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精选8篇)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多场花卉展、书画展、摄影展等专题展览,并且在每年的春节举办广州园林博览会,在国庆黄金周举办“与游客同乐”大型文艺演出等。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健全,服务能力快速提高。现将近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经验介绍如下:
一、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游客喜爱的生态公园
针对不同游客的文化活动需求,公园近几年兴建了多个文化亭廊、表演场和小舞台,在踏趣园、鲤鱼头、老人山增设了文体活动设施,并重点维护好韩国园、成语寓言园等专题文化园,为游客打造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
另外,园内设有有三大游乐场及两大游艇部,包括金印游乐场、东秀儿童乐园、北秀游乐场以及东秀北秀游艇部,大大满足了不同游客玩乐的需求。
二、着力提升公园文化内涵,为广大游客奉献精品大餐 公园每年都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多项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层面广,让广大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公园的文化气息。
(一)展览方面,近几年来,公园举办了“哥德堡号扇艺展”、“南雪金石书画作品展”、“越秀墨韵书画展”、“迎亚运书画展”、“叶建强跑街摄影展”、“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越秀图片展”、“鸟语花香,给力羊城摄影展”、“新加坡陶艺家烧陶个展”等展览。
(二)演出方面,公园以往每年邀请专业演出团队于春节或国庆黄金周期间为游客奉上精彩的演出节目,有歌舞表演、魔术表演、变脸表演,还有杂技表演等。现在,公园更创新形式,与园内游客合作,邀请常在公园表演的多个游客团体同乐演出,举办了多场“越秀公园与游客同乐演唱会”,更是广州公园首次举办此类活动,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
(三)兰文化方面,围绕兰花的生长特性,结合春节、五
一、国庆、元旦公共假期举办特色兰花专题展览。并积极开展兰文化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灿烂悠久的兰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兰花名品,让广大游客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兰花以及兰文化。在兰圃的兰文化知识长廊内有各式各类、内容丰富的兰文化和兰花知识介绍,使人们在观赏兰花的同时,亦进一步加深对兰花的了解。
(四)文化科学方面。不定期举办花卉专业知识讲座,吸引了大批花卉爱好者前来听课。
三、抓重点,求突破,积极开展示范性文化品牌建设
(一)传承广州园林博览会这一知名品牌,不但举办艺术园圃、大型公共景点、植物造景、艺术插花、元宵灯会等园林艺术精品展览,还精心打造了多姿多彩的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游客的节日生活。尤其是第十六届园博会,在公园免费开放、收入递减的情况下,为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我园识大体,顾大局,不讲价钱,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上下齐心,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园博会的工作,为公园免费开放后最受市民关注的第十六届园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结合科技活动周,认真组织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集中精力,利用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等资源,重点打造扁颅蝠保护区,桫椤保护区等区域。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一方面以公共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园实际、符合文化发展特点和公园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原有人员文化知识构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有特色、业务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今后我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公园党委、全体干部职工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目前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不够、经费缺乏等。今后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人才建设、体制建设,着力提升人员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越秀公园自身特色的高精尖服务队伍。
今年,我园将结合建党90周年以及辛亥革命100周年契机,举办相关的历史图片展览等。选定兰圃几处层次丰富,品种多样、较有特色的植物区作为科普植物区,详细介绍该区的品种和搭配特色,并增加科普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认树种、摄影、绘画场地。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成绩,比较差距,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政策范畴的概念, 最早在2004到2005年各地的政府文件中出现,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内容进行了解释和指引, 此后, 这个概念就被广泛运用。具体而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 由公共组织机构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 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 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的文化是“中文化”概念, 涵盖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互联网、演出、文物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广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指政府提供的所有公共文化职能, 包括文化产业;狭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指与文化产业相对应的文化事业, 即公益性文化活动, 满足广大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体现文化的福利性和普惠化。目前, 我国的政策文件和学界使用的主要是狭义概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涵盖六大要素, 即政策法规, 基础设施建设, 组织机构和人才, 文化产品, 服务方式, 经费。
为了了解“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状况, 笔者走访了天津市文化局, 北辰区、红桥区、宁河县文化局以及个别社区文化活动室, 本文以此为基础, 总结了2006年到2008年天津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成绩和经验, 分析了其与国内同类城市和发展较快城市的比较差距, 试图为下一步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主要成绩
截止2008年底, 天津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得到较大改善, 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 服务的均衡化向前迈进一步, 服务方式趋向于多样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基本建成。主要成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投入, 巩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基础
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 是这些年天津公共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2008年, 天津市政府用于文化事业的费用是5.27亿元, 人均费用44.88元, 在全国排名第三,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2元, 比2007年增涨19.34%。政府财政支持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得到巩固。
(二) 公共文化设施四级网络初步形成
到2008年底, 完成了10项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文化设施工程 (天津图书馆整修、李叔同 (故居) 纪念馆、滨湖剧院、周邓纪念馆西花厅、小白楼音乐厅。杨柳青年画艺术中心、文庙大修相继开工) 。各区县加快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 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图书馆、博物馆、文体中心及影剧院, 现有18个文化馆、17个博物馆、32个图书馆。街道 (乡镇) 文化设施建设有很大发展, 243个街 (乡镇) 已经建成203个文化站, 两年内将建成100个600平方米以上的高标准的乡镇文体活动中心。村和社区的文化设施在规划与建设中。总体而言, 市、区 (县) 、街 (镇) 、社区 (村) 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搭建起来。
(三) 文化产品不断丰富, 精品迭出, 品牌活动影响力扩大
1.2008年, 一批艺术精品荣获国家级大奖, 京剧《护国将军》、《郑和下西洋》在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新编历史戏一等奖。评剧《寄印传奇》在第六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第一名, 并获得多项大奖。儿童剧《第七片花瓣》在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比赛中荣获三项大奖。
