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调查专题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11人力资源管理2班刘强
1.摘要:
1.1基本观点:随着农村富余劳动的转移,进城务工农民日益增加,他们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也日益增加,已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成为一衷煺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此缺失亲情的抚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的了解显得非常重要,故我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这次实践。
1.2实践方法:参考当地数据、实地了解。
1.3成果:多方了解后对本地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了解国情有了一个很好的帮助,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1.4结论:当地留守儿童仍是一个较大的群体,社会的关爱和支持陆续在进行,但力度并不大,这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并不大。
2.正文:
曾经有一个孩子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每天一个人玩,一个人闹。一个人哭,一个人笑。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我跟本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现在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我不想每天这个样子,我想开开心心的读书„„” 看完孩子这段真实的文字,不免让人有些酸楚。其实这正是一名留守儿童发自内心的声音!
通过参考当地记录,我得到了以下结果:
2.1、总体情况
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截至2010年底全省外出务工人员2245万余人,农村留守学生233.15万,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将近40万。留守儿童父母亲外出务工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亲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54%和32%,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14%。调查数据显示,仅32%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其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比例稍高。调查中发现: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但在调查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等祖辈管理教育留守儿童的状况时,有80%的人认为教育管理有些吃力,有15%的人认为“无所谓,基本不管”。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持理解态度。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目前的家庭生活比较满意,这与父母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86.3%的留守儿童认为“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我理解支持他们外出务工”。在“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问题中,有37.7%的留守儿童选择“希望父母注意身体和人身安全,将来一定要报答他们”,76%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能回来,一家团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也有留守儿童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原因有:希望合家团聚,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学习需要父母的辅导,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太苦、太累、不安全等等,也有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视、心里孤独、寂寞的感受。
2.2、存在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读书无用打工有理”、“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正成为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辈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症”。
2.21、父母关爱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84.8%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10.3%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5%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致使大多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沟通,对父母产生了隔膜感。
2.2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调查显示,有65%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
2.23、学校对留守儿童有效管理相对薄弱。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挡,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
2.24、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存在问题。从调查来看,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常沉迷于网络、录像中的不良文化,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它同学。在调查中,当问及“你的理想是什么”时,51%的留守儿童选择“当大老板、拥有很多钱”;20%的留守儿童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5%的留守儿童选择“当科学家,为国家作贡献”,还有10%的留守儿童选择其它,9%的留守儿童回答说“不知道”,这表明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出现偏差,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优良品质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少。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征。
2.25、留守儿童的学习大都较差。调查结果显示,有1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在抽样的13484名留守儿童中,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的1568人,占11.6%;较好的3230人,占24%;中等偏差的6140人,占45.5%;较差的2546人,占18.9%。可以看出,留守学生的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偏差状况。面对棘手的留守儿童问题,当地采取了如下措施:
2.3、为使留守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团省委联合相关部门自2006年2月即启动了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截至目前累计筹集关爱资金7000余万元,建设留守学生之家4557所,组织发动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16万人。
2.4、同时,四川省也采取了一些新举措:目前,四川省已出台相关文件,从经费使用、活动开展、师资保障等八个方面对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使用进行规范管理。预计“十二五”期间,四川每个乡镇都将至少建成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确认了这一信息,大多数农村家庭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体,生活条件差,且常年得不到足够的关怀。
3.结束语:
迫切希望社会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生齿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识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亲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个长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视而弗成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人生观是惨淡的。他们希望社会关注他们,重视他们,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认同,在社会上被更好的对待。
1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访谈、座谈调查为辅, 并结合这次调研的目的和对象, 选择周口市辖县中六个乡镇、六个自然行政村的不同群体, 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原因
根据调查内容, 选择十四岁及以下未成年人, 农村留守成年人, 乡、村、组干部和教师等不同群体为调查对象, 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意抽查180人, 其中14岁以下未成年人60人, 现在监护人60人, 乡、村、组干部和教师60人。调查活动时间为2016年1月~2016年2月, 共发放问卷180份, 回收180份, 调查问卷100%回收。调查结果见表1、图1。
