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大学生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篇1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江泽民同志?quot;三个代表“的思想,周家村两委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上做文章。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他们为村民们联系了南韩的育种辣椒和西瓜,辣椒2000元/亩,西瓜4000元/亩,西葫芦5000元/亩,环绕村子还重了5000棵柿子树,每棵树收入200多元,年人均收入3800元。

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村两委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清楚地知道”地,也就种成这样了,要想再发展农村经济,还是要想办法,上项目。“我觉得要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还要在以下三点上想办法: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

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2、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大学生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篇2

徐州历来以粮食种植为主, 是江苏的粮仓, 也是国家粮食战略储备基地之一。然而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仅仅能维持温饱。从90年代后期至今, 徐州农村一直陷入这样一个窘况之中。在这期间当地政府和农民自身也想了各种办法力图改变这种状况, 如开办乡镇企业、推行经济作物, 然而也仅仅在个别地区、个别家庭取得了成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种种问题, 如技术问题、管理问题, 而最核心的问题是资金问题, 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没有资金支持, 无异于缘木求鱼, 因为在结构调整中, 资金需求出现了与粮食种植不同的新特点: (l) 资金需求量激增。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农民经营范围扩大, 由原先单纯的粮食种植向其他领域扩展, 开辟了大量新的经营领域与投资项目。而且, 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 经济作物种植、养殖业的发展, 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 其生产要素构成发生显著变化, 由土地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 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和每个劳动力的技术装备水平也都大幅度提高, 由此就产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特别在调整初期, 需要大笔启动资金, 少则几万元, 多则数十万元, 甚至上百万元。 (2) 资金需求结构复杂化, 收益率有很大差别。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扩大, 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许多不同的产业, 这些产业之间并不能够达到平均利润率, 其中有些产业收益率高, 另一些产业收益率低。从总体上看, 粮食作物的投资收益率低于经济作物, 农业投资的收益率低于非农产业。即使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内部, 由于其品种的不同, 收益率也有重大差别。同样, 在非农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之间, 收益率也有重大差别。 (3) 投资风险增大。相对于原先单纯种植粮食而言, 那些新的经营领域与投资项目面临更大的风险。这主要因为:第一, 在经营初期, 由于农民初次涉足, 缺乏生产经验, 技术也可能不成熟, 因此包含着一定的失败风险。第二, 由于新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市场化程度更大, 农民缺乏进入市场的信息与其他条件。

二、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状况

目前合法的支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 而目前它们支农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1. 农业发展银行是支持“三农”的政策性银行, 但其资金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

而近几年来其对粮棉油的收购支持力度也呈下降趋势。以粮棉生产大县徐州丰县为例, 农发行丰县支行粮棉贷款在经过连续三年的攀升后, 从2001年就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农发行投放贷款的下降直接导致基层的收购企业库存降低。所以要想从农发行获取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

2. 农业银行的贷款投向发生结构性转移。

据对农业银行徐州市分行贷款情况调查, 在1993年以前投向以农业为主, 在1994~2000年投向已从以农业为主转为农业与工商业并举, 而2000年之后竞争视角也从农村逐渐转向城市。2006年的数据显示农行徐州分行对农村贷款仅仅占20%左右, 而城市占80%以上。因为农行目前的定位是商业银行, 而商业银行首先就得考虑资金的安全和资金的逐利, 而贷款“三农”无疑风险增加而效益低下, 也就是说农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无异。

3. 农村信用社支农比重也呈现下降趋势。

据对郑集、柳新、利国、炮车4家信用社调查, 1997~2000年, 各项贷款年平均分别递增39272万元、23404万元、18858万元、25384万元。总量上看, 增幅不小, 但平均到每个农民, 仅增加135元。而2001~2006年以来这四家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则呈现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愈来愈大, 各项贷款年平均分别下降9372万元、13504万元、26858万元、37538万元、49637万元、66342万元。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相当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了城市。这就造成“三农”对资金的需求与信用社的资金供给的缺口越来越大, 使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支农金融机构的组织和制度缺陷

1. 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作用有限。

农发行支持的重点是粮棉油收购, 支持的主要地区是农业区。这些地方的财力有限, 根本无力拨付对农发行财政贴息。财政无力拨付只能使农发行面向金融机构进行高成本的融资, 由于本身业务的政策性作用, 造成农发行放贷越多亏损越大, 经营艰难。

2. 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导地位弱化。

农业是基础产业, 资金回收期较长, 收益低且风险高, 农业银行自然会回避弱势产业。从对农业银行徐州市分行的调查看, 截至2003年9月, 农业贷款比年初下降了5000多万元。在农行的基层营业所, 对农户的放款额和贷款户数已呈现迅速下降趋势, 业务的重心转入了城市, 而对农村主要放在了清收陈欠贷款上。

3. 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资本规模偏小, 筹资难度大, 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资金的要求;二是管理滞后, 不适应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 在信贷工作中制约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激励机制不相适应, 束缚了部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三是传统的服务手段、功能、品种、设施不适应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要求。

4. 民间金融组织缺乏规范, 易引发局部金融风险。

一是筹资和用资成本高, 加大了借款方的生产经营成本,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民间金融组织在地下或半公开状态活动, 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5. 邮政储蓄分流了农村金融资源, 削弱了金融支持农业的应有力度。

由于邮政储蓄转存利率长期过高、计息方式不合理, 邮政储蓄的资金价格与金融同业相比, 有较大的级差, 邮政储蓄竞争优势明显大于农村信用社。

四、对农村金融进行综合创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 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进行引导, 尽快使其合法化。

据对徐州市民间信用发展状况调查, 由于官方金融组织融资量受限, 且主要服务于国有及集体经济, 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户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和融资活动应运而生, 资金融通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 方向也呈多样化。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在农村资金需求旺季, 农户筹集资金总量中的30%是以民间借贷形式取得的, 60%的农户或多或少依靠民间借贷。但目前资金供给者和中介工作人员都面临很多困惑, 而最大的困惑就是合法性问题, 如果合法性出了问题, 供给者的资金安全就会出问题, 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会出问题。民间有资金, 农民有需求, 政府应该进行适时的引导, 而不是进行打击和取缔。因为民间金融组织的资金风险性较大, 因此其利率可以较高, 但应该给其一个限度, 避免向高利贷发展。

