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精选14篇)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1

调查显示,目前就业压力最大的群体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学校毕业生,其就业环境已相时处于劣势,高职生对自主择业和自谋职业的就业形式感到难以适应,由此引发的`就业心理危机日益突显.本文就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的特点及来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相应的对策.

作 者:时丹 周益 王玉洁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刊 名:金卡工程 英文刊名:CARDS WORLD 年,卷(期): 14(5) 分类号: 关键词:离职   就业   心理压力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院校是为我国社会培养优秀实用性人才的重要基地,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历来被我国教育部门所重视。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 截至2011年我国有超过700万的已经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而这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占了半壁江山[1]。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以来, 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的严峻, 各个用人单位通过削减岗位数量来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在这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 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这些问题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依赖、自卑、冷漠等心理误区, 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2]。因此探究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 找出其中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试辅导, 是摆在每个高职院校面前的现实问题, 正确地解决就业心理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研究的。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反映

在校大学生由于一直处于在校学习阶段, 对社会的环境变化十分陌生,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对于社会的经验不足而且缺乏对于自身的调节能力, 同时对于未来的工作内容也不是十分的了解, 因此会对未来的工作怀有较高的期望, 当现实情况和思维中的理想情况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的时候, 学生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更有甚者会出现较大的心理扭曲, 而这些情况往往会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内心的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者挫折引起的, 是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情绪状态[3]。当面临毕业和择业选择的时候,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内心的焦虑, 这种焦虑的表现分为内在和外在的两种, 有的外在表现为莫名的烦躁和发脾气, 有的内在表现在身体上的不适。成绩优良的同学焦虑没有进入自己心仪的企业, 成绩差的同学忧虑没有企业选择自己, 而女同学则会焦虑用人单位是否出现性别歧视。以上的这些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

1.2 自卑的心理

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无法及时的疏导和解决,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自卑心理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就是专业上的差别, 有些学生数学社会的热门专业, 用人单位的数量和质量都较高;而有些专业则属于冷门专业, 待遇和岗位的数量较差, 这些专业在同热门专业比较的时候往往会让西野生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第二, 就是由于一些毕业生的性格使得自身在表述上不及其他同学, 其他同学在对于自身的口若悬河的描述使得不善言辞的同学自惭形秽而形成自卑的心理。另外, 由于学习成绩上的差异, 在竞聘工作岗位拟的时候, 成绩优秀的同学拥有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和工作辅助需要的资格证书, 而有的同学成绩表现一般, 在无形中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1.3 盲从的心理

高职院校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会出现矛盾的心理, 在想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同时, 又在思考是否参加升本考试;有时候会考虑是否向绝大多数人一样先找一份工作还是一直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为止。同时大部分学生还缺乏独立决策的能力, 很多学生将就业的期望寄托在亲友和父母的身上, 自身缺乏努力上进的精神。当很多人面临林多重选择的时候, 一些同学往往不知道该对自身的就业方向如何进行决断, 往往会形成工作后的失落或者后悔。

1.4 长期的抑郁心理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学历的原因, 在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自然比本科院校学生的机会少, 同时低学历以及对工作期望的矛盾也会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长期过程中压抑自己的心理而产生精神上的抑郁, 特别是在向用人单位递交求此材料后而迟迟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答复;另外, 一种情况就是用人单位对于学历的偏见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落差和压抑, 这些情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内心的压抑。有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一心想留在大城市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 为了功利不惜抛弃自己的专业和兴趣, 但心理上难免会感到困惑[4]。

2 高职生心理调适的相关对策

2.1 科学规划, 增强综合职业能力

科学规划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恰当的人生目标, 增强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提升应对竞争的综合职业能力[5]。因此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显得十分必要。高职学生都先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日后工作的方向, 按照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能力;第二, 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将自己的长处不断发展的同时尽量弥补自身的不足;第三, 就是要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 抓住每个实习机会, 尽量多地接触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内容, 使得自己对未来希望从事的行业有更深的了解;第四就是要在硬件上下功夫, 通过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2.2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优秀的职业心理品质是就业成功的关键[6]。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学生在后天形成的, 学校同时又是塑造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场所, 因此学校需要在学生求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塑造。学校需要开设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 帮助学生培养必要的职业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测试以及谈话等不同的形式, 了解学生对于工作的期望, 了解学生在学习和求职过程中面临困惑, 教会学生正确地面对求职过程中面对的压力和不同的眼光, 为学生的求职成功进行心理基础的奠定。

2.3 塑造学生自信和成功的心态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上的弱者, 高考上的失败使得很多同学对于自己能力产生了不自信, 而且社会的偏见和误解加重了这种心态。学校的辅导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考试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并且学校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和个人意志方面的鼓励。树立学生的成功心态, 让学生通过不同方面的成功来产生自信,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个人潜力, 激发学生对于未来成功的渴望和对于成功行为的积极性, 尽量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展示学生自身的优势。

2.4 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

学生心理上的落差很大原因是由于对社会缺乏了解而形成的。学校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同社会接触, 让学生充分了解将要融入的环境, 真正认识到工作竞争的激烈性, 同时还要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 减少学生由于对某个行业不了解而产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让学生通过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而对自身重新定位, 将自身定位到一个合理的范围, 减少心理上的落差。

参考文献

[1]王燕红.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2, 14 (2) :68-71.

[2]谢少丽.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障碍与调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32) :79-80.

[3]刘永成.高职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9) :24-25.,

[4]林恩灵.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28) :153-154.