从表1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180人中认为留守儿童中学习表现成绩优秀的不足4%, 成绩中等的约16%, 中等以下约占到了80%!访谈中有的老师和乡、村、组干部反映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差的, 而且有部分13、14岁的孩子逃课现象增多, 对这个问题被调查不同群体的认同度比较高。我们在跟踪调查中发现, 远离父母留守农村的孩子80%以上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临时监护, 接近20%的孩子临时跟随亲戚生活。外出打工的父母们每年回家一两次, 有的几年才回家一次, 有将近一半的留守孩子与父母的通话、通信频率不足每月一次。而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素养又普遍较低, 不善于和孩子沟通, 没有能力监督辅导孩子的学习, 生活中对孩子又过于溺爱, 更没有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能力;跟亲戚临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更是觉得心理无依, 寄人篱下, 亲戚大多忙于生计或不敢放手管孩子, 这对孩子成长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从调查表1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孩子已经出现了心理和情感问题, 但是, 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却发现不了或不愿意承认。孩子在心理上或情感上出现了问题而得不到关爱和及时的疏导, 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极易产生心理失衡, 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甚至出现暴力倾向、触犯法律, 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分析表1中的调查数据结合访谈中了解的情况, 我们发现:远离父母生活的农村孩子, 人身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跟随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或者是亲戚生活, 而这些临时监护人的防范意识普遍缺乏, 农村儿童自身防范意识弱, 自我保护能力也差, 很容易遭受意外伤害, 甚至被不法分子盯上, 成为他们实施犯罪的对象。据公安部门统计, 在被拐卖的儿童中, 第一位是流动儿童, 第二位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另外一个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农村留守女童被性侵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受到性侵犯的女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抚慰和帮助, 享受不到亲人的关爱和温暖, 对她的身心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非常容易酿成严重后果。
2.2 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和成因
访谈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农村社会化养老程度极低, 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很强, 农村的老年人对儿子和儿媳的依靠比较强, 一旦儿子儿媳外出打工, 老两口一般只有互相照顾, 独自生活的同时还要耕种自己和儿子一家的土地, 非常辛苦。表2是笔者在走访过程中选择的120位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发出120份, 回收120份。
数据显示留守老人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 大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 老人和子女联系主要靠电话。多子女家庭的老人和子女联系频率比孩子少的家庭高, 有的留守老人家庭和子女平常几乎不联系。访谈发现这种情况一部分是因为子女们自己的负担重, 压力大, 没有能力顾及老人, 一部分则是因为子女本身就不孝顺, 责任意识淡薄, 留守老人们生活上得不到子女的照顾, 精神和心理上也得不到子女的抚慰, 自身文化程度又普遍较低, 所以精神生活也非常单调, 心理上也感觉非常孤独。再则, 农村留守老人几乎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们的收入是通过种植农作物, 再拿到市场上卖所得, 收入低且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 老人们一方面生活节俭惯了, 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拮据, 平常有个小病小灾的就扛着, 大病只要不躺倒也硬撑着, 或到诊所买点药吃, 给身心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超过七成的留守老人还要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责任, 这就使得老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困苦, 精神和经济压力更大。尤其是失偶留守老人的生活无依无靠。总之, 物资清贫, 心理无依, 精神无助, 缺乏保障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及老人问题的对策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显示, 现在生活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 尤其是远离子女的老人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都比较艰难, 身心两方面都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和煎熬, 已经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及老人的生存状况,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解决留守儿童生存问题的建议
(1) 各级政府协调各方资本力量, 同时大力开展对青年农民的技能培训, 大力发展县乡经济, 增加本地农村青壮年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的机会, 并鼓励农村青壮年家庭创业, 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2) 加大城乡医保并轨工作力度, 使这项惠民政策尽快惠及广大农民,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制定合理政策, 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 改善生活条件, 以便他们带子女共同生活, 并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后的上学和就医问题。 (3) 各级政府提供经费支持, 并协调民资力量, 合理设置农村寄宿学校, 加大和完善寄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政策建立机制, 使得学校和教师在对孩子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可以及时介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3.2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如上所述, 如果农村青壮年可以就近就业, 就可以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居家养老的生活条件, 使老人们和孩子的亲情沟通更为方便, 使得老人心有慰籍。 (2) 农村留守老人大部分体弱多病, 而且多为老年慢性病, 按照现行县、乡农村医保规定, 医疗费用还是很大负担很重, 建议政府对留守农村的贫困老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逐步减免费用, 直至政府全部承担, 以解决老人就医问题, 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改善生存状况。 (3) 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制度, 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福利事业。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阶层力量, 扩大农村低保范围, 从制度上、经济上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多措并举, 以使得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 (4) 由各级政府主导, 协调社会各方力量, 在农村建立养老院、托老所的同时开办一些老年学校, 定期举行文化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也可以引导志愿者群体进入养老服务, 社会各界都给予农村留守老人更多的关爱, 使他们精神上心理上得到安慰, 让他们老有所养,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本次调研虽然时间比较短, 但调研内容较丰富, 针对性比较强, 对我们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存在着诸多问题, 但社会发展到今天, 我们也切身体会到了我国农村巨大变迁和国家、社会为农村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更感受到政府对农村留守人口的关心、关怀和关爱, 体现了社会的正能量。笔者也相信我们党和政府有能力解决好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 使得老有所依, 幼有所长。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吕利丹, 郭静, 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人口学刊, 2013.35 (3) :37-49.
