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精选8篇)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篇1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其四项基本职能中主要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性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2],而公益性事业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对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则是满足社区成员公共体育需求,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性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总和,也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2],建设和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健身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新平台,以吸引更多人参与体育活动、体验健康的快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也是保障社会公众基本体育权益和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群众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日益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得到广泛、深入的普及,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篇2

1 成都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1. 1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经费状况分析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设施是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必需品, 是居民参与健身享受服务最基本的前提, 也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开展的物质保障。通过对成都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调查 ( 见表1) 和社区居民健身活动项目调查 ( 表2) , 结果显示该地区的体育健身场地中, 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参与人数最多, 易开展的项目健身场地设施较多, 网球、健身房、保龄球这种运动项目经济消费高, 参与人数低的项目场地设施较少。在调查的400 名居民喜好的健身项目中显示: 有28. 8% 的居民喜欢羽毛球、30. 5% 的社区居民喜欢篮球, 22. 8% 的居民喜欢健身舞来达到健身的目的。但是, 目前成都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健身的需求, 老年人喜欢的门球、气功、太极等活动项目场地数量极少, 出现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均衡的现象。总体来看, 成都市社区的体育健身场地覆盖面低, 体育设施还比较少。从大众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来看, 大众化、娱乐性强健身项目开展的比较好, 而经济消费高的健身项目开展的较差。因此, 政府和管理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大羽毛球、篮球等场地的投入和建设, 更要注重老年人所喜爱的项目场地建设与开发, 提高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

注: N代表调查管理者的数量

注: N代表受调查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数

公共体育服务是全民健身工作开展的基础性工作, 公共体育服务的活动经费直接决定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通过对成都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经费的来源调查发现: ( 表3) 成都市社区居民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拨款, 比例高达46. 74% , 其次是社区居委会自筹经费, 比例是26. 88% 。由此可见, 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

注: N代表调查的居民人数

从表3 中可看出, 成都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远远不能满足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需求。这种渠道单一和经费不足的状况, 不仅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开展, 给政府增加了更多的财政负担, 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体育服务的经费状况, 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活动中, 扩宽活动经费渠道, 创新活动经费的来源途径。[3]

1. 2 社区公共体育组织与管理状况分析

目前政府的体育管理仍旧是纵向与横向的条块结合。纵向管理体系为: 市体育局———区体育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 横向体系为: 政府体育组织机构、街道下的社区体协、社区体育组织、企事业单位的体育组织等。调查发现, 不管是“条状”管理体系还是横向“块状”体系, 社区体育管理与组织内部都缺乏有效的相互合作和沟通。原因是: 政府的体育组织机构有着明显的级差之分, 一般都是隶属于相应的主管部门; 社会性质的体育社团组织也是有不同的隶属关系, 他们各自为政, 互不往来, 在自己系统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管理体系, 横向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相互之间缺乏有计划的布局和统一的管理, 因而容易出现社区体育活动组织不力、资源整合困难、体育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 从而造成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在职能管理上不到位, 而政府管理职能出现越位的现象。再加上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者水平能力有限, 数量不足, 因而组织与管理服务很难到位。[3]

1. 3 社区公共体育指导与人才状况分析

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服务的骨干力量, 其任务是要做好对社区居民体育知识的普及,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丰富活跃体育文化生活, 应在社区内建立由体育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辅导站和健身咨询中心等组织, 开展健身培训、体质监测和评价为居民更合理、科学地健身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保证。据调查, 成都市社区体育指导与人才体系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社区体育指导员人才数量不足。指导员从数量和质量上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较大, 文化程度偏低, 从事体育工作年限较短, 指导工作不令人满意, 近40% 的群众需要专人进行指导, 而实际工作效果令人满意的仅占15% , 这一结果与成都市社区体育指导员实际需求不成正比。二是社区指导员以兼职为主, 服务效率低。成都市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17. 6% , 大部分管理人员都兼任多职。由于社区体育指导员以兼职为主, 且指导员的人数太少, 导致对社区体育锻炼者指导率偏低。据调查, 85. 7% 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 社区体育组织的指导大多依靠大学生志愿者。此外, 社区体育指导项目以健身操、太极拳为主, 指导对象以退休人员为主, 这样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人们的需要, 也是导致服务效率低的原因。[4]

