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调查问卷

2022-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人口调查问卷

2008年夏季拉萨、日喀则、泽当三城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综述“西藏城市流动人口与对策研究”课题组

[摘要]本文以课题组2008年7月在西藏拉萨、日喀则、泽当三城市对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本依据,从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就业、收入、婚姻、居住时间和条件等方面揭示了流动人口的生活状态,对流动人口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西藏;流动人口;调查;分析

[

[文献标识码]A

[

接受西藏自治区政府委托的“西藏流动人口管理与对策研究”课题后,由北京大学牵头组成了由北京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西藏大学、西藏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课题组。课题组在2008年7月进藏,在西藏自治区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在拉萨、日喀则、泽当三城镇的流动人口问题专题调研。

课题组在西藏的实地调查工作共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个部分是对于全区主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的座谈调研,这可归于“面”上宏观情况的了解。先后与政府相关部门,地区及县召开了20多次专题座谈会,听取了地区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和建议,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调查活动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以拉萨、日喀则、泽当三城市的流动人口为对象而展开的问卷调查。大规模问卷调查是社会研究取得基础性量化分析信息的主要方法,通过系统抽样取得一定规模的访谈样本,再通过调查员的访谈获得被访者对问卷问题回答的各项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可靠地反映出被调查群体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可帮助研究者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并可进一步开展横向及纵向的比较研究。因此,问卷调查是这一调研课题的核心部分。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我们在2008年7月19—20日培训了西藏大学理学院教师与学生30名,作为调查的问卷访谈员,随后在三城市相关居委会和派出所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问卷调查的访谈工作。

此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463份,其中拉萨城区1166份(占全部问卷的47.3%),日喀则市682份(占27.7%),山南泽当城区615份(占25%)。

在迁移研究中最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为:(1)迁移者都是些什么人?(2)他们是从哪里来的?(3)他们是什么时候抵达的?(4)来后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5)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情况怎样?(6)他们与本地居民的关系怎样?(7)计划在这里居住和居留多长时间?(8)政府是否对流动人员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工作?问卷内容就是主要围绕回答以上问题来进行设计的,目的就是全面地了解一个城市里流动人口的基本规模、经济活动的性质、生活状况及他们与本地常住居民之间的关系。根据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信息,以下拟从性别、民族成分、年龄、受教育水平、户籍类型、婚姻状况以及流动人口在迁移前后的职业变化、收入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西藏自治区三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回答以上问题。

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05年曾经在拉萨城关区开展了流动人口问卷调查(1,470份有效问卷)(马戎、旦增伦珠,2006)。因此我们对2008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可以把此次调查结果与2005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努力归纳2008年夏季流动人口的现状,同时分析在这三年当中西藏城镇流动人口所发生的主要变化。

一、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1.性别与民族成分

在2008年调查中被访的2463名流动人口中,男性为1496人(占60.7%),女性为967人(占39.3%)。这与2005年调查得到的性别比一致。在这次调查样本中,汉族为643人(占26.1%),藏族1454人(占59%),回族351人(占14.3%),其他民族15人(占0.6%)。与2005年调查样本相比,我们这次调查有意扩大了藏族流动人口的调查样本量,以便对藏族农民工的就业和收入情况有更多的了解。

2.年龄

表1是两次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结果中关于年龄结构的对比。2008年调查的被访者明显比2005年调查时的被访者要年轻,汉族平均年龄为35.7岁,藏族平均年龄为27岁,两者之间相差8岁。根据2005年拉萨流动人口调查得到的统计结构,汉族平均年龄仅比藏族大两岁。所以得出的一个推论是:近两年藏族流动人口的年龄正在明显地年轻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20岁上下的农村藏族青年开始进入城镇寻求就业,这预示着西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这也是我们研究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城镇就业形势时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因素。

3.受教育水平

表2是2005年和2008年两次调查得到的受教育程度结构的比较。与2005年调查结果相比,流动人口中的文盲比例在2008年明显有所增高。汉族和藏族流动人口中的文盲比例增加并不显著,汉族从3.3%增加到4.7%,藏族从32.3%增加到34.5%,文盲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回族流动人口中(从19.9%增加到30%)。这说明了在近几年里,来自甘肃、青海的一些没有上过学的回族民众更多地加入到西藏城市的流动人口队伍中,他们主要在餐饮业、零售商业和中药材收购行中就业,直接面对城市藏族、汉族消费群体(包括本地居民和访客)。他们没有受过学校的系统教育,对我国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缺乏了解,这一因素对拉萨等城市的回藏关系可能会带来一定影响。

4.户籍状况

在2008年调查的流动人口当中,农村户口占样本总数的90.6%,特别是藏族流动人口中有95.1%属于农村户口,这说明离开农村进城寻求就业机会的青年农民是藏族流动劳动力的主体,他们的语言能力(汉语)、知识结构、宗教信仰、专业技能水平决定了藏族流动人员的主要特征。

汉族流动人口中有16.6%属于城镇户口,这与汉族中部分人具有较高文化程度(8.7%有中专以上学历)的特点相关。这部分汉族流动人口实际上是内地城市的成功经营者,他们看到西藏发展中潜在的商机,于是从内地城市转到了西部地区进行发展和再创业。他们过去的经营经验、社会网络和资本积累使得这部分汉族企业家、个体商户在拉萨等城市的就业竞争和经营活动中占有比较有利的基础。

5.婚姻状况

表4为调查中被访流动人口的婚姻状况。与2005年调查结果相比,流动人口中的未婚比例明显增加,特别是在日喀则和泽当城区,流动人口近半数是来自邻近农村未婚藏族青年这些来自农村的藏族青年仍然处在一个了解城市社会、熟悉社会规范的“社会化”阶段。他们从小成长的农村完全没有汉人,他们生活的藏族社区也保留了许多藏族传统的观念习俗,当他们来到拉萨等城镇后,进入了他们之前并不熟悉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必然会面临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拉萨等城市也是境外旅游者和访客集中的地点,因此也有机会接受到来自境外的各种信息。以他们过去在农村的生活阅历,他们对许多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民族问题缺乏足够的知识和判断能力,加之年轻和没有家庭牵挂,比较容易受他人影响、情绪波动。

这样的婚姻状况结构也显示出了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的新趋势:即以尚未结婚、接受学校教育较少的20岁上下的藏族农村青少年为主体。他们是拉萨等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部门需要面对的主要工作对象。他们的就业状况、收入与消费模式、社会网络、婚姻、未来发展的空间如何,都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实事求是地对症下药,对这些年轻藏族青年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力量

二、流动人口的迁出地和来前的就业情况

1.流动人口是从哪里来的

目前在西藏城镇就业的流动人口都来自什么地方?迁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专题就是对移民的迁出地和迁入地进行比较分析,看看两地各自在社会体制、经济结构、人均资源、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哪些差距,从中分析移民们的迁移动机。人们都说,“故土难离”,如果人们在迁出地没有遇到一定的困难(资源匮乏、就业困难、收入太低),他们是不会轻易背井离乡、到外面来讨生活的。当他们选择了一个迁移的目的地,而且在这里稳定下来,那么这个迁入地一定对他们具有某种吸引力,能够在一些方面向他们提供较好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这是传统的经典“推力一拉力”迁移理论,对我们理解人们从传统的农村向城镇迁移的动机时,仍然有所帮助。

表5介绍了2005年和2008年两次流动人口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迁出地的信息。由于在2008年调查设计中,我们有意地扩大了藏族流动人口的被访比例,所以来自西藏自治区以外人员的整体比例有所下降(从86.1%下降为41.4%)。但是我们可以只针对来自区外的人员这部分进行比较,从中分析来源省份的结构变化。

2005年和2008年的调查都表明,四川和甘肃两省是拉萨和西藏其他两城市流动人口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输出地。两省当中,来自甘肃的比例比来自四川的比例有明显增加。来自中部地区(河南、河北)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在2008年比2005年有明显下降,来自青海的比例略有上升。与2005年相比,从广东来拉萨的人数从0上升到14,这说明广东与西藏的民间人员交流开始起步,相比之下,广东是西藏流动人员来源诸省中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走得最快的。这也许对西藏民间经济今后的发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另外来自西藏区内各地的藏族流动人口所占比例上升,这与2008年调查有意增加了藏族被访者的比例相关。

2.来目前就业城市前的就业状况

西藏三城市流动人员中的大多数迁来之前在原籍务农,藏族和回族流动人员中有60%曾经在家乡务农(表6)。汉族中的比例稍少一些(44.4%),来前在其他地方打工的比例(21.3%)远高于藏族和回族。藏族流动人员原来是在校学生的比例(18.4%)高于回族(12.6%)和汉族(11.3%)。这说明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部分汉族学生曾经先在原籍省或其他地方打过工,有过“农民工”的经历。与之相比,许多藏族学生是直接从学校毕业来到拉萨等城市的,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规则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完全缺乏经验。

