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帯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然而在这一举措的背后,引发的一连串问题发人深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这是近几年讨论的沸沸扬扬的一个话题。所谓的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根据调查发现,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 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如此庞大的一群留守儿童,对于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真是让人越来越忧心忡忡。
在10月5号,发生了一起让人深思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奶奶在家死去多日,湖南娄底双峰县石坪村一岁半多的小梦菇独自守候在尸体旁,顽强挺了过来。小梦菇是我国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员。其实类似于这样的报道已数不胜数,如:《奶奶死去多日1岁多女童无人问打工父母赶回发现其奄奄一息》、《奶奶身亡电话7天没人接1岁女童身上爬满蛆虫》、《奶奶死去多日女童无人问应建留守儿童定期交流机制》、《留守女童的悲剧如何避免》等。这接连不断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虽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同情,然而他们现在仍是弱势群体,他们的悲惨处境没能根本解除。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而且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可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最严重的有些人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对于这些严重的后果,国家曾出台过一系列保护农村剩余流动儿童的法律法规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政策文件;各级妇联组织实施了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启动了“拥抱亲情”关爱等工程;一些地方也设立了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开展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开通了留守儿童“亲情热线”,组织开展了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等活动。
我的故乡在宁波,从出生到现在已在那生活了将近20年了,尽管我生活在市中心,并且宁波是座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但我还是常常看到有很大一部分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谋生。根据妇联的调查数据,截至4月底,宁波市有5659名留守儿童。就以余姚为例:余姚大隐曾对该镇9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问卷,其中七成以上的孩子在问卷上写下“想爸爸妈妈”:,而部分孩子之所以“不想”,是因为“爸爸妈妈挣钱供我上学”、“挣钱给爷爷治病”······从大隐镇情况来看,因地处半山区,企业数量少、就业机会少,不少群众外出务工,由此形成的留守儿童也不在少数。目前大隐镇有留守儿童约90人,其中男孩55人,女孩35人,年龄大多在13岁至16岁之间,分布在各个行政村。余姚镇相对于整个中国还算是一个富饶的小镇,南方的经济往往比北方的经济发达,南北差距大也是客观事实,因此北方偏远的小镇,应该会有更多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的大量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我们现在必须去面对的,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严峻的城乡二元结构形势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首要原因。
二、教育的失调和缺失造成他们学业普遍不良和心理发育不健康。
三、管理缺位和社会保护的缺失,留守儿童的生命健康等权益缺乏
有力的保障。
四、教育失调,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不充分,出现道德滑坡和越
轨现象。
五、对于留守儿童监护不周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综合以上几点,事实上农民工进城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但直到现在,他们在城市大多居住无定所,工作不稳定,想把孩子带在身边更加不易——例如,学龄儿童要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除非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让子女在公办学校借读,农村儿童就很难与城市儿童一起享受学习资源,可以说,留守儿童乃至空巢老人的出现都是农民工痛苦选择的结果。其实未成年人很多时候并非作为单独个体存在,而是一个家庭的所有物。这种权利保护的模式几乎是我们社会的普遍思维,因此也淡化了政府和社会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中的责任。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农业、公安等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为了防患于未然,政府能就近开办幼儿园,解决低龄孩子的教育问题;加大企业内迁力度,发展县城经济,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工就进就业,能够照顾亲情,长远看,更要改变农村务工者低廉的工资待遇,让他们和孩子都有融入城市的权利。为能有效解决农民工留守儿童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条对策:
一、农民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除
了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外,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如不少父母认为,只要能够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自己的辛苦也值得了。另外,新的读书无用论当前在农村也比较盛行,导致有的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些都是错误而且片面的观念和认识,必须改变,否则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所以,急迫的是需要让父母认识到自己对小孩的责任和义务,让其认识到,小孩除了需要好的生活以外,还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只要这样,小孩才能健康成长,也才能具有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要清楚地告诉将要外出打工的父母,将孩子的监护权委托给老人或亲友,虽然不违法,但是最好是能不委托就不委托,是在是必须委托的,也要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还要让农民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另外,还要重视亲情的培养,在外出打工期间,要尽可能地通过电话或者书信形式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和传统节日。应捎寄些衣物、学习用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母爱。
二、必须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和不断增多的原因,主
要是农民生活贫困。其实,我国农民自古具有安土观念,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享有天伦之乐,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如果在农村就能衣食无忧,他们是不愿背井离乡的,但是,太多的无奈使然,就像林文容的父亲说的那样:“不进城打工就赚不到钱养活全家,就没有钱供孩子上学。”所以很多农民为了改善生活和送子女上学,不得不离妻别子或者夫妻一道远离家门,去到外地打工谋生,即使他们到了城里打工也还是希望能够带上子女,一是希望能够让子女享受到父母的关爱,而是希望子女能够在城里接受较好的教育,可是,由于他们无力承担小孩高额的借读费、学费等费用,最后也被迫把小孩送回老家,使这些儿童成为留守儿童。为此,各地党委和政府要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三、政府要落实措施,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实事。主要有以下途径:1.政府要重视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如河南省采取了开办留守家长学校、落实“春蕾计划”、实施关爱工程等措施,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这种创新模式值得推广。