[5]秦兴顺.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自我调适[J].交通职业教育, 2011 (1) :36-38, 45.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3

摘 要 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综合素质中,对人类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期望水平就提出更高要求,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目前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心理疾患人员增加,产生心理障碍的人数呈上升趋势,频频导致校园事故时有发生,给学校和学生本人及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教育 高职院校 学生 心理健康

现行的学校教育过于追求对文化课的提高,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力推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学生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体育教学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况,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礙,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学科。由于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使其在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过程应注意对学生个性、个体社会化、良好意志品质、心理适应能力等的培养,通过高校体育教育的各种手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 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认识

(一)生源类型层次复杂,文化知识基础差

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对于高职类院校而言,面对的问题就更加复杂。扩招形势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心态呈现出与过去明显不同的态势,就高职学生而言,理想与现实存在差异性。自身素质与高校要求不相适应。高职学生虽然圆了大学梦,但入校后,由于自身基础不牢,学习能力不强,又缺乏进取精神,各方面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二)从学生心理上分析,高职学生自卑心理较严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由于高校的扩招而使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他们片面地看到有些重点院校的个别学生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就对自己将来就业、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知名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热门以及对自己能否合乎用人单位的标准等方面均产生怀疑。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是他们自身对高职的定位认识模糊,对高职教育的优越性认识不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和前景分析认识不足所致。

(三)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而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

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劳动、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但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肤浅性,使得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等等。

二、体育教学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体育教学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消除紧张情绪。同时,坚持定期参加体育活动,能更好的使学生身心愉快,对生活满意程度的提高,自信心加强,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肢体活动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必须支配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改善和提高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长期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体在空间和时间感知能力得到发展,使本体感觉、触觉更加敏锐。对速度、高度判断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和效率.促进智力的发展。

(二)体育活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予学生快乐和喜悦,它能降低学生的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情感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和成熟,有利于促进情感的自我调节水平。

(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以其丰富多彩内容和竞技抗争的形式吸引着人们前来参与,在体育活动与竞赛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和体育游戏可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结论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4

高职院校就业心理阶段性培养模式的初探

本文尝试从三种认知过程和两个阶段的角度对就业心理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初步的探讨,并据此提出就业心理的阶段性培养模式.同时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剖析加强就业心理阶段性培养模式的`三个着力点,并由此引出对就业心理的培养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 者:刘宁宁 谢鑫 作者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改革与开放英文刊名:REFORM & OPENNING年,卷(期):“”(22)分类号:G712关键词:高职 就业心理 阶段性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5

一、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也即消费的决策过程,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实质上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之外,旁人无从知晓,故又常被称为消费者“黑箱”(blacktank)。[1]消费行为是“消费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商品和劳务的心理反应,是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商品和劳务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或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交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任何一个因素也同时被其他因素影响或决定。消费行为就是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或场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虽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显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因素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而且也反映出对个体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兴趣爱好、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高职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因而产生了与其他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并外现为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高职生消费行为基本状况

1.消费经济来源逐渐多样化。高职生消费具有一般消费群体的特征,但他们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这主要表现在高职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基本没有经济来源。高飞等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生活费来自家庭的占89.6%,翟春艳在调查中问及“生活费来源”时,有70.7%的同学选的是“家庭供给(包括家庭负债供给)”。以上调查数据说明目前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家庭,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供给越多。虽然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仍以家庭供给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努力寻找机会靠自己劳动所得取得经济收入,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劳动所得是大学生消费的第二大来源,劳动形式包括公司兼职、学校勤工助学、家教等。近几年,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逐渐完善,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数额较大,受益面较广,因此各种奖助学金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第三大来源。

2.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由于大学生消费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供给,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行业发展不平衡,导致家庭经济背景不尽相同,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大学生的消费离散趋势明显,个体消费差异大,有很困难的学生――11.9%的学生月总支出不到200元,也有比较“阔绰”的.学生――月总支出500元以上者占50%"。[5]很多贫困生消费水平较低,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都难以保证。

3.消费结构多元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除用于基本的生活费和购买学习用品之外,高职生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证消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证热”在各大学校园悄然兴起。

(2)人情消费。高职生人情往来消费呈上升态势,并且在消费支出中占很大的比例。主要用于同学生日请客送礼、老乡聚会、中学同学聚会等。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渴求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3)恋爱消费。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了在恋人面前表现自己的风度,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经常难以理性地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经济上经常入不敷出。据调查,认为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

(4)网络消费。电脑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在校大学生都购买了电脑,而买电脑和上网费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来自家庭。

(5)手机消费。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虽然手机资费在不断的下调,但高额的电话费和短信费对于大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三、高职生消费心理特点

追求个性。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关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他们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追求个性彰显,追求与众不同以显示自我的成熟。这就都导致了大学生更加个性鲜明的消费行为,在消费过程中更推崇标新立异,力图营造与众不同的效果。于是个性化成为他们消费的必然选择,成为他们体现自身的独特方式。

追求时尚和新颖。高职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以追求商品、服务的时尚、新颖、奇特为主,选择产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款式、色泽、流行性、独特性和新颖性。因此,前卫、时尚、新颖是当前高职生消费心理的突出特点。攀比和从众心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往往存在相互比较、相互影响、相互攀比的心理特点。看到别人购买某种高档或时尚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日常消费中,常不顾自己家庭条件,为满足虚荣心,使用时尚电子产品,追求个性化,超前消费,购买高档名牌商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走入消费误区。

