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现状调查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现状调查(精选10篇)

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现状调查 篇1

摘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又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我国新农村建设最大难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减少农民数量,二是提高农民素质。无论是通过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减少农民,还是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教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农村教育;流失;经费;

一、当前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紧缺。

经费不足成为制约我市农村学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最令农村学校校长头疼的事情。我市不少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没有得到完善,只有少数中小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使用语音教室和电脑机房等设施,所以许多学校校长大部分精力都用来筹集经费。2农村教师队伍堪忧

农村教师的素质偏低。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的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仅凭经验施教,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 1

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新课程改革,他们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师资数量不足。农村学校的专业教师普遍严重缺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劳技等学科专职教师更是严重短缺。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工资待遇和福利与城市教师相差甚远。这大大影响了农村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艰苦,县域内教师千方百计挤进城区或城郊,导致教师队伍分布存在四大怪圈现象,即“城区堡垒圈”,“城郊挤压圈”,“中心地带富余圈”,“边远山区奇缺圈”。

3学生流失。

导致农村学校学生流失的因素包括:其一,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其他一些原因而辍学;其二,一些农村的优秀学生为城市优质学校所吸收;其三,一些自感升学无望的学生中途退学。对低年级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都知道,一个学生如果上好了一年级,就等于上好了学。可是,乡村的孩子,八亿农民的孩子,为什么就会偏偏得不到那决定自己命运的那“成功的一半”呢?在这里,我们不必说乡村孩子的社会教育没有城里的孩子好,也不必说乡村孩子的家庭教育没有城里的孩子好,更不必说乡村孩子连一年的学前教育都上不上,而城里孩子却能上上三年的幼儿园教育,单就一年级的教育来说,乡村的教育也是问题多多,令人担忧。

由于师资、教室有限,一年级班里的学生过多,难以实现小班教学,往往只好让六七十个学生挤在一个班里上课。虽然早已告别了三四个人挤一张桌子的时代,但一个小教室要容纳那么多学生上课,光桌椅的拥挤,就让人感到难受,还谈什么在课堂上搞活动呢?这对于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上学无疑是一种受罪;对教师来说,他们往往会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叹息声中不知不觉地没有给我们的下一代献上优质教育。再加上乡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活习惯、文化水平上的悬殊过大,没有城里上过幼儿园的学生那样整齐划一。在一个班里,往往有八九岁乃至十几岁的一年级学生不说,就班里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也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增加不少难度。由于乡村的家庭文化差异过大,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让去上的,有孩子刚到学龄就教会数千字的,有到了学龄连前后左右南北上下都分不清的。对于这样鱼龙混杂的一班一年级学生,如领导不重视,教师也把它没有办法。久而久之,在乡村的学校里便形成了“放羊式”的教一年级的习惯,出现了实际在校上一年级的学生多,而考核评估表上的学生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以往对一所学校的考核评估过分注重升学班级的成绩,根本就不理会低年级的学习情况。因此,对农村低年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已成为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5思想道德滑坡,以自我为中心

农村学生中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眼中只有自己,经常与父母吵闹,父母根本无法管束,整天在外溜达;有些学生轻视知识、胸

无大志、粗言秽语;有的学生娇气十足、懒惰成性;一些学生只讲吃穿,缺乏必要的传统美德。厌学、辍学、离家出走、早恋等现象时常发生。

6素质下滑,责任意识淡漠

在班上,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对待学习马马虎虎。老师改作业时,感到学生错别字特别多,语病也是随处可见。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差,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抄袭严重,考试班上学生及格人数少,英语基础普遍偏低,能认真听课的学生不是很多,能听懂课的更是很少。初中毕业有1/3的初中学生没有达到毕业的水平。

农村学生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在农村学校尽管有垃圾分类,但是学生还是总是随地乱扔垃圾,加之学生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都是倒入河水之中,造成了农村严重的环境污染。学生的节约意识、爱护公物意识差,浪费水和粮食严重,搞破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确立“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理念。

农村教育的振兴,首先需要的是观念上的更新,确立“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理念。因为,政策理念是制定政策的向导。有“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理念,才会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就目前情况看,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教育却覆盖了大部分人口。因此,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重点应该放在农村。做好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工作,在农村地区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本要求,是政府的重要

职责。

(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

以多种途径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供给。解决农村教育债务、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等,都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除改革教育预算体制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来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供给:(1)国、省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教育部分必须全额用于农村教育;(2)统筹优质公办学校的部分借读费和择校费,将其“反哺”农村教育;(3)盘活公办学校的闲置资产,将收益投入农村教育;(4)在财政状况比较好的乡镇,把乡镇财政节余的财力和村集体经济的收益用于农村教育;(5)鼓励和引导社会教育资金投向农村地区,教育基建项目、新建学校等也主要放在农村地区。

(三)依法治教,加强政府责任

政府要依法行政,按照《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依法保证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要依法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对各种违反国家规定,侵犯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的行为,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削减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的行为,非法印制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传播、贩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行为等等,进行重点监督和查处。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工作,教师是根本,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做人、做事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因此加强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队伍建设是