2.要落实教育公平的政策,改善外来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人民日报》曾报道,在北京的300万流动人口中,6—14岁的儿童达10万人,而其入学率仅为12.5%,还有87.5%的孩子被高额的教育费用拒于学校的大门之外。政府要统筹管理,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城市应改变按户籍入学的政策,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在父母大工地入学。
3.政府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不再是一方净土。盗窃、抢劫、赌博、贩毒、吸毒、卖淫、嫖娼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发展,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因此,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宁环境,就必须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对农村进行综合治理,使农村留守儿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可以成立青少年维权中心和青少年法制学校,及时开展违法犯罪青少年矫正,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在各乡镇开办青少年法制班,落实专门民警担任制老师,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强化对“空壳”式家庭的管理,减少违法犯罪青少年漏管失控。
4.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给农村社区以监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和权力,并在社区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继续教育机制,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活动,使脱离学校和家庭的留守儿童能在社区继续接受思想道德。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性格孤僻内向, 人际交往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引导, 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化没有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出现相对滞后甚至偏离了社会化的正常方向, 这引起儿童的情绪变化, 表现出喜怒无常、沮丧压抑甚至狂燥等不良情绪。调查显示, 有51.37%的留守儿童会与父母、留守监护人、同学谈心, 有48.63%的留守儿童不与人谈心, 有8.90%的留守儿童还没有想过与别人谈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 一部分留守儿童害怕交往, 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很不自在, 害羞, 不敢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部分留守儿童则表现出交往过度, 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过早染上社会气息, “铁哥们”、“江湖义气”, 很容易误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
调查数据显示,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对待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相比较而言, 与父母交流少的留守儿童, 体现出来更多的情感依赖和需求, 自卑心理表现得更加严重。一方面, 他们自身认识在不断增长, 情感需求在增长, 另一方面, 父母不在身边的这种客观事实不但没有得到改变, 反而时间再不断地延长, 这种自卑感不但没有因为时间减少, 而是进一步增加和泛化, 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强, 对抗情绪严重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敌对防御不信任, 总是觉得别人会欺负他, 在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种潜意识的不信任导致他们面对管束处于对抗状态, 产生出较严重的对抗情绪。
4、价值观念扭曲, 性格和行为分离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就没有父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面的帮助和指引, 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差。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管理, 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 他们脾气暴躁、遇事处理冲动极端, 常常因为一些无端的小事情打架斗殴, 辱骂老师同学。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情感上的缺位父母、留守监护人往往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 而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智力发展教育很少, 从而出现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
二、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良好的亲情依托
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它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处于亲情缺失的生活环境中, 没有与父母建立起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 这就容易养成胆小怯懦、敌对破坏的性格特点。由于父母长时间在外务工, 难以与他们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无法关注到他们的身心需求。即使有短暂的见面, 由于缺乏沟通交流的基础, 父母在教育管理时往往容易陷入粗暴、简单。有的单亲在家, 但由于忙于家庭事务、忙于生计, 缺乏科学的方法, 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力不从心。
2、监护人教育管理上的缺失
监护人的教育管理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 有30.14%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有4.79%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亲戚朋友;有2.05%的留守儿童处于完全无人监管的状态, 他们寄宿学校;有62.33%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
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 他们年龄较高, 文化程度低, 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大, 难以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 往往是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 而对于孩子身心上的需求, 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缺失, 导致孩子娇生惯养, 道德品质、理想缺乏。
亲戚朋友作为监护人或者没有监护人, 这样的留守儿童父母往往通过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气息的影响, 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
3、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上缺乏互动
界石镇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 当地居民整体素质、教育水平较落后。许多学校还没有条件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后, 没有进行及时干预。在教育管理上, 家校缺乏互动,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 很少关注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大多数家长没有与学校进行沟通交流。
4、社会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网络为主要手段的新传媒时代, 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血腥暴力, 极易影响到身心发育尚不健全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束, 留守儿童容易把心理的寂寞空虚转为盲目寻找其它精神支柱, 游戏、上网、赌博、色情已严重威胁到了留守儿