参考文献:

[1]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48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6

【摘要】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各方面强化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考虑与就业需求的对接。本文从物流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入手,分析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物流专业 就业能力 就业需求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满足用工单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物流专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者供需之间的矛盾,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一、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物流业80%左右的从业人员从事具体操作工作,这就决定了物流业需要的主要是一线操作人员。我国已经有近500所高职院校建立了物流专业,总在校人数达15万,但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满足不了工作岗位的需求,高职教育并没有职业特色,这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问题。由于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刚刚开设物流专业、实训室及相关设备配备不足,学校教学仅停留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层面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严重不足,这就造成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能力比较低,就业面比较窄,不能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一方面是大量高职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待业在家,另一方面是用工单位也在抱怨很难招聘到适合工作岗位的人才。[1]

二、物流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

尽管许多学者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持有不同观点,但是,分析多数学者的观点,以下表述获得了普遍赞同:就业能力是从事某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物流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如下:

(一)物流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物流业由许多环节构成,属于劳动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物流专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和实践操作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学生不仅更要具有物流专业的综合能力和是较强的管理能力,而且还

要具有仿真软件及物流设备等的应用和实践操作技能,这些方面的能力在实验室里是不能完全培养出来的,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纷纷建立,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为了提高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创新能力,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于能力的活动,比如专家讲座,课外竞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三)沟通交流能力

通过对近两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因为面试时不能准确传递自己的信息遭遇淘汰,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现在的面试用人单位更注重考察应聘者综合技能,如何把自己的综合能力充分展现出现,则主要依靠应聘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因此,沟通交流能力也是影响学生求职就业的关键因素。

三、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面向就业需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与其它专业不同,物流专业包括的知识面非常广,仓储、物流信息、交通运输、国际贸易、货物代理、报关、线路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均有涉及。由于具体工作根据专业分工与岗位分工安排,学生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高校不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位开设课程,必然造成学生知识面虽然比较宽泛,但是不能做好任何岗位的工作。因此,必须改革目前各高职院校太过宽泛的课程体系。高校必须面向就业需求,打破固有的学科型的课程体系,不刻意去追求学科建设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建立面向就业需求的新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1.创新教学理念

对物流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从物流工作岗位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改革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就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创新形成“植物生长周期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2];根据

工作岗位的要求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规范,改革教学内容,与用工单位积极交流、合作培养,定期安排在校学生到用人单位实践操作或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构建以培养应用性和实践性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物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互利共赢共同进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物流专业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由于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常会对学生造成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在课堂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十分有限,因此高校应采取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物流专业课堂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理论知识外,可以进行案例教学,通过研究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其中[3];另外还可以进行实验教学,借助物流模拟软件进行物流实验,使学生可以亲身体会物流企业物流管理的操作流程,加深其对物流知识的把握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模拟游戏教学法等。

(三)加强高校实训室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鉴于物流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物流实训室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缺的硬件设施。物流实训室的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它能给学生创造专业实训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现代物流专业理论的把握,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型物流实训室的建设要结合物流专业的核心理论与主干课程,并注意与各个院校的专业特色相结合,综合规划,全盘考虑,实训课要避免流于形式和游戏型的实验环境。物流实训室应具备的实训条件包括物流教学体系、物流设施、物流视频和实战模拟课件、实践操作手册、实训教学计划、物流单据填写、物流操作案例等。

(四)改变毕业生错误的择业观和就业心态

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将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跟现实的就业需求相结合。若总是抱着“非高薪企业不去,非国有大企业

不进,落后地区不考虑”的就业心态[4],在现实中就会处处碰壁。在大学毕业生人激增,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生还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就该坐在办公室做一些轻松的工作,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就是自然而然了。大学毕业生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念。同时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就业需求与自身条件有机结合,做好准备,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

四、小结

总之,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物流业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对接就要将毕业生就业作为杠杆,检验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从深层次改革教学体系,加强高校实训室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这是解决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7

“从广义上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基本心理活动中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并于社会保持同步”。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个体能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平日的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正确对待外界带来的影响,保持心理平衡协调,这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二、西藏高职院新生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困惑、矛盾心理,有些学生表现出对真正大学生活的失落感,由于学生在中学时对未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情绪不稳定问题

到了大学,学生生长发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各方面的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飘忽不定,容易出现许多心理矛盾,且更容易受外界不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常会因一点小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小挫折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调试能力较弱,由此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不过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化解自己的低落情绪,将负能量迅速转化;但是有些大学生却无法自拔,想法偏执,甚至走向极端。

4、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5、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上课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精神倦怠。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是应付了事,做事懒散,凑合着打发时光。

6、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

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们学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6、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7、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参考文献

[1]李立红,胡丹.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政协委员建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浙江在线今日早报,2006-01-20.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8

【关键词】民办高职;自考生;自卑心理

一、民办高职院校自考生与高职生比较分析

1.教育形式的不同。自考助学是一种“宽进严出”的教育形式,入学门槛较低,但是毕业门槛较高。相比较而言,高职生则是“严进宽出”的教育形式,入学门槛较高,毕业门槛较低。自考生要取得毕业证,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统考和学校组织的过程性考核,考试严格,教考分离,难度较高,学习压力较大;而高职生则只参加学校组织的结课考试,难度较低,学习压力较小。

