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案

2022-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案

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探讨

摘要:针对“天地图”县级节点建设中,县级独立建设县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面临着财政、技术、人员多方面的困难,提出市县一体化建设思路。以市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市级平台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建设县级分节点,构建面向服务的“市县一体化”体系架构,发展面向县级政府部门的地理信息协同服务,开发面向公众的地图与地理信息服务。

关键字:“天地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市县一体化;建设方案

1 项目背景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天地图”,是 “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最全的,面向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大型地理信息服务网站 [1,2]。江西省市级节点基本建设完成,部分县级平台也开始建设。对县级国土部门而言,独立建设县级平台面临着财政、技术、人员多方面的困难,且县级用户需求较省市级简单,所以市县一体化建设思路很适合县级平台建设。

2 市县一体化建设方式

综合考虑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际应用特点和 IT 技术现状,我们建议采用主从分布式方式进行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数据集中在市局管理,通过在分节点部署服务代理来为县级用户加速,通过自主的县级门户来为各县展示特色,同时通过数据处理与上传工具将县级数据纳入平台统一管理。

3 需求分析

3.1 用户分析 。3.1.1 县级政府部门、企业公众用户 。政府部门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最主要用户,这部分用户对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需求深度不一,可以概括为非注册、注册、开发3类用户;针对企业公众用户,主要提供包括“在线地图操作”、“地名兴趣点查询”、“个人标注”、“公交查詢”等应用。 3.1.2 县级平台管理用户 。县国土局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处理与县门户系统运维单位,除了具有政府部门用户和企业公众用户使用需求以外,还承担数据提交与系统运行维护。3.1.3 市级平台管理用户 。市国土局是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维护与系统运维单位,承担县级数据的整理、入库与系统运行维护。

3.2 业务流程分析 。3.2.1 县级数据入库更新流程

3.2.2 县级服务发布流程。县级提交服务发布申请,选择注册数据服务功能,输入要注册数据服务的描述信息,选择要注册图层所在的目录,然后输入数据所在的数据库、数据表等信息,提交。市级审批发布申请,数据服务注册审核员登录平台管理子系统,查看待审核的注册信息;市级发布相应服务,审核通过,那么系统自动注册图层,并将元数据描述信息保存到元数据库。

4 总体设计方案

4.1 总体设计思路 。以市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市级平台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建设县级分节点,构建面向服务的“市县一体化”体系架构,发展面向县级政府部门的地理信息协同服务,开发面向公众的地图与地理信息服务。[3]

4.2 总体框架设计 。由“支撑层”、“数据层”、“服务层”、“系统应用层”和“标准规范与运行保障体系”共五部分组成。支撑层是市县一体化平台运行的基础与支撑,其中市级主节点包括网络与设备和支持软件2部分组成,支撑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GIS平台、中间件和防病毒软件等;县级节点包括网络与服务器设备。 数据层是市县一体化平台服务的基础。市县二级数据统一汇交到市级整理建库,县级不搭建空间数据库。各县数据经县级运维人员处理后,提交到市级平台,再由市级数据管理员进行整理入库。数据发布后,服务所关联的地图和数据内容缓存可自动同步到县级平台,为县级平台的访问加速。

服务层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开发和对外应用对接的基础,细分为服务接口和服务引擎两部分,服务接口对外提供服务调用,服务引擎负责实现服务接口具体功能。对于上层应用,只要服务接口不便应用系统就可以维持不改动,确保应用和接口的松耦合关系。服务接口是规范,服务引擎是具体实现和提供。应用层是针对具体业务使用的应用系统,主要基于服务层提供的服务来组装界面实现,原则上不直接访问数据库。一部分是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组成的应用系统,另外一部分是公共服务平台以外的对接应用系统。

4.3 体系结构设计

4.3.1 市级平台 。市级平台需做以下完善工作:增加服务同步模块,与各县节点的代理服务之间进行内容同步;增加县级数据接收工具,用于提取县级数据;增加与各县节点的数据对接工作机制,完善县市间的工作流程。

4.3.2 县级平台 。县级平台主要工作:配置一台服务器,用户搭载服务代理与县级门户;部署县级门户,承担县内用户的访问量,减轻市级平台压力;部署 GIS 分发软件,完成对市平台的服务代理、内容缓存等工作,承担县内用户对服务的访问,并为服务访问加速。

参考文献

[1] 周耀学,卫东, 邱文. 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 测绘通报.2011(8):23-25

[2] 翟永,刘津, 陈杰.天地图网站云架构系统设计[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2(9):81-82

[3]江洲,李琦.地理编码的应用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22

作者:龙惠芳 廖明伟 廖明

第2篇:公共文化服务视阈下文化馆建设和服务

摘 要: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市文化馆,发挥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视阈下文化馆建设和服务主要有:一是更加凸显文化设施服务;二是更加凸显基层文化服务;三是更加凸显数字文化服务;四是更加凸显文化志愿服务。

关键词:公共文化;文化馆;建设;服务

一、文化馆建设和服务更加凸显文化设施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彰显了文化馆的地位与作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是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馆建设和服务首先要突出文化设施服务。

1.布局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

江西省新余市精心布局推进“一市六馆二宫二中心一剧院”“一县三馆一剧场”“一乡一站一戏台”“一村一室一广场”四级文化阵地格局。在四级网络基本完成的同时,推进城乡一体化精品建设, 投资逾 7 亿元建成了 7.1 万㎡的市文化中心和 2 万余㎡的市文化馆, 毗连的市体育中心与市文化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形成了新余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双核效应。

