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8篇)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进一步阐述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概念,并确定了“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建设目标,自此,全国掀起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潮。2014年《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纳入省人大常委会2013-2017年立法规划正式项目。本次立法旨在推动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建设,由公共财政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建设,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社会文化需求为目的,按特定标准合理布局的文化设施格局;目前纳入这一体系的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运而生,被概括为:独立地或通过合作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础设施及其蕴含的各类资源的架构,包括所有实体图书馆、馆外服务点和流动书车,以及它们的合作性服务平台。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全社会的,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而言,主要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组织协调机构、以及各种文化服务部门等几个方面。其中各种文化服务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本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文化服务设施之一。与其他设施相比,首先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当丰富,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甚至实物表达的各种文化,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大舞台。其次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拥有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其工作过程中能够超越空间障碍和突破思想障碍,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上的互动,达成共识与合作,无形中对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美国当代著名的图书馆学者谢拉将这称之为社会和谐的力量,启迪到图书馆来的人们,独立地思考引发探询。现代公共图书馆不但起社会和谐的力量,还拥有社会同化的力量。以盐城市图书馆为例,为加快推进“书香盐城”建设,通过推广“盐渎风”全民阅读,据统计,2014年,以市图书馆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盐阜大众报社、盐城晚报社等多部门联合,共举办16大项300多场次活动,包括“读书与梦想”征文和视频作品比赛、“书香伴我成长、经典浸润人生”国学颂读书、演讲大赛、“书香盐城、放飞梦想”少儿绘画大赛、开展《黄海讲堂》品牌讲座等系列活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文化知识等,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盐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亮点。简而言之,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三)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反作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地方“领头羊”,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必须重新认识地市馆的性质和社会职能,从而利于地市馆的规划和功能的发挥。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经费由政府全额拨款,为读者提供文化服务,因此,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职性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学术性、教育性、服务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等。公共图书馆的这一系列性质,决定了公共图书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收集、整理、借阅职能之外,还承载辅助教育、文化休闲、知识支持、模式拓展等功能。美国著名图书馆学者谢拉认为,“人们创建图书馆是为了满足某些社会需要。图书馆的发展史不仅仅与社会思想史有密切关系,而且与支持图书馆的文化结构为价值观念的变化的密切的联系。”《图书馆学概论》认为“图书馆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性的机械装置,是将图书馆内容传播到人们意识之中的一种社会装置”。由此可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文化传播使者,是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中心
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又具有公共性的服务性质,是开展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说地市级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是支持终身教育的有效形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地市级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动,如开展学术专题报告、举办各种讲座等从技术和环境上支持了高品位文化活动的开展,把自身发展成为社会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基地,其开放式教育职能是其他教育机构无法代替的。
2、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休闲活动中心
地市级图书馆加强休闲娱乐相关设施建设,将休闲娱乐纳入到文化休闲的范畴,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传播和活跃社会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自由舒适的阅读环境、文化娱乐消遣活动传播人文关怀和平等的理念,争取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活动的组织作为文化资源,纳入到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中来,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中心。盐城市图书馆每年开展的迎新年读者联欢会、常年开展的书画展览和读者书友会等休闲服务,以及书山寻宝、有奖猜谜、趣味体育竞赛等活动有效增强图书馆的亲和力,为促进图书馆的全面发展创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
3、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知识支持中心
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地市级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是文化服务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期以来,地市级图书馆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古代典籍孤本到现代海量数字资源,都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咨询,为企业追求最佳效益服务,为专业学者提供提供学术服务。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性在公共服务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指导作用,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在对用户所需信息搜寻组织加工的基础上,开展知识创新服务,以最大限度缩短文献信息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节约读者的时间和精力,使公众的知识更新速度和能力都得以大大提升。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整合、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服务。据统计,盐城市图书馆2014年全年接待读者1631578人次,外借图书1627471册次,通过开展参考咨询、决策参考、外文翻译等方式直接参与社会文化经济建设;并通过与基层单位合作设立分馆,流动图书车定点定期上门服务,举办科普演讲、书画艺术展览、地方历史名人讲座、海盐文化讲座等系列讲座,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知识支持。
4、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拓展中心
信息数据的全面爆发,公共图书馆仅靠传统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公民的文化诉求,面临如此艰难的境地,盐城市图书馆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勇于探索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延伸服务,如环向合作、横向合作、纵向合作等模式。环向合作,以文化服务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造文化生态建筑群,增强文化服务的感染力、渗透力以及贡献力。如盐城市以聚龙湖为中心,从公用基础设施到共享文化资源,由浅入深的合作,周边汇聚: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盐阜大众报、淮剧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形成文化圈;横向合作,以“四色文化”发展为导向,利用图书馆海量馆藏资源,加强与新四军纪念馆的红色文化、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的白色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盐城湿地生态系统的绿色文化以及沿海五县(市)的蓝色文化合作;纵向合作,一方面以产业链为主线,直接与书商、出版商、数据库商等公共图书馆上游企业联系,以最少的经费为公民提供最符合需求的资源服务,最最恰当地符合18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采纳的杜威“三最原则”;另一方面以地级市公共图书馆学会为整个区域的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为县(市)级及乡镇、社区图书馆、文化站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鉴于当前我市图书馆专业人才的欠缺,应重点培养和引进综合型人才(其他学科双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提高图书馆馆员的自身素质,让他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最大程度地满足公民的资源服务需求。
