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共8篇)

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篇1

一、前言....................1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1

三、农村老年生存状况存在的问题.................2

(一)“空巢”老年人独自居住存在安全隐患...............2

(二)生活水平低下,国家财政补贴少...........2

(三)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3

(四)缺乏乐观的精神生活.................3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缺陷...................4

四、对策与建议......................4

(一)社会应加强关爱老年人的宣传教育..............4

(二)适度加大对农村低保老人的补助...........4

(三)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报销....................5

(四)加大公共服务尤其是娱乐设施的建设..........5

(五)村委会要切实做到反腐倡廉,为村民服务................5

(六)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

五、后言....................6

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携手共建新农村

—— 关于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一、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医学技术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健康水平逐步得以提高。通过查阅联合国相关文件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所以,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村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方向。如何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稳定社会和谐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农村目前尚且处于一个发展相对薄弱的地位,生活水平及经济条件较城市落后,农村老年人作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固然令人堪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更有必要去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为社会存在的问题出谋献策。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关键词:兰围村老人生存状况

为了对目前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暑假期间我们首先去了一个小组成员的家乡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兰围村,展开了为期2天的实地调查。接着我们又分别回到自己的家乡对周边农村进行了5天的发放问卷调查。所以,我们小组的调查是以问卷形式为主,辅之以访谈的调查方式。本次调查当中,我们一共发放8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94%。在被访者当中女性占58.8%,男性占41.2%,各年龄分布均匀,青年人(30岁以下)占32.5%,中年人(30-50岁)占29.8%,老年人(50岁以上)37.7%。

通过在实地调查中了解与反馈回来的问卷,目前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不少,我们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

三、农村老年生存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空巢”老年人独自居住存在安全隐患

调查过程中,我们知道,为了改善生活水平,多数兰围村青壮年劳力选择出来打工,而不愿意留在家乡务农。因此,大多数老人只能独自留在祖屋看家。另外,还有部分人会在市区或工作地点买房定居,而老人由于怀旧情结不愿搬离旧居,又或是子女结婚后因为怕麻烦,觉得老人思想跟不上自己,不愿意老人搬出来同住。以上种种原因,都使得老人不得不独守空房。那些守空房的老人家,他们的儿子在外地工作甚至定居,一年或几年才回老家一次,因而平日里老人的生活无人照料,尤其是那些丧偶的孤寡老人,他们年迈行动不方便,疾病缠身,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访谈过程中,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悲剧:一对年迈的老夫妇,子女皆不在身边,老婆婆卧病在床,不能走动,生活起居全靠老爷爷照料。一日,老爷爷到楼顶晒黄豆时中暑晕倒,却无人知晓,老婆婆也不知道,所以未能及时求救。直至第二日早上,碰巧有个村民来到其家才发现,老爷爷早已气绝了。可见,空巢老人这个问题值得全社会去深思反省。

(二)生活水平低下,国家财政补贴少

调查显示,兰围村62.5%的老人经济来源主要由子女供给,37.5%是自己挣的。且不说当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子女建立自己的家庭后,由于小孩抚养读书等方面的压力,他们供给老人的赡养费很多程度上不足以解决农村老人的温饱问题。当地贫困户的老人告诉我们,他们迫切希望党和政府加大对老年人的补助力度和广度。同样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知道只有5%的人认为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是国家补贴,可见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为发挥运行得最好。

其次,家庭养老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老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蜕变,农村家庭结构,家庭生活和养老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养儿防老,这是农村根深蒂固的观念,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其实只是名义上有子女赡养,可见,家庭养老的观念已渐行渐远。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老人说起儿女时便眼含泪水,或闭口不谈。由此可得出,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

(三)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

在反馈回来的调查问卷当中,我们发现将近55%的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属于自费的,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数据。看病难看病贵似乎一直都是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更为严重了,因为尚失劳动力后,他们的收入几乎为零。根据医学 上的鉴定,人到了五十岁以后,身体各项机能都会呈衰退之势。因此,中老年人每年定期进行一次包括心电图、测空腹血糖、甲胎蛋白测定等等的健康检查是十分必要的。俗话说“病向浅中医”,但是老年人进入年老阶段后,身体机能会逐步衰退,难免会出现身体上的一些毛病,只有及时治疗才能健康的活着。当面对昂贵的医药费用,他们很多时候都为子女的钱财着想,放弃最好的治疗时机。虽然部分老年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他们也表示了对合作医疗的不满。

首先,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过窄,受访者向我们反映,在镇里的医院看门诊住院均可报销,在市里的医院只有住院可报销,这样的补偿制度不合理。再次,报销的医疗费用金额比率一般都较低。许多老人都因为如此而选择私人诊所。要是有突发的严重疾病需要到级别高的医院治疗,费用高,但是报销的金额比率低或几乎没有,农村老人一般都难以支付医疗费用。

问卷调查显示,有76.3%的被调查者迫切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医疗护理功能公共服务的投资。

(四)缺乏乐观的精神生活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的显示:竟然有高达47.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农村老年人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孤独。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老年人年迈后,劳动能力下降甚至劳动能力尚失是必然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上一辈的人群都是质朴勤劳的,年老不能劳动了多多少少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子女的包袱,从而产生心情抑郁等情绪。即使是我们年轻人,突然停下手头上本来天天该做的事情也难免会感到空虚,更何况是本来就多愁善感的老年人呢。其次,针对调查问卷当中的第七第八问,我们又可以分析出,政府对养老体系投入不足,有42.5%的被调查者对政府关于设施建设表示不太满意,而有62.5%的人希望老年人得到娱乐悠闲方面的公共服务。在于老人交谈当中,我们又知道,他们很少有娱乐活动,更谈不上健康的体育锻炼及积极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是无聊的时候一个人会看电视,坐在一边想想出外打工的子女,久而久之又会产生孤独失落的感觉。这

样对生活丧失兴趣,缺乏精神上的满足,会降低老年人自身免疫力的状况,从而加快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导致百病缠绕。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缺陷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发现只有37.5%的被调查者认为老年人的生活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退休金或养老险,这个数据足以证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明显的缺陷。因为农村社会养老事业本身就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合力不足。一方面,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我们通过查阅《基本方案》规定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由于大多数集体无能力或不愿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就使得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运行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与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有时候当政府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有什么建设项目缺少资金时,就会要求动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有的地区官员官场生活腐败,村委会不是本着为村民服务的宗旨,而是贪污受贿,因此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给今后的发放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四、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应加强关爱老年人的宣传教育

1、学校多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敬老”教育,并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宣传,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让“尊老、爱老、敬老”深入人心。

2、社会可以利用节日假期,开展一些关于亲子老人的活动,让全民齐齐参与,唤起他们关注老人生存状况的觉悟。

3、宣传部门大力宣传国家有关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鼓励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适度加大对农村低保老人的补助

在农村,特别是低保家庭,老人们的生活尤为困难。在财政许可的条件下,政府可

以更大面积的给予老人们以补助。其次,政府还可以向社会各届热心人士征集资金,设立一个专项老年人基金会,定期对社会公开征集资金所得的数目,也可以在必要时为低保老年人提供帮助。从长远来看,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人们晚年生活的困境,但更多时候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三)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报销

政府应对农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进行探讨,有针对性地扩大农村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使之与城市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差距减少。此外,提高到高级医疗机构的治疗费用的报销比率,这样老人就可以没负担地到医疗机构就医,而不用担心医疗费用高的问题。其次,从根本上社会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生活水平。

(四)加大公共服务尤其是娱乐设施的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社会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让他们参与,让他们认识更多的老年朋友,减少出现失落感和孤独感。广播电视台也可以为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一份力,通过开设几个专门为老年人设计频道,播放他们感兴趣而又健康的节目,从而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其次,政府应该切实执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向社会筹集资金建立一些老年娱乐场所,包括戏曲班、读书看报班、太极班、种植花草班等等既可以怡情又可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

(五)村委会要切实做到反腐倡廉,为村民服务

1、要及时调解涉及老年人权益的家庭纠纷,可以在村里树立孝顺父母的正面榜样,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

2、村委会妇女主任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应经常组织妇女们开展关于赡养老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六)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必须采取如下措施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是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的关键。

