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境税收的概念与实践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绿色环境税收的概念与实践(通用8篇)

绿色环境税收的概念与实践 篇1

一、绿色环境税收的产生

上世纪60年代,由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累积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使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威胁。加强环境保护,以税收强制手段控制全球环境退化度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与环境问题,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使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的可持续发展准则得以公认。随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等财富在代内和代际的公平分配”理论的确立,为解决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退化问题,经济学家庇古率先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是绿色环境税收得以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随着全球宏观税收比例的提高及税收宏观调控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和绿色壁垒的宏观税收调控作用的突现,世界各国已逐步开始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环境税收”问题,促使经济学家庇古的“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绿色环境税收”理论得以实行,于是顺应世界潮流的绿色环境税收应运而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绿色环境税收的发展出现高潮,由于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并出现了不少新研究成果,促使绿色环境税收研究得到极大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目前针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欧盟委员会提出开征二氧化碳税的绿色环境税收,可以预见全球绿色环境税收的征收使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全球经济一体化绿色环境税收制度的国际化势在必行。

二、绿色环境税收概念及种类

为了从根本上使环境保护得到长远的保障,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世界经济学界在着手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问题时,提出了“绿色环境税收”新概念。使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即增加了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的新内容。根据一般性概念,绿色环境税收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凭借税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家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体的宏观

税收调控职能,是一种既重经济效益又兼顾公平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

从广义上说,绿色环境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污染排放税、自然资源税的生态税费,凡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关的税收调节手段都应包括在内。绿色环境税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资源税:是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实现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或限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根据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稀缺程度差价征收的生态税种,是绿色环境税主要税种之一。其中主要包括:对开采出的资源征收的开采税;按照资源储量征收的地产税;中国已经试行征收的资源税、资源补偿费和环境破坏补偿费等。

2.污染税:是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退化度,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行为征收的环境污染税种。其主要是排污税,是同所导致环境污染(无论是排放到大气、水或土壤或产生的噪声水平)的实际数值直接相关的税收支付。即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的污染排放税,如对废气、废水征收排污费,包括新开征的硫税和碳税。排污税一般一次只针对一种类型的排放征收。

3.绿色环境税收优惠减免:是为了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和对资源实行综合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而实行的减免税及补贴政策,均属绿色环境税收范畴。

三、我国绿色环境税收现状

我国绿色环境税收实施与国际相比,虽然起步晚、标准低、相对滞后,但中国作为资源环境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绿色环境税收实施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关注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已开始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环境保护,特别是1993年以来,经过近的发展完善,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利用环境税费经济手段、调控资源环境保护的中国排污收费制度,使我国绿色环境税收调控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取得了不少的进展,成效显著。仅环境排污收费一项,国家就已规定了污水、

绿色环境税收的概念与实践 篇2

一、我国环境税收政策的实践

我国现行的环境税收政策的基本格局是:收费为主、税收为辅、优惠配合。总的来说, 这些政策体现了“奖限结合”, 形成了鼓励环保、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 在控制污染、加强环保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一) 排污收费政策

“排污收费”是我国环境资源管理中实施最早、最主要的一种手段, 是我国环境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即对在一定指标内排放的污染物收取排污费, 超标的则处以一定程度的罚款。我国的排污费主要涵盖了废水污染物、废气污染物、废渣污染物、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五大领域。2003年国务院颁布《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它规定直接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必须按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 环境保护执法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 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防治, 区域性污染防治, 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等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者贷款贴息。同年出台的《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规定, 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 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财政部门应将收到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纳入一般预算收入科目中“排污费收入”核算;对纳入预算支出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应纳入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中“排污费支出”核算。

(二) 与环境有关的税种

我国尚未开征独立的环境税税种, 现行税制下与环境资源相关的税种包括: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1. 资源税。

我国资源税开征于1984年, 开征的主要目的是调节资源开发者之间的级差收益, 同时促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我国资源税是一种级差资源税, 实行差别定额税率, 征税范围仅包括初级矿产资源和盐等。资源税的开征实现了资源的有偿开采和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减轻了能源和环境压力。

2. 消费税。

我国消费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设立的税种, 旨在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抑制奢侈消费、增加财政收入。其征税范围包括五大类14个税目, 其中与环境直接相关的有成品油、鞭炮焰火、小汽车、摩托车、木制一次性筷子等7个税目。开征消费税较大幅度提高了高能耗、高污染及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型消费品的价格,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污染型产品的消费, 起到了引导绿色消费和生产的作用。

3. 城市维护建设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为了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 加强城市的维护建设而征收的一种地方特定税。该税种于1985年开始实行, 具有专款专用的性质, 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 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开辟了稳定的、专门的财政资金渠道。

(三) 与环保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现行税法还为鼓励引导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及节能环保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 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 主要体现在增值税、消费税、新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中。

1. 增值税。

我国增值税开征于1994年, 其与环保有关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资源综合利用、综合利用发电、废旧物资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对企业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的炉底渣 (不包括高炉水渣) 的建材产品, 包括以其他废渣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对油母页岩炼油、垃圾发电和废旧沥青混凝土回收利用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煤系伴生油母页岩等发电实行增值税减半征收政策。

2. 消费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低污染排放小汽车减征消费税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3]266) 号规定, 对企业生产销售达到相当于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小汽车减征30%的消费税。

3. 企业所得税。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综合利用资源, 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 按90%计入收入总额计征所得税;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 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项目的所得, 实行“三免三减半征”;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 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 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二、我国现行环境税收政策的缺陷

我国现行环境税收政策虽能为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提供一定的激励和资金支持, 但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的来说, 政策偏向于“标准—控制”型, 忽视经济激励, 缺乏体系性, 因而调控力度不强, 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税收体系还存在很大缺陷。

(一) 我国排污费表现出较强的“标准—控制”型偏向, 政策激励明显不足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 排污费和排污税的经济功能差别并不大, 也是控制污染的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但是由于制度环境不同, 我国的排污费表现出了“标准—控制”型偏向。发达国家一般不存在类似我国的预算外资金问题, 即使是收费项目的设定也要经过较严格的程序, 并且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 收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统一规范管理, 因此排污税费差别不大;而我国现阶段对费的管理尚不规范, 排污收费标准的制定也不尽合理, 因此在限制排污行为、筹措治污资金、实现环保目标的经济激励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计费依据不合理。首先, 超标收费制会使排污者尽可能的利用标准限额, 而随着排污主体的增多, 最终导致排污总量的增加;其次, 单一浓度标准会使排污者通过稀释来降低浓度, 而污染量并没减少;再次, 单因子收费制, 即对同一排污口按最高污染物计费, 不能激励排污者降低排放物的综合污染程度。二是收费标准偏低。我国排污费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超标罚款制度, 与完全付费制相去甚远, 既不能充分反映治污成本也难以补偿环境资源损害的价值, 形成排污成本与治污成本的倒挂, 从而导致不少企业宁肯交费也不治理。三是政府失灵。由于排污大户往往也是纳税大户, 是地方招商和保护的重点企业, 因此, 在排污费问题上, 地方政府通常存在不作为或缺位现象, 不愿按规定收费或处罚违规者, 协议收费和拖欠、挪用问题比较突出, 所以往往存在环境治理资金的较大缺口。

(二) 资源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功能没有正常发挥

1. 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税促进资源节约和降低污染的功能。

我国资源税还仅是一种极差资源税, 纳税人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开采条件, 而税额的高低与资源对环境的影响无关。

