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与方法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通过认真贯彻《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思想,结合中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实际,针对英语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情感教育
(一)高校英语教学
高校英语进行包括大专院校英语教学和本科英语教学及研究生英语教学。大学的英语教育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向前推进。对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改革也在不断进行探索,有利于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远远达不到2004年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尤其是综合能力的运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还停留在应试阶段,主要的课程设置都是针对考试和水平等级如四六级的,很少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英语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案和措施。因此学习效率问题也突现出来,针对考试的实用性缺乏积极的动力。“提高课堂效率”是多年来高校英语教学的目标,而这一目标正体现了英语教学中的“效率至上”的原则。英语教学常常被划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涵盖了具体的知识点,例如单词,语法,听力训练等。老师则是负责把这些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原材料一样的加工品,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而教师的教授过程则是通过灌输和训练成为了加工原料的机器,无法去开启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上的任务,而学生则认为只要达到教学大纲上的要求,则学好了英语。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语言的能力,只是为学习而学习。其次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全部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而教师必须尊重教学大纲来完成课堂教学。这样教师忽略了学生个性的特点,也没有办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地。教学大纲中还严格规定了使用的英语教材。许多出版商也根据这些教材出版了相关了联系,光碟,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许多教材的使用都是多年不变的。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一个个产品,只会说书上老套的句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年复一年采取的是同样的教学方式以及课堂活动,学生在这样纪律感强的课堂中,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样枯燥的生活使英语教师和学生们都丧失了创造性。
失,探讨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做法,以及对教师的新要求等。
(二)英语教学改革
英语教育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是长时期形成的,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以往模式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使学生丧失了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被动填鸭式的教育,可谓弊莫大焉。因此,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培养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目的,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同时,英语教育和学习不光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应当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和文化意识等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正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意和价值所在。
在教学改革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积极的精神,首先应明确学习目标,不能为考试过级而学习,那样只是枯燥乏味的,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应该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这也是英语教学中缺失的,特别是高职理科学技能的,认为语言没什么用而不肯花时间去学,自然也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因此树立的目标要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快乐精神,比如多听英语歌曲和看美国电影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体现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体会真正的语言乐趣。怎样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是教师需要掌握的很关键的技巧。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强调实践的学习。英语的学习是在不断联系和反复巩固中提升的。要开放地接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表现与状况。积极鼓励和开放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英语教师也应当理性地把课堂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发挥其学习语言的优势和想法。不要仅仅局限于已制定好的计划,而是要运用自己的智慧随时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案或者课件。其次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英语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而不是采用死板的教条的统一的教学方式授课。最后放弃功利的英语学习目地,这也是很难突破的。在现行延续多年的高职及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目的和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地是能够通过等级考试。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满足于应付考试过级而忽略了学习英语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与历史知识。英语教育者与机构因放弃功利的学习语言的目地,而把语言的学习目地转化到实用性上。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以合理的方式把
对分数和等级的重视逐步转移。应让学生更多地把学习的中心转移到文化底蕴的学习而非单纯地背诵语法点与句型。
(三)情感教育
由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沉积的模式化和统一但缺乏生气的规范化,因此在改革中特别要强调重视学生的情感意愿和个性要求,促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和实现自我价值,而非简单地为文凭或及格达标这样数字化的要求而被动枯燥的学习英语。在英语教学改革中,情感教育就提上了日程。由于语言和我们之间的亲密联系,情感本身也是语言的一部分。
上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北美兴起,对外语教育和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本主义学者从人格的“自我理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语言学习观,即语言学习应视作一个完整的人(whole person)的学习,学习者既有认知思维能力,也有对认知和思维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情感要求,并不是毫无情感特征的“语言习得装置”(Caracterless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尊重学习者,将学习者视为学习的主体,是人本主义的宗旨。根据这一宗旨,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特点、个人需要、情感状态应该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学生应该学会像马斯洛所说的 “倾听自我的呼声”,通过语言学习生产成就感和对自我的认同。那么什么是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指的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natural disposition)、平等(equality)、自由(freedom)、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英语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由于学生个体本身性格、身心状况方面等的差异与区别,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实现,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体验、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个性解放,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就需要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和提出不同意见,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和反馈。在发挥他们学习的最大自主性的同时,给予积极的情绪支持和鼓励,在师生平等的原则上进行民主交流,展开积极的互动。最重要的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能够容忍出错,并不断给予激励和支持,在真诚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性互动的课堂秩序。参考文献:
1、冯忠良 《结构一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英、黄艳明《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外研社,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课程,学生,教学,能力,改革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在规模快速扩大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在全球一体化大社会的背景下, 国际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极为重要的素质之一, 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就更加显现出来。外语作为一门“工具学科”, 其教育、教学的改革尤为重要。本文将从课程选择、教学管理、成绩评价和教材选择等四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课程选择“菜单化”