三、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肩负着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的重任。从公共图书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来看,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既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又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当前大数据爆炸的时代,对于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为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梅;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阅读权利[J];全国新书目;2007年10期;
[2]王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环境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李惠玲;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方标军;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江苏省文化厅;2013年;
目前,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 具备了推进社会文化养老服务的基础和条件。以厦门市为例, 近年来, 市政府投入31.9亿元, 新建和改建了厦门文化艺术中心、集美新城文化中心、五缘湾艺术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今, 全市6个行政区共有10个公共图书馆, 7个文化馆, 7个青少年宫, 17个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 39个镇 (街) 综合文化站, 482个村 (居) 文化活动室, 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明显改善,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基本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为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养老”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升居家养老水平,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社会基础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居家养老是目前养老的主要形式。受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 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家庭和社区, 便让他们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 这一服务形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但是, 居家养老的内容局限在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 因此, 老年人的文化活动还得借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社会参与。
目前, 厦门市将养老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 利用各种途径, 为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1. 实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整体建设工程。
利用社会保障卡作为统一的借书证, 实现全市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通过在社区创办图书馆分馆和图书流通点, 仅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市少儿图书馆就建有43个分馆、58个图书流通点, 常年开展送书进社区活动。依托国家数字图书馆厦门分馆, 向居家读者提供远程访问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使很多老年人不出社区、不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到借书服务。
2. 实行流动文化馆送文化服务工程。
通过“美术大篷车”“基层文化辅导中心”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演出、展览、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如厦门市文化馆就在基层社区设有15个文化活动基地 (示范点) , 结合当地特色文化, 开展艺术辅导, 实现“镇镇有品牌”“村村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创建活动。涌现出莲花褒歌、洪塘腰鼓、金炳拍胸舞、新圩女合唱团、内厝南音演唱等特色项目, 参与活动的大多数是老年人。
3. 实行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
开展“温馨家园”电影放映走进村村社社, 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 实现了含自然村在内的农村有线电视全覆盖。在全市155个行政村和93个村改居社区建立了有线广播室, 1266个自然村安装了户外喇叭或调频音箱, 实现了农村有线广播全覆盖。
正是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 使得老年人很好地融入了社区集体活动, 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升了居家养老的水平。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适应文化养老需求、保障其文化权益的有力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养老理念也与时俱进, 追求精神文化养老成为一种主流。许多老人不论退休前在什么岗位工作, 退休后都成为了一名“文艺工作者”。健康的文化活动, 成为保障、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重要内容。同时,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国家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鼓励老年人从事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他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多姿多彩。
就厦门市而言, 市文化馆针对老年群众文化需求, 每年开设中老年民间舞蹈、中老年健身舞、中老年合唱、中老年国画、中老年古筝、中老年电钢琴、中老年排舞、中老年模特、中老年书法以及摄影、国标舞、文学创作、京剧、越剧等二十多项艺术培训和沙龙项目, 全部免费向中老年群众开放。各区文化馆, 市、区两级青少年宫和市老人活动中心, 均开辟老年人活动室, 提供曲艺、舞蹈、音乐、绘画、书法等活动场所, 举办一系列的文化培训活动, 经常组织老人腰鼓、广场舞大赛、老年专场文艺演出、老少同乐趣味活动, 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文化活动。市、区两级10家公共图书馆, 均设置老年人专座和专用助阅设备, 举办老人保健专题讲座等……
由此可见, 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成为保障文化养老及老年人文化权益的关键与有力载体。实难想象, 如果离开了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养老将如何开展。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老年人知识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渠道
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其独特的功能, 在提高老年人幸福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方面,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退出工作岗位之后, 老年人往往会发生一些心理变化, 比如空虚、寂寞、焦虑、忧伤、抑郁等, 即所谓的“退休综合症”, 将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有资料显示, 近4成的城乡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存在严重孤独感的老年人占13.31%。产生孤独的首要原因是“独居无人做伴”, 其后依次是“退休后无事可做”“自身性格原因”“子女探望少”“没有自己合适的社区活动”等。这些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通过参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常言道, 活到老, 学到老。退休之后, 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 对学习新的知识, 掌握新的技能, 参与文化活动, 紧跟时代步伐有着强烈的愿望与追求。比如厦门市文化馆老年培训活动招生网络报名时, 由于报名人数爆棚, 导致报名系统几乎“瘫痪”。1200个招生名额, 不到半小时就已报满, 有的项目甚至出现了“秒杀”现象。
因此, 将养老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除“退休综合症”:一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群聚效应, 让老年人相互沟通、增进友谊, 变“独居无人伴”为“朋友遍天下”, 孤独感得到排解;二是通过书法、歌舞、棋牌、科学讲座等各种培训活动, “老有所学”, 增长知识, 获得快乐, 可避免“退休后无事可做”的消极心态;三是心病还需心药治, 不少老年心理疾病的治疗, 必须配合积极的社会环境, 改变其存在的社会基础。而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活动, 为治疗老年人的心理疾病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基础。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体现老有所为、实现老有所成的重要平台