1、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利用法律强制性这一个特点,从法律上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

2、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将解决养老保险 存在的缺陷。

3、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重要性及社会保险意识宣传的力度。要使各级领导和群众接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向各级领导和群众讲清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及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

五、后言

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大量的乡城迁移是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 作为老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正在逐年上升, 成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从以往的研究中看出: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没有保障, 经济来源主要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农村留守老人看病难, 看病贵;由于子女外出务工, 农村留守老人的人际关系淡薄, 精神生活匮乏。 由此可见,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 在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作用正日益弱化, 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 新的养老模式还没仅在萌芽状态的情况下。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

2 调查样本

课题小组在湖南省耒阳市的部分农村, 采用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式, 对当地的留守老人 (即全部子女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在6 个月及以上, 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老人) 的生存状况进行的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 份, 回收272 份, 剔除内容不全、有逻辑错误的20 个, 有效样本为252 个, 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0.67%和92.65%。

在被调查的252 位农村留守老人中, 其人口学特征如下:性别上:男女比例分别为46.03%和53.97%;年龄分布上, 60~70岁的年龄老人比例最高, 占总数的53.38%, 80 岁以上老人占比例最小, 仅约占总数的14.68%; 婚姻状况上, 有配偶的占65.48%, 单身的34.52%;在被调查的老人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留守老人占85.32%, 初中文化水平的占12.30%, 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2.38%;在宗教信仰方面, 有65.48%的老人有宗教信仰。 可见, 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也正因如此, 其在精神生活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而大部分老人都有宗教信仰, 也从侧面反映出老人在精神方面的渴求。 除此之外, 文化水平的限制也是其经济水平低, 收入来源单一, 医疗保障缺失, 业余生活单调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 留守老人独居的占20.63%, 大部分老人与配偶、孙辈, 或者同时与配偶跟孙辈住在一起。 不论是哪种居住方式, 老人们在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绝大部分为满意。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得出, 与孙辈们居住在一起, 快乐要比负担多得多, 对于老人来讲照顾孙辈既是责任, 又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虽然在生活上有时也会加重负担, 但老人们还是更愿意同孙辈们住在一起。

3 结果分析

3.1 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状况

在物质生活方面, 有78.97%的老人表示主要靠子女的负担, 其次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再次为亲人、政府的资助以及其他等;有48.02%的老人表示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其次才是子女资助以及其他;由此看出, 老人的生活主要还是靠子女的供养以及自己的劳动所得, 说明家庭养老还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来自社会以及政府方面的经济支持仅占0.79%, 很多老人也表示想要得到政府的经济及更多“条件”的支持。 在调查老人的月收入时, 22.62%的老人表示不愿意说, 因此计算的月平均收入648.56 元是基于部分老人的调查数据得出, 月收入在500 元以下的占48.20%, 部分不愿说的老人收入甚至更低。 从点差看老人的生活支出, 老人的经济水平仅处于温饱。 老人的月生活支出平均为456.27 元 (基于愿意说出的老人得出) , 89.11%的老人表示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支出是最主要的支出, 其次是医疗方面的支出, 最后才是娱乐方面的支出。

收入是保障物质生活的第一要素, 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 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子女以及自己劳动所得, 二来自社会和政府的经济的补贴。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与以前对比, 虽然物质生活上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仍然有很多生活困难的老人, 而在保证温饱的基础上, 老人们也基本没有多余的钱花费在娱乐上。 要改善这种经济状况, 就要求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 做到真正为需要的人排忧解难。

3.2 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

无法享受天伦之乐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普遍现状, 子女的关心, 孝顺与否对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有很大影响。 在被问到“最希望子女做的事”这一问题时, 有64.29%的老人表示最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47.22%的老人最希望“子女常联系”, 在调查中虽然大部分老人对于子女外出打工表示理解, 但是内心里依然希望子女能陪在身边。 子女与老人的联系大部分靠打电话, 子女与老人联系频率的平均数为2.39 次/月, 打电话的次数每月平均在2~3 次, 虽然大部分子女都能常打电话给老人, 但是在对缓解老人的思念之情上作用甚微, 再加上老人们可能面对的丧偶, 亲人离世等变故, 使得老人的心灵很脆弱, 普遍感觉孤独、失落、缺乏安全感, 精神状态长期欠佳。

在娱乐生活方面, 与城市老人比, 农村留守老人要匮乏的多, 可供娱乐的项目也十分有限。 调查显示, 在闲暇时看电视, 串门聊天, 打牌是最常做的事, 分别占53.57% 、51.59% 和33.33%。 村里面基本没有任何形式的老年活动组织。

3.3 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生活状况

常年的劳作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甚乐观。调查显示, 老人常患的疾病有心脏病、高血压、颈椎腰椎病、风湿和白内障等, 其中风湿患病比例最高, 达31.75%, 这与当地的潮湿的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 其次是高血压和颈椎腰椎病, 分别占28.57%和18.25%。 在调查者中, 自认为无病的有50 人, 有一种疾病的有88 人, 一种以上疾病的有114 人。 老人们对自我的评价其实并不准确, 常年的生活习惯使得他们对待小病也就是“忍忍就过去了”, 严重一点的疾病由于医疗费贵、没人照顾、距离远等原因也是“忍过去”。

在生病时, 老人们首选的看病地点是乡镇医院, 占35.71%;其次是县级医院, 占21.43%; 最后是市级及以上级别的医院, 10.32%。 据了解, 老人们在选择医疗机构的时候, 第一考虑因素是距离和交通是否便利的问题, 因为大多数的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 老人们无法自己去看病;其次是医疗价格, 说明看病贵是制约老人看病的主要因素, 我国的医疗价格水平还是偏高, 虽然现在的新农合也得到了广泛普及, 但是对于缓解医疗的经济压力还是没有起到很大作用。

3.4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方式主要是基于婚姻关系的自我照料。 老人不仅要照顾自己, 照顾孙辈, 还要肩负家庭农业生产的负担。 在被调查的老人中要下地务农的有46.43%, 要照顾孙辈的有42.86%。 能干农活的老人都是身体状况较好的, 但是他们下地务农的原因有自愿的成分, 认为自己“能干”, 但更多的却是“不得不做”, 因为既不想荒废田地, 又没有别人来做, 加上务农多少还能给子女减轻一点经济负担。 所以很多老人只能自己做。 目前农村家庭“空巢化”越来越严重, 这势必会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 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 不但不能被照顾, 还不得不继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人老了就需要被照料, 不仅是物质上的, 更是精神上的。 物质上的给予虽然也能体现孝顺, 但是精神上的慰藉更能体现孝顺的含义, 更能让老人在生活照料上得到满足。 因此孝顺是对老人生活最好的照料。调查数据显示有62.30%的老人认为子女很孝顺, 有32.94%和4.76%的老人认为子女一般和不孝顺。 子女越孝顺, 老人对生活满意度越高。

在社会转型、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等多种社会趋势下, 我国目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甚至在迅速瓦解中, 简单地说就是, 在其他养老体系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 家庭养老几乎是目前唯一的养老模式, 而子女是养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 但在多种社会趋势的综合作用下, 子女离开了父母出外打工。 即养老形式还是传统的模式 (家庭养老) , 但具体内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 几点建议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问题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社会特色主义过程中面临的社会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不仅会影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更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由于社会转型与城市化进程不可能一夕完成,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还会增长, 因此需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通过体制改革, 出台相应的措施,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问题。

4.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均衡, 子女外出务工也是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如果农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让农村劳动力都能在本地工作, 那么将会大大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 不仅有效缩减留守老人的数量, 也能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更好的照顾。

4.2 建立农村老年组织

从上述的调查可知,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严重匮乏, 除了串门连天、偶尔打打牌等, 基本没有任何其他活动来打发业余时间,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已刻不容缓。 首先, 加快村级文化建设, 大力建设农村大众文化娱乐设施, 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经济适用的交流活动平台。 其次, 发展农村老年组织, 为老人精神文化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4.3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待遇”也使得农村养老、医疗保障体系的推进困难重重。 要走出这种困境, 首先应打破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体制, 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城市待遇”。 其次, 加大执法和社会监督的力度, 扎扎实实地落实党的惠民政策。 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 让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有法可依, 有理可据。 让我们的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利民, 益民。

4.4 弘扬中国传统孝道

老人的生活幸福与子女的孝顺有直接的关系。 虽然大部分老人认为子女很孝顺, 但是, 中国自古有“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 从跟老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就算子女不怎么孝顺, 老人们也是不愿意说出实情的。 虽说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遵守这个道德。 因此要弘扬传统的孝道, 首先在思想上形成孝敬父母的观念, 其次借助上层建筑的力量将孝行推广到大众中去。 只有让主流的社会意识重视孝道, 才能形成整个社会“孝”的氛围, 才能让农村留守老人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社会的帮助与支持, 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摘要:基于对湖南省耒阳市部分农村的留守老人生存状况的调查, 得出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低, 精神生活娱乐匮乏, 健康状况堪忧, 生活照料缺失。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建立农村老年组织,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弘扬中国传统孝道。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健康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1]银平均, 黄文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2) :195-199.