1. 4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宣传状况分析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通过网络、电视、媒体等可获取大量的资讯, 包括科学的健身知识、政策法规、活动信息等, 这些信息的获得对居民健身活动有着重要意义。从调查中得知, 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知识主要是通过电视 ( 30. 1% ) 、书报刊 ( 19. 2% ) 、他人传授 ( 16. 9% ) 中获得, 其次是自创经验 ( 9. 7% ) 、网络 ( 7. 6% ) , 再次是社区讲座 ( 4. 5% ) 、培训 ( 5. 2% ) 、社区墙报 ( 7. 7% ) 等, 从社区信息宣传平台中获得的知识相对较少。虽然近些年社区工作者也注意到, 加强社区体育信息宣传对社区居民健身观念的影响, 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方式, 但是社区在利用自身平台进行社区体育信息宣传形式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从调查中还发现, 社区居民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信息和健身知识获取的途径非常单一, 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足, 过分的依赖于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宣传。因此, 管理部门要拓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宣传渠道, 积极开展更多的健身活动, 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增强健身的主动性。

2 成都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与完善途径

2. 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促进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

成都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必须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促进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和完善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平台。一要强化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统筹管理作用。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 政府首先应当认识到通过体育增强人民体质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应以服务为本,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统揽体育事业大局。二要加强在政府主导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建设。在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过程中要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范围, 依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为社会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必要的基本条件。培育多元供给体系, 推动公共体育供给的多样化, 把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适度转移给体育社团及民间组织, 在成都市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有效建立一种取长补短的合作关系, 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促进提供主体多元化发展。

2. 2 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和谐社区

成都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应切实落实”亲民、便民、利民、惠民”原则, 注重科学性、实用性, 使公共体育基础场馆设施的数量、布局以及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有机的统一。一是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均衡发展。成都老城区人口稠密、外来人员量大和偏远地区基础滞后的状况,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场馆设施的建设, 应注重体育场馆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和长远考虑, 注重区域、人口、设施、需求等方面的协调和兼顾。目前, 成都市社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发展仍然不平衡, 离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大力发展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使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设施得到均衡发展应该成为目前成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要切实落实公共体育服务的便民措施。应构建以“体育生活圈”为主题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 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开展公共体育活动。选择容易组织操作、场地器材简便、大众普遍喜爱的体育运动, 如健身操、羽毛球、乒乓球等, 使大量居民乐意参与。[6]

2. 3 加大对社区体育与民间体育团体的培育力度

社区体育组织与民间体育团体是广大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载体, 社区居民除了独自进行体育锻炼外, 应更多地参与到组织中来。成都市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社区体育组织与民间体育团体的培育力度, 鼓励市场部门与第三部门的参与 ( 企业赞助等) , 在一定时间内使社区体育组织与民间体育团体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所提升, 以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体育健身需求。[7]

2. 4 建立与完善社区体育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咨询、宣传与激励机制

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意识, 培养和提高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 使其掌握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成都市体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与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相关知识、信息的收集, 分析与发布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网络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的运行, 让广大社区居民直接了解和掌握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 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活动提供方便。

3 结语

为了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 构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势在必行。成都正处于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期, 体育生态环境较好, 应根据本市实际情况, 从组织与管理入手, 构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总之, 我们要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落实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理念、社会居民广泛参与化为基础, 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与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并重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成都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宗浩、毛振明、周爱光.体育人文社会学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2]李建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N].中国体育报, 2008-07-11 (8) .

[3]吴玉磊.鲁西地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4]杨英.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4.

[5]裘玲珍、常华军、毛建盛。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 (6) .

[6]朱征宇.广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华南理工大学2011.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篇3

摘 要 完善社区老年健身服务体系,是社区服务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证有限的社区体育健身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水平的有效措施。本文从管理、资金筹备、宣传、活动组织、场地等几方面研究,提出完善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几点建议。

关键词 厦门市 社区老年体育 健身服务体系

本研究通过观察、问卷、访谈调查的方式,较全面的对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的基本情况和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建议,希望以此促使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加强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系统的管理