十分必要的。在现有的经济、物质条件暂时得不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通过学校内部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改善学校目前现状的惟一途径。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教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把新的教学思想、知识点、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地劳动变成现实,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育部门、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索质,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

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现状调查 篇2

第一,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设施欠缺。农村学校的资金有限, 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的配套90%上全部依赖国家配套。而由于僧多粥少, 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配套到基层学校时, 往往是先乡镇中心校后偏远学校, 先川区学校后山区学校。这种配套方式, 造成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巨大。

第二,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的落后与不配套。从开始的天网光盘播放室, 到简易互联网教室, 再到现在的电子白板教室,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一直都处于落后与不配套的状态。光盘播放室的建设耗时费力, 不切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付诸实施的时候, 需要电教专任教师先下载刻录光盘, 再由科任教师在播放室播放, 几经周折, 似乎安排到位, 实则无人实施。笔者所在的学校从设备到位的第一天开始, 天网就处于停顿状态, 学校层面的维修由于无专业人员而等同于零, 售后服务无人知晓。教师忙于材料的填写与检查的应付, 实在是与教学无益!这样的例子在农村不在少数。之后, 学校自费接入了互联网, 一些学校利用光盘播放室的电脑和29寸大彩电串接起宽带, 整合资源, 独创了简易农村互联网教室, 下载课件、播放视频、欣赏音乐, 这样才有效地展开了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现如今, 电子白板教室的配套已经开始普及, 但是在农村地区却只配套到乡镇中心学校, 其他偏远学校的配套还是遥遥无期, 更何况即使乡镇中心学校的配套, 也未必是班班配套。比如小学六个教学班, 只有一个电子白板教室的配套, 有空闲教室才可能将之设置成电子白板教室, 单让全校轮流, 否则只能单独班级使用, 而即使全校轮换教室使用电子白板教室资源, 使用的现实性和使用周期都令人质疑, 所以根本谈不上普及了。

第三, 软件资源的匮乏, 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致命伤。无论是天网、互联网的下载资源, 还是配套的软件, 都是填鸭式的资源, 教师使用的时候都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实际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外界的资源总是先入为主, 教师如果要运用资源就得顺着资源的设计思路去备课、授课, 而资源的设计思路的出发点并不一定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笔者应用这些下载资源, 开始是下载几套资源之后根据自己的思路和教学实际, 再次拼装组合资源为我所用, 虽然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而教学效果明显, 但费时费力。在后来, 笔者的捷径就是在课后专门演示下载的各类资源, 做课后的复习与拓展, 这样将授课和资源剥离使用的方法倒是有效且现实, 但颇有一些无奈。

第四,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现实性实施复杂化, 使得教师难以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应该减轻教师的备课、授课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事实是教师宁可“一本书、一支笔”地教学, 也不愿意自寻烦恼地去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这是因为除了本身设备与技术的落后外,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制度性复杂化、技术性复杂化也一直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绊脚石。首先是制度性复杂化, 让人对信息技术教育望而却步:需要专任电教教师与科任教师的配合, 设备、软件资源要专人保管, 借用要签字, 使用要有记录, 归还要签字, 一堂信息技术课程, 牵扯到两三个人员, 填写七八张表册。如果教师这样把时间浪费在复杂的手续和表册上了, 课堂上的学生谁来管理?其次是技术性复杂化, 农村教师工作量巨大, 缺少钻研时间, 备课、写教案之外再加上准备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工作量成倍上升。为此, 我们应突破制度与技术的瓶颈, 开发备课系统, 再和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整合到一起, 让信息化教学向智能化发展, 形成备课平台, 这样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还可以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第五, 校本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生成欠整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生成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最有生命力, 可是实际上由于狭隘的教育观, 教师往往各自为政, 对教育资源缺乏归纳与整理, 有的甚至于用过之后立即抛弃, 学校层面上也缺乏共享机制与共享平台,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教师也是无意义地重复劳动, 这一切都不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综合以上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现实问题, 笔者经过长期思考, 认为可运用以下对策解决这些问题, 使得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得到有效普及与推广, 从而健康发展。

第一, 结合撤并村小、规范化办学、学校布局调整, 我们应该整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 实现班班教室电子化、信息化, 班班有上网电脑, 连带显示屏幕, 让信息技术教育随时随地触手可及。

第二, 不断提高软件资源的智能化应用和开放式设计。教师不能成为被动的播放员和演示者, 随资源机械备课, 这样缺乏主动性, 软件资源的应用也会被条块分割、支离破碎。

第三, 信息技术的方便性与实用性、可操作性一样关键与重要。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毋庸置疑, 但是农村教师为何不应用呢?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是因为它的使用方式比较复杂。若信息技术教育如同一支笔、一本书一样方便、实用的话, 教师一定会抛弃一支笔、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而选择信息技术教育手段。

第四, 开放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和资源, 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必须确立“让学生摸一摸设备也是一种教育”的教育教学观念。众所周知,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打一打游戏, 要比让他们去背电脑的开机程序、电脑的组成部分有效得多。记得有一个资料介绍说印度为了普及电脑和互联网, 提高国民特别是偏远农村国民的教育素质, 在每个农村推广“电脑墙”工程。即在每个偏远农村配置一台镶嵌在墙里边的上网电脑, 鼓励大家闲暇时间去玩。这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民通过上网就知道了世界的模样, 晓得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当然也认得了自己民族的文字。由此可见, 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仅视作神器用一把锁锁起来, 而应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和教师去运用, 电脑没有那么脆弱。