[关键词]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97
调查对象、内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015年4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座谈会、电话交谈、个别谈话。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调查显示,我校2012年春季学期留守兒童有203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5人;2013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7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2人;2014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5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0人;2015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9人。他们失去父母庇护,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现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校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为 1678人,其中就有239个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他们的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增加。我校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5%,有6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分数出现个位数,经常逃学、厌学,上课纪律很差。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顶撞老人,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吸烟、打架、骂人等成了“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
3.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我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失衡。据调查,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有的几年回来一次,部分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他们表现出失落自卑、自私冷漠、孤僻任性、暴躁,性格极为内向。
4.对留守儿童监护管理力度不足。由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防范防护能力比较弱,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事发生。
5.监护人自身素质问题,家庭教育缺失。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方法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而监护人在教育态度、方法上还停留在以前的经验。留守儿童会继续保持现有状况,甚至增加,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直接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影响。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管理机制。工作主要是从思想、行为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结对子,一帮一,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发动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定期召开座谈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1)利用校讯通等联系方式,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饥渴。(2)建立帮扶机制,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对特贫困生、贫困寄宿生补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救助。(3)开展结对子活动。学校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定期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个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4.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坚持启发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四、下一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关注。
2.学校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
3.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社会各方面应大力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引导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4.学校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让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都在关心他们。
5.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关注留守儿童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教育环境,全社会共同关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调研地点:湖南省桂阳县桐木村
调查对象:全村留守儿童 调查主题: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调查人员:侯泽成、宁威伟
【摘 要】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为了掌握这些状况的现状,寻求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本人着重对此进行来调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43%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大多数孩子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父母外出也使得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四)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忙于在外赚钱养家,无暇顾及子女,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即便打电话,关注的焦点也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其它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很低,甚至有些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不了解孩子的思想,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况。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儿童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
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想念程度80%70%60%50%71%比例40%30%20%10%0%经常会想偶尔会想不想不知道14%2%3%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三)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四)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调查中,不想读书,想自己去赚钱的留守儿童占12%,他们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部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最为关注的是有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给予关爱。