(一)加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

我国目前城市社区管理上存在行政化倾向,表现为政、社不分,这样就导致社区管理组织和基层政府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上“都在管,都不管”的局面。因此要加强政府管理领导作用,明晰政府、社区各类体育组织角色定位,是避免社区体育组织化运作过程中出现越位与缺位现象,保证有序、高效运作。具体就是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核心作用,注重强化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功能,为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同时引导健全以社区老年体育协会为核心,以老年活动中心、晨晚练指导站为基础,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老年体育活动负责人为骨干,以社区广大老年人为主体,社区内各种体育健身场所为依托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系统。

(二)吸纳部分有用人才参加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组织管理

社区老年体育活动除了由政府牵头组织外,还有些是由居民小区内的老年体育健身爱好者和具有体育特长的人自发组织进行的。他们具有社会公益观念、互助精神和奉献精神,对社区公共体育事务有责任意识,因此吸纳这些社区人员进行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组织指导工作;鼓励和支持低龄、健康老年人参加志愿者队伍,例如:通过建立老年志愿者注册制度和“时间银行”系统,开展低龄、健康老年人义务服务时间存储与使用试点工作,倡导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活动。激发社区老年人体育参与的自我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意加强对他们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定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增加其专业服务管理能力。

二、完善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机构和活动的筹资机制

完善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机构和体育活动的筹资机制打破社区经费来源单一的现状,开拓经费来源,增设融资渠道,为社区老年体育发展提供经费支持与保障。经费是保障社区老年体育持续发展的前提,缺少经费是导致老年体育健身设施缺乏和无法保障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经费主要靠政府机构和上级体育行政机构拨款及辖区单位出资。这样仅依靠行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社区老年活动的需求,因此,除了依靠政府机构和上级体育行政机构拨款及辖区单位出资之外,努力争取社会赞助,或者依法积极开展经营创收活动,等多渠道经费来源。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三、加强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健身氛围

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协调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机构、影视戏剧界等,制作、演出、出版、创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办好市老年网站,为社区老年体育组织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舆论环境,扩大媒体宣传对社区老年体育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组织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构建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信息服务宣传平台,方便社区老年人获得体育服务。

四、组织开展特色多种多样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

首先,积极利用社区居委会和各级老年体育协会等社区老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并且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使且成为经常化、制度化。

其次,利用厦门市有利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以及各方面已有的条件,开展有厦门特色的老年体育活动,并带动各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

五、改善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环境、设施、场地条件

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环境、设施、场地条件是发展社区体育服务的基本条件。政府在制订城市规划时应增加经费投入,采取各种办法,为社区修建体育活动场所,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设备并注重管理维修;在已建成社区范围内,努力挖掘潜力,在闲置土地和楼群间合理布局,新建简易的体育场地设,开避健身场所,安放常用健身器材使老年人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新建的社区和小区,必须按要求规划、建设好体育场地设施。

要充分利用驻区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乃至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建立密切联系和沟通,实现资源共享。调查发现,现在大部分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场地设施还没有对大众开放,因此要加强社区、政府、单位多方面沟通,发挥区内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已有的体育资源,协调共建体育场地,保证在不影响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前提下,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老年人开放,为老年人健身提供充分的体育设施。

六、加强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指导人才的建设

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是科学健身的前提,这就要求有大批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人才来投入到社区进行服务工作。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篇4

(2009年11月16日)

为进一步推进和谐 建设,提升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的意见》(济政发〔2006〕48号)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济办发〔2009〕14号)文件精神,现就促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 为目标,以“融合、创新、发展”的园区文化为引领,牢固树立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和“大社区”理念,坚持“集中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城市社区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农村社区按照合理的辐射半径,科学合理地规划新型社区建设,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积极探索“数字化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努力打造 新型社区建设的特色示范品牌。

——推进以社区事务受理、社区文化、社区卫生为代表的三大中心建设,强化信息化服务功能,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建立面向社区群众形式多样、主体多元、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群众得实惠。

——完善政府的统筹协调、部门间工作协同和信息互通机制,有效解决社区管理和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促进群众安居乐业,实现管理出实效。

——加强社区协同和公众参与,促进社区成员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形成和谐共处的社区氛围,实现基层有活力。

——健全社区体制机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落实社区设施、财力、信息化等支撑,实现社区工作有保障。

