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精选8篇)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篇1

经过历时五天的调查,分别到万州区高峰镇、百安街道的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社区)书屋、万州体育场施工现场和区博物馆实地察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我对重庆市万州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将走访和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全区上下一张“网”。这张网,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网。如今,万州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机构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区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并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区图书馆、区博物馆为国家三级馆。全区所有镇乡(街道)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均达到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制定的建设标准;已发展村社文化中心户510户,逐步实现“点多面广”的目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万州支中心和13个镇乡服务站、354个村级服务点相继建成。三峡移民纪念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现已征集各类展品

1.4万余件,其中实物展品4201件,照片及视频资料1万余张;展陈形式设计第10稿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完善中。三峡文化艺术中心即将开工建设。全区已建成大型城市广场7个、镇乡广场10个,人均广场面积达到0.46平方米以上,其中“心连心”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全面覆盖。万州52个镇乡(街道)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均配备了电脑、书架、阅览座席、图书等基本设备,并配备了3—5名专职人员。全区已全面建成448个村级“农家书屋”,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均常年免费提供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万州支中心每年接待读者2万多人次,镇乡、街道、村及社区基层服务点接待读者8万余人次。

(二)居民天天享“大餐”。对万州区的居民来说,只要你愿意,天天都有丰富而且免费的文化“大餐”供你享用。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区博物馆于2009年1月15日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免费开放,并主动与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联系,将博物馆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普教育基地,接待观众41万余人次。2008年以来,区图书馆接待读者118万余人次,借阅图书157.5万余册,免费开放后,每周开放时间达到64小时。区文化馆各活动室每周对公众服务的时间在56小时以上,并派出专业人员对各类群众文艺爱好者进行专业培训,近年来,举办群众文化活动200多场(次),培训群文骨干万余人次。

各种文化惠民活动层出不穷。万州积极组织动员城市文化资源服务农村,常年开展电影、图书、故事、戏剧、展览“五下乡”活动。2008年以来,放映农村惠民电影35088场,惠及农民群众、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750万余人次。实现了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农村中小学观影率达到100%;健全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每年组织农村镇乡图书、文博巡展4次;2008年以来,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深入镇乡送戏下乡239场。

(三)城乡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成绩显著。近几年来,全区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唱读讲传”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我区的文艺创作多次获奖,成绩斐然:大型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分别获得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第五届重庆文学艺术奖、重庆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广播剧《背着婆婆去打工》、《城里人、乡下人》、歌曲《爱在万州》获得重庆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杂技《鼓韵》获法

国“舞台之火”国际杂技大赛特别大奖;万州竹琴《赞三峡》、评书《江姐闯关》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群众文化队伍蓬勃发展,广场文化保持了“天天有、周周演、月月赛”的良好氛围。全区现有群众业余文化队伍330余支,行业协会会员1268名。其中,响水农民艺术团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人们的精气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近几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从我调查中了解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仍显滞后。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面积狭小,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还有部分镇乡综合文化服务站和村农家书屋阵地建设未改善,新建的镇乡综合文化服务站设备设施还缺乏。

2、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仍显不足。虽然我区近几年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多种原因,仍不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新建的综合文化服务站,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如高峰镇新建的综合文化服务站,上级投资25万元,现到位15万元,设备设施也未到位,文化服务站的功能也不能发挥。农家书屋补充书籍的资金难以保证。

3、专业人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尽管近几年来增加了区属文化单位招录人员编制,但区属文化团体和单位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缺乏,年龄结构比较老化。基层文化服务站和村活动室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有的村活动室没有专人管理,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文化阵地利用率不高。

三、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为把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推动万州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现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决定》要求,对图书馆、工人文化宫等设施要抓紧规划;对已规划的三峡科技馆、三峡会展中心、三峡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要加快实施;对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体育场、万州游泳馆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项目建设。

2、要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各镇乡(街道)和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状况的监管。坚决防止和杜绝公共文化设施闲置现象,提高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篇2

笔者在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针对近年来木垒县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专门做了调研,对其 “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作以下分析。

1村级文化室及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 1村级文化室数量不少,但设施利用率不高

全县60个行政村,虽然采取共建、资源整合等形式达到了100%的修建率,但其中80%的村级文化室是与党员活动室、村办公场所、“文化专业户”结合在一起,致使文化活动室的面积和开放时间明显不足。

1. 2村级文化室的队伍建设不稳

木垒13个乡镇文化站虽有编制12人,但近20年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专干不专,文化专干往往身兼数职。而对没有编制的农村文化室来说,更是不容乐观。目前负责村级文化室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由村干部、离退休人员、教师和社会志愿者担任,既无职称又无报酬,全凭着对文化工作的一份喜爱和一腔热情来从事文化管理工作。

1. 3文化活动的内容丰富,但还不够贴近群众

木垒县人群居住分散,村落之间相距甚远,村文化室举办的文化活动大多是为了配合国庆、元旦等庆祝活动或者是为某个阶段性的工作而举行,对普通农民的吸引力不大。而广大农民喜欢的如新疆曲子、阿肯弹唱等活动,目前仍局限在自娱自乐班社,而这些班社往往都有排外性, 且缺乏有效的管理,辐射力不强。而每年开展的 “三下乡活动”也由于木垒乡镇基本在偏远山区的地理条件的限制,考虑到路途方便等多种因素,只到乡镇、集市或交通较为方便的村演出,造成这些地方本来文化生活就比较丰富的群众视觉麻木,而偏远村落群众看不到演出的现象。

2村级文化室及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2. 1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

村文化活动室是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和阵地,是农民群众就近参加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木垒县在文化基础设施 “十二五”规划中已将文化室的建设纳入其中。尚未修建村文化活动室的,要加大资金投入,依托村办公场所,通过对村公共设施和闲置校舍等的整合, 2015年完成150 ~ 300平方米村文化活动室的新建任务, 确保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

2. 2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2. 2. 1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就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党政组织,促进文化管理的行政化

( 1) 目前本县13个乡镇场都有一名党政领导分管文化工作,但在管理职能上不够明确,管理也不够到位。因此在农村两委中应有一名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将文化工作纳入村两委工作议程,使文化管理工作纵向到底,还要依靠工、青、妇、业余班社等基层组织的支持,使文化管理工作横向到边。

( 2) 依靠上级文化主管部门。文化队伍建设涉及队伍建立、业务培训、活动开展等,需要一定的人、财、物作保障。村级文化队伍建设应以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为契机,争取各级文化部门不但在人员培训上予以支持, 更要在工作中督促指导,使村文化室的文化管理、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

( 3) 要规划和针对农村文化队伍根据不同岗位选取相应人才,目前木垒县部分乡( 镇) 场采取发挥新招收的 “村官”的特长,将有较强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村委会班子中分管文化工作,并配好村级文化协管员, 平时注重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从组织到活动开展较以往有很大的改观,值得推广。

2. 2. 2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必须依靠专业的文化队伍,促进基层文化管理的专业化

( 1) 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首先要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实行挂村蹲点,管好一个村抓好一个点,从而向面上推广。其次应以农民为主,自发为主,文化干部起外在的促进作用,以指导、引导为主,切不可越俎代庖。

( 2) 加强对农村业余自乐班社的辅导,要充分发挥业余队伍中的业务骨干的作用,依靠业务行家力量,使他们逐步提高艺术水平和自身素质,并不断地为他们搭建参与和展示的平台,使其逐步规范化。

( 3) 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在农村培养本土文艺人才,为基层留下一支不走的文艺队伍。同时创造和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辅导当地的业余文艺骨干,努力形成 “一个人带领一群人,一群人影响全县人”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

2. 3培育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

( 1) 文化品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着凝聚人气、愉悦群众的作用。要继续发挥好 “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 “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活动。目前, 木垒县春夏之计每周平均观众达到2000多人次,每个乡镇在广场上都有自己的专场,每个专场都是乡镇所辖的行政村的优秀节目组成,这不但给广大基层群众提供参与和表现的舞台,也极大地提升了城镇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