(一)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1、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
2、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特定的职能机构,负责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工作;
3、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联席会议”制度,综治、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单位应定期通报交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
(二)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2、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特别是外出打工的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
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
2、要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纳入考核班主任工作中,有班主任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思想交流、学习和在校安全情况的监管,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沟通。
3、要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四)社会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迫在眉睫。要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老教师、老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群体构成一张补缺拾遗的监护网络。有条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应设立图书室和活动室,让留守儿童有个活动的场所。要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在农村的作用,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关心督促留守儿童的成长,让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社会的关心对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育他们健全人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调查时间:2012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重庆市武隆县
调查对象:重庆市武隆县火炉镇的部分留守儿童、部分外出的农民工以及部分中小学教师
调查方法:口头问答、网络、资料搜索等
调查目的:①了解留守儿童的概念
②当今社会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留守儿童,是什么原因导 致那么多的农村孩子不得已长期离开自己的父母
③了解当今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现状、原因、建议、相关文件等
调查人:郑加容
凭借寒假的机会,就武隆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调查。在此期间,现在网上查阅了一些相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资料,然后再实地考
察询问了部分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看法和意见,我认为关爱农村留守
儿童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名词解释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
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社会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
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武隆,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位于东经107°13-108°05,北纬29°02—29°40之间,东西长82.7公里,南北宽75公里,全县幅员面积290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5万亩,县城建成区5.1平方公里。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据重庆市区128公里,处于重庆“一江两翼”的交汇点,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是千里乌江一颗璀璨的明珠。现辖26个乡镇,40.84万人,县城所在地为巷口镇。武隆县是一个山区型的国家级贫困县。为了解决家庭的增收问题,近8万农民长期在外打工,也因此产生了1万余名留守儿童。
分析原因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
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建议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1.家庭方面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
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2.学校方面(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3)启动“给留守儿童当代理家长”活动。3.社会方面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相关文件
武隆县教育委员会篇二: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12年8月—2013年3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调查地点:大西桥镇三铺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问卷调查﹑家访﹑谈话
一﹑调查背景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打工去,收禾童与翁,留守问题怎么办,我为儿童鼓与呼。
我所在学校,地处西秀区大西桥镇三铺村,滇黔铁路,贵黄公路,沪昆高速,省道都从境内通过,交通便利,历来这里的村民很多都是上云南,下贵阳从事生意,近十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青壮年在外人员更多,导致留守家庭增加,使“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新名词。近两年,虽然国家出台很多鼓励农民工回家创业,但留守儿童的比例任然高居不下,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教育状况,身心发展让人堪忧。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1):对全校留守儿童人数的调查和统计;
从统计数据来看,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略多。在一些班级,留守儿童几乎占到全班人数的一半。其中,双亲留守儿童人数为105人,所占比例为105÷11194.59。(2):问卷调查;
在对全校111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中,发放试卷126份,收回126份,答题情况为: 问题一:你的爸爸和妈妈是什么时候去打工或经商的? a:3_4岁父母就外出的有32人,占32÷126﹦25.4℅ b:5_7岁父母就外出的有69人,占69÷126﹦54.76℅
c:8_10岁父母就外出的有21人,占21÷126﹦16.7℅ d:10_12岁父母就外出的有4人,占4÷126﹦3.2℅
从问题(1)中,可以看出,有80℅的留守儿童,父母在7岁以前就外出了。问题(2):每年你的爸爸和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回来几次? a:回来一次的有76人,在春节回来,所占比例为76÷126﹦60.32℅ b:回来两次的有38人,在每年的春节和放暑假的时候,所占比例为 38÷126﹦30.16℅
c:回来三次至十次的有3人,时间不一定,所占比例为3÷126﹦2.38℅ d:达到每月回来一次次以上的有9人,时间比一定,所占比例为9÷126﹦ 7.14℅
问题(3): 你现在和谁生活在一起?他们能辅导你的学习吗 a: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他们不能辅导自己学习的有106人所占比例为121÷126﹦96.03℅
b:和叔叔在一起,能辅导自己的学习的有3人,所占比例为 3÷126﹦2.38℅
c:和亲戚在一起,不能辅导自己的学习有2人,所占比例为 2÷126﹦1.58℅
问题(4): 你想爸爸和妈妈吗? 所有名留守儿童都回答:想。
问题(5): 你和爸爸﹑妈妈经常联系吗? a:1_3天联系一次的有23人; b:3_7天联系一次的有58人; c:一个月内联系一次的有18人;d:有事才联系的有12人。
问题(5): 爷爷﹑奶奶每天做早餐给你吃还是你在外面买零食吃? a:每天在家吃早餐的有26人,所占比例为26÷126﹦20.63℅;