[2]王静敏, 安佳.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基于吉林省调查数据.调研世界, 2015.9:38-40.
[3]陆锦怡.农村留守老人现状研究.才智, 2014.33:365-367.
[4]冯强.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家庭的几点思考.商业经济, 2016.479 (7) :31-3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现状
引言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都是全社会的焦点问题。“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关爱,我们不仅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更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身体健康离不开日常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境状态,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或多或少心里都会有阴影,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项目,来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体育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使农村留守儿童喜欢上体育课,还可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境状态,使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阳光、快乐、积极向上的人。那么什么是心境状态呢?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或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2〕与大城市的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要单调得多,在农村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都是如何度过的,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的课余时间都参加哪些体育项目,哪些因素制约了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的积极性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唤起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如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如何正确合理地利用课余体育时间来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境状态,为此笔者走访了河南省南召县石门乡小学,并查阅了大量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项目的资料,找出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引起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南召县石门乡小学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抽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参与的体育项目
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放松心情、促进同伴间沟通、丰富课余生活。〔3〕通过调查发现(见表1),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参与最多的体育项目是篮球,所占百分比为29?郾8%,其次是乒乓球,所占百分比是21?郾4%。剩下的依次为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跑步、其他体育项目。篮球与乒乓球之所以参与的人数较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两类运动项目男生女生都可以加入进来,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多余的钱来发展别的体育项目,学校自身配备篮球,所以篮球是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参与最多的体育项目。另外,篮球和乒乓球不需要太大的场地,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都是女生课余时间爱玩的体育项目,这3类体育项目都具有性别局限性,所以玩的人少,再加上这3类体育用品花费少,因此成为大多数女生都喜欢的课余体育项目。其他体育项目包括排球、足球等所占百分比加起来只有4?郾6%。此类体育项目之所以参与的人少是因为足球需要足够大的场地,学校的场地太小,因此几乎就没有人踢足球。排球占的百分比小是因为农村学校没有体育教师来专门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排球,网球拍相对于乒乓球拍要贵得多,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几乎不打网球。
2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的活动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与同学一起参与课余体育的占到半数以上,所占百分比为51?郾3%,居整个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方式的首位;其次是个人单独活动,所占百分比为29?郾2%;最后是与兄弟姐妹一起,所占百分比是19?郾5%。半数的农村留守儿童愿意和同学一起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和同学在一起,从内心里愿意和同学友好相处,喜欢交朋友,愿意融入班级大集体中。喜欢个人单独活动的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其他亲戚、邻居生活在一起,与他们之间有代沟,农村留守儿童心中的烦恼苦闷长期以来得不到倾诉,长期的烦心事聚积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性格孤僻、行为怪异。这类留守儿童大多个性较强,不愿意让同学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所以喜欢个人单独活动。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与兄弟姐妹在一起活动的所占百分比为19?郾5%,这类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与同学在一起玩耍,所以放学回到家后会选择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一起。
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力求使学生深信,由于经常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实践证明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农村学校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体育开展情况,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稳定、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氛围。
3农村留守儿童每次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每次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所占百分比是41?郾2%;30~60分钟的所占百分比是34?郾6%;60~90分钟的所占百分比是14?郾8%;90分钟以上的所占百分比是9?郾4%。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每次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时间较短,是因为他们每天放学回家后不仅要照顾年迈的亲人还要写作业干家务活,农村留守儿童每次课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在30~60分钟的,是因为放学后不想回家还想和同学再继续玩会儿;农村留守儿童每次课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在60~90分钟的,是因为学校有体育队,体育教师只给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单独指导,所以这个时间段的留守儿童所占百分比只有14?郾8%;剩余的农村留守儿童每次课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在90分钟以上的,是因为家里的大人还有精力干家务活,所以这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幸福,能玩的时间较同龄人多一些,所以每次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会多一些,但这部分留守儿童毕竟只占极少数。作为农村体育教师,从全面加强自身文化知识、创新能力方面,提高体育职业的吸引度。〔4〕在儿童时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逐渐变小。农村体育教师要想办法让农村留守儿童喜欢上体育课,进而积极地参与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并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人生观。