2.学生生源的多样性。高职院校自考生的生源结构相对于通过高考进入高校的全日制统招学生更复杂一些,其中大多数是高考落榜的考生,还有一部分是中专毕业或中专在读学生,甚至还有初中毕业的学生,已经参加工作又返回到学校参加教育的人群。这种结构导致了自考生之间水平素质的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了他们之间需求、行为、思想存在较大的差异。

3.自考生与高职生待遇不平等。自考生在奖助学金评定、火车乘车优惠、毕业生派遣等方面不能享受到与高职生同样的待遇。虽然近几年来,社会对自考生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但受传统一卷定终身的思想的影响,自考生一般都是高考的失败者,尽管他们付出了几年的艰苦努力,但他们的努力和成绩却往往被一次高考的失败所掩盖、被社会所忽视。他们的努力得不到社会相应的认同,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表示不招收自考生。

二、自考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外因分析

研究表明,87%的自考生存在自卑心理,而68%的自考学生认为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从教育形式上来讲,全日制在校自考生每年要参加四五次国家统考,基本是三个月一次,考试压力时刻存在,自学考试的通过率不高;从生源上来讲,他们自身的基础相对较差,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他们仍然要应试,他们很难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是按照考试计划安排,基础差的学生只能应付,导致身心疲劳;从待遇差别上来说,自考生跟高职生在一起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高职生能享受的,他们不能享受,平时学习、生活在校园之中,他们希望融入校园文化中,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他们很难融入校园文化中去,很容易导致自考生心理失衡,加大自考生的自卑心理;从社会认可度上来讲,社会不认可加剧了自考生的自卑心理,这是自考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三、缓解自考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1.提高自考教学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逐步弱化自考生与高职生待遇的差别,实现无缝对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检查各高校的软硬件环境,对各高校自考助学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民办高职院校决策层往往把主要办学精力集中在办学规模上,而忽视学生的学风建设,侧重于按规定开足课程,而忽视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民办自考院校应该扬自学之长,补自学之短,将自学与大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生想学的,能学会的,社会有用的知识,针对性开展分类教学,提高自学考试教育质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自考生素质的提高来提高社会认可度。

2.加强班主任工作队伍建设。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自考生的生源更加复杂,自学考试学习特点也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负责自考学生的班主任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自考是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学生之间的考试进度并不完全相同,因而班主任应熟悉自学考试的各项规定,并及时掌握考试相关的动态信息,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另外,针对自考生自制能力差的特点,要求班主任要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处理学生中的个别事件,起到学校与学生沟通的良好桥梁作用。

3.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自考生的自卑心理问题,民办自考院校要合理安排相应的心理辅导以及心理教育活动,尤其在一些特殊时期,如考前与考后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缓解自考生的压力,增强自考生的自信心,班主任可以通过开班会、走访宿舍及个别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可以适时组织优秀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4.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在学习期间,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克服自卑心理的有力途径,学校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向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文化生活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通过高尚的文化教育活动,克服学生学习竞争意识不强、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全面提高素质。此外可以通过组织运动会、各类球赛、文艺汇演等活动,拓宽学生的交流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刘大桥.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习心理分析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23.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9

摘要:根据省教育厅和教育部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并为学院教育教学提供基础数据资料。至,课题组对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的四届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20至借大学生入学之机,对部分新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几届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水平相当,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约占全校学生人数的30%,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意志力、自信心、强迫倾向等方面。根据调研结果进行了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对数据结果中的重点学生完成了两轮筛查工作,并就一些普遍问题利用第一和第二课堂开展了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工作。本文介绍了用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对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新生调研的结果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结果分析;对策

一、2014级新生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通过对2014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结合2012至的调查结果分析。总体感觉,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A、B类学生比例达到了33.27%,C类学生比例63.73%。本次调研发现有4.4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占关键症状项目的首位。这反映出两方面问题,一是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二是提醒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注重与家庭的沟通,努力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做好学生的各项工作,为学院和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保障学生们的心灵健康成长。2014年,我们对新生家长问卷的统计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另外,需要特别关注的还有25题肯定选项的学生,本次测评有18人做了肯定选择,比例为1.15%,数字不高,问题严重,提请倍加关注,决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与这些学生的沟通与疏导,建立层层防护机制,防患于未然,避免恶性伤害事件发生。

二、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人际关系茫然

刚入大学,高职新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思维和行为方式仍停留在中学阶段,会产生种种不适应感,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2.适应能力不强

这和家庭背景有关,本次调研中,安排《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失衡期”》的家长讲座为家长帮助新生增强适应能力,提供了必要支持,很好地配合了学校的学生适应能力的教育工作。

3.缺乏自信心

缺乏自信心是高职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一方面,高职生普遍入学成绩较差,社会对其认可程度不高;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个人对自己越来越没把握,自信心偏低。

4.意志力薄弱

这也是高职生比较典型的问题。意志力低的新生面对困难往往束手无策,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感。

5.强迫倾向

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过度关心,有较强的强迫倾向。这可能与近年来当代青年为自我以中心、要求别人关注自己等现实情况有关。

6.神经衰弱倾向

神经衰弱倾向较为明显。很多学生都或多或少表现出思想不集中或记忆力减退的行为,从来咨询的学生情况也证明了这个问题是较为突出的。总的来说,大一新生在自信心、意志力、强迫、人际和神经衰弱等这些方面表现出比较大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对策实施

严格执行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严格执行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文件,以文件精神指导我们心理健康的各项工作,领会精神,细致工作。

