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分析论文(通用9篇)
2. 1体育场地设施体系建设现状
公共体育设施场地建设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满足大众公共体育需求的基础部分,也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政府投入的场地设施的建设和体育器械的购买,还包括社会和个人自愿投入以及参与的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2. 3体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现状
健全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是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有力保证。它不仅是保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水平的有力保障。徐州市对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群众体育开展、全民健身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 4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现状
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指由指导公共体育活动需求的专业人员构成的有机整体。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技术水平高、有服务意识、管理水平高等各方面的人才,由他们组成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核心力量。
2. 5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建设现状
经调查发现,徐州市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发展的相对完善,成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组建一批业务精湛国民体质监测队伍。为全面掌握徐州市居民体质现状,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科学、有序的开展,提高居民身体健康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指数,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徐州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每年都会针对全市部分居民的体质状况进行体质监测。
2. 6体育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体育信息服务体系是指以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为导向,借助现代网络、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手段和工具,建设而成的公共体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是对公共体育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分析、开发、利用和发布。
2. 7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现状
本文选定锦州市某行政区所管辖的4个镇和两个街道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为今后锦州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社区体育概念的界定
社区体育是以城市基层社区为单位, 以社区成员为主体, 实行政府部门支持, 体育部门指导, 社区部门参与, 为社会成员提供体育社会保障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现阶段,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 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为宗旨的群众体育团体。
2、关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评述
目前,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体育服务业产值占体育产业的50%-60%, 体育与公民健康纳入公共服务的视野。近年来, 韩国、印度等国也十分重视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业,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目前国外对社区体育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研究
一般都以个案的方式进行研究, 比如欧美国家的社区俱乐部、日本的单项体育运动俱乐部和当今兴起的综合类社区体育俱乐部。
(2) 社区体育参与研究
主要集中在体育人口的调查研究和体育活动状况的评价, 其特别之处不仅对社区参与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更注重的潜在的体育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研究。
(3) 社区体育方法研究
主要表现在体育活动推广和社区体育的条件保障等方面。社区体育活动推广方面主要是采取一些积极措施, 促使居民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中。在条件保障方面主要是以设施保障为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所属锦州市某行政区的4个镇 (吴泾镇、马桥镇、七宝镇、莘庄镇) 和两个街道 (江川街道、古美路街道) 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1、组织形式与模式
(1) 社区体育组织形式
调查显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进行运动 (75.7%) , 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的居民占4.5%, 参加民间自发组织的团体活动占5.1%, 其他占14.4%。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比例相当少。
(2) 社区体育资金供给模式
在锦州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供给的主体单一, 仍然是“政府包办”, 而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所占的供给比例极少。这不仅造成政府财经的紧张, 也不利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 阻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锦州市每年用于体育事业的资金约占10%左右。
社区居民的参与态度调查显示:29.996%非常愿意, 45%愿意, 16.5%可有可无, 5.7%冷淡, 2.996%厌恶。
2、影响因素及建议
(1) 影响因素
影响研究的社区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没有时间69.1%、无场地与器材21.8%、没兴趣19.8%、无合适锻炼伙伴17.896%、场地远15.9%、身体不适宜锻炼12.7%、无人指导11.3%、缺少锻炼技能10.296%。
(2) 对策建议
首先要加大体育锻炼有益健康的宣传, 其次要丰富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满足更多的社区居民的需求。同时根据社区体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实际需要, 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法规制度的建设。另外应拓展社区体育信息的宣传途径, 多组织一些体育锻炼健康讲座。建立监督和反馈部门, 从而及时的掌握社区居民活动质量以及其需求。加大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充分利用社区体育活动的志愿者、社区周边学校体育教师等队伍对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进行指导。
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对策
社区体育管理服务的有序化发展离不开社区体育的法制化建设, 要加速依法管理社区体育工作的进程, 必须从加强和维护社区居民体育权益出发, 制定有关加强社区体育工作的规章制度, 使社区体育工作从自发走上自律和自觉, 逐步走向法制化道路。
1、调整供给模式
为促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 区政府应加大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 不断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并调整供给模式, 逐渐形成以政府组织供给为主, 市场组织和第三部门 (非营利组织) 供给为辅。
2、提升服务能力
体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与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知识、信息的收集、研发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网络系统, 让广大社区居民直接了解和掌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信息, 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活动提供方便。
3、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利用绩效评价系统, 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从而保证社区居民能够真正体验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所带的利益, 从而促进社区体育活动的有序的发展。
4、加强社区社会体育队伍建设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使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积极完善工作绩效评估机制与激励奖励机制, 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可以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 注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志愿者及其组织的培育,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等的作用, 以弥补现阶段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不足。
5、加强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内容时, 应强调普遍受惠、就近和就便的原则, 在组织的活动内容选择方面, 不只针对社区的某一类特定群体或某一特定需要, 还应满足大众的需要。同时, 还应建立健全的社区体育活动的竞赛制度, 通过区区联动, 区内互动, 使社区居民参与其中。
五、结束语
该行政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结构清晰, 职权明确, 但是政府色彩较重, 政府部门所设立的社区体育管理组织与群众自发性的社区体育管理组织之间缺乏联系。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次数少, 参与人数少, 活动竞赛的宣传力度较小, 过度的强调地方特色体育项目, 而忽视了大众性的体育锻炼活动, 社区体育的活动氛围还未建立。该行政区针对该地区社区体育发展的具体法规制度较少。在行政区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中, 未建立一个区单独的官方体育网站, 体育信息的宣传力度不够, 宣传途径较单一。
摘要:本文选定锦州市某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 对锦州市的4个镇和两个街道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调查,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旨在提高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 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献计献策, 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相应建议, 为今后锦州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 为其他城区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推动锦州体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锦州,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胡茵.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32 (5) :12-14.
