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1

**省国家税务局

构建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靠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也要靠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税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在促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创新服务运行机制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现将我局的相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我省国税系统积极落实促进文化事业单转制、支持文化企业发展、鼓励社会投入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2009年—2010年6月,我省国税系统对29户企业落实公共文化税收优惠政策,共计减免202万元,其中增值税194万元,企业所得税8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一)促进文化事业单位转制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034号)规定,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二)支持了文化企业快速发展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03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4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号)规定:

1、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和•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

[2008]362号)的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包括出版当年,下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对2008年12月31日前新办文化企业,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可以按照财税[2005] 2号文件规定执行到期(即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包括中央、省、地市及县级)按照各自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

2、自2005年1月1日起,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印刷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指图书、报纸、期刊)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

3、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对指定的出版物在出版环节实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政策,对实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图书和期刊以外的其他图书和期刊、音像制品在出版环节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50%的政策,对指定的印刷、制作业务实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政策;对全国县(含县级市、区、旗,下同)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对新华书店组建的发行集团或原新华书店改制而成的连锁经营企业,其县及县以下网点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

4、自2009年1月1日起,对经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5、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如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众文化、科普、体育设施建设及产业化运营等),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广播电视企业,广播电视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

(三)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销售古旧图书免征增值税。

二、积极反馈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成绩,比较差距,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政策范畴的概念, 最早在2004到2005年各地的政府文件中出现,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内容进行了解释和指引, 此后, 这个概念就被广泛运用。具体而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 由公共组织机构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 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 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的文化是“中文化”概念, 涵盖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互联网、演出、文物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广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指政府提供的所有公共文化职能, 包括文化产业;狭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指与文化产业相对应的文化事业, 即公益性文化活动, 满足广大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体现文化的福利性和普惠化。目前, 我国的政策文件和学界使用的主要是狭义概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涵盖六大要素, 即政策法规, 基础设施建设, 组织机构和人才, 文化产品, 服务方式, 经费。

为了了解“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状况, 笔者走访了天津市文化局, 北辰区、红桥区、宁河县文化局以及个别社区文化活动室, 本文以此为基础, 总结了2006年到2008年天津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成绩和经验, 分析了其与国内同类城市和发展较快城市的比较差距, 试图为下一步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主要成绩

截止2008年底, 天津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得到较大改善, 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 服务的均衡化向前迈进一步, 服务方式趋向于多样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基本建成。主要成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投入, 巩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基础

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 是这些年天津公共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2008年, 天津市政府用于文化事业的费用是5.27亿元, 人均费用44.88元, 在全国排名第三,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2元, 比2007年增涨19.34%。政府财政支持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得到巩固。

(二) 公共文化设施四级网络初步形成

到2008年底, 完成了10项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文化设施工程 (天津图书馆整修、李叔同 (故居) 纪念馆、滨湖剧院、周邓纪念馆西花厅、小白楼音乐厅。杨柳青年画艺术中心、文庙大修相继开工) 。各区县加快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 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图书馆、博物馆、文体中心及影剧院, 现有18个文化馆、17个博物馆、32个图书馆。街道 (乡镇) 文化设施建设有很大发展, 243个街 (乡镇) 已经建成203个文化站, 两年内将建成100个600平方米以上的高标准的乡镇文体活动中心。村和社区的文化设施在规划与建设中。总体而言, 市、区 (县) 、街 (镇) 、社区 (村) 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搭建起来。

(三) 文化产品不断丰富, 精品迭出, 品牌活动影响力扩大

1.2008年, 一批艺术精品荣获国家级大奖, 京剧《护国将军》、《郑和下西洋》在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新编历史戏一等奖。评剧《寄印传奇》在第六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第一名, 并获得多项大奖。儿童剧《第七片花瓣》在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比赛中荣获三项大奖。

2.经常性举行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艺术馆举办展览229次, 文艺活动879次, 举办培训班642次。送电影下乡、进社区共放映电影19000场, 观众近400万人次。送戏下乡281场, 观众17万多人次。不定期的“送书下乡工程”和“流动舞台车工程”服务受到热烈欢迎。

3.“国字号”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天穆杯”首届全国小品展演初步确立了天津在全国小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平杯”第九届全国京剧票友大赛总体水平有很大提高;“文化杯”第十七届全国梁斌小说评选活动, 进一步扩大了在全国文学评奖中的知名度;第四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共吸引世界各地游客近20万人。这些活动突出了天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 吸引了全国的瞩目, 达到了展示天津、影响全国、波及海外的效果。

(四) 服务均衡化向前迈进一大步

2007年以来, 天津市以“重心下移、普惠基层”的工作思路, 树立起“共享文化成果, 共建和谐家园”的品牌文化活动, 面向农民、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中小学生、老年人等社会群体, 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型公益性主题文化活动, 惠及500多万群众。由全市著名艺术家和优秀中青年演员抽调组成的“海河情”艺术团, 连续十余年深入农村、厂矿、军营慰问演出, 惠及广大基层群众。数以万计的社区文化指导员和文化骨干活跃在全市各个社区、村镇, 组织100多万居民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 创建区县文化活动品牌。这一活动推进了文化服务的基层化和均衡化。

(五) 服务方式便利化, 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1.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服务方式。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建成共享工程18个区县支中心和泰达支中心、223个基层服务点, 开通共享工程天津数字频道, 覆盖全市700多个农村基层点, 大大延伸了共享工程的服务范围。

2.运用多种服务方式, 进一步延伸图书馆服务。在全市建立社区和行业分馆125个, 流动汽车服务点36个, 通过向注册读者开放公益性的电子文献网上检索和阅览, 推出“一码通”通借通还项目, 开通家庭虚拟图书馆。通过举办“文化大讲坛”、“天津历史文化行”等系列公益性讲座, 把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乡镇和行业。

