系, 夯实基础。
三、加强训练, 不断深化, 巩固提高
1. 训练要从多角度进行。
平时的练习中, 往往有这样的现象, 即有些问题在新的情景中, 学生却不知所措。对于类似的问题, 复习时应多设计不同情景中的问法, 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训练。如:地壳中含量占第一位的元素是氧, 第三位元素铝。可以采用下几种问法, 第一位元素是什么?第三位元素是什么?第一位金属元素是什么?第一位元素与第三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什么?等等。所选类似的习题, 应考虑到正向思维解法、逆向思维解法、纵向思维解法、横向思维解法, 这样效果会很明显的。
2. 要加强对训练的指导和评析。
在训练中, 对于学生所做习题, 要及时批阅, 迅速反馈, 特别对于练习中暴露出来的“通病”“顽症”要彻底解决, 不能留有尾巴。
3. 训练要特别注意能力的提高。
在有些中考试题中, 涉及的知识点多, 学生分析往往不够全面, 做起来比较费力。针对这些问题, 在复习冲刺阶段, 要增加适当份量的训练, 要在训练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和策略。例如, 如何从题目中寻找信息, 如何选择突破口, 如何与自己认知结构建立联系, 怎样解决问题才是严密规范, 怎样做才是迅速高效, 怎样表达才是准确完整等等。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36-01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而严密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优化化学的概念教学,本文拟从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几个方法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理解概念的构成,记住关键字和词
要搞清每个概念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关键的部分是什么。如“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其概念包括四部分: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先提出要确切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就要作出相应的规定。其一,引导学生分析,可用溶解的克数多少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但溶剂的量不同,溶质溶解的克数也不同,所以必须规定一定量的溶剂-100克;其二,在100克溶剂中,物质溶解的量有多有少,还必须达到溶解的最大限量——饱和时溶解的克数;其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多少与温度有关,还应规定“一定温度下”;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此外,还要记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纯净物”就是关键词,如果把纯净物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错了。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金刚石和石墨,它们都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但却是不同单质。
二、找出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化学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要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和联系。例如,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和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三、通过观察实验来理解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向蓝色硫酸铜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试管中发生的现象:出现蓝色的沉淀。这个变化特点是溶于水的硫酸铜转变为不溶于水蓝色物质——氢氧化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蓝色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我们要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四、通过计算推理,理解概念
例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表达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x l000/o。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溶质
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可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五、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兩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
是氧元素的”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位素示踪法(isotopic tracer method)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示踪实验的创建者是Hevesy。Hevesy于1923年首先用天然放射性212Pb研究铅盐在豆科植物内的分布和转移。继后Jolit和Curie于1934年发现了人工放射性,以及其后生产方法的建立(加速器、反应堆等),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更快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同位素示踪法基本原理和特点
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种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药物和代谢物质等)代替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稳定性同位素虽然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用它与普通相应同位素的质量之差,通过质谱仪,气相层析仪,核磁共振等质量分析仪器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都可作为示踪剂(tracer),但是,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灵敏度较低,可获得的种类少,价格较昂贵,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仅灵敏度,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能准确地定量,准确地定位及符合所研究对象的生理条件等特点: 1.灵敏度高
放射性示踪法可测到10-14-10-18克水平,即可以从1015个非放射性原子中检出一个放射性原子。它比目前较敏感的重量分析天平要敏感108-107倍,而迄今最准确的化学分析法很难测定到10-12克水平。2.方法简便
放射性测定不受其它非放射性物质的干扰,可以省略许多复杂的物质分离步骤,体内示踪时,可以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穿透力强的r射线,在体外测量而获得结果,这就大大简化了实验过程,做到非破坏性分析,随着液体闪烁计数的发展,14C和3H等发射软β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及生物学实验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3.定位定量准确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能准确定量地测定代谢物质的转移和转变,与某些形态学技术相结合(如病理组织切片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可以确定放射性示踪剂在组织器官中的定量分布,并且对组织器官的定位准确度可达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4.符合生理条件