不少老年人政治坚定、思想常新、阅历丰富、拥有经验、具备特长, 他们乐于利用这些优势,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发挥余热, 做出贡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 老年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应当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珍惜。各系统、各单位应支持、组织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 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专长。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体现老有所为、实现老有所成的重要平台。比如厦门老年文化艺术节创办9年来, 围绕“丰富老年文化生活,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主题, 坚持面向基层老年组织、面向广大老年人的发展方向, 突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特色, 目前已成为规模宏大、参与面广、人数最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两岸老年文化交流盛会。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发挥自身作用, 老有所为、老有所成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如今, 老年人是各种群众文艺活动的主体。厦门市较有影响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 如老朋友艺术团、老战士合唱团、双拥艺术团、集美农民曲艺队、金炳拍胸舞等, 都是以老年人为主在组织、在活动。“温馨厦门”广场文化活动是厦门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全市近百个社区广场经常举办戏剧、曲艺、音乐、舞蹈、合唱、卡拉OK、服饰展演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公益演出, 不少组织者、参与者都是老年人。
近几年来, 老年人也成为文化志愿者的主力之一。老年文化志愿者作词作曲、编排舞蹈, 教合唱、书法、绘画、健身舞等, 乐此不疲。在社区街巷、农村田头、文化广场, 都能看到老年文化志愿者的身影。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更要要求,为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函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以构建并完善。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谐社会是重要保障,对其进行构建与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事业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奉献自身的力量。
一、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
文化馆是履行政府开展群众文化的主力机构,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文化馆以文艺创作、组织活动、文艺培训、基层辅导、组建业余团队为主要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来使人们群众在文化方面的需求得到一定满足,辅导文化站和各种基层业余文化组织、培训各种文学艺术人才、搜集整理民间文艺遗产以及管理、统筹、联络社会文化的职能。第一,保障民生的基本需要。基于此,文化馆建设非常的迫切,由于文化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满足民众的多元文化需求。第二,帮助实现政府职能转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职能与社会职能,而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型,离不开文化馆的相应建设。第三,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馆建设相应的成本较低,无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涵盖较多的文化形式与内容,在文化发展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二、文化馆服务功能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灿烂的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文化已濒临消失,对传统文化加强保护与传承,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要想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首先应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唤起群众的传统文化意识至关重要。文化馆的服务功能,可让群众对传统文化形成充分的了解,培养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满足民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实现民众精神追求。开展群众文化是文化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决定了文化馆具有一定的普及性与广泛性,馆内组织的文化活动涉及的娱乐方式多,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群众越来越重视对精神生活的满足,而基于文化馆具有的特点,可为群众提供较多的娱乐活动,并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同,有针对的进行文化培训,增加群众的基础文化知识,实现民众的精神追求。
(三)提升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当前文化馆的服务功能,为广大群众普及了文化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群众的文化水平,这无疑对国家的文化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新时期,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因素,若国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
(四)实现文化正能量的传播,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文化馆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都是选择健康积极的题材进行娱乐,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实现了文化正能量的有效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接触社会正能量,并对其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文化馆在向广大群众提供基础文化的同时,也对群众进行了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广大群众提升了思想道德修养,使综合素质得到升华。通过文化馆的服务功能,不仅为越来越多的民众带去了欢乐,还增加了民众的凝聚力,有利于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实现民众小区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服务策略
(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国家和政府要提高对文化馆的重视,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协助文化馆及时做好基础设施的维护、更新工作,加大现代化文化服务设施的引进力度,形成一套以文化为主、功能齐全、辐射范围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加强文化馆工作队伍建设。文化馆要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对内部人力资源结构进行优化配置,保证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能在其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价值。文化馆还要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对现代化工作文化服务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高级创作人才、导演策划人才、专业艺术辅导人才等,并改善文化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从而使文化馆的整体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三)丰富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随着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大力推行,部分地区文化馆由于经费的缺乏,服务力度有所降低。为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馆要在免费的基础上扩大无偿服务的范围,加大力度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文化馆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坚持走出去的原则,深入基层群众大力宣传群众文化,有条件的地区文化馆还可以提供上门文化服务的形式,将文化艺术活动送到群众身边,进而吸引群众积极参与,使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四、结论
新时期下各种文化潮流混杂,社会上不正之风频出,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县级文化馆更应该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利用其受众较广的特点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民族文化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增强内部凝聚力,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以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谢岩珂.论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作为[J].学术评论,2012,Z1:65-67.