汉族流动人员来前曾在家乡从事“家庭非农经营”(养殖场、个体商店等)和在家乡企业务工的比例加起来占总数的12.1%,高于藏族的3.6%和回族的5.7%,这样的从业经历对于汉族在拉萨等城市的就业和经营肯定具有正面的影响。

3.来到目前就业城市的时间

对来到所在城市的具体时间的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流动人口对新地点进行调适时间的长短,并借此从侧面判断他们工作的稳定性。从表7中我们可了解到只有17%的流动人口是在2000年以前来的,而过半数的流动人员仅仅是2006年到2008年7月这一年多的时间来到城市的。由于藏族占这次调查总数的59%,这说明了西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近两年在明显加快。

4.流动人员在2008年调查时的职业结构

如果除去在问卷调查时职业“不详”的那部分人员,2008年三城市流动人口中就业规模最大的职业是个体商户(占31.2%),其次是餐饮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的非技术性劳动者(占20.6%)和各单位雇佣的临时工(占12.3%)。工作性质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如厨师、会计、技师、司机等)总共约占6%,个体运输户(拖拉机、面包车)占1.7%,“保安”占1.1%,而私人企业老板只占0.3%(表8)。

除私人企业老板和个体商户外,在其他被政府归为“流动人口”范围的人中,没有专业技术的普通劳工约占68.5%。与之相比较,沿海城市经济开发区集中了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当地的流动劳动力中,企业雇工(技术或非技术性劳动力)的比例很大。拉萨、日喀则等西藏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职业结构与沿海城市相比差别很大,西藏城镇能够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的就业机会主要与基建和旅游业有关。基建工地的规模也远比内地的小,旅游业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这些对拉萨等城市的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况影响很大。大致来说,在拉萨等西藏城市的流动人口多为远离家乡而没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工,而且其中大多数为来自农村的藏族青年,他们文化程度低,汉语能力差,工作不稳定,收入也很低,又没有积蓄,一旦失业就会落入十分困难的境地,因此需要政府的民政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他们给予特殊的关注。

三、流动人口的居住与婚姻情况

1.已婚人员的居住类型

已婚人口的居住形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流动人口的迁移类型,看看他们是夫妇共同来到城镇就业,还是只有一个成员进城,其他家庭成员依然留居在原居住地。这两类流动人口的消费模式和他们与原籍的关系,可能很不一样,而且,这对他们未来的去向和发展前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单身进城而把配偶和子女留在家乡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在外面挣些钱就返回家乡,用这些收入来改善家乡家庭的住房条件和消费水平,甚至进行投资创业。而那些举家迁到城市的农村夫妇中,不少人会努力试探是否在将来有可能成为城市永久居民,他们与家乡社区的联系随着他们在城市居留时间的延长可能会逐步淡化。

从表9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汉、藏、回这3个主要群体中,除极少数表示属于“未婚同居”之外,半数以上的被访者都属于在被访城市“夫妇同居”。其中汉族夫妇一同来到西藏城市的比例在总数中高达近70%。汉族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地理距离遥远的外省,旅行探亲很不容易,西藏城镇向流动人口提供的就业机会主要在服务业,夫妇同行在服务业就业有一定条件(如丈夫当厨师,妻子当服务员)的便利,而且他们来西藏经营或打工一般会居留一定时间(至少1年以上),共同居住也可节省生活费用。这样的外出打工模式,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大量外地青年单身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体打工、集体住宿的就业模式很不一样。因此,西藏城镇流动人口就业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政府面临的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和社会福利问题,也与沿海经济开发区农民工的问题很不一样。

2、流动人口中的族际通婚

族际通婚是社会学研究种族一族群关系的一个重要专题,这一指标和相关结构可以反映出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和相互接触的客观条件。一般来说,在相互比较融洽、交往比较密切的两个族群之间,通常会出现较高的通婚率。而在相互疏远、隔阂较深或文化与习俗差异较大的两个族群之间,通常通婚率会很低。表10是2005年和2008年两次西藏流动人口调查所反映出来的流动人口群体的族际通婚情况。

无论是藏族、汉族还是回族,两次调查结果都显示族内婚是各族婚姻模式的主流。把2005年调查结果与2008年相比,我们可以看出拉萨汉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比例变化不大,但是2008年无论拉萨还是其他两个城镇,藏族流动人口与其他民族的通婚率都有比较显著的下降,从2005年的11.6%(拉萨)下降到2008年的0.7%(拉萨)和1.1%(3城市)。这一变化在民族关系变迁研究中十分值得关注,联系藏族流动人口年龄逐步降低,也许反映出年轻一代藏族青年的族内婚倾向比老一辈有所增强。

在2005年拉萨调查中被访谈的694对汉族夫妇中,有85.7%的配偶来自自己的家乡(同村或邻村)而且他们是在家乡相识的,另有10.4%的配偶来自同一省份,他们很可能在拉萨相识,由于讲同样的方言和籍贯认同而走到一起。只有27人(3.9%)与来自其他省区的异性结婚(表11)。在138对藏族夫妇中,有106人(76.8%)与家乡的异性结婚,24人(17.4%)与本省区的异性结婚,只有8人(5.8%)与来自其他省区的人结婚。这样的婚姻和配偶选择模式显示了拉萨的流动人口(无论其族别)绝大多数都是与自己家乡联系十分密切的农民,保持着农民的择偶传统,即从本村或邻村比较熟悉的家庭中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这样语言(方言)相同、生活习俗相同,家庭资源占有和社会地位相近,了解对方家庭的基本情况。农村的择偶传统认为这样的择偶考虑比较稳妥,夫妻容易相处,即使有矛盾也容易调解。

与200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2008年三城市调查结果显示出了一些变化。首先,汉族当中与外省籍结婚的比例大幅增加,从3.9%增加到22.1%。部分有较高学历和城市户口的汉族加入西藏流动人口的行列,他们的婚姻模式和求偶对象的地域范围与农民的传统观念很不相同,这也说明2008年西藏城市汉族流动人口的基本素质与2005年相比有所提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汉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范围更大,收入明显提高,这使得汉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职位、收入水平在整体上与藏族流动人口之间的距离拉得更大。当我们观察拉萨等西藏城市流动人口变迁及其对当地民族关系影响时,这一趋势特点值得关注。与此同时,回族与原籍其他省份人员通婚的比例也有显著提高,从6.3%增至20.5%。成为鲜明对比的是,藏族的情况变化不大。

3.流动人员子女的入学状况

从表12可以看出,在2008年调查的已婚并回答了子女入学问题的流动人口当中,有233名被访流动人员表示有子女在他们目前就业的城市入学,其中涉及到藏族学生138名,汉族学生82名,回族学生81名。由此可见,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已经成为西藏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同时,表12也反映出回族多子女现象(3个孩子、4个孩子)比藏族和汉族要多。

与这些流动人口来西藏城镇之前的收入水平相比,他们的收入有明显提高。在来到拉萨这三个城市就业打工之前,有18%的人月收入在150元以下,62.4%的人月收入在500元之下,83.7%在1000元以下。对比调查中被访者申报的2007年月收入,只有42.4%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可以说,虽然仍有少数人收入提高有限,但是流动人口中的大多数显著提高了收入。来前150—500元收入组是比例最大的人群(44.4%),流动人口2007年月收入1000—1500元组是比例最大的人群(22.5%)。

总体来看,2008年夏季应属旅游季节,但是每月收入在千元以下的仍占被调查流动人口总数的42.4%,对于这一低收入群体(特别是月收入在700元以下)的流动人口,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必要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及时调查他们在就业、住房、日常生活、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可能面临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

在2005年到2008年的3年期间,如果我们假设两次问卷调查的抽样方法大致相似,没有本质上的显著偏差,那么我们从表14的最后一列数字可以看到在这3年内回族流动人员的平均收入增长得最快,增长了近3倍,而藏族流动人员平均收入增长最慢,只有1.56倍。汉族也有明显增长,达到2.3倍。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近年来西藏经济的发展和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回族和汉族是最大收益群体。

我们在分析2005年拉萨城区1470户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时,发现汉族流动人口的平均收入是藏族平均收入的1.5倍。2008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在进一步扩大:2008年汉族流动人员的平均收入是藏族的2.2倍,回族是藏族的2倍。如果不同群体在日常就业收入方面客观存在这样显著的差距,肯定会使藏族农民工在生活和就业中有所感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感到各民族在就业和劳动报酬方面不仅存在“不平等”,而且这一“不平等”还在不断加深。

由于汉族的编码为“1”,藏族为“2”,从表15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与流动人口“年龄”之间是负相关,这说明汉族的年龄明显大于藏族;而“民族”与“教育”是负相关,说明汉族平均教育水平明显高于藏族;“民族”与“收入”是负相关,说明汉族收入高于藏族。这一相关系数表从另一个统计分析的角度证明了我们前面在其他统计表中得出的结果。

在分析2005年拉萨城关区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时,我们计算出以年收入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