外语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开展以培养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改革, 突出外语的工具性质, 强化应用,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培养外向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为此,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建立“多元化、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多元化有两个概念:一是多语种化, 另一个是同一语种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多语种化就是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 摒弃以英语为单一外语的教学模式。多年来, 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已经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学中。学生在中学已经学到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 如将来对英语有特殊需求, 完全可以自学。学生在职业学校的外语学习应主要与就业挂钩。比如:日本SMC公司长期接受我校的毕业生, 与其让学生在毕业前突击补习日语, 不如一入学就让他们学习日语。如果学生知道学习日语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个较好的工作, 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提高, 教师也不用绞尽脑汁地督促学生学习了。又如:我校和德国合作办学, 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选修德语, 为其将来出国培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一语种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就是同一语种的课程设置不应千篇一律, 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种课程选择, 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和不同的兴趣、爱好。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课程设置要有层次。有些课程是基础课程, 有些是中级课程, 还有些是提高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级课的选择应以相应基础课合格为前提;提高课的选择应以中级课的合格为基础;选修课的选择应以相应提高课的合格为前提。同一层次的每门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 每门课都有所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对语言知识的各方面形成了一个面;而不同层次的相同的课程有一定的梯度, 对语言知识的某一技能形成了一条线, 面与线的结合和交叉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网络, 这样每门课程之间既有横向的联系, 又有纵向的衔接, 既保证了知识的广度又保证了知识的深度。比如一个学生对英文电影感兴趣, 他可以先学习基础课程的“听说1” (见下表) 、中级课程的“听说2”和提高课程的“听说3”, 然后再选择选修课程的“影视欣赏”。整个环节学下来, 他不但学到了他所喜欢的内容, 还全面提高了听说能力。再比如一个学生基础较差, 他可以在基础课程中选择四门课进行学习, 对语言知识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 为其日后继续学习外语打下稳定的基础。
和以往强制式、被动式学习有所不同的是, 学生自己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可以在课程“菜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 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分为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学生选修他所喜欢的某门选修课, 是“直接兴趣”, 因为喜欢, 所以他肯定会全力以赴地学习;学生为了选修他所喜欢的这门选修课, 就必须先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中级课程和高级课程, 对这些课程他也会认真地学习, 这就是“间接兴趣”。这就解决了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 有助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
英语课程设置参考表如表1所示。
2 教学管理“学分化”
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改革, 应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推行弹性的“学分化”学习制度。学校应制订学分制实施细则和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为全面实施弹性“学分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分化”学习制度应强化“学分”的主导性, 充分体现“弹性”的原则, 打破专业、班级、年级的概念。以外语为例, 如果每门课程的学分为2分, 规定每个学生外语课最低不得少于8学分, 这8个学分他可以集中学, 也可以分散学;可以在同一语种的基础课程、中级课程、提高课程和选修课程中选择, 也可以选择不同语种的课程学习;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经过测试可直接选择中、高级课和选修课学习。总之, 课程的选择有较大的灵活性, 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差异又兼顾了他们的水平差异, 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每门课程都应有详细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说明, 进口和出口都应有相应的标准。不仅老师对每门课要了如指掌, 学生也应有一定了解。老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外语水平、专业、拟就业方向等因素, 提前做好选课的说明和指导工作, 避免学生盲目选课。
在教学管理上, 为了便于协调课程, 可将外语课集中安排在一周的某一天上, 可以将这一天作为外语日。还可以安排一些讲座、演讲比赛、外语知识竞赛、英语角等活动, 充分营造一种外语学习的氛围。
3 成绩评价“过程化”
在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中,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着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要着重其人格、身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养成。创新人才在学校学习的4L原则是:Learn to be (学做人) ;Learn to do (学做事) ;Learn to know (学求知) 和Learn to live together (学共处) , 知识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正是融合这四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评价中要摒弃以考试为主的评价原则, 逐步建立“过程化”评价的理念。教师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 (portfolio) , 其知识积累、课堂测验、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取得进步、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程参与程度、团队合作能力、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均应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应逐渐缩小期末考试在课程评价中所占的比例, 最终过渡到完全“过程化”评价。
在英语教学中, 一些老师积极参与教改, 对学生实施任务型教学,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本外的活动, 比如:设计英文贺卡、信封、名片、写英文书信等, 并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 扩展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英语水平。
高职院校学校外语教学还应推行“多证书制”等素质培养体制,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外语证书考试。目前社会上的英语考试有: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 (PETS) 、北京市英语口语等级证书考试 (BSEEC) 和北京市英语水平考试 (BETS) 等。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考试, 学校可在政策上加以倾斜, 规定通过某种、某个级别的考试可以免一定的学分, 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 部分教材“校本化”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知识载体, 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 要重视高职院校外语课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工作。根据学生的特点, 教材应采用选用与自编 (校本教材) 相结合的原则。
选用教材的内容应和所设置课程的要求基本相符, 要以那些内容精炼、重点突出、权威、成熟、管理规范的教材为主。
多年来, 各职业学校自主选择教材, 这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也有不足之处。有利之处在于:选用教材多由专家编写, 具有一定的水平和权威性;选用教材便于使用;教育资源可以共享;学校可以节约成本和时间。缺点是:教材种类较少;综合性较强;过于大而全;难度普遍偏大;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
综上所述, 在选用教材的基础上, 学校还应根据自己的特点 (专业设置、学生水平等) 积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 结合本校课程体系改革, 大胆摈弃过时的内容, 跟踪新技术, 编写高质量、与时代同步的教材, 让教师好教、学生易学。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理论联系实际, 要从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突出“必需”和“够用”的原则, 既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 又考虑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类教材, 进行消化、吸收, 并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利用音像、多媒体教学、网络等, 以提高教材的质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更新周期日趋缩短, 教材的更新也必然加快。
实施教学改革, 所有的教师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勇敢地接受挑战, 经受改革的磨练和洗礼, 在改革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是所有教师共同的目标。改革也肯定会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路是人走出来的, 只有不断地探索, 才能到达光辉的顶峰。
参考文献
[1]何锡涛.对评估指标中高职院校定位的剖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 (5) .
[2]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从教改实践中探索高职教育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13) .
[3]夏建国.WTO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9) .