二、集中示范共建,实现新型社区全覆盖

(一)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高起点编制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村并点建设等紧密结合,综合考虑产业支撑、交通条件、生态宜居、历史沿革、生产习惯、服务半径等方面因素,科学选址布局,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新型社区建设必须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集约节约用地、实现以地生财兴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把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压煤区搬迁建设等统筹纳入新型社区建设,实施规模开发。农村社区按照辐射半径2公里,城市社区按照网格化规划,集聚人口一般要在10000人以上。

(二)政策推动,多元投入。按照“两个集中”的原则统筹新

标准,确保社区服务设施总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优先配置落实居民安居乐业所需的紧缺设施,在社区服务中心统筹建设社区事务受理、社区文化、社区卫生三大服务中心设施,配套满足公益性、中介性服务需求的基础性和经营性便民服务设施。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采取低偿购买、低租金租赁等办法盘活存量闲置资源,按照社区所需、群众所求、单位所能的原则,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分担风险、社区参与管理的办法,集聚社区综合设施功能,为居民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

三、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加强社区基本服务

(一)健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建立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具体承接社区基本政务服务及公共服务。凡与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党群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廉租住房受理、法律咨询等事项,实行综合服务大厅“一门式”集中受理。完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工作机制,合理设置窗口、优化工作流程,加强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实现服务事项按大类归口受理,逐步实行一口受理。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标准化,实行基本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建设规范、标识标牌、管理软件和评估体系等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规范统一,实现“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受理。探索社区数字化服务,逐步实现“一网式”查询和“一号式”咨询。

(二)发展社区文化服务。建立社区文化中心,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图书阅览室、健身室、棋牌室等场所,落实文

的内容、价格和从业标准。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幼儿园、邮政通信、金融保险、餐饮娱乐、老年服务等便民服务。

(五)加强社区社会福利服务。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行、助医等服务。发展规模适度、经济型的社区养老机构以及日间照料服务机构,广泛动员社区志愿力量,对独居老人开展结对关爱服务。做好社区“三无”对象、“五保”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的保障服务;完善社区残疾人“助听、助明、助行”三项服务和“阳光之家”康复工程;做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和成年孤儿回归社区工作。

(六)推进社区就业和救助服务。健全就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之间的联动机制,引导失业、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就业;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和指导,鼓励和支持社区创业。落实零就业家庭和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健全社区互助保障制度,采取社会捐助、政府资助筹资及民间组织运作的办法,强化对突出困难群众的“二次救助”;加快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

(七)健全社区服务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和市场机制作用,采用有偿、低偿、无偿等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运作等方式,对社区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性服务

(三)推进社区安全管理。健全治安综合治理的社会动员、预警、应急工作机制。强化源头预防。对社区内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以及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等人员,开展教育感化、帮困解难、心理咨询等服务。结合社区消防、减灾、防疫等活动,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安全、急救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增强居民风险防范意识和善后处置能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按照社区人口情况合理设置社区警务室,划片包区,协调联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建立集治保、巡逻、普法、调解、帮教“五位一体”的治保组织,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监控网络;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组织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社区居民为辅,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联户联防”、“联楼联防”活动。

五、增强基层活力,促进社区和谐

(一)健全党建组织网络。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驻社区单位党员既要接受单位党组织管理,也要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驻区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工作有关事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社区居民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社区居委会按照资源合理配置、会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服务功能,组织发动各方力量,搞好社区共治,通过建立党员议事会、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听证会议、社区情况通报等制度,积极反映各方利益诉求,广聚民智民力,定期进行议事、协商、监督、评议。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共建活动。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实现社区资源开放、共享。动员和组织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创建文明社区活动,营造“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共建社区家园”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统筹和领导,推进社区建设

(一)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区、镇(街道)成立新型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协调处理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进社区建设和发展。把社区工作的目标任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社区工作。

(二)完善社区公共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投入,建立以区、镇办为主体的社区财力保障机制。规范设置预算科目,实施预算管理。优化镇办支出结构,强化专项资金审计监督。制定扶持引导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鼓励开发商等实体企业和单位投资兴建社区,对与社区公益性建设有关的捐赠,以及参与社区公益性建设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公益性非营利社会组织等,给予有关优惠政策。

主题词:社会事业

社区建设

意见

2009年10月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篇5

——在全市政法工作现场观摩会上的发言

2011年8月

社区是基层的基本单元和社会的重要细胞,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创新政法工作进社区的各项机制,把政法工作精力、工作经费、奖惩考核等向基层社区倾斜,推动平安建设重心下沉、防线前移,实现了政法工作专业性和社区工作群众性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了服务和谐社会的实效。

