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精选8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劳动力回流;返乡创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返乡潮。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而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是解决大量农民工失业以及达成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思路,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农村劳动力其中包括回流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步履维艰,因此采取相应措施,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扫清障碍是当前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前提。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概述(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规模

在不久前,农业部对农民工输出比较多的15个省、150个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返乡农民工中,有39.6%的人失去了工作或者还没找到工作,也就是说,在一亿三千万外出就业农民工中占15.3%的农民目前处于失业状态。据这个比例测算,有近两千万的农民因为经济不景气丢失工作或者还未找到工作而选择回乡。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成为党中央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大规模的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回流中,有一部分人群返乡是为了创业,属于主动回流。他们的返乡为解决大量回流农民工失业问题提供重要思路,这部分群体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返乡创办企业情况

1、行业结构

返乡创业农民工一般利用当地资源建立和发展企业,因此企业所属行业以农业自然资源、农副产品加工以及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为基础,如农副产品加工、轻工业、建筑建材业等。这些行业具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而且成本小,进入的门槛低,是回乡创业者优先选择的行业。

2、产业分布

据调查,返乡创业者虽然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但是并未完全脱离农业,其产业分布总体特点是第二、三产业高于第一产业。按照韩俊等对301个村的返乡创业调查结果来分析:一方面,以年龄为界,小于40岁的创业者从事农业开发经营的比重低于非农产业;大于40岁的创业者从事农业的比重超过非农产业比重,且比例上升。另一方面,以区域为界,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更少,从事农业的创业者也以开发农业为主。此外,第三产业比第一、二产业更有吸引力,中西部地区从事第三产业的创业者多于东部地区。

3、经营形式

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的经营形式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企业规模较小。根据韩俊等的百县调查结果,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属于个体经营的占68%,私营企业占20.2%,股份制企业占6.5%,承包、租赁经营占4.6%。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为主,其初次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的占近七成。有40%的企业用工为2人以下,70%为10人以下。年产值在10万以下的约有50%。由以上数据可知,返乡创业农民工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的经营方式只能以简单形式为主,数据也显示返乡创办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很好的吸纳能力。此外,新农村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返乡创业群体的素质普遍较高,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势力量,因此不少返乡创业农民工从事经纪活动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或进入中国乡村基层执政阶层,担任村干部或参加村民议事。从总体上来说,外出农民工回乡的创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引进先进生产要素,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篇2

一、调查方法

为全面、真实地掌握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现状, 探寻农民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科学有效地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课题组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 先后在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和肇庆市等9个市的20个县 (区) , 32个镇 (乡、街) , 65个村 (居委会) 的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 走访座谈为辅的随机调查方式, 共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 回收1800份, 有效问卷1764份, 问卷有效率为98%, 问卷分配及回收情况见表1。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科学技术使用、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经营及接受教育培训状况等, 问卷的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简述题等多种类型。

二、调查结果

1.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1) 性别及年龄构成。

在调查对象中, 男性劳动力占73.1%, 女性劳动力占26.9%, 年龄结构呈正态分布, 15-28岁、29-50岁、51-65岁分别占28.6%、60.1%和11.3%。说明年轻劳动力仍然是劳动力的主体, 但随着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男性青年多外出打工, 使得男、女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严重失衡, 农业劳动力妇女化和老龄化的倾向日趋严重。

(2)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 在被调查对象中,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初中文化程度的、高中 (含中专、职技校) 文化程度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8.2%、37.5%、24.6%和9.7%。可见, 珠三角地区农民文化程度不算太高, 这既影响了其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又阻碍了其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值得关注的是, 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 即文化程度越高的, 其教育培训积极性也越大。

(3) 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主 (占52.69%) , 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25.79%、21.53%。在农业生产中, 种植业与养殖业占七成左右, 传统的农业产业仍然是农村经济的主体, 以传统种植业所占比例较大, 而在养殖业中水产养殖占有要重要地位, 特种养殖业在不断壮大发展。在非农业生产中, 制造业、建筑业、物流及餐饮服务业占据较大比例 (见表2) 。

2.农民的生产技能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农民 (80%以上) 掌握或者基本掌握了与之农业生产相关的最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而对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则显得较为缺陷 (见表3) 。

(1) 生产管理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近80%的农民只重视农业生产环节, 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家族式劳动为主, 缺乏团体协作, 重复生产率高, 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产品产出率低, 不懂得如何控制管理 (见表4) , 不能形成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经营能力情况。

农民的市场经营状况如表5。调查结果显示, 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初级成品, 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低, 经济附加值低。农民不善于整合各种资源, 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忽视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对市场的研判, 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信息接收与反馈素质欠佳, 市场意识薄弱, 经营能力差。在农产品大丰收的同时, 近60%的农民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3) 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 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农民接受技能教育培训的调查情况如表6。调查显示, 农民最注重培训的是培训费用、培训的内容。在培训费用方面, 最受欢迎的是“免费培训”, 其次是“50元以内”, 第三的是“50-100元”, 三者共计占85.3%;在培训内容方面, “实用专业技能”培训占47.2%, “经营管理”培训占7.3%, “学历教育”的占7.0%, “综合知识”培训占11.3%, 其他的占4.2%。

三、珠三角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状况评价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科技能力、经营管理及教育培训水平的实证调查可知, 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 经过各级政府的积极推进和农民群众积极自主参与, 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新型农民的培养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1.劳动力资源丰富。

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调查发现, 88.7%的新型农民处于15-50岁的劳动力黄金时期, 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 新农村建设的人力源泉;但是农村年轻劳动力也在不断向城市转移。因此, 如何营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 充分发挥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 大力吸引农民返乡创业, 值得我们深思。

2.文化程度逐渐提高。

新型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较高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保障。调查发现, 珠三角地区70%以上的新型农民具有初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 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4.6%, 大专及以上9.7%。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 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提供了新农村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 只有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素质,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3.农业生产技能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技能是反映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 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是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 新型农民靠传统经验已较好地掌握了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知识和技能, 对农机耕作、科学灌溉等也有所涉足。总体看来, 新型农民的生产技能在不断提高, 但对于新品种、新工艺及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应用推广, 还不尽如人意。

4.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农业科学管理贯穿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收成, 同时农产品的经营能力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 74.6%的新型农民靠经验管理控制农业生产, 6.6%的掌握了科学管理和精确控制技术;对于农产品的经营方式, 新型农民已开始注重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信息, 开始向多渠道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转变, 特别是网络经营模式初现, 农民逐渐尝到了增产又增收的甜头。可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 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将逐渐现代化。

