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加工专业教改(精选8篇)
目前,学校教学中有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课程、生产实习课程,这些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都是根据自身固定的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进行的,没有按照课程中的内容与专业实习操作顺序进行。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使各个学科相互孤立,相互隔离开来。尤其是理论课程教学与生产实习课程教学都是通过集中方式进行讲授的,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学生们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对机械设备的结构与机械设备的运行原理。学生们在听教师讲解这些理论课程时,就像在听天书,这使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们学完理论课程之后,学到许多不知所然的知识,并且间隔较长的时间后,这些理论知识会慢慢地忘记,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效果,使学习与应用严重的脱节。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应该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建立以突出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新的教育体系,探索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中设置文化基础课程较多,课程的设置仅仅是围绕着专业要求来培养相关的岗位人员,因此,应该注重基础课程的实用与够用原则。目前,学校中现有的文化课程内容较多,并且都是严格的按照大纲进行安排的,这导致了理论课时占据课程的大部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由于学校不重视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问题,就会导致学生们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与此同时,也使学生们的技能训练得不到时间上的保证,最后导致学生们理论学不精、操作技能不过硬的结果。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再加上学校不合理的课程安排,繁杂的专业课程就会使学生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2机械加工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善于引导细心点拨,结合实践激发兴趣
根据大量的资料表明,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知识,并经常参与各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会变成一种负担。学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进行学习,才能够避免他们产生厌学的现象。让学生们置身在充满趣味性、刺激性的活动中,才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的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特点,充分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感与所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们进行感情交流,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的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要对遇到的问题敢于疑问、大胆动手、不怕出丑,让学生们勇于发现,鼓励学生们探索科学技术,这样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能力。在机械加工的每一个工序中,总是需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达到完全准确,因此会产生误差。在工艺系统之中,机械设备上的器件运行都是通过调整机床的工件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们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与整体结构构造,从而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更加的得心应手,操作机械设备更加的熟练。
2.2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强调素质教育原则
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善与优化。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不仅要让学生们打好理论基础知识,还应该增加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机械加工专业教学应该坚持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提高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们的就业优势。
2.2.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为了不断地加强学生们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应该增加实验课时。为了提升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理论基础的效果,机械加工专业的理论课程都应该设置相应的实验。通过参观认识实践、演示、动手等方式,达到巩固学生们的理论基础知识的目的。此外,增加学生们的实验课程时间,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与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们的基本专业技能。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通过自身思考解决问题,才能够更好地突破传统的方式,总结出适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措施。
2.2.2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这种结合主要通过实训来完成。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除了应该培养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
2.2.3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理论实践相结合。机械加工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机械制图技术。在课程的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生产实习等课程模块中,应该适当的增加自设性教学内容,针对实际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设计总体方案,来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2.3重视实训课堂教学,把握关键环节技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用良好的师德与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外,教师还应该要注意把握好实践课程中的关键环节与授课技巧,这样才能够使理论知识真正的为实践服务。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教师们需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与掌握知识点,使其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因此,机械加工实践的环节应该要与课本的理论相结合,才能够使其实际效果更佳。
2.3.1实训课题的选择
机械实训课题的选择需要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例如:对学生机械加工过程的工序安排、尺寸精度要求、形位公差与表面粗糙要求,都应该满足课本的相应规范与内容。在进行实验时,方法应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2.3.2实践练习的设计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知识性、技能性与趣味性,在设计练习课题时应该根据课本的内容设计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实践练习题,并且课题设计不能难度过大。虽然学生在做课题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但能保证他们在规定的实践内完成任务,这样才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3.3实训课程的考核
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对学生进行实训课程考核,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时更加的认真,学习知识时速度更快、效益更高,能积极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各个高校需要培养综合型、技术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我国教育部门的工作会议也明确地提出了加强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在实践性很强的机械加工实习课程上,老师指导学生将理论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运用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工作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果蔬贮藏加工技术,项目化‘教改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 它是一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1]。所以高职课程的教学要打破学时制约, 对课程所需知识、技能进行整合,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有效掌握课程相关技能与知识, 更好地使学生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果蔬贮藏加工技术是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课程教学, 使学生了解果蔬贮藏与加工的基本原理, 掌握果蔬保鲜、加工与流通的方法, 能设计科学的加工工艺及创新加工的方法,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相关的科研、新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与质量控制等工作打下基础。本课程与普通高校相比, 简化理论知识, 强化果蔬保鲜、加工与流通等方面的实践操作技术, 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目标, 为食品行业提供一批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基于此, 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 整个课程以果蔬贮藏加工技术工作的认知过程、能力过程为依据, 努力建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模块。
