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推荐10篇)
A很好
B一般
C落后
2、你们那有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情况么?
A有,且很普遍
B 有
C几乎没有
D 不清楚
3、你所认识的人中有留守儿童么?
A有
B没有
C 不清楚
4、你平时经常有听到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么?
A经常
B偶尔听到过
C几乎没有
5、你是否认为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A是
B否
C不知道
6、你认为在未来。留守儿童的增长趋势会是什么情况?A上升
B稳定
C 下降
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父母的责任还是学校的责任?A父母
B 学校
C父母和学校
8、你觉得造成留守儿童问题根本的原因是
A父母对儿童关注少
B留守儿童本身太调皮
C社会关注少
D农村家庭经济贫困落后
9、如果让你做一名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志愿者,你乐意么A乐意
B无所谓,看情况
C不乐意
10、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他们
A物质
B精神
C学习
11、你是否认为应该通过立法手段,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监护、困难救济等问题A是
B否
C无所谓
12、您觉得这些孩子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可多选)
A、经济条件不能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完成学业
B、教育设施与教育水平落后,学习条件差
C、亲情的缺失与空白
D、功课长期无人辅导,学习成绩不理想
E、来自同学的骚扰、欺负
F、其他:
13、你对留守儿童所引起的问题有哪些了解?
A、家庭经济困难,学业长期无人辅导,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其辍学、厌学、失学
B、孩子缺失亲人的关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
C、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D、不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E、其他:
14、您认为政府在这个方面可以做些什么事?(可多选)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B、加强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儿童的学习条件
C、多加关怀贫困留守儿童,在学杂费生活费方面给与补助
D、提高对贫困留守儿童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E、设立一个专门的爱心机构
F、其它
(一) 背景介绍
目前, 媒体高度关注“性侵害”事件, 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最大的受害群体。由于远离父母、生活无人督促、行为欠规范, 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性侵少年这种兽行刺痛了公众的内心, 对受害者今后的人生将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
暑假是很多留守儿童的快乐时光, 可以与父母团聚。但也有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 他们留在乡下家中陪爷爷奶奶, 但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存在很大隐患。很多留守儿童在缺少监护人的陪同下, 独自去河边、池塘游泳, 发生危情致多个家庭破碎。
2013年5月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 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6万人, 占儿童总数的比例为21.9%。与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 5年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泗洲头镇被蜿蜒的山水围绕, 村与村之间相隔近半小时的路程。泗洲头初级中学是泗洲头镇唯一的中学。附近几个村的孩子读完小学后可升入中学就读, 但交通颇具不便多需乘公车。该中学共有教学班10班, 学生数416人, 教职工总数32人, 专任教师26人。据统计, 该镇留守儿童人数多年来居高不下。
自2009年7月该校与宁波大红学院合作签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并挂牌起, 每年暑假都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此进行军事夏令营计划。校方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 全面提升学生的两项体育技能, 一项文艺风采即“2+1”模式。团队将以国防、安全教育、行为规范为主, 辅之以文化课程并专门准备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及教案。
(二) 调研目的
中国梦是汇聚每位国人梦想的代名词。象山泗州头中学承载了两代人的梦, 使少年学会感恩、青年懂得回报。“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时期, 一个极其不稳定的成长阶段, 初中生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 培养道德情操, 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 也正是青春期叛逆期最为严重的阶段之一。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缺乏学校有效引导, 缺少家庭温暖、社会关注及政策支持容易致使其成长受到不良影响, 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通过军训夏令营, 学员懂得约束、提醒自己改掉陋习, 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独立克服生活学习上出现的困难, 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学会团体协作。本次调研以支教团队开展支教活动所在的学校“泗洲头镇中学”学生作为主要调研对象。根据支教团队的实践总结, 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 力求明确当前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缺失。并依此有针对性地得出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所存在问题的对策、方法。
(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并采用概率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此次调查, 实际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问卷100份, 回收率为100%。问卷分发到泗洲头镇附近村子及参加军事夏令营活动的学员, 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除了问卷调查之外, 我们还通过文献查询对留守儿童现象作更深一步的了解, 其次对儿童、村妇女主任进行访谈, 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 我们了解到监护人知识水平对留守儿童现象的影响占40% (如图1) 。父母多为改善生活条件、给孩子一个满意的未来而远走他方谋生计, 并多将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 隔代教育存在很大隐患。从计划生育开始实施起, 老人过于溺爱孩子已是普遍现象, 致使很多留守儿童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差。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内心存在缺失、形成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成熟。这些都将危害孩子健康发展, 家长应引起警示。但该地政策辅助及经济发展对留守儿童现象形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当家庭收入与支出不对等时, 家庭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取舍失衡, 造成农村剩余年轻劳动力大规模流动, 剩下老幼。