在放射性同位素实验中,所引用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化学量是极微量的,它对体内原有的相应物质的重量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体内生理过程仍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获得的分析结果符合生理条件,更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优点如上所述,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人员要受一定的专门训练,要具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条件,在目前个别元素(如氧、氮等)还没有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等等。在作示踪实验时,还必须注意到示踪剂的同位素效应和放射效应问题。所谓同位素效应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是稳定性同位素)与相应的普通元素之间存在着化学性质上的微小差异所引起的个别性质上的明显区别,对于轻元素而言,同位素效应比较严重。因为同位素之间的质量判别是倍增的,如3H质量是1H的三倍,2H是1H的两倍,当用氚水(3H2O)作示踪剂时,它在普通H2O中的含量不能过大,否则会使水的物理常数、对细胞膜的渗透及细胞质粘性等都会发生改变。但在一般的示踪实验中,由同位素效应引起的误差,常在实验误差内,可忽略不计。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利于追踪测量,但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达到一定剂量时,会改变机体的生理状态,这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效应,因此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量应小于安全剂量,严格控制在生物机体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以免实验对象受辐射损伤,而得错误的结果。
用探究的方式学习《乙酸的性质》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是一种以了解、掌握化学事实为目的的学习,有条理地将事实呈现,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感受事实,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若能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实验和设问为载体,讨论为方式组织教学,能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还能把单调的、枯燥的课堂气氛活跃,把繁琐、难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趣味化、科学化,这是一种研究型、探索型教学。“乙酸的性质”属于元素化合物课,我在设计这个课的时候,以探索为中心,包括“乙酸的分子式探索、乙酸的结构探索、酯化反应过程的探索”三个探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突出以学生充分参与,尽量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归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依据我校学生认识水平和《乙酸》一节教材内容,我把教学策略选择侧重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而通过问题情景创设,是实现目标的最好途径。为了集中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酯化反应的实验和实验有关问题的讨论放在下一课时。
一、设计实验情景和借用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对乙酸分子组成及其结构的探索。
新课开始,教师首先拿出了一瓶未开封的食醋,让三位同学分别做以下三个实验:食醋+紫色石蕊,食醋+Na2CO3溶液,食醋+Ag(NH3)+溶液,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创设这样的实验情景,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兴趣,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现象的为什么。紧接着,告诉学生以下信息:经元素分析得知:食醋中有效有机成分的分子式为C2H4O2,依有机物结构理论,试写出它非环的可能的结构,并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分析得出这种有机物的结构是哪一种。经过两次的情景创设,让学生自己分析出正确的结论,点燃了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课题提出来以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并对分子结构中最多共面原子数进行正确的认识,分析出乙酸分子结构中所有的共价键,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设计问题情景,激发思维,引导学生对酯化反应过程的探索。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出下列方程式:
这时学生并不知道它是酯化反应,更没有去深入思考过它的实质是取代反应,老师也暂时不提示涉及这个内容,而是设置了下面的问题情景:H2O是由—H和—OH结合,那—H、—OH分别来自哪里,请你作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实验以证明你的结论的合理性。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争辩后,收集学生大多数的假设如下:(1)H来自于乙酸中—OH,其解释是因为乙酸显酸性电离出H+,类似的结论和解释还有一些:反应过程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不变红色,说明—OH来自于乙酸,反之OH来自于乙醇;上述反应完成后,加入Na2CO3水溶液,有气泡产生,则H来自于乙酸,反之H来自于乙醇的羟基(此时,马上有观察仔细的学生反驳,反应是可逆反应,并且,此反应有浓H2SO4作催化剂,无论乙酸是脱—H还是脱—OH,反应体系中的有关物质均可使紫色食蕊显红色或使Na2CO3水溶液产生气泡),显然,所有这些假设均是来自于刚刚讲过的知识乙酸显酸性的干扰。(2)H来自乙醇中的羟基,但提不出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法。(3)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的是有学生提出:无论OH是来自于乙酸,还是来自于乙醇;也无论H是来自于乙酸中OH的H,还是来自于乙醇中OH的H,由于乙酸中的C—O单键、O—H单键的键能不同,断开这些共价键所需要的能量就不同,因而伴随着这个反应能量变化也就不同,如果我们通过一个实验精确测定出整个体系的温度变化值ΔT与理论值(数据可从手册中查出)相近,即可知道上述反应的过程。这类学生真正懂得了化学反应中伴随着的体系能量变化。此时,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完全燃烧起来,因势利导及时指导学生去阅读课本的同位素标记法(示踪原子法),科学的事实否定了刚才的推测,这是一次科学思维方法教育的深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去理解酯化反应的过程,同时对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拓展:此反应过程的证明能否通过标记乙酸中的其它两个氧原子或标记乙醇中氧原子来实现;标记C原子,H原子其结论又是如何呢?最后,依据结构决定性质原理,简单地总结出乙酸中其它共价键的断裂和相应的有机反应类型。
附: 《乙酸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部分)
[学生实验] 食醋+紫色石蕊试液,食醋+Na2CO3溶液
[设问] 食醋中主要有机成份的分子式为C2H4O2试写出它非环的可能结构?
