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服务理论(精选8篇)
● 李洋 柴中达
新公共管理的出现被称为行政管理范式的转换。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它涉及到以往的公共行政领域所未涉及的大量专题,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务供给、理性人、交换范式、制度选择、政府失败、自给型公共组织等,成为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
第一,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通过“政府公共政策化”将政府从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解决机构臃肿、预算超支、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与腐败盛行的顽症。“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策组织与规制组织的职能是负责“掌舵”,而服务提供组织与服从型组织的职能是“划桨”。这样做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消肿减肥的目的,减少开支、提高效率。
第二,将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服务理念都可以为公共部门所用。应该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对产出和结果高度重视,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机制和绩效工资制,而不是终身任职。
第三,营造“顾客导向”的行政文化。“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政府服务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于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
第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授权、分权的办法来对外界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与集权的机构相比,授权或分权的机构有更多优点,比集权的机构有多得多的灵活性;对于新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比集权的机构更具创新精神;能够比集权的机构产生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生产率。
第五,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与之签定绩效合同,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这是组织由过去的“规则驱动型”向“任务驱动型”转变。
第六,考虑外部性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由于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政府可以将一些公共产品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实行公共产品消费低收费制,从而减少人们对公共产品消费,增加私人产品消费,同时也改变公共服务者激励机制,减少公共产品带来外部性。
第七,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了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进行公共管理信息化改革,主要目标是建立电子化政府。随着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政府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运转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为改革这种状况,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实现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西方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自20世纪70年代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弱、西方各国高额的财政赤字、福利国家的不堪负重以及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问题的浮出水面,成为引发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其次,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西方政府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再次,自二战以后,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张,政府规模的无限膨胀,使得西方各国政府普遍臃肿,效率低下;最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要求西方各国对政府组织作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与调整。这些因素共同促成西方各国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浪潮,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新公共管理时代。
登哈特提出以公共服务来取代新公共管理。所谓“新公共服务”, 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一, 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提出的掌舵而非划桨, 登哈特提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 而不是掌舵。公务员日益重要的角色就是要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 而不是试图通过控制或掌舵使社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第二, 行政官员必须致力于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 这个目标不是要在个人选择的驱使下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 而是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
第三, 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 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方案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过程得以最有效并且最负责任地实现。登哈特认为, 为了实现集体意识, 下一步就是要规定角色和责任并且要为实现预期目标而确定具体的行动步骤。而且, 这一计划不仅仅是要确立对一些将会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的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
第四, 为公民服务, 而不是为顾客服务。公共利益不是由个人的自我利益聚集而成的, 而是产生于一种关于共同价值观的对话。因此, 公务员不仅仅是要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回应, 而是要集中精力与公民以及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在政府中, 公正与公平是其提供服务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不应该首先或仅仅只关注“顾客”自私的短期利益, 相反, 扮演着公民角色的人们必须关心更大的社区, 必须对一些超越短期利益的事务承担义务, 必须愿意为他们的邻里和社区所发生的事情承担个人的责任。换言之, 政府必须关注公民的需要和利益。总之, 新公共服务理论试图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并希望政府能够特别关注公民的声音。
第五, 责任并不简单。公务员所应该关注的不只是市场, 他们还应该关注宪法法律、社区价值、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在登哈特看来, 无论是传统行政学理论还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都倾向于将责任问题过于简单化。之前的理论模型并未反映当今公共服务的需求和现实, 责任问题其实极为复杂, 行政官员已经受到并且应该受到包括公共利益, 宪法法令、其他层次的政府、媒体、职业标准、社区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环境因素、民主规范、公民需要在内的各种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 而且他们应该对这些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负责。
第六, 重视人, 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登哈特在探讨管理和组织时十分强调“通过人来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并且, 从长远观点看, 这种试图控制人类行为的理性做法在组织成员的价值和利益并未同时得到充分关注的情况下很可能要失败。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已经充分认识到行政官员的工作不仅极为复杂而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他看来, 行政官员既不像传统行政学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只是需要保障和组织一种官僚职业的雇员, 也不像新公共管理理论所主张的那样只是市场的参与者, 他们的动机和报酬远不止是一个薪水或保障的问题, 他们希望与别人的生活有所区别。因此, 分享领导权的概念对于为公共雇员和公民提供机会以便他们的言行符合其公共服务的动机和价值至关重要。他认为, 分享领导权必定会具有相互尊重、彼此适应和相互支持的特点。他尤其强调, 通过人民或人民一起来行使领导权可以改变参与者并且可以把他们的关注焦点转移到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念上。在这个过程中, 公民和公共雇员的公共服务动机同样得到承认、支持和回报。
第七, 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登哈特认为, 行政官员不是他们机构和项目的企业所有者, 政府的所有者是公民。行政官员有责任通过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等角色来为公民服务。这便是一种与看重利润和效率的企业所有者大不相同的观点。因此, 登哈特认为, 行政官员不仅要分享权力, 通过人民来工作, 通过中介职务来解决公共问题, 而且还必须将其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重新定位为负责任的参与者, 而非企业家。
二、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评价
从理论视角看, 新公共服务理论本质上是对传统行政学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 它试图吸收传统行政学理论的合理内核, 尤其是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并摒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固有缺陷的基础上, 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 更加适合于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理论选择。他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当今的公共行政理论界具有十分显著的地位, 它不仅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到公共服务的公共性, 更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然而, 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强调保证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同时, 已凸显了其单向的服务型的方式已经不为时代所容。新公共服务最大的贡献应该是扮演了一个道德的训诫者, 当公共机构和公共官员在追逐效率和改革中偏离自己的本份太远时, 新公共服务把他们重新拉回了主干道。然而, 新公共服务所倡导的 (当然也包括之前相关的学者的理论) , 诸如公民参与、公民权、民主、正义等议题的价值和意义却远不止于道德训诫。随着民主进程的发展, 公民社会的建立是必然的趋势, 原有的体制已在诸多方面捉襟见肘。为了保证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产品, 必然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接收者相互沟通和协调, 单向的控制型的方式已经不为时代所容。公共行政应追求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模式, 真正让利益相关方参与到决策和执行阶段, 而不是闭门造车, 然后强买强卖。