相信, 在不久的未来,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将会越来越繁荣, 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率, 有效地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我国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诸多原因, 存在着设备设施欠缺、设施设备落后与不配套、软件资源的匮乏、现实性实施复杂化、教育资源生成欠整理的问题。针对此, 我们应该整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 不断提高软件资源的智能化应用, 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方便性, 开放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和资源, 从而促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现状调查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农村;现状调查;发展对策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Yanggu County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QIAN Hong-min GAO Guo-yuan

(School of Meidia Technology, 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 Yanggu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found the gap of schoo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s large. Rural areas are deficient in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frastructure, software resources and teachers training.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onstraints of rural education infromationization,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Keywords】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rural area,situation investig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07-02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信息交流的便利,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由于地域、历史等原因,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仍然很大,而这一状况也反映在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上.本研究以山东省阳谷县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可以解剖麻雀,了解到具有典型特点的鲁西县域农村教育信息化状况,通过进一步的比较研究,也可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1 阳谷县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分析

1.1 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可以看出阳谷县城区及农村的中小学都设有微机室和信息技术科目,但是学生与微机的比例每个学校还是有差别的.下面例举部分城区、农村学校的学生及计算机配备情况(表1和表2).

表1 城区部分学校学生计算机配备情况

城区学校学生

人数/人班级

数多媒体

教室/间计算机

数量/台阳谷一中3 280686280阳谷三中3 800705250阳谷县城镇中学1 800284130阳谷县实验小学60015370表2 农村部分学校学生计算机配备情况

农村学校学生

人数/人班级

数多媒体

教室/间计算机

数量/台阳谷县张秋镇中学 760203100阳谷县石佛镇中学 65717245阳谷县七级镇中学 73618450阳谷县安乐镇中学 71718355阳谷县安乐镇联校 1 756401680据官方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底,阳谷县共有各类学校近170 所,拥有计算机的学校有 136所,共有用于多媒体教育的计算机近6 000台.其中,城区中小学校有15所,共有学生1.5万人,多媒体计算机1 200台;农村中小学校有100多所,共有学生6.4万人,多媒体计算机3 800台.2011年,阳谷县用于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500万元,其中城区学校资金投入150万元,农村学校资金投入350万元.

本研究通过对20所农村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校接通100 M光纤的共有5所,占25%.而调查的8所城区学校中,接通100 M光纤的学校有6所,占75%,远高于农村学校的比例.农村学校大部分还是以ADSL的方式接入网络,带宽不高.城区学校拥有独立网站的占75%,农村学校拥有独立网站的只有10所,占调查农村学校的50%.城区学校中有5所学校有独立的服务器,接受调查的农村学校中有独立服务器的学校仅有1所.

1.2 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情况: 根据对城区5所学校和农村10所学校的抽样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起步要比农村学校早,资源丰富.城区的5所学校都拥有资源库,内容包括课件信息、课程视频、软件下载等教学资源,总量达100 G.但是调查样本中拥有资源库的农村学校仅有一所,而且资源库建设去年刚开始起步,内容量小.

城区学校教育软件种类丰富,教学VCD/DVD、录音带、教学录像带齐全.课堂教学课件一部分是取自于教学资源库,大部分还是教师自己制作的PPT.农村教育软件方面,大部分学校的教育软件如教学VCD/DVD、录音带、教学录像带等多是省、市、县教育机构配发的教育资料.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开发教学软件的资金和技术所以自己制作PPT教学课件的很少.

1.3 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教育师资力量情况

1.3.1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城区3所学校中,阳谷一中、阳谷三中、阳谷实验小学分别有任课教师267、290和68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分别为12、10和6人.农村5所学校中,阳谷县张秋镇中学、石佛镇中学、七级镇中学、安乐镇中学、安乐镇联校分别有任课教师90、60、96、88和82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分别为2、1、2、2和1人.

1.3.2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结构特征.城区3所学校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共28人.其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有26人,本科学历有22人,专科学历有4人.专任教师中有20人专业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教师年龄集中在20岁-35岁之间呈年轻化的特点.农村调查抽样的10所中小学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共24人,其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有8名,兼职信息技术教师16人.专任信息技术教师中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4人,仅有4人专业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年龄结构上35-50岁的比重较大.

1.3.3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情况.大多数教师有想参加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农村学校中真正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只占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一.阳谷县农村校均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无论是资金还是时间与城区学校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11年阳谷县城区学校校均教育信息化培训资金投入1.5万元,而农村学校校均教育信息化培训资金投入仅为2 000元.

1.4 调查的结论与分析

1.4.1调查的结论.近年来阳谷县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和“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工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目前阳谷县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与城区学校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较城区学校还有很大差距,硬件建设与城区学校差距不小;二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待开发,教育资源库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不大、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

1.4.2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当前制约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问题.信息化教育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村教育信息化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有必要的资金做后盾.二是师资问题.通过调查可知,阳谷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高学历人才较少,农村中小学专任信息技术教师较少,相应的技能培训较少.三是观念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小学领导普遍重视数理化等课程的教学,而将信息化教育边缘化.

