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篇1

在中国不断与世界扩大交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今天,法律开始走进并更近的影响农民的生活,那么,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如何呢?他们的权利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状况又如何呢?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急切想了解的问题,于是趁着实习的机会,在我县的几个乡镇展开了此次的社会调研。

一、调查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目的和意图

现在,我国已进入了法制社会的时代,农村的日常生活不仅涉及到经济,还涉及到文化和伦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这些都必须用法律来调整。通过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尽管每个地区各有差异,但也可大致了解),意识也希望通过了解,能加强和增进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的观念,对我们的法律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地。

调查对象分别是黎川县日峰镇、湖坊乡、潭溪乡在村生活的居民,所被调查的人员大概在18-65岁之间,文化程度在小学至本科之间,无文盲。所以,可以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性,以及回答我访问时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调查的程序

此次调查主要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不过仍是以调查问卷为主,访问为辅的调查方法。

四、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因为考虑到本次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都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尽可能做到浅显易懂。在爸爸的帮助下,这次的调查共发问卷60份,每个村各20份,采用当场回收的方式,60份全部回收,但有4份没按要求填写,所以,最后的有效问卷为56份。

以下是我的调查问卷: 1你对法律知识了解多少? A该了解的都了解了——12.8% B.不太了解——65.3% C不了解——21.9% 2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 A能,我对法律非常有信心——10% B不能,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和工具 ——18.3% c现在还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31.7% D.说不好——40% 3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您会 A利用法律的手段解决——40% B带上一群人,拳头解决——17.5% 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气吞声——10% D拿钱私了——32.5% 4您党得您的法律意识强吗? A很强——20% 一般——72% C.不强——18% S您觉得法律和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A关系密切——55.8% B关系不大——35.82% C没关系——8.33% 6您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吗? A严格遵守——47.5% B大部分遵守——28.3% C有时会——14.12% 对法律规定不了解——10% 7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吗? A知道,并且十分清楚——9% B大体知道——48.8% C我只是知道什么不犯法——26.7% 不知道,做人靠的是良心,别的无所谓——16.4% 8您觉得影响我国法律有效执行主要原因是

A法律本身没有足够的权威——11% B执法机关执法不严——18% C一些领导干部不守法——65% D)多数人对法律尊重不够——6% 9公交车上您刚好看到有两个小偷合伙正在从一老人 家挎包里偷东西,您会: A马上制止——4.82% B如果别人出面制止里,我也会帮忙——16.9% C做暗示提醒,引起别人或者被偷者的注意——56.7% D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2.32% 10对于一个跟你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向您借700块钱,答应两个月后还,您会要求他写借条给您吗? A关系那么好,不用写——58.6% B应当写——16.48% C写不写都无所谓——21.8% D说不清——5.2%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和就一些调查问卷的内容和村民交流,回来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大概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总的来说,法律,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国是一个传统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在传统的法律意识里,法律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权利意识非常淡薄。

(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联系近年来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都可了解到不少人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的,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去报案;也有一些像有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是朋友,不会出问题,而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委会的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犯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2)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因为法律的普及逐渐深入农村,大部分村民一般都还是能肯定法律的价值的。可是,还有许多村民对相当部分的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的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地去了解法律,从而用合法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的检举权、控告权还不甚了解。

(3)妇女的法律意识更为淡薄,且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广大农村,应该特别是在偏远的山村里,多数的妇女经济上还不能够独立,走不出家庭的圈子,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家庭暴力也时有发生,妇女受歧视、受虐待、受摧残的事时有发生,但她们却忍气吞声,不会拿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知识面窄,谈不上什么系统有条理的学习法律法规,广大农民获得的法律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广大农民的头脑中所占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触犯刑事的行凶、抢劫、盗窃等严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人也并非无知到杀人是否偿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们仍然铤而走险,这纯粹就是,法律意识的问题了。虽然,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但犯法的自然是法律意识不高,但很多懂法的也依旧如此。在农村里,一些普法教育单单靠形式化、表面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散发些传单,而这些根本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我觉得针对以上的现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1、营造一个大家都积极参与的学法守法的舆论氛围

现在的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类传媒应该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其。通过电视、电影或是其他的文艺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入手,来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在这个方面,宣传机构、普法机构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2、应让有关部门编写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传教材

广大的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都偏低,像枯燥的法学理论肯定不适应他们,所以要编写出适合广大农民的法律学习资料。在我们的农村里,各类案件时有发生,法律宣传的素材应该并不缺乏,只是说没有下大力气、下功夫去收集整理他们。编写宣传材料,最好是法律条文结合实际案例、真人真事的案例。多拍摄农村生产生活与法律相关的短片电视剧,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建立一支专业的普法队伍

首先,这支队伍应该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水平,熟悉基本的法学理论。同时,他们也应该要熟悉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知道农村在法律上的空白是什么,农民经常发生的纠纷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在每逢普法的宣传日,搞好法律咨询活动,散发宣传资料。普法队伍得长期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促进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4、有关部门在普法教育,上还应适当投入

因为像编写教材、发行书籍,建立专业的普法队伍、定期下乡,所有的这些都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而且,我国的农村地域广阔、条件也是千差万别的。首先,在村委会里,就应该设立专项资金,订一些相关书籍、报刊杂志,一来可以供村干部学习,起模范带头作用;二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法氛围。其次,还可以用村里的传统办法,比如办壁报,做一些宣传的栏,把最新的法律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

5、一些领导机关、司法机关应做好表率工作

因为目前,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触目惊心的违法现象在报刊、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误解,对法律权威性的误解。所以,领导机关、执法机关应该要以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广大的农村居民做出表率!通过这次实地的社会调研,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也要特别的感谢我的父亲,是他,教会我怎样去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也是通过这次的社会调研,我从中了解到了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在读本科生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决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的知识,更要把从书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

农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篇2

筅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王虹

教育法制建设离不开特定的法律文化环境, 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实施, 都深深根植于法律文化的土壤之中, 并深受其影响。在现代法制社会, 抱守传统的法律文化, 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因而需要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解读传统法律文化, 提取和挖掘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适应现代教育法制的因素, 正视传统法律思想与现代法律观的冲突。在当前的教育法制建设中, 在不断完善教育法律制度的同时, 应高度重视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心理的培育, 树立现代教育法律观, 培植教育法制的精神底蕴, 健全教育法律保障机制, 以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进程。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国家的法律制度是根据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法律意识所确立的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法律的创制及实施过程中, 都不可能脱离法律意识的作用。教育法律意识是整个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法律知识的了解、对依法治教的信任程度、对教育法律的评价等等。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是指教师关于教育法律认识的心理、观点、思想体系和教育法律知识的总称。如教师对教育法律精神实质的理解, 对教育法律实施作用的评价, 对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认识和对教育法律遵守并运用的自觉性以及对任何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行为的制止与谴责。