超过一半的有效问卷即72% (如图2) 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好的习惯极易言传身教给孩子。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交流, 教给他们为人生处世的方法。
已有12% (如图3) 的留守儿童表示当爸妈不在家时不会想念, 48%的孩子表示偶尔会想爸妈。这个现象的出现应引起社会警示, 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替代不了亲情的重要性。当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只有28% (如图4) 的学生会请教老师, 还有12%的学生选择沉默。“师者, 传道授惑解惑也”, 这让很多教学工作者反思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 还应多注意他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增强沟通能力。学校课程设置时应注重素质教育的开展, 规避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课程。
三、留守儿童现状及支教效果
(一) 留守儿童现状
1. 逆反心理严重。
走访村妇女主任朱桂娥同志得知近几年升学率降低后, 村里加大了对学生成绩的关注, 现在村里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类问题正在逐渐好转。她不赞同隔代教育, 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存在代沟且现在独生子女较多, 老一辈特别溺爱。村里有实例, 父母外出打工, 孩子留给老人带。孩子十多岁时, 性格叛逆、接触社会上的人学会抽烟、不听劝, 去年上半年该孩子的父母将其带去上海读职高。实例告诫我们, 父母不在身边会造成孩子过于早熟, 有时他们会因存在自卑心理而羞于言表。且留守儿童在性格发展上会因自控能力、叛逆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及隔代教育的不到位而走上“邪路”, 加上心理封闭、渴望亲情, 极易走上不归路。
2. 父母“只出钱、不出力”的错误观念。
大部分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就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但其实不然, 这是父母因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孩子的愧疚感而衍生出的逃避培育引导孩子职责的体现。“物质皆放养”错误的观念, 致使很多孩子成为享乐主义者, 存在拜金主义思想, 养成好吃懒做的陋习。
3. 沟通交际能力差, 遇到问题无法寻求解决。
在军训夏令营活动中, 出现学员因口角之争而打架事件。在场的人很多都无人劝架, 显现了现代人的冷漠。当沟通出现障碍则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 支教效果
该社会实践团队为短期支教, 由教师带领包括学生党员及军训教导队成员组成的21人支教队伍, 分两批开展的多方位教学实践。注重实践教育, 侧重于学校相对缺乏的身体素质及德育方面的教育。开展形象生动的演习活动,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学生可以通过近距离接触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但由于其为短期实践, 只能起到入门作用, 缺乏点对点的互动, 对学生的长久关注度不足。
为响应国家关爱未成年人思想素质的“春泥计划”, 阳光假日学校是针对留守儿童开设的学校, 旨在将留守儿童聚在一起统一教学, 避免发生“假日悲剧”。象山镇宣传部陈主任表示, 该团队目前的支教形式很符合“春泥计划”, 希望能与我校结成帮扶关系, 定期组织学生到村里对未成年人进行专题教育。这是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升华, 具有很大的价值。
四、对策
(一) 社会方面
加大关注留守儿童的力度、整合资源, 面向全社会, 全面推进“春泥计划”, 基本保证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政府方面
发展本土经济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泗洲头农业开发特色明显呈现万亩围塘、万亩杨梅生产基地、万亩滩涂、千亩药材、千亩桑园、千亩苗林、灵岩山脚的百亩桂花林、杨家桥溪旁的十里桃花沟的新格局。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
(三) 学校方面
首先健全留守儿童档案与联系卡并根据学生特性两两结对, 让他们除学习外都能互相帮忙健全留守儿童结对政策。其次, 注重择师标准, 对在职教师进行月考核;多开展校园活动, 如科学小发明、文化节、手工制作等, 增强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制度化家访, 根据教学需求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家访。加学生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应配备一两名专业心理老师, 每班设一名心理委员定时反映班里学生思想的变化。最后, 重视寄宿管理制度, 合理规划学生时间引导他们独立自主生活。
(四) 家庭方面
多元沟通, 体现在孩子、老师、家长三方的有机结合。老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与联系卡, 可将每天的作业短信形式发至家长手机以便家长及时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孩子将家校联系本交给家长签字, 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注重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适当对其进行磨难性教育。
五、结语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社会理应对其高度关注, 但在舆论监督上尤其是新媒体应当适可而止, 过多揭发社会阴暗面易引发社会恐慌, 同时不利于受害人身心健康的恢复。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希望通过社会、政府、校方、家庭的有机结合, “多管齐下”地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美好未来。留守儿童应秉承“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信念, 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少年。
参考文献
[1]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1) .
[2]叶敬忠, 杨照.关爱留守儿童[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王捍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1) .