2.以项目建设为推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新余市通过采取新建改建、维修改造、设施提升等方式,着重抓实市、县 ( 区 )、乡镇 ( 街道 )、村 ( 社区 ) 四级文化工程建设, 建成乡镇( 街道) 综合文化站 37 个、村文化服务中心 408 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54 个,建成率均达到 100%;全市建成城乡文化广场353 个,公共戏台 35 个,建成率 95%,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3.不断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新余市吸引了全国首家夏绣博物馆、抱石文化创意园、仙女湖书画院、明德书院等一批社会力量,投资 8 亿多元,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建立版画、夏布绣、采茶戏等名家工作室,建立 1000 个文化志愿者网格,直面市民文化需求,实现精细管理、精准服务。

二、文化館建设和服务更加凸显基层文化服务

1.面向广大基层群众,推进“零门槛、全免费”服务

新余市文化馆给广大市民和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培训、交流和公益演出的平台,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新余文化艺术大学的创办为全市广大市民和文艺爱好者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文艺培训和服务。”从开班以来,艺术大学“免费课堂”开设了广场舞、声乐、合唱、器乐、戏曲、书法、绘画、模特、瑜伽、演讲、摄影等 30 余个培训科目,培训市民 79700 余人次,校内校外学生有 2300 多人,组织公益性讲座 40 余次,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享受到了“文化惠民”服务。另外,为戏曲、舞蹈、管乐队、语言、小品、模特等 12 个社会文艺团队提供免费培训与辅导,受益达 92000 余人次。

2.以标准化建设为前提,制定服务标准和路线图

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文化民生,制定了一系列服务标准和路线图,通过开展“新余有爱·文化惠民”、百姓大舞台、激情广场、百姓春晚、闹元宵、地方戏展演、农民剧团进城等群众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特色民间艺术精品,形成傅抱石文化艺术节、少儿舞蹈艺术、戏曲惠民·欢乐百姓、百姓幸福广场、仙女湖爱情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鲜明、富有本土魅力的文化品牌,深受百姓的喜爱。

3.结合不同社区特点,建立服务长效机制

文化馆组织人员分片到各个社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把二胡、笛子、其他乐器的培训服务和书法美术摄影送到社区。目前,在“百把二胡”“百支竹笛”的基础上,开展“百人合唱、百人太极、百人诗歌朗诵”和“千人广场舞”的培训工作,以点带面,打造“特色社区·百花工程”, 逐步形成一社区一特色。

4.以培训和扶持为手段,完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先后组织举办了 30 多期基层文化

专干,邀请 10 多位国家、省级专家授课,还组织 20 多批次市、县( 区) 文化业务骨干赴外参观学习。目前全市文化系统各类人员达到383 人,乡镇( 街道) 综合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 125 人,做到每个综合文化站平均 3 人以上,每个行政村和社区均配备了 1 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

5.采取多种服务形式,规范基层团队管理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全市地方戏大赛、采茶戏展演和排舞大赛等多种形式,促进社区文艺团体队伍发展和业务水平提高。出台 30 多个政策文件,完成了登记备案、“星级评定”和政府补贴等工作,实现了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根据摸底调查, 目前新余市已有近 500 支团队进行了登记和备案,对“星级评定”团队由市文化馆发放一次性扶持资金 10 万元。

三、文化馆建设和服务更加凸显数字文化服务

1.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积极宣传文化服务

积极宣传文化活动,专题新闻在国家、省报省刊、江西省文化馆(群艺馆)网站和新余电视台“新余新闻”和新广新闻播出、《新余日报》《新余晚报》及网络媒体报道。其中《中国文化报》刊发3 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发布作品 1 篇,江西文化发布 1 篇,江西省文化馆(群艺馆)网站刊发 42 篇,市各种报刊(网站)80 余篇。

2.通过数字文化网,大力保障文化服务

投资 260 万元建设新余数字文化网,既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又满足了个体最小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服务范围上“全民总动员”,内容提供上“1 云+4 网+N 端全覆盖”,管理理念上“全民互动、线上监督、满意度及时反馈”的三次方重构。

3.通过网站渠道,不断提供文化服务

采取“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方式,提供文艺演出、艺术培训、文化沙龙、读书讲座、心理咨询等多形式的文化服务。网站整合大量的公用文化服务资源,充分展现移动互联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网络及时发布群众文化工作信息和动态,为市民提供先进文化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数字文化服务。

4.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广泛传播和推广文化服务

文化馆在开设官方网站的基础上,整合公用文化服务资源,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并由专人负责,多方位开展信息发布、艺术欣赏、咨询指导等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最新最全的文化资讯和服务,同时也及时宣传报道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信息和动态。

作者:李雅茗

第3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设研究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河南省

摘要:文章对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如何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拓展服务领域、创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建设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文化等建议。

1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有力举措。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负有特殊使命。公共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传播科学文化、服务大众阅读与科研等职能,公共图书馆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宽服务方式,扩大服务领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一个研究课题。为此,笔者对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

2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对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从馆舍、文化活动形式、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文化共享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截止日期为2011年9月1日,调查对象为河南省图书馆及河南省辖市公共图书馆。调查结果见表1。

3调查现状

笔者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形式、服务网络与文化共享工程四个方面对河南省省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进行综述。

3.1基础设施建设

笔者调查的19家图书馆,馆舍面积在15,000M2以上的有8家,约占42.1%,其中与学校共建的图书馆有3家;10,000~15,000M2之间的有4家,约占21.1%;10,000M2以下的有6家,约占31.6%;焦作市图书馆旧馆以拆除,新馆在建,目前未能提供服务。在网络建设方面,19家图书馆中拥有网站/网页的有9家,约占47.4%;超过一半的图书馆没有网站/网页。

