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共8篇)
一一以新疆高等工业专科学院为例
杨智勇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 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顾明远主编的 《教育大辞典》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与层次)方面的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指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种类、规格和要求。〔日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也有不同的认识。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及学院自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 “‘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体现出五个特点,即规格的高层次性、素质的综合性、技能的专业性、发展的持续性和服务的区域性。规格的高层次性体现在总体要求上,即人才必须是高技能的,且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技之长;素质的综合性是指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价值观,又要有作为“职业人”的良好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技能的专业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即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发展的持续性表现在对人才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上,即培养的人才在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其能力能够在以后得到进一步延伸、扩展或提升,这既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纵向提升,也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横向扩展;服务的区域性是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该区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为进一步阐明这一极富特色和内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下面拟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层面进行淦释。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经过发展,这一学说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教育学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是: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是指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同时还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状态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几方面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人的片面 发展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3.马克思主义提出 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这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z1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方面,还包括思想、道德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衡发展,不等于丧失个性发展,它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正因为如此,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体现综合素养,还要有所专长。因此,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又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构建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将就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二、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对于智力的结构,有人主张单因素说,有人主张二因素说,也有人主张多因素说。多元智能理论是多智力多因素理论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它是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
德 ·加德纳在 1983年提出来的。加德纳在 《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给“智能”下了新的定义,即是 “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且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备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 体 运 动 智 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各智能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恰当的教育可以促进或强化这种优势.传统的智能理论大多只承认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从而只对智商加以重视。由此演化出来的模式化教育,既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又抹煞了地区与学校的特殊性,结果导致以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不同,它肯定了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对智能多元性的肯定,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有了心理学理论支撑;而对智能差异性的肯定,既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又进一步揭示了个性化教育的可行性,这为地方高职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依据多元职能理论,可以确立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和评价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要培养具有 “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仅是对就业需求的现实反应,它更多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性思考与运用。
三、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价值论
教育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根本在哪里呢?根本在服务于人的发展,也从多方面保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人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人的社会的发展。[31教育,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基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发展则无从谈起。因此,教育的本体价值在于培养 “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非 “制器”。正如王国维在 《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4]。作为教育之一部分,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尊重教育的本体价值,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人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在论述职业教育时始终强调这一点。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其代表作 《林哈德与葛笃德》中主张:教育和劳动相结合,重视职业教育,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反对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和“实用利益”而进行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力求促进个人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论述职业教育目的时,将“谋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个性之发展”摆在首位。等等。[6]具体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人才培养而言,其价值应包括四个基本内涵:
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养的是 “人”,因此必须培养学生 “为人”的基本素质;
三、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培养的是专业人才,因此必须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不仅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掌握就业需要的“一技之长”,而且突出了综合素质培养,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人的身心和谐为核心的身心素质;以兴趣爱好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发展。
四、教育学基础二: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是社会和国家所确定的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总规定,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由于教育目的总是受制于社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人们往往看法不一。正如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怀特在 《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条件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要既关注“大前提”, 又关注“小前提”, 也就是既符合高职教育的一般规律, 又符合专业的特殊要求。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既姓“高”又姓“职”, 这就给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了基本的准绳。“高”, 一方面表明高职教育的层次与地位, 说明高职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培养出的人才应是高素质的;另一方面表明高职教育在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 与中职教育相比应相对完整, 专业知识体系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满足进一步提高与深造的需要。“职”, 是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突出职教特色, 应把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其首要工作目标。除此之外, 还要处理好“高”和“职”的关系, 不能为追求“高”, 而在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一味向本科教育看齐, 从而失去职业教育的特色, 进而失去相对于本科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当然, 也不能为突出“职”, 而把教学内容单纯放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上, 弱化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体系方面的要求, 从而人为降低人才培养标准, 失去高职学生相对于中职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上的优势, 导致后劲不足, 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受限。
2.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专业特点
高职教育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 职业要求各不相同, 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不可千篇一律。与工科类专业相比, 会计专业各个教育层次所面对的核心基本理论知识范畴大体一致, 即无论是大学教育、高职教育, 还是中职教育, 都把“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作为会计专业的必备知识, 并围绕其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 而差异之处则在于对知识目标的高度要求, 以及对周边知识的涉猎程度要求。在实践教学方面, 目前, 各层次学校都非常重视, 通过校企合作, 建立职教集团,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校内实习实训等手段, 着力打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 在确定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时, 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要求必须紧贴专业的特点。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实施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理论, 必须在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 本文以我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加以说明。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