[4]叶敬忠, 杨照.关爱留守儿童[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凸现
福建省将乐县万安中心小学目前全校学生数有498人,留守学生就有230人。其中双亲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02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88%;父亲或母亲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8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12%。由此可见,农村小学中留守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近半数,而双亲外出务工的学生又占留守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孩不是个别的家庭现象,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劳务输出比仍在逐年增加,这就说明农村留守儿童还在持续增加。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应引起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学生现状令人担忧
1. 性情孤僻。在对各班进行调查的这230名留守学生中,性格健康开朗的167名,占72%,内向胆怯、任性自私、孤独封闭的63名,占28%。一位二年级的男孩,父母双亲均外出打工,虽常有打电话询问学习情况,但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造成该男孩性格特别孤僻,沉默寡言,平时不爱与同学、老师交流。学习当中有了困难或出了问题,无论老师如何询问,他都三缄其口。前段时间,该生从家中私自拿了200元钱,因怕同学告发自己,所以到校后用当问起他有关父母的问题,整整半小时,常年沉默寡言的她痛哭不已,只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不想父母。”“我不希望他们回家。”
2. 学习滞后。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无力,留守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55名,占24%,较好的65名,占28%,中等偏下的65名,占28%,较差的45名,占20%。一位双亲外出的13岁的留守学生,一人独自生活,按照父母的要求,还养了一头猪,每天回家后,要割草喂猪,洗衣做饭,天天上学迟到,无心听课,家庭作业也草率了事,学习成绩与父母外出前比较大幅度下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
3. 生活习惯差。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孩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不理发、不修剪指(趾)甲、不换衣服,还有的长期不吃早饭。有老师介绍说“家长外出,有的留守学生一个月难换一次衣服,半年难洗一次脚,一年难洗一次澡”。还有,家庭是青春期教育的第一课堂,具有青春期教育的优势环境和责任义务,但家长的外出,家庭青春期几乎成了空白,使青春期的留守学生盲然不知所措。
4. 安全无保障。留守学生不仅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一般安全问题,而且面临三个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一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多数农村孩子上学都比较远。年幼的留守学生起早摸黑行走在几公里崎岖的小路上,没有家长护送非常危险,特别是女学生。二是双亲外出,没有临时监护人的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独自一人住在家里,也十分危险。一位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一人守着三间屋子,因为害怕,每天晚上都要很晚才能入睡。三是由于双亲外出,又无临时监护人,留守学生病了,除了老师、同学的关心,回到家无人照顾,如果在家突发急病,就更难办了。
5. 违法违纪增多。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疑会影响到他们人格发展。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行为习惯较好的57人,占25%,一般的123人,占53%,较差的50人,占22%。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严重不足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
2. 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临时监护人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劳动,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引导孩子,特别是学习辅导。作为祖辈,年龄大、身体欠佳,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对近70岁的老人,照顾三个儿子留下的4个孩子,除了家禽喂养,就孩子的一日三餐和洗衣洗头就够他们忙的了,他们根本管不了其他的。其他亲朋好友在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后,在确保留守孩子吃饱、穿暖后也无暇顾及其他了。
3. 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亲朋好友作临时监护人多是精力有限,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他们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造成留守孩子道德教育的缺失。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中文盲率超过80%,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教育,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4. 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外出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调查中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家庭中同样存在由于生产劳动、家务劳动落在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人身上,造成家庭教育精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教育仍然不容忽视。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5. 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有的人每天将父母的照片放在书包里或衣袋里,有的人流着泪在自己日记中千万次地呼唤:“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其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离婚率逐步增高,而离婚时,父母双方往往提出不要孩子,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6. 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孩教育不科学。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月或半年才与孩子联系一次。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有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得不到正常的抚爱,他们感到孤独,有的甚至自我封闭。有些在外务工父母因愧疚心理,往往以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误导了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养成。另外,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认真解决
1. 社会必须热心关注。一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保护合力。乡、村、社等基层组织及社会各界应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助留守儿童。二要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第一种是以学校为单位实行寄宿制,这种模式的管理办法已经有成熟的经验。第二种是以村为单位,创办托管中心,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孩子校外的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第三种是以有能力管理辅导的家庭式的寄宿制,如“代理妈妈”。福建省将乐县从2007年6月起已开始发起“代理妈妈”与留守学生手拉手活动。
2. 学校必须特别关爱。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实施。二要发挥主导作用,探索教育新路。应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面对留守学生,学校应承诺:永不放弃!
3. 家庭必须强化责任。一是更新监护观念,提高监护水平。二是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应加入《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责任人,特别是家长应追究责任,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权、人身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4. 建立专门档案。这些孩子除了极少数经济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都应当把他们作为教育的重点,多关心他们,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调查来看,有少数学校对其关注不够,极个别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对他们生活求助及时帮助,心理困惑及时疏导。
一、基本信息调查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现就读班级
家庭住址父母打工地点联系电话
二、调查的内容
(一)基本情况调查
()
1、你的父母不在你的身边的原因
A、有一方打工B、双亲打工C、父母离异D、有一方去世E、父母都去世()
2、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A、祖父母(外祖父母)B、单亲C、兄长姐姐 D、其他亲戚 E、自己住
()
3、你父母外出打工,多久回来一次A、一月B、半年 C、一年D、一年以上()
4、你每月花销有多少? A、100元以下B100—300元C、300―400元D、400元以上
(二)心理情况调查
()
5、与父母的沟通属于A、经常沟通B、很少沟通C、无法沟通
()
6、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A、很担心B、有点担心C、不担心()
7、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A、支持 B、不支持 C、无所谓D、不表态()
8、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孤单没人聊天B、生活没人照顾C、学习没人指导监督 D、其他()
9、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A、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B、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 C、客观原因D、自己本来就不行()
10、你对学习的态度
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B、听老师话,比较刻苦
C、一般,不爱听老师话D、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
11、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 A、从不关心 B、很少关心 C、偶尔关心D、很关心()
12、你最感谢的人是谁 A、父母B、在家照顾自己的人 C、老师D、其他人()
13、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
A、我很棒,我做的很好B、我做的很一般C、我做的比很多人差D、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14、喜欢上学吗?感谢老师吗?
A、喜欢,感谢B、不喜欢,但是感谢C、喜欢,不感谢 D、不喜欢,不感谢()
15、你感到孤独吗?A、经常 B、有时C、不感道
()
16、你的烦恼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A、家庭B、同学C、老师 D、学习()
17、如果你未来的学习生活目标和父母的意愿不一致时,你如何选择?A、按父母的意愿安排学习生活B、随心所欲,自己作主C、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争取支持与理解
()
18、你愿意参加公益活动吗? A、愿意B、不愿意C、视情况而定
()
19、你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吗? A、过时B、不过时C、不但不过时而且应大力提倡()20、你对自己的人生抱何种态度?