[2]贺聪志, 安苗.发展话语下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福利之“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8 (3) :120-126.

[3]陈铁铮.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8) :57-60.

[4]李文琴.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困境与化解[J].思想战线, 2014, 40 (1) :104-107.

[5]王晓亚.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探讨[J].郑州大学学报, 2014, 47 (3) :38-40.

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篇3

摘 要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以来,“特岗教师”这一特殊群体颇受关注。特岗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和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对广西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开展调查,发现困扰在他们身上“坚守还是逃离”的矛盾心理,在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薪酬标准、增强职业认同和注重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特岗教师 生存 专业发展

2006年5月15日,为提升西部农村地区的师资质量,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部委联合颁发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几年过去,那些投身“特岗计划”的年轻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以小学特岗教师为研究对象展开了调查。2014年9月开始,课题组用3个多月的时间,分别对广西北部的桂林、南部的南宁、东部的贺州和梧州,以及中部的贵港和柳州、西部的百色和河池等市十多个县、区的100多名小学特岗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此外,课题组还到部分特岗教师工作的学校随机走访,与特岗教师面对面交谈,以保证调查真实有效。

调查过程中,课题组共发放了150份问卷,共回收142份,回收率94.67%,其中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约为96.48%。调查内容涉及特岗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状态、特岗教师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一、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的生存状况分析

为了解特岗教师的生存状况,我们的调查涉及特岗教师这一群体所处的物质和精神状态,具体包括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涉及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生活的条件、婚恋情况、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学校管理等方面。

1.工资待遇及满意度调查

特岗教师的工资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发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岗教师的工资由2006年的每年1.5万元调整到2012年的中部地区每人年均2.7万元,西部地区每人年均2.4万元。对于从事农村小学教学的特岗教师而言,工资几乎就是他们的全部收入,是他们基本生活的唯一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情况不算乐观:在被调查的137名特岗教师中,月工资1 000~1 500元的人数占16%;月工资1 501~2 000元的人数占62%;月工资2 001元以上的人数占22%。此外,约有24%的特岗教师表示自己的工资有过被拖欠的现象;35%的特岗教师反映自己的工资有“按时发放但不足额”的情况。特岗教师对工资的满意程度也可想而知。

当地教育部门为特岗教师全部购买“五险一金”的只有45%,不到一半的人数。在访谈过程中,甚至有部分特岗教师表示不清楚教育部门是否为其购买了“五险一金”或者不知道购买了几项。

对于这样的工资和待遇,特岗教师的满意情况不尽如人意,超过78.8%的特岗教师非常不满意自己的工资待遇。

2.生活环境状况调查

特岗教师大多服务于中西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毫无疑问,生活条件和环境是比较艰苦的。通过走访农村小学,发现住宿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安排了单间宿舍,有简单独立的卫生间和公共用的厨房;而条件较差的则是全校只有一两个特岗教师住校,住的是简陋废弃的杂物间,经常停电停水,没自来水的时候要去较远的水井打水,最麻烦的是连续几天停电。

3.恋爱与婚姻状况调查

特岗教师的招聘对象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以及少量应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大学刚毕业,面临恋爱与婚姻的选择,而选择特岗教师本身就意味着远离城市、远离便捷的生活。特岗教师的生活会不会对婚恋产生影响?为此,课题组就“在农村任教对恋爱或婚姻有何影响”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从中了解到,极少数特岗教师认为自己在农村当地任教对自己的婚恋“有好影响”,是因为他们在任教当地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而超过50%的特岗教师认为有不良影响,原因主要是任教学校偏远、交通不便、生活闭塞,长此以往,不利于恋爱关系的发展或家庭生活的和谐,更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教育。

4.教学及工作量情况调查

由于农村教师紧缺,特岗教师到校后的教学工作是由所在学校根据其教师状况和教学计划分配的,所以特岗教师一人任教多科、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工作量饱和的情况比较明显。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特岗教师每周11~15节课,少数达到16~20节课。对于工作量安排,35%的特岗教师表示“任务过重,压力很大”,33%的“特岗教师”认为“比较轻松,完全可以胜任”,还有15%的则认为“很轻松,但感觉个人存在感较低”,其余的17%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则是“无所谓”的态度。

二、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困境

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成为“被遗忘的专业发展群体”[1]。在了解特岗教师生存状况的同时,课题组对困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也开展了相关调查,结果发现,在农村小学任教的特岗教师面临着不少专业发展的困境问题。

1.关于职业规划的调查

职业规划是从事具体职业的人对自身职业的长远计划,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一般而言,安于本职工作、充满职业理想的人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规划是职业理想、职业精神的具体表现。通过调查,发现78%的特岗教师都做了职业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方向或目标。由此可见,多数特岗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清晰的,专业态度是积极的。

2.入职动机与职后生活整体满意度的调查

为什么选择当特岗教师?不同的人有不同入职动机。我们通过调查,试图了解特岗教师的不同入职动机以及职后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在入职动机中,为“缓解就业压力”所占比例最高,为44%;“服务基层,乐于从教”仅有22%。在访谈过程也了解到,特岗计划的实施确实缓解了部分社会就业压力,但热心投入农村教育的并不多见。由此影响到他们的职后满意度:非常满意的仅占7%,比较满意的占35%,一般的占42%,其余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3.岗前培训与职后进修的满意度调查

特岗教师正式任教前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对处于“新手阶段”的特岗教师来说,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通过调查,将近一半的教师对培训表现出不甚满意。通过访谈,不少特岗教师认为:培训很有必要,但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未能就新手教师、农村教师的实际问题展开相关的指导。另外,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只关注硬性指标(如参加培训的人数)的达成,忽视培训的根本目的。

4.专业发展存在的困难调查

专业发展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主线。特岗教师要经历从新手教师慢慢成长为专业化教师的过程,而“特岗”的独特性,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阻碍专业的发展。

5.任教期满去向抉择调查

特岗教师的聘期为三年。三年之后特岗教师面临着再次择业的问题。对此,他们将会作何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如下:留在原岗位的占16%,考取更好学校的占33%,考取公务员的占20%,考取研究生的占7%,自主择业的占4%,其他占20%。

总体而言,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简单窘迫的生活条件、繁重单调的教学工作、或走或留的矛盾心理,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的质量,这样的状况亟待改善,需要完整、具体而清晰的解决方案。

三、改善特岗教师生存与发展境遇的几点建议

毋庸置疑,特岗计划的实施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但如何使特岗教师更坚定职业理想,坚守农村教育阵地,推进未来特岗计划的实施和特岗教师群体的发展呢?