5.技能培训取得初步成效。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的最有效途径, 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农科进万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农民培养工程的积极实施, 珠三角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作为被培训主体的新型农民培训诉求开始得到重视;多元化的培训机构逐渐形成;等等。但实施农民教育培训, 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存在严重的多重领导、条块分割、管理松散的问题。总体来说,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

四、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建议

“三农”问题, 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从本质来说取决于农民的进步和发展, 而农民的进步和发展又取决于农民培养[1]。针对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现状, 总结及借鉴国内外农民培养的相关经验, 应坚持以政府主导, 创造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 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指导思想, 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 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模式, 构建农民培养的长效机制, 全面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 积极推进农村人口资源压力向人力资本优势的转变,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 努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2]。

1.创新农民教育体制, 提高新型农民文化素质。

调查显示, 珠三角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民的培养。因此, 必须创新现有的农民教育体制, 全面提高其文化素质。第一, 创建以基础教育为本, 中等职业教育为主, 高等职业教育为辅的新型农民教育体系。打造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特色新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第二, 创新知识载体, 依托农家书屋, 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培育新型农民的通识教育意识。第三, 以文化促创业。通过文化熏陶, 开阔新型农民的知识视野, 启发其将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 进而实现自己的创业追求。

2.培育科技提升平台, 促进新型农民科技进步。

珠三角地区自然资源贫乏, 土地资源过度消耗, 严重挤压了农业发展的空间。新型农民只有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 才能很好地运用新的农业技术, 实现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转化。第一, 积极培育一批适应农业生产需求, 具有创新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和平台, 让新型农民在实际的观摩体验交流中, 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第二, 整合农家书屋各种资源, 充分发挥其科技知识库的作用, 使书屋既成为农民的“知识加油站”, 又成为农民的“信息交流站、产品推广站、技术应用站”。第三, 开设“农家讲坛”, 创建农业科技的传道、授业、解惑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技能优势, 传授农业致富技能;积极引进农业专家和学者, 及时提供前沿的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和农业服务。

3.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实现新型农民增产增收。

新型农民不仅要具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更要有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变化的能力, 利用市场供求关系指导农业生产, 达到管理出效率、市场增收益的目的。第一, 改变粗放生产方式, 实现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管理,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促进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第二, 积极整合报纸、电视及网络等多方农业信息资源, 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市场供求信息平台, 培养新型农民敏锐的市场意识, 按照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来调整产品结构, 实现增产、增收。第三, 建立绿色农产品合作组织, 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产业化的水平, 培育新型农民的合作意识, 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完善培训长效机制, 提高新型农民培训实效。

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涉及面宽量大,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构建新型农民技能培训长效机制, 从制度上保证培训的质量。第一, 按照“政府主导, 培训机构主办, 农民受益”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 激发培训机构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建立稳定的培训投入机制, 健全新型农民技能培训体系[3]。第二, 创设“量体裁衣, 因人而异”的特色培训内容。对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 重点培养其掌握农业生产的新方法、新技术;对有创业意愿的新型农民, 着力培养其创业技巧, 提高其创业能力。第三, 创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培训方式。根据农民农业生产分散性、季节性等特点, 在培训项目上, 应采取集中培训和田间指导相结合, 实用技术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实现技能培训与农业生产的无缝对接, 使新型农民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和颖.西部民族贫困地区新型农民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2) :68-74.

[2]李文清, 等.广东农民教育需求特点与发展策略——基于广东省部分农村地区的调研[J].成人教育, 2009, (8) :41-4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篇3

摘 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休力量,其集体主义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农民集体主义意识出现了日渐淡化的趋势,任其蔓延必然会增加社会不和谐因素。笔者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农民集体主义意识淡薄的问题,分析了农村集体主义教育的现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农民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民 集体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教育问题,而农民受教育程度的具体表现又客观地体现在农民对科技文化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上,这是一个链条式的关系,其中心环节就是对农民的教育。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农民集体主义现状的表现及成因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这‘三个主义’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然而集体主义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础,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又是集体主义的升华①。”因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把集体主义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来加强。目前,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农村集体主义意识仍处于较薄弱的状态。

(一)表现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的集体主义意识都较为薄弱,其集体主义观念严重淡化,不能用理性的、长远的目光看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致使农村至今仍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在一些不良思想的驱动下,农民的价值导向走向误区,对集体主义的理解产生误解,从而使之在价值实现过程中遇到多重阻力。“一些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缺乏最起码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责任感;一些农民精神信仰缺失,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屡禁不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较低,具有一技之长的人也比较少,缺乏合作共事的基础和积极性②;”在道德方面,不赡养父母、公婆的事屡见不鲜,对孩子的教育更是不得章法;一些农民由于对党和国家政策的不正确理解或者对基层工作不满等原因,产生了对党对政府的强烈不信任感和疏远感,导致党群关系十分紧张;赌博、偷盗等社会不良风气;法律和法制观念淡薄产生的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村干部贪赃枉法,不顾村民死活、不管村民疾苦,大笔敛财的卑劣行经等致使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等不稳定因素而导致的农民集体主义意识淡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农民缺乏集体主义教育的表现。

(二)成因

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残余思想的毒害和小农经济的影响,农民的小农意识、利己主义思想还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部分农民的思想中,这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前进中的阻力。二十余年的农村改革,使农民成为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已经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可以自觉地调整相互间的利益关系,农民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整体结构发生了较大程度上的转变,引起了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同时对农民的思想也产生了重大的冲击,逐步形成了精神信仰多元化、多边性的特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农村集体主义必然会受到其他思想观念的影响。此外,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不够都是造成农民集体主义意识淡化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农民集体主义教育的对策性分析

农民集体主义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农民的个人利益必须依服从于社会利益;农民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于社会集体;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③。”要把这三方面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对农民的集体主义教育工作中,使农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发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加强对农民的集体主义教育。

(一)加强农民集体主义教育要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农民对集体主义的向往和集体意识的养成,归根到底是由农民内心对集体主义的认可和需求决定的。而这种认可和需求不可能是生而有之的,所以需要运用有效的方式、科学的方法加以正确地引导。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形式开展教育;另一方面,要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激励,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通过典型示范、提供帮助、正面教育等途径,把农民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集体主义观上来。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启发农民开展自我教育,使其集体意识的养成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

(二)要把农民集体主义教育与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

农民集体主义教育主要是靠基层干部和党员去做。从这个角度来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是我们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些地方农民集体主义教育没有搞好,主要是因为一些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基层干部自身的道德素质就不高,集体主义意识不强造成的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要把加强基层组织的队伍建设提上日程,建立一个既有凝聚力又有较高道德修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当前,大学生下乡做村官就是一个较好的趋势,既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提升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层次。为做好群众的集体主义教育工作,化解复杂的农村矛盾,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要把農民集体主义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农民的集体主义教育是一项涉及农村工作各个方面的一项工程,必须与其他工作实现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推进农村的农民集体主义教育工作的目标。把农民的集体主义教育工作与农村的经济工作,法律工作,文化工作和社会工作等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1.与农村经济工作相结合,是进行农村集体主义教育的物质基础。具体思路:增加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想千方设百计地实现农民增收的愿望。根据农民更多注重实惠的特点,充分发挥农民的在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农村的经济建设,打牢物质根基,以达到个人与集体和谐发展的目的。

