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精选9篇)

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篇1

一、现状分析

(一)2009年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冲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大对企服务力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215.5亿元,增长10.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25.5亿元、120.8亿元、69.2亿元,分别增长5.6%、10.8%、15.5%,三次产业比重为11.8:56.1:32.1。实现大地域财政收入12.2亿元,增长21.6%;地方财政收入4.46亿元,可比增长22.8%;其中,各项税收增收8000万元,增长29.6%,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8.4%,比去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可比增长17.8%。牢固树立“保企业就是保增长”理念,全力为企业搞好服务,落实税收优惠及各类扶持资金1.2亿元,完成工业投资42.8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4亿元、利税39.5亿元,分别增长15%、17.2%;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2家,累计达到203家。“**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省压力容器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四大品牌的吸纳聚集作用凸显,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五大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261.5亿元,增长22.5%。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12.5亿元,增长10.9%,高新技术比重达到29.6%。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个,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家,新增省级以上著名商标5个、著名品牌6个;实施市以上科技发展计划23项,申请专利566件,其中发明专利122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被评为全市节能工作先进单位,12个项目入选市节能减排技术进步项目库;全面关停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银座奥森热电有限公司烟气脱硫工程顺利实施,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区采取政策推动,资金支持,开发人才,产学研合作,园区建设,争创品牌,表彰奖励等措施,引导企业围绕经济发展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大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目前全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4家;工程技术中心3家,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创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产业的相对集中,提高了产业集群的规模与档次,推动了传统产业新型化和**产业规模化的发展。

(三)推动创新工作的情况

1、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大企业技术中心的培育和申报工作。组织实施了已认定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调研。我们对全区现有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估,全区企业技术中心运行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企业技术中心规模普遍较小,高层次人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2、加大技术创新项目扶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是对去年列入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二是积极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项目。2009年申报省技术创新项目17项,其中被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的有15项。

3、加强品牌培育争创工作,推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一是继续做好名牌争创工作。通过努力,我区新增省级以上著名商标5个、著名品牌6个;实施市以上科技发展计划23项,申请专利566件,其中发明专利122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四)目前影响创新的主要因素,以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资金问题。融资难、资金紧张的状况主要体现在小企业上。规模以上企业融资困难和信贷问题相对较少,只要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发展潜力,产品适销对路,并且有有效资产抵押的企业,银行都能给予放贷扶持。80%以上的小企业受无有效资产抵押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无法获得贷款,流动资金缺口较大。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减弱造成企业产成品积压,加之产成品价格的大幅回落造成众多企业利润降低甚至出现亏损,资金周转困难,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性加大,使本来就深受资金短缺困扰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资金链断裂的连锁效应将使更多企业受影响。国家虽然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颁布了一些新的政策,但是还未形成完整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银行的大部分贷款主要向大工程、大项目、大企业集中,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信贷规模很低。第二人才问题。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困难。中小企业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人才。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高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对个体的力量依赖性更大。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技术问题。自身质素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我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缺乏。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等方面不具备优势,严重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方面的缺乏往往同时意味着在信息方面的缺乏,信息方面的劣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急需完善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第四信息闭塞。限于主客观条件,中小企业缺乏及时获取信息的渠道,在变化万千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第五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缺乏信息化规划、业务与信息技术结合不紧密,中小企业信息化能力和资源匮乏,缺少社会服务平台。反映出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滞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在服务体系建设中加以解决。

二、建设思路、原则和目标 建设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区委、区政府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公益服务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不断完善规范,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基本思路,建设和完善一批以科技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服务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检验、研发试验、质量认证、新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成果转让等公共技术性服务。

基本原则:

1、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

2、坚持政府引导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突出重点,优先建设政府重点扶持的服务平台,同时兼顾区级服务平台的原则。

4、坚持综合性技术服务与专业性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互为补充的原则;

6、坚持讲究实效、规范操作、勇于创新的原则。工作目标:

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依托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现有科技中介机构,在产业相对集中地区建设3个左右省级扶持的服务平台,5个左右市级服务平台,10个左右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建立一支为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专家队伍,每年开展1—2次技术服务活动,初步形成一个上下联动,有一定服务能力、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的体系。

三、总体布局及重点建设项目

(一)总体布局:中心总体规划为“前所后院”,即沿街前面建设10万平米的扇形大楼,后面建设专家公寓3.3万平方米,宿舍楼8000平方米,创业人员活动中心1.2万平方米

(二)重点建设项目:

1、平台名称:拟定为“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和研发中心”;

2、选址地点:**区大学科技园软件园内

3、场址用地:300亩

4、计划投资:3.5亿元

7、建设内容: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和研发中心(扇形大楼)、专家公寓、宿舍楼、创业人员活动中心等。

8、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其中:扇形大楼10万平方米,专家公寓3.3万平方米,宿舍楼8000平方米,创业人员活动中心1.2万平方米。

9、入驻单位:选取30家信息化意识较高、基础较强、效益较好的企业统一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信用担保、专业科研院所、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金融分支机构、软件公司及50家品牌商户等。

(三)项目的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总投资3.5亿元,全部为自筹。

(四)项目的预期效益:项目建成后,可形成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品牌会展中心、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信用担保、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购物娱乐等综合型服务体系。

四、保障措施

1、编制建设规划。要根据我区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以及调结构、上水平、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与区域产业及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服务平台建设规划,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和任务,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各有关行业协会要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在中小企业聚集区推动建立服务平台,集聚资源,为行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

2、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服务平台建设。各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加大对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支持,吸引和带动社会投资,加快推动服务平台建设。要研究制定示范服务平台评价标准,对信誉好、服务优、效果显著的示范服务平台,实行服务补助和奖励表彰等扶持措施,引导服务平台规范运营,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3、完善工作机制。各地要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的现有工作基础,积极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要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完善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4、加强指导和宣传。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要加大指导和服务力度,及时调查了解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情况,发现和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推广有效做法,培育示范和服务品牌。要发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对优秀示范服务平台的宣传,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利用服务平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五、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转变观念,完善政策体系。因此要加强调研,不断完善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的政策体系。不仅要梳理已有的政策,还要制订新的政策。但“高、冷、隔”式的新政策要尽量少些更少些,即努力避免让中小企业感到高不可攀、难感温暖和隔靴搔痒,使新政策不仅可以实施,而且更与中小企业贴心贴肺,贴近实际,切中问题要害,令中小企业倍感温暖。新政策决不只是用来应付的花架子,不是挂在墙上的“画”。与此同时,要建立第三方机制,对每一项政策落实进行具体评估。