[回答] ① ② ③ ④,其中①、④不可能,因为醇羟基、醛基-COOH均无酸性,对于②、③可设计实验:食醋+银氨溶液来检验食醋中是否存在醛基。[演示实验] 食醋+银氨溶液(无银镜,否定③)
[设问] 如何证明食醋中主要有机成份的结构是哪一种呢?(全班讨论)[引入]-OH与>C=O组成羧基(-COOH),含有-COOH的化合物称为羧酸。
[设问] 乙酸的物理性质(联系家里做菜用食醋,学生回忆气味、沸点、水溶性)[学生活动] 自己组装球棍模型,找出最多共面原子个数,分析分子结构中各共价键。[讲解] 乙酸的酸性,弱酸CH3COOH>H2C0,断共价键O-H键(通过实验现象学生得出)。[练习] 1moL 最多能与多少摩尔的Na或Na2CO3溶液反应? [讲解] 酯化反应(实质是取代反应)
[设问] 方程式中的H2O是如何产生的呢?(-H与-OH结合)
[设问]-H与-OH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也就是说上述反应是如何断键的呢?(两种可能:(1)CH3COOH脱-OH和C2H5OH脱-H,(2)CH3COOH脱-H和C2H5OH脱-OH)[设问] 设计一个实验,用实验事实证明上述两种假设的正确与否。
[讨论] 学生讨论约15min,教师收集学生设计,并加以表扬、质疑、分析或解释。[阅读] 课本P149第二自然段。
[讲解] 同位素标记法除了18O标记外,还有C、H等同位素标记法,14C经常用于有机物分子结构的测定和考古科学;而H的同位素可应用于生命科学中的DNA序列分析。[设问] 上述酯化反应能用C、H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反应过程吗?如能,应该标记哪个C、哪个H呢?如不能请说明理由,(学生讨论作答)
[设问] 书上是标记C2H5OH中的O,能否标记CH3COOH中的O,两个O都行吗?(学生回答)
[总结] 反应过程不是根据化学方程式来推断的而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以同位素来作为示踪原子(同位素标记法)来进行实验,是现代科学中一种比较先进的科学方法。
[设问] 依据结构决定性质理论,试分析乙酸分子结构中其它的共价键能否断裂?并分析发生什么反应?
⑴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原子团的定义
⑵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⑶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
⑷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物质的变化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⑵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与判断
⑷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配平
⑸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典型计算
⑹离子方程式书写以及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
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与书写,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等
3.物质的分散系
⑴胶体的概念、胶体的性质、制备、渗析
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⑶溶解度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电解质溶液
⑴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离和电离平衡
⑵溶液的pH、盐类的水解、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等
5.结构有关概念
⑴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书写、原子核组成符号等
⑵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⑶化合价涵义,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⑷三键两力四晶体,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⑸元素周期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强弱的判断
6.物质的量有关概念
⑴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
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以及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7.化学基本概念的热点、重点
①要特别注意对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的“物质的量”的理解,不仅知道它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连接的重要物理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体系。比较重要的题型是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涉及的概念很多。另外,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②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纵观近年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氧化还原反应除注重考查基本概念外,出现了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和物质的分析推断相结合的趋势,特 别是从生活应用入手,设计新的问题背景和思考阶梯。
2017-09-17宜昌故得新教育
初二开始,大家学习物理这门课程,物理学科概念很多,也比较容易搞混。以下是给大家整理的物理各部分概念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学习各部分内容有所帮助。
一、测量
1、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2、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3、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1、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3、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4、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5、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6、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1、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常用单位:克/厘米3,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2、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1、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3、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
七、简单机械
1、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2、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 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 P的单位:瓦特; W的单位:焦耳; t的单位:秒。
八、光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2、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3、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4、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 U=2f时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光路图
应用 u>2f
