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娱乐情况调查报告(精选7篇)
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娱乐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只停留在对物质的满足上。本文通过对李老庄的娱乐文化现状的调查,发现其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传统观念、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农民的文化素质都有很大的联系,并存在娱乐设施不完善、农民传统观念对新兴娱乐文化的抵触、青少年的娱乐方式个人化等问题,需要采取完善农村的娱乐设施、注重青少年教育、提高娱乐文化质量等措施来满足农民的娱乐文化需求。
关键词:李老庄;农村;文化娱乐
实践日期:2010年7月16至7月22日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调查对象即为李老庄全体村民。调查样本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村民进行调查,将调查对象分为六类:老年、成年、青壮年、青少年、儿童、幼儿,每类人群再按性别差异加以区分,每类抽取样本4~5进行调查。
二、李老庄娱乐文化现状
(一)忙季和闲季的具体时间划分
李老庄是沈丘县内的一个小村庄,大部分农户以种植蔬菜、粮食为生,农闲时间大概在三月底——四月底、七月下旬——八月初、九月上旬、十一月下旬——第二年的二月(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后)四个时间段。
(二)各个人群的娱乐文化方式
1.老年人(年龄在60岁以上)
在农村老年人只要体力较好就可以一直劳动到六七十岁,自然休闲时间较短。对于不再劳动的男性老年人来说,主要的娱乐方式有聊天、玩牌、下棋、听广播、看电视、钓鱼、看书报。不再劳动的女性老年人一般就留在家里为子女做饭,照看小孩儿,腿脚好的还可以去赶集。
2.中年人(40—60岁)
常在村的中年人一般的娱乐文化方式有看电视、连天、玩牌,这也是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空闲时一般男性中年人会分散到几个比较集中的地方赌博,90%都是赌博性质的,甚至有人将其作为一种赚钱的方式。女性中年人的娱乐方式主要有聊天、看电视、逛街、玩牌和仍在劳动的女性老年人相似。而看电视也只是在晚上及农闲时,偶尔去县城,不过大部分时候是陪子女去买衣服、食品等。而有少数女性中年人会经常玩牌。
3.青壮年
外出打工者一年回家一两次,回家之后原有的朋友聚到一块聊天,也会频繁的逛街、外 1
出游玩、聚会等。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看电视,和家人聊天等。他们的娱乐方式比较前卫。常在村的女性青壮年的娱乐文化方式主要有看电视、聊天、逛街。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手机、MP3开始流行,听音乐、玩手机游戏也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娱乐方式。而在村务农的女性往往刚出嫁或者孩子较小,通常大部分时间用于务农或照看孩子,几乎失去了个人的生活空间,4.初高中学生
娱乐方式看电视打游戏逛街打牌上网,大部分学生在家的娱乐方式为看电视、打游戏、逛街。在放假期间学生们往往疏于学习,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电视、上网、打牌、逛街、打游戏等。男同学比较喜欢打游戏、打牌;女同学喜欢看电视、逛街,条件好的家庭还配备了电脑。
5.小学生
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有充分的时间娱乐,包括在校和在家。上学期间与放假娱乐方式也很多:看电视、丢沙包、跳绳、蒙眼摸人、跳皮筋、丢手绢、打羽毛球等等。新出现的娱乐方式有滑板、上网、打掌上游戏等。
6.学龄前
学龄前的孩子大部分都有家长、老师看护,因此所做的游戏大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娱乐方式在学校有唱歌、跳舞、贴纸、剪纸、画画等。在家的时候只要是看电视,已经懂事的孩子会三五成群的一起捉迷藏、丢手绢什么的,甚至是玩泥巴、摔瓦罐,但随着农村里孩子越来越少,于是群体性质的游戏越来越少,个体性质的游戏逐渐增多,例如滑板、掌上游戏机、等的流行。
三、农村文化娱乐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娱乐设施不断更新,但仍不完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电视普及到近100%,并且有些家庭还安装了电脑。虽然农村的娱乐设施在不断更新,但仍然不完善。像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娱乐及锻炼场所、中年人或公共娱乐场所缺乏,尚未建设。另外,也缺乏一些集体性质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村干部对此缺乏重视。因此,在李老庄娱乐文化是一种早已存在但从未或很少对其投资的一项重大“事业”。群体性文化活动的缺失不利于村民集体意识的培养。
2.新型娱乐方式的进入与原有娱乐方式的地位不可动摇
农村中原有的娱乐方式无非就是聊天、看电视、打牌、下棋等。新兴的娱乐方式如听音乐、网络聊天、网络游戏。新兴娱乐方式大部分集中于特定的群体,像网络集中于青年,秧歌集中于老年人、少数中年人,而电视、打牌这种原有的娱乐方式却是整个村庄的人的娱乐方式。因此,这种群体大小上的差距就足以证明原有娱乐方式的稳固地位。若这些娱乐方式相互之间存在着冲突,网络聊天这种形式挑战了农村大部分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传统思想,他们喜欢秧歌队的节目,但却不能容忍自己的家人是其中一员,而认为网上聊天容易上当、受骗,而原有的娱乐方式又在更新、换代,而打牌出现了自动麻将桌。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学历越来越高,接触到外来事物的机会越来越多。思想的逐渐开放,人们固守的那些传统思想被外界更加开放的思想所影响。在调查中发现,村民们虽然会拒绝一些自认为“不好”的娱乐方式,但当他们真正接触这些新事物的时候,会被“它们”的好处所吸引,比如mp3、手机,一旦学会如何使用,很乐意去用它来听歌、打电话甚至发信息。新的现代娱乐方式让村里的“保守派”也能体会到现代科技为人们提供的极大便利与神奇。
3.娱乐方式丰富,但能够给村民带来的“快乐感”不高
各个阶层的娱乐方式很多,但是实际中能够给村民到来快乐感的并不多。更有的娱乐方式是
由于缺乏必要的娱乐方式而采取的无奈方式,一般的老人都是过着单调的生活。我国农村的老年人主要存在三大需求:即养老保障需求、医疗保障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在农村老年人生活中处于生命需求的最高层次。李老庄的大部分家庭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方面的需求基本满足,而精神方面的需求成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但农村中老人的娱乐休闲生活明显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只针对台张庄来说。而老年人、成年、青壮年则无法从他们的娱乐方式中获得很大的快乐,那些娱乐方式有的是出于无奈的选择。
4.农村有些娱乐文化的内容趋于低俗
(1)电视中存在低俗的节目。电视节目中泛滥的广告,穿插的黄色、暴力信息严重影响了电视节目的质量,这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价值观的引导,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很多电视节目以提高收视率为目的播放低俗的娱乐节目,会对未中年人带来不良的错误的价值观引导。
(2)聊天过程中会涉及到不良的谈话内容。有的是在劳动中为了调剂劳动中的压抑制造愉快气氛、消除疲惫,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在场的时候也不注意谈话的内容,其中的不良信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成长。
(3)赌博风气盛行。“打牌”不仅是一种消磨时光的方式、更有营利的欲望在驱动。中年人在赌博的时候,很多孩子变成了新一代的“赌徒”。家长们不能以身作则,自然更加难以管束子女,其害可想而知。
四、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水平的限制
(二)村民素质水平普遍不高
(三)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新型娱乐方式的流行
(四)公共娱乐设施的缺乏
(五)农村教育水平和质量较低
五、解决措施建议
(一)加强农村的教育水平,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二)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
(三)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四)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六、结论
艾滋病经性接触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性活动频繁, 是艾滋病高危人群。为了解辖区内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以便更好地开展高危人群艾滋病干预活动, 我们于2009年11月对钟秀街道的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钟秀街道内所有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娱乐场所包括:洗头房、浴室、旅馆、歌舞厅等。
1.2 调查方法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问卷, 被调查者自愿匿名填写, 问卷当场收回。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等。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娱乐场所96家, 从业人员372人。被调查对象年龄最小16岁, 最大38岁, 平均22.6岁, 其中16~20岁占38.6%, 21~25岁占32.8%, 26岁及以上占28.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0.1%, 初中以上占29.9%;已婚及同居占23.9%, 未婚占76.1%;户口本省市的占20.4%, 外省市占79.6%。
2.2 艾滋病传播途经知晓情况
见表1。
2.3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见表2。
2.4 个人性行为与安全套使用情况