一、课程内容体系
1. 体系结构。
果蔬加工技术课程由“果蔬贮藏保鲜技术”、“果蔬商品化处理”和“果蔬加工技术”三个学习领域组合而成, 课程内容框架由实践情境构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项目为载体, 以果蔬保鲜或加工任务为驱动, 选取来自于实际生产中的项目, 按照一个大项目分为几个子项目, 架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模块, 在项目教学进行过程中构筑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以问题为中心打好理论知识基础, 以训练中心打好实践知识基础, 以行动为导向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行动能力[2]。
教学以“必须”、“够用”、“会用”为指导[3]。教学内容上舍弃复杂、非实用的理论分析, 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将整个课程内容体系按照果蔬保鲜或加工的工作认知过程和能力过程进行分解, 设置了果蔬贮藏保鲜、商品化处理与果蔬加工品的生产三个大项目。在教学中把三个大项目分解为多个小项目, 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 形成一个纵向的具有综合能力系统的课程结构体系。
每个项目以任务驱动设置教学单元, 在完成每一教学单元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取经验性知识, 并渗透理论知识的讲授, 在完成数个任务或一个项目模块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技术理论知识。项目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为主体, 老师“主动引导”[4]。此过程重点渗透信息处理、自我学习、外语、数学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素质要点。
2. 内容实施方案。
项目完成中的能力目标、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可展示的结果作如下总结。
项目一是果蔬贮藏保鲜。该项目分为新鲜果蔬腐败变质的探究与贮藏保鲜处理两个子项目。
子项目1 新鲜果蔬腐败变质的探究, 以观察新鲜水果蔬菜与变质果蔬的区别, 分析引起变质的原因为训练方式, 用专业术语总结新鲜果蔬腐败变质的原因作为展示结果, 达到能鉴定与评价特定的果蔬品质、能分析果蔬变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等能力目标。
子项目2 新鲜果蔬的贮藏保鲜处理, 训练步骤为: (1) 引入任务, 对特定水果或蔬菜进行贮藏保鲜; (2) 教师简单介绍贮藏方法, 学生分组自行选择贮藏方式并合理管理, 教师针对性指导, 一段时间后, 各组比较保鲜效果; (3) 教师归纳总结, 以贮藏特定时间的水果或蔬菜保鲜效果为展示的结果。通过训练能对特定的水果或蔬菜进行保鲜处理并鉴定其保鲜效果。
项目二是果蔬的商品化处理。项目二分为果蔬的采收运输和商品化处理两个子项目。
子项目1 果蔬的采收运输的训练步骤为: (1) 利用多媒体演示, 引入任务; (2) 学生讨论与分析果蔬采收要求, 运输方法与管理要求; (3) 师生总结。以用专业术语总结采收要求、运输的管理方法与注意事项为展示结果, 实现能科学合理采收、运输新鲜果蔬的能力目标。
子项目2 果蔬的商品化处理的训练步骤为: (1) 引入任务, 教师简单介绍各种预处理方法; (2) 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并处理; (3) 一段时间后, 各组利用对比方式分析总结。通过教学训练, 展示果蔬商品化处理的效果以及相应的实验报告, 达到能对特定原材料进行预冷、分级、预贮、愈伤、涂膜与催熟等处理的目的。
项目三是果蔬加工产品的生产。果蔬加工产品的生产分为七个子项目, 即干制品、糖制品、腌制品、速冻制品、罐头、果酒与果蔬汁七种产品的生产。每个子项目训练方式与步骤为: (1) 引入任务:生产一种产品; (2) 教师简单介绍产品生产技术, 学生分组设计配方与工艺流程, 并制作产品;教师针对性指导; (3) 各组对产品质量评价并评分;各组互评。展示: (1) 学生制作的产品、配方与工艺流程, 最终达到能对加工原料进行技术预处理;能生产产品, 并对质量进行鉴定与分析, 提出控制措施等能力目标。
二、课程评价体系
1. 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课程教学目标, 系统地搜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 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合理的考核制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考核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高。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对于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我们遵循“注重过程, 培养能力”的思想。
过去的考核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 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而在课程教学改革中, 强调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体现在详细的课程考核标准中。课程教学在构建三个大项目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各项目又分若干子项目, 每一项目具有可操作性和检验性,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课程考核标准与考核方法。
2. 评价标准。
为培养学生能力, 考核把重点放在平时的项目训练上, 前两个项目各占20%, 第三个项目占60%, 各项目打分以十分制, 总分由各项目分数加权平均而得。小项目打分看态度、设计方案、实训操作规范度、产品质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与准确度、在合作项目中所起作用等方面。
另外, 由于每次课都在考核中占一定比例, 旷课则无本次课相应的成绩, 故不单设考勤分。如在训练项目中有弄虚作假情况, 本次项目作零分计, 发现三次, 本课程无成绩。
三、课程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注重改革与创新, 探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 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根据高职教育办学定位, 在对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基础上, 制定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 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具体能力目标又是一个项目名称, 保证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 具有可操作性和检验性。这与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以能力为本位,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突出职业技能特点的教学要求一致。
2. 项目驱动。
在教学中, 以生活中涉及的各种果蔬加工产品为主要案例, 以果蔬的保鲜及产品生产为引导, 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最终实现由学生设计保鲜方案以及加工工艺流程进行保鲜或生产产品的目标。这对学生具有很强的驱动作用与吸引力。
3.“教、学、做”紧密结合。
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技术性强的特点, 遵循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采用“六位一体”课改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凸显能力目标的培养, 使教师在做的过程中教,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因材施教。
采用“兴趣式”和“挖掘式”教学方法。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提出统一的基本教学目标, 同时又承认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采用根据学生兴趣与能力, 分组实训, 组员共同协作完成项目的方式, 充分挖掘潜能, 使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都得到满足, 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5.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多、实践性与技术性强、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特点,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理论教学积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采用文字、板书、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 形象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和网络资源, 加入学生班级QQ群, 为学生互动提供交流平台。
四、结语
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 目前, 果蔬贮藏加工技术课程定位能符合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中,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克服对课程知识枯燥、概念难理解的畏惧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终生探索的兴趣, 增强学生自信心, 能够运用果蔬贮藏加工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具备解决各种复杂工艺问题的基本能力。