年收入(元)=8042元+132元×年龄—4863元×文盲—2554元×小学+9195元×高中+7778元×大学+5242元×自行经营;

这个方程表示每个被访拉萨流动人口的年收入可以通过这样的计算公式得出:基本的常数项为8042元,年龄每增加1岁,收入会多132元,如果是文盲,就要从常数项中减去4863元,如果是小学教育,就要减去2554元,由于初中教育是参考组,所以初中毕业的人员既不加也不减,如果高中毕业就加9195元,大学毕业加7778元,如果职业属于“自行经营”则加5242元。这证明了影响收入的各因数当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

但是当我们进一步对2008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回族流动人口中,受教育水平与收入成负相关,即读书越少,收入越高(表16)。这一特殊情况影响了以年收入为因变量,以民族、年龄、教育等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降低了多变量回归分析的统计意义水平。正因为出现了回族被访者的教育水平与收入之间的负相关,我们对2008年的调查收入数据没有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而是把按民族分组后的各教育组的平均收入展示在表16中,以供研究者参考。至于客观上是什么原因使回族流动人员出现受教育水越低、收入越高的现象,我们目前尚无法提供解释,只能有待今后更加深入细致地调查才能给予说明。

从表16中可以看到汉族和藏族流动人口的收入与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大致是呈正相关的,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越高,收入也越高。但是无论汉族还是藏族的高中毕业生在收入上并无优势,大专生与中专生也没有优势。这很可能与西藏城镇的经济结构中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如金融)较弱有关,而传统餐饮业和商业服务业(零售商店、小旅馆、街头摊贩)并不需要太多的正规学校教育。同时,这张表也说明了在受同等教育水平的条件下,汉族收入明显高于藏族。

五、流动人员的预计留住时间和居住条件

1.流动人口的预计留住时间

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就业的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积极努力,争取转变为城市常住居民的。有这样打算的人,通常把孩子接到城市同住,使孩子在城市学校读书,逐步适应城市生活,而且在住房、就业方面也努力做长期计划安排。这就涉及到人口迁移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将会有多大一个比例最终转变为城市人口?

在2008年夏天调查的数据表明,被访的汉族和回族流动人员中打算1年内就离开西藏的比例(29.7%和27.5%)与2005年调查结果相比(17.4%和19.4%)大幅增加,计划居住5年以上的汉人和回族比例从21.7%和34.7%显著减少到19.2%和26.9%。这一组数字表明“3.14事件”的发生对汉族和回族流动人员在西藏城市的就业计划有负面影响,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缩短了计划在西藏停留的时间计划。我们在电视新闻中也看到在暴力事件中遭受惊吓和损失的汉族和回族人员表示希望尽快离开西藏,这些新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也扩散了人们的不安情绪,使拉萨在他们眼中变成一个不安全的城市,已经在这里的希望离开,曾经考虑前来的会取消计划。

与之相反,被访的藏族流动人口中计划长期停留(5年以上)的比例显著增加(从12.1%增至39.8%)(表17)。但计划只停留1年之内的藏族流动人员也有少量增加了(从30.3%增至36.0%)。可能部分藏族流动人口对在拉萨经营与发展比以前更加有信心。

2.流动人口的居住备件

汉族流动人口中有55.4%属于“租用私房”,藏族中有44.5%,而回族中属于这一类情况的高达78.1%。这些人主要是个体户和私营店主。与之相比,汉族中有17.5%住在“工棚”,藏族有14.7%,回族中只有1.2%,这说明在建筑工地上就业的主要是汉藏两族,回族很少。藏族、汉族、回族中分别有22.9%、15.8%和17%住在“单位宿舍”,说明有一定比例的流动人口受雇于拉萨等城镇的政府单位(如保安、清洁员、合同工等)。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劳动密集型开发区,住在受雇企业的宿舍(工棚)中的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要大得多,有时占到80%以上,只有少数为农民工服务的流动人口租用私房,居住在工厂区的四周。拉萨的建筑管理可能比北京等大城市要松一些,有8.5%的汉族在郊区“自建棚屋”居住,这在其他内地城市是不可想象的。

在居住方式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民族之间的差异。汉族流动人口中比例最大的一组是“夫妇一起居住”(32.9%),如果加上“两代”(有子女)和“三代”(子女和老人),这样汉族以家庭为单位的居住形式占总数的50.2%。而藏族中最大的一组是“与他人合住”(63%)(表19),藏族以家庭为单位的居住形式占总数的25.6%。由于汉族流动人口年龄偏大,已婚比例(78.3%)明显高于藏族(44%)(表20),这无疑与他们的居住形式是密切关联的。

六、流动人口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流动人口在生活和就业中遇到的困难

无论是来自外省的汉族和回族,还是来自其他藏区或邻近农村的藏族,他们都是拉萨等3个城市的“外来人”,他们在这里寻求就业机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表21反映出的信息,可以提供给拉萨等三个城市流动人员管理部门作为工作参考。汉族中感到“语言障碍”是最大困难的占15.6%,藏族占16.7%。农村藏族青年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来到拉萨等城市中就业,在交流中会感到语言障碍。汉族要向本地藏族居民租用私房,生意中也需要与藏族顾客打交道,也感到存在语言障碍。

认为“生活费用太高”的人员中,在汉族中占4 7.4%,在藏族中占38.4%,在回族中占48.2%,是所有各族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与农村的生活费用与结构相比较,农民工来到城市生活、就业后必然感觉城市费用太高,这应当是全国普遍的现象。藏族流动人员中有20.3%认为“工作难找”,而在汉族和回族中仅占4.5%和8.2%,这其间的反差特别值得政府部门关注,说明藏族流动人口的就业困难和收入低已经成为西藏城镇两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藏族中认为“子女上学问题”是最大困难的占5.2%。汉族和回族仅占1.7%和2.3%,绝对人数并不多(75人),但民族之间如存在显著的反差也容易引发不满情绪,同样需要关注。感到“人身安全”是最大问题的占汉族的11.4%,藏族和回族中比例较小,反映出“3.14事件”对汉族在心理方面的某些影响。汉族把“工作条件恶劣”视做最大问题的占13.6%,高于藏族和回族,很可能本地最苦最累的工作还是汉族农民工在干。

对于“工作辛苦”的抱怨在藏族、回族、汉族中的比例相差不大。但是感到受本地人歧视是最大困难的,主要是回族和汉族,藏族中仅有1.5%认为存在这一问题。在“居住条件”方面,汉族与藏族的抱怨程度相差不大。同时,汉族中认为“工资拖欠”是最大问题的有5.2%,高于藏族(2.4%)和回族(0.9%)。在我国其他城市和工业区,拖欠农民工工资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在西藏似乎还没有达到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也需要有关部门给予关注,把这一现象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避免由此激发出冲突与矛盾。

2.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

根据国家的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现行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或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购买某些项目的社会保险,这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法律保护措施。但是在一些管理不完善的地区,特别是打工人员对相关法律不熟悉或缺乏法律意识的情况,有些用人单位或雇主为了避免自己承担的责任,没有与劳动者签订正式的合同,有的双方之间有口头协议,有的连协议都没有,干几天付几天的工钱。

表22表明在汉族流动人员中只有26.1%与雇主有书面劳动合同,21.6%有口头协议,而52.3%既无书面合同也无口头协议。这一状况应当比沿海城市的劳动合同签订比例要低。藏族流动人员中高达72.4%既无书面合同也无口头协议,签订合同的仅占16.7%。这一情况应当引起拉萨市和其他城市劳动部门的注意,许多劳动纠纷和冲突都是由于缺乏内容明确的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权益缺乏共识而导致的。如何在今后提高劳动者的合同签订比例,是一个需要仔细调查研究,加以改进的专题工作。

为雇员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险是政府对用人单位的硬性要求,但是在许多规模小和管理不规范的小商店、小餐馆、小工地,雇主或包工头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不肯为劳动者购买保险。从表23的情况,医疗保险是西藏三城市部分流动人员已经获得的一项基础保险,但是分布也不均衡,最好的情况是藏族(41.9%),较差的是汉族(24.6%)。其他民族因人数太少没有统计意义。第二项是工伤保险,由于汉族比较集中在建筑工地,汉族有工伤保险的比例占10.9%。藏族和回族获得这项保险的比例太小。在被访者中,无论哪个民族的流动人员,没有任何保险的比例都超过半数,这需要劳动部门给予特殊的关注,采取具体措施,对一些有正式执照的经营企业或商户定期进行检查,敦促他们为雇员办理基础性的保险(医疗、工伤)。

在为雇员购买保险方面,表24反映出用人单位或雇主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办事,只有16.3%的汉族劳动者、3.9%的藏族劳动者和2%的回族劳动者得到用人单位购买的保险。这样低的比例在其他城市可能是不多见的,在一定程度上孕育着未来劳资纠纷的危险。