[2]陈青梅.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探析[J].体育与科学, 2011, 26 (3) :37-38.
关键词 公共体育服务 体系 现状 对策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当下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公体育共服务体系,在保证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因此,加强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目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在管理上边大多是一行政手段为主导的纵向结构管理,分化给区、街道和社区进行管理,负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管理的部门缺乏职业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负责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为主的工作人员,且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以文化和卫生为主,对于体育内容的关注较少。接到办事处作为社区行政管理的主体,并没有把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职能纳入工作范围,这就导致了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在解决社区体育问题的时候,缺少充足的法律依据。
(二)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立的目标不明确
各个相关负责部门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接到和社区体育负责部门在工作的过程中,之时被动的解说上级安排下来的任务,没用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完全的认识,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构件完善的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上,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没有清晰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再者,在城市化修建的过程中,对体育场地的规划面积少之又少,特备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没有足够的地方来修建大型的体育场地,使得公共体育设施完全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三)体育项目单一,缺乏专业化指导
各级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基本上都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社区居民参与的体育活动基本上都是以个人、家人或同伴为主,社区缺乏丰富的体育赛事,公共体育场地规模较小,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也不高,使得活动开展难度较大。在体育人员的指导上,由于社区基础条件较差,工资待遇较低 ,难以吸引到正规院校的体育毕业生参与工作,社区的体育管理人员都是业余的,不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缺乏专业的体育人员对居民体育活动的指导。
二、如何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政府实施相关的法律政策加快体系建设
首先,政府应当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履行好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要有明确的定位,制定清晰合理的建设计划,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其次,政府要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为社区公共体育的建设制定专项的政策法规,使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能够依法行政。要加强和维护居民的体育权利和义务,根据居民对体育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有效的法律政策对城乡的公共体育建设体制进行有效的指导,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
城乡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比例,把对公共体育体系的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有计划的购买体育设施,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达标,并按照社区人口分分布比例给予一定的赞助经费,为城乡的改革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加强社区体育人才的建设
针对社区体育指导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情况,社区要加强对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体育指导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的积极性,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让体育工作人员对体育法规有明确的认识,熟悉社区各个体育项目和设施的作用和用法,让体育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救援方法,不断地提高体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健身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对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总结
加大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群众的需求。面对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存在的各种问题,政府应该履行好政府的服务职能,制定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还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体育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积极组织有特色的体育活动,让广大群众参与到体育运动健身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 伍远萌.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调查与分析[D].河南大学.2013.
[2] 劉钰劼.公共服务背景下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供给的优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3] 王祥.常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4.01:69-7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破解基层图书馆发展难题中的作用分析
通过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在文献资源、服务能力与效果、基础业务等方面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基层图书馆建设的难题,为其发展增添了活力.文中的“基层图书馆”专指县级以下图书馆.
作 者:高莹 作者单位:首都图书馆,北京,100021刊 名:河南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THE LIBRARY JOURNAL OF HENAN年,卷(期):29(5)分类号:G250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服务
2011-09-24 17:25:30 来源: 新华网
转发到微博(10)
有16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 在上海,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按需自主选择,预订品种丰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吉林已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500多支农村放映队穿行在乡间村屯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中华大地。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下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作出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期盼,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之作为“三加快一加强”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按照中央的部署安排,各地各部门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上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设施网络,拓宽服务渠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46.9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实施免费开放。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吉林省靖宇县农村电影放映员刘晓明近来“相当忙”,他开着自己的微型面包车,每天穿梭在吉林省东部山区的乡间小路上 他要赶在秋收开始前,为14个村庄放映完今年的最后一场电影。
作为一名农村放映员,刘晓明切身感觉到农民文化生活的改善。“今年我们就放了《建国大业》《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好几部大片,这样的大片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搁以前谁敢想呀?”