b:没在家吃早餐,在外面买零食吃的有67人,所占比例为67÷126﹦53.17℅
c:有时在家吃早餐,有时在外面买零食吃的有35人,所占比例为19÷126﹦15.08℅; d:没在家吃早餐,在外面买零食吃的有14人,所占比例为14÷126﹦11.11℅;
问题(6): 你经常和爷爷﹑奶奶交流﹑谈心吗? a:经常谈心交流的有34人,所占比例为34÷126﹦26.98℅;
b:有事时才交流谈心的有42人,所占比例为42÷126﹦33.33℅; c:被动交流的有38人,所占比例为38÷126﹦30.16℅ d:不愿意交流的有12人,所占比例为12÷126﹦9.52℅
问题(7): 你喜欢同学们吗?和同学相处的好吗? a: 回答喜欢,相处的好有45人,所占比例为45÷126﹦35.7℅; b: 回答一般的有56人,所占比例为56÷126﹦44.44℅;
c: 回答只喜欢几个同学的有8人,所占比例为3÷126﹦6.35℅ d:回答不喜欢的有17人,所占比例为17÷126﹦13.49℅
问题(7): 你喜欢学习吗? a: 回答喜欢的有54人,所占比例为54÷126﹦42.86℅;
b: 回答不是太喜欢的有43人,所占比例为43÷126﹦34.13℅; c: 回答不喜欢的有29人,所占比例为29÷126﹦23.02℅;
问题(8): 你的理想是什么? a: 回答长大了从事各种行业的有92人,所占比例为92÷126﹦73.02℅; b: 回答无理想的有34人,所占比例为34÷126﹦26.98℅;(3):走访调查;
在126名留守儿童家庭中,走访了89家,在这89家留守家庭中,有87 爷爷奶奶文化程度较低,不能辅导自己孙子的学习,只有两家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唯一能做的是让孩子有饭吃,不让他们受冻受饿。
在与这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的交谈中,他们都戏称自己是 “招孙办主任” 在家庭经济与孩子的未来这一问题上,老人们表现出来的是矛盾与复杂的心理。并且,老人们还在尽可能的去劳动,减轻家庭负担,所以,在田地里,映入眼帘的是老人和儿童在一起劳动的情景。
(4): 教学参与;
通过与学校老师们的交谈和自己的教学参与,学校一至六年级126名留守
全校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31÷126﹦24.6℅;
全校成绩一般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49÷126﹦38.89℅;
全校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 47÷126﹦37.3℅;
三,调查结果: 综合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亲情的流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得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孩子在心灵上
下的是难以抚平的伤口。我有一个学生叫杨小达,父母在他4岁时就到浙江打工,父亲每年春节回来一次,母亲是杨小达长到12岁,回来建房才见面的,而此时儿子就不认母亲了,他的母亲找到我,要我与杨小达好好谈谈,叫她一声妈妈。当我问杨小达为什么不叫自己的妈妈,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是为了什么?杨小达流着眼泪说,是房子重要还是自己的孩子重要?我已经对妈妈一点印象的没有了,我开不了口。虽然像杨小达这样的是少数,但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对父母关爱的渴望,在亲情流失的情况下,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自卑,沉默寡言,厌学,甚至厌世。
2.情感上的代沟: 由于留守儿童都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们只能是溺爱,虽然也是亲人,但始终不能与父母亲的关爱相提并论,大部分爷爷奶奶只能是看住人在,而根本不能从情感上去关心。在问题(6): 你经常和爷爷﹑奶奶交流﹑谈心的统计上,不难看出,能和爷爷奶奶经常交流谈心的只占26.98℅,爷爷奶奶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自己的孙子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也就造成了交流上的障碍,情感上的代沟,是留守儿童不能开心﹑活泼的主要因素。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和留守儿童生活一起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是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甚至有些只能认识一些常用的字,不能写。所以,根本不能去辅导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这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4.生活状况堪忧。
在问卷调查和家访过程中,了解到80℅以上的家庭,都没有或没能长期给留守儿童做早餐,相当多的家庭都是给孩子一点钱,让他们自己买零食吃,由于条件原因,他们买的大都是“三无”食品,在教学中,老师常常都会碰到由于吃零食而生病的学生,虽然老师们多次在开家长会时,都在强调家长要给孩子做早餐,不要在外面买零食当做早餐。但是,在农村,农忙季节时,爷爷奶奶要忙做农活,根本无暇照顾,更因为经济问题,给孩子的钱最多是两角到五角钱,只能买诸如“牛筋条”之类的食品。很多家庭对孩子的生活,只能是管饱,谈不上营养。
5.网络的侵蚀。
现在由于一些黑网吧的存在,使得一些孩子常常进入网吧,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无力监护,使得他们更有时间进入网吧,时间久了,难以扭转。特别是在寒暑假,部分留守儿童常常都是在网吧里度过。6.对未来没有正确的理想。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没有正确的理想,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无所无谓,对未来缺乏正确的理想,这是令一个教师最为痛心之处。四,想法和意见。1.由于外出打工是不能在短时期内能解决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和父母要 在一起,留守儿童父母所在地的教育部门要真正的让孩子进入公办学校学习,而不能拒之门外,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家长就是因为孩子进不了公办学校,而只能进要交高费的私立学习而造成孩子不能和父母在一起。
2.留守儿童所在的学习和班级,老师要多花时间从学习﹑情感上去予以心,有条件的可以开办留守儿童温馨班级,留守儿童之家等。
3.在节假日,学校要多开展送温暖给留守儿童的活动,可以让留守儿童利用学校的电话给父母通话,用学校的电脑和父母视频见面。
4.学校要在宣传上长期做关于留守儿童的宣传,让全社会都能关心和关爱留守儿童。篇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给农民创造增收致富机会的同时,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我们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2年学生干部暑期三下乡活动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保定市顺平县神南乡北神南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村委会的帮助下,我们的队员深入当地小学和村民家中,与他们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一、实践背景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其中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2012年7月8日—10日,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学生干部暑期“三下乡”活动保定市顺平县神南乡北神南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调查。
据了解,神南乡位于保定市顺平县县城西北35千米。面积94.5平方千米,人口1.14万。辖1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北神南村。由于此地多山地,少耕地,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边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二、实践成果和收获
通过对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了以下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弱,大多家务不愿去做,爷爷奶奶与儿童有一定得隔阂,大多孩子不愿听从爷爷奶奶的使唤,具有较大的叛逆心理。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调查中发现,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居住在贫困村(居)、缺乏生产资源,生产生活无一技之长,只有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济,加之外出后也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打工收入也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主要体现在隔代教育问题,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在外打工,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都略有下降,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陷。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留守儿童行为发展偏差