3.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

由于拉萨等三个西藏城镇的本地居民多是藏族,所以表示“与本地人关系很好”,的占藏族流动人口总数的67.2%(表25),在汉族中就要少一些(51.1%)。回族被访者中公开表示“与本地人关系不好”的占3.7%,百分比虽然不大,但却明显高于藏族和汉族,值得关注。特别是回族被访者认为“本地人带偏见”和“受本地人排挤”分别有24.5%和15.1%,不仅大大高于藏族的4.3%和4%,而且高于汉族的22%和12.1%。这说明拉萨等西藏城市中的藏回关系特别需要注意,有些情绪甚至强过了藏汉关系。

但是当直接问到“与其他民族关系如何”时,公开表示“关系不好”的回族只占1.1%,低于汉族的2.3%和藏族的4.1%。我们2005年拉萨城关区流动人口调查的结果,有8.2%的汉族、6.5%的藏族和2.6%的回族被访者公开表示他们认为拉萨民族关系“不好”。相比之下,2008年调查的被访者公开表示民族关系“不好”的比例似乎有所下降。但是这反映的是否是他们的真实想法,还是反映出人们在回答这个敏感问题时有太多顾虑,这一问题只有通过今后更深入的调查访问才能回答。

是什么原因使拉萨等城市中的民族关系比较融洽或者导致关系恶化?从表26中反映的信息中,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致的归纳:(1)是否相互尊重风俗习惯是使关系融洽最主要的原因,(2)藏族认为会讲“对方的语言”对改善民族关系也很重要,(3)藏族和汉族都认为“语言不通”是导致民族关系恶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政府和主流社会需要:(1)加强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鼓励大家都注意要尊重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2)要加强对藏族的汉语培训和对汉族的藏语培训,使在一起生活和就业的汉藏两个民族逐步熟悉和掌握对方的语言,这对于交流与合作是一个绝对重要的客观条件。

4.流动人员的自我评价和未来计划

从表27里可以看到,78.5%的汉族、78.2%的藏族和77.1%的回族自认为属于本地的“中等”或“中下等”阶层。自认为属于“上等”或“中上等”的流动人员在藏族中占10.9%,在汉族中占5.4%,在回族中占2.3%。自认为“下等”的在回族中占20.5%,在汉族中占16.1%,在藏族中占11.2%。从以上数据来看,藏族流动人员的“自我感觉”比较好,回族最差。但这只是主观的“自我评价”,并不完全代表他们各自的实际收入水平或社会地位。但是“自我感觉良好”也很重要,这样的群体在对待其他群体时通常会比较自信,比较宽容。

对调查时自己的收入与生活水准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在总数中的比例,在汉族中为34%,在藏族中为49.2%,在回族中为49.4%,似乎汉族的满意度最低。在另一个极端即对自己状况“很不满意”的比例,在汉族中为1.1%,在藏族中为2.2%,回族是0.3%。所以藏族中有极少数人是“很不满意”的,这部分人之所以不满意可能有多种原因,除了收入低以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如不会汉语在求职或就业过程中被歧视等,这一小部分人规模不大,但是影响不小,需要政府有关机构给予特别关注和扶持。

计划在本地居住5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在藏族中的比例最大(26.2%),汉族最少(9.8%)。同时藏族中计划在1年内离开的也最多(23.7%)。汉族由于来自省外,旅途遥远而且费用高,所以在1年内就离开的比例较小(15.2%)。从表18提供的信息看,汉族流动人口中“自己购房”的比例(1.3%)明显低于藏族(4.6%),回族比例更低(0.3%),表明汉族和回族流动人口中有在此地长久居住的比例很小。

在汉族流动人员中,计划返回家乡的占68.9%,远高于回族的59.5%和藏族的37.1%。这也说明在拉萨等西藏城镇的汉族流动人员,主要是来挣钱的农民,并没有长期居住(仅占3.7%)的打算,是名副其实的“流动人口”。

5.政府如何改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政府在许多方面放宽了对公民的限制,就业、租房、教育等许多方面已经由市场机制在调节。但是中国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消失,现在政府和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在雇佣和对待农民工方面与对待城市居民仍然有差别,户口(非农业户口、本地常住居民)的作用依然存在。在2008年三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的问卷中,我们也询问了被访者是否感到在一些方面仍然受到政府部门或地方规章的限制。

表28介绍的是被访者在就业、租房、购房、子女入学这4个方面对政府限制的看法。从就业来看,70—80%的各族被访者都认为政府并无特殊限制,只有10%左右的人认为有一定限制。在租房方面的情况大致相同,因为大多数流动人口都有租房的个人经历,所以回答“不清楚”的比例只在12%—23%左右。但是有心在拉萨等城市购买住房的流动人员是少数,所以有半数以上的汉族、回族被访者的回答是“不清楚”。在子女入学方面,有17%—21%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政府对他们子女入学“有限制”。因为本次调查有77名汉族、128名藏族和58名回族被访者有子女在拉萨等就业城市入学(表10),那么认为政府“有限制”的108名汉族、252名藏族和75名回族被访者可以说不仅涵盖了所有的各族家长,而且还涵盖了遇到困难后放弃把孩子带来入学的其他部分家长。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限制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应当如何进行调整,是一个需要抓紧研究的问题。

除了这些限制之外,被访的流动人员也提出了他们希望政府今后改进工作的具体建议(表29)。看起来各族人员最希望改进的是降低收费标准(18.3%),其次是更加重视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14.8%),第三是使管理机构统一起来(9.8%),第四是完善管理的规章制度,降低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7.4%),最后是希望管理人员对他们不要有歧视(5%)。

在调查问卷中,被访的流动人员也表示了他们希望政府提供的就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内容(表30)。驾驶与汽车维修似乎是各族流动人员都特别希望学习的技能,除此之外,汉族则希望学习“养殖技术”(养鸡、养鱼等)和“经济作物栽培”;藏族则希望学习“民族手工艺”(如唐卡绘画等)和“缝纫技术”。回族则对“养殖技术”和“经济作物栽培”感兴趣。从这里也可多少看出各族的兴趣特点,有关部门可以参考这张表和其他的调查结果,探讨如何给各族流动人员提供他们最感兴趣和最有利于他们就业的专业技能。

结束语

在前文中,我们在不同的专题下以2008年问卷调查数据为主,结合2005年问卷调查结果,对拉萨、日喀则、泽当三个城镇中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数据分析中反映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对进城的藏族青年农民提供特殊帮助与扶持

藏族流动人员在西藏城镇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主流是来自本地农村的藏族未婚的年轻农民,其中超过1/3是文盲。这些来到城镇的藏族农村青年当中,很多人由于汉语不熟练,对城市生活和就业环境不了解,缺乏城市就业的专业技能和习惯,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通常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政府需要向他们提供特别的语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适应城镇生活。年轻的藏族农民进城是未来西藏和其他藏区流动人口的主流和城市化中的重要因素,需要特别关注和扶持。

2.必须关注目前存在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显著收入差距

2005年调查结果表明汉族流动人员的平均收入是藏族人员的1.5倍,2008年这一差距增加到2.2倍,回族流动人员的平均收入是藏族的2倍。这样显著的差距必然对藏族流动人员和其他藏族民众带来很大的心理冲击。2008年拉萨“3.14事件”的参与者中有许多人是流动人员,他们采用的打、砸、抢、烧的暴力破坏行为,与他们平时积累的不满情绪可能会有某种联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藏族流动人口的就业困难、收入偏低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为他们及时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如果与汉族农民工相比,藏族流动人员和农民工在本地城镇的就业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工资低、待遇差、工作不稳定,那么从长远的发展态势来看,这样的族别差异状况势必对本城市、本地区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国外学者对美国社会“族群分层”结构与发展态势的研究,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对政府及时调节政策所发生的改善族群关系的积极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3.西藏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引进人才,但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外来的人才和劳动力确实是发展西部地区所需要的,西部也必须开放,逐步实现现代化。但是作为负有维护地区安定和谐责任的地方政府,必须对本地区少数族群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给予足够的关注,制定出必要和有效的扶持政策。西藏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境外还有达赖集团的各种影响,许多问题相当敏感,必须妥善处理,避免授人以柄,造成被动。

西藏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财力和条件来引进人才。政府需要制定具体、详细的专业人才引进计划,公布相关的配套政策,并对之大力宣传,特别要使广大藏族干部、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了解到,政府积极引进的是西藏现代化建设发展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要努力避免使民众和外界得到来西藏的汉人主要是文化素质较差、只知挣钱、流动性高的汉族农民工的印象。政府对于流入人员的内部结构(多大比例是引进并长期在藏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多大比例是定期服务人员、多大比例是流动农民工、多大比例是有经营基础和创业能力的汉族企业家等)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手中能够运用的政策杠杆,及时进行引导,调整各自比例。