开始性行为的年龄为13~26岁, 平均20.6岁。最近一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有148人 (39.8%) ;最近一个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为:11.3%的从业人员一次都没使用过, 37.6%有时使用, 44.8%经常使用, 6.3%每次都用。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不使用安全套的原因主要是认为没必要, 占41.3%, 客人不愿意使用, 占33.6%;身边没安全套的占13.8%;其他原因占11.3%。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 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年轻、未婚、文化程度较低、外省市女性, 她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但不够全面。在传播途径方面, 对“只与一个性伴侣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知晓率低;在预防艾滋病措施方面, 对“每次性生活后都冲洗阴道”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每次性生活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知晓率低, 其最近一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仅有39.8%的人, 在安全套的使用频率上也较低, 也就意味着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虽说近年来在艾滋病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宣传得不细致, 表面文章做得太多。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要加强对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 定期免费为其发放安全套, 大力推广100%使用避孕套等措施来遏制艾滋病的传播。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娱乐场所艾滋病干预活动, 使她们熟悉艾滋病防治知识, 纠正其在使用安全套上的认识误区, 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行为意识, 主动放弃高危行为。我们要提高她们与客人的交流技巧与能力, 帮助解决客人不愿意配合使用安全套的现实, 使大家得到保护。同时, 要利用各种方式、途径来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 不断增强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提高公众认知水平, 有效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
【摘 要】广西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农村就业条件不优越、地方和高校宣传不到位、父母观念陈旧、个人就业定位不准等因素,很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对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国家、基层政府、高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努力,让更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
【关键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 反哺 农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11-04
要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人才资源的引进比物质资源的投入更加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急需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然而高校毕业生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对于回到农村就业更是望而却步。众多毕业生待业在家,农村基层求才若渴,于是就出现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透视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出现的障碍性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难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又有个人因素,既有经济上的困难,又有心理上的困扰,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有自身综合素质的制约。本研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描述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实状况,大学生对反哺农村的看法及态度,展示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工作成绩和差距,为国家、农村、高校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个人认识到反哺农村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想方设法为他们反哺农村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他们积极投入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了解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状及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的各项优惠政策,为本次调查提供方向。
(二)发放问卷
通过网络派发问卷与实地发放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使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涉及面更广,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通过问卷测量了解高校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现状,找出影响大学生反哺农村的主要原因。
(三)访谈实录
调研队伍深入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枯隆村岑吞屯、岜乙屯、板饮屯,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木山乡厂圩村和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的忠良村,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那蒙坡示范村和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柳杨村与村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更直接地了解对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看法和态度,为鼓励更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提供思路和可供借鉴的对策。
二、研究设计与操作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是指在农村地区出生、成长,具有农村户口,由于家庭贫困,在考入各类大学后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如办理过生源地贷款、助学贷款,获得过国家或地区学费减免、各类奖助学金、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等的大学生。
(二)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五所院校中的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所取样本绝大部分来自于广西各地市生源的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为90.75%。
三、研究结果分析
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难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农村、高校、家庭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特点及成因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农村或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2.59%,而愿意去沿海开放地区和发达城市的比例高达77.41%。如图1所示。
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选择去沿海开放地区和发达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就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而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希望改变家庭命运、工资待遇丰厚和户籍、职称晋升、社会保障等制度更完善都是大学生选择离开农村的其他重要因素。如图2所示。
在众多的行业中,最不受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待见的要数民营企业了。而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较高的政府公务员、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则受到普遍青睐,成为大学生最理想的职业。如图3所示。
与沿海城市和发达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少、工作岗位不稳定、户籍、职称晋升、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完善、工作环境恶劣,因此更多从农村出来的贫困大学生不愿意返乡就业。如图4所示。
