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精选8篇)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调查研究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能够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策,增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农村的发展献计献策,减少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㈠、调查时间:2012-1-20至2012-1-26
㈡、调查方式方法: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
调查方法:网上查询
调查人员:柯进
㈢、调查步骤: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总结成交阶段。
二、调查结果概述
古城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现状的描述。古城村是长沙市望城县城郊乡的一个小村庄,人均年收入约为1280元。(摘自城郊乡统计局)
㈠、生产发展。
古城村位于望城县城的郊区,交通比较便利,方便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运输和销售。村内没有工厂、企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有1.2亩地,农忙时节大部分人在家务农,农闲时都外出务工。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玉米和小麦,85%的家庭都以玉米小麦为收入来源。
㈡.生活宽裕。
望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位于河北省行政县的后十名。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很不宽裕,离小康生活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物价的上涨,村民的消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还有村民的医疗卫生没有安全保障。村民生活宽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㈢.村容整洁。
由于村民消费水平不高,家里的家具都比较简易实用,这也是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不铺张浪费,提倡节约的优良传统。家家都是打扫的干干净净,收拾的整整
洁洁。道路虽不宽阔,但很平坦,不过一到雨天,路面就会变得湿滑、泥泞,给村民的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
(四).乡风文明。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优良文化传统。村民们基本上都能做到孝敬老人,让他们颐养天年,抚养儿女,让子女健康快乐的成长,不过也有一两家没有尽到自己的本职义务,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
三、调查结果分析
㈠、古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分析。
1、关于古城村的生产发展。
古城村的经济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必须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力度,扩大玉米的种植范围,从单一的品种到多元化种植,改变品种单一的不利局面。古城村玉米的种植和销售是低端的产业,大部分利润都流失了,最重要的是建立桃树种植、销售、生产、加工和再加工等一体系的制造和营销网络,关键是建立工厂,制造桃汁、桃干等成品,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2、关于古城村的生活富裕。
古城村村民看病要到镇上或县上,乡医院定兴县医院的医药费太贵。村民就怕得病,是因为无力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村民渴望村内有一所正规、价格合理、医疗水平过关的医疗室。
3、关于村容整洁建设。
古城村的村容建设搞得还可以,不过就是村内的几条主干道路在雨天泥泞不堪。虽然村民有过几次的修缮,可还是无济于事。据了解村委会已经向上级反映,希望尽快得到答复。我觉得村民们可以在村委会的组织和带领下由县委出资,自己把路修好,因为那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工程”。
4、关于古城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古城村有着良好的传统,虽说不是夜不闭户,但是偷盗抢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都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最重要的是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做到全村无文盲。
5、关于古城村的管理民众。
村民们最怕村干部的政策有太大的变化,希望在平稳中求进步。自从免除农业税以来,村干部的工作少了很多,但是也有很多惠农政策由村干部们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
㈡、古城村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难点分析及对策。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
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说,首先“新”在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他还说:“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另一个„新‟,这次新农村建设让公共财政大幅度向农村倾斜,让城市大门向农民敞开,那城市和农村放到一个大盘子里考虑,不像过去那样就农村说农村,很难有大的突破。”这些话说的很好很实在,要是都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将会很顺利。十七大召开一年有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也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广大农民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于最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关系,培育出新形势的农民,做到关注他们内心实际的需求,注重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
省农业厅一位负责起草《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的同志告诉记者:“我省新农村建设,总体上是按照中央精神部署。但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上,突出一个„实‟字,一是着眼河北的实际,二是讲求实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河北省位于中部,是农业大省,中原崛起的口号再响,我们也不能脱离实际,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大生产时期的困境,经济非但得不到发展,还会停滞不前,严重改善农村生态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省长把“积极推进现代农村建设”放在了新农村建设八项举措中的首位,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把“五通”建设目标贯彻好,落实好。东江村村村通油路已基本解决(村内除外)。“通电”和“通电话”已经解决,不过“通广播电视”还没提上日程,关于“通安全饮水”,东江村自建村以来都是饮用地下
水,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3.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省委书记说:“当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一穷二白。„穷‟就是缺钱,„白‟就是发展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是一项治穷的工程,是一项发展的工程。”我们河北是人口大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整体上并不富裕,由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当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后,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不是中央领导,不是省市干部,而是农民。建设新农村,不是大拆大建,不是一刀切,各市的经济水平不同,各县的经济水平不同,各村的经济水平不同,村民要严格地以实际为基础,以自己可以接受的财力范围为基础,不能搞面子工程,就算我们的基础设施再好,但是我们的腰包鼓不起来,那就是失败的。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钱从哪来?