[2]戴德鹏.新时期文化馆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3,26:146-147.
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和道德建设,关系到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精神、国家长治久安和核心竞争力,意义非常重大。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乡村,为此,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现代性、公共性、服务性、主题性、保护性和体系性为要点,明确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县文化馆作为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推手,要以这些内容和要求为依据进行探索和实践,实现国家文化战略的美好梦想。
一、增强建设乡村文化体系的自身内力
县文化馆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落脚点,是对上执行、对下落实,并督促和指导乡村文化建设的实体性职能部门,在建立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首先必须增强自身内力。
县文化馆增强内力的主要途径是要努力打造好自身的平台功能、管理功能和造血功能。平台功能是说,县文化馆自身要有较完备的专业建设和现代化设置,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大本营。管理功能包含策划、执行、监督、指导、评价等一系列管理行为,是推进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组织、有序列、有标准进行的能力。造血功能是指县域文化馆能够以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人才力量,为发展乡村现代文化培养、输送、支持或交流、调度人才,从人才战略上保证乡村文化发展的活力和质量。
二、夯实乡村公共文化的硬件基础
文化方面的硬件包括场地、站所、网络、器材及其他文化设备,是建立乡村现代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基础和物质依据。特别是文化场地和文化站所,一定要在镇(街道)、村(社区)建设到位。文化场地和文化站所在县域内如果没有覆盖的全面性,就不能保证现代文化在乡村的普及性和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和均等性。在乡村文化硬件建设中,县文化馆要努力做好项目规划、经费联系、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以XX县文化馆为例,他们以“全覆盖,分步走”的策略,在两年内联系资金1200万元,完成了全县19个镇(街道)的综合文化站、198个行政村和93个社区的文化中心的建设和整修;文化活动的室外场地都大于600平方来,建筑面积大于300平方来。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了数字服务点,实现了无线WiFi全覆盖。经主管部门验收评估,基本达标,其中评出一级文化站2个、二级8个、三级9个。一个县域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状况和发展水平,首要的是看文化硬件建设的落实怎样,质量和现代化程度怎样。
三、加强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提质改造
我国50多个少数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蕴涵着族系续传的脉络和发展渊源,往往是一个族系存在的标志,也是形成中华精神、中国软实力的元素。发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民族尊重,更是一种民族团结的维护和民族精神的鼓励,意义重大。负有职能使命的县文化馆,要在广泛发动群众调查、发现、发掘的基础上,进行鉴别、整理,做好文化性传播与传承的工作,让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展融入新时代。
县域文化馆对传统文化的加工、提质,可以采用“旧瓶装新酒”和“新瓶装旧酒”的形式进行。“旧瓶装新酒”就是用传统艺术表现新时代的内容,如像XX县文化馆那样,以“XX州大鼓”“XX水船工号子”“花鼓戏”之类的传统性演唱艺术和表演艺术,表现发生在新时期的先进事迹和动人故事。
“新瓶装旧酒”就是把在特定历史时期当地关于道德风尚的故事和人民勤劳勇敢的事迹,以及民情风俗,用新时代的歌舞曲艺艺术和高技术媒体手段表现出来,达到弘扬优良传统的目的。
四、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建构
为了满足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必须建构具有稳定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由多层面、多元素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定是基础,是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其执行能够从名目、组织、程序、常规和规范上保证落实的结构状态。动态是发展,是公共文化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开放是吸纳,是公共文化体系广收博取,兼容并蓄、合作共享的特征。
从层面和元素的角度来说,公共文化体系的结构内容可以以清单形式举纲张目,明确要求和标准。其纲目按主题可分为节日文化、纪念文化、庆祝文化、主题宣传文化、保健文化(如体操、街舞)、旅游文化等:按年龄特征可分为老年文娱活动、青年文体活动、少年文体活动、残疾人文艺活动等;按职业属性可分为护士节、教师节、农民节等。在区域性民俗层面,以艺术形式体现的如三棒鼓、渔鼓、莲花闹、采莲船、龙灯、狮舞、戏剧、书画等。在全国性民俗层面,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如国庆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丰收季等;体现传统特色的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另外,还有生产、产业层面,如插秧节、葡萄节、丰收节,以及不定指的企业文化活动。
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立体型、全方位的结构状态,才能使各级文化单位和职能责任人,在推进文化服务中,明确任务和责任,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出现被动、盲目、随意及惰性的现象。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渠道方式
县文化馆在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是执行国家文化战略、落实文化任务的直接责任者,也是因地制宜、创新服务的决策者。其文化服务的方式,可以参考XX县文化馆的实例建立执行:一是整合式服务,即整合全县各镇(乡)的特色文艺项目,进行汇演式服务;二是分流式服务,即如“送戏下乡”那样,组织文艺工作者,分别到镇(乡)、村(社区)去,到边远的地方去,让尽量多的群众享受到现代文化服务;三是参与式服务,即县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带着文艺项目或特长,下到乡村作为其中一员,参与群文活动;四是指导式服务,即县文化馆的专业人员,深入到乡村,策划、指导他们的文艺活动;五是培训式服务,即县文化馆分期分批地对乡村文化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六是体验式服务,即文化馆骨干,有对象有目的地驻村入户,在与当地群众共同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素材,创作表现群众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文艺作品。
一、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通过组织自身资源和社会文化机构的资源向公众提供的文化类的商品和服务。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特点是专业化、个性化和便利性。
在当前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核心价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已成为众多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定位,各种类型的读者早已被图书馆界进行了细分和研究,而如何为不同类型的读者进行服务,满足其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更是图书馆界研究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一直是全校师生,为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信息需求,藏书的数量稳步增长,专业性书籍和数据库更是精益求精,服务模式也从封闭转向了开放。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高校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延伸自己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半径,结合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利用本身所具有的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方面是对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足的一个有力补充;另一方面对高校图书馆适应社会的动态发展而不断调整自身服务定位,从而为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挑战。