由于隔代的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儿童亲情的缺失,就很容易走极端,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代沟”加深,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群体,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行影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
三、措施和建议
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但当留守儿童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时,我们通过实践给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措施及建议
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长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要求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在家的子女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进行认真教育、管理、监督,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二)、学校方面措施及建议
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方面措施及建议
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开展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服务提供依据。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推动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网络,逐步建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长效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社会转型的众多问题,需要构建职能部门保护机制,创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大环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四)、自我约束方面建议及措施
最后,关于留守儿童,自己还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要树立自信心和自尊
心,要有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做生活中的强者,更要学会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
四、实践感悟或感言
我们亲眼见证了留守的孩子无奈的凄凉。我更加不会忘记,当看到孩子们在一份份问卷中“最缺少的东西”后面用歪歪歪斜斜的字体写下对父母的思念时,我的心受到的震撼。他们太需要关爱了!想到我们可以在父母的呵护下度过童年,便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们做一些事,即使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也可以把我们的收获用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这个特殊的群体。
在我们的重点调查中,我切身感受到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对农村、农民问题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为祖国的花朵提供一个更好地成长环境,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缓解,对国家的崛起与强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们不得不过早的承担起不属于他们的责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照料生病的爷爷奶奶,学会教导比他们更小的弟弟妹妹??.他们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负担。这样,他们的性格渐渐的改变,在他们的心里,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偏激和盲目,长期以往,对他们自己,对社会都是一个问题。但是,多数的他们是那样的刻苦和认真,学习成绩是那样的优秀,对他们只要有心培养,都可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是我们认识到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尽最大的能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为他们创造出一片更美的天地,使他们有一个相对更幸福、温馨的生活环境。
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发挥自身职能,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支持,完善国家教育体制,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政府要贯彻实施“三农”惠民政策,重视农村存在的问题,为早日建设美好农村和城乡一体化采取积极措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让孩子接受全面教育,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其次,国家要加强经济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制定惠农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村的家长可以尽量不用外出务工养家,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关爱孩子,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最后,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建设教育基地,配套教育设备,投入更多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农村教育水平。及时弥补农村教育的不足,达到国家总体平均教育水平。
2. 完善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主导作用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乏只有通过学校的帮助来弥补,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孩子提供教育帮助。老师要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多开展集体关怀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必要的关爱,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老师要定时到儿童家庭进行走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跟身心情况,还要定期跟孩子的监护人交流,进行各方面的沟通,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垫下基础,给孩子实现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一个美好环境。
3. 引起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职能
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建立农村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的教育除了靠政府、学校、家长,也离不开基层的大力支持。儿童教育是社会各阶层共同的责任,村政府应该建立教育咨询点,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暑期期间,村委会可以通过邀请当地各校大学生到农村进行三下乡支教活动,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指导和各方面的交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工作,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
4.总结