教学内容的选择充分分析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岗位的具体情况, 针对性强。以项目化方式进行教学非常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要求, 适用性强。创新的教学手段满足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要求。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高职课程改革还需学院相关的配套改革来配合和保障, 如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政策 (工作量计算、评价标准) 等, 要走的路还很长, 我们的课程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 今后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去探讨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曾良骥.高职课程“六位一体”教学设计范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高职院校 乳品专业英语 教改
1 概述
高职院校的乳品院系承担着培养乳品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使这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在未来的岗位上工作得心应手,同时能够适应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客观要求,具有一定的甚或较高、较扎实的乳品专业英语知识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由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乳品专业英语教学亟待改进、加强和提高。
牛乳被称为白色的血液,由其加工成的多种乳制品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例如液态奶、酸奶、奶酪等,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伴随着乳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乳品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专业英语的能力方面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随着企业间国际交流的增多,员工要具备与外企人员交流的能力,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能够翻译说明书、维修手册等英文资料。专业英语就成为学生未来成功的有力工具。
乳品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相比较,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①紧扣乳品专业知识。学生只有在学过了乳品工艺的相关专业课程,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乳品专业英语的学习,否则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的与专业知识相融合。②词汇量大。乳品专业英语涉及到乳制品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工艺、乳品设备、乳品分析检验等内容,专业方面的词汇量较大。③文章中的句子偏长。专业英语语法上多用被动语态、定语从句等,句子长且修饰的成分多,这给分析句子结构、翻译造成了困难。④文章内容单调、枯燥。乳品专业英语的文章句子大多是平铺直叙的肯定句,且讲述的都是乳品的专业知识,缺乏趣味性。
2 乳品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乳品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笔者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多年,发现在其教学环节中存在下列问题:
2.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偏低,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对英语有厌学的情绪,加之专业英语本身就较为艰涩、难于理解,诸多原因造成学生不愿学、不愿听、不愿记,学习过程很被动。
2.2 教材内容不够全面。乳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要与乳品工艺的专业知识相匹配。过去乳品专业英语所选用的教材专业内容不够全面,比如乳品分析检验这部分就没有涉及到。教材内容的不完善造成了学生专业英语知识的不全面,不能使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
2.3 教学方法单一。一直以来乳品专业英语都沿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对书本的内容进行语法分析、内容讲解、文章翻译,学生大多时间只是在被动地、机械地记着笔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很低。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对于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2.4 师资力量不足。能够讲授乳品专业英语的教师,不仅要有很好的英语基础,更要有全面、扎实的乳品专业知识基础。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避免出现单纯的基础英语的教学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懂专业的教师对于英语语法的讲解不够透彻,而基础英语的教师对于乳品专业知识又很欠缺。
3 乳品专业英语的教改措施
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于专业英语不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觉得学了也没有用,因此都不够重视。只有让学生从思想深处重视这门课程,才能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往往来自于责任和梦想。当一名好的企业员工,就要尽到自己百分之百的责任。所谓梦想,就是每个学生都在编织未来的美好蓝图。要实现梦想,除了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外,更要强化专业英语的学习,把马马虎虎学的不扎实的地方补回来。
在校学生都很关心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利用这一点多做思想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讲一些往届毕业生工作中的事例,比如某同学在一次工作中,协助班长进行设备调试,因为能够将英文说明书中的设备零部件翻译出来,从而受到了重视,加之他在工作中勤奋、努力,很快就被调到了其他岗位,有了更好的职业发展。这些因为懂得专业英语而抓住了发展机遇的事例,能够更加真实地告诉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从这些师兄师姐的例子中学生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做好各方面知识的储备,当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才能在一些机会面前,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将其牢牢抓住,将来才能有所发展。对于乳品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也就有了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我们在班级里组织了一些专业英语竞赛,比如短句翻译比赛、专业词汇记忆比赛等,对比赛成绩优异的同学或小组成员进行表扬或物质奖励,以活动促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3.2 完善教材。为了更好地推进乳品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我院乳品工艺教研室组织了多位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资料积累和积极走访乳品企业得到的反馈信息,编写了新版的《乳品专业英语》,笔者任主编。这本教材进一步丰富了乳品专业英语的专业内容,增加了乳品分析检验的知识,同时补充了一些乳品专业常用词汇,使之能够更好地与乳品专业知识相呼应,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统一。
3.3 丰富教学手段。以往乳品专业英语的授课仅借助于板书,然而课程中主要讲述的是乳品设备、加工工艺、分析检验等内容,光凭口头描述很难做到清楚、形象。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比如,讲解奶粉加工中的喷雾干燥(spray drying)工艺的专业英语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借助视频、模拟动画、图片,将喷雾干燥过程中浓缩后的牛奶经雾化器(atomizing device)变成雾状的微滴(atomized droplets),之后再与热空气进行热交换(heat exchange)使水分蒸发(evaporation),最终成为奶粉(milk powder)的这一生产中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感官联想,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对其中的专业单词的记忆也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灵活的组织学生到各实训室上课,进行实践教学,这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使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更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提高教学质量。
3.4 提高教学水平。要将乳品专业英语这门课程讲好,教师要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一方面要加强对乳品专业知识的学习,力争做到能够将乳品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同时也要多渠道了解、及时掌握乳品专业、乳品行业的最新动态,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另一方面要强化英语教学的能力,将各种语法讲解的清楚、明白。教研室应制度性的组织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使之常态化。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利用任务驱动等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用任务驱动让学生自己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分组进行热烈讨论,用英语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形成的知识链对于学生来说印象更加深刻。
4 结语
一方面随着乳品行业的发展壮大,乳品企业对员工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此,要努力开展乳品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近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更多走出校门的学子成为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韩培庆.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3).