3.2服务形式

19家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借阅服务外,都有不同形式的服务。其中,河南省图书馆、鹤壁市图书馆、济源市图书馆、开封市图书馆、漯河市图书馆、濮阳市图书馆、三门峡市图书馆、郑州市图书馆等开展的活动形式较多,有征文、展览、讲坛、送书上门、送书下乡、培训等,各具特色。突出的有鹤壁市图书馆的“图书银行”活动、济源市图书馆的文明志愿者活动、开封市图书馆义务为市下岗职工举办计算机培训,洛阳市图书馆的“洛图讲坛”、南阳市图书馆的“诸葛亮文化讲堂”、濮阳市的“龙乡讲堂”、三门峡市图书馆的“三门峡市小记者之家”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展厅”、郑州市图书馆的“十佳书香家庭”评选活动等。

3.3服务网络

19家图书馆除正在建设新馆的焦作市图书馆以外,服务范围从省、市延伸到社区、县、乡镇、村,自上而下层层服务。图书馆采取多种形式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辐射面和影响力。主要有:①在馆外开设外借点。河南省图书馆在全省开设30余处外借点;郑州市图书馆先后建立了郑州送变电社区、南阳寨社区、郑州监狱、管城回族区4个分馆和郑州交巡警九大队、郑州盲聋哑学校等30多个图书流通点和服务点;鹤壁市图书馆设立馆外流通点。②在馆外开设流动服务点。济源市图书馆建立济源市流动职工书屋,设市级馆外阅览室23个;平顶山市图书馆和周口市图书馆提供流动借阅服务。③与镇政府共建社区图书馆,帮助建立乡村图书室,支持农家书屋。济源市图书馆在镇文化中心设立社区图书馆,支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举办了农家书屋工作及培训会议;三门峡市图书馆帮助革命老区卢氏县木桐乡良木村、官道口镇耿家村、潘河乡潘河村、渑池县段村乡柏隆村、灵宝市川口乡棉勿村和碑基村等乡村建起乡村图书室等。④对基层给予资源支持和技术指导。河南省图书馆实现“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全覆盖,大多图书馆都开展送书下乡、对基层图书馆(室)技术培训等活动。

3.4文化共享工程

19家图书馆中1家(河南省图书馆)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南省支中心、6家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随着远程访问系统的开通,全省各市、县(市、区)图书馆均可共享省馆数字化资源,“十一五”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南省分中心平台服务范围覆盖全省4.7万个行政村,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10]。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中心、支中心的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坚持资源建设和群众需求相结合、服务形式和服务效果相结合、定点服务和跟踪服务相结合、网上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广开服务渠道,拓展服务领域,不断增强共享工程服务能力。4河南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调查发现,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经费不足、服务水平不平衡、服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4.1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是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很多公共图书馆都提到了经费紧张,图书馆每年用于购书的经费都非常少,图书资源补充缓慢,设备缺乏或陈旧,可支配于其他文化活动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4.2服务水平不平衡

笔者从调查中发现,各个图书馆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图书馆的经济条件、基础条件、网络条件、人员队伍等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从而导致服务水平也不平衡。河南省图书馆服务范围覆盖全省4.7万个行政村,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郑州市图书馆初步形成了一个主馆、四个分馆和多个小型乡村、社区和单位阅读站为一体的图书馆服务体系。相比之下,一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着一定的距离。

4.3服务机制不完善

笔者根据调查,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形式多样,服务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但是,从整体上看,未能形成一个由省到市到基层覆盖全省的系统化的服务机制,河南省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起到了带领作用,但是如何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效调动市级公共图书馆及基层公共图书馆,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同时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竞争力,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5有关建议

根据对河南省省市公共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的调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笔者在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初步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意见。

5.1建立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我国现有的公共图书馆事业遵行的是“一级政府负责一级图书馆”的体制,建设主体多头多级、管理相对松散而不集中,因此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体系。鉴于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经费、技术、人员等不平衡状况,可建立由一馆领导的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加强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其主要宗旨就是在资源建设、管理服务、技术支持与人员培训上加强各级公共图书馆间协作共享,实现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是在不同建设主体资助的资源之间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及服务机制,其核心是确立成员之间共建共享资源的方式和建立文化服务机制,并为这一方式的顺利运行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本质上是行业间的合作。

5.2建设多样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

目前,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也根据需要出现多样化,有总分馆制、馆外固定服务点、馆外流动服务点等,这些服务模式都是由图书馆单独进行资源建设和管理,根据各馆情况、地方居民需求等选择不同形式的服务模式,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在实施这些服务模式时都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服务地址、资金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

5.3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拓展服务领域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11],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先进的传播方式传输到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这给公共图书馆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契机。公共图书馆要抓住机会,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图书馆网络,建立基层文化服务机制,直接或间接为基层提供服务。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南省分中心平台服务范围覆盖全省4.8万个行政村,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把公共文化服务拓展至“信息贫困”地区,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5.4创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地方文化资源特点和地方发展的目标定位, 策划、设计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可分别以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市民文化鉴赏品位为重点、以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为重点、以面向外来务工为重点、以面向中小学生为重点、以打造成本土文化品牌为重点等创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拓展服务,增强辐射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视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5.5建设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文化

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提供文化服务的基础,特色资源是地方特色文化保存和传播的载体之一,所以,特色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内容。河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而且所属各市(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楚汉文化”、“玉文化”等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公共图书馆在资源收集、整理、建设和利用的过程中对特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加以重视,收集多种载体类型的特色资源,开发多种形式的二三次文献,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设置特色资源专栏,多途径宣传、保存和利用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文化。目前,河南省省市级图书馆都在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或专栏,如“河南地方戏曲数据库”、“龙文化书籍目录”、“济源文化”、“卢仝文化”“商都溯源”、“少林文化”等专栏。

6结语

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工程,不仅是图书馆界需要努力做好的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因此,我们积极呼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和资金投入,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为地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图书馆[EB/OL].http: www.henanlib.gov.cn,2010-8-15.