2.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根据农民的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都比较差的实际情况,要把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列入教育内容之中,增强农村的维权意识,以促进社会公正,帮助农民正确协调好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自觉应对非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向他们发出的挑战,使农民自觉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

3.注重和谐农村文化建设是推进集体主义教育的思想保障。和谐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农民集体主义教育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信心价值体系,形成全体农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没有农民的集体主义意识的养成,就不可能实现农村的和谐;没有和谐文化建设的扎实基础,实现集体主义教育的畅通实行势必难上加难。

4.发展农村社会环境建设,营造培养农民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氛围。创建一个稳定的实践载体和操作平台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的集体,并通过集体对个人的示范和引导,使每个农民个体都能产生强烈的集体归属感。以此为依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层层深入,强化农民的集体意识,从而把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到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创建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和谐的文化氛围,为集体主义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引导农民在追求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接受集体主义教育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在农村建立集体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以保证对农民的集体主义教育取得预期的成效,接近理想的状态。

注释:

①马元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②俸代瑜."等、靠、要"及其成因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89(03).

③赵亚静,邹之坤.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行政与法.2007(02).

④李建军,顾华详.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个问题.新疆社会科学.2007(03).

参考文献:

[1]张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信仰问题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篇4

课题名称: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课题负责人:

杨磊涛

小组成员:

丁立欢

王守宇

所在院系:

力学与材料学院

联系电话:

***

实践时间:

2013年1月20日—2月20日

前 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发展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机遇与面对的挑战都前所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每个广大公民应尽的职责。

一是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会议精神。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件大事,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深入持久地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中感受到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并从内心深处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加地努力工作。

二是做好本职工作。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具体的工作上,而不是不切合实际空谈,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形式主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争创一流业绩。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我们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必须要注重学习,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要学习好党的理论知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民生水平的一个重大举措,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办实事好事。

三是配合村两委工作让新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当期我们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面面俱到,移民安置工作处于攻坚阶段,矛盾纠纷,维稳工作量相当大。我们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与村两委的同志一道,把我们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力度。

十八大报告中对新农村建设做了重要指示,相信十八大会给农村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我们的日子将越过越红火。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会努力为村民服好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鉴于此,我们决定对农村的新农村的建设情况做个调查以便于更好的进行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一项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国各地相继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取得长远发展。

一、现状分析

根据我们小组这些天的调查和所见所闻农村这几年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一、卫生环境相对较差,村民的卫生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许多不卫生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例如满地乱放家禽,随地焚烧垃圾等。村子的干部也没有起到带头领到作用,并且没有成立相应的机构管理村里的卫生。

二、生产力相对落后,生产条件也是相对落后的,长期依靠牛耕手动等落后的传统生产方法,这样的生产方法生产效率低,受天气的影响大,直接影响村民的收成。

三、村名的思想相对落后。由于村里的年轻人长期在外地打工,家里留下的都是老人或者妇女,这一部分人的思想觉悟不是特别的高,容易相信老一套,墨守成规,对新的事物新的知识接受能力不足,导致了村里的主流思想太老旧了,家长包办婚姻的事情常有发生。

四、村子里的民主不够完善对于很多的领导意见和处理方法,村里的人都不太了解,很多人不知道村里定什么主意了,所以这不够民主。

五、村里的养老这一块做的不太好。由于年轻人长期在外打工,家里的老人每人照顾,甚至有几位是孤寡老人,这就更缺少照顾了,但是村子里也没有具体的什么措施来安顿这些老人,领导节假日没有慰问,这导致一些老人的生活过的有些清苦。

六、村民互帮互助的意识不够强,好多的农村里贫富差距太大,村里的领导都很有钱,却不帮助村民把发展搞上去。

七、农村的娱乐设施不完全,导致平时闲暇的村民只能打麻将等牌类来消磨时间,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有损身体健康。

二、应对策略

村里的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村里的领导班子长期不能从上面拨下钱来搞村子的基础设施,村子长期存在“脏、乱、臭”等现象,鸡,鸭,牛等家畜长期自由散养,使得村子道路到处是粪便,到处臭气熏天。这现象烦扰了几代领导班子,所以决定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搞的就是卫生状况差的问题,依靠农民自己的实力和热情,加上现代化的机械挖掘机,村名齐动手将村子的垃圾全部运走,将村子的卫生死角彻底清扫干净,而且村里召开村名大会,全部村名必须参加,会上决定村名不能随意放养在村里放养家禽,须圈养,而且村子会用水泥造几个垃圾坑,以后垃圾一律倒到垃圾坑里,随意乱到垃圾者罚款。垃圾负责人负责清理清运。这基本解决了脏、乱、臭的问题。

村子里面的路都是泥泞路,一到下雨天就走不了人,大热天风沙漫天,而且小型的拖拉机也很难进去到村子的里面,这就急需对村子的道路进行修造,并在道路旁种树来抵制风沙。

农村长期有一句话叫做种地种十年,不如打工打一年。所以很多青少年都外出打工,留在村子的都是一些妇女,这些妇女平时没事干老是打牌打麻将,严重影响了村风,带来不正之气,这急需对妇女进行思想上的改造,并且要想办法拿出一些事情来安开导这些妇女。直到村子办起枣厂,这些妇女有了事情做,邻村也有人办厂,也吸收了不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农村的生产力到现在一直提升不上去,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的农业建设设施不够完善,有的地方能够享受到国家的政策,而有的地方只能利用原始的方法。还有就是有的农村由于道路不通,机械化的设备到不了家家户户。因此要想富,先修路。

鉴于好多地方学生集中到一起上学,大部分的小学都闲置了,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拨些钱来把小学装修一番,增加一些娱乐设施,比如大型的广场、健身设备、小型图书馆等等。

三、解决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然后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还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从各个方面改革农村的领导机构和提高机构的领导能力