[4]许明.浅谈高职外语教学方法[EB/OL].www.zdsoft.com.cn/Ar-ticle_Show.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与质量都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些院校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大量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业基础扎实、技术性较高的人才,所以需要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体育关系到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与全社会的健康运转,所以在体育院校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社会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像,高职院校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变革自身发展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长在高速的发展,社会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分工逐渐的细化,在从事某项工作的时候,可能或过分依赖于身体的某一部分,长时间的积累下来,这个部位可能或畸形。职业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这个,他们往往学会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处,但是却往往会付出一些身体健康上的代价,限制了学生的自由的发展。例如,学习计算机的同学,他们需要长时间的坐在电脑前工作,颈椎会受到损害,因此,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势在必行,体育锻炼可以为学生肌肉带来欧力,可以促进人的技能的全面发展。另外,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比较小。在应试教育的长期的影响下,学生从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抵触的情绪,只有当体育教学成为学生考试的一部分的时候,学生才会为了分数而勉强应付,当考试内容不再有体育教学的时候,学生会将体育锻炼抛之脑后,长此以往,学生难以产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构建全新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要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特点一级未来工作的职业特点,构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增强体育教学的应用性与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以便在未来的工作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多会有颈椎病的潜在的危险,因此在学习中应该多多做一些首脑协调发展的活动,加强读学生身体协调性的训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都符合这一要求;在旅游专业和管理专业中,对体形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要学习一些形体、健身操、游泳等活动,塑造学生的体形等等。还有一些工程测量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大多是在野外,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中长跑的训练,培养这些学生耐力、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应对逆境能力等等。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特点,设置不同的体育课程,设置专业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
2.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促进课内、课外教学的一体化、开展体育教学的特色化项目,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体育锻炼的设施建设,例如开展轮滑、瑜伽、跆拳道等特色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与校外的一些协会相互合作开展,将课外体育锻炼与课内体育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建设以特色体育锻炼为主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体育锻炼的氛围,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升学生的体质。
3.建立与完善体育课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中,一般体育课程只开设一年半,有的甚至是只有一年,这样短的体育锻炼,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要求,也不能够达到增强学生体质锻炼的要。因此,在高职院校中,需要开设体育课的公共选修课程,利用学生在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引导学生在网上自由的进行选课,在对体育选修课上实行的是学分制的统一管理,只有学生在完成固定的课程内容后,考试成绩合格,才会获得相应的学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建立健全体育教学的公共选修课体系,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建立完善的体育课选课体系。
4.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情绪,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的时候的某种特定的心理倾向。兴趣决定了是否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终身体育教学占有主导地位,增强学生的体质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高职院校中,教育教学肩负着各种技术性人才的重任,学生身心健康的好坏、终身体育锻炼的体育观,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体育锻炼中,需要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学生终身的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
5.丰富体育教学的方式。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不但丰富教学形式,要不断创新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登山比赛,班级运动会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形。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教学活动中感受体育教学活动。总之,体育教师应该与教师之间开展平等的交流,让学生感受体育获得真正内涵,从而对体育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同,还要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层次采取分层教学或者分组教学,制定出符合全体学生的教学方式,注重全体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学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要与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以及学生的发展情况,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鑫,唐汝元.关于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改革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4).
[2]刘震军.对高职高专学校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2).
[3]胡勇.浅谈高职体育教改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科教文汇,2006,(2).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高职院校的设计色彩教学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高职院校的设计色彩教学现状与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编写出一套更加适用于高职学生的色彩教材、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设计出色彩教学的目的性以及找到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标准的授课方法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高职院校色彩教学水平的提升献上笔者的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设计教学;色彩教学
一、前言
设计色彩学是高职院校艺术教学课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了写生色彩、美术心理、色彩构造以及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对于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来说,设计色彩学不仅能够让他们的思维模式变得更加的灵活,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全面且深入的掌握色彩规律,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艺术修养。在新时期的就业环境中,社会需要的是真正优秀的全能型人才,而色彩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艺术课程本身,同时还能够对学生带来一系列的正面影响与就业上的帮助。基于此,针对高职院校中设计色彩教学课程的改革工作展开详细的分析,是笔者乃至所有高职院校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设计色彩教学现状来看,笔者总结出了如下三个方面比较常见的教学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的传统色彩教学课程过于看重色彩表现的写实性,教育者经常会采用诸如人物、风景以及静物来对学生进行写实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绘画艺术的表现技巧。然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出一批专业性极强的架上绘画人才,而是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就业能力,从而为专业行业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服务型人才。基于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如果仍然采用当前的教学模式而不作调整的话,那么就会导致色彩基础的授课内容与后续进行的专业课程出现脱轨情况,大大削弱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行业的进步,高等院校的设计色彩课程也必须要紧跟住时代的发展脚步来作出适当的调整,教育者要在原有的写实性绘画训练基础之上适当的加入一些色彩设计实践内容,帮助学生将色彩课程教学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形成紧密的关联,为高职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其次,高职院校当前的色彩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忽视理论体系的情况,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理论指导的状态下自由发挥。相较于传统类型的绘画色彩课程来说,设计色彩无论是在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在授课手段与课程方案的设计上都存在着很多特别之处。教育者需要着重考虑到课程内容中的理论规律是否科学正确、授课方法是否高效清晰,让学生能够更为透彻的理解和掌握设计色彩教学的授课内知识。基于此,如何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与美术审美意识,这就需要教育者更加注重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设计的科学性,切记不可让学生长时间的处于过度自由的“玩色”状态中。