二、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重要举措
(一)针对高校图书馆对社会的延伸服务,对图书馆馆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及服务策略研究。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其服务的对象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经过事先相关业务的培训,图书馆员恐怕很难适应,效果也会不容乐观。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不同社区的硬件设施及人文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社区中人员的年龄比例及知识文化程度的全面认识。这两项培训内容应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进行,然后确定切实可行的服务策略。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所处的255社区,其境内居民多为社区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及其家属,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服务策略应侧重于高端的精品化服务,比如定期举办一系列的经典文学读书会活动,使居民在闲暇之余享受高雅文学带来的愉悦,这同时也能调动社区中文化水平较高居民的读书积极性,于无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扩大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从更大的方面看,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更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社会机构,其服务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人群,因此各级各类的图书馆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加大信息资源和设备的更新,强化社会服务理念,建立一整套包括从图书阅览及借阅、参考咨询、信息检索服务、馆员岗位职责等在内的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保障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有序进行。
(二)结合图书馆自身优势,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做好深层次专业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必须也要考虑到社会上的一些研究个人、研究团体、中小型企业主等。这些用户群体所需的文献信息大多是专精的、前沿的国内外科学信息,来帮助其完成工作和生产研究。因此,对这部分用户的服务策略应该是主动参与到其研究工作中,主动了解追踪其研究进展、了解其动态的信息需求,并将其所需的国内外科研信息加工整理及时推送给他们,同时对服务效果进行回访,以期更好地满足用户。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有专业化的信息背景,对用户的信息需求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并兼备较高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社会化服务是一种非常考验图书馆员业务素质的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我们的图书馆馆员坚持不懈的学习、钻研,首先自己先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才能胜任这种更加深层的专业信息服务。在这种服务中,除了馆员的人为因素以外,先进技术设备的更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凭借自己的设备、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在这种社会化服务中脱颖而出,发挥自己各方面的优势,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高校图书馆也应利用这一契机,用信誉良好的服务宣传自己、壮大自己,努力把自己建成地方的信息资源中心,来实现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快速发展。
(三)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形成图书馆联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体化”概念、联盟组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把整个区域的资源进行整合、共谋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图书馆事业也是如此,例如把唐山市各类型的图书馆联合起来,形成图书馆联盟,将文献信息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不仅有利于优化图书馆设备、人员和管理方面的格局,减少信息资源的浪费,还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认知,扩大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从而更有利于各类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完全可以通过通讯技术,联合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结合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构建公益性的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延伸服务领域,把自身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联系起来,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和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同搞一些文化活动,如将馆内复本较多的书籍拿出一部分供社会读者借阅;在活动现场为人民群众提供答疑解惑和参考咨询服务;还可以帮助社区建立小型的图书馆,并对图书馆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等,为构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积极配合图书馆学会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主动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去。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图书馆学会是一个地区协调各系统图书馆之间业务工作的行业组织,它的职责就是把该地区各级各类的图书馆组织起来,使得这些图书馆之间资源互补、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使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为民所用,造福人类。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地响应图书馆学会的号召,尽可能多地参加图书馆学会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及联欢活动,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从而促进整个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例如,唐山市的图书馆学会在2014年8月份邀请了石家庄市河北大学的3名图书情报学专业的知名教授为青年馆员进行了为期4天的图情知识的讲座培训,唐山市的各级图书馆都有派馆员参加。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使得青年馆员的业务素质有了全面的提高,对整个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公共图书馆在公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教育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在公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尤其是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公民素质教育中作用不大的.现状,提出了解决存在问题的有关措施,既可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又可使公共图书馆获得发展.