一、强化网络建设,构建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体系。把工作网络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全力推进“组织网、队伍网、科技网”建设,健全主力控制、民力防范、科技监控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一)建立完善组织保障网。成立了全区社区管理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日开管发„2009‟9号);在街道成立了社区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社区建设;在社区按照选举程序推选产生了社区居委会,为社区自治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针对社区人员少、任务重的工作实际,面向社会新招聘了29名大学生和21名“阳光大姐”。制定了社区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将政法工作进社区工作列入重要内容,确保社区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完善平安队伍网。按照服务基层、扎根一线的原则,推进政法机关社区一线工作室建设。政法委牵头,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社区警务室、法官联络室、民生检察室、司法调解室。定期召开驻社区干警、社区管理人员、物业公司人员、居民代表参加的社区平安建设联席会议,形成了以政法干警牵头指导,社

—1—

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代表积极参与的社区管理服务队伍;按照依靠民力、群防群治的原则,不断培育壮大以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单元长、租房业主为信息员、管理员、巡查员的群防群治队伍。不断培育社区信息队伍,从小区楼长、保洁员、物业管理员及个体工商户中聘请治安信息员。目前,5个社区已建立群防群治队伍300多人,发展信息员50余名,不断延伸防控网络。

(三)建立完善科技巡控网。区财政投资1800余万元,健全了全天候全方位的治安防控网络,将辖区所有的视频监控信号接入设在区公安分局的视频监控平台,实现了治安防范远程监控、遥控指挥、快速出警、联防联动的可视网络管理。按照“谁出钱,谁受益”的原则,动员辖区单位加固安装防盗门及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和红外线报警器,全面落实技防安全防范措施。目前,德赛公寓、新世界花园、春天花园等10多个规模生活小区以及中铁十九局等30多家驻区单位都配备了电子监控设备,各社区已完成监控平台建设27个,安装视频监控探头296个,实现了无缝隙覆盖。

二、强化预警体系建设,构建社区治安防范长效机制。坚持把预警体系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来抓,狠抓排查摸底、台帐管理、逐案调解等工作环节,实现了“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的工作目标。

(一)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坚持“排查摸底、建立台帐、以账促治”的总体思路,各社区居委会依托一线工作室,相继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台账、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台账、社会治安隐患排查台账和重点人员管理台账,推行“挂账”和“销账”相结合,明确责任人靠上抓协调、促落实,化解一个“销号”一个。今年以来,共登记出租房屋821间,暂住流动人口1121人,外籍人员45人;排查社会治安隐患125起,排查调处矛盾纠纷76起。

—2—

(二)建立信息排查制度。各社区依托物业公司、楼长、单元长等信息员队伍,每月开展一次“拉网式”、“地毯式”排查活动,及时将不稳定因素上报,逐个研究分析不稳定因素发生的原因、参与人员及发展趋势,对可能引发群众上访的矛盾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化解。今年以来,各社区共排查报送的信息情报预警超过200条,核实后落实稳控措施的112条。

(三)完善矛盾化解机制。依托社区“好邻里”调解室,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能作用,实行公开电话、主动约访、定期下访、热情回访等灵活有效的工作形式,组织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干警定期到“好邻里”调解室坐班,深入居民家中了解民情,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疏导情绪。今年1—7月份,各社区“好邻里”调解室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6起,调解率达到100%。

三、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拓展,构建社区人文和谐建设。围绕“面向基层、倡导文明、服务群众”的思路,把政法工作服务社区作为执法为民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居民参与构建和谐的热情,营造和谐人文社区。

(一)以社区宣传为载体,促使法制教育常态化。各社区分别依托社区宣传栏,突出社会管理、平安建设、法制教育、治安防范等重点内容,开展了一系列集中宣传活动,并通过志愿者队伍开展了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活动,使平安创建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居民。今年以来,共投资3万余元建设社区宣传栏5个,发放各类法制宣传单6000余份,更新法制宣传版面10次。

(二)以政法工作进社区为抓手,打造平安建设合成化。各社区依托政法部门一线工作室,结合政法系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区政法综治系统全面开展“三官五员进社区”活动。三官即法