( 2) 原生态的传统民间文化,是任何文化不能替代的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根基。因此积极挖掘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传统精华既能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也能提升农民的自信心。这就要发挥村文化室、文化户的作用,发挥民间艺人的特长,形成 “一乡一品”、 “一村一景”的格局。木垒县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维吾尔族塔合麦西热甫、新疆曲子) 在西吉尔镇屯庄子村和照壁山乡平顶山村等汉民族聚居较多的地方,形成了以新疆曲子为主的自乐活动; 东城镇的沈家沟村和博斯坦乡的博斯坦村维吾尔族聚居较多的地方,形成了传承塔合麦西热甫为主的形式。而且这两项活动也成为木垒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名片,有很大的影响力。

3结论

总的来说发展村级文化建设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既是农民愿望又是时代发展需求,要根据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把社会要求和群众需求联系在一起,把农民有需求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有机结合做实做好。

摘要:村级文化建设是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针对新疆昌吉州所属的木垒县的实际情况笔者谈了自己的观点。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篇3

一、各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和对象

各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情况:

主要包括四大类,即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向群众提供活动阵地、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开展基层辅导培训工作,组织文艺团队、培养业余文艺骨干等。开展文艺活动、培训、辅导、举办文艺团队等传统服务方式得到了各县文化馆的重视。文化馆应该成为当地文化活动中心和培训、辅导、调研中心,但各馆对于新的形式尝试和开展并不多,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上群众活动和远程培训等。

州群艺馆、各县文化馆2007年—2008年开展了达563次的文化活动。各馆均开展了113次以上的文化活动,开展较多的州群艺馆、同仁县、尖扎县文化馆有近439次。在这些活动中,由政府交办的平均为80次,最多的有350次,包括黄南州群艺馆、同仁县文化馆、尖扎县文化馆等。政府交办的比例平均值为71%,即约一半的活动是政府交办、指定的,其中最多的是同仁县,达到100%,最少的馆不到25%。政府交办以外的活动,主要包括与社会力量联合主办的、有赞助的、文化馆自己开展的下基层活动等,即公益性的活动。

州群艺馆及各县文化馆共有10支文艺团队。各文化馆至少有一支以上的团队,最多的同仁县文化馆有7支。同仁县文化馆、尖扎县文化馆多年来潜心打造地区文化品牌,注意文艺团队的建设,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发挥文艺团队的“种文化”作用。2007—2008年各文艺团队的成绩为:平均开展192次演出活动,最多的同仁县有300次,最少的馆不到20次;平均举办了8次培训班,最多的是同仁县有20次,最少的馆不到1次;平均创作了73件作品,最多的黄南州群艺馆有50件作品,最少的河南县文化馆有0件。同仁县、尖扎县的文艺团队在自己的努力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活动开展得比较红火,成绩比较突出。

体现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调研中发现,州群艺馆、县文化馆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努力。体现公益性主要包括免费提供活动场地和设施、免费下基层辅导培训、扶持文艺团队、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同时还包括加强公益性宣传和讲座等。免费是各馆在落实公益性上谈的较多的一个话题。表示自己开展的文化活动已经可以达到100%免费的没有,达到80%—90%免费的有黄南州群艺馆、尖扎县文化馆、同仁县文化馆、河南县文化馆。收费项目中,包括少量的收费,在各馆平均占到20%,收费问题是体现文化馆公益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文化馆客观条件难以达到完全免费,少量收费是符合现实条件的。

文化馆各种活动和服务,其受益人口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体现了文化馆的价值和地位,黄南州受益人口超过50%的有2个,其余10%—40%的有3个,虽然本项为文化馆自评,但仍可以看出文化馆注意吸引更多的群众来参加活动,接受服务,聚拢人气,创出名声。

各馆服务对象的年龄段构成。老年人比例超过30%的有黄南州、尖扎县两馆,平均为20%;中年人所占比例超过54%的有同仁县、河南县两馆,平均为36%;青少年所占比例32%,平均为30%。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黄南州群艺馆及各县文化馆的服务对象相对重视中年人群的文化服务。老年人群仍然是文化馆的重点服务对象,对于青少年的文化需求还需要更加重视。

加强中低收入人群的关注是文化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责任。四馆中低收入人群占全体服务对象的比例平均为67%。各馆集中提到的中低收入人群包括在校学生、农牧民群众、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以及农民工、城乡居民。采取的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提供场地、免费租赁音响设备、下基层送文化等。各馆还提到了对困难群体参加活动要减免费用。

二、各馆的品牌建设及在当地的地位

黄南州群艺馆和几个县文化馆一直坚持开展对群众的各项文化服务活动,其中部分县已经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活动或文化服务,政府、当地有关单位和群众对于文化馆的认可度也很高,但在经费投入、场地设施等某些方面与当地其他文化事业单位相比较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各个文化馆均表示自己都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活动或文化服务。在黄南州及各县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有:黄南州群艺馆每年4—9月份举办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全省第四届藏族拉伊大赛、两届“热贡杯”藏族民间弹唱大赛;同仁县文化馆举办的热贡艺术博览会及曲库平乡将什加藏戏队、瓜什则香格里拉文艺队、浪加东格尔文艺队和保安老年秧歌队的三下乡演出活动在同仁县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尖扎县文化馆以歌舞、文化产品展示为主,形成自己的品牌;河南县文化馆开展的夏季锅庄舞比赛和“五一、五四”棋类、书画展比赛已形成一定规模和档次。

总的来说,各馆都较重视打造品牌,但是文化馆活动内容仍主要以假日、纪念日、传统节日为契机,承办各级政府交办的庆典活动、文艺演出、街头表演、广场文艺演出和各类艺术比赛等。文化馆真正拥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几乎没有,尤其具有创新意识的活动较少,同时适合中老年的活动还不多。因此,应该加强创新意识,扩大服务对象,更好地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80%的文化馆认为自己的认可度比较高。表现在政府会给予表彰、在经费上较支持、并交与承办一些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等。作为文化馆就是要为群众服务,为政府攒劲,尤其是在元旦、春节、国庆节这样重大的节日里,文化馆会在政府的支持下,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组织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实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例如2007—2008年元旦、春节期间,黄南州、同仁县分别举办了庆两节大型广场歌舞演出、全州藏族弹唱比赛、民间藏戏表演;尖扎县举办正月十五大型文艺晚会及赴黄南州、化隆等地进行两节慰问演出等。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各文化馆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而文化馆也在弘扬主流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有部分馆认为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经费投入不足、人员调配不适,难以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调查发现,文化馆在当地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获得了一定的认同。在当地各企事业单位与群众的认可度上,80%表示比较认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各县文化馆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从而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同时应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关注度,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群众对于文化馆的认可度。

文化馆与当地其他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比较,优势上普遍认为表现在政府重视,全额拨款,在基础设施、馆设面积、人员配备、人才引进等方面逐步给予大力支持;劣势表现为设备老化、经费不足、办班较少、专业性不强等方面。大部分馆普遍认为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主要还是需要政府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引进管理型人才,更新设备,保证各馆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各馆的硬件条件与队伍建设

州群艺馆、县文化馆是国办文化在基层的主要执行力量,有责任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文化娱乐场所和丰富的文化产品,对于维护广大农牧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有着关键的作用。文化场所指的就是文化馆的硬件环境和基础设施,一般包括宿舍、阵地活动厅室、馆内的必要设备等。下面就黄南州群艺馆、同仁县文化馆、尖扎县文化馆、河南县文化馆、泽库县文化馆的硬件条件和队伍建设做一简单的分析。

建筑面积和建筑使用时间

黄南州四县文化馆馆舍建筑面积总计1940平方米,其中最大的是尖扎县文化馆,面积有1250平方米(文化馆、文管所、图书馆合置办公),其中文化馆占760平方米;2003年泽库县政府投资新建约3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大楼,2005年正式交付使用(文化馆、图书馆合置办公);河南县政府1984年投资27万元所建文化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044平方米,文化馆占有760平方米(文化馆、图书馆合署办公);同仁县政府文化综合楼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同仁县文化馆占有180平方米(文化馆、文管所合署办公);黄南州群艺馆根据州镇规划要求原有馆舍正在撤迁,现被搬迁到黄南州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一楼临时办公。

活动厅室情况

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厅室最多的是尖扎县文化馆,一共有四间;而黄南州群艺馆目前无一间活动厅室,最少的是同仁县文化馆的活动厅室只有1间;平均为1.6间。活动厅室面积最大的是尖扎县文化馆,有140平方米,占到全部面积的18%;活动厅室面积最小的是河南县文化馆的38.8平方米,只占全部面积的5%;活动厅室的平均面积为73.76平方米。