2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加快其建设步伐,必须加强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领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农村中小学可以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发展规划,明确今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线.发展规划必须既着眼于当前实际又面向未来发展、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切实可行,从思想上和路线上为今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方向[2].

2.2 拓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渠道: 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拓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渠道,切实保障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是关键.农村中小学应多方筹资,而不应该仅仅是依靠政府、教育部门的投入[3].有的农村地区借助本地区在外有能力的人志愿筹资支持本地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以阳谷县石佛镇王皋如村为例:该村有人口1 756人,村内有一所小学.自2008年以来该村支部书记王发来积极与村内有影响力的村民联系,争取他们对于发展家乡教育的支持.现在每年村民捐款约有八千元左右,除支持村内贫困的大学生外其余捐款均用于村内小学的发展建设.

2.3 以城带乡推动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通过“以城带乡”的方法,加快城乡之间学校的合作、教师的互动、学生的交流等.通过建立城区和农村学校的帮扶机制,将城区学校优势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传到农村中小学,有条件的城区学校可以选择附近的农村贫困中小学为帮扶对象,建立“一帮一”的帮扶机制.

2.4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变革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进程中,老师居于尤其重要的低位.对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而言,必须具备基于网络资源从事教育的能力.[4]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自觉运用信息化知识.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造信息化的教学氛围,引导教师树立信息化意识,并最终能自觉将其应用于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5].另外还要加强教师技能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依靠学校的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较强、信息素养较高的信息技术教师对本校各科教师进行培训.

3 结语

教育信息化对于农村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抢先一步,提高效益,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杠杆.[6]同时,各地农村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实施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倾斜性政策.

参考文献

[1]许建良 ,王光武..信息技术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7-9.

[2]胡小勇.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解月光 ,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 [J].中国电化教育,2004,(8),25-28.

[4]张洪霞.关于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1):81-83.

[5]杨慧娟,刘佳.从新教材看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的价值[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3):107-110.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 篇4

我们深入吕四农村进行了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支教扫盲、文化宣传、法律普及、义务劳动、开展农技知识培训、社会调查、济困助学、走访老党员和重走长征路等。其中,我重点参与了社会调查这一项。

此次活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近距离和农民接触,了解当下农民的生活现状。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了整体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此次活动,也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磨砺了意志。对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科学的光荣传统,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以基础教育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与教育有关。现将活动成果汇报如下: 此次“三下乡”活动重点针对吕四的小学、初中学生进行假期补课。授课内容以中学阶段的主科为主,兼办有兴趣特长班。我在这当中担任七年级和九年级的数学老师,支教为期十天,共授课21课时,教授学生一百余人。其间利用休息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当堂授课、家访以及同当地学校领导座谈,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有了大略的认识,并为之作了相应的整理和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

1、存在的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搞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也能实现多媒体教学),学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而是出现在软件上。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镇中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教育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会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调查下来的结果来看,家庭这一块基本上没能对学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贡献。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则祖父母辈就更没有闲暇也无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并不同城市的学生一样用很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相反,农村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强,这主要是观念差异所致。所以谈及如何提高成绩这个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由切身体会而得出统一的结论是,老师严则成绩高,反之则低。这也合乎眼下应试教育的规律,这种教育体制下,并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的自主发挥,而是看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只要拼命做、背,就会成效显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试教育在维系城乡升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为

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曾经想当然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力量。据了解,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遵义市的重点中学,其原因并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以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一定能上该中学。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得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学管道不畅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山村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茶陵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篇5

此次下乡实践期间,我们对茶陵的农村教育进行了一些浅入深究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茶陵某些中学面临如下几方面的挑战现象。

一、生源降低。

例如:茶陵某所农村中学在2003年秋季入学的初一只有六个班。在2004年秋季报到五个班。今秋入学减到四个班,人数上有很大下滑。不仅低年级生源滑坡,对于初

二、初三学生也出现中途缀学或转学的现象。

主要原因在于:(1)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人口降低,该年龄段的学生基数低。(2)随着农村打工热的急剧加温,许多家长考虑家庭生活经济状况由子女的将来定位,早早将子女推入打工热潮或学艺行业中。(3)农村因打工经济的推动加速了发展的脚步,富裕的家庭越来越多,许多家长带上了子女上外地求学或送孩子上教学质量高级点的学校。(4)因农村中学在近几年中考成绩不甚理想,重点中学升学率大幅降低,导致许多学生迁至交通便利的县城中学。

二、经费紧张。

茶陵某些中学比较大的开支在于学校基建、日常办公、教师奖励补贴、学生生活常备。这两年,这些学校常常资不抵债,亏空甚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停滞不前,办公费用拖欠现象严重,教师奖励迟迟不能兑现且数额偏小,学生生活条件差。