(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情况
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也不关注家乡经济发展以及就业需求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在“您对家乡经济发展、就业需求等情况了解吗?”问题上,34.99%的大学生认为“了解”,57.02%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还有7.99%的大学生表示“不关注”。如图5所示。
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普遍不关注。在问到“您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了解吗?”问题上,89.53%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不了解”或“不关注”。如图6所示。
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普遍认为家乡的政府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在问到“您家乡的政府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的力度如何?”问题时,45.45%的学生认为“宣传不及时,不全面”,19.83%的学生对此并不关注。如图7所示。
高校在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展开的职业生涯规划较少。在问到“高校单独为农村贫困大学生组织过职业生涯规划吗?”问题上,50.69%的大学生表示“偶尔有”,36.0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如图8所示。
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的针对他们这部分群体的感恩教育较少。在问到“高校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开展过感恩教育吗?”问题上,60.6%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开展,而13.5%的大学生则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如图9所示。
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到“高校开展过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吗?”问题时,60.8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开展过,21.4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相信每个高校都应该开展过此类政策宣传,部分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类似宣传的大学生应该是对学校的宣传工作关注不够,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宣传的效果并不乐观。如图10所示。
(三)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父母的意愿对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较大。在问及“您的父母希望您毕业后回老家就业吗?”问题时,仅有14.05%的大学生表示父母不希望他们毕业返乡,但是有55.92%的大学生表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如图11所示。
接下来的数据调查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父母的意愿对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影响较大。在问到“父母是否从小教育您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出人头地?”时,48.48%的大学生表示“时常是”,38.29%表示“偶尔是”。如图12所示。
在问到“父母的意愿会影响你的就业去向吗?”问题上,60.33%的大学生表示“有部分影响”,17.36%的大学生表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如图13所示。
在问及“您毕业后更愿意前往哪个地区就业”问题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有22.59%的大学生选择回到农村或西部地区(如图1所示),且他们选择回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原因主要有“服务农村、建设农村”和“有很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如图14所示。
四、原因与结论
(一)国家对大学生在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
从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或发达城市,而不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比较发达往往意味着就业机会多,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解放,各项制度比较规范,职业发展潜力大。”在农村大学生看来,农村发展现状的就业吸引力仍然不足,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倾斜和配套措施尚不够完善。国家只有营造更加适合大学生在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才能不断提高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
(二)农村政府与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及其家庭缺乏联动
国家虽然对农村有详实的政策支持,广西新农村建设也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相关部门、新闻媒体等也做了大量的宣传,但大学生对此仍知之甚少。这也反映了农村基层对这些政策的宣传还不全面。农村基层往往以大学生常年在校无法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为由,将国家政策宣传的工作完全推给高校。农村基层如果能与大学生家庭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全面地向大学生家庭宣传中央农村政策和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便能有效转变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进而有助于解放众多大学生及其父母的择业思想。
(三)高校对中央农村政策和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大学生常年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对于各项政策关注程度不够、了解不到位等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高校对政策宣传不全面、不深入,对农村籍受资助大学生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目前高校的教育定位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但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和日常教育中都带有明显的城市特征,还是在为城市的人才培养服务,对非农专业的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高校的普遍做法往往只在固定的时间段,如仅在每年的资助活动月对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诚信、感恩等教育,只是在每年的毕业季例行公事般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优惠政策的宣传,宣传教育工作缺乏系统化、常态化。对于农村政策和建设等问题,如果没有高校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少会自发主动地去了解、关注。
(四)家长的观念对子女的就业去向选择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素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农村这样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一个农村大学生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期望。在农村基层调研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对于大学生就业去向的问题上,父母嘴上往往都会说随子女的意愿,但是内心上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回到农村,总是希望子女能找到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光耀门楣,不少父母甚至认为上了大学还回到农村是件很丢脸的事。如果农村籍贫困家庭能够理解和支持子女大学毕业后返乡就业,那么将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建立返乡就业的信心。
(五)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目标定位存在偏差,择业期望值偏高