不仅农村电影片源不断丰富,放映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让农民看电影的积极性更高了。“以前放电影赶驴车,扛的是好几十斤重的胶片机,放的影片老,图像还模糊;现在我们开 微面,用的是轻便的数字机,放映影片新,图像清晰,声音还逼真,你说大家伙能不爱看吗?”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的电影大餐,并非靖宇县农民的“特殊待遇”。来自广电总局的数字:“十一五”时期,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共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40条,数字电影放映队4.1万多支,拥有数字放映设备4.2万多套。2010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覆盖了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确定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基本实现。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包括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内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而按照1998年这一工程刚实施时的统计,在我国有70多万个散布在偏远深山中、交通不便地区的行政村,居住在这些地方的1.48亿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
覆盖了90%行政村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泛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为基层送知识、送欢乐,截至2010年底累计服务群众近10亿人次。
已覆盖全国50%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通过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管自用的公益性阅读场所,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到今年底,全国预计建成50万家农家书屋。近年来,为让更多百姓享受“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不断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截至2010年底,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1743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期全面免费开放。
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目前,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已免费开放,陕西实现省内“三馆”全部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之举,获一片叫好声,被社会普遍认为是提高公民素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犹如一股春风,在人们心中激荡起走进文化艺术殿堂汲取知识、提高修养、享受文化权益的阵阵暖意”。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文化民生品牌
从社区的文化活动到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从锣鼓巷的民俗文化到相声俱乐部,从旅游文化节到群众周末大舞台,北京文化惠民工程带给市民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
据介绍,北京市文化基础设施总量全国第一,部分领域已接近世界主要城市水平。其中博物馆数量156家,仅次于伦敦居世界第二;公共图书馆在伦敦、东京和巴黎之后居世界第四;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量接近巴黎、日本水平。各行政村已基本建成多媒体综合文化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有线电视、电子政务、有线广播、图书信息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电影、党员教育和远程教育“八网”合一。
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各地纷纷出台新举措,努力打造文化民生品牌,探寻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发展新路。
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三大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设;推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联盟以及“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共建共享工程,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河北全面完成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全省各地规划建设了一批集游艺娱乐、休闲健身、公益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景观、文化广场,打造了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霸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邯郸市“欢乐乡村”农村文化工程成为全国先进典型。
陕西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项目,统筹职能、统筹规划、统筹项目、统筹资金,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2011年上半年,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群众自办文化: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虽说平时也参加过不少演出,但是如此高规格、大场面的舞台还是头一次,这些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真是好,我没想到自己也能在这样的舞台上唱歌。”说到参加“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的感受,张林田竖起了大拇指。
正在举办的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将持续到10月15日,一个月的时间里举办14台特色文艺晚会,从社区群众声乐器乐展示、老年合唱节、农村小戏小品展演,到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展演、皮影戏精品展演等,将有4000余名张林田这样的群众参与演出。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大大调动了群众自发的文化创造热情:“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在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 农民自办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为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各地文化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以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因运行机制较为灵活、演出成本较为低廉,在农村文化市场如鱼得水。作为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领头人,“梅花奖”获得者胡嫦娥和团里的演员们抬着戏箱,上矿山、进山庄、入农家,足迹遍布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数十个县、近千个村落,演出6000余场,观众上千万;五年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平均每年下基层演出300场次,几乎天天有演出,同时努力为家乡培养更多文化骨干 与当地文化馆联手,开办“马头琴培训班”,全县现在有专业马头琴手5000多名。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各项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区是指区级文化馆、图书馆、镇办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三室一中心)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有真正把这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来,认认真真为人民群众提供场所免费开放、服务,业务骨干辅导服务,基本队伍培训服务等,才能让全区人民真正享受到新的文化生活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
结合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我从下面两个方面五条途径来讲述我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和全面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强化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办法和途径。
一、对照《决定》差距大 问题多
前些日子,省文化厅公布了全省各市及各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9年到2010年的排名,下面我以图表来展示一下,1晋城市六县(市、区)的基本情况。
从图表中看,我市除我们城区和高平属于名次正排外,其余四县均是下降趋势,这种情况表明,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符。我市名不符实,我区更是名不符实,和晋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说法更是差距甚远。如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将我区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下认真地分析。
先说区级文化场所文化馆、图书馆硬件建设:文化馆场所面积仅有400多平方米,不达国家三级馆标准。图书馆经过2009年和2010年,投资120余万元进行改造,面积达到2000多平米,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这也正是2010年我区在全省排名向前移19位的原因所在。全区8个镇办均无文化活动场所,属于空挡,145个村(社区)除凤翔、东岭巷等10余个市民社区场地问题不大好解决外,其他场所均可达标。