我院会计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 力求体现上述观点, 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专业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现代企业财务与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晓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重点掌握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等相关专业知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能够在企事业单位,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部门, 政府部门等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并且对学生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职业岗位知识包括:初步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学知识、经济数学知识;具备电子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财会工作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财务管理及基本经营管理业务知识;具备审计业务知识。
职业能力包括:具备财经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具备一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财务会计专业必需的基本功, 如珠算、点钞、会计数字书写等;具备解决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记账、算账、报账的能力;具备会计电算化业务能力;具有一定的查账、分析和综合能力。
基本素质包括:具有健康的体魄、完整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能适应本专业工作环境;爱岗敬业, 作风严谨、踏实, 吃苦耐劳, 富有进取心和责任感;法律、法规意识强, 为人诚实, 遵章守纪;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文字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具备一定的收集、分析、应用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线路教学管理中应用初探
聂兆伟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遂宁62900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子线路;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 (2011) 17-0159-0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向生产或服务第一线提供中初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基地, 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是中职学校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线路这门课程, 作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门课掌握的程度, 不仅决定了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的效果, 而且影响学生以后在专业上的发展。学生要想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好电子线路这门课是非常必要的。然而, 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考试结果及实践能力来看, 目前电子线路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难以入门, 学习起来困难, 很多概念难以理解, 对所学知识无法应用等, 使很多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 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那么,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从教材体系结构上看, 传统的电子线路教材一般均以学科体系为出发点, 注重课程本身的体系结构和前后的逻辑联系, 但却忽略了“可学性”, 而传统的教学思路是按教材编写的顺序, 先从元器件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开始学习, 然后进入一个一个的单元电路, 到这门课程学完, 各单元电路也是孤立的, 各部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由于中职学生基础本来就不是很好, 在教材、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又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使得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挫折的过程, 于是老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
[收稿日期]2011-07-18
2. 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区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分别进行。
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本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为专业课教学打基础, 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进行设置。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数学、大学专科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
专业课的设置。其设置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应能满足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职称资格证书的要求, 所设置的课程以初级会计职称资格考试课程体系为蓝本, 内容上略高于初级会计职称资格考试
要]“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充分体现现代中职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吃力, 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 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也不好。
二、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1.项目的选取
项目的选取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项目的内容最好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这样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 就会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电子线路模拟部分的教学中, 笔者根据现在学生中手机使用非常广泛, 学生对与手机相关的电子产品有浓厚兴趣这一情况, 选择“手机充电器的制作与调试”作为一个项目。课程一开始, 笔者就提出让学生制作手机充电器, 虽然学生对电子线路这门课程还不了解, 连元器件有些什么都不清楚, 但都兴致勃勃, 人人都想立即做一个成品出来, 完全不同于以前采用传统教学法时学生无所谓的态度。可见一个好的项目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2.项目的实施
选定项目后, 把这一项目分解成6个小的模块: (1) 电阻、电容等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2) 半导体分立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3) 集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 (4) 元器件的手工焊接; (5) 充电器电路的识读; (6) 充电器电路的制作与调试。通过分解, 学生对制作充电器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制作充电器的热情进一步高涨。为避免学生由于过程太复杂而产生畏难情绪, 笔者只针对充电器要
的要求。二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为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大实践课时比例。主要开设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基础会计学、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等课程。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会对高职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而经济建设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是高职教育永恒的目标。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 无疑将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 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有效的前提条件, 是保证教学组织规范、有序的基础。高职各个专业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本文从分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出发, 结合专业特殊性, 探索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金融人才定位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热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金融保险机构进人广西,至2008年底,全国13家商业银行中已有光大、浦发、华夏、兴业、中信、招商等6家股份制银行进驻广西,越南西贡商信银行在南宁设立的代表处已经开业,星展银行和南洋银行已获筹建批复。在保险业方面,目前全国26家保险集团中有泰康人寿、华安财险、大地财险、安邦财险等20多家已在广西设立地级市分公司88家、支公司258家、营销服务部1068家。金融机构积聚使广西金融人才需求出现井喷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广西人才市场的调查,以期对广西高职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广西金融人才需求調查分析
2009年1月,笔者对广西人才市场发布的金融类人才招聘信息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下列特征:招聘信息发布时间跨度为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招聘企业以在广西注册登记的金融类企业为主,企业类型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担保、投资咨询公司以及部分商贸企业,招聘的工作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以金融证券及财务管理等经济类为主,详见下表。
(一)金融人才需求规模增加,银行业对学历要求比较严格
从上表的数据可知,这两年由于银行、保险企业大量进驻广西,为了开拓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规模比较大。一般初次在广西设立的企业招聘的岗位种类多,招聘岗位涉及基层人员和中层管理干部,其中以银行和保险机构尤为突出,例如,招商银行南宁分行、合众保险等。本次调查涉及到的保险企业17家(从统计招聘人数的角度考虑。个别总公司在不同城市对分公司的单独招聘也视为独立的企业),岗位154个,招聘人数达到955人,招聘人数主要集中于保险代理人、投资理财顾问、业务员等岗位。
同时,从上表可知,保险企业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对应聘人员的学历要求比银行业宽松。对于大专学历的应聘人员,保险公司提供的岗位数量和招聘人数最多。其次是证券期货业务和资产管理公司,而银行一般不招聘专科学历的毕业生,即使是储蓄、出纳临柜人员、会计临柜人员也要求为本科学历。并且,笔者从广西人才市场和商业银行网站获悉,广西本土的银行对本科层次的应聘人员的毕业院校的美誉度要求也很高。保险、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咨询公司和个别商贸企业对学历的要求比银行业宽松,尤其是保险企业,招聘岗位要求的学历从高中到大专不等,例如保险代理人、电话营销员等岗位,甚至个别企业仅仅要求高中毕业以上即可。同时,保险企业对于有管理经验或有客户资源的应聘人员学历要求更加宽松。
从上述统计的岗位招聘信息中,比较适合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工作的岗位主要是的保险企业和证券期货及资产管理公司电话营销专员(电话回访与咨询)、销售代表、业务员、保险代理人、理财助理、业务代表等,这些岗位对工龄一般没有严格限制。在此类岗位的招聘条件中对应聘者的入职条件出现的词频比较高的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协调、公关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开发能力”。
(二)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
从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要求看,“品行端正、无不良记录、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是从事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开展金融业务中,“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关系建立能力”是各岗位的共同要求,证券业和保险业尤其突出这方面的能力。