不少农村籍贫困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薪水较高的外资、合资企业和待遇、福利、社会地位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但是这些行业每年的职位供给十分有限,竞争必然激烈,往往是一家欢乐九家愁,而大多数贫困生即使在城市就业竞争中失利,也很少有主动回到农村、服务家乡、奉献基层的心理,他们总感觉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工作而回乡就业就有失颜面。”面对目前社会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低于求职人员的巨大缺口,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如果能够主动转变就业观念,而且谁能更早转变,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尽管大部分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希望离开农村,但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投入以及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振奋人心的。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凡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新农村建设已见成效的农村家庭和大学生普遍表示毕业后愿意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同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两成的大学生对反哺农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肯定的态度(见图1)。他们亲身感受到家乡巨大的变化,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也比较了解,愿意回到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家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通过中央、基层政府、高校、家庭多措并举,大学生自身调整就业观念,就能够引导更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回乡就业,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邵雅利.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以福建为例[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4)
[3]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上)[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广西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14ZZ006)
【作者简介】赖远妮(1982—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孙宝会(1983—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近几年,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居民为区域代表,农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部地区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仍然是个薄弱环节,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这对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目标,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调查概况
课题内容包括:
(1)调查当地农村文化发展、农民休闲意识基本概况(2)调查方法
此次调研主要是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以随机抽取黄麓镇60家庭户为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其中农民问卷50份,有干部家庭背景问卷10份),后经过筛选,最终得到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达到83.3%。本次调查方法以采用以问卷法资料收集为主,个案非结构式访谈和文献资料为辅。资料输入和统计分析通过相关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的,分析侧重微观层次,以农民休闲娱乐方式为核心,针对农民的休闲娱乐形式、内容、供给渠道等方面进行描述。访谈对象主要是乡镇干部、农民、农村教师和民间文化艺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休闲娱乐现状
第 1 页(共 7 页)
(1)在休闲娱乐形式方面,在调查问卷“ 你平时主要的业余活动”的一项,笔者给出了包括“ 看电视”、“打牌”、“ 读书看报”、“运动”“上网”、“ 看电影”、“闲聊”“看戏曲”等若干选项,结果农民选择“看电视”的达到80%,选择打牌或麻将的达到66%,选择闲聊的达到40%。看电视是当地农民业余时间休闲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其余娱乐休闲方式的较多选择还包括阅读报刊、打牌或麻将、上网、和邻里聊天等等。问卷中有对农民选择的业余活动进行先后排序这项,结果表明,大约47%的当地人将看电视节目作为娱乐的第一选择,其次第二选择是阅读报刊书籍(33%),分别有20%的人选择与邻里聊天、打牌或麻将、做运动做为娱乐的第三选择。
(2)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笔者进一步对当地人娱乐休闲消遣时间的安排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2%的人表示“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候,没有定数。”另外有18%的人选择了只在周末或假日进行娱乐消遣。
在娱乐上每天花费的时间方面;只花2小时以内的人有16%;2—3小时的占31%;3—4小时的占37%;4小时以上的占16%。可见大多数人花的时间都集中在2个至四个小时这段。也就是从下午忙完直到晚上睡觉的那段时间。
(3)休闲娱乐花费的问题上,调查数据表明:农民娱乐消费在100元以内的高达了53% ;101—200元的占38% ;201—300的占6% ;400元以上的只占了3%。
(4)在收入方面,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农民的消费意愿较 5000元以下的农民要高。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文化消费的不同态度表明了农民对文化娱乐的消费意愿根本上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
(5)从文化需求的内容上看,在看电视节目内容上,的农民选择了最喜欢的文化内容是电视连续剧。
(二)、农民文化需求问题突出
在调查中,我深深感到,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尤其通过发展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经济,农村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的文化发展也出现了新特点,但同时呈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
第 2 页(共 7 页)
(1)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从调查数据可以表明,80%的被访者业余生活是看电视节目,66%选择打牌打麻将,接近半数的被访者选择闲聊。这可以从侧面说明目前当地农民的业余生活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新鲜方式。
(2)农民文化消费层面仍然处在较低水平
在这次调查中,虽然有33%的农民有选择阅读书籍报刊,但在选择书刊具体内容上,多数农民阅读有关神怪奇谈、言情的短篇故事类书。在经常性订阅报刊选项上,习惯比例只占18%,在购买或订阅书籍报刊费用支出方面,大概在20元之内(每月),占总体休闲消费比例的10%左右。这说明许多农民还在求富脱贫的路上艰难跋涉着,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还缺乏主动性。、农民受文化教育偏低,缺乏休闲娱乐这个概念。
(3)农民休闲娱乐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了娱乐意识,才谈得上娱乐休闲的方式及其相关问题。目前农民的休闲娱乐总体上还处于起初成长阶段,农民的休闲娱乐意识还比较浅显,普及率也不太高,农民观念中的休闲娱乐方式主要体现在节庆的庆祝和日常的自娱自乐方面。(4)政府作为有待进一步加强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业余休闲娱乐的文化生活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但是与新农村建设中提起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仍然有距离的。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在农村的娱乐休闲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调查发现,接近50%的被访者表示目前娱乐设施不足够。第二、精神文化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在调查过程中,我了解到部分村民对乡镇里的相关活动举办的时间没有什么了解,也有部分受访村民表示乡镇里从来没有举办过相关的活动。第三、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第 3 页(共 7 页)
文化队伍。目前乡里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普遍素质不高,而且结构老化,这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政府对农村文化发展引导作用。
(三)、深入的分析、思考及建议 相关原因分析:
(1)“轻文化、重经济”,是农民公共文化生活式微的体制性原因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经济的发展是整个国家自上而下的追求,寻求经济发展,追求GDP 指标,成为国家一定时期的政策重心。在这种经济建设中心化的环境下,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压力型体制关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指标,以至于对农村文化建设关注不够。
这种现象在农业税费改革以后,特别是农业税取消以后,更为突显。现有乡镇财政在只能勉强维持单位人员工资的情况下,对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拨付更是捉襟见肘,文化事业发展在当前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中处于边缘化。