2. 尽快改革传统的邮政储蓄业务。

邮政储蓄网点在农村是只存不贷的。目前可把邮政储蓄吸收的资金分为农村资金和城市资金, 城市资金另当别论, 而农村资金必须流入农村。国家可以制定政策把农村资金转移给农发行, 农发行再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形式投入农村。而城市资金可以成立邮政储蓄商业银行, 进行商业化运作。

3. 必须进行财政支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突出其在支农中的主力军地位。

我国走市场化道路没有错, 但不是什么都可以市场化。哪怕是发达国家其农业也不是完全市场化的, 政府还是保护的, 更不用说我们国家。所以政府必须有专项财政资金对信用社进行补贴。一方面要对信用社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革, 另一方面对其责任制进行完善, 再次对其资金流向进行严格审查。信用社的资金必须用于农村和农民。在这个基础上, 政府可以按不同的项目确定一个浮动的贷款利率, 再按商业银行的利率与其实际项目的利率差给予其补贴。这样可以保证信用社的资金用于"三农", 同时可以保证信用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现在有很多人主张信用社商业化, 不是说信用社不可以商业化, 这在城市化、工业化好的地区可以实行, 但在绝大部分地区 (如徐州) 则万万不可。

4. 发展面向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 解决担保难问题。

通过发展信用担保体系这种金融杠杆工具, 转嫁、降低一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 提高金融机构给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建立担保机构要量力而行, 定性准确, 规范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区, 发展信用担保机构, 要以财政投入型的政府主导机构为主。

参考文献

[1]王维强等《城乡三元金融结构与民间金融制度研究》, 《财经研究》, 2003年第4期, 38-39页.

[2]龚明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制度设计:一个分析框架》, 《金融研究》, 2003年第5期, 46-47页.

大学生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32

自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也在持续的推进,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渐开始平衡,同时存在农产品过剩的现象,农民增收存在困难。尤其是进入WTO后,市场对外开放,农产品产销矛盾日益凸显,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以磐石市烟筒山镇为例,该镇46个村,全镇二轮承包面积161905亩,其中种植玉米143743亩,占总面积的88.78%;水稻17591亩,占总面积的10.87%;其他仅为571亩,占总面积的0.35%。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若要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主要有:一是为农村经济增长开辟发展空间。借助于对经济结构的科学优化升级,让农村经济能够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获得高速发展的动力;二是为农民群众收入增加打开更好的渠道。借助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体制创新,处理好深层次矛盾,构建和目前市场经济相符合的农村经济结构,从整体上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农村群众增产增收,保证农村群众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1];三是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依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农业与农村经济落后的关键性问题,转变农业产业目前的被动局面,促进农村经济素质的提升,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以及乡村城镇化,着重做好重点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加入到产业化经营中来。

2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2.1提升农产品加工质量

农产品加工可以拓展农业产业链,是确保农产品资源得以全面开发利用的科学手段,各加工环节都可以促进农产品实际价值的增加,借助农产品加工产生比过去更多的效益。政府科研部门以及相关行政部门要加大支撑力度,把农业科研机构、乡镇企业和农村中介服务组织逐渐推向市场前沿,确保乡镇企业真正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平台,以现代生产技术为依托,确保各种新的科学技术得以推广应用,让乡镇企业真正变为高新技术开发主体,努力增强农产品加工效率和质量,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打好基础。

2.2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一是加快体制改革。针对大多数乡镇企业,可采取联合、兼并以及承包经营、出售等措施,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实施变革创新;二是科学引导乡镇企业大力开展各种技术创新活动,建立以技术部门、区域技术开发机构为核心的生产技术创新系统,鼓励乡镇企业积极与附近高校、科研机构组织交流合作,贯彻落实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实施多边协同战略,推动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三是对过去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革,实现乡镇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整合重组,借助现代农村生产科技对乡镇企业实施技术改革。

2.3健全市场竞争机制

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应当在对城乡各级农贸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具备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市场,科学规划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农产品市场,每年应针对当地主要农产品召开展销会,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积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依靠现代经营理念打造一个全面、科学的农产品经营体系,进而真正降低农产品销售成本,提高其价值。现阶段,我国很多农产品市场都逐渐向国外开放,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应当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实际状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这一问题,主动支持外向型农业的发展[2]。

2.4推进产业化经营

结合现阶段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情况,需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促进产业化经营:一是政府部门应当营造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环境与条件,从市场环境、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等方面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必要的支持;二是重点做好龙头企业以及核心产业的发展,做好生产基地的建设并让其能够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要坚持突出地区特色、发挥当地优势,紧紧围绕核心产业进行科学布局,构建和地区资源特点相符合的区域化经济格局;三是要不断寻求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借助于更加科学的经营组织形式,合理的经营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实现的前提条件。

3结语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市场实际需求作为导向,以经济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以科学挖掘与利用资源为抓手,以促进乡镇龙头企业建设发展为重心,以完善相关政策机制为保障,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标准化程度,增强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确保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壮大农村经济实力[J].吉林农业,2016(17):70.

[2]沈华.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集体经济,2016(25):1-2.