4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段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4),农村留守儿童下午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占到52?郾6%,居整个时间段的首位;农村留守儿童早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占到28?郾1%;其次是晚上占到14?郾5%,最后是中午占到4?郾8%。下午之所以是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高峰期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下午放学时间比较早,有些农村留守儿童不想回家那么早就约上同学一起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有的农村学校也在学生下午放学后组织了体育队,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在下午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人居多;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在早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是因为他们起床早,起床后还要给家人做饭、喂猪等,在提前干完这些家务活后就会在早晨参与一些课余体育活动,比如踢毽子、丢沙包等;晚上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留守儿童是因为晚上做完作业和家务活后距离睡觉时间还早,因此一小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就会选择在晚上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中午是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最少的时间段,中午时间短,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步行回家,有的农村留守儿童还需要做饭,中午的这段时间紧张,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少。
5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态度
通过表5所显示的数据可知,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态度类型表现为“一般”的所占百分比是50?郾2%;表现为“不重视”的所占百分比是18?郾3%;“重视”与“冷淡”这两种极端的态度类型所占百分比都很小。这说明课余体育活动在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眼中还是可有可无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体育活动有正确认识的家长,对子女形成正确体育观念和积极态度,有极强的正相关影响。部分监护人则让孩子经常做家务,没有精力和时间参与体育活动,更没有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引导和培养。〔5〕所以家长或监护人应该重视课余体育活动,要让农村留守儿童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通过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交谈可知,农村留守儿童平日里花费在体育上的消费基本上都集中在运动衣、运动鞋上,其次就是羽毛球、乒乓球等价钱相对便宜一点的体育用品。运动衣、运动鞋是上体育课的必需品,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衣服保证,农村留守儿童会受到体育教师的批评,这是农村留守儿童全部买运动衣、运动鞋的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相对城里孩子专门花钱上体育类的寒暑假班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用品花费实在是少而又少,再加上监护人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忽视,进而使农村留守儿童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大大降低。监护人平时应该多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干一些家务活为农村留守儿童减轻一点儿生活负担,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上,监护人也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在体育用品上的需求。
3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学校场地、教师指导这些因素的影响。
2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家庭环境影响其性格的形成,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方式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有关。
3农村留守儿童每次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居多,30~60分钟的次之,90分钟以上的最少。
4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的时间段集中在下午,早晨次之,中午最少。
5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态度表现一般,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活动的体育用品消费不重视。
建议
1建议有关教育或体育部门加大对农村学校场地、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也要多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体育生活,监护人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支持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支出经费,学校也要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一些体育器材。
2监护人应多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以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建议农村体育教师恰当利用时间,多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参与到课余体育中来。
4建议农村学校适当地组织农村留守儿童晨练,晨练的项目可依据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而定。
5监护人要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参与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支持农村留守儿童购买体育用品。
4结束语
奎两个星期我们小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情况做了一个实践调查。对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对我们的调查结果给以了总结和分析,对其面临的问题给以文字表现。并经过我们组员的讨论与研究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3.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二、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政府
奎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总理曾在20xx年“六一”前夕,专门看望了家住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的一位留守儿童杨赛克。总理认真地察看了他的作业本,并询问了他的学习状况。此外,政府多次组织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并力争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只要把这些切实可行的工作继续下去,政府会把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好
2.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对社会。
3.社会
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
是充满爱的。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三、总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打工的农民中,大部分人的子女正处于学生阶段。这些身为学生家长背井离乡的农民带子女到打工地上学的很少。因为撇开在外地上学的高费用和种种关卡问题不说,农民工大多数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的一年要换好几个地方好几个工种,有的由于企业生产开工不足或当地经济环境等问题,每年中途要返乡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带着孩子一起四处“流浪”。于是,为了方便打工,他们一般选择将孩子留在家里。
