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再思考(推荐10篇)
[摘要]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专业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适应国际市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与学断层、双语教师能力欠缺、毕业生不适应工作环境等问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级教学,坚持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系统工程。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5-0148-02
[作者简介]张懿(1985-),女,浙江台州人,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
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推广实施双语教学改革以来,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一)开展双语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不同于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高校,也不同于以培养通识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型高校,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劳动者。中国加入WTO后,外贸就业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外贸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外贸人才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高等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普及让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要使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具备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使其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符合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而这种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外语语言能力相结合,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贸易学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性很强的专业,其主干课程的国际通用性较强,如国际贸易实务、对外贸易函电、单证制作与流转、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英语专业术语。对《INCOTERMS 2010》《UCP 600》等进出口业务中遵循的国际惯例采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内容。就课程实践而言,能够用英文准确缮制信用证、提单、商业发票、汇票、装箱单等外贸单证是从事实际外贸业务必备的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英语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高职院校引进了外贸实习软件让学生熟悉进出口流程,将理论联系实际,而学生对外贸英语词汇掌握的熟练程度将影响到国际贸易模拟操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特色决定了推广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三)开展双语教学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将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相结合,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使学生的校内学习内容与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而开展双语教学适应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与学出现断层
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借助外语学习工具促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强调课堂上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互动和交流。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教与学断层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仍占主导地位,整堂课以教师用英文讲解课程内容为主,大部分时间用来对专业词汇进行翻译解释,甚至对外文教材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对双语课有畏难心理,缺乏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教师角度来看,与一般课程相比,双语课程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够熟练运用外语交流,需要教师在备课、授课、考试等环节多下功夫,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难以适应双语教学,需要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克服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的双重压力。
(二)双语教师能力欠缺
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从强调“知识理论型”转向“双师型”,在双语教师的选择上,很多高职院校能够选用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双师型教师,并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与专业培训,但在强化在职教师外语培训方面做得不够,如针对双语教材进行短期培训,或选派教师赴国外访学等仍未纳入高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双语师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受到目前双语教师能力的制约。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团队是促进高职双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毕业生难以适应工作环境
虽然高职院校从自身办学条件和生源情况出发,对国贸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但高职毕业生步入社会后仍然会面临双语教育与实际外语环境之间的巨大落差。他们在与国外客户进行贸易磋商时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国贸专业的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学习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忽视了对外贸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双语教学缺少外语语言环境和氛围,如学校定期举办模拟广交会,但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仍以使用母语为主,这必然影响到双语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再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级教学
从就业取向来看,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中从事外贸与内贸工作的所占比重较大,如果从事外贸业务,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较高,如果从事内贸业务,用英语开展工作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还有一些学生会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就业取向的差异化。在双语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给予学生选择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外语基础、兴趣爱好、就业取向等因素考虑是否选修双语课程。双语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采用分级教学,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测验后分为A、B、C三类,要求A类学生尽量使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课外专业知识;B类学生的英语处于中游水平,对其用英语授课的同时应适当增加中文补充解释,增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C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其进行简单的英语渗透,比如用英语讲述关键词和专业术语,结合视频等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专业外语。
(二)结合工作实践强化语言环境和能力锻炼
加拿大是世界上实施双语教学最为成功的国家,其“沉浸式双语教育”被广泛借鉴。它试图通过在学校创造一个两种语言并用的语言环境来复制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同样需要语言环境,还需要结合工作实践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锤炼。双语课堂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银行、船公司、货代等角色,自由分组准备英文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采用案例教学法更能拉近课堂与实践的距离,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另外,引进外贸实习软件,让学生熟悉进出口业务整个流程,以适应外贸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形成有效的双语教学推广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推广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教材积累、教学手段、师资培训、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并且及时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推广模式。首先,对于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分阶段进行尝试。如在教学手段方面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简单渗透层次,给学生多些机会接触外语;二是研究学习层次,教师授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三是双语思维层次,使学生能够结合母语和外语思考问题。其次,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有利于双语教学的长足发展,可借鉴美国、加拿大、芬兰的双语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第三,为了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学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可在现有评教制度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双语课程教学评价纳入网上评教制度、专家评教制度、教师自评制度、跟踪评教制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高职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杨,王庄严,李莹浅谈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7):63
[2]邱微,南军,杨林,袁一星工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12):64-65
[3]林永成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39
[4]王莉颖国外双语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探析――美国、加拿大、芬兰案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78-81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以国际贸易具体工作流程为主线, 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日趋明显, 对熟练掌握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加。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循序渐进开展面向外贸工作岗位的双语教学, 对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外贸实用型人才满足市场的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我们发现在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学材料和资源不够充足
高职院校实施双语教学, 必须做好双语教学的载体—双语教材的建设。为了充分发挥双语教学作用, 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都很慎重。全英文原版《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具有明显的优点, 一方面学生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 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 但对于刚刚接触外贸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高职学生。《国际贸易实务》翻译教材是指把母语教材原原本本翻译成外语的教材, 或把外语教材翻译成母语的教材。这类教材能够满足一定教学的要求, 但翻译的质量是关键, 而且这种做法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至多只能是缺乏双语教材的权宜之计。
教学材料和资源不够充足会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为了顺利进行双语教学工作, 引进国外同等层次的双语教材加以改造是编写适合高职学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材的一个捷径, 我们应当在充分理解内容和把握其宗旨的基础上, 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高职学生的状况以及我国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要, 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材,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 同时又能加强学生运用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的能力。
二、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难以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 对学生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现实的情况来看,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不是很高, 由于地区的差异以及自身情况的各不相同, 他们之间的外语语言能力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此外中国与他国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差异, 学生在理解双语教学教材的内容和背景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开展双语教学时, 学生应当先充实自身的英语水平, 同时, 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特点设定阶段性教学目标, 循序渐进。第一阶段进行简单的渗透, 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重要原理等用英文讲述, 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 其余绝大部分用中文讲述;第二阶段交替整合, 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 较浅显的内容, 用英文讲述, 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 用中文解释;第三阶段实现双语思维, 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英语来思考、解决问题, 教学语言由汉语为主转变为以英语为主。第一阶段对很多学校来说并不是问题, 但是要达到第二、第三个阶段则需要假以时日不断地努力。要引导学生不要将注意力过度的集中在语言表述上, 而忽略了对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 还要求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仅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基础或仅有流利的英语都不足以担当双语教学的任务。只有任课教师既具备标准、流利的专业口语表达能力, 又拥有厚实的专业背景才能有效地组织双语教学。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能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为数不多,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 许多专业教师, 虽然英语基本功较为扎实, 教学经验也较为丰富, 但是口语能力较为欠缺, 难以胜任双语教学的任务。普通英语教师又不懂专业,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因此, 从长远着眼, 必须尽早建立双语教学师资的培训体系。
在培训形式方面, 采取国内培训与国外进修相结合的方式, 要求教师首先在国内接受一定课时的强化培训, 达到一定标准后, 再利用假期到国外进行几个月的外语实践, 以强化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仅靠高校自身培养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双语教学人才的需求矛盾, 要想使双语教学制度化, 还需从国外大量引进合适的双语教学人才, 以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
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 双语教学所注重的决不仅是外语, 实际上是将语言的学习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实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不应该采取一刀切急于求成的办法, 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提高学生从事国际贸易的应用能力, 完成高职院校培养外贸实用型的人才目标, 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4, (6) .