2、要组建官、学、研、媒、产一体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打破政府行政管理、科研机构、媒体宣传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相割裂的不良局面,形成合力与良性互动。在这方面,避免大而全,围绕市场驱动,突出专业化、精细化,如建立专门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宣传策划的公共服务平台,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绝不可能遍地开花,必须有一定的选择性。其次,建设起来后必须真正发挥其作用,否则维持运行都很困难,更何谈其持续发展和为中小企业真正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管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等服务,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建设要有针对性,应优先建立在那些企业集群已有一定规模的地方,而不应是普遍开花、全面推进。只有这样,有限的政府资源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政府投入的回报也才能最**。

4、设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基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速信息、投融资、产权交易、管理咨询、品牌培育、信用评估、人才选聘、科技中介等基础性、公益化、普惠性,侧重社会效益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区经信局

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篇2

2012年9月中国联通定位于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信息惠民三大领域的智慧城市战略正式发布;同年甘肃省政府发布的《甘肃省“十二五”数字城市建设规划》也明确指出:“加快发展面向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的信息应用系统和智慧城市的建设, 到2013年建成5000家数字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生活热点。

二、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

甘肃省内已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达10万户以上, 占省内企业数量的99%以上, 为全省城镇提供了超过75%的就业岗位, 创造的产值占到全省GDP的1/3以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省内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群体, 是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调查, 省内多数中小企业已具备了互联网接入能力, 其中一些企业也已开展信息化建设, 但主要应用仍是电子邮件、企业互联网门户方面, 企业信息化应用建设相对简单。中小企业普遍缺乏IT人才、应用和资金的投入, 普遍存在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不仅对文件的流转、处理、归档等工作长期采用低效的手工作业, 而且在企业管理、生产销售、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都采用手工化的工作流程, 造成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缺乏实用的信息化应用支撑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应用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宗旨之一就是“信息兴业”、通过信息化应用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随着4G的到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加速, 可建设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群的以应用为驱动、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聚合多种工作应用的标准信息化产品, 实现中小企业基础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协同化、平台化、移动化、智能化、集中化。

结合平台服务对象和IT技术发展趋势, 平台建设宜采用以云计算技术建设基础平台、以SOA理念进行多种应用层服务开发构建的二层设计, 这将保障平台可随着市场发展的需要具备优良的基础架构扩展以及应用添加的可扩展性。

3.1云计算Iaa S基础资源层设计

运营商市场竞争激烈, 目标客户的发展速度、规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应用产品推向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以传统的应用系统专有服务器承载模式搭建IT基础, 存在业务初期IT利用率低、资源配置浪费, 进入业务成熟期后系统架构难以快速应对业务发展压力等诸多问题。因此, 以云计算Iaa S技术建设基础资源平台非常适合这一平台的基础资源建设。

云计算Iaa S基础资源层是按统一的Iaa S架构、标准构建的共享IT资源池, 为上层各类云应用提供共享服务能力, 主要包括两部分:

云平台资源:由虚拟以及物理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组成。

云平台引擎:由统一数据模型、数据服务、中间件等能力引擎组成。每个层次通过封装向上层提供标准化接口服务, 形成统一的云服务引擎向应用提供云服务能力。

Iaa S基础资源层由Iaa S平台与资源构成, 其中Iaa S平台主要完成平台管理门户、用户管理、业务管理、服务管理、资源管理, 工单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等管理功能;资源包括了物理与虚拟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

3.2云服务应用层设计

应用层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是确保产品销售成功的关键步骤, 好坏直接关系到系统能否正常的推广和运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需要掌握办公自动化技术及产品发展的最新情况, 理解企业管理数字化的层次及发展诉求。应用内容规划上一方面务必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贪大求全, 造成设计功能繁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功能被闲置;一方面要详尽的明确应用层的规划设计, 充分论证需求, 防止对所需功能、服务的可扩展性等考虑不足, 造成后期难以应付用户需求的变化。

3.2.1主要设计原则

适用性:结合客户实际需求重点, 坚持“企业战略驱动IT战略”的原则规划系统功能, 确保应用能够有效支持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需要, 促进工作协同与信息共享, 增进规范管理与知识管理, 进而提高企业的各项工作效率。

扩展性:应用层具备集中、分布式部署应用服务的能力;提供清晰的二次开发环境与接口;提供系统对业务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

可配置性:以成熟的中间件系统为基础, 提供简便、可视化操作界面, 提供强大的系统配置管理工具, 便于系统的快速开发、配置和部署。

3.2.2应用层架构设计

基于上述原则, 应用层架构可采用基于SOA的技术来构建。采用SOA技术可将大量的信息系统基础模块作为组建封装在平台内, 包括各类信息系统都要使用的用户、权限、组织机构管理、工作流引擎、数据交换引擎、安全控制等, 这样在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 这些模块无需开发即可从平台中调用, 即加快项目开发进度, 也极大减轻了实施人员及客户使用的负担。

应用层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应用层主要由通用业务模块、业务应用模块、业务展现模块、运营支撑模块等构成。

通用业务模块:采用组件化编程, 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与易维护性。包括的服务有:组织服务、权限服务、表单服务、流程服务、展现服务、资源服务、信息服务、日志服务等。所有业务应用均通过这一层进行开发。

业务应用模块:主要是实现对实际业务的系统业务应用功能和系统管理, 是在通用业务模块基础上搭建的业务功能模块, 开发实现不同业务功能。该模块也可以提供二次开发接口, 可根据企业个性需求定制开发任意复杂的业务应用。根据市场调研, 中小企业需求迫切的业务应用主要有公文管理、短彩助手、销售管家、移动办公、即时通讯等方面。

业务展现模块:包括了基于Web端的应用和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应用。Web端主要采用JSP、Servlet等技术实现, 移动客户端支持IOS和Android手机平台。业务展现表现形式灵活, 充分考虑用户体验设计, 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定制个性化的系统首页。其中功能布局、用户界面友好性与可操作性、及针对不同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功能与服务是展现模块设计的重点。

运营支撑模块:提供全面完备的运营支撑管理, 运营管理机制贯穿于以上几个模。

3.2.3应用层应用设计

省内中小企业用户的应用需求主要分为四类:协同办公类、信息共享类、交流沟通类、日常办公类、系统管理类。因此, 云服务应用平台主要围绕这些方面提供应用服务, 来满足大多数目标客户的需求。