刀坝乡是印江的贫困乡,也是鄂南打工大乡,据乡政府不完全统计,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超过10000人。我对刀坝乡兰克学点外出打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由父母一方在家养育孩子的占42%,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守孩子的占52.2%,将孩子寄养在亲戚或邻居家的占5%,带孩子外出打工的占0.8%。这样,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现象。有的家庭,父母一方留在家里,另一位常年在外,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于两人都在家时更多更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家庭的子女大部分由祖父母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在44岁至70岁之间;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多半不能读书识字,文盲半文盲的超过40%,往往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同时在外的家庭,还有一部分将孩子托寄在亲戚或邻居家,每年支付一定
数额的“抚养费”。这些接受寄养的家庭只以确保孩子安全为目标,对孩子的学习一般不闻不问。
在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上,主要存在三种形式:一是严厉型。有的家庭父母一方在家,由于忙于事务,没有过多的时间关照孩子,当孩子一旦不听话或犯错时,就大声喝斥,动辄打骂;有的祖父母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以“书是南山竹,不打书不熟”、“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为信条,往往手段粗暴。二是溺爱型。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有的经济条件较好,在家的父母一方不怎么从事农业劳动,有较多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大都溺爱孩子的较多;有的家长认为,家中只有一个大人,应该给孩子更多关爱,以弥补一方不在家的缺憾,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一般言听计从;有的祖父母将孩子们视为掌上明珠,过分疼爱,不讲原则。三是放任型。有的家庭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由于精力有限,对孩子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大多数接受寄养的家庭,由于不是自家的孩子,一般不敢大胆管理,怕因此引起误解,影响亲戚、邻里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也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只要孩子不出事就行;少数祖父母,由于是“被迫”看管孩子,也无意对孩子进行约束,任凭孩子自由散漫。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中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孩子,会因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失落、孤独,因没有了信任的倾诉对象而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也会因日常生活中没有人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而感到无奈和自卑。长此下去,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问题。
在抽样调查的外出打工家庭子女中,有46%的学习成绩较差,42%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在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培养方面,留守孩子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实际上,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监护人的过分溺爱、娇惯和放任,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有的经常逃学,有的喜欢打架、有的甚至小偷小摸。
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张钦
一、基本情况
笔者任教的A学校位于我国中部省份比较落后的农村,在中西部农村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周边的两个村庄。在这里,交通比较闭塞,种植业以红薯为主,是经济的主要来源,但经常发生水旱灾害。为了补贴家用,学生的家长大多以外出打工为主。因此,留守占儿童总数较多(、、212、和的比例分别高达为77%、79%、76%、87%和85%),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家长的外出打工,农村校园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留守生。这些学生主要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个别学生甚至送由亲戚家监护。他们当中,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成天旷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是长期泡在游戏室、网吧之中。家人不知,学校不晓。学习态度渐不端正,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一个个几乎都步入了后进生的行列。
1.家庭的贫困是根本原因。调查表明,本学校67%的学生家长在外从事建筑和电子厂工作。他们在城市从事的这些工作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关心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另外,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2.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产生交流障碍是“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婴儿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3.父母离异是导致学生亲情缺失严重的重要方面。据调查,本地离婚率甚至高达达35%。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偏僻,比较落后,当地的不少外地媳妇很多情况下生儿育女之后,由于适应不了当地贫困生活而出走。这时,另一方不得不重组家庭。家庭结构的重新组合,留下很多特殊留守儿童。
4.重男轻女现象导致留守女儿童的心理落差较大。在当地依然普遍存在重男轻女,很多男孩心理很强势甚至扭曲,他们在家基本不干家务,在学校调皮捣蛋,家人“护短”很严重。女孩在家基本没有地位,在当地,人们常挂在嘴边话是“女孩没用长大找个婆家给人家就算了”“女孩上个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女孩没用”等。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活方面。与其他同龄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严重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很容易出现。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没有监护人。
2.心理方面。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3.教育方面。在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4.道德方面。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例如,学习《慈母情深》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惜福感恩之心,笔者让学生以《献给妈妈的赞歌》为题写篇作文,以自己的文字歌颂母爱,回报母爱。有位女生的习作中有这样几句话引起了笔者注意,“每当看到别的孩子依偎在妈妈怀里享受温存、撒娇的时候,我是又羡慕又难过,而我和弟弟从小就被妈妈抛给了爷爷奶奶,一年难得见一次面,我恨她。”读了这几句话,笔者的心很痛,且伴有微微的颤抖。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缺乏爱抚,留守生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无法解决,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会有人格扭曲的隐患。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这让笔者的责任意识增强了,既然发现了“留守生”情感世界的荒漠,就不可以熟视无睹任其荒漠化。就有责任去拓荒,将荒漠变为绿洲,于是,笔者将班内的留守生重新统计了一下,摸清情况后开始接近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及思想上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以爱浇灌他们干涸的心田。
四、“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几点建议
1.政府方面。政府出台了中央八号文件、特岗教师计划、营养餐计划、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在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差距很大的情况下,还应该逐步增加心理辅导教师招聘,在当前缓冲期,政府要抓紧培养年轻教师,尤其是特岗教师是心理学培训,是他们成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中坚力量!