3.实施免费开放服务, 在全市推出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 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

三年来, 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质量显著改善。这三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 以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预测, 到2010年, 将初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文化服务体系, 基本达到天津市“十一五”文化规划中设定的目标。

比较差距

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 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相比还有差距,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时, 与国内同类城市如北京、上海, 以及发展较快的深圳相比, 还存在一定差距,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不相匹配。

(一) 经济总量小, 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少

近年来, 虽然市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由于历史原因, 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政府财政投入和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根据2008年文化部的统计, 在文化事业人均投入方面, 北京市是87.4元, 上海市是71.02元, 天津市是44.88元, 和北京和上海存在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二) 缺乏标志性文化设施,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北京、上海、深圳基本完善了城市重要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 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上。而天津目前还缺乏有相当规模的能够体现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文化设施, 缺少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或举办国际性文化盛事的重要平台, 严重限制了参与国际文化盛会的竞选能力。

天津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总数少, 人均占地面积小, 基层设施, 特别是社区和农村的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预计到2010年, 上海将建成150个博物馆, 北京建成130个, 而目前天津只有17个。届时, 上海所有社区都建成文化活动中心, 1867个行政村全部建有百姓影院, 建成1800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 “一村一室”的实现比例达到96.4%, 北京“一村一室”也基本能全部实现, 而天津的“一村一室”实现比例仅能达到67%。深圳计划在2010年实现常住人口每1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每1.5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 常住人口人均拥有藏书2册 (件) 。目前, 天津有32个公共图书馆, 按常住人口计算, 平均32.5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要达到深圳规划的目标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据2008年对电影院的统计, 上海有104个, 北京69个, 天津只有9个。这些数据都可以显示出天津与这些城市的明显差距。

设施建设思路略嫌保守。北京推进了文体设施与城建、园林, 甚至与休闲购物相融合的建筑, 集健身、娱乐、文化休闲为一体, 促使文化娱乐向便民化方向发展。

(三) 文化产品数量相对少, 特色不鲜明, 影响力小

北京、上海、深圳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城市特色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 如深圳的读书月活动、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北京的春节庙会;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 这些城市还注重打造市内各区的文化品牌活动。天津市已经创建了一些“国字号”文化品牌活动, 但是特色不突出, 很难树立对外的文化形象。同时, 社区群众活动缺少组织, 活动项目单调不规范。

(四)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效率比较低

上海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可以整合全市文化资源, 通过宣教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 为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打造文化系统的资源配送, 按需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天津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快,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七个区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共享工程示范区”, 但服务方式的单一化或基层基础设施不到位等问题,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效率。

(五) 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深圳、上海等发展较快的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深圳对一些大型文艺活动实行政府采购、委托承办, 鼓励吸引民间团体积极参与。上海充分发挥社区与非营利组织的积极作用, 增加文化投入和资助的渠道, 同时还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绩效评估机制,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天津在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以及整合资源方面较为滞后, 民营性非营利性组织少, 而且活动不规范, 文化服务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 很难保证文化建设支出的需要。

(六) 缺乏对人才的有效整合

发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一般都有专职专业服务队伍, 保证机构的高效运行;有兼职的专业参谋咨询和服务队伍, 提高决策水平、深化对外服务;有数量庞大的义务服务志愿者队伍, 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较高。而天津市基层文化工作者严重缺乏, 多数文化站存在空壳化、工作人员老龄化、不专业、不专职的情况。文化站的编制少、人员待遇低、职称晋升机会少等现实问题, 又成为优秀专业人员参与其中的现实问题。因此, 基层文化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开展, 基层部门急需专业的工作人员和制度化管理。

(七) 服务均衡化有待进一步推进

深圳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全员化, 强调服务的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 初步实现了“老少皆宜、各得其所、均衡发展、惠及全市”的服务效果。天津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群体差距。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展区县, 在资金、人才、设施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短缺。只有通过整合文化资源, 加强这些区域的文化服务发展, 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对于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 北京成立了专门面向农民工的图书馆。上海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 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天津也举办过类似的活动, 但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惠及民众的范围有限, 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还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分析与建议

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六个要素都还处于发展阶段, 整体服务水平还不高, 下一步要从现实问题出发,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水平。

(一) 发展多元化文化市场主体, 完善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

资金保障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基本前提。建议政府把公共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专项资金, 努力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在财政支出中占1%。当然, 更重要的是积极引入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发掘社会和市场的潜能, 支持各类基金和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 发展多元化文化市场主体, 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格局, 多渠道完善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 建立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 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服务性。

(二) 突出本土资源, 分板块发展, 打造特色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

就文化活动缺少特色和影响力小的现状, 笔者认为应该围绕各区县的特色文化元素分板块发展, 建成一批有天津特色的文化设施, 如运河漕运文化长廊、海河生态与休闲文化长廊、近代文化观光旅游街区、杨柳青民间艺术基地等, 体现天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同时, 以历史文化名镇、民间艺术之乡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依托, 用特色文化元素壮大大型文化活动项目, 树立文化活动品牌。比如将妈祖文化旅游节打造成辐射华北、影响全国甚至东南亚华人区的大型文化节事活动, 树立天津作为海港城市的文化形象。从不同社区 (村) 板块的优势资源和群众的文艺基础出发, 统筹规划文化活动, 使文化活动特色化、常态化、便民化。