A、很乐观B、听天由命C、过一天是一天D、奋力争取明天的幸福 E、很悲观
()
21、你怎样看待青少年“舍己救人和乐于助人”? A.赞称B、不赞称C、视情况而定()
22、你对在自己最不满意的地方? A、学习B、相貌C、健康 D、性格E、朋友不多()
23、你有知心朋友吗? A、很多B、有,但不多C、没有D、无所谓()
24、你认为目前的留守学生心理状况是?
A、心情舒畅,充满生气 B、心情压抑,前途未卜
C、刻苦学习,充实自己为将来工作打基础 D、无所事事挨岁月,吃喝玩了等文凭()
25、你对自己目前的学习与生活状况:
A、很满意B、不满意,想改变环境 C、不满意但无可奈何D、无所谓E、还凑合()
26、你对班主任、代理家长满意程度如何评价?A、十分满意B、满意C、不满意D、十分不满意E、没有意见或不愿评价A、崇拜B、不崇拜
()
27、“作为一名学生别人欺负了你的朋友,你为了朋友把他打了一顿,造成重伤”是违纪还是犯罪?A、违纪B、犯罪C、违纪和犯罪(三)学习情况调查
()
28、你最喜欢什么学科?A语文B数学C英语D物理E化学F政治G生物H地理()
29、你有偏科的情况吗?A有一点B偏科严重C不会偏科()30、你会拖欠学习任务吗?A偶尔B经常C不会
()
31、你欠任务的原因是什么?A因为玩、忘记了B不会做,没人辅导C不愿意做
()
32、双休日你在家一般会干什么?A看电视B去同学家玩C在家做家D务在家学习
()
33、如果有一个留守学生之家,让你和其他同学生活在一个学习有人辅导、生活有人照顾还能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的环境里。你愿意吗?A愿意B不愿意C问家长是否同意
(四)行为情况调查
()
34、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向谁求助 A、父母 B、老师C、亲戚D、自己解决()
35、有没有在课后复习知识?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呢?
A、经常复习B、很少复习,没时间 C、偶尔复习,想不起来 D、很少复习,不喜欢()
36、如果因为做错一点小事而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你会怎么做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B、有点气愤,但只在心里想C、无所谓,听完就算D、当面顶撞,对着()
37、你平常如果生病了,会怎么办
A、忽略B、自己配药 C、看医生,抓药 D、打电话给父母()
38、你是否喜欢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
A、喜欢,害怕B、喜欢,不害怕C、不喜欢,害怕 D、不喜欢,不害怕()
39、如果你上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聊天B、查阅资料C、打游戏D、随便看看()40、你经常与父母发生争执吗?
A、从不争执 B、说不清C、有是争执 D、经常争执
()
41、你帮家长作家务吗?A、经常做 B、很少做C、从没做过()
42、你给父母洗过脚吗?A、洗过B、经常洗C、没洗过()
43、如果有陌生人向你求助,你会怎么做?
A、帮助他B、拒绝提供帮助C、想帮助,又害怕上当 D、事不关己,不操那份心()
44、如果你手头有一笔钱、怎样利用它?
A、买文具 B、买衣服 C、想怎样花就怎样花D、花钱要大方些、免得让同学瞧不起()
45、你和你周围同学相互之间攀比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A、学习B、穿着打扮C、消费水平
()
46、你休闲时间最喜欢做什么事情?
A、上网 B、看报刊杂C、参加体育活动D看电视E、其它
三、我的希望和看法:(在你赞成的选项前打“√”)
1、生活上我希望:
()A、能得到学校的关怀,父母在身边关怀。()B、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C、希望可以吃得更好一点,穿的更好一点。()D、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E、希望自己的父母能赚很多钱,然后回家。()F、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
()G、希望获得自由,不被学校束缚。()H、摆脱痛苦的世界。()F、希望有个温暖的家。
2、在学习上我希望:
()A、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辅导。
()B、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C、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D、希望自己学习好,给父母争光。()E、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关心。
()F、希望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有更多的学习资料。
()G、不想继续在这里学习,希望和父母一起在城市学习。()H、不想读书了,想自己去赚钱。
3、在心理上,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A、我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昏暗,看不到希望。()B、如果政府努力帮助我们,生活会好起来的。()C、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现状。()D、社会、别人都很关心我,我将来要回报他们。()E、社会、别人都不关心我,我也不会去关心他们。()F、我很有同情心,帮助、爱护、保护小动物。()G、我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
()H、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小朋友打架或者发脾气。
一、引言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少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和亲子关系上亲情疏远的状态,面临着道德、心理、教育、安全等诸多问题的考验,所以关注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
二、调查目的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给这些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曾经,我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在我5-8岁这三年时间里,我的爸爸妈妈在城市里打拼,留下我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照顾,半年甚至一年见父母一面。在爷爷奶奶的悉心照顾下,我健康的长大,坚强乐观,自信懂事。但是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让我直到现在都缺乏安全感,做事渴望得到认同。因为儿童时期的这段经历,让我格外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我的老家在鲁西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乡亲们仅靠种地不易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很多青壮年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家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带着。2016年1月-2月,我对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由于我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其他客观条件有限,调查会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部分采用资料查询、搜集、整合以及走访的方式进行。考虑到研究的客观条件不足,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简单随机选取性别比例基本相当的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36%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的时间是达到了半年,42%达到一年,8%达到一年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有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见父母一次。其中在父母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中发现父亲外出务工的占36%,母亲外出务工的占12%,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占52%。从此项调查中可以发现父母都外出的占了一半多。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2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有6%的留守儿童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有68%的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4%的与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生活上是“单亲家庭”的合计为28%,隔代抚养为68%,家庭缺失的情况非常严重。在这些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由一个人承担起来了,难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儿童的角度看,如果父母选择一人外出务工一人留在家乡的流动模式,则父亲外出务工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6%。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家庭教育中父亲承担“严父”的教育职责的传统,如此大面积的父亲“缺位”的情况,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更大的影响。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其中有68%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称之为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化水平不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年龄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对父母亲比较依赖,调查表明:通常父母一周内跟孩子联系多次的占12%,平均一周联系一次的占60%,平均一个月联系一次的占18%,10%的孩子反映跟父母很少联系。家庭教育是监护的重要部分,指父母在家庭内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它对人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有效,它可促使儿童的身心、品德、健康和智力得以正常发展以形成个性、个人理想和发展志趣。它本身是一种法定责任,应随着监护权的转移而转移,而事实上这一部分被无情地遗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父母外出打工时有48%的孩子经常想觉得孤独,有34%的孩子有时候会觉得孤独,也有18%的并不觉得孤独。有28%的留守儿童同意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有48%的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有20%的留守儿童无所谓。由此可见大部分留守儿童想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调查发现,32%的留守儿童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做家务,30%的留守儿童用于和小伙伴玩,24%的留守儿童用于看课外书,还有14%的留守儿童用于上网吧。大部分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利用方式比较健康合理,但少部分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用于上网,这值得我们关注并正确引导。