最后,高职院校中的设计色彩课程与色彩构成科目相互混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甚至误以为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是同一个科目,从而在学习方案的制定上存在着一定的错误倾向。事实上,色彩的构成训练只是设计色彩课程的其中一个分支,教育者应当向学生解释清楚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
基于此,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效率,教育者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把握好改革与创新的“度”,一方面要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墨守成规,另一方面也不能够过于急于求成而去拔苗助长。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构建出一套完善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同时在教学内容当中适当的加入一些现代教学理念与时代精神。
三、高职院校色彩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编写出一套更加适用于高职学生的色彩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中所采用的设计色彩教材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借用本科院校艺术专业中的色彩教材,主要的叫教学重点即为物体本身的环境色、光源色以及固有色等等,教学内容局限在写实绘画的圈子中,十分不利于高职学生绘画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另外一种教材类型即为由各个地方出版社所发行的“设计色彩”专用教材,此类教材甚至完全摒弃掉了“纯绘画”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院校的设计色彩课程非常缺少能够同时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设计色彩教材。
首先,设计色彩教学的撰写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专业素质,应当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其次,教材的撰写人员要在教材的设计内容中加入一些符合行业现状的创新思想,不要再将授课与训练重点锁定在客观物象的还原上,要让学生去更多的接触一些色彩整合的实践方法,帮助高职学生逐渐的学会怎样将那些琐碎且复杂的绘画细节排除掉;最后,教育者要鼓励学生在绘画中融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并针对学生所提出的主观创意给予正确的引导,通过此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自主设计能力。
(二)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首先,高职院校中的设计色彩教育者要在保证色彩科学的基础之上来设计教学内容。在日后的色彩研究工作中,教育者要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色彩的形成以及色彩理论的构成等内容中。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均存在着弱化色彩课程的情况,具体表现为缩短授课时间与简化色彩理论等等。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一些学生只是去一味的训练自己的绘画技巧,并没有同时兼顾到对色彩理论课程的学习,从而很难应付接下来更具难度的课程学习。基于此,教育者要着重注意对设计色彩课程的理论指导,进而帮助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高职院校中的设计色彩教学同时还要蕴含一定的人文色彩,紧跟住新时代的行业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当中,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各类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为高职院校的设计色彩课程制定出了更高水平的教学标准,教育者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同时还要重点体现出浓厚的现代设计精神,从根本上发挥出设计色彩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特点。更加详细一些解释,高职阶段中的色彩教学内容要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审美方式以及消费观念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教育者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开展设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育人”,而并不是单纯的为了丰富产品,为此,教育者要确保设计作品本身的实用性与功能性均可以达到应有的水平标准。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设设计色彩教育者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对教学内容展开重新设计和调整,不仅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入一些写实类的色彩训练,同时又要将教学内容中融入一些带有创意色彩的设计环节,让设计色彩专业可以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设计出色彩教学的目的性
色彩本身具有着超前的先驱性特点,当我们在观察某一个物体时,它的色彩是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为此,利用色彩来反应物体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教育者需要在日常的色彩教学过程中牢牢的把握住对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训练上,并且要为学生营造出更大的想象与创造空间。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中的色彩课程还有另外一个教学目的,即为对学生审美层次的提升,让其能够在日后的绘画创作中掌握更加娴熟的色彩应用技巧,并且在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绘画情感。色彩教学的最后一个目即为利用色彩设计课程来不断的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他们的艺术素养内涵可以变得愈发丰富,从而早日成长为现代社会所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教育者要重点突出设计与色彩中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知晓自己学习此专业的真实目的,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个人喜好来为他们尽可能多的提供一些参与设计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具有价值的设计经验。
(四)找到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标准的授课方法
由于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绘画基础与学习能力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者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与教育目标来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应用各种创新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出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争取为行业培养出更多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在进入到高职阶段之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接触过一些非常简单的绘画训练,他们不仅对设计专业中的色彩课程了解甚少,而且在基础绘画功底的掌握上也表现的非常薄弱。为了能够让高职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设计色彩课程中的归纳性理论与绘画方法,教育者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用一些先进的授课手段,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激发出学生对色彩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其次,在教授理论类课程时,教育者还要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国内外的优秀绘画作品,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来对这些艺术作品展开系统化的鉴赏和评析,教会学生怎样去模仿和借鉴他人的色彩运用方式;再次,在开展课堂教学类的辅导课程时,教育者还可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绘画演示,对具体的写生物象来进行系统化的艺术处理,其中包括绘画构图、变形、变色技巧的应用等。在观看教育者师示范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加透彻的掌握不同绘画阶段中的写生方法,同时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向老师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继而营造出一个更加融洽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最后,在开展色彩归纳的教学课程中。教育者要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存在于色彩审美中的共性,同时还要更加细心的发现和鼓励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见解,帮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学习自信。参考文献
立体构成是研究三维空间形态塑造的基本要素、规律、培养空间形态塑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立体构成是一切立体造型有关专业的基础课。如建筑专业、工业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都需要对此门课程进行学习。在中国设计教育中,立体构成已经被引进多年,但是它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正面临着考验,立体构成教学必然要经历改革创新之路,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设计师。
本文对立体构成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多媒体介入、创新能力培养、开设辅助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和教学模式多样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新思路,力图建立立体构成教学在教学中的新模式,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1立体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的设计教育是在前苏联现实主义画派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真正引进设计教育基础课程才30多年,它由大学里的一门造型基础必修课发展到一些中专、职校也开设这门课,甚至连小学也有类似的纸工课,然而从我们的高等艺术学院的立体构成教材和授课内容方面看,似乎千篇 一律,就是完成几个点、线、面、体的构成作业而已。不少是以折纸操作为主导,在教师的灌输要求之下,学生集体统一去折一个球体或切割一个柱体,再就是线的组合、方块的组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在这框架的规定之下做好这件作品,无须过多地思考和发挥想像。由于立体构成的特殊性,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问题,现在的很多学生在上立体构成课时,缺乏创造性,缺少积极性,主要表现在:
1.1学生缺乏对新材料的挖掘
随着科学的进步,各种新型材料已被用到各个领域,包括艺术创作,而我们的学生在作立体构成作业时,仍停留在一般材料的使用上,不愿意对新材料多加研究。能恰当的运用新材料做立体构成作业,是取得好效果的关键。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停留在艺术形态的视觉美上,还要考虑到材料的运用,因为材料与环保息息相关。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而立体构成对材料的运用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如:在对材料的加工体验过程中,看重追求形态创造的可能性,特别是对新型材料:特别重视人类感官对材料的刺激反应等。由此可见,立体构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材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我们一定要把牢这一环节。
1.2学生作品缺少生命力感,缺少空间感
包豪斯教师克利认为,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是从简单的基本形演变出来的,如果要掌握复杂的自然形态,关键在于了解自然形态形成的过程,同时赋予自然形态的生命力感。要创造一个立体构成形态,首先要赋予它设计意念,赋予它生命,这样它才具有美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而我们的学生所做的作品恰恰没有达到这种效果,作品看上去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依托。
1.3学生在做造型设计时兴趣度不高相对较循规蹈矩
美术功底不扎实,艺术领悟力和审美水平有限,在立体构成这个要求在三维空间里设计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让他们一下子应对立体构成中大量抽象元素,并用这些抽象的元素来设计是有一定难度的。
1.4学生缺乏时空观念
现代的时空观念不再单纯是三维空间,人们已把时间作为空间的延续、生命的跨越。一件好的立体构成作品,让人们看了之后,能产生广阔的联想,而这种联想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是源于生命而又高于生命的精神满足。而我们学生的作品远没有达到这一步,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时空观念。
1.5学生的创作与实用脱离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普遍不受重视的现状,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作出了分析,对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对改变其状况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后果;解决方法
今天在高职院校中,关于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不断加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肯定,认为毕业生光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个人素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承载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任务的语文课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甚至可以说其地位是非常尴尬的。本文将以一所高职院校为例,从语文课程的开设现状及解决方式两个方面,对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在院校层面上,以四川某高职院校为例,在全院17个教学系部中,仅有2个招收文科及文理科学生兼收的系部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科目,但也只安排了共计48个课时,其余的15个教学系部根本就没有将《大学语文》课程列为必修课,仅仅把《大学语文》列为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与否。这使得《大学语文》在整个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极为尴尬,不仅远远不能与专业科目相比,就是与同为基础学科的英语、数学课程相比,也是远远不如的:院校内所有学生都要进行至少180个课时的《大学英语》课程和至少144个课时的《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说,《大学语文》在整个课程开设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整个院校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提升的不够重视。
(二)在学生层面上,在高职院校,特别是在本文列举的某一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学生自身的学习选择或者说学习时间,大都给予了专业课程,这体现在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大学语文》往往不是其第一选择,很多选修班级报不满人数,而被迫削减。这一方面固然是院校学习课程的安排,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学生自己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也缺乏兴趣与热情。作者通过与班级学生的交谈,了解到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看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在日后无论如何也是够用了,在大学里不用再花时间去学习《大学语文》了;另一种是觉得《大学语文》课程太无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感受不到乐趣,学习完后也没有什么成果,对自己今后的择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觉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很“虚”,没有实际的作用。
(三)在《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层面上,也以前文所述院校为例,由于受课时数少的限制,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安排上有较多局限,只能有少量的课堂作文练习,再选择一些经典篇目与学生共同赏析,其他方面的内容则无法顾及。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很单一,基本以教师个人的讲解为主,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偏于沉闷,使得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欠缺。另外《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说基本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与其他科目很少有着联系性,考试方式也是传统的一纸试卷,在训练实践能力、联系实际方面,确实有着不小的缺陷。
二、教学现状导致的后果
(一)正是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上的情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院校文化气氛的淡薄。亦以前文所述某高职院校为例,该院校一直以来很注重校园文化的培养,每年都要以院系名义,举行大大小小的文化节、运动会、学术讲座、学生竞赛、社团活动,等等,力求在学院内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但是这些所有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相关,其他的诸如辩论会、读书会等活动又与《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没有紧密的直接联系,这使得《大学语文》科目在整个院校内,不仅是在课堂上,在课堂外也处在边缘化的境地。学生很难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在“大环境”中亦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大学语文》课程上。
(二)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不受重视,也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素质的不满意。亦以上文所述的某高职院校为例,学生由于在大学学习生涯中过于忽视对个人素质与修养的提高,使得很多学生在这方面欠缺明显。这个短板从在校园求职的时候就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最明显的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不足,不论是回答问题时的仪态仪表还是语言的选择、组织,甚至是对普通话的掌握,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在进入工作单位以后,需要个人的.人文素质来支撑的“软实力”,无论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还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毕业生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工作以后,遇到的专业技能以外的阻力加大,妨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解决办法
基于以上的现状,笔者认为提高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地位的根本之道,是课程本身的求新求变。这需要调整课程重点,不仅仅局限在名家经典篇目的赏析,还要根据学生步入社会和进入工作单位后的能力欠缺,增加更多的切合实际的课程设计,这大体可以分为在两方面的加强:
(一)在课程的设置上,《大学语文》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应用文写作、表达与沟通方面的内容。这方面重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两个个人能力:写和说。写,是写最具有实际需要的公文以及日常事务文书,包括:通知、请示、报告、函、留言条、请假条、欠条、借条、领条、收条、证明信、介绍信、申请书等一系列应用文。这类文章不同于语文课上的作文,注重的是对学生写作基本格式、基本要求的指导,以防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出现因没有接触过各类应用文体写作规范,而不知道该如何写作的情况。说,是练习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怎样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倾听别人的想法,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工作团队,能够更有团队协作能力,能更好地与人交流相处。这些写和说的能力,虽然不是专业“硬实力”,但是其在学生工作中,所能产生的巨大价值,确是不亚于专业能力的,而且在生活中,也会给学生很大的帮助。