经费情况

黄南州群艺馆及各县文化馆均为全额拨款单位。年均需要人员经费最多的是60.48万元,最少的是15.12万元;平均为37.03万元。财政拨款占人员经费的比例平均为100%,各馆的人员经费财政拨款达到100%。

年均活动经费需要最多的是50万元,最少的是10万元,平均为24万元;财政拨款占活动经费的比例平均为70%。公用经费最多的黄南州群艺馆,人均每年2000元;最少的泽库县文化馆,人均每年200元。

可见,财政拨款基本可以满足馆内的人员经费要求,但在活动经费和公用经费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

必要设备情况

设备总价值最多的是尖扎县馆的16万元,最少的是河南县馆的0.8万元,平均为8.4万元(泽库县文化馆无任何设备)。对一个县级文化馆来说,只有几件或无任何设备,势必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实现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队伍情况

在员工人数中,最多的是州群艺馆14人,最少的是泽库县文化馆4人,平均为10人。

学历职称构成:黄南州群艺馆本科4人,大专6人,中专2人,高中以下2人;副研究馆员3人,馆员10人,助理馆员1人。同仁县文化馆大专10人,中专1人;馆员8人,助理馆员2人,管理员1人。尖扎县文化馆本科2人,大专8人,高中3人;馆员1人,助理馆员12人。河南县文化馆大专10人,中专1人;馆员2人,助理馆员9人。泽库县文化馆大专3人,初中1人;助理馆员4人。其中各馆本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11.54%,大专学历占总人数的67.13%,中专学历占总人数的11.54%,高中以下占总人数的11.54%;副研究馆员占总人数的10%,馆员占总人数的40.38%,助理馆员占总人数的34.62%,管理员占总人数的2%。各馆提到尚缺专业人才较多的类别是:舞蹈编导、美术、摄影、市场营销、文学创作人才,这几项都是文化馆专业人才的大项。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平均数可以达到一定的百分比,但也有个别馆存在着专业人员比例过少的问题。另外,文化馆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一些类别的专业人才尚存在缺口。

以上就是对黄南州及各县文化馆的硬件和队伍建设的分析,在加强藏族聚居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馆的硬件建设需要放在首位。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文化馆建筑面积达到三级文化馆标准的一个都没有,为公众提供活动厅室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这从根本上限制了藏族聚居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经费不足、设备短缺,也形成了一个制约因素。在人员队伍方面,目前文化馆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理论研究人才都很欠缺,可见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四、各馆的发展定位、优势与差距

通过前三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对黄南州及各县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整体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发展创新、谋划未来也是本次调研的重要目的。

文化馆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公益性。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馆的优势可以总结出多种,如历史的、现实的、品牌的、政策的等等。但归根结底,国办文化、公益性、非盈利性是我们的特性。尤其在“社会办文化”的大背景下,在文化馆提供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再具有唯一性的前提下,这一点更加重要。

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即惠及全体的,不预设门槛等筛除条件的,不为某些人所专有的。文化馆的功能定位与公共文化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近的,特别是文化馆可以惠及到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这些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不愿涉及的领域是文化馆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

找出差距与不足是继续前进的基础,重视客观差距,但也不应忽视主观差距。不可否认,我们的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离群众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在调研中发现,各馆对自身差距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清晰、完整。尤其是对自己的主观努力程度、机制建设、服务形式、内容、效果、范围、秉持公益性原则等方面的差距很少涉及。当然,“三缺”在某些方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文化馆的困境仅仅归结于客观因素显然是不全面的。充分认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也是一种应有的态度。

加强公益性是各文化馆对自己未来的定位。加强公益性是文化馆在未来定位中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各文化馆表示要把公益性当作自身建设的第一要务,“应大张旗鼓地高举公益性文化大旗”,这与党和政府对文化馆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也是发挥文化馆优势的必然选择。

其他方面,黄南州群艺馆提到文化馆要成为当地的文化旗帜,要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张名片;尖扎县文化馆谈到,不仅仅限于政府交办的任务,要成为社会文化的推动者;同仁县文化馆提到要重心下移,贴近农牧民群众。这些都表现了文化馆对自身未来发展进行过一定的思考和梳理。

在调研数据中也发现,个别文化馆对发展定位的认识流于空泛,过于宏观,如只泛泛地谈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等,具体怎样则语焉不详。另外,对自身各项制度建设和对创新的关注也还不够。

五、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摆正位置,把黄南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二,完善机制,加大投入,使黄南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

第三,发掘资源,多种样式,使黄南州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第四,夯实人才队伍,提高服务能力。

第五,推进改革,激发活力,促使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积极为农牧民提供文化服务。

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篇4

为积极配合市政协关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我局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提取了2000年至今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真实资料和数据,尽可能准确地提供详实资料,为专题调研工作提供有力而结合实际的佐证。

一直以来,全市文化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线,以文化惠民为主旨,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全市文化建设保持强劲的良好势头。现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管全市文化艺术、图书发行借阅、文物、文化市场、电影放映、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等文化范畴,全系统从业人数2031人。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图书馆10个,文化馆16个,市级博物馆1个,市级纪念馆1个,全市现有艺术馆团12个,影剧院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9个,村级文化大院3161个(农家书屋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站占个数相同)。城市街道文化中心2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60个。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多项文

化事业方针政策,注重结合信阳实际,全面规划,科学决策,坚决落实,系统全面地提升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如2002年2月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计委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信政办[2002]126号)文件;同年11月信阳市规划局、市建设委员会、市文化局联合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通知》(信规字[2002]84号)文件,全面启动了我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任务,各级均按部颁标准设计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有力地开启了我市公共文化设施达标的新局面;2003年5月信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信阳市2003年—2020年文化设施项目规划情况》和《信阳市2003年—2010年文化设施项目情况》 ;2005年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了《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信政办[2005]114号)文件,全面启动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成效明显。2006年4月信阳市文化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信文字[2006]42号文件,全面启动了全市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工程;同年,信阳市委办公室印发了《市文化局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信办[2006]1号)文件,工程涉及全市219个乡镇和3161个村级站点;2007年4月信阳市 — 2 —

文化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信文字[2007]32号)文件,对全市公共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公共文化事业有序提升;2008年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信阳市“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信政办[2008]156号)文件,充分利用流动舞台车的便利,采取政府采购和社会参与的形式为民服务;2008年3月信阳市文化局下发了《“文化下乡”工作意见》(信文字[2008]18号)文件,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进一步夯实“文化下乡”扎实有效开展节奏。

除上述政策措施上有力推进,全市在资金投入上逐年呈上升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更是加大了投入力度,具体投入情况如下:2000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投入226.3万元、文化馆投入319.3万元、乡镇文化综合站投入107.2万元,按此顺序分别为:2001年,227.8万元、320.8万元、108.7万元;2002年,258.5万元、362.8万元、112.3万元;2003年,252.9万元、517万元、131.1万元;2004年,293.2万元、534.4万元、153.7万元;2005年,291.8万元、609.4万元、174.9万元;2006年,397.8万元、1164.1万元、543.4万元;2007年,526.9万元、1616.6万元、887.3万元;2008年,647.1万元、2075.9万元、1019.3万元;2009年,799.2万元、2213.8

万元、1199.1万元;2010年,957.6万元、3795.4万元、1358.3万元;2011年,1230.3万元、1658.8万元、2156.6万元;2012年,1149.0万元、1780.1万元、1921.1万元;2013年,1266万元、1672.6万元、1623.9万元;2014年,1250.3万元、1814.4万元、1762.4万元;

全市公共文化机构。一是公共图书馆系统基本情况。有地市级图书馆1所,县级图书馆9所。其中二级以上图书馆3所,分别为信阳市图书馆、平桥区图书馆、商城县图书馆。市级图书馆成立于1999年,原位于四一路文化大厦,2002年底对外开放。2008年,市委、市政府斥巨资兴建大型现代公益文化设施建造信阳图书馆新馆。该工程是一项为民、亲民、惠民工程,是信阳城市文明进步的标杆和文化建设的标致性成果。新馆位于百花园西北部,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有藏书量30万册,建立网络节点700个。新馆自2010年9月8日免费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读者150万人次,免费办理读者证2.5万个。新馆率先在全省引进先进的RFID自助借还操作系统,实现无线网络全馆覆盖。内设读者服务区、爱心阅览区、图书借阅区、少儿服务区、报刊阅览区、多媒体信息服务区、专题文献服务区、读者研讨学习区、公共活动区等九大活动区,设施齐全、环境舒适。新馆集学习交流、文化活动、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致力于为广大市民 — 4 —