资金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我财力保障。从xx年开始,全省全免农民税,还大幅度增加了支农支出,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消息表明,我省将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我从乡统计局了解到,政府每年都拿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四分之一左右用于新农村建设。可见政府的决心之大,投入之大。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新乡市新农村健身路径开展情况来划分, 抽取参加健身路径锻炼的5个县 (辉县市、新乡县、原阳县、封丘县、长垣县) 中的锻炼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近15年来有关中国健身路径的文献资料, 重点查阅农村健身路径相关资料, 对国内健身路径的发展趋势及现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2) 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 对新乡市新农村建设试点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参与锻炼的目的
研究表明, 35岁以上的居民者选择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比较明显, 3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以瘦身健美为主要目的, 50岁以上的居民主要为了扩大社交, 30岁以下以及51岁到60岁的居民主要以消除烦恼为主。可见, 新乡市新农村居民参与健身路径的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
2.2、居民参加锻炼次数及时间
根据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的界定, 调查出符合标准的有184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44.2%, 调查结果与体育总局要求相符合, 但是新乡市实际体育人口比例比这个数字小很多, 必须大力提高他们的锻炼意识, 使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才能达成该目标, 这将是新乡市乃至整个中国农村体育发展需注意的一个任重且道远的工作, 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共同完成。
2.3、居民对器材的使用顺序及锻炼时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对健身路径的使用顺序上, 新乡市农村居民有20.5%选择随意使用, 56.7%的居民在自己比较喜欢的器材上进行锻炼, 22.8%的居民依照摆放顺序锻炼, 居民在自己喜欢的器械上活动占比例最大, 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 让居民更加科学地健身。据已有的研究表明, 我国群众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大多集中在早上、傍晚和晚饭后。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 仅有9.6%的居民在其余时间锻炼。
2.4、居民对路径的掌握程度及使用方法
据分析, 很多居民在掌握和理解器材的使用方法及功能状况上存在严重缺陷, 64.3%的居民锻炼按照个人喜好, 14.6%是按照同伴建议, 模仿他人占11.4%, 看使用说明的只占9.7%。研究表明, 导致村民没去看说明的原因是, 路径的简介说明牌子大多都已脱落或磨损。而且锻炼者在锻炼时不愿进行交流, 没有养成良好的科学锻炼方法, 目前处于自由探索阶段。同时, 没有掌握使用方法的居民仍有5.7%, 居民对器械使用的不科学性和盲目性, 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锻炼热情。
3、结论与建议
目前, 新乡市农村居民健身路径的锻炼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预防治疗疾病、强身健体是新乡市35岁以上的新农村居民积极参加健身路径锻炼的主要动机。
新乡农村居民的锻炼时段比较集中, 大多分布在清晨、傍晚和晚饭后。锻炼顺序上, 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在自己喜欢的器材上进行锻炼, 新乡市9.7%的新农村居民观看简介说明进行科学锻炼, 只有5.7%的居民目前未掌握锻炼方法。
政府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扩大宣传力度, 引导人们正确、科学的健身, 保障好路径的维修与管理, 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居民主动维护健身器材避免损坏的思想意识, 最大程度的保障新农村居民的健身权利。
参考文献
[1]杨静懿.南阳市农村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使用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0.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
[3]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2008年群众体育工作思路和要点[Z].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 2007.
[4]胡微.沈阳市全民健身路径使用与建设状况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5]李钊利, 张晓红.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J].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2012.
我们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以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二元生活状况,促使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人口为了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转移到城市谋求职业的现状,也使我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劳动群体——农民工,引起了社会很多方面的变化,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和研究。
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是劳动力转移不可忽视的一支队伍。笔者以四川省临水县观音桥镇为案例,研究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以及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采取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村为单位,对劳动力转移的居民家庭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观音桥镇是临水县的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总面积达95078.5亩,其中耕地21180亩,约占总面积的22.3%;田地10155亩,约占总面积的10.7%;林地36861亩,约占总面积的36.8%。主要以丘陵和山地地形为主,交通便利,有省级公路通过。截止2011年,全镇人口28296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数为11810人,外出务工人员5886人 ,占总劳动力资源的49.8%。调查中我们发现,该镇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特征:
(一)从劳动力转移的主体来看,具有一下特征:一是年龄结构偏轻。据调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是青壮年。二是男性多于女性。由于孩子家庭等原因,男子外出务工女子在家务农看家照顾孩子的占相当部。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留守务农人员。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都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
(二)从劳动力转移的家庭结构来看,可分为一下几种类型:一是全家包括孩子都在外,这种情况占小部分;二是年轻夫妇在外,孩子在家由老人看管,这种情况占大多数;三是家无老人孩子稍大,自己独自在家上学生活,这种情况也占相当部分;四是男子在外,女人在家务农带孩子,这种情况也较为多见;五是男子在家女人外出打工,这种情况占极少数,是个别情况。
(三)从劳动力转移的渠道来看,个人无序转移较多。由亲戚朋友联系外出工作的人占绝大多数,有序有组织的大规模外出很少。不过该镇正在加强外出人员的培训,逐步从无序外出转化成有序有保证的规模外出。
(四)从转移的产业结构来看,偏重于第二第三产业。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五)从转移流向来看,东部沿海是主要集中地。2011年,全镇转移的 5886个农村劳动力中,省内和省外的比例是27%和73% 。其中,流向省外的劳动力中大部分流向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和泽林斯基的流动转变理论,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时期,劳动力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劳动力大量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背后最根本的原因,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率低下,同样的劳动量同样的劳动强度,在城市的工资可达到农村的3倍甚至更高。收入的巨大差距是劳动力的城乡转移的拉力。二是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我国现阶段农村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这就为劳动力城乡间的转移提供了推动力。但就观音桥镇当地的实际情况,还存在当地本身的一些直接原因。
一是农民生产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低下。由于该地区属于丘陵和山区地带,土地破碎化严重,地势不平,不能使用现代化的机械生产,仍然以传统的人工耕作方式如,人力的挑、背、扛为主。这些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生产率的低下,所以人们宁愿背井离乡用自己同样的劳动换取更多的收益。
二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按照观音桥镇统计数据计算得出,2011年该镇人均0.75亩地,0.36亩田,共计1.11亩。我国2011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该地区人均耕地低于我国平均水平。