20世纪后期, 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文件和重要的方针、政策, 教育工作开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但由于多种原因, 广大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尚未得到普遍增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 教育法律认识相当淡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因此,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是我国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教育法制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法制建设离不开特定的法律文化环境, 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实施, 都深深根植于法律文化的土壤之中, 并深受其影响。法律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历史积淀, 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法治建设的进程。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现状

1. 教育法律知识匮乏

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是指教师对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认识的程度, 是衡量教师教育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当前,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十分匮乏,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掌握准确率平均仅为31%”。首先, 教师很少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思想还停留在“人治”的观念时期, 没有“法律武器”的概念。其次, 容易混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本该应用法律去解决的问题, 却采取谴责、训斥或教化等道德方式解决。再次, 缺乏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 违法行为屡有发生:其一是教师不能很好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我权利, 不明确自己享有的正当权利;其二是经常性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对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不清。有的教师把体罚学生当作自己的特权, “在我国体罚学生的教师人数:初中68.4%, 小学87.5%;被教师体罚过的学生人数:小学35%, 初中28%。农村体罚现象尤为严重”。

2. 缺乏健康的教育法律心理

健康的教育法律心理是指教师对教育法律现象的各种感觉、情感、理解等心理倾向的总和, 是教师合法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只有具备健康的教育法律心理, 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法律意识, 自觉依法行事。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心理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状态, 其主要表现在:第一, 对教育法律的态度冷淡, 毫无热情甚至有厌法、恶法等抵触心理。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在教学中“法”根本没有作用, 教师应该有权力对学生实行体罚, 没有体罚, 就难以确保师道尊严, 对教育法律带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和心理;第二, 有畏法惧权的心理。农村中小学教师权益意识模糊, 合法权益受到上级或其他组织及个人侵犯时, 由于存在种种顾虑, “致使许多教师在权益受到侵害后不敢或不愿意通过申诉维权, 一是怕维权不成反遭报复, 二是怕维权过程太长、成本太高。其结果往往是权益受侵害后要么忍气吞声, 要么调往他处”。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低下的原因

1. 传统文化中教师观念的影响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极端强调“师道尊严”, 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臣相提并论。这种传统思想的教化至今仍然严重地侵蚀着现代学校和社会,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师生民主观念仍不能为广大教师及学生和家长所广泛接受。教师认为自己有权对学生做任何处分, 把惩罚学生作为加强学生管理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所谓严师出高徒。

2. 教育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和宣传不力

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善, 法律责任划分不明确, 再加上长期执行不力, 使教师形成“教育法律只是摆设”的意识, 从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导致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侵害学生的权益。因教育法律中的相关规定模糊, 也未对其进行处置。另外, 教育、政法等相关部门对教育法律的宣传不力, 使得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此认识不足。由于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主要依据于学生的升学率, 学校的工作计划中也极少出现组织教师学法、提高教师法律意识的内容, 教师缺乏学习教育法律的环境氛围和动力。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建议

1. 完善教育立法, 加强教育执法和监督

我国虽然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 但其中有些规定比较原则和笼统, 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及时补充制定出相适应的实施办法和细则, 使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在具体操作时有法可依, 防止在实际工作中以行政权力代替法律的现象出现。应明确规定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 给受害者提供维权的法律依据。同时, 要加强教育执法和监督。有关教育行政和法律主管部门要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对于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有关组织和个人要依法处置, 不容姑息。在确保教师享有合法权利的同时, 也要加强对违法教师的执法和监督力度, 对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师要作出明确的法律处理, 依法判决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即要加大对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宣传,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要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 树立权利和义务观念;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行为, 对于教师职务侵权行为要追究连带责任;还要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和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从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 启迪学生依法捍卫自身的合法权利, 完善学校内部规则入手, 促使学校内部形成依法治教的制度和氛围。

2. 强化教师教育法律教育和考核

在教育法律系统中, 决定性的因素是教育法律行为, 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教师教育法律行为的问题上。要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行为, 首先要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学生作为未成年人, 其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不容任何人侵犯;一旦发生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 就应严格处理, 决不姑息放纵。

其次对于教师职务侵权行为要追究连带责任。相关部门、学校应当认识到教师侵权行为的特殊性, 即属于职务侵权, 因此法律责任的承担, 不仅要追究教师的责任, 而且学校、相关部门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不论是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 在教师职务侵权行为发生后, 人们一般认为教师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只有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学校要负法律责任, 很少有人意识到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学校领导因失职、渎职等也应承担行政法律责任。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肩负着“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因此, 教师的职责性质是“公务”而非“私务”。教师职务行为对学生的侵害不仅要追究教师本人的法律责任, 更重要的是应追究学校民事赔偿责任和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行政法律责任。这样, 才能有效地遏制教师侵权案件的发生,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要想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执法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 其行政行为必须接受法律监督。在教育执法监督方面, 我国目前的监督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方式主要有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组织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等。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综合发挥各种监督手段的作用, 减少、消除监督方面的推诿扯皮, 甚至是“虚监”、“漏监”现象。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督政制度, 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在落实教育地位、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育改革等方面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将督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农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分析与对策

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自主性是现代法制教育的宗旨。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主体,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是整个社会的希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观念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

一、高校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调查报告指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和文化水平成正比。对我国大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旦涉及到法律知识,他们更是不知所云,法律意识淡薄。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主要是因为他们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对法律的认识度不高。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模糊。很多大学生在遇到不法分子时,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例如:许多学生买到了假货,不是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伺机报复或者忍气吞声。这种不良风气给高校学生留下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高校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时期,法律观念不强,这是一个普遍想象。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进入大学,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的学生,在面对强大的学习就业压力时,往往会感到一种无助感,不知如何是好。在经过多次的打击之后,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做出后悔终生的事情。造成这种后果的间接原因,是因为自身法律观念不强,所以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现状

现在的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比较缺乏,掌握的法律常识更是少之又少。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一半的学生理解“宪法”一词,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只是道听途说,不能全面理解。这说明现代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非常匮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关注法律知识,更难主动地去接触各个媒介所传播的大量法律信息。正因如此,当代大学生对于宪法知识的掌握更加薄弱。宪法是我国基本大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一个中心地位,但是当代大学生对于这个法律知识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这也主要是因为现在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亲身接触的机会不多,造成这种意识的薄弱及缺失。

对于当代大学生,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法律知识,他们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他人的侵害。有的人会默默承受着,更有甚者竟然会选择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发生的问题。虽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会有一些人选择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数据显示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我们要做到将法律意识无限扩大,让当代高校学生懂得用法律知识来武装头脑,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让自己变得强大。

三、正视法律,强大自己

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做到改变过去对于法律陈旧的思想,重新选择一个出发点,来扩充自己和他人的法律知识。笔者认为,法律知识教育应作为高校学生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让全国上下对于法律都重视起来,让高校学生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把法律教育提到日程上来。

在正常的法律课程以外,高校大学组织应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关于法律方面的校园活动,如辩论大赛等,在充分推动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仅能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能带动全民关注法律,学习法律。

当今时代,高校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约束大学生的行為能力,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广大群众懂法、守法是促进祖国发展的良好动力。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身素质,祖国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进.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J].内江科技,2012,2(9):79.