村委会在村民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在村党总支全力支持下依法开展各项活动,遵照上级党委对村子提出的要求,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建立民主评议决策等各类组织机构,并制定居民自治章程,实行民主评议制度,区内重大事情都由居民代表民主决策、民主评议。例如:村子乱占地的情况、村子池塘进行修缮、村民日常急需的信报箱等重大事宜。村委会都实行居务公开、民主理财,让村民进行监督,村务公开率为100%。并组建治保、调解、普法、帮教、护绿、保洁、维修等服务自治小组。各类规章制度上墙,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此不断增强村委会的自治能力,向市先进村委会前进。具体措施有以下这些:一是培养农民主体意识。利用村活动中心的阅报栏、宣传窗、农家书屋等阵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本村情况,让村民参与到村大事的决策当中来。二是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两带两争”和“文明创建进农家”活动,在村民中开展 “五好家庭”、“和谐家庭” 和“美德在农家”等创建活动。三是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文明公约、村民卫生公约等制度,增进村庄的和谐。四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是完善村民文化活动阵地。投资近5万元,建立农家书屋,藏书近一万册,极大的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

二、多方面努力改善本村的各项基础设施

村里修了水泥路之后,村子的交通顿时好了不少,拖拉机自由进出村子,并且看上去也干净很多。现在村子按照上级新农村的要求给每家每户发了门牌,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的一个号码,现在邮递员来找人给报纸或者新方便了很多,以前没有门牌的时候邮递员都是到处问人,送一封信要问很久的人,现在好了。而且,为了村名能够方便的接受信件或者牛奶,村子里给每家每户的屋子外面都安了一个信箱,信箱都是红色的,象征着希望,希望农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去年,在村里代表的提议之下,村领导决定全村人都装上自来水,停止打水跳水的生活,村名出一部分费用加上村子承担主要的费用,因为是山区,水资源比较丰富,村里几个村名去上边挖了一个大的蓄水坑,然后用水泥进行固形,上面搭了一个棚子,这样水就可以更加的清爽干净,村民用的自来水就从这里来。自从安装上了自来水,村民反映特别好,都说很方便,日子越过越舒心。

三、学习借鉴经验,实行全名民主

借鉴现代化城市社区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结合向阳村的基本情况,村委会以“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为宗旨,借鉴先进村的管理经验,实行村民代表制,全村700多号人选出7位村名代表,负责深入村民中,听取村民对于村的管理生活方面的意见,然后再由代表反馈给村委会,然后村委会开会讨论,觉得可行的就实行。村里在老年协会前面设立了一个村务公开栏,里面公布着村里的每一个讨论,每一个决议,而且村里的每一笔收支也都做到公布,真正做到全部公开,全部透明的村务。村里一旦有一些决议,也会召开村名大会,会上村名可以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讨论,有时候还进行辩论会,由不同意见的村名组成队伍进行辩论,然后采取意见。村里也成立了调解委员会,针对农民的各种争端。有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节,尽量减少冲突等不和谐因素。村委会换届选举在以前存在很多的不文明举动,比如说参选人请村民吃饭拉票,或者发香烟拉票等情况,现在坚决取缔这些情况,现在选举过程种一旦发现谁拉票,村里就取消他的参选资格,现在的选举民主了很多,选出来的班子都是村民心中的领导。

四、多形式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委会为了满足村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成立了老年腰鼓队、青少年艺术队、书画社、健身队,并自编自演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社区设有室外健身场地,健身器材共有12件,成为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健身房、老年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等,不断提升动迁农民素质,共同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尚。在老年活动中心还设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里面有许多关于农业方面还有科技的书,极大丰富了农民的精神食粮。今年年初,还举办了迎春灯谜活动,使居民家门口就能看到老百姓自己表演的节目,极大丰富动迁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最近百名老奶奶欢聚一堂、共同进行文艺演出,受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开展各类健康、积极的群众文化活动,确保社区文化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成就与不足

近年来,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三清”(清垃圾、清乱堆乱放、清闲杂房屋)、“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三化”(环境绿化、村庄靓化、家园美化)工程,完成旧房装饰20000平方米,拆除旧房10000多平方米,新建垃圾卫生池20个,安装垃圾桶21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装修、统一风格,新建房屋23栋,按照徽派风格改造房屋70栋,粉刷房屋20000平方米。沿环形村道的民居风光带和沿河农民休闲风光带初步形成,“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优化、住宅美化”的新农村蓝图逐渐显现。

投入5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资40余万元新建一栋村支“两委”办公大楼,将其建设成为集村支“两委”活动中心、村民文化娱乐场所、村医疗卫生保健、农技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并投资13万余元对办公楼余坪进行硬化、美化和绿化;二是村级公路全部硬化,硬化村中心道1400米,硬化并绿化了环形村道6公里,完成清幽山庄道路硬化2000米;三是农田水利建设日趋完善,修建了一条长1400余米的主水渠和一条长1100米的排洪渠,对防洪堤进行了增高加固,目前正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三是完成了沿河段2000米环形村道路肩填补绿化,修筑清幽山庄桥梁等3座;修筑花卉苗木基地排洪道1100米

虽然农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是农村,有些村民的思想意识跟不上,虽然他们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多的提高,这个提高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因此村里面还经常发生毁绿的现象,把路边的青柏树砍倒。还有个别村民把一些破旧的杂物和捡来的木柴堆放在房前屋后影响了村的整体环境,这与新农村建设是背道而驰的。为此村里正在进一步加大思想宣传,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让广大村民意识到毁坏绿化是违法行为。此外,村里正在加大落实的富民工作,很多以前就靠干农活为生的人,对他们进行一些养殖或者种植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然后村里承包土地给他们。针对没有经济收入但还有劳动能力的老年居民,在原有的一个围巾发放站的前提下,继续为他们联系更多民营企业的手工加工活,让他们老有所为。给他们增加一点经济收入,那么他们也就不用为了省点泡水钱而去捡木柴烧土灶了,从而在源头上杜绝乱堆放的木柴问题,为村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外部环境及真正富裕了农民。以上,就是农村的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成果和不足。

五、展望未来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可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仍不容忽视。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繁重的长期任务,也是我国发展史上一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如果要让国家真正成为一个强国,那么占绝大部分人数的农民兄弟们要真正富裕强大起来,所以新农村建设相当重要,相信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挫折,在这里就要发扬共产党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努力向前,不断的探索前进的道路,真正把全国的农村都建成新型农村。

六、实践心得

王守宇:经过个人的调查了解,现在的农村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较以前单一的以个体农业为主要经济的局面,如今的新农村在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以山阴县为例,通过整改农业体系如今已经有所成绩:发展当地优势农业,如玉米,蔬菜,马铃薯,小杂粮的种植;出现以农业生产加工基地、生态农业区为特色的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发展农村教育,医疗体系,尤其可喜的是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让农民都可以放心看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是重视的,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是满怀热情的,相信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的农村必将更加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将会更加舒适,幸福。

杨磊涛:2013年寒假我参与了一个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的实践。通过这次实践不仅增强了我参与团队的合作能力,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我对一些东西的调查能力。