1.重点学生的筛查工作

(1)第一轮筛查工作。2014年10月底,测评统计工作完成后,召开了心理健康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各系心理健康教育小组组长及辅导员的测评情况通报会。对大家开放了数据平台系统10天,本着支持、保密、服务的原则,要求大家了解学院和各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数据,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所辖学生的集中问题和重点帮助对象认真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具体措施。安排对A、B类学生进行第一轮访谈筛查工作,分配了访谈任务,明确提出访谈要求,截止到2014年12月10日,完成了对全院522名学生的初步访谈工作。

(2)确定了第二轮访谈和相关的后续服务工作。①利用心理健康课,利用环境和团队的力量,对星级学生特别关注。②利用个体咨询,指定专人跟踪服务、访谈星级学生。③要求星级学生所在系别的辅导员特别关注该生,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通过系、班、宿舍建立援助体系,取得家长支持,做好工作记录,切实保证学生的安全和成长。④建立星级学生档案,建立重点学生的转介制度。⑤发挥学生心理委员的作用,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帮助。通过对重点学生的筛查,访谈,制订了相应的措施和计划,有效地维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实施了转介,并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2.测评集中问题的教育对策

(1)通过学生团体活动,心理剧创作、展演等,增加同学的人际交往机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适应能力。

(2)加强心理健康课教师的教研活动,就学生测评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堂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3)各系根据本次测评数据和第一、二轮访谈筛查情况,分析本系学生的突出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开展适合本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后续支持工作

(1)结合几年来,我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各项要求,拟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以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学工作。

(2)总结本次测评的经验,反思组织工作过程的问题,完成调研报告,为高职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素材,为明年的测评工作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张海涛,苏苓.高职新生人格健康状况分析与研究[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10

虽然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且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又具有其特有的独特性,但深入分析形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基本是由学生的家庭、社会环境、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造成的。

1.1所处环境的改变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冲突

高中时代的学生基本在家里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进入大学后,会蓦然发现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要自己安排生活,不能依靠外力,还要靠自己去处理和面对许多问题,比如人际关系、学习、生活起居等问题,这样,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外,在大学里,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也不再单一,不仅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还包含更多的综合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其他多种因素,而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1.2高职院校对心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及其管理者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只要不出问题即可,因此,各学校在这方面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心理咨询师配备和培训也不到位,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工作机制,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成为摆设。

1.3高职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部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欠佳,他们有较强的不平衡感和不被重视感,要么敏感脆弱,少言寡语,要么自我保护,攻击性强,甚至相互歧视。中、高考失利,使他们自暴自弃,放弃主动学习,消极孤僻;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淡化。

1.4家庭因素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创业心理 心理素质 学生

心理素质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素质的综合产物。作为心理、身体与社会素质之一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生活当中,以生理素质为根基,通过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形式,逐渐形成的品质、能力等综合行为。在社会求职当中,高职院校学生面对种种困难,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易怒、暴躁、焦虑、冲动等情绪。还有一些是对自己的情绪无法把控,会莫名其妙的伤感,对生活充满了悲观的心理状态。更为严重的是使自己走向了极端,最终与社会背道而驰。因此创业心理的培养需要引起高职院校与社会的关注。高职院校需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培训。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社会给我们带来的压力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氛围。增设心理教育课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学生的创业压力。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心理现状分析

1.1 调查方式

专业课日趋纷繁复杂的高职院校,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与形势。所以,我们对高职在校学生采取了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根据湖南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专业为单位,在每个专业当中抽取一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在收回的800份问卷当中进行结果分析,其中有效问卷高达95%。

1.2 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对高职院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整理出来在学生就业创业当中,以择业方式与就业创业心理动机两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其结果显示:

1.2.1 择业方式

从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对于学校推荐与家庭帮助的方式选择就业的占58.94%,自己择业的占21%,想自己创业的仅占4%。这样的结果能够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依赖心理较强。根据性别的不同进行分析发现,男生的依赖性要少于女生,选择学校推荐与家庭帮助的男生比女生要少百分之二十。根据年纪的不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年级学生明显比低年级学生独立。

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对创业教育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让学生能够了解就业趋势以及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明显多于创业,这说明当代年轻人不想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究其原因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即便有创业想法,也不知道该如何实现自己的创业想法。

1.2.2 就业创业动机

动机作为衡量学生价值的一个标准,是就业创业的动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结果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目标较为狭隘,其中主要是四点:追求专业知识的学习,希望获得一技之长,文凭,就业创业本领。结果显示,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在校生比较缺乏的意识,就业关键看待遇与个人兴趣,对选择职业是否具有很好的潜力并没有多做关注。还有部分学生是随遇而安,动机与内驱力不足。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需要具有的心理素质

2.1 独立并不代表凡事都是自己行动,指的是能够独立思考与遇见事情的担当能力,不过分依赖他人的能力。职场当中独立性是员工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职场人必须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听从别人,在工作中创作新的处理途径,独立性对就业创业意义深远。独立性在工作当中的发挥,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塑造,员工合作精神的增强,为企业发展增砖添瓦。光是有独立性对于职场是完全不够的,建立团结合作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独立性需要在做事方面积极果断,做人方面乐观,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现如今的社会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够体现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使一个企业长久的生存下去。合作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2.2 敢闯与自制

敢闯精神作为职场中必须具备的。指的并不是做事鲁莽行为无知,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格。敢闯指的是在困难面前毫无畏惧,顽强的品格,不屈服于困难,坚持与命运做斗争的精神。与此同时,不仅需要敢闯也需要自制。指的是克服冲动,在困难面前有效的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积极果断的对待事情。