1.提高薪酬标准,确保安居乐业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特岗教师也不例外,他们要生活,首先会关注衣食住行等最基本需求的满足,所以工资待遇问题是他们在上岗前后最关心的,“安居”方能“乐业”。另外,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普及,特岗教师也开始思考他们的奉献与收获之间的关系。特岗教师签订的聘用合同书中明确,特设岗位教师在聘任期间,其教师工资总额按人均2.7万元/年的标准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高于2.7万元/年的,高出部分由县级政府承担。尽管是同一项政策,执行的时候却会因为地域差异而造成待遇差别,仅在广西,不同地区的特岗教师待遇迥然不同:有的特岗教师按时足额拿到国家的每年2.7万元,“五险一金”也全部购买,学校还有绩效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有的特岗教师仅仅只有工资,而且有时工资还不能按时发放,甚至有三个月还没领到一分钱的现象,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没有任何绩效工资、津贴或补助。而待遇问题也直接影响到特岗教师报考的数量和特岗教师的质量。据悉,在2014年特岗教师招聘时,已有个别县区的报考人数低于设岗人数。因此,要确保特岗教师入职前后的质量,必须提高薪酬标准和各种待遇,并且辅以相应的保障支持体系。

2.增强职业认同,促进专业成长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岗教师“或去或留”的矛盾心理日益加剧,面对现实充满了无奈与徘徊。一方面,出于乡情,他们对农村教育、农村孩子充满同情心,渴望为他们做点什么;另一方面,由于在乡村任教,专业发展困境重重,导致部分特岗教师角色意识模糊、职业认同感低,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情感体验。

而要帮助特岗教师提高教师角色意识和增强职业认同感,就要增强特岗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通过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主动反思,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育质量。特岗教师大多刚从高校毕业,身上还保持有年轻人特有的热情,需要及时将他们的热情转换为教育的动力。因此,一是要通过培训使他们更好地认清特岗的意义、树立专业发展的理想;二是通过建立特岗教师的成长跟踪机制,关注其成长与发展,巩固其专业理想和进一步明确其职业规划;三是为促进特岗教师规划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要制定有利于特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学历提升的倾斜政策。

3.加强人文关怀,扩大职业吸引力

特岗教师的任教学校都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且不说薪酬高低,农村生活的艰苦难免会让很多刚入职的特岗教师心生动摇。在引导他们增强职业认同感、规划专业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归根结底,是要增强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了一组数据,“65.7%的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在有流动意愿的农村教师中,68.6%的教师想到教育质量更好的学校任教,90.33%的乡镇教师希望到县及以上城市任教,93.35%的村屯教师希望到乡镇及以上地区任教。”[2]

所谓“人往高处走”,对特岗教师而言的“高处”无非是教学和生活条件更好一点的乡镇、城市学校。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如何给予农村教师公平的待遇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要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需要激励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考取特岗教师、扎根农村,而前提是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除了提高薪酬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是关键。因此,当地政府部门是否可考虑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建“教师村”,或者类似经济适用房性质的教师住宿区,提供特岗教师优先、优惠购房的相应待遇。一旦教师们感受到社会、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他们会以更高的责任心、热情回馈到教育中。唯有如此,特岗计划才能真正地实现其应有的目标——让每个孩子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方卉,唐智松.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化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4).

[2] 宋伟涛.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到城市任教[N].中国教育报,2015-01-27(1).

[作者:黎琼锋(1969-),女,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吴清丽(1988-),女,广西平南人,贺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生。]

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篇4

根据报告数据,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60岁以上)中女性比例较大,约占55.60%,而男性约占44.40%;婚姻状况方面,农村空巢老人丧偶比例高达53.7%,独居老人数量惊人,其物质和精神生活也最为困窘;身体状况方面,50%的空巢老人都处于不健康状态;空巢老人收入水平很低,其中月收入300元以下的占68.5%,月收入不到100元的就占14.8%,而且收入来源极不稳定。

与普通老人不同,空巢老人因与子女分居,面临着更多的生存和养老挑战。空巢老人经济上孤立,更容易陷入贫困。数据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收入主要靠子女资助的仅占20.4%,更多依靠本人或配偶的劳动收入、退休金、抚恤金以及养老保险。与子女分居模式不利于患病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接受护理与康复支持,增加其遭受疾病和突发意外伤害的风险。

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单身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夫妇”家庭)占河北省农村总户数的`34.28%,意味着河北省目前有超过133万户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除了贫困和疾病的困扰,与子女分居导致缺乏精神慰藉,也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巨大困扰。调研组在张家口崇礼县狮子沟乡10号村调研发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留守的空巢老人与外出的子女渐行渐远,极度缺少慰藉。然而,调研组在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东牛各庄村调研时意外发现,受访者仅47%的空巢老人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比例远低于预期。报告分析,分居模式导致父母和子女缺乏深层次交流,产生了代际关系的疏离;传统观念更强调精神和心理生活的含蓄、自足,这样遮蔽了空巢老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

报告中指出,农村空巢老人文化生活正普遍面临“荒漠化“。村中文化设施的匮乏、年轻人的离巢以及农村文化的变迁,令空巢老人逐渐失去参与村中互动、文化娱乐的条件和能力。报告显示,“看电视或者报纸、听广播”几乎成为受访空巢老人娱乐文化生活的唯一选项。据唐山市玉田县某村干部和受访对象介绍,由于当地有重商文化,村民纷纷外出经商或打工。除春节少数人回来聚众赌博或者打麻将、扑克之外,更多的村民选择上网或参加朋友聚会,而老人群体则很少参与此类娱乐社交活动。究其原因,除了身体和年龄因素之外,传统乡村文化的消失以及乡村人际互动的衰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面临新问题

报告称,父母与子女的代际分居冲击了农村家庭养老的传统,削弱传统家庭养老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和支持功能。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养老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不仅缺乏养老院和日照中心等硬件设施,护理照料以及社区康复等基础服务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仍处于半真空状态。

邯郸市肥乡县肥乡镇前屯村试点“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依托“互助幸福院”形成社区照顾和社区康复的系统支持,是对家庭养老削弱的有益补充,可以作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和空巢老人“抱团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然而该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至今,也逐渐面临着新问题。如调研组在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杜家庄村革命老区,当地互助幸福院运营状况差,对空巢老人吸引力不大,同时整体社区支持力度相对较弱等问题。报告指出,“互助幸福院”这类农村互助养老组织往往身份模糊,仅能以村民自治组织的形式存在,导致它们无法以正式身份参与社会活动、接受社会捐助、享受政府相应的政策扶持。另外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缺少力度和持续性,这种互助模式显得十分脆弱。

城市或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篇5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调研题目:城市或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调研时间:2012年8月13日

调研地点:邯郸市磁县白土镇白土村

调研人员:年级:11级本科

专业:英语(师范类)

姓名:于雷

学号:2011014001103

3关于“空巢老人现象”的调查报告

2011级英语教育1班——于雷

我们都是农村出生的孩子,虽然享受着农村自然的无污染的山水美景,却也被它的落后和贫穷所煎熬,所以我们都在慢慢的远离它。但是我们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印象非常深刻,曾经听说有几个“空巢老人”死后几天才被发现,此事对我们感触甚大,觉得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决定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调查。

关键词

农村空巢老人 生活现状 主要原因 想法与建议

根据查找资料,我们得知: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后,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就象小鸟长大展翅飞翔,远走高飞一样,巢穴中再也没有嗷嗷待哺的雏婴了。

但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先生认为空巢家庭有这么几种: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还有一种分类:一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则是年轻的空巢家庭——比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少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而且空巢期在延长。本人认为空巢家庭还包括一种情况:在农村,子女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外出打工,由父母留守家庭,照顾孙子(女)。所以,空巢现象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

一、调查概述

为了解本地有关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以斛有关农村空巢老人的各种普遍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我在学校学院的组织下于2012年8月13日的暑假期间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磁县白土乡农村地区的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或者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社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或者甚至膝下无无后人照料。调查的题目包括: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状态、健康与医疗问题、心理状态、娱乐活动等方面共计28个题目。调查问卷共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并且全部回收的问卷有效。问卷回收后,本人通过对问卷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主要是进行单变量描述分析,即对每个指标进行加总,并计算出各项比重。

二、调查结果

造成“空巢”主要原因是子女外出不在老人身边,而其子女外出原因,75%是外出务工,13%是经商,2%是求学,10%是在外居住。所以绝大部分的的空巢老人是因子女追求经济收入而为空巢老人的。而这些空巢老人绝大多数认为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需要外出务工经商,自己甘愿留守空巢。他们对子女外出,虽有所不舍但还是持支持态度。

空巢老人的子女由于在外务工经商平日很少回家看望父母,调查发现,有大部分的子女都是过年回家10到15天,这10到15天除去消耗在往返路程上、走亲访友等时间外,真正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只有3天左右。调查中不少老人甚至还表示,春节回家一趟让子女的开销过大,有些心疼。