[2]闫莉妍,左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哈医大大庆校区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6):70.

xxx居民法律意识现状调研报告 篇4

一、前言

自八六年我国进行普法宣传以来,法律已经深入基层,走进并影响着农民的生活,促进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农村的法制建设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经过这么多年的普法宣传工作,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究竟如何,他们的权利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民主意识是否有所增强,在矛盾纠纷难以和解、调解时,是否能够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成为我们心中的疑问。对此,借着借着十八大到来之际,我对我的家乡xxx村民进行了社会调查。

二、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一)调查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村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通过了解,有利于发现问题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进一步有效地开展农村的法制建设工作,增强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努力扫除法盲。同时,根据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农村的普法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使法律知识得到普及,促使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民主法制观念的提升,对农村的安定与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调查地和调查对象的选择

此次调查地点为xxx村,是我的家乡,所以我比较了解。所被调查的对象大概在18-65之间,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还有本地的商人。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以调查问卷为主,访问为辅。

(四)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因为考虑到本次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都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尽可能做到浅显易懂。这次的调查共发问卷70份,采用当场回收的方式,70份全部回收,但有5份没按要求填写,所以,最后的有效问卷为65份。以下是我的调查问卷:

以下是我的调查问卷:单位(人)你对法律知识了解多少?

A 该了解的都了解了——1

1B.不太了解——37

C不了解——17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

A 能,我对法律非常有信心——7

B 不能,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和工具——1

3C 现在还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16

D 说不好——29

3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您会

A 利用法律的手段解决——26

B 带上一群人,拳头解决——13

C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气吞声——7

D 拿钱私了——19您觉得您的法律意识强吗?

A 很强——13

B 一般——41

C 不强——11您觉得法律和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A 关系密切——37

B 关系不大——2

2C 没关系——6您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吗?

A 严格遵守——3

5B 大部分遵守——17

C 有时会——10

D 对法律规定不了解——

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吗?

A 知道,并且十分清楚——6

B 大体知道——3

1C 我只是知道什么不犯法——13

D 不知道,做人靠的是良心,别的无所谓——15您觉得影响我国法律有效执行主要原因是

A 法律本身没有足够的权威——9

B 执法机关执法不严——11

C 一些领导干部不守法——41

D 多数人对法律尊重不够——

公交车上您刚好看到有两个小偷合伙正在从一老人家挎包里偷东西,您会:

A 马上制止——3

B 如果别人出面制止里,我也会帮忙——14

C 做暗示提醒,引起别人或者被偷者的注意——34

D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14对于一个跟你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向您借700块钱,答应两个月后还,您会要求他 写借条给您吗?

A 关系那么好,不用写——36

B 应当写——12

C 写不写都无所谓——13

D 说不清——4

三、社会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由于法律意识具有复杂、多样的内涵和外延,要想准确把握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特征,是比较困难的。这里只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总体特征,作一些大致评估与分析,总的来说,法律,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国是一个传统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在传统的法律意识里,法律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权利意识非常淡薄。以下是我自己的分析结果。

(一)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联系近年来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都可了解到不少人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的,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去报案;也有一些像有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是朋友,不会出问题,而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委会的干

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犯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存在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公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甚至给“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的武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存在,给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领导人讲的话就是法”。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因此,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总体上还是积极的。在对现行法律的要求上,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和普法教育的开展,逐步明确社会主义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现行法律评价上,尽管多数人的评价是感性的,但他们一般都能肯定法律的价值,而且也能够应用相关法律去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上述积极态度相反,由于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又对现行法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态度,表现在他们对相当一部分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宁愿依赖政策或某些行政职能部门,因而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去了解、咨询法律,从而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给他们的检举、控告权利,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明哲保身,不引火烧身,更有甚者,即使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违法之举,他们也不去检举、控告,有的采取“私了”办法解决,求得“消除”后顾之忧,从这方面讲,普法工作还任重道远。

(三)妇女的法律意识更为淡薄,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广大农村,应该特别是在偏远的山村里,多数的妇女经济上还不能够独立,走不出家庭的圈子,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家庭暴力也时有发生,妇女受歧视、受虐待、受摧残的事时有发生,但她们却忍气吞声,不会拿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实用意识

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权利意识才刚刚苏醒。首先人们对权利的认识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应享有的各种权利,越来越多的人们主动参加了普法宣传教育,关注广播、电视、报刊的法制节目,主动接受法律方面的宣传教育。其次,人们对权利的主张要求日益强烈,权利的主张范围在不断扩大。近年来诉诸于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越来越多,这表明人们已习惯于寻求法律援助的救济方式。近年来,关于人格权、身份权、继承权、知识产权等案件的数量增长也表明了权利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公民的法律权利意识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意识、民法和经济法意识弱于刑法意识、程序法意识弱于实体法意识等。

四、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问题的具体策略

我觉得针对以上的现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一)营造一个大家都积极参与的学法守法的舆论氛围

现在的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类传媒应该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电影或是其他的文艺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入手来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在这个方面,宣传机构、普法机构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二)应让有关部门编写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传教材

广大的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都偏低,像枯燥的法学理论肯定不适应他们,所以要编写出适合广大农民的法律学习资料。在我们的农村里,各类案件时有发生,法律宣传的素材应该讲并不缺乏,只是说没有下大力气、下功夫去收集整理他们。编写宣传材料,最好是法律条文结合实际案例、真人真事的案例。多拍摄农村生产生活与法律相关的短片电视剧,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建立一支专业的普法队伍

首先,这支队伍应该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水平,熟悉基本的法学理论。同时,他们也应该要熟悉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知道农村在法律上的空白是什么,农民经常发生的纠纷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在每逢普法的宣传日,搞好法律咨询活动,散发宣传资料。普法队伍得长期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促进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四)一些领导机关、司法机关应做好表率工作

因为目前,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触目惊心的违法现象在报刊、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误解,对法律权威性的误解。所以,领导机关、执法机关应该要以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广大的农村居民做出表率!