平台在建设完成后, 实现和解决以下应用内容:

1) 作为信息发布的短彩群发服务:

为企业客户提供各类短信、彩信信息的统一发布、统计、查询, 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快速传达。

2) 作为内部交流沟通的即时通讯服务:

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沟通工具与平台, 支持企业通讯录内成员进行组聊天, 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点对点通讯, 方便成员沟通、提高组织沟通效率。

3) 移动办公服务:

为企业客户提供多种办公协作服务工具, 包括公文管理、公告管理、日程管理、待办事情管理等, 方便成员对各类资源与服务的获取, 降低工作成本。

4) 销售和业务管理服务:

为企业提供销售管家应用服务, 业务人员可通过PC、手机录入、查询订单内容及状态、产品信息、库存量、销售信息等, 即时获取第一手信息;可按区域、按产品等分类统计, 包括销售、退货、反库等数据;按销售总数量分析;按品类的销售数量分析;按产品价格的销售数量分析;按产品的销售速度分析等等。

3.2.4用户体验和信息安全

用户体验界面是决定产品销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通过个性化的界面设计, 即基于人体工程学、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研究来涉及产品的用户使用界面。使用界面自定义包括显示风格自定义、内容自定义等, 产品能够完美地实现逻辑与界面相分离, 界面中包括菜单等元素无需编码、通过管理配置即可进行动态调整。

信息安全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资源、用户、权限三类问题。其中, 合法用户合法安全的使用系统资源是核心, 周密规划好用户的信息安全也就会促成系统安全体系设计的全面考虑。

四、结束语

通过调研数据显示, 运营商是中小企业信任的IT服务提供商, 中小企业普遍希望通过运营商整合CT和IT资源, 提供完善的通信与应用协作解决方案。因此, 随着我国4G的建设发展, 构建“数字企业”云服务信息化应用平台服务于中小企业, 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所需要的门槛低、应用综合、满足实际生产管理需要的“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产品, 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移动用户高速无线上网的需求, 而且将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持续深入, 推动企业生产办公等信息化服务不断扩展, 并将催生更多的业务形态和服务模式, 让更多的用户分享到4G发展带来的成果, 符合市场发展需要。

摘要:本文探讨了以云计算平台承载、以SOA理念进行多种应用服务构建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方案。运营商通过建设面向中小型企业客户的、统一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可实现对中小企业用户的信息服务共享和IT资源共享, 提升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有效推动两化融合。

关键词:中小企业,云服务,信息化应用

参考文献

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篇3

关键字:“天地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市县一体化;建设方案

1 项目背景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天地图”,是 “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最全的,面向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大型地理信息服务网站 [1,2]。江西省市级节点基本建设完成,部分县级平台也开始建设。对县级国土部门而言,独立建设县级平台面临着财政、技术、人员多方面的困难,且县级用户需求较省市级简单,所以市县一体化建设思路很适合县级平台建设。

2 市县一体化建设方式

综合考虑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际应用特点和 IT 技术现状,我们建议采用主从分布式方式进行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数据集中在市局管理,通过在分节点部署服务代理来为县级用户加速,通过自主的县级门户来为各县展示特色,同时通过数据处理与上传工具将县级数据纳入平台统一管理。

3 需求分析

3.1 用户分析 。3.1.1 县级政府部门、企业公众用户 。政府部门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最主要用户,这部分用户对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需求深度不一,可以概括为非注册、注册、开发3类用户;针对企业公众用户,主要提供包括“在线地图操作”、“地名兴趣点查询”、“个人标注”、“公交查詢”等应用。 3.1.2 县级平台管理用户 。县国土局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处理与县门户系统运维单位,除了具有政府部门用户和企业公众用户使用需求以外,还承担数据提交与系统运行维护。3.1.3 市级平台管理用户 。市国土局是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维护与系统运维单位,承担县级数据的整理、入库与系统运行维护。

3.2 业务流程分析 。3.2.1 县级数据入库更新流程

3.2.2 县级服务发布流程。县级提交服务发布申请,选择注册数据服务功能,输入要注册数据服务的描述信息,选择要注册图层所在的目录,然后输入数据所在的数据库、数据表等信息,提交。市级审批发布申请,数据服务注册审核员登录平台管理子系统,查看待审核的注册信息;市级发布相应服务,审核通过,那么系统自动注册图层,并将元数据描述信息保存到元数据库。

4 总体设计方案

4.1 总体设计思路 。以市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市级平台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建设县级分节点,构建面向服务的“市县一体化”体系架构,发展面向县级政府部门的地理信息协同服务,开发面向公众的地图与地理信息服务。[3]

4.2 总体框架设计 。由“支撑层”、“数据层”、“服务层”、“系统应用层”和“标准规范与运行保障体系”共五部分组成。支撑层是市县一体化平台运行的基础与支撑,其中市级主节点包括网络与设备和支持软件2部分组成,支撑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GIS平台、中间件和防病毒软件等;县级节点包括网络与服务器设备。 数据层是市县一体化平台服务的基础。市县二级数据统一汇交到市级整理建库,县级不搭建空间数据库。各县数据经县级运维人员处理后,提交到市级平台,再由市级数据管理员进行整理入库。数据发布后,服务所关联的地图和数据内容缓存可自动同步到县级平台,为县级平台的访问加速。

服务层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开发和对外应用对接的基础,细分为服务接口和服务引擎两部分,服务接口对外提供服务调用,服务引擎负责实现服务接口具体功能。对于上层应用,只要服务接口不便应用系统就可以维持不改动,确保应用和接口的松耦合关系。服务接口是规范,服务引擎是具体实现和提供。应用层是针对具体业务使用的应用系统,主要基于服务层提供的服务来组装界面实现,原则上不直接访问数据库。一部分是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组成的应用系统,另外一部分是公共服务平台以外的对接应用系统。

4.3 体系结构设计

4.3.1 市级平台 。市级平台需做以下完善工作:增加服务同步模块,与各县节点的代理服务之间进行内容同步;增加县级数据接收工具,用于提取县级数据;增加与各县节点的数据对接工作机制,完善县市间的工作流程。

4.3.2 县级平台 。县级平台主要工作:配置一台服务器,用户搭载服务代理与县级门户;部署县级门户,承担县内用户的访问量,减轻市级平台压力;部署 GIS 分发软件,完成对市平台的服务代理、内容缓存等工作,承担县内用户对服务的访问,并为服务访问加速。