作 者:安杰 作者单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图书馆,黑龙江,大庆,166200 刊 名: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 “”(15) 分类号:G25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素质教育 作用一、图书馆的优势
在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中, 图书馆是比较重要的载体, 它在公共文化体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图书馆在进行科学文化服务的过程中, 也需要推广文化服务, 和其他的文化传播载体相比, 图书馆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一) 具备资源优势。
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是对人类的文化遗产进行收集和保存。近几年来, 图书馆的功能在不断强化, 并发生相应的转变, 传统的职能是注重保管收藏, 现在的职能注重组织传递, 图书馆将文化资源不断进行组织以及传递, 整合文化资源, 使很多人能够对文化资源进行共享,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传播文化知识, 创新文化形式。与此同时, 信息技术不断更新, 改变了文献的载体形式, 纸质的媒体并不是唯一的传递工具, 数字资源、电子文献在迅速发展, 有助于传播文化知识。在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上, 图书馆显示了很强的优势, 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 图书馆的硬件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在收集文献资源、开发文献信息、整理文化资源以及传播文化方面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二) 具备服务优势。
图书馆作为服务机构, 具备公益性, 免费向用户开放, 以便满足用户对文化信息的要求。图书馆在开展服务时, 并不是以盈利作为终极的目的, 而是把用户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中心, 尽最大的努力满足用户的要求。图书馆的这种服务模式, 使得它的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得比较顺利。
(三) 具备人员的优点。
图书馆员传播文化信息, 同时也在组织、整理文献信息资源, 把读者和文化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 基于图书馆员所扮演的角色, 对他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图书馆员信息素养应当比较高, 服务的责任意识比较强, 以此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随着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逐步意识到图书馆员所起的作用, 加强对图书馆员的培养, 注重引进高学历的人才, 并进行业务培训, 使图书馆员的素质得以提高, 馆员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必须能够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给用户提供比较好的信息资源, 以便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并提供相应的人力支持。
二、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体系的关系
图书馆所具有的功能包括:收集;保存人类优秀的文化;传承文化;对科学知识进行传递。它是智慧与文明的载体, 便于读者获得知识、信息。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比较完备, 所提供的服务比较全面、系统, 并且知识的完整性比较强, 现阶段, 没有其他的机构可以取代图书馆, 它是基础性的公共设施, 为公民获得文化的权利提供保证。
图书馆的职能表现在:保障资源共享, 平等获得文化资源, 平等的阅读, 在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方面具有平等性。在公共文化体系中, 图书馆承担的责任包括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 普遍均等地享有文化资源。因此, 在建设公共文化体系中, 图书馆占据主导性的地位, 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图书馆事业需要把为全民提供文化信息服务作为核心的内容, 并组成公共文化体系。
三、图书馆在公共文化体系中的作用
在一座城市中, 图书馆能够代表城市的文明程度。我国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 服务理念是向公众免费开放, 与国际先进的图书馆接轨, 它的包容性比较强, 对社会成员的服务性增强。
(一) 对大众阅读的方向、品味进行引导。
2005年, 阅读推广委员会成立, 它的工作理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对知识怀有热情以及敬畏之情, 并不断地传承下去;第二, 鼓励人们多阅读经典的作品;第三, 对不同群体的读书情况给予关注, 并注意最新出版的作品, 关注纸质阅读以及数字阅读。图书馆在对用户进行阅读指导时, 主要是基于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的视角, 与此同时, 尊重读者阅读的个性化。图书馆需要对读者的阅读倾向进行调查, 可以向用户推荐阅读的书目, 进行新书上架的通报, 并建立图书借阅的排行榜。此外, 图书馆还可以组织开展专题的报告会, 邀请专家对图书进行评论, 如果图书馆具备条件, 还可以请作者和读者进行交流。
(二) 进行社会教育和信息咨询。
在社会文化中, 图书馆是教育机构的代表。它在公共文化体系中始终发挥着教育的作用, 是其他的教育机构所不能相比的。近代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对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就比较推崇, 他认为除了学校, 图书馆所发挥的教育功能比较重要。图书馆需要不断拓展教育的形式, 开拓教育的内容, 注重图书馆发挥教育作用的公益性以及均等性, 为读者提供比较有价值的知识, 通过这种做法, 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让全民受益。尽管各地的图书馆存在差距, 但是, 可以满足本区域内的读者要求。通过对工作的形式进行创新, 并提供信息咨询的服务, 开展具有图书馆特色的资源服务。
(三) 起到城市教室的作用。
图书馆是第二学校, 可以对全民进行继续学习以及开展终身教育, 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义务教育的服务。现代社会民主性比较强, 公民需要机会进行自我教育, 现阶段的生活较为复杂, 公民的这种希望更为迫切。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可以向公民普及科学知识, 开展终身教育, 并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在当前情况下, 各级图书馆基于自身的特点, 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举办培训班, 开展知识讲座, 对于中小学生开展第二课堂, 针对老年人开设知识培训班, 针对农民工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等。在城市的发展中, 图书馆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 开展文化和休闲服务。
在现实的生活中, 图书馆可以举办社交活动, 开展社交文化。图书馆可以为人们创造自由交流的环境, 公众之间通过交流, 加强理解。图书馆可以组织政府官员、专家以及读者开展自由的对话, 增加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的和谐。除此以外, 图书馆可以举办文化活动, 种类包括:第一, 文化讲座;第二, 进行专题陈列;第三, 文化展览;第四, 影视观摩;第五, 音乐欣赏;第六, 读书会;第七, 学术交流等。通过开展文化活动, 可以反映出文化的内涵, 考虑到公众的文化需求和欣赏水平, 公众能够得到艺术的享受。从这个层次来讲, 图书馆可以作为文化休闲的场所。
四、图书馆推行公共服务的措施
(一) 进行合理的布局。