五、调研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实地的社会调研,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既加强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又丰富了我的社会实践经验,既培养了我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的兴趣,又提高了我今后融入社会的能力。同时也要特别的感谢我的同学们,他们帮助我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也是通过这次的社会调研,我从中了解到了作为一名xxx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还是很少的,法律意识也很淡薄。所以我以后的努力方向就是不仅要学好我的专业知识,还要更多地去了解法律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关于偏远农村村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篇5

摘要:法律意识,是人们心中对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见解,包括心理,情感、态度和行为的系统化的理论,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或者特定地域的人们法律认识的现实水平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意识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法治过程的难度,而现代法治的标志不仅要求了解和学习法律,更重要的是民众对既定法律的一致遵行,即普遍的守法才是法治的最终标志。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也是复杂多变,很多贫困山区和偏远地区农村的村民,头脑中的法律意识却显得极为薄弱。出于这种地域上的原因,很多村民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封建迷信观念在脑中根深蒂固,所以对法律的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

关键字:法律意识 ;地理环境 ;农村法治

一、地理环境对法律意识的影响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里提出:法律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法律之间也有关系,而这些关系构成了“法的精神”。①

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虽有些夸大了自然环境对法律和政治生活的作用,错误地以自然规律来代替社会规律,但在现实中,地理环境确实是一个法律和政治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对法律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目前在我国的偏远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农村,依然有很多村民的法律意识比较浅。这些地区的普遍特征在于:地理偏远、资源稀缺、经济落后、教育匮乏,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实施法律监督,进行科学治理的难度偏大。

地理位置的荒僻,文化教育的落后,不仅使得很多村民对法律的认识不足,即使是一些稍微了解法律法规的人,也会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依旧选择做出有违法律的事情来,部分村庄甚至从事集体性的犯罪活动。例如近年来经常见诸报端的“涉毒村”、“诈骗村”、“造假村”等现象,就是法律意识缺失的

有力证明。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因素,对我国农村村民法律意识的深浅,存在着实质性的影响。有不少农民认为,只要自己没有干违法犯罪的事情,法律就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法律其实涉及着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当面对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要么选择以暴制暴,要么自认倒霉,而很少有人通过法律渠道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偏远农村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

2.1不重视甚至不相信法律,习惯于自己用拳头和棍棒来私下解决问题。

在一些环境恶劣,生活竞争比较激烈的地区,村民的性格也显得较为强硬,尤其在遇到冲突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求助法律,而是喜欢自行了结,甚至私自动用武力。有的人干脆认为,引入了法律的干涉,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表现,更会使自己丢面子,所以习惯于动用关系网,私下里把问题搞定。

在遇到问题时,借助关系网“私了”,是我国历来已久的一个传统习惯,法律的作用有时反倒是被放置在了第二位甚至末位。笔者曾在绍兴丘陵山区的一处村口见到一起车祸,当伤者受伤流血躺地上时,肇事者首先的反应却不是报警和叫救护者送医,而是直接返回村内找人,寻来有关系的熟人为自己开脱责任,并试图同伤者谈判私下解决事故。此时这名村民,显然是不希望法律来介入和干涉的。

2.2依赖于法律的工具作用,却不愿自觉遵循和学习法律。

村民们在遭遇困境时,会希望法律能够帮忙直接解决他们面临的所有问题,但在平时,却不能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也不会去自主学习并遵守法

律。

这样一来,村民们就陷入了一个比较矛盾的境地,既希望法律能帮自己解决问题,但自身所知的法律常识却懂的少之又少,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会处于信息劣势,在争取自身权益时容易吃亏。而一旦这类情况发生,那么村民对法律的信任就会进一步降低,头脑里的法律意识也会更加薄弱,越加认为法律法规不过是几句空话,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

例如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由于不了解拆迁补偿的政策和相应法规,也缺乏有效的申诉途径,本属于村民的补偿金被部分官员克扣削减后,受损的村民依然无法知晓具体的金额,也无从维护自身权利。

2.3基层干部法治观念不足,不能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大多数也是出自该地区本身,由于地域的限制,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够重视、不够全面,对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条例的研究也是一知半解,无法很好地传达给村民。法律知识的匮乏,致使村干部在面对农村中发生的较为恶劣的纠纷事件时,一时无法得出一个公平公正的有效解决方案。

也有的干部凭着手中权势,无视法律之存在,做一些以权谋私,横行乡里的勾当,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还进一步降低了村民对法律的信心,不利于法律权威的树立和村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三、影响法律意识内在因素的分析

导致偏远地区农村村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有许多,但归根结底,地理环境只是一个外在的导因,由地理差异导致的生产方式和政治文化差异,才是其内在的影响因素。

3.1生产方式

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物资生产,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由此形成了特定的小农心理。偏远地区的农村和山地,往往生产的规模小、农民的生产技术差、劳动效率比较低,每天都是为了生存而被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所困扰,自然无心去学习法律知识。而为了在生存压力下把日子过得更好,村民个体的防范和斗争意识也会相应增强,在利益受到侵犯时,直接用暴力回击也是常见现象。

3.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匮乏,使得村民需要对穷山恶壤做更多的斗争和开发,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自然需要另寻出路。但若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扶持,一些村民难免会走上歧路,做出一些违反法律的行为。所以,地方政府进一步加深政策扶持,加大力度精准扶贫,是十分有必要的。

3.3教育

偏远地区农村的文化教育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的欠缺,会令村民从小就缺乏对法律的正确认识,在加上地域因素导致的信息闭塞,也就进一步加大了对法律法规宣传贯彻的难度。政府对山区和偏远农村教育财政支持的力度,同样是远远低于城市,而且部分地方政府对法律的宣传也显得较为形式化,缺乏通过实质性的工作来普及、宣传和推动。

四、总结

农村和山区是我国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通过必要的手段克服地理障碍,加强村民的法律意识,是有序推进依法治国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必须使法律成为农民的信仰对象,成为保护其利益的根据,并最终体现在村民生活的方

方面面。

参考文献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及应对措施 篇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人们在就医过程中应用法律来衡量医疗、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及举证责任倒臵的实施,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护士的法律意识有待增强。现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及应对措施综述如下。

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及产生护理法律纠纷的常见原因

1.1 医疗差错事故与护士的关系:在医疗过程中,医疗人员特别是护士与患者交流、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据美国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医疗差错事故中医生占38%、药师占11%、护士为38%,在其他人员造成的3 ~5%的医疗差错中有2%来源于护士。这就表明护士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高于医生和其他人员。可见医疗纠纷与护理差错事故有密切联系。