(三) 推进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均衡化

从天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个要素的分布情况看, 城乡、区域以及不同群体间形成较大差距, 因此,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大力扶持弱势区域和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 加强文化服务的均衡化。就城乡而言, 加强基层社区和农村的建设, 加大“重心下移、普惠共享”的文化活动的覆盖范围, 在资金、人才、政策等层面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倾斜。就区域而言, 大力扶持经济落后的区县;就人群而言, 特别要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实, 切实为老年人设置适合他们体力、精力和心理需求的文化设施和活动。针对大量外来务工群体开展长效性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同时, 也要顾及残疾人、低收入等特殊社会群众的文化需求, 并使活动规范化、长效化, 切实保护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

(四) 完善公共文化中介组织和人才网络体系

文化中介机构少是限制天津文化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议激励和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发展中介机构, 使之真正起到传授、传播、传承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作用, 深入推广文化服务。同时, 要充分整合天津市的文化人才。天津的文化艺术传统根底深厚, 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才。建议出台灵活的用人政策, 解决专业人才的后顾之忧, 吸引一批懂业务、擅经营, 会管理的人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发挥京津文化圈的地缘优势, 吸引北京的专业人士, 共同推进天津的文艺创作水平和文化活动策划水平。继续发展区县到社区的四级文化指导员, 成立指导员协会, 发展多个业余文艺团队, 形成万人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 建成人才网络,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平台。

(五)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建设, 切实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力量提供政策优惠和法规保障。放宽文化企业集团市场准入标准。对重点文化活动项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行税收、征地、市政配套等优惠政策。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六) 推进服务方式信息化

数字化资源越来越成为提高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建议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加强数字资源库的内容建设, 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 高效整合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 向每个社区、家庭输送高质量的文化信息。发展网络文化, 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 提升、扩大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

(七) 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

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3

襄垣县文化馆于1990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1993年荣获全国标准文化馆殊荣,2004年、2008年、2011年连续三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一级文化馆。

近年来,文化馆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免费推出了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等多项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同时实现了所有活动场馆免费对外开放。

馆办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文化馆都组织了包括广场消夏、春节文艺和各类书画、图片、摄影等大型文化活动和展览二十余次。先后成立了由喜爱民乐演奏的群众组成的快乐之声民乐团、歌唱爱好者组成的东湖合唱团、戏曲爱好者组成的夕阳红秧歌团,这些馆办团队常期在馆内开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提高文化站人员的业务素质每月15、30日举办文化站人员业务培训班。

襄垣县文化馆还常年开设面向社会各类人员的文化艺术培训班。包括面向社区、乡镇、外来务工人员的成年人群培训班。未成年人文化艺术培训班。

其中业务人员培养、辅导的作者、演员多次获地市级以上奖励。其中襄垣鼓书《还钱》荣获第五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襄垣鼓书《果蔬理事会》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提名奖,第五届山西省网络摄影大赛优秀组织奖。

为了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工作。于2011年开通了襄垣文化馆网站,定期向群众提供各类群文信息查询,工作动态、免费活动和网络远程教育,同时对电子阅览室设备进行更新,添置了数字化录音棚和数码录像摄影器材,馆内实现了无线WIFI全覆盖。

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襄垣县文化馆为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4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课题组

为促进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规定的贯彻落实,今年4月至6月,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率领下,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邀请部分市人大代表,开展了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文化广电局的专题工作汇报,深入到万州、黔江、沙坪坝、南川、綦江、垫江等6个区县的部分街道、乡镇和村,对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6个区县政府专题汇报。同时,还委托渝中、大渡口、北碚、江津、潼南、璧山、城口、丰都、武隆、奉节、巫山等11个区县人大常委会就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提交了调研报告。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绩

(一)市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按照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要求,我市积极推进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市级重点文化设施有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重庆大剧院和红岩魂陈列馆。正在建设的有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重庆川剧中心、重庆自然博物馆、国泰艺术中心、重庆国际马戏城、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大足石刻陈列总馆。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有重庆广播电视发射塔、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重庆工业博物馆、重庆抗日战争遗址博物馆、重庆市少儿图书馆、广播电视监测台和重庆艺术学校搬迁(见附件1附表1)。

(二)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提质提速

1.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该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至2003年全市3393个已通电行政村全部看上电视。2005年,有线广播电视信号通达全市6099个50户以上自然村。2006年实施了10323个20户以上自然村、31个站台的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2009年实施直播卫星工程,第一批为244567户发放安装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第二批将安装441826户,目前已完成97196户(见附件1附表2)。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从2006年开始,已建成重庆市分中心、市分中心少儿部、40个区县(自治县)支中心和32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建成7500个村级基层服务点(见附件1附表3)。

3.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从2006年开始,全市规划建设914个,已经建成822个,在建92个。有13个区县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在内容建设方面,完成321个,还剩下593个。从今年开始,全市启动街道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建设161个,其中主城9区81个、远郊31个区县(自治县)80个。今年主城9区启动实施40个(见附件1附表4)。

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程。从

2003年至今,全市新建和改扩建20个文化馆、18个图书馆。目前,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均各有一个文化馆,达到国家等级馆的有15个,其中一级馆5个、二级馆2个、三级馆8个。全市有图书馆41个,达到国家等级馆的有22个,其中一级馆6个、二级馆8个、三级馆8个。从建设面积看,全市区县图书馆应建面积228400平方米,已建139618平方米,文化馆应建167000平方米,已建139031平方米(见附件1附表5)。

4.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2006年9月开始实施。目前,已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651个,配备数字放映设备532套。全面实现行政村“1村1月1场”和农村中小学每年放映6场电影的目标。2009年,全市共放映农村电影181629场次。2010年前二季度已放映93876场次。目前,电影放映数字化率达91%。5.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2006年,我市开始建设村文化室。2007年,按新闻出版总署的决定,我市在村文化室的基础上建设农家书屋,规划建设9986个。目前已建成村文化室7060个,农家书屋1400个。每个书屋配送2286册图书、30种报刊、123张(套)电子音像制品,并统一配置标牌、制度牌、消防器材(见附件1附表6)。