参考文献

[1] 周耀学,卫东, 邱文. 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 测绘通报.2011(8):23-25

[2] 翟永,刘津, 陈杰.天地图网站云架构系统设计[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2(9):81-82

[3]江洲,李琦.地理编码的应用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22

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篇4

开展行政(便民)窗口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自开展‚评政风行风、促‘七难’破解、创满意站所(办事窗口)‛、‚行政(便民)窗口服务平台建设‛活动以来,我所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行政‛,落实‚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宗旨,继续完善制定建设,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使我所的工作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群众更加满意。

一、树立服务宗旨,努力开展创满意站所规范化建设

我所把开展‚评政风行风、促‘七难’破解、创满意站所”同职业道德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创建满意基层(站)所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思想教育学习及培训活动,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把进一步规范我所监督员的执法行为作为行政执法的重点工作,规范出工作效率、规范提升服务品质、规范能让群众的满意。

加强职工学习培训,积极表彰先进,树立集体荣誉感和个人争先创优意识,获得‚区级文明单位‛、‚卫生系统五好党基层组织‛、‚先进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深化效能建设、行风建设内容和工作运行机制,结合实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服务理念,和‚立足基层、面向基层、服务基层‛。

二、规范和完善制度建设,行为规范有据可依

对本级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系统地清理,落实10项卫生行政许可项目,停止执行规范已明确取消审批事项。在行政许可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办事,认真履行职权,依法实施卫生监督。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AB岗位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失职追究制和一次性告知制‛等《行政执法八项制度》,并不断完善《区卫生监督所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工作。制定了行政许可听证制度、重大行政许可备案制度、行政许可统计办法、行政许可公示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使行政许可从受理、审查、决定以及许可的期限、听证、变更、撤销等方面的实施程序进行了规定,确保卫生许可工作规范、高效、便捷。

三、不断深化推行‚一站式‛服务,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改革深化行政许可方式,提高办事效率。自2004年推出‚一站式‛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了‚集中受理、主动审查、限时办结、统一发证‛的审批制度。办证中心共接待各类办事人员近3万余人次。共新发、换放卫生许可证3387户,其中食品卫生2946户、公共场所437户,放射诊疗4户。

向社会提供了更加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服务,受到上级领导和办事群众的好评。

1、优质服务当先。在工作中,注重规范工作人员言行、礼仪、规范。办证窗口和职能科室自觉使用文明用语,做到‚三声‛、服务。(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所有工作人员熟悉精通本职工作业务,准确解答管理相对人的咨询,做到有问必答、有问能答;并免费提供行政许可事项《申请表》示范文本、《办证指南》,许可证镜框等;对审批程序比较复杂繁琐的事项,办证中心积极与区工商分局、环保分局等职能部门联系协调,及时提醒有关办事人员掌握和了解办证程序,避免办事人员跑空路而发生误事。无论在上级多次明查暗访中还是群众问卷调查都得到充分肯定。由于成绩显著,办证窗口曾被授予‚巾帼示范岗‛和‚区级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2、开通‚绿色通道‛,服务‚特殊‛群体。对残疾人、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的办证人员,实行全程陪同或代办服务,并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相关人员减免相关办证费用。经常主动延长工作时间为群众办理申请、受理、发证业务。

农贸市场卫生许可证的发、换证,往往是集中办理,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办事秩序,都是利用双休日加班,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难事帮办‛。工作认真仔细,做到无差错、无遗漏,得到了市场管理人员的赞赏和好评。

在区效能办、纠风办多次的明查暗访中,我所工作人员均能遵守工作制度,履行岗位职责,服务热情认真,无不良记录。

3、简化办事环节,方便群众办事。按照‚规范、高效、热情、便民‛的原则,监督员在接到同意受理的卫生许可申请后,在5个工作日内主动到现场完成初步卫生审核,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对符合卫生要求的即可发证,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经整改验收合格后及时发放卫生许可证。

积极配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省级示范文明城区活动,对较偏远乡镇等实行现场办公受理许可、审查、送证上门近1000余份,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办事,为本区新农村建设、生活新品质示范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我们的每位监督员在履行监督执法职责中,在权利与服务、责任上有了新的认识,出现了行为规范的良好风气,对管理相对人的要求只要合理、只要我们能做到就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行政许可这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将这项现代政府为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厅堂化设施,规范化操作,人性化服务‛的形式具体体现出来,努力实现‚高水平工作、高效率运转、高质量服务‛的工作目标,真正树立起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良好形象。

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篇5

为进一步提高区行政服务中心各窗口行政审批工作效率,为群众提供便捷、规范、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打造行政服务中心效能型机关形象,根据区人民政府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和《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效能建设的意见》(夷政发[XX]4号)、《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夷陵区“效能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夷政办发[XX]17号),结合行政服务中心自身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为民、务实、科学、公正、协调、廉洁的要求,以创新理念、提高能力、改进作风、完善机制、加强监督为重点,全面实现效率高、质量高、效益高、能力强的目标,促进行政提速,为群众提供“便民、规范、廉洁、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

二、工作目标

按《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夷陵区“效能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夷政办发[XX]17号)要求,一是要力争达到四个确保,即:确保全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确保该进中心的项目全部进入,确保该充分授权的项目充分授权,确保该简化的程序和环节简化到位。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公开承诺制,力求达到三个满意,即:基层满意、企业满意、群众满意。

三是要在全区行政服务窗口中开展创服务品牌活动,努力建设一批文明窗口,树立一批服务模范。

三、活动内容

1、着力解决行政审批事项的“应进必进”问题。一是全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二是进入行政服务中心设窗口的单位的行政审事项全部在窗口受理或办理,确保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拿证;三是对全区所有具有行政审批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行为全面监管。

2、着力解决行政审批行为的“充分授权”问题。在中心设窗口的单位全部实行“首席代表制”和“格式文书制”,除确需现场踏勘的行政审批办件和联办件、上报件等行政审批办件外,其它办件由首席代表签字后即生效,尽量减少内部运作环节,提高现场办结率,从而促进行政审批提速。

3、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

4、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内容、办理程序、时限、法律依据、收费标准和依据进行公开承诺,公开承诺的内容应严格履行。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引导,提高认识。通过会议、中心网站、简报等有效平台,广泛宣传效能建设的意义、作用。通过挖掘各窗口单位在效能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并大力进行宣传、引导,提高各窗口单位及窗口工作人员对开展效能建设的认识。