2. 税负偏轻。

实行差别定额税率, 与资源的市场价格脱钩, 在资源价格不断攀升的今天, 使得纳税人的税负与收益不平衡, 也使得资源税对财政的贡献有限, 不足以弥补环境的损失。

3. 征税范围过窄。

对于许多具有生态环境价值的森林、草原、水资源等非矿产资源未纳入资源税的课税范围, 助长了对这些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利用, 缺乏对这些珍贵环境资源的保护。

(三) 消费税对环境污染型消费的抑制作用很弱

由于消费环节的污染源分散且种类、数量不确定, 是环境税难以监控的, 这就更加突出了消费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然而我国消费税对环境污染型产品消费的抑制作用未得到很好的体现。虽然我国对成品油、小汽车都征收了消费税, 但私家车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 这说明消费税对小汽车的消费抑制作用很弱。

1. 税负偏轻。

例如, 2006消费税改革才纳入征税范围的木制一次性筷子的消费税税率仅为5%, 以每双1元的价格计算, 平均每双筷子的税额才5分钱, 并不能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产生任何影响, 所以也未能实际抑制对一次性木筷的消费。

2. 税负隐蔽。

由于消费税在生产销售环节一次性征收且为价内税, 消费者难以对此产生“税痛”感, 在消费决策时就不易受到消费税的“绿色引导”。

三、对我国建立环境税收政策体系的展望:开征环境税

在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下, 以收费为主的环境政策表现出了较强的“标准—控制”型特色,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环境管理的要求;而环境税收政策作为调节污染行为的一种经济“激励”型手段, 其政策效果已得到外国实践的肯定,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立我国环境税收政策体系的核心是开征独立的环境税, 以解决由于排污费的不规范性及环境税收政策的不系统性带来的政策“失灵”。

(一) 开征环境税的必要性分析

1. 环境税是环境政策由“标准—控制”型向“激励”型转变的需要。

我国在多年的环境保护实践中主要采取标准管制措施, “标准—控制”型政策的一种导向就是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 而经济主体是被动的遵守者, 缺乏自觉遵守的经济激励, 并且一旦出现了监管不力, 就会纷纷钻政策的空子, 谋取私利。因此, 当务之急就是要实现向“激励”型政策的转变, 从制度设计上保证经济主体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的经济行为有利于保护环境, 使经济主体的行为自觉地与政策取向一致, 降低政策实施的成本,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开征环境税可以为环境治理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 长期以来, 我国污染处理都属政府投资运营的范畴, 但是政府现有的渠道无法满足资金的需求。我国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只有1%左右, 环境治理资金存在很大缺口;而现有的收费为主的政策难以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因此, 需要通过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的税收途径来解决资金缺口。建立环境税并将其收入专项用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是解决政府环保投入资金不足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 开征环境税的可行性分析

1.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研究开征环境税”, 由此确定了通过开征环境税的手段加强环境治理的政策思路。同年10月, 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这意味着财税政策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被提到更高层面。

2. 纳税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环境管理能力增强。

一方面, 纳税人的承受能力是制定税收政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对环境税收的经济承受能力也逐步增强;另一方面, 环境税的实施还需要大量的环境资料和数据支持, 具有较高的管理技术要求, 需要环境部门的密切配合。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了环境保护机构和多个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环境污染监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为发挥环境税的政策激励作用提供了保障。

3. 国内外理论研究和成功实践为我国开征环境税提供了经验借鉴。

国内外环境税收理论已日臻完善, 为我国建立科学的环境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不少国家先后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来解决污染问题, 其中环境税被大多数国家作为实践的最终之选。荷兰是较早开征环境税的国家之一, 其环境税收入在1971~1996年间平均占税收总收入的2.5%。在瑞典, 硫税的开征使石油燃料的硫含量降至法定标准的50%左右。挪威于1991年开征二氧化碳税后使一些燃烧工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21%。美国开征环境税后, 虽然汽车使用量增长了, 但相比上世纪70年代, 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7%,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42%, 悬浮颗粒减少70%。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针对自身的污染特点和技术水平设计环境税制度提供了借鉴。

四、对我国环境税制度设计思路的建议

(一) 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设立一般环境税

这一设计的目的主要是筹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由于清洁的环境也可视为一种“公共商品”, 因此可以根据受益者付费原则对所有从环境保护中受益者征税, 其税收收入由政府统筹安排, 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设立的环境税的税基可以依附于现有的税基较宽的税种, 而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负担了“三税”的税负, 因此, 可比照城市维护建设税, 将环境税设计为“三税”的附加税, 并且对外资企业也要征税。

(二) 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设立直接污染税

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直接激励排污者减少污染的排放, 具有更强的环保激励作用。应将税基直接建立在污染物排放数量上, 因此, 可以根据污染物的不同设立不同的税目, 包括废气 (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废水 (根据主要污染成分划分) 、固体废弃物 (如废渣和工业垃圾等) 、噪音等;以污染物排放量为计税依据, 一般根据浓度、体积、重量、分贝计算。税率的设计是最关键的, 只有税率高于污染治理的成本才能促使污染者削减污染物的排放, 并且从理论上分析, 污染税的税率应该随着排污的减少而不断下降。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美〕巴里·菲尔德, 玛莎·菲尔德.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晓英.发达国家税收环保〔J〕.大众化标准, 2004 (4) .

〔4〕李天祥.关于完善我我国环境税政策的探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8 (1) .

绿色环境税收的概念与实践 篇3

[关键词]绿色化学 多民族 多专业 大班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118-02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化学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化学。作为实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措施,绿色化学引起了国际社会极大的关注和青睐,成为当今化学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目前,绿色化学的思想已深入国际社会各个领域,绿色化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绿色化学产品层出不穷。因此,绿色化学是减少资源消耗、开发新资源、消除环境污染、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基础。

高等院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它在以人为核心的基础上,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提升人的境界层次,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绿色化学”课程理念先进,与时俱进,科学体系严密,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思维,学生可得到严格的从认知到思考、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训练。所以,“绿色化学”进入大学课堂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对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疆大学从2005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开设了“绿色化学”通识教育公选课。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他们掌握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加强了他们对化学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了解了化学在环境治理、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们体会到了化学独特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独立创新的能力。

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新疆大学是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文理工并存的综合性大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绿色化学”课程在多民族、多专业的大课班环境下授课学习,存在着学生结构复杂、学生专业面广和学生人数多的“两多一大”现象。

学生结构复杂:在“绿色化学”的课堂里,少数民族学生占相当的比例,他们求知欲强,积极好学,但他们的母语不是汉语,例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在汉语授课的情境下,由于语言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别,少数民族学生们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甚至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进而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生专业面广:该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文、理、工科学生共聚一堂学习。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见解以及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偏好也不同,因此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众口难调”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

大班上课:参与课程学习的人数多(平均每班100人)。与小班上课相比,大班上课“生多师少”,组织教学难度较大,面临课堂秩序、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