三是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国家当前对土地承包经营合同采取30年长期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以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样以来,青年结婚后,妻子没有土地,生孩子后,孩子同样没有土地,一个人的地要养活至少三口人,是不大现实的。所以这样的迫使青年人在外打工挣钱养家,别无其他选择。
四是人们的流动观念。“有海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四川人。”四川人吃苦耐劳,从古就有出外寻求发展建设家乡的观念。相比陕西关中一带的人们,“娃娃老婆热炕头”,宁愿在家过知足平稳的日子而不愿离开家乡。
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观音桥镇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是6881万元,其中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务收入为4501万元,占总经济收入的65.4%;2010年总收入为7544万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为4095万元,占总经济收入的54.3%;2009年总收入为8191万元,外出务工收入为2887万元35.2%。可以看出,外出务工收入占经济收入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据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收入基本都用于建造房屋,改善居住环境,这对于新农村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
2.化解人多地少之间的矛盾。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减少了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了农村人均耕种面积。观音桥镇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人口的49.8%几乎占总劳动力的一半,这样,人均耕种面积就比原来增加接近一倍。外出务工缓解了在家务农居民的耕地压力。
nlc202309031825
3.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大部分农民世代在这片土地上耕作,虽然现在有了电视广播等传媒手段,使得农民可以便利地了解到党和政府的政策、外界的发展机遇。但是,农民仍然按以前的经验和惯性思维去思考,外出务工人员无疑是当地与外界联系重要的一条纽带,外出务工人员带回了外界有用的信息,带回了有效的市场观念,同时也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二)负面影响
1. 劳动力转移导致了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缺失。目前,观音桥镇转移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他们年轻,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接受新鲜事物快,有着改变现状的激情和热情。这部分人属于农业发展的“尖子人才”,他们的外流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农村剩余的“386199”人群将使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培养困难重重,他们无力承担新农村建设这一宏伟任务。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身,他们既是价值主体,更是创造主体,因此,其素质和能力是新农村建设事业成败与兴衰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在调查过程中,基层干部普遍反应很多村子都缺少强有力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新政策、新技术、新方法的推行和宣传有一定的难度,最终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体系以及长效机制的构建均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新一代的农民子弟,懂农耕技术的少之又少。他们的观念发生变化,无论在穿着还是行为方式思考方式都与城市同龄人比较接近,他们的生活观,婚姻观,价值观等都与父辈不同,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在田地里辛劳还过贫困的日子,他们有着改变贫困生活状态改变生活环境的能力和信心。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讲这无疑是积极方面,但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讲,无疑也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使得农业发展后继无优秀人才。
2.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农村社会问题。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现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教育和培育优秀的人才,只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社会、学校缺一不可,特别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视。据我们调查,当地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家里老人照看。老人能照顾好孩子的吃饭穿衣和安全,但要让老人负责一个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就很艰难几乎不现实。据统计,当地50岁以上老人中,文盲率几乎近半,小学文化水平占相当部分,只有个别人受过初高中教育,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近乎零。这样的群体不可能负担起教育未来“新型农民”的任务。我们在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时候,因此而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不可忽视,否则不但限制未来的农村发展,很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知爱者才懂得如何施予他人和社会爱,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将经历什么样的心理路程,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二是农村养老问题。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还处于发展阶段,覆盖面还较小,特别是一些西部贫困地区,公共养老保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在对观音桥镇的查访中,人们养老基本上还是靠儿子。女儿成年出嫁,在照顾老人方面,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地理位置上都有不便。村子青壮年外出务工,老年疏于照顾,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越贫穷的地方外出的人员越多,留下来的老人问题就越严重,往往这样的地方政府也是越缺资金的,无力解决这样的问题。这也就为新农村建设老年人保障带来很大的困难。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认识,重视劳务经济发展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全面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完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二)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
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社会保障,关注农村留守人群
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父母务工地就近上学,但由于费用过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实得并不理想。国家应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让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加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
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现状的调查报告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一项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自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内容多、难度大、任务重,需要全社会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紧缺,领导班子和劳动者素质不高,发展模式陈旧等诸多问题。所以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才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密切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湖北省宜昌市所辖。位于鄂西南山区、清江中下游,1984年7月始设。我县面积为34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约41万,是一个在历史上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我县境内有土家族、汉族、苗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壮族等23个民族,其中土家族约占51%。长阳资源丰富、物种繁多,拥有水、矿藏、生物等优势资源。全县水能蕴藏量达到400万千瓦,已探明的矿种有30余种,拥有大型铁矿床火烧坪铁矿和全国第七大锰田古城锰矿,还是全国百家重点产煤县之一。
下面,将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具体谈谈我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
设中的亮点。
一是“土地托管”。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农村土地流
转市场日趋活跃,除了转让、转包、互换等流转方式外,代耕、合股分红等简便易行的土地托管方式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土地流转形式,使拥有耕地的农民、实际经营者等多方受益,同时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托管优化了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合理利用,解决农村有地无人种和有人无地种的矛盾,使我县的农业发展不再受生产资料的制约。比如火烧坪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随着土地流转的进行,发展态势非常喜人,已经迈出湖北,走向了全国市场,并成功实现了长阳高山蔬菜直供奥运餐桌和世博会。