2.经常性举行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艺术馆举办展览229次, 文艺活动879次, 举办培训班642次。送电影下乡、进社区共放映电影19000场, 观众近400万人次。送戏下乡281场, 观众17万多人次。不定期的“送书下乡工程”和“流动舞台车工程”服务受到热烈欢迎。
3.“国字号”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天穆杯”首届全国小品展演初步确立了天津在全国小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平杯”第九届全国京剧票友大赛总体水平有很大提高;“文化杯”第十七届全国梁斌小说评选活动, 进一步扩大了在全国文学评奖中的知名度;第四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共吸引世界各地游客近20万人。这些活动突出了天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 吸引了全国的瞩目, 达到了展示天津、影响全国、波及海外的效果。
(四) 服务均衡化向前迈进一大步
2007年以来, 天津市以“重心下移、普惠基层”的工作思路, 树立起“共享文化成果, 共建和谐家园”的品牌文化活动, 面向农民、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中小学生、老年人等社会群体, 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型公益性主题文化活动, 惠及500多万群众。由全市著名艺术家和优秀中青年演员抽调组成的“海河情”艺术团, 连续十余年深入农村、厂矿、军营慰问演出, 惠及广大基层群众。数以万计的社区文化指导员和文化骨干活跃在全市各个社区、村镇, 组织100多万居民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 创建区县文化活动品牌。这一活动推进了文化服务的基层化和均衡化。
(五) 服务方式便利化, 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1.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服务方式。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建成共享工程18个区县支中心和泰达支中心、223个基层服务点, 开通共享工程天津数字频道, 覆盖全市700多个农村基层点, 大大延伸了共享工程的服务范围。
2.运用多种服务方式, 进一步延伸图书馆服务。在全市建立社区和行业分馆125个, 流动汽车服务点36个, 通过向注册读者开放公益性的电子文献网上检索和阅览, 推出“一码通”通借通还项目, 开通家庭虚拟图书馆。通过举办“文化大讲坛”、“天津历史文化行”等系列公益性讲座, 把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乡镇和行业。
3.实施免费开放服务, 在全市推出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 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
三年来, 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质量显著改善。这三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 以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预测, 到2010年, 将初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文化服务体系, 基本达到天津市“十一五”文化规划中设定的目标。
比较差距
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 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相比还有差距,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时, 与国内同类城市如北京、上海, 以及发展较快的深圳相比, 还存在一定差距,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不相匹配。
(一) 经济总量小, 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少
近年来, 虽然市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由于历史原因, 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政府财政投入和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根据2008年文化部的统计, 在文化事业人均投入方面, 北京市是87.4元, 上海市是71.02元, 天津市是44.88元, 和北京和上海存在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二) 缺乏标志性文化设施,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北京、上海、深圳基本完善了城市重要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 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上。而天津目前还缺乏有相当规模的能够体现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文化设施, 缺少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或举办国际性文化盛事的重要平台, 严重限制了参与国际文化盛会的竞选能力。
天津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总数少, 人均占地面积小, 基层设施, 特别是社区和农村的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预计到2010年, 上海将建成150个博物馆, 北京建成130个, 而目前天津只有17个。届时, 上海所有社区都建成文化活动中心, 1867个行政村全部建有百姓影院, 建成1800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 “一村一室”的实现比例达到96.4%, 北京“一村一室”也基本能全部实现, 而天津的“一村一室”实现比例仅能达到67%。深圳计划在2010年实现常住人口每1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每1.5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 常住人口人均拥有藏书2册 (件) 。目前, 天津有32个公共图书馆, 按常住人口计算, 平均32.5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要达到深圳规划的目标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据2008年对电影院的统计, 上海有104个, 北京69个, 天津只有9个。这些数据都可以显示出天津与这些城市的明显差距。
设施建设思路略嫌保守。北京推进了文体设施与城建、园林, 甚至与休闲购物相融合的建筑, 集健身、娱乐、文化休闲为一体, 促使文化娱乐向便民化方向发展。
(三) 文化产品数量相对少, 特色不鲜明, 影响力小
北京、上海、深圳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城市特色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 如深圳的读书月活动、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北京的春节庙会;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 这些城市还注重打造市内各区的文化品牌活动。天津市已经创建了一些“国字号”文化品牌活动, 但是特色不突出, 很难树立对外的文化形象。同时, 社区群众活动缺少组织, 活动项目单调不规范。
(四)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效率比较低
上海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可以整合全市文化资源, 通过宣教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 为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打造文化系统的资源配送, 按需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天津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快,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七个区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共享工程示范区”, 但服务方式的单一化或基层基础设施不到位等问题,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效率。
(五) 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深圳、上海等发展较快的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深圳对一些大型文艺活动实行政府采购、委托承办, 鼓励吸引民间团体积极参与。上海充分发挥社区与非营利组织的积极作用, 增加文化投入和资助的渠道, 同时还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绩效评估机制,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天津在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以及整合资源方面较为滞后, 民营性非营利性组织少, 而且活动不规范, 文化服务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 很难保证文化建设支出的需要。
(六) 缺乏对人才的有效整合
发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一般都有专职专业服务队伍, 保证机构的高效运行;有兼职的专业参谋咨询和服务队伍, 提高决策水平、深化对外服务;有数量庞大的义务服务志愿者队伍, 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较高。而天津市基层文化工作者严重缺乏, 多数文化站存在空壳化、工作人员老龄化、不专业、不专职的情况。文化站的编制少、人员待遇低、职称晋升机会少等现实问题, 又成为优秀专业人员参与其中的现实问题。因此, 基层文化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开展, 基层部门急需专业的工作人员和制度化管理。
(七) 服务均衡化有待进一步推进