大学生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篇4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州当前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

2001年,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以科技为动力,继续坚持放开、放手、放活的原则,在农村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全州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新的发展,农业生产在遭受持续低温、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情况下,取得了较好收成。一年来,继续加大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特色林果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特色林果业和农区畜牧业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和效益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扶贫工作收效显著,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水利基本建设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组织实施了抢救孔雀河下游生态植被工程,圆满完成了向塔河下游输水任务。科技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科技攻关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生活进一步改善。预计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170元,达到2742元。在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同时,在农牧区广泛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各级干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力地加强了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乡镇换届选举工作进展顺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收效显著,乡镇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有力地打击了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法轮功”邪教组织。农村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农民安居乐业,社会风气及农村治安状况已明显好转,为农村经济发

展、农民增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上述工作任务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风云变幻,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农产品价格低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完成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的结果;是各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的结果;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人心,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保护和调动,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科技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在此,我向奋战在农牧业生产第一线的各级干部、广大群众、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看到,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主要原因是农业基础地位薄弱,产业化程度低,二、三产业发展慢,产业结构单一,这些影响农民增收的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尚未消除。特别是入世后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新课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在21世纪迅速发展,大幅度提高中国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措施。从长远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我们必须从这个高度来把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意义。一是入世有利于我州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二是有利于改变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我州一些特色农产品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三是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贮运保鲜业,拉长延伸农业产业链,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五是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支持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同时,入世也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变化,把困难估计的严重一些,把应对方案准备的更充分一些,使今后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之上。从近期看,农业可能受到较大的冲击,农民增收难度更大。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州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而有比较优势的一些特色优质农产品尚未形成规模,科技含量低,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农民增收。另外,还应当看到,扶贫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按照扶贫工作新的标准和要求,我州人均收入82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为59869人,约占农村收益分配人口的1/6,对全州农民年均增收300元增加了难度。虽然科技兴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我州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种子工程建设依然薄弱,一些特色农产品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相对滞后,与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和服务,也是入世后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市场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不强,收入渠道单一,市场开拓能力弱。在入世后,大部分农民由于受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限制,发展高效益的农产品生产,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接轨的难度更大。并且由于受

市场和自然因素双重风险,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影响了收入稳定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加入世贸组织后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力,各级干部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既要看到入世带来的竞争压力和严峻的形势,又要看到我州加快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在特色农业资源开发方面的巨大潜力,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努力完成今年农村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根据自治州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战略,要将我州建成富裕、文明、稳定、祥和的“华夏第一州”,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体现“民富州强”。“富民”,就是要尽快让全州各族人民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这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强州”,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快由资源大州向经济大州,进而向经济强州的转变,这是我们实现富民目标的根本途径。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好自治州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建好一个中心城市,依托两大优势,夯实三个基础,转换四大资源,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六个突破”的发展战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州经济工作的重点。围绕“富民强州”这一中心,全面推进新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

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把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多予,就是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少取,就是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放活,就

是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努力建设特色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坚持走产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农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更加显著。主要任务和经济指标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现棉花单产的新突破,全州平均单产突破120公斤;畜牧业在农民人均增收中贡献份额达30%以上;以香梨、杏、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面积增加14万亩以上,农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

(一)继续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大力发展特色农

业上取得新突破。

州委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要把“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和“特色产业规模化”作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产业的途径,这一点,尤其适合于我州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三化”把“人无我有”的特色产品发展成为富民强县、强州的大产业;使棉花、果业、奶业、番茄、麻黄、甘草种植等尽可能地体现“特色”,并以特色增值;努力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产业优势。通过“三化”赋予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新的内

涵,使之经营集约化、管理现代化、布局区域化和生产专业化。

1、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结构单一,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这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总的思路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棉花和其他各类特色经济作物,实现农民收入的多渠道、多元化。(1)稳定粮食生产。粮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务必予以高度重视。从产销情况分

析,我州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主要满足州内供应及农民自食自用,粮食生产以自给型为主。由于我州距内地较远,运输费用较高,预计入世后进口粮食不会给我州粮食生产造成大的冲击。另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能依靠进口粮食来解决吃饭问题。粮食一旦出问题,就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了,就会动摇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稳定粮食生产,坚持县市供求基本平衡,保证完成国家定购任务和农民基本口粮。在粮食生产上,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夺取粮食丰收。(2)继续大力发展棉花生产,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中国入世后,由于受进口关税配额的影响,棉花价格将进一步和国际市场接轨。但因为近几年我州棉花价格调整幅度较大,总体上和国际棉价差距较少,而且我州发展的洁白型优质棉花在国际国内市场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棉花作为我州富民强州的一大支柱产业,已经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经受了国际国内市场的考验,应该坚定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继续坚持提高品质,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针。在棉花生产布局上,巩固提高高产棉区,主攻中产棉区。同时,对北四县的一些低产棉区要坚决退出。(3)以市场为导向,放手发展有市场、效益好的其他各类经济作物。发展甘草、麻黄生产,不仅经济效益好,有利于农民增收,而且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各地要把建设甘草、麻黄生产基地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新兴产业来抓,力争使全州在发展甘草和麻黄上取得新突破。甜菜、工业番茄要按厂家需要组织生产,实行订单农业。积极扩大复播面积,大力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技术,提高复播指数。各地要根据区域优势,突出特色,积极发展色素辣椒、小茴香等各类经济作物,形成一定规模,做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初步形成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的格局。

2、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近年来,我们虽然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种植业上,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弥补了农产品价格下跌的不利影响,但农民收入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针对这一问题,各地正在积极加快畜牧业和林果业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结构调整确实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究竟朝哪个方向走,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统一思想认识,一定要把观念转过来,如果我们的眼睛还是盯在种植业一颗树上,年复一年种下去,传统的思想观念转变不过来,产业结构不能进一步的调整优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的目标也很难实现。从结构调整情况看,一些特色农产品在部分乡、镇、村和农户中是可以铺开的,但要想覆盖全县、甚至全州,则很难做到。但是,我们从种植业向畜牧业方向的调整是可以覆盖全州的,在这方面,我们既有广阔的空间,又有广阔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畜产品消费量就越大,畜牧业上去了,还可以搞深加工,可以多次增值,畜产品市场永远不会出现供大于求。要转变把畜牧业作为农村副业的观念,放手发展。从资源优势来看,我州发展畜牧业生产和出口有较大的潜力;从价格上看,入世后我州各类畜产品的优势明显;从品质上看,由于畜牧业以天然草场为基础,畜产品普遍具有无公害、无污染的特点,可以作为绿色食品打入国际国内市场;从市场看,畜产品最大的市场是中国,国内市场容量大。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州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要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依托牧区,加快发展农区和城效畜牧业。奶业产业化是发展农区畜牧业,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抓好奶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三宇”、“大华”等龙头企业,提高商品率、产出率,使之尽快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三宇”、“大华”等企业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农区畜牧业要继