在盘活农村土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土地托管发挥了典型带动作
用。实现农民共同增产增收,还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了劳务经济与农业生产的“双赢”。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土地托管使一家一户分散种植难以实现的规模化种植的潜在优势得到了发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创造了合作社与农民共享的利润空间。同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二是“特色突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柑橘”和“烟草”是我县的两大特色农产品。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狠抓建设必将收益显著。目前,县委县政府领头,农业、财政、农机、烟草等相关部门具体着手,要政策给政策,要服务给服务。
清江柑橘堪称“水果中的精品,自主培育的柑桔新品种“华柑2号”,是湖北省仅有的两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橘品种。历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柑桔产业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举办清江柑橘文化节强力推介清江柑橘,2006年清江柑橘还被商家竞卖了1.8万元,“闹”上了央视荧屏;2007年,300万公斤清江柑橘出口俄罗斯,作为亮点首次走入央视“新闻联播”;2008年,“万人免费果餐”和原汁原味的土家民俗歌表演令人流连忘返;2009年,长阳在亚洲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建立了清江柑橘直供中心,清江柑橘高调进入北京市场;2010年,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9名外国友人,采摘下2010年清江柑橘,清江柑橘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目前,全县清江柑橘10万亩、产量20万吨,产品俏销国内外,农民收入节节攀升。
2010年8月,湖北省现代烟草农业暨烟区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宜昌市兴
山县召开。会后,县烟办及时向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汇报,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召集烟叶生产领导小组认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学习了相关文件,研究部署了后期工作。要求,要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基地单元建设创新、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创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基础、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来,切实转变烟草农业发展方式。把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烟叶拉长产业链,培育支柱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烟区生产条件,提高烟农生活水平。依托专业村和重点村,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全县现代烟草农业工作水平。全体烟叶生产工作者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认为:一要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抓住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有利条件,依托烟草产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二要明确烟叶发展目标,精心规划、全面推进、进一步提升全县烟叶生产水平;三要强化措施,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扩大试点示范,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进
一步探索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四要安排部署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明确责任,层层抓落实。
2008年4月22日至24日,长阳县农业局高山蔬菜研究所所长王兴国,县土肥站站长刘春华一行深入渔峡口镇沿坪、高峰、布政、招徕河等地,开展 科技下乡 活动。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群众参与的热情极为高涨,三天活动中共培训种植农户530余名。
三是“抓好短板”。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境内水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但
同时境内多山,部分地区土地贫瘠,部分农民无以为继,更别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委县政府积极调研,认真考察,细密安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前期的各项准备后,2008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枝柘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近日完工,该项目为渔峡口镇农业综合开发第一期工程,总投资380万元,占地总面积1.65万亩,项目区辖1个村民委员会,9个村民小组。目前该地区改造后成果喜人,农民结合实际,种上了烟草、柑橘、大棚蔬菜等,收入大增。
同时,长阳山川秀美、风情浓郁,景观独特,素有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的美誉。县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带动农民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目前,长阳境内形成了“一坝(隔河岩大坝)两库(隔河岩水库、高坝洲水库)”的独特景观,清江已变成绵延数百公里的梯级长湖,为绝佳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与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齐名,并称为湖北四大甲级旅游资源区。长阳清江画廊旅游度假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长阳被命名为“湖北旅游强县”。长阳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民俗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传说故事、炽热流畅的吹打乐、哭中有喜的哭嫁歌、散发泥土芳香的薅草锣鼓、婀娜多姿的花鼓子、风味独特的土家菜肴等,无不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
四是“质量立县”。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民的“钱袋子”问题解决好,光靠小农经济还是不够的。县政府紧密结合实际,广泛调研,结合实践引进了一批具有我县优势的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成果喜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实例就是“凯雄渔业”。位于清江库区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龙舟坪、鸭子口、都镇湾、资丘、渔峡口等乡镇的农、渔民,都将享受到凯雄渔业带来的商机。据了解,凯雄渔业全部达产后,每年可消化清江鱼2万多吨以上,不仅可以带动1000多养殖户3000农民致富,可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以上,同时,凯雄渔业直接增加了500多个农民的就业岗位。目前,长阳“清江鱼”远销欧盟,广受好评。
要长久地又快又好地发展地方农业经济,坚守质量打出品牌是关键。在我县人民政府县长吕学锋主持召开自治县七届人民政府第56次会议,专题研究质量兴县工作。县人大副主任田文大、县政协副政协主席林爱和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长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杨德芬关于质量兴县工作情况的汇报。会议要求:一是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质量兴县、品牌兴企的意识;二是要建立人人追求质量,个个树立品牌的制度;三是各部门、各企业要扎扎实实推进质量兴县、品牌兴企的工作。会议决定:同意出台《推进质量兴县 实施名牌战略管理办法》;同意设立清江质量奖;由长阳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向上申报争取食品检测室项目,长阳县科技局负责对检测室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为此,长阳县人民政府设立清江质量奖,鼓励地方企业把好质量关。
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深入落实科学
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生态文化旅游名县,打造都市后花园,构建平安长阳、信用长阳、文化长阳、生态长阳、富裕长阳,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跻身全省山区县(市)和全国民族自治县前
列”的战略目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后劲足、斗志旺的良好态势。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9.65 亿元,同比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8 亿元,同比增长19.5%;财政总收入 2.68 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
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共同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未来几年,相信在县委县政府将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扎实工作,开拓奋进进程中,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蒸蒸日上,必将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专业:工业设计08-1班