f 倒缩小实 照相机 f v>2f 倒放大实 幻灯机 u 放大正虚 放大镜 5、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 1、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2、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4、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C水=4.2×103焦/(千克℃)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5、热量计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电路 1、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路中必须有电源,且电路应闭合的。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2、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3、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把非标准电路图转化为标准的电路图的方法:采用电流流径法】 十一、电流定律 1、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Q=It 电流单位:安培(A)1安培=1000毫安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2、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 3、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导体电阻不同,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导体电阻不同,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4、欧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导体电阻R=U/I。对一确定的导体若电压变化、电流也发生变化,但电阻值不变。 5、串联电路特点: ① I=I1=I2 ② U=U1+U2 ③ R=R1+R2 ④ U1/R1=U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串联后,电阻较大的两端电压较大,两端电压较小的导体电阻较小。 6、并联电路特点: ①U=U1=U2 ②I=I1+I2 ③1/R=1/R1+1/R2 或 ④I1R1=I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并联:电阻较大的通过的电流较小,通过电流较大的导体电阻小。 十二、电能 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作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公式:W=UQ W=UIt=U2t/R=I2Rt W=Pt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2、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电功,表示电流作功的快慢。【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电流作功快。】 公式:P=W/t P=UI(P=U2/R P=I2R)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3、电能表(瓦时计):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仪表。1度电=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例:1度电可使二只“220V、40W”电灯工作几小时? 解: t=W/P=1千瓦时/(2×40瓦)=1000瓦时/80瓦=12.5小时 十三、磁 1、磁体、磁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的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个对其它磁体发生作用的区域。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体周围磁场用磁感线来表示。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3、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现状 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具有局限性,仅仅在教材范围之中,教师教授化学基本概念的目标在于掌握材料内容,进而无法达到教师教学方法、教材以及学生三者之间实现统一。教师通常过于关注自身如何教,教授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应该牢记的基本概念有哪些,而忽视了学生在遇到其他同类问题的时候,如何学习,如何解答。在教师教授基本化学概念的时候,过于注重时效性,而忽视了概念本身的作用。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使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生搬硬套概念,而没有为学生讲解概念的来源和缘由。还有些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一带而过,如果教师无法将化学基本概念讲解彻底和透彻,学生便会无法把化学知识内化,再加上化学知识点的不断积累,学生会感觉到化学知识十分混乱,没有体系,并且复杂繁琐, 这从本质上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产生了影响。此外,教师过于孤立概念教学,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并非孤立的点,一个化学概念与其他化学概念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恰巧是对概念进行准确理解的必经渠道。如果学生无法准确把握,则会导致学生在运用化学知识的过程中, 漏洞百出并且困难重重。 二、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化学知识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化学基本概念学习还是学生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前提和重要基础,更是开展化学实验以及化学计算的前提条件,化学基本概念学习在化学学习始终得以贯穿。因此,加强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授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对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物质变化进行正确的认识,通过化学基本概念来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运用和理解,进而形成了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技能。所以,要求学生必须要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进行正确理解和认识,并且对其进行充分运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深化和学习其他基础知识的情况,更影响到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三、新课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 1.借力化学实验促进化学概念的理解。很多初中生都认为化学十分繁琐、复杂和枯燥,实则不然,化学世界十分“好玩”和奇妙。很多学生在最初接触到化学知识的时候,均十分兴奋,并且表现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在学生从化学表象理解化学本质的过程中,学生又会感觉到十分困难,对于化学概念和化学公式十分难理解,认为化学十分抽象。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对化学实验进行借助,通过化学实验来为学生演示、讲解、剖析化学现象,这样便可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为容易理解、直观的化学现象。与此同时,化学实验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的化学基本概念进行理解,正因如此,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授化学基本概念的过程中, 运用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消化、理解和吸收,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和概念,更加直观化和简单化。 例如,在讲解和区分化学变化以及物理变化这两个基础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化学实验来为学生演示,教师先撕碎一张纸,而后用火将撕碎的纸点燃,接着为学生提问: 在此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这二者之间的不同是什么?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便可以得出结论: 纸被撕碎以后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的范畴,而燃烧纸有纸灰生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2.合理选择方法对化学概念进行解构。在教师教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时,必须要使学生对化学概念进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启迪,还要求教师在教授概念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总结、归纳概念的方法,掌握学习概念和消化概念的方法,使学生可以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进行自主理解和学习。