“绿色化学”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化学原理、绿色化学技术和应用三个要素。如何将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能体现课程的专业特色又能通俗易懂,是多民族、多专业大班环境下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提出了“实际、实用、实践”的“三实”原则。在教学中,选择历史上和当今社会中的一些典型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来体现其实际性,例如全球变暖与低碳经济,PM2.5与烟气排放治理等;选择社会关注的环境、经济、民用产品等领域中的绿色化学知识和应用来体现其实用性,例如,以绿色洗涤剂、绿色涂料、绿色塑料等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为依托分析原料绿色化、溶剂绿色化、产品绿色化等绿色化学的理念,进而阐明绿色化学的原理;选择重要行业中的绿色化学实例体现其实践性,例如,能源领域中的清洁电池技术,石油化工领域的催化剂技术。我们还积极跟踪学科发展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将有影响力的研究发现作为教学内容并不断地更新、充实、完善,保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实际性,学生的参与也较好地体现了实践原则。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方面,力求做到精而不窄、简而不俗、多而不杂。精而不窄,能吸引学生并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拓宽其知识面;简而不俗,既能使不同民族、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学懂,又能体现出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多而不杂,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和技术知识,体现学科的完整性。

二、教学方法

开设课程初期,我们主要采取教师课堂主讲、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的时机加入了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环节,但做得比较肤浅,效果不佳。经过教学实践与改革,我们总结出了较为符合多民族、多专业大课堂教学环境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达到一种教学共振、生动有趣的教学效果。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1]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内容互动、角色互动和情景互动环节。在内容互动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指导他们对绿色化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深化,并将其优秀成果作为提高内容补充到教学中。为此,学生必定要利用图书、期刊、网络等知识平台查阅大量文献并加以筛选总结。而民族不同、专业不同使得他们对各自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倍加关注,从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在筛选和组织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角色互动环节中,我们设计了“我来当老师”活动,即教师充当组织者和主持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课堂上讲解与绿色化学相关的知识,其他同学则进行讨论及评价。这种角色互动加强了来自各民族和各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大课堂中的教学氛围更加融洽。情景互动环节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收集自己生活环境中的绿色化学产品和活动,精心加工后作为素材和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总之,多维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广泛参与教学,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多维互动。

三、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设备或媒体,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2]“绿色化学”通识教育公选课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为此,我们将多媒体、演示、观摩、专题演讲、案例讨论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于相应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具有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音像兼具的特点,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将多媒体应用于绿色化学原理和应用等内容的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听课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加强理解的目的。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演示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由于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比较感兴趣。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实验原理、回答相关问题,使其在实际应用中理解绿色化学的意义和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大型生产过程,实地观摩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组织学生到能够体现化学和绿色化学的特色实验室、生产企业考察学习,使他们感受课堂以外的学习环境和课堂知识的紧密相关性。由于实验室和生产线的一体性,学生可以了解某一绿色化学过程的系统性,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实地观摩不仅仅是学习和掌握知识,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绿色化学的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每一位学生不论民族和专业,都会从中获益。因此,这是一举多得的有效手段。案例讨论是我们采取的旨在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术交流的教学手段。因为在多民族、多专业的大班课堂上,知识交融和文化交流尤其重要。我们为学生提供案例,将他们分为各个兴趣小组,打破民族和专业的界限,指导他们分析案例中的知识和技术,让他们在讨论中科学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案例讨论通过教与学双方的直接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以及深刻认识、全面理解和实际应用绿色化学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结束前,我们设计了撰写绿色化学小论文和专题讲演课,要求所有学生在课程学习末期撰写并提交一篇绿色化学小论文。选出优秀作品,由作者以报告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撰写论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学生在选题、查阅资料、写初稿、修改、定稿等环节中都受到知识水平、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验和挑战。讲解小论文,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大班课堂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论文的写作,这是加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嘴、动手、动脑能力的有效措施。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绿色化学”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相信课程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在教学实践中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 注 释 ]

[1] 毕胭.设计课堂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J].科教文汇,2013(2):63-65.

[2] 尹岚,彭志华,饶益花.多种教学手段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优势整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2(9):118-119.

绿色环境税收的概念与实践 篇4

关键词:房地产,绿色住宅,节能,环保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高投入、高能耗的住宅开发,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着产业的后续发展。绿色住宅以其环保性、可持续发展性,能很好地解决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流产品。

一、绿色住宅的理念与特点

绿色住宅是绿色建筑内涵在住宅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 在住宅的全生命周期中, 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高新技术成果, 高效率地利用资源, 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能为住户营造高效、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居住环境, 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绿色住宅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以人为本。绿色住宅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为创造良好的居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供物质条件。同时, 它充分考虑使用者需要, 科学规划设计, 采用新型节能墙体和屋面的保温、隔热等材料与技术, 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能满足人们迅速增加的健康和舒适感要求, 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2.经济效益好,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突出。绿色住宅的开发, 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绿色住宅追求人、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它通过资源高效利用, 创造出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减弱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使人、自然与环境的和谐达到动态平衡。虽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增加初期成本5%~10%, 但将节约长期运行成本50%~90%。绿色住宅以较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创造出了更大的效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

3.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绿色住宅的开发, 贯穿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绿色建材生产与运输、科学选址, 前瞻计划, 到推行整体化设计、建设项目绿色施工, 再到运行维护的建筑生命周期管理、报废拆除回收, 极大地增强了绿色住宅的环境、需求适应性, 延长了寿命, 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再利用。

二、绿色住宅在世界的发展

绿色浪潮源于西方, 国外对绿色生态住宅的重视早于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 欧美各国民居中就兴起了绿色消费浪潮, 其中也包括对绿色住宅的需求。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 成为生态住宅区理论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后, 绿色建筑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并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进入21世纪, 有关绿色建筑的综合评价逐渐成熟, 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了绿色建筑评价研究。世界各国的住宅业纷纷建立了城市绿色建筑和绿色住宅小区, 最优化地利用和节约各种自然资源, 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境界。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在全世界刮起了“低碳经济”的风潮, 以“节能、环保、绿色、低排放”等为特点的“低碳建筑”, 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 高调登场。“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是“绿色建筑”理念的前沿体现。目前, 低碳建筑已渐成国际建筑界主流趋势。

三、绿色住宅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绿色住宅的推动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即绿色住宅的核心内容——建筑节能。1986年颁布了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开始倡导建设节能建筑。1987年又发出关于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 并在部分地区组织了节能建筑试点。

1992年11月国务院转发两部两局《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意见》以后, 在全国全面推广节能建筑, 关于建筑节能的法规标准陆续出台。直至1996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立了重点资助研究项目——绿色建筑体系和住区模式研究, 首次在中国明确提出“绿色建筑体系”的概念。

2001年隶属于建设部的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首先提出绿色住宅的概念。同年, 建设部通过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及技术导则。2004年制定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实施细则》。2005年, 建设部领导明确表示:中国将建立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税收和收费优惠制度, 以实现在2020年新建建筑节能65%的目标。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从四方面即全寿命周期、“四节一环保”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在适度消费基础上的功能需求和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来推广绿色建筑。各地也纷纷推出地方性标准, 为评定绿色生态住宅和消费者选择绿色生态的住房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力的保证。

在天津, 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2008年再度携手, 在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 联手开始打造全球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 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 并成为展示滨海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重要载体和形象标志。中新生态城在2010年将大力推动绿色生态住宅开发, 全年开工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生态城建成之后, 将成为中国北方乃至世界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示范园区。