上述岗位要求大体反映了现代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需求的新趋势。金融混业经营趋势和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加剧,导致人才市场出现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大规模需求。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层面不仅要求应聘人员了解传统的银行金融知识,同时对保险业、期货业、证券业的金融业务都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也是适应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混业经营的发展的要求;二是在知识结构方面,金融机构不仅要求应聘者了解金融技术,而且对现代营销理念和服务意识的理解和执行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业兼具产品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双重职能。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已成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是开展现代金融营销服务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互联网的崛起使网络成为金融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信息运用能力业因此成为应用型金融人才从事金融业务的基础能力之一。
二、关于广西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建议
(一)就业面向主要定位于保险业和证券业
广西对金融人才需求规模仍然呈现上升趋势,无论是对高端金融人才还是基层的业务操作人员的需求都会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进程日趋加剧。从学历结构看,由于银行业对应聘人员的学历和毕业院校在全国的美誉度要求严格,短期内广西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获得银行业的垂青,而以保险企业为主的金融机构对大专层次的人才需求规模大,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将金融专业就业面向定位于保险业和证券业比较可行。
就业岗位以一线基层岗位为主。从前述分析可知,适合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典型岗位有:(1)保险企业:电话回访与咨询、主任助理、保险理财顾问、电话营销专员、业务员、理财经理助理、销售代表、理财部售后服务专员、保险代理人、区域收展部客户服务专员;(2)证券公司:前台文员、理财助理、见习操盘手、业务代表;(3)投资咨询公司:业务员、行政助理、投资理财顾问、电话营销专员等。这些岗位一般对工作年限没有严格限制,并且高职学生通常在毕业前夕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容易实现与职场的无缝对接,
(二)以金融营销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在知识结构方面,将金融业务操作、市场营销和金融软件应用知识有机结合;在能力结构方面,强调金融业务操作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关系建立能力的综合培养;在职业素养培育方面,以金融伦理认知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
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职业道德修养是金融机构整体素质和形象的根本,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水平和能力。高职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中必须把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金融教育的首位,要使其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金融伦理是金融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认知基础。金融伦理是处理金融部门内部人与人之间、金融从业人员同客户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通过概念、标准和规则确立善恶之分界并藉此约束人们的行为,反映金融领域共同需要的规范经社会认可后的具体化。金融职业道德是金融行为主体对金融伦理的认同和修养,是个体对金融伦理规则的内化和确认。因此,高职院校高品质金融人才的培养应当以金融伦理认知为金融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基础。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侧重面向保险业和证券业务的岗位设计课程方案,围绕前文所述的一线岗位,将职业道德修养、服务营销、软件应用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全程的实践和理论课程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尽量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体验从事金融业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
陈卫平
【摘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衔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清晰建筑类中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教育标准,找出其差异,可避免出现教育层次和职业能力水平的重复和错位,解决建筑高职院校培养“8大员”,建筑中职学校也培养“8大员”定位模糊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建筑人才 培养目标 探析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要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清晰中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教育标准,才能避免出现教育层次和职业能力水平的重复和错位。由于建筑业用工在我国具有显著的行业特色,实施“管理层与劳务层”两层“分离”管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层岗位大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也称农民工)。面对行业的用工特色和市场的需求及家长的期望,大多建筑类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都是定位在施工企业项目上的基层管理岗位(通常称的8大员)和一些关键操作岗位。由于中、高职之间同专业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区别不明显,造成了建筑类中、高职教育之间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雷同,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时无法凸显出各自的优势,给企业用工带来疑惑。
一、建筑施工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建筑施工业人才供需的情况是:总体需求量大,单个企业需求量小。从调研结果分析来看,企业对所需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主要反应在道德心理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上。不同企业在看待毕业生学历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某些被调查企业表示本科生比高职生要好,但另外一些企业却说高职生反而要好于本科生。原因在于不企业对这个问题的着眼点不同。认为本科生好于高职生的理由是,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要好于高职学生,在后续能力提升上要强于高职学生。
而认为高职生好于本科生的企业,其看法是:对待施工员这个岗位来说实际上本科生和高职生理论知识都已经够用,而高职生对自己的定位要更加实际一点,而不像现在的很多本科生好高骛远,体现出高职生更加踏实。被调查企业绝大多数都表示学生在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实习后,无论本科还是高职学生都能满足岗位技术能力的需要。有少部分学生在实习一年后还不能适应岗位,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在实习的岗位上并未认真踏实地学习和实践。从企业对待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需求上可以看出觉得本科生好的企业其实只是觉得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功底和道德心理素质普遍高于高职生,从而在后续学习和工作中容易提高;而觉得高职生好的企业,认为高职生的自我定位要准确一些,更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其实质也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应了企业对学生道德心理素质、职业素养 的要求,另外,从建筑施工企业需求的岗位看,在京、津、沪等大城市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技术管理岗位学历要求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甚至非211学校毕业生免入,中职毕业生已难进入管理岗位(即通常的“8大员”)。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私营、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引进高学历的毕业生人力成本较高,且人才难以留住,另一方面由于中职毕业生具备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上手快、进得来留得住等优点,因此一些技术管理岗位对中职毕业生仍有相当的需求。
二、我国中职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一直作为高等学校的附属产品而存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有限,高级人才的空缺便由中专生来补足。加之当时的国家统一调配的用人制度,使大中专毕业生成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得以大幅度扩张,重要表现之一便是高校扩招,原有的高校毕业生稀缺的问题不复存在,中职学校开始完成其定位的回归,即成为真正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21世纪初,部分中专学校将一些专业的学制由4年调整为3年,随之许多现实层面的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如:如何实现由学科式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3年制是否为压缩版的4年制、如何解决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就业难”和“学生生源素质下降、流失现象增加”以及如何培养真正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等诸多问题应运而生。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实践中,实行重心向基层、操作层下移,在用人单位、办学单位、家长和学生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用人单位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普遍持欢迎态度,他们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充实技术工人队伍,但也有企业认为普通技术工种招聘农民工成本低,容易管理,来去方便,不愿用中职毕业生;家长和学生普遍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学了三年甚至四年去当“泥水匠”,做农民工的工作不合算;办学单位也多持反对意见,尤其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反对的呼声更高,这一是因为他们担心重心下移后没人来读,二是因为按照原来的定位所培养的毕业生还有相当的市场甚至在某些地区还较受欢迎,三是因为实现重心下移势必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引起教师和学校的全面不适应,而且在实训教师、实训设施等方面还需要有较大投入。事实上,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上世纪90年代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职业高中也基本上沿袭了传统中专的办学模式,而相当多的技校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实行“重心上移”,效仿中专的办学模式,这种做法不能说没有合理性。
为此教育部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时明确定位,“中职工民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为: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材料试验、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也可协助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等工作”。
但经过近10年的教学改革,大多中职建筑类学校(专业)仍未摆脱传统的学科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基本还是传统大专、中专的改良版,究其原因是由于建筑行业的岗位有相通性,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系统综合的了解。为此大多中职建筑类学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家长的期望、学生就业的需要,不得不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人才,从而形成建
筑高职院校培养“8大员”,建筑中职学校也是培养“8大员”的“难堪局面”。这和中职学校的办学层次、学生的生源素质以及中职学生毕业时大多年龄尚不满18周岁极不吻合,导致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仍然处于一种含糊不清的状况。
因此,合理、理性地确定中职建筑施工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是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需突破过去“普通中专工民建专业”为施工企业培养“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中等技术人才的框框,还必需与现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区别,否则毕业出来的学生既没有特色,更谈不上竞争优势。