续坚持千家万户养畜育肥和集中建设养殖小区相结合,大力扶持养殖大户发展,进一步完善养殖小区服务体系建设,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要按照市场需求,加快畜种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细毛羊、肉羊、奶牛、肉牛养殖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大力引进培养优良品种,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草原畜牧业以牧民定居、半定居为重点,抓住国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加快各类优质牧草基地建设,力争今年全州牧区基本实现定居和半定居。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广冬羔和早春羔生产,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牧民收入。要继续深化牧区改革,尚未实行牲畜作价归户责任制的部分乡、场,要全面推行牲畜折价归户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州委、州人民政府决定,今年给畜牧业300万元财政贴息政策不变,重点是扶持优良畜种的引进和品种改良工作。

3、大力发展林果业。林果业生产属于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中国入世后,林果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从机遇方面讲,国际国内市场对水果的需求量大。我州水果品种多样,只要能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就能利用入世的契机,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从挑战方面讲,入世后水果关税有较大幅度下降,进口水果质量上乘,价格降低,必然对我州林果业生产形成新的压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州委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思路,把特色林果业建成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作为我州特色林果业的龙头企业,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上市,这标志着以库尔勒香梨为代表的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加快香梨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的一体化经营,带动全州乃至全疆林果业的发展。要坚持扩大面积和提高品质并举,以提高品质为主的方针,加快林果业基地建设,重点抓好

100万亩香梨、10万亩葡萄、10万亩轮南杏、10万亩干果等优质特色林果业发展。葡萄基地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龙头企业,以发展高档酿酒葡萄为主,鲜食葡萄的品种和面积要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引导葡萄种植业健康发展。林果业生产要突出解决好推广科学化管理、先进的模式化栽培技术的问题。通过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加强引导,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加强种

苗基地建设,确保优质苗木组织供应。要抓好林果业营销队伍建设,使我州优质特色果品走出州门、国门,实现货畅其流、产销两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抓好林业生态建设,以加快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五大工程为重点,同时,切实抓好绿色通道建设和塔河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快林纸一体化项目实施。各县市和有关部门要抓紧有关项目的申报工作。州财政从今年起每年拿出100 万元做为项目前期费用。各县要相应投入一定的财力,做好前期工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

加快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是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农民收入上,我州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01年我州第一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为73.1%,二、三产业在农民增收的170元中仅有16.72元。从发展角度看,我州与内地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二、三产业上。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村工作的着力点不能仅

仅局限于第一产业。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必须对新形势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有新的认识、新的定位,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实现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大提高。为了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我州拿出了60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乡镇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调整工作

思路,立足于发展大农业,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加就业这一中心任务,加快结构调整,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流通等行业。同时,继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发展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商贸、旅游、服务等产业,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工商、税务、金融等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多关心、多支持,对发展巴州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安排劳动力就业、上交税金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奖励。

(三)继续加快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农村基本建设。

加快我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础建设。抓好西尼尔水库、开都河第一分水枢纽南北干渠、库塔干渠、焉耆水源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项目要抓紧进行。各县市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各级财政要拿出一定资金做为项目前期费用。同时水利部门要尽快制定多渠道筹集项目前期费用的实施办法。坚持

节水和增水相结合,以节水为主的方针,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抓好以渠道防渗为主的工程性节水,大力推广喷灌、滴灌、低压管灌等先进的节水技术。今年从水费上缴资金中切出一块,作为渠道防渗、水利建筑物配套的以奖代补资金。同时,原高标准节水贴息办法不变。针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筹措难,投劳逐年减少的问题,水利建设要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正确处理好减轻农民负担和农田水利建设的关系。继续坚持谁建谁管谁受益的原则。在农村税费改革做出新的规定之前,绝不能忽视水利建设投入,要通过村民大会一事一议这一合法有效的方式,把水利建设生产性投入变为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在农牧区掀起大搞水利建设的热潮。在这一问题上关键是要掌握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取之有度的政策原则,绝不能加重农民负担。要管好用好政策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严禁让农民以资代劳等违反政策的行为出现。继续加快水管制度改革,推行“配水四到户”工作,让农民用上明白水、放心水,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四)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当前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了高质量、高档次、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加入世贸后,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质上取决于农牧民素质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产品质量低、科技含量低、市场开拓力不强是当前我州农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只有依靠科技,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逐步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才能提高我州农产品的竞争力,才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市场竞争。当前,要以普及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积极引进和应用农业的高新技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点。要大力推广良种和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开展粮棉和各类经济作物的高产攻关。在今年的棉花生产上,要大面积推广“中棉35”等优良品种,推广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开展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加快新陆中8号的扩繁工作,力争明年基本实现我州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继续开展棉花高产攻关活动,对棉花高产攻关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通过高产攻关,力争单产120公斤以上的优质棉达60万亩,其中150公斤以上达30万亩。今后,特色林果业要走提高质量、提高品质、提高效益的路子,大力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和老果园改造技术。畜牧业生产要抓好牲畜品种改良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的推广。乡镇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增强企业活力。要因地制宜积极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种子工程建设上,要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新机具引进、研制、改造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行节本增效工程。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抓好气象预测、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州上决定从财政划拨一定数量的经费作为人工影响天气经费和新农机具的引进、研制、示范、推广补贴。为了把科技双放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州委、州政府决定,今后两年继续实行放活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放活农业科技人员的政策,原州委(1999)5号文件的基本政策不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今后,科技双放工作要逐步由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进一步推动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和科技兴农工作,为广大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一个锻练自己、增长才干的宝贵机会。

(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根本出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实现新的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与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与实施名牌战略相结合,与搞活农产品流通相结合。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的规模