[2]安阳市图书馆[EB/OL].http:www.aystsg.anyang.cn,2010-8-18.

[3]济源市图书馆[EB/OL].http://www.jytsg.com,2010-8-18.

[4]漯河市图书馆[EB/OL].http://www.lhlib.org.cn,2010-8-22.

[5]洛阳市图书馆[EB/OL].http://www.lylib.gov.cn,2010-8-22.

[6]濮阳市图书馆[EB/OL].http://www.pylib.net,2010-8-8-24.

[7]新乡市图书馆[EB/OL].http://www.xxlib.net,2010-8-25-26.

[8]驻马店市图书馆[EB/OL].http://info.huanghai.edu.cn/gb/library,2010-8-27.

[9]郑州市图书馆[EB/OL].http://www.zzlib.org.cn,2010-8-27.

[10]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建设情况[EB/OL].http://www.ccnt.gov.cn/sjzz/shwhs/tsgsy/201104/t20110406_88699.html,2010-9-1.

[1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EB/OL].http://www.ndcnc.gov.cn/,2010-9-1.

(编校:马怀云)

作者:徐丽晓

第4篇:白楼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淮白政字【2012】10号

白楼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旅游带动,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加快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目标任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村级文化书屋、村级文化共享工程点等。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以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加强管理、增强服务,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文化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文化活动更加丰富,为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的原则。要突出党委政府在公共文化基础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公共文化基础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参与、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格局。二是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要立足基层、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坚持倡导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的原则。要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保护优秀民间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四是坚持重点扶持和突出特色的原则。要大力扶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活动阵地建设,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较高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团体,加大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基本要求:一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遵循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基本性和公共参与性原则。二是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增加投入、统一补助标准、确保质量的原则,采取以县乡为主、群众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多渠道筹资,着力改善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三是注重建管并重,坚持管用结合。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重建重管,管好用好,避免重建轻管。

(四)目标任务:力争到年底在全县率先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基本能满足全镇人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二、具体措施办法

围绕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和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以镇、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骨干,以村级文化大院、农村电影免费放映、舞台艺术送农民、文化艺术下乡等活动为载体,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全力加快镇、村、组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1.镇综合文化站。镇综合文化站是公共文化工作网络的龙头工程,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主要阵地,要把镇综合文化站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任务来抓。争取上级 3 补助,完成镇综合文化站配套设施建设。本着有利于各种活动开展、有利于服务广大群众的原则,不能只摆样子、建成空房子,实行免费开放。

2.行政村文化大院建设。已建成文化大院、文化书屋、文化共享工程的村,要进一步完善软硬件建设。今年重点完成郭楼、黎庄、沙卯刘、大郑等7个村的文化书屋、文化工程共享点建设和3个学校文化宫建设。

3.经常性开展“一村一月一场免费电影”、舞台艺术送农民和文化艺术下乡活动,解决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看戏难问题,按照“胶改数”的方向,大力推广数字电影放映技术。 4.扎实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中央近年提出的充分利用便捷丰富的网络文化信息资源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积极争取工程项目,以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为依托,扎实推进工程的实施,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信息资源的作用,力争年底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

三、切实加强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

各村委会、镇直有关单位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抓,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4 设。要把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之中,切实抓紧抓好。要落实责任,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奖惩。镇文化中心负责指导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协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白楼镇人民政府 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第5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第6篇: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总结

xx县加强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投资和关注,通过置换、购置和改扩建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农村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改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了

一个新台阶,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应有重视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自

治区、地区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充分考虑、科学规划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政府投入、资产置换、资源整合等办法,新建、改建和扩建公益性文化设施。三是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健全监控网络,开展经常性的巡查活动,加强对农村文艺活动的监管,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各乡(镇)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借助县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乡镇文广站建设的投入和“农家书屋”建设的扶持力度。2008年1月12日下午,xx县文体局“农家书屋”揭牌仪式在叶尔特斯村隆重举行,此次全县共开设两家“农家书

屋”,捐赠图书1500余册。乡镇文广站和“农家书屋”成为了农民群众休闲娱乐、文艺活动和汲取农业科技知识的好去处,有效解决了农村实用科技图书少、致富信息匮乏的难题,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撑。

三、农村主体文化活动影响不断扩大

一是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图书配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按照“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仅2008年就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80多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三是从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出发,开展好送戏、送图书、送电影的“三送”活动,精心编排形式活泼、贴近实际的节目,让农民群众在欣赏、娱乐的过程中懂政策、受教育、学知识,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县文

化部门共组织县艺术团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开展“送戏”演出230场次。立足服务“三农”和群众脱贫致富,与地区、县相关部门一同累计送科普书籍、实用技术图书?余册。开展进社区、下乡村、到学校“送电影”356场次。四是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得到加强。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在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合理有度开发利用非