四、集团发展绿色住宅的实践及规划

(一) 集团发展绿色住宅的实践成果

作为天津房地产龙头企业, 天房集团立足城市建设主力军的要求, 在上世纪90年代, 集团所属设计院推广中建一局引进的整体预应力体系, 梁板柱均为工厂加工生产, 现场装配施工。按照体系建设能够减少材料用量、实现快速施工, 减少施工现场环境污染等效果, 该体系在本世纪初成为建设部推广体系。集团运用此种体系开发建设了新苑公寓、友谊公寓、天发科技园等项目。欣苑公寓高层早在1997年就首次采用内保温体系, 降低能耗, 为我市节能建筑的首创。进入21世纪, 随着绿色住宅得到社会更多关注, 集团开发建设住宅也有意识地运用绿色建筑理念, 在建设中加入绿色建筑要素。天房美域项目在集团内首次实现了建筑三步节能的设计及施工, 同时在公建1#楼第一次应用了地源热泵技术, 经过一年的试运行达到了降低能耗的效果, 该项目获得了首届“环渤海节能环保产业自主创新100强”, 并被颁发了绿色建筑试点标牌。华明新家园项目是2007年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之一, 该项目采用太阳能集中集热——分户储水技术, 为小区实现24小时热水供应。团泊示范镇项目在熟练运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等绿色能源之外, 更通过地热、地源热泵及太阳能的梯级利用和综合利用, 将各个单项系统加以整合, 使绿色节能技术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几年来, 项目先后获得了“天津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奖”、“全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奖”、“中国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奖”、“中国完美人居推动贡献奖”、“环渤海最佳宜居小区奖”, 五栋示范楼工程获得了天津市建设工程“结构海河杯”奖, 并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 获得建设部可再生能源专项补贴近2000万元。

(二) 集团绿色住宅的发展规划

集团绿色住宅的发展规划以建立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体系、优美自然的城市景观体系、方便快捷的绿色交通体系、循环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以及宜居友好的生态社区模式为核心, 突出特点是“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点”是指集团今年的两个绿色宜居重点项目“中新生态城”和“团泊湖生态岛”。以前者的建设为契机, 按照《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要求, 加快集团绿色建筑建设步伐, 提升集团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的总体水平;同时以后者的建设为平台, 运用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完整的绿色低碳建筑设计技术, 力争在中新生态城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再有所突破, 创建集团在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方面的最高品牌。

“面”是指2010年天房集团计划房地产开发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 其中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发规模超过300万平方米。在投资开发中, 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构筑生态宜居高地”的总体部署, 实践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抗震等人文理念。不管是商品房还是社会保障性住房, 都将按照这个标准高水平开发, 从房型设计、材料选择、景观设计等方面入手, 有针对性地提升住宅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 让津城百姓真正住上放心、精品和生态宜居的家园型住宅。

(三) 集团绿色住宅示范项目的建设

1. 中新生态城——着眼未来建设宜居新城

天房集团作为第三大股东单位, 全面参与了中新生态城的建设。在立项之初, 集团就严格按照《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在房型安排、材料选择及施工建设方面体现生态设计理念, 并运用国际最为环保的设备施工。同时在项目中采用了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垃圾真空收集、风能电源等一批新技术成果, 通过多种节能措施使建筑物达到70%节能效果。中新生态城将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 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示范新城, 完美演绎城市生活风景。

2. 团泊湖生态岛——精心设计打造东方马尔默

马尔默“明日之城”是瑞典的第一个“零排放”社区, 它是马尔默政府运用环保、先进的绿色生态住宅技术建造的一座未来之城, 于2005年落成并获得联合国颁给的“生活环境荣誉奖”。生态岛立项之初即作为天房集团的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参照瑞典马尔默的“明日之城”项目, 同时融入近年来世界最新的绿色生态科技成果, 将团泊湖生态岛打造成在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方面体现天房集团最高水平的项目, 力争在达到中新生态城的各项生态经济指标的基础上再有所提高, 做到全国领先, 并具有国际水准。规划中的团泊湖生态岛将是一个实现“低碳”和“低排放”的生态岛。岛上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以及先进的雨水收集系统、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和低碳节能的建筑材料构成一整套能源循环体系。通过生态岛内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用电指标比正常的国家住宅用电指标有较大幅度降低;通过合理的用地规划和交通规划, 道路指标比正常的城镇道路指标有所降低。建成后的生态岛不但是一个极少消耗化石能源的社区, 而且是一个生活舒适度极高的社区。通过这样一个全国领先同时达到国际水准的生态岛建设, 为我们构筑生态宜居高地提供示范作用, 同时彰显天房集团作为天津市房地产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宜居”住宅的意志和决心、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企风范。

五、结语

环境音乐概念的衍变与探析 篇5

目前,环境音乐的研究者一致认为,环境音乐并不只是出现在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当中,从远古走来,人类就一直不自觉地在各种场合运用环境音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劳动场合的号子、宫廷宴席场合的宴乐、祭祀场合的钟磬乐等在环境主体——人的非音乐鉴赏性活动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在传统的环境音乐运用场合,由于没有音乐的录制和播放媒介,环境主体与环境音乐的唱奏者同时在场。而随着19世纪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到20世纪上半叶,留声机和扬声器的广泛运用,环境主体与环境音乐的制作者被录制和播放媒介割裂开来,使环境音乐进入到现代模式。

传统的环境音乐尽管早已出现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却并没有“环境音乐”或与之相近的概念,这一概念是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致而出现并不断衍变的。西方资产阶级在大工业时代为了积累资本,在剥削剩余劳动价值的过程中,想尽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生产车间播放音乐也成为了他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之一。所以,环境音乐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英等国的产业界率先得以运用。1937年,两位从事工业研究的心理学家怀亚特(Wyatt)和兰登(Langdon)为英国工业卫生研究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重复性劳动中的疲倦和无聊》的报告,报告中提到:“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广播节目——‘Music While YouWork,英国政府在军工厂用音乐来为工人减少疲倦感,维持工作积极性,保持高产量。”1952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乔迪·c·霍尔(Jody.C.Hall)在发表的文章中也提到:“在过去的十年,通过播送在音乐类型、音量级别、播放时机和长度等方面都按照一定规格和标准予以调控的音乐节目——‘MusicDuring Work,背景音乐已经被证明能给工业带来一定的价值。”可见,这时在工厂播放的音乐并不称为“环境音乐”,而被称为“工作时的音乐”(Music While You Work/MusicDuring Work)。工人在枯燥而紧张的工作之中,思维意识主要聚焦于所从事的工作,音乐只是在无意之间偶尔被工人的听觉捕捉到,从而得到音乐审美的滋润。工人不以对这种“工作时的音乐”进行鉴赏为主要目的,所以说,“工作时的音乐”是一种非鉴赏性音乐。音乐在此时营造了一种氛围感,成为工人工作的一种声音背景、工作环境的一种要素。

与此同时,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有声电影的问世,如何在电影中运用音乐来烘托剧情,营造影片中场景的氛围等相关问题成为电影音乐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作为与环境音乐概念最接近的“背景音乐”(Background Music)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出现在论述电影音乐的文章当中。在这类文章中,“Background Music”专指在影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为了烘托剧情,依据影片中的剧情需要,配制与剧情相融合的音乐来作为声音背景的电影配乐:

“电影音乐(Film-music)主要有两种——现实音乐(笔者按:影片中人物的现场演唱或演奏)和配乐(BackgroundMusic),配乐可以具有戏剧性,也可以表现强烈情感……,配乐除了增强某个场景的情绪,没有其他存在的理由。”