主要原因在于:(1)国家将在校学生的学杂费的标准定的很低,虽给学生家长减轻了不少负担,但对于学校来说经费上主要收入也相应减少,教师工资由财政直发,使得资金没有到学校,资金流动也给学校的经营造成影响。(2)生源的降低也大大的降低了学校的收入,学校承包给私人的几家小卖部经营滑坡从而上交给学校的利润也相应降低。(3)校方的经营管理不善也是造成学校经费紧张的重要因素,据群众反映,校方的个别领导不以学校发展为大计,坐待时日流逝,错过许多发展机遇,碌碌无为、自私保守,使得学校没有往昔的生机勃勃之景象。

三、教学质量滑坡。

还是以那所学校为例,该所中学每年中考升高中率逐年下滑,03年有56%,04年只有47%,重点中学升学率人数04加上指标后只有6人,在每次与县城中学的教学比赛中,该中学总是略显下风。

原因分析:(1)因学校各方面综合因素,生源质量总体下滑,据查,04年向该乡小考的前20名学生大部分去了县城的中学,优考生生源不足。(2)师资力量整体滑坡:因学校经营不景气等学校因素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许多学校的骨干教师选择另择良巢,如今留下的老师或年高事繁或年小稚嫩,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整体看来,该所中学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与学校的低迷不同的是,打工回来的家长们对子女的教育愈加重视,舍得花钱与精力。可见,这正是该中学重振旗鼓的大好机会,我们建议:(1)重视初

一、初二年级的基础教育工作,这是全校教师的工作重点,集中集体智慧和人力物力打好初三年级中考一役,尤其是初三年级实验班的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重点中学的升学人数与升学率将是决定学校是否回有转机的一个重要参数。(2)形成对学校生活、工作各方面经费的统一管理,科学规划学校的发展大计,开发宽、大、细的学校商业,自主的掌控学校的生存与发展。(3)给予教师更宽和和优厚的待遇条件,招凰引凤,吸引优秀人才,加大从严的抓好教师工作评比,优奖劣批,整合师资,重振学风校风与教风。(4)更好的定位自己,重视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贡献,发挥文化主导作用,推动当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农村普法教育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6

目的:了解当地农村普法教育的现状 时间:2006年2月 地点:重庆涪陵区 对象:当地村民 方法:走访调查

问题:如何加强农村普法教育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二十年的普法实践证明,普法教育对于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依法办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而我国九亿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才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决定因素,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迫切需要。

近期我亲身深入农村,就当地农村普法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这次亲身经历,我真实地感受到当地村民在法律意识上的强弱,以及在涉及法律面前的思想和行动和当地普法教育的现状。

一、当地村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通过这次的走访活动,发现当地村民的法律素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懂法型的,二是法盲型,三是半懂法型。

(一)懂法型的。在走访调研的几个村来看,在120人的随访中有15%的干部村民属于该类型,他们会用法律的知识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善于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借钱要别人写借条,不主张以血还血的方式处理邻里发生的打架斗殴的行为。如果遇到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能向村委会、乡镇政府和当地的派出所“报案”,寻求正当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懂法型的村民,他们的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等,阅读报纸杂志和普法书籍以及由乡县组成的“法律宣讲团”下村讲课来学习法律知识,这部人中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占100%,能进行自我学习。

(二)法盲型的。这类村民对法律知识一点都不懂,在调查的150人中约占27%,他们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具有初中文化的不到5%,他们只知道自己做的好像都是对的,什么事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不懂什么是法,什么是违法,能约束他们的也只有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和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有的风俗习惯本身就是违法的。遇到合法权益被侵害时,他们往往是通过自家的亲友去协商,不成则采取对应的报复措施,有的甚至不通过协商就使用违法的方式处理纠纷,他们不相信法官和法律能为他们做什么。

(三)半懂法型。在调查的150人的村民中,这类村民占的比重最大,约占55%。他们对法律知识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对法律条文的规定往往断章取义,法律的威严在他们心中有一定的约束力,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去违法,但他们也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有一家村民一日揪住进屋盗窃的小偷,就把他给五花大绑了起来很很地打了一顿,然后又叫人送到派出所去,一路上还大声辱骂并给他挂上牌子写小偷字样。又如一家为了防止自家的西瓜被偷就在地上拉上电网,并告知村民“危险”。这类村民获取的法律知识往往是通过他人言传身教,至于对不对,他们从不追究。他们的处事方式一般是参考村里的村干部,遇到纠纷一般也先要去找村干部问问应当如何处理。

二、制约当地村民法律意识的因素

虽然村民通过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对党和政府的农业、农村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对党和政府的农业和农村政策给予支持拥护,思想觉悟有所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时下大多数村民对法律的学习热情不高,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按传统、按习惯处理权益纠纷比比皆是,(一)村民的大局观念淡薄。特别是土地承包到户后,集体劳动相对减少,村民对国家、集体的概念渐渐淡漠,更多的是现在的市场经济的影响,村民做事也讲市场化,没有利益和效益的事,他们认为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和金钱,讲索取的多,讲奉献的少。有的凡事均以利益为中心,美其名曰:“市场经济就是利益经济”。对国家、集体的利益漠不关心,什么事都讲付出就要有回报,自私观念不断扩大。对市场经济作片面性理解。