不难发现,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得益于人类思想的解放, 或说新思想的出现, 因为新思想的出现将预示新的阶层和群体的出现, 这些新的精英群体将引领人类不断的破旧迎新, 创造新的时代。所以, 从这方面来看, 登哈特的号召也是有理的,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如果每个人, 至少是有那么一部分人, 能够不断致力于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素养, 塑造和宣传社会责任和民主意识, 并不断开拓和创造人类智慧的新领域, 那么不论是登哈特所说的民主公民社会, 还是说人类发展的新纪元, 都不会太遥远!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在公共行政研究的长河中, 人们往往只从单一视角看待公共行政。笔者所理解的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将强调公共组织的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服务置于整个公共行政的体系之中, 关注民主、价值的同时并不是将管理、效率抛弃, 二者是协调发展, 配合着进行服务公众的。倘若一味追求服务而不把关定向, 那国家社会将无规则可循。如果依据这样思想进行公共行政, 在治理中国时, 坚持适度原则, 准确拿捏管理与服务的分量, 相信对于中国治理会有重大益处。在21世纪的今天, 对于公共行政这一领域的研究意识逐步深入。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强调公平, 注重公共利益, 服务于公民的思想, 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们正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严峻挑战。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全球化对政府自身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工作行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政府唯有创新自己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工作行为, 进而实现社会转型才能有效回应这种挑战。中国政府转型的目标是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单一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变。而要实现这种历史性跨越, 只能通过改革;而政府的改革要真正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 就必须有战略性突破。政府改革要高度重视制度设计和整体设计, 一方面, 要通过制度设计, 对未来中国政府管理的模式、运行机制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形成目标共识;另一方面, 要对政府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以及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管理等, 进行整体的设计, 这是改变政府改革孤军深入最好的解决办法。同时还要改进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系统, 使之真正代表公正、公平与正义。政府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重新思考构建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系统, 使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公共政策的结果, 都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公平、公正和正义。
新公共服务理论除了对中国政府的转型有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中国政府官僚制本身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 使其无法快速、及时有效地回应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因此, 有必要吸收和借鉴一些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和方法以克服其缺陷, 增强官僚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从而建构起既立足于现实, 又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公务员制度。要实现理念的创新, 从控制导向到服务导向, 充分回应民众的要求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抛弃原有的权力本位、官本位的观念, 树立“服务导向”的新理念, 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要实现制度的创新, 从集权人治到民主法治。强化公务员服务意识, 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摘要:新公共服务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论, 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分重视民主、公民权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理论框架, 这个框架让我们可以展望公共服务的前景。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
参考文献
[1]、罗伯特·丹哈特著;扶松茂, 丁力译.公共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理论;理论逻辑;实践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兴起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风靡西方国家之时,就遭遇了来自多方面的责难与批评。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登哈特夫妇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不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理性的批判。新公共服务理论肯定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提高政府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及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革新的巨大贡献,然而,与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强调的企业化管理不同,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将公民置于管理活动的中心,强调公共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政府的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而不是去控制社会,即“服务而非掌舵”。新公共服务理论重视公民的主人公地位,希望与公民实现合作共治。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基础
(1)民主社会和公民权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最先提出公民权,他认为公民权是公民把参与城邦的工作当作是实现自身人格完美的理想。主动参与的公民既能有自己的利益,还能为公共利益做贡献,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高尚的价值存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公民权有不同的定义。公民权是法律所确定的合法的身份,也是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所具有的成员资格,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而影响政治活动的能力。
(2)社区与公民社会模式
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可以在这里通过讨论和对话的形式参与互动。民主社会政府在构建健康积极的协调机制时,还关心公民的愿望和利益,虽然人们关注社区的焦点不同,但都认为社区是建立在沟通协调基础之上的,在个人和集体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鉴于社区与公民社会的巨大价值,政府部门可以在社区建立局域网络,为社区公民的交流提供广阔的渠道,让公民参与到决策中来,并同时给社区基本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组织人本主义
以韦伯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组织,等级制度森严,政府员工采取终身制,遏制了人的积极性。组织人本主义更加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主张公共组织的发展要建立在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成长的基础之上,注重组织情感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4)后现代主义的话语理论
后现代主义话语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所面临的公共事务复杂性的增加以及不可治理性问题的增多,政府管理必须要通过与各方的对话交流来妥善解决。话语理论具有以下几个标准:第一是真诚,即需要对话者彼此相互信任;第二是自主参与,也就是双方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对话之中;第三是发言,每个参与对话的人都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容
(1)服务而非掌舵。政府要明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要帮助公民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而不是控制公民和社会的发展。
(2)公民而非顾客。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以公民为中心,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公共问题,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仅要让公民满意,还要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整治活动中,发挥其主人公的地位,而不是简单的满足顾客需求。
(3)战略性与民主性共存。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在想想上要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有民主性。政府部门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不仅要在战略上制定长远目标,吸引各方参与到公共活动,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促使更多的人一起对话协调互动,从而保证政府的服务能够得到积极有效的回应。