提供专业、高效、平等、自由的现代化图书馆服务。二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我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于2007年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后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本着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共同管理的原则,逐步构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良好效果。截止目前,我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共完成1个市级分中心和9个县区支中心终端设备安装3418个行政村(含升级村数)站点建设任务(此项含固始)。三是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全市文化馆(含分馆)17个,其中市级馆1个,县级馆9个,乡镇级文化馆7个(浉河区文化中心、商城县汤泉池、光山县泼河、平桥区明港、息县包信、潢川县双柳、罗山县周党镇文化分馆)。多年以来,信阳文化工作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奋斗,使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呈现出目前可喜的局面。先后参与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和重大节庆、文艺汇演活动。尤其是成功组织了河南信阳端午节庆典活动、河南电视台国庆55周年文艺演出等省级大型文化活动,为宣传和提高信阳知名度起到积极作用。自2003年9月启动至2005年底结束的“锦秀茶乡——信阳市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共有26支代表队在市中心城区演出参演人员达6000多人

次。该活动时间跨度之长、参加人员规模之大均前所未有,倍受社会各界关注。2006年至2008年,我市又启动了新一轮的“锦秀茶乡——信阳市民间文艺展演”活动,紧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我市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更广泛地开展。每年“双节”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及重要法定节日期间,全市均精心组织精彩的文艺晚会和文化活动,大规模送戏下乡,多种形式的民间花会等群众文化活动。2000年以来,市县两级先后举办了全市青少年歌手选拔赛、青少年键盘大赛、首届信阳综合艺术大赛、戏曲大赛、民歌大赛、合唱比赛、舞蹈大赛、摄影大赛、美术书法大赛等各类赛事活动达238次。信阳市群众艺术馆位于四一路文化大厦。文化大厦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2000年投入使用,原系市文化综合楼,主体为8层钢混结构(含地下停车场一层),建筑面积6500㎡,2011年文化大厦交付给市群众艺术馆使用。该馆编制40人,在职3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业务人员占全馆人数的80%,馆内设综合活动部、辅导培训部、美术摄影部、调研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安保物业部、办公室等部门。该馆现有排练厅3个、综合活动室2个、各类专业教室8个、展厅3个、艺术工作室4个。开设免费艺术培训班17个,每月免费辅导培训学生约800人次,馆办文艺团队达16支,全年参与 — 6 —

各类演出活动达150余场次,每年來馆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超过10万人次,市群艺馆真正成为市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心、艺术培训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和艺术展示交流中心。四是农村公共文化机构。全市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79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2个,从业人员317人。截至目前,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均达到国家部颁标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特点:

1、各类党委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普遍增强。全国、全省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之后,我市于2002年12月中旬召开了全市基层文化建设电视电话会议。此次会议对加快推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步伐提出了要求,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对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非常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出现了健康稳步发展的好势头。大多数县区在城市改建扩建当中,充分考虑并规划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多渠道争取资金,用资产臵换、资源整合等办法新建和扩建公益性文化设施。同时,以“两馆”达标活动、先进文化基层活动及建设先进文化乡镇、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广场等创建活动为抓手,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乡镇文化建设的开展。

2、加大投入,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我市加快城镇化、非农化进程的重大决策给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全市在城市规划中,都对公共文化设施

— 7 — 的布局和文化含量储备的增大给予了充分的考虑。新县在2002年由政府多渠道筹资,投入近千万,使各项文化设施及文化广场建设上了一个大的台阶,2003年成功创建了省级文化建设先进县,实现了我市创建省级文化建设先进县零的突破。光山县文化中心争取国家文明委资金110万元,加上自筹资金于2004年9月开工,光山县“两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中心)占地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总投资1100余万元,2005年10月18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仪式。截至目前,我市商城、淮滨、罗山、潢川、平桥、浉河等县区通过资产整合和臵换等方式,分别择址新建了“三馆”(含博物馆)。总之,各级在落实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会议精神的鼓舞下,积极想办法、不等不靠,都在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不懈努力着,使整个文化设施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势头。这些文化建设工程的稳步实施,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3、开展先进文化进基层活动,加强农村文化网络建设。自2003年以来,我市明确提出要加强市、县、乡、村文化网络建设,明确工作指导关系,建立业务指导、人才培养及活动开展的工作档案,要求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尤其要加强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指导,建立目标责任和考核机制,克服基层文化薄弱环节。长 — 8 —

期以来,我们坚持“重心下移”,通过抓载体、抓活动、抓提高、抓服务、抓队伍,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先进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基层先进文化蓬勃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做法

(一)坚持提速增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公益文化设施功能提升成效显著。创新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全市“红色网络教育家园”试点工作全面完成。信阳城阳城址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淮滨县图书馆、文化馆投入使用,罗山县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潢川、光山、淮滨、罗山4家县级数字影院建成投入使用。信阳博物馆安防工程升级改造完成,市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社会科学阅览室建成对外开放,市群众艺术馆书画展览大厅改造完成投入使用。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全市开展文化“五进”活动2600余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8656场,中心城区开展100场优秀电影送农民工活动;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179场,市政府采购市艺术中心100场演出送到基层。全市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推向深入。信阳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免费开放至今,以充满诗意的文化情怀为城市拓展了新的文化空间,逐渐成为培养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品位和塑造城市灵魂的重要推力。2014年,信阳博物馆接待参

观者33万余人次,团体1400余个;市群众艺术馆“百姓大舞台”、“童星艺术课堂”等免费开放活动形成品牌,20支业余文艺团队近800人常年活跃在该馆;市图书馆接待读者近43万人次,举办公益讲座《申城讲坛》51场、受益读者万余人,“大别山红廉文化苑”成为全市党员干部接受党风党性党纪教育的重要基地,全年接待参观单位189个、观众1万余人次。平桥区着力完善县、乡、村3级图书馆建设格局,“关爱留守儿童——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通过中期评审。商城县成功入选国家文化部颁布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双节”期间,全市组织开展“春满中原”春节系列文化活动 400余场次;成功举办信阳市春节联欢晚会和信阳市新春戏曲名家演唱会。全面启动2014年“文明信阳·美丽茶都”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城区“豫南花扇”广场舞活动推广成功,市局购臵12套音响设备、3000把花扇等舞蹈道具分发到沿浉河带状公园12个广场演出点,精选20首信阳民歌组织文艺骨干编曲编舞、下点辅导,目前已有2000余名广场舞队员活跃在各广场活动点,“豫南民舞广场化”被省文化厅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省级示范项目。“百姓大舞台”群众文化广场文艺演出通过群众性的演唱演奏、舞蹈曲艺、民间技艺、知识讲座、展览展映展播等形 — 10 —

式,成功举办了启动仪式专场、文化遗产日“信阳民歌”专场等演出,场场精彩,场场爆满。光山县青年歌手大赛、第一届民间艺术大赛、新县第三届民歌汇演等艺术赛事和潢川“水城花乡·大众欢乐”、淮滨“中国梦·淮河情”、“幸福商城”等群众文化活动也都拓宽了路子,办出了影响和水平。据统计,2014年,全市举办各类大型主题展览60余项,其中:“2014年首届信阳文物艺术品联谊会”活动邀请单国强、丘小君、贾文忠等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在信阳博物馆举办免费讲座、现场鉴宝活动,吸引了大批民众参与;“花少峰捐赠瓷器专题展”展出花少峰先生无偿捐赠市博物馆藏品177件(组),如此规模的民间文物艺术品捐赠善举在全省乃至全国收藏界十几年来尚属首次。

(二)坚持孵化助推,艺术创作成果丰富。根据信阳大别山区革命历史重点打造的红色民歌剧《桂花与王霁初》剧本与音乐创作基本完成,力争今年立上舞台。围绕“中国梦”主题,新创小品4台、歌曲8首、舞蹈15个、电视剧本2部,由《茶妹子》和《金月亮》两部电影剧本扩充改编的26集原创电视剧本《因为有了你》获得中国“十佳电视剧本入围提名”,并被北京电影协会推介为优秀剧本。2014年,我市共有17幅作品入选“第十二届河南省美术作品展览”,9幅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组织参加2014年国际摄影展取