(二)村民对权利义务理解片面。在调查的村民中绝大多数村民对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赋予的权利熟记于心,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则知之甚少,有的村民知道自己应当履行义务,他们也不履行。如不主动纳税、不赡养老人、不送子女上学、故意干涉婚姻自由、滥砍滥伐国家集体林木。

(三)文化教育滞后。在调查的村民中近95%的村民从学校回家后就没有再学习过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知之甚少,对外界的巨大变化毫不知情,也不关心社会的发展进步,只限于现知的技术水平和传统操作,思想守旧,做事墨守成规,对新生事物往往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等待别人成功后才去学习思虑、才去接受。

三、开展农村普法教育的对策

(一)深刻认识普法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意义 普法教育是推进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继续在农村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必须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用法治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正确认识到农村普法教育工作难度

曾经在普法教育工作前线的同志普遍感到,现今的农村普法工作难做。“领导不重视,活动难开展,说了没人听,听了没人信,信了没有做,做了不情愿”。如此概括,或许有失偏颇,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普法教育工作难做的实情。在调查中,我感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村普法教育工作遇到了未有过的问题和困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加突出,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普法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有所降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办事情、论成败的惯用标准,崇尚“时间就是金钱”之类的观念,对那些费时、费事而又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因而,普法教育工作在一些人心目中的份量就大大减轻了。其二,固有的社会教育方式受到现代化大众传播手段的冲击,使普法教育受到冷落。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因为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具有传播及时、受众面广、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和优势,农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小册子”、“小课堂”、“小教员”那种“灌输式”、“填鸭式”、“培训式”、“一味调百口”式的教育模式,而逐步追求教学水平的高品位,教育活动的高层次,教育手段的“高新尖”。其三,普法教育原有的“三无”现象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所谓“三无”是指无专职普法队伍、无专门工作手段、无专项活动经费。也就是说,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主要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其教育手段要根据实际条件来确定,宣传经费要临时筹集。有的基层单位工资尚不能按时足额发出,宣传教育经费就更无保证了。其四,执法环境的变化,使人们对普法教育失去信心。司法腐败已成为现实社会的突出问题,既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也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反感。其负面影响之一就是动摇了人民群众的学法信心,给普法教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

(三)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研究

首先,大力宣传普法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普法教育要继续坚持服务大局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积极开展针对农村、农民的法制宣传。大力开展以农业生产、农村市场经济为重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健全;大力开展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内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动员和激励社会各方面依法积极支持、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人人关注新农村建设、人人支持新农村建设、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依法进行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的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然后,探索新思路,开创农村普法教育的新局面

一是更新农村普法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普法教育,把服务农民、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普法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宣传形式上紧紧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思维习惯,选择农民群众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律意识,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农民法制观念;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手段,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

二是创新农村普法教育载体。加强普法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理论研究,认真总结“四五”普法教育的经验。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需要,满腔热情地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倾听广大农民群众的呼声。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适时在广大农村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活动,通过“一学三讲”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满足广大农民学习法律知识的需要,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自己的诉求,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大局。

三是丰富普法教育内容。积极实施“法律进乡村”工程,通过开展“四进农家”活动,引导村民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法制宣传资料进农家,编写适合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制宣传资料,向农村地区免费赠送;法制信息进农家,利用区域电视台、农村广播网、农民夜校普及基本法律知识;法制文艺进农家,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深入农村演出法制文艺节目,鼓励民间自发的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对家庭、村镇自办法治文化活动的指导和扶持;法律服务进农家,实行农村“两委”干部法制教育轮训制度,通过法律咨询和调解,解决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涉法纠纷,进一步提高普法教育的趣味性、导向性,使广大农民群众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普法教育中来,形成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拓宽农村普法教育视野。切实抓紧抓好进城务工人员的普法教育,通过深入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工作场所及主要活动场所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利用报刊、杂志,刊登有关农民进城务工法律知识问答,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辟专栏节目,组织宣传骨干深入乡(镇)、村巡回演讲等活动,增强进城务工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充分的法制保障,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现状调查 篇7

1. 学校课程落实不到位

虽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 (教基[2002]8号) 文件近十年前早已出台, 但学校课程安排书法教育课并能保证其课时的并不多, 编写或审定出版规范的写字教材更少, 有组织开展写字师资培训的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学校虽将书法课列入学校课程, 然而形同虚设, 书法课被挪用现象普遍存在。

2. 学生写字行为习惯差

学生对于书法的兴趣欠缺, 写字姿势正确率不足三成, 其具体表现为:握笔离笔尖太近;胸部紧贴着桌边;头偏向左侧;眼睛离本子太近等。笔者调查了所在小学32个班级的1800名学生, 发现执笔方法不正确约占七成, 表现为:靠拇指根部、食指指尖的力把笔杆压在虎口内。手腕内抠, 掌心转向前胸, 笔夹朝内, 笔杆朝外倾斜等。学生写字技能低下;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等现象屡见不鲜。

3. 教师书法功底不扎实

以笔者所在福建省罗源县为例, 小学书法专职教师没有一个。书法课大多由语、数教师兼任。根据一份资料显示:四所不同类型的学校 (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 , 教师中能写一手漂亮毛笔字, 并且具备指导学生书写毛笔字能力的均不超过10%。教师书法功底普遍不扎实。