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形成一批优势名牌产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植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分散经营为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发展龙头企业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谁有实力谁当龙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鼓励国有、集体、混合所有制、民营、外资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全州尽快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辐射力强、机制灵活的龙头企业。重点是通过突出特色、扶优扶强的手段,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在香梨产业化建设上,要抓好香梨股份公司的运行管理,加快香梨深加工的研究和开发,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加工能力,确保我州香梨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积极扶持罗布淖尔纺织集团,使之成为新疆重要的纺织基地。同时加快供销社的改革,逐步形成棉花销售的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屯河集团,把我州建成新疆最大的优质番茄生产加工基地。要以焉耆三宇公司、库尔勒大华公司为龙头,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奶牛养殖。依托新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我州10万亩葡萄基地建设。以博湖县蓝翔公司为龙头,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建成新疆重要的水产养殖加工生产基地。

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1、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首先要坚定不移地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党的农村政策核心是落实土地承包政策,要依法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提高合同兑现率。第二,切实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坚决落实村提留、乡统筹一定三年不变和“八个禁止”等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农民负担监管部门每年要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处。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农民正确区分合理负担和不合理负担的界限。对于农村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以及让农民出钱出物的各种形式的达标升级和检查评比活动,要坚决予以取消。今后除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行检查评比外,其他各部门不得到农村进行达标升级和

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活动,确需进行检查评比的活动,必须经过县市党委和政府批准。第三,要认真执行粮棉收购政策,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对签定产销合同或订单的农产品,既要满足加工、收购企业的需要和利益,更要保护农民的收益。第四,各行各业要切实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少索取,少扰民,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之风,多为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多做好事和实事。要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税费改革的成功经验,做好税费改革的试点工作。第五,切实抓好扶贫工作,实行扶贫到村入户,坚持开发式扶贫,增强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2、认真搞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去年,在村级和州直国有农牧场开展的“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各级党组织要继续抓好这项工作,把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要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活动。在学习教育活动中,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为主题,以改进村干部作风为重点,以干部受到教育、农民得到实惠为基本要求,努力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认真解决村级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维护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进一步增

强政治敏锐性,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农村经济工作的本领。

3、加强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关联全社会的产业。各级党政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服务意识,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始终坚持做到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力度不减,始终坚持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的作风不变。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对农

村工作的领导,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其核心是解决好各级干部在思想上同农民群众感情问题和对农民的认识问题。当前要特别强调在干部中加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报浮夸。要正确估计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富裕程度,既要对上负责,更要对下负责。在各项工作中不唯书、不唯上、坚持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原则,反对

本本主义和照抄照搬,在农村办各种事情,都要做到量力而行,珍惜民力。要把乡镇干部从迎来送往、应付检查评比等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帮助农民调整结构,搞好信息和技术服务上来。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农村,要轻车简从,不得层层陪同。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切实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改进工作方法,善于发现和推广先进经验,把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做到层层抓典型,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生产水平,农牧民增产增收、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强乡(镇)、强村,起到典型引路,带动全局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篇5

欢迎你们来我市视察调研。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增长方式的情况,进行汇报。有不对之处,敬请批评。

一、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更加符合市情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牌和质量、区域化布局和

产品转化率进行全面调整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几届市(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通过不断地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精炼出“两业一城一市”发展战略和发展农村“竹畜药果”四大产业理念,使我市农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突出特色,更加符合市情,为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59156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89043万元,年均增长8.5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512元,比2000年净增711元,年均增长6.8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8060万元,年均增长14.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8656万元,年均增长16.9%。

(一)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我市是一个没有矿产资源的县级市。主要是从事农业。因此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尤为重要。稳定粮食生产,我们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经营自主权的前提下,首先是保护基本农田,其次是坚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开展粮食的精深加工,增加粮食的附加值,提高粮食产出效益。在退耕还林基础上,保持粮食稳步增长。2005年我市粮食总产量达149924.24吨,比2001年133608吨,年均增长2.24%;增加16316.24吨;人均占有粮食444.9公斤。连续获得18个丰收年。

(二)做大做强竹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我市现有竹林面积102万亩。其中楠竹林46万亩,杂竹林面积56万亩。其中2001年至2005年新造竹林52万亩,其中耕地造竹29万亩,宜林荒山造竹23万亩。引进撑绿竹种苗700余万株。竹基地主要分布在元厚、葫市、旺隆、复兴、官渡、长期、长沙等14个乡镇办,沿xx河、习水河流域。现有5万亩以上竹林乡镇7个,3至5万亩竹林乡镇5个,1至2万亩竹林乡镇2个。开工建设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完成基地投资3.6亿元。从事竹加工龙头企业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个,aa市级龙头企业4个,正在申报aa市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1个。竹业综合收入实现9.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3.2亿元,年均增长8.56%。

(三)加大石斛产业发展,加快特色农产品培育。

我市现有石斛面积5326亩,分布在复兴、丙安、旺隆、葫市、元厚、官渡、长期、长沙等9个乡镇,44个村,100个村民组,1300户。有100亩以上基地3个,50亩以上基地13个,10亩以上大户80户。2005年产值达3000万元。我们抓石斛发展上,充分利用xx金钗石斛获得国家质量总局“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的“金”字品牌和已经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的“xx金钗石斛规范化种植技术”以及“xx金钗石斛生产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契机,优化产业布局,建设2万亩xx金钗石斛高标准基地;加快金钗石斛快速繁育技术的推广,扩大种苗繁育基地的规模,使xx金钗石斛快速繁育和培组苗繁育技术每年提供种苗1000万株以上;加快对石斛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严格按照金钗石斛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提高石斛生产,提高石斛科技含量。通过5至10年时间,建成2万亩高标准石斛基地,实现年产1万吨、亩产5000元以上,总产值达1亿元以上,粗加工总产值2亿元以上目标,使石斛真正成为我市特色优质农产品。