1.2 护理教育课程设臵中缺乏法律意识:在我国护理基础教育中,中专教育法学课程只占全部学时的2.91%,主要讲授法律基础知识,没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培训内容。叶良玉 对341名护理人员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护理人员现有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34.6%的人采取了自学的方式,4O%的人通过法律知识讲座了解到部分法律知识 因此,护理基础教育中法律知识不足是护士法律知识缺乏的重要原因。

1.3 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不少患者和家属不顾医疗服务属于特殊消费,把自己放在商品消费的位臵上,表现为过度维权。但大多数

护士忽视和缺乏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淡薄,不懂得维护护患双方的权益,特别是患方的权益。不懂得自己履行的义务职责与法律的关系,未将自己的工作责任与法律责任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言行不慎、做事不讲方法,导致护理纠纷发生。

1.4 护士素质低、责任感不强:护理纠纷发生往往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有着直接联系。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细心是发生法律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韩清萍对55起护理差错分析中发现,从事护理工作时间短者容易发生差错。主要是因为年轻的护士工作计划差,忙中出错,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忙中凭印象治疗、护理。

1.5 护士证据意识差:张优琴对200名护士证据意识的调查发现护士证据意识仍薄弱,难以应对“举证责任倒臵”的新形式。护理文书是患者获得救治的真实记录,是患者病情的反应,是一旦发生医疗事故、纠纷处理中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依据记录的正确性,特别是涉及某些医患纠纷的案件时,医疗记录常常是支持医院、医生与护士最关键的证据。护理记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护理记录模式的缺陷,医护之间沟通不足导致护理病历与医疗病历记载不相符合口 以及护士自身素质不高,记录时表达欠准确或漏记、多记等,都使护理病历记录的证据作用大打折扣。

2.应对措施

2.1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法律意识: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认真学习相关医疗法规,自觉规范护理行为,强化依法行医法规,自觉规范护理行为,强化依法行医观念。在不违背法律、法规、规章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单位情

况制定的用于指导规范护理行为的护理常规、规范。只要知法、懂法,才能依法、守法,并将掌握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尊重患者权利,并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2 加强工作责任心:随着护理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展和患者需求的提高,护士只有不断学习人文学科、心理学等知识,苦练操作技术,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严格交接班、严格执行医嘱、定时巡视病房,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杜绝因疏忽而造成的医疗事故。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站在社会、患者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确立以患者满意为中心的质量标准,同时还应在服务中强调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即自身服务。把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贯彻于护理实践中,为患者提供全程的、全员的、全面的一流服务。

2.3 维护、尊重患者的权利:患者的生命健康授权法律保护,医生无权终止治疗,护士无权终止执行医嘱或对其停止实施护理。护士应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挽救生命,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及知情权。由于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护士在与患者交流中常可能会涉及患者的隐私。作为护理人员必须清楚自己的职业权限,应为患者的隐私保密,不议论隐私及擅自公开患者的健康状况。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注意遮挡患者,尤其是在擦浴、导尿、更衣时。尽量告知患者目前的病情及预期进展,有无生命危险,目前所做的治疗和检查情况,诚实回答患者家属的提问。重视患者签字同意的权利,如输血同意书、术前同意书等,尽量让患者自己签字,如患者自己不能签字应让患者家属授权委托书。

2.4 规范护理文书:护理文书是严肃的法律性文件。我们应从法律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必须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的原则,禁止漏记、错记、涂改、删除、丢失、主观臆造、随意纂改等。

2.5 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和强化自身素质修养:

在护理工作中,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改善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与患者的交往中,护理人员要真正做到热情、关心、同情,尊重人格、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利益,一视同仁。世界护理学会提出:护理工作中蕴涵着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权利,而且不论国际、种族、血统、肤色、年龄、性别、政治或社会地位均获得同等尊重。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与技巧性,加强巡视和观察,对患者的需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对某些患者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以实际行动感化他们,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以提高护理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

农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篇7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课题组在河南科技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全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 每个年级选择5个不同专业的班级, 各发放问卷50份。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 收回998份, 有效问卷995份。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法律意识非常欠缺, 对现行的法律法规了解程度较低, 未形成良好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思维方式, 在法律实践方面更需要加强践行力度。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一) 对法律法规的认知欠缺

法律认知是形成法律情感、意志、信念、态度、行为的基础。法律认知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之上, 大学生才可能形成法律权威意识、法律思维方式以及进行具体的法律实践。据调查, 69.57%的大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做到了部分了解。对于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仅有50%的大学生基本了解, 但内容并不全面, 理解程度也有待进一步加深。当问到“对于已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是否是完全民事主体”这一问题时, 只有30.43%的大学生认为是完全民事主体, 有13.04%的大学生认为不是, 还有56.53%的大学生说不清。而对于程序法, 则有73.91%大学生不了解, 这对于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及自身修养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对于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则有65.22%的大学生不了解, 这样大学生自觉遵守高校学生行为规范的基础就不牢固, 行为失范的概率更大。

从调查情况看, 大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了解较好, 而对于程序法和《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认知度很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在课程方面涉及较早, 而刑法作为一种惩戒性法律, 学生平时关注度会高一些, 媒体上相关内容也较多, 学生通过读报纸、看电视、浏览网页都能了解到这些信息。所以, 社会舆论、现代媒体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影响是很大的。程序法是保障实体法中规定的当事人的权力和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和职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学生通过社会舆论、现代媒体等手段只能了解部分情况, 内容也是粗略的。对程序法的深入全面的了解, 需要大学生在充分了解法律程序的知识基础上更加主动地通过法律实践去进行。而对于《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了解”则暴露出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被动性, 在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二) 法律思维方式尚未形成

法律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原理、原则和精神进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其基本内容包括法律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和法理意识。法律思维方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思维方式, 当法与情、法与理、法与传统观念发生冲突时, 完全要以法律为依据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实际上, 在日常行为中大学生“用法”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调查情况看, 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还未完全形成, 部分大学生还非常欠缺。发生突发事件时, 仅有8.70%的大学生经常选择用法律方式解决, 仍有23.91%的大学生从没想过用法律解决问题。那么, 解决突发事件的方式将可能是不被预期的, 可能是暴力方式, 也可能是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这将增加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也有可能适得其反。另外, 大学生要成为法制社会的合格公民, 日常行为必须与现行法律法规相符合, 自觉用法律规范调整自己行为。调查显示, 有77.83%的大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 有4.35%的大学生没有树立这种意识。当问到“你会用法律评价他人行为吗”这一问题时, 仅有30.44%的大学生能够做到, 这种“用法”“护法”意识的欠缺, 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公众对于法律的被动学习和运用, 形成了相对消极的法治文化, 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法治舆论氛围有待提升。