这次实践我们深入农村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我发现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这些困难除了来自于当地村民的思想认识水平,还局限于农村的经济水平,这两点应该说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大障碍。

尽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很大,但新农村的建设的成果还是蛮喜人的,通过近些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农村的卫生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不能乱扔垃圾也逐渐深入村民的心中。当地的领导也是克服种种困难修建了农村里的道路,这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村里的交通水平,也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变了以往每逢雨天道路泥泞不堪的画面。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人在逐渐的向精神追求方向转变。因此精神文化建设也必定成为以后新农村建设部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次实践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它对我的帮助将持续下去。同时也希望新农村建设的局面也越来越美好。

长春市新农村建设调查情况报告 篇5

调查人: 建环1101班陈亮

时间:2013.7.15 至2013.7.30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对城市周边的影响显而易见,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调查城市周边农村发生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我于2013年7月15日至2013年7月30日半个月时间里对家乡农安县周边农村进行了系统调查了解新农村建设对其影响。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的情况 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农安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如何进一步推动镇域经济崛起,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目标,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位于农安县城北11公里的丰收村地理条件优越。全村共有人口4460人,辖13个自然屯,耕地 面积4800多亩,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党员64人。

柴港村位于农安县城西北,和丰收村相邻,全村现有人口2300人,耕地面积2748多亩,辖9个自然屯,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党员35人。2008年两个村人均收入 3000元左右。群众生活相对宽裕。

(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一是镇、村两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把 “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抓。二是深入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各个村都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群众大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进行了宣讲。群

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三是城关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两委班子到外地考察学习,为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做准备。村两委首先重点是加强人居环境治理,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的困难,搞好村庄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

(三)基层干部群众思想动态

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十分拥护,热情高涨。问卷调查表明,当问及当前村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上级政府解决时,有80%以上的农民提到新农村的规划和村庄道路的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农民很乐意参加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活动;95%以上的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表示满意。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存在一些思想误区:一是认识简单片面。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目标要求,狭义理解,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搞硬件“建设”,集中盖新房,村村通公路;另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从生产、生活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同步走。二是“等靠要”思想。认为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肯定会拨钱下来,因此水渠堵塞了等上面拨钱修,通村公路靠找上面要钱建,农田整修等上面安排,社会事业发展等上面给政策,从而忽视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村干部反映,农民目前最为关心、询问的最多的就是,上面什么时候拨钱下来,拨多少钱。80%的农户认为:“将来村里统一盖新房,现在自己建了新房要后悔的”,“想盖不敢盖”、“等着村里统一盖”,“盼着上面拿钱盖”的思想比较突出。三是畏难情绪。认为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基层干部有“四怕”:怕群众的思想难统一,难以合心合力;怕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增加村级债务;怕公益事业难组织,直接受益的群众热情高,间接受益的群众不热心,不愿出钱出力;怕农民收入难增加,普遍感到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缺门路和项目。极少数农户有“四怕”思想:怕惠农政策变,农资价格涨,农产品价格跌,会抵销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怕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怕干部瞎指挥,搞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四是急躁情绪。认为建设新农村只在喊口号,还没有大行动,应该在三五年就见效,最好有个实现的目标、计划。五是消极情绪。认为新农村建设只不过换个新提法、新口号而已,“换汤不换药”,工作仍是按部就班,没什么新思路、新举措。

二、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我们在发展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镇村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加之近年来镇村加大了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得镇村两级债务沉重,发展经济包袱沉重,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二)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农业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三)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不少农户片面追求数量,而不注重产品质量,更不注重拳头产品和品牌建设,盲目发展、机械效仿和低水平生产现象比较突出。

三、对策和建议

农业是基础,农民是关键,农村是重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必须进一步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要利用村广播、会议、标语等手段,深入宣传好信农村建设的意义、任务、标准、要求、政策,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制约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镇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篇6

调查者:延庆一中高一(11)班朱峰

指导教师:周秀丽

调查时间:2008年10月——2009年3月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该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腾飞的中国!生活在农村的我也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农业税的免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设立等等,都体现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新农村建设又被列为重点发展目标。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以及延庆县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我选择了这个方向作为调查研究的内容。

在调查过程中,还有助于我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探究改革开放对农村建设的影响,感受农村的巨大变化。

在调查、了解农村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际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研究过程

(一)确定调查对象:取样采用的是就近原则,共选择了7个自然村的200位村民。

(二)调查过程和数据分析:

1、实地考察,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情况,制作调查问卷

2、向村民们发放200张调查问卷并进行分析与整理,了解初步情况。(调查问卷见附录)

3、查阅各种资料(网络、书籍)对延庆县新农村建设有大体认识、完成课题要求。

4、汇总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修改与完善。

三、调查结果 :

(一)问卷调查分析

1、基本内容:本调查问卷共设8道小题,从农村变化、农民建议和未来畅想三方面设计的。

2、调查结果及分析:

(1)改革开放三十年,您认为村中在哪些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结果显示,村民们认为各村上述5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娱乐场所的建设人数比例最高,个人认为这可能与娱乐场所大都是从无到有有关系,其它几个方面如医疗

改革等受惠面积更大,各个村都是集体办理的,但认同人数比例并不高,也说明了很多工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作宣传得不到位,老百姓没的意识到。

(2)您知道农村目前的惠民政策有哪些?

结果分析:各项都达到了100%,说明三大惠民政策深入人心,政策的实效性高,老百

姓的认可度高。

(3)30年来,改革开放给您的家庭在哪些方面带来了实惠?

结果分析: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和看病快捷方便在被调查村民中选择人数最多,另外两

项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和其他选择人数略低。如果我们用经济收代表物质生活水平的上升,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代表精神生活水平上升的话,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此项调查结果,那

就是农村改革的成就是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提升。

(4)您对当前上级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是否满意?

调查分析:58%的农民对政策基本满意,28%的表示满意,两项结果总和达到86%,这说明政策的满意度很高,同时也说明政府执行情况有待加强。

(5)您认为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结果分析:在我调查的村民中,大部分人认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够,政府应加大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这类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资金

投入不足,如果是没有合理的发展规划或者发展思路的话,资金是不会空投的。

(6)您希望新农村建设在哪几方面还要提高?

结果分析:农民对农技培训的期待热情相当高,其他几方面也有很大比例,可见针对

农村具体情况开展技术培训等提高农民素质的项目和改善硬件设施基础设施等有实际效果的投入还要加强。

(7)您知道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文件吗?

调查分析:大部分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文件只是听说,并没有深入了解。对于文件精神

得了解有助于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促进农民建设家园的自主性,这一点说明政府需要

在政策宣传等方面加大力度。

(8)请结合您的实际谈谈您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主要建议如下:

A、加强道路的硬化,要保质保量。

B、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杜绝贪官的出现。

C、加大经济支出,提高就医环境。

4、总体结论: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从家庭到村庄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农民希望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防止贪污、腐败的政治现象的出现,多搞农

技培训,增加财政支出,农民们相信20年后的农村会更加美好!