(4)人重于成产率。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行政官员善待公民,首先他们自身要被公共组织机构善待,而不仅仅为了成产率进行残酷的压迫。因此,要对行政人员进行适当的授权,让他们把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公共利益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人的尊重,创造良好的信任基础,从内心深处唤起主动性,从而使公共服务的提供获得成功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实践的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登哈特曾说过:当我们急于掌舵时,不要忘记谁拥有这条船。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府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以达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两点:第一,转变官本位的特权思想,坚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理念,保障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二,在实践中,要改变单一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注重人的全面提高和经济这两者的共同发展,经济最终服务于人民。
2、完善公民参与机制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民不仅是公共服务的享受着,而是公共服务提供的参与者,是国家的主人。由于社会事务的复杂性和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听取各方面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保证提供的公共服务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完善公民参与机制主要有四个途径:(1)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通过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公民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政策的具体方案,明确主人公的地位;(2)增加公民参与的方式和途径。信息化时代,要重视发挥网络的作用,开展便捷和透明的网络参与渠道;(3)拓宽公民参与互动的领域。保障公民的权利,使其能够充分行使参政议政,监督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4)建立公民参与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向公民授权以及设立专项奖金,对于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公民给予奖励。
3、提升服务理念和责任意识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需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而不是试图控制公民或者社会的发展方向,即“服务而非掌舵”。同时,政府要明确清楚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其中包括专业责任、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民主责任,除此之外,有责任意识的政府,不是企业家,而是引导者和服务者。政府只有树立服务理念和责任意识,才能避免出现政府不作为的情况,才能有助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五、结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坚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追求公共利益,重视民主对话,进行沟通协调的合作共治;政府的作用是服务,民主观念和公共利益是一种高尚的追求,贯穿于公共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并且应该在组织中确立。虽然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全盘否定。只有辩证地看待和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才能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宝贵的经验,使政府在管理中不断取得新成果。(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振明等.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2]邢欢欢.从公共管理到公共服务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证明[J].云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6.
[3]何颖.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范式转换[J].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报.2009.
[4]李治.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发展[J].开封大学.2008,5.
[5]楚明锟,杨璐璐.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同异性[J].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4.
[6]周晓丽.新公共管理理论:反思、批判与超越—兼评新公共服务理论[J].2005,1.
[7]王丽莉,田凯.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与超越[J].上海交通大学.2004,5.
3.1 完善组织机构,进行合理布局税收组织结构是实现税收职能的组织保证,没有科学的组织结构,就会影响税收职能的实现。传统的税务机构体系纵向结构是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层级制结构,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税务机构;横向结构则是下一级比照上一级,基本对称。税务部门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为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组织机构扁平化,就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从而建立起一种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就要对目前的组织机构进行改造重组,建立横向的信息交流机构,便于信息的沟通。要利用依托信息化的税收管理机制,减少中间环节,压缩管理层级,按照实际需要,收缩没有必要存在的税收机构,前移各项税收业务,简化工作程序。按照流程再造理论,摸清税收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按照信息的流向和结转的方式归集税收业务,从而对机构进行合理布局,找到效率和制约的最佳平衡点。
3.2 改进工作运行机制,保证机构高效运转运行机制包括各种岗责体系、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做好工作的可靠保证,是整个工作的基础,是实现税收职能的关键。没有机制的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就会受阻,甚至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按照整个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设定岗位,因事设岗,以岗定责,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部门、具体工作环节、具体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人员,使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指标、完成时限和基本要求;根据工作实际的需要,及时调整岗责,确保每一项工作特别是新增工作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构建专业化的岗责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建设,理顺工作流程,对工作运行的原则、具体工作的程序、手续做出明确规定,形成从一般规则到具体规则的层级结构和依法、简约、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具体制度,搞好部门配合,加强部门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接,避免错位、缺位,消除“管理空档”和“真空地带”,建立起部门职责明确、工作程序规范、运转顺畅、文明高效的政务管理体系。同时,牢固树立税收成本观念,将税收成本观念引入税收政策制定和实际征管工作中。尽快建立规范、系统、科学的税收成本核算制度,明确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方法、成本管理责任等内容,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定期对税收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对纳税成本进行测算,向社会公开,接收舆论监督,构建科学的衡量税收成本的指标体系。
3.3 优化税收服务,提高工作实绩首先,创新服务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就是管理”的观念,把国家赋予的税收执法权更好地体现在为纳税人服务上,实现由传统执法意义上的“执法队”、“审判长”、“检察员”向体现全方位纳税服务的“服务员”、“导航员”、“裁判员”转变,从而通过优质的纳税服务引导纳税人的自觉纳税遵从,创建良好的征纳关系和税收环境。其次,创新服务载体。对现有服务资源和服务手段进行有效整合,逐步搭建纳税人质量认证、开业登记、注销、税种划分及税款入库的纳税服务外部平台和热线咨询、税收管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转及税务稽查统一的纳税服务内部平台,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手段的新突破。再次,创新服务内容。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以纳税人的需求为总目标,进行具体细化,达到“六化”的标准,即纳税服务环境最优化、服务内容的标准化、纳税人办税成本最少化、纳税人待遇的公化平、办税效能的快捷化和服务过程的全面化。
3.4 实施人本管理,充分调动人力资源一方面,根据注重结果、灵活性和激励的原则,在公务员招聘、工资、培训、晋升和解聘等方面,设计强有力的税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使税务人员的行为与税务机构的战略目标统一协调起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指标,完善推荐、测评、评议制度,逐步建立上级考核、同级评比、下级评议、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税收专业人才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资格考试考核、业内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待遇与贡献相对应的分配制度,采取诸如以岗定级、竞争上岗、岗绩结合等多种方法确定报酬,逐步完善职务与能级相结合的工资、奖励制度,综合考虑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增强能级的激励功能。另一方面,必须充分重视行政管理环境的培育,加强税收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来培育人。有意识地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奋发、健康向上的税务行政文化,创造良好的行政管理环境,在税务人员中形成一种共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标准,使这种文化意识渗透到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税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营造有特色的行政文化氛围,推动行政机关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全体机关人员的群体性和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推动行政管理现代化建设。
3.5 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建设
绩效评估机制的设计要以税务机构的战略目标为基础。具体可分为组织绩效评估和个人绩效评估两套机制。组织绩效评估机制要设计定量指标,在内部评估的基础上引入外部力量评估机制。个人评估机制不宜采用定量指标,应在实现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的基础上,由直接上司和部门负责人来评估下属的绩效。要以目标管理考核为总抓手,充分发挥考核的评价和导向作用,突出抓好对月季工作计划及年度工作亮点完成情况的考核。逐步探索建立以工作难度系数、工作数量和质量及目标管理考核为依据,以定岗定责,按劳定绩,绩效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敏,彭骥鸣.税务行政管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31-346.