得1金1银2铜和5个RPS(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勋带奖;组织参加河南省第八届农村摄影展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8个优秀奖;潢川县飞天艺术中心创作的少儿舞蹈《稻田里的小脚丫》参加CCTV-3《舞蹈世界》“五彩缤纷夏令营”节目演播,获多个奖项。

(三)坚持内强外联,对外文化交流开创新篇。应台湾中华侨联总会邀请,新编豫剧《开漳圣王陈元光》剧组于去年上半年再次赴台,在台湾花莲、台南、南投、桃园、基隆、宜兰、新北和台北等地巡回演出8场,取得圆满成功。该剧成功塑造的陈元光人物形象得到台湾各界高度认同,引发台湾各地民众深度追捧,对进一步增进两岸互信、沟通交流、文化认同、追宗溯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黄氏宗亲会炎黄堂邀请,作为文化部“跨越太平洋”中美文化交流活动的项目,信阳市豫剧团一行30人携《开漳圣王陈元光》剧于2014年10月28日至11月9日赴美国休斯敦市和洛杉矶市参加了河洛文化周活动,演出4场,开创了我市赴美文化交流的先河。在美期间,市豫剧团演出了新编历史剧《开漳圣王陈元光》及豫剧 《轩辕大帝》选段、京剧《贵妃醉酒》、川剧《变脸》、歌舞、乐器演奏等,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这也是河南豫剧在休斯敦和北美地区的首次大型整场演出活动。本 — 12 —

次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了当地华人社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华人的热烈欢迎,美国当地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美南新闻和电视对主要演员进行了专访。

(四)坚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非遗保护亮点突出。组织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我市信阳毛尖采制技艺、光山花鼓戏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遴选18个项目申报了第四批河南省非遗项目。会同市住建、财政部门展了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统计,全面掌握非遗资源现状,7个村落列入国家传统村落,44个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全市现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30余家,6000余人长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文物保护得到加强。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普查中发现了一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全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入第二阶段。城阳城遗址一、二号墓复原保护展示工程和内城保护展示工程正在实施,完成城阳城遗址公园建设立项工作。开展鸡公山近现代建筑群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立项工作,实施避暑山庄别墅区1-4号楼维修工程。抢救性发掘清理息县东关明墓,出土两方完整的墓志铭,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信阳博物馆“镇馆之宝”商代淮河古沉舟保护性脱水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待修复工程全部完工后,观众即可看到古沉舟的全新面貌。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需持续提升。主要是硬件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机制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水平需要持续提高

(二)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更加丰富。边远山区、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更好保障。

(三)文化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有部分县区就免费开放基本配套资金都不能保障,严重侵占了人民群众文化利益。

(四)文化人才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函待完善,需加快引进专业人才,重点培养各艺术门类领军人物。

(五)市级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存在短缺。信阳市大剧院自拆迁后一直未重建;市群众艺术馆不达标将直接影响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青少年文化宫建设从未提上议事日程。

四、对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标准》,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 们要牢牢抓住贯彻落实《意见》这个契机,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制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 14 —

标准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要继续稳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坚持建、管、用并重,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网络的同时,注重已建成设施功能完善和服务提升,加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实施好2015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县级数字电影院建设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统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推广等重点文化惠民项目。二要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积极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丰富文化产品供给。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落实文化部《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大对少数民族、特殊群体服务力度,大力开展文化扶贫,因地制宜开展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并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加快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文化类社会团体、民间艺术团队的公共文化服务作用。深入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引导文化志愿服务成为常态。三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落实全省“春满中原”、“百城万场”系列文化活动要求,广泛动员文艺工作者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结合信阳实际,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美丽信阳”广场文化演出月、“百姓大舞台”、“结对子、种文化”、— 15 —

“教你一招”、“申城讲坛”等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送去文化服务,在基层播撒文化种子。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广泛开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活动,各级新闻出版部门和图书馆要迅速行动起来,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读书活动月,把此项活动尽早安排,推向深入,办出影响,办出成效。要积极备战河南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节和第十二届“群星奖”小戏小品(曲艺)大赛、音乐舞蹈大赛,要加强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组织开展我市“群星奖”赛事活动,通过参赛、办赛创作优秀作品、发现优秀人才、盘活市场潜力。组织参加2015年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深入发掘和盘活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推动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普及推广。继续推动我市豫南民舞广场化项目推广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更好发挥这些示范区(项目)带动作用,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再上台阶。

(二)精心组织艺术创作生产,着力推动发展繁荣。今年是落实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全面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组织、指导全市文艺工作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一要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把总书记的讲话作为文艺创作的“导航仪”,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崇高的艺术追求结合起来,贯彻到艺术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各个环节,— 16 —

重点开展好“中国梦”主题创作和“点赞新信阳·诗颂新时代”系列主题创作活动。要依托基层文化阵地,广泛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展演、巡演,推动文艺精品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今年,要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筹划组织系列文艺创作生产、展演展览。要以重大赛事和展演活动为平台,不断提升信阳艺术影响力,积极参加河南省第六届声乐器乐大赛、河南省第七届舞蹈大赛、河南省美术作品展等专业艺术赛事。二要实施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工程。规划实施舞台艺术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艺术发展基金,实施重点艺术作品扶持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大题材创作工程。今年要全力打造红色剧目《桂花与王霁初》,争取早日立上舞台并获奖。三要大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艺术家脱离生活、脱离群众不可能创作出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优秀作品。广大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要真正摆脱低级趣味,沉下心去、扎下根去,深入研究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需求,广泛运用和提炼人民群众喜欢的语言、风格、样式,创作出一批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俱佳的文艺精品。

(三)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着力形成新常态。信阳文化资源丰富,但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优势、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功夫要下。推动信阳文化走出去,— 17 —

讲好信阳故事,传播好信阳声音,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一要内练真功,精心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近几年,我市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与加强信阳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力这一需求相比,做的还远远不够,与文化资源大市身份不相匹配,对外文化交流种类也还有很大局限性。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我市茶文化、红色文化、根亲文化、民歌民舞等优势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信阳对外文化交流名片,可以是一台戏、一部歌剧、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等。需要强调的是,各县区也要行动起来,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地实际,在对外文化交流上狠下功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二要加强外联,拓宽文化交流路径。要加强与海外和港澳台地区华人社团、协会的联系对接,积极宣传推广信阳文化,形成合力,并充分利用省市搭建的各类平台,拓展更多的渠道,探索更多的模式,广泛组织开展全市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包括文物保护交流活动。三要强化抓手。继续扩大根亲大戏《开漳圣王陈元光》影响,巩固对台交化交流成果。按照市政府援疆工作统一安排,选择合适时间与我市对口援疆城市——新疆哈密地区开展文化合作与交流活动。鼓励支持吸纳民营团体和社会力量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各级电台、电视台要精心采写、制作反映信阳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优秀稿件和节目,提高在省台、中央台的播出频率,正面宣传报道 — 18 —

信阳。四要优秀文化引进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同时,要积极引进外来优秀文化,开展广泛深度合作,认真学习兄弟地市、省外、境外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成熟的文化发展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我们的文化实践。

(四)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着力传承历史文化价值。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和利用。1月9日,新华社刊发了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的文章。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远见卓识,深刻领会总书记对保护弘扬传统文化提出的更高要求。文物部门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文物工作首要位臵,在确保文物安全的问题上,你们就如同“保护神”、“守门人”,要以如履薄冰的态度,精心呵护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今年,要积极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阳城址遗址考古公园建设,稳步推进遗址保护区开发利用工作;启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鸡公山近代建筑群实施维修保护工程;做好出山店水库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勘探和发掘工作。下一步,还要在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推选出一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保护对象,作为信阳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报请市政府予以公布,重点加以保护和利用。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非遗保护从2005年