物质文化遗产。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继承优良的传统美德。

全面部署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举办多期培训班,聘请自治区、地区有关专家讲课。经全面普查,全县各乡(镇)共查明民间艺术30多项,经甄别后整理上报 3项,纳吾尔孜节,转场,花毡子制做。这些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制作手法,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广泛流传。

四、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发展和管理情况

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xx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始建于1992年4月,股级事业单位,核编人员3人,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随着法规的进一步健全,管理和执法职能逐步明确,原办公室的具体职能得到调整,到了2002年5

月,我县又增设了文化市场稽查队,配大队长1人,与文管办合属办公,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也同样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求文思乐的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方针,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经过近十六年的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镇乡延伸,经营项目日臻多样化、现代化,已基本形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网络以及出版物在内的八大门类的综合性市场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监督作用,采12全文查看

第7篇: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才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者”的特征逐渐被“公共服务”所取代。正如法国公法学家莱昂・狄骥所言:国家就是政府为着公共利益进行的公共服务的总和。可见,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根本区别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它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是为社会提供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与文化领域中可以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文化产业一起,构成国家的文化建设的全部范畴[2]。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就是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主要涵盖以下六个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及正在制定的《图书馆法》。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如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影(剧)院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保障。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实现文化“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目标的保障。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运用科技因素和现代服务的理念,如2002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培训等,就是在公共文化活动方式上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的体现。六是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不同于市场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公平均等性。公共文化服务应是公平分配的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应均等分布,尽可能保证人人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均等性突出地体现了社会平等的伦理要求。其二,公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全体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社会效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应降低收费或免费供人们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体现着政府公共管理的人文关怀。其三,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品种、层次和特色应该是多样的,应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尽量提供多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其四,便利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使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方便获得。其五,普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面向大众,为全体公民所普遍享用。公民共同分享丰富的、基本无差别的文化内容,有利于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和普及。新时期新阶段,包含多种基本要素、具有多样特征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落实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亦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同时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明确指出了今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主要目标是:

1.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经费运行保障机制,使文化机构能正常运转,图书馆有钱买书、文化馆站有经费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剧团能够下乡演出,把它们的活力调动起来。

2.加大重点工程实施力度,特别是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每个乡镇和每个村都要建立基层的服务点,实现“村村通”,继续推动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等重点文化工程。

3.充分挖掘优秀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使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推动各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文化重在积累,要从基础做起,特别是从农村作起,扎扎实实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好,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应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有了发展的方向。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收到实效,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落实具体的措施。

1.健全公共文化投入机制。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工作部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考核奖惩,落实领导责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受到应有重视,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健全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首先,保障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其必需的事业经费支出。其次,设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复次,以奖代补。对新建文化设施要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以此调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的积极性。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建设需求,统筹规划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设施的数量、布局、类别。在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社会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十一五”时期末,实现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乡镇文化站(中心)、村文化大院建有文体娱乐场所,能够开展图书阅览、艺术培训、科技推广、文化娱乐等多种活动。在全面建设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建设水平和质量。

3.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把培养造就文化人才、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作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大力提高社会文化服务队伍的人员规模、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省、市、县三级都要制定出台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通过在职教育、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评比活动,建设一支作风好、业务精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要指导和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内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用现代传播技术和先进科技手段,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和效能。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拓宽传输渠道,确保文化信息资源能够及时、通畅、高质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5.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实施精品战略,集中力量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艺术创作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借鉴国内外文化产品生产的新形态,大胆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形成拥有一定原创性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要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及音像制品,多生产赞美生活、塑造典型、讴歌劳动、陶冶情操的戏剧、影视节目等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

6.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文化成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一是推进农村重点工程建设。继续通过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流动文化服务工程,“金钥匙”农村文化出版工程等,改善和提升农村文化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题材作品在艺术生产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农民喜爱的文艺节目、图书、音像等送到田间村头。三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地域优势,办好诸如农村文化艺术节、农民电影年、庄户剧团文艺调演等活动;组织文艺专干辅导农村文艺骨干及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四是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等。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定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和按照农民群众的意愿,提供文化产品和开展文化服务。

参考:【1】百度文库,【2】新浪网,【3】人民网。

第8篇: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的起源、形成与内涵

(一)起源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中国生效 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年1月3日开始生效。

1997年10月27日,中国政府签署该公约

2001年2月28日,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该公约,在中国生效。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文化权利” 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

人人有权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分享发展成果”)

人人有权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用享受被保护的权利(知识产权保护)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国家义务” 缔约国为充分实现上述权利采取必要的步骤(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与文化)

-最大能力采取措施义务 -非歧视性权利保障义务 -男女平等享有权利义务 -合理限制和克减义务 -发展中国家特殊义务

(二)形成

“十六大”报告(2002.11)

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9) 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中央“两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8)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东部及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 “十七大”报告(2007.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的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2010.4)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在社会事业特别是涉及基本民生方面,包括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都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会事业涉及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普遍公共利益,公益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一旦受到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就得不到保障 ,社会就会失去起码的公平和正义

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的讲话(2010.7) 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调整资源配置,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市设施建设,继续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10) “十二五”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3)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10)

专题研究文化改革与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 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决定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 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 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 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 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 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 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 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 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2)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梳理与总结

2002年开始:《经社文公约》生效-尊重和保障文化权利-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

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

是基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的资源配置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应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1、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的权利;

2、获取文化信息的权利;

3、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

4、参与公共文化事务及活动的权利;

5、文化选择的权利;

6、文化传播的权利;

7、文化创造与表达的权利;