摘要
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管理理论在摒弃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开发出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理论以解决集体行动逻辑,并提出解决公共池塘资源集体行动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设计原则。公共池塘理论的身边的实际运用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集体行动问题;解决方法
公共池塘理论及女生寝室公共厕所分析说明
前言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物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二类是俱乐部物品,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可以轻易地做到排他;第三类是共同资源物品,特点是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却无法有效地排他。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运用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理论与方法,分析公共事物尤其是公共池塘资源的自主治理问题,在摈弃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开发出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理论以解决集体行动逻辑。本文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试从在公共资源、公共物品上产生的集体行动问题展开思考。第二部分举例论证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在西南民族大学女生寝室公用厕所的实际运用,并提出一些看法与结论。
公共池塘理论及女生寝室公共厕所分析说明
第一部分 集体行动逻辑及问题
1. 哈丁的“公用地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公地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当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处置公共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发生。“公地悲剧”的更准确的提法是:无节制的、开放式的、资源利用的灾难。很早之前亚里士多德提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在哈丁提出的“公地悲剧”中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2. 囚徒困境与集体行动困境
囚徒困境是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其中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如果将囚徒困境带入日常生活之中,地铁春熙路站是成都一处人流量很大的地铁站,常常出现很多人排队等待,车厢内也有大量市民等待下车的情况,但当车门打开时,人们会不顾先下后上的原则,造成拥挤的危险情况。如果人们有秩序地上下车,情况会对双方有利,但人们做出的选择往往相反,市民们此时的个人理性忽略了集体的理性,造成了公共交通的混乱。而生活中时常可见集体行动的困境现象:人人都能知道某件事情是好事,需要大家共同行动,但人人都不愿意亲自去做,结果人人都无法享受到集体行动的成果。比如某十字路口没有交通信号灯,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周边居民都盼望能尽快安装交通信号灯。但有关部门对此事不太积极。居民们普遍认为“这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总会有人出来说话的。”于是,大家都在等待,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又过了一段时间,这里连续发生数起严重交通事故,伤亡惨重。事故之后,信号灯终于修建起来。
公共池塘理论及女生寝室公共厕所分析说明
在治理公共资源开发和利用时,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认为“公共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动困境”是难以避免的,并且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公共池塘资源理论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针对“公共事物的治理这个世界性难题”提出的理论模式。她认为,人类虽然存在许多的公地悲剧,但“极少有制度不是私有的就是公共的——或者不是„市场的‟就是„国家的‟。许多成功的公共池塘资源制度,冲破了僵化的分类,成为„有私有特征‟的制度和„有公有特征‟的制度的各种混合,这些制度能成功的在存在着搭便车和逃避责任的诱惑的环境中,使人们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她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把这种制度模式归纳为“公共池塘资源理论”。
由此得出的公共池塘资源理论模型如下:(一)三大机制 1.创新制度供给:
当公共池塘资源面临困境时, 需要选择新的制度,虽然新制度会使所有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但新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公共物品, 理性人寻求的是免费确保自己的利益, 搭便车的动机依然存在。因此新制度的供给成为自主治理理论关注的首要问题。奥斯特罗姆认为: 在公共池塘资源系统中, 只要人们经常不断的沟通, 相互打交道, 因此他们有可能知道谁是能够信任的, 他们的行为将会对其他人产生什 影响, 对公共池塘资源产生什么影响, 以及如何把他们组织起来趋利避害。当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了相当长的时间, 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互惠的处事模式, 他们就拥有了为解决公共池塘资源使用中的困境而建立制度安排的社会资本。也就是奥斯特罗姆教授所总结的, 在促进型政治体制的良好推动下,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制度供给是 一个渐进、循序和自主转化的过程。
2. 维持可信承诺:
外部强制常常被用来作为解决承诺问题的方案, 但是奥斯特罗姆教授认为: 外部强制有时是一种巧妙的解决方案, 因为理论家们没有探讨外部强制者监督个人的 行为、实行制裁的动机。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集体行动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自主组织的群体必须在没有外部强制的情况下解决承诺问题。他们必须激励他们自 己去监督人们的活动、实施制裁, 以保持对规则的遵守。
公共池塘理论及女生寝室公共厕所分析说明 实现相互监督:
奥斯特罗姆认为, 解决监督难题的人们对遵守规则作出了权变的策略承诺, 就产生了监督他人的动机, 为 的是使自己确信大多数人都是遵守规则的。而对自主组 织和自主治理成功案例的研究表明, 许多自主组织自主 设计的治理规则本身既增强了组织成员进行相互监督的 积极性, 又使监督成本变得很低。监督一组规则实施情况的成本和收益, 并不独立于所采用的这组特定的规则本身。监督成了人们实施规则, 进行自主治理的副 产品, 因为不必付出太多额外成本。所以这些都使自主 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得到增强, 而相互监督的增强又增 加了人们采取权变承诺的可能, 提高了人们对规则承诺 的可信度, 两者相互补充, 相互加强。
(二)基本准则
奥斯特罗姆在考察了大量反应成功的长期存续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的案例后, 归纳了承购到达自主合约治理制度的八项设计原则:
(1)清晰界定边界。公共池塘资源本身的边界必须予以明确规定, 有权从公共池塘资源中提取一定资源单位的 个人或家庭也必须予以明确规定。(2)使占用和供给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规定占用的时间、地点和资源 单位数量的占用规则, 要与当地条件及所需劳动、物资 和资金的供应规则相一致。(3)集体选择的安排。绝大多数受操作规则影响的个人应该能够参与对操作规则的修改。(4)监督。积极检查公共池塘资源状况和占用者行为的监督者, 或是对占用者负责任的人, 或是占用者 本人。(5)分级制裁。违反操作规则的占用者很可能要 受到其他占用者、有关官员或他们两者的分级制裁(制裁的程度按照违规的内容和严重性来规定)。(6)冲突解决机制。占用者和他们的官员能够迅速通过成本低廉的地方公共论坛来解决占用者之间或占用者和官员之间的冲 突。(7)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占用者设计自己 制度的权利不受外部政府权威的挑战。(8)分权制企业。在一个多层次的分权制企业中, 对占用、供应、监督、强制执行、冲突解决和治理活动加以组织。
公共池塘资源理论目前正在被适用于各个领域,如我国分布众多的诸如池塘、草地、树林、山地、灌溉基础设施等中小规模社区公共资源。但是由于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依然会阻碍其推行,公共池塘资源理论的应用在我国甚至各国的都将会是
公共池塘理论及女生寝室公共厕所分析说明
漫长的过程。以我国为例,建立自主治理的公共资源管理模式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制度前提。公共资源主要由政府集中进行管理,这种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公地悲剧所带来的影响,但也存在着因为信息成本和实施成本过高而导致的政策迟滞、政策失误甚至政策缺失和执行困难。而且,政府集中管理也容易产生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和官员腐败。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政绩,往往不顾客观规律,不断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开发,结果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退化。为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一些地方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引进了私人市场管理体制,但私人体制也存在着外部性较强、垄断投机等市场失灵问题,特别是对公共自然资源而言,表现得就更为明显。
第二部分 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实际运用
在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理论之中,她对人的属性进行了分析,她认为,首先个人是有限理性的,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策略选择取决于其如何考察并权衡个人收益和成本。人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的,因此人只能是有限理性的,这使得个人具有了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空间。若将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实际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西南民族大学女生寝室的公用厕所可以很好地说明。比如女生寝室一楼厕所有三间,女生寝室的厕所作为公共资源无法避免整栋楼甚至整个学校包括外界的所有人使用,但由于资源单位极其有限,却不能由多个人共同享用,所以三间厕所的使用存在一定的竞争性。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容易造成集体的非理性,女生寝室公用厕所产生了很多问题,例如小部分人为节省时间用完后不及时清理或不想清理并抱有他人不会发现的想法,或是有人在厕所中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等,都严重阻碍了其他人使用公共厕所资源。针对这一现象,如用公共池塘资源理论来治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清晰一楼公用厕所的使用边界,加强同学个人意识,由于楼层的构造问题,大多数同学不会随意使用其他楼层的厕所,但不能排除少数人的使用,所以应加强同学心中的边界意识,非十分紧急情况不越界使用。
2.增加资源单位数量,由于一部分女生寝室由男寝改成,资源单位与楼层人数
公共池塘理论及女生寝室公共厕所分析说明
比例不符,所以应保持占用和供应规则与楼层条件保持一致。
3.集体选择的安排。绝大多数受操作规则影响的个人应该能够参与对操作规则的修改,这一点在资源上已经有所体现,我所居住的楼层女生在公用厕所大门外贴上了极富表现色彩的提示漫画,提醒少数不清理厕所之人注意操作规则。
4.互相监督与分级制裁。这两点在女寝公用厕所中的实现较为困难,由于公用厕所为大家使用后就很少注意的公共资源,但也可实施意识上的自我监督和监督他人。但分级制裁的实行是困难,我认为可以楼层人制定制裁内容以公示,即可实行不同情况下的分级惩罚。
5.冲突解决机制。楼层人可通过廉价的通讯讨论组解决冲突。
结论
通过西南民大女生寝室公用厕所的解决办法,到我国众多公共资源的治理,以及国际上的阿尔卑斯草地,西班牙韦尔塔等成功案例,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已经逐渐适用于国际之间的各种公共资源的治理之上。尤其随着公民意识与素质的逐渐提高,公共池塘资源理论的可行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以我认为强化公民意识是实施自主治理的重要基础。
自主组织理论里所描述的是一群有着强烈个人主体意识和自治愿望的理性人通过自主合作治理的制度安排实现了集体利益的优化。
在我国,人们的这种公民意识还有待增强,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利用公民的道德意识和组织行为特点,引导和加强他们相互合作和互相信任,就可以有效解决可信承诺和互相监督问题,降低制度成本和失败的可能性。信任,就可以有效解决可信承诺和互相监督问题,降低制度成本和失败的可能性。在很少有人认为违背诺言是不合适的、拒绝承担自己的义务、规避责任或采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的环境中,每一个占用者必须有这样的预期,即只要有机会,所有其他占用者都会以机会主义方式行事。在这种环境中,建立长期、稳定的承诺是困难的,而在具有反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强烈共识的环境中,每一个占用者都会较少地关注机会主义的危险。