国家正式提出到今天初步构建体系,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把打基础放在重中之重,持续开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传承能力、发展现状等情况调查,挖掘非遗资源,确保不漏项,完善相关档案资料,推动全市数据库建设。要加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申报,开展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评选,命名一批传习所、展示馆、社会传承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活动。加强传播宣传,推进各种展示展演活动,加强对信阳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编纂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系列丛书和音像制品。重点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对全市传统村落要进行摸底建档,逐步实行挂牌保护,编制保护规划,要充分借鉴平桥区郝堂村、新县西河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经验,使我市众多传统村落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实现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结合文化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建立古籍收集整理档案。

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篇5

(2008年11月18日)

尊敬的王部长、各位领导:

下午好。受邓书记委托,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就我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一、海珠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进一步推动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满足城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海珠区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在市的正确领导下,海珠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标,始终坚持“五个注重”,着力构筑“五个平台”,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平台

近几年来,我区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我区文、图、博三馆齐全,文化馆连续两次、图书馆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博物馆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重点建设文化项目广州市群艺馆海珠分馆、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和潘鹤雕塑艺术园先后在我区落成。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十香园”第一期工程相继建成。先后确立三批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18个,新确立区国防教育基地3个。

目前,全区省一级以上文化站占全区总数的89%,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区街道文化站存在的不达标状况。图书服务网点日益完善,分别开设了区图书馆赤岗、土华、琶洲三个分馆;在华洲街土华村、小洲村、南洲街西窖村、官洲街仑头村、琶洲街黄埔村开设了5个“农家(社区)书屋”示范点,今年我区还将建成17个“农家书屋”;设立海军通讯连、赵广军工作室、南粤印社等基层图书服务点七个。

继2004年区投资400余万元建成海印“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后,我们争取市的支持建成了赤岗街的“鹭江文化广场”、沙园街的“广重文化广场”、素社街的“大家乐文化广场”、南洲街的“爱都青年文化广场”。并陆续打造了中大北门文化广场、洲头咀绿化文化广场、北山公园、庄头公园、龙潭公园、磨碟沙公园等新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为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注重满足干部群众文化需求,构筑公共文化供给平台

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是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条件。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干部群众,以全体干部群众为导向就要认真研究他们的需求,对他们的文化需求进行分类分析,区别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几年来,我区先后探索建立了“海珠讲坛”、“海珠区理论教育讲师团”、“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海珠区街坊讲坛”等4个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品牌,形成了菜单式服务的运行模式。如以配送优质讲座资源为主的“海珠讲坛”,以提高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以“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等为阵地开展的“公益文化春风行”、“经典电影社区行”等,将丰富文艺套餐配送到街道、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受到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注重支持创作文艺精品,构筑公共文化创新平台

我区自1995年以来,区文化系统获得全国性奖项103个,并6次荣膺“群星奖”及“蒲公英奖”,在全市各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区进一步加大了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全区宣传文化战线干部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注重从实践中吸取创作营养,文化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大奖。其中美术作品《伐木场》、舞蹈作品《老火靓汤》、曲艺作品《新娘借官》荣获全国“群星奖”,舞蹈《人鸟情》、《哈罗,靓姨》获广东省文艺创作一等奖。街舞《魔力锁舞》、《极力舞动》分别荣获CCTV全国第四届电视舞蹈大赛“银奖”及上海、香港国际街舞邀请赛等多项冠军。今年,我区组织创作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疍家情》作为广州市唯一的节目荣获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在11月17日结束的第四届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上,我区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获金奖,男声四重唱《咸水歌、疍家情》获银奖。

今年,我区还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有利契机,举办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歌咏比赛以及三十年来我区获奖文艺作品展演等大型活动,激发了全区本土艺术爱好者的创作热情,讴歌海珠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

(四)注重整合全区文化资源,构筑公共文化品牌展示平台

打造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是展示城区文化底蕴、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良好载体。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来,我区在市的支持和关心下,对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进行修缮保护,并籍此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精心组织了五大系列28场不同规模的岭南书画艺术展览,擦亮了岭南书画的品牌。

鼓励和支持各街道按照“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思路,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开展各具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在全区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经多年努力,目前我区各街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滨江街每年举办的咸水歌歌会,昌岗街每年都举办的地区钢琴比赛,素社街街头的曲艺展演,沙园街的群众合唱团,南华西街的粤曲,南石头街的书画等均成为各自街道的知名品牌。2005年,我区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书画之乡,滨江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咸水歌艺术之乡,南华西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粤剧艺术之乡,南石头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书画、摄影艺术之乡。

与此同时,加大了对广彩、广绣、剪纸等海珠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合力度,利用中秋佳节举办活动,邀请广彩、广绣、榄雕、剪纸、书法等方面的大师现场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五)注重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筑公共文化遗产保护平台

我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辈出,地上、地下遗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民间流传着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几年来,我区在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方面有了新突破。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全区共挖掘整理出文物线索285条,包括遗址、墓葬、祠堂、庙宇、民居、石刻等多种类型。目前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登记在册的普查项目共计37项,其中,广州木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为理清海珠历史文化脉络,我们先后编辑出版了《甲午名将邓世昌》、《海珠古诗录》、《文史纵横》、《居巢、居廉白描手稿》、《居巢、居廉研究》等系列读本,为加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公共文化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条件。

二、海珠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会

在加强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六点体会:

(一)必须重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一个地方的发展,经济为“形”,文化为“神”,光有经济没有文化,那是“有形无神”,只有二者同步发展,才叫“形神兼备”。这些年,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与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分不开的,也是与区委、区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市区共向黄埔古港、潘鹤雕塑艺术园、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十香园”纪念馆等文化项目投入经费约1.5亿元,这些投入为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借此机会,我代表海珠区委、区政府对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一直以来对我区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必须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创作出一流的公共文化文艺精品,都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培养。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一定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我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在区委全会、区委常委会议及全区领导干部参加的“海珠讲坛”上,区领导都经常强调这一问题,我区出台的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也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树立,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调查研究作为改进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对策,也有利于各级宣传文化干部在实践的土壤中把握基层和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创新尤其重要,它是一个社会的公民是否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激发社会整体创造能力,形成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区文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屡获国家、省、市相关奖项,这是与长期以来我区坚持创新精神的培养分不开的。比如,我们积极探索文化馆管理的新模式。针对我区特点,提出“一馆多中心(基地)”的管理模式,成立了流行舞基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最近,流行舞基地组织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把街舞和抗震救灾主题紧密结合起来,赋予现代表现形式以主旋律的内涵,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受到了国内舞蹈界专家的一致好评。最近,我们正抓紧建立现代舞培训中心、戏剧创作基地、漆画工作室。

(四)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品牌的打造

文化品牌是文化工作生命力的来源,文化品牌打造是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灵魂。近年来,我区立足实际,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加大对全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深度和力度,相继打造了岭南书画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有效提升了我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加快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去年,我区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在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上,来自海内外的岭南画派五代传人齐聚海珠共襄岭南画派发展大计;由数名书画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巨幅扇面画《十色天香》成功载入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参加这次书画活动的群众达数十万人次,成为我区有史以来书画展览活动最密集、参观人数最多、群众覆盖面最广的群众文化盛事。岭南书画艺术节也因此成为了广州市文化建设新的亮点和品牌。

(五)必须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文化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竞争力归根结底决定于文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建立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一直是我区文化建设工作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区“文、图、博”三馆大力实施专业人才引进制度,针对性地从声乐、戏曲、图书管理、文物博物等不同领域逐步汲取新鲜血液。通过新老更替,三馆已基本实现年轻化、专业化的老、中、青合理配置。获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殊荣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疍家情》就是我区文化战线年轻人创作、表演的杰作。今年以来,结合十七大召开后全区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区加大了对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逢双月开设“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对他们进行文化修养等多个层面的培训。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吸引各种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思想素质高,有开拓精神,懂文化、能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型人才到我区创业发展,不断为我区文化工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

(六)必须重视公共文化社会力量的整合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用品无法满足全体民众的差异化需求,需要非营利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广泛介入,提供多元的、多样的产品与服务,以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又可以改变过去由政府包办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品种单一的局面,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比如,陈李济岭南中药博物馆的建设,龙潭白纶生公祠、黄埔村北帝庙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修复等就是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完成的。此外,我们还正在与“芳华十八”集团合作,在小洲村建设岭南民族乐器展览馆。实践证明,这些探索是卓有成效的。