2.3 坚韧与适应能力

在创业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会经历很多坎坷与失败,面对社会的各种就业创业压力,能够顽强的坚持下去,经过长久的坚持才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所以,坚韧对于就业与创业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如此才能够在社会纷繁的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快速适应对于职场而言,是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谷歌”总裁曾经说,快速适应环境才能够成为成功的职场人,取得最后的胜利。她认为自己能够在这个突飞猛进发展的社会当中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归结于她超强的适应力。

3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心理素质养成策略

3.1 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

在职场当中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合理定位是对自身的认知。定位决定了在职业生涯中扮演的角色。然而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相对封闭,所以就需要教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对自己的性格、爱好与职业倾向全面了解清楚的学生才能够在职业生涯中找到适合自己职位,做好规划,合理避开自己的劣势,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避免了就业创业的盲目性。

3.2 引导学生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

高职院校应该开设一些心理培训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为学生面对就业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让学生能够在遇到困难时从容面对,自行调节,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就业创业做贡献。

3.3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训练

经过专家研究发现经过训练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心理素质会比较好。学校可以通过举行面试模拟等方式来实现训练目的。并在模拟面试中给学生进行打分,综合分析,给出建议。让学生在实际当中亲身感受的就业创业的氛围,达到培养心理素质的效果。

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通过假期实习来完成,在校学生通过对自身性格、喜好以及专业的确定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向职场过渡做准备。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让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个实习的平台,组织学生到实践当中去锻炼与学习。学校则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互利互惠,达到共赢。经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去感受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快感,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后续的在校时间里,增强学习,取长补短,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06:88-91.

[2]苏益南.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模型构建及培育[J].企业经济,2010,01:63-65.

[3]唐海波,王瑜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01:56-58.

[4]刘欣.创业心理资本、创业机会能力及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车丽萍,李守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93-96.

作者简介: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12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某高职院校2011级全体大一在校新生, 测试有效人数为3003人, 占全体大一新生的99.24%。其中男生1743人, 女生1260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施测工具, SCL-90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测查使用最多的量表之一。它由90个询问项目组成, 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 其内容涉及10个因子:躯体化因子、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及其它。

2. 结果及分析

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3003名同学进行测量, 对所得数据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的统计处理方法。

2.1 高职新生总体检出率比较

高职新生总体检出率比较见表1、表2。

表1、表2显示:2011级新生各因子检出率 (因子分3) 分别为:强迫症状1.43%、人际关系敏感1.07%、敌对0.86%、抑郁0.77%、偏执0.64%、焦虑0.63%、精神病性0.37%、恐怖0.43%、躯体化0.27%。说明被试群体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项心理问题最为突出。

2.2 不同性别变量被试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在对总体分析的基础上, 本研究同时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逐个筛查, 研究发现:2011级大一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其中有中重度困扰的学生137人, 占参加测验人员总数的4.56%, 其中男生71人, 女生66人。同时对男女不同性别变量的被试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别进行了比较研究。中重度心理问题被试中不同性别变量得分的差异分析见表3、表4。

注:*表示差异显著 (Sig. (2-tailed<0.05)

表3、表4显示:躯体化、恐怖、偏执这三个因子在不同性别量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被试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性被试。恐惧的对象包括出门旅行, 空旷场地, 人群或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 以及社交恐怖。而在新生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社交恐怖, 并且在女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3. 讨论

测试结果表明, 该被试群体中, 大部分同学心理健康情况呈正常水平, 但部分同学仍存在中到重度心理问题, 特别是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项因子检出率较高。综合此测试结果和90后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行为表现, 并对近年新生心理普查报告加以分析, 结合日常心理咨询工作, 将高职新生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过分放松而导致的迷茫焦虑

升入大学是学生求学生涯中一个重要目标, 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往让学生产生松散了思想, 具体表现为:1) 部分普通高考生源, 高考前, 学习负担比较重, 一些学生可能会出现心理极度紧张而失衡[1]。而进入大学以后, 没有了高考的压力, 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学习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不能安心学习, 对学习没有头绪, 很多学生不是上网、打电话, 就是在校园里闲逛, 内心感到迷茫焦虑;2) 新生入校初期, 大多开设的是公共基础课, 专业课较少, 学生误认为课程简单而过分松懈, 甚至出现上课睡觉, 旷课等情况, 无所事事却感到迷茫困惑, 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也对自己的学业及就业前景感到焦虑。

3.2 环境改变而产生的适应困难

高职新生离开中学的校园、老师和同学, 告别家乡、父母和亲人, 步入高职校园, 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在这个转折中, 生活环境、人际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 使他们难以适应而产生矛盾和困惑[2]。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生活习惯、成长背景、求学经历都有所差异, 身体及心理不适较为多见, 甚至饮食、语言等都需要自我适应和调节, 同时会出现孤独、忧虑甚至恐惧等情绪。特别是女生, 面对全新的环境, 在新的亲密关系建立以前, 这种孤独感甚至恐惧, 表现得更为明显。

3.3 年龄结构导致的人际关系敏感

90后已成为高职学生的主体,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高职新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和成年初期的交替阶段。他们既存在着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发展危机, 又产生了亲密对孤独的发展危机[3]。高职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 他们的成长背景、性格差异, 使他们在交往中出现人际关系敏感, 他们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来调节身心、完成学业, 而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 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 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 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于是开始闭锁自己, 郁郁寡欢, 久而久之, 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4]。另一方面, 在交往中, 会产生敌对情绪, 出现人际关系障碍。