[2]杜小平.高职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策略.教育与职业, 2010, (8) .
[3]宋瑞苓, 佘健华.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关键词]国际结算 "双语"教学 素质教育
(一)《国际结算》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1.“双语”教学的含义。
“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汉语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将英语运用在教学过程之中,英语、汉语在专业课教学中相互融合,互相促进,逐步形成以英语讲授为主、汉语解释为辅的专业课教学方式。
2.国际结算课程的特点决定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国际结算》主要讲授进出口贸易及非贸易结算工具,包括汇票、本票、支票,以及结算方式,包括汇款、托收、信用证等。从《国际结算》自身的特点出发,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理由如下:
第一,国际结算业务中三种结算方式所使用的文件都是用英语书写的,根据某种结算方式所出具、办理的各种单证、票据也都是用英文制作的。这说明《国际结算》课程内容与英语有着天然的联系,使用英语教学是有其基础的。
第二,该门课程有理论和实务并存, 以业务操作为主的特点。课程内容围绕多个国际惯例、规则和法律的条款规定展开, 介绍在其指导下的实务做法。这些惯例法规的英语表达比一般日常英语难度大,如果不在课堂中用英语讲解,今后后学生在工作中读到英文的相关条款很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直接使用英语讲解对学生今后工作大有裨益。
第三,结算方式是国际贸易中谈判的一个重点内容,这就涉及到国际结算的各种专业术语。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就要求不仅仅能看懂国际结算文件和单据,还要能知道如何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结算方式,这对英语应用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3.《国际结算》实施“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各种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离不开了解国际惯例,能熟练使用英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教育部早在2001 年秋就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2006年12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也强调要以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
高职院校《国际结算》使用“双语”教学给培养一线金融和商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高职院校学生与生产实践有着直接联系,从某种角度说他们也站在了使用英语的第一线。从目前高职高专开设的大学公共外语看,英语教学的地位固然突出,但没有针对各专业的需求。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离开了实践就会变得十分空洞。如专业课不用或很少使用英语,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结合《国际结算》自身特点,采用“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专业外语词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素质。这也顺应了当前国内高职教育对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二)《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差是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
高职学生的生源来源比较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职、中专等毕业生。生源不像本科生那样统一,不少学生在入大学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语音训练,听说训练也比较薄弱,词汇量严重不足,能自如运用的词汇则更少,造成部分学生的交际能力、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不过关,这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也成为“双语”教学的瓶颈。
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英语能力较强,比较适应“双语”教学,但这又造成了“双语”教学中英文比例众口难调的局面。
2.“双语”教学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会感觉到大家的思维和课堂中的互动被限制在英语的框架中很难展开。我国目前培养的教师自身的外语应用能力不强,仅就英语教师而言,真正能在课堂上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语教学的也并不多,更何况其它学科的教师。《国际结算》这样的专业课程在“双语”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记几个专业方面的英语单词;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注意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和准确度。因此,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英语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专业教师的运用能力是《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3.“双语”教学教材不完备。
在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中文资料较丰富,但外文专业资料却比较匮乏,而中英文对照的教材就更难得。虽然我校目前已自己编写了一本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国际结算》英文讲义,但没有中英文对照,使得学生在上课时似懂非懂的部分很难在课后进行有效的复习,课上和课下脱节。
4.《国际结算》内容本身存在的难度限制了“双语”教学的深度。
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深感《国际结算》这门课需讲内容太多太细。一方面,关于国际惯例条款,如果不讲,实务就失去了依据;如果讲,难免枯燥无味且占用时间太多。另一方面,实务讲解头绪繁多,如果细讲,课时不够;如果粗略带过又觉内容空洞, 怕学生学不到东西。同时, 由于学生无实践基础,也感到国际结算难学,往往感觉内容过多过细, 重点把握不准, 记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双语”教学,就使得课程安排更为紧张,造成“双语”教学往往还是浮于表面,实质内容的讲解还是要用中文才能让学生理解。
(三)有效开展《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措施。
1.《国际结算》开展“双语”教学的原则。
《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课程本生的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能读懂各种相关英文文件、熟练运用英文制作各类相关单据、以及用英语进行相关内容的表达。但是,我们绝不能将非语言学科的专业课上成了外语教学的辅助课,毕竟“双语”教学课不是外语课。因此《国际结算》开展“双语”教学应当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
(1)完善教材和教学材料合适的《国际结算》英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基础,该教材还应当有相应的中文教材和实训教材为辅佐。同时在教材的使用中,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水平,还应该有和每章学习内容配套的词汇表。
另外,《国际结算》中各种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是重点,也是难点,实践表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直观地演示结算过程、增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多媒体课件制作要利用文本、图片、音像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流程的动态演示、单据样本的展示、各结算环节多角度比较等方式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2)以点带面,逐步扩展课堂英语比例。初涉《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学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前4周左右的课程以汉语讲授为主、英语解释为辅,之后逐渐过渡到以英语讲授为主、汉语解释为辅。从词汇到词组、句子,在详细解释基本的概念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段落、文章。
(3)强调预习和课后练习。《国际结算》课程本身的难度加上“双语”中对学生英语基础的要求比较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练习就显得格外重要。
预习时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本章节的内容;记住本章节的英语关键词和专业术语;明确本章节的难点、重点。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教师可以把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情况通过课堂提问、抽查等方式记入平时成绩。
课后复习练习则要求教师根据课堂进度、学生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布置相应的练习。对课堂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任课教师还要及时给予课后辅导。
(4)加强实训实习。《国际结算》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能否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全部国际结算业务过程,并且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细节,将决定着学生毕业后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国际结算》的特点,英语贯穿整个实训的内容,因而,让学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实训是《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的重点。加强实训操作的英语训练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编写全英文的实训指导书,实训练习题目全部使用英文,实验报告也逐步过度到全英文书写;二是实训讲评逐步增加英语比例,并且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讲解中的提问。
另外,还可以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和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和金融机构,亲身感触国际结算的具体操作,这样能使学生了解到英语在实践中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5)强化师资队伍。“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当突出“以师为本”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强化“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我院在实行 《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改革中就组成了一个教师工作团队,该团队由留学归国教师和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构成,为“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教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实践总结、问题讨论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我院抓住和澳大利亚某职业学院合作办学的机会,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加强对外交流,提高 “双语”教学能力。