姓名:郭晓霄
学号:31080402010
2关于农村当地产业集聚区建设现状调查
内容摘要:寨豁乡地处偏远的太行山区,是博爱县唯一的全山区乡。近年来,全乡人民齐心协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山区传统农业逐步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转变。该乡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以及旅游优势,大力推荐种植樱桃,并形成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当地蜂蜜和药材产业,形成有特色多产业集聚区。这些喜人的成绩凝结着这里朴实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劳,当然更离不开一个先进的党支部,在2010年,寨豁乡小底村的党支部被评为焦作市优秀党支部。
关键字:地理优势 当地产业 现代农业 有特色多产业集聚区
我做的社会调查选择的题目是关于农村当地产业集聚区建设现状调查,暑假里经同学介绍,我来到了焦作市博爱县寨豁乡小底村。在这里,我深刻体验了这里的乡村生活,对山区有了一定的认识。
寨豁乡地处偏远的太行山区,是博爱县唯一的全山区乡。近年来,该乡围绕“一村一品”、“依山致富”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山区传统农业逐步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转变。目前已建成以樱桃产业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有特色多产业集聚区。
看看地图可以发现,寨豁乡是一个罕见的纯山区乡,小底村自然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了。一般说到山区,给人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2010年,小底村党支部被评为焦作市优秀党支部,而获得优秀党支部称号的村庄全市只有6个。小底村是寨豁乡比较发达的村庄,位于焦作与晋城的交界地区,也是前往青天河旅游区的必经之地,村民就巧妙利用了这个优势,走上了富裕之路。而在这个村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樱桃产业的发展。
博爱县寨豁乡樱桃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优质樱桃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拥有大红灯、先峰、拉宾斯等10多个樱桃品种,素有“太行樱桃第一岭”之美誉。全乡樱桃年产值780万元,樱桃产业已成为该乡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而产量最多就是小底村,是该乡樱桃产业的典范。小底村是寨豁乡最大的良种樱桃种植基地,全村280户,有92户种植樱桃。从2000年开始,逐步从当时的两三家十几亩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亩。据该村吴崇波介绍,如果600亩樱桃全部进入盛果期,每年能收近600万斤樱桃,按今年的时价算,收入可达2400万元。
来到小底村,你能听到这样一段顺口溜:“小底樱桃真是俏,色艳果大产量高;不愁化肥和技术,躺在树下数钞票”。小底村以前有种植樱桃的传统,但都是零星种植,没有规模,而且所种的樱桃品种比较单一,产量也不高,未收到较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前后,国家号召山区乡村退耕还林,小底村抓住这一机遇,在县扶贫部门和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优良樱桃品种。我和一个村民聊过天,他是这样告诉我的:俺村从2001年开始大面积种植樱桃,2003年就见到了效益,特别是近年来通过青天河景区的开发带动和举办樱桃节,俺村的樱桃名扬省内外。
2008年5月16日,博爱县首届樱桃节开幕式在小底村樱桃岭隆重举行。时任焦作市委副书记贾春明和博爱县委书记马明仁到会并宣布樱桃节正式开幕。据悉,由当地政府主办的本届樱桃节历时1个月。当天前来观光品果的游客络绎不绝,仅一上午就销售鲜果300多斤。此次樱桃节展示了该村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成果,也标志着该村以樱桃产业为依托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正逐步推向市场。
博爱县首届樱桃节在小底村樱桃岭成功举办,以此为契机,小底村初步建成樱桃生态观光园,同时借助青天河旅游线路穿园而过这一优势,打出了“青天河山水风光,樱桃岭花果飘香”、“游青天河山水,品小底村樱桃”等精品宣传口号。由于山区独特的水土光照优势,小底村的樱桃个大、色艳、果肉厚、口感好,随即赢得了省内外客商的青睐。这一年的年底,小底村的樱桃通过了河南省林业厅无公害大樱桃果品鉴定。
小底村樱桃如今的发展,是寨豁乡党委政府长期实行结构调整的结果。该乡围绕“一村一品”、“依山致富”的发展思路,积极帮助各村群众发展林果业。为做大做强小底村这一特色产业,乡里又组织农办科技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先后从外地引进了雷以斯、大红灯、拉丁等樱桃新品种,结出的果实紫红鲜艳、汁多味甜、早熟果大,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小底村的樱桃被乡里纳入重点科技扶持项目,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召开现场培训会,对果农进行技术操作示范,印发技术资料等,通过多种形式推广施肥修枝、病虫防治等种植新技术,使果农增质增产。小底村村民吴大国的一番话道出了樱桃种植户的心声,“自从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后,俺种的6亩樱桃亩产由原来的6000斤提高到了10000斤,有了政府扶持不怕种不出好樱桃。”
产量提高了,只有拓宽销路才能真正实现增收。为帮助农民发展销售,乡里成立了中介服务机构,与焦作、晋城等地的大型果业市场发展订单业务,果农足不出户就能高价销售。
对樱桃的种植前景,果农充满信心,在乡农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小底村正在创立自己的品牌“太行第一樱桃”,并积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严格按照绿色认证标准种植和管理。
小底村党支部不断创新农村党建工作载体,把党的建设工作融合到群众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活力,探索了一条农村党建新路子。近几年来,该村党支部积极开展“风险党员承担,利益群众共享”的实践活动,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一、风险党员承担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发挥“四员”作用,充分调动樱桃种植大户党员的积极性。一是农村种植的“宣传员”,向村民及时、准确地宣传樱桃种植的各种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帮助村民解决“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赚钱”的问题。二是发展种植的“服务员”,在乡党委的支持扶助下向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苗木、农药等,以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不致因缺乏资金、物质而
受阻。三是技术传授的“指导员”,向农户提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并在技术方面指导培训。四是拓展樱桃市场的“销售员”,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樱桃卖难、卖亏的问题,使农户销售的产品获得满意收益。支部书记吴崇波几年前就开始种植樱桃,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该党员把本村10户缺资金、缺技术的农户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帮助,免费提供苗木和技术,通过边学习边培养,使他们树立致富的经营理念,直到他们走上良性发展路子。通过党员的扶持帮助和示范带动,群众在发展樱桃种植业中无市场风险,增强了广大樱桃种植户的信心和决心,目前全村50于户缺资金,缺技术的农户加入该行列后,樱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村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也走出了一条山区农业结构调整新路子。
第二、利益群众共享在党员担起市场风险所造成的亏损度之外,而对种植户的劳动所产生的效益,则是由种植户所享有,党员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时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利益。但这个利益则是在种植户优先享有的前提下来进行的,因此,党员在市场的运作中,始终担起种植户的风险。近年来,党员通过让利,让种植户从当初的小规模发展成为大规模,从而奠定了全村的樱桃种植基地建设,作大作强种植业这个支柱产业,使得小底村樱桃种植业从本村不断向外发展。全村的种植户从2001年1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家。在利益分配中,樱桃种植业主根据党员老板提供的苗木等,按照无公害化标准进行种植,适应了市场需求。通过广大党员的示范带动,樱桃种植业已成为小底村的支柱产业,广大群众也走上了致富路。
在这里我整整待了两个星期,了解到了许许多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其实这里除了樱桃以外,还有好多富民之道,前面说了,该村位于焦作与晋城的交界地区,好多人买了大货车,搞起了运输生意;而山区的花也比较多,一部分人养起了蜜蜂,然后可以销售蜜蜂的副产品;山上有好多东西都是野生的,村民采集下来后,可以作为药材销售,也是因地制宜的生财之道。该乡的人民在樱桃产业的基础上,有新发展其它辅助产业,使该乡形成了有特色多产业的集聚区。
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并且爱动脑筋,因此走上富裕之路并非偶然,一个村的村民竟然都有这种觉悟,实在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之处,要把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为己任,要用百分之一的智慧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为祖国建设而奋斗。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摘要: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农和临时工,且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灌溉困难,文化生活也较为匮乏。农民生产资料的单一决定着农村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社会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迫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最主要的是改变农民单一的收入方式和生产水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调查分析
现状