8、文化监督的权利。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行使的基本职能

一是制订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二是监管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三是通过投资保证基本公共 文化产品供应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四是直接生产或提供某些公共文化服务;五是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和规范地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主要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内容有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以及运行管理系统和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

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公共文化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 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公益性,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是低于成本、收费 很少的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体现对人的关怀,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 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每个公民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 和服务过程的公平。它所强调的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

基本性,就是政府提供的是基本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

便利性,就是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方便群众获得和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文化民生和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着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伟大复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

怎样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 公共资金支持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 全社会参与

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农村为重点 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目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 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创建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调动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 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与法律保障

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保障

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 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证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体系

二、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制度建设 《南京市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意见》(2011.8)

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2011.12)

《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实施意见》(2011.12)

(二)、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我市建有市级群众艺术馆、面积28000平方米,金陵图书馆新馆、面积25000平方米;建有区级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市、区两级14个公共图书馆和9个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全市建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56座,藏品50余万件。全市100个街镇全部建有文化站,1253个社区(村)全部建有文化活动室,建有552家“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街镇及社区(村)全覆盖。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已实现城区全覆盖,农村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目前,全市一个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间,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2012年,高淳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

2013年,建邺区文化馆、图书馆新馆以及栖霞区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成,并完成江宁区图书馆、高淳区文化馆以及六合区第二图书馆的改造,开工建设浦口区桥北文化艺术中心和市民文化中心(含图书馆、文化馆)、六合区第二文化馆新馆;

2014年,鼓楼区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六合区青奥文化城“一城五馆”(含文化馆、图书馆)将建成开放,并将开工建设秦淮区文化艺术中心、溧水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区级文化艺术中心。未来2-3年我市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面貌将整体改观。

五星文化站、示范文化站与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创建 2011年,为解决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市政府拿出500万元用于支持、奖励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市开展了镇街“示范文化站”和村(社区)“示范文化活动室”的创建工作,在全市形成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潮。全市已建成41个示范文化站,582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达到示范点标准。

全市已命名示范文化站名单 2011年

红山街道文化站、光华路街道文化站、中华门街道文化站、双闸街道文化站、江东街道文化站、宝塔桥街道文化站、西岗街道文化站、西善桥街道文化站、秣陵街道文化站、江浦街道文化站、冶山镇文化站、白马镇文化站、石湫镇文化站、桠溪镇文化站

2012年

玄武湖街道文化站、洪武路街道文化站、秦虹街道文化站、沙洲街道文化站、宁海路街道文化站、小市街道文化站、栖霞街道文化站、铁心桥街道文化站、汤山街道文化站、星甸街道文化站、龙袍街道文化站、雄州街道文化站、永阳镇文化站、淳溪镇文化站

2013年

孝林卫街道文化站、大光路街道文化站、双塘街道文化站、莫愁湖街道文化站、挹江门街道文化站、幕府山街道文化站、八卦洲街道文化站、梅山街道文化站、横溪街道文化站、永宁镇文化站、葛塘街道文化站、东屏镇文化站、东坝镇文化站

示范文化广场和社区特色文化广场打造

2012年,市政府提出,在全市打造14个“示范文化广场”和86个“社区特色文化广场”的任务,市、区两级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添置音响、照明设备,搭建活动舞台,并组织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文艺团队与文化广场挂钩,定期到广场为群众举行公益演出,实现了“广场天天演,剧场连连看”的喜人景象,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示范文化广场名单

(三)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2008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投入2670万元,用于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目前,全市建有金陵图书馆等市、区支中心13个,10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我市把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重点放在社区,与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共建共享。2013年,全市实现社区(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全覆盖。各基层服务点通过VPN方式连至金陵图书馆市支中心,共享达48TB的各类影视资源、讲座资源、科普知识、电子图书、南京地方文献等,街镇、社区的公共数字化服务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2013年,对90个街镇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服务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总分馆制和通借通还“一卡通”建设

在全市推进市、区、街(镇)、村(社区)四级图书馆(室)通借通还的“一卡通”服务。以金陵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图书馆为骨干馆,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通过更新管理系统和网络连通方式,实现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图书馆服务联网。目前已实现市、区两级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下一步我们将街镇、社区分馆建设作为重点,使图书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村。金陵图书馆和各区图书馆还开展了建立社区分馆、流动图书车、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机等方便快捷的馆外流通服务,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阵地和服务功能,方便了市民借阅。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四)、服务品质提升 免费开放

2011年起,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本服务项目实行免费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各公共文化场所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增强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规范服务标准

拟定《南京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南京市文化馆服务规范》等公共文化场所服务规范,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优质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五)、文化惠民

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联合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市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活动为龙头,带动各区演出上千场,实现全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万场。

市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金图讲坛(1981年)

“金图讲坛”是南京地区乃至在省内外图书馆界被公认的是面向社会大众创办最早的公益性文化讲坛。 “金图讲坛”邀请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王蒙先生,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少将,凤凰卫视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闾丘露薇等知名人士为市民献上免费讲座,听众累计十余万人次,多次获得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表彰,并于2010年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奖。

金陵合唱节(1990年)

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已举办七届,2008年获江苏省“五星工程优秀服务奖”,2010年获得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 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2007年)

以文化广场为载体,组织艺术院团和群文团队走进广场、走进社区,每年为老百姓提供100场免费的文艺演出。七年活动主题分别为:“欢乐和谐”、“收获幸福”、“共享华诞”、“感受欢歌”、“享受阳光”、“放飞愉悦”、“点燃梦想”。市财政投入上千万元,为群众免费演出了近千场。