(6)配合课程体系改革。在实践中,我们普遍感觉《国际结算》内容惯例部分比较枯燥,“双语”教学很顺利地展,因此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根据高教16号文中的指导行意见,结合《国际结算》具体内容,可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把理论和条款结合到具体操作环节中,把国际结算课程分为三个任务模块,即汇款、托收、信用证。让学生以使用这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结算为目的,结合实训操作来进行双语教学。同时还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收集国际上的著名案例,尤其是一些英文原文案例,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情景模拟——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有关的情境进行模拟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双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涓.试析高职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能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 周艳.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双语教学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3] 熊惠兰等.高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
[4] 付东英.高职双语教学方法探索[J].职教论坛,2005(10).
[5] 郑荷芬,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3).
摘要:
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本文提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一般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一般是指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双语教学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获取学科知识,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而是指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学科教学,而不是语言教学,更不是翻译教学。因此,双语教学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来学习学科知识、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和前沿理论。简而言之,双语教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经济类学科,是国际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的结合,体现了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兼顾的指导思想。因此,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预测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专门知识,能够从事外贸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中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本科教学逐渐普及化的趋势,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本科阶段应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强调应用型和实用型的人才。因此其培养模式呈现的主要特点为:将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英语的学习放在了尤为突出的位置,要求通过四年以英语为主体的专业系统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在毕业时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和至少一项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从毕业生择业意向和工作表现来看,具备良好英语水平和技能的学生就业率明显较高。就业后这类学生能够较快地独立开展工作并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因此,外贸企业、外资企业和生产企业的外贸岗位更欢迎这类人才,使得这类人才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双语教学能最大程度满足上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英语、用英语。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各经济领域,尤其是国际贸易与金融领域将逐步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将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大量的跨国公司将进入中国或在中国开展经营业务,这使得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的国际贸易专业人员更加受到青睐,由此彰显出双语教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教育部颁发了 4号文件,其中提出推行双语教学的要求,大大推动了全国展开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若要达到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目的,双语教学必须要形成体系。笔者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包括教师、学生和配套条件这三个要素在内的三角形模式。 首先,要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在三角形双语教学模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师资建设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双语教学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其他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例如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和谐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即能够流利的进行两种语言的表达和全面的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方法来提升教师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首先,可以采用“送出去”的办法,这样使得教师能够在全英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强化,这种办法能够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种方法时间短而且由于费用较大只有少数教师能有少数的机会。第二,可以采用“引进来”的办法,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国内双语教师作为其助教,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可以采用同行研讨的方式。各学校双语教师互相到对方院校进修或定期研讨。总之,就是要连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建设双语教师师资队伍。
其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双语教学的本质是使得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思维,获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双语教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在三角形双语教学模式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最后,是要完善各项配套条件。双语教学要形成体系,除了以上两点外,还不能少了最后一点,即各项配套条件的完善与建设。就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学实践而言,笔者认为这些配套条件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有效的双语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国际贸易专业具体哪些课程可以开展双语教学,要看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例如,理论性教学课程《国际经济学》和实践性教学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比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关于教材的选择,笔者建议,还是应该选用国外教材,只是在使用时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只要教师注意与中国实际结合,解释好国外的相关背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没有问题的。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应该选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课堂教学可以把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专题讨论等多种办法结合起来。运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密度,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对于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强化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每一节课的内容。实践教学采用实验室模拟业务教学和社会实践分散实习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贸易的能力。在实验室的模拟环境中学习用外语填写单据进行谈判的能力,再到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外语演练,最终达到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夯实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作用。一个有效的双语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包括对教师的激励评价机制和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包括必要的资金支持、精神方面的激励和连续不断的培养进修机会。而对于学生而言,涉及国外相关学习资料的广泛提供、双语课程学分的适当增加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等。双语教学涉及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两方面的内容,考核时应该以学生的专业知识考核程度为主,英语语言技能考核为辅,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应该改变原有的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考察。
参考文献:
[1]苏广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8)。
[2]曾伟,郑金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思考[J]。双语学习,2007,(7)。
王江秋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摘要]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个职业特色突出、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尤其要注重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章就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当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将高职教育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与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具体运用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从而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提升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酒店管理 工作过程 行动导向 学习情境