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收入水平低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地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很大改善近几年来我们村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在省国税局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我村由传统低效的粮油种植经济向多元高效的混合经济转变村容村貌和农民收入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迈入了大步流星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浩大,任重道远。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全社会参与,易于形成合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宏观指导,有利于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农村,不能凭主观想向和满腔热情办事,而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要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期计划,分步实施。既要注重经济指标,又不忽视社会发展指标;既要注意发展速度和规模,又不忽视质量和效益;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农民的主体力量;既要体现现代精神风貌,又不破坏农村文化底蕴;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又要请专家论证;既要保证规划的科学化,又要保证实施规划的连续性,绝不能朝令夕改,人去事非。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农村县区,经济状况有强弱之别,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展模式上要分类指导。比如,各县市开发区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城郊土地、人力等资源,开展以工促农的工业型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可以发挥城郊区位优势,招商引资,服务城市,走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建设之路。在城镇村庄规划、建设上要分类指导,注意城镇村庄布局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经济。新农村规划可以高标准、多功能,进行一步到位式建设,而县区比较落后的村庄则可能是改街、改水、改圈、改灶、改厕;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总之,一定要突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避免运动化,不搞“一刀切”,不搞人为的样板工程,更不搞所谓“达标验收”之类扰民浪费的评比活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
3、以城带乡、社会参与。应发动组织市县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持帮扶农村。探索城市与农村、企事业与农村结对帮扶的途径,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引导农民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决裂,指导农村向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阔步前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新农村建设内容: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近期我们深入农村基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谈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是我国农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村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但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社会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我村对主干道进行了硬化,但是路面狭窄,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问题二: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村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农村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实惠不大,农村产业化需要进一步调整。三是村民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以及其他生产项目的确定上存在着盲目性。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盲目的确定生产项目也使农民的生产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问题三:受多种因素限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玉米种、麦种平均价格每公斤为13.41元和18.4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张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玉米、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三是自然灾害频繁。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较远的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对新农村建设中几大问题的个人思考:
第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建设的经费从哪里来)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此次的调查对象而言,村中没有一处集体经济,没有村办企业。农民增收也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缺少统一的指导,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第二: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大的工程,它需要统筹的规划,需要村与村、与乡镇、与县市之间的合作,需要上级机构的扶植。
就地理位置而言,我村离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镇中心较远;就自然资源而言,它没有资源上的优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发展自己的集体经济,单纯依靠本村的力量,一方面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很容易在结构安排上或是项目选择上与其它地区重复,从而造成效益低下甚至是失败,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上级的统筹。在这一方面,国内外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意大利南部的小城镇加工业,我国浙江部分地区的村镇加工等。
第三: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 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第四:务工人员素质较低成为农民其增加收入的瓶颈。
随着农村劳动力专业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性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控制。
第五:村民文明程度滞后于其它方面,新农村建设出现木桶效应。
新农村建设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参考文献:[1]胡智龙
新农村建设实地调查报告 [2] 百度百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其中农民社区体育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体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许多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日渐高涨, 体育活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是, 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原因, 农村体育作为我国群众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相对薄弱, 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抓住当前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契机,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
因此, 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发展较好的获嘉县的农民体育进行调查和研究, 找出现实存在的问题, 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旨在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从而促进新乡市农民体育的良性发展, 缩短城乡差距, 有助于促进全民健身工程的全面实施, 提高我国国民的体质健康整体水平, 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新乡市获嘉县冯庄镇、史庄镇、亢村镇、中和镇、照镜镇、城关镇、黄堤镇、大新庄乡八个乡镇的部分乡村的农民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共抽取三十三个村, 每个村二十名农民。)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在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互联网, 体育学院资料室查阅农民社区体育相关的论文, 期刊等大量的文献资料, 对新农村建设状况, 农民社区体育的地位和重要性, 以及国家对此方面颁布的政策有明确的了解, 掌握丰富广泛的知识体系, 为此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 个案调查法。通过以新乡市获嘉县为个案进行研究, 探讨新乡市农民社区体育活动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研究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3) 问卷调查法。设计并制作问卷调查表, 在有效度与信任度得到检验后, 随机抽取获嘉县的八个乡镇, 八个乡镇中随机抽取三十三个村, 每个村随机抽取二十名农民, 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共计发放问卷660份, 回收625份, 回收率94.70%。