空巢老人中有绝大部分的仍从事劳动生产或照顾孙辈,甚至有一部分的从事较繁重的劳动生产。他们表示,年轻的时候操劳惯了,年纪大了还是闲不住,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既为自己找到一些寄托,也为子女减轻一点负担。

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子女、政府和社会救济等其他外在因素,自主的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在政策享受方面,全部的空巢老人参加或享受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接近一半的老人享受到了低保、扶贫等政策照顾,少部分的老人享受了独生子女奖扶政策。这次调查了解到,每年也有少数一部分的老人获得的赡养费用低于500元,一少部分的处于500元到1000元之间,大多数的老人每年获得的赡养费位于1000至2000 元之间,有少数一部分的老人每年从子女处获得的赡养费高于2000元。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有一半以上处于贫困状态。

三、存在困难

在经济压力方面 空巢老人的大部分费用都用在日常生活和疾病医治上,有部分生活宽裕的老人也会拿出部分钱贴补经济条件不算好的子女。

在精神慰藉方面 通过调查,有一半的老人主要把照看孙辈作为休闲娱乐方式,认为孙辈是自己的精神寄托,也有的老人选择与人交流、打小牌的方式休闲放松,也有少数的老人表示自己没有精神慰藉。

在生病照料方面,有老人表示自己生病时是依靠老伴照料,有的是靠子女轮流回家照料,也有的子女不回家,采取请人照顾的方法。

在照顾孙辈亦存在一些困难 因“代沟”使祖孙难以沟通、因经济结枸难以满足孙子购物要求、因文化程度低不能辅导孙子的学习,另外还有些孩子比较调皮而老人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祖孙对立情绪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总的说来,对于身体的担忧和对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苦闷、孤独,是空巢老人遇到的最大问题。

四、调查后的思考及对关爱空巢老人工作的建议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农村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仍较低的背景下,高龄农村空巢老人比重偏高,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难以得到保证和满足,生活中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提出的“六个老有”的理想境界,国家对人数众多的农村空巢老人作出的实质性投入显得十分不足,所以,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不容忽视,值得深思。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自我、社会养老模式不够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人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不够到位,农村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不够丰富。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如何结合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因此,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认为,要有效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

一、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切实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使国家尊老爱老政策深入人心,营造关爱空巢老人的社会氛围,提高后辈关爱空巢老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性。空巢老人所属的社区居委会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要让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空巢老人,让他们开开心心安度晚年。

二、依靠各自然村自身的力量,作出实质性工作建设。一方面,各地可以村为单位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娱乐环境,既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让老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归属感,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以一个或者多个自然村为单位建立队伍,在生活上给空巢老人以全面充足的照顾,让他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得到关照,也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让空巢老人从生活上减轻负担。

三、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养老社区。对于一些生活有条件和有重病在身的空巢老人,政府可以提供更优越的环境供其生活,建立养老社区,以给这些老人养好身体,享受到快乐的晚年。

四、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各级党政部门,尤其是老龄工作部门,要引导社区建立老龄工作领导小组,把关心空巢老人生活作为重要服务内容。要进一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实施规范管理,切实加强社会调查,妥善解决社会从事养老服务所存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难点问题。要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努力为空巢老人服务,维护他们的权益。

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调查2 篇6

摘要:目前,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使是农村新型医疗制度也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养老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较多,很多老年人都是自己在家生活,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日常情况,也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应尽义务。为此,我在安阳县马家乡进行了一次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调查。一:调查背景

(一)社会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今老龄化日益严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做到使广大的农民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口较多,很多老年人都是独自在家中生活,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子女对老人的孝敬情况,也是我们开展下一步工作的需要。

(二)宏观政策背景

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到2009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从2010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由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顺利开展的指示精神,各试点县市在研究各自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后逐步扩大试点,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以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从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当地实况

截止2012年底,马家乡有人口总数约26598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3186人,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1221人,80岁以上的老人538人,相对来说,老年人数量已经占了较大比例,因此养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由于外出务农民较多,老年人大多都是独自在家中生活,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值得我们了解。而另一方面,很多农村人教育程度不高,对养老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对养老保险认识不够,依靠家庭养老仍占主导地位。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时间:2013年7月 10日------2013年8月6日。

(二).调查地点:采取每日一个村庄的调查方式,先后对河南省安阳县马家乡马家村、交口村、垴后村、李家庄村、领头村、大堰村、大桥村、南堰村、东坡村、东垴村、北齐村、横岭村、池坡村、沙井村、王家岗村、科泉村、贾家村、赵家村、赵河村、郭家窑村、龙尾岗村、丁庄村等村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

(三).调查对象:马家乡各村人口,其中被调查人数中60岁以上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0%左右,50岁至60岁占30%左右,50岁以下占10%左右。

(四).调查方式: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老年人养老和生活基本状况后,对老人们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人数占总人数的50%左右,通过和老人们交谈,了解调查情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左右。

(五).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子女对老年人的孝敬情况,老年人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问题等,切实关注老年人的基本问题,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三:调查结果

(一)老年人生活状况

农村老人,18%左右老人有退休工资或养老金,44%老人靠子女提供生活费用,10%左右老人办有养老保险,20%左右只依靠务农获得生活费用。目前,多数老人的工作是帮子女带孩子,另外,务农、家务、个体经商的老人也占一定比例。绝大部分老人不担心子女不会履行赡养义务,一部分老人担心没钱治病及年老孤独寂寞。在“子女不孝,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假设下,少数老人会向村委会或组织反应,让其出面说服教育,而多数老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谋生路。生活中,老人经常倾诉的对象是老伴、子女及周围的邻居亲友,也有少数老人会向孙子女和村干部倾诉心声。老人的娱乐活动多为打牌、麻将、下棋以及跳老年健身操,几乎所有老人都会选择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60%老人都表示生活中存在感到孤独的情况。

(二)子女孝敬情况

95%以上的子女都能够做到对老人比较孝顺,关心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健康情况,自主承担赡养义务等,其中有10%左右的子女为老人办理了养老保险,但主要养老方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三)老年人身体情况及医疗情况

.在访问调查的老人中,有93%的老人认为自身健康,能够自理,7%的老 人部分或不能自理。其中经常体检(一年一次以上)的老人仅占十分之一,而其余的老人很少或从未体检,未体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费用较高。在医疗保障方面,80%的老人参加了新农合,12%的老人选择了商业保险或其他医疗保障,但仍存在8%的老人没有选择任何医疗保障。在就医的问题上,98.5%的老人选择“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家吃药”,而1.5%的老人生病立即就医。不就医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过高和手续繁琐。

(四)养老现状及特点

在访问的老人中,94%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而入院养老及居住社区

养老仅占6%左右。老人大部分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相当多的老人单独居住,而他们感情与生活上和子女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大多数老人希望可有子女照顾日常生活,另有很大比重的老人能够自己料理,请家政保姆及住养老院者只占很少比例。有以上数据分析,农村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养老为补充养老形式。

四.结论分析

(一)生活情况分析

由于农村在外务工人数较多,大部分老人都是单独在家居住,且农村娱乐设施较少,导致大部分老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比较孤独。

(二)医疗情况分析

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对医疗保险缺乏了解,导致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较少,同时,农村人口普遍存在有病再治,无病不检的思想,对定期体检的必要性缺少认识。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普遍不高,高额的体检和医疗费用也是一部分老人拒绝体检和就医的重要原因。

(三)对养老保险了解情况分析

一方面,村民对于养老保险概念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然而调查情况却不那么令人高兴,当向村民们提及“您是否有办理养老保险?”时,他们大都面带疑色,并不了解究竟何谓养老保险。有的以为农村医疗保险就是养老保险,有的以为是一般的商业保险,当地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概念还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

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太小,宣传力度不够。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1998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一。而现在农村的老人其文化水平也并不高,多数是小学都没有毕业,既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也无法阅读相关文献,电视上的新闻有时也是一知半解,没有专人的讲解,使得他们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事知之甚少。大大的减少他们应有的福利。

另一方面,村民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行工程不信任。当我们试图使村民了解何谓农村养老保险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则表示如果有养老保险,他们也不愿意购买。有的人是认为自己无法负担参保的资金,有的人却说要儿子养或者自己劳动养活自己,而更多是的对这个政策实行的不信任。村民担心自己交了钱到时候自己反而拿不到一分钱养老。

从中可以看出这样一项十分惠民的政策,村民并不十分给面子。这也主要还是率先实现该政策的地方在资金筹集和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村民感到害怕。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诸多因素,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不了老,保不了险的情况。而有些地方筹集的养老保险金不能专款专用,少数地方以种种借口,擅自挪作他用,引起风险,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基金的管理级别太低,不能使基金有效地保值增值。这也不禁让人要想,连那一笔钱都没有办法保住,又哪里有钱来养老呢?