—3—

官、检察官、警官;五员即司法助理员、法治宣传员、专职调解员、治安巡防队员、流动人口与出租屋协管员,通过定期“家访”、发放联系卡等方式,广泛收集居民意见或建议,并将部分建议纳入社区管理决策中来,不断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切实增强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

(三)以文明创建为目标,实现社区生活和谐化。以文化促文明、以文明促和谐、以和谐促平安为目标,各社区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特别是围绕平安和谐主题,开展了“扶贫帮困送温暖”、“平安睦邻互助”、“好媳妇好婆婆”等特色活动,有力的促进了文明社区建设步伐。其中郑州路社区成立了海韵艺术团,春天花园社区成立春之声艺术团、春天健身俱乐部,目前已发展会员超过500多人,为居民演出60余场次。近年来,先后有多个社区荣获全国妇联“妇女健身示范单位”、山东省妇联“幸福进家先进单位”、全市五星级社区、绿色社区、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次政法工作现场观摩会议部署要求,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将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港湾”,以城乡社区和谐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篇6

近年来,我社区紧紧围绕“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社区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推进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群团组织,培育和发展了社区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等

服务机构。创新社区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二、创新社区服务载体。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根据党员的特长和身体状况,把党员组织成植绿护绿、社区医疗、法律咨询等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队,在社区积极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活动。

三、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建立了社区服务站,开展家政、治安、就业、社保等服务。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健康服务。和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积极为困难群体和弱势居民提供社会救助。

四、深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五星级文明社区”、“五星级文明家庭”评选为载体,开展了法律、科普、文化、卫生进社区,以及艺术节、运动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居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卫生等方面的意识和素质。积极开展特色社区创建活动,至目前,我社区已成为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绍兴市科普社区、上虞市五星级文明社区、上虞市巾帼文明示范岗。还审报了绍兴市绿色社区。使社区成为健康文明、进取向上的新型社区。

今后,我们将切实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加快政治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措施,加强领导,认真规划,周密部署,整体推进,勇当全街道社区建设的排头兵。

一、规范管理机制,保障居民自治。社区居委会是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为此,我们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改进工作方式,着力理顺社区管理关系,扩大基层民主,实现居民自治。进一步落实社区民主法治建设。在理顺和明确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和驻社区单位等方面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社区自治组织,健全议事规则,民主制定居民自治章程和社区管理公约,开展民主评议居委会干部和居务公开,为建设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整合社区资源,拓展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和基础。我们将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较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多方协调,超前规划,积极争取,齐抓共管,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通过1-2年努力,实现社区办公自动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二是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社区一站式服务,不断完善就业、治安、卫生、计生、文化、体育、环境、法律、科普、家政等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得到快捷便利的服务。三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一助一”结对帮困,健全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切实为社区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提供服务。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篇7

1 问题的提出

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场地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区域性群众体育[1]。社区体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窗口和载体,社区的配套体育场地设施则是发展社区体育的基本载体,其相应建设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并影响着体育人口的增长[2]。所以,社区体育建设问题是首当其冲至关重要的问题。研究如何发展多元化社区体育设施及服务体系对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3]。

2 莆田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分析

2.1 居民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及服务体系的态度

通过实地调查及卷调查表明,居民对社区现有的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及服务体系表示“不满意”“一般满意”“比较满意”“相当满意”,比例分别为:22.3:36.9:26.3:14.5。其中居民选择“不满意”和“一般满意”的比例相加(59.2)远远超过选择“比较满意”和“相当满意”的比例相加(40.8)[4]。可见居民对社区体育场地配套及服务所持的态度为一般。

2.2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及服务体系的经费投入

社区体育设施配套的主体,主要是街道居委会和住宅小区开发商。据调查,街道基本没有专项经费投资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近几年来,主要依靠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健身路径及农民健身工程的建设[5]。住宅小区压缩体育场地设施,更无经费聘请健身老师指导,因此,莆田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及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现状不容乐观。

2.3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及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共享