3.4 基础差异而产生的学习压力

高职生源多元化, 学生的教育背景不同, 导致了学习基础存在差异。三校生生源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但数学、英语等课程基础较为薄弱;普通高考生源基础课程学习较轻松, 但专业理论零基础, 导致学生初入大学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学习压力。同时, 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 在这个逐步适应的过渡期, 学生需要不断的重新自我认识, 会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3.5 经济困难而导致的心理压力

部分同学家庭经济困难, 学费、路费都是找亲戚朋友借的, 进入高职学习的生活费用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周围同学的家庭情况大不相同, 经济条件差的同学往往不愿别人了解自己的家境, 也就造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他们不愿意参加有花费的群体活动, 甚至连上食堂吃饭也不愿意与别人同行;有的学生对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有一种明显的妒忌和排斥心理, 不愿意与他们接近;也有的“打肿脸充胖子”, 买名牌衣服和手机, 入不敷出, 到处借钱[5]。

通过对科学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并对日常学生工作中的咨询案例加以归纳、概括, 能够发现新时期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助于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90后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特别是新生入校后, 随着环境的改变、个性的差异等因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需要深入分析, 以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进而促进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原因

参考文献

[1]孙科.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J].健康教育, 2012, 2:270

[2]仇斯格.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浅析[J].科教导刊, 2011, 5 (上) :216.

[3]邱欢欢.高职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及分析[J].中国期刊网, 2010-11-11

[4]张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相应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07, 11 (下) :8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13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活动月是学院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特色活动,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敞开心扉快乐成长”。寓意大学生打开心扉,多与身边的人沟通,会促进自我快乐生活,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月期间利用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宣传横幅,“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倡议书,佩戴微笑标识、传递美好心情等宣传活动进行了全面氛围的营造,并先后组织开展了“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建设金点子”征集、青春期同伴教育培训、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知识黑板报比赛、系部特色心理健康主题等活动。

一、青春期同伴教育培训

青春是我们的资本,健康是永恒的追求,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需要用正确知识填充他们的好奇心理。5月8日下午,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举办了青春健康同伴教育主持人培训活动,来自7个系部的28名学生在图书馆六楼团体活动室参加了此次培训,这些青春健康使者是经过自愿报名、系部选拔出来的优秀志愿者。

此次培训得到了XX市、XX市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XX国际组织驻南京办事处老师的大力支持与关注,早在今年4月份外语系李XX、蔡XX同学,机电工程系张XX同学,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程XX同学就参加了XX市首期高校青春健康——同伴教育骨干师资培训班,回校后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和健康成长指导中心老师的指导,主要由

他们担任了校内的首次同伴教育师资培训主讲。

培训项目以其丰富的内容,互动式、参与式的教育方式,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在三个小时的培训时间里,同学们表现积极、活跃,也一改往日羞涩,阐述了自己对同伴教育及性知识的看法,系统地掌握了主持人技巧、爱情观与价值观、性与生殖健康、艾滋病有关的知识,为接下来的系部开展活动作好了初步准备。

培训活动结束后,留给主持人们的工作和义务仍将继续着,他们在各自系部将“青春健康项目”加以推广,整个心理健康月期间,同伴教育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遍地开花,系部共组织18场次培训,培训对象达680人。同伴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随着大家在青春健康这方面认识的深化和态度的澄清,将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素质拓展训练

5月15号下午,“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在学院图书馆六楼团体活动室举行,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协同外语系高飞老师、左其阳老师带领各系的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成员进行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学生处处长霍XX老师亲临现场观摩与指导。

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开展至今已是第四年,今年的素质拓展以“团队建设”为主题,主要进行了“鸡蛋进化”、“花开朵朵”、“知你识我”、“风中劲草”、“相亲相爱”等活动。

核能培训在全院老师的心中种下了一颗颗爱的种子,因而在本次素质拓展活动中,老师们将核能培训的形式与素质拓展结合,将核能培

训的心得和体验与同学分享,引发学生对“团队沟通”这一主题的体悟。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中,同学们全心投入,用心去分享自己的感悟,真正体会到了信任和换位思考在团队沟通中的重要性,也将会把这些觉察延伸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三、“加强心理委员建设金点子”征集

为让学生更深切了解心理委员的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使我院心理健康工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特组织了此次征文活动,要求大家围绕主题,结合学院实际,为心理委员这支队伍的建设建言献策。各系都进行了积极地组织和参与,共收到稿件100余篇,同学们在其中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小建议,如心理委员每班级选两位,一男一女;在学期初、末、换季等心理问题多发时期,应该多开展小活动,从点滴做起让同学们感到时刻被关爱;加强系部内班级心理委员及系部间心理委员的交流等,艺术设计系陈萧闲,电气工程学院刘学宜等18位同学获奖。

四、心理健康知识黑板报比赛

为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心理健康月期间的的良好文化氛围,举办了心理健康知识专题黑板报比赛。活动中各个班级精心准备、积极配合、互提意见。通过活动,大家对黑板报的内容选择、素材收集、版面设计、色彩运用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收获。最终艺术设计系广告1111和动画1111,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计应1111等班级表现突出,取得了好成绩。五、系部特色活动