三、中职与高职建筑施工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分析
(一)专业名称的不同:中职为“建筑工程施工”,高职为“建筑工程技术”。2004年《教育部 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准确定位: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可在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材料试验、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也可协助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等工作。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从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和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定位的不同:中职为“高素质劳动者”,高职为“高技能专门人才”。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按照“决定”的政策导向,“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在教育职能的分解上已经融入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它不是孤立的教育形式。但从培养人才的特性出发,两类人才培养的教育主体是明确的,即中职教育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主要承担者,高职教育是“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就两类人才的培养要求,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在教育性、知识性和技能性三个维度上做出各自的教育回应。
(三)知识结构的不同:中职侧重“经验型”,高职侧重“策略型”。
从学生的就业方向可看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 “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 “材料试验”“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基本都属于“经验型”的工作,即“照着别人的样子做好”;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技术、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管理”等工作,基本属于“策略型”的工作,即“要指导别人按标准规范做好”。
如中职《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知识结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墓本构造,学会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材料的选择及做法,并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会审能力。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设计规范知识。通过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形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等知识结构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
(四)技能类型的不同:中职侧重“工艺实践或工序实践”,高职侧重“工
程项目实践”。
通常工艺定义如下: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和处理,改变它们的几何形状、外形尺寸、表面状态、内部组织、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相互关系,最后使之成为预期产品的方法及过程。工序定义直白的说要完成某个工艺过程要分成几步做,每个步骤就是一道工序。“工艺实践或工序实践”简单地说是利用工具和肢体劳动来完成某一项任务。
而工程项目的定义则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项目参数包括项目范围、质量、成本、时间、资源。因此“项目实践”主要是劳动者利用大脑思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组织其他人员完成某一项任务。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依据对“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从中提炼出12项专业综合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工种操作能力。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笔者通过分析中职与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和职业能力在范围和层次上的差异,提炼出以下10项专业综合能力: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用CAD(或天正)软件绘制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绘制现场施工平面图及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能力、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施工测量放线的能力、钢筋放样加工的能力、墙体砌筑抹灰的能力、脚手架模板支撑的能力、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施工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工程量计算的能力。体现了建筑施工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满足了课程内容以“操作为主、管理为辅”;工作范围以“事中为主、事前、事后为辅”;职业岗位以“测量工、钢筋工、砌筑抹灰工、试验工为主、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为辅”高素质劳动者的基本定位,也为建筑施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设置了合理的梯度。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可进一步把上述专业综合能力化分为“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首先应抓好专业核心能力(如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建筑CAD绘图、建筑施工测量放线、钢筋放样加工)的培养,因为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进入职场、生存发展的基本功;其次是专业基本能力(如脚手架模板支撑;施工质量检验、绘制现场施工平面图及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基本工作能力,能胜任施工一线岗位(群)某项工作的职场人;再则就是通过专业拓展能力(如施工资料收集整理、工程量计算、材料检测技术)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满足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1~2项技能;熟悉1~2个岗位;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中职建筑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着建筑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成败。因此,建筑类职业教育要围绕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做到中职以高职为导向,根据高职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注意相互的衔接;避免出现科目及教学内容的重复,体现知识结构的提升和综合实践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002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2005 【3】课题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对口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实施策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黄民权,梁伟雄,刘晓燕.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研究,2009 【5】张东放.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中国建设教育》 2010 年Z3期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各专业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师资和生源条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教学方面要强化“应用”二字,核心环节就是实践教学。
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任务。实践教学对于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际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重视不够0。许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实验设备也比较简单,基本以实验箱为主,与现实通信系统的设备有较大差距;任课教师的理论知识虽然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后果就是不能培养出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他们毕业后难以快速胜任工作岗位。北京城市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锐意改革,勇于实践,在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做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实践教学目标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主要有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4种。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既有别于传统本科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又有别于高职教育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和学校现状及其发展规划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北京城市学院于从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本时就把自身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坚持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方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人才培养上改革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系统化学习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建立以能力系统化培养为目标,为首都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主要培养具备通信基础理论,掌握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知识,能在通信领域尤其是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领域中从事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系统测试以及智能手机开发与维护的高级实用人才。
北京城市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是:突出专业定位,以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通信行业的岗位就业能力、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引入现网通信设备,结合传统的通信实验箱,组建先进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加强校企合作,通过顶岗实习,工程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与企业合作重组实践课程,加强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设备操作技能,大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
2.校内实验平台的组建
通信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工程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必须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加强毕业生对通信企业的适应能力,需要将企业培训中的基础技能部分逐渐向学校转移。为此,北京城市学院在原有的电子及通信实验箱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一中兴通讯公司生产的现网通信设备和仿真教学系统,组建类似于电信运营企业的新型通信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现代通信网非常重要的3个组成部分:数字程控交换网、SDH光纤传输网和数据通信网。另外分别购置了40套GSM和40套TD-SCDMA移动通信仿真教学系统,模拟移动通信工程现场操作维护中心。
通信实验箱的实验项目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信号系统、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程控交换、光纤通信、物联网等专业课程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如模拟调制、数字调制、信源编码、信道编码、语音压缩、短信收发、空分交换、时分交换、光纤传输等理论,增强学生操作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但是实验箱有很大的缺点,就是学生见不到现网实际的商用通信设备,不明白这些实际设备的组成结构和操作流程。