与“工作时的音乐”相比,电影配乐因为要烘托剧情,在电影中往往需要具有戏剧性或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因为是影片后期制作中的配乐,剧中人物并不能听到,只有电影观众才能听到,但电影观众关注的主要对象是电影中人物的表演和剧情发展,而不是配乐,所以,在这里,配乐也是一种非鉴赏性音乐,只是电影场景或剧情的声音背景,“除了增强某个场景的情绪,没有其他存在的理由”。通过查找外文文献,可以发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Background Music”基本上只出现在研究有关电影、广播剧等媒体艺术配乐的文章@中。直到20世纪50年代,“Background Music”才逐步出现在音乐治疗、工业、教育、生活等其他领域。所以说,配乐是背景音乐的一种早期形式,与50年代之后具有更多外延的背景音乐概念相比,配乐的戏剧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成为背景音乐早期形式的艺术特征。

从前文所引用的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霍尔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20世纪上半叶的“工作时的音乐”(Music WhileYou Work Music During Work)也被当作背景音乐的一种早期形式而被纳入到背景音乐这一概念的外延当中。“早期许多关于背景音乐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职工工作业绩的影响,一般来说,这些研究中的绝大多数都认为音乐对工作业绩能起到一个比较小的正面影响”。所以,大致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配乐与“工作时的音乐”被作为背景音乐的两种早期形式与后来出现于医疗、教育、生活等各种场合的非鉴赏性音乐共同纳入到背景音乐的外延当中。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一个主题,并展开相关的宣传活动。在这种社会语境下,“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Music)这一概念开始出现在学术刊物之中。1971年,在美国《音乐教育杂志》(Music Educators Joumal)第一期发布的将于1971年2月26日至3月1日举办“音乐教育工作者全国大会东部会议”的会议公告中,首次出现了“EnvironmentalMusic”这一概念:“会议期间的音乐会活动将包括‘新泽西之夜(《柏辽兹安魂曲》)、‘爵士之夜。……和由马里兰大学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新乐团(the Fresh Music Group)表演的一个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节目”。尽管现在我们不知道这个环境音乐节目以怎样的形式表现了怎样的内容,但可以肯定,环境音乐作为一个确定的概念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endprint

在一定的环境中,以从事非音乐鉴赏性活动的人为主体,音乐与人的周边事物共同构成环境,这就是环境音乐的基本涵义,所以,环境音乐与背景音乐同样是一种非鉴赏性音乐,其实质基本相同。背景音乐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音乐与主体及其行为之间的直接关系,音乐直接对主体产生调节情绪的作用,音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被忽视。尤其是早期的电影配乐,为了烘托剧情,配乐可以表现强烈的情感,甚至可以具有戏剧性冲突,强调音乐对主体产生强烈的情绪性影响,而几乎与环境无关。但环境音乐强调音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音乐首先是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中的其他元素组成一个环境整体对环境主体产生作用。如“在美国(如布卢明顿、明尼苏达州)的购物中心内,在云霄飞车的撞击声、顾客的闲聊声和脚步声中,可以听到音乐无处不在。播放音乐的线路连接到了购物中心内的每一个空间,传播音乐的设备早以被当作几个主要的环境要素之一,埋放于购物中心的基础设施之中”。音乐设施成为建筑体的一部分,融入到建筑环境之中,播放的音乐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购物中心环境的构成要素。环境音乐由于凸显了环境的重要性,与注重音乐功能性的背景音乐相比,显得更具有现代人文关怀的意义。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刺激下,随着环境意识逐渐增强,人们不断提高工作、生活、家居等方面人文环境的审美性、舒适度需求,在这样一种社会语境中,环境音乐显然比背景音乐更能达到人们的愿望,就二者关系来说,环境音乐这一概念实际上由背景音乐衍化而来。正如在20世纪西方作曲界兴起的环境(氛围)音乐(Ambient Music)创作的先驱人物——英国作曲家布莱恩·伊诺(Brian Eno)于1978年在文章中所说:“将音乐独特地设计成某种环境中的背景角色的想法是由Muzak公司发起的(笔者按:Muzak是成立于1934年的一家专门提供商用背景音乐的公司。后来‘Muzak一词逐渐成为背景音乐的代名词,专指通过线路向酒吧、饭馆等处播送的背景音乐)。在之后的50年里,背景音乐因为‘Muzak这一术语而广为熟知。……Muzak公司制作的音乐有着轻柔的、缺乏独创性的熟悉曲调。可以理解,这种音乐风格使得大多数有鉴赏力的聆听者(和大多数作曲家)完全放弃了环境音乐(Environment Music)是一种具有创意的音乐而值得关注的想法。”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布莱恩·伊诺认为,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背景音乐至少有了50年的发展历史,在他看来背景音乐基本上等同于环境音乐的概念,且后者由前者衍化而来,背景音乐作为环境音乐(Environment Music)的一种早期形式而存在。

笔者比较认同布莱恩·伊诺的观点,背景音乐尽管非常注重音乐与环境主体之间的功能关系,忽视音乐与环境之间的融合度,但从客观上看,在以从事非音乐鉴赏性活动的人为主体的环境中,音乐只能成为环境的一种要素,所以,背景音乐也属于环境音乐(Environment Music)的范畴。然而,概念的衍化是一种自觉的学术意识和行为,不能像颁布某项政令一样,一夜之间可以由环境音乐这一概念完全替换背景音乐的概念。虽然都是一种功能性音乐,但由于音乐实施的目的和关注的重点略有不同,在20世纪70年代环境音乐这一概念出现之后,环境音乐与背景音乐两个概念依然并用于学术和生活领域。

布莱恩·伊诺不仅论述了背景音乐(Background Music)与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二者的关系,作为一个专业作曲家,他在1978年创作了一张专门在机场播放的“Am-bient Music”专辑。“Ambient”有气氛、氛围、环境的含义,所以“Ambient Music”被释义为环境音乐或者氛围音乐。布莱恩·伊诺在谈到他创作的“Ambient Music”时说:“Ambient被定义为一种氛围、环境(Atmosphere),一种色调(Tint)。我的目的是为了创立一种适合各种心情和氛围的、轻柔而丰富的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而为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创作一些具有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布莱思·伊诺认为“Ambient Music”也属于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是作曲家不满意原来环境音乐“有着轻柔的、缺乏独创性的熟悉曲调”的艺术特征而创作的具有独创性的环境音乐作品,所以,“Ambient Music”类属于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是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环境音乐的一种类型。

专业作曲家进行环境音乐创作的尝试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1920年,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ErikSatie)和D·米约(Darius Milhaud,法国六人团成员)为朋友贝尔坦的画展晚会作曲。米约这样描述那场晚会中的音乐演奏:“音乐同时从四面传来,我们把单簧管置于剧场的三个角落,而四个角落还各有一名钢琴演奏者,长号则置于一个包厢中。节目单告诉观众,幕间重复地奏乐,其意义和所引起的注意,就像枝形吊灯、椅子或包厢一样。……萨蒂大喊:‘大家聊聊天,不要注意听音乐,走动走动!”萨蒂将这种音乐的演出称之为“家具音乐”:“即一种从属于环境和环境噪声的音乐”。可惜,萨蒂进行“家具音乐”的演出并不成功,专注于音乐鉴赏的传统使得晚会现场的观众听到音乐响起时,便不自觉地将注意力转向演奏者,专注地聆听音乐。但埃里克·萨蒂“家具音乐”显然影响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简约主义音乐(Minimal Music)、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等后现代音乐流派的音乐创作,这些音乐流派的作曲家们采用录制的自然界音响、电子合成器的模拟音响与乐器音响进行组合、编配和创作,创作出来的乐曲不以表达人类情感为主要内容,而试图表现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的音响和空间特征,彰显出音乐的环境特性。