[3]陈彩虹.专业英语教学刍议[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2).
[4]王彤.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本文以高职教改课程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教学内容系统和专业技能系统优化,提出优化课程系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认为加强延伸技能优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改,系统优化,旅游,核心技能,延伸技能
引言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每一个构成要素均表现良好,在整体上系统也未必就能表现良好,系统需要整体优化。对于高职教育的课程系统也是如此,每一堂课单独合理,并不意味着这一门课程就能做到整体最优,必须从整体上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才能实现培养专业优秀人才的目的。系统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2)系统中各要素具有独立的功能,系统同样也有整体的功能,即系统的贡献;(3)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处于紧密的联系状态,且系统各要素和的贡献(则系统贡献)大于各要素贡献的和,即常说的1+1>2。
在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我国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突破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刻不容缓且已经从宏观层面发展到中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指的是全国、省市地区的整体布局,中观层面是指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规划,而微观层面是指课程系统的优化,则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的优化问题。
高等教育的任何教育行为其最基本的行为载体,或者说是教育行为的最小要素单位就是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式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战略所亟待解决的核心性和根本性问题。本文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针对高职教改的微观问题,抛砖引玉地提出高职课程系统优化的基本思路。课程系统其实包括两个子系统——教学内容系统和专业技能系统。
一、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内容优化首先是课程模块优化。高职课程模块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按照标准合理编排的课程模块。一个专业的课程模块一般由三个模块组成。即:注重人文素质的公共课程模块;作为职业方向通用部分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根据各个专业方向要求的不同而设置的专门化课程模块。
教学内容优化其次是课程模块细分。在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后,还要针对性地对专门化课程模块里所涵括的课程模块进行细分。笔者也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深层次的研究,首次将专业专门化课程体系模块进一步划分为: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专业优势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辅助课程模块等四个部分。并不是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有必要进行细分,细分出来的课程模块为了不与前者混淆,陈晴称之为包裹。
二、专业技能优化
对于专业技能系统的优化研究,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业务》课程为例。《导游业务》课程是基于导游服务过程来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的,是一门教导、指导、引导和辅导学生从事导游职业的技能应用型课程。该课程把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系统之中,体现高职教育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其实,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系统设计时,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组织教学,已经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既然高职教育的课程是以专业技能为教学内容重点和核心的,那么课程系统优化的重点就是课程所涵盖的专业技能的优化。
本文认为专业技能系统优化在过程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技能层级化、模块化和项目化。
技能层级化是将专业技能划分为初级技能、中级技能和高级技能三个层级。初级级技能也可以称为一般技能,是告诉导游人员如何开展导游服务日常工作的,因此也称为导游实务;中级技能也可以称为特殊技能,是告诉导游人员如何应对问题、事故和游客个别要求的;高级技能也可以称为核心技能,因为该层级所包含的五项技能——组织技能、交际技能、照顾个体差异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构成了导游人员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核心服务技能组合。
技能模块化,《导游业务》课程可以分为29个技能模块。全陪服务技能模块;地陪服务技能模块;散客接站服务技能模块;散客参观游览服务技能模块;散客送站服务技能模块;漏接、空接、错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活动计划和日程变更的处理技能模块*;误机(车、船)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遗失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游客走失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游客患病、死亡处理技能模块*;游客越轨言行的处理技能模块*;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救护技能模块*;逃生技能模块*;心理服务技能模块;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个别要求的处理技能模块;要求自由活动的处理技能模块;要求转递物品的处理技能模块;组织技能模块;交际技能模块;照顾个体差异技能模块。
技能项目化,这个问题相对简单一些,因为在上述优化出来的技能模块里,有些模块(标*号)还含有多个技能项目,需要进一步的细分,使技能项目进一步明晰。
1、漏接、空接、错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3个技能项目:漏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空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错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3、遗失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3个技能项目:遗失证件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遗失钱物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遗失行李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
4、游客患病、死亡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3个技能项目:游客患一般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游客突患重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游客因病死亡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
5、游客越轨言行的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4个技能项目:对攻击和污,蔑言论的处理技能项目,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技能项目,对散发宗教宣传品行为的处理技能项目,对违规行为的处理技能项目。
6、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4个技能项目:交通事故处理技能项目,治安事故处理技能项目,火灾事故处理技能项目,食物中毒处理技能项目。
7、救护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10个技能项目:晕机(船、车)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中暑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高原反应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溺水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冻伤、晒伤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扭伤、骨折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毒蛇咬伤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心脏病发作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
8、逃生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3个技能项目:地震的逃生技能项目,海啸的逃生技能项目,泥石流的逃生技能项目。
本文认为,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除此8个技能模块之外,其余的技能模块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因为其余的技能模块里仅含有一个技能项目,技能模块名称即是技能项目名称。由于《旅游保健与救护》和《景点讲解》两门课程分别分离了10个和1个技能项目,所以《导游业务》课程一共包涵有42个导游服务技能项目。
至此,《导游业务》的技能项目名称和数量非常具体清晰,为项目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全面展开,为高职高级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得高职教改的目标更加明确,有效避免了高职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实现了课程系统的系统贡献。
三、延伸技能研究
笔者认为,本文的研究工作还没能结束。本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解决一个一直以来困扰着业界的关于“谁是导游服务核心技能组合的核心”的问题。前文在专业技能系统优化中,已经界定了“核心技能组合”的概念,在组合中包括了五个技能项目:组织技能、交际技能、照顾个体差异技能、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在这五者之中,到底是讲解技能是导游服务的技能核心?还是组织技能才是导游服务的技能核心?对于这个问题业界一直存在分歧,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讲解技能是核心技能,也有人认为是组织技能。笔者支持后者,认为组织技能才是导游服务核心技能组合的核心,其余四项技能都是围绕组织技能展开的,属于延伸技能。