我国的酒店行业对外开放较早,1982年成立并对外迎宾的北京建国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此后国际酒店集团纷纷入驻中国酒店市场。这些酒店集团进入中国后表现出来的经营理念、品牌、服务意识、经营管理技巧与方法、现代新技术与新方法的使用,不仅值得我国酒店业同行学习,也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提出了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升温,社会予以旅游消费的关注日益提高,酒店行业急需大量的管理人才,酒店管理的职业教育理所当然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然而长期以来,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当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即:除了受办学体制因素的影响之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与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还没有充分运用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之中,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酒店业对管理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探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以下是笔者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有关问题的思考。
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社会调查,我们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现代酒店管理与服务所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大中型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我们要结合行业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现状,确定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高为教
是酒店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酒店的工作过程模式来组织实践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在酒店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性学习,建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发展技术实践能力。最后是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教学手段应采用讲授教学、多媒体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教学、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
二、以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组织实践教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在掌握专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在酒店熟练地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种能力主要是依靠实践而不是纯理论学习来获得的,强调实践教学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运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有效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的酒店综合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法、谈话法等。其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用行动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象,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具体的教学方法。
以项目教学法为例,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可分四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确定项目。由教师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具体情况,根据酒店工作需要设计项目任务,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原则,设计出实施步骤,准备资料、素材,写出指导方案,确定项目任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围绕本项目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第二步:制定计划。将学生分组,由各组同学在经过精心准备和讨论后,按照计划书的格式要求,制定项目计划书。学生在计划书中阐述自己的设计目标,进行方案论证,明确预期目标和执行时间,策划实施项目的步骤,并进行资金预算和人员分工安排。
第三步:实施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实施进程安排,制定跟踪管理的方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鼓励他们相互讨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要指导做好项目活动的日常记录,使之成为检查评估的重要资料。
第四步:检查评估。酒店服务工作质量的评价不同于其他项目成果的展示,其关键在于酒店顾客的满意度。因此,教师要认识到项目教学法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参与创造实践的过程,我们要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从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技能的熟练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策划的创新性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三、以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完善实践教学设施
被调查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本科院校,因此普遍代表意义。
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回收98份,回收率达98%,其中有效率为100%。
结合问卷调查对高校双语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
调查结果如下。
2.1 双语教学普及,课程比例较低
调查中,被访学生全部上过双语教学课程,这说明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已经相当普遍,普及率很高,高校领导已经认识到双语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但是,双语课程比例的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双语教学还未达到预期标准,课程比例普遍较低。
高校旅游专业在整个学业阶段一般都有二十门专业课程左右,除大学英语、英语口语之外,仅有一门或两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而且选择双语的课程多为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以及西方经济学等,很多都是由管理学院老师授课,而旅游学院专业的双语授课老师数量微乎其微。
2.2 双语教学流于形式,内容空泛
由表1和表2可知,高校旅游专业在双语授课中较少采用英文,有的所谓的双语教学只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偶尔使用几个英文单词,其他时候则与中文讲课无异,考试方面更是与普通课程雷同,大多采用全中文试卷,或是添加少量名词翻译,并没有与双语教学相对应的考试方式。
2.3 授课方式单一,缺少师生互动
调查中了解到,旅游双语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说明学校愿意为双语教学提供一定便利。
但是由于教学老师较少,备课成本较高,双语课程都采用大班上课,多为一个级部同堂听课,还有两个学院合堂上课的情况,由此造成学生到课率低,教师上课速度减慢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同时,只有9%的学生感受过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更少的学生体验过课堂之外的互动交流,其余大部分都选择了没有任何交流互动,这也说明目前的双语教学并未形成特色,而是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方法一样。
在课本教材和参考资料方面,英文原著以及原著译本教材尚未得到普及(见表3),50%以上的双语课程仍使用中国学者自编教材,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是,将近20%的双语课程所使用的参考资料是由教师搜集整理的,资料来源于网络、原著书籍以及教师的经验积累,以课件的形式给学生集体复印。
可见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匮乏是制约双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瓶颈之一。
2.4 学生态度良好,但满意度不高
调查结果表明,73%的学生对双语课程非常期待,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8%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19%认为无所谓,随便学校怎么安排。
满意度的调查方面,基本呈现正态分布,整体满意度不高(见表4)。
究其原因,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如下,没有参考资料、课程内容太多、教师口语水平有限、内容过于简单、授课环境杂乱等,如表5所示。
其中,课程内容太多和内容过于简单的选择率持平,说明学生理解水平和语言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也为教师授课增加了难度。
3 问题及思考
3.1 教师的角度
3.1.1双语教学的目标分歧
双语教学的目标有两点,一是学科专业内容的学习,二是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这是得到公认的,但是对于这两点的主次顺序尚存在较大分歧,这也影响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化。
部分教师认为,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更好的为学生营造语言氛围,方便其提高英语交流水平,因此授课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英语的表达和听力理解,而学科内容只是英语学习的载体。
另外一部分教师则认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专业课的学习,英语只是一种语言途径,是为学生更准确的理解专业只是服务的,因此授课过程中英语的使用比例较低。
笔者认为,双语教学两大目标的主次之分应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水平具体而定,教师更多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中英两种语言环境下逻辑思维的转变和现实工作环境中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
国际贸易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当今国际贸易经济形势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光要提高英语水平, 也要更进一步学习了解国际贸易知识。
(一) 从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分析