系部积极配合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开展活动,同时自行组织系部班级举行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及其他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并且发挥才智开展了具有创意的特色活动,如电气工程学院开展了“悦纳自我”心理健康专题知识视频讲座;为了让学生更好得学会感恩,开展原创视频“家的五分钟”短片大赛;宿舍长素质拓展活动。艺术设计系举办心理Logo设计比赛;“做阳光大学生,给心灵一片晴空”心理签名活动,并为签名同学免费发放笑脸胸针。现代港口与物流管理系举行紧急救护培训;写给即将踏上实习岗位的2010级同学的一封信。机电工程系学生干部团体心理辅导„„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分类浅析论文 篇14

教学档案是指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总和。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档案既是高校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重要标志。因此,对教学档案实体分类进行必要的修订,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一、教学档案分类标准

1、遵循教学工作的规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明显特点和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由此决定了它的一切必须按教学规律办学,教学档案同样应遵循和反映教学规律。

2.教学档案的特点:教学档案不同于其它类型的档案,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是一种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记录这一实践活动的教学档案内容和载体也是十分庞杂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它不仅除了纸制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外,还有录音、幻灯片、课件等记录材料。每个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各有各的不同之处,它的教学与教学管理活动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活动,其书面及其他形式也表现出不同学科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的专业性。

二、教学档案分类

教学档案的框架,设计为九个一级条目,各条目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联系,每个一级条目下面,设有二级条目若干个,有的二级条目下面还设有三级条目若干。按学,由院、系、教研室三级分别按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不同载体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

具体分类如下表:

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教学档案的主要方面与具体内容

教学工作综合类总体工作上级文件,本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学年(期)教学工作计划、目标任务与考核、教学工作总结、奖励、教学工作会议组织方案、筹备情况、会议文件、会议资料、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实施意见、落实情况

教学改革类教学改革上级文件、教改信息、本校教学改革方案、教改课题立项、结项、教改成果、成果鉴定、获奖、推广应用等

教学基本建设类学科建设上级文件,本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我校设置的工学、文学、教育学、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理学等各个学科、学院,以及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等业务管理部门的有关文件、请示与批复、机构设置、组织名单、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的引进与培养、学术梯队建设、学科建设成就等

专业建设上级文件,本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专业教学计划、改革方案、专业设置(变更)的请示与批复,各专业特别是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发展情况

课程建设上级文件、本校课程建设规划、制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试题库、省级和本校(院)优质课建设、课程建设奖励情况

教材建设上级文件、本校教材建设规划(计划)与实施情况

实验室建设上级文件、本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实验室建设与改造、重点实验室建设、校企(所)合作建设的实验室情况

实习基地建设上级文件、本校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合作协议、合作情况、社会调查报告

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级文件、本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投资情况、设备更新情况;教育技术培训、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电子教务、网上办公、人员培训等

师资队伍建设上级文件、本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培养、进修、引进、奖励等;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机构设置及其工作情况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上级文件、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调整、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考核

教学管理类教学计划管理上级文件、本校规章、校历、教学计划、教学执行计划教学任务的安排与统计、课程教学进度表、课程表、考试安排表

教学秩序管理上级文件、本校制度、教学巡视与检查记录、教学日志、考勤表、学生记分册、教学活动场所的分配与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上级文件、本校规章、教学督导、听课记录、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教师评学;教学研究、教学观摩、考试管理(试题及答案、试卷分析、成绩统计与分析);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其它社会认证的职业资格考试成绩

师资管理上级文件、本校制度、教师名单、教师分类信息、教研室组织建设与活动;教学任务的安排与统计、教师酬金(津贴)管理、教师服务

教材与教学资料管理上级文件、本校规章、征订教材目录、自编(合著)教材、讲义;普通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实验指导、实习指导;教学资料、习题集、优质教案、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集、作业(作品)集

实践教学管理上级文件、本校规章、实践教学环节(实验、生产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组织与管理、实验与实习记录、实验教学设备登记、财产帐目、实验教学评估

招生类招生工作上级文件、本校规章、招生计划(含申请增加计划)、招生简章(广告);录取新生名单(含首录、补录、特殊录取等)、新生入学档案、新生入学调查

毕业生类毕业生工作上级文件、本校规章、毕业生资格审查记录、就业协议书、派遣名单、学历学位证书管理、就业安置情况、毕业生调查、毕业生意见、校友会

学籍管理类学生注册

分类信息

管理办法上级文件、本校规章、每学期注册学生名册、学生基本信息分类统计;学籍卡、学籍索引表、学业成绩、操行鉴定、奖惩记录、撤消处分记录;学籍变动情况[升留级、转系(专业)、辍学、休学、退学、复学、参军]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勤工俭学的文件、实施办法及学生名单;各类第二课堂培训、面向社会培训的学生(学员)名单

课外教育类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卫生、法制、外语、计算机等多种课外教育上级文件、本校规章、工作计划(方案)、工作总结;学生素质教育、各类课外教育、校庆、节日(纪念)活动、讲座、学术报告的详细记录(文字、图片、音像)、奖励(含上级、校外和本校奖励的集体奖、个人奖的文件、奖状、证书、奖杯、奖旗等)

体育运动会

活动通知、组织名单(含组委会、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竞赛规程、秩序册、开(闭)幕式记录(文字、图片、音像)、竞赛过程、竞赛成绩(含破纪录)、颁奖等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科学地构建教学档案的分类,形成教学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极大地提升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档案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z](1993)

上一篇:乡镇农村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顶岗实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