有62%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有困难;有14%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24%的儿童成绩位于中上游,44%的儿童学习成绩一般,18%儿童成绩不大好。可见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是“学困生”。
有16%的留守儿童认为身边人随自己很关心,46%的认为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程度一般,30%的认为很少有人关心自己,而8%的认为身边人不关心自己。可见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关爱,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
综合以上调查数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做了以下总结分析: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程度不够高,即使一些社会团体建立了一些基金会、专用资金,但仅仅局限于物质帮助,没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来关爱留守儿童,社并未出台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措施或者实施相对应的项目方案。
五、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上述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要存在监护不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的一系列障碍。但农村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也有其突出的优点,如:能自己解决问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等。我们要在发觉农村留守儿童的优点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将从改善农村环境和整合社会资源两方面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改善农村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是,在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留守儿童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二是健全农村学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向,及时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三是对特殊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帮助,对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及时做好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对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采取教师承包辅导、同学结对帮扶的方法,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减免学杂费和实施捐助等。四是加快产业调整,加快城镇化建设,乡镇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就近就业,能有机会多关心孩子的健康教育成长。
第二,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的千秋大业。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应相互整合,相互协力,从而构建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育人体系。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知的来源,通过实践我获得了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这推动着我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推动我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认识的不断深化,不断思考。
河埠小学黎花红
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引发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持续高潮,随之而来,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父母的亲友一起生活。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已经引起了很多譬如隔代抚养、儿童心理健康以及人身安全受侵害等严重问题,继而还可能导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失衡,影响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本人从社会调查入手,归纳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常见问题:
(一)极易出现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与人格培养,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而由于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孩子因成绩不良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活跃,一部分人便形成了“孩子上不了学,可以一起出来打工挣钱”的想法,这又助长了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比例在缩小,而因学习差、不爱上学或自己感觉升学无望离开校园的人数比例在迅速扩大。
(二)心理问题突出,道德滑坡
留守儿童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父母关爱,情感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留守儿童往往出现消极情绪。长期下去,这部分儿童在心理上逐渐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表现出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等不良性格倾向。
据国家统计局进行的一项有关留守儿童的学校调查发现,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有的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有的养成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干扰。道德集体滑坡的趋势为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三)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在公安管理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要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城乡壁垒,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同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进城务工农民享有城镇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会权益,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二)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目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得到一定解决的时候,逐步开放城市公办学校,并利用城市闲置教育资源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提升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就业地入学,以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同时,在农村,要加大农村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大量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
(三)开展积极的社会教育,培训农民工以及留守家庭家长
在城市中,应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中积极开展对留守家庭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间保持良好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
(四)农村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
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如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等,从而减少和杜绝留守儿童利用非正常渠道寻求精神安慰和感情寄托,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辅导。
(五)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建议由农村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把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之间能相互支持。组织一些替代性的活动,让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他们父母的角色。让这些留守儿童能更多感受到来自成人的感情慰籍,让孩子找到心理支持。这些都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关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专门法律,为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提供了一些法律保护,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加强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提高留守儿童父母的法律意识,增强少年儿童的自我权利保护意识,一方面要使父母充分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也使孩子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缺陷
数据显示,有13.2%的孩子认为很多时候做得都比别人差或一直做得不好,显示出较明显的自卑倾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依靠和坚强的保护,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39.6%的留守儿童无人辅导其学习,27.6%感觉到孤单,没人聊天。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很好地和父母交流,慢慢地就会影响和其他人的交流,从而形成内向的性格特征。整体来讲,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性格缺陷比较突出,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价值观的偏移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对孩子的有效引导和融洽的感情交流,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多数父母会选择给予孩子较多物质上的满足,从而使孩子养成一味地追求物质满足的习惯。还有部分父母由于诸多原因,在情感和物质上都不能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使孩子在情感和物质上都很缺乏,在周围相对比较丰富甚至有些学生故意炫耀物质财富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扭曲留守儿童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今后的人生发展。