二、多管齐下, 提高小学书法教育水平

上海市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 年轻人写钢笔字不合格的达70%~80%。强化写字教育, 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 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须要求。书法教育中暴露出的问题, 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探究有效教学方法

儿童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 兴趣动机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因材施教, 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多讲小故事。中国书法史上, 有许多书法家的轶闻趣事。给学生讲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献身书法艺术的故事, 能激发他们书写的兴趣。如:苏轼故居“墨池”的来历、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观浆悟笔法”的故事、书法四大家之一颜真卿拜师的典故……让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古老的书法艺术, 激发了学生写好字的愿望。

(2) 妙用形象语。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老师要把书法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抽象术语形象化, 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如:教学“竖弯钩”这一笔画时, 引导学生把竖弯钩想象成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 仰着长长的脖子, 高傲地唱着歌, 明确运笔和结字的规律, 便于提高其书写水平。

(3) 巧编顺口溜。在书法教学中, 若能自编一些顺口溜, 可以让学生牢牢地记住写法要领, 还能激发学生写字兴趣。如:教学钢笔字的运笔方法时, 可编成顺口溜:“小小一点要点好, 提钩尖折要记牢。横要平, 竖要直, 认真练习功夫到, 撇出锋捺伸脚, 笔画健美字才好。”寓教于乐, 学生既掌握了运笔方法, 又增添了情趣, 两全其美。

(4) 善用多媒体。利用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或播放书法名家的有关讲座、欣赏名碑名帖, 从感官上对学生形成新的刺激, 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书法兴趣, 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 万丈高楼平地起——严抓写字行为习惯

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凡学写字, 必学执笔”, 正确的执笔是写好字的前提。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 可将其作为教学考核的重点内容, 采取多种措施, 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1) 编口诀。把写字姿势、坐姿及握笔的要点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生动地教给每一位学生, 将书写姿势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写字时, 要做到:头正、身平、脚放松;眼离书本约一尺, 手离笔尖约一寸, 胸离桌子约一拳;心静认真写好字。”软笔书写教学中, 老师也编了姿势口诀:“脚分开, 与肩宽;头微倾, 肚不挺;手握笔, 掌中空, 我是一个小书家!”学生熟记背诵, 做到“练字先练姿”。

(2) “木头人”游戏。如写字姿势的教学中, 推出了“‘木头人’写字”的游戏, 让学生保持正确书写姿势, 如果谁没能保持好写字姿势, 就要为大家表演节目, 促使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

(3) 树立榜样。教师结合教学给坐姿及握笔姿势正确的同学拍照, 展示给大家看, 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小明星”, 让身边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学生, 改掉不良的书写姿势。

(4) 家长配合。把家长请进学校, 观看孩子的书写水平, 观察孩子的写字姿势, 让写字姿势正确的学生成为家长提醒孩子书写姿势的一扇窗户。加强家校联系, 每周让家长反馈学生在家中书写姿势的情况。老师、家长齐抓共管, 能收到良好效果。小学生年龄小, 可塑性强, 是培养良好写字习惯的最佳时期。新学期的第一堂课、第一次作业、第一项活动都是这种良好习惯培养的契机, 教师要及时狠抓训练, 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就顺手得多。

3. 润物细无声——探索多样化评价方式

书法教育的评价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 可尝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1) 真切的口头评价——唤起孩子积极情感。教师的口头评价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 影响最直接快速的一种评价方式。应以激励性为主, 用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 做到评价语言清楚。具体分析一个字的写法时, 如竖中线、横中线、左上格、右上格都应说清楚, 字的类型如左小右大、上小下大等应讲明确。语言实现儿童化, 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和同学竞争、和自己竞争, 在横向和纵向比较中提高自己。

(2) 多样的书面评价——激起孩子书写兴趣。一些直观具体的事物, 比较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可以用简笔画作为评分方式。如一个苹果表示还可以, 两个表示很不错, 三个表示你真棒。还可采用图章来评价, 如大拇指章、红花章、笑脸章、哭泣章等。此外, 尽量用激励性评语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写字情况, 如“欣赏你的字是一种享受, 谢谢你给老师带来了快乐。”“祝贺你, 你进步了。”

(3) 鲜明的实物评价——诱发孩子书写激情。运用铅笔、橡皮、五角星、卡通人物形象等实物奖励学生,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一个本子, 一支铅笔, 一张帖纸……学生从父母那里唾手可得, 但教师将实物奖励给学生的时候, 意义不同, 让学生说说心里话, 给予他们祝愿等, 可有效激发其书写热情。

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现状调查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建议

一、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政治、经济和城镇化进程增添了催化剂,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迫于生计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好多农民工把子女留给了老人或他人监护,在广大农村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与父母聚少离多,甚至一年半载见不上面。这样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性格内向、心理扭曲、生活简单、学习落后。