2、实行政务公开,推行“阳光”施政。进一步推行“五五”运作机制,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一是对服务事项实行“五公开”,即服务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申报材料公开,承诺时限公开,收费标准公开,从根本上杜绝审批不透明、收费不规范、申报材料不明确的现象;二是对审批行为实行“五制”,即一般事项直接办理制,特殊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代理制,禁办事项明确答复制。

3、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提高即办件率。一是精减不必要的内部运作环节,要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压缩办件时间;二是按照“一个口子收费”的原则,严格执行收费标准,杜绝滥收费行为;三是要着力推行“首席代表制”、“格式文书制”;四是要进一步减少承诺件,提高即办件的比例。

4、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一是对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二是要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中心将结合效能建设活动的要求,对考勤、请销假、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规范等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大督察和检查力度,以促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5、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加大投诉工作处理力度。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按规定的职责要求,全方位加大对全区发展环境的监督、投诉的协调处理及责任追究的工作力度;努力探索,主动协调,使区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在受理投诉方面与书记、区长专线,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察室、区信访办、区纪委监察局加强联系,形成优化的资源整合模式,建立和完善投诉处理机制,真正树立起投诉中心的品牌和权威。

五、组织领导

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篇6

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

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

农办科„2015‟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各涉农高校,有关部属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目标任务,整合各类农业科教信息资源,贯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各个环节,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全面促进农业科教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新常态下农业科教体系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我部研究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现印发给你们。

请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和部属有关科教单位高度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工作,并结合本地和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本单位贯彻落实《方案》的具体措施。

农业部办公厅

2015年5月20日

—1—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试行)

为深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建设,着力搭建中央与地方、专家与农技员、农技员与农民、农民与产业间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桥梁,全面提升农业科教服务“三农”的信息化水平和效能,实现“互联网+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格局,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按照“体系工作法”,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支撑,有效整合各类农业科教信息资源,构建起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农民培训与农业生产各环节上下贯通、优势互补、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现代农业科教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提高农业科教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科教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增强农业科教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度,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

二、建设原则

(一)统筹谋划,系统设计。以应用为导向,以共享为核心,以协同为要旨,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在有效整合相关农业科技、教育、资环等体系资源的基础上,吸引多方力量参与云平台建设工作。

(二)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统筹整合各类农业科教资源,规范云平台信息资源采集系统与交换标准,建立顺畅的从科技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应用的“技术成果信息流”和从生产技术难题到科技原始创新的“产业问题导向流”,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工作协同创新。

(三)高端引导,快捷高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完善农业科教大数据系统化、结构化设计,构建云平台业务系统,增强国家农业科教服务信息系统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科教服务全覆盖,为广大用户提供快速便捷、针对性强的科教服务。

—2—

(四)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紧紧围绕农业科教服务信息化的特点和需求,统一平台,实行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建立多元协同、资源共享、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云平台建设管理机制,实现云平台各系统间和每个系统内各功能板块间的互联互通,搭建“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三、云平台的总体架构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包括1个大数据平台、6个专业子云和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

(一)1个大数据平台。即国家农业科技、教育、环境、能源大数据平台。

(二)6个专业子云。即体系综合业务云、智慧农民培育云、农技推广服务云、科技创新支撑云、成果转化服务云和美丽乡村创建云6个专业云。

(三)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即全国农业科教环能体系信息调度平台系统、智慧农民培育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业务平台系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农村能源综合业务平台系统、美丽乡村创建综合业务平台系统、“智农卡”与“智农通”管理运营平台系统、标准化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系统、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数据管理系统、现代农业装备研发与推广服务支撑平台系统、循环农业创新与推广支撑平台系统、军民融合产业服务支撑平台系统、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科技支撑平台系统等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

四、重点建设内容

(一)农业科教大数据建设。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统筹组织国家农业科教大数据的顶层设计,重点包括:建立大数据的信息资源目录,制订信息获取、维护、存储、加工与应用方案。强化大数据的基础资源建设,通过农业科教环能信息体系建设,集成完善各类专项业务应用,保障基础资源信息的规范性、完整性和鲜活性,组织开展对农业科技创新、农民教育培

—3—

训、基层农技推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体系等现有农业科教信息资源的全面梳理、规整、入库。积极拓展信息获取通道,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教体系资源,建立专业信息采集队伍。设置专门的数据处理机构,扩展建立国家云平台大数据处理中心和地方、专业分中心,实现对获取信息资源的及时处理。

(二)全国农业科教体系信息调度平台系统。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省级农业科教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为主干,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连通农业科教系统的信息交换平台,建成全国农业科教系统信息快速交换通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支持对全国科教信息体系各项业务运行的动态监测和快速调查。建立业务信息调度制度,形成业务信息交换与报送机制,初步实现农业科教体系信息处理规范化、信息监测动态化、信息调度网络化、信息管理智能化和辅助决策模型化,有效支撑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支持健全完善全国农业科教基础资源数据库。

(三)智慧农民培育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新型职业农民的建档立卡和跟踪服务。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建成专业量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培训对象、培训师资、培训教材等资源库,为全部经过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登记,发放“智农卡”,开通“智农通”服务。创新培育模式,搭建起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智慧农民在线培训教育平台系统,建立与知识更新相结合的长效培训服务机制,实现集中培训与全程辅导相结合,单项教学与交互教学相结合,引导农民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初步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认定管理考核和对接农村电商的综合服务能力。开展农村创业科技支撑建设,为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组织和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及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等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4—

(四)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实现部、省、市、县、乡五级互联互通,业务联动,分类建设全国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资源数据库,开展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在线培训教育。为全部农技推广人员配发“智农卡”,开通基层农技人员“智农通”服务,实现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实时、动态业务管理;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现代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农技人员尤其是基层农技人员的信息化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整体推进农技推广云平台基层工作站建设;创新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模式,组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开展农业生产现场信息的实时采集、农业科教资源信息的动态监测、农业生产现场的技术指导,鼓励基层农技人员从云平台获取知识和专家支持。全面升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组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通过“智农通”与其所在区域农户实现互联互通、开展各类技术服务并纳入业务考核。