深圳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全员化, 强调服务的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 初步实现了“老少皆宜、各得其所、均衡发展、惠及全市”的服务效果。天津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群体差距。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展区县, 在资金、人才、设施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短缺。只有通过整合文化资源, 加强这些区域的文化服务发展, 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对于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 北京成立了专门面向农民工的图书馆。上海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 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天津也举办过类似的活动, 但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惠及民众的范围有限, 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还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分析与建议
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六个要素都还处于发展阶段, 整体服务水平还不高, 下一步要从现实问题出发,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水平。
(一) 发展多元化文化市场主体, 完善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
资金保障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基本前提。建议政府把公共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专项资金, 努力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在财政支出中占1%。当然, 更重要的是积极引入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发掘社会和市场的潜能, 支持各类基金和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 发展多元化文化市场主体, 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格局, 多渠道完善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 建立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 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服务性。
(二) 突出本土资源, 分板块发展, 打造特色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
就文化活动缺少特色和影响力小的现状, 笔者认为应该围绕各区县的特色文化元素分板块发展, 建成一批有天津特色的文化设施, 如运河漕运文化长廊、海河生态与休闲文化长廊、近代文化观光旅游街区、杨柳青民间艺术基地等, 体现天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同时, 以历史文化名镇、民间艺术之乡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依托, 用特色文化元素壮大大型文化活动项目, 树立文化活动品牌。比如将妈祖文化旅游节打造成辐射华北、影响全国甚至东南亚华人区的大型文化节事活动, 树立天津作为海港城市的文化形象。从不同社区 (村) 板块的优势资源和群众的文艺基础出发, 统筹规划文化活动, 使文化活动特色化、常态化、便民化。
(三) 推进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均衡化
从天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个要素的分布情况看, 城乡、区域以及不同群体间形成较大差距, 因此,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大力扶持弱势区域和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 加强文化服务的均衡化。就城乡而言, 加强基层社区和农村的建设, 加大“重心下移、普惠共享”的文化活动的覆盖范围, 在资金、人才、政策等层面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倾斜。就区域而言, 大力扶持经济落后的区县;就人群而言, 特别要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实, 切实为老年人设置适合他们体力、精力和心理需求的文化设施和活动。针对大量外来务工群体开展长效性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同时, 也要顾及残疾人、低收入等特殊社会群众的文化需求, 并使活动规范化、长效化, 切实保护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
(四) 完善公共文化中介组织和人才网络体系
文化中介机构少是限制天津文化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议激励和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发展中介机构, 使之真正起到传授、传播、传承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作用, 深入推广文化服务。同时, 要充分整合天津市的文化人才。天津的文化艺术传统根底深厚, 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才。建议出台灵活的用人政策, 解决专业人才的后顾之忧, 吸引一批懂业务、擅经营, 会管理的人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发挥京津文化圈的地缘优势, 吸引北京的专业人士, 共同推进天津的文艺创作水平和文化活动策划水平。继续发展区县到社区的四级文化指导员, 成立指导员协会, 发展多个业余文艺团队, 形成万人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 建成人才网络,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平台。
(五)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建设, 切实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力量提供政策优惠和法规保障。放宽文化企业集团市场准入标准。对重点文化活动项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行税收、征地、市政配套等优惠政策。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六) 推进服务方式信息化
数字化资源越来越成为提高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建议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加强数字资源库的内容建设, 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 高效整合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 向每个社区、家庭输送高质量的文化信息。发展网络文化, 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 提升、扩大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
(七) 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义;构建;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各界人士对于时代的认知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新高度,对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党中央作出的最新部署中,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内容,并且确立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1]各地、各级文化部门应以“四个全面”作为指导,尽快完成城乡覆盖,建设高效、便捷、实用、可行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各部门重要的战略任务。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证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而保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最重要途径,即为发展公益性事业。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来保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其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2]:(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和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相对复杂,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普及基础文化知识、宣传先进文化、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保证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项文化机构以及组织的总称。它的内容十分丰富,譬如组织机构、政策措施、基础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经费与人才队伍等。与普通的市场化文化经营产业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有便利性、公平性、公益性、均等性、多样性、易普及性六个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的并非盈利,而是利用便利的社会资源提高人民综合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利民举措,保证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并且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水平,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并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2.1 创建文化体制,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在体制的作用下才能更完善。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公益性设施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创立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文化项目,推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并在政策上对这些品牌进行鼓励,促使这些文化产业品牌不断发展,带动全民文化水平的发展。所以,应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2 明确政府责任,统筹规划协调布局