(三) 权利和义务尚待明确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的核心要素。权利指可以要求他人做或不做的一种资格, 是权益和自由的体现;义务指必须做或禁止做的一种规定。作为公民, 行使好权利且履行好义务是必须之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相关调查, 我们发现情况并不乐观, 大学生对于我国实体法中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以及自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意识都非常欠缺。具体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调查情况看, 大部分学生对法律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了部分了解, 甚至有的大学生能做到全面了解, 可见, 学校教育在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还是有成效的。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仍有17.30%的大学生对这一问题完全不了解, 这一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本科生中普遍开设, 其中法律部分内容占据三分之一, 可是教学效果并未完全体现, 部分大学生并未完全如我们所愿对法律教材内容入耳、入心, 有些浅尝辄止, 甚至有些充耳不闻。法律知识的掌握是法律意识形成的基础, 但法律意识不能止于“知”, 而要履行“行”, 所以, 具体的法律实践是养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又一关键因素。调查显示, 32.61%的大学生能够经常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 另有82.61%的大学生能够经常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可见, 部分大学生可以做到自觉践行法律。与之相对应, 仍有4.35%的大学生没有任何的法律实践。同时, 我们也看到大学生在行使法定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 即对于法定义务的履行比率远远大于对于法定权利的行使。这可能是受传统法文化影响所致。长期以来, 人们较多关注的是法的惩戒作用, 促使人们形成了履行义务的习惯和取向, 而法对于“权益和自由”的保护作用却宣扬较少, 权利意识没得到充分启发。建立现代法治社会必须培育新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大学生不仅要注重义务的履行, 而且要关注权利的实现。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机制

(一) 发挥高校主渠道的引导作用, 调整和改进各项支撑点

1. 凸显法制教育课程的专门性、专业性、灵活性和实践性。

目前, 高校的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体现在大一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上, 法制教育的专门性无法体现, 课时安排也非常有限。鉴于此, 课程体系应做必要调整, 如在基础课之外, 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强制增选法律专门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从业的需要选择几门课程认真系统地学习。担任法制教育课程的基础课教师, 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制教育能力, 多听取法律专业课教师的授课建议, 只有对法律有较深刻的认知和研究, 才能对法理、法律精神、法律知识、法律案例做出深刻的剖析。另外, 在教学方法上应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法制教育课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理论灌输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主讲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等方法, 从法理入手, 让学生真正认识法律、信仰法律、践行法律。在法制教育课程考核上, 不应使用单一呆板的卷面考核方式, 可以将卷面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 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2. 开发法制教育隐性课程, 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隐性课程作为课程设置中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 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学生课余活动较多以及法律条文的枯燥, 并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重视。鉴于这种情况, 高校要由被动变为主动, 建立和扩大法学社团的规模, 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参加, 定期举办社团活动。另外, 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法学讲座、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或邀请审判法庭进学校。学生还可以走出校园, 到法庭庭审现场去旁听案件的审理, 到监狱去参观, 真正感受法律的深邃、神圣不可侵犯和法庭的威严, 增强对法律的信仰。

(二) 优化社会法制环境, 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1. 加强立法工作, 完善社会主义法律。

建国以来, 我国相继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但是与人们的日常需要相比, 现有的法律体系仍然是不完备的, 甚至在有些领域还是空白。从最近几年发生的食品、药品、交通安全等事件来看, 法律的制定明显具有滞后性。对于生活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讲, 更希望立法机关加大立法力度, 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

2. 加大法律执行力度和司法适用的公平公正,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要建立法制社会,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制止或取缔一切非法活动, 对违法犯罪活动, 必须依法严惩, 决不能让法律成为摆设, 要让它成为人们手中有力的武器, 成为惩恶扬善的正义天平。只有这样, 大学生生活于其中, 才能真切感受到法律的强大和威严, 才能自觉地去学习法律、践行法律, 维护法律的权威, 否则将对法律产生疑惑、疏远甚至违背。

(三) 发挥家庭和个体的互动作用, 让法律永驻心中

父母是孩子心中的榜样, 做好遵纪守法的模范, 才能给孩子铺好守法之路。大学生也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主动地、积极地去了解法律、学习法律、践行法律, 真正提升法律在心中的位置。当然, 要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端正法律态度是关键。法律态度是法律意识的核心, 如同德沃金所指出:“法律的帝国并非由疆界、权力或程序界定, 而是由态度界定……”法律态度是我们自觉追求法律信仰、维护法律权威、提升法律修养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法律态度不仅有利于法制社会合格公民的培育, 而且能形成社会良性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促使法律秩序的形成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应生.论法律意识[J].人大研究, 1997, (9) .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与思考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是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

我国学术界对于法律意识概念的理解是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而逐步得到发展的,之前一直是接受前苏联学者的观点。随着我国法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关

于法律意识的研究也开始活跃,并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对法律意识作了如下的界定:“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的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对于法律意识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却日益表现出来,那就是从原来较为简单的对社会主体法律水平的关注逐渐发展为对法律意识中的非知识因素的研究,如对法律心理、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关注等等。从而使我们对法律意识的内涵有了逐步深入和具体的认识,也大大丰富了法律意识的内涵。

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1.高校现行法律基础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所致

我国的法律基础课程在高校普遍开设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均进行了大力改革,社会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宗旨、理念和模式却一直没有能跟随时代而发生变革。过分注重法律基础教育而忽视法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论是文科、理科还是医农工科的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并无区别,只是一味侧重基础性与常识性知识,与中小学教育和报刊电视等传媒宣传的内容大同小异。在30-40个课时里要讲授的是数十部法律法规、法学基础理论和部门法知识。对于法律学科的学生而言,这是四年甚至七年的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知识体系的作用。

2.学生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带来的不良效应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重大障碍。无论是过于严苛不符合子女年龄阶段的教育方式,还是放纵溺爱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意识。前者可能导致对规则的叛逆心理,后者则可能导致藐视规则的心理。我们现在正处于信息大量泛滥的时代,各种媒介以排山倒海的形式传递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在大学里,同学来自天南海北,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底蕴,带来了地区间思想和观念的差异和冲突。加之周围环境中一些人际关系和宣传媒体的作用,特别是在以宣扬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的非法音像制品、报刊杂志、网络的传播和误导下,个别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加大,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法律意识淡漠也在情理之中。