公益交响音乐会(2009年)

每月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一场,市民凭身份证免费领取音乐会门票。公益交响音乐会已连续举办6年,70多场演出,财政投入400多万元,扶持了南京市本地的南京爱乐乐团,也让老百姓不花钱就可以欣赏到高雅音乐。

公益合唱音乐会(2011年)

把南京地区数百支合唱团和国内外优秀合唱团请到文化艺术中心,每月举办一场合唱音乐会。

金陵群文大讲堂(2011年)

每年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10期,通过开展讲座,进行业务技能交流。大课堂开设以来,先后邀请文化部专家、著名音乐家何占豪,著名指挥家杨鸿年,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等一批中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

520音乐厅(2013年)

“0场租”、低票价、一年52周、周周有演出。繁荣全市音乐演出市场。

各区公共文化建设情况

建邺区《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意见》; 江宁区《关于促进和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的意见》; 浦口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秦淮区提出“文化发展争第一”目标并出台相关细则;高淳区、溧水区还把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列入文化惠民工作考核之中。

各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玄武之春”系列文化活动、“惠民小剧场”公益演出活动、“秦淮之夏”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彩365 快乐每一天”系列文化活动、“幸福鼓楼”社区文化艺术节、“春满滨江”系列文化活动、中国南京“金秋栖霞”艺术节、“多彩雨花” 系列文化活动、“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浦口区艺术节”系列文化活动、“六合同春”系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宣传月”系列文化活动、“唱响古戏台”系列活动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实行了三项举措。

一是菜单服务,“选得上,你来演”。年初市文广新局把参演单位申报的剧节目公布出来,发到社区,由各区组织让群众挑选,根据群众的意见,将得票多的节目排入各区当年的演出计划,面向全市公布。

二是政府买单,“你来演,我来补”。每年市、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近千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评选奖励,“演得好,有奖励”。群众既是观众,又当评委。演出结束后请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节目,年底全市评出受群众欢迎的演出团体和剧节目再给予表彰奖励。

据统计,仅2012年,全市各类文化活动达到22990多场,群众文艺团队达2360多支,参与人数达1000万以上。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主要成效

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能。“百千万行动计划”吸引和凝聚各方资源共同参与,统筹计划,统一实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各级财政对文化惠民活动经费投入,从2007年的100多万元到2012年的1000多万元,活动场次由1700多场达到22000多场。

满足了市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百千万行动计划”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问需于民,由群众评判。文化建设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促进了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为业余文艺团队搭建了展示才艺的舞台,激活了业余团队的发展活力,引导广大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在参与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融洽了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培育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三、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部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对支持公共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出现一些偏差,各区也不平衡。在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区划调整和撤乡并镇中,个别区文化馆无馆址、无等级。个别文化站被无偿占用或挪作他用,造成基层文化机构没有服务阵地。二是部分公共文化设施产权问题有待进一步理顺。

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全市文化事业建设的总体投入逐年提高,2011年全市文化事业总投入6.07亿元,与2010年的4.1亿元相比,增幅48.05%。市财政把重点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服务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市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市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市内各区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基层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受人员编制等因素制约,区级文化馆、街镇文化站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市100个街镇文化站,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43人,其中30岁以下57人占16.6%,30-50岁214人占62.4%,50岁以上72人占21%,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60人,占17%。基层文化队伍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

今后努力方向

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重点推进南京市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及“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2年申报创建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3年4月8日,陈刚副市长代表南京市进行现场陈述。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

2013年8月,市文广新局刁仁昌局长在文化部进行陈述。2013年10月,经审核,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

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进一步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到“十二五”期末,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改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整体面貌,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全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全面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加大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惠民活动的投入。各级财政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的正常运转。

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活动

以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促进群众参与文化热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区、街(镇)、村(社区)四级图书馆(室)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

第9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

2015年10月22日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产生与内涵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扶持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2006年9月,国家颁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此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流行语言”和核心理念。

那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十六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

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加上“现代”两字,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新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要求,2014年3月,成立了由文化部牵头、20 多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搭建了统筹规划、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平台。依托协调机制,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三项试点工作,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1 等文件。

2014 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在审议《意见》时强调,要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 加快形成覆盖城乡、 便捷高效、 保基本、 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标志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制度设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2015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意见》分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等7个部分,共26条。在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中,《意见》强调: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的五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创新。

2015年9月8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桂办发[2015]21号),这将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供重要遵循。目前,我局已拟好《贺州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按局领导工作安排,这基本上我草拟的,10月20日,我局召开班子会进行了讨论,昨天上报到市委宣传部,市委、政府预计年内下发到各县区、管理区,因为这项工作是列入了今年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绩效考评工作的。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在2014年12月2日主持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表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不均衡等现象,因此,需要通过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

2 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我国文化民生水平。

第二、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契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将有力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传递价值理念、“以文化人”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凝聚发展合力,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

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自治区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市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各县(市、区)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各乡镇(街道)建有达标的综合文化站,各行政村(社区)建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

3 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简单的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

(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如何理解?