(二)延庆县新农村建设典范展示

1、豆腐之乡——永宁镇

1)永宁镇围绕“六民”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富民。打造生态优美环境两条沟和民俗旅游

产业带,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育民。通过开展技能培训、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提

升农民综合素质。三是乐民。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壮大文化品牌队伍;结合星火工程外请剧

团、镇区内剧团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便民。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力度,方便群

众办理各项业务;做好农产品新品种引进和推广等工作。五是健民。完善体育广场基础设施

建设,定期对体育器材进行维护,组织开展各类体育竞技和比赛活动。六是安民。构建治安

防控体系,由专人进行24小时巡逻;健全矛盾排查和纠纷处理机制,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

氛围。(材料来自于延庆县人民政府网)

2)延庆县永宁镇西关村突出“民主”特色建设新农村

第一,村务公开反映民意,促进干群和谐。一是确定公开内容。将县委统一规定的“财务

收支、村干部收入、发展党员、扶贫资金的接收和发放”等十六个项目列为必须公开的内容,不打折扣;二是确定公开时间。在每月10日的“村务公开日”,通过“村务公开栏”对日

常村政事务进行定期公开。在每年1月20日和7月20日的“民主活动日”召开党员大会和

村民代表大会,分别对半年和一年的村务进行集中公开。对单项工作在完成任务后一次性公

开。对重大村政事务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随时公开。为进一步提高村务公开的质量,4个街区党小组由组长负责在村务公开前深入农户听取包片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

题,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细致公开,并及时向群众通报他们所反映问题的落实情况。村务公

开消除了群众对村干部的误解,亲密干部群众之间的关系。

第二,议事集中民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延庆县“村级管理工作规程”制定了西关

村“村民议事制度”,做到村务“四议”,即:一般性问题两月一议,紧急事情随时通过“两

委”联席会商议,敏感性问题村民代表议,全局性问题群众大会同议。实现村里要办那些事

情,孰先孰后,如何去办有群众决定。从今年4月份开始,西关村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

展等共召开村级事务决策会议30余次,形成决议26项。村街道硬化首次采用了招标制。由

于坚持“每事必经民主讨论与协商”,所解决的都是群众期盼已久的问题,解决方案又集中

大家的智慧,符合当地实际,各项工作进展顺利。2004年底村级换届前,该村有6万元欠

款,现在不仅偿还了外债,村里还有拥有了百万元资产。

第三,民主监督切实有效,促进群众干事积极性。通过成立“村民监督小组”和实行“民

主听政质询”来保证民主决策的事项得到真正落实。一是建立村级财务监督小组,推行民主

理财。凡大额开支,必须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二是建立党员干部行为监督小组,做好

“三评议”,即干部办事的满意度测评;无职党员“争优创先”评议;党员致富示范岗带动效

果评议。并强调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在每年1月20日和7月20日的“民主活

动日”上,党支部要写好基层党建、民主管理方面的报告;村委会要写好村政事务管理、经

济建设的报告;财务专管员同村财务监理小组写好财务收支情况报告,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进

行宣读,并接受党员和群众的询问。严格的民主管理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

情。在环境整治中,大多数村民自愿拆除违法占路建筑,主动看管建筑材料。为将改水、改

厕工程抢在雨季之前完成,村民自愿出工近3000人次。目前,户户出人,人必出力的现象

在西关村随处可见。(材料来源于延庆县政府网)

2、延庆县井庄镇柳沟村——“八抓”

延庆县井庄镇柳沟村是市级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也是井庄镇推出的重点“一村一品”

建设的典范。全村379户,961口人。在镇党委、政府的“生态立镇、发展绿色经济”思想指

引下,以利用现有资源和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该村民俗协会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民俗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民自主创业的致富之路。去年柳沟凭

借其独具特色的“火盆锅、豆腐宴”接待游客30多万,收入突破900万元,成为京郊乡村旅

游的排头兵。柳沟民俗旅游不但带动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的目标,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

村创造了条件。柳沟能成功发展旅游产业,主要得益于其八项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一抓环境——以整洁清新的面貌和浓郁自然的乡村气息吸引八方宾客;全年绿化10000

平米,新建12条绿色长廊,拓宽了进村路,到07年底,累计硬化街道7.2万平方米。

二抓基础设施——以较为完备的服务设施让游客在柳沟开心舒心,宾至如归;完成了全

村的给排水工程,建成800平米农产品展销市场,9个产品展销亭,安装太阳能路灯450盏,建成3000平米文化展示区。

三抓品牌——2005年注册柳沟第29类服务项目商标,2006年注册柳下醉商标,2007年

注册第43类服务项目柳沟·火盆锅·豆腐宴商标。同时,设计了柳沟形象标识及安装了指示系

统。

四抓管理——以规范而热情的服务和高质量的饭菜招徕回头客;为接待户统一配备了餐

具550套,家具200套;全面推行全镇一致的饭菜标准和管理标准;与接待户签订食品安全、卫生防疫、防火防盗、社会治安等安全责任书,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五抓培训——以过硬的服务能力来提升接待档次;四年组织接待户进行厨艺、接待礼仪

方面、英语日常用语、经营理念等内容的培训48次,培训近万人次。

六抓宣传——以真实和自然展示新农村、新柳沟。通过农村信息机及时播报涉农信息与

市场行情,通过固定电话彩铃、手机集团彩铃等现代通讯宣传火盆锅;与县主要宾馆饭店的互动交流,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四年来,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多家媒

体对“火盆锅—豆腐宴”进行了宣传报道。2007年累计接待游客突破百万庆典宣传活动。

七抓文化——挖掘整理柳沟的史实、故事、传说等素材,编辑出版了《柳沟》一书,较

为全面地展现了柳沟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积极向上的发展历程。2007年发

放宣传文人字画200副,以此增添文化氛围。

八抓旅游产品——在积极改善乡村旅游软、硬环境的同时,我们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开

发了新的旅游产品——柳沟乡村旅游专用酒“柳下醉”,已于06年12月23日正式上市。2007

年获得中国优质产品、京郊新农村建设十大创意奖。(供稿单位:延庆县经济委员会)

通过这次调查,我感受到了农村近些年来巨大的变化、农民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

对日后生活的信心,同时也了解到了延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和典型新农村的特点,增加

了家乡自豪感。村民们说:“有了中国共产党,咱啥都不怕!”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我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衷心的希望农村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http:///dfxxlb/bjxxlb/t20080827_1120925.htm

附件1: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指导语】

您好:

我是延庆一中的一名学生,为了深入了解近几年农村的变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特制此调查问卷,希望得到您的配合与支持,谢谢!