3.法律观念模糊

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它与法律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因而容易造成法律观念的模糊,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主要表现在:首先,权与法的关系分不清。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在当今我国权大于法、位高权重,社会的富人阶层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之约束。其次,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分不清。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这样的结果就是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两者的区别,致使在有些问题上,比如对待一些曾经违法或者是犯罪人员的态度问题上有错误的认识。再次,忽视法律的作用,混淆社会主义法和道德的关系。有少数大学生认为,法律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大,可有可无。有部分大学生以为,社会主义法律调整的范畴就是社会主义道德调整的范畴,凡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就是违法犯罪的行为等等。淡薄的法律观念还表现在:当大学生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他人侵害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或者不相信法律的作用,放弃法律武器。

三、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建议

1.建构有效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能力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与信仰,离不开直接经验的支持,更需要到实践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实践培养能有效解决“说的多,做的少,且多有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2.施行人本主义观念。

西方哲学思潮中人本观念由来已久,这种观念要求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尊严、自由和创造。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心理学派认为学校的教育要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认知和情感的结合。人本从本质上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但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只有使大学生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的方法并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也才能真正使法律知识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性。

3.设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

设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不仅有利于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更能促进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长期维持下去。例如模拟法庭,一般的学校都要设置,这样才能有利于确保活动情景设计的需要和活动及时稳定的展开,学生也能快速地感受到法庭的氛围和法律的严肃性。对于采取用大教室、大会议厅或报告厅来代替模拟法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校外建立法制教育实习基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校应设立相对稳定的法制教育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配备一些专门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并与社会其他部门开展有效的合作。只有学校和社会都认识到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携起手来,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丁财兴、齐虎:《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2005年12月17日浏览于w姗.hieourt.gov.en

[2]公王祥、刘敏:《论司法公正的价值蕴涵及制度保障》,载于《法商研究》,1999年第5期。

[3]肖国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载于《两课教学》,2002年第l期。2006年3月15日浏览于www.Jyu.edu.en/skb/html/Ikjxg.htm

[4]谢尚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及其提高的途径》,载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5]杜清:《法律意识—大学生素质教育之基石》,载于《教书育人》,2003年第8期。

[6]孙卫东、王爱红:《从服从到信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载于《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10月。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篇9

调查对象: 村民、村干部及个体经商户

调查目的: 了解农村普法现状,找出解决办法。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现场访谈

调查地点: 侯寨乡所辖四个行政村

调查时间: 10月11日-11月20日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这些成绩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特别是是当前本土的农民法律意识,亟待认真分析和总结。

调研中发现问题及解决办法:当代中国,仍然是一个有着9亿农民的比较典型的农业国家,塑造当代中国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推进其现代化进程,是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关于权利意识的调查:

公民意识说到底是一种权利意识──政治权利意识

问卷中设计了三个问题,以人身权为视角考察了村民们对自身

权利的认知程度,回答情况见表1:

第一个问题要求较高,它考察村民们是否意识到了“法无明文规定即可为”。完全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数为约40%,对这一点比较模糊的也有约40%,有20%村民的理解与这条现代法治基本原则的内容恰好相反。看来村民权利意识不段提高的同时,还留有“义务法”传统的烙印。

第二个问题中,只有1%的村民选择了“听父母的”,这表明

几乎所有人已经意识到当事人拥有婚姻自主权,父母再也不能包办子女的婚姻了。但66%的“看谁有道理”的答案也告诉我们:人情──这个传统社会遗留的伦理因素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第三个问题表明绝大部分村民赞同“男女是平等的”。但约16%“各家情况不一样”的答案又一次提醒我们“人情”这个因素的重要。虽然“人情”不必然与“国法”相冲突,但不能排除冲突的可能性,好在我们的调查中没有发现种情况。

在遇到纠纷或麻烦时,农民们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一般不会用法律来解决,法律方式往往是他们迫不得已的最后一招。他们经常选择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找家族内或是村内有威望的人调解。如果纠纷再大一些,就会去找村干部解决。在遇到纠纷时选择通过民间调解方式和通过行政方式解决的农民远远多于选择通过法律来解决的。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来维护自身的权利不受侵害在农民的意识中仍然是一片陌生的领域。总之,不到万不得已,农民们一般不会直接选择通过法律方式来解决纠纷。相较法律而言,它们似乎更相信人的力量,只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可以解决的事情就没有必要去通过法律解决。而且他们相不相信法律还另当别论。

当权利与权利发生冲突时,农民们会毫不犹豫的保卫自己的权利。那么,当权利与权力发生冲突时呢?我们的问卷中还有这样的问题,表2是村民们给出的回答: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农民的政治权利意识总体较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农民的权利意识的其他方面的状况又如何呢?

关于诉讼意识的调查 :“没有救济便没有权利。”在现代社会,诉讼是救济权利、解决纠纷的最正规途径。而在传统社会,人们习惯于一种“无讼”的社会生活,把到司法机构打官司的人视为“败类”,而把司法机构视为破坏既定和谐的不祥之物,是“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可见,人们对诉讼的认知度、评价度、参与度是反映其法律意识的重要方面。我们的问卷中有这样的问题,表3是回答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侯寨乡的`农民,已经不认为打官司是不光彩的事了,有90%的人认为这是“正常的”和“值得鼓励的”。同时,70%以上的人认为“打赢官司主要靠自己请求合理合法”,这表明了他们对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身权利的信任。二三两个问题表明在知识层面上,大多数村民对通过诉讼可以解决问题的范围以及刑事案件不能私了是比较了解的。但只有48.1%的人认为亲友之间借钱需要写欠条,这表明村民们保留证据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绝大多数纠纷在非讼程序中得以解决的事实也是侯寨乡农民对诉讼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一般民事纠纷在诉讼开始之前,要经历基层调解(村调解主任或村长的调解)、镇调解(法律服务所或综合治理、调解委员会领导小组的调解)、法院庭外调解三个调解过程。越溪镇法律服务所的老张不无自豪的告诉我们:去年他处理纠纷26起,只有3起最后闹上了法庭。看来,几千年传统文化烙印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息讼”观念,就连这位有着法律大专文凭的法律工作者也不能从骨子里彻底抛弃。

总结:

目前,农村接受法律知识的渠道还较单一,法律知识面还较窄,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人还较少,而其中中年人居多,而年轻人、老年人占较低的比例,农村普法的形式还停留在集市上的宣传单。上述情况表明,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必须多管

齐下,既要政府主动安排,还要民间的积极组织,既要农民主动去学,还要以案说法,通过多种形式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用法律知识武装大脑,既要使农民养成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要使其形成人人遵守法律的公共意识。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实施普法下村,还要使其成为一项制度加以落实。