2.学校与家庭方面。在当前家庭观念的影响,学校工作尤为凸显,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同时尽可能利用网络条件,可以采用视频聊天,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平时要有师生聊天室,做好记录,把孩子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一起解决,个别问题单个解决,教师要学会蹲着说话,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孩子的语言和孩子习惯的沟通方式跟他们来进行沟通。教师要平时多做一些家访,同时做一些宣传信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扭转当地“重男轻女”“读书无用论”的偏见,真正把家长与学校联系起来。
3.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农村小集镇上一些公开或隐蔽的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上述结论尽管不够全面,但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儿童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只有无条件适应,希望国家在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的同时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成长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成人就是要做一个有优良品质、良好品格、健全人格的人,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成才,就是要学有专长,有本领,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家庭、社会、学校,包括未成年人都应该向着这个方向来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忠林.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之一。产生的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中, 使那些未成年的孩子留守家中。从而出现了新的特殊儿童群体, 并且人数在不断扩张, 成为了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并且涌现出许多问题, 其中儿童教育、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1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教育及心理问题
1.1焦虑, 情绪消极农村中的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的一方长期在外打工, 长期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 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呵护和完整的家庭教育。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又渴望与父母一起生活, 享受来自父母的关心爱护。他们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导致他们的社会化出现偏离或滞后的倾向, 给留守儿童带来不同程度的担忧和压力。且表现出喜怒无常, 情绪消极、抑郁, 情绪不稳定, 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1.2性格内向, 孤僻留守儿童大多数由老一辈或亲友代为抚养, 这种监护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 造成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 孤僻。由老辈人监护儿童, 由于与其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的年龄差距偏大, 存在明显代沟。而寄养在亲友家的儿童, 内心会总有一寄人篱下的感觉并且大多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沟通和交流, 感到孤单寂寞。长期下去, 逐渐形成了冷漠, 孤单和自我封闭等个性心理特征。对此笔者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 发出3000份关于留守儿童的问卷, 结果显示51.67%的儿童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会憋在心里, 60.77%的留守儿童在性格上表现的比较孤僻, 自卑。
1.3学习、升学困难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通常会较差, 班级的倒数几名常常是他们。经常逃学旷课, 不想学习, 把大多数的时间用来打游戏, 上网, 看电视。最后甚至导致不得不辍学或成绩太差不能升学。一些由于成绩太差上到初中甚至是小学就辍学不上了。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后, 素质偏低。
1.4理想追求偏低理想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生未来的生活模式, 而留守儿童的理想追求往往会偏低。外出去务工的父母的经历和收入使得那些留守儿童以父母为榜样, 因此子女承父业外出务工成为了留守儿童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2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分析
2.1家庭错位由于父母长年不能陪伴在儿童的身边, 父母和其他的看护人会觉得亏欠孩子。父母和监护人会纵容和溺爱留守儿童。他们不管儿童的关于物质的要求是否合理就极力满足, 同时对于留守儿童的缺点及错误做法不做指正。盲目的物质满足, 使得留守儿童养成矫情任性, 奢侈浪费, 懒惰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家长长期在外只是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 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和孩子内心的需要。长此下去会造成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 造成留守儿童孤僻, 不善言辞的性格。与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沟通不良也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 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2.2学校教育的缺陷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学校的传统驾驭往往只注意学生的成绩和升学情况, 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如何去教育学生守法, 解决思想问题和建立更高的人生追求等问题, 往往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老师的素质也很重要, 教师队伍的总体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怎么能教出好学生呢?更何况是情况特殊的留守儿童。一些老师还有对留守儿童的歧视, 使留守儿童的待遇不平等。
2.3社会方面关注不够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 引不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农村地区, 大人们没有给孩子起到好的作用, 在大人的影响下孩子也会模仿大人去做违法犯罪的事。另外, 成年后的留守儿童被父母送出去打工而不是继续接受教育。父母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早些去外面赚钱。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对策研究
3.1家庭方面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应再溺爱孩子, 多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 多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使儿童内心得到满足, 减少其孤独, 寂寞的感觉。可以写信, 打电话, 或是面对面直接进行沟通等。
3.2学校方面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拒绝歧视教育。教师应对留守儿童多一些鼓励和表扬, 少一些批评和指责。老师要从学习生活各方面关心学生, 使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 使他们热爱学习, 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和安全教育, 使他们具备各种能力和知识。
3.3政府、社会方面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 改建和完善农村的现有学校,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学校配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力在城市兴建农民工子弟学校, 并且公立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 不歧视农民工子女, 不得收取高额的费用。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社会,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 引起人们的关注, 利用社会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王东宇, 王利芬.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J].心理科学, 2005 (2) :477-479.