传统的国际贸易课程是用中文来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国际贸易起源于西方, 也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 要学好国际贸易理论并能学以致用就一定要多接触国外最新的理论成果及改革, 那么国际贸易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个能获取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有力途径。
(二) 从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熟练使用中英文处理具体的进出口业务。现今的国际贸易实务中, 有很多业务都是以英语来完成操作的, 尤其有很多的贸易术语惯例都是使用英语来表达。因此, 要达到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只使用中文来开展教学, 教师应采用双语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 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 (仇荣过2012) 。
(三) 从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
传统的国际贸易课程使用的是汉语教材, 不仅内容更新较慢, 且教材是经翻译后出版的, 难免有些译文失真或出现错误, 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同时, 课堂教学方面, 学生也是单向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 积极性不高, 教学方法较单一。采用双语教学后, 选用双语的教材, 一方面, 教学内容的保真度、时代性、时效性都得到了保障, 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国际贸易的最新知识;另一方面, 由于使用双语教材, 学生课前必须做大量的预习工作, 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高职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的研究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贸易关系的复杂多变, 对国家贸易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促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 特别是提高国际贸易的操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丰富教学内容体系, 还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高职国际贸易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是一个创新的尝试, 教学实施的过程也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
(一) 教学语言的运用
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知识的教授, 而是以英语为教学手段来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学生要能够运用语言工具完成专业知识和相关核心理论的学习。高职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与各国贸易相关人员沟通交流 (蔡瑞芳2011) , 能看懂贸易合同中的术语、各项条款等等。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 双语教学中语言的使用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 使用英语讲授小部分简单的专业术语或贸易合同内容, 其他用中文解释和说明;第二阶段, 中英文交替讲解国际贸易专业知识, 但应注意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用英语来讲解, 如贸易术语、建立贸易关系等;第三阶段, 英语在教学中占的比重大于中文, 尤其注意贸易合同的各项内容和条款, 因为国际贸易中合同都是以英语来撰写的, 学生尤其要学会审核贸易合同, 避免将来从事国际贸易时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 教材的选用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需要, 对教材的选取要做详细的考量。从教学内容来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中有很多业务是需要用英语来操作完成的, 因此关于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内容的教材多为英文版。而有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知识以及学术性比较, 这部分知识用英语来讲解对高职学生而言理解的困难度较高, 则可以选择用中文教材。总的来说, 国际贸易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或通用英语教材, 同时辅以中文教材 (不能是原教材的中译本) 。同时,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 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各种网络资源库,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三) 教学手段的采用
双语教学的过程, 由于采用了英文教材和大量英文内容, 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更好地互动起来, 同时更直观、更灵活地开展双语教学, 课堂教学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方面, 学生可以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如在案例分析过程中, 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平台, 自主先完成案例分析, 然后通过和教师或其他同学的交叉比对, 从中找出不足, 这比起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单纯讲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中有很大部分操作都是通过网络和其他电子设备完成的, 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平台布置实践作业, 学生也可以网上完成作业, 提出问题, 通过多媒体手段交互作用完成教与学, 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双语学习的难度, 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王学2007) 。
(四) 考核的实施
双语教学中使用中英文教材, 内容涉及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两个方面, 因此, 考核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考核的内容也应该是中英文结合的。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内和课后考核以及期末书面考核等多方面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 更好地实施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
三、双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教材的挑选
在教材的挑选上主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 考虑学生的学情。高职院校的学生英文水平相比本科院校要弱一些, 不能使用本科院校中使用的教材, 而应选用适合高职水平的教材。特别是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时, 应选择国外职业院校水平的教材, 同时一定要辅以难度适中的中文教材。目前, 国内国际贸易英语的教材资源还是很丰富的, 可挑选的范围较广。第二, 考虑教材的内容。随着国际间贸易往来的频繁和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 国际贸易的方式也是日新月异, 所以应尽量选择版本较新、语言表述规范、具有较强时代感的教材。
(二) 教学对象的设定
建议该课程针对大二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他们经过一年的基础英语学习, 英语基础较扎实, 能更好地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三) 师资的准备
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英语水平高, 商务专业知识强, 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大量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那么师资的准备工作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专业教师中选拔一批教师下到企业锻炼, 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实操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教师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 更直接地接受国外先进理论的熏陶, 提高双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贸易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 是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不只需要教师的力量, 还需要各高职院校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奖励机制等, 来更好地完成国际贸易的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蔡瑞芳.201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J].黑龙江对外经贸, (2) .
仇荣过.2012.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12) .
1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尚居于附属地位, 而且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在授课中还是大量讲解相关理论以及介绍法条规定, 即便穿插一些案例, 所用案例也往往过于陈旧、刻板, 争议性问题较少。当然也会有一些其他实践形式, 如“3.15”义务法律咨询以及模拟法庭等, 但义务法律咨询一般就是一年一次, 带有很强的“应景”色彩, 而且过后也不进行总结, 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被搁置以致于最后不了了之, 根本起不到对学生实践技能进行培养的作用。至于模拟法庭活动的开展则带有很强的表演色彩, 因为在活动中往往使用从法院直接拿过来的各类法律文书, 参与模拟法庭活动的学生只需记住并流利表达即可, 更有甚者往往干脆就照本宣科, 这样一来根本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锻炼。
2传统法学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环节欠缺的原因
我国之所以在法学教学上重视教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作为成文法国家受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法学教学的影响, 因为大陆法系国家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 以注释主义教学为主要特色, 而英美法系国家则实行师传徒受制和苏格拉底式的案例教学。当然, 英美法系国家以判例法为主要渊源, 他们直接从案例中寻找法律的依据。正如哈佛大学梅因教授所讲的:“以其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判例教学法比讲授法更接近普通法的天性。”[2]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大陆法系国家虽然不把案例作为法律的渊源, 但是通常法院的判决或学者的论著都引证大量案例, 用案例来说明他们的论点。正因为如此, 即便是大陆法系国家也越来越关注法学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 具体表现就是法学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重视。
另外, 由于大多数法学专业教师专门从事法学理论研究, 教学的同时也进行法学实践工作的较少, 所以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较为欠缺, 即使给学生做一些案例分析, 也往往体现出较强的学院派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与实际相脱节。
3关于几种法学专业教学实践技能培养方式的思考
霍尔姆斯曾经说过:“法律不是逻辑的结果, 而是经验的积累。”因而法学专业人才实践经验的累积可谓至关重要, 既然前面我们已经阐述了传统法学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环节所存在的欠缺, 就必须寻找相应的改进办法加以完善。