村名年龄

1.改革开放三十年,您认为村中在哪些方面有了明显改善?(可多选)..

道路的硬化 娱乐场所的建设

新能源的利用

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他

新型社会农村合作医疗

农业税减免

60岁以上老人每月

200元补助

其他

3.30

年来,改革开放给您的家庭在哪些方面带来了实惠?

享受的社会待遇不

其他

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资金短缺 技术条件其他

基础设施建设增设村官管理添加硬件设施多搞农技培训

鼓励个体经营其他

非常清楚比较清楚只是听说一点也不知道

8.请结合您的实际谈谈您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篇7

一、采取个案分析的方法对黑龙江农民法律意识调查

(一)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内容

结合目前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 深入调查黑龙江省农民的法律意识, 考虑到春节前后外出务工人员基本返乡, 农民大多数也都赋闲在家, 所以2013年1月15日-2月25日, 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在全面开展了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120份, 共回收112份, 有效问卷112份,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

调查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调查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弱。遇到法律问题如何解决, 是“公了“还是”私了“?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法律?

第二, 了解法律援助、律师代理吗?生活中遇到自己不懂的法律问题, 会找律师咨询吗?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会如何解决?

第三, 当今虽然是法制社会, 也存在着家庭暴力、婚姻财产纠纷等很多问题, 你认为应该怎么解决?

第四, 您认为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下列哪些因素最为重要 (可多选)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普法宣传、加强立法、加强农村执法和司法、健全、落实村民自治、其他。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经过实地调查后发现, 大多数的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当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候, 78.1%会选择“私了”, 20.8%会选择“公了”, 还有1.1%的农民选择了其他, 会视具体情况而定。80.6%的人基本不了解法律援助和律师代理, 他们均表示生活中如果遇到法律问题, 通常会咨询村子里他们认为有文化的人或村干部, 而不会找律师, 一是担心律师费贵, 另一方面担心律师会有偏袒行为,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65.3%的人会选择私下解决。当遇到家庭纠纷或婚姻财产纠纷的时候, 52.4%的人会选择找家族里有名望的人帮忙解决, 一般不会寻求法律的帮助。

二、黑龙江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 农民法律知识缺乏

笔者在农村调查的时候发现, 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 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放火是犯法, 但是对无照经营、赌博、高利贷等行为却认为不犯法。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低下, 法制观念淡薄, 很多农民在遇到问题时, 先是用一些传统的观念或者行为来解决, 缺乏最基本的法律常识, 正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 农民对法律及法律现象有诸多不解与迷惑, 才会对法律产生不正确的认识, 客观上导致了他们不信法、不用法。

还有一些农民, 他们知道要用法律手段来维权, 但是他没有法律常识。当他们到城市里工作时, 他知道应该签合同, 但是合同应该怎么签, 签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他不知道。另外, 他的权益受到侵害, 应该怎么拿起法律工具去维权, 他不懂, 这是法律能力的问题。所以可以看出, 农民的法律知识相当匮乏, 成为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根本性原因。所以对于农民来说, 应该具有最起码的法律意识和基本的法律常识。

(二) 农民权利与义务意识较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农民权利意识的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在向农民让权放利的过程中, 农民从权利中切实地体验到了利益。对于不同的权利, 农民的财产权利意识强于政治权利意识和人身权利意识, 但是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 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还有一些农民了解了权利, 权利也给他们带来了相应的利益, 但他们不了解农民的基本义务, 不赡养老人, 不主动纳税, 不出义务工, 不送子女上学, 盗伐林木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 畏法厌讼心理

在农村, 农民间发生争议或者权利受到侵害, 很多情况下不求助于律师, 而是先求助于村干部或人民政府 (乡镇人民政府) 给予调解或仲裁。农村法律援助又比较缺乏, 很多时候律师去了一天, 集中解决了一些问题, 随后出现的很多新问题农民又无法解决了。如果要打一场官司, 律师费高昂很多农民承受不起, 而且不一定能打赢, 还非常的费时费力, 一场官司下来, 少说几个月, 多则一年甚至两年。所以很多农民不愿意费时费力的去打官司, 而自己的权利又因为诸多的原因得不到维护和落实, 从而导致农民丧失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 所以都不愿意打官司。

(四) 基层法律机构不健全

基层司法机关只设置到县一级, 最多也只是由县级法院派出法庭到乡镇, 而且只是设在人口多、经济较发达的地方, 且数量很少。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不完善, 缺少专业性的农村法律服务机构, 没有为贫困农民提供无偿帮助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工作点。因此, 农民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尤其是那些经济困难、无钱诉讼的农民因为诉讼成本的原因, 常常用“私了”的方式解决纠纷, 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构建法治国家的进程, 阻碍了我国农村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三、提高黑龙江省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 加强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宣传

黑龙江省应加强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宣传, 拓宽宣传的途径, 特别是在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 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法律知识, 利用宣传车、张贴标语、发放普法宣传单、送法律书籍等多方位、多触角教育群众, 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让法律充实他们的头脑。举办法律培训班、模拟法庭, 让老百姓学习法律, 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 全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影响, 相比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就, 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还相当不充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落后的生产力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是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根源。因而, 加快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 增强培育农民法律意识的物质基础非常必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只有农村经济得到了的充分发展, 才能为培育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提供可能的基础条件。

当前, 黑龙江省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 把解决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着力点, 集中力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我们还要不断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向前进。

(三) 完善与农业和农村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 必须健全和完善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法律法规, 使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法津法规, 使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到法治的轨道, 惟有如此, 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要通过立法, 严格界定公权力范围, 并严格限制公权力滥用。要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不要用法律压制农民, 处罚农民, 真正培育农民的权利意识。

(四) 加强基层执法工作, 改革司法程序

当前农村的执法环境不容乐观, 许多地方既存在执法不力的局面, 也存在暴力执法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提高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争取努力实现在每个行政村“两委”干部中培养一名熟悉法律知识的兼职法制干部。各级农村法律工作者要协调解决农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 注重开展对广大农民法制宣传教育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理论研究, 以引导农民工的法制教育工作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世清.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2]杨家学.中国新农村法制建设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3]薛刚凌.农村法制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正方出版社, 2009

[4]简彪, 刘士成.当下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6) :84-8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篇8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调查法等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提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农村学校体育 存在问题 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在场地器材设施、体育师资、体育课程和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学校体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我国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农村学校体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体育的发展。为此,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现存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城乡学校体育协调化发展”为落脚点,提出新时期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希冀能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场地器材不足、体育经费匮乏