(四)对养老方式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还依赖家庭养老,家庭养老占92% , 社会化养老的实行很有限。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目前农村家庭养老有以下特点: :

(1)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

(2)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

(3)分而不离的家庭居多。

就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的实践结果来看,家庭养老已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它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老年人安享天伦之乐的宿愿,又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中国社会所要承担的养 老社会压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幅度加大,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日渐增多, 家庭养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 这使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总之,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 这就要求社会化养老的普及和加强。

五.存在问题

(一)生活状况问题

竞争压力增加,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老年服务业滞后,农村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相对较少。一是乡镇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少。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欠缺。村庄养老服务设施不全、服务组织欠缺,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服务更是严

(二)养老问题

一方面,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另一方面,全社会老龄意识不太强,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地方和单位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老龄工作没有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不力,成效不大。

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中卧床老人大量增多,无人护理、照料的问题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对于丧偶、子女都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空巢老人突发疾病时抢救不及时,生命也时常受到威协。因此,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将直接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对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

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脱离了现实情况,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实意义。

六.改善方案

(一)生活方面改善

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娱乐设备,开展文化活动,使老人们能够有较多时间在一起进行沟通交流,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二)医疗方面改善

一方面,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人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费用,使农民摆脱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另一方面,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老年人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值得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这次调查在了解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的同时,也激励我们更多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

[2]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7,(18).(免费论文网)。

[3] 崇阳县老龄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1-8-10 10:39:05 23()。

[4]李珍.社会保障理论 M ].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1。

[5]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华龄出版社, 2003。

[6]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7]于学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农村老年人养老 及生存状况调查

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篇7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后, 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并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留守老人”群体规模的增大。 有资料显示,在“外出务工潮”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下,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平均高于城镇1.24 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近5000 万。[1]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老年人在生活中面临的需求首先为生理上的需要, 即表现为日常生活所需的满足:吃、穿、用和身体健康等;其次为更高一级的安全的需要和精神层面的需要: 来自于子女的陪伴或社会的关爱,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较之城市,农村地区呈现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物质及精神生活较为缺乏、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资源匮乏等状况。 “留守老人”群体的问题给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妥善且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 也有利于我国实现全民迈进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 “空巢老人”与“留守老人”概念的区分

社会学者将大批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因向城市流动和迁移,致使农村出现大量独守空房的老人家庭称为“空巢家庭”。[2]赵芳亦称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居的纯老人为“空巢老人”;[3]何姿桥采用的亦是“空巢老人”这一概念。[4]“空巢老人”意为“独自居住、独守空房”之老人。 本研究采用的则是“留守老人”这一概念,指因青壮年进城务工而留守在家的老年人,他们并不是无所依无所靠,只是因外部的因素而形成无所依靠的状况。

2.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的研究

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生活、医疗卫生、心理健康、养老体系等方面。 刘志虹指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由于受到地域、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尤其是我国的中部地区, 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到东部地区寻求发展,使得老人面临“养老危机”。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强调应发挥政府、农村社区、个人三者的力量,共同面对并缓解有关矛盾;[5]李德明还特别强调, 应关注老人心理健康及其对生活产生的影响,从心理层面分析、研究了老人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的重要性。[6]何资桥认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因而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具有迫切性, 他同时还分析了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存在对于子女养老方式依赖程度较高、自我养老观念淡薄等问题。[4]可见,农村留守老人在经历个人生命周期转型过程中,还要面对家庭周期的转型, 使其面临现实生活诸多方面的挑战。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现有的分析研究大多是涉及农村留守老人对于生活现状被动接受的状态, 但较少关注这一群体能够发挥积极性的一面。

本研究拟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 既涉及留守老人的经济生活、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方面,更特别关注留守老人在“社会参与程度”层面突显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将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运用到对留守老人这一特定群体的分析, 试图发掘健康积极的老年生活所需的条件及老年人自身的潜力, 为有效应对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打开某种新的视角。

二、研究资料收集

(一)资料收集的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收集主要运用文献法、 非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整理、分析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学者对留守老人问题的已有观点和研究成果, 以对本研究中提出的观点、建议等进行探索与论证。

2.非结构式访谈法

本研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选择了本地老年大学负责人以及偶遇的村民等典型个案,通过非结构式访谈,初步了解调查对象所在地的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并在与其交谈中把握较为深入的、有价值的分析信息。

3.问卷调查法

问卷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自填式问卷和访问式问卷。 考虑到调查对象为留守老人,文化程度低、年纪大、听力和视力不好而无法独立完成问卷填写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访问式问卷, 辅半结构式访谈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一对一开展调查,问卷的填写由访问员代之。

(二)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地区为南昌市近郊的安义县H乡W村。 安义县地处赣西北, 至调查期间的常住人口为180194 人,65 岁及以上人口为18583 人, 占总人口的10.31%, 老龄化明显。 建材是安义县颇具优势的市场资源,先后被江西省工信委、江西省发改委授予“中国塑钢门窗型材示范基地”、“江西铝合金塑料型材及制品产业基地”和“江西(安义)铝合金塑钢型材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全县30 万人口中有12 万人常年在全国各地从事塑钢、铝合金门窗型材的加工和销售。

H乡位于安义县西北部,是南昌、九江、宜春三市交界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 W村位于H乡的西部,由十一个自然村组成,是个青峦叠翠、溪涧蜿蜒、庄田棋布、景色宜人的山乡。 水稻种植是留守在家的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对于外出务工的人,做铝合金生意成为主要生财之道,W村也已由此改变了过去贫困村的面貌,修通了水泥路,家家盖起新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三)抽样过程

W村60 岁及以上的老人共有211 人,男女比例接近1:1;留守老人52 人,其中男性32 人,女性20 人,男女比例约为3:2。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兼顾留守老人的性别、年龄段、区域三个因素,最终共抽取了30 人作为调查样本,按照男女比例3:2 的原则,男性18 人,女性12人;将60 岁到90 岁分为三个年龄段且以十岁为界,考虑到各个年龄段的人数分布差异较大, 故按照三个年龄段的人数比例抽取相对应的样本数, 同时做到兼顾每一个自然村都有样本。

此次共发放3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 份,有效回收率为76.6%。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由表1 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 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70-79 岁这一年龄段,占调查对象的二分之一,其次是60-69岁,占三分之一,80 岁及以上的老人较少,即低龄老人占了很大比例。 有82.6%的老人的婚姻状况是有偶同居,只有17.4%的老人是丧偶, 故留守老人的婚姻状况应较稳定。 从文化程度来看,73.9%的老人是小学文化,占调查对象的七成以上,而文盲半文盲、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布较均衡。 整体上看,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偏低。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经济状况

对留守老人经济状况的调查包括经济来源途径、支出领域、财务支配数量及此对于经济生活的满意程度。 虽说劳动可以增加收入, 但只有21.7%的调查对象选择继续从事生产活动, 大多数调查对象目前没有从事任何有收入的工作,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在外务工的子女。 在收入构成中, 子女及孙辈补贴占主导, 国家养老金的发送次之,所占比重分别为86.9%和69.5%,依靠自身劳动所得收入比重为17.2%,仅一位调查对象有退休金。 调查对象月可支配收入水平如图1 所示。

从图1 可知,仅有近9%的调查对象平均月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 元以上;56.6%平均月可支配收入在500 元以下。然而,有73.9%%的调查对象个人月纯收入(依靠自身的劳动所获得的收入, 包括政府发放的养老金) 是在500 元以下, 只有4%的老人个人月纯收入达到501 至700 元的水平。 个人月纯收入和月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反映了多数调查对象经济来源主要依赖在外务工的子女。