人员问题。区文化馆现有在职人员14名,仅有艺术类学校毕业人员5人,其余9人为非专业人员。图书馆现有在职人员9名,仅有
一名图书系专业毕业人员。镇办文化站共有15名在编占编人员,事实没有一名在从事文化站工作。
经费问题。我区文化工作列入预算的专项经费仅有局里5000元,文化馆、图书馆各5000元。镇办和村里基本没有专项经费。文化工作的开展,是靠搞什么活动请示什么经费。
和六县(市、区)相比较,泽州县乡镇文化站基本上全部建好,因有县无城,文化馆和图书馆是租赁。高平的三馆投资一个多亿已建成。阳城县两馆及乡镇文化站已建成。陵川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基本上建成。沁水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近一万平米的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已普及。总起来讲,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区级刚刚起步可求突破,镇办落后需要找结果,村(社区)基础好可以形成特色。
二、敢于担当 破难题 前景好
面对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不能坐等,不能推拖,必须负重赶超,把延误的工作抓起来,把虚度的时间补起来,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各项要求,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五条途径,实现全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突破。
第一,狠抓政策机遇,找准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和总把手。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为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决议》就是目标,就是方向,告诉了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只要我们的工作围绕《决议》展开,就会有途径,有办法。肯定的讲,《决议》出台之后,围绕《决议》的种种具体实施意见一定会相继出台。这种时候,我们就必须充分抓住,紧紧跟上,一项不拉,一个不丢的抓在手上,灵活掌握政策,多头争取投资,一句话,只要有利于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的政策和投资,都要用起来,争回来。
第二,提高认识水平,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看成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事情。
以党的一次全会来专项研究讨论文化工作并形成《决议》,应当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这说明了什么?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就不是文化部门一家和文化工作部分人员的事情,也不是文化部一家和文化工作者能解决了的事情。“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决议》提出的高度,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认识水平才能提高。只有我们真正把认识高度和《决议》达成一致,只要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把文化工作看成是主要工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把本辖区的文化场所建设、文化队伍、文化经费投入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我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真正称为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全面完成。
第三,加大财政投入,弥补历史欠账,完善场所建设是首要中的首要问题。
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级网络建设最重要的差距是差在场所建设上,区级文化馆建设,应当是当前必须抓的一项重要工程,如何
抓?如何建?当然有审批立项等方面的困难,但我们目前已寻找到了机遇,原来在剧团建房中丢了四亩土地的批文已找到,并重新通过了市土地局办公会议,目前已在市规划局等待土地规划,只要规划好地方,就可以同剧团排练服务中心两项工程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镇办文化站建设是难题,但也并非解决不了。北石店镇已和新城改造同步规划,市里的补助资金已经到位,其余七个办事处可以在十二五规划中享受到国家政策出台后的各级财政补助,依照文化站不能和政府办公场所的要求,可以采取借鸡生蛋,办事处和社区同建的办法,利用基层社区基础好的有利条件,将文化站建设到基础好的社区。至于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要做的工作是开拓思路,开放脑筋,解决好非农社区活动场所,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完成的目标就可以实现。根本的问题,是在思想重视的前提下,各级政府要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摆上日程,做出规划,列入预算,一句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没钱是办不成的,不拿钱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四,提升人员素质,展开骨干培训,组织文艺队伍。
对区文化馆非专业院校毕业人员和40岁以下人员一是采取送出去学习升造的办法,二是请省市对群众文化工作有研究的专家前来培训辅导,普遍提升文化馆整体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对文化馆人员进行分类培训,乐理、声乐,舞蹈、美术、创作等项目分别进行,使得文化馆人员学有所长,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图书馆在组织书籍分类、图书对外开放,阅览室全天候社会阅读的基础上,搞好“农家书屋”
全覆盖图书管理人员培训,并展开读书评比会,图书读后感,民意大调研活动,使得“农家书屋”在基层真正发挥作用。
镇办、村(社区)要通过区文化馆的室外培训活动,组建起有自身特色的文艺活动队伍,在近期钟家庄秧歌队、西上庄威风锣鼓队等培训的基础上,组建和培训更多的文艺活动队伍,每个镇办不少于100人,每个村(社区)不少于50人,从而带动广场、公园、街头、大院的各种兴趣文艺小队的分散活动。
第五,组织竞赛活动,全面提升水平,真正繁荣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就是要人民群众普遍的享受改革成果,丰富文化生活。丰富生活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形式上,要赋予时代内容,要有健康向上的内容,要真正构建起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我们就必须有准备、有计划、有目的的。每年举办几次竞赛活动来有效的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普及群众文化,而且要提升活动水平,使得文化活动上档次,人民在寓教于乐中受益,真正使城区文化生活获得繁荣与发展。
1. 公共服务与公共体育服务
当前我国学者对公共服务的解释并不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唐铁汉在解释公共服务概念时强调公共服务的主体即政府,他认为公共服务是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1; 王玉凯则从受众角度考虑,认为公共服务是为社会提供基本的、范围广泛的、非营利性的服务2; 还有的学者从公共服务的内容出发阐释公共服务的内涵,如孙晓莉认为公共服务是筹集和调动社会资源,通过提供公共产品( 包括水、电、气等有实物形态的产品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非实物形态的产品) 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过程3。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是在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教育服务出现之后的新词汇,是社会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当前存在着“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公共服务”两种称谓,这两种称谓不存在本质上的对立性,争论的焦点在于哪种称谓更加规范。本文倾向于“公共体育服务”这一称谓,认为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应该与我国其他领域的公共服务保持一致,采用“公共 + 公共事业名称 +服务”的形式( 郇昌店) 。4公共体育服务应该是公共服务在体育领域的细分,应该是为社会无偿提供的,应该具有公共性。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公共体育服务: 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体育需要,而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体育产品和服务的行为。
2. 公共体育服务的特点
公共体育服务具有公共性,是为广大社会受众服务的,通过向社会提供基本、广泛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促进我国的经济、文化、体育建设。具体来说,公共体育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公共体育服务具有公益性,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体育服务的需求,由体育行政部门实施的; 第二个特点就是普遍性,表现在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无条件地享受体育服务,不存在身份、地位、财富高低贵贱的分别; 第三个特点是便利性,表现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近距离和经常性,极大地为公众提供方便,公众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佳的场所,享受长期的、便捷的体育服务; 第四个特点就是多样性,不仅包括体育场地设施等有形产品,还包括公共政策、法律制度等无形产品,不仅有基础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如体育场,还有制度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如体育法律、规章、国家体育发展规划等; 最后,公共体育服务还有系统性和增值性的特点。系统性表现在公共体育服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科学规划、合理组织; 增值性表现在公共体育服务通过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