化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学习情境,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解构,将其分解成为几个基本的要素,并且将要素渗透和融入到情境里,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其可以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来对这一情境进行解析,对情境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概念进行更好的理解,更可以使学生掌握解析化学基本概念的方式方法, 使学生可以在日后学习过程中,找到难点和重点,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明确,为学生实施自主化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授氧化物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前整理自己掌握的化学式,比如“Fe3O4、 Ca O、Co2、So2、No”等,而后,教师使学生根据化学式将化学名称写出来,“四氧化三铁、氧化钙、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一氧化氮”等。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找到化合物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点,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些化学式均是“氧化”字眼。因此,学生在化学课堂中,便很容易掌握氧化物的名称。而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像这样几氧化某、氧化某、几氧化几某等均可以称之为氧化物。 3.通过实际生活开展化学概念的学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实际,也可以有效理解理论和概念, 对概念进行印证,很多学生均十分喜欢这种化学概念的学习方式。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组织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基本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学生生活之中的例子: 在同学们呼吸的空气里,多种气体构成了空气,空气便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而海水是咸的,海水中的成分有盐也有水,所以,海水属于混合物。 而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所喝的自来水里也有多种矿物质离子,在将自来水烧开以后,水壶的底部会存在水垢,所以,自来水也属于混合物。但是,同学们日常接触的冰水则不一样,虽然冰水也属于水,但是,冰水是一种物质,因此,其属于纯净物。通过将化学的基本概念联系学生的生活,不仅可以使抽象的化学概念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还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记忆。 综上,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必须要将教授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作为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对每一个化学概念和化学名词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教会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来解决化学问题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概念的能力。提升化学概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对教学效果进行优化。教师和学生要共同意识到,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属于长久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化学方法进行创新。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也在不断变革。传统的概念教学形式单一,由于初中生首次与化学知识和化学概念接触,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学习的思路,必须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掌握。并且,化学概念在初中阶段的全化学教学全过程中得以贯穿,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将基本概念教学作为根本出发点,将学生作为核心,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本文中,笔者就对新课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全面接触和了解化学的开始,也是奠定良好的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清楚地、准确的理解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抽象、琐碎的概念弄清楚就越显得尤为重要。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和掌握概念往往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即把化学基本概念简单当作建造化学大厦的砖瓦,把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当作解释名词,以为只要记住了概念的定义就算掌握了该概念。概念是作为知识体系中的结点出现,结点掌握的越清晰、越准确,那说明在形成知识网络中的系统就越明朗,对于学习者来说受益匪浅。经过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分析初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以及要求掌握的层次,探索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學方法。 一、突出对概念的关键字、句的理解,加深学生记忆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向学生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加上关键字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又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利用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教学 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形成的概念模糊,似懂非懂。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中可列举几组实例进行比较教学,在对比中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三、强化形象思维,使抽象概念直观化 在没有条件或无法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的情况下,应适当地指导学生自学获取知识。强化形象思维,是加强直观概念教学的手段之一。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与原子核的组成,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以采用先阅读教材再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概念。这样,学生既能消除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能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避免教师把概念硬灌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记不住、难应用的现象。 四、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化学概念 理论联系实际,借生活实际来理解概念,来印证概念,是学生在化学概念学习中乐于接受的方式.教师不妨教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化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就给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在我们生活的空气当中,存在氮气、氧气以及二氧化碳等等的气体,因此空气是由很多种气体构成的,是一种混合物;海水的成分有水还有盐,也是混合物;我们经常喝的自来水中也有很多矿物质离子存在,在自来水烧开之后,锅底会有水垢,因此自来水也是混合物.