图书馆包括省、市、县、乡等级别, 在进行布局时, 必须保证发达地区资源的使用情况, 还要考虑到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资源使用, 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让资源实现共享, 提高对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偏远的地区, 可以采用以下的形式:建设县级的图书馆, 增加街道图书馆的数量, 设立流动性的图书馆, 能够让更多的群众阅读图书。设立流动图书馆以及农家书屋是比较有特色的, 流动图书馆灵活性比较强, 可以节约资源, 为居民使用图书馆提供了方便, 用户的满意度增加, 也可以解决馆藏不足的问题。
(二) 进行全民阅读。
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全民阅读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利用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 促进公民终身学习。结合图书馆自身的优势, 学术氛围比较好, 文献信息资源比较丰富, 服务队伍专业性比较强, 可以为读者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因此, 图书馆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 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 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 加深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 并真正参与到公共活动中, 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激发读者使用图书馆的热情, 积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
(三) 对公民进行平等服务。
在使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时, 每个公民的权利是平等的。对每位读者进行公平的服务是图书馆的责任。图书馆要想提高用户的使用数量, 需要不断完善服务设施, 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服务, 对于弱势群体, 应该实行无差别的服务, 使他们平等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针对盲人, 图书馆可以提供盲文阅读的资料, 在图书馆内部设置盲人通道, 完善服务的形式, 提高服务的质量。对于服务中的不足不断总结, 以便有所改进。
五、结语
在公共文化体系中, 图书馆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图书馆在实现为公众服务的过程中, 必须更新服务理念, 加大投入, 完善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并设立相应的经费保证, 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对公众持平等的服务态度, 保证公众的文化权利, 使公众从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中切实受益, 有助于发挥公共文化体系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世伟主编.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2] .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编.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A].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杭州出版社, 2006
[4] .张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J].文艺研究, 2009, 5
摘 要:本文就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和如何做好这个核心工作以及所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阐述。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30-02
1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什么?是政府投入?是兴建一批新的文化设施?还是加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好像是,也好像都不是。我认为,所有的这些只是手段,而绝非目的,自然也不是核心。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服务,是我们通过这些手段加强文化体系的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而图书馆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2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确立的核心
2.1 积极开展公益性服务
公益即公共利益。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就是指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公众的公共文化权益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是公益性极强的公共物品,公共文化服务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体现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区别于一般市场经营性文化服务的本质特征,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则。图书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作用,就是有责任为公民提供免费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的任务是为我国公民提供文化公益服务。每个公民,无论职位高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年龄大小,都有权利享受这种公益服务。如今许多公共图书馆就实行了惠民政策,向市民推行全面免费开放,免费借阅图书、查找资料、听取讲座、观看展览、参与读者活动、免费办理阅览证、免费办理借书证,实现了图书馆与市民的“零门槛”,吸引了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我国的整体经济还不太发达,综合国力还比较低,人们用于文化知识的消费费用还非常有限。同时,我国图书馆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国家拨款,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的一切文献和设施均是国家所有。因此,无偿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也是理所当然的。
2.2 积极开展延伸服务
满足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面向基层建分馆。分馆制的建设采取市图书馆、街道社区、乡镇和村几方合作的方式,由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并进行业务培训,社区、乡镇、村提供场地、人员、设备和日常维护经费,形成多方共赢、社区居民和农民受益的建设模式,促进了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合理布局,优化了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营口市图书馆积极探索延伸服务模式,相继在盖州市万福镇万福村及营口市西市区腾达社区、华安社区和站前区的振华社区建立了分馆,图书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负责分馆管理员培训工作,定期指导图书业务工作,包括自动化管理业务,指导社区分馆开展各类读书活动、信息服务等。这些分馆的建立为实现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为培育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发挥了图书馆市民终身教育基地的作用。