组织技能是导游人员带领旅游团队或散客游客,落实并完成旅行社和游客之间约定的旅游任务,最终实现双方目标的工作能力。组织技能是一项综合技能,要求导游人员从心态管理开始,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和良好的服务形象,合理安排活动和引导游客审美。要组织好团队开展好旅游活动,就必然需要和游客进行有效沟通——需要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团队之中如果有特殊宗教信仰的人、老人和小孩、伤残人士等,还需要导游人员掌握照顾个体差异技能。众所周知,旅游其实就是一项寻觅美、欣赏美和享受美的综合性审美活动,“祖国河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所以,要引导好游客审美,就必须提高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因此经过对高级技能组合的优化处理后可以看出,交际技能、照顾个体差异技能、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都是依赖于组织技能的,所以组织技能才是导游服务核心技能组合的核心。
延伸技能和核心技能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延伸技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导游服务技能为例,狭义的延伸技能仅包括交际技能、照顾个体差异技能、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广义的专业延伸技能包含的技能更为宽广。比如导游词的创作技能、文艺表演技能都属于导游专业延伸技能范畴。这两者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升导游服务的水平,增加艺术性,属于超常服务范畴,不容忽视。延伸技能的优化要视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个人特长决定,广东女子学院在近期组织学生分别参加了广东省、广州市和番禺区政府举办的各级金牌导游大赛,在比赛规则里面,延伸技能得分所占比例相当大。参赛之前指导老师作了科学的规划和安排,有唱歌、跳舞、诗词朗诵、手语表演和乐器弹奏等,充分发挥了学生本人的特长,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卫武.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卫武访谈录[N] .中国旅游报,-12-17.
2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编写说明.
3 吴群力.高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模块化与多样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8):28-29.
4 余一明.刍议高职教育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调适[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8-40.
5 陈晴,杨旭东,朱雄军.全面启动课程包体系探索网络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17-18.
6 王琴.试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3):7-11.
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着中国教育的品质和人才质量。随着社会的 不断进步, 教育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无疑对教师的专 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顺利的主导力量, 一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理解、认同和参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 着教育改革的成效。然而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教师 不从根本上思考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窒息了教师内在的专业程度 的愿望, 需求和动力, 进而造成了整个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迟缓和 落后。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专业自主 发展有三个途径:①通过系统的自学:②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③在教室里检验己有的理论。最后一条途径尤为重要, 课程研究和课 程编制应该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 实践己显示它是有前途的方式, 当 然也不得不承认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果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 人掌握了研究技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实际上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 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得到发展, 教 师综合素养需要大幅度提升, 光靠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已是一件不现 实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因此教研教改活 动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 应该得到加强。可以说加强教研教改活动是 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加强教研教改活动是拓展教学内涵 的主要途径。加强教研教改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
或许还可以说教研教改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 它能帮助教师更新教 育观念,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支撑和储 备。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教研教改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认 为要抓好“三个一工程”。
一、“一个抓手”——以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提高 教研水平
1、抓好理论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 教研教改学习既是一种团体压力又有 助于教研团队动力的形成。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 而 不要小看理论思维, 理论学习要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因 此要利用教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理论的学习, 它包括
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 最新教学理论的学习, 最新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的学习, 考试分析与评价等等。
2、抓好专题活动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而且经过时间的打 磨, 他们的教学经验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因此我们就要善于调动每 一位教师参与教研教改活动的热情, 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特长, 用讲座 的形式向有关老师传经送宝, 减少其他教师的摸索时间, 提高教学效 率。每次可设立一个专题:例如如何上好复习课;讲评卷的方法;解 二次函数的点滴经验, 也可以请参加中考阅卷的教师进行中考试卷评 分及答题要点分析;请骨干教师谈心得体会;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作 个案分析等。有条件的话,可以请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 来校作讲座, “传道、授业、解惑。”
3、抓好听课、评课活动 :任何一次公开课教学是一位教师对教材的 处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对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等 各种能力的展示,也是一位教师教学理念、基本素养的体现,因此任 何一次公开课对教师自身能快速成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 教研 教改要充分重视每一次公开课,认真组织好听课、评课活动。对于组 内的青年教师的开课设想要认真听取, 对其初稿的可操作性能做出客 观的评价,再稿时还对各种细节问题提出忠告。课堂教学结束之后, 客观地评价他这堂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 来。对于有一定教龄的中老年教师,既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又能实事 求是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怎样做更好、更合理一些,不要让评课活动 成为表扬会或批评会, 让评课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还设 想对于所开的公开课在评课活动结束之后,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 把这堂课重新安排、设计,写出更好的教案,并附上教学反思,让教 师学有方向,思有思路。
二、“一个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 强化教研教改的基本功能, 提升教学水平
1、重视集体备课活动,以公开课为抓手,创备课组特色,不断提高 数学教学质量。
加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我们要在抓好自己 学、集中学理论学经验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所以要始终抓住课 堂教学不放松,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让全体教师树立“向课堂 要质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信心”的意识。为此要重视集体备课
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教学更合理、更有效。针对数学教学有些 薄弱的现状, 首先可在组内开展全面听课活动, 并请学校教研室教师 参与,共同探究教学策略, 提高本组教师对教学的认知水平。为进一 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外, 每一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推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展示课, 对他的课 进行认真指导精心打磨,集中听课,然后集中评课,使大家都能有所 收获。各备课组在教研教改整体活动的基础上, 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点, 从现实需要出发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 并能形成各自特 点, 如七年级备课组引入新教材为突破口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八年 级备课组以重视数学创新指导为特色, 注重学法的研究;九年级备课 组要强调扎扎实实抓教学, 注重答题方法技巧的指导, 以把好出口关 为己任。
2、编好一套配套习题、一套中考试卷,提升学生能力: 课改中有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 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 学生的经历和经验,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 教师对此应该有合理的指导。我认为应该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技能、兴趣等 加以选择辅导材料,使所选择、编写的材料和教材配套,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能力。我想只要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这件实事是可 以做好的。