但是冰水不同,虽然是冰也是水,但是属于一种物质,所以说这是纯净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学习化学概念,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 五、通过习题练习,巩固理解概念 概念形成后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运用来掌握和巩固,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组织有效练习,习题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使学生通过习题实践,巩固和增强学生应用概念的能力。二是分析错误及时改正。三是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六、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反思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形成对化学概念的思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探索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价值,掌握不同知识直接的关联性,协助学生积累化学概念的学习方法.另外,教师要对概念进行积极的总结,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节奏.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实现互相进步,共同提高.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的动态,才能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化学概念主要涉及化学领域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和现象,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从而形成这一学科的知识点.在化学概念的理解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更加深刻,形成端正的科学素养.为了不断强化初中化学概念教学,需要建立完善、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供化学教学质量. 1.5×1+3×1+6×1+2×5=20.5(元) 一个股市的总市值,就是按某一日的收盘价格计算出来的所有股票的市值之和。 为了以后表述的方便,现约定将一个投资组合在t时的市值表达成函数的形式Ft(A、B、C、D…,N1、N2、N3、N4…),其中A、B、C、D等是股票的名称,N1、N2、N3、N4等是所选股票的权数。 定理:在股票投资中,若投资组合相同,则投资收益率相等。 设在N日以投资组合(A、B、C、D…,N1、N2、N3、N4…)购入股票,P日将其抛出,其投资收益率R为: R=(P日卖出时的价值-N日买入的价值)/N日买入的价值 =(FP(A、B、C、D…,N1、N2、N3、N4…)-Fn(A、B、C、D…,N1、N2、N3、N4…))/Fn(A、B、C、D…,N1、N2、N3、N4…) 当一个投资组合的权数都是另一个投资组合权数的K倍时,前者的市值是后者的K倍。在上式中,分子分母都乘以K,其数值仍然相等。 有了投资组合及市值的概念以后就比较容易理解股票指数。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实验现象 在初中的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基本上章章节节都会涉及,是化学学习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所以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在初中的化学概念中,它的字字句句都是经过无数的科学家们反复实验验证,反复推敲,并使其拥有存在的特定意义,从而保证概念本身的精练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所以,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化学概念仔仔细细地讲清楚,让学生对于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概念的认识就不致驻足在感性认识,而是更加深刻地认识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一、用生活事实辨析概念 生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化学的教学更应该联系生活,用学生身边的化学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辨析化学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例如,我在教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就举两个常见的例子,小明他们玩足球的时候,不小心把玻璃打碎了,那么玻璃碎了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小鹏买了一个汉堡包,没有吃完,结果他忘了,等他想起来去吃的时候,汉堡包已经腐烂了。那么汉堡包腐烂了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玻璃碎了,但依然是玻璃,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是物理变化。但是汉堡包腐烂了,其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从而得出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二、用实验现象引出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化学概念。再如,上边讲到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这两个概念,教材中设置了几个实验,但这几个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形象性不够。于是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一组对比实验:一张纸,用手把它撕碎;用另一张纸,用火把它点燃。我一边做实验,一边问学生:“大家看这两个实验中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们的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吗?”在这个操作简单易行的小实验中,学生很容易看到,撕碎的纸虽形状发生变化,但依然是纸,但是纸在燃烧的过程中,从白色变黑色,后又变成了灰,已不再是纸了。通过对这两种变化的观察和叙述,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两个变化的本质性区别。 三、用关键字词讲清概念 对于化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不仅仅要注重概念论述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还要注重概念中关键词的应用。概念中的关键词就是概念的点睛之笔,及时地纠正学生在表述概念时的不恰当用词,不仅能够纠正学生对于概念的错误认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例如,教师在解释化学概念“单质”“化合物”时,首先应该强调的一个大前提就是它们都是纯净物,然后才会根据它们各自的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决定它们分别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如若不然,学生就很容易片面地理解这两个概念,从而误以为像石墨这种单一元素组成的物质会是单质,而将食盐水认为是有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会是化合物。其实石墨和食盐水都是混合物,它们连是纯净物的大前提都不能满足,又怎么能再去判断它们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 四、用剖析讲解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中,有很多都是内容复杂、意义深刻,且表达非常严谨的,若一个关键字漏了或理解错了,这个概念就会产生歧义,这就需要我们对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例如,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溶解度”这个概念字面上比较长,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所以,教师在讲解溶解度时,要将这个概念剖开,逐句逐字地帮助学生理解,把概念中的本质和重点剖析透彻。首先溶解的条件有“三一定”,缺一不可:温度一定,溶剂的量100 g一定,一定是饱和状态,满足了这三个“一定”时,再看这一定的溶剂能够溶解多少溶质。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总之,在进行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联系生活的实例和演示实验,引出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还要更加深入地剖析、理解和研究每一个化学概念,并准确地抓住其中关键性的、本质性的字、词、句,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0-03. [2]侯希才.