4.根据流动人员的反映,及时调整改善相关管理工作

在本次调查中,被访流动人员对政府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有关部门可参考这些信息和其他调查结果,讨论今后改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如本次调查中被访者提出的几点建议:(1)降低管理中的收费标准;(2)政府主要领导要更关心和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对流动人员提出的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3)建立一个协调各相关管理部门(公安、民政、劳动、工商、计生、教育等)的统一的办公机构,避免各部门相互扯皮,工作拖拉;(4)建议政府针对城镇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定一套完善管理的规章制度,降低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各方面处理问题时有章可循;(5)教育政府的相关管理人员对流动人员(特别是藏族青年农民工)不要歧视,要以尊重、同情、积极帮助的态度来解决流动人员在就业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使他们在陌生的城市环境中也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这些建议都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5.提高藏族流动人口收入的对策建议

如何有效地提高藏族流动人口的收入,如何逐步缩小藏族农民工与汉族、回族农民工的收入差距,这是西藏城镇流动人口工作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造成各民族农民工收入差距的原因可能很多:(1)与受教育水平有关,藏族流动人口中的文盲比例高,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但是回族的文盲率与藏族相近,收入却比较高;(2)语言问题:回族通用汉语,而相当比例的藏族农民工的汉语能力较弱,由于在乡村里基本没有汉族居民,学校里的汉语教学水平低、程度浅,即使是在学校里上过一些汉语文课程,但也达不到口语对话和阅读的程度。这使得在拉萨等城镇服务业打工的藏族农民工面临严峻的语言障碍,许多雇主和顾客都是汉族,不会汉语就制约了藏族农民工的就业和得到较高的收入;(3)由亲友、同乡、同学等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网络”,对于人们的就业通常会有一定的帮助。与汉族、回族的“社会网络”相比较,藏族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具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势和不足?这是需要今后在更加深入的社会调查中逐步发现的。由于西北的回族一般具有较强的宗教意识和相互认同,甘肃、宁夏、青海的回族社群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社会网络”,这一因素可能对回族的就业和收入具有正面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藏族农民工的汉语能力和他们的城镇就业技能问题,就必须从改革和发展农村学校教育入手。一是在大力推动农村“普九”教育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双语教学,动员汉族教师到西藏基层学校任教,切实加强汉语文教育,这对于未来藏族中学毕业生到西藏和全国其他城市就业,非常重要。二是在初中阶段适当增加一些就业技能的培训课程(民间工艺、养殖、建筑装修、电工、会计等),在高中阶段注意调整普通高中和中专的相对规模和招生比例,根据升大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中专招生规模,并加强针对就业市场的中等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水平。

与此同时,对于已经毕业并来到城市就业的藏族农民工,城市的民政、公安、劳动和教育部门可以考虑组织进行免费的汉语文培训课程和就业技能培训项目,这一语言培训可以与就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进行。

从2008年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被访的流动人员对:(1)驾驶与汽车维修;(2)“养殖技术”;(3)“经济作物栽培”;(4)“民族手工艺”(如唐卡绘画等);(5)“缝纫技术”等技术培训项目感兴趣。相信这也是他们在寻求就业过程中的感受,除此之外,建筑装修、电工、会计、烹调、英语、导游、计算机等也应当是拉萨等城市发展服务业过程中容易实现就业的应用性技能。

6.对藏族流动人员的优惠政策

西藏农村的藏族青年实现进城就业的首要地点是拉萨、日喀则等西藏城镇。由于西藏的特殊情况,藏族人口占90%以上,过去与内地的交流相对较少,汉语在基层社区并不流行,学校教育起步晚、进度慢,这些情况使进城藏族农村青年在城镇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在整体态势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帮助农村进城的藏族青年实现就业、西藏城镇化能够健康、平稳的得到发展,政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有必要对藏族流动人员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以减缓、平衡藏族流动人员在不利的竞争条件下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心理冲击。

除了上面提到的在农村和城镇分别开展的语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外,针对从附近农村来拉萨等城镇就业和务工的藏族流动人口所面临的就业困难,城市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对汉语和就业技能的定期培训项目(1个月、3个月)实行免费、补助政策(不收学费、培训费,提供午餐);(2)对有一定能力的藏族从业人员在发放营业执照、提供贷款、免税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助藏族餐饮业、服务业的发展;(3)建立藏族传统手工业和工艺品的研究所和培训所,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组建藏族特有产品(唐卡、藏毯、饰品、藏医药、宗教工艺品、乐器等)的企业组织,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出“龙头企业”;(4)通过由政府赞助和社会募捐成立“藏族就业与发展基金”,对藏族流动人口、劳动力提供各项必要的帮助,对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特殊困难(如工伤,现在有工伤保险的在被访藏族流动人员中仅占2.4%;如患病,有医疗保险的在被访藏族流动人员中占41.9%;财产意外损失等)的藏族流动人员给予及时和必要的救助和扶持。

如果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真正从心里把广大藏族民众和流动人员当做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来加以关心和爱护,时时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利用政府和全国人民提供的各种资源,关心和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和生活中所遇到各种困难,我们就一定可以使这些来到城镇的藏族青年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使西藏的民族团结和改革开放迈上一个新台阶,用一个稳定、团结、繁荣、兴旺的西藏来回答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们的一切诬蔑和诽谤。

[本文责任编辑 徐绍强]

作者:马戎

第2篇:《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南平这样的传统农区,建设新农村更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深远性的影响和作用。为真实了解新农村的主体——农民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笔者最近到3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以农户自己填写的方式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基础建设落后。在问卷中,84%的农户对村环境不满意,“您认为您村的新农村改造应从哪方面先入手?”,问卷共列举了8条,调查结果显示有42%的农民认为“修路”:排列二、三的是集中供水和污水处理,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3%与25%。

二、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调查显示,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83%的农民认为是资金的保证,9%的农民认为是规划的制定,还有8%的农民认为是乡风民俗的改善。在回答“你认为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时,67%的农民认为是缺乏资金,33%的农民认为是缺乏技术。由此可见,南平市绝大多数农民家庭在解决了基本生活费用的同时,仍在被生产资金所困扰。

三、培育新型产业。在回答“您认为您村的新农村改造应从哪方面先入手?”时,58%的农民选择“培育新型产业”,25%的农民“选择优化居住环境”,17%的农民选择“农民素质的提高”。南平市是传统产粮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粮经比例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比较效益低的粮食还是占相当的比例。因此,培育新型产业成为生产发展的突破口。

四、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闽北作为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乡村没有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经费依靠向上争取来维持,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也随之减弱。从问卷调查看,对“你认为本村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的回答,8名的农民认为是认为本村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好”,8%的农民认为本村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比较好”,8%的农民认为本村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一般”,75%的农民认为本村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较差”。在对“你认为本村的干群关系”的回答中,8%的农民认为本村的干群关系“好”,17%的农民认为本村的干群关系“比较好”,42%的农民认为本村的干群关系“一般”,33%的农民认为本村的干群关系“较差”。在对“你认为本村支部在带领群众致富上作用”的回答中,100%的农民认为本村支部在带领群众致富上作用“不大”。

推进南平市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新村镇,规划是龙头。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和“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组织专门力量,做好区域内村庄布点规划和建制村村庄规划的编制。二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未规划不批建”的原则,严格执行规划。凡是完成了规划编制的村庄,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地建房;未完成规划编制的村庄,暂缓建房审批。要严格按照审定的规划指导村民搞好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鼓励采取散户入村、原村整修、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建设自然生态村和农民新村等多种建设模式。三是民房建设坚持符合规划、量力而行、尊重民意、各具风格,不搞强迫命令和千村一面,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四是抓好村容村貌治理和乡镇集市的环境整治,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活动,绿化美化环境,引导农民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努力实现广大群众期盼的“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愿望。五是着力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加快实施乡村通达通畅工程,重点抓好乡村公路硬化。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治理,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和农田灌溉体系。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抓好农村电网改造。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推动农户改水、改厕、改厨、改栏、改浴工作。

二、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对“三衣”投入不足、农村金融服务跟不上“三农”发展需要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何解决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均衡的矛盾呢我认为,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农村形成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并存、服务功能和手段完善的金融体系,形成财政资金、政策性银行资金、商业性金融机构资金,以及民间资金、私有资金、外资等多层次、细分工的强大资金支持体系。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领域;政策性银行资金的特点是期限长、利率低,主要应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性贷款以及水电路资金需要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由于需要给投资人获得回报,主要应该支持种养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效益好、前景广阔的农业企业发展,给农业经济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民间资本、私有资本、外资主要支持自己看中的、回报较高的农村大型项目建设;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

改革应当按照什么要求来做呢首先,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应扩大其业务范围,允许其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棉油专项贷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扶贫贷款等业务。其次,要强化商业银行的贷款支农功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机构网点,组织了大量的资金,应肩负支持“三农”的重任,加大县域重点建设项目、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解决“三农”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支持“三农”发展。第三,要改革邮政储蓄机构,组建邮政储蓄银行,让其与农村信用社共同承担支农任务。第四,要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主人,让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产权制度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和基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长期以来 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使得农村信用社在金融风险化解、经营管理改善等方面缺乏有力的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表面上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是明确的,一般认为是“法人产权”,由广大农民、乡镇个体、私营企业入股组成。但实际上,法人产权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导致产权边界不明确,产权监护人不落实、不固定。这样一来,入股农民对产权的使用权、让渡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都受到各种禁止和限制,不能形成独立的产权并与农村信用社建立稳定的利益机制,导致不少农村信用社出现严重的内部人和外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侵犯了入股农民的利益,也违背了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所以,改革产权制度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逐步实行股权结构的多样化和投