(二)在课程的练习环节,可以增加面试求职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求职技巧,加大大学生礼仪姿态的训练,为学生打磨好一块“敲门砖”。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中,可以模拟面试求职的全部完整环节,从进入面试房间到离开,整个过程中应注意到的细节,应遵守的礼仪,力求全方面地给学生以直观的呈现。另外在面试时适当的语音、语速,得体的姿态、距离以及语言运用上的技巧、规范与误区,都可以用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加以了解。这将是学生很感兴趣也很有用的教学内容。当然,《大学语文》课程若加强了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练习、礼仪姿态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必然会占去一定量的课时,会导致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经典篇目赏析以及课堂作文练习的时间进一步减少,会削弱课程的“文学性”属性,在学生的审美意趣的培养、美学欣赏的体验方面会更加不足,但《大学语文》课程在现今,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应该结合时代的需求,主动求新求变,在课程学习目标上不仅要有文学、美学的体现,而是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功能性、实用性的增强,要承载起提升学生整体个人形象的作用,从学生个人素养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看、读、写、说”能力,在新的时代要求下,走出自己的新路。
参考文献
[1]金红华.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32(5):112-113.
[2]葛雅萍.高职语文教育的困窘与创新教育的尝试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7:64-65
[3]赵娇.高职语文教育应用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9:89-91.
[4]李淑芬.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发的建构与培养[J].职教论坛,,32:47-49.
1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 由于欠缺全员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使得就业指导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 存在着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
1.1 就业指导思想缺乏系统性
目前, 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意识到了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 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基本上是在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才开展就业指导课的教学, 可以说是毕业前的“突击”指导, 老师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 而学生在这时才开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念与教育, 为时已晚。
1.2 就业指导体系缺乏科学性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 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 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 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 难以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1.3 就业指导模式缺乏创新性
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的目标十分简单, 就是一次性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 只要让大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 就业指导也就大功告成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 没有人去进行深入了解, 就业指导机构完全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核心内容, 这是不利于大学生人才资源的开发的, 具有明显的应试教育印记。
2 实施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全程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 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它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依据“双向选择, 人职匹配”职业指导理论和大学生成长阶段, 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高职院校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情况, 笔者认为构建全程就业指导显得十分必要。
2.1 实施全程就业指导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1999年全国性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前进了十年, 伴随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实践证明, 以往只重视在毕业班中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早已跟不上当今形势的要求, 必须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全程就业指导, 开展贯穿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自觉学习, 主动成材, 使高校形成健康向上的优良学风, 提高整体办学效益。
2.2 实施全程就业指导是提升毕业生竞争力的的必然要求
全程就业指导旨在帮助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 就着手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素质以及社会需求情况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合理确立职业目标。“凡事预则立。”这样无疑为他们主动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锻炼机会和平台, 培养自己的就业素质, 有效提升职场竞争力, 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
2.3 实施全程就业指导是增强职业国际化的现实需要
20世纪70年代, 是职业生涯理论成熟、完善和国际化的时期, 为世界各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带来理论支持。如, 在美国、加拿大、口本等国, 都注重对学生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入学后, 学校根据其兴趣爱好, 为学生确定职业理想, 利用求职信息资料库的资料, 分析职业市场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指导学生选择系科和专业。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 学习和借鉴国外广泛应用的就业指导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必将促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上新水平。
3 构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的新路径
高职院校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的实现, 离不开必要的配套措施。针对当前就业环境的新形势, 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 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成效和教育教学质量, 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并贯穿于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3.1 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的全新理念
高职院校要通过动员, 发动全校所有师生共同参与就业指导工作, 使全体教师都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要让全体教师认识到就业指导教学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 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认识到只有学校全员参与, 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 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3.2 强化全程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
全程就业指导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因而客观上对就业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必须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要挑选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并且职业化。高职院校领导应尽力支持他们的工作, 为他们排忧解难, 以保持就业指导队伍相对的稳定性, 对专业知识不足的教师必须进行上岗培训, 提高专业素质。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性, 增强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吸引力。
3.3 丰富全程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
就业指导课是实施全程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 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逐步提升、针对性强的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同时, 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与训练, 必须要有系统的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材作保证。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建设, 根据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和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 编写出高质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
3.4 完善全程就业指导的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除了要建立相应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和职能部门外, 还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 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 一直到学生毕业, 并形成学生毕业后追踪和反馈机制。对于每个人来讲, 职业生涯活动都将伴随自己的大半生, 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持之以恒, 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总之,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 以职业发展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紧密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紧密结合, 全面提升大学生求职竞争力, 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玲, 蒋舜浩.对高校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 .
[2]马丽涛.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北方经贸, 2007; (11) , 158-159.