政府要以全面性、战略性的眼光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并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共同实施。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在政策上给予鼓励,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认真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并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务必将政府的职能从发展文化转移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要以现如今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实现对公共文化权益的保障、满足人民群众的基础文化知识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并以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兼顾城乡、地区差异因素,合理安排,统筹规划,促使其协调发展,形成高效、实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3]
2.3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供给
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风向标,对市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进行引导,筛选精品文艺作品,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同时,要积极利用各方面力量,对文化作品进行创作生产以及供给。增强服务意识,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建设切实可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人民群众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一切需求。努力使人民群众喜欢文化,进而参与文化,最后创造文化。
2.4 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点是促使基层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设多功能、全方位,集党员教育、宣传文化、科学普及、体育健身、普法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4]并始终坚持建管共用,提高服务职能,最大化发挥综合效益。并不断丰富基层文化,将高素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环节,深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同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好基础。
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
3.1 突出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出现都是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变革不断演变的,文化随着世世代代人民的生活不断发展。因此,传承文化的责任不应有地区差异,将前人优秀的文化理念、文化因素传承下来,并加以传播与改进是每一个人肩头的重担。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继承传统文化。例如,作为粤剧之乡、龙舟之乡的东莞,仅仅重视现代文化的宣传而摒弃了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东莞整体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更应该突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2 重视文化的融合
文化融合是历史的发展趋势。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人口流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注重研究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以便为“新城市人口”提供人性化的文化服务,同时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丰富自身。[5]另外,文化交流要重视文化差异,取长补短,为文化背景不同的公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
3.3 促进民主的“自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终对象是公民,因此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要站在公民自身素质发展的角度上思考,切合实际进行建设,满足公民的切实所需。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政府行为,而是要自始至终尊重公民的自主意识与权力,鼓励公民踊跃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政府部门应当考虑如何促进公民“自主建设”的问题,如此才能面对并更好地解决未来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是当今社会惠及全民的一项具有公益性质的重要文化事业。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造福全社会的一项重大工程,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政府、文化部门、企业,乃至全社会人民的共同配合来完成。作为惠及全民的文化事业,只有通过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通力协作,才能发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隽琪.推进“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民主,2015(11).
[2] 耿达,傅才武.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检视与政策建议[J].湖湘论坛,2016(1).
[3] 高淑莲,刘孝文,史瑞军.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资源整合研究[J].文化学刊,2016(1).
[4] 李南.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兴国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所辖1个综合文化站18个农家书屋。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
一是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镇在县城解放北路的宣传文化中心新建办公活动场地,成立了兴国镇综合文化站,初步解决了镇文化站的办公活动场地。已在18个行政村建成19个农家书屋,2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
我镇28个村已全部联网,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5000余户,安装卫星接收设施355套。广播覆盖率达98%,电视覆盖率达到93%。
二是持续深入开展“十个一”工程。即创建一批达标农家书屋;新建一批新农村文化设施;培养一支文化工作队伍; 1
扶持一批农民业余剧团;建设一批文化信息资源网点;建立一支电影放映队;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村;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申报一批文化名村;树立一批村、社区文化示范点。“十个一”工程的深入实施,拓展和延伸了先进文化的传播渠道。
(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1、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开展情况
我镇始终把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充分发挥“政府买单,农民看戏、看电影,开展文体活动”的惠民政策,认真组织开展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到目前为止,累计送戏下乡演出56场,送电影下乡99场,开展文体活动18场,观众累计达241万人次。三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受到了群众的赞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目前,我镇通过收集整理,完成了资料的编制工作,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大项九小项,主要包括:
(一)民间美术:书法美术;书画蛋雕;秦安做幛。
(二)曲艺:秦安小曲;
(三)民间手工技艺:陶艺;皮毛加工;剪纸。
(四)民间习俗:酸辣肚丝汤;
(五)民间信仰:娲乡圣母庙会;以上各项目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三)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1、镇综合文化站人员情况
全镇共有人员5人(其中4人兼文化员),40岁以下人员24人,40岁以上3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中级职称1人。我镇每年不定期对镇文化员进行文化市场、文物普查、图书整理借阅等方面培训,进一步提高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3、村级文化队伍情况