(四)发展生态养殖,推进畜牧业产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生态猪,适度发展草食牲畜,努力发展鸡和鱼。公路沿线重点建设畜牧业养殖小区。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强化良种良法的推广,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抓好“xx生态猪”、“xx乌骨鸡基地县”的申报;积极发展“订单畜牧业”,搞好畜产品流通,从而切实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加快生态猪、生态鸡的基地建设步伐,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我市生态养殖业的发展。2005年畜牧(渔业)总产值35997.87万元,占农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1%提高到2005年的41%。肉类总产量29452.86吨,猪肉产量26903.73吨,生猪年末存栏337151家禽年末存栏达1026500羽。现在全市能繁母猪16997头,其中内外二元母猪12172头,占能繁母猪71.6%。生猪品改点55个,其中人工授精点35个。养殖小区达55个,其中商品

猪养殖小区10个,二元母猪养殖小区5个,家禽养殖小区22个,牛羊养殖小区2个,稻田养鱼养殖小区6个。养殖大户达7198户。其中养猪大户5636户,养禽大户1377户,养牛大户13户,养羊大户149户,养兔大户23户,养鱼大户1102户。养猪基地村21个,养禽基地村16个,养鱼基地村8个。

(五)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增收。

旅游业快速发展,经营体制和机制进一步转变,多元化发展战略得到实施。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58.6万人次,门票收入1520万元,旅游总收入实现2.65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93%、660%和185%。

二、农业新的增长方式正在形成,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措施和重要动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调整和优化,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发展农产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可以有益地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通过采取“公司+农户”、“企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要,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生产。通过农业产业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培育和发展基地,加快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围绕黔北20万吨/年纸浆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依托退耕造竹、退耕还林、林种改造、低产林改造。大力营造竹子商品林,加快工业原料林建设。到2010年,全市初步建成110万亩以上竹工业原料基地,其中50万亩楠竹基地林,60万亩杂竹基地林。50万亩楠竹基地林中有30万亩用于培育为笋竹兼用林,有20万亩用于培育为笋用林。大力普及科学种(养)竹技术,笋用竹栽培技术、套新竹、伐老竹,逐年更新,改造低产林技术以及精深加工机械引进,提高竹林产出率。力争5年时间,年产杂竹达100万吨以上,竹笋10万吨、楠竹800万根;杂竹在优先满足纸浆项目需要外。大力扶持xx胶合板公司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加快杂竹精深加工。积极扶持新宇公司,形成企业集团,使竹业真正成为大西南竹业基地,形成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大力扶持省、aa市在赤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市级龙头企业。扶持壮大十大龙头企业:赤天化纸业公司、新宇公司、胶合板公司、新锦公司、信天石斛公司、旅游食品公司、特色生态产业公司、台商泰昌公司。加快农业工业化步伐,提升农业的战略地位。

(三)大力发展以生态养殖为主特色养殖业,推进畜牧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近年来,我市生态猪、乌骨鸡为主的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是养殖小区不断涌现,养殖大户成为畜牧业的发展带头人。二是科学养殖正在普及推广应用。三是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四是养猪协会在乡镇发展起来。五是家庭养殖正在成为一些粮食转化增值、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要养好、多养,推进畜牧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一是要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提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对散养户的指导培训,促进散养户的规模扩大。二是坚持发展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在大力扶持专业户、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鼓励支持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制和合作制的改造。三是对专业大户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快畜牧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饲料兽药产业的建设,从单纯的饲料环节向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环节拓展。

要多渠道开源节流,打破饲料资源的制约瓶颈。实施“以饲代粮”和“以饲增粮”战略,积极开发饲料来源,继续推广秸秆等农副产品利用技术。要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引进和自主研发生态猪、生态鸡、生态鱼的养殖技术,大力促进畜禽产品加工业发展,抓紧“xx生态猪”、“xx乌骨鸡基地县”申报工作,形成xx品牌,加快畜牧业发展。

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是产业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保护农民自身利益的需要。我市竹产业、石斛产业初具规模,已进入相继投产阶段,筹建、规范、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迫在眉睫。一是从竹产业、石斛产业入手,建立竹业协会。由于我市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经验不足,借鉴外地经验,筹建时就应兼顾一、二、三产业,由单项服务向综合配套服务发展,由松散型向紧凑型发展,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二是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运行方式的创新,努力培养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而兴办农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增加农民劳力收入。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策略论文 篇6

近年来,因为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农民群众收入有了普遍降低,这不但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影响,还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而国家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下面几点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首先,农村结构发展层次不高。影响农民群众收入的重要因素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具有发展特色,同时也没有真正形成主导性的产业。其次,农业产业化及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大部分都是通过初步加工就进行出口,很少有深精加工的农产品,让产品的附加值大打折扣,同时和国际上的通用标准比起来,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再次,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现阶段农业发展对于外资的利用,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等现象,在外向型农业发挥重要作用的今天其并未真正地有效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产品市场与营销渠道不完善,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农产品营销网络不健全。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1]。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林业发展建议 篇7

1.1 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

扶持以造林为主的专业户、中小型林业企业, 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测看, 近50年, 以大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为依托, 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 更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应扶持造林专业户和中小型林业企业, 使其很快形成规模。从小作坊、小工场、小林场、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种苗圃和花圃、小药材园等发展, 逐步扩大, 这是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1.2 大力扶持以林果、花卉为主的林产品加工大户、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一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积极寻求通过税收、信贷、补贴等市场经济手段, 支持农村用材林、经济林、非木质林产品、薪炭林、森林旅游、森林绿色食品、养殖业等及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纸品加工、木材加工、人造板产业的发展, 使农村产业多元化, 农民收入多样化, 降低市场风险。森林培育需要规模经营, 对形成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 不分所有制和地区, 加大政府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的扶持, 延长贷款期, 让经营者既承担融资风险,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又贷得起, 还得上。通过政府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 为减少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创造条件。二是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应与农业经营主体一样, 享受WTO“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对农业的政府补贴项目。三是鼓励和引导农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等方式, 进入林业领域经营。四是应给民间资本与外商投资主体同样优惠的政策, 促进林业发展[1,2]。