1.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公共体育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所以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中,首先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从公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出发,切实满足公众的体育需求,在体育服务建设时,如体育场地的建设、体育组织的健全、体育活动的开展时,都要考虑公众的需要。
2. 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者,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将无法开展,所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各环节的主导作用,如立法、规划、资金投入、监管以及政策制定等。政府要统筹兼顾各个环节,科学规划,公开透明,体现服务的公益性,提高城市体育服务覆盖面。
3. 积极发挥公众的作用
在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公众并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因为公共体育服务的对象就是公众,所以,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在服务政策制定、政府绩效评估、监督反馈、体育产品供给等方面都要发挥公众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充分享受体育资源,有效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合理、有效。
三、公民参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公民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公民本身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不足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直接得益者就是公民,所以公民理所应当需要参与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去,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氛围越来越浓,公民维护自身权力的意识有所提高,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参与意识仍显不足。这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中的表现就是认为自己是完全被动的角色,即便自己花费时间、精力去参与,到最后也不会产生作用,一切都由体育行政部门决定就可以了。可以看到,虽然公民有体育需求,这种需求也不会促使他们参与到体系建设中去,同时,他们对参与效果存在担忧,这导致公民整体参与意识薄弱。我们还要明确,即使公民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参与能力,也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的,甚至还会导致非法参与方式的产生,所以要想推进公民参与还要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如增加公民体育知识的信息量,提高公民对体育的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公民的政治、思维、表达能力等。
2. 体育行政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体育行政部门在体育事业中具有主导作用,它对公民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与否直接影响公民参与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但是,受旧有的执政思维的影响,当前我国体育行政部门虽然看到了吸收民意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改进工作。当前体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已经习惯单方面进行决策,把自己作为体育服务的供给者。他们拥有决策的绝对话语权,在决策中往往忽视公民的实际需求。体育行政部门这种工作方法严重阻碍了公民的参与。同时,公民参与的前提就是能够获得充分有效的信息,但是体育行政部门在获得信息方面的优势比公众大得多,他们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对信息进行筛选,删除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公众在信息获取上的劣势也影响了公众的参与。
3. 公民参与环境不健全
首先是公民参与公共体育建设的领域受到限制,公民参与的主要方式是进行监督。体育行政部门通过公布监督电话、设置监督信箱的方式接受监督,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普通公众由于参与能力有限很难参与公共体育政策的制定,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估由于涉及体育行政部门的利益,实行起来困难重重。其次是公民参与制度不健全,健全的参与制度是公民参与能够实现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民主法治不断完善,有多种形式的民主机制,但是在实际中却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
四、优化公民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途径
1. 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对于公民个人来讲,要看到自己在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政治参与能力,明确自身的主体身份意识,不再把自己看作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被管理的对象,而是要树立自主参与意识,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去。同时,还要使公民树立理性参与的意识,只有理性、科学地参与才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效果,才能保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序进行。不仅要使公民树立自主参与意识,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公众的参与技能,如对公众进行公共体育管理相关知识教育,不仅能提高他们参与的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提高了公众获取信息的能力。只有掌握了充分、可靠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去。所以,要提高公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增加获取信息的渠道,并对信息进行选择以便进行决策; 同时,公民还要有政策敏感性,以便更好地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2. 体育行政部门积极发挥作用
首先体育部门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公民参与理念,看到公民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主动创造条件推动公民参与; 同时还要看到公民参与中的不足之处,如成本增加、代表性缺失等问题,并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体育行政部门还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信息选择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最后,体育行政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公开,让公民拥有信息知情权,接受公民的监督。
3. 优化公民参与环境
优化公民参与环境能够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优化公民参与环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扩展公民参与的领域,加大公民在公共服务政策制定、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中的影响力;其次是采取多种多样的公民参与形式,如公民调查、公民听证、网络互动等; 再次是完善公民参与制度,如完善社会公示制度,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使公民的知情权得以实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决策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等,使公民参与有法可依,为公民参与营造健康的环境,保证公民的有效参与。
关键词: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基层公共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 G2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5-0070-05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l Modern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at the Basic Level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The values of modernity, integration and holistic governance are emphasiz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at the basic level, you can see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fragmented because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cultural station system and public library system, and its root lies in the county and township cultural govern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l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at the basic level needs organizational change.