从场地器材的建设看,大量的研究认为,场地器材不足已是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不争事实。学者王厚民等的研究表明:“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只有45.71%的学校有200米及以上的田径场,且几乎全部是泥土场地,有的甚至没有跑道。82.44%的学校有篮球场,且只有一半是水泥场地,但损毁较严重。体育器材严重匮乏,有近78%的学校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2]

从经费的投入看,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极其匮乏。吴剑明等学者的研究显示:“91.2%的中学和52%的小学有数量不等的体育经费,但大多数学校无稳定的经费投入,粤西地区农村小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不足1.3元/年,中学不足3.2元/年。”[3]学者张晓程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被调查的120所农村学校中,仅68.8%的农村学校每年体育经费的投入能够达到学校总经费投入的1%。”[4]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经费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大瓶颈。

2.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质量不高

受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场地器材不足、课程资源开发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既无法向城市那样实施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又无法将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体的城市学校体育移植过来。于是,农村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陷入“单一”和“僵化”的泥沼,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农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然而调查发现:圄于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匮乏和场地器材不足等诸多因素,我国农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呈现“无组织、无计划、无指导”的“三无”特征。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开展课余训练的条件和环境,加之学校间运动竞赛活动数量的减少,使得农村学校课余训练的动力机制不足。

3.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够、学校体育的地位低下

尽管学校体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进程中,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有很多地方政府和农村学校领导将“学校体育”置于思想的“重视”和实践的“忽视”地位。2013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与学校体育相关的内容进行统计显示:“只有北京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及学校体育的相关内容。在地、市级政府工作报告中,仅有两个地区提及此内容,而在县一级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101个区县为例,未发现有提及学校体育内容的相关报告。”[5]思想“重视”和实践“忽视”的巨大反差致使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处于被边缘化,学校体育的实际地位不高,也造成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种种举措仅停留在理想或口号层面,而无法付诸于实践层面。

4.体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下降、教师待遇不高

体育师资是推动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仍存在体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下降、教师待遇不高等问题。首先,专职体育教师数量不足。通过文献查询和访谈调查,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师学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兼职体育教师的数量很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兼职体育教师甚至超过了专职体育教师的人数,且在多数村一级的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其次,师资队伍的质量不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已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由于自身因素和学校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淡漠,致使学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无法跟进,造成教师教学、科研和训练的相对滞后,从而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质量下降。最后,教师的待遇不高,优质资源流失严重。教育部的《课程方案》规定,小学1~2年级达标体育课是每周4学时,3~6年级和初中阶段的达标体育课是每周3学时,高中2学时。以现有比例计算,平均一名农村专职体育教师至少要上近24个学时的体育课,当然这并不包括早操、课间操、课余竞赛和指导学生的工作量。然而,与繁重的工作量相比,体育教师并不能同其他课程的教师一样同工同酬,更不用说在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外界环境的忽视及自身发展的受限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无奈之下,很多优秀教师改行,致使优质师资流失严重。

二、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

1.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

农村学校体育要谋求发展,应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提升和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

首先,充分运用国家体育总局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应尽量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在农村学校,供学生和村民共享。其次,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规划的有关政策,积极争取扩充校园面积,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提供良好条件。再次,充分利用国家民政、水利、电力、广播电视、卫生、文化等部门实施的如“村村通”等相关工程,来改善农村学校的饮水、医务室等学校卫生条件以及学校体育的信息网络、图书资料建设等条件。最后,农村学校和地方政府应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沟通,并利用其平台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水平。充分利用一些国际组织在中国农村实施的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举办的一系列关于儿童青少年健康、营养等方面的相关项目,来完善学校体育的条件。

2.积极推动“国家标准学校”建设

场地器材设施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要想使农村体育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个问题亟待解决。从根源看,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短缺是因为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致使大多数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运行。如果农村学校在建校之初都能执行一定的标准,保证学校的基本条件,或许就能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因此,“一个标准的学校应具备何种条件”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例如,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规定:每新建一所学校都需具备一个体育场、一个室内体育馆和一个游泳池。通过这种做法,日本基本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开展“国家标准学校”的研制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标准和政策,并纳入国家《教育法》,通过法律的形式推动国家教育的均衡发展。此外,农村学校的体育器材设备包括体质健康测试的仪器设备,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订购、统一分配,以保证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3.促进城乡学校体育互动,建立“帮教”机制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目前,我国农村学校在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以及体育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而新农村建设中的“城市反哺农村”理念为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在短期内实现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城市学校体育和农村学校体育应加强互动,建立“帮教”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和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结成“帮教兄弟学校”,在学校体育资源、师资培训等方面为农村学校提供帮助,并逐步形成“帮教机制”,促进城乡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可制定有利于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如在师资配备上应先满足师资不足的学校、在体育经费投入和场地器材的建设上向农村学校倾斜等来促进城乡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

4.加强农村师资培训的力度,积极开发农村学校体育人力资源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师,建设一支思想素质硬、综合业务能力强、极具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国家应制定和实施面向农村基层教师的专项培训计划,并由县、市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其次,采用多种渠道提高农村体育师资力量。尽管教育部已结合新课标的实施,组织开展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但仅靠教育部门一条途径,在短期内仍不能解决大量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问题。教育部应积极拓宽体育教师的培训途径,如配合体育部门开展农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训、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或校医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项培训等。再次,国家应着力建设全国体育教师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对农村体育教师进行远程培训。最后,应加强农村兼职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发利用农村学校的其他体育人力资源。

5.形成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地位将会不断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会不断增强。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除了要“借势”发展外,还要通过主动“发力”来谋求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应打破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藩篱,充分发挥自己在地理位置、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来,并逐步形成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相互开放和资源共享机制,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6.对农村学校体育要进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层推进

由于农村每个学校的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各个学校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层推进。首先,在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上,应以农村小学和初中作为投入的重点,并由省市级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农村高级中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主要由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其次,师资力量较强、场地器材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重点应抓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师资力量较弱、场地器材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重点则放在做好体育教学、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体育课程上。再次,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农村学校重点应放在加强学生营养、改善学校卫生条件上。最后,在师资培训方面,农村小学应以兼职体育老师和班主任为培训重点,而初中和高中应以专职体育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并由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参考文献

[1] 田雨普,等.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厚民,韦勇,阮永福.皖西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3] 吴剑明,揭光泽,石真玉,等.粤西沿海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13(3).

[4] 张晓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

[5] 邱晨辉.学校体育难入地方政府法眼[N].中国青年报,2013-05-16.

[6] 黄铎.甘肃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

[作者:侯海燕(1977-),女,山东德州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体育教研室副教授,硕士;张健(1984-),男,山东潍坊人,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

上一篇:王毅联合国大会发言下一篇:写给2049年祖国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