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方向,标准化是推动均等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标准如同一把“尺子”,为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确立了准绳。

如何理解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首先是一个相对概念,均等化的政策目标是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均衡配置,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享有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特别是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均等化是相对均等而非绝对均等,这一目标并不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的简单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其次,均等化应该是在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意义上的均等化,具有“保基本”和“托底”的性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公共文化服务高端化、国际化的口号都需要谨慎。再次,均等化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和内容。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公共财政的有限性等因素,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均等化标准和目标。目前首先应当着重满足的是现阶段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供给。

如何实现均等化? 自治区出台的《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达到均等:

一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实施“城市反哺农村文化工程”,开展城

4 乡“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推广以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为中心、乡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服务网点的总分馆制。每个县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在乡镇逐步开展“数字文化乡镇示范点”、在村屯逐步开展“数字文化驿站”建设工作,运用“移动图书馆”、“流动公共文化站”和“科普大篷车”等,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扶持桂剧、壮剧、彩调、壮族民歌、刘三姐山歌等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出版发行“三农”出版物。制作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创作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用户接收设备配备工作,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开办少数民族语言的频率频道,提高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和传输覆盖能力。继续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及双语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和少数民族语言文艺作品的创作。

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实施“兴边富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广西国门风采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广西珠江-西江经济带全民健身工程”、“广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民健身工程”等一批公共文化扶贫项目。深入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专项支持计划,缩小地区间的差异,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是保障特殊群体享有均等服务。切实保障好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发放文化惠民票、文化惠民卡。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影片、戏曲,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将“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纳入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盲文出版项目,开发视听读物,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开展盲人阅读服务,有条件的电视台增加手语节目或加配字幕。完善公共文化场所无障碍设施。扶持残疾人文化艺术和体育健身活动。向农村边远山区特困户赠送卫星直播接收设备。

5 要实现均等化,首先就应该有一个全国基本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那么这就是标准化,它是要达到均等化目标的手段。国家制定了统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我们广西在制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的同进,也制定了2015-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它里面明确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的保障底线。要求各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推进落实,从2015年起开始实施,组织年度检查和中期检查,到2020年时验收,自治区文化厅和各市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加强督促检查。这个标准也就是我今天要重点讲的内容和大家在今后5年内要做的具体工作,可以说公共文化工作基本上围绕这个标准进行开展。归纳起来就是3大项目、14方面内容、24条标准。

一是基本服务项目 (一)读书看报

1.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和村级文化活动室(中心)、农家书屋免费提供图书、报刊借阅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自治区图书馆藏书量不断增加,各市、县(市、区)公共图书馆依据国家有关标准确定人均藏书量。

2.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公共场所阅报栏免费为群众提供阅读服务,至少提供五类报纸(党报类、三农类、科普类、文化生活类、健康文摘类等)。

(二)收听广播

3.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建立自治区、市、县、村四级应急广播平台,实现与国家应急广播平台衔接。

4.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摸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三)观看电视

5.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

(四)观赏电影

6.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放映服务,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

6 比例不少于1/3。

7.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五)送地方戏

8.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为农村乡镇每年送戏曲等文艺演出。每个乡镇每年免费送地方戏曲、歌舞等文艺演出不少于4场。

(六)设施开放

9.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及遗址类)、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开放时间、开放项目、免费服务内容向公众公示。

10.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免费为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提供全民健身器材。

11.有条件的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免费为公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12.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行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

(七)文体活动

13.城乡居民依托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公园、健身路径等公共设施就近开展方便参加各类文体活动。

14.各级文化馆(站)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包括公益培训、讲座、展览、辅导),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县级以上文化馆每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不少于60次,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不少于20次,每个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不少于4次。

二是硬件建设 (八)文化设施

15.县级以上在辖区内设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设置综合文化站。

(1)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达到文化部要求的三级以上标准。 (2)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制定的《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和《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的要求。

(3)行政村(社区)结合基层公共服务综合设施建设,整合闲置中小学校等资源,在村(社区)统筹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地制宜配置文体器材。

7 16.公共美术馆、博物馆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17.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建有面向群众的网站,设施内免费提供无线Wifi服务。

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免费提供上网服务。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开展盲人阅读服务。

(九)广电设施

18.县级以上设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按照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标准等进行建设。完善乡镇农村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实施村村通宽带工程。为农村边远山区特困户赠送卫星直播接收设备。

(十)体育设施

19.县级以上设立公共体育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纳入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并配置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新建商品房小区或其他居民小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套体育设施。

(十一)流动设施

20.根据基层实际,每个县配备用于图书借阅、电影放映、群众文化辅导等公共服务的流动文化车,开展流动文化服务。

(十二)辅助设施

21.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为残疾人配备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配备安全检查设备。

三是人员配备 (十三)人员编制

22. 县级以上根据辖区人口、馆舍面积、服务范围、工作职能等科学合理设置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数,并配齐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

23.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名编制,并明确为专门负责文化工作的人员,规模较大的乡镇应适当增加。设立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不少于1名由政府财政补贴的公共文化专管员。

(十四)业务培训

24.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为了达标,自治区实施意见中还明确了几条保障措施:(我们做成一件事,

8 无非就是人、财、物的问题)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绩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或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推进本实施意见的工作落实。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制定完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配套政策。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解决领导是否重视的问题

二是加强财政保障力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自治区实施标准,统筹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自治区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等基础薄弱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予以补助,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统筹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解决财的问题

三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根据地区人口、馆舍面积、服务范围等科学合理配备编制数。对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和财力,合理增加机构编制。在现有编制总量内,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名编制,专用于负责文化工作的人员。设立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不少于1名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公共文化专管员。新录用和转岗到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应经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培训审核方能上岗。解决人的问题

四是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法规立法进程,鼓励各地出台地方性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发展规律和法规体系研究,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制度化、法治化水平。解决软件问题

以上是我个人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些学习理解,由于时间仓促,有不周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上一篇:中考复习资料推荐下一篇:班主任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