(4) 数理统计法。回收问卷,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 运用EXCEL2003软件对获得的有效调查数据, 结合社会调查统计法与体育统计学原理, 进行统计处理和整合。
(5) 逻辑分析法。对调查结果统计之后,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 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类与比较,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1) 农民社区体育的内涵。社区体育指以基层 (微型) 社区为区域范围, 以管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社区成员为主体,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它主要是成年人针对自身, 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 以获得健身娱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此文中, 农民社区体育主要是指以每个农村为社区, 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的体育活动 (包括在本社区工作、学习, 但不在该社区居住的人口) , 以及由本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
(2) 农村体育资源现状。调查表明, 有60.61%的社区拥有健身器材和体育场地, 对于社区的体育场地器材, 有23.36%的农民表示满意, 42.88%表示一般, 27.04%表示不关注, 6.27%表示不满意。由此可见, 农村体育的资源现状, 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3) 农民社区体育组织和管理现状。科学的组织管理是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合理规范的必要条件。目前新乡市获嘉县参与体育活动的社区居民大多是自发和自觉进行的, 组织形式中, 以居民自愿参加的、自发组织的一类组织最具活力, 由居委会、村委会组织的很少。总之, 当前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对农民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指导相对滞后, 体育活动的管理比较混乱, 农村体育发展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4) 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现状。
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态度。调查中, 25.12%的农民表示对体育的涵义了解, 30.38%的农民表示知道一点, 44.80%的农民表示不了解。由此可知, 大部分农民体育意识比较淡泊, 对于体育不关注。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农民重视农业生产, 轻视体育锻炼, 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 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很多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 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全民健身条例》, 只有15.68%的农民了解, 更说明农民对体育缺乏理性的认识, 关注程度低, 也从侧面烘托出村委会对其宣传力度不够。
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经常参加散步的占59.20%, 跑步的占46.24%, 打球的占20.96%, 太极拳、游泳、拔河、腰鼓、交谊舞和其它的共占4.16%。目前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依然相对单一, 说明农民体育组织涣散, 但是已经有部分农民加入到打球等运动中来, 说明这种现象已经有所改善。像太极拳, 腰鼓等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很有发展前途, 但是发展不是很乐观, 主要是因为这些都是集体活动, 需要有相应的组织和管理, 因此说明,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农民体育活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调查表明, 针对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民来说, 有37.99%的是独自一人参加锻炼, 有62.01%的是结伴同行。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 没有科学性、整体性, 缺乏管理和组织, 从而也减少了体育的娱乐和观赏价值, 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农民的体育热情还是很高的。
2、影响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 由于农民经济实力不足、打工忙、身心疲惫、缺少余暇时间或长期外出打工不在家, 参加体育活动的大部分为老年人和学生, 其中六十岁以上老人占46.24%, 二十岁以下的占32.16%, 中间年龄的占21.60%。
对于影响新乡市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认为缺乏指导的农民占95.36%, 认为缺乏时间的占24.96%, 认为缺乏体育场地设施的占34.08%, 认为经济条件限制的占83.84%, 人为没同伴的占39.52%。
由上可知, 参与体育的农民呈“中间少, 两头多”的趋势, 这主要受农民经济条件, 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影响, 大部分中年人外出打工, 村里老人和学生居多;另一方面, 农民缺乏指导是制约农民体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而体育场地设施虽然能满足部分农民, 但由于农民闲暇时间少, 依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四、结论及对策
1、结论
目前, 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制约着精神文明的建设, 只有大力搞好经济, 才能较容易地谈精神文明建设, 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民社区体育。
场地设施和设施服务是构成农民社区体育开展的重要资源要素。政府的投人和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民社区体育发展的好坏。
农民是农村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但是由于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和了解太少, 加之宣传力度不够, 不能认识到体育本身的作用, 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等, 严重阻碍了农民社区体育的发展。
农民社区体育没有相应的管理体制, 缺乏体育领导人, 体育指导员, 体育工作者, 也没有如比赛一类的活动来吸引农民参与到体育中来, 感受体育带来的欢乐, 应重视促进农民社区体育发展的积极因素, 加强新农村体育的建设。
现阶段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落后, 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投入少、场地设施不足, 阻碍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和农民体育活动的发展。
2、对策
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一方面, 有关部门要为农民提供更多致富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更加关注三农的建设和发展, 必要时提供资金的支持, 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从而促进农民社区的体育发展, 促进社会的和谐。
加强政策与实践紧密结合。国家应根据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政策, 加强对实践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农民社区体育的建设, 规划和管理, 并及时进行监督, 实现公平体育健身和农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体育意识。政府应定期进行体育健康知识讲座, 科学体育锻炼讲座, 用理论引导实践, 实现科学的体育锻炼。
完善体育设备, 充分利用资源。建设较完备的体育场地与设施, 在满足基本硬件设施的情况下, 可发展相应的软件力量, 如各类体育书籍, 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例如, 邀请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新农村的体育指导员, 指导和组织农民的体育文化活动, 一方面, 增强农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科学性, 另一方面, 给大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 甚至工作的机会。
完善管理体制, 构建体育文化环境。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 配备专门的体育领导人, 体育指导员, 体育工作者, 将体育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增加资金投入, 建设新场地或改造已有场地, 使其专业化。
开创体育协会, 定期进行比赛。组织各种体育团队或开展体育俱乐部, 形成固定的体育锻炼内容、形式、地点, 必须集中的有计划的组织体育活动, 并定期进行比赛。
五、新乡市农民社区体育发展前景展望
到笔者成稿时, 新乡市获嘉县的新农村建设仍然在进行中, 大部分的居委会都有自己的文化活动广场和一定数量的健身器材, 体育场地设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 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加入了体育活动的队伍, 过去逢年过节喝酒赌博的都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健康向上的体育运动、文艺演出等, 相信不久的将来, 我们一定能看到农村的繁荣, 城乡的和谐, 祖国的昌盛。
参考文献
[1]黄祥富.荆州市社区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3) .