关于留守老人的开支, 超过90%是用于吃穿用等满足基本生活方面(包括医疗支出),小部分花费在给孙辈帮助、娱乐学习、送礼方面。

留守家庭中电视机、 电风扇及电饭煲等基本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为100%,热水器、电冰箱、空调等在调查对象生活中的运用所占比例分别为23%、69.5%、52.1%,由此反映出W村整体经济状况较好。 然而,大部分调查对象经济上的主要依托是子女的支持, 由于留守老人家庭的大多数子女都已组建自己的家庭, 一定程度上影响调查对象在经济方面获得支持的数量, 以至于对经济状况的满意度参差不齐, 其中,39.1%的调查对象选择一般,21.7%则是比较满意。

(二)养老和享受老年待遇的情况

调查得知每一位调查对象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每人每月可领取55 元的养老补贴,其中三位可享受高龄补贴,即每人每月可领取80 元生活补贴;一位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调查对象正在享受低保政策。 在问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时,表示钱不够用、生病无人照顾、孤独的比重各为13%,还有一些其他的困难,比如:住房问题、家人遭遇事故等情况的存在。

对于自我养老、子女养老和公办养老三种方式,调查对象的选择意愿如图2 所示:

其中:74%的调查对象仍倾向于子女养老;22%的人愿意自我养老;仅仅只有一位选择公办养老。 这一选择取向与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在外务工的子女这一现状相吻合。 虽然每一位调查对象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但每人每月可领取的补贴受如今消费形式的多元化、 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并不能有效地支撑生活;当地养老设施的缺乏,也制约着老人对于公办养老方式的了解。

(三)文化生活情况

对留守老人文化生活的调查主要集中于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开展、 空暇生活及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诸方面。82.6%的调查对象反映自己所在的村集体没有组织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亦不知道存在老年活动室;对于与文化活动存在联系的老年协会, 仅有26%的人有所了解并感觉比较满意;对待文化活动的态度,大多数的调查对象会因身体状况、照顾孙辈等原因降低参加的积极性。

留守老人空暇时间的活动如图3 所示:

由调查结果可知,在空暇时间里,有65.2%的留守老人主要用于打理菜园,60.8%的留守老人会选择在家看电视。 82.6%的留守老人认为村中没有文化活动, 只有17.4%留守老人了解村中的文化活动。 在走访村委会时,发现村中有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健身设施等,却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关于文化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中比重最高的选项为“说不清”;仅有少数经济状况较好且有特殊爱好的老人热衷于老年大学、书法、绘画等活动。

(四)身体健康及医疗情况

在对身体健康情况的调查中,43.5%的调查对象的身体状况为一般但存在一些老病症,13%则是属于不健康、身体很差的情况;三分一的人身体状况良好,仅有8.7%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很健康。 (如表2 所示)有52.1%的调查对象坦言自己在生活自理方面没问题, 需要人帮助的留守老人比重为13%。 在生病时,52.1%的留守老人会选择离家较近的社区/村卫生所,34.7%的人会去乡镇一级的卫生院就诊, 仅有13%的调查对象会去县级医院看病。 看病时由配偶陪同就诊的比重最高,其次是选择独自一人,子女陪伴所占比例为17.3%。

从表2 可知:在老年期高发的各种疾病中,调查对象中受高血压疾病困扰的人比例为25%, 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接近一半,可见,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关照是非常必要的。 39.1%的调查对象体检的频率是半年左右一次,21.7%是一年一次,同时尚有30.4%的调查对象从来不进行体检;在调查体检途径时,大部分留守老人是参加村里组织的集体体检, 只有13%是由子女携带至医院进行体检。

在与调查对象的交谈中, 了解到老人在遭遇非重大疾病时,由于考虑到花销、路途、时间等因素,会选择去村卫生室看病, 甚至有些经济状况较差的老人选择 “扛过去”。 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自己有很大帮助,但当遇到重大疾病,经济窘迫的家庭还是难以负担。 调查发现,W村卫生室规模较小,其内医疗设备与医疗人员配备不足,且医务人员年龄结构偏向老龄化,不能充分满足当地人的医疗需求。

(五)精神生活状况

有82.6%的调查对象表示与子女的关系很好; 问及与亲戚朋友的交往频率时, 一半以上调查对象选择的是大于等于两个月见面,其中又集中于节假日期间的来往。47.8%的调查对象认为生活中不存在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多数调查对象亦不信奉任何宗教活动;有8.6%的调查对象会经常感觉孤独。 当问及调查对象何时最开心时,将“子女在身边” 作为第一选项的比例为78.2%, 而实际上平时调查对象的子女不在身边, 这在很大程度上易增强调查对象精神上的孤独感。

留守老人平时的娱乐活动如图4 所示:

根据图4 可知,66%的调查对象的娱乐活动为在家看电或者是与村里人聊聊天等方式, 甚至只是看门、发呆,进行文学创作诸如画画、写作以及看书、旅游街等活动的人非常少。

(六)社会参与情况

对留守老人社会参与情况的调查从参加老年协会、村干部选举、社会公益活动三个层面收集资料。 在体现自己当家作主、 维护自身权益的村干部选举权层面,56.5%的调查对象表示实施了该项权利, 而其中仅有39.1%的人是自主参加的, 大多数的人是通过家人代选来实施权利。 对于社会公益事业,一半的调查对象持支持的态度,同时有一部分人表示不热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本次所有调查对象中,47.8%的人是当地老年协会的成员,而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没有加入老年人组织。 老年协会主要依托集体大会、老年大学、旅游等活动为成员提供服务。 具体如下图所示。

在调查中了解到,32%的成员会积极参加老年协会的全体会员大会;32%的成员比较喜欢协会组织的旅游活动,希望看看外面的世界;仅有5.9%的成员愿意参加老年大学。 可见在文化教育方面,老年人的积极性有待提升。

通过访谈得知, 那些积极参加了社会活动的老人大多表示能收获愉悦的心情和与其它老人交流的机会,且仍有继续参与的意愿。 87%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加入村里组织的老年人互相照顾的活动中, 其中,47.9%的调查对象希望在互助组织中为其他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39.1%的人期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 可概括出调查地区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压力大

伴随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家庭角色的转变,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与动力慢慢地削减, 逐渐远离经济生产,在家庭经济功能中发挥辅助作用,相应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在经济方面的自主性较弱。 由于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在外务工的青壮年, 而老人与子女联系的不方便性、子女供给的有限性、生活支出大于收入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 造成留守老人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困境, 出现当地的整体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较优, 而农村留守老人仍旧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的现象。

(二)基本照顾缺乏

对于留守老人, 不仅缺乏来自子女的关心与生活照料,甚至有些还要承担起教育、照顾孙辈生活的责任,故加重了留守老人承担生活的压力。 在疾病面前,受经济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双重影响, 农村留守老人对日常保健以及及时就医的意识较弱,普遍存在着“看病麻烦又花钱,有病扛一扛就过去了”的观念,就是选择就医的老人也大多选择条件较差但相对比较方便的村卫生室。

基础医疗设施不健全及医疗保障力度不足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存在着诸多隐患。 加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不能完全满足留守老人全部的医疗需要,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将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 种种因素导致目前留守老人养老负担重且基本照顾缺乏的状况。

(三)文化生活单一

在农村,由于生存环境,传统文化习俗,个人文化水平、观念、意愿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文化生活形式及组织稀缺,大多数留守老人的娱乐项目仅仅是在家看电视,一些有组织的文化活动并不能广泛地适用于大部分留守老人,尤其是类似旅游、书法等对老人的经济条件和知识水平有一定要求的文化活动, 从而影响留守老人对文化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老年人所进行的文化活动主要以低层次兴趣为导向,目的为消遣时光,大部分留守老人精神生活较为单调,缺少信仰也无特殊的爱好,子女又长期在外,几方面叠加,使得留守老人自身情感不能得到及时的抒发,精神压力往往难以得到有效排解。

(四)社会参与途径少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 既可以有效地拓展社会互动交往网络,也有助于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处于老年期的人而言, 投身于自己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是让自身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重要途径。