论述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大致清楚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概念在欧美社会的衍化过程:

环境音乐概念在中国的衍化也是从电影配乐开始的,随着有声电影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背景音乐的早期形式——电影、广播剧等媒体艺术的配乐得以研究。直到80年代早期,背景音乐的概念才出现在学术刊物上,而环境音乐这一概念随着由司有仑等翻译的日本学者服部正等所著《环境音乐美学》一书,于199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而传入。与国外一样,尽管背景音乐类属于环境音乐的范畴,但自环境音乐概念出现之后,背景音乐和环境音乐两个概念一直并用于学术和生活领域。

结语

通过对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概念的历时性梳理与探析,可以这样认为,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由背景音乐衍化而来,涵盖了背景音乐及其早期各种形式、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以及彰显出各种环境的音响和空间特性的20世纪后现代音乐。在以从事非音乐鉴赏性活动的人为主体的环境中,上述类型音乐或其他传统的、现代的、经典的、流行的音乐通过环境化处理,成为环境的一部分,间接作用于环境主体,具有调节环境主体——人的情绪的功能,使人们能够艺术地工作和生活。

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l世纪,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环境,人类社会整体进入到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环境音乐”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与其独具的浓厚的人文关怀意义和生态学价值将在不断地应用实践中越来越为普通大众熟知。

李祖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系副教授

绿色环境税收的概念与实践 篇6

一、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的认识

(一)准确定位基层国税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向

作为基层国税机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要从服务全局出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新内部社会管理,强化班子团结,融洽干群关系,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国税和谐。这其中,重点应该是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汇集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社会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促进征纳和谐。

(二)全面把握基层国税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涵

首先,税收的社会管理,不能等同于税收管理。税收工作社会管理目的是化解征纳矛盾,共建和谐税收,追求的是社会效率;而税收管理目的是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质效,追求的是管理效率。其次,社会管理为纳税人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狭隘理解为税务纳税服务。税务纳税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主要指税务机关提供的办税服务;而社会公共服务还包括政府和社会为纳税人提供的司法救助、信用评估等多元化服务。再次,不能过度将“税收的社会管理”扭曲为“税收的社会问题管理”,结果将社会管理变为行政控制,不承认纳税人和社会的自治功能。

(三)正确处理基层国税机关在社会管理中加强与创新的关系

所谓“加强”,就是过去一些好的做法和传统优势,还能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继续保持和发挥。过去是正确的,还能适应现在的,但是被忽视和弱化了的,要重新重视并强化。所谓“创新”,就是过去有一些好的做法,有提升和改良空间的,需要进一步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过去没有的社会管理,要创新,要尽快形成新的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机制。 “加强”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加强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创新是过程,是方法,加强是目的。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创新是核心,没有创新,就得不到加强。

二、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的实践

(一)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尝试构建信访、舆情、应急“三位一体”工作格局

从政治高度和全局角度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不仅是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做好一切税收工作的前提保证。长治市国税局坚持以群众工作为统揽,以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和干群关系为目标,在全市系统建立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制度体系,研究出台了《信访工作管理制度》、《涉税舆情管理制度》、《紧急突发事件处置办法》和《涉税舆情、信访、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信访、舆情、应急“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实现了从群众上访到领导下访、被动应访到主动预防、单纯信访到综合治理的转变,有效化解了征纳矛盾和干群矛盾。据统计,去年以来,长治市国税系统共接受处理涉税信访件35件,妥善处置网络舆情2起,营造了和谐融洽的税收环境,近年来,长治市国税系统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各项工作得到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在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国税形象。

(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社会综合治税

去年年初,针对制售和购买虚假发票泛滥的状况,长治市国税局积极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建立“政府领导,税务主管,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机制,国税、地税、公安、财政、审计等五部门联合,在全市开展了发票“拒假索真”综合治理系列活动,形成了打击虚假发票、索取合法发票的浓厚氛围,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了国家税基。一年来,全市共查处发票违法案件388起,查补税款、加收滞纳金及罚款近3000万元。《中国税务报》以《长治整治虚假发票“买方市场”效果初显》为题头版头条介绍了长治的做法。

今年以来,长治市国税局依托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办公室宣传力度大、点多面广、渠道畅通的平台作用,以宣传税收优惠政策为重点,利用长治市普法宣传网络,组织全市普法干部开展送政策活动,不仅将税收优惠政策送到了党政机关,而且送到了厂矿、农村、学校、社区,实现了税收宣传“全覆盖”,推进了税收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国税系统为各类纳税人办理减免退税8亿多元,共有13277户个体户和900余名下岗工人、残疾人、大学生享受到了税收政策优惠,党的惠民政策让群众享受到了实惠。

为发挥社会的协税护税作用,今年8月份,长治市国税局与地税局、财政局、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办公室、市综治委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社会管理依法提供涉税信息的通知》,依据征管法相关规定,具体明确了市县两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向税务机关提供相关涉税信息的法律义务,消除了过去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过程中存在的部门壁垒和人为障碍,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税务部门的信息采集渠道不畅难题,为实施信息管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拓宽社会管理主体,引导纳税人自我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共建和谐税收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为有效解决纳税人诉求渠道不畅通,合理需求税务部门不了解以及发生纳税争议维权时势单力薄、力不从心等问题,长治市国税局在平顺县试点,拓宽社会管理主体,引导纳税人成立纳税人协会,在全力保障纳税人权益的同时,注重强化纳税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组织纳税人依法有序参与税收管理和服务。当纳税人遇到税收争议或遭遇到侵权行为时,纳税人协会以组织名义出面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谈判,避免了征纳双方的直接冲突,缓解了征纳矛盾,受到了普遍欢迎。

三、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的思考

(一)以理论创新引领税收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和谐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长期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税务机关必须把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社会管理与税收管理两轮并驱,大胆探索税收的社会管理规律,不断总结社会管理经验,以理念创新引领税收的社会管理实践创新。

(二)以主体创新凝聚税收的社会管理合力

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要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多调动和更好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形成社会合力,依靠社会力量弥补税务部门单方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尊重纳税人的主体地位,发挥纳税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引导纳税人主动遵从税法,从而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以机制创新推动征纳融洽和社会和谐

针对税收社会管理主体单一的问题,应当着重创新和完善多元化的、政府领导、税务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税收协调合作机制;针对税收社会服务缺失的问题,应当着重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为主、多种社会服务互为补充的税收社会服务机制;针对纳税人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应当着重创新和完善多渠道的、及时性的纳税人诉求维权机制;针对征纳争议频发的问题,应当着重创新和完善以调解争议为主要功能的税收协商谈判机制。

作者简介:

绿色环境税收的概念与实践 篇7

1.1 认识理念缺失

(1)在战略层面,不少地方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理念的认识流于表面,未能充分意识到其对我国实施可持续战略的重大意义,对发展绿色建筑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使得相关工作不能充分有效展开。(2)对绿色建筑概念本身存在理解差异甚至是误解。不少企业始终认为绿色建筑是以牺牲利润、增加成本为代价的,不愿意加大投入研发绿色建筑,地产商缺乏远见,政府缺乏强制执行标准,使得绿色建筑仅仅以概念形式存在,其实施和推广举步维艰。