3抓好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素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 要设计各种和数学学习相关的活动, 锻炼学生的才干, 提高学生的能 力。如利用探究性课程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敏锐的观察能力,信息 筛选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书写表达能力。举行数
学小竞赛,增加学 生的文化积淀;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分阶段对数学课题进行专 题研究, 达到既了解数学史又为以后的解题积累素材的目的, 既可以 有教师的讲座也可以有学生的展示,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知 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初中三年中坚持每周一公式背诵不放松,每 天一题训练不放松,每月一次检测不放松,并且进行全班、全年级组 乃至全校性的评比、表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一个载体”——办好一份刊物,提升教研教改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数学教师教学创新需要教研教改营造创新氛围,让新的时代理 念、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研教改新的时尚, 使教研教 改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心理安全港和精神加油站。在这个过程中, 教 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的,带着疑问与困惑,进行理性的 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不应该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 个人的专业见解。教师是在由社会发展所牵动的教育改革当中, 通过 批判性的反思,做出新的选择。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对组内教师提 出的不同教学观点和进行的教改尝试我们力求给予理解和尊重, 少苛 求多包容, 少求同多求异, 使教研教改成为教学创新的舞台和学术争 鸣的论坛, 使创新精神成为数学教研教改文化的原色与底蕴。因此就 需要有一个平台,一个载体,我认为可以办一份内部刊物,让教师们
摘 要:作为教改风向标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结合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师生参赛的经验,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探讨了技能大赛对促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技能大赛;高职;专业教学;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武际花(1971-).女,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39-02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了培养更加符合就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而技能大赛作为检阅改革成果的重要手段,更是不断推动着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我院是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群支撑专业,在推行“校企共育、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并以此为借鉴,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师资培养和实训基地建等方面,都融进了大赛因素。实践证明,职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环节的各层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窖的重组
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于个体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理论性较强,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差,这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因此,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构建符合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就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充分接触和交流,才能深入了解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专业教学团队也为此付出了积极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在某些方面很难完全配合,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正好弥补了这种缺憾。从2008年开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各层次地方性职业技能大赛也不断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都是组委会在充分的企业调研和听取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经反复论证拟定的,它体现了高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要求,既契合国家要求的最新职业标准.又与实际生产贴近,并且适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如历届大赛基本都包含“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潍坊市的大赛试题“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与它的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这类经典案例考查的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术,涉及了电气控制技术、CAD绘图、PLC编程、变频器应用技术、触摸屏应用技术、机械设计等知识,以及仪器仪表的使用、电气控制线路和气路的安装、调试和变频器参数的设置等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互相联系,互相融合,体现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改理念,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
毋容置疑.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助推器。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抓住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的时机,与企业进行深层次接触,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参照“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大赛项目的特点、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及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等,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课程内容的选择,摒弃了陈旧的内容和艰涩难懂的理论推导,以应用为目的,选择载体,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序化,突出实践性。如《电力电子技术》理论性强、公式多、计算多、难理解,学生学的比较吃力,积极性差: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取消了这门课程,增加了实用性强的《变频器应用技术》,并设置了支撑课程实施的理实一体化环境,课程实施工学结合,并适时穿插竞赛项目.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又如,我们将原来分散的实训教学环节,按课程的关涉程度,整合成系列训练项目.以RXG-1C型电工实训考核装置为平台,将电气控制、PLC编程、变频器应用技术等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为学生的职业成长搭建了阶梯。
二、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命题方式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与图式都对专业教学改革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无论是“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还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大赛试题都是以工作任务书的形式命题的,这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职业教育理念转向教学实践的具体探索。电气自动化专业类技能大赛有其特殊性.所涉及的项目一般技术含量较高,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要想很好地解决问题,一是需要他们将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创新能力有机融合,二是需要团队的有效沟通与通力合作。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系统的知识传授,老师讲、学生听,理实分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参赛时往往很难快速适应.如题意分析和程序设计正确却很难有效实施.功能模块正确但无法完成整体调试、故障排除等。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在学习先进职教理论的同时.深受大赛启发,专业课程的开发用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的项目、案例等载体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课程实施则采用了“
四、六步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竞赛模拟法”等行动导向模式下的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如《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我们共设计了8个学习项目(情境),实施时利用任务驱动模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给出具体的任务书.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本情境的指令学习、程序设计、元器件选择、控制线路连接及整体调试检验等学习性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人人参与,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背景知识,积累了工作经验,培养了综合职业能力,自信心与沟通合作能力得到加强。近两年,本专业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市级竞赛一等奖3项.