【关键词】层次与实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新途径
0.引言
我国提倡科教兴国,对高等教育十分重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遍化,各大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高职教学事业正在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的同时却也给高职院校教学带来诸多问题,扩招生源学习差异化、学习素质不同等情况给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而英语专业表现尤为突出。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素质以及总体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探究高职院校教学新途径。文章基于层次与实用的教学改革,提出高职院校英语创新教学新途径。
1.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低下,英語教学模式落后,英语教学理论性强而实用性小,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失去学习兴趣。针对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具体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对英语教学的不重视。
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涉及理论性知识很强却很少注重实践运用,英语课程枯燥乏味以致学生失去英语学习兴趣。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英语实际用途很少,更重视技术型专业学习,对英语学习普遍不重视,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落后。
我国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学通常是形式教学,对英语教学并不重视,导致教师也失去教学
积极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与现实严重脱节。我国虽然对英语学习设四、六级考试,但大部分毕业学生却无法进行英语交流,更谈不上实际文献翻译工作。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影响学生英语实际运用,也影响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
(三)高职院校师英语资队伍薄弱、教学设施陈旧
我国高职院校是由中专、中技转变而成,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依然陈旧,英语教学
师资队伍很薄弱,很多教师专业水平也有自身限制。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再加上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落后致使很多教学任务都不能顺利完成,教学理念也不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导致很多高职院校不能满足当代英语教学需求。
2.基于层次与实用教学的高职院校英语创新教学新途径
我国高职院校不断的扩招生源,学生学习差异性给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带来很大难度,院校英语教学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英语实用性,毕业学生通常理论知识基础扎实却不能进行英语口语交流,因此,基于层次与实用教学提出以下几点高职院校英语创新教学新途径:
(一)明确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和教学定位
高职英语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具有系统性和研究性
特点,强调的是地域性和职业性[1]。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
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部门的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书面交流,并为今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好基础[2]。这就表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要从英语实用性出发,重点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英语专业技能,毕业后学生能从事相关英语阅读和翻译文献的工作。
(二)加强高等院校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实现英语教学多元化
大部分高等院校还是采取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英语教学手段单一,影响英语教学水平,因此,要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就需要将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多元化。高职院校需要加强院校现代化设施建设,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科技、音像教材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学,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院校教学水平。同时,高职院校要利用好校园网、有线电话、无线广播和多功能语音室等校园基础设施以及组织好英语沙龙、英语角和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院校整体教学水平。
(三)根据学生学习素质不同,采用分层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学生的学习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高职院校要解决学生差异性教学困难,就需要对学生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而分层教学主要从学生英语基础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师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工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将教学目标分成高中低三个部分进行定位,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定位,对授课以及作业都分成三个不同难易程度,通过因材施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
(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基于实用教学改革,提出创新教学新途径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目标是要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手段上除了要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虚拟英语环境外还需要多组织学生在社会上实践锻炼英语,同时,采用实景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学。实景教学就是将英语课堂搬进真实或者模拟的工作场所,英语教学在真实或模拟的现场进行,不同的教学主题就要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模式[3]。在实景教学中,英语教学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环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充分的学以致用,从而极大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实用性。
3.结束语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对高新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我国高职院校是我国未来培养实用性与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满足社会的需要不断输出大量有用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教学要不断改革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操作能力以适应社会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为社会未来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段潇乐.从层次与实用出发改革与探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新途径[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10):574-575.
[2]周盈,邹立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山西青年,2013,10(06):108-109.
浅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
本文在分析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设置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问题,强调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 者:向朝霞 李伦 周虹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南充,637000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实训基地 专业设置 课程改革 教学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生,学生会,管理
一、学生会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的学生会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学生会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
学生会干部是联系学校各部门的纽带,传达各项任务的桥梁,贯彻和落实各项工作的骨干。因此,学生会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二)学生会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一个优秀的学生会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是一个先进学生的集合体,在政治上具有核心作用、组织上具有凝聚作用、道德上具有表率作用、学习上、科研上具有“尖刀连”的作用。
(三)抓好系、部学生会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生会干部是学生中的一员,自身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培养学生干部具备相当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意识,扎实的工作作风,本身就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高职生进入了大学生活后,有些人就有了“如释重负”、“熬出头”的感觉,加上自身基础不牢,学习能力差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无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无故旷课,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个人素质的提高。缺乏公民道德意识,对学习和集体生活缺乏热情,过分的强调自我,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行为随便,自控能力较差等。
三、高职院校系、部学生工作的特点
教育要因材施教,工作要因人而异,方法要因地制宜,所以,对于高职院校基层的系、部来说,抓好政治方向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就成为学生工作的关键性工作环节。
具体表现在一日常规检查工作、奖励评优工作、班级管理、宿舍管理、社团组织、活动的组织、心理咨询、评比检查等的管理工作当中。而这些琐碎的管理工作正是高职院校系、部学生工作的实际特点。
四、建设立场坚定,素质过硬,作风顽强,凝聚力强的系、部学生会队伍
学生会队伍必须具有鲜明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政治立场;具有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而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理想;具有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不图虚名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素质基础和系、部学生工作的特点等因素,决定了系、部学生会从组建、教育、管理和日常工作,都必须在党组织领导下,在团组织的.具体指导下进行。以保证系、部学生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保证学生会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一)学生会的组建
1、人员构成
班主任推荐的班级主要学生干部,包括班长、团支部书记等;自我推荐人员,指思想较好,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特长,愿意加入学生会为师生服务的部分学生。
2、选拔程序
制定竞选办法,宣传动员,组织报名,竞选演讲,面试答辩,成绩统计,划出入围人选,确定人员岗位,公示,任用。
选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评委要由系、部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的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代表,学生代表组成,保证学生会队伍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产生,使其具有与生俱来的政治基础。
(2)坚持一切从实际工作出发、按需设置的原则。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必须设置,可有可无的、没有具体工作的“花架子”部门坚决不设。博士论文,教育。