[2]桂朝旺, 聂锐新.玉溪市村落体育文化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李伟峰.湖南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体育的发展构想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04) .
[4]于向.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06) .
[5]万义, 白晋湘.湘西地区农民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 2007.
[6]刘贤辉.福建省社区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闽江学院学报, 2009, (04) .
[7]王锡群.温州外来务工人员体育生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 2009.
自新农合实施以来,农民的医疗保障情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山东省无棣县张家村的医疗保障现状,发现了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看法。这次调查的时间是2015年8月。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自新农合实施以来,家乡所在省份的医疗保障状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此次对张家村医疗保障现状的调查,是为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该地区在农村医疗保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使农民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水平。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农合制度下张家村的农村医疗保障现状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通过入户交谈,面向张家村村民实际发放问卷55份,回收52份,得到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94.5%,有效回收率为90.9%。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结果主要包括:张家村村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前后家庭年平均医疗支出的变化,新农合制度下村民认为医疗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村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程度、了解渠道以及满意度。具体如下:
张家村村民家庭的年均医疗支出在实行新农合的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之前,村民的医疗支出主要集中在500—2000元,而实行新农合之后村民的年均医疗支出主要集中在1000元以下。调查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村民的医疗支出,减轻了村民看病贵的负担。
调查发现,在村民认为家庭医疗费用偏高的原因中,46%的人认为家中有老年人或小孩,是导致医疗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家庭的最主要原因。另外,34%的村民认为患有慢性病导致医疗支出频繁,还有16%的村民认为当前家庭医疗费用偏高是新农合实行中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偏高所致。
三、新农合在实际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张家村的医疗保障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病统筹为主,满意度差别大
新农合制度中,基金主要补助参加新农合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重点是保大病,受益面窄,从而造成新农合满意度的差别较大,整体水平不够高。
首先,生大病是“小概率”事件,年轻的村民,身体好的村民生病概率机率更低。
其次,大病获得补偿多,小病、慢性病获得补偿少。
(二)乡镇医疗条件待改善,医疗保障难落实
首先,乡镇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水平远远落后于高层次的医院。对于一些急慢性病、疑难杂症缺乏先进的医疗技术和配套设施。其次,乡镇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缺少必要的培训和考核。
(三)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偏高
各级医疗机构的药价按相应比例有所增加,比如乡镇和村卫生室的药价在县市基础上增加15%。
其次,定点医疗机构行为的不规范,往往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四)新农合宣传不到位,医疗知识待普及
调查表明,村民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了解主要依靠于村委会宣传,并且形式单一。
(五)村中心卫生室距离远,村民就医不方便
新农合改变以往“一村一室”的局面,按照人口规模划分,目前暂定为每两千人的地区设置一个卫生室为中心卫生室。如今的多村共用中心卫生室距离远,给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看病造成了不便。
(六)医疗费用报销繁琐,具体流程不清晰
很多村民并不熟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制度的具体规定,加之住院费用结算所需手续齐全,在距离定点医疗机构较远的情况下,医疗费用的报销变得繁琐,给村民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便。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筹资水平,扩大补偿范围
应该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适当扣除集体与政府可能的补助与支持部分,再按照“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合理地确定出新农合的人均筹资数额,科学提高筹资水平,从而实现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乡镇医院水平,改善农村医疗状况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乡镇医院的就医条件,增加农民的信任度和安全感,引进先进医务人才、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合作医疗制度,最终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水平相当的医疗服务。
(三)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增加医疗机构的透明度
应该坚持贯彻相关公示制度,做到医疗透明化公开化,做让农民放心的医院,信任的医院。同时监察部门应防止并惩治违反规定的医疗行为,村委会和新农合经办部门应深入宣传,受理举报,维护农民的医疗公正。
(四)加大管理、监督力度,控制医疗费的不合理增长
首先,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减少实际中存在的“开大药方,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对严重违纪违规的定点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给予处罚。在我国,为了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也应该引入竞争机制,以打破其垄断地位。
(五)做好新农合宣传工作,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村委会、负责农村医疗保障的相关部门应该通过专家讲解,医疗下乡,身体普查等方式提高农民对新型医疗的整体认识,从而实现农村医疗外在设施和内在意识的统一。
(六)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加强村中心卫生室建设
针对目前新农合制度下多村卫生室“变多为一”,农村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较小所造成的村民就医不便现象,应该扩大农村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为村民就医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加强对村中心卫生室的监督管理,提高其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保障农民就医方便快捷。
(七)简化补偿程序,完善补偿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的新农合补偿点应该继续简化、统筹地区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和医疗费补偿程序,为参合农民提供切实的便利。
然而,要想在农村地区建立长久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更大效用,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与努力。上至国家立法,医疗部门,下至基层医疗机构,普通民众,形成医疗保障的社会化与一体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吉海.解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历程、困境和对策[J].山东大学.2007.第27-41页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推荐阅读: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10-08
关于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0-01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调查10-03
关于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07-20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10-30
关于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19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06-15
关于“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调研问卷11-19
镇人民政府关于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总结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