(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积极开展以“唱读讲传”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全市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红歌大赛、讲故事比赛、读经典演出活动、短信传播比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有的区县还通过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2009年,全市累计开展红歌传唱活动8.1万场,参与市民超过5486万人次;《读点经典》出版12辑,发行量达520万册,其中市外发行40万册,覆盖21个省(区、市),《读点经典》中小学版出版4本,发行量达73万册;举行一定规模的故事会3.7万场,讲述故事11.86万个(次);全市手机用户转发箴言9101万余条次,评选优秀箴言1.4万余条,参与用户10745万人次。开展全市性“唱读讲传”综合文艺晚会28场。

从2006年开始,我市实施“渝州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2009年共送戏下乡1035场,农村文化进城18场。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组织一次重庆文化艺术节。2009年组织了第二次文化艺术节,开展了6大板块17项主题活动,推出新创剧目15台,推出10名舞台艺术新星、10名舞台艺术新秀和35名获奖歌手。2009年,我市承办了第十一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全国60支老年合唱团近4000人来我市参赛。国庆节期间,全市开展了“红十月”文化活动,集中展演电影10000场,组织文艺演出600场。今年春节期间,共举办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1890场,放映电影7281场,参与群众470多万人次。

(四)保障措施逐步完善

一是积极出台政策措施。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08〕17号),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广电局等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渝委发〔2008〕1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乡镇文化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委宣〔2008〕134号)。2009年,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作出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了“到2012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立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机制,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的总体目标。会后,各区县(自治县)围绕市委提出的总体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有关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2008年全市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总额为25928万元,2009年为31545万元,201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预算经费为19687万元(由于工程建设已逐步完成,新建任务减少,故预算减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和设备购置。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通过招聘、培训等措施,不断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市文化广电局组织培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关人员1950人次。其中,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重庆图书馆承办的“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1期50余人次;组织开展文化馆活动乡镇文化专干培训8期共800人次;组织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培训3期200余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800人次。各区县(自治县)也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了对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按照渝委宣〔2008〕134号文件精神,充实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见附件1附表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以行政推动为主,即市里下达建设目标任务,各区县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有的基层领导同志仍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的观念,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工作中的“配角”,是花钱的事业,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导致有的区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配套资金不到位,重大工程建设进展缓慢。有的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组织唱歌、跳舞、搞活动,存在着完成任务的思想,没有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长远的规划。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不健全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设施建设、文化服务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不足,没有形成相应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认识不统一,除五大工程建设外,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解不一,在资金投入、活动开展上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二是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市主要是依靠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和进一步发展。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仍显不足

从我市2008年、2009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来看,都是对于工程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投入,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经费纳入预算。有的区县除人头经费外,基本上没有公共文化活动经费,开展活动需要单独申请或挤占办公经费,导致开展活动积极性不高。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维护和运行经费,特别是农家书屋,除建成时所配送的图书、报刊外,基本上没有新的补充,受财力的限制,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也难以落实。

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国务院关于“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关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消耗的水、电、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的规定在很多区县没有得到落实。

(四)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缺乏

一是仍有少数区县未按照渝委宣〔2008〕134号文件要求,配齐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二是基层文艺创作、展演、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三是基层文化工作者身兼多职,人员借用现象突出,据市文化广电局反映,乡镇文化站人员挪用率达70%以上;四是村社(社区)爱好文化活动者多,但缺少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组织者。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发挥文化阵地作用还不够重视。一是区县图书馆藏书量少、借阅者不多;二是区县文化馆没有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一些开放的文化馆由于文化活动不多,且缺少组织,群众参与不积极;三是乡镇综合文化站除广场外,其他设施如图书室、练功房,因图书量少、设施不全、缺乏活动组织者或经费等原因,少有群众使用,且很多乡镇综合文化站都建在政府办公楼旁边,客观上导致主要是乡镇干部在使用,群众使用不方便;四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守的基本上以儿童、老人为主,农家书屋使用者少,从查看到的借阅记录反映,在很少的借阅者中,主要是村社干部和村小老师;五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的乡镇基层服务点、村级基层服务点使用率不高。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按照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上来。一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结合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建设、教育、民政、文化、体育、广电等部门协作,各区县(自治县)政府配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推动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考核中的比重。目前,我市对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的工作考核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文化事业考核中,没有单列。建议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单列,今年和明年重点对硬件建设情况、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工作人员配备情况、运行和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考核。以后,重点对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运行和活动经费的保障、专兼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考核。建议将考核结果作为区县、部门年终工作综合考评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考评的依据之一。

(二)健全制度,完善措施,规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破理论和制度设计瓶颈,文化部已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工作。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市实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有的实践做深入细致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制度进行固化。同时,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 一是将图书馆、文化馆、村村通设施设备、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运行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将图书馆、农家书屋图书、报刊购买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保证各区县(自治县)图书馆每年能新增一批图书,农家书屋图书每年能得到一定的补充,报刊能及时更新。二是在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引入民间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服务、广大群众享受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相对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尽快落实“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消耗的水、电、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和“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

(四)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各区县(自治县)要及时配齐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加大招聘专业文化人才的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要通过出台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积极性;要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要做到村、社区有文化活动骨干,农村居民聚集点有文化活动组织者;要积极引导、鼓励文化人才到农村、到社区开展文化活动。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责任制,逐步解决综合文化站人员兼职过多,专干不专的问题。