(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与广大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对接协作平台。建立科技创新动态资源数据库,形成网上成果展示、学科群集成研发与技术攻关、重点实验室成果数据库共享、重大实验装备开放共享平台。建立包括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专家在内的农业专家库,为入库专家开通“智农通”服务,对接云平台,实现对专家的实时、动态业务管理,支持专家通过云平台为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六)循环农业与美丽乡村创建平台系统。收集、汇总我国相关农业水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评价数据、耕地质量安全评价数据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建设技术等,强化“一控两减三基本”科技支撑服务。建立循环农业集成服务系统,建成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数据库与绿色增产技术指导平台,启动农村生态能源管理与应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管理与成果展示。

(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系统。开发成果征集、评估、托管、交易、孵化、奖励、立项等功能模块,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通过“一条

—5—

龙”式的成果转移服务机制将各功能模块进行有机衔接,与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网络系统进行对接。

(八)“智农卡”与“智农通”管理运营平台系统。“智农卡”作为云平台联合电信运营商专门定制的手机卡,内置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直通系统,面向入库专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免费发放。“智农通”作为云平台业务和服务的移动互联终端应用,包括:农业科教管理、农技推广、农民培育和农业专家、职业农民等不同的业务版本。2015年计划在全国发放不少于500万张“智农卡”,落实不少于3000名专家、1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启用“智农卡”,最终计划全国发放不少于5000万人(户),逐步实现“智农卡”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持证农民的全覆盖,为农民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信息服务。落实不少于10000名专家、5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00万农户(包括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通“智农通”服务。

五、进度安排

(一)2015年1-3月,开展前期调研,提出云平台的建设思路,利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进行云平台建设的宣传、部署与组织动员。

(二)2015年3-6月,统筹协调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相关资源,推进云平台各系统建设,初步搭建完整的云平台框架,启动支撑六大子云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启动省级平台的落地工作,组织部分试点省共同推进云平台建设。

(三)2015年6-9月,组织开发面向不同类型用户的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开展相关人员业务培训。集成、整合各类农业科教基础资源数据,初步建立国家农业科技服务大数据平台。

(四)2015年10-12月,开展平台应用推广,完成不少于3000名专家、1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启用工作。

(五)2016年之后,进一步完善云平台各业务应用系统,扩大省级云平台建设试点,全面推进云平台应用等。

六、组织保障

—6—

云平台建设运行工作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协调任务重,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司内各相关处和相关业务归口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成立云平台建设工作推进组,统筹协调云平台建设工作,包括前期调研、业务与信息资源整合、应用系统开发与运行、公共服务等。各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科教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云平台建设工作,明确负责人和责任处室,积极协调、支持和配合云平台建设工作。

(二)强化资源整合。按照云平台建设要求,整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以及相关农业科教系统各单位相关信息资源,形成符合云平台建设要求的农业科教大数据。

(三)形成建设合力。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作为云平台建设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和整合各相关单位的基础资源数据;中央农广校负责云平台(国家)运营中心具体承建工作;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方云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并开展培训,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组织专家团队,聚集本地资源,做好云平台的信息服务工作;各云平台业务支持单位应积极配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要求提供云平台建设相关基础数据;北京中园永兴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云平台技术支撑与运营服务机构,负责云平台的系统建设和运营工作,协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做好平台运行的信息通道建设与服务开展。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云平台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四)实行全程督导。云平台建设工作推进组将全程跟踪检查云平台建设的各项工作,组织人员对云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开发、资源整合、数据采集、试点运行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督导检查。

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篇7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江苏省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及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城市信息化应用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在淮安市各类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大部分,它们不仅在技术创新、就业、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在淮安市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具有排头兵的地位。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发展中在人才、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建设目标、原则、系统架构、商业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灵活的信息化服务,推动淮安市中小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并在解决就业、贡献税收、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计数据表明:淮安市95%以上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其中,小型企业又占85%以上。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信息化又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可以在淮安市搭建一套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服务,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该平台是企业级综合服务平台,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将会以企业服务为抓手,以大数据云平台为支撑,通过购买服务等创新商业模式,为各级企业组织提供模块化、菜单式可选的特色化企业应用和资源服务;以资讯流为导向实现组织内部信息共享,以产业链为纽带实现企业之间互联互通、互为服务,通过产业协作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资金等问题;为企业成长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体系,为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必要支撑。

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建设目标

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以企业服务为抓手,通过企业云服务平台,实现淮安市企业信息共享、互联互通,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营销等问题,极大优化淮安市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拉动产值,最终促进产业转型。具体细化为以下4个方面。

1)提供专业服务

为园区内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法务、HR、财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园区运营公司通过整合社会上专业的法务、财务、企划、行政、HR、IT、培训等方面的专业性机构、人才资源,组建常态化团队,提供咨询服务,针对中小企业的具体需求,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企业可弹性付费。企业聚焦于核心业务部门,结合这些专业服务,即可快速、低投入地开展业务拓展,实现市场开拓的“短、平、快”。

2)效率提升

为淮安市企业提供基础设施云服务,并融合一系列企业云应用服务,园区内企业通过租赁IT应用软件服务(企业SaaS应用),实现在线办公、移动办公、合同管理、物流管理、客户管理等,大幅提升企业效率。

3)企业融资

提供企业需求和金融机构产品发布、推荐、匹配平台,为优质企业快速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对接。将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三者的需求共接,以一系列的共同需求点为切入点,找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对症下药,直接面向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金融问题。整合政府扶持资金、银行、担保、保险和创投等资源,实现政府、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机构和成长型企业的“四位一体”,为企业、金融两者资源共享提供个性化服务。

4)商机管理

通过企业云服务平台、企业商机的自媒体和交易平台,促进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在线商机交流,形成企业间的商业社交圈。通过关注垂直(产业链上下游)和水平(相关行业内部)的供需消息以及信息的精准推送,提供商机发布和对接的交互。

建设原则

为确保系统的建设成功与可持续发展,在系统的建设与技术方案设计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现网系统以数据迁移为主

统筹规划全淮安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对现网系统采取对接、数据迁移的策略,满足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总体建设的目标。

2)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

企业云服务平台信息弹性和大数据分析为支撑,利用云计算技术,对资源进行弹性配置,灵活支撑企业云服务平台信息系统的高效、高性能运行;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企业数据进行数据发掘、清洗等,为淮安市企业提供具有前瞻意义的业务方向指导。企业云服务平台信