三、促进了“双师”结构教学队伍的建设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PLC、变频器、触摸屏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在企业大量应用.这对教师的知识存量与知识更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等大赛项目,既体现了这些前沿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也反映了行业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带领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类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绝非易事。这首先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其次,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业务能力提升的重点,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要熟悉生产现场的先进设备与工艺.懂得生产管理与劳动组织,具备较强的设备故障查排能力,只有跟上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的步伐.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优秀高端人才。为此,学院在打造“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同时.着力提升其理论水平与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通过外派学习、专家引领、校本教研、传帮带、结对子等形式,帮助教师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方法与内涵,提高新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每三年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并为企业做好技术服务等工作.旨在积累现场工作经验,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再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能手与实践专家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组建了一支“双师”结构.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为参照,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倡导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用大赛的命题方式呈现学习任务,用大赛的流程组织教学活动.用大赛的评判标准作为学习质量的评价标准.达到了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目的。
四、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建设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是参赛选手之间技能与水平的较量,更多的是参赛学校师资水平、装备条件和校企合作的比拼。专业群以大赛装备为引领.抓住示范院校建设的契机,投入700万元.改善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参照“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能大赛的设备配置要求和“中、高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标准,淘汰了一批技术含量低、工艺老化的过时设备,与企业合作,新建了三个理实一体化教室,扩建了电气控制实训室、PLC实训室、电气智能实训室等。目前校内实训基地既能满足单项基本技能训练,又能完成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亦能对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实施以及专业群学生技能竞赛提供可靠支撑.还能在企业员工培训、社会技术服务和校内外电工技能鉴定等方面发挥作用。电气自动化专业在重视校内实训条件改善的同时,积极寻求校外合作企业的支持.以弥补人才培养过程中设备与资源的不足,如“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训练项目的实施,就借助了潍柴动力、歌尔电子等企业的大力支持来完成。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利用过程中,锻炼了教师队伍.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构建了具有职场氛围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培养了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的财会专业教师, 既要通理论, 又要具备丰富的财会工作经验。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实习指导老师却普遍存在着实际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应规定新教师在从事财会教学之前下企业锻炼半年或一年, 同时对老教师也要规定每隔几年定期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 以提高广大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伙伴的关系, 将教师派往企业进行实践培训, 使教师“多行业”发展, 即使财会教师执教前有着较多会计职业经历, 但由于各专业间所涉及会计业务差异较大, 往往在实际教学中会碰到很多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所以, 财会教师应当针对所执教的专业, 进行专项实践, 获取最直接的财会知识;此外, 学校还要从企事业单位聘用一些经验丰富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来校做兼职教师, 或定期举办讲座进行交流沟通, 以提高教学质量。
对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要通过公开课、学生评议和摸底考试等方式, 对教学水平进行全面评估, 优胜劣汰。要采取优惠政策聘用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事业财会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要创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 对双师型教师在评优树先、晋职晋级等方面要给予优先考虑。
2 重构课程体系, 突出技能培养
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 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密切联系。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 打破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方针,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 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 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 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当前, 很多高职院校财会专业采取的仍然是学科课程体系, 过分考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 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因此, 需要加入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 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确保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性和协调性, 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注意开放性地吸收实际工作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高职财会实践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 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结合, 原则上应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同时要考虑到高职办学特色。
3 创新教育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
财会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以就业为导向, 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 实行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 融“教、学、做”为一体,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3.1 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同时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中, 只要学习目的明确, 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 就能使学生充分快速吸收、掌握和运用知识。互动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打破目前传统性的教学方式。
3.2 案例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财会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会计理论知识, 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然要求。应用案例教学是丰富教学方案和内容的重要举措。教学案例设计的得当与否, 则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案例。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 必须把基本案情编写描述清楚。可针对不同的案例分别采用叙述、表格等不同的展现方式。设计教学案例要考虑实务性。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其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因此, 在相应的案例教学中, 应参照会计实务需要选取案例的基本内容, 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和整理。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反映会计职业某一特定情景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况, 涉及某一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济利益。
3.3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 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挂钩, 通过探索问题或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创建逼真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感觉到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 自主地学习, 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经验, 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4 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实践环节