(1)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还不平衡。城市社区健身场地普遍较小,一些新建小区没有规划健身用地,缺少健身设施;健身器材数量较少、品种单一;在农村虽然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覆盖行政村,但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有待于向自然村延伸。(2)体育健身设施维护管理还不到位。体育健身设施建成后,受赠单位管理和维护意识不强,一些健身设施损坏后未能及时维修和更换,影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3)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有待于加强。近几年,市、县(区)都加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但在质量上还需要提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4)国民体质监测服务机构不健全,监测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制约社区体质监测工作。(5)现有的社区体育配套设施资源不能共享。据调查,体育场地开放时间不多,有些社区虽有些体育场地设施,却仅供本区居民使用,而且布局不尽合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十分完好,但学校以外的人难以进入活动,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共享,资源闲置与不足并存的局面比较突出[6]。

3 多元化社区体育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多元化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对策

(1)完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格局。以体育创强和小康体育村建设为抓手,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推动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社区群众的体育健身条件,实现体育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意见,指导和规范新建小区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建设配套体育场地设施,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小区创评活动,借此来推动新建住宅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7]。(2)利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资源。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以适当的形式向附近居民开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缓解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自建健身点、健身房,在满足职工健身需求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8]。(3)加强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社区建设必须规划体育及健身设施;切实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展经费筹措渠道,切实做好规划和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网络。城市规划部门要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并把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公建配套项目,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建设一批社区体育设施精品工程;以高水平的体育设施服务于社区体育。按照“插体于绿(地)、插体于(广)场、插体于(公)园、插体于景(观)、插体于空(地)”的思路,在现有的绿地、广场、公园等闲置地添置一些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体育设施,融健身于休闲之中,创造良好的体育生活环境。加强体育设施建设;配套体育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区、小区和单体住宅楼,充分利用现有的空场地资源,积极开发各种简易的健身场所,满足市民日常的体育需求。结合实际,建设一些占地较少、对地面要求不高的体育设施,适宜开展多种体育项目的活动场地。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改造、修缮力度;进行分期分批更换和维修。重点改造建成时间较长、磨损严重以及功能设计不合理、定位不准确的社区体育设施,更新存在安全隐患的陈旧设备,添置适宜不同群体的健身设施。(4)加强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管理力度。严格保护社区体育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挪用、改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或规划体育用地。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市、区(县)、街(镇)、居委会(村委会)四级社区体育设施管理体系,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属地原则,把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居委会、村委会。深入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形成合理使用、资源共享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新格局[9]。(5)加强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地方立法。《体育法》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使用、管理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10]。因此,建立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监督管理、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开放和使用、防止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被侵占、挪用和破坏、违法的法律责任等[11]。

3.2 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构建健身服务体系。加强组织网络建设,以体育工作机构为依托,成立由辖区有关单位参加的“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或体育协会,建立单项运动协会,把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组织起来,促进各项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2)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是建设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每年举办2—3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培养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人以上,选送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一级、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热爱群众体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技术专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的队伍。(3)建立体质测试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市民体质监测系统,各个县区体育行政部门与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建立体质监测指导站。每年坚持开展体质监测工作,通过体质监测,了解市民体质状况,检验体育锻炼效果,培养一批合格的体质测试员,保证体质测试服务组织有足够的专、兼职人员。(4)进一步加强体育科普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科学健身的认识。各新闻媒体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宣传指导健身锻炼方法,努力营造“我运动、我健康”和“科学健身、远离疾病”的社会氛围。

4 创造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新模式

实现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新突破——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探索和创新,着力建设“小康体育”,并在改革中又寻求新的突破,在开放中开创新的局面:布局,从过去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向多功能群众体育项目的布局发展:方向,从过去以户外场地为主,向户外、室内相配套的建设方向发展;规模,从过去以简陋、单项型规模为主,向综合型规模的建设发展;目标,从过去以城市为主,向镇(区)、社区和乡村的目标发展;标准,从过去以普通的、简易的标准为主,向中、高档次水平的标准发展;投资,从过去以政府一家投入为主,向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体育彩票公益金补充的投资格局发展[12]。

5 结论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篇8

【关键词】社区产妇保健;服务体系;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75-02

引言:现阶段,我国社区中卫生服务工作的展开是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以社区中的家庭为服务单位、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服务导向、以社区中的老幼妇残为重点服务对象,像社区中的人群提供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项目。因此,产妇作为社区保健工作进行过程中的重要群体,进一步完善社区内部产妇保健机制,提升我国整体的人口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建立行之有效的社区保健运作机制