(2)“缺人才、难合作”,是农民公共文化生活衰落的社会性原因
从调查来看,虽然目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十分滞后,政府组织和举办的农村文化活动普遍偏少,但这些只是一种表象而已,最重要的问题是“人”和“机制”问题。首先是“缺人”和“重物轻人”。
一是农村精英大量外流;二是优秀的民间文化无人继承和发扬;三是农民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四是过分重视“物”的建设,而轻视(忽视)“人”的建设。
(3)“只输入,不培育”,是农村文化工作思路的一个关键性失误
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衰微与“只‘送’不‘种’”的农村文化工作思路、理念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政府大多注重“送”“文化下乡”,却很少注意挖掘、开发和保护优秀的农村民间文化,更不注重先进文化与优秀民间文化的对接、融合,从而培育出具有深厚土壤、根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形式。“送”“文化下乡”的背后逻辑是:
一是认定农村文化贫困,需要从外“输入”文化;二是认定农村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需要输入“先进的”文化对它进行“改造”。但是,实践告诉我这
第 4 页(共 7 页)
种“只输入,不培育”的农村文化工作形式往往事与愿违。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的集体主义主要是通过强制性的集体生产和劳动,依靠国家的力量向农村社会强行“植入”的;而且,它还排除了乡村社区传统的各种公共性活动。实际上,某些传统的公共活动有助于农民形成集体主义理念。这种从外植入的集体主义由于没有很好地与优秀的农村传统公共形式相对接、相融合,单靠政府力量从外面强制的“嵌入”农村社会,难以在农村社会这块沃土中植根、发育、开花、结果,是一种“无根”的文化形式。思考与建议:
(1)应该完善政府职能,强化地方政府的主渠道供给。
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基础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农民文化供给上要发挥主渠道作用。我认为,在文化供给渠道上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经费保证。政府应保证和加大农村文化的投入,国家制定的文化事业经费政策必须得到落实。,只要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财政用于文化支出的比例不得低于财政总支出的1%的规定,保证这部分经费用于文化事业发展。
其次,壮大基层文化队伍,传承优秀民间文化。要在加强现有文化干部队伍的培训和建设的基础上,注意网络和培育农村中的民间艺人、文化骨干,从思想上和业务上加强对他们的引导,给予其必要的扶持,提供其展示的舞台,发挥好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要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拯救农村传统文化,整理和挖掘濒临失传的文化艺术,繁荣农村文化,更大、更多地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
(2)建立政府吸引外界投资、本地群众参与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农村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可以通过旅游业引进新文化思维意思,改善农民业余休闲生活方式。在这个途径上,笔者认为一方面在坚持政府主渠道投入的同时,可以扩大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来发展农村文化。政府可
第 5 页(共 7 页)
以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军农村文化市场,引导城镇有经济实力的个人或组织领办各类经营性文化实体,投资农村休闲娱乐的文化事业。这样一来,农村文化就有了新的生命力。
(3)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从根本上说,要进一步改变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种文化”。在具体措施上,我认为可以深挖当地特色文化内涵,培养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
要加强对农民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促使农民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逐步接受文化的有偿消费和主动选择。通过其模范带头示范作用,引导当地农民的文化消费。
三、总结与思考
首先,休闲娱乐方式与精神文化密不可分,精神文化是休闲娱乐的灵魂,休闲娱乐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农民休闲娱乐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构建的过程,农民休闲娱乐方式的改变,实际上反应出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用先进的符合农村特点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
其次,由一斑可窥见全貌。这次的调查使我们看到,安徽省近几年的文化工作正在稳步地向着良性的轨道上快速地发展。全省的农村文化建设确实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这些成绩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比,特别是与满足群众“就近”、“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肯定成绩、正视不足、抓准症结、对症下药是文化部门下一步工作的立足点。
第三,我们认为,黄麓镇无疑是众多边远的中国农村的缩影,当地人的休闲娱乐现状和观念,它的文化发展与建设缺少正确观念的指导、处于自生自发状态的现状无疑也反映出了如今边远落后农村的实际。娱乐休闲反映在个人、家庭与
第 6 页(共 7 页)
社会群体在社会价值认同、文化素质培养、文化品味追求、文化消费倾向等方面。按照功能主义者的观点,休闲娱乐有着正功能和反功能。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事关全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和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不仅是农民住上新房子,穿上新衣服,更重要的是培育和造就一代能有素质有文化的新农民,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这对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目标,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半数还要多。农村的生产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居于基础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费则是一个永远的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在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需要我们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农村,用新的思路去发展农村。
在这个暑假中,我通过对我家所处地区农村发展网上资料的大量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本地区农村经济生产发展和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最后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的生产情况
在进行农村生产情况进行调查时,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了部分地区,就春耕种植粮食面积、春耕期间农资市场尿素的价格、春播种子价格、今年春耕生产中水费价格等问题展开了调查。
75%的农户今年春耕种植粮食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还有30%的农户面积有所增加,面积增加的农户主要是种田大户和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户;53%的农户倾向于种植粮食,剩余的47%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春耕期间农资市场尿素的价格情况,60%的农户认为高于去年同期,还有20%的农户认为尿素价格低于去年同期,剩下20%的农户认为尿素价格和去年持平,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一季度尿素价格有一点小波动的原因;春播种子价格,85%的农户感觉价格高于去年同期,另外还有15%的农户认为种子价格与去年持平,认为价格没有变化的人主要是稻种自留或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今年春耕生产中水费价格,50%的人认为水费升并表示理解上涨行为,理由是电费、人工工资上涨,还有50%的人表示水费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有40%的农户认为今年本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比往年多,还有60%的农户认为本村外出劳动力没有变化,说外出劳动力增加的主要是村干部和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户,说外出劳动力没有变化的是纯农户和以种养业为主的农户以及种田大户。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村经济呈现出下面的一些特点:
1、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近年来,我国实行长期稳定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有序发展,粮食最低保护价格逐年上升,农业种植面积保持基
本稳定。
2、农民种植结构调整意愿较强。近年来,虽然粮食类价格逐步小幅上涨,但低于农户收入预期。由于种植经济类作物效益明显高于基本农业作物,部分农户倾向于今年种经济作物。