为了了解除了教育和心理因素之外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预防的原因, 尤其是经济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特设计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两套问卷。为了尽量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根据调查人的人际关系资源, 在山东枣庄滕州薛城区和山东菏泽成武两个地方进行这两套问卷的调查。
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 成武问卷的的儿童部分的分别由成武县AA乡CC小学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成武HH中学和成武KK中心的农村留守学生完成的, 三个地方做问卷的留守儿童数分别为40、50、50。家长部分分别由成武第HH学和成武KK中心两个学校的农村留守学生的家长来做的, 数量均为40份。枣庄问卷的儿童部分主要是由滕州市MM学校的农村留守小学生和农村留守初中生来完成的, 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做的问卷数均为50份。家长部分主要是由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完成的, 共计20份。此外, 还有一部分问卷是由笔者春节前后走访本村 (即成武县RR镇SS村庄) 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来做的。
根据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 问卷调查研究主要以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家长为分析单位。
1. 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样本:
以这些儿童所在的学校和班级为为抽样单位, 在各班班长、主要任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和相应的主要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的共同帮助下, 通过日常的了解和判断来选取, 注重样本性别的比例均衡分布。对于非独生子女的留守儿童家庭, 原则上, 每户只调查一个留守儿童。
2. 留守儿童家长问卷调查样本:
与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样本的选择一样, 同样是在各班班长、主要任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和相应的主要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的共同帮助下, 通过日常的了解和判断来选取, 注重家长性别和务工地方的均衡分布。对于双方同时外出的家长, 每户只调查一位家长。并且为了避免问卷调查质量受先前问卷的影响, 原则上要求没有接受儿童部分问卷调查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做调查问卷。
二、主体
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两套问卷的频率分布表的描述统计和归纳整理, 调查结果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1. 外出打工,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面对土地这一“命根子”的无奈选择
虽然土地是财富之母, 是农民数千年来的命根子, 而且平均每人的土地数量也不少, 37.8%的被调查农户人均一到二亩地, 33.3%的被调查农户人均半亩到一亩地, 还有10.0的被调查农户人均拥有两亩以上的土地。但是由于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种地成本太高 (60%) , 农民种地的收益很小。加上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渐成风俗习惯 (20%) , 66.7%的农村家庭由男主人外出务工, 21.1%的家庭是女主人外出, 还有11.1%男女均外出。
虽然在部分地区开始有了土地流转, 即把自家土地承包给别人租种 (25.5%) 或者因修路或者开发建筑等等占地和买卖地 (44.4%) 现象, 但却没有给农民带来什么收入。就种地来说, 租地的家庭只占外出务工家庭的三分之一左右, 租种时间不确定, 且相当一部分租地者基本上没有什么收益, 仅仅供出租者家庭吃粮或者帮忙干活而已, 即便有收益, 也不超过500元。至于占卖地, 收入更低, 专门的土地流转机构很少介入, 大部分由农民和占用方讨价还价, 而农民由于信息闭塞、法律知识极度匮乏等原因, 往往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 由于外出这种务工甚至谋生方式的不稳定, 充满了无尽的变数, 外出务工农民虽然无暇顾及自家耕地, 但很少抛弃耕地, 他们大多把地让老年人或者亲戚种, 有的是自己收种季节回家干活, 其原因是在很大程度上把土地作为最终的退路, 为了以后不外出打工时能有份地, 他们不敢不要土地, 这也使得他们在出租土地时收益不高。
2. 在外打工, 同样艰难
据调查, 由于本县市务工工资太低, 外出务工者中78.9%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东部沿海各省市, 18.9%在内地城市, 仅有2.2%的村民选择在本市或者本县打工。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 91.1%在中学或者以下, 他们只能选择脏、累、差的行业, 如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 加上与相当一部分当地打工者同工不同酬且所打工的企业大都没有给这些农民工买保险, 这样便使得他们的工资水平偏低, 月工资1000元以下的打工总人数的41.1%, 月工资1000~2000元的占打工总人数的48.9%。除掉大城市高消费带来的必须的基本的吃住花费, 这些打工者每月净收入很少。
除了工作环境的恶劣和工资的低下之外, 这些外出务工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负担:即他们留在老家的老人和孩子的生活状况。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 他们不得不把老年人和孩子留在家里, 不仅不能尽义务照顾他们, 甚至还不得不依赖他们承担大量农活。农村留守儿童中的大部分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60%) , 还有相当一部分跟亲戚朋友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甚至独自一人。
3. 接孩子去打工地, 其路漫漫且修远兮
虽然大多数家长知道教育孩子首先是自己的责任,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在外打工无法回家照顾孩子, 把孩子接到身边貌似一个理想的选择。可是现实中却非然。虽然51.1%的家长和78.5%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迫切期望在寒暑假期间到打工地与父母短期相聚, 但由于打工收入不高以及当地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孩子寒暑假过去的路费以及吃住费用就要花去打工者相当一大部分的收入, 再加上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 照看孩子的时间很少, 以及当地人排外, 孩子去了也不适应, 虽然家长和孩子都想要孩子到城里增长见识, 都想让孩子了解城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但是将孩子留在老家还是大多数打工者无奈的最终选择。
虽然相互都很想念, 但让孩子在寒暑假过去短期团聚的美好愿望就这样摇曳着坠落了。至于接孩子过去上学, 则更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奢想。虽然孩子非常希望待在父母身边, 虽然父母也很想念孩子, 也想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上学, 但是由于公办学校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过高、农村各地学校课程体系的不一致以及民办学校的地位、稳定性和教学质量等问题, 大部分家长还是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即便是部分接孩子过去的家庭, 大部分也是对设备、师资和管理水平都较高的城市公办学校望洋兴叹, 只能把孩子送进打工地的私立民办学校。
4. 现实的困境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变, 最苦的是孩子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农村留守儿童, 正是在父母怀里撒娇和尽情享受童年的年龄, 但是他们却过早地承担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痛苦。他们日常生活的节奏被打破, 生活上仅仅维持在基本的温饱状态, 学习上几乎无人辅导, 情感上更是处于严重的饥渴状态。
在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 49.7%的孩子希望父母都在家, 37.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有一人在家;56.9%的孩子非常想念父母, 对父母外出务工很不适应;22.6%的孩子时常想念父母, 12.8%的孩子对父母外出表示理解和无奈, 他们知道“爸妈外出打工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他们已经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另外还有7.7%的孩子在不高兴时非常想念父母。