3)顶层设计、避免信息孤岛

做好企业云服务平台顶层设计,统筹全市所有企业信息化系统,以资讯互通、企业云服务平台为基准原则,避免信息孤岛。

4)由简到难、逐步推进

整体业务具备统一门户推广,具体业务由简到难、逐步推进,保证业务发展及企业接受度同步稳定增长。

5)统一规划、整体实施

企业云服务平台信息系统覆盖面广,在融资、管理、业务、经营分析、数据采集等方面均有涉及。企业云服务平台的各业务遵循统一规划原则,且整体实施上线。

建设方案

1. 系统架构设计方案

根据淮安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首先搭建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并在集中的区域数据中心,建立起一个集约化的云管理平台。各模块描述如图1所示。

1)用户接入区(客户端层)

中小企业开发测试人员可以通过平板计算机等各种终端,无缝访问桌面云中的虚拟桌面和各种资源。通过云接入平台的虚拟桌面,让开发、测试、验证、培训资源和环境的访问更快捷、更安全,减少了对终端设备和带宽的依赖性,增加了访问的灵活性,更好地落实了云平台的发展战略。

2) SaaS层

●统一的门户:集成了虚拟桌面、管理平台以及云应用。不管是开发测试人员还是培训学员,亦或管理员,都可以通过云平台的门户方便地完成与各自角色相关的各种任务。

●调度中心:包含了服务组合、服务安全、服务注册和服务路由等模块。

●云应用平台:利用云平台虚拟化层提供的虚拟计算资源,搭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所需要的各种应用环境,为相应开发、测试、验证或培训任务和管理提供系统支撑。

●基础平台:提供了SaaS平台所需要的公共基础服务,如垂直搜索引擎、云应用监控、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消息服务等。

3) DaaS层(桌面即服务)

利用Citrix桌面虚拟化技术,为园区企业用户提供一个集中管理的标准化虚拟桌面环境,满足开发、测试、培训等任务。

4) laaS层

云平台使用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技术,统一集约化地提供了各种云应用所需要的服务器、网络、存储等硬件资源。同时对各种虚拟桌面、云应用、资源等,提供了一体化的管理平台。IaaS层还提供了一些整体构架所需要的其他公共基础服务。

5)集控云管理平台

集控云管理平台负责管理本项目范围内的各类IT资源系统或设备,接收并执行来自虚拟桌面、应用业务的指令,根据指令完成资源部署、资源操作、资源巡查等任务,收集整理资源计量信息,为本项目的管理人员提供系统配置、门户管理等必要的管理功能。

2. 应用架构设计方案

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基于运营支撑平台、大数据采集及分析平台,如图2所示,为淮安市各类企业提供了三大类服务:信息类服务、应用软件服务和移动化服务。其具体可提供的服务类型如表1所示。

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效果

产业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新动力

1)革新企业办公效率,重焕企业活力,为企业节流。

2)企业商品管道对接,打破资源藩篱,为企业开源。

政府职能全新定位

1)企业数据采集,营业额、收入、税收多维度直观呈现+全景分析,助力政府准确决策,完成政府向税收财政转型。

2)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帮助企业“拎包入驻”,降低政企对接成本,变政府监管为政府服务。

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经济新引擎

1)立足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行业,形成第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局面,再造经济增长点。

2)催生生产性服务行业,打造企业服务产业,创造全新就业岗位。

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商业模式

通过建设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可以将淮安市所有中小企业纳入到该平台,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并可收集分析相关企业数据,为金融服务、政府决策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并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如图3所示。

结论

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篇8

关键词:科技信息资源中小企业服务科技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已越来越显著,科技信息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交流和利用方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决定国家或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对完善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信息资源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资源,发达国家在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我国也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基于科技条件资源信息化的数字科技平台,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构建网络科研环境,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推动科学研究手段、方式的变革。

1 科技信息资源在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也很突出,相关调查表明:国内有91%的机构已充分认识到了运用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科研开发和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只有16%的科技创新机构自订科技文献资源可以满足本单位60%的信息需求,这就对社会对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普遍较弱,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和研发条件薄弱。因此,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透明的信息,为行业的高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先导调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 积极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公共平台

在此背景下,大连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是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机构,面向各类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大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近年来,我所坚持以少量的增量资金和资源投入,带动现有各类大量的存量信息资源,建设基于本地区的科技信息资源中心暨公共服务平台,在更大范围内为本地区科技创新、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服务。

经过几年的建设实施,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中小企业用户可通过平台的门户网站和“文献请求与传递子系统”“异构数据库检索子系统”,“虚拟参考咨询子系统”“互联网信息采集子系统”“数据库建设子系统”等5个软件子系统,共享科技文献资源,科技成果,科学数据,行业分析报告等科技信息资源,实现科技文献检索,全文下载,信息咨询等应用服务,充分挖掘分析各类资源的利用潜能,为中小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等提供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和增值信息服务。

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不是目的,为中小企业的高端科技信息服务才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几年来,大连市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联合本地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开展平台服务工作,为企业开放实验室,提供样品检验、分析,技术咨询,文献检索等服务。在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运行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形成多方位的信息服务体系更好更快服务企业。①以尊重知识产权为前提,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方式共享服务。成果数据库、中外专利数据库和中文期刊数据库等所有能在公网上运行的数据库必须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此外,为解除知识产权的限制,实现光盘资源共享,可利用电子阅览室、原文传递等方式,解决企业科研人员的燃眉之急。②对科技管理部门政务流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深加工成二次、三次信息,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数据信息产品,形成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创新、专利及产权交易等各种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期望获得的信息,定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用户的信箱中,为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③转变传统的“等客上门”的服务模式。对有需求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指派专人上门服务,可开展运用科技信息资源讲座,也可以是企业关心的企业科技工作讲座。④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扩大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影响,帮助企业克服由于规模小、条件不具备而无法实现技术攻关等问题,突出政府在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中的服务职能。

3 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主要体会

3.1 为了保证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必须自上而下建立起完善、科学高效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协调整体布局,广泛交流、达成共识,使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开展获得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单位的联系与协作,明确各参与机构的权利与义务,统筹规划、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3.2 对全市科技信息网络资源的运行和服务制定有关的管理政策,科学合理的服务规程和奖励政策,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共建单位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是科技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有效保障,才能使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有序地向深度和广度健康发展。

3.3 积极采取措施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政府转变职能,改善管理方式,探索扶持企业发展的途径和手段的过程。只有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获得高效持久地发展,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才能保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顺利的展开,从而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篇9