(三)人际交往困难
数据显示,有39.5%的留守儿童朋友很少或根本没有朋友。留守儿童的同辈朋友或伙伴过度欠缺,缺乏交往能力的培养和信心的建立,会对今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产生极其不利影响,使其融入社会和团体困难,进一步加深自卑感和孤立感。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困难或障碍会进一步恶化其性格缺陷,不利其身心健康。
(四)情绪情感障碍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58.0%的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没人辅导学习;有55.7%的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者感到孤独、无助。留守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开始觉醒的阶段,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受到欺负,却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和可以依靠的氛围,慢慢地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缺少关爱、支持和鼓励,形成不良的情绪情感反应。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一个突出趋势是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一)家庭教育不到位
留守儿童中有很多都是父母双方出去打工,孩子大多是由祖辈抚养。留守儿童与祖辈的年龄之间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监护人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孩子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监护人通常比较注重孩子的安全和物质上的满足,忽视孩子心理和精神上感受,无法满足其基本的精神需求,从而使留守儿童产生内向的心理。留守儿童因为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加上监管不到位使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无助等不良心理现象。数据反映,父母半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54.5%(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分离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也不容易接受本身就十分欠缺的祖辈的教育和引导。
(二)学校教育不全面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践过于看重对青少年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由于诸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辅导。外出务工人员多来自于偏僻贫穷的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
(三)相关政策不完善
当前,流动人口子女中的进城儿童的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没有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有71.5%的孩子希望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城市生活。但各级政府并没有制定出有利于留守儿童随其父母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相关政策,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都在留守儿童进入城市和父母一起生活上存在较大的阻碍。政府为帮助留守儿童而推出了代理家长的举措,但是对代理家长的实施还比较缺乏物质和经济上的支持,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中国特殊的血缘关系的文化背景,有一些家长和孩子并不理解或认可代理家长的做法,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做代理家长。在回答“您是否愿意今后做代理家长?”一问时,只有21.5%的人愿意,而31.1%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27.0%的人不置可否,有20.4%的人愿意服从组织安排,这是对目前代理家长活动开展不好的较直观的反映。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家庭——在活动中努力付出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要更多地调动家庭的积极性,让家庭担负起重要的教育职责。据调查资料显示:有87.4%的留守儿童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在身边关心自己,可见孩子们很期望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有孩子的外出务工人员,最好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则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留守的家长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另一方尽可能也抽出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进行亲情和学业的多方位关心,共同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二)学校——在服务中延伸教育功能;教师——在活动中渗透爱心
据我们和学校教师访谈了解到,教师除了在学习上能给孩子们一些帮助,生活上的帮助很少。留守儿童所在的各级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专门的生活管理教师,负责留守儿童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很多留守儿童都非常愿意接受学校和教师提供的帮助。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这一类传统约束力正走向衰落,留守儿童的成长面临他律性的失控、失范。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从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上着力,调查显示,有96.4%的留守儿童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当我们能够调动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信任他们,把他们自己的事交给他们自己处理,他们就会发展出一种主体能力,即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三)政府——在改革中完善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在管理中转变职能
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当前,流动人口的子女中的进城儿童的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必须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为留守儿童寻找适合的“代理家长”,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多家长认为代理家长应具备有文化、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品质。当地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父母外出打工现象而减少留守儿童。或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能离家更近而增加对孩子关怀,减轻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开设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让留守儿童最好能在父母打工的地方就近入学。成立留守儿童学校或班级,给予他们更多学习、生活上的照顾。建立留守儿童中心或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多关注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之间多交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由专门部门管理,有专项资金支持。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更大范围的社会改革政策的配套支持,需要重新检视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逐步地、系统地予以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适应进城儿童的需要,适应所有少年儿童的需要,使他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四)社会——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希望全民积极参与,多关心、多关注、多支持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显示有74.1%的人支持代理家长的活动,很多代理家长也表示自己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诸如多与孩子沟通、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以及经济帮助等多方面的帮助。作为代理家长,同时希望得到留守儿童家长的理解支持,得到孩子的理解,也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政府和组织在物质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总之,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携手形成爱和教育的合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让所有留守儿童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及其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必要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重庆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性格缺陷、价值观偏移、人际交往困难、情绪情感障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不全面、相关政策不完善等方面。为此,应整合家庭、学校、教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共同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
[2]李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5):139.
[3]梁建华.河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5):156-157.