(五)完善服务,丰富内容,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建设任务已经完成80%,今年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今后,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服务、加强文化管理上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和服务管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针对主城和远郊区县、城镇和农村等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要管好、用好现有文化设施,对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图书借阅上,要探索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建立市级图书馆和区县级图书馆互通借阅网络,读者能通过网络就地借阅和归还全市区县级以上图书馆的书籍,并逐步建立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共享机制,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以“唱读讲传”为载体,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主动邀请群众参与;农家书屋要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开放时间,加强服务和管理,通过开展活动,吸引农民群众走进农家书屋;要针对偏远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重点解决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送电影下乡要调整放映内容,针对农村群众的爱好,播放寓教于乐的电影。

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5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各级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推进我县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益和水平。根据县政协2012年常委会工作安排,由县政协副主席巨凌带队,组织部分界别委员于3月下旬,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四个乡镇的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县城三馆建设及星萍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等7家文化产业开发示范店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研,听取了各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客观地了解了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开发链。

(一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县

现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各一个,有藏书35005册,馆藏文物1670件,其中珍贵文物490件。

2008年以来先后投资4309.59万元建成12所乡镇综合文化站,111个农家书屋,配套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设备2535件,配发图书128321册,音像制品14425张。2011年荣获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文化部门组织指导全县各级文化单位和群众文艺团体,通过专题文艺演出、专场晚会、电影放映、书画摄影展和文化三下乡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耀了文化氛围。并依托三馆先后举办刺绣、剪纸培训班120期,受训人员1.25万人次;举办了“图书四进”、“有奖征文”等系

列读书活动;筹办各类文物展览20余次,年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先后举办了“中国南梁首届文化艺术节”、县城职工文艺调研等大型文艺活动。

(三文化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全县现办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2家,省外营销门店2家,生产大户1080户,从业人员达8640多人,有刺绣、剪纸艺人1500多人,其中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6名,省级民间艺术家27名,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8名。目前已开发有香包、刺绣、剪纸、结艺、根雕等5大类50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86万件, 产值达1600万元。采取“以师带徒、以徒养师”的办法带动技工3600多人,年生产文化产品15万件,产值300多万元。按照“抓品牌、抓精品”的思路,打出了“巧儿刺绣”、“千岁香包”、“红色剪纸”等系列民俗文化品牌。剪纸作品《吉祥福娃》、《百师迎奥运》荣获“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金奖,《百幅农耕图》、《陇东婚俗长卷》荣获“中国庆阳首届农耕文化节”金奖。

(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作为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大县,已初步形成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娱乐、书画、出版印刷、工艺美术等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并充分华池红色文化内涵,打造出了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红色南梁”品牌,研发处“民俗布贴画”、“虎头枕”等民俗文化产品。已构建起以红色南梁为依托的4处6个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19万人次,旅游收入1580万元;已公布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类25项;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业的个体户、企业42户,从业人员1700多人,年累计收入2000多万元,纳税39.37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1.73%。2011年以来,市县先后多次颁布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扶持列支文化产业发展资金110万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开发工作中存在 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全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文化产业发展初现成效,但相对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大县、文化强县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一些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长远的规划,导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配套资金不到位,群众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很多人认为文化就是唱歌、跳舞、演节目,没有跳出小文化的圈子,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社会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县、乡的文化工作形式比较单一,文化活动层次也不高,麻将馆遍地开花,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关心支持率有待提高。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是三馆建设滞后,未能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我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三馆于2003年搬迁至双塔森林公园文化广场,同文化出版局、剧团一处办公,三馆面积均不到500平方米,与国家规定的1500平方米以上相差甚远,加之三馆地处山顶交通极为不便,图书馆的年借阅数仅为人次,博物馆的参观者也大多为各级工作组,不能发挥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作用。二

是群众性文化娱乐设施发展滞后。目前我县无一处大型文化娱乐场所,仅有的东山儿童游乐园也已衰败不堪。城区的6处活动广场,除东山文化广场较为宽阔,但因地理位臵特殊未能发挥应有效益,其他5处活动广场经常人满为患,并缺少应有的活动器材和相关设施,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要。三是基层文化设施脆弱。全县现有15个乡镇文化站中,有独立活动阵地,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的只有

个,只占%。很多的只有一块牌子或一间办公用房,根本无法开展活动。农家书屋只仅仅是存放了部分书籍、报刊光盘,活动开展少,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有以上的行政村至今无文化室,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处于停顿和瘫痪的状态

(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文化单位全靠财政拨款。我县每年中央、省下发配套资金万元,市级配套资金万元,加之县财政紧张,相关配套资金难以到位。文化系统要保证正常的工作运转,需经费万元,目前只有万元,资金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维护和运行经费,特别是农家书屋,除建成时所配送的图书、报刊外,基本上没有新的补充。开展的相关主题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县城的几个广场舞活动场所的音响设备都为个人购买,并每月还要向管理部门上交电费,县文化局目前无工作用车,文化执法纠察大队,缺少照相机、摄像机等必须的执法取证设备,文化执法困难重重。

(四文化队伍中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文化产业企业的盈利模式仍在进一步摸索之中,大多以小门店经营的形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全县进行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青黄不接,特别是优秀的创新型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较差、专业素养不高。城乡各类文艺爱好者很多,但是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少,知名文艺人才和优秀作品更少。以县剧团为例,县剧团成立于1968年,截止2011年9月,实有在职职工43人(正式工18人,临时工25人,其中演员25人,占56%;演奏员14人,占33%;助理级演员、演奏员4人,占11%,没有编剧、导演和作曲人才,致使一些新剧目的编排无法开展,严重阻碍了我县文艺创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文化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目前全县文化产业生产企业只有2家,省外营销门店2家,个体户40户,从业人