3、种植成本增加制约农民增收。当前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产生了制约。在对尿素和种子价格同比情况进行调查时,调查户均反映尿素价格、种子价格同比上升。
二、农村消费情况
(一)当前农民家庭收入情况
调查显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1)、农民从事种植和养殖业;(2)、农民家庭成员在外务工收入为主的;(3)、农民从事农村工副业所得收入为主的。这三种家庭收入比较下来,差距较大。以第一种收入为主的农户来说,普通农户收入最低,普通农户又分两种状况:一是种田面积少,所种的粮食仅供自己消费,并且没有其它收入来源的纯农户生活比较困苦;二是种田面积较多,自食自用外还有余粮出售,并且自养家禽生猪,从事开塘养鱼、虾等副业生产的农户,生活水平较好点,因为近年来国家一再提高粳稻、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所以这部分农户认为今年家庭收入会有所增加。以第二种收入为主的农户,只要家庭成员在外找到务工的机会,家庭收入会稳中有所增加,相反如果外出务工不太顺利,家庭收入则会有所下降。以第三种收入为主的农户人均收入较高,但产品受市场行情的影响较大,在销售行情好的情况下,收入会稳步增长,一旦销路不畅,农户收入增加也就无从谈起。
(二)全县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和特点
1、农村消费市场总体发展良好。农村商业网点发展加快,大型龙头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农民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农村消费结构变化较大,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支出逐年提高,此外,农村内部消费差异逐渐拉大。
2、农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步提高。随着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信通讯等为代表的消费在我县农村市场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6%以上。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在农村已基本普及,移动电话也成为农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信工具,空调、电脑、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也逐步走入农家。
3、生活消费支出增幅较大。蛋、奶、肉、菜等在农民饮食结构中比例大幅增加,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开始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农民衣着更加注重舒适、漂亮、时尚,名牌服装已成为很多农村青年的选择。
4、住房消费已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首要选择。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改善。目前全县农民大部分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子,少数富裕的农民住房已向别墅式发展。大部分新盖房和购买的商品房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装修,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不少富裕的农民在农村拥有一套住房的同时,在城镇又买了商品房。
5、教育支出成为农村消费热点。教育支出在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成为农民消费结构的新亮点。有条件的家庭对子女教育择校而学,甚至家长长年陪读。教育支出约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1/3。
6、婚丧嫁娶仍是农村家庭重大消费之一。随着城市婚庆礼仪档次的提高,农村的婚庆也随之提高,带动婚嫁摄影、黄金首饰、家居的消费。
(三)促进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
1、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实。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商品流通状况;免征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立贫困生助学金制度等,大大减轻农民负担。近年来,为解决农民工工资长期偏低,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国家制定了城市最低工资标准。
2、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受益增多。农产品价格比上年上涨,农产品价格提高人均增收。
3、社会保障政策稳步推进。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我市政府更加重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规范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各项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的消费预期。
4、消费环境改善推动消费提升。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农产品流通加快,农民收入增加,有力地带动了家电等产品在农村的销售。同时,为净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维护农民消费权力,各级部门相继出台更为严厉的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措施,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
(四)目前农村消费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增收的不稳定性。农民收入增长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性是制约农村消费的一大原因。虽然减免了农业税,增加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总体上支撑农民持续性增长的亮点不多,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价格走势难以预料。二是农资价格不稳定,上涨速度过快。三是农民打工工资性收入同样存在不稳定因素。少数低收入农户生活消费能力低,基本上还停留在生存型消费状态。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有所改善,但与城市相比整体水平较差,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供水困难、交通不畅以及电视、通讯信号覆盖率低等问题,从客观上增加了农民消费成本,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
3、农村各项政策缺位。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及政策尚未完善,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影响农民扩大消费支出。农村养老金制度和社会福利性收养制度尚未到位,乡村养老院、敬老院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实际养老需求,影响消费质量和水平。综合性消费信贷管理制度尚未形成,适合农民的消费信贷品种少。
4、农村商品供应渠道混乱。销售假冒种子、农药、化肥和劣质商品等坑农害农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农民消费不安心、不放心,影响了农村市场的稳步扩张。另外,农村消费品价格高,农村物流成本高,部分抵消了农民所得的实惠,不利于扩大农村消费。
5、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大部分农村市场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小、场地狭窄、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有的只好以路为市,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
6、农村市场适销对路的商品少。由于长期以来,许多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以城市市场为中心,多数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能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缺乏能刺激农民进一步消费的代表性产品。农村商品产供销与需求结构错位,农村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致使农民本来就有限的购买力难以充分发挥。
7、农民消费观念陈旧。长期的自然经济、弱质农业的土壤培养了农民相对保守陈旧的观念,养成了捂住“钱袋子”的消费习惯,消费预期心理和预期收支趋紧,超前消费意识不强,导致农村消费领域不宽,消费层次不高。与此同时,有些农民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消费日趋严重,赌博活动屡禁不止,这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加剧了农民的隐形负担。
(五)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一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优质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积极引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改善农民工待遇,解决农民工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三是加大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四是继续贯彻落实已经实施的农村减负政策,禁止不合理收费和乱收费现象。