我镇现有的农家书屋19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28个,以上两个文化活动场所都有工作人员,但绝大多数是由村委会干部兼职,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根据上级规定,有2个农家书屋聘用了残疾人员为书屋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工资200元,其余人员无报酬。
(四)存在的问题:
1.文化设施缺失。由于镇财力困难,全镇28个村6各社区中有9村5个社区无文化室。2.文化活动减少。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是农民获取精神食粮的主要途径,村上一般年初无规划,平时无安排,年终无考核,任其自行消涨。3.文化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成了产业,镇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我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使农村文化经费十分匮乏。4.文
化活动人才匮乏。除了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是专职干部外,其余为兼职或临时雇用,真正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文化活动的开展仅仅局限于每年的节假日,且形式比较单一,对群众的教育影响不大。原来配备的文化专干已外出另谋职业,即使有个别文化专干工作也不专被改做其他工作。
二、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和建议
(一)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建设的总体规划。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薄弱,特别是乡镇一级,无法开展正常的文体活动,难以较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我建议应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县社会事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同其他建设齐头并进。
(二)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人才的缺乏是公共文化体系难以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要采取多创形式培养一支爱文化、懂文化、爱岗位的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
(三)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阵地建设。县级财政应适当安排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确保村村通长期有效运行,量力而行地建好村级广播站、图书室、阅览室、电教电影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确保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的实施,即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四)要把文化建设与服务农村经济相结合。利用电教室、阅览室向群众传授种养技能,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播放专题片等形式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帮助。
情况调查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对于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区域文化品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日前,我们对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基层文化活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
一、全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面积3282.73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69个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4万多人。宁强书画作品在我国艺术品领域独树一帜,曾一度在该领域产生了“宁强现象”,因此,宁强县也被冠以“书画之乡”的美誉。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目前,我县已建成县级文化馆1个,占地4000平方米;县级图书馆1个,藏书1万多册;县级博物馆1个,有11个展厅,展品约3000余件;县新华书店1个。
1、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初具规模。我县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截止目前,已建成48个农家书屋(含天津市援建的10个农家书屋),总投资96万多元,分布于21个乡镇,其中汉源镇和燕子砭镇数量最多(分别为6个和5个),已建农家书屋占总任务的18%,受益群众达5.78万人。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取得了可喜成绩。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县已建成县、乡(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已建成1个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等6个乡镇共享工程服务点、汉源镇七里坝村、亢家洞村、高寨子镇韩家坝村、肖家坝村、大安镇泗水铺村、桑树湾村等67个村级共享工程服务点,约占总任务的25%,覆盖面达18万人,总投资131.5万多元。根据县文化旅游局的部署,今年我县将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再建100个共享工程服务点。
3、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全县26个乡镇,已建成汉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等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汉源镇羌州路社区、钟鼓楼社区、高寨子镇张家坪村、大安镇新民村等3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总投资315.2万多元。今年,在建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2个,投资48万多元。已建和在建乡镇文化站达总任务的50%,村级文化活动室达总任务的12%。乡镇综合文化站(室)覆盖15个乡镇及6个社区居委会,约使17万群众受益,它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和好评,已成为农村最具集聚力的文化中心和生活中心。
4、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村广播室在对农村宣传、信息传递和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替代的重要支农手段和途
径。我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自1998年实施以来,到2009年底,共计完成260个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完成村广播室建设工程95 个,解决了1.6万多户边远山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2010年4月,新一轮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在全县开始实施,工程建设任务总数733个,将解决1.9万余户边远山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截止目前,已完成了24个乡镇 660个工程建设任务,发放安装设备16490套(户),占总任务的 90%;完成了88个行政村广播室建设工程,广坪镇、青木川镇的行政村全部完成了广播室建设。预计2010年9月初,我县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将全面完成。到2010年9月底,我县“村村通”工程建成总数达993个,受益农户达3.5万余户。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也已列入“十二五”建设规划,下一步将继续实施。
5、灾后重建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情况。①羌族文化博物馆项目。该项目属于灾后重建中央基金项目,建设性质为异地恢复重建,建设内容为羌博馆主体建筑5034平方米及羌碉、小广场等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2550万元,中央灾后重建基金投资2500万元。截止目前,羌族文化博物馆2栋展览楼、1栋报告厅、1栋办公楼主体框架已完工,羌碉正在进行第九层观景平台施工,约完成总工程量的85%,预计在2010年底竣工。②羌族文化博物园项目。县委、县政府紧抓宁强县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历史机遇,为促进羌文化保护工作,由县文化旅游局负责实施羌族文化博物园项目。羌博园选址于县城东山观,总占地规划约1000亩,总建筑面积约为22500平方米,文化广场及室外展示中心约100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羌族博物馆3500平方米(展示中心,收藏中心)、民族文化教研中心3500平方米,民族村7500平方米、风情街3000平方米及观众服务管理及接待中心5000平方米。宁强羌族博物园将建成为陕西省唯一民族特质、唯一羌族博物馆,项目建设规模拟为国家二级、中型现代综合性的羌族博览园。总投资为1.0068亿元。资金来源于国家灾后重建中央基金(羌族文化博物馆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招商引资。目前,项目已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羌博园项目总体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正在积极筹措资金。