2.3 利用特色馆藏,为地方经济服务
面对新的形势,公共图书馆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理念,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开辟有特色的服务项目,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大众对文献信息需求多元化、专业化趋势的大胆创新与尝试,是图书馆服务领域的延伸。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有利于开展服务。部分图书馆对普通图书没有长期收藏的任务。从发展的角度看,信息网络及电子文献的建设与发展,为馆际间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与方便。图书馆要大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制定和调整馆藏文献的重点收藏范围,把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作为迎接挑战顺应潮流的目标。
2.4 积极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服务
当代社会发展表明,党政领导部门的各种重大决策,都必然涉及若干个学科、专业和部门,必须综合考虑科学、社会、经济、环境甚至伦理等诸多因素,稍有不慎即有可能给决策带来失误。图书馆可以依托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处理方法和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广泛收集和精心筛选,适时提供各种能够帮助领导决策的信息资料,并主动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方法等多方面的参考资料。
2.5 为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服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
为地区特殊群众——残疾读者服务。立意创新,突破单一服务项目,开展多层次,多文化的服务项目,根据残疾读者的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进行分别服务,以满足他们的不同要求。营口市图书馆在这方面就做到有专人负责,定期上门更换书刊,对那些来馆借阅的读者,做到热心服务、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些读者所需要的书刊资料,一时供不到,及时登记下来,及时采编,送书上门,全方位地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受到特殊读者群的交口称赞。为特殊群体建立图书流动站,开展服务。除此之外,还不定期送书到特殊群体的聚集地,如监狱、医院、兵营、养老院、打工子弟学校、建筑工地等等。
2.6 利用现代技术,挖掘网络文献资源开展信息服务
网络服务,是今后图书馆服务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信息服务方便、快捷,具有很大的潜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的对全国资源的征集工作,无疑为网络资源的共享开了一个好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和互联网,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内容。现在很多图书馆实现了自动化,开通了互联网,卫星接收,有线电视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有的图书馆结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开展了共享工程服务工作,为农村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要培养计算机业务骨干,开展信息资料电子化服务。通过开设网络信息咨询服务、网上图书查询、预约借阅、电子邮件、科研立项信息跟踪服务、网络培训和辅导。
3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
3.1 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
在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对政府部门提出了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层面的要求。所谓宏观层面的要求,指政府在进行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制订、资源配置、图书馆设施规划建设、整体布局调整等重大宏观决策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的需求,合理配置图书馆资源,努力做到公正公平。所谓微观层面的要求则是,图书馆在提供各项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一视同仁,使大家获得机会公平、质量稳定的服务。
3.2 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原则
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应当保证人人便于享有,应当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容易获取的服务。因此,图书馆的设施布局合理、就近服务群众生活圈、公共图书馆的图书“通借通还”等便利服务都十分必要。总之,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保证服务具有最大程度的便利,这便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原则。
3.3 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原则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含义:第一是延续、保护和宏扬民族文化传统,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贡献;第二是图书馆的服务提供的品种、层次、特色必须多样化,以实现不同阶层民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图书馆的服务既要重视普及型的服务,满足一般人群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又要适度提供提高型的文化服务,以便在服务中引导需求,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图书馆的服务要充分考虑惠及普通居民、白领、外来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多样的文化服务。
总之,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核心是踏踏实实为读者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始终要把群众的文化权益放在第一位,要把如何为群众服务放在第一位。如何让图书馆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让图书馆的服务更多地走进群众之中,如何解决“服务”这个核心问题,应该是我们每个图书馆工作者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海华.论图书馆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J].图书馆学刊,2007,(6).
[2] 张晓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探讨[J].图书馆学刊,2008,(2).
【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荐阅读:
2024年国考地市级申论07-11
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建议06-15
新形势下加强销售企业地市公司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的思考12-19
市级幼儿园09-09
市级预算定额标准09-17
市级优秀团员申报材料07-03
市级三好生竞选07-27
市级以上先进典型09-29
市级课题开题报告范文10-16
市级文明学校复查材料目录06-30