各位领导,近几年,海珠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基层文化服务能力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与海珠区日益增长的人口密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需要加强,与海珠区作为建设中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对文化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广州市“南拓”、“中调”战略的逐步实施和深入推进,广交会已整体迁驻海珠区,以广州电视观光塔为标志的城市新中轴线和白鹅潭文化观光休闲区在我区的建设,必将为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借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始终坚持以广州市建设“首善之区”新目标、新定位引领海珠新发展这个主题,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全面整合全区公共文化资源,完善文化设施,创新文化管理,丰富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拓展文化服务,为把海珠区打造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区而努力。

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篇6

**乡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布依族苗族乡位于**县东南面,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1公里,乡域面积73.39平方公里,辖7个村,82个自然村寨,9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297户,总人口23190人。近年来,按照精简、效能、实用原则,针对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分散,服务群众不方便,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将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党的阵地建设、组织建设和美丽乡村的公共服务建设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办公有阵地、活动有场所、服务有窗口、办事有人员的村级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实现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理念转变和服务水平提升。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1、合理规划布局。以有利于村民议事、服务群众为原则把好选址关,将新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场所选址在行政村的地理中心,最大限度方便全村群众。

2、整合各类资源。按照阵地共建、资源共享、一室多用要求,**乡整合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支持农村公共服务专项资金,统一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保证各类村级专业机构功能的前提下,又节约了土地。

3、完善功能设置。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能,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六个中心。一是党员教育村民议事中心。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持依法治村和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二是为民服务代办中心。主要为村民代办计生、民政优抚、新农合、劳动就业等业务,村两委办公室加挂为民服务代办中心的牌子,做到一套人马,两项职能。三是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政策法规的培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四是文体娱乐活动中心。该中心与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同时融合共青团、妇代会、老年协会等组织的人力资源和职能作用。五是和谐家园建设中心。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解决辖区内突出的治安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和谐家园建设。六是计生与卫生健康中心。负责抓好计划生育和卫生工作,村计生服务室或村卫生室加挂计生与卫生健康中心的牌子,便于资源共享和方便群众。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体制机制、经济实力、人才队伍等因素,在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整合过程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资金整合力度困难。各部门的资金使用都有各自要求,在实际整合过程中,有较大困难。如有些村级办公场所建设有补助资金,有些没有补助资金,要求建设建筑面积不等,但是职能又相近,完全可能整合。但按相关部门要求要单独设立和考评,基层在整合资金建设时,存在一定风险和压力。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在建设方面,尽管有多方面资金来源,但总的投入差距还很大。一个功能齐全的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包括村干部办公、会议、为民代理、卫生、计划生育、调解、文化科技、留守妇女儿童、调解等功能,通过合理整合,也至少需要400平方米建筑面积,按1200元/平方米(除征地费用)造价计算,成本48万元,加装修、设备购置,总投资将达100万元。目前,支持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有关投资与总投资差距很大。

三是村级公共服务人才队伍短缺。由于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且多为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出现老龄化、空壳化现象在一些村较为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同时,受到工资待遇低的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年轻、有文化的人员。人才短缺,很难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运营和维护管理困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运营和维护管理成为当前尤为突出问题,特别是各类经费缺乏。如:400平方米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运营费用有:水、电、通信、办公品、保洁、维护等,预计每年5-6万元,这些费用没有资金来源渠道,难以保障可持续运营。

三、对策及建议

行政村是中国农村基层的自治组织,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村级政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坚持规划引导,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功能设置,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1、坚持科学规划。以为民、利民、便民为核心,在农村人口集中的中心村位置等地方,规划建设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村级服务人口数量和服务内容,合理规划建设规模,严格控制投入,防止形成新一轮村级债务。在功能设置上,进一步优化布局,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同时,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还要规划好体育健身广场、道路、绿化、亮化以及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

2、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当前体制条件下,相关补助资金的使用安排上适当放宽限制,有利于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和项目整合,特别是将一些功能相近或相似的服务设施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以县为主,制定村级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资金整合规划,统筹项目布局、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安排,避免项目重复建设和资金分散,确保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有关部门不再单独对资金和项目进行考核和考评,要注重提供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3、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国家要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专项给予支持,省级、市级财政对列入国家支持的项目安排一定的补助,县乡村应做好运营管理费用,保证项目顺利建成运营。同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是基础,培养服务人才队伍是保障。继续实施三支一扶工程、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不断充实基层公共服务人才队伍新生力量,给基层带去活力和激情;加强现有的基层公共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留守农村人才,为农村服务。

5、培育村集体经济。加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一是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可以考虑统筹部分财政、扶贫等支农资金投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加集体经济实力,为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配套资金。二是培育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相关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运营、维护费用,以及公共服务人员的培训、报酬、奖励等支出,完全依靠上级财政资金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必须主要依靠村集体经济投入。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篇7

一、注重管理保障, 促进机制创新

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人民政府以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始终把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为此, 专门成立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制定出台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服务目标管理考核标准》, 并明确了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 同时加以量化, 下发到各乡镇和村级单位。在执行中, 注重分类指导、适时监督, 不断完善创新机制, 鼓励创新实践, 构建创新体系, 不仅形成了社会的联动, 而且促进了参与文化共建的合力形成。其次, 为确保“考核标准”的落实, 各县市还明确地把其纳入到各乡镇、村年终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使这项工作既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又成为了一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更从制度上保障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连续性和规范性。再次, 在职能发挥方面, 实施有效管理。村文化站、文化室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

二、注重硬件投入, 促进设施完善

村级文化室设施的健全完善, 不仅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且也是彰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不断加大投入, 改善村级文化室基础设施, 扩大活动场地, 增添活动器材, 并把这项内容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中体规划之中, 达到同步设计、施工、购置、使用之目标。

一是已先后完成了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0个行政村篮球场、501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新建工作。二是自2007年以来, 积极争取自治区新闻出版东风工程项目资金, 每年向全州各行政村免费投送党报党刊及各类出版物价值都在300万元以上。三是抢抓“春雨工程”机遇, 积极争取跑办行政村 (社区) 文化室建设项目, 有望在2014-2015年在全州590余个行政村、110余个社区新建面积200-400平米的文化室。文化室的修建工作虽然计划在2015年完成, 但昌吉州各县市根据本地实际, 依据“农家书屋”、“东风工程”, 结合福建援建项目, 在修建村委会的基础上, 在功能上将会议室和文化室资源共享。据统计, 至2011年年底, 昌吉州590余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室, 建室率达100%;其中40%的村委会建起了高标准的村级文化室, 基本实现了“五个有”:即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门类较为齐全、数量较为丰富的图书;有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器材;有有线或调频广播;有桌椅齐全的办公设备等, 基本上能达到供农民群众学习、活动、娱乐的硬件需求。

三、注重队伍建设, 促进发展壮大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 农民也是文化创造、文化接受的主体, 他们具有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能力和创造文化价值的能力。因此, 激发和引导农民的文化自觉, 不仅要当作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 也是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的强力支撑。这更说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是十分关键的。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一是创新机制, 培育新型文化队伍。在公招“村官”中, 择优招聘, 将入选的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有较强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村委会班子中, 并配好村级文化协管员, 平时注重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 有目的地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文化单位跟班学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 大力培植本村业余文化队伍, 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储备相应的文化人才, 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抓好村级业余文化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农民组织各种文化队伍, 各乡镇、村组因地制宜地落实好“五支队伍”建设, 即社火秧歌队、戏曲演唱队、歌舞表演队、乒乓球篮球队、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县市、乡镇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 村级业余文化组织和文化专业户纷纷建立起来,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针对这一形势, 上级文化部门及时对具有长期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的村给与相应的命名挂牌和鼓励支持;对具有一定文化专长的农户, 如戏曲演唱、器乐演奏、剪纸刺绣、木雕石刻、书法绘画等均分别命名为“小康文化户”、“文化中心户”、“文化专业户”等。实践证明, 各村的农民群众最了解自己的文化需求, 让他们在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唱主角和自主创建文化组织、文化户, 这不但解决了文化需求问题, 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 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幸福感。另外, 在村级文化队伍建设上, 还注重了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差别的搭配和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群众参加, 做到文化队伍以老带新, 全民参与, 从而保证村级文化队伍生命力的延续, 促进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