资主体的多元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要使农村信用社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信用社责权利相结合的主人。

三、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差距明显。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我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许多农畜产品如优质大米、果蔬、家禽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我区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作用。这个作用,在政治上表现为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经济上表现为带领和带头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据“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

l、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对于那些较困难的农户,吸收他们作为自己经营组织中的一个成员,通过自己带动帮助他们致富。南平市现在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帮、扶、带作用,带领大批农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门路,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普通党员可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农村20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讲,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旧传统、旧礼教,树立讲民主、讲法制的新观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会陋习在农村根深蒂固,“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出现和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广大党员要努力成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广大党员要处处想着群众,时时为了群众,不与群众争利益,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农村基层党支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首先要扎实开展好村级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贴近实际。一方面通过农村典型事例和党员身边的巨大变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分析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谈心活动、板报宣传、外出参观、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把解决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经常化。其次,要组织广大农村党员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党员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要让广大党员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主要特征,要学会研究市场、熟悉市场乃至驾驭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从事经营活动。要教育党员认清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誉经济,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守法经营,平等竞争,靠信誉、靠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发展。第三,要积极开展党员自我教育。如采取组织党员开展宗旨教育、开展农民种养致富能手大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第四,要不断壮大和纯洁农村党员队伍。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注意对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民先进分子,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这些致富能手在党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通过民主评议活动,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模范作用、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以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作者单位:中共南平市委党校)

作者:沈 琍

第3篇:农村普通高中新课改研究性学习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摘 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的必修科目。农村普通高中占全国高中的60%以上,农村普通高中与城市普通高中在生源质量、学生认识水平、接受新事物、硬件设施、家长文化程度、研究性学习资源等各方面有很大差异。能否搞好研究性学习关系到这次普通高中课改的成效,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我们对农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情况进行了学生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反映出农村高中在研究性学习方面的优势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村高中 研究性学习 学生问卷

2010年秋季开始甘肃省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学习领域。其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必修科目,也是本次普通高中新课改的重点、难点、亮点,能否搞好研究性学习关系到这次普通高中课改的成效,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

农村普通高中占全国高中的60%以上,又是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最高学府,在当地发挥着教育和文化中心的重要作用。甘肃大部分高中也在农村,农村普通高中与城市普通高中在生源质量、学生认识水平、接受新事物、硬件设施、家长文化程度、研究性学习资源等各方面有很大差异。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利用农村的丰富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性成果等问题是农村普通高中新课改出现的新情况,没有现成的经验。甘肃省进行普通高中新课改一年之际,我们对高二级7个班457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

1.1 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政策的了解情况

80%的学生知道研究性学习是必修科目,8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研究性学习,50%的学生知道研究性学习占15学分,21%的学生知道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大部分学生不知道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完全知道的人很少。

1.2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况

研究性学习的题目38%学生来源于生活,34%来源于书本知识,24%的学生由教师指定,还有4%的学生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65%的学生喜欢研究性学习,23%的学生无所谓,12%学生不喜欢。51%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身能力,19%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兴趣,24%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学分,4%为了考试获得高分。研究性学习中81%的学生愿意与他人进行合作,学生之间经常开展讨论,分享资料。91%的学生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或合作一些。

1.3 家长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情况

家长48%的支持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49%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家中80%的没有网络资源查阅资料,家长79%的支持学生需要时可在网上查阅资料或学习,不支持的占21%,家长能帮助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只占8%。家长不帮助的原因是:67%的家长没有能力帮助,19%的家长没有时间,10%的家长怕影响学习,只有4%的家长不支持研究性学习。

1.4 学校、老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情况

研究性课题87%的学生没有进行过开题、结题报告,60%的学生愿意自己的研究性课题进行开题结题,没有开题的原因38%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没有组织开题、结题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的60%的学生了解一点,22%的学生不知道。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帮助最大的是学生的占53%,其次老师占24%,家长占14%,学校最低只占9%。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35%的学生满意,51%学生认为可以,学生对老师不满意的原因71%的学生认为是经常不指导,11%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指导能力。对学校在研究性学习图书资料、上网查阅资料等学习资源的提供51%的学生不满意,42%的学生认为还可以。

2 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2.1 农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通过调查问卷反映出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才实行一年多,各项政策的宣传到位,贯彻执行有力,学校在研究性学习政策的宣传方面到位的,也说明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主要渠道。

农村绝大部分家长思想观念赶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了解和支持国家普通高中新课改的政策,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农村的大多数家长,深受自己文化程度低、限制发展的影响,再加上现在农村家庭孩子减少,经济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只要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很快接纳新的教育理念,支持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不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家长占极少数。

大部分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极为重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很高,有浓厚兴趣,喜欢研究性学习,愿意研究性学习并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经常开展讨论,分享资料,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明确,大部分是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少部分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学生非常愿意对自己的研究性课题进行开题结题。

农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优势还表现在从事种植、养殖农活,自身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大都来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书本知识,从生活、书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生活贴近自然,对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动植物、山川河流有感性认识,实践经验丰富。未知的领域很多,可研究的问题很多,对生产生活自然现象和书本中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很强。农村学生普遍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谦虚好学,诚实勇敢,乐于助人,团结合作,乐于与人交往等优点都有利于研究性学习开展。

2.2 农村普通高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学生方面:农村学生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广,从小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探究的主动性,思维不够活跃,不善于、有时候不敢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观点,不敢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意见,怀疑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怕遭别人反对或讥笑,查资料的途径少,怕研究的问题重复;部分学生不愿意与别人合作,是兴趣爱好不同,有自己的想法,合作与讨论时意见不统一,争论浪费时间,没有时间参与讨论,合作意识能力不强;对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不了解,绝大部分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没有组织过开题结题报告,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宣传只是政策方面的介绍,没有进行开题、结题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刚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过程还不了解,学生不会写开题、結题报告,学校没有组织过开题、结题报告会。大部分学生希望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老师的指导帮助,对老师指导不满意的原因是教師经常不指导,而不是教师的指导能力。大部分学生认为对自己研究性学习帮助最大的是学生。部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只是为了获得学分,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引导到真正的研究性活动中。虽然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浓厚,劲头很足,由于繁重的学习,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少,缺乏科学有效地指导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家长方面: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些农村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帮助学生查阅资料,不能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农村家庭经济普遍困难,不能提供书籍杂志及网络资源,部分家长怕上网影响学习,上网浏览不健康的内容,不赞成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再由于大部分学生住校,即使家中有网络,上网学习也不方便,但大部分家长支持学生在学习需要时在网上查阅资料或学习。

学校方面: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实验设备、网络资源、图书杂志等生均资源不足,都是大班额,不方便组织研究性学习,在由于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学生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教学任务重、课时紧张,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花时间、花精力,学校考虑到高考升学率,没有系统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学校在评价手段上大多还是以高考结果评价教学成果,没有出台鼓励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政策,导致教师对活动的关注度、参与度不够,对学生提供的有效帮助少。

2.3 对农村普通高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建议

各级政府加强对农村普通高中的投资,加强学校信息化资源及其它学习资源的建设,按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建设网络资源、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并按国家标准进行评价,用高标准的评价促进高标准的发展。学校按国家课程标准和省上的各科教育意见指导书,安排开设课程,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各级政府加强对网站的管理,保证学生上绿色、安全、健康的好网站,讓家长放心,为学生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学校利用家长会、集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及各种途径向家长、学生宣传普通高中新课改,使课改精神家喻户晓,让家长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高中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性,求得家长对学校工作、学生学习的大力支持;对高一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专题讲座或播放光盘或印发研究性学习的详细资料,学生一入学就了解研究性学习,就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保证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15学分顺利完成,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因为高三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要投入到高考复习。

学校在宿舍楼、教室接上因特网,让学生限时付费查阅资料、也可尝试一周开一节信息资源课,学生查阅一些资料或者看一些视频资料,以补充家庭学习资源不足的情况。学校延长图书室、资料室的开放时间,同时安装电子阅览室便于学生查阅资料。

学校制定出台鼓励老师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政策,肯定教师的这部分劳动,鼓励教师研究研究性学习,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班级或指导教师指导的项目为主组织研究性学习的开题、结题活动。

面对广大农村学生住校生多,家长外出务工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学习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学校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管理,指导教师经常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弥补家长无能力无时间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不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多了解、多实践、多讨论、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以上是农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调查情况及分析建议,与同仁交流探讨。

参考文献

[1] 旦智塔.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90问[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1.