Key words Modern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public library at the basic level; Integration; cultural governance
1 问题的提出与限定
在过去十几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特别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整合性等整体化特性。
由此,对于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子体系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也提出了整体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求,对其发展状况的分析不仅有利于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也有利于认清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局势。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上述整体化要求中,关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这一项,从国家层面已经由文化部牵头于2014年3月19日牵头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协调组将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保障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在3~5年内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各级政府保障责任和义务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工作评价的标准化[2]。所谓“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协调组力图解决千条线的协调问题,但最终要落脚在基层如何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这一根针上面。要打造好这根针,对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状况客观认识很有必要。
本文关于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状况研究主要限定在基层,试图通过对县区级以下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状况的分析,认清当前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态势。
县区级以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两条实践路径:一是综合文化站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本文试图从这两条路径的实践探索、冲突与整合的现状分析,指出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的时代要求。
2 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文化站体制
综合文化站体制是我国县区以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体制,它承接各种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图书馆服务也是其中一部分,但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共图书馆理念建设基层公共图书馆及其专业化服务,且往往被虚化和碎片化。
我国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伴随着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历史进程跌宕起伏、曲折前行[3]。农村的综合改革使得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渐形成,国家一系列文化发展规划、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得以持续蓬勃发展。而到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国家进一步提出了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
2005年11月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文化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4]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最初构想,规划建立一个多功能的整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阅读是其重要服务内容。
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为国家重大文化建设工程。要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2.5万个左右综合文化站,配备必需的设备,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5]。
2007 年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其业务由县(市)、区文化部门指导,日常工作由乡镇管理。”[6]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和职能做了初步的设定。同年 10 月,《“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从建设原则、功能定位、建设标准和投资安排等几大方面,详细地为我国新时期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了规划[7]。
2009 年 10 月文化部发布《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和管理体系、规划和建设、职能和服务、人员和经费、检查和考核等文化站日常运转的方方面面,为今后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规范化、体系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通过上述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十一五”的建设,完成了中央安排的预算内投资39.48亿元,补助了全国2.67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改善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整体面貌[8]。在我国基层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县区有两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的建设模式。
从这一模式来看,在县区级,公共图书馆与文化馆相对独立发展,而到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被整合到综合文化站,它不仅要发挥公共图书馆与文化馆的服务功能,还要行使农村公共文化管理功能。由于县区的两馆、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分属于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综合文化站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分散化的单一机构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所以其实是形成了在县(区)域内的一种分散化公共服务提供模式。《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规定,文化站是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基本职能是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9]。公共图书馆服务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中书刊阅览室仅保留了图书馆图书借阅场所的功能,其他典型功能都被分散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其它功能模块之中,被虚化和碎片化,失去了图书馆服务应有的专业化特性。
图书馆服务的碎片化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资源、功能的虚化、碎片化和非专业化管理状态。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1)乡镇政府习惯于行政管理,使综合文化站表现为行政性机构,重管理轻服务,服务被虚化;(2)功能繁杂、多头管理,项目众多、分头建设,资源分散、效益低下;(3)专业人员匮乏、资金短缺、专业化基础设施薄弱,服务难于专业化管理。
3 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乡镇有综合文化站体制下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设计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但是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共图书馆理念建设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及其专业化服务,因而呈现虚化和碎片化状态。针对这种状况,图书馆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理论上,图书馆界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解读,明确了把图书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图书馆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农村图书馆发展总方向;明确了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发展总要求[10]。
在实践上,各地图书馆建设者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上述“总方向、总要求”通过联合建设、总分馆建设、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图书馆发展建设模式。经济发达地区有市(县)馆与乡镇政府合作建设乡镇分馆的苏州模式[11-12];市、区、乡镇三级政府联合主导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嘉兴模式[13-15];市、镇两级投入联合建设的江阴模式[16];依托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农村图书馆的诸城模式[17]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以政府为主体、县镇合办、镇办县助、双重领导、社会捐助建设的遵义模式[18];政府主导、统筹城乡、标准化建设、制度化保障、总分馆管理、文化站协同的平桥模式等。
这些模式被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等概括为:自下而上的全委托、半委托式总分馆体系和自上而下的全委托、半委托式总分馆体系,以及完全(纯粹)总分馆体系等几种类型,并分析了各种模式的利弊,提出:“适当上移其建设主体,整合建设主体和管理单元,实现图书馆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及资源和服务的整合共享,在农村地区应以县级政府为建设主体,保障县域所有图书馆的运行经费(含购书经费、人员经费、设备更新经费等),设置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全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管理和协调,以县图书馆作为总馆,其他图书馆作为分馆,形成资源和服务高度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19]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思路,这一思路已包含了整体性治理的因素。
以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贯穿着依靠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建设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实践途径各有不同,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乡镇综合文化站体制的窠臼。一是以市、县(区)馆为总馆建立总分馆体系,与综合文化站体系平行向下延伸,同时对综合文化站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进行专业指导,如岭南模式、嘉兴模式、苏州模式都属于此,保证了公共图书馆体系的专业化延伸,但是没能整合综合文化站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二是依托社区或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包括综合文化站体系)延伸公共图书馆专业化服务,如诸城模式即是如此,其能够提升综合文化站体系中公共图书馆专业化服务水平,但是难于形成真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化服务体系;三是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建设乡镇公共图书馆,并以其为核心整合综合文化站体系中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资源、项目、人员,如平桥模式是一种探索,形成了公共图书馆县、乡、村三级总、分、支馆专业化服务体系设计,同时为综合文化站体系中相关内容提供了实体性的整合平台,但是体制融合难题尚未妥善解决,缺乏完善可行的制度设计。