四、注重典型引路, 促进整体发展

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能代替健康的文化生活, 没有文化小康相配套的小康经济, 只能是脆弱的经济。当前, 为民服务的内涵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 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 昌吉州各县市在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 重点扶持和培植了一批经济基础好、文化底蕴厚的村作典型示范, 并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即与创建州、县、乡级文明村相结合;与创建“五好”文化阵地相结合;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相结合、与“农牧民健身工程”建设相结合, 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推广体育文化, 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 也得到文化的提高;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相结合, 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影活动, 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这样一来, 不仅能为村级文化建设增添亮点, 而且还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树立了标杆和形象。通过典型辐射带动, 一些村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发展的方向, 很快地扭转了落后的局面, 并陆续跨入了乡镇、县市、乃至州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的先进行列。

五、注重活动普及, 促进实效产生

村级文化建设的硬件硬起来之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也显现出来。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 以各类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得到了普及和健康发展, 并产生了可观的实际效果。如在农闲时间或节庆时日开展的自娱自乐型的戏曲、歌舞、曲艺等文艺表演活动, 村民们已逐渐从单纯的欣赏者向积极的参与者转变。通过这样的演出活动, 不仅使他们的在身心上得到了愉悦, 而且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 营造出了稳定和谐的新农村环境。再如村级文化室中的图书阅读、各类知识讲座和远程教育等活动, 让村民们真正开阔了视野, 增加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得到了实惠。在充分发掘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方面, 以“一村一品”为载体, 全州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昌吉州是多民族聚居之地, 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 由于多种原因, 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笔者认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工作, 解决传承人问题, 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 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去。遵循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的方针, 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 借鉴“乡村百日文体竞赛”活动的先进经验, 积极开展“百村特色文化”竞赛, 变农村文化活动由政府主办为群众联办,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 近年来, 在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昌吉州各县市除了采取以上做法之外, 还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地开展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 初步形成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较好地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8

关键词: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建设

一、安顺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现状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总面积9267平方公里,总人口289.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9%。安顺历史悠久,素有“中国瀑乡”的美誉,具有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屯堡文化、三国文化、攀岩文化、三线文化等独特的文化优势。安顺市辖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以及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龙宫风景名胜区,87个乡镇(办事处)、1007个行政村。

近年来,安顺市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逐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有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县级图书馆5个、文化馆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54个,大型文化广场1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个、村级服务点62个、村级基层点1686个,“数字图书进农家”130户。1千瓦以上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县级电视及调频转播台5座,行政村“村村通”52260座、直播卫星“户户通”131143户。拥有民间文艺表演队200余支、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63支,全国文化先进县1个,国家级文化艺术之乡2个、省级文化艺术之乡3个。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10处,省级50项,市级14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4人(国家级2人、省级25人、市级47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2家和22家。

二、安顺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一)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已有市文化馆、图书馆的基础上,建成了11家电影院(城区5家,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县有数字影院的目标)、文化中心、虹山湖水幕电影、音乐喷泉广场、驼宝山广场、塔山广场、若飞广场、南马广场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为全市人民提供了高品位的文化阵地,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在筹备建设的有市大剧院、新图书馆、新文化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

二是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臻完善。近年来,利用中央和省级扶持资金引导和推动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力地调动了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批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得以新建、改建和扩建,县级公共文化设施日臻完善。如普定县文化馆在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名列全省前茅,被评为国家县级一级馆。

三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市87个乡镇办事处,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78个、农家书屋1837个、电子阅览室12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62个、村级基层点1686个,“数字图书进农家”130户,行政村“村村通” 52260座、直播卫星“户户通” 131143户,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二)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坚持把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以基层为重点扎实推进。“十二五”以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现已实现乡乡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卫星广播电视,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23%和93.96%。建成1837个农家书屋和80个数字农家书屋,配置了130户“数字图书进农家”设备,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个、乡镇基层服务点62个、村级基层点1686个,实现所有乡镇、行政村全覆盖。建有城市数字电影院11家,拥有数字银幕26张,座位3361个。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1万场,覆盖1007个行政村,观众达330万人次,放映工作连续5年排名全省第一。建设普定县城关镇、马关镇,西秀区刘官乡、旧州镇等10余个乡镇所有行政村的农村广播。这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有效弥补了基层文化资源的不足,改善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

(三)统筹整合公共文化资源

一是围绕各种节庆组织群众性活动。每年元旦、春节、元宵、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庆期间,利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及人员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结合中心工作策划主题性活动。结合廉政教育,组织廉政戏曲小品大赛;结合计划生育,组织计生晚会;结合建国、建党等重大纪念日,组织大型合唱、广场表演等活动;结合营造学习型社会,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包括“双阅读”活动、图书馆服务周宣传活动等,激发广大市民的读书热情,引导读书活动深入开展。

三是注重打造品牌举办特色性活动。精心筹划的“广场展演”“家庭才艺大赛”“多彩贵州”歌唱、舞蹈、小品大赛选拔赛等已成为全市文化品牌。这些具有全市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体现了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和群众性的统一。尤其是近年来举办的 “安顺山歌大赛”“安顺花灯大赛”“安顺地戏大赛”等活动已成为安顺文化的新亮点。

四是充分挖掘文艺创作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积极引导广大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创作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进行展演,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对广大业余文艺社团,坚持以“小题材、小投入、小制作、为大众服务”的理念加以引导,鼓励业余作者积极投入创作。对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的好作品,组织作者重点加工,精心打磨,并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安顺市文艺作品奖”,调动文艺人才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全市文艺创作资源。

(四)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

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大对《亚鲁王》等國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极申请项目经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数字化建设、培训、比赛、展览、展示、传承人带动等多种方式吸引广大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将省级项目《抬亭子》申报为国家级保护项目,将市级《花山布依古歌》等5个项目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10处,省级50项,市级147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4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25人、市级47人。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24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22家。

nlc202309081127

(五)建设基层文化服务队伍

按照“市县有馆长、乡镇有站长、社区有主任”的思路,多渠道加强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一是积极与高校共建,探索高校培养人才、地方使用人才的双赢模式,将黄果树艺术团作为安顺学院艺术学员学生实习基地,既解决了高校实习基地问题,又为当地补充了大量文艺人才。二是落实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编制1-2人,专门从事乡镇文化管理服务工作。三是对文艺表演队伍进行登记管理,对民间优秀演员进行跟踪管理,鼓励参加大型赛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四是利用“三区”文化人才培训项目,组建师资队伍,分赴各县区、乡镇开展大规模文化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五是利用市文化馆、图书馆以及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开展免费开放服务,聚集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专才。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文化艺术人才1000多人,各类业余文艺团队200多支,涵盖舞蹈、合唱、歌舞、民俗表演、戏曲、健身、乐队、书画、摄影等,进一步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与发展。

三、安顺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安顺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主要是以行政推动为主,导致一些县(区)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经济底子薄等原因,公共文化设施基础仍然薄弱。如安顺市现在还有3个县(区)无图书馆、2个县(区)无文化馆,18个乡镇有人无站,18个乡镇无免费开放经费。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面积基本不足,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狭小,设施陈旧简陋,多数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

(三)文化人才匮乏,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近年来,安顺市文化人才有一定的发展,但基层文化人才仍然相当匮乏,一是基层文化专业人才缺乏。二是基层文化工作者身兼多职。三是村(社区)爱好文化活动者多,但缺少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组织者。安顺市的文化队伍建设结构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隊伍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别。一方面,有些类型的队伍数量很少。另一方面,大部分业余队伍都是由中老年人组成,而青少年队伍比重相对过低,因此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四)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安顺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重建设、轻服务的不良现象。一是市、县(区)图书馆得藏书量过少、图书更新过慢。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后因设施不全、缺乏活动组织者或缺少经费等原因,有效利用率不高。三是由于农村大多数的青壮年都已外出务工,留守的农村群众基本上以儿童、老人为主,导致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乡镇基层服务点、村级基层服务点的使用率普遍不高。四是乡镇综合文化站时有被借占现象,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四、推进安顺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是支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未建成或未达标的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进行新建或改扩建。二是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村村覆盖。三是支持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四是扶持地方文艺院团发展,扶持地方文艺走出去,甚至出国交流。五是帮助培训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一批长期活跃在基层、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优秀群众文化团队。

上一篇:帮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下一篇:环保校园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