通过对引进的中兴通讯公司的实际通信设备的认知与操作,学生可以看到现网真实运行的通信设备,了解程控交换机系统结构及组成,初步掌握对实际程控交换机的物理配置和用户数据配置,基本掌握中继配置、七号信令配置、消息跟踪、状态查询及监控,实现本局电话业务和局间电话业务。对实际SDH光传输设备进行操作和配置,使学生对光传输设备有了感性认知,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抽象的SDH映射复用原理,了解SDH设备各单板功能,初步掌握用E300网管软件创建SDH光传输网络,具备一定的SDH传输网络组建、维护能力。在数据通信网络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等设备上进行实际操作与配置,可以理解虚拟局域网(VLAN)、单臂路由、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如RIP和OSPF)、访问控制列表(ACL)、网络地址转换(NAT)等理论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实操技能。
学校已经把组建4G移动通信实验室列入近几年的实验室建设计划,如果按期建成,北京城市学院将成为我国最早拥有实际现网4G通信系统的高校之一。在此实验室进行充分的实践训练后,学生将初步具备TD~LTE4G设备的运营、配置、管理和维护能力,同时可以加深对4G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信令流程及整个移动通信过程的理解。
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互惠共蠃。与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提供相当重要的场所。北京城市学院先后与Openlab、乐成3G创意产业研发基地、北广科技股份公司等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Openlab联合建立了网络通信实训基地,与乐成建立了移动开发人才培养实习基地,与北广科技公司签订实习协议,每年暑期安排学生到工厂顶岗实习,学生以单位员工的身份参加单位的日常生产活动,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今年正在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公司北京分公司合作,准备安排部分学生到北京多家移动营业厅实习,做手机终端和电信业务的营销工作,直接与顾客打交道,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提升电信业务的营销能力。
学校非常重视顶岗实习,安排专业教师全程带队,并进行专业指导。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被安排在电子通信产品生产线,可以亲身体验一线产业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增加对电子通信产品设计、生产、测试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学生在工厂接受实际工作环境下的职业素质训练,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熟悉职业规范,磨练意志品质,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并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全面做好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就实践教学体系而言,要充分考虑校企联合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实习实训的项目和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努力扩展合作领域,学校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企业也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平台,促进产学结合,争取做到双赢。
4.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探索的能力。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必须构建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按照注重基础、强化技能、围绕应用、鼓励创新的理念,以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依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等多个层次,分层次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具体任务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系统的、完整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通过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新整合知识体系结构,形成并完善注重行业特色的通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由公共教学体系,专业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公共教学体系的基础实践能力包括军事训练(国防教育、安全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和电子工艺实习训练。专业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专业基础课和四个能力模块共同构成。四个能力模块依次为:专业方向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专业综合素质能力模块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模块。其中,专业方向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两大课程模块形成专业教学平台,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两大模块主要由实践教学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大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践教学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实践教学学时占专业教学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充分的学时保证。在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非常重视各项专业技能的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多项全国性和北京市的学科竞赛,动员学生参加国家级和校级创新创业训练,大力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历年学科竞赛获奖的学生以及参加过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动手方面的能力普遍很强,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5.结语
摘要: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以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依托,生命发展与职业能力培养双轮驱动,将职业能力任务化、项目化和模块化,同时关注个体生命发展和职业迁移性的开放式、动态性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势能是推动体系运转的内驱力。文章分析了其创新价值,提出了构建策略,即立足学生职业发展、生命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构建生态型职业教育框架:研究行动领域素养、能力系统形成机制,建立高职人才素养、能力集合体系和课程体系:立足与区域经济互动融合,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陀螺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能力集合体系
作者简介:张有根,男,江苏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高职陀螺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基于‘竞争力’理论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双重维度”(苏教高[]27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张有根。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01-0020-03
作为物理学上典型的用来描述物体动态平衡的模型,陀螺的核心思想是以快治变、以运动治平衡。高职教育的生态环境就是一个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追逐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高速运转的陀螺。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区域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依托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将职业岗位所需求的各种能力与素养模块化和项目化,同时兼顾职业迁移性和个体生命发展的刚性与动态相结合的新型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包括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专业体系。
一、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基本内涵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是对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人才培养活动中最基本的核心问题,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因此,只有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科学设计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架构。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有个不断提高与明晰的过程,呈现出发展性韵特点.即要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专门人才”、“高技能型人才”或“高素质、技能型高级应用型人才”等。在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中.我们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深刻与明晰。教育部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素质、技能型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表述在强调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同样注重学生个体生命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背景下.随着新技术的大量应用,高职人才的智力结构必须具有开放性与发展性特征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要求。与此相适应,高职教育必须通过科学的课程模块设计和教学实施帮助学生走向心智开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教育人才层级的高层次性、人才类型的技能性、就业走向的基层性、服务面向的区域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动态发展性。在瞬息万变的职业环境背景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犹如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就是基于区域产业的发展.以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依托,以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将职业能力任务化、项目化和模块化,同时兼顾职业迁移性与生命发展的开放式、动态性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势能(poten-tialenergy)是推动体系运转的内驱力。其中陀螺的支轴是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价值观.陀螺的惯性盘由3个闭环系统组成,分别对应着岗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基础能力、动态能力。岗位能力是指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一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职业活动中能胜任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职业基础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适性的基本能力,而其中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就是核心能力:动态能力,是指职业活动中整合、创建、重构内外资源从而在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中不断寻求和利用机会的能力.也就是重构、调配和使用核心竞争力从而能够与时俱进的能力,其核心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势能则是推动陀螺运转的动力扭矩。(见图1)。
二、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创新价值
(一)建立与区域经济结构和现代人才成长规律双向耦合的高职教育生态系统