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06). [3]胡建丽.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06). (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司城中学) 答: 一直以来,对于远程教育本质的理解一共有以下四种。 彼得斯文(1973年)认为,远程教学或远程教育是一种传递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他包括劳动力分工和一些组织方法,并且大量使用技术媒体,特别是使用高质量的教学材料,正是这些教学材料才能使教学可以同时提供给大量的、可以在任何地方的学生,它是一种工业化的教与学的形式。 麦克穆尔(1973年)认为,远程教学可以定义成这样一些教学方法的集合。在这些方法中,教学行为常常不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发生,尽管有时在师生见面时,教学活动中有学生出现。因此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通讯就必须依靠印刷的、电子的、机械的或其它设备。 基更(1980年)认为,远程教育的本质有1.师生异地。2.组织指导。3.媒体教学。4.双向通讯。5.自学为主。6.大型规模。 丁兴富(1988年)的观点指出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有5点。1.学生与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有别于传统教育)。2.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主导地位。3.远距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4.自学为主助学为辅(有别于个人自学成材)。5.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双向通讯和反馈机制(有别于自学)。 从上面的四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远程教育是相对于课堂面授而言的,在师生异地的条件下向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教育形式。它是一种实践方法和教育形式,其中教师和学生的准时空分离是现象,体现出远程教育中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的时空分离的本质。 二、请你结合前面对远程教育知识的学习以及你所经历的远程教育实践情况,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传统的课堂教育主要有哪些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 答:传统的课堂教育的教学活动:实时面授(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师生问答)、随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实时听课、阅读、课堂练习、自习、家庭作业、测试 2、基于远程教育与传统课堂教育相比发生的变化,远程教育的特征有哪些?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答: ① 在整个学习期间,师生分离,只偶尔有面对面的交流; ② 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教育机构或组织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 ③ 远程教育中使用的媒体要承担联系师生、承载课程内容这两个作用; ④ 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是不受地域限制和地域的,学生不需要经常到学校,只要有上网条件就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很适合业余的、分散的学习需要,使受教育对象范围广,扩展到全社会; ⑤ 学生主要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地点和选择学习内容,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⑥ 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通过远程传输,不同时间、地点的时间可以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教室讲授的课程,从而满足更多求学者的受教育需求; ⑦远程教育课程表现形式生动形象、信息量大。远程教育课程运用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处理教学材料,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表、影像、动画等,也提供充分的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可以被动地看和听,还可以参与实际的模拟操作,有益理解; ⑧ 师生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远程教育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或非实时的双向互动; ⑨ 远程教育系统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方便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或个性化学习提供指导和建议; ⑩ 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自动化的,学生的咨询、报名、缴费、选课、查询、学籍学历管理、作业考试等都可以通过数据库自动化进行管理。 3、你认为什么是远程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首要特征? 答:我认为远程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首要特征是它的开放性。传统教育的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很突出。而远程教育的平等化、教育大众化的教育理念,为更多的人提供了灵活、长久的受教育机会。 三、学习完本单元内容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请撰写本单元学习反思! 答: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先前对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之间的差别和优劣的认识更深入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它强调整齐划一的教学步调,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过分依赖教师的个人技能和才干,教学规模也受到限制,因此一直被教育界所诟病。 但在我看来,传统教育模式能长期存在并继续在众多的确施行说明它自有其优势。例如传统教育中的集体学习可以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很多作用。 而远程教育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互减少,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独立学习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 理(生物化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几岁以后的儿童迁入高氟区不会出现氟牙症 A.2岁 B.3岁 C.5岁 D.4岁 E.6~7岁 2、急性氟中毒抢救处理的不恰当方法是 A.催吐 B.补钙 C.补液 D.洗胃 E.人工呼吸 3、采用Dean分类法评价氟牙症损害程度的根据不包括 A.牙釉质的颜色、光泽 B.牙釉质的厚度 C.牙釉质缺损的面积 D.从每个人的牙列中找到受损害最重的两颗牙记分 E.如两牙受损害的程度不同,则根据较轻的一颗牙记分 4、彻底去除牙石主要是因为牙石 A.可直接引起牙周袋 B.可引起牙龈退缩 C.内含各种炎症因子和细菌毒素 D.是菌斑滞留堆积的部位 E.以上均是 5、在分析性流行病学中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是 A.观察时间长 B.需要研究的对象多 C.回忆偏倚较大 D.准确性较高 E.可靠性较好 6、下颌处于安静状态时,上、下牙列之间的距离称为 A.长正中 B.覆盖 C.息止间隙 D.颌间距离 E.垂直距离 7、关于牙的发育,正确的是 A.乳牙的发育在出生前完成B.恒牙的发育开始于出生后 C.成釉器的发育先后经历帽状期、蕾状期和钟状期 D.原发性上皮带进一步形成牙板和前庭板 E.牙胚的发生是外胚层和内胚层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 8、在人群调查时,哪一种误差总是存在,只能通过抽样技术和加大样本而减少 A.因漏查造成的误差 B.因检查技术不规范造成的误差 C.因机遇造成的误差 D.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很差造成的误差 E.检查者由某种原因造成的误差 9、男患者,一天前深龋洞牙痛,外院开髓治疗后,仍有阵发性剧烈疼痛,并放散到同侧面部。查深龋洞内塞满食物,穿髓孔针眼大,探痛不显。