农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篇10

调查时间:2014年5月21日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大学图书馆 调查对象:大学各年级在校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问卷数量:发放20份,实收20份。问卷问题:见附1

摘要: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从而发现大学生本身素质的不足就法律教育方面的不足,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

法律意识

维权意识

前言:大学生作为我国后续的储备人才,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行为。毫不夸张的说,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关系到社会的繁荣与稳定!近几个月的各种暴恐案,我觉得与偏远地区的一些民众的法律意识也不无关系。随着高考扩招,大学生的数目是直线上升,但大学生的素质如何,特别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的素质如何,还有待观察!为此我们小组成员决定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走访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究竟如何!正文: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及调查发现的问题

我们在人比较多的图书馆展开调查,男女比例7:13。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对所调研对象进行调查!根据我们的调查男生在法律意识以及维权意识方面要强于女生!高年级的同学比低年级的同学更有维权意识!这也许与年龄及所经历的活动有关!下面我们将就具体数据分析大学在校生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您觉得您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维权意识强吗20151050很强一般很弱 女生男生从上表我们很明显的看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偏低。而且我们不知道这么多大学生中说自己维权意识一般的人有多少水分!只能说我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有待提高。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的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指出:人们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而现阶段的大学生文化程度也不算低,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却低的可怜!这就反映出大多数大学生从应试的

考场上走出来,却没有学会学习!只知道学习专业课,文化课,却忽视了离我们生活最近的,最贴近生活的生活技能。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跟我们的教育制度是息息相关的。自从文理分家,什么法律都已远离我们,而当我们进入大学再次接触到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时,我们也只是当成了一门课而已,不曾放在心上。而且老师的讲课的重点放在了道德修养上,法律一块不受重视!

14121086420有没有 是否有过被侵权经历女男从这个表中,我们还是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大部分人都有过被侵权经历的!而且伴随着B2B,B2C电子商务的展开,网络营销的盛行,未来商品的网络化便捷化的趋势,侵权这种现象将时时刻刻的伴随在我们身边!而且因为网络买卖的原因,消费者维权终究要比现实中复杂!虽然像比较大的网络运营商都自己制定了规则,国家层面上也出台了一些有利于消费者法律法规,但互联网交易毕竟属于新兴市场,很多方面的法律条文都属于空白无监管阶段,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良好的法律维权意识,一旦遇到侵权等对自己利益有损害的行为,立即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合法利益!

面对侵犯自己权益,我们这些大学生们是什么态度呢?请看下图

面对侵权您的态度121086420坚决维护视利益大小忍气吞声 男女从上面的图形统计能看出大部分人的态度个人觉得都是暧昧不清的。坚决维护的和忍气吞声的人数最少。所谓视利益大小而选择去维权,不得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商家的不良之风!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不可能因为一盒火柴不合格搭上成百上千的路费去维权吧!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我们再来看一下大学生选择不维权的原因有哪些!

大学生不维权原因86420不知如何维权维权成本高,不值难度大,成功率低害怕打击报复男女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差不多有百分之五十的同学不知道怎么维权,百分之六十的同学认为维权成本高,又百分之五十多的同学认为难度大成功难度低,最后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担心被打击报复!有

百分之五十的同学不知道怎么维权这真的很令我们震惊!新生代的大学生都有一半不知道怎么维权,试着想象下社会上那么多的没上过大学的人,父母那代几乎没上过学的人!这个数目是相当惊人的!每年被不良商家欺诈的消费者,损失的各种经济利益也将是很惊人的!

三、由以上数据反映出的问题及对策

综合以上各种数据我们很容易看出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欠缺,法制意识淡薄。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里的总和!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令人担忧!法律意识将主导大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后维护自身行为的自觉性。法律意识的缺失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知识的缺失!法律知识缺失,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做出有悖于法律的事,甚至触犯法律的事!还有就是权利意识的问题。权利意识不强。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时不知道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更有甚者,直接放弃法律的武器而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所以出现了好多打人,砸店等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另一方面自身不重视自己的权利意识,看中的只有自己的利益!比如为了评优、评先、入党等事上身先士卒,不择手段,影响他人,不尊重别人的权利等等。自己都没意识到已经侵犯到别人的权利又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甚至极力逃避怎么,无担当。而作为育人的学校,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都是灌输式的教育,没有引起学生应有的思考。而且大部分的学校注重专业课而轻视文化基础课,所以在课堂上大学生接收到的法律知识不多,且不成效不大!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试着提出以下对策。高校应该实行比较完

善的系统的法律权利教育。不管是新入学的大一新生还是快毕业的大四学生都应该集中起来加强法律知识及权利意识的教育!课堂不应该使用灌溉式填鸭式的教育,而应该发挥当代大学生自身接受新知识强,积极参与的意识强等优势,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展开热烈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吸收!而且可以开展维权知识的知识竞赛,让这些有些枯燥的知识流动起来!

学校也应该定期举行维权日等活动,真正让学生参与到维权的行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

结束语: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应该仅仅学习专业知识,更得知法,懂法,用法。即便学校不能提供这些课程的培训,我们也要通过看书上网等多种途径学习这种关乎自身利益的知识!做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附1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调研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粮工1103班的学生,现在在做一份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的调研,旨在了解现在大学生关于维权意识的情况,并针对您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究以做出应对策略。调查会耽误您5分钟左右的时间,请您谅解并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您的性别 : A男

B女

2.您觉得您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强吗 : A很强

B一般

C较差

3.您一般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维权方面的知识 :

A观看电视,阅读报刊

B课堂教育

C网上浏览

D别人的经验之谈 E其他

4.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你了解多少: A很了解

B了解一些

C完全不了解

5.您是否有过被侵权的经历: A有

B没有

6.在你遭遇的或看到的侵权事件中,有下列哪些事件发生[多选题] :

A商贩缺斤少两

B商品假冒伪劣

C消费索要发票遭拒

D诈骗

E 打工时遭遇性别或岗位歧视

F其他

7.如果遇到侵犯自己权益的事情你会持什么态度:

A坚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B看情况视权益大小而定

C忍气吞声,不愿惹事生非

8.你认为维权的重要性在哪[多选题] :

A保障自身权益

B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C强化法律效力,维护法律的尊严

9.你身边如果发生过侵权事件,是否得到妥善解决:(没有可以不选)A得到妥善解决

B部分得到妥善解决

C基本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10.您认为大学生不维权的原因有哪些[多选题] :

A不知道怎么维权 B维权成本高,觉得不值得C难度大,成功率低 D害怕被打击报复

11.你觉得学校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增加学生的维权意识:

A举办关于维权的活动

B加强维权意识方面的教育

上一篇:荷马史诗读后感200字下一篇:全新的自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