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交通费用以及农民工的工作性质等原因的影响, 电话成了孩子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但由于种种原因, 孩子与父母通电话的频率太低, 大多数都是在一周左右。三五天打一次电话和一两周一次电话的家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通话内容上, 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情况是主要的内容, 以及孩子与同学的相处和家长的工作情况。至于孩子遇到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时的倾诉对象, 更是让人吃惊。本来, 在正常情况下, 对于一般家庭, 作为孩子的应然监护人和主要情感纽带源, 父母应该承担起孩子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职责, 应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不快并给其以亲情呵护。但是, 这样低频率的通话次数和偏离孩子需求的通话内容, 使得孩子本来向父母倾诉内心情感的通道无形中受到严重堵塞, 这就反逼孩子求助于同伴或者干脆憋在心里无处无人诉说。其实,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有着及其严重的潜在危害性:求助于同学, 尤其是无人管教且有行为偏向的农村留守儿童, 容易使是非分辨能力差的孩子受到同伴的不良影响, 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大多数“出轨”孩子在一起, 又可以增加其犯罪的能力和胆量, 而这又会加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难度。憋在心里, 则会使得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困苦无法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疏导和缓解, 久而久之, 会使孩子形成冷漠、自闭, 甚至会违法犯罪。这就无形中忽视孩子情感状况的亲子交流, 忽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尤其是容易对孩子造成人身安全威胁或者误导孩子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的周边环境的影响。
5. 想改变现状, 前途渺茫
从孩子的成长来看,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以上4个方面的结论来看, 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家庭的作用是无法正常发挥了。他们小小年龄, 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却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关注, 在父母生存现状的影响下, 他们虽然有积极的人生目标:即长大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是由于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有效的照顾, 且大多无法到父母身边上学, 加上农村学校大都条件落后, 77.8%的农村地区没有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或者社会福利制度, 74.4%的打工地也没有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 80%的打工地没有设立寒暑假外来儿童活动中心, 62.2%的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的打工地的学习没有开设生存教育、安全与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 这些学校教育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的薄弱加上大多数家长的无力及时照应, 使得学校和社会这两个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失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应有作用。这样就容易使得孩子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找不到正确的途径而迷失方向。
想改变这种无奈, 必须改变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当中的作用。其实, 就目前而言, 大多数是由于文化程度低, 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 在本县市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才外出的。他们虽然在外打工多年, 但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并不高, 大都对长期在外工作持观望态度, 并希望寻求机会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 然后回到家乡附近找份工作。。但这些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同时, 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教育观念的落后, 尚有48.9%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社会甚至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同时也是由于这些观念, 使得打工者与孩子通话频率不高, 他们对孩子的关注点也仅仅局限于身体状况和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情感状态的重要性。
三、结语
调查显示,我国约有5800万留守孩子,他们被动地成为空巢乡村的守望者,在环境迷茫与自我希望中徘徊。我们当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6周岁。父母外出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和关爱。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了解的学生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家中没有学习的氛围,有时还要帮爷爷奶奶干家务,就没有兴趣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我发现“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如厌学情绪增加、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特别是亲情的缺失导致部分儿童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隐忧: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打架斗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使得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道德品行易产生偏差。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动辄以不去上学要挟监管人或老师……
6.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或打骂、或训斥责怪。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村的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当好“后勤部长”就行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委会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或视频,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半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报告11-27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调查专题05-2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07-15
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07-0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心理问题的社会调查01-0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卷调查11-1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报告06-0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10-28
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状况调研报告05-27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