2 适应加入WTO需要, 加大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生态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外溢性以及产品消费上的广泛使用性、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 需要政府在资源配置上采取适当干预。林业具有双重性, 既可以提供生态效益, 又可以提供经济效益, 在许多国家, 森林和野生动物都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我国森林资源紧缺, 物种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在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首要需求的情况下, 加大政府的林业建设投入, 扶持农民造林, 增加森林资源, 近期可以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 扩大内需, 稳定农村社会;远期可以逐步改善生态状况, 治理风沙和水土流失, 增加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特别是加入WTO以后, 政府应根据WTO允许的“绿箱”、“黄箱”政策, 调整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 把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调整到占财政支出的10%以上, 增加对林业的投入。

2.1 继续保持国家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自1998年以来, 中国政府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从根本上改变生态脆弱、后劲不足、抗灾能力下降的局面, 达到兴林富民的目标, 政府需要持续保持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 以粮食换生态, 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同时, 关注林业工程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 注重引导发展后续产业, 为工程区农户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在保护中求发展。

2.2 改进政府补贴方式, 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

按照“绿箱政策”的相关规定, 加大政府的一般服务支出, 保护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培训、推广和咨询、检验和检测、营销和促销、基础设施、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人员的服务费用等;加大国内粮食援助、不挂钩的收入支持、政府参与的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自然灾害援助支持、对生产者退休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对资源停用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环境计划下的支出、地区援助计划下的支付;加大对林区发展给予投资补贴、对低收入者或资源贫乏的生产者给予农业补贴等。给予农村林业发展更多的地区援助和结构援助以及环境支付,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保证, 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有效和关键措施。

2.3 要恢复育林基金制度

要恢复育林基金本来面目, 形成林农自助性质的信用机制, 尽快结束用育林基金供养林业管理人员、将本该属政府财政支出的项目转嫁给农民的现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育林基金预留标准;二是实行个人记名式帐户管理;三是免收一切税费。改革育林基金的前提是核定林业行政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 其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同时在收取育林基金的基础上, 建立农民自助性质的信用基金[3,4]。

2.4 建立生态建设捐赠基金和彩票发行制度

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标, 我国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资金不足仍然是影响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另一方面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截至2011年,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已突破10万亿元, 城乡居民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为了加快我国生态建设, 造福全民,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向生态建设投入。针对我国严重的生态恶化状况, 要动员相对富裕地区和富裕人群自愿为生态建设捐款, 由政府建立生态建设捐赠基金。用基金扶持相对贫困地区农民植树造林, 改善生态状况。同时, 建立生态建设彩票发行制度, 筹集民间资金, 投入生态建设。

3 加快市场化进程, 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3.1 大力发展林产品市场

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市场的规范, 对林业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计划经济时期, 林业的主要任务是按计划为国家提供木材, 市场发育程度低, 市场体系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后, 林产品市场得到较快的发展, 但迫于生态压力, 林产品市场始终受到森林资源、产权等方面的约束。林产品市场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拉动林产品的生产发展、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加快人工林替代天然林的步伐, 有利于天然林的保护。要完善林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应取消林业主管部门一家进山收购木材的做法, 建立产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与林业生产紧密联系, 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 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有利于规范和保护合法交易, 也有利于林业主管部门对资源消耗的监督管理。国家每年安排一定的非经营性投资, 重点扶持建设市场的水、电、路、交易场地等公用设施, 为市场交易创造条件。二是促进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售地批发市场联销, 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制订市场管理办法, 规范市场运作。对市场的审批建立、管理体制、运作规则、交易税费、违规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

3.2 发展要素市场

要依法加快制订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实施办法, 促进和保护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 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村的能人投资发展林业, 促进规模经营, 提高经营效益。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建立健全中介行为规范。当前亟待建立森林、林木、林地勘验评估和木材检尺机构的规范办法, 为要素市场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创造基础条件。

3.3 发展生态服务市场

根据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狩猎园等是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国家应加强对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狩猎园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 制订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设施的建设, 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3.4 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必须加强林业生产的行业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发挥各种林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经济组织在沟通信息、技术服务、产品供销、配套协作、行业自律、维护经营者权益等方面的作用。推行代理制和拍卖制, 发展配送、加工和储藏等配套服务, 逐步形成规范的市场信息、结算和价格形成机制。鼓励农民建立自己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组织, 探索农民会员制, 提高入市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摘要:林业的发展对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意义, 该文提出提高农村经济中林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结构,林业,建议

参考文献

[1]钟晓娟, 赵岩, 孙保平, 等.盐池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 2010 (9) :34-38.

[2]姜河, 白忠义.浅议现代林业森林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4) :72-73.

[3]吴海涛.龙江县景星镇十年退耕还林生态影响分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2 (1) :85-86.

大学生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篇8

关键词:“谷贱伤农”;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2-0079-02

一、“谷贱伤农”的经济学解释

从2006年陕西的5 500万公斤芹菜降至8分钱一斤无处销售,菜农迫不得已将芹菜销毁在自家农田中,到2011年10月份山东生姜价格一路下滑,全国批发市场生姜批发均价降为3.91元/公斤,环比下跌9%,同比下跌59.3%,部分地区姜农损失惨重。还有内蒙古土豆,山东白菜、大枣等农产品价格暴跌的事件不断地在我们身边发生。“谷贱伤农”这个久远的经济学问题频现各大媒体的头条,引起众人的思考。

“谷贱伤农”这种现象描述了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用传统经济学中需求弹性的理论加以解释。在丰收的年份,农产品产量增加,供给大于需求时,农产品价格就会下降,但是因为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造成了它是一种缺乏价格弹性的产品,即使价格发生变化,农产品的需求量也不会发生变化。由于这种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不敏感,导致了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小于价格降低的幅度,这就是造成农民总收入降低的根本原因。