[2] 甘肃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选编[M].甘肃教育出版社,2010,2.

作者:杨彦峰 王巧艳

第4篇:农村人口居住观念变化调查问卷

1、您的年龄是

A、20以下 B、20-30 C、30-40 D、40-50E、50以上

2、您家有( )口人

3、您的家庭年总收入月多少

A 、2万以下B、 2万到3万C、 3到5万D 、5万以上

4、收入主要来源()(多项选择)

A、小麦 玉米等庄稼收入B、家禽 动物产值C、外出打工

D、家庭环境特产收入(如苹果、梨、枣等收入) E、其他()

5、您的受教育情况是

A、小学及小学以下 B、初中 C、高中 D、高中以上

6、农村与城市的主要区别是

A 、交通状况B、生活物资购买C、子女教育D、自然环境E、娱乐方式

7、更喜欢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

A 城市B农村

8、你觉得农村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

A、子女教育环境B、生活物资购买C、日常生活娱乐D、其他

9、居住在城市的决定因素( )

A、上学B、务工C、陪读D、跟随子女E 其他()

第5篇: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问卷

1. 您的年龄()

A 30岁以下B 30-59岁C 60-80岁D 80岁以上

2. 您的婚姻状况()

A 已婚B 未婚C离异

3. 您的居住方式()

A 和父母同住B 和子女同住C和配偶同住D 独住

4.您对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了解多少?()

A.一点也不了解B.了解较少

C.基本了解D.非常了解

5.您或您家老人是否参加了当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障()

A.参加了B.没有参加了

C.不知道有养老保障D.知道但不愿参加

6.您对当地的养老和医保体系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

C.有些地方满意,有些地方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

7.当地政府是否为老年人修建了文娱活动场所或提供了锻炼健身设施(

A.有,且非常健全B.有,设施不完善

C.没有D.没听说过这回事

8.在当地有没有企业或社会相关组织投资老年人事业?()

A. 有,非常多B.有,但比较少C.没有D.不清楚

9.本地是否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

A.有,服务得很周到B.有,但服务不周到度

C. 没有D.没听说

10. 您是否与老人居住在一起?()

A.是,住在同一套房子B.是,住在同一个村

C.不是,一个在农村一个城市D.不是,老人住在养老院

11.您或您家老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解决?()

A.诉诸各类媒体B.找法律仲裁机构解决)

C.采取暴力手段D.不解决,忍气吞声

12.您觉得对于老年人来说物质需求重要还是精神需求重要?()

A.精神需求B.物质需求

C.二者都需要D.不知道,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13.假如你在外地,当逢年过节您怎样表达对老人的孝敬之情?

A.回家看望老人,且给老人购买各种礼物B.邮寄礼物给老人

C.给老人打电话问候D.不闻不问,不管他

14.每一年,您给老人多少零花钱?

A.500-1000元B.1000元~2500元C.2500~5000元D.5000元以上

15. 关于进一步发展人员老龄化现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您认为哪些是行之有效且适合本地(多选)()

A.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B.倡导老年人大力消费

C.政府加大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补贴D.加大培养服务老年人的专业人才 E.让“年轻”老人照顾高龄老人F. 利用机器人解决老龄人口护理问题

16.如下“六个老有”中,您最关注的是()

A 老有所养B老有所学C老有所乐D 老有所为E 老有所医F 老有所教

17.您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A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

B加强孝道文化宣传和教育,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

C加大老年产业开发,扩大老年消费,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要求

D健全和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E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

19.您的老年生活方式是()

A参加老年大学B参加社区文体活动

C当志愿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D参加社会再就业E休闲F其他方式

20.您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最关注的问题是:

A 能源节约B 生态环境保护

C 水资源污染控制D 科技创新

22.对于目前的农村生活状态,您最不满意的一方面是:

A 生活环境B 交通环境

C 住宿环境D 公共安全环境E 自然环境

23.您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可多选):

A 报纸B 杂志C 广告D 电视

E 网络F 朋友/家人G 课堂H 其他,请注明

24.您理想中的农业应该:

A 绿色生产B 科技至上

C 贴近生活,以人为本D 促进农村升级发展

25.您认为以下哪些领域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最相关?(最多可选3项)

A 建筑施工B 医疗健康与保健C 食品

D 个人护理E 水处理F 电子产品和娱乐业

G 农业H 油漆涂料I 鞋材J 其他,请注明

26.你认为该如何正确地做到农村可持续发展?(请回答)

谢谢您的合作,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6篇:流动人口调查问卷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需求

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您好:

为了准确掌握您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需求,增强管理服务的针对性,乡计生部门组织了这次调查,希望您提供真实信息,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1、您的性别: □男□女

2、您目前的婚姻状况是:□未婚□已婚□离婚或丧偶

3、您在外务工时间:

□1-3个月□3-6个月□半年 - 1年□1年以上

4、您对人口计生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是否满意?

□满意□不满意

5、您知道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后多长时间向户籍地寄一次《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吗?

□1个月□3个月□半年

6、您到现居地后,计生及有关部门是否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已查验□未查验

7、一对夫妻同时外出的,按照国家计生委的《管理规定》夫妻两人如何办证?□必须分别办证一人一证□两人公用一证

8、您认为在异乡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未遇到□受歧视□子女教育就医困难□工资拖欠□其他(请注明)

9、您在计划生育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不承认外地孕检证明要求定期返□不能享受免费服务

□办理《婚育证明》乱收费□虽符合生育政策,不给办理生育服务证或相关手续□其它(请注明)

10你希望人口计生部门提供哪些服务?

□生殖健康知识□避孕知识讲座□生殖健康检查 □提供免费避孕药具□合法权益保护□其它(请注明)

第7篇: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问卷调查表

姓名:出生年月:

住址:街道居/村委会

(一)您听说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吗?

1、没有

2、听说过

3、不清楚

(二)您是从哪里了解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

1、计生干部(干部宣传或有关活动)

2、新闻媒体

3、报刊杂志

4、网络

5、其它(请说明)

(三)你是否持有《婚育证明》?

1、有

2、没有

(四)现持有的《婚育证明》在哪里办理的?

1、户籍地

2、现居住地3其它

(五)你认为《婚育证明》对你有用吗?

1、没有用

2、有用

3、其它

(六)办理婚育证明有没有收取费用或附加其他条件?

1、有

2、没有

(七)是否与计划生育部门签定计划生育合同?

1、与居住地签过

2、与户籍地签过

3、没有签过

4、两地都签过

(八)你做过计划生育手术吗?

1、未做过(跳至第十题)

2、上/取环

3、流/引产

4、男/女扎

5、其它(请说明)

(九)你的计划生育手术费是在哪里报销的?

1、自理

2、单位支付

3、生育保险支付

4、户籍地村/居委会支付

5、现居住地村/居委会支付

(十)你知道在哪里可以领取免费的避孕药具?

1、不知道

2、知道,在社区

3、知道,在计生服务站

4、其它

(十一)您是否参加现居住地的

三、九月份的“月服务”?

1、未参加过

2、接到通知,但自己不参加

3、不需要参加(请说明)

(十二)现居住地有没有为你出具避孕节育报告单?

1、有

2、没有

3、其它(老家不要等)______

(十三)避孕避孕节育报告单是否免费?(一年两次,

三、九月)

、是

2、没有

3、其它

(十四)你知道违法生育要受到什么处罚?

1、不知道罚款

2、要回老家征收社会抚养费

3、当地政府要征收社会抚养费

4、其它()

(十五)你知道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在哪里领取?

1、不知道

2、回老家领取

3、其它.流动人口计生干部问卷调查表

姓名:出生年月:

单位:街道居/村委会

(一)你参加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培训吗?

1、参加

2、没参加

(二)你们是如何向流动人口宣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

1、培训班2 、发放宣传册

3、现场咨询

4、横幅

5、板报

6、其它

(三)你认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施行后对工作有帮助吗?

1、没有

2、有

3、不好说

4、没感觉

5、其它

(四)你认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施行后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1、太注重人性化,弱化了行政手段2 、过多强调对流动人口享有的权利,对其义务没有制约

3、对相关部门的制约弱化,综合治理更难做到

4、其它

(五)

三、九月份的“月服务”的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服务率低的原因是1没通知到

2、不愿意参加

3、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差

4、其它(服务内容单一等)

(六)你认为查处流动人口计划外怀孕、违法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的难点在哪里?

1、流动人口不配合

2、缺乏必要的手段

3、流动人口流动性太强,无法征收

4、其它

(七)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规定,你认为在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待遇”上的困难有哪些?

1、经费没法落实

2、社会对流动人口市民身份的不认同

3、流动人口流动性大无法兑现

4、其它

(八)你认为《条例》最大的缺陷是什么?