首先是案例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 判例教学法被介绍到我国, 引起法学教育界的重视。世界各国的法学教育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因各自的法律渊源和文化传统不同而存在诸多差异。[3]所以, 判例教学法最早出现于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的英美国家, 其核心思想就是将法律视为一种建立在经验资料———判例基础上的实证科学, 尽管判例教学法最初也受到传统教学法的质疑和非议, 由于美国的判例法传统和实用主义的法律思维方式以及法学院教育的“职业技能性”, 最终还是确立了它在大多数法学院教学中的主体地位。[4]如前文所述, 虽然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 但由于法学专业的实践性特点, 案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仍然是必需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案例教学中具体案例的选取应鲜活生动并最大限度贴近生活实际,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所选的案例应该能在学生中引发争论, 即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毕竟教学中援引案例更多的时候不是用来对法条及法理进行印证, 而是希望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索以强化其思辩能力。
其次是诊所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它移植医学院诊所教育模式于法学教育中, 学生通过真实的事例接触真实的当事人处理真实的案例过程, 学习和运用法律, 其目标是训练学生如何应对法律事务和处理法律纠纷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这种实践教学法目前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为毕竟有些法学院校及法学专业规模有限, 在建立“法学诊所”即法律事务所上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但毕竟诊所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经常性的接触真实的当事人处理真实的案例, 而这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就使得诊所式教学法成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现象”。[6]对应目前诊所式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运用的现状, 笔者以为可以适当做一些变通。比如针对教师社会事务繁忙难以兼顾法律事务所工作的弱点, 所建立的法律事务所可以不以教师为主体, 即在少数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事大部分的当事人接待工作。当然, 对于当事人的相关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当时予以解答可以带回来请教教师, 而且教师可以把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拿到课堂上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从而形成诊所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良性互动。再比如针对当前成立法律事务所需要相关部门审批的情况, 诊所式教学法下如果成立法律事务所有相应困难可以成立一个不需审批的学校内部法律事务所, 主要接待校内师生的相关咨询来作为一个过渡阶段。
另一个必须提到的问题就是模拟法庭与专业见习 (去法院听审) 的互动关系。法学专业一个较为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就是模拟法庭活动的开展。模拟法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集中的模拟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 让参与者和旁听者暂时跳出熟悉的格式化法律文本和理论知识之圈, 直接面对法律实践问题并接受“问题”的真正考验, 从而产生一种“从业”的压力。这种心理上的压力既可以检阅其背景知识和法律思维, 而且这种形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如思辩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书写作能力, 实际实施情况表明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关于模拟法庭活动的开展这里要提到的一点就是活动后的教师点评, 只有认真进行教师点评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在那些方面存在问题和欠缺之处从而加以改进, 毕竟“教师示范技巧, 学生进行练习, 反复实践是学习技巧的唯一途径。”[7]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模拟法庭所使用的各种法律文书绝对不应该使用从法院拿来的现成文本, 因为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准备才能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 而且模拟法庭活动需要和专业见习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际听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模拟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避免。
总之,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并增强日后就业能力, 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法律人才是极其必要的, 也是法学教育必须不断思考的课题。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法学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的现状, 在反思其主要原因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思考, 提出几点完善建议。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模拟法庭,专业见习
参考文献
[1]赵相林.对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7) .
[2]王晨光.理论与实践:困绕法学教育的难题之一[J].中外法学, 1998 (10) :35-36.
[3]郭成伟.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2.
[4]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307.
[5]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3.
[6]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33.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与世界经济融入一体, 大量外资涌入我国, 企业对外的经济业务不断增多, 用人单位对用人的需求多元化, 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悉中国的会计准则, 还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2007年始, 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将英语作为三门专业课考试的附加题并计入总成绩, 由此可见中国会计人才需求国际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 高职高专院校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体系, 将专业英语纳入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从理论和实务操作的层面上通过对会计英语的学习逐步了解和熟悉国际会计准则, 同时熟练地掌握中国的会计准则。笔者曾在某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涉外管理系担任会计专业英语教师, 该系从2004年来开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一直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培养了几百名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为社会输送了合格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主要介绍了常用的会计专业英语词汇、日常会计业务、各个会计业务的英文表述和会计报表的英文表述形式等, 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无论是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等诸多问题都值得探讨。
二、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一) 教学目的不明确, 教授方式传统老化
虽然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意识到开设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但少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是沿袭普通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 用一堂课的时间逐句、逐段向学生们解释文章, 将会计英语课混同于精读课。而实际上专业英语课实非单纯的语言类课程, 纯粹的解读文章段落及词汇语意对于高职高专生而言收获甚微。再者有些担任专业英语的教师对课程本身的实用性没有深刻的认识, 使得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意义也无认识,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不知从何掌握, 由此导致对课程学习的不够深入, 学习效果欠佳。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一味迎合学生的胃口, 偏离教学目标, 虽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英语方面的知识, 但对于专业课本身收获却不大, 且模糊了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 学生学习态度欠佳, 师生沟通缺乏
高职高专学生一般英语基础较差, 对学习基础英语课程都觉得难度较大, 对专业英语课程更会心生畏惧, 久之对学习专业英语课程丧失兴趣, 产生厌学情绪。而教师并不能准确地为学生阐释该课程学习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 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他们认为还不如利用时间学一些更实用的课程。
(三) 师资队伍的质量存在问题
作为集会计专业知识及语言复合一体的课程, 会计专业英语对教师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老师具备深厚的会计专业知识功底, 还要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 更需要教会学生熟练地对涉外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为民办学校, 而各大高校毕业生源一般择业以公办学校为主, 导致优秀的毕业生资源流向公办而非民办, 专业英语课程的老师在一般的公办院校都比较匮乏, 而民办院校的情况则更为糟糕。这样一来,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借调基础英语课的教师来讲授专业英语课程, 专业英语师资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三、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建议
(一) 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与普通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大不相同。高职教育重在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高职高专学生通过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学习, 重点需要掌握用英语进行基本的账务处理, 了解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等内容。由此看来, 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而非简单的英文内容的讲授。明确了此教学目标, 教师就能很好地以目标为导向, 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