[4]周林,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4.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R-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805-02
本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实地了解、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专题调研(随机抽取部分县市的四所农村中小学进行调研)。此次调研共发放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420份(其中留守小学生169人,留守中学生251人;男生208人,女生212人),回收396份,回收率达94.3%,有效问卷占96.6%;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型的占58.26%,旁亲管教型的占10.22%,“单亲”留守型的占29.39%,自我留守型的占2.13%。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有近58%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51.2%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孤僻、任性、内向、脆弱、冷漠等性格特征;有47.1%的留守儿童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寂寞空虚等情感反应;有19.8%的留守儿童有过违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溺网络、拉帮结派甚至打架斗殴等品行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是有用的,但仍有5%的同学认为读书无用,放弃学习,期望有一天能与他人一样进城打工赚钱。
1儿童、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集中于中小学阶段,在这段时间过渡性是他们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这其中包括了生物过渡、认知过渡和社会过渡。
生物过渡在这一时期个体经历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儿童向青少年乃至成人的过渡。然而青少年生理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成熟水平有很大落差,往往会造成其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认知过渡儿童在向青少年过渡过程中,个体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也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过渡随着青少年生理成熟和认知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儿童、青少年逐渐向成人角色的过渡也导致了个体责任心的增强,出现独立性,开始追求自由。
1、同伴关系的发展。我国有关大中小学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表明,在总体上学生的课余时间、玩耍、倾诉和分享乐趣的对象均将同伴放在首要位置。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等方向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习得新的社会行为,同伴是重要的榜样源,习得行为会因不同的强化而得以表现或受到抑制。个体只有在与同伴平等交往中通过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才能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从中学习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道德判断能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情绪体验,此时就需要依赖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来寻求慰藉,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个体社交需求,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和亲密感;当然不良的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也产生重要负面影响,这在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也较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2、认知与思维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重要影响,个体在社会文化中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个体在与他人交互作用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合并和内化等心理加工,进而从中获得经验,学会如何检验适用于解决问题的规则。因此可以说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适应的过程。
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对应,在青少年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增加的同时,思维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现依然突出。青少年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问题情景面前,常采取新颖、独特的对策去解决问题。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思维批判性明显增长,不能轻易接受别人意见、思想和态度,常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如表现出固执己见和敏感多疑。现阶段青少年中流行的“明星崇拜”,反映了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其思维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竭力模仿某明星以获心理上的满足感,而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及所追求的目标,这种思维片面性还表现在思考、分析问题爱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严重者还会出现心理障碍。
3、自我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和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便产生了反抗心理。青少年反抗方式多样,有时表现强烈有时则以内隐方式相对抗,常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对对方意见置若罔闻,有时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转移到其他个人和团体中。
4、情绪与情感的发展。儿童至青少年发展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其情绪与情感的发展有如下特点:冲动性向文饰性转变,心境化发展趋势,情绪体验内容更加丰富。
5、性别角色与性心理发展。留守儿童在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容易对自己的性别角色难以把握以致在性别认同上出现一定的障碍。根据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青少年期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在这一时期他们需要确定自己要承担的角色。凡是与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相一致的行为,由于儿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强化,因而可能保留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而那些与社会性别角色标准不相符的行为,则因得不到强化甚至受到谴责而可能逐渐减退。
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内分泌因素的诱导对性产生兴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它促使青少年男女获得更多关于自己以及异性的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性别差异的内涵,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青少年(特别是农村地区青少年)性知识主要来源于报刊杂志、影视节目等,而从学校、家长那里获取性知识极少。然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性知识缺乏针对性,甚至难保证其科学性,这种非正规教育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经常会引发青少年对性的错误认识,影响其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通过正规渠道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凸显的心理问题
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不管从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完全“断乳”,在这个阶段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情绪情感方面容易产生波动;同时缺乏父母提供适当的行为指导,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良好的适应社会。
1、个性心理发展的局限性。留守儿童的感情非常丰富,渴望被人理解、关注,他们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和缺失感使他们自我消极情绪体验增多,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懦弱等个性特征,不同的程度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我们课题组组织的调查中,在“你觉得自己勇敢吗”一栏中,答“是”的留守儿童占36.8%,在“你觉得自己独立吗”一栏中,答“是”的占34.0%,这说明不到四成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后自己变得勇敢和独立,他们还是对父母依赖性比较强,甚至有些儿童胆小怕事容易受别人欺负。在我们访谈过程中有些同学反映到“自己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了,感到孤独、无助,性格变得内向”。
2、情绪和情感心理发展的局限性。儿童大多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依靠和保护,因此轻易产生自卑心理,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甚至有时自暴自弃,对学习要求降低、缺乏上进心。他们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又很难走出情绪低落的阴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躁动等情绪体验。
我们组织的调查中,在“你觉得自己孤独吗”一栏中,答“是”的占48.3%,在留守儿童小组访谈中,个别同学会坦言“由于自己感到没有父母照顾,有时会感到孤独,为了避免孤独会尽可能去交更多的朋友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孤独,或者有时会做出一些反常行为来试图引起别人注意”。还有部分同学反映“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鼓励和安慰,有时会变得失去信心,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
3、两性交往中的心理困扰及障碍。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高年级学生在两性交往中普遍存在一定问题,他们不能正确的对待与异性的交往,觉得害羞,部分男同学坦言“其实我也想与女同学正常交往,然而总是将这种欲望压制在内心中,自己也感到很痛苦”。虽然在我们此次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性变态以及性犯罪的案例,但我们认为若对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心理发展不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性欲望总压抑在内心世界不能得到有效疏通,极易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性心理障碍,久而久之这一特殊群体很可能会成为性犯罪的重要群体,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道德偏差与行为问题。亲子关系的失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深刻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健全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这种道德缺失和偏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亲子关系失谐,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与焦虑,使他们感到自卑和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易出现退缩行为或攻击性倾向;(2)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榜样作用,他们所面对的是与自己有严重“代沟”,观念陈旧,知识缺乏的祖辈代养者,这样就导致他们正常的道德学习过程受阻,无法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极易出现道德偏差;(3)道德行为失范。由于父母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留守儿童更多将自己的心事和烦恼向周围同伴们诉说,不良同伴群体也因此成为促发青少年过错行为的诱因。然而父母为了弥补自己不能给予孩子的关爱,采用物质、金钱对子女加以补偿,这促使农村留守儿童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大手大脚的消费,长期无人管教,使得他们行为更加散漫,当这种不良恶习养成后,一旦缺乏金钱,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R].赣州市妇女联合会,2007年4月15日.