二、解决“谷贱伤农”的一般途径及弊端

1.各国较为通行的应对策略

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加以分析,就可以发现解决农业经济中“谷贱伤农”的一些办法。以下三条解决途径,是目前各国较为通行应对策略。一是政府利用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由政府确定一个保护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交易,从而支持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二是根据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特点,一些西方国家会采取一些援助农场的计划,通过减少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这样在丰收的年份里,农产品的供给也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使农产品的价格得到支撑,使得农民的总收入获得保障。三是由政府出面运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来消化丰收年份中供给剩余的这一部分农产品,通过政府的收购,来扶持农业发展,保证农民利益,增加他们的种粮积极性。从现实来看这种方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不管在什么社会,农业都是其国民经济的命脉,政府有责任保证本国的粮食储备安全。

2.现行政策的弊端

以上三条解决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谷贱伤农”的发生,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如果政府长时间对农产品采取保护价格,当市场出现严重的过剩现象时,政府一旦收购不及时或者不能全部收购,就会出现变相降价或者黑市交易等现象,从而使市场价格下降,农民的收入和种粮的积极性都会随之下降。所以,制定保护价格不是上策,解决不了“谷贱伤农”的根本问题。第二,如果政府强制农民减少农产品种植面积,在正常的年份里,农产品的供给量可能会正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确保了一个合理的均衡价格,使得农民的收入有所保障;但是一旦出现灾荒等自然现象导致农产品欠收,农产品供给量无法满足消费者正常生活需求,造成农产品价格暴涨,普通消费者就会面临“谷贵伤民”的风险,长远的看这样对国家粮食储备安全也带来一定的隐患。第三,通过政府对剩余农产品进行收购,是可以消化一定的剩余农产品,但是如果出现农民由于信息等因素的错误指引,过分的种植单一的农产品(如今年的大蒜和土豆等)造成农产品严重剩余,市场供需均衡被严重破坏,政府要全部消化掉这些剩余农产品势必造成大额的财政支出,这样就会给本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带来相当大的隐患,从而可以看出这也是一条治标不治本的途径。

所以要想真正消除“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就必须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入手,调整农村内部的产业结构以及整个农村产业机构,以此来控制总量和机构上的均衡。

三、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

我国为保证农民的生产和经济利益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土地改革政策的变革而不断深入的,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两次重要土地改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吃“大锅饭”的现象就被彻底打破了,土地政策30年不变让农民兄弟吃了颗定心丸。从那时起,农民种粮积极性就得到了质的提高,农村也快速的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农业科技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农民的日子更是一天天地红火起来。但是近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农村却出现农田荒芜、无人耕作的现象。原因是土地亩产虽然提高了,农民总收入却并没有得到增长,从而严重影响了种粮积极性。

四、从深化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寻求“谷贱伤农”新的解决方案

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障碍和实现工业化过程中资金“瓶颈”的限制,我国仍必须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升级调整,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帕累托改进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应该加快农村产业的规模化,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合理结构。

因此笔者认为, 将农村闲散或者无人耕种的土地集中起来,通过建立“大农场”来集中开发农业资源,划分“农业生产区域”,在这种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生产经营的专业化。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运营,势必会带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加市场竞争力。

1.“大农场”的建立方式和营运机制

“大农场”是指由投资者出资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包括以资金、技术、农器、土地等入股并借以取得股利分红,独立经营且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考虑到我国农村的现状,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农场可以采取股份制方式,这样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农民的土地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农场”的营运可以借鉴公司的运营方式,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2.构建“大农场”制度的积极效应

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上构建“大农场”制度,对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效应。构建农场制度可以解决现行土地分散经营产生的土地資源浪费现象,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走规模经济道路。随着土地的集中使用,农村产业逐渐实现规模化,从而使土地经营的边际效益大于土地经营的边际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产业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同时由于农场生产规模较大,在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中可以批量购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建立农场有利于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后,农业生产机构的市场地位就会大大增加。市场话语权得到提升,有利于农业信息的归集和发布,一方面可以依据市场的需求信息来决定农产品的种植品种和数量,也可以通过其市场供给的主导性,用供给的手段调节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供求均衡,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同时,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村产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产品的精细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向多方面发展。这样不但本国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有相应的增加,还会带动农产品出口量的增加,这样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的增加,就会提升农业生产者的收入。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农产品也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建立“大农场”有利于调节劳动力市场。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多年,但目前我国农村依然维持着小农经济的状态,劳动者的劳动力付出没有得到货币的承认和回报,大量农村青壮劳力涌入城市,土地只剩下老、弱、妇、幼来耕种,土地价值不能充分利用,有些土地甚至已出现荒芜的现象。我国目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差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城市得到大规模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城市。当城市形成经济增长极时,由于“回波效应”的影响,将其他地区的人口、资本和贸易活动都吸引到城市,使得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降低了周边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通过对农场制度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在农业产业调整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从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在涉及农业产业的组织形式方面,都在不同程度的采取避实就虚的态度,缺乏对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性触动。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论,所以笔者认为,通过对“大农场”建立的方向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将给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带来一个新的方向和突破。

五、结论

针对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现状,要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避免“谷贱伤农”事件的发生,就必需做出适当的农村产业调整。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大力发展农业之路。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的富裕,这样就会给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极大的难度。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现存的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已经暴露出其弊端。上海市曾对郊区的4 015名农户进行调查,38%农户愿意在保留良田的前提下,转让责任田,7.3%的农户愿意放弃责任田,1.7%的农户愿意扩大承包面积,成为专业户。在这种趋势下,要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就要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入手,通过深入研究,为我国农村产业调整寻找新的出路。

目前,我国在农村农场制度的政策上仍处于真空状态,要想实现农场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国家通过法律和财政政策的扶植和引导。只有在制度上许可了“大农场”的建立,才能实现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在总量与结构上保持基本平衡,在兼顾农民和普通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保障我国粮食储备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汉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对策[J].经济问题,2002,(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孙津.中国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李尚红.对构建我国民营农场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6,(1).

[5]朱博文.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05,(2).

[6]Adams.Filling the Deposit Gap in Microfinance[J].The Best Practices in Saving Mobilization Conference,Washington,DC,2002,(11).

上一篇:企业财务分析知识点下一篇:户籍制度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