数1.034万人,产值3600多万元,去除税收等,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中,缺少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大多以小作坊为主,整体素质不高,资金实力不雄厚,在新产品的研发上较为滞后,经济市场竞争能力脆弱。省外的2家营销门店市上的扶持资金一直未到位,目前生存困难,也仅仅只能维持运营,无盈利可言。

三、意见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的、心理的、精神的需要。以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越来越紧迫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建设摆到国家重要战略地位,对今后文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作为拥有丰厚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的华池,更应该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发展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百姓拥有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和选择,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

力的物质保障。一是要确保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应当不低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长幅度。要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将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图书购臵、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市场执法稽查、文化人才培训、文艺创作奖励、群众性文体活动补助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新财政文化建设资金使用办法,探索直接投资、补贴扶持、政府采购、拿钱买服务、委托生产、特许经营、项目外包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新路子,生产和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要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资文化建设。采用政策导向、社会荣誉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建设各类文化设施,开辟有偿服务的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引导人民群众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而解决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设施欠缺的问题,并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三是建议在县城人口集中区域新建文化三馆。目前,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均地处东山,交通不便,服务功能近乎瘫痪,建议在县城重新修建文化三馆,使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四是要增加文化人才培训经费、图书购臵经费、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和维护经费。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的经费,让从事文化工作 的专职人员得到专业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并能积极参与的大众性文化活动,如开展广场舞集体展演、民间传统艺人专场晚会、书法绘画作品展等,丰富活耀群众文化生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一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及时配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专业性工作人员,加大招聘专业性文化人才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以乡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为基础,把具有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送出去培训、进修、考察,培养成文化产业带头人,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机制。积极探索体制外聘用人员的新路子,聘用有一技之长、热心于农村文化工作的文艺骨干担任专职文化辅导员。二是抓好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文艺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为农村农民服务的能力,激发其服务的动力。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如道情皮影、南梁说唱、陇东唢呐等传承人的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建立文艺人才库,着力解决文化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对有一技之长、热心于文化工作的文艺人才选聘为宣传文化辅导员,建

立一支专、兼结合文化队伍。三是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旅游和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取长补短、取经去粗,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

(四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造就一批文化企业家。我县目前的文化产业企业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资金不雄厚、整体实力薄弱,应制定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引导文艺工作者、经纪人、企业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图书出版发行及影视音像业、艺术培训展演及歌舞娱乐业、体育健身业等各类文化产业,扶持、培养、造就一批县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家,实现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的目标。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文化产业企业,如“星萍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可以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成我县真正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篇6

经过历时五天的调查,分别到万州区高峰镇、百安街道的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社区)书屋、万州体育场施工现场和区博物馆实地察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我对重庆市万州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将走访和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全区上下一张“网”。这张网,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网。如今,万州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机构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区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并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区图书馆、区博物馆为国家三级馆。全区所有镇乡(街道)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均达到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制定的建设标准;已发展村社文化中心户510户,逐步实现“点多面广”的目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万州支中心和13个镇乡服务站、354个村级服务点相继建成。三峡移民纪念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现已征集各类展品

1.4万余件,其中实物展品4201件,照片及视频资料1万余张;展陈形式设计第10稿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完善中。三峡文化艺术中心即将开工建设。全区已建成大型城市广场7个、镇乡广场10个,人均广场面积达到0.46平方米以上,其中“心连心”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全面覆盖。万州52个镇乡(街道)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均配备了电脑、书架、阅览座席、图书等基本设备,并配备了3—5名专职人员。全区已全面建成448个村级“农家书屋”,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均常年免费提供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万州支中心每年接待读者2万多人次,镇乡、街道、村及社区基层服务点接待读者8万余人次。

(二)居民天天享“大餐”。对万州区的居民来说,只要你愿意,天天都有丰富而且免费的文化“大餐”供你享用。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区博物馆于2009年1月15日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免费开放,并主动与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联系,将博物馆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普教育基地,接待观众41万余人次。2008年以来,区图书馆接待读者118万余人次,借阅图书157.5万余册,免费开放后,每周开放时间达到64小时。区文化馆各活动室每周对公众服务的时间在56小时以上,并派出专业人员对各类群众文艺爱好者进行专业培训,近年来,举办群众文化活动200多场(次),培训群文骨干万余人次。

各种文化惠民活动层出不穷。万州积极组织动员城市文化资源服务农村,常年开展电影、图书、故事、戏剧、展览“五下乡”活动。2008年以来,放映农村惠民电影35088场,惠及农民群众、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750万余人次。实现了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农村中小学观影率达到100%;健全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每年组织农村镇乡图书、文博巡展4次;2008年以来,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深入镇乡送戏下乡239场。

(三)城乡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成绩显著。近几年来,全区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唱读讲传”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我区的文艺创作多次获奖,成绩斐然:大型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分别获得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第五届重庆文学艺术奖、重庆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广播剧《背着婆婆去打工》、《城里人、乡下人》、歌曲《爱在万州》获得重庆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杂技《鼓韵》获法

国“舞台之火”国际杂技大赛特别大奖;万州竹琴《赞三峡》、评书《江姐闯关》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群众文化队伍蓬勃发展,广场文化保持了“天天有、周周演、月月赛”的良好氛围。全区现有群众业余文化队伍330余支,行业协会会员1268名。其中,响水农民艺术团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人们的精气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近几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从我调查中了解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仍显滞后。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面积狭小,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还有部分镇乡综合文化服务站和村农家书屋阵地建设未改善,新建的镇乡综合文化服务站设备设施还缺乏。