在办学模式上强调“以社会需要为本”。通过建立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相耦合的生态系统,从市场经济需求出发,做到高职教育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统一与对接,体现出四个特点:即高职教育适应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区域性.用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和管理职业教育的产业性,建立高职教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格局的多元性和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上随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灵活性。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秉持植根、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理念,构建了政、产、学“三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机制,实行政府、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合作.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共荣。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以人为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教育迅速向区域普及型教育转型,职业教育在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然而,职业教育在一片繁荣的后面正在偏离教育的本质――长期以来,能力本位观甚嚣尘上,在追求对能力培养的同时却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作为“人”的生命发展的捍卫。这是职业教育在追求“应实”教育同时的一种集体的失语.也必然是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理论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基于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制高点.以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制高点.建构“生态型”职业教育格局,实现学生以职业为导向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与现代人才成长规律相耦合的高职教育生态系统。
(二)用企业战略理论对动态职业环境下高职人才素养与能力结构系统予以分析与建构
高职陀螺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理论从动态能力理论和区域经济现实双重维度出发.开展对动态职业环境下离职人才素养与能力结构系统分析.建立了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相策应的市场应变系统,即从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做到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市场经济结构相统一.体现出区域适应性、产业发展性、多元多面性、开放灵活性.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变化,及时调整职教课程结构,优化专业布局。高职陀螺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着眼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间的开放、动态关系的建立,研究区域产业发展态势对职业能力需求的动态引领.强调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高职人才核心能力体系,探索有别于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特殊规律.明确了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显要地位.给出了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要件与运行方法.理论上具有开拓性价值,实践中具有实际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企业战略理论在高职教育上的应用性研究与实践。
(三)从三维动态视角探索政、校、企合作办学的组织机制和动力机制
从三维动态视角探究政、校、企合作办学的组织机制、动力机制和行业(群)优势、专业(群)优势相互呼应的良性合作途径,寻找政、校、企三方共同的利益驱动力,利用区域产业集聚的辐射力,将高职院校教育功能、社会辐射功能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掘工学结合的深广度,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内涵提升,探索政、校、企三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三、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立足学生职业发展、生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型职业教育框架
职业教育在中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它迅速扩张的同时.由于功利化的选择和理论研究的滞后而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职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之间的失衡。在我国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工业化过程逐步深入和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特别是“人”的发展问题已显得非常迫切.必须走出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见物不见人”、动手能力与人文精神失衡的“跛足”而行的教育误区.构建科技与人文交融.能力发展与生命发展、可持续发展相济的“术~人”共生的生态型职业教育。
实施行动策略,对接区域产业现实和职业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职教毕业生应具备的首要岗位能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以岗位需要为前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特点。高职教育应淡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所授知识的宽度及应用:淡化学深学透,强调学懂会用:淡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减少结论式考试,注重过程式考试;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区域产业发展实际与现实需要为依据,优化专业布局.实现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课程设置上,坚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基础,强调职业性、应用性与实践性。
科技、人文融通,构建学生生命发展、全面发展的生态环境。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将能够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能否培养出能够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后备军,关键是能否创立起科技与人文兼融的职业教育文化。随着现代化链条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在拥有现代科技的同时也要具备越来越高的文化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按照教育服务社会的原则重新阐释人文内涵、设计人文教育框架,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发展和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走出职业教育一味“应实教育”之误区,同时,全面解构现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框架.走出科技与人文、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应用、能力与人格游离的局面,重构科技与人文、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应用、能力与人格的“生态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培养出不仅精于技术和技能,而且人格健全、品德高尚、创造力强、有创新精神和未来适应性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新人。
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交互,提供学生可迁移、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撑。教育的意义远非止于职业能力培养,而在于通过开启智慧、塑造独立人格、谋求“全人”发展。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手更快。”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劳动岗位的更替日渐频繁.劳动者的岗位可迁移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教给学生一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教学中要努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自身终身学习能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探究;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进行验证.分析与探究资料,发现规律并对学习成果予以评价:增加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学习责任的培养: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进行意义归纳。
创新是信息技术时代的精神核心。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构成了高职创新教育的主体。必须探索和构建“创新教育”的新模式.努力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引入行动领域教学方法.在产学研紧密合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能力:倡导和推广创造性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教学管理上,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从注重过程管理到注重目标管理,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为学生营造一个个性舒展、自由创造的氛围: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锻炼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二)研究行动领域素养、能力系统形成机制,建立高职人才素养、能力集合体系和课程体系
基于我们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于高职学生的影响的探究,着力研究作为“社会人”、“职业人”和“岗位人”不同素养、能力结构的识别、架构、形成机制,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素养、能力指向及变化趋势将人才培养目标抽象为各个具体的点,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课程结构,以构建动态多维的产学合作式高职课程体系。
(三)立足与区域经济互动融合,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工作领域任务分析、任务驱动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构建起多维互动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这种互动包括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互动,课程体系与人才素养、能力体系的互动和校企合作机制的优化。
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专业建设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互动的联结纽带.专业设置和优化布局应从区域产业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岗位(群)、人才结构变化的需要出发,使专业链与产业链相连接.专业建设内涵与人才类型相适实,实现理实一体、校内外互动、人才培养体系与人才市场需求融通.以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并为区域经济所驱动的开放式、发展型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这些互动点的互渗,加推人才培养方式的自循环,如此螺旋式上升,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课程体系与人才素养、能力对接。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人格素养、职业能力相对接的课程体系。要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人手,以生命发展和岗位需求为宗旨,按照实践性、发展性原则,大力开展课程体系改革,解构学科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根据个体生命发展和一定的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兼顾可持续发展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开发符合市场经济和人性发展的高素质、强能力、适应性强的课程体系。其核心在现实性上表现为三个层次的模块结构:(1)基本素养模块: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2)职业岗位能力模块:语言、写作、信息技术、合作与发展等基本技能和职业岗位专业技能;(3)学习、自我发展与实现、可迁移与创新等动态能力。州
校企合作机制优化。建立起校企合作办学的良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各级政府与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校企合作调控、指导和服务,推动校企合作科学、高效发展:建立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呼应的市场互动系统,充分对接产业结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共荣: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特色建设.提升其为企业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势能”。
参考文献:
【l】马格努斯.K.陀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3.
【2】张有根,高职陀螺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2).
【3】张有根.论生态型高职教育良性格局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9,(1).