1.2 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虽然不少建筑企业已充分意识到了绿色建筑是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但是绿色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势必意味着较高的前期设计研发费用和高额的转型固定资产投资。在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环境下,大部分开发企业尤其是小房企、建筑公司更多考虑的是生存问题,也就是降低成本问题,那么只有政府部门及时出台相关配套的长效激励政策,进行正确的政策引导,譬如给予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财政补贴,在绿色建筑达到一定标准,给予相关的税收减免,这样,相关企业的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因此,这个问题不能全靠市场机制去解决,政府应当从宏观层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绿色建筑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发绿色建筑。此外,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相关法律不健全,强制性不足,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具有滞后性,也不规范,也使得部分急功近利的建筑商,缺乏主动开发绿色建筑的意识,甚至刻意回避绿色建筑以降低成本。因此,进一步健全开发绿色建筑的长效激励机制,建立相关绿色建筑的可执行行业标准,健全相关法规,已经成为发展绿色建筑的急需解决的额问题之一。

2 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制度体系建设

2.1 政策激励

为了促进商业投资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在土地出让等环节将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绿色建筑、住宅全装修、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纳入项目建设的基本要求,政府部门制定土地供应和交易的优惠政策,对开发商进行激励。

2.2 财政补贴

资金优惠,采用高新节能技术以及较高节能标准进行建设,对资金需求大,且项目资金回收期长,因此对这些开发企业可以通过贷款等优惠政策进行资金支持。国家财政部出台的针对技术更新改造的贷款优惠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政府对进行示范区项目建设和节能服务的主体给予贷款担保、贴息优惠支持及优先取得贷款机会的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是推进示范区发展的很重要因素。建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补偿金制度,资助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技术的研发,通过这些措施,减轻示范区建设主体的财政负担,提高他们开发绿建项目的积极性。

2.3 其他经济激励

设立节能专项资金,为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也为了推动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拨出款项,设立专项节能奖励基金。每年制定相关预算,扩大奖励基金金额,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社会资本如风险投资来增加专项资金计划,全面加快绿色示范区的发展,提高节能水平。在奖励的同时,也应当实行淘汰和惩罚,对不达标的建筑和企业征收罚款,同时对于专项资金应当做到专款专用、科学计划、合理安排、严格监管。

3 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

在培育绿建技术创新投资方面,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各类政策支持中,税收政策在导向性、效率性、补偿性、稳健性、透明性等方面,具有其他政策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

发挥流转税在绿建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其中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对提高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设备更新改造中进项税额允许抵扣,但这和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又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整个投资的现金流方面,提高净现值,从而取到较好的财务效益。因此,消费型增值税条件下的投资项目,宜使用动态的评价方法,评估政策带来的财务利益,才能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消费型增值税对技术更新改造投资具有明显的税收优惠效应。消费型增值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机理,可以通过投资对消费的替代效应来进行分析。税收优惠带来的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后,可以提高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上升,提高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纳税人会以投资替代消费(主要指向股东分红等)。图1 中纵轴表示纳税人的投资,横轴表示纳税人的消费,AB为实行生产型增值时的预算线,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交点为D1,对应的投资为I1,转而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纳税人因税收优惠而增加投资,投资和消费的预算线会从BA旋转至BE,BE与新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于D2点,而此切点为纳税人获得税收优惠后投资与消费的最佳组合,此时的投资I2大于优惠前的I1,说明纳税人因消费型增值税而增加投资,以增加投资来替代消费。

4 结语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篇8

在平时教学中,对概念教学比较淡化,分析概念时花费时间较少,往往是直接给出概念,然后提出概念中的几个注意事项,对概念没有组织学生仔细讨论分析,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例题或练习。时间一长,一些概念忘记了,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或思维活动中出现了障碍。因此,重视概念教学十分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如何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并能活用概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正面感知,认识概念

学习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所以对于一些描述性概念可以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正面形象出发,感知概念原型。

如:七年级学习射线时,利用类比的方法,引用“手电筒光”、“探照灯光”等实物,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无限延伸的理解。再如:在学习对顶角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知对顶角形成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像“剪刀”,进而引导学生在哪里找对顶角,这样更有利于对顶角的学习与应用,还加深了对概念的正面直接感知。又如:九年级在学习抛物线时,可以先给出抛出物体的运动轨迹,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之中形成其运动轨迹的图形,再给出概念,就形象生动,更易懂、易理解、易记了。

二、细化分解,理解概念

如七年级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两条基本事实时,我们要把它们细化为“两点之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和“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特别是要细化出“确定”的含义是指“有且只有”说明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概括性,并指出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认清概念的本质。再如:八年级学习函数概念“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有惟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把y叫做 x的函数,其中,x为因变量,y为自变量。”这一概念比较抽象,难以记忆、理解。在这一概念学习时,先由具体的实例:加油问题、时间与速度问题、小鱼所用火柴棒问题等,指出有哪两个变量,哪个变量确定后,另一个变量也随之而唯一确定,从而启发学生函数概念进行分解为:①两个变量,②x对应唯一y,这样就很容易理解。

三、多加对比,加深概念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就可以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对比学习,在“一元”与“一次”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前者含不等号,后者含等号,以及它们的解法都进行类比、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易混淆的概念的最主要区别要特别强调,如“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区别,主要是积化和差或和差化积的过程。这样对概念的辨析、概念间联系的分析等过程,就是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具体界定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对比,能更准确地把握概念中的细节,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多维理解,拓宽概念

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棱锥、双曲线等。有些数学概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比如直线y=x+1的图像。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双重意义,数形结合是表达数学概念的又一独特方式,它能把数学概念形象化、数量化。如讲实数的绝对值时,不仅要讲其代数定义,而且要讲其几何定义,让学生看着数轴上的图示记忆这一概念。特别是对于“三角函数”中的概念、公式,更要充分利用图形帮助学生记忆。通过不同的角度、变换叙述的语言、对概念进行理解,不仅能深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且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五、加强练习,迁移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数学老师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遇到学生会很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但不能进行灵活应用的现象。为此,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六、关注中考,渗透“新”概念

近年来,对“新”概念的考点很多,在平时教学时可以进行一些渗透。让学生在碰到陌生的知识时,比较有底气和信心。

1.渗透“符号“型新概念。在七年级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后可以渗透这的题型: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求:① 13 ,②1(12),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可以接着渗透这样的题型变式: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若1x=5,求x的值。

2. 渗透“文字“型新概念。如我们规定:将一个平面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叫做该平面图形的“面线”,“面线”被这个平面图形截得的线段叫做该图形的“面径”(例如圆的直径就是它的“面径”)。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则它的“面径”长可以是 。

3.渗透“图形”型新概念。如: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条对角线叫这个四边形的和谐线,这个四边形叫做和谐四边形。如菱形就是和谐四边形。

(1)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BAD=120€埃螩=75€埃珺D平分∠ABC。求证:BD是梯形ABCD的和谐线。

(2)如图2,在12€?6的网格图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有一个扇形BAC,点A.B.C均在格点上,请在答题卷给出的两个网格图上各找一个点D,使得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都是和谐线,并画出相应的和谐四边形。

(3)四边形ABCD中,AB=AD=BC,∠BAD=90€埃珹C是四边形ABCD的和谐线,求∠BCD的度数。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112-02

在平时教学中,对概念教学比较淡化,分析概念时花费时间较少,往往是直接给出概念,然后提出概念中的几个注意事项,对概念没有组织学生仔细讨论分析,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例题或练习。时间一长,一些概念忘记了,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或思维活动中出现了障碍。因此,重视概念教学十分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如何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并能活用概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正面感知,认识概念