2、完善流通网络,扩大农民消费。大力培育农村新型流通方式,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逐步将连锁经营、代理销售、配送服务等营销方式向广大农村延伸,着力解决农民购物“不方便、不实惠、不安全”之忧。同时,积极鼓励大型超市到农村特别是主要农产品集中地建设基地,促进城乡双向流通,实现产销对接机制,减少流通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3、调整产品供应结构,适应消费新变化。随着农民收入提高、农村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家电产品如彩电、冰箱、电脑等将在农村广泛普及,农村家电市场商机无限。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农村需求和农民消费的特点,开发适合农村和农民消费需求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在品种、规格、性能、式样上,务必讲求经济适用、操作简单,并提供维修、配件等售后服务。
4、改善消费环境,保证消费安全。继续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家电”下乡提供最基本的条件;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继续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农村薄弱地区的监管,发挥农村消费维权网络的作用,依法严惩制假售假活动,营造安全放心的农村消费环境;建立完善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消费倾向。目前,农民养老、医疗和子女就学等方面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农民不敢超前消费。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只有社会保障措施落实到位,消除顾虑,农民才敢超前消费和放心消费。当前要继续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重点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全面实施社会医疗救助制度,适当提高医疗救助资金标准,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加快农村敬老养老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领域,提升各类福利服务机构层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6、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必须重视城乡教育平等,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位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加强道德理念和法律知识相结合的培训,在加强法律知识培训的同时,还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和德制双管齐下,真正规范广大农民行为,提高道德和法律素养,创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农民金融的需求情况, 中国农村金融学会组织的“农村金融发展调查”课题组, 走访了吉林四平市周边的几个乡镇, 进行了实地考察及问卷调查。
发展农村经济, 帮助农民脱离贫困, 需要资金的支持, 而小额信贷则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一种新模式。正规金融机构要求的贷款条件高、交易手续复杂;民间高利贷可以满足即时的资金需求, 但由于其高昂的利率, 对农户而言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小额信贷以其便利简洁的交易手续和低于民间高利贷的利率, 在农村金融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小额信贷是为低收入阶层包括贫困户提供的一种贷款和存款服务。其中, 贷款一般只能用于生产而不能用于消费, 通常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小额度、短期、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市场利率水平、贷款成员的自我组织, 等等。
二、调研问题描述
在调查过程中, 了解到由于农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在正常情况下从私人得到的借款都极为有限, 并且时间较短, 没有连续性。因而, 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贷款需求。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种地、养殖业的需要在春季购买种子、农机具等;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做生意的需要贷款购买生产经营性投入;家庭收入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的、主要依靠打工的在生病住院或者盖房子时, 往往会有贷款需求。
联保形式的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在吉林农村地区已很普遍, 一般家庭都可在申请后约一个月获得贷款, 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需要, 并且90%以上及时还款或提前还款。但在调查农户中, 了解到农民在贷款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农民普遍认为贷款利率偏高, 并且呈继续升高的趋势, 使其难以承受, 宁愿放弃贷款;贷款的期限较短, 一般为十个月或者十二个月。另外, 农民能够获得的贷款额度小。
(一) 贷款利率高。
吉林小额信贷利率的基本情况是, 农民从信用社取得小额贷款的年利率基本在10%左右, 高时达到11%, 农民普遍反应贷款利率高, 使其还款负担过重。然而, 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需要赢利, 这是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扩大业务并能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保证。随着银行的商业化程度提高,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 那么目前开展的小额信贷工作就不可能持久, 也不可能更大规模地深入发展下去。世界上很多小额贷款项目半途而废的原因都是因为亏损, 特别是由国际组织所资助的小额贷款项目, 一旦资助资金撤出, 小额贷款就无法继续开展。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能赚钱, 最关键的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 其特点是额度小、成本高, 只有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 不能用一般银行对工商业项目的利率水平来套小额信贷的利率, 在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 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 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 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 但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在3.5%左右的情况下, 贷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盈亏。由于各地的情况有所不同, 需测算后确定盈亏平衡点, 再加上正常利润来算出小额信贷的合理利率水平。
然而, 这样的一个经测算的合理利率水平对于小额信贷需要资助的农民来说, 却是一个难以承担的利率, 因为农民进行农业再生产所获得的利润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偏低, 这一矛盾是目前吉林小额信贷面临的重要难题。
(二) 贷款期限短。
目前, 农民从信用社取得的贷款期限一般为十到十二个月, 贷款期限较短, 农民尤其反映十个月的贷款时间不合理, 吉林省处于我国东北地区, 粮食作物为一年轮作, 农民从借来贷款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 再到作物收割并最后销售出去, 最终获得收入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 而贷款十个月后就需还款对农民来说资金很紧张, 可能会导致延期还款。
(三) 贷款额度小。
贷款额度小, 平均贷款额度并不能充分满足农村地区的资金需要, 实际贷款额度低于农民资金需求是吉林小额信贷存在的又一问题。扶贫信贷资金所扶持的项目普遍存在“小、散、差”的特点, 形成产业和达到规模效益都比较困难。而贫困农户则普遍存在劳动力不足以及文化程度低、健康状况差、缺少劳动技能或管理知识, 基本生产资料不足或质量较低, 土地、牲畜或农机具不足, 家庭没有或很少有资产等问题。因此, 不仅农业银行对到户贷款的发放持谨慎态度, 即使是信用社在中国人民银行支持下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也很难覆盖农村最低收入人口的10%。根据各地上报的资料, 筹资成本加上管理费用, 扶贫信贷资金经营的平均成本高于7%。因此, 即使扶贫信贷资金全部按时还本付息, 中央财政即使贴息, 小额信贷机构仍然有可能亏损。由于上述原因, 出于谨慎贷款和成本收益的权衡, 导致目前小额信贷的实际贷款额度还是偏小。
三、政策建议
关于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 不仅在个别省份, 在中国, 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各国政府都十分关心农民贷款, 特别是扶贫贷款的问题。制定一个较合理的利率水平对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来说, 其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很大。从试点地区所揭示出来的趋势来看, 当小额信贷比较成熟, 群众与信用社的积极性都充分发挥起来, 信用观念也建立起来后, 有60%~70%的农民都会有小额信贷的需求。一些有创业头脑、吃苦耐劳的农户, 在申请到小额贷款后, 发展种植、养殖或小本生意, 逐步摆脱了经济上的困境, 但当他们想进一步扩大规模或多元化经营时, 又受到了资金瓶颈的约束。所以, 大多数农户希望在小额信贷成熟的基础上, 能够将贷款额度放大一些。此外, 大部分非政府组织援助的小额信贷机构都收取了高于基准利率的贷款利率, 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不足和小额信贷机构本身所追求的财务持续性目标。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保障小额信贷在农村金融中的发展, 帮助农民脱贫。