21世纪高职院校肩负着艺术设计实用人才培养的使命。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必须以专业设置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区别于普通艺术院校。只有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进入21世纪,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 全国高职院校已达千余所, 在校生人数与普通本科生基本持平, 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加,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善, 审美需求的日益提升, 再加上国家对设计艺术的重视, 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 引发了职业院校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兴趣, 使其呈现出“一夜春风花满枝”的发展势态。据有关资料统计, 现98%以上的高职院校均开设有相关的艺术类设计专业。艺术设计近年成了热门专业。然而, 围绕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专业构建、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等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有待探讨。笔者就高职院校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构建要突出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专科层次学历教育, 学生必须掌握相应学历层次要求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高职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必须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我国的设计艺术专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各高职院校竞相构建, 学生的在校人数和毕业人数不断增长, 甚至出现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被迫转行现象。基于这种状况, 有人认为现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已经太多了, 甚至到了饱和的程度。但实际上, 目前我国的设计水平与日本、西欧发达国家相比, 可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条件的提高, 社会上还急需各类不同的设计人才[1]。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仅广告行业就有60多万从业人员, 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及多媒体艺术制作等从业人员需求量可能在百万以上。目前社会上缺少的设计类人才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普通的商业设计职员;二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的高级设计人才。现阶段社会对于第一类艺术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非常广泛, 这类人才主要是面向基层, 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把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这一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 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及其一体化建设;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体现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要求, 确定合适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而我国高职院校现在在艺术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大都设置“装潢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等课程, 普遍存在盲目追求热门赶时尚的现象, 有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缺乏对社会、市场、行业的深入调查及论证, 更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发展潜力、人才需求来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学生就业区域如何, 学生就业岗位在哪儿, 既定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学生等等, 这些应该在办学之初就有定位。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导致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 课程内容体系大同小异, 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与专业实际脱节, 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转行现象。
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定位, 一定要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实际, 从市场需求出发, 注意办学体制的地方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以区别于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坚定不移地锁定这一培养目标, 不仅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指导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高职艺术人才的培养, 只有首先准确定位,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课程内容设置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比例, 突出专业技能的实用性
高职院校在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中, 对专业的开发与建设日趋重要, 品牌意识已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的新观念。我国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的加大, 对于艺术设计, 尤其是实用艺术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计算机技术给作品的设计及作品信息的传播都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一些社会发展急需的新生专业不断涌现, 如“数字网络艺术设计”、“计算机设计与应用”、“多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等艺术专业被广泛设置。
艺术设计是一门审美与应用交叉型的学科,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既是高等教育, 也是就业教育、岗位素质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是适应于生产设计服务、管理中用得上,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而不是艺术家、设计师等研究型人才。
在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和实用人才培养方面, 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 也可借鉴些国外的设计教育经验, 如被誉为“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所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和“工厂学徒制”实践工作训练。包豪斯不断完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 即“企业十学校”, 其中60%-70%的学习安排在企业、公司、生产岗位上, 30%-40%在学校进行。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实践性在教育中的体现, 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方式。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 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考核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的职业定位、技能实践为中心的原则。
因此, 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具有必备的本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系统的专业技能学习, 重点培养能掌握一定的设计、制作工艺能力, 能够胜任工艺、装潢设计与制作、广告策划、工艺品生产管理、业务协调等方面的实用型岗位人才, 并使人才具备熟悉艺术设计、计算机软件技术性处理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同时在实用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现知识技能的实用性;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应用性研究, 做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 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据日本《设计与艺术新闻》的调查, 当今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的素质能力比例是“设计开发和策划能力占30%, 设计造型能力占35%, 综合思考能力占20%, 组织协调能力占12%, 软件操作能力占5%”。可见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应以应用能力为主[2]。但我国近年新兴的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专业教学大多为课堂讲授与技能训练教学;在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动漫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设置上多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形设计”、“装饰画”、“三大构成”、“photoshop”、“3Dmax”等电脑软件课程, 对设计意识和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
艺术教育是高成本教育, 包括不同类别的设计实验室、设计设备、实践材料等, 都需要必要的经费。许多高职院校受办学条件限制, 没有设计实践工作室和社会实习基地, 教师教学只好照本宣科, 反复强调图形、色彩、字体、版式等要素的唯美表现和技巧运用, 教学形式单一, 缺乏生动的实例教学和技能实践性训练条件。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大多仅有一个画室、几件写生器物, 办学条件十分简陋, 有的“教学实践”、“校外实习”甚至流于形式, 学生实习就是毕业, 采取甩包袱的态度。笔者认为: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而这类人才除了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外, 实际的设计技能和现场的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应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 强化岗位的知识学习和运用, 加强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教育比例;教师要开展实践性教学, 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 挖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强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使学校的教学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加强产学合作, 建立学校与企业、公司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在教学管理中, 除加强校内实训课外, 还必须结合专业特点,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如与广告设计公司、装潢设计公司、陶艺厂、工艺美术厂等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关系。这种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 一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地;二是提供专业技能与社会实际设计的应用场所;三是通过实习熟悉市场运作规律, 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因此构建校外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注重“双师型”
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的主体, 是学校的第一主力军[3]。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 教师一定要出色。”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大, 忽视了内涵的发展。无论从办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上都难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较高质量, 导致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与此同时, 艺术设计专业近年的过热, 使得高职艺术类的师生比例失衡,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为解决燃眉之急, 多数学校大批招聘近两年毕业的艺术院校学生补充师资。据有关资料统计, 现高职艺术院校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占85%, 师资结构不合理, 导致教育整体质量不高。有些院校为解决师资紧缺, 从社会招聘兼职教师来补缺, 由于招聘的师资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 教学方法培训多仓足应酬, 敬业精神缺乏, 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影响了教学质量, 学生意见很多。另外, 高职院校许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 无论是刚从院校毕业分配的青年教师, 还是从教多年的教师, 他们虽具有扎实的造型功底和良好的审美品位, 但多毕业于师范类艺术院校, 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讲授, 不注重艺术设计实践、实用技能训练, 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今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 又能从事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在学校他们是教育者, 面对社会他们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设计师、工程师, 既要体现“学高为师”, 又要体现“技高为师”。一所高职院校如果没有一批教育理论先进、学术功底深厚、教学技艺高超、实践能力强、不断追求创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十分困难。