这些减少监督和制裁活动成本的共享规范就是我们可用于解决这一系列公共池塘资源问题的社会资本。公共物品得到大多数人的使用,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公共池塘理论及女生寝室公共厕所分析说明
可以为大多数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集体非理性的困难局面,如果公共池塘理论能脱离理想化在中国各个偏远的受到集体行动困难地区切实运行,会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国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极大的促进。
参
考
文
献
[1] 张克中,鲁元平,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理论评介———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贡献评介系列
[2] 汪小兵,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及其现实意义。[3] 张克中,社会资本与公共池塘资源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301 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行政法学的特点和缺陷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为我国行政法学的转变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背景,我国行政法学一直以来深受西方国家理论的影响,再加上自身的起点比较低,使行政法学的研究不得不思考与本土化的特点相结合。公共服务理论为行政法学的转型提供了发展的支点,实现两者在意义上的融合,从而使我国的行政法学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从公共服务的视角下研究我国的行政法学,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不足:
(一)当前行政法学的不足
当前的行政法学首先对国家行政主体重视和规范,在内容上很少提及社会行政和私人行政等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行政法学对行政主体的规范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法律主体进行明确的规范,从而忽视了社会和私人行政主体以及社会和私人的法律权利,这也成为当代行政法学发展的主要阻碍之一,缩小了行政法学的范围和主体。其次行政法学对非强制性的行为不重视,也并没有加以规范,违背当前公共服务理论中的建立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公共行政理论。因此由于行政法学采用传统的控权理论强制性的规范和维护公民权利,从而忽视对公民利益和公共服务相关的非强制性的公共服务行为的规范。最后行政法学在行政救济方面缺少相关的审查,尤其是社会行政以及私人行政,由于行政法学对公民的公共利益行为缺少一定的规范,因此在司法审查上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审查的对象和主体不明确,有关国家和社会行政等有关的诉讼解决方法与职责权限不清楚。
二、公共服务理论下的行政法学的转型方向
(一)从控权论向管理和服务过渡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下思考我国行政法学的转型方向,那么我国的行政法学就必须走公共服务道路。公共服务理论下的公共利益是其发展的目标,也是公共服务理论的重要特征。公共服务理论下的行政法学要建立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不能通过委托行政主体来完成,在这里必须要解决公共行政机关和公共利益和服务之间矛盾,既能保障公众的权利,又能发挥政府行政主体的重要作用。公共服务视角下的行政法学是实现了行政权利与公民服务之间的一种融洽关系,运用公共服务理论的模型为行政法学的转型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二)从国家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
行政法学以公共服务理论作为支撑点,为自身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前景。在公共服务理论的角度下提出了公共行政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将公共行政当做在行政法意义上的相关结果和影响,将行政职权的应用以及行政权的相对人作为公正性的判定标准,这些标准和概念等方面的界定为行政法学的转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方向,并在公共行政的范围中排除部分的私人行政行为和社会团体中的劳务关系。
(三)从行政行为模式上向公私合作转变
从公共服务理论的角度出发,行政法学的行政过程体现在行为模式上,因此需要对行政行为进行变革,利用政府的行政行为弱化公民权利于行政权利之间的矛盾关系,倡导政府的行政行为遵守一定的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从公共服务理论的角度出发,在国家行政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从事的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活动过程中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安排,创新一种全面的.行政模式,创新出的行政模式要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政府的作用,能够确定政府相关的法律权限和职责,防止政府权力过大。其次要营造不同领域的竞争关系,更好的为公共服务。充分的协调公共与私人才选择机制之间的关系的,达到两者之间的和谐,防止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失去作用,实现公私之间合作。
(四)促进行政救济的多元化
公共服务理论下强调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并且强调公共事务在各种民间组织中的作用,但仍旧以政府为中心。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起着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能够有效的促进政府救济建设。当前政府的救济方式过于单一,而行政法学的转型也要建立多元化的救济方式,根据行政专业的不同应当体现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的特征。
三、总结
通过对公共服务理论角度下传统行政法学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借助公共服务理论的模式和框架对行政法学的转型提供了正确科学的发展方向,促进行政法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洪.公共供求场域中的行政法制:本质规律、实践悖论及其化解路径———“法治中国”构建的公共管理学视角[J].晋阳学刊,,(04):117-128.