6、全县体育设施建设情况。我县体育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乡镇体育基础设施,主要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该项工程自2008年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共计实施了41个农民健身工程建设项目,占总任务的15%,每个项目投资为6万元,其中中省市投资3万元。包括1个篮球场和2个乒乓球台,共计占地约600平方米。二是县城体育场馆建设。县体育场馆位于县城东门河坝,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40000㎡,建筑总投资75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270万元,自筹3000万元。建设项目为一个体育馆,计划投资4300万元,建筑面积9000㎡,设观众座位约2800个,馆内设置室内篮球场、会议室、运动员休息室、观众休息室、医务室、药检室、物资储备室、生活救助站、灾民安置站、医疗救助站、志愿者工作站、应急宣传站、指挥室、消防控制室、记者站、裁判员室、办公室、贵宾室(厅)、储藏室、空调机房、检录厅、卫生间、淋浴更衣室等;一个400m标准塑胶田径场,内设人工草坪足球场;4个标准塑胶篮球场;1个塑胶网球场;一个塑胶排球场;4个塑胶羽毛球场;5个塑胶乒乓球场;1个儿童游乐场;1个中老年活动场;1个全民健身场;1座游泳馆。以上项目已于2009年3月开始建设,到今年9月底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县上将于今年10月份举办的“宁强县第九届全民运动会”届时将在新建成的县体育馆进行。
(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全县文化系统在职人员65人,局机关19人,县宣传文化中心30人,乡镇文化专干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0%以上,已初步形成了层次合理、门类齐全、布局均衡的人才队伍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共有遍布城乡的业余文艺团队9个,其中文学社6家,文艺协会3家。全县加入中、省、市各类文化文艺专业协会会员共计122人,涵盖国家文联专业协会8大类。全县文化艺术出版个人作品20余部,主要类别为文学、美术、音乐;发表个人作品约3000余篇,主要发表于中、省、市、县各类报纸、杂志、专业刊物。
(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全县特色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主要有傩艺傩舞、宁强山歌、社火、采莲船、舞狮、秧歌、腰鼓等;民间传承艺人众多。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调研中发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成为当地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传播的主阵地,发挥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作用。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广场的兴建,一支支有着较高艺术水准的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常年活跃在全县各主要街道、广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我县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三是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给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注入了强大活力,对基层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起着示范、导向作用。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我县已成立县非遗中心,设在县宣传文化中心。2009年,完成了全县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根据普查我县非遗保护普查目录共有7类8项,分别为麻辣鸡、根面角、彩莲船、祭灶神、民间陶艺烧制、大安端公、宁强民歌、羌绣。
(五)推进羌文化保护工作
2008年11月,我县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9年,羌文化保护工作全面启动,挖掘和传承发展羌文化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效果。调研中了解到,我县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成立了宁强县羌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宁强县羌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了我县羌族文化遗迹相关资料,并编辑出版《宁强羌文化研究》刊物;收购了一批极具羌文化特征的民俗文物物件5000余件,其中民间收藏4000余件。二是印发了《宁强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了各部门承担的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事项任务;到四川招聘了羌族大学生来我县就业,充实了羌族演艺人员。三是邀请同济大学陕西土木建筑设计公司和江油古建园林研究所对羌文化保护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并已实施建设,西城门楼恢复工程已完工;羌族文化博物园项目主体建筑羌博馆项目已开工建设。四是为加大我县羌文化的对外交流,提升宁强羌文化的知名度,分别于09年4月和8月召开了首届宁强羌文化研讨会和川陕羌文化研讨会。专家经过讨论认可了宁强县为氐羌故里遗址区域,取得了圆满成功。五是加强宣传,编排了羌族锅庄舞,组织社区群众跳羌舞唱羌歌,推出了最具羌文化代表性的傩戏。
二、当前我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基层普遍存在。乡镇政府没有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人员工资除外)纳入财政预算,甚至有些经济欠发达乡镇对文化建设基本无投入,致使文化工作举步维艰。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尽管基层党委、政府在认识上对文化建设很重视,但因为财力薄弱,无力投入;二是由于基层领导同志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观念的影响,尽管财政状
况较好,但不愿投入;三是由于缺乏考核评价机制,基层文化建设目标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对县及乡镇文化建设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约措施。
2、乡镇、农村两级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滞后。从乡镇来看,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开展科技讲座、扫盲教育、法制宣传、文艺辅导、文艺汇演、游戏娱乐以及农民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的课堂,也是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阵地,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全县26个乡镇,只有11个乡镇设立了文化站,并且大多远离居民区,既缺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所必需的设施和场所,又不方便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即使那些有独立场所的文化站,其设施、设备以及投入等也与综合文化站的要求相差很远。面对这种现实,各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重重困难,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工作,在共享工程建设、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群众文化活动、农村群文辅导、参与县里大型文化活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较好的推动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发展。但由于文化设施的制约,他们所开展的工作也还是非常有限的。从农村来看,一是由于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数量较少(全县269个行政村,紧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32个),二是由于缺少设施和内容以及缺乏管理(不能按规定对群众开放等),因此在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农业、卫生、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以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产生了影响。
3.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薄弱,工作不专一。一方面,从目前来看,全县26个乡镇仅有16名文化专干,这些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平时大部分时间被抽调到其他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等工作,真正用在文化工作上的精力很少,文化工作无规划、无目标。另一方面,在文化站长选人用人上缺乏针对性,造成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整体学历较低,业务技能较差;再加上由于基层文化工作条件简陋、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运行经费短缺,有些同志从事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投资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目前,我县基层文化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依靠中省补助资金和政府的有限投入,社会力量投资还处于空白,多元、稳定的投入机制还未形成。一条腿走路的现象致使羌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三、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明确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全面推进我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努力开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2010年第8期《党建》杂志)一文中指出“要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形成覆盖到位、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和工作网络。要推动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向基层、农村倾斜,扩大覆盖、消除盲点,努力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的目标。”。根据这一指示和中办发〔2007〕21号文件要求,我县急需出台