[2]查红德.孔子语录[M].台海出版社, 1997版.
[3]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研究, 2005 (4) .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已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且每年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人数也在呈递增的发展趋势。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及200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一亿,并且规模还有持续扩大的趋势。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在家的儿童。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000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深入了解农民工留守子女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寻求改善教育环境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出路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及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根据江西省统计局公布的江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江西省总人口数为4339.13万人,0~14岁的儿童为1009.28万,占全省总人口数的23.26%。城镇的儿童总数分别为3,903,897人,农村的儿童总数为6,188,907人。全省留守儿童数为2,234,160人,约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6.1%,占全省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
本文是建立在江西省妇联对江西省赣州、吉安、九江、南昌、萍乡、上饶、新余和鹰潭八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临时监护人的调查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留守儿童问卷共发放5200份,回收5009份,回收率96.3%,其中223份因回答不完整或矛盾被剔除,有效问卷4786份,有效率95.6%。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问卷共发放4800份,回收4221份,回收率87.9%,其中210份因回答不完整或矛盾被剔除,有效问卷4011份,有效率95.1%。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共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276份,回收率89.1%,其中105份因回答不完整或矛盾被剔除,有效问卷4105份,有效率96.0%。
此次调查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在校生,年龄分布在5~17岁之间。小学学龄阶段(5~13岁)3224名,占67.4%;初中学龄阶段(14~17岁)1298名,占27.1%;其中有264名中小学生没有填写此项,占5.5%。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留守儿童父母亲外出务工情况
有3630个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是一起外出务工,占调查总数的75.8%;父亲外出占15.3%;母亲外出仅占7.9%。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情况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外出务工后,孩子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比例最高,为66.9%;与亲戚等人生活在一起或寄养在别人家里,占25.7%;还有5.7%的是自己生活的。
留守儿童生活费每年在2000元以下有2391人,占59.6%;2000~5000元有1395人,占34.8%;而每年生活费在5000元以上的有193人,仅占4.8%。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每年的生活费都包括了生活、购买衣服和一些学习用品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调查结果发现,有3255名留守儿童觉得平时在学习上是有困难的,占68.0%,;有1515人觉得没有困难,占31.7%。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的人数不多,为387人,只占到8.1%;处于“中上游”的为1779人,占37.2%;成绩“一般”的为1984人,占41.5%;“不太好”的人数为623人,占13.0%。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和“自己解决” 的占到调查总数的半数之多,占59.9%。其中“求助老师”的为1003人,占21.0%;“自己解决”的为1860人,占38.9%。有898人会“求助同学”,占18.8%;还有744人会“求助亲戚”,占15.5%。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情况
有2789名农村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有时侯会”感觉孤独,占总数的58.3%;“经常觉得孤独”的人数为478人,占10.0%;而“不会”孤独的人数为1508人,占总数的31.5%。
对于身在异乡打工的父母,有2500名留守儿童表示“很担心”父母在外打工的人身安全,占总数的52.2%;“有点担心”为1913人,占总数的40.0%;有345人并不担心,占总数的7.2%。
留守儿童与临时监护人相处时,有1720人感到“愉快”,占总数的35.9%;有549人感到“不愉快”,占总数的11.5%;有2350人感到“有时候不愉快”,占总数的49.1%;还有139人没有发表意见,占2.9%。
留守儿童在和临时监护人发生冲突时,有2675名留守儿童选择“闷不吭声”,占总数的55.9%;“向父母诉苦”的有911名,占19.0%; “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有804人,占16.8%;有329人会选择“吵架”,占总数的6.9%。
(五)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务工的态度
在父母外出务工的问题上,有2403名农村留守儿童并“不同意”父母外出打工,占调查总数的50.2%;有1338名 “同意”父母外出打工,占28.0%;其中有747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占总数的15.6%。
有2542人表示“想”和父母一起去外地,占总数的53.1%;回答“不想”的为1199人,占总数的25.1%;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为1016人,占总数的21.2%。
三、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呈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问题及其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亲情的缺乏对留守儿童生活上造成的影响
父母一起外出打工的占到调查总数的75.8%,有52.5%的父母一年才回家一次,一年两次的占40.5%,多年未回家的为2.1%。父母都在外务工,对留守子女生活方面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家,孩子大部分是由祖辈照顾,存在很大问题。祖辈很多时候是重养不重教的;他们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另有些祖辈自身生活上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留守子女来照顾,难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很多都得做家务活,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再次,很多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学习上造成的影响
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是正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时候,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着困难,且成绩大部分处在中等偏下水平。虽然,身在农村的父母自身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有1.1%的父母是文盲;有20.6%的父母是小学文化程度,有59.8%的父母是中学文化程度,还有14.2%的父母是有着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可是,相对于留守儿童的祖辈,他们在学习上还是可以给予一定的辅导的。留守儿童的祖辈大部分都是文盲,并不能给他们进行辅导,有44.9%的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没有能力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问问孩子们作业完成的情况而已。