首先, 以适度的政府贴息和适当扩大的利率浮动, 排解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目前, 全世界小额贷款的利率一般是16%~17%, 而我国仅为8%~9%。提高利率当然有利于农信社的盈利, 然而这种方法会增加农民的负担, 不利于农民现状的改变, 也有悖于扶贫的目的。然而, 如果小额贷款无利可图, 金融机构不愿意介入, 将造成实际中农民无法取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只能去借40%的高利贷, 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当前的情况下, 政府给予扶贫性质的小额贷款一定的贴息, 使得农信社有利可图, 小额信贷项目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能让利于农民, 不使农民承受比城市更高的利率。
其次, 建立有约束力的信誉制度, 缓解担保机制缺失造成的不良贷款问题。现行小额信贷中担保机制的缺失, 也是造成信贷人员惜贷, 放贷顾虑多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 农民没有多少财产抵押, 农业生产经营中不确定性又很大, 信誉制度需要进一步落实, 对不履行到期还款义务的借款人产生确实的影响, 使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借贷的农户应设立严格的账户管理, 建立健全准确的账户信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联网操作。对违约不还贷的农户的姓名予以公开, 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信息共用机制, 对其将来欲再取得小额信贷及其他金融贷款的款项进行约束;在还款约束机制发挥其应有作用。在不良贷款逐步减少的情况下, 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放款期限问题也会逐渐放开。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就为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做好了保障。随着我国支付体系的发展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和渠道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付结算工具单一、现金结算量大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以某县为例)
某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全县地域面积7180.9平方公里,下辖9镇3乡200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全县耕地面积150万亩,主要种植大豆、玉米、烤烟、马铃薯等作物,养殖业主要以牛、羊为主。多年来,县域金融部门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上破解了许多资金难题,为县域大发展、快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2006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8.7亿元,农村人均收入4540元,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2.2亿元,农村人均收入5980元。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1亿元,农村人均收入6388元。2009年各项农村经济指标增长15%。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些工作己经走在了省市乃至国家的先进行列。
二、农村支付结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支付工具单一,现金结算占比较大。从农村金融机构设置来看,直接提供结算服务的主要有农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农行仅在少部分发达乡镇设立网点,而且网点有进一步收缩的趋势;从以上机构提供的支付结算工具来看,除了现金结算外,传统的转账支票、汇兑是可以直接提供的支付结算支付了现金结算外,传统的转账支票、汇兑是可以直接提供的支付结算支付工具,银行汇票仅在农行网点少量办理,现金结算在总结算业务量笔数中占比达到80%以上。对于客户来说,在一定额度内,结算时间短、结算成本几乎为零的现金结算成为首选的结算方式。
(二)清算渠道不畅,转账结算效率偏低。金融机构系统内和跨系统的资金清算渠道是否畅通高效,是影响农村结算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跨行资金清算主要依托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联网通用系统,系统内资金清算主要依托行、社、局内部的综合业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镇网点很少直接参加现代支付系统,需要通过管辖机构转接,增加了一个手工处理环节;农村信用社开通了省内统一的综合业务系统,但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邮政储蓄机构暂时还没有参加现代支付系统,转账结算业务的实现受到限制。加上乡镇金融机构无法直接参加同城票据交换,县域内即便是同一乡镇跨系统转账也会有一定的在途时间。
(三)设施投入不足,新支付工具用途窄。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业务仍然以存放汇为主,中间业务收入极少,以一个乡镇网点存款业务6000万元计算,还无法进行有效的机具投入。在乡镇一级,信用社对个人客户全部通过柜面进行业务处理。部分已经配卡的存款人甚至认为用银行卡办理业务,交易记录和账户余额不能直观反映,习惯于使用存折。
(四)宣传引导不够,结算知识普及率低。对于农村地区,不同的客户群体,有不同的结算服务诉求,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普通农户主要以零星现金存取、生产生活资料购置、子女异地上学生活费供给等,这部分结算基本以现金结算为主;个体经营户进城购货一部分采取现金结算,一部分携带银行卡进城取现结算;外地打工的农民工以农民工银行卡结算和携带现金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及规模大一些的商户选择通过农行网点结算或就近在县域城区银行网点开立结算账户。在调查中,向客户介绍银行卡转账和POS结账消费等业务时,有许多客户很感兴趣,但对具体业务办理知之甚少或根本不清楚。
(五)转账结算费用偏高,影响非现金结算推广。非现金结算费用标准对于农村服务对象仍然偏高,以银行卡为例,除了农民工银行卡有适当优惠外,异地取款要收取手续费,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存取款单笔金额小,普遍认为使用银行卡交易不划算,而不需要消费者付费的POS结算又十分有限。无偿的现金使用与有偿的非现金结算相比,农村服务对象更多的选择现金结算。
三、改进农村结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力推广通存通兑业务。2007年11月19日起,依托小额支付系统,个人存款跨行通存通兑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开通,客户可以在任何一家开通该项业务的银行营业网点,办理人民币个人存款账户的资金转账、现金存取款及账户余额查询业务。从业务现场测试情况看,系统响应时间较快,很好地解决了跨行异地个人结算业务的处理,对于农村结算服务机构和个人服务对象都是比较好的选择,目前,要解决好业务知识宣传推广、业务异常情况处理、通存业务手续简化等问题。要统一各行社对此项业务的认识,防止少数行过于考虑局部利益,影响业务推广面。
(二)加强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的推广。一是加强对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协调和管理,妥善制定业务发展规划,争取相关部门政策支持。二是加大对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投入,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有计划地安装一批ATM,发展一批生产生活资料销售、农产品经营的特约商户,使用POS机进行结算。三是对农村地区信誉度高、生产经营稳定的客户尝试开展信用卡业务,拓展银行卡功能。四是加强农村地区银行卡联网通用、联合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建设,保证网络畅通,提高银行卡业务的服务质量,解决好业务差错处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五是进一步深化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低成本的结算服务。
(三)抓好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普及。加强对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的组织和管理,通过农村金融网点,进行支付结算业务特别是新业务的宣传普及,通过柜面人员对客户进行引导,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现金支付习惯。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对普通农户和农民工,引导其通过银行卡进行结算,对结算量较大的专业户和开户单位,以转账和票据结算为主提供服务。
(四)有效利用邮储资源优势。邮政储汇银行基层网点的设置主要集中农村地区,机构有优势。多年来邮政汇兑业务在农村个人异地结算业务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优势;邮政储汇业务系统网络建全,实现了全国互联互通,并通过中国银联与各银行金融网联接,而且邮政储蓄绿卡的发卡规模在农村地区具有相当的数量,具有较好的业务基础。
【农村娱乐情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娱乐业调查报告10-05
娱乐购物礼仪06-27
娱乐场所承诺06-07
娱乐活动策划书09-08
娱乐场所演练方案11-24
娱乐场所安全工作方案06-24
娱乐搞笑节目广播稿07-03
餐饮娱乐公司简介07-09
巴西最喜爱的娱乐活动07-18
社区文化娱乐活动记录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