三山四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在养育世世代代的农村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结,导致村民信息闭塞,影响农村人在观念、行为上的改变。 目前农村内组织社会活动的途径少,资源匮乏,方式单一,老人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此外,还有很多老人受到身体健康状况的限制,表示对于参加老年大学“有心无力”,可见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医疗保障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另一方面,老年人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少、 不具备普遍性也是老人们参与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对策建议

(一)立足本土,发挥特色经济优势

首先,安义县作为中国塑钢门窗型材示范基地,可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特色,发掘资源,推进本土化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加大财政、税收优惠的比重,加强创业培训力度、优惠返乡农民工用地等,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 同时,鼓励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当地特色产品基础上形成产业链发展,以此带动乡村经济,减轻子女经济上的重负, 从而为留守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物资支持。

其次, 当地政府要加大农村老人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投入,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障支持体系。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消费水平、家庭收入与支出等综合因素,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养老补贴制度, 可适当加大对于生活困难者的扶助比重,为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创造条件。

(二)“三方”联动,为留守老人生活护航

通过发挥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的力量,为留守老人的生活保驾护航。

首先在宏观上,政府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发展村卫生站,扩大其规模,完善设备,尤其是老人身体检测的基础设备等,消除“有病不敢医”的情况;同时加强农村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升村卫生站的医疗水平。 要收集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信息与生活状况信息,对难以维持生活或患有重病的留守老人给予救助补贴。 此外,组织医疗队定期上门为留守老人普及健康知识,可联合医疗站开展医疗讲座,养身论坛等活动,提升留守老人急救、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水平。

其次,可兴办农村养老福利机构、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等,开展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老年生活料理服务等, 形成多方位的社区照料体系, 缓解家庭养老的负担。 同时加大社会养老方式的宣传,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道路,减少留守老人对于养老问题的担忧。

再次, 要积极倡导在外务工的子女加强与留守在家老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缓解留守老人的孤独情绪,用情感的力量提升老人对生活的满足感。

(三)链接资源,营造新型文化家园

要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可有效利用村周边的学校资源,组织师生开展志愿活动,为留守老人的生活增添乐趣,提升自身存在感,并加强其社会交往的意愿,丰富其娱乐生活。 此外, 基层干部可组建留守老人志愿者队伍,开展房屋修缮、身体检查等活动,推进入户抚慰活动。

要增强文化活动的可行性。 针对农村老人文化水平较低、行动不便、偏爱传统文化等特点,可开展老人乐于参与且简单易行的活动。 同时通过村中集体组织活动,促进老人间的交流互助,使留守老人有机结合成互助群体,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和存在感, 一定程度上实现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增能。

农村社区可立足于当地特有的文化风俗, 开展农村老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倡导老人积极参与。 鼓励老人群体自己组织形式各异、 内容多样且受老年人所喜爱的活动,发挥老年人阅历丰富的优势,激发创造力,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四)鼓励参与,共建农村美好社区

村委会要鼓励老人参与到本村或社区的建设当中,加强“主人翁”的意识,为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做贡献。 给老人创造参与社区建设的条件和机会,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性,让他们有平台发挥自己的余热,增强其自信心。 创新社区建设、社区活动的形式,吸引老年人的参与,使之由热爱而参与。 既改善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又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年人和社区之间的隔阂。

留守老人也要加强自身继续学习的能力, 跟上时代的步伐;勇于冲破陈旧思想的束缚,抛弃“人老不中用”的意识,积极探寻自身兴趣所在,努力激发、展现自身价值。

影响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对之策也须多方面、多层次统筹兼顾,以真正实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聂只平,傅琼.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基于江西省部分农村地区调查[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13(3).

[2]金耀华,刑海云,史秀青.39名农村空巢老人的情绪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1,17(19).

[3]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03,5(3).

[4]何资桥.曹中平.湖南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6,(5).

[5]刘志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支持体系探讨——以江西省为例[J].老区建设,2014,(22).

关注调查式记者生存状况 篇8

从十九世纪以来,我国已经有了“记者”这一称谓,因其肩负着追求真相、启蒙公众重任,被受众称为“无冕之王”。但是,在一份权威机构的调查报告中发现,现在只有不到一成的被调查者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在这一成的认同者看来,记者就是荣耀、诚实、道德、良知和正义的象征,自诞生之初就被寄予厚望。他们认为,在遇到困难或冤情的时候,找记者甚至比找有关主管部门还管用。但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却提出了对记者“不良”的看法,少数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低劣的职业道德素质,影响了记者在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他们认为“记者门槛太低,良莠不齐”。

新闻从业者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记者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暗。假记者的出现不仅败坏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名声,也对调查式记者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国的新闻产业特征决定了调查式记者中除那些“寄居”中央大媒体的外,大部分还属于“流浪记者”,同“在编记者”比起来,他们没有编制,没有户口,没有职称,甚至也没有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记者证。他们的权益常常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一旦出现闪失,马上会被所服务的单位炒掉,成为媒体原始积累时期的牺牲品。

一家媒体的编辑部主任曾这样对作者说,他们单位的一个聘用记者曾是国内著名的调查式记者,写出了多篇调查式新闻报道,有些新闻还获得了国家级的新闻奖。去年,他根据单位工作安排,到某地调查公安干警殴打嫌犯致死的事件。没想到,这名记者到了采访地点后没有多久,就被当地公安机关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了监狱,然后,当地公安机关向新闻出版管理机关举报说抓获了一名涉嫌敲诈的“假记者”,当新闻管理机关到他们单位核实身份时,单位的负责人因这位聘用记者“涉嫌敲诈”,怕影响单位名声,干脆一推了之,不承认他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这名聘用的调查式记者被以“冒充记者进行敲诈”为名遭到了关押。事后,经过检察机关认定,没有证据能证明这名聘用的调查式记者涉嫌敲诈,但是,由于聘用单位不承认他的“记者”身份,他仍然不能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因为他“冒充记者”。这家媒体的编辑部主任说,他非常惋惜。

随着网络走近人们的生活,网络记者方兴未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2004年7月26日,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多了一批特殊的记者忙碌的身影。这批特殊的记者,就是平时活跃在互联网上的网络记者(Bloggers)。据媒体报道,参加会议的网络记者多达36人;而共和党也打算在随后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发10到20张采访证给网络记者。

在中国,网络记者对舆论的引导作用也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网络记者从事类似记者的信息汇集、梳理、评价和导向工作,充当了信息中介服务的角色,但同时他们的身份相对简单,只是代表个人,因此这种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又具有鲜明的个人化色彩。一方面,当涉及他们专长的领域时,其提供的信息常常比报纸更贴近事实;另一方面,非专业性可能导致信息本身经不住检验。但是,网络记者杀伤力则不可小觑,他们掌握新闻采集要领,拥有较多信源,一些报道由于涉及某些利害关系而难以在专业化大众传媒发表,但借助博客网站,这些新闻一旦曝光,便成为重磅炸弹。从黑龙江的宝马车案到长沙的奔驰车连撞七人事件,再到长春林肯车撞人案的车主和因驾现代牌吉普车撞人的辽宁人大代表侯建军“淹死在网络记者的唾沫里”,可以发现网络记者的“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说,网络记者已经成为调查式记者中的一支生力军。

北京大学一位研究这方面问题的教授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国内的调查式记者很多人是在法律雷区的边缘行为,如今媒体对中国调查式记者的报道是属实的,但是又很不客观,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是灰色的,除去不法分子对他们的伤害外,有些时候,他们会因为一纸记者证而深陷牢狱。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介绍到,在我国,无论是音像调查式记者或网络调查式记者,都要受着多部法律法规的管制,《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相关新闻管理的法律法规都对调查式记者发挥着制约效力。

调查式记者举步维艰的生存状况和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是不是要因噎废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英国新闻调查中心主任加文·麦克法蒂安在《南方周末》记者提出“隐形拍摄很容易让人想到伦理道德问题”的疑问时说,作为一名调查式记者,其职责就是探明、揭露真相,所以,当伦理道德问题摆上了案头时,要坚信出于对公众负责的崇高目的,揭露比掩盖更符合伦理道德。

“揭露比掩盖更符合伦理道德”,一句话说出了调查式记者的发展方向,一个记者,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和弊端是责任所在,就这一点而言,揭露是记者的崇高责任,手段合理性是第二位的。

上一篇:农行会计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气割电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