虽然社区产妇管理系统处于社区内部,但是该项管理系统主要是由政府负责的,属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关组织机构应该从督促孕妇早日进行产检入手,以社区为依托,通过与社区内部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的部门共同合作,在获得该部门支持的基础上,借助该社区内部的卫生保健人员对该部门职权管理范围内产妇的健康和生育等基本情况进行细致调查。与此同时,从卫生服务人员同产妇初次接触开始,服务人员就应该与产妇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交流网络,对孕妇及其家庭展开营养保健、心理和卫生方面的咨询指导;就是展开产后的家庭访问工作;为产妇提供产后避孕和恢复、调节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帮助与指导[1]。此外社区服务站或者是卫生服务中心应该与其所在区域内的综合性医院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双向转换诊疗机制,使卫生服务资料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以便为社区中产妇提供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从而保证各项产妇服务保健措施都可以被落实到住户和个人,进而提升产妇这一人群的健康水平。

2.建立稳定、完善的产妇保健服务补偿与投资体系

伴随我国社区产妇保健服务工作的逐渐展开,各个地区的社区服务站在该项工作中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也在逐渐增加,一些诸如保健咨询、督促产检和健康讲座等工作活动也在陆续展开。但保健服务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其中大部分的活动都是以服务型和义务性为主。即参与到产妇保健服务工作的人群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同其获得的报酬之间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医务人员和基层领导了解展开产妇保健服务的重要性造成了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开始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该保健服务体系一定的倾斜于复制,例如,在医保上给予的支持;制定当前社区产妇保健服务工作中义务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适当的增加医务人员在产妇保健服务中的劳动报酬等[2]。此外,我国相关部门还应该要在各个社区中展开评估产妇保健服务整体工作水平和效果的机制,全面发挥出经济补偿与效果评估二者之间存在的杠杆作用,以便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产妇保健工作可以在社区保健服务中顺利展开且有序进行。

3.提高贫困产妇享受保健服务的平等性

随着城市化发展建设速度的提升,使得城市人口总量、贫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些人口中,其生殖健康问题也需要获得社区医务工作人员的重视。就这些外来和贫困人口本身来看,其本身存在着以下几种影响生殖健康的问题:第一,经济水平较低,难以承受医疗保健服务费用,这使得一些需要住院治疗的高危妊娠产妇往往因为经济困难的问题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造成病情加重。第二,文化程度不高,缺乏自我保护和保健意识,这部分人群中大部分都认为产妇生孩子是正常情况,不需要特意去医院分娩。第三,外来人口的流动性较强,管理起来较为困难,且居住的范围相对较为分散,社区保健服务人员不能够准确的掌握产妇的实际情况[3]。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和社区服务人员应该要重视对外来人口和城市贫困人口中产妇的管理工作,将管理这部分人群中高危产妇的工作水平纳入到妇幼保健管理年终考核项目之中。此外,政府部门也需要给予此部分人群一定的医疗保健救助,使有限的卫生保健服务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使得相关资源的作用可以被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升卫生保健服务工作的公平性与工作效率。

4.加大社区保健服务的宣传力度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关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程度都不是很高,所以,我国城市中主动寻求医疗保健服务和资源医疗保健相关信息的人相对较少。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同社区保健机构的合作,加大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力度,使人们能够全面的了解产妇保健服务工作体系的具体职能,提升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4]。在宣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对先进且实用的母婴保健技术等相关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力度;普及有关母婴保健的科学知识,提升社区居民对于产妇保健服务的重视度和了解程度,以便可以使产妇保健服务体系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从而全面提升有关产妇保健服务资料的利用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的今天,进一步完善社区产妇保健服务体系,在社区内部广泛的展开对产妇的健康教育,提升社区保健服务的质量,对于促进产妇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保健可以通过开发领导机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对社区产妇的培训教育、制定完善的产妇健康培训计划、加大健康信息的宣传力度等方式来进一步完善并充实社区的产妇保健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余珍贵,陈娇.高校社区孕产妇保健服务体系回顾及思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07(03):1625-1626.

[2]陈婷.我国社区孕产妇保健现状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6(02):412-413.

[3]丁珑,刘蓉.兰州市安宁区妇幼保健工作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36(12):5868-5871.

上一篇:廖俊波体会范文下一篇:大学毕业生个人求职简历表格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