(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原则。
(4)按优化组合的方法确定人员岗位,从创建机制上保证了学生会队伍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增强团结性,提高凝聚力,保证学生会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二)加强对学生会的教育
1、政治思想教育
以大学生业余党校为载体加强对学生会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业余党校的主阵地作用。采取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想提高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党章、党史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博士论文,教育。
2、个体基本素质、自律意识的教育
通过每周召开的学生会例会、平时讨论会等形式,通过搜集、征集名人名言、名家名事等活动,随时对学生加强诚信、自律等个性品质、素质的教育。
(三)加强对学生会的管理
1、制度考核,动态管理,末位淘汰
制定学生会考核管理办法,内容包括量化部分和综合测评部分。量化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会成员早操、自习、晚休、卫生、纪律、安全等日常工作的出勤情况,例会、讲座以及各种科技、文体活动的参与情况,制定评分标准,根据每一位学生会成员出勤情况赋分;综合测评部分由学生会干部、学生代表和院、系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及教职工代表对每名学生会成员的思想态度、工作作风、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信息反馈,监督管理
建立多线并举、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反馈体制,加强对学生会干部的监督管理。指导教师、分管院、系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主动与学生会成员谈心、调查、了解。每月召开一次学生会思想作风、工作情况总结汇报会。
(四)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
1、合理授权,加强指导
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要有专人对学生会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他们的工作要采取“刚性授权”和“柔性授权”相结合的方式,少用“弹性授权”,绝对不能“惰性授权”。在开展每一项新工作、组织每一种新活动之前,都要详细地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应该怎样去做”。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缜密思考,周到计划,扎实工作的良好习惯。博士论文,教育。把学生会干部培养成会干事,能干事,真干事,干好事,多干事的学生骨干。博士论文,教育。
2、重点培养学生会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学习、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有很多种,如:独立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等,可以概括为一种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论文,教育。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学生会干部按照以下四步去做。博士论文,教育。
(1)发现问题
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做事认真,细心观察,才能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要利用全面的观点,对问题的产生进行全面分析。把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条一条找出来。分清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并找出事情的发展规律,尽可能对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预测。
(3)解决问题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根据分析出的原因和对问题进一步发展所做出的预测,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案。计划要尽可能的周全、详细,可行。首先,要尽量多制定几套方案,然后再根据人、财、物等客观实际,选取一种最佳的计划、方案。
接下来的工作是执行、落实既定的计划、方案,这也是最重要的。在执行过程中,把不顺畅的环节,及时纪录、反馈,以利于决策者统筹考虑,必要是及时调整方案。
(4)反馈总结
一、高职院校足球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重点体现在精湛的足球技巧以及灵活的足球战术等方面,足球场上运动员的分工越来越不明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要求却是越来越高,足球运动员只有在自身基础相当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够适应整场比赛的需求。我国传统的足球训练主要是对运动素质的追求,而对于运动员的整体潜能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不注重。其中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足球比赛中的关键,因此,传统的训练方式中只是将足球项目看成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虽然体能训练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联系,但是二者并不是对等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区别,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我国的足球教学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训练方式过于单一。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停留在比较单一的训练模式上,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只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简单的机械运动,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身体素质等制定相应的足球训练课程;其二,教学理念与实际训练内容不符。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中,正规的运动竞技项目通常是作为足球项目的主要教学理念,随着足球竞技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导致其在技术以及负荷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足球教学与训练的新方法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足球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整体教学任务和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足球项目的教学与训练需要三个目标:其一,老师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足球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其二,老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热爱足球运动的同时,养成科学、合理的锻炼习惯;其三,需要老师适当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白足球项目是一项注重团结精神的竞技比赛,需要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和团队精神等,在这三个教学目标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因此,各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目标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改变,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需要老师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真正热爱上足球这项竞技运动,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足球运动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同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足球水平的目的。所以,老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足球项目教学与训练的正确指导思想,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与足球项目的日常训练完美结合。
(二)培养学生的足球意识。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足球意识,其实质上是足球运动员的专业水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因素。足球意识指的是运动员在足球竞技中对球场上紧急情况的反应情况,属于一种抽象的人脑机能。由此可见,足球意识是一个足球运动员需要具备的优秀本质,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足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过程完美的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足球意识。同时,学生需要注重对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因为良好的身体机能是为学生提供足球意识的基础保障。其次,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出世界上的著名比赛视频,让学生从真实、生动的实战性比赛中获取专业的足球技术。
(三)优化足球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采用激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足球项目中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和足球意识,并在每次训练结束后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通过不断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足球理论知识的同时,对足球这项运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与此同时,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足球技巧进行分解讲授,使学生对足球的动作和技巧进行熟练的掌握,然后让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动作进行反复的练习,老师对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最后老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组织一场比赛,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融合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还可以采取心理训练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足球技能,老师需要了解每一名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安慰和自我暗示,将心理训练贯彻到每一名学生的足球训练当中,通过适当的心理训练,可以使得学生在足球训练时自我调节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结语
目前,在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足球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通过教育部门的不断改革和深入,足球竞技项目正在逐渐走向全新的发展趋势。所以目前需要高职院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树立正确的足球教学理念,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进而提升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延峰.足球游戏在高职院校足球教学中的运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2]黄大鑫.高职足球项目训练创新理念研究[J].中国市场,2016(02).
[3]付江平.高职足球项目训练创新理念的应用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7).
【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与方法】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06-01
航海高职院校轮机英语教学改革初探10-10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发展策略分析06-28
浅谈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06-03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论文06-25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改进的思考07-07
浅议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11-26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的创新策略论文11-22
高职院校11-08
浅谈关于高职院校中高等数学的分层式教学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