一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规划。建议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建设、教育、民政、文化、体育、广电等部门协作,各乡镇政府配合,对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从改善基层文化设施入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全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在各乡镇都有一些闲置房屋,它们主要是一些垂直部门设在乡镇的站、所取消后腾出来的,如果将这些房屋进行适当改造、装修,将其建设成综合文化站,既节约了资金,减轻了乡镇负担,又解决了乡镇文化站设施不足的问题。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可以根据情况新建文化站。力争到2015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有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的目标,覆盖全县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2.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积极探索建立以乡镇为主、县乡适当补助的政府投入保障体制,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由县文化旅游局负责监督资金利用情况;县级财政根据市里的补助,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他资金由乡镇财政资金解决。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作用,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报
金川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类似范文:社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工作情况报告
金川区始建于1985年,系金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总面积3770平方公里,辖2个镇、16个城市社区、27个行政村,总人口22.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9万人。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175.04亿元,增长15.9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4亿元,增长5.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05元,增长12.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80元,增长11.41%。近年来,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全区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已建成数字图书馆1所,农家书屋2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6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络体系。
一、抓基础建设,不断提升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
准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高标准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覆盖率达到81%。今年还将建设5个高标准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后,覆盖率将达到100%。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镇、村三级络,投入180多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金川区支中心和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以中心为平台,建立了金川区数字图书馆,以基层服务点为依托,整合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了9个基层服务点电子阅览室,并全部向居民免费开放。
三、抓活动开展,不断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坚持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三贴近”要求,广泛开展文艺、娱乐、健身、培训等健康、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建市30周年,组织开展了系列文化活动。大力实施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深入开展了“送文化进农村、入社区”文艺巡演活动,2011年累计送文艺演出43场(次),送图书下乡2万册,送知识讲座4场(次),促进了全区城乡文化的互动交流。经常性组织区域内示范性会演、展演活动,培育形成了双湾镇农交会、宁远堡镇城乡一体化推进会和金川区春节灯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文化盛会,初步建成了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城乡互动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在文化活动中,利用各种媒体以及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等载体宣传社会公德,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使文化活动有效发挥了凝聚力量、推动发展和培育良好社会风气、人文环境的作用。
四、抓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认真落实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和经费,为每个乡镇文化站配备了2名以上工作人员,村级文化管理和组织者至少有1人劳动报酬由政府予以补助,保证了各类活动的正常开展。立足现有人才队伍,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安排“三支一扶”、“进村进社”大学生担任城乡社区文化专干。加强对乡镇、社区专业文化队伍的培训,提高基层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了文化志愿者的培训、激励机制,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服务,形成了公共文化专业人才与志愿者队伍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同时,大力挖掘和培育乡土文艺人才,在各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都组建了戏曲、小曲演唱队以及自娱自乐舞蹈队,特色文艺队伍2011年底达到48支,成员达1200余人。
1 现有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差异明显
由于地方部门及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不一, 在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出现差异, 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也截然不同。笔者所在的南康市, 近十年来地方经济发展迅速, 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较快, 力度较大, 整体情况较好。像邻近赣州市区的潭口镇、龙岭镇, 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活跃, 人民生活相对富有, 乡镇与村级领导也重视文化建设, 农民文化活动开展频繁且效益明显。潭口镇文化中心站被评为了全国先进, 该镇建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8个, 图书阅览室25个, 每年举办大小农民文化娱乐活动达百余次, 如春节中国象棋擂台赛、每月广场“玉潭欢歌”文艺演出、正月鲤鱼灯彩表演等已远近闻名。文化活动的丰富开为地方经济发展做了有力的支撑。而相对偏远的地方如浮石乡、朱坊乡、隆木乡等, 几个像样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都难以找出, 一年下来几乎没有群文活动。
2 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向多元化发展
在大多数人眼中, 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无非就是设几个文化服务点、建几个图书阅览室、放几场免费的露天电影等。应该说, 过去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较低, 因为那时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 何谈文化娱乐与享受。但是现今社会日新月异,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闲情逸致来追求文化享受, 已有的文化设施已然极不够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然成了当前的一大课题。
2.1 应争取各级部门和领导重视, 确保资金投入, 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个行政村落, 少说有上千人, 为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应该在村级文化设施中配备有中心文化活动站、图书室 (藏书量3000册以上, 能不断更新) 、报刊阅览室、科学文化知识讲堂等, 有相应的文化工作者 (或外聘) , 能经常性与其他村落开展文化交流。目前许多农村, 上述设施不够完全, 也有许多地方文化设备未能及时更新, 所以跟不上时代步伐。
2.2 应建立起村级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 确保村级文化活动有序和连续进行, 实现文化效益。
现有村级文化设施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并且相关文化活动开展越来越少。虽然有地方经济低迷的影响, 但人为因素造成文化活动的蔽塞也较明显。文化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自我表现和享受, 所以人的主观因素占据文化活动开展的大方面。如果能够固有文化活动场所、固有文化工作人员、固有文化活动内容, 那么, 村级文化建设便能上一新的台阶。