因此, 构建一支符合新世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适应不断深化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需要, 也是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迅速发展中, 要想解决“双师型”师资问题, 首先, 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积极采取措施, 要尽快从原来的学历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 在制度上引导教师努力研究教学, 调整知识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自觉探索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其次是对新教师上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教师培训和相应的实践锻炼, 对聘请来的兼职实训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教育理论、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以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第三是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在取得教师技术职务资格的同时, 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和专业技能鉴定, 对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给予奖励, 在评先、晋职、高学历进修中给予其优先权, 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第四是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结合院校学科专业实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积极引进具有精湛技术, 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企业、公司、社会英才做兼职教师, 可有效调整师资结构和改变“双师型”师资不足现状;第五是加强教研活动, 高职院校教研活动的重点, 要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上, 要突出技能实践的研究, 积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遵照“接受引进、按需培养、注重实践、训以致用”的原则, 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1世纪将是一个艺术设计的时代,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担负着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中, 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平台, 以能力为本位。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理论和从事职业岗位活动的知识技能。因而,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要充分体现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技能建基地、对准产业搞科研、对准教学抓师资、对准就业铺通道,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 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教学质量与教育效率的提高, 区别于普通院校人才培养。坚定不移锁定这一目标, 不仅是高职教育自我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更新教育观念, 指导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只有准确定位, 才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注释
1[1]王朝庄.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应解决的五个基本问题.教育与职业, 2005 (35)
2[2]朱和平、粟冬江.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探索[J].艺术教育, 2006
关键词:果树花卉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 岗位需求
为准确把握河北省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趋势,了解当前衡水市大园艺企业及基地一线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特点,根据中职学校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进一步确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所在调研小组利用暑期和寒假近三个月的时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对调研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笔者学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本地园艺行业的发展,更好地丰富本专业的发展内涵,进行了有效探索,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一、调研方案设计
1.调研目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完成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调研组先后走访了衡水市多家果蔬花卉行业、企业,与多名行业管理人员、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人员以及学校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交流与座谈。
一是围绕贯彻学校教学质量工作和中职课程改革相关精神,就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调研。
二是就企业接受学校学生就业和实习的情况进行调研。
三是通过调研了解学校果蔬花卉专业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学生就业实习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听取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调研的思路与方法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涉及果树、蔬菜及花卉三大产业,不同区域发展各有特点,所以为了确保调研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确定如下调研思路。
一是宏观背景调研和微观需求调研相结合。通过宏观背景的调研,了解河北省果蔬花卉主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总需求;微观调研以企业为主体,了解企业目前现有人才成长经历及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状况。
二是与该专业中职人才需求的调研相结合。果蔬花卉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把握该专业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全面了解果蔬花卉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
三是与中职教育现状调研相结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要符合果蔬花卉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要求,以此寻找示范专业建设的突破口。
四是科学设计调研提纲和调研表,准确地反映果蔬花卉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为果蔬花卉示范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调研实施
1.行业、专家咨询
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衡水市农牧局、园林局、林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网络、媒体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并邀请了果树、蔬菜、花卉生产方面的专家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来学校座谈。
2.企业走访
实地调查走访了衡水绮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饶阳县绿科蔬菜种植技术推广服务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发放11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份。
3.毕业生调查
通过网络、电话、现场发放问卷等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近五年的毕业生,就其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几年后的岗位变化、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等做了跟踪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5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
三、数据分析及结论
1.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衡水市委市政府在《2012-2015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果菜生产基地。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蔬菜、畜牧和果品三大产业。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紧紧围绕蔬菜、畜牧、果品、苗木、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每县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一批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基地、独具魅力的农业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天然的生态环保基地,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區,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所有这一切,需要大量既懂果蔬园艺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又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人才,以及能够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等的人才。这将为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
2.企业岗位分析
走访调查饶阳县吾固村向阳果蔬专业合作社、饶阳县绿科蔬菜种植技术推广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工作岗位有育苗、栽培管理、植物保护、产品保鲜与贮藏、销售、行政管理等,岗位分布情况见表1。
3.从业人员情况
采用发放调查表、走访等方式,对果蔬花卉专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具体见表2、表3、表4。
在企业调查问卷中,将企业对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为专业技术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职业道德、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6个方面,见表5。
4.毕业生情况调查
通过对71名学校毕业生的调查统计发现,他们主要职位为蔬菜生产、果树生产技术员,产品营销员,苗圃育苗技术员,植物保护技术员,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技能发展,成为技师;二是管理发展,成为部门经理或经理。毕业生胜任工作时间见表6。
对学校果蔬花卉专业课程意见见表7。表7毕业生及企业技术人员对专业课程设置意见所占比例
四、调研结果与结论
衡水市种植蔬菜180.6万亩,形成区域特色。特别是饶阳蔬菜2009年被评为“中国蔬菜之乡”,201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市果树面积160万亩。随着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打造宜居生态湖城的形势需要,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果蔬花卉园林苗木生产基地建设迅速兴起。
目前生产一线的员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职称偏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不能适应现代化、园艺产业发展需求。伴随着行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今后衡水市果蔬花卉行业技能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五、改革建议
1.专业方向定位
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三个专业方向:蔬菜生产、果树生产和花卉生产。
(1)蔬菜生产。面向各蔬菜园区、企业、合作社、蔬菜管理部门等,培养具有蔬菜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识别防治、产品保鲜储运、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2)果树生产。面向果树生产园区、企业、合作社、果树行业管理部门等,培养具有果树育苗、规划建园、果树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品采收与贮运,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3)花卉生产。面向花卉、苗木生产公司、园林局、绿化公司等,培养具有花卉育苗、栽培、养护、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街道绿化及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2.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职业要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果蔬花卉职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以校企合作为改革平台,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特点为依据,结合衡水市区域农业经济现状和企业人才需求,遵循职业学校学生教育规律,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4.课程体系重构
将专业基础性知识揉进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去,按照生产过程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建立以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5.教学内容更新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随时更新教学内容。
6.校本教材建设
以大中型园艺企业岗位需求为切入点,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分析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开发、编写适合本专业的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7.评价体系改革
企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在提高,不再是以学习分数高低定义学生,评价学生采用多元考核办法,激励学生全方位发展,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8.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聘请企业生产技术专家指导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水平。
9.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为学生专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突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及为农业生产服务。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推荐阅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12-26
培养综合高职理财专业人才论文09-24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论文06-14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建议11-09
1,什么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06-05
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07-06
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思考11-20
高职商务英语发展目标11-10
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培养途径论文10-23
高职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探讨论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