[2]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48-49.
您好!这是一份有关您自己的问卷调查,您的意见相当宝贵,请就您的个人情况和感受如实填答,此问卷不记姓名,请不必有任何顾虑。调查的结果便于呼吁社会和您的子女给予您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解决您生活中的困难。调查问题的回答均无对错之分,仅供研究之用。谢谢你的参与!
2011年10月2日
1.尊敬的爷爷(奶奶),您贵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年中,您主要和谁生活在一起()
A 子女B 孙子或孙女C 其他人
3.您生活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多选>
A无人照顾B 孤独寂寞C 身体不好
4.您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A很满意B一般C 很不满意D 无所谓
5.当您生病时,一般是谁陪在您身边()
A子女B孙子或孙女C 没有人 D 其他人
6.您照过相吗()
A 照过一次B好多次C 从来没有
7.您所到过的最大城市是()
A 县城B省城C 从没出去过D_______(自己填)
8.每天一般都是()给您做饭?
A 子女B 老伴C 自己D 其他
9.您对子女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A 支持B 不支持C 无所谓D 不表态
10.您平常如果生病了,会怎么办?()
A 忽略B 看医生C 打电话给子女D 其他_______(请填写)
11.您觉得政府和社会对您的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B很少关心C不关心
11.您的子女外出打工时多久和您联系一次()
A一周一次B 一月一次C经常,不定时D 很少
12.您孙子(孙女)学校的家长会通常是谁去参加()
A 您自己或者老伴B 孩子的父母C 一般家里都不去人D 其他人
13.您孙子(孙女)的家庭作业一般是()
A 在您或者老伴的督促下完成B 他(她)自己自觉完成C 其他
14.孩子的父母不在家,您觉得孩子好带不?()
A 不听话,很难管理 B 家里琐事很多,顾不过来 C 很懂事,很好带
15.儿女在外,您最希望他们做什么?
A 保证自己的经济来源 B 与自己常联系,多关心自己
C 将自己接过去一起住 D 选择离家近的工作,便于照顾自己
16.子女在外,您一般都干些什么?
A 照顾孙子孙女B 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如下棋打牌
C 农忙家务等D 其他
17.如果能让您选择,你会让现在在外的亲人怎么做?
A 不让他们出去 B让他们出去C 由他们自己决定 D 没想过
18.您对孙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如何()
A 非常关心B关心 C 很不关心 D 不关心
19.您喜欢农村还是城市?()
A 农村B 城市C 无所谓
20.眼下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A 子女们能陪我安度晚年 B 子女们日子过得辛福舒坦C 孙子孙女们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您目前的身体状况如何?
调查时间:2013年6月7日——8月23日
调查地点:陕西安康汉滨区宴坝镇中坝小学及周边地区
调查对象:中坝村村民、留守儿童及周边地区人员
调查方法:入户考察、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
调 查 人:李仁琴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及教育等情况,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掌握他们状况的现状,寻求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本人着重对此进行来调查。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68%的留守儿童与其祖父母住在一起,11%与其亲戚住在一起,还有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43%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在调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对自己是关心的,超过1%的留守儿童觉得这个社会对自己一点都不关心。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祖父母给予不了任何辅导。49%的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的措施,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25%。只有46%的留守儿童在周末学习,玩的人数达到14%。在学校学习态度好的留守儿童只有48%,35%的同学写作业是出于老师的要求。在被调查的100名留守儿童中,有77%的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学习外,没有其他的学习途径了。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有的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
(四)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的父母忙于在外赚钱养家,无暇顾及子女,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即便打电话,关注的焦点也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其它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很低,甚至有些是文盲
或半文盲。他们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不了解孩子的思想,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况。
三,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严重的“亲情饥渴
留守儿童中大部分处于6—12周岁,这正是他们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自然而然的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多通过电话这一单一的方式进行交流。在对中坝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该村大约有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一周或更长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的比例达到64.8%,甚至有8.7%与父母没有联系。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三)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留守儿童安全隐患较多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以爷爷奶奶为主的隔代监护人安全知识的匮乏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四)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时期, 而且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 造成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特别是在以隔代监护为主的留守儿童家庭中,监护人很少与他们谈心交流,且大多数的关爱仅限于物质上的、生活上的满足,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甚至严重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建议
(一)家庭方面
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
2、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特别是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学校方面
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
2、要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纳入考核班主任工作中,有班主任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思想交流、学习和在校安全情况的监管,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沟通。3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教育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教育过程中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注重和留守儿童的交流,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三)社会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1、扩大财政支出
2、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
3、设立图书室和活动室,让留守儿童有个活动的场所
五,总结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
参考文献:
[1]王艳波、吴新林,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2003
(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卷调查11-11
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07-17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卷12-1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报告11-27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问卷06-13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7-12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调查专题05-24
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07-0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07-08
浅析“空心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