4 建设整体化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时代要求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但由于诸多因素,特别是体制性障碍、协调合作机制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造成“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制约了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县区有两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体制本身就是分散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它在管理层面和治理层面的极端化必然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碎片化”,而这种“碎片化”所带来的困扰也必然对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整体化的要求。
(1)综合文化站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观念冲突与矛盾困扰着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两种建设体制的观念冲突与矛盾在于,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观念强调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涵、价值意义与专业化,并且能站在全县(区)共同的公共图书馆事业上;综合文化站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观念由于各乡镇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对公共图书馆事业认识也有所差异,各自为政,听命于乡镇政府,缺乏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涵、价值意义与专业化的认识,也很少关注跨乡镇的公共图书馆问题。这种冲突与矛盾的存在有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方向,以及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总要求。因此就要求在发展模式上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观念。
(2)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治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机构的设置、规范等体制性障碍困扰着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县区文化主管部门治下的公共图书馆机构设置和运作规范都是按照业务部门或总分馆制确立的,按照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涵、价值意义开展专业化服务;乡镇政府治下的综合文化站机构设置和运作规范都是按照功能空间和行政管理体制设置的,既开展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也实施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两者在机构设置和运作规范上难于融合对接、协调合作。这种体制性障碍的存在有悖于建立健全包括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总目标。因此就要求在管理上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体制。
(3)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在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治理上协调合作的机制欠缺困扰着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在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治理上多要求按照专业化管理机制推进业务工作,并视全县(区)情况有向下延伸的意愿,有些地方推进了总分馆建设和通借通还;乡镇政府在综合文化站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治理上多要求按照行政命令和项目管理机制推进文化工作,以本乡镇工作为主,不会主动与相邻区域和文化主管部门进行相应沟通,对相同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问题所付出的成本不同、难易程度有差异,各乡镇政府对协调合作的认知不同,对跨域跨部门治理的认识不足,各自为政,忽视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理性认识的缺失,导致出现诸多公共性问题。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在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治理上缺少信息通报机制、资源与项目分配协调机制、联合评价反馈机制等机制建设,这些缺陷距离建立健全包括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总目标有很大差距。因此就要求在治理上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机制。
(4)基层图书馆与综合文化站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活动开展不足困扰着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图书馆与综合文化站之间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相互间合作的随意性与分散化,增加了合作成本,降低了合作开展活动的效率,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人力资源分配上,基层图书馆多数依靠事业编制安排人员,由于编制限制,加上主管部门借用占用,常显得人员不足,而综合文化站多数靠乡镇政府聘用安置或公务员兼职,由于经费不足,乡镇政府经常借用占用,更是显得人员不足;第二,在财政资源分配上,基层图书馆主要依靠县区财政支持,多数只能支撑县区馆生存,难于向下延伸服务,而综合文化站主要依靠乡镇政府财政支持,常常显得捉襟见肘;第三,在财物资源分配上,基层图书馆主要建设县区图书馆馆舍与设施,向下延伸服务的服务点与设施难于配套,而综合文化站相关图书馆服务的房舍与设施常被其他功能空间挪用挤占,难于形成专业化服务设施;第四,在信息资源分配上,基层图书馆主要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对其他信息类型收集不足,而综合文化站收集当地文化发展信息、传递文化管理信息、承接基层文化信息惠民工程,多头建设、分头管理、缺乏整合。这种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资源效益难于最大化,影响基层公共图书馆活动的开展。因此就要求在资源整合上开展整体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活动。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回应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的时代要求,明确了全面深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总方针:
(1)总目标是建立健全包括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2)总方针是:①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明确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协调机制,完善评价和反馈机制;②整合文化惠民项目,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服务标准化、均等化;③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管理与建设。
这些精神强调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整体化特征(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整合性),体现了“整体性治理”思路。
所谓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的思路,强调了整体化的概念,试图借助整体性治理理论进行制度设计,解决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与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的冲突,协调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权力与利益,形成功能、资源、项目、人员整体化管理、全方位服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实践中,信阳市平桥区开展的“政府主导、统筹城乡、标准化建设、制度化保障、总分馆管理、文化站协同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以及苏州吴江开展的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乡村图书室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建设等,都是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的初步尝试,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总之,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碎片化的现实要向整体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首先要在组织变革理论指导下自觉进行组织变革,构建整体性组织,然后按照整体性治理理论对整体性组织进行整体性治理,自觉从观念更新、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活动开展等方面推进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4-07-2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 /c_118164235.htm.
[2]黄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今天成立[EB/OL].[2014-08-27].http://culture.people.com.cn /n/2014
/0319/c1013-24682122.html.
[3]王宏鑫.我国农村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流变[EB/OL].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8):18-22.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14-02-13]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932875.html.
[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4
-02-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
[6]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014-02-13].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
6/207393/13304562.html.
[7]“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EB/OL]. [2014-02-13].http://www.sdpc.gov.cn/zjgx/t20071016_
164970.htm .
[8]张林林. 关于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EB/OL]. [2014-02-13]. http://www.ccnt.gov.cn/sjzz/sjzz_cws/dcyj/201309/t20130902_389845.htm.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EB/OL].[2013-01-27].http://59.252.212.6/auto255/200909/t20090915_20868.html?keywords=.
[10]王宏鑫.公共图书馆建设应从文化建设向社会建设拓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36-39.
[11]沈红梅,吴荇.长三角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9):16-19.
[12]潘丽敏.吴江市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的探索与展望[J].图书与情报,2011,(3):91-93.
[13]李超平.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6):10-16.
[14]李超平.嘉兴模式的延伸与深化:从总分馆体系到图书馆服务体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3):12-19.
[15]刘修兵.“嘉兴模式”让乡镇图书馆活起来[N].中国文化报,2009-05-10(002).
[16]陈蓉,谢旗.江阴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0,(2):103-106,126.
[17]臧运平,宋桂娟,郑满生,等.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5):4-16.