温度测迟钝,叩痛(++),龈不红肿。应做的处理是()A.调低咬合 B.封失活剂 C.口服止痛药 D.髓腔封丁香油球 E.麻醉下拔髓开放 10、小学校学生应重点保护的牙是 A.恒切牙 B.乳切牙 C.乳磨牙 D.第一恒磨牙 E.第二恒磨牙 11、患者,男性,53岁,颊部黏膜近口角处白色斑块数月,质硬、不易擦去。镜下见上皮表层水肿,角化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常形成微小脓肿。上皮棘层增生,上皮钉突呈圆形,基底膜部分炎症破坏。PAS染色见角化层丝状阳性着色物,结缔组织中有充血的毛细血管及大量淋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病理诊断应为 A.白斑 B.红斑 C.肉芽肿性唇炎 D.白色念珠菌病 E.口腔结核 12、理想的牙刷刷毛应具有的特点是 A.易吸水变软 B.刷毛端有孔 C.具有适当弹性 D.防霉 E.直径与长度成比例 13、下列哪项不是修复前准备与处理的内容 A.修复前口腔的一般处理 B.余留牙的保留与拔除 C.口腔软组织及牙槽骨的处理 D.X线检查 E.修复前正畸治疗 14、上颌第二前磨牙单根者比率约为__ A.20% B.40% C.60% D.80% E.90% 15、全口义齿排列完成,试代时,可不考虑下列哪项因素 A.牙齿的颜色 B.均可不考虑,注意咬合关系即可 C.上唇丰满度 D.上唇下缘与上前牙切缘的关系 E.中线 16、患牙冷热刺激痛,刺激去除后疼痛消失,一般无自发痛。肉眼见牙呈红色,镜下表现为牙髓血管扩张呈树枝状,管周少量红细胞外渗。该疾病是 A.急性牙髓炎 B.急性化脓性牙髓炎 C.牙髓充血 D.牙髓网状萎缩 E.牙髓坏死 17、龋病二级预防的内容不包括 A.定期口腔检查 B.X线辅助诊断 C.窝沟封闭 D.早期诊断 E.早期治疗 18、患者,女,22岁。为一残冠,根面位于龈上,X线显示已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如何处理残冠()。A.平龈缘去除 B.颊舌斜面 C.尽量保留冠部健康的牙体组织 D.保留残冠所有健康的牙体组织 E.拔除残冠 19、能引起牙槽骨吸收的致病酶是 A.透明质酸酶 B.链激酶 C.神经氨酸苷酶 D.溶血素 E.胶原酶 20、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首发症状通常为 A.呼吸困难 B.双侧周围性面瘫 C.四肢近端对称性无力 D.吞咽困难 E.排尿困难 21、龈沟上皮的组织学特点是 A.单层柱状上皮,无角化,无上皮钉突 B.假复层柱状上皮,无角化,有上皮钉突 C.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无上皮钉突 D.复层鳞状上皮,有角化,无上皮钉突 E.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有上皮钉突 22、适宜的卡环数量是 A.不超过2个 B.不超过3个 C.不超过4个 D.不超过5个 E.不超过6个 23、根管充填的时机除外 A.牙无自觉症状 B.根管内无渗出 C.棉捻无臭味 D.无叩痛 E.根尖病变明显缩小 24、边缘嵴的生理功能是 A.排溢食物的主要通道 B.对侧方运动的方向有引导的作用 C.将食物局限在面窝内 D.捣碎食物的主要工具 E.咀嚼时联合切削的作用 25、涎液流量减少最显著的病变是____ A.急性口炎 B.涎腺炎 C.重金属中毒 D.涎腺腺体瘘 E.淋巴上皮病 二、多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牙周病一级预防不包括 A.口腔健康教育和指导 B.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C.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D.提高宿主抵抗力 E.专业洁治,平整根面,去除菌斑和牙石 2、有关TI-Ag哪一项是错误的 A.大多数为蛋白质 B.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 C.只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D.无免疫记忆,故无再次免疫应答 E.大多数为多糖物质 3、免疫球蛋白分成五类的依据是 A.V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B.V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C.C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D.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E.CH及C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4、颌面部发育过程中,前腭突来自于 A.上颌突 B.额鼻突 C.中鼻突 D.球状突 E.侧鼻突 5、以下病变中不易复发的是____ A.牙龈瘤 B.纤维瘤 C.成釉细胞瘤 D.牙瘤 E.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6、上唇红唇上的解剖标志有 A.人中凹 B.人中穴 C.人中嵴 D.唇峰 E.唇珠 7、下列指标中,目前临床诊断甲型病毒性肝炎采用 A.HAV-RNA B.HAV-IgM C.HAV-IgG D.HAV组织培养分离病毒 E.狨猴接种分离病毒 8、关于前牙排列的说法下列哪项不正确()A.一般要求排列成浅覆盖、浅覆 B.正中时前牙不接触 C.切导和平面的交角不能超过15度 D.参考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 E.前伸和侧方运动时,下牙沿上牙斜面至少1mm的范围内能自由滑动 9、位 D.下颌后退位 E.姿势位 10、以下哪种水门汀可与牙体组织形成化学性结合 A.氧化锌丁香酚水门汀 B.磷酸锌水门汀 C.聚羧酸锌水门汀 D.玻璃离子水门汀E.C和D 11、能增加菌斑滞留的因素如下,除外 A.设计或制作不良的局部义齿 B.位于龈下的修复体 C.银汞充填体的悬突 D.外形凸度过大的冠修复体 E.龈端较为密合与光洁度高的修复体 12、以下哪点不是颞下颌关节强直的病因 A.感染 B.损伤 C.类风湿关节炎 D.上下颌间瘢痕挛缩 E.髁突肿瘤 13、成骨细胞的鉴定指标是 A.合成基质偶氮显色法显红色 B.抗酒石酸磷酸酶染色阳性 C.对钙调节激素的反应 D.细胞表面降钙素受体阳性 E.可以在骨表面形成骨吸收陷窝 14、合金的特性之一是 A.凝点高于熔点 B.凝点低于熔点 C.凝点等于熔点 D.熔点恒定而凝点不规则 E.凝点恒定而熔点不规则 15、咀嚼肌力由小到大排列应为____ A.翼内肌、嚼肌、颞肌 B.嚼肌、翼内肌、颞肌 C.嚼肌、颞肌、翼内肌 D.嚼肌、翼内肌、颞肌 E.翼内肌、嚼肌、颞肌 16、以下哪些口腔卫生用品或方法没有去除菌斑的作用 A.洗必泰漱口液 B.牙签 C.漱口 D.牙间刷 E.牙刷 17、影响根管治疗预后较重要的因素是 A.患者的年龄 B.患者患有艾滋病 C.治疗前有无疼痛症状 D.术前是否有根尖周组织破坏(根尖放射线透射区) E.患牙是否松动 18、预防口腔医学教学中,老师强调临床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是 A.手部的消毒 B.空气的消毒 C.地表的消毒 D.机头的消毒 E.废物的处理 19、测得某样品的含氮量为8g/L,则该样品蛋白质的浓度约为 A.40g/L B.45g/L C.50g/L D.57.5g/L E.62.5g/L 20、人体氟的主要来源是 A.食物 B.饮水 C.空气 D.含氟牙膏 E.含氟漱口液 21、年轻恒牙发生牙髓、根尖周病变后,诱导根尖形成所依赖的组织有 A.残留的生活牙髓+牙乳头+上皮根鞘 B.牙乳头+上皮根鞘+根尖牙囊组织 C.残留的生活牙髓+牙乳头+根尖牙囊组织 D.牙乳头十根尖牙囊组织 E.残留的生活牙髓+牙乳头 22、下列哪些肿瘤的X线片显示呈多房性阴影 A.造釉细胞瘤 B.巨细胞瘤 C.正中囊肿 D.角化囊肿 E.始基囊肿 23、龈下刮治术的目的是 A.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 B.刮除牙周袋内根面止的菌斑 C.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 D.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感染的病变牙骨质 E.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菌斑和感染的病变牙骨质 24、女性,28岁,全口牙龈增生,影响进食1月余,一个月前咽痛,发热4天。近两个月来,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10斤。若怀疑白血病,诊断前应首先做哪一项检查 A.X线片 B.测量血压 C.血象 D.量体温 E.活检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基本功11-03 初中数学基本概念整理09-28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9-18 初中化学《盐 化学肥料》说课稿10-18 初中物理化学05-28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07-23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09-17 初中化学课点评11-07 怎么预习初中化学11-11 初中化学愉悦教学初探06-01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篇7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篇8
市值的基本概念和举例说明 篇9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篇10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篇11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