1、过于强调流动人口的权利,对其义务没有相应的手段制约

2、过于强调人性化执法,缺乏相应的制约

3、综合治理无法落到实处

4、对流动人口不履行义务及其违法行为没有强有力的制约

第8篇: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学校问卷调查

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学校研究调查问卷

编号:

尊敬的领导、老师:您好

为了了解流动人口的子女义务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困境,了解目前徐汇区小学学校流动人口适龄子女的教育情况现状,调查学生的分布情况和教育状况以及存在一些问题,并进一步讨论走出这些困境的途径。我们将针对学生的教育状况作一了解,请您支持我们的工作。

本问卷仅仅供研究所用,您不必填写自己的姓名。

谢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一、学校基本情况:

1、学校性质:()

1、公办

2、国有民办

3、民办

2、学校的办学理念:

3、学校的办学目标:

4、您的性别是:()

1、男

2、女

您的年龄:()

1、30岁以下

2、30——39岁

3、40——49岁

4、50岁以上

5、您在学校的身份是:()

1、校长

2、中层管理人员

3、教师

4、后勤人

5、其他

选2转: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

1、国家

2、集体

3、个人

选3 转:你是否已取得教师则格证? ()

1、是

2、否

6、您的学历是:()

1、本科以上

2、本科

3、专科

4、中专或高中

5、高中以下

7、你为什么会成为这个学校的老师或工作人员?()

1、热爱教育,喜欢教育

2、不知道,毕业以后就自然而然的来应聘了

3、找不到别的工作

4、退休以后没有事情做

8、您喜欢学校现在的工作吗?()

1、喜欢

2、一般,如果有好的机会就跳

3、喜欢

9、您每月的工资是多少?()

1、2000元以下

2、2000——3000元

3、3000——4000元

4、4000元以上

10、您喜欢学校的学生吗?()

1、喜欢,学生喜欢学习不叫听话

2、不喜欢,大多数学生比较调皮,不讲卫生

11、您认为学生的基础怎么样?()

1、不好,非常难教

2、一般,能接受老师讲的内容

3、好,容易教授

12、您对学校管理教学的情况评价是?()

1、比较好

2、一般

3、混乱

13、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比例是怎么样的?()

1、占有很大比例

2、一半左右

4、很少比例

5、基本没有 请您对这所学校的满意度进行选择

14、您对学校的校园环境满意吗?()

1、很满意

2、基本满意

3、不满意

4、很不满意

5、说不清

15、您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满意吗?

1、很满意

2、基本满意

3、不满意

4、很不满意

5、说不清选

2、

3、

4、5选项请往下进行选择:

下列教学条件中哪些是你不满意的地方?可多选()

A教室简陋,设备不齐全B 操场体育设施不足,不利于全面发展

C课程设置不合理D师资队伍不过强大

16、您对学校的学风状况满意吗?()

1、很满意

2、基本满意

3、不满意

4、很不满意

5、说不清

17、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成绩和本地生相比,情况是怎么样的?()

1、没有差别

2、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成绩较好一些

3、本地生学习成绩较好一些

18、您目前最想学校给你什么帮助?()

1、改善工作条件

2、改善生活环境

3、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4、不用帮助

19、您认为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面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谢谢配合!祝您身体健康,事业顺利!

第9篇: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满意度调查问卷

1、你知道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吗?落实情况是否满意?

√①满意

②基本满意

③不满意

2、你们乡计生办在为育龄妇女办理一胎生育卡,二胎生育证时是否收费、有无搭车收费、收取押金现象?

√①无

②不清楚

③收费

3、在办理生育证或接受生殖健康服务时,你对计生办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是否满意?

√①满意

②基本满意

③不满意

4、你在向乡计生办工作人员询问有关政策、知识时,对他们的业务熟练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是否满意?

√①满意

②基本满意

③不满意

5、你对村公开的有关结婚、生育、处罚等信息是否满意?

√①满意

②基本满意

③不满意

6、乡计生办对群众投诉的计划生育问题,处理的是否公正、合理、及时?

√①是

②一般

③不是

7、你对村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的户处罚是否给开具正式发票?

√①开具

②不清楚

③不开具

8、你村党员干部能否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①能

②一般

③不能

9、你村在育能妇女落实上环、结扎上执行是否公平?

√①公平

②一般

③不公平

10、你村育龄妇女小组长作用发挥的怎样?

√①很好

②一般

③没有发挥作用

育龄群众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调查问卷

1、我市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是哪一年哪月?(2010年1月)

2、您知道今年是建国多少周年吗?我国现在总人口大约是多少?(建国61周年;我国现在13亿多人口)

3、您知道什么叫晚婚吗?(按法定结婚年龄推迟3年以上初次结婚为晚婚)

4、您知道妇女最佳生育年龄是多大吗?(25-29周岁)

5、您知道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是多大吗?(男22周岁,女20周岁)

6、您知道国家对近亲结婚是怎样规定的吗?(禁止近亲结婚)

7、《条例》规定符合什么条件才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经过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1)第一个子女为病残儿,经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2)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3)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只有一个子女的;(4)夫妻一方为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军人,或者相当此标准的其他非遗传性残疾者,只有一个子女的;(5)夫妻双方均为全国一千万以下人口的少数民族,只有一个子女的;(6)夫妻双方均为归国华桥或者在本省定居的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只有一个子女的;(7)从事海洋作业的沿海渔区的渔民,只有一个子女的;(8)山区、坝上的农村居民,只有一个子女的;(9)农村中男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的居民,只有一个子女的;(10)从事井下作业连续一年以上,且继续从事井下作业的矿工,只有一个女孩的;(11)平原、丘陵的农村居民,只有一个女孩的;(12)再婚夫妻一方无子女,另一方有两个以下子女的;(13)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属于其他特殊情况的)

8、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违法生育后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标准是如何确定的?(违法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夫妻双方分别按当地乡、镇农村居民上人均纯收入的2.5倍的标准征收;违法生育第三个子女的,按违法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征收金额各加百分之百征收;生育第四个子女以上子女的,征收金额以此递进累加)

9、对私自做胎儿性别鉴定和私自终止妊娠的个人,应如何处理?(经查实后,按照有关规定收回《第二个子女生育证》,并不再安排生育)

10、现在我国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了奖励扶助制度,您知道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享受奖励扶助吗?

①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②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③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④年满60周岁

11、您知道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按照有关规定可以享受哪些方面的奖励吗?

①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每人每月10元;

②参加本省中考、高考加10分;

③增加晚育奖励假;

④城镇分配住房、农村安排宅基地、土地承包时,优先照顾独生子女家庭;

⑤在劳动就业方面给予独生子女家庭优待;

⑥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时的优待。

1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何时颁布?何时实施?(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第60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

1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是由哪个立法机关颁布的?(是由国务院于2009年5月11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5号颁布。)

14、“斯利安”或者“福施福”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可有效预防胎儿生育畸形)。

15、您知道性病是如何传播的吗?

①性接触传播;

②血液传播;

③母婴传播;

④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16、生育一个子女以后,采取哪一种避孕节育措施比较好?(上环或宫内节育器)。

17、生育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以后,采取哪一种避孕节育措施比较好?(结扎)

18、流动人口成年育龄妇女办理婚育证明的对象有哪些人?(《条例》规定的办证对象是成年(或18周岁~49周岁)育龄妇女)

19、流动人口成年育龄妇女什么时候办理婚育证明?(成年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办理婚育证明)

20、办理婚育证明需要提供什么凭证?(已婚育龄妇女需提供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或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未婚育龄妇女只需提供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或居民户口簿)

21、流动育龄夫妻可以在现居住地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登记吗?(可以)

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优生优育知识调查问卷

1、您知道什么是出生缺陷吗?

√○知道(列举一种以上出生缺陷种类) (先心病、唇颚裂、脑瘫、(多、病、残)肢、白内障、小眼球、脑积水、脊柱裂等)

○不知道

○说不清楚

2、你认为有吸烟习惯的夫妻计划怀孕时应怎么做?

○一方可以继续吸烟

○在怀孕后停止吸烟

√○应在怀孕前 3个月停止吸烟和避免被动吸烟

3、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可以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

○在家中多养绿色植物

○查皇历为孩子出生选择一个好日子

√○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4、预防神经管畸形,妇女在计划怀孕时,要在孕前3个月到孕后3个月应补充小剂量— —?

○碘剂

√○叶酸

○钙片

5、汽水、巧克力、浓茶对胎儿发育有好处吗?

○有好处

√○没好处

○不知道

6、怀孕期间,家里可以养宠物吗?

○可以

√○不可以

○不知道

7、孕妇使用电褥子有危害吗?

√○有

○没有

○不知道

8、孕期一般做几次B超较为合适?

○2次

√○4次

○6次

9、预防出生缺陷,生育健康宝宝,从什么时候开始预防?

√○孕前期

○孕中期

○孕晚期

10、怀孕前您是否接受过计生系统组织的优生优育方面的培训?

√○有(若接受过,何时何地?— —)

○没有 ○不知道

上一篇:停车场系统升级方案下一篇:春节社会实践活动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