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财会人才, 即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 吸取优秀实践教材的优势, 结合本校实际, 自编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材, 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 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 并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 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范围, 努力贴近企事业单位实际, 增强对学生会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5 改革成绩评价方法, 实行多元化评价
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 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为了让成绩评价能够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成绩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成绩要注重过程, 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全过程;尽量以实践为主, 笔试为辅, 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 引入到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中, 以学生获得的薪金情况评定课程的成绩;实行证书置换课程, 凡是通过国家有关证书考试的, 相关课程成绩可直接评定为合格。
【关键词】人体机能应用基础 整合 教改
【基金项目】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本文依托校级教学改革立项:2012LZYJ15。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35-01
《人体机能应用基础》是由传统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融合、优化形成的一门高职护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组课程内容,本着合理取舍、有效整合的原则,主要介绍人体细胞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和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不同水平所表现的各种正常、异常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的相关知识,能为深入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临床护理课程奠定厚实的基础,为护理对象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計划、实施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外多数从正常、异常的角度将护理专业基础课整合成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异常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而很少从形态与功能的角度将课程成人体形态应用基础(正常-异常)、人体机能应用基础(正常-异常)。这种整合的优势是学生一入学就接触疾病,进入工作角色,体现了知识、能力为岗位服务的课程设计理念,至今这种整合方式较为少见,整合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工作。
一、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内容的选取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正常与异常、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为序化原则,立足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护理专业培养特色。
《人体机能应用基础》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有机融合,打破学科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重视课程及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和内在规律,加强课程内容的渗透和融通,以重组整合为主线,以内容综合应用为重点。编写课程标准时,首先由从事相应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课程研发团队,在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对从事护理工作不同年限的毕业生进行工作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选取教学内容,序化整合后为糖尿病病人检查结果判断与分析、发热病人能量变化分析等9大模块,37个工作任务。内容选定后,由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课程研发团队成员负责执笔起草。初稿完成后,聘请行业专家对课程标准初稿论证审议。
二、编写了校本教材
在课程标准完成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整合的思路,遵循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打破学科教材,编写了校本教材。
(一)精选教学内容,《人体机能应用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原来的教材内容偏多,偏难,偏深,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降低了教材的难度,比如,在三大物质代谢中,简单代谢过程,尽量不出现复杂的化学反应式,而把重点放在物质进行这种代谢有什么重要生理意义,代谢异常与疾病产的关系,通过阐述三大物质代谢的概念,过程突出本课程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学生学习临床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为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二)删减了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时,我们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简。在阐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护士资格考试以及护士的职业发展为抓手,立足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护理专业培养特色。例如,原生物化学中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等相关章节,与学生高中的《生物学》教材内容是重复的,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简化了重复的内容。其次,对生理、生化、病理生理中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如《生物化学》中有血液的生化,《生理学》中有血液,《病理生理学》中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我们把这三者内容整合为: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血细胞的生理,血凝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型与输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既减少了课程之间的重复,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做到了内容精炼、重点突出、机理的阐述从正常生理到异常病理变化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易于学生接受。
(三)校本教材在每一章的前面增加了情景导入,在相关知识点增加了护资考点链接,在每一章的后面都有以A2型题目为主的反馈练习题。通过案例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理解了本章的内容,可以为后续那种疾病的护理提供基础理论的支撑,使基础课程更加贴近岗位。护资考点链接和反馈练习题更是为学生系统化学习搭建了一“高效、自主”的学习平台。
三、改革教学模式
《人体机能应用基础》是以传授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为主的一门课程,在教改过程中,我们采取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学模式采取“教学做”一体,通过对工作任务完成,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糖代谢时,首先导入情景,一位大妈由于地震被困于废墟下,受条件限制,救援困难围绕这一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开始被困废墟时,大妈血糖水平怎样维持?被困废墟15小时,大妈血糖水平怎样维持?被困废墟24小时,大妈血糖水平怎样维持?56小时后大妈获救时昏迷了,检查结果酮症酸中毒,为什么?问题提出后,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师生进行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在情景植入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的改变
考核方式实行形成性考核,学生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70% +形成性考核×30%组成,期末考试为闭卷理论考试,形成性考核由到课率、课堂表现、单项技能考核,综合项目考核四项内容组成,到课率规范学生的学习秩序,课堂表现考查学生在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单项考核旨在考查学生对临床常用检查项目结果的识别判断并分析其临床意义能力,综合项目考核由教师设置不同背景问题,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此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和驾驭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协作精神。
我们通过对《人体机能应用基础》的全方位锻造,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体机能应用基础》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届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这种整合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月英,柯海萍等.基于工作过程的人体机能学实践教学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94-95.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戴长蓉,邓惠芳,吴玉斌.护理高职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8,23(21):67-68.
[5]钟桂英,刘威等.发展性高职教育教学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高职食品加工专业教改】推荐阅读:
高职会计专业诚信07-19
专业认知高职教育09-10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语用失误分析10-24
培养综合高职理财专业人才论文09-24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论文06-14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探究论文10-07
高职高专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10-07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训建设的思考论文06-27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研究11-01
关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再思考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