(二) 活跃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技能培养
就任何一门课程而言, 教师都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课程学习的主体。由于会计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课程, 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课程前已经学习了相应的中文先导课, 这样学生有了大量的背景专业知识为基础, 学习起来便不会觉得困难, 就会提高对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在会计专业英语学习中, 学生首先需要攻克专业词汇关, 当对专业英语的词汇有所了解后便是对课程内容的自我解读。这其中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的方式, 将学生进行分组, 给每小组指定某个段落, 让学生们做成PPT, 并请每一组的代表上来逐段讲解。这样, 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占据主导地位, 能够通过伙伴间的学习互助方式共同交流学习, 完成对文章内容的透彻理解。这属于对文章的理论性学习, 下一步还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 完成实践性学习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会计英语凭证、账薄、编制报表时, 教师可以寻找并自编案例题, 将会计处理的流程囊括至此, 课程上到哪里就跟进到哪里。也可以虚拟公司环境, 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动手操作, 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助。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某些外资企业的会计处理流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环环相扣,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真正地掌握课程内容, 提高实际技能水平。
(三) 选择适合高职高专层次的教材
目前, 会计专业英语的教材有很多, 但是专门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相对来说较少, 且质量有待提高。会计专业英语的学习要使高职高专学生从理论上掌握会计内容的英文表述, 实践上需要学生动手学会以英文方式做完会计的整个流程。而目前的教材每章都是讲解一个独立的部分, 各部分之间少有联系, 多数教材除了理论就是词汇的罗列, 很少涉及有实际案例的训练。这对于目前需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导的高职高专教育宗旨相去甚远, 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自行组编符合本阶段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教材, 将理论与实际的操作都纳入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之中。
(四) 小班教学精讲细练,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笔者以前所任教的某学校, 都是以大班形式开展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限于人力物力, 这种方式在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是可行的, 然而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仍采用此形式, 其教学效果就会收效甚微。学生的水平本身参差不齐, 加之人数过多, 有时只能顾及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只能限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 并没有达到开设此课程的初衷。因此, 对于专业英语课程来说, 更应采用小班教学的形式, 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顾及到大多数的学生, 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会更好, 教学的效果也会更佳。
(五) 扩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要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就要扩展学生的视野, 不拘泥于专业英语的本身学习,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所谓英语思维, 是指对英语的掌握程度可以如同母语一样, 可条件反射似的不假思索的灵活运用。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 要达到这种程度是相当困难的,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多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 进行合理引导外, 学生自己也必须非常刻苦地练习英文, 多读英文作品, 多用英文写作, 多听英文广播, 培养强烈的英文语感。有了良好的英语思维, 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时, 只须掌握好专业词汇便能很快接受会计专业英语的专业内容, 剩下的就只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实践性会计手工操作活动。这样, 教师和学生都会很快地进入真正的会计专业英语的实质性学习之中, 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近年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使其适应社会需要,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关专业纷纷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质素,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会计专业也不例外。从会计专业英语课程视角分析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以期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双语教学。
关键词:会计专业英语,双语教学,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韩怡.专业结合英语还是英语结合专业——浅谈会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 2006 (6) .
[2]吴秀曼.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7) .
[3]李惠.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 2011 (1) .
[4]龚玲玲.高职《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改革初探[J].学科教育, 2007 (9) .
[5]李邦帅.基于ESP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探折——以会计专业为例[J].教育论坛, 2010 (10) .
一、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概述
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另一类是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由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形成独立的法人财产, 具备法定的办学条件, 享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 内部管理实行董事会制。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两种:一是一般合作办学项目, 中外双方根据契约中确定的权利义务共同完成办学任务;二是学校领导下的二级学院制, 由学校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 不具有法人资格, 具体由二级学院运作。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引进的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项目类型属后者。
南昌大学中外合作项目起步较晚, 于2010年开始与爱尔兰高威梅努斯理工学院签订旅游管理专业合作项目。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在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具有较宽知识面, 具备较强的中外文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 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外向型旅游业管理人才。中外合作办学目的在于引进国外优质资源, 更新办学理念, 促进教学改革, 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促进跨文化交流。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项目的教学计划由合作双方共同制定, 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 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在中爱合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专业课教学是双方关注的重点, 它关系着学生进入高威大学后能否适应全英文的教学环境。
所谓双语教学, 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专业学科的教学, 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目前,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通常是指在英语课程以外的基础课或专业课中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虽然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对高校双语教学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有一定基础, 但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从2010年才开始实行双语教学,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 目前其双语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 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教师的教学问题和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调查, 参照国内外同行的教学经验, 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南昌大学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材选择不符合国情
在我国, 高校一般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指定合适的教材,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授专业知识。在爱尔兰, 各门课程只有教学大纲, 在大纲中列出了各章节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 而没有指定固定教材。教师上课时不是依据固定的教材, 而是依据自己制订的教学计划, 但是会提供若干本教学参考书供学生选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南昌大学国际交流处要求英方指定了一本英文原版教材, 是由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 (SQA) 编写,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该教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习目的与评估内容;第二部分为学习材料;第三部分为各章节问题参考答案。使用这种原版英文教材, 可以使师生领略到英国教学资源的原味, 如地道的语言表达、专业词汇的表述、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序等。但是不久, 这类教材的选择就引起师生的思考。首先, 大部分师生认为此教材过于简单, 与其说是教材, 不如说是内容丰富的教学大纲, 特色有余而完整性不足, 这类教材是否适合我国的教学需要值得思考;其次, 原版英文教材基于英国的文化背景, 中国学生普遍存在跨文化阅读障碍, 以英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来理解原著,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三, 教材助长学生的惰性, 很多学生认为考试一般依据教材, 所以只要掌握教材内容就可以了, 本来教材内容不多, 理解甚至背诵教材也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就不再去学习其他知识。