1.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人际交往、自身发展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面临多方面的烦恼和问题,需要向人倾诉,需要亲人的安慰。可是,这些孩子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据我们调查,103名留守儿童中有45个孩子半年见一面父母,有21个孩子一年见一次父母,有8个孩子两年甚至更多年见一次父母。像这种情况,孩子严重缺失父母的爱,致使孩子甚至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留守儿童性格内向

留守儿童大多数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甚至由于时代原因是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帮助和指导孩子,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长此以往,孩子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害怕与人交流。据我们调查,有87%的孩子性格内向,有8%的孩子性格一般。

3.留守儿童存在心理扭曲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自律能力差,很容易犯错误,需要父母随时引导、教育。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文化层次低,更是对孩子加倍溺爱,只要孩子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在家不服管教,顶撞长辈;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在社会上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使得孩子心里话无处可说,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4.留守儿童生活简单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没有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质量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质量一般。

5.留守儿童学习落后

尽管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只有2%成绩优秀,10%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留守儿童中4%的中学生成绩很差,1%的学生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建议

1.家庭应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农村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不注重孩子的教育,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就可以了,至于读书就是老师和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之责,明白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

2.学校应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几乎与家长没有沟通,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将孩子的一切教育寄托于学校。因此,学校应积极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班主任勇于担负起监护人的部分责任,给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地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3.提倡社会关注留守儿童

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几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教育方面,也关乎社会、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地工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地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参考文献:

杨元松.中国留守儿童日记.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2.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9

班级:五0八现代教育技术(1)班 学号:08504230132 姓名:周锐

调查背景: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广大地区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了解我市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就罗定市太平镇农村义务教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困难还比较多。

调查目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调查时间:2011年12月

调查地点及对象:罗定市太平镇部分学生及家长

调查方法:实地观察及访谈法

调查的第一站 —— 太平镇中心小学

通过走访调查以及在学校旁听当地小孩上课,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听到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通过走访调

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学生的信息热情很高,但普遍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调查表的数据汇总,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在校学习感兴趣。并有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很有必要,其中半数的人认为应该加大英语的学习力度。

农村学生普遍表现出了对学习的热情,但与之相对的,更多的人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认为目前农村教学质量差,不能因材施教,硬件设备不齐全,课程资源难以开发。这样的教学条件导致老师上课仅仅只能照本宣科,拓宽不了教育视野、扩展不了教学内容、丰富不了课堂教学。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一方面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据了解现在中学中的教师大部分是中专毕业,小部分是全日制大专毕业,更有甚者是在70年代初中毕业的。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据了解,农村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500元左右。

另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源流失问题已比较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

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城区比较好的学校。在农村很多地方有写老师甚至算是半路出家,教音乐的老师可以去教历史,教计算机的该教物理。在优秀教师流失的同时,农村中小学因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生活艰苦,比较难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去工作,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也较突出。

从学生家长的反映看,有大部分的学生对学校的师资条件不满意,认为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反映问题有:有的教师教育时间缩水,往往让学生自学;有的教师不批

作业由学生代批,个别甚至连考卷也不批,仅根据平时的印象来给分;有的教师体罚学生等。

(三)农民负担的教育费用仍较重

政府出台的九年义务教育受到了农民的爱戴,但是根据调查反映,农民仍然觉得教育费用是一个比较重的负担。虽然使他们少缴了很多书学费,但是现在的费用对部分农民来说,仍然是难以支付的。因为还要交校服费,甚至还会被强制交商业保险费,他们用于子女教育的支出仍比较重。这对于贫苦农民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因而,我的调查中有大部分的家长觉得孩子上学的费用负担很重或者比较重,有少于十分之一的家长还反映不能按时足额缴纳学费。太平中心小学的校长向我们介绍到,每学期收取费用都很困难,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才能把费用收齐。

(四)学校经费紧缺,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跟不上

由于经费短缺,乡村学校的教育设施都得不到改善,校舍不能得到及时修缮和增加,学校环境得不到改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太平镇黄豆坪小学教学楼及器材非常简陋。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大部分是没有标准操场的,更不用说足球场了。有的学校只有一个设备比较简陋的电脑室,有的甚至没有。

(五)学生压力大

有一多半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一半的学生认为课本难度大,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的刺激,如考试的压力,作业的压力,家长期望压力等。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比城市学生更大。

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

(1)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尽量缩小与城市教师的差距。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应自觉地进行专业发展,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学校要鼓励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的求学欲望。

(2)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应从压力情境、压力体验、压力反应入手。而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师生关系紧张、以考为本的僵化的学校管理体制,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已经成为学生过重学习压力的更为深层的原因了。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是减轻作业负担,课业负担,考试负担,而必须是在探明学生学习压力的来源、类型、现状、差异程度的基础上,站在素质教育的高

度上,以学为本,改变陈旧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重建令人向往的学校生活。

总结: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10

今年暑假,我去家乡的县底镇联合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虽然学生已经放假回家,但留校值班的王副校长还是热情接待了我,带我参观了校舍,还带我走访了几位农村老教师和就读的小朋友的家庭。我之所以选择去农村调研教育现状,主要是因为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我的调研和总结,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县底镇原来有两所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最后两所学校合并成一所联合学校,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而且目前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

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三、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上一篇: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下一篇:路桥试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