当前,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也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既是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和人民需要, 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行政管理理论, 构建一个更加理想的服务型政府模式, 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服务型政府概述
1、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 服务于公民而非顾客:即公共利益源于对共同价值准则的对话协商, 而不是个体自我利益的简单相加。因此, 公务员不仅仅要回应“顾客”的需求, 而且更要关注建设政府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第二, 追求公共利益:即行政官员必须致力于建立集体的、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 这个目标不是要在个人选择的驱动下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 而是要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第三, 超越企业家身份, 重视公民身份:与视公共资金为己所有的企业家式行事方式相比, 如果公务员和公民都致力于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那么公共利益就会得到更好的实现。第四, 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即符合公共需要的政策和计划, 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的过程, 能够最有效地、最负责任地得到贯彻执行。第五, 责任并不是单一的:公务员不应当仅仅关注市场, 他们更应该关注宪法和法律, 关注社会价值观、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第六, 服务而非掌舵, 即公务员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 而非试图在新的方向上控制或驾驭他们。第七, 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即公共组织及其所参与的网络, 如果能在尊重所有人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共同领导的过程来运作, 它们最终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2、服务型政府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 通过法定程序和民主公开的方式组建起来的以公民服务为宗旨, 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这一概念是从政府服务的本质、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角度提出来的。作为社会主义的人民政府, 不仅应当是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 而且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开、透明、责任的政府。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政府主要依赖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和社会事务, 许多本应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解决的问题, 也是通过设立政府机构管理, 把过多的社会责任和事务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而服务型政府则强调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 以多元参与为服务形式, 以合作协调为服务基础, 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服务导向。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迫使我国政府必须转型, 而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我国行政管理思想深深植根于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意识之中, 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拥有无限权力, “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极其普遍, 官本位思想严重, 把公共行政当作是直接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 忽视了其服务性作用和导向性作用。政府和公务员行为缺乏制约与监督, 从而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公共权力寻租、行政决策缺乏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现象的产生, 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与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2、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政府服务意识淡薄, “管”字当头, 认为管理就是控制, 控制就是审批, 一些政府部门仍习惯于审批盖章、决策处分, “门难进, 脸难看, 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没有成为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 为社会提供真正服务。在管理方式上, 仍习惯使用直线手段、行政手段, 不擅长使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管理中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还没有根除, “该管的无人管, 不该管的多头管”, 对部门利益有利的大家争着管, 不利的大家互相推诿扯皮。
3、支撑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件不够完善
支撑服务型政府的第一个制度构件是法治政府。它要求政府的活动必须限定在法定的范围内, 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 强调依法行政。第二个制度构件是民主政府。民主不是政府慷慨的恩赐, 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所固有的权力。第三个制度构件是责任政府。它意味着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自己决策和行为的后果要承担应有的责任。第四个制度构件是阳光政府。政府的职能、权力、政策以及办事程序是透明的、公开的, 公民拥有足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公务员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服务型政府的最终建成, 需要一支观念新、本领硬、作风实的公务员队伍。目前, 公务员队伍的现有素质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有的公务员作风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 脱离群众, 脱离实际, 高高在上, 当官做老爷;有的专走“上层路线”, “不怕群众意见大, 就怕领导印象差”;有的把国家、人民给予的权力当成特权, 以权谋私, 独断专行, 吃、拿、卡、要, 对自己或小集团有利的事大开绿灯, 对自己没利的就推诿或置若罔闻, 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在行为上腐化堕落等。这些行为都给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失。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从观念上树立、贯彻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就必须从理念上将数千年封建统治形成的“官本位”意识转变为“民本位”, 强化“主权在民”、“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政府内部形成这样一种思想氛围。具体到每个公务员来说, 要培养他们的主动服务意识、公仆意识以及行政伦理道德观, 使每个公务员“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转变, 力求做到向‘人民学习, 为人民服务, 请人民评判, 让人民满意’”。只有使这种现代服务理念在政府内部根深蒂固,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才能真正步入“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的正轨。
2、从制度上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机构设置和行政审批制度已经不能适合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政府机构的改革要贯彻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 做到“小政府, 大服务”, 形成廉洁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要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放松政府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规制, 扩大公民和社会的参与程度, 向地方实行更多地分权,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优势, 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对于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首先应当科学界定行政审批的范围和标准, 不能让一些官员把审批权当作万能的权势法宝, 必须撤销那些靠自行设置的行政审批收费或者“行政执法”罚款收入来生存的部门。其次要改革行政审批方式, 推进政务公开, 搞好便民窗口建设, 有关部门和单位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公。还要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 建立和完善能够确保政府机关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审批权的监督机制。
3、在政府外部打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高校图书馆 服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5-0029-03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Wang Ling (Xi'an Shiyou University Library,Xi'an,Shanxi,710065)
Abstrac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is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hat based on the criticism of the new public theory. Due to the core concept of library management is accord with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it is necessary to bring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to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 construction. It will take inspiration of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talents development, idea form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new public theory;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 construction
CLC number: G250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5-0029-03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称为“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运动,并不到十年时间里迅速扩展到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当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世界的发展热潮逐渐进入平稳降落阶段时,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登哈特夫妇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缺陷的反思、批判基础上,构建出了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为进入知识社会以来多国实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由此,新公共服务理论开始被更多的民众和服务机构关注和应用。对以服务为存在价值之一的我国图书馆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图书馆服务理念、图书馆核心价值等理论研究风起云涌,但纵观十年来的研究热潮,归根结底都是对图书馆服务的研究,如提升服务质量、升华服务理念、延伸服务范围、革新服务技术等,因此,在图书馆服务建设上引进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理论支撑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无疑将为未来的图书馆服务建设开拓一个全新视角。本文在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核心理念、与图书馆核心理念的契合概述基础上,重点对新公共服务理论带给高校图书馆的启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语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途径进行了分析。
1 新公共服务理论概述
1.1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
新公共服务理论尽管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产生也有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动因。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中与新公共管理理论运动在取得一定成功后遇到挑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当时,公民权利的概念得到了社会的极大重视,政治的焦点聚焦到了如何实现公民民主权利的问题上来,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而以效率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显然不能解决如何充分实现公民权的问题,迫切的需要新的理论进行阐释,于是登哈特夫妇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想反思与替代观点整理基础上,形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和模式。[1 ]