[18]黄文忠.乡镇图书馆发展模式述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6):211-213.
[19]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4(3):31-40.
(镇情概况)。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村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在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我镇村级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一、基本现状
(一)教育事业
2011年末,我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57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11所,在校生1328人,专任教师9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1所,在校生913人,专任教师61人,初中入学率91.6%,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87.5%。
???的教育,近年来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一是镇财政困难,教育事业发展与条件保障实力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在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民族特色教育等方面所需经费紧张,教育事业发展条件保障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教育均衡发展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任重道远;
三是我镇人口居住分散,集中办学较为困难,教育资源相对紧缺。
(二)文化阵地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全镇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镇有???等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5个,农民兼职演职人员约80人;有建筑面积75平方米的老年学校活动室1个;农家书屋8个,藏书共8800余册;有健身俱乐部1个;有两个斗牛场;有157个调频广播;数字电视覆盖????等5个村。
???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短缺、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文化工作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
(三)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个,有卫生院1个,病床20张,专业卫生人员21人;村级卫生室11个;????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
2011年第四季度全镇有低保户818户,1588人,每季度向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275114元;????共有125户202人享受城市低保。每季度向城市低保户发放低保金43736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6户,89人,支出8.97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人。有21250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78.8%。2011年末,????共发放救济粮32975公斤,棉衣110件,绒衣168套,棉被125床,鞋120双,衣服4袋;????共有义务兵15名,发放优待金44176元;现役军人家属全部领到优待金;老复员军人23人每月242元;烈属1人每月351元;退伍军人7人每月136元;企业复员军人1人每月140元;伤残军人5人每年6680元;参战参试人员47人定期定量人员补助金每月130元。
(四)村级办公场所
截至2010年年底,全镇??个村的办公场所新建工作全部完成。截至2011年年底,已有部分新的办公楼内设有农家书屋。然而“农家书屋”行同虚设,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无从发挥。????虽然建有8个“农家书屋”,藏书共8800余册。但是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加上“农家书屋”设在村级办公室,村干部常规工作繁忙,忽视了“农家书屋”的管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关闭状态,导致想看书的群众无从看书,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无从发挥。
(五)道路交通
镇区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乡(镇)级公路1条,境内长约30千米。每日有客车通往???。日均发送26辆客车,日客运量450人次;自2010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5个,涉及12个村,已硬化通组道路18390米,人行步道29560米,申报财政奖补资金406.54万元,已实现70%村
级道路硬化。2011年末全镇通村公路通达率达85%;镇区道路 2011年末镇区道路总长度52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1.89米;村级道路硬化面积98640平方米,人均拥有硬化道路面积3.7平方米;??。文化路、正大街、文化站、汽车站、畜牧站等项目都已改建完成;???小区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80户,受益2000余人。
(六)水利电力设施建设
2011年末镇区自来水厂1座,引???水库至???,年总供水量36万吨,年生活用水22.1万吨,工业用水3.2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70%,年人均生活用水8.1吨;排水管道2千米。???供电所是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确定的网点之一,担负部分所辖,共计30个行政村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334平方公里,供电辖区人口4.2万人。???供电所负责4条10千伏及设备的运行管理,10千伏线路全长161.272公里,0.4千伏及以下线路369.31公里;供电可靠率99.5%。镇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居民主要靠燃煤取暖供热。
(七)电信通讯
2011年末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10千米,投递点5个,乡村通邮率6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20460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744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5232件,征订报纸285504份、杂志42876册,业务收入100万元。
电信服务网点1家,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8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75%。光缆线路总长达200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270个。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陈旧落后。由于资金的紧缺,部分基本的办公设施尽量使用上级政府用过的陈旧设施。
(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地区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城乡的地区差异上。
首先,由于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供给主要由城市政府提供,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因此,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低廉的基础教育,发达的交通,优越的文化、体育等设施以及整洁的环境。但农村居民与此无缘。
其次,农村各地区间的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市场经济发达、乡镇
企业多、财源丰裕的东部沿海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充足,政府能够提供较多的公共服务。而其他资源条件落后,交通不便,乡镇企业少的中西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公共服务供给自然就呈现短缺的状况。
(三)农村公共资金管理混乱
在农村公共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大多数村子没有建立完整的会计账簿。二是会计记账程序不规范,白条入账比较普遍。三是公共资金的使用上缺乏科学管理,滥用、挪用现象严重。四是公共资金管理透明度不高,暗箱操作严重,村级政务公开不够透明,农村居民很难知道本村财务状况,导致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短缺和成本上升,加重了农村居民负担。
三、关于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明显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设施使用率低下的特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使用率低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为村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设施能够最大程度的被利用。
(二)以农民公共需求为导向,打造村级公共服务体系。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投入的重点会越来越向文化、卫生、体育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倾斜。农村公共服务的根本目标是满足农民的公共需求,在农民公共需求日益呈现出广泛性、多样性、地域性、主体性等特点的情况下,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多数农民的真实需求,通过以农民公共需求为导向,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公共需求出发,集中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保证农民能直接受益。
【徐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徐州建设局12-09
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对策10-28
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07-28
徐州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10-01
杭州市人才服务公共网06-08
徐州工程学院排名07-14
七年级历史徐州期末09-17
江苏徐州高一语文试题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