一、基本情况

xxx中医院始建于1953年。经过 60多年的努力我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同时也是xx区中医龙头单位。医院本部迁建已通过规委会,马上进入立项、环评、初设和概算。于今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我院于2011年成立了中医“治未病”科,面积50平方米,有体质辨识软件一件,有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人员3人,开展了逐步的、有针对性、探索性的“治未病”工作。设备有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开展的项目有:针对老年、慢性病、及颈肩腰腿痛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治疗,对慢支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痛、虚人感冒等开展了三伏贴。为全区中医科进行指导,治未病能力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

将“治未病科”列入我院重点建设学科,力争在2016年前打造成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在2020年前打造成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形成本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带动全区中医治未病工作发展。

三、“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的组织机构

(一)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 江(綦江区中医院院长)副组长:杨正弦(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

苟洪娟(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代 虹(綦江区中医院副书记)王成虎(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杨昆鹏(綦江区中医院院长助理)

成员:董大俊(医务科科长)封孝和(治未病科主任)、王开莉(体检科主任)、帅永开(护理部主任)、李治(总务设备科科长)、祝光林(药剂科副科长)、明鑫(财务科科长)、许静(宣传科科长)

工作职责:负责组织与协调中医治未病工作。

(二)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专家委员会 主 任:杨昆鹏(副高级中医师)副主任:封孝和(副高级中医师)

委 员:刘启文(正高级中医师)、张宗勤(副高级中医师)、周清云(副高级中医师)、蒲朝刚(副高级中医师)、梅钟民(副高级中医师)、刘必成(副高级中医师)、代志敏(副高级中医师)、王明祥(副高级中医师)、王强(副高级中医师)、彭世敏(副高级中医师)、李芳群(副高级中医师)。

工作职责:负责加强对技术规范、人才培养、服务模式与考核评估方面的研究与指导。

(三)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科医务人员 主 任:封孝和 中医护理:罗媛媛

医务人员:刘梅红、孙景云、陈瑞、钟廷刚、王思景、胡德成、左询。

工作责职:负责健康管理、资料收集整理、健康干预、中医回访及成果转化。

四、“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一)合理设置“治未病”服务区域

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的要求,“治未病科”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我院定位为集门诊、中医体质检测、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治未病科。按照中医健康体检区、健康咨询指导区、健康干预调养区、健康宣教区合理划分区域,设健康信息采集室、中医体质辨识室、健康调养咨询门诊、肥胖门诊、失眠门诊、高血压门诊、糖尿病病门诊、传统疗法区、健康档案室、健康宣教室。为满足以上条件,整合现有资源,将我院名中医馆及康复科二间治疗室共同打造成治未病科,将中医院本部门诊二楼打造成治未病分部。11月中旬完成装修,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功能满足治未病业务开展需求。具体建设方案附后(附件1:2014年中医院治未病科改造方案;附件2:治未病科中医药文化建设打造方案)

(二)设备配置: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2014年12月10日以前完成所需设备(四诊仪、中医经络检测仪、红外线热象检测设备、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电脑熏蒸治疗床、可调式微烟艾灸器、中药膏方包装机、茶饮包装机、中药煎煮壶及中药茶盒等)的招标采购工作。具体配置名单附后(附件3:治未病科配置设备清单)

(三)服务项目

除政策要求开展的服务项目以外,以点带面,有选择性重点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研究制定治未病工作流程。将现代医学体检与中医健康检查发现的阳性人群、慢病门诊及院内各临床科室中常见病多发病高危人群和体质偏颇人群和出院中医回访患者及时无缝转接至健康干预区,实施个性化的健康调养方案,提供饮食、药物、非药物、中医运动、心理等健康干预措施。

1、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医学体检结合,通过开展以下特色中医体质检测项目,形成区域性竞争优势。

(1)中医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的手段,从而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

(2)中医舌象、面象和脉象检测:通过脉诊、舌诊及面相的采集和特征提取,为您诊断个人的体质,如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等,并提供给您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3)中医经络评估:可以依据人体的经络穴位,在短时间内反应全身经络运行及内脏器官生理病理状况。通过经络检测仪对人体十二条经脉进行检测,在病人无任何症状特征时,通过经络能量数据显示病变趋势和征兆。

(4)红外热像检测:该仪器是一种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一体的高新医疗诊断设备,它把被诊断目标的温度信息以图像形式显示出来,使其温度分布一目了然,与人体器官组织等正常温度图像比较进行诊断,可供医疗单位用于人体多种组织及器官的炎症、肿瘤、代谢异常及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

2、重点打造慢病门诊

通过对包括广东省中医院在内的多家单位的治未病中心的考察,现阶段围绕人群基数大,中医传统疗法疗效好的“失眠”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种实施干预。

(1)针对失眠:开展针灸、音疗、药枕、经颅磁刺激治疗偏头痛失眠、中药沐足、药膳等干预手段;

(2)针对肥胖:开展耳穴疗法、电针、推拿、中医运动、熏蒸、穴位贴敷、药膳等干预手段;

(3)针对高血压:开展耳穴疗法、药枕、中药沐足、穴位贴敷、药膳、中医运动等干预手段。

(4)针对糖尿病:开展耳穴疗法、点穴、中药沐足、针灸、药膳、中医运动等干预手段。

3、重点打造传统疗法区(健康干预区):按《2013年版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的所有内容逐渐开展适合我们地区的技术。如:针刺类技术、推拿类技术、刮痧类技术、灸类技术、中医肛肠类技术、骨伤类技术、气功类技术等。

五、“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步骤

(一)学习调研,成立组织。(2014年10月1日~2014年10月30日)

组织相关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学习,对中医“治未病”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分析,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梳理开展工作思路。成立领导小组与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至先进地区考察,进行相关工作调查摸底,召开专题座谈会,制订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分解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方案,签定任务协议书,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个人。做好项目建设的动员和宣传工作。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4年1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

1、按《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和管理指南(修订版)》要求,治未病改建工程于2014年11月31日完成,包括治未病科和治未病本院分部的建设,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2、按照治未病科评审标准要求培医务人员7名,其中主任一名(副主任中医师)、中医护理一人、中药师一人、技师三人,管理人员一名。完成上述人员的中医治未病工作任务学习和评审细则的培训工作。

3、设备于2014年11月第一周完成论证,11月底完招标采购到位,于12月底完成所有设备的培训等工作。

(三)验收阶段(2015年1月1日~1月15日)

完成治未病科改建,设备设施完善后,进行验收整改。合格后制定相应流程,开展治未病工作服务。

上一篇:全市校园学雷锋志愿活动简报下一篇:期末复习计划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