1.2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
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模式来代替之前基于经济理论和自我利益的主导行政模式,并为更适合当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的实践需要,提倡公共服务以公民对话协商和公共利益为基础。由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来源于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四个方面,并将公共服务与公民权、民主结合,因而使得人们在公共服务的范畴内重新审视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与多元性。
新公共服务理论还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为其划浆,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也就是说,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服务应该把政策制定同服务提供分开,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的中心,强调政府治理角色的转变与公共服务价值的提升,是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其核心观点主要有七项核心主张:(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2)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追求的目标而非副产品;(3)公共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而不仅仅是行政官员;(4)思考要有战略性, 行动要有民主性;(5)责任不是单一的;(6) 服务而不是掌舵;(7) 重视人, 不只重视生产率。[2 ]
1.3 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理念与图书馆核心价值有共同的契合点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思想就是力图把以人为本的治理过程和以人为本的服务价值目标相统一;把追求公共利益的社会公平原则与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效率的经济原则相协调, 以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所倡导的服务具有普遍性,其不仅适应于政府公共部门,也适应于以平等、优质、专业服务为行业核心价值中最为根本价值的图书馆事业,同时也符合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可以说, 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是相契合的,与当前我国社会建设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相一致的。因此, 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启迪图书馆的服务建设思路,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机制、方法、途径的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2 新公共服务理论语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
2.1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作用
新公共服务理论突破了公共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将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效率、服务价值纳入到公民权、民主、公共利益这一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中,体现了一种平衡发展的新途径。因此,作为一种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管理模式,新公共服务理论无疑将拓宽现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建设理论支撑,并将在服务建设的内部结构重构、管理模式创新、服务理念重塑、图书馆员责任建设等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如在管理模式方面,新公共服务理念一方面强调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也强调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性与竞争性,因此,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体制中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利益引导机制,将激发改善服务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外在表现质量。[3 ]
2.2新公共服务理论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启示
(1)以公民权的视角去认识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价值。公民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新公共服务理论把公共服务的价值提高到公民权的高度,这种揭示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本质的先进理念对于任何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来说都是适用的,因此也有必要用此理论来提升我们对图书馆服务价值的认识,首先,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在校师生是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客体,但据新公共管理理论,他们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也不仅仅是图书馆领域所称的读者,更不是管理主义服务模式中的“顾客”,而是公民,[4 ]是现实社会中享有公民文化权利的公民。其次,高校图书馆工作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看来,高校图书馆工作还是一项公共管理活动,具有特殊的使命,作为高校最大和最不能或缺的教学辅助单位,其还应利用自身的丰富资源和专业服务去培养人、发展人,促进人(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
(2)培养图书馆员的责任感是提升图书馆服务的一条捷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核心理念之一是“责任不是单一的”,也就是说对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来说除关注工作所要求的准则、宪法和法令外,还需关注社会价值、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等。对高校图书馆来说,这种理念的理解则是图书馆员在承担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责任外,还需认识自己需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承担思考图书馆的事业发展规划、客体对象的深层次需求掌握等责任。
(3)服务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才能有效、最负责任贯彻执行政策和计划,同时认为实现政策目标的机制,不能只靠单一的公共部门,而应建立公共部门、私人和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盟关系,以便调集各方力量和整合资源,回应公民的公共需求。[5 ]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的实现也可引入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而这些共治主体,既可以是学校领导、教学/辅机构、学生团体、教职工团体、师生个人,也可以是愿意办好图书馆的社会团体、企业家,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改善图书馆内部治理的主体,实现从统治型管理图书馆范式向治理型管理图书馆范式的转变。[6 ]
2.3 新公共服务理论语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途径
(1)进行图书馆服务理念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界特别是学术界对于图书馆服务理念及核心价值的研究与倡导,“以人为本”、“读者永远是对的”、“读者至上”、“一切为了读者”等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图书馆服务宣言》也提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由此可以说我国的图书馆服务理念理论研究与实践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比较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共服务理念上升到公民权、民主与公共利益的高度,高校图书馆还可将图书馆服务建设的理念与公民权、民主及公共利益结合起来,通过理念的宣传、建设来提升图书馆员的服务理念认识,进而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2)进行治理结构与建设体制的改革。由于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原因,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基本是以“馆长-副馆长-部室负责人-馆员”的领导体系,不利于汇集更多的领导力量,过度的权利集中也不利于民主协商。同时,图书馆的治理主体主要是以馆长、副馆长、部室负责人及学校相关领导为主,建设经费投资尽管出现了一些企业、个人的参与状况,但还是以国家投资为主,投资主体单一,但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倡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即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在投资建设方面,应鼓励社会企业、个人的参与;在服务主体方面,还需要图书馆员、学生、教师或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参与。因此,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当前图书馆内部治理结构及建设体制的缺陷,有必要对当前的治理结构和建设体制进行尝试性改革,鼓励任何有愿景建设图书馆的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建设,并广泛听取师生、社会的意见,汇集广泛的建设力量,提升图书馆服务的管理水平。
(3)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图书馆馆员。进入到当今的知识社会以来,我国的图书馆界更加重视人才建设,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也已成为众多图书馆的一项常态化工作,同时,部分图书馆也采取了引进人才、成立研究院等战略措施去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图书馆学术界也就图书馆员的素质提高、素养教育、文化程度、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了或实证、或理论的持久研究,在众多的学术成果中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对策中提出的人才建设比比皆是,如进行学科知识的掌握、外语水平的提高等,但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服务工作人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如果高校图书馆馆员都能具有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责任感,以服务更多、更专业、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信息服务为己任,那么,之前存在的被动培训、学习、学术创作可能才会转变成馆员的自觉行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也就自然会得到极大提升。
3 结语
新公共服务理论尽管因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模式,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特色与特点,但由于其倡导的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更加符合我国当前“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及图书馆“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因此能带给高校图书馆很多的启示,也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笔者在本文只是简单的对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与图书馆核心理念的契合、带给图书馆建设的冲击作用及对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启示进行了简单概述,就新公共服务理论语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途径进行了分析,但笔者相信,新公共服务理论带给图书馆的启示及理论支撑下的建设途径还有很多,还需更多的学者进行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辛静.新公共服务理论评析——兼论对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8.
[2][5]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 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钟刚毅,程孝良,李勇.公共图书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5):79.
[4]黄建梅.新公共服务理论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机制创新的启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5):58-60.
[6]彭未名,王乐夫.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7,(3).
【新公共服务理论】推荐阅读: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07-27
公共基础知识理论11-17
公共服务产品10-22
公共卫生服务10-10
公共服务调查问卷10-09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分析06-13
社会组织与公共服务06-18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总结11-07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09-1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