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早在2010年, 我国的专业人才需求总量就已经突破了1000万。由此可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作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重地, 高职院校承担着提高人才质量、对接企业发展的重任。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概况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突出职业特色, 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 带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永恒的主题, 以培养商贸、财会、金融、物流管理等财经与工商管理类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 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为了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 由一大批来自行业或企业的专家组成高职院校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对各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指导。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和特点

高职院校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是学科教育不够成功的过来者, 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性知识的学习不太适应, 进入高职院校后对理论性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够高。但是他们具有适应形象思维的特点, 他们对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的课程可能不感兴趣, 但每到实践环节的时候, 学生就比较感兴趣了。他们的理论的压力小了, 知识负荷小了, 比较容易接受, 并且他也知道这些训练完以后马上就能用了, 所以高职院校相对来说比较适于“在做中学”。

有的学生最初数学、英语并不差, 也可能感兴趣, 是出现过比较大的挫折而不爱学了, 因而使他在这些方面关闭了智力的发掘过程, 这样就中断了他本身的某种智力的发展路程。这样的学生到我们这类院校, 我们再也不能让他们经历关闭的经历了, 而是促使他们多经历些开启的经历, 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全体学生都具有自己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关键是如何使他们更聪明, 他们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么样更加聪明起来, 怎么样“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 构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1.依据社会需求, 确定培养方案

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要求, 围绕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业务技术能力、符合岗位需要的物流、财会、金融和商贸等方面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建立适合各专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设定了相配套的专业培养方案, 概括起来就是“双证衔接、打好基础、注重实训、缩短距离”十六个字。

2.强化实践教学, 注重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 社会对各行业人才的需求往往重在“实务应用型”, 而且对这种实务的具体操作还有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限定。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应以围绕各种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证设置相关课程, 既不打破各专业知识体系, 又能够实现所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真正结合的情况下, 获取“双证”, 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具备一定职业资格的人才, 满足社会需求。

遵循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 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牢固的基础上, 突出各项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 还应为其配备了相应的课程实习、实训、岗前模拟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活动, 以巩固专业主干课程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将上岗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实施, 使学生进行足够的岗前实操锻炼和仿真模拟训练。进而达到了学生一出校门就能凭借在校取得的社会认可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就业, 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3.围绕岗位群,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 更注重对其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具备的专业技能资格的认可。面对这样的需求, 围绕培养目标, 以技术应用能力、社会岗位需要和学生就业作为教学计划制定的主线, 按照“实践、实践、实践”的原则以及社会职业资格考证需要, 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就是社会需要什么能力的人才, 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课程就设置相关内容, 始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整合、重组现有的课程体系。

(二)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16号文件即《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里提出的一系列的最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 结合笔者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经验, 认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目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真正突出实践教学;第二, 探索模拟工作情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促使达到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标准明确, 课程设计科学, 教材符合要求, 课程质量较高的目标;第三, “校企结合”取得突破性进展, 尤其是通过模拟工作情境以及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大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使毕业生实现无障碍就业。

(三) 构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根据当地社会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为依据, 以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 设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并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出大批适应当地社会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构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是按照基础课与专业课1∶1的比例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3∶2的比例, 设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经营能力课和管理能力课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板块式课程教学模式。

二是建立专业模拟实训室、专业成立的模拟公司、创业创新公司、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专业岗位能力培训体系, 推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模拟公司与实训室相结合) 。

三是成立有教师、教育管理专家、高级企业管理人员、企业能工巧匠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所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确定专业教改的方向和具体方案, 保证专业教改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是聘用符合教师条件的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承担专业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的教学, 并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为加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训奠定师资条件。

五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大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各项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 并使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

高职院校、企业是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及一定的实践技能的获得, 但这种单一的培养范式并不利于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企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训基地, 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高职生的盲目性, 为高职生走向市场、社会奠定基础。所以,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 要注重积极引入企业, 让企业检验与把关, 从而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后盾。

摘要:相比于一线生产, 工商企业管理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 不仅要求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而这种人才只有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才能产生。然而现阶段, 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局限于小规模、小范围化, 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构建上都还存在较大问题。所以, 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企业发展, 让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降低人才走向市场的风险, 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发展的深层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雷大刚.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3 (01) :25-26.

[2] 孙君辉.高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探究[D].山东大学, 2012 (05) :36-37.

[3] 唐学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4 (09) :112-113.

[4] 左芊, 龙昱.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湘潮 (下半月) , 2010 (10) :33-34.

[5] 张峰.高等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0) :77-78.

[6] 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2 (8) :11-12.

上一篇:妊娠期糖尿病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评价下一篇:油茶栽培与管理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