2.3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村级文化工作队伍, 保障村级文化活动开展有条不紊。
在农村, 一般来说退休教师、村干部、老党员影响力、号召力较强, 而且有文化, 有工作热情, 也有工作责任感。可以说, 他们是较为得力的人选。要将这些人用起来, 调动他们参与村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 完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做到“四要”
一要思想认识统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各级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 深刻认识发展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积极作用, 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 把文化建设列入年度工作的重点工程, 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分工抓、社会各界共同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机制。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 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不断提高用于乡镇 (街道) 和村级文化建设的比例;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 鼓励农民以个人或合伙、股份投资等形式来发展文化产业, 鼓励企业或招商引资创办文化产业。当然, 广大农民群众也要不断发挥主体主导作用, 在文化主管部门整合人才、配备资金、设计载体、搭建平台的基础上, 进一步创建和发展新的文化事业, 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持续发展。
三要培养文艺骨干队伍。农村文化活跃, 队伍建设是关键, 针对农村文艺骨干人员少的实际, 要加强对现有文艺队伍的培训, 提高其整体素质。同时要向农村不断输送文艺专业人才, 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开展自主培训等活动。此外要下大力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民间文化新秀, 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关键词:保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41-01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提出的,自此之后,我国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但是我国对于公共文化的研究時间还相对比较短,没有丰富的经验,很多方面都尚不完善,仍然处于研究而初级阶段。站在理论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即使在转变政府职能和公民权利方面,已经达成共识,然而,直到今天,对于公共文化的建设,我国仍然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的著作数量非常少。我们的论文主要都是研究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构建主体、体制创新、绩效管理与评估等。立足于现实的视角。全国各个地区都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为存进公共文化的建设而不断奋斗,比如,我国开展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图书引入到农家,把影视作品带到乡下等。
二、保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综述
1.加强“两馆”(图书馆、群艺馆)建设。
这些年保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两馆”建设,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当前,保定市图书馆藏书已经有75万册,建筑面积也不断扩充,达到8000平方米,各种艺馆的建筑面积已经达到3100平方米,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各有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有26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有105个,村文化活动室已有267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已有243个。
2.广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保定市已有10个免费开放的纪念馆、博物馆等,分别是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安国市中药文化博物馆、河北曲阳博物馆、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涿州市文化遗产陈列馆、保定市博物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安国市关汉卿纪念馆等,已有12765平方米的展厅面积,里面有收藏品231件,其中16件珍贵文物,把保定的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而且,市图书馆已经建立了资源共享中心,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
3.加快县城数字影院建设。
在2011年3月份,县城数字影院建设工作在保定全面启动,当前保定市已经有很多城市都完成了数字影院建设任务。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县城的影院已经正式营业,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4.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
从2007年开始,保定已有7个山区县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偏远山区接受不到信号的问题已经解决。除此之外,响应党的号召,保定也加大农家书屋的建设,现在已有3826个书屋已经建成,1598个书屋正在建设之中,剩下的工作预计将在明年竣工。这样,就可以解决市民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5.突出均衡标准,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像东湖文化中心、关汉卿大剧院、博物馆等,充分利用大剧院、各大书屋等,不断弥补短板,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更上一层楼。要保证每个乡镇都有文化站,保证每个县都有图书馆等,尽最大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各种惠民活动仍然要继续开展,并且不断丰富,可以开展一些民众比较感兴趣的、效益高的文化活动,使艺术节、戏剧节、文化节更加丰富多彩。不仅要使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要提高我们的服务效率,不断提高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起为公共文化的建设出力,不断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建设要有重点,主要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保定市的文化产业有很多都是传统的,只有少数是新型的,科技含量比较低。所以,保定市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保定市要建设一批示范工程、转型工程、生态工程等。重点抓好战略性项目,像数字文物文化产业园、易砚文化博览园等,发挥这些产业的带头作用。同时,要鼓励和扶持一些有特色的产业,努力打造产业品牌。当前,保定市正在进行西大街业态调整工程,这个项目一旦完成,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将会与裕华路商业区一起联系 起来,形成一条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走廊”。
与此同时,保定市在为谋发展制定各种合力。保定具有文化创新、京津科技创新的优势,希望通过更多的努力,促进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不断提高产业文化水平。要重视创新,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建设现代文化管理体系,和市场管理,充分利用文物。国有单位的改革要进一步深化,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投融资体制创新,支持更多的人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体制。
加强文化建设,要严抓文化市场执法工作,加强文化队伍建设,要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开展文化法制活动,使文化市场有条不紊。对于重点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要做到位,加快建设一系列的文物保护工程,保护区的工程也要进一步开展。对于小一些旧址的编制工作要给予极大地支持,保护这些旧址不受破坏,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董玉峰,男,1983年1月出生,籍贯山东阳谷县,硕士,研究方向:旅游与酒店管理,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推荐阅读: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06-03
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09-23
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总结05-31
徐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分析论文09-23
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06-07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07-18
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06-03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体会11-30
公共文化自查报告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