学习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所以对于一些描述性概念可以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正面形象出发,感知概念原型。

如:七年级学习射线时,利用类比的方法,引用“手电筒光”、“探照灯光”等实物,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无限延伸的理解。再如:在学习对顶角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知对顶角形成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像“剪刀”,进而引导学生在哪里找对顶角,这样更有利于对顶角的学习与应用,还加深了对概念的正面直接感知。又如:九年级在学习抛物线时,可以先给出抛出物体的运动轨迹,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之中形成其运动轨迹的图形,再给出概念,就形象生动,更易懂、易理解、易记了。

二、细化分解,理解概念

如七年级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两条基本事实时,我们要把它们细化为“两点之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和“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特别是要细化出“确定”的含义是指“有且只有”说明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概括性,并指出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认清概念的本质。再如:八年级学习函数概念“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有惟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把y叫做 x的函数,其中,x为因变量,y为自变量。”这一概念比较抽象,难以记忆、理解。在这一概念学习时,先由具体的实例:加油问题、时间与速度问题、小鱼所用火柴棒问题等,指出有哪两个变量,哪个变量确定后,另一个变量也随之而唯一确定,从而启发学生函数概念进行分解为:①两个变量,②x对应唯一y,这样就很容易理解。

三、多加对比,加深概念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就可以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对比学习,在“一元”与“一次”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前者含不等号,后者含等号,以及它们的解法都进行类比、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易混淆的概念的最主要区别要特别强调,如“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区别,主要是积化和差或和差化积的过程。这样对概念的辨析、概念间联系的分析等过程,就是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具体界定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对比,能更准确地把握概念中的细节,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多维理解,拓宽概念

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棱锥、双曲线等。有些数学概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比如直线y=x+1的图像。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双重意义,数形结合是表达数学概念的又一独特方式,它能把数学概念形象化、数量化。如讲实数的绝对值时,不仅要讲其代数定义,而且要讲其几何定义,让学生看着数轴上的图示记忆这一概念。特别是对于“三角函数”中的概念、公式,更要充分利用图形帮助学生记忆。通过不同的角度、变换叙述的语言、对概念进行理解,不仅能深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且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五、加强练习,迁移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数学老师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遇到学生会很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但不能进行灵活应用的现象。为此,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六、关注中考,渗透“新”概念

近年来,对“新”概念的考点很多,在平时教学时可以进行一些渗透。让学生在碰到陌生的知识时,比较有底气和信心。

1.渗透“符号“型新概念。在七年级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后可以渗透这的题型: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求:① 13 ,②1(12),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可以接着渗透这样的题型变式: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若1x=5,求x的值。

2. 渗透“文字“型新概念。如我们规定:将一个平面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叫做该平面图形的“面线”,“面线”被这个平面图形截得的线段叫做该图形的“面径”(例如圆的直径就是它的“面径”)。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则它的“面径”长可以是 。

3.渗透“图形”型新概念。如: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条对角线叫这个四边形的和谐线,这个四边形叫做和谐四边形。如菱形就是和谐四边形。

(1)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BAD=120€埃螩=75€埃珺D平分∠ABC。求证:BD是梯形ABCD的和谐线。

(2)如图2,在12€?6的网格图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有一个扇形BAC,点A.B.C均在格点上,请在答题卷给出的两个网格图上各找一个点D,使得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都是和谐线,并画出相应的和谐四边形。

(3)四边形ABCD中,AB=AD=BC,∠BAD=90€埃珹C是四边形ABCD的和谐线,求∠BCD的度数。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112-02

在平时教学中,对概念教学比较淡化,分析概念时花费时间较少,往往是直接给出概念,然后提出概念中的几个注意事项,对概念没有组织学生仔细讨论分析,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例题或练习。时间一长,一些概念忘记了,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或思维活动中出现了障碍。因此,重视概念教学十分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如何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并能活用概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正面感知,认识概念

学习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所以对于一些描述性概念可以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正面形象出发,感知概念原型。

如:七年级学习射线时,利用类比的方法,引用“手电筒光”、“探照灯光”等实物,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无限延伸的理解。再如:在学习对顶角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知对顶角形成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像“剪刀”,进而引导学生在哪里找对顶角,这样更有利于对顶角的学习与应用,还加深了对概念的正面直接感知。又如:九年级在学习抛物线时,可以先给出抛出物体的运动轨迹,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之中形成其运动轨迹的图形,再给出概念,就形象生动,更易懂、易理解、易记了。

二、细化分解,理解概念

如七年级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两条基本事实时,我们要把它们细化为“两点之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和“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特别是要细化出“确定”的含义是指“有且只有”说明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概括性,并指出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认清概念的本质。再如:八年级学习函数概念“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有惟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把y叫做 x的函数,其中,x为因变量,y为自变量。”这一概念比较抽象,难以记忆、理解。在这一概念学习时,先由具体的实例:加油问题、时间与速度问题、小鱼所用火柴棒问题等,指出有哪两个变量,哪个变量确定后,另一个变量也随之而唯一确定,从而启发学生函数概念进行分解为:①两个变量,②x对应唯一y,这样就很容易理解。

三、多加对比,加深概念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就可以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对比学习,在“一元”与“一次”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前者含不等号,后者含等号,以及它们的解法都进行类比、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易混淆的概念的最主要区别要特别强调,如“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区别,主要是积化和差或和差化积的过程。这样对概念的辨析、概念间联系的分析等过程,就是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具体界定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对比,能更准确地把握概念中的细节,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多维理解,拓宽概念

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棱锥、双曲线等。有些数学概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比如直线y=x+1的图像。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双重意义,数形结合是表达数学概念的又一独特方式,它能把数学概念形象化、数量化。如讲实数的绝对值时,不仅要讲其代数定义,而且要讲其几何定义,让学生看着数轴上的图示记忆这一概念。特别是对于“三角函数”中的概念、公式,更要充分利用图形帮助学生记忆。通过不同的角度、变换叙述的语言、对概念进行理解,不仅能深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且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五、加强练习,迁移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数学老师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遇到学生会很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但不能进行灵活应用的现象。为此,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六、关注中考,渗透“新”概念

近年来,对“新”概念的考点很多,在平时教学时可以进行一些渗透。让学生在碰到陌生的知识时,比较有底气和信心。

1.渗透“符号“型新概念。在七年级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后可以渗透这的题型: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求:① 13 ,②1(12),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可以接着渗透这样的题型变式: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若1x=5,求x的值。

2. 渗透“文字“型新概念。如我们规定:将一个平面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叫做该平面图形的“面线”,“面线”被这个平面图形截得的线段叫做该图形的“面径”(例如圆的直径就是它的“面径”)。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则它的“面径”长可以是 。

3.渗透“图形”型新概念。如: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条对角线叫这个四边形的和谐线,这个四边形叫做和谐四边形。如菱形就是和谐四边形。

(1)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BAD=120€埃螩=75€埃珺D平分∠ABC。求证:BD是梯形ABCD的和谐线。

(2)如图2,在12€?6的网格图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有一个扇形BAC,点A.B.C均在格点上,请在答题卷给出的两个网格图上各找一个点D,使得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都是和谐线,并画出相应的和谐四边形。

(3)四边形ABCD中,AB=AD=BC,∠BAD=90€埃珹C是四边形ABCD的和谐线,求∠BCD的度数。

上一篇:关于坚持的演讲稿课前三分钟下一篇:漂流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