(三)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上造成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所担忧和害怕的事情有很多,诸如“担忧父母在外不舍得吃”“怕父母在外受骗”“最担心父母的身体”“担忧父母会为了钱而不去看病”等。可以看出,父母在外打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们承受着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多留守儿童都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有了困难,有了挫折,无处可诉,无人可帮助,由此而影响到学习,长期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所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的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该站在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站在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的角度出发。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家庭方面
1. 家长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加强自身教育,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多关注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困惑、需要、兴趣等,要注意到孩子的身心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观。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常住人口发生变化,留在家的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家庭教育逐渐演变成隔代教育。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缺点是管理失效,表现在管理方无力管理和被管理方拒绝管理。由于祖辈们自身大部分都是文盲,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我们建议,要开展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学习、交流、咨询、娱乐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培训,督促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临时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意识到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二)学校方面
1. 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心理咨询课。我们知道,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是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作为留守孩子,他们在心理方面承受了普通孩子所没有的压力。如何很好地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建议学校要专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让心理老师给予孩子在心理方面正确的引导。
2. 教师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学校的老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心。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差,影响到教学效果,就用有色的眼光去看他们,对他们置之不理。教育部门应考虑如何用更加合理的考核方式去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3. 学校要开展更多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识讲座,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多种活动的开展,会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三)政府方面
1.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在农村引进企业,让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就近务工,如此,他们就不用到很远的地方打工,将子女留守在家中了。
2.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是很多的,一不小心,他们就会走上歧途。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 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将相关政策的内容落到实处。政府可以建一些条件较好的寄宿制学校,在住宿、饮食、娱乐、安全等方面能够给予孩子细心的照料,学校老师要做到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
参考文献
[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005,(4).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了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2002 ,(9).
[4]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西统计信息网(www.jxstj.gov.cn).2007-03-31.
*本文数据来源于江西省妇联2007年3月对江西省8区市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后所得,作者参与了数据的录入、整理、分析过程,同时对一万多份问卷的开放性问题进行了整理。
3.强化家庭教育力度,制定有效监管策略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1)加强亲子教育,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增加彼此间的了解。通过电话、通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交流,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营造一种乐观民主型的家庭环境,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提出的是,不仅仅注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要重视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2)克服困难,改善条件。尽量留下一方在家里照顾孩子,身为人父母应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父母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和自己一起生活,有利于与孩子增进感情、扩展孩子的眼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3)选好监护人,确保有效监管。留守儿童的家长必须了解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一是了解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这样有利于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确保父母外出后孩子能被有效照管。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面对留守儿童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社会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下一代健康成长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1995年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
[3] 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
[4] 焦荣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及教育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7.
[5] 郭燕聂,王永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调查专题】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07-03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7-1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06-1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07-1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报告06-0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卷调查11-11
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状况调研报告05-2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报告11-27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特点06-27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