2、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仍显不足。虽然我区近几年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多种原因,仍不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新建的综合文化服务站,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如高峰镇新建的综合文化服务站,上级投资25万元,现到位15万元,设备设施也未到位,文化服务站的功能也不能发挥。农家书屋补充书籍的资金难以保证。

3、专业人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尽管近几年来增加了区属文化单位招录人员编制,但区属文化团体和单位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缺乏,年龄结构比较老化。基层文化服务站和村活动室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有的村活动室没有专人管理,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文化阵地利用率不高。

三、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为把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推动万州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现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决定》要求,对图书馆、工人文化宫等设施要抓紧规划;对已规划的三峡科技馆、三峡会展中心、三峡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要加快实施;对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体育场、万州游泳馆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项目建设。

2、要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各镇乡(街道)和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状况的监管。坚决防止和杜绝公共文化设施闲置现象,提高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7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关于政府职能, 目前学界较为统一的认识认为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统治, 二是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的主体地位, 逐渐被公共服务职能所代替, 可见公共服务已经成为了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和传播文化,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六是公共文化事业经费。3

公共文化服务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 公平均等性, 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均等分布、公平分配, 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第二, 公益性, 公共文化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 其追求的目标是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第三, 多样性, 公共文化服务不一而足, 其针对不一样的群体有不一样的服务。第四, 便利性, 公共文化服务是经常性的服务,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第五, 普及性, 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大众, 全民都可以分享。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落后

近年来, 我国文化建设投入有所增加, 各省市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设施数量大幅增长, 但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存在问题, 文化设施建设质量偏低以及分布不均仍然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大阻碍。比如, 图书馆的建设质量远远低于国际相关标准, 跟跟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很难满足公众享有文化资源的需求。

此外, 由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和配套设施存在较大弊端, 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难以发挥其真正功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公共文化设施忽视大众文化需求, 一些地方的文化设施采用市场化运作后, 虽然追求到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但是没有关注到群众的文化消费;第二, 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 很多地方将文化设施挪作他用, 大部分地方的文化设施是因为后续配套设施管理不到位, 导致文化设施闲置;第三, 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单一, 公众参与的热度不高。

(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分布不均衡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分布不均衡, 主要表现为广大农村地区落后于城市, 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文化建设已达一定规模,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已由城市转向农村。而中西部地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较为滞后, 发展水平较低, 譬如甘肃很多市没有市级图书馆。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看, 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地方可以说还是处于萌芽阶段, 广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总量较少, 网点分布也极为不均匀。尤其是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 大部分农民都没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且封建迷信现象还较为盛行。

(三)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一些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都只是从宏观上提出了一些目标。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方面没有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 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很多时候无法可依。譬如我国的湖南省已经在文化事业建设上提出了很多的扶持政策, 但是关于文化设施具体的管理运营、文化队伍的培养等方面就没有详细的政策规定了。总而言之, 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能满足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不利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一) 健全公共文化投入机制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 如何强化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和管理, 首要任务是健全公共文化投入机制。政府应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到基本工作任务当中, 统一工作部署, 落实领导责任, 使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在文化强国道路上获得长足发展。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 具体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等的建设来努力。此外, 应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 以此调动公众文化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二) 推进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东部地区应该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 中西部地区应该学习和借鉴东部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经验。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 应该纳入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点攻坚目标。首先, 应该推进农村重点工程的建设, 比如可以加大建设流动文化服务工程等, 改善农村文化基础条件;其次, 政府应该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 无论是电视还是文学作品等都应该保证一定的农村题材作品, 对农村重点文化项目予以扶持, 鼓励科技文卫“三下乡”活动;再次,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发挥地区优势, 可以举办一些地方特色文化活动, 比如农村文化艺术比赛等;此外, 应该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管理目标, 落实责任, 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 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

(三) 完善我国法律法规和政策

完善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 以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具体说来, 应该尽快完善公共文化法律法规政策, 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可持续法治。比如, 可以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投资融资改革的配套设施, 制定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办法,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监督体系。

注释:

1.钟哲, 绘就文化发展改革蓝图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中国社会

社区群众文化构建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薛伟 (天津市津南区文化馆天津300350)

摘要: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组成元素。在城市的很多社区, 已经将群众文化作为社区生活的调味剂, 为社区成员提供了特色的精神财富、将社区文化的群众性、社会性和开放性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本文将从社区群众文化的实践出发, 找出构建社区群众文化存在的制约因素, 然后针对制约的因素, 提出社区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社区文化;群众文化;制约因素

一、社区群众文化构建的制约因素

社区群众文化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体现, 代表社区居民的和谐问题。然而社区群众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 经常遇到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1. 不同地区的社区, 群众文化活动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很多地区的社区文化, 体现出单调的特点。

社区文化作为城市文明的一部分, 自然受到城市文化的发展程度和经济能力的影响, 也就是说, 社区群众文化的构建需要社会经济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教育设施等物质基础, 包括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 这些物质基础设施落后, 社区群众文化自然难以丰富起来。

2. 社区群众文化基础薄弱, 其构建主体主要以居委会、街道办为主, 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较低。

在我国的很多社区, 尚未构建统一性的社区管理委员会, 社区与政府规划之后的协调不统一, 给社区群众文化的构建, 形成体制方面的障碍。

3. 居民的参与程度较低,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区文化构建

的时候, 宣传力度不足, 没有重点突出社区文化活动的亮点, 影响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很难得到居民的青睐和赞同。

二、社区群众文化构建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1.突出社区群众文化的功能特征

社区群众文化的形成, 需要依靠社区各个阶层的成员共同构建, 形成开放性的社会文化活动, 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功能特征:

(1) 教育功能:社区文化活动应该融合党的方针政策, 以文艺的形式传送到每家每户。譬如针对下岗人员, 通过教育宣传内容, 树立他们再就业的信心, 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提高就业能力。

(2) 协调性:社区群众文化的丰富, 需要将社区单位、学校、居委会等主主体的主动性协调起来, 提高社区的凝聚力。社区文化活动丰富了居民的生活, 在形式和内容上, 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文化娱乐内涵。

(3) 群众性。社区群众文化属于一种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活动。社区群众文化的社会性较强, 其中群众是文化的重要标签, 也是社区居民加强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2.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需求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内容方面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这一点需要兼顾社区群众文化的特点:

(1) 社区群众文化的内容必须“亲民”, 接近群众的日常生活。社区群众文化不仅包括文化汇演的方式, 还包括美术、摄影、读书、书画、茶艺等形式。这些内容的开展, 需要结合社区

科学报, 2011年10月21日.

2012年12月访问.

3.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 2007 (12) .

居民的具体需求, 譬如在潮汕地区, “功夫茶”的茶艺风气盛行, 社区文化活动应该包含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只有通过这些“亲民”的内容, 才能吸引更多群众参与, 满足广大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 社区群众文化的主体必须鲜明, 体现出人文精神是最基本的要求。社区群众文化要以文艺的形式体现出来, 表现出社区群众生活安居乐业的精神风貌, 这对营造社区团结、积极、丰富、向上的文化氛围,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建设

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受到政府和群众的关注, 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基础建设为支撑, 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 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包括社区文化的场所、设备设施以及其他物资条件。近几年来, 很多城市都提高了惠民工程的建设水平, 为社区文化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条件。

(2) 壮大社区群众文化的队伍, 一方面是群众文化的骨干, 吸收更多的业余文体骨干组成, 培养成为社区群众文化的精英, 另一方面是广大的社区居民, 在群众文化骨干的引导之下, 盘活整个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尤其是在群众文化骨干方面, 要从编制、待遇、培训方面入手, 赋予组织、引导、推广、宣传群众文化活动的职责, 以点带面地注入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生动力。

(3)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 结合社区的地域特点、风俗习惯、人口特征、经济生活等, 以创新为主线, 开展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 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丰富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社区群众文化代表社区居民的和谐问题, 但社区群众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 存在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单一、社区群众文化基础薄弱、居民参与程度低等问题, 因此, 我们一方面需要从教育、协调、群众等角度突出社区群众文化的功能特征, 另一方面要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需求和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建设力度, 这样才能够满足社区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将社区文化的群众性、社会性和开放性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施婧逸.发挥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上海市闵行区虹桥镇社区文化活动调查与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严再望.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文化月刊, 2009,

参考文献

[1].钟哲, 绘就文化发展改革蓝图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10月21日.

[2].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2-11/13/c_113674623.htm2012年12月访问.

[3].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 2007 (12) .

[1]钟哲, 绘就文化发展改革蓝图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10月21日.

[2]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 2007 (12) .

浅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8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含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面向社会大众和基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混合主体。建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体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文化自觉”和政府主导意识,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文化建设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基本职责牢牢抓在手里,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

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由于一直以来对政府保障公共文化利益的职能认识不够清晰,多年来基本上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严重不足,在基层单位业务经费基本为零,因此造成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公共文化阵地缺乏。

现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够。一是质量不高,虽然搞了上千场文化活动和项目,但精致度不够、形式单调、内容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在送电影进社区上老片多、新片少。二是供给与需求错位,不知道也不管群众需要什么,领导拍板替群众决定文化需求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诉求目标错位、需求结构不对称现象仍然明显。三是供给失衡,在外来流动人口中享受均等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做得不够。

队伍建设不健全。街道(乡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没有编制,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的问题比较普遍。加之待遇偏低,职称晋升机会少,无法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人员流动频繁。现有的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比例低、人员老化,干部业务技能不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破解思路

1、建立科学规划管理体制,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与城市化建设目标相一致,要针对农村的管理体制不断地发展创新,重点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基础,明确公共文化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合理规划建设模式,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管理。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地服务于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参与欣赏文化活动的水平,缩小城乡文化差别。

2、多渠道筹措资金,补充财政投入的不足。在国家大力投入资金的前提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基本完成,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硬件设施基本达标,但内部的软件设施还需要大量的投入,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广开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各级财政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有计划地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

3、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只有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发挥其服务作用、传播作用,才是繁荣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可以采取多渠道人才培养的模式,招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把优秀民间艺人送入专业文化队伍或高校进行业务培训,努力塑造一支乡村自办文化精英队伍,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补充,充足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是有效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保障。

4、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打造出文化特色平台。第一,举办各种讲座,为农民发财致富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各种培训班,培养文艺骨干,让农民群众掌握各项基本技能,促使其主动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第二,组织完善“三下乡”公益活动。要遴选带有地方特色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现实的具有知识教育意义的农民大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文化节目到农村巡回汇演。支持农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应该动员和鼓励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投身到文化下乡的行列,组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深入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四、结语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推进政府自身职能转变、深化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队伍。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董慧.河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2013,(25):17-17,150.

[2] 黄前进.浅谈如何加快我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魅力中国,2013,(29):28-28.

[3] 杨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

[4] 王雪梅.广州亚运城媒体村公共服务合作管理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

[5] 张云峰.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

[6] 刘翠.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7] 裴新民,张友腾.由新疆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实践浅谈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研究[J].农机市场,2010,10:55-58.

上一篇:南城小学自查报告下一篇:现货黄金最新走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