2. 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师资不足
有效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和精深的专业课程知识储备。由于师资配备存在缺口, 教师或缺乏专业知识或英语运用能力欠缺, 从事旅游管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教师既不能像专业课教师一样全面系统地讲授专业课, 也不能像专业英语教师一样讲授专业英语。
3. 中外教学理念存在差异
爱尔兰强调具有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灵活教学模式与先进教学理念。其专业课课时分成两部分:lecturer和seminar。其中, lecturer大约占1/3的课时, 主要是引导学生入门, 强调重点内容和基本概念, 不依赖具体的教材, 而是按专题讲授。针对专题, 布置学生课后要完成的任务和练习, 特别强调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Seminar则占了大约2/3的课时, 主要是针对预先布置的任务, 在教师有组织的管理和控制下进行分组讨论和演练。课程教学中,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而我国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存在灌输型教学模式, 虽然在逐步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 但是该模式蕴含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教师的讲述在课堂上依然占有较大比重,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即使在seminar上, 学生也等着老师给出答案, 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4. 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导致教学参与度不高
中外合作项目的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外语基础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有的英语水平较高, 能够听懂教师的授课, 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的学生学习存在困难, 即便是书本知识, 也需要将教材逐字逐句先翻译成中文再理解, 对学习进度影响很大, 对专业词汇的翻译经常贻笑大方。如何在水平各异的学生中进行教学, 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水平。
5. 考核方式不配套
南昌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与其他专业无异。对于学生专业课成绩的考核采取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考核成绩占30%, 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只是期末考试由本校任课教师出题, 由爱尔兰高威大学专业课教师审阅, 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出席率进行考核,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 到期末考试临近才努力学习。另外, 旅游管理专业中许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如客源国概况、市场营销、旅游学等, 而社会实践教学考评尚未纳入学生期末考核。单一的考核方式, 导致双语教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改进措施
1. 优化课程设置, 合理选择教材
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 但招收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低于普通高校学生, 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因此在中外合作项目中, 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尤为重要。关于课堂教学学校要求:在课堂上, 教师英语授课应占70%, 中文授课占30%, 采取一般内容用英文讲述, 重点内容、特别难懂的内容用汉语解释。而板书、PPT课件等全部采用英文, 创造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用英文思考专业问题的习惯。
对于教材的选择, 首先, 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已选用教材的评价, 对内容不合适、结构体系不合理的教材要求主讲教师修改。鼓励教师按照课程要求编写特色精品教材;其次, 对旅游管理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上各主要出版社进行广泛的了解, 收集教材出版资源。学校通过国际交流部对爱尔兰高威大学专业课任课教师所用的教材信息进行收集, 对订购教材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第三, 在选定原版英文教材后, 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辅导教材, 一般要求选用两到三本辅助教材, 至少一本中文资料和一本英文资料, 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网络资源, 下载相关课程的E-books作为教学参考书提供给学生,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双语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必须高度重视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 引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人才。学院人才引进中应十分注重教师的国际化背景, 注重教师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也要有良好的外语水平, 能够满足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目前学校正在逐步增加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中具有海外学习和交流经历的教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比重;其次, 学院积极寻求对外交流合作机会, 加强与高威大学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交流, 通过出国学习、视频、电子信件的方式, 双方切磋教学问题, 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2013年4月, 高威大学选派优秀教师到南昌大学进行示范教学, 中方双语教师进行观摩, 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
3.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针对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情况, 提供多种形式的辅导。开设英语听、说、读、写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教学过程采用英文板书、中文讲解,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建立每周集中答疑和个别答疑相结合的制度, 督促和帮助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 使学员能够相互讨论和解答彼此存在的疑难问题, 形成—个良性互动的学习环境, 避免部分学生对中文参考书的依赖。在师生交流互动过程中, 教师用英语提问一般没有困难, 关键是要积极鼓励学员用英语回答问题, 促使他们积极用英语思维, 锻炼英语表达能力, 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探索多样化灵活的考试和考查方法, 可以借鉴英国的学生考核方式, 改期末集中考核为分阶段考核。在每学期开学时, 教师发给学生的教学大纲中包括各阶段考试的知识点、考试方法、课程成绩的构成, 考试方法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形式, 包括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团队合作项目、案例分析、撰写论文等。学生只有顺利通过各个阶段的考核, 该门课程才能过关, 这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不同的考试形式也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论文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 包括资料搜集、问题分析、提出观点和解决方案、归纳整理结果、引用他人成果并将参考文献予以正确标注等环节, 这些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方式, 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从对知识的接触到对知识的把握这一整个认识发展过程, 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进步, 因此也是教师完善自我的良好机会。
5. 加强双语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出发, 建立合理、科学的双语教学课程考评体系, 对各教学环节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控。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除了要全面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之外, 还必须结合课程内容, 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与设计, 所有课程教学要采用实践教育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主席每学期至少组织四次教学法研讨活动、两次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和两次教学质量分析会, 不断积累和共享教学经验。在现有听课制度的基础上, 旅游管理专业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次;教师之间每月至少听课两次;坚持经常性的教学检查, 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教学情况的反馈意见, 并定期召开教学讲评例会, 设计教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体系进行奖惩。
四、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 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 大胆探索和尝试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以满足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需要, 为国家更多地培养复合型和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银萍.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2 (10) .
[2]刘道玉.中外合作办学需有根本性突破[J].学习月刊, 2012 (13) .
【关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再思考】推荐阅读:
浅谈关于高职院校中高等数学的分层式教学09-08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训建设的思考论文06-27
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思考11-20
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07-06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改进的思考